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选择题

1.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观察下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

3.下列有关北魏对外贸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洛阳城内有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四夷馆”

B.与朝鲜、日本联系密切

C.与地中海沿岸各国有贸易往来

D.与西欧有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是()

A.拓跋珪等统治者实行改革,使北魏强大

B.前秦瓦解

C.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客观上其他政权的弱小

5.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授田农民要承担徭役杂税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 )

A.建立郡县制

B.采用宗法制

C.宗主督护制

D.实行分封制

7.北魏冯太后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的是()

A.本民族的典章制度

B.儒家经典

C.汉族历朝的典章制度

D.佛教文化

8.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C.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9.下列有关宗主督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组织②宗主的职责是督护农民纳税服役③它贯

穿北魏历史的始终④它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尊儒崇经

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

C.学穿汉服

D.学说汉话

11.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体的态度是( )

A.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B.持怀疑态度,对于是否学习犹豫不决

C.逐渐受其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

D.对其大加赞赏,决定全面学习

12.下列有关北魏崛起的经过表述错误的是()

A.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

B.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史称北魏

C.淝水之战后,拓跋部再度崛起

D. 398年,拓跋珪迁都洛阳,次年正式称帝

1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腐朽

C.战乱不断

D.汉族的反抗

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采用汉族先进文化

B.学习汉族统治政策

C.发展经济

D.巩固统治

15.北魏统一后,基层统治实行()

A.郡县制

B.宗主督护制

C.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

16.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1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1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农民成为国家编户齐民的措施是()

A.宗主督护制

B.三长制

C.保甲制

D.租调制

1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三长制。三长的职责不包括()

A.检查户口

B.征收租赋

C.监察官员

D.推行均田制

20.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2)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二的观点的?

24.阅读下图:

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要什么条件。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主,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遁。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

材料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

(2)从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看,其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①②正确,“钱”“绢”说明③④正确,故选A。

2.【答案】C

【解析】图中的场景展现了鲜卑大臣阻止孝文帝继续南下的情形,孝文帝由此宣布迁都洛阳。

3.【答案】D

【解析】当时北魏对外贸易十分发达,但与西欧并没有直接的贸易往来。

4.【答案】A

【解析】改革旧的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历史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5.【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准确分析题干中的“强制授给露田”之意,符合此意的只有D项。

6.【答案】C

【解析】北魏建国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由当地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造成了地主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现象,故出现“胡汉豪族的威权”现象,故C正确;A、

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7.【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冯太后很早就认识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深知汉文化的精髓,所以在孝文帝小时候就开始督促他学习汉文化的精髓:儒家经典。因此选B。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A、C、D三项都正确,B项错误,因为宗主督护制的推行,使阶级矛盾激化,而非民族矛盾,故选B。

9.【答案】D

【解析】宗主督护制在孝文帝改革之后被废除,并未贯穿北魏历史的始终。

10.【答案】B

【解析】抓住图画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是

学习汉族礼乐制度,就知应选B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由于汉制的进步性,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如拓跋珪就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不过学习是有限的,没有全面学习。所以选C。

12.【答案】D

【解析】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而不是洛阳。

13.【答案】A

【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他们只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于北魏面临危机,因此,孝文帝企图通

过改革化解危机,巩固统治。A、B两项是改革的内容,C项是目的之一,但

主要目的是D项。

15.【答案】B

【解析】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16.【答案】C

【解析】北魏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三长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17.【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

19.【答案】C

【解析】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比较能力,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中内容和影响的异同。根据两者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以综合归纳出①②③④都是相同点,所以选D。

21.【答案】(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和影响的考查。其中第(1)题从民族矛盾这一个角度考

查学生对背景的理解,针对该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解决,答题时要有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第(2)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理解太子恂在当时代表的是反对改革的那部分人的利益,并且要特别注意孝文帝与太子恂是父子关系。第(3)题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重在考查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对后世唐朝的影响。

22.【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的民族观念和民族关系为背景题材,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先阅读三段材料正文及其出处,初步了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和评价。然后,根据两个设问逐次按要求回答。第(1)题,根据材料一提炼出作者夷夏有别的主要观点,并概括出材料中的理由;第(2)题,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整合概述改革的进步作用。

23.【答案】(1)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2)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

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先进的中原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

【解析】

24.【答案】(1)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2)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发展,并融为一体。(3)盖世英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同点:都顺应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毅力,改革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鞅变法的比较。(1)问主要结合材料回答。(2)问主要结合图片进一步思考。(3)问主要通过比较孝文帝与商鞅变法的异同进行回答。

25.【答案】(1)鲜卑族是个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依靠军事力量迅速崛起,使北魏统一了北方。

(2)鲜卑族服饰逐渐汉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的结果。

(3)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从材料一中“公元87年,鲜

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可知鲜卑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崛起并统一了漠北,这就为以后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第(2)题从服饰变化可知受汉文化的影响。第(3)题可从有利于北方各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方面回答。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推行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件是 A.孝文帝改革 B.唐番和亲 C.澶渊定盟 D.设立榷场 2.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平城 D.北京 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书描述了()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健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4.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

B.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D.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5.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南北朝为币制紊乱之世,其所由然,则以钱不足用,官家乏铜,既不明于钱币之理,政事又不整饬,铸造多苟且之为,有时或借以图利,私铸因之而起,遂至不可收拾矣。”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 B.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币制混乱加剧了社会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6.《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①是根本原因,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原因,③孝文帝面对守旧贵族的反对,巧设对策迁都,镇压反对势力,②④都不对。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选B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4.六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推行均田制 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 C.三长制得以实施

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 5.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6.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B.促进民族融合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解析:选A根据“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是维护鲜卑贵族的地位,不是提高鲜卑族的地位,故C项错误;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选D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8.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①②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4、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2、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 3、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 一、重点:“迁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难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评价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具(媒体)】《千古帝王》视频,《敕勒歌》视频,鲜卑族的发展过程,鲜卑族、汉族生产生活的图片,“朕为天子……”史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放《敕乐歌》的音乐视频(让同学们感受少数民族风情,创设情境)。上课,同学们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一首关于少数民族风情的民歌——《敕勒歌》,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特点,关于民族差异,有人作了如下精辟的描述,大家请看视频(放《两个孩子的故事》的视频)。同学们想想,这视频里讲的长城内的“孩子”是指哪个民族,而长城外的呢? 生: 汉族、北方少数民族,(点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PPT)长城内的指的是汉族,外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那他们各自的分布地域有什么特点呢? 生: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居于中原,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我们学过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一直处于对立斗争的状态。但公元5世纪的时候,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携手了,让两者携手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点击上课标题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新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一、与新课标的关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历史课程程改革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标准》“前言”指出,“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第四部分”指出,“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提出一种“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含导师)成为历史“预言家”和“当事人”的“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探究教学模式,是历史教学观念上的“开天辟地”------真正将教师为中心的传授记忆既定结论型教学扭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探究预定(未定)结果型教学,重视创新探究的学习过程,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煅练和培养师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学生乐学愿学。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和传播机,而是导师、伯乐,是点燃学生创造潜力的火把,乐教愿教。 “人文(人道与民主)、科学、智慧、技能、创造”是历史教学的责任! 二、本课地位

上承汉后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冯太后-孝方帝改革抛弃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从而稳定北魏统治。为隋的统一和唐的世界最繁荣打下基础。而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大大创新的时代,古今结合正好。 三、教学目的 1、民族观念 2、改革 3、开放 4、创新 5、进步 2 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 3 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放弃”达到“发扬”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 难点:1、民族观念2、改革3、开放 4、创新 5、进步 6、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放弃”达到“发扬” 五、教学步骤措施和教法: 本堂课中,我力求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说教式、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彻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立体思维。 每讲一个值得探究的重点时,大都作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教学时,学生关上书,最好叫学生不受“预习”的影响,使学生“远离历史教本”;老师据教本中的情景创设类似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有时可以避免历史人名、地名、而以与历史课堂“毫无关系”的面目出现更佳,因为这能使学生摆脱“预习”的牵制)提出链锁的问题,有时还敦促学生们在不受教本和教师牵制下,自由、轻松地思考。如用学生易想到的形态大的鹅蛋与小石头比硬引入。假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第2课北魏孝帝的改革措施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北魏孝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 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2.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北魏迁都洛阳后,孝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 .建设洛阳 D.学习汉族化 4.北魏孝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A.②④⑤ B.①②③④ . 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6.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①③ D.②④ 强化提高 7.史书曾称颂孝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8.北魏孝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适应农耕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9.北魏孝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 A.①② B.②③ .①③ D.②④ 10.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北魏孝帝是一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45分钟课堂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48分,材料题52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 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 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B.鲜卑族的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6、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A.贫苦农民 B.鲜卑贵族 C.汉族地 主D.封建国家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 ①整顿史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 阳④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 ④ D.④ 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 程D.汉化过程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 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 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10、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步测试题(有答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步测试题(有答案) 第3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夯实基础典型题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的特点是() A.大杂居、小聚居 B.各民族共同杂居在一起 C.汉族主要在中原地、少数民族散居边地 D.少数民族在南方,汉族在北方 2、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 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 A. 匈奴 B. 鲜卑 C. 羯 D.吐蕃 3、“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开始内迁始于()A.三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西晋末年 D.南朝时期 4、5世纪30年代,统一我国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 B.匈奴 C. 羌 D.氐 5、北魏孝文帝是() A. 匈奴族人 B. 鲜卑族人 C. 羌族人 D.汉族人 6、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影响最大,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 匈奴 B.氐 C. 鲜卑 D.羌 7、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时间是在 A.439年 B.494年 C.495年 D.498年 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9、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①迁都洛阳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0、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拓跋的学生 11、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 A.打击守旧贵族 B.无偿分配农民土地 C.迁都,实行汉化政策 D.没收寺院财产[ 1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13、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A.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B.汉族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C.少数民族

初中七年级历史:第18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导学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1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 18 Reform of Emperor Xiaowen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1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 【目标要求】 1.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预习导学】 1.从东汉末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的影响最大。 2.孝文帝借鉴汉族的____,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3.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_____迁至____。 4.大力推行学习____的政策。孝文帝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带头将自己的姓名有拓跋宏改为_____。他提倡和鼓励鲜卑人改穿_____、与汉族____、____,规定30岁以下的贵族官吏在朝廷上必须说汉话。 5.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______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6.那时,在中原大地上,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改变了_____,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定居下来,成为____。汉族则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不少_____的经验和____加工制作技术。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7 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比较分析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3、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作用 【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必然性) 1、北魏统一北方,并开始向汉族先进文化学习 公元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并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这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的落后和汉族制度、文化的先进,从而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2、北魏阶级、民族矛盾尖锐 在北魏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赋税徭役极为繁重,导致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北魏统治者还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也很尖锐。 3、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掌握政权的拓拔贵族和汉族地主间常常发生矛盾。 总之,在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内容) 1、推行均田制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桑田、露天)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内容:给百官颁行俸禄;严厉惩罚贪赃枉法。 作用: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3、迁都洛阳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作用: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4、移风易俗 内容: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作用: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使北方经济得以复苏和繁荣 表现: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提高。 手工业:手工艺品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商品贸易活跃,对外贸易兴盛(四通市) 2、加速了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表现:统治者尊儒崇经,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 表现:鲜卑族逐渐和汉族相互融合,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这为后来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课堂反馈】 1、材料一、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材料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恆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材料三、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材料四、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朕尝与李冲论此,冲言:‘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何必改旧从新。’冲之此言,应合死罪。”乃谓冲曰:“卿实负社稷。”冲免冠陈谢。又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何为而违前诏?”禧对曰:“陛下圣过尧、舜,光化中原。舛违之罪,实合处刑。”孝文曰:“若朕言非,卿等当奋臂廷论,如何入则顺旨,退有不从?昔舜语禹:‘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卿等之谓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最全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 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引言分析: 1、鲜卑族贵族守旧势力反对汉化改革,发动叛乱 2、孝文帝严厉镇压守旧势力的叛乱(大义灭亲、坚持改革) 3、从贵族守旧势力发动叛乱的原因思考中引出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讨重要概念: 1、均田制 是北魏推行的土地国有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2、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基层行政组织,五家设邻长五邻设里长五里设党长,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探究的主要问题: 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讲授新课: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 年·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2)推行均田制:485 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 ·原因: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产生,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作用: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3)设立三长制:李冲建议——基层行政体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邻长——里长——党长 ·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影响: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含义:租是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是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 ·作用: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3、小结(注意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理解) (1)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490 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1、原因: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 (4)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2、过程 (1)时间:495 年;地点:洛阳 (2)策略:以南伐为名 (3)作用: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3、认识 (1)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2)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关于“学思之窗”和“洛阳城平面图”思考:结合图和学思之窗,对比平城和洛阳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及北魏统一中原的政治需要,探究迁都洛阳的原因。 提示: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偏居塞上,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是汉族政权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取得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等等。 三、移风易俗 1、特点 (1)孝文帝亲自主持 (2)重点与目的: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 2、措施

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梳理】 一、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 ⑴建立: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 ⑵统一:①经过:439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面。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 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 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 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矛盾时常发生。 ⑶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革:实行均田制。为孝文帝改革创造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前提) ⑵时间:485年 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 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阐讲】 1、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历史条件 A.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势;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密切了联系。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如吏治败坏,赋税混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很大,鲜卑贵族中保守势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这些都表明,北魏仍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实施改革; C.北方长期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原有的落后国家制度产生矛盾。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2)、目的:面对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加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3)、性质: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认识:(这是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同学们会应用)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3.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

高中历史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到北魏统治者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运用制表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勾画政权变迁示意图,运用制表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能分析出改革内容,培养学生探究思维,归纳知识的能力。 依托地图进行“迁都洛阳”的教学,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讨改革的作用,援引学术界评价孝文帝改革的争鸣性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活动。让学生了解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理解五十六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贡献。 2学情分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封建化改革,也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征服同化的过程。孝文帝改革在鲜卑拓拔部的发展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富兴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教材第一目“北魏统一北方”主要阐述改革背景。第二、三、四、五目主要讲述改革内容,第六目概括影响。其逻辑关系主要从背景入手,分析当时北魏统治下的社会矛盾,了解由此产生的改革措施极其内容,进一步分析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历史意义。 3重点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与影响(难点)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展示北魏两尊骑马武士陶俑图。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马背上得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讲解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教材整理1 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 ) 1.客观 (1)统一:北魏崛起,于439年统一北方。 (2)矛盾????? 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复杂 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3)落后:鲜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深度点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教材整理2 改革的内容

[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 29“学习思考”,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 【提示】 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原因: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阅读教材P 30“学习思考”,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提示】 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阅读教材P 31“学习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为了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并摆脱旧势力的阻碍。旧都经济、军事环境都不尽如人意,也是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 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还可以为国作战。”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对此史料理解准确的是 A.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说明背景 B.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 C.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 D.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 2. 有一热播历史题材电视剧《锦绣未央》,剧中描述了男女主人公李未央与拓跋浚之间如胶似漆的情感故事,从拓跋浚的名字上我们能判断此剧应和哪一古代少数民族有关? A.匈奴 B.柔然 C.鲜卑 D.东夷 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4.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 A.提升民族认同 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融合 5.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而一般鲜卑人,则以建国已愈百年,而不免暮气渐重.孝文太子恂,既南来,深苦河,洛暑热,每追乐北方。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观意图是 A.消除鲜卑贵族对汉化的阻扰 B.有利于经略南方、统一中国 C.缓解平成粮食供应紧张的危机 D.促进鲜卑人生存方式的变革 7.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 的官吏,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 A.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 C.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 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 8. 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优质课教案_1

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分组讨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意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 (2)让学生理解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勇于进取的精神; (3)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魏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北魏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或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师: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北魏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一起看课件,课件里面出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孝文帝改革的客观原因?一个是改革的主观原因?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之后选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好,讨论开始,时间为10分钟。 师:时间到。首先先由二组同学总结一下孝文帝改革的客观原因。 ·二组学生:客观原因可以精炼为两点,第一点是:北魏的崛起与统一北方;第二点是:统治危机加剧。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补充为主)。 师:二组同学代表总结得非常好,很具有概括性。请坐。下面我们就具体的一些知识进行补充性讲解。首先是“北魏的崛起与统一北方”,北魏的崛起涉及到了北魏建立者的族源问题。同学们,北魏的建立者是谁?他属于什么民族?

[高二政史地]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主备:窦海宁审核:安立艳备课日期:2012-2-14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基础) 建立北魏政权的是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支,公元315年,拓跋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符坚所灭。公元386年,首领___________乘前秦瓦解之机复国,改国号为_______,后来定都_________(今山西大同),历史上成为北魏。公元_______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3、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4、鲜卑族社会发展水平落后,汉族文化先进 5、北魏社会矛盾激化,面临统治危机 由于鲜卑贵族实行___________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思考:当时北魏社会存在哪些社会矛盾?是怎么造成的? 二、改革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冯太后主持,主要是创立新制度 1、实行均田制 (1)内容:孝文帝改革首先从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__________,内容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____________。 (2)影响:均田制的推行,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了土地,抑制了___________,有利于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方的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2、废除___________,改行三长制 (1)原因:旧的基层统治机构_________存在很多弊端,造成地方割据 (2)内容:三长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属于州郡,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用:三长制的实行,是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__________,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是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和任期考核制 (1)原因: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 (2)措施:为杜绝官吏贪污,孝文帝制定了_____________,还规定地方官吏的任期按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