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高翔

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深切感受到:教育教学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人们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面对当前新的形势,我校在近几年来也尝试了许多改革的方案,请了许多专家来我校讲学。旨在通过教学改革,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在我校现有的条件下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使每位同学都能“学会做人、立志成才、自强不息、税意进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为实施改革,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上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的科学成份得到了应用。

一、何谓教学过程最优化?

综合巴班斯基在不同著作中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如下: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系统特征及其内外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学生的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时间得到高效利用。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最理想的”、“最好的”。最优的是指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

那么,最优化的评价标准又是什么呢?在现代条件下,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所规定的评分标准的及格水平。教学最优化的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都遵守有关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规定。巴班斯基认为,这两条是基础的标准。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学生精力的合理使用,教师精力、教学经费的耗用等来考查。根据这样的标准和我们的具体校情,我校从解决现有的条件下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分层次教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在我校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最优化要求教师的教授过程最优化和学生学习过程最优化统一起来。教学过程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五个基本成分。因此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选择每个成分的最优方案,发挥整个教学系统的最大可能性。

在上个世纪 90年代末以来,我校为响应政府扩召高中的号召,扩大了召生量,我校的情况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明显的有两项:一是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二是高中班数增加一倍。面对如此多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呢?经过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的的理论分析和研讨,我校提出了实施学生按层次分班按层次教学的方案。

1.综合规划教学任务

综合规划教学任务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重要方法,因为有综合规划,就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不只完成一个,而是同时完成若干个教学教育任务。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担负着三项任务:教养任务----包括形成理论知识和该学科所特有的专业技能技巧;教育任务----包括德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发展任务----包括发展智力、意志、情感和动机等。并且认为这三项任务应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助于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校规划了这样的三项教学任务:

①采用班级授课分层次教学,加强必修课、第二课堂和活动课三大“板块”的内在衔接,体现“优秀加特长发展”的的教育特色。开办了特长班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选择、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的形成。

③激励部分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促进困难学生,也能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

2.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的这个方法,是以马列主义关于抓住活动的主要环节的方法论原理作为依据的,此外还考虑了心理学关于“形成动力定型”的学说和“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感受的客体和概念有一个最为合适的可能数量”的学说。

由此,我校教学改革优选教学内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国家编好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二是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活用教材、自己动手编写资料。

在按层次教学内容的优化上,每一个教研组和备课组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以严谨的态度优选教学内容,力争达到:①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现代化和实用性。如物理教学教研组不断借助教参材料和有关该科的科普读物充实、完善物理教学内容。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常采用最新科技例子通过电脑多媒体展现给学生。此外,还考虑学生现实生活实例来充实教材。②抓住教材重点,考虑学科联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每个授课教师都要把握住教材本质的东西,注意与别的章节、学科的联系。③考试因材施教。即为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选择有区别的教学内容和有区别的考试内容。使他们能最大程度的接受知识。

3.活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养、教育和发展的目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巴班斯基认为,从最优化的角度,重要的在于认识各种方法的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我校针对竟赛班层次的学生较多采用问题探索法、自我检查法、谈话法、学生独立学习法等,而对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则更常使用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直观法、实践法等),以及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其巨大的潜能,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当然,这必须建立在教师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适当配合作用。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为了更好的实施我们的方案,必须加强班主任思政工作力度,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只要班主任有目的地加强思想工作、强化常规管理。同时,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积极地促进师生在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产生“教育共振”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规范化的班级管理细则,这将使我们的改革从成功走向成功。

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理论 尤里·康斯坦丁诺夫·巴班斯基(1927--1987)是原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院土,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教育活动、教育思想和成就的集中代表。 一、教学最优化的基本准则。所谓"最优化"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据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按照一定的准则来衡量是最好的。"最优的组织教学过程,应当是各个班级的每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达到他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两个基本准则是: (1)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方面都达到他该期内可能达到的水平; (2)每个学生和教师都遵守归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 二、教授最优化的八个方法。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要求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前者更为迫切和重要,具体方法: (1)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 (2)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任务,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东西上; (3)选择最适当的课堂教学结构,即提问→学习新知→练习→巩固→家庭作业→小结的顺序; (4)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其中包括口述法、直观法、实践法、复现法、探索法、独立工作法、激励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5)对学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采取全班形式,小组形式和个别形式; (6)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7)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 (8)按最优的准则分析教学效果和师生的时间用量。 三、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 (1)组织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 (2)激励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 (3)检查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任务、目的及

教育过程最优化

《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 读了《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此书分别阐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对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活动中的典型困难的分析、最优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条件、为预防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措施、论对优秀生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途径等内容,研究了教学过程的理论原理,论证了选择最优教学结构的标准和程序,总结了在实验学校实施教学最优化方面的先进经验,我发现这本书不像其它的理论书籍一样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高谈阔论一些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的东西,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很多东西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下面谈谈如何做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任务、目的及学生的特点、本人的特长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判断它是否能够全面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钻研、通读教材,如果发现必须充实教材内容,那么教师就必须借助教学参考书和有关该学科的科普读物予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应使教材内容现实化:即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最新例子、事实等,来充实教材内容。并在内容中充分考虑学生日常的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依靠学生周围现实中所熟悉的事实、例子,探讨和完成课上所学问题的作业,也可以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保证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掌握知识,从而保证提高既定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其次,教学不应完全依赖“课本”,也就是说要灵活地使用教材。“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新课程的环境给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自主教育空间,要把教材当作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载体,当作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抓手,让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围着教材转。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副院长、教育科学博士。也是苏联当代教育理论界的权威之一。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最大的特色,就是其方法论基础与众不同,即他首次尝试性地使用了辩证的系统结构方法论。他指出,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结构方法论来研究教学过程。在他的这个系统结构方法论之下,还包括如下一些具体观点:整体观,联系观,矛盾观,综合观,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划出系统中主要环节的原理等等。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概述 (一)教学最优化的定义 教学最优化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耗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 巴班斯基在不同场合对“教学过程最优化”或“教学最优化方案”作了与上述定义基本一致的解释: 1、所谓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所可能最大的效果。 2、教学过程最优化指的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3、当代学校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所选择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的效果。 4、最优的教学方案,也就是对现有条件来说,对现阶段来说,从其效果和师生的时耗角度看,为最佳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最优化的标准 通过上述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教学结果和教学时耗量,是评定、选择、实施最优化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涉及教学最优化的标准问题。 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都在教养、教育、发展上达到符合他最近发展区内实际学习可能性的水平。这里强调的不是现有的实际学习可能性,而是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其教养水平可以用五级记分制来作定量评估,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可采用高、中、低三级评定制。 教学最优化的第二个标准是,教师和学生均遵守卫生学为之规定的用于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这种定额在当时苏联统一颁发的《学校章程》中作了具体规定。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2012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总第206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6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王春华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为方法论基础,分析了作为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基本 成分和联系,并进而建立了较完备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准 则和程序,提出了最优化教学条件的创设方法,同时指出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途径。该 理论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特点,在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教育研究水平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今后,该理论应与时俱进,从 如何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0-0188-05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方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中独树一帜,对世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代的教学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基础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美苏两国的竞争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运动。尽管改革的内容在各国并不相同,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高难度”、“高速度”却是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特征。这次教学改革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教师不能适应新教材教法的要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未能实现,等等。 在苏联,除了以上问题外,学校教育改革的片面性、形式主义等问题也十分严重。而且,由于苏联的中小学学制只有十年,比别的国家少两年,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尤其突出。教育界亟需一种更全面、更有效的理论作指导。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苏联科学院副院长。他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顿河———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创造了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的先进教学经验。此后20余年,他以该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在总结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验与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思想的依据是科学在提高人类活动效果中的作用这一方法论原理。为了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优方案,有必要重新考虑教学论中有关教学过程的结构及其成分,它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规律性以及相应的原则、方法和形式等问题。巴班 收稿日期:2012-09-22 作者简介:王春华,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2011年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CJYJ19)、山东省教育厅2012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实验研究”(J12WH111)的阶段性成果。 881

最优化理论-教学大纲

《最优化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2302A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6 实验学时:6 学分:2 适用对象:金融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经济学、金融学 一、教学目标 最优化问题即在有限种或无限种可行方案(决策)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决策),与之相对应的最优化理论是数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金融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必备工具之一。 现代金融学研究的技术化程度日益增加,金融工程的许多问题都与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密切相关,例如:投资组合选择与资产配置、期权的定价与对冲、金融风险的度量与管理、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管理等等。本课程拟对最优化的基础理论和求解方法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其中涉及到的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二次规划、锥优化、整数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各类最优化模型的数学理论与求解方法; 目标2: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这些优化模型分析经济学和金融学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主要介绍几种主要的最优化模型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最优化模型的类别

进行划分,分为无约束最优化和有约束最优化两大类别。其中,无约束最优化问题的子类别较少、难度相对较低,主要从理论方法和数值方法两方面进行讲解;有约束最优化重点讲解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和非线性规划的库恩塔克条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适当介绍其他类别的高级规划课题。基本教学内容的框架图如下: 本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间之以案例教学、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针对适当的问题讲解其计算机程序实现,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也能动手操作,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该课程旨在进一步完善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与完善了金融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体系,同时结合经济学和金融学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学习,锻炼了学生们思考学习的能力,更训练了学生应用数理思维分析经济金融问题的能力,与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相呼应。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最优化理论 无约束最优 化理论方法一阶必要条 件二阶充分条 件凸函数理论 数值方法 最速下降法牛顿迭代法共轭梯度法有约束最优 化线性规划 单纯形法对偶理论灵敏度分析非线性规划拉格朗日条 件库恩塔克条 件罚函数法 其他规划 整数规划 动态规划 随机规划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 一、简介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教学过程最优化

1、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质其实就是以最小代价取得相对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该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其关键是比较各种方案,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本质是获得最优效果。 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理想的”,也不是一般所指的“最好的”。最优化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寻求最好的方案,以达到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的目的。具体地说,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具体条件的制约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成果, 如果师生发挥了全部可能性,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成果, 就可认为是实现了最优化。最优化是相对的,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案”。可见,最优化不是一种抽象的、僵化的模式,它是相对于一定条件而言的。这充分显示出辩证法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的灵魂。 2、基本标准 巴班斯基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二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3、基本方法体系 (1)综合设计教学任务,并把教学任务内容具体化。 (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 (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主次。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法。 (5)采取合理的形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6)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4、对教学最优化理论的评析 教学理论的优势是: (1)以辩证的系统理论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巴班斯基以辩证的系统理论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他认为教学过程的结构成分包括: 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结果。而这些结构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完整系统。例如: 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又影响着教学方法 (2)引入最优化思想, 符合劳动活动的普遍原则 效果标准、时间标准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两条主要评价标准。这两条标准完全符合高效、低耗的人类劳动活动的普遍原则。 (3)关注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 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巴班斯基在论述教学过程时指出: “没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 没有他们在教学上的相互作用, 教学是不可能的。不管教师如何教授知识, 要是学生没有激发组织这种活动, 那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一、简介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着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着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 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生平和著作 尤·康·巴班斯基(юрийконстаитииович вабаиский,1927-1987)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院士,曾任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罗斯托夫州基辅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毕业于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并留校工作,1955年和1974年先后获得了教育科学副博士和博士学位。在师范学院工作的二十多年中,他担任过教师、团委书记、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和副院长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组织能力,并开始萌发了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 1975年,巴班斯基调往莫斯科工作,担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直属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不久还担任了教育科学院教育史和教育理论研究所书记。1981年起就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并且是前苏联部长会议下属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审会议主席。巴班斯基虽然担任了较高的教育领导职务,但仍然保持了平易近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前苏联教师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由于巴班斯基杰出的组织工作和学术研究成果,他获得了前苏联教育科学界的最高奖励乌申斯基奖章和克鲁普斯卡娅奖章,并获得了政府颁布的劳动红旗勋章和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巴班斯基一生孜孜不倦地工作,写出了四百多部(篇)著作,涉及教育科学的众多领域,有的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中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成果占了最大的比重。1977年出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棗一般教学论方面》是全面论述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奠基性著作。此后的10年中,巴班斯基又继续联系实际改进和充实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写作了《怎样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1978)、《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棗方法论原理》(1982)、《提高教育学研究的效率问题》(1982)、《教育学》(1983)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最优化的论文。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来源和依据 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并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思想依据。 首先,20世纪6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虽然为各国培养了一批尖子人才,但是大多数学校却因文化知识教学的任务过重而走向反面。前苏联60年代后期也有这样的问题。所以,1976年苏共25大要求进一步认真改善普通教育系统的状况,特别强调用综合的观点对待教育,保证学生既能独立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又能在蜂拥而来的科学和政治情报的洪流中辨别方向。在这之前,前苏联各地已开展不少教育实验研究,此后的教育改革实验更蓬勃发展起来。但众多实验也引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摘要)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巴班斯基说,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为了澄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概念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他还多次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 首先,“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把“最优化”理解为单指教师的工作,是片面的。 其次,“当谈论最优性时,必须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尽可能最大的效果并非泛泛而谈,乃是针对一所学校或一定班级现有的具体条件而说的”。因此,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是泛泛地谈理想,而是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 第三,“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 第四,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则组织师生的活动时,“不单纯是提高它的效率,而且是要达到最优的,即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的结果。” 巴班斯基认为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教育目的和内容,心理因素即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等,控制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调整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统一,也就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规律,就是指按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这一系统与其内的子系统以及与其外的大系统之间的各种联系时所得到的规律性的结论。 形成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规则”三个层次的、操作性渐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控制体系,成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重要特色。 巴班斯基认为,上述控制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及其他人文学科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本身的深入,对教学规律的研究也会有所进展,相应的教学原则和规则都会有所更新。 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指“从一定看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效果标准指每个学生于某个时间,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水平;时间标准指师生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文件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为使教学过程符合上述标准,他根据辩证系统的方法,对教学过程的因素进行了新的划分,包括社会(目的、内容),心理(动机、意志等)和控制(计划、调整)方面。他对教学过程的环节亦做了新的划分,制定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方法体系。具体来讲,他提出了最合理的课堂结构、十大教学原则和六项实施办法。巴班斯基认为,应按下列顺序安排课堂教学:提问→讲解→巩固→检查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概括这些知识并使之系统化。他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视教学原则为一系统,它所包含成分即每条原则。十大原则在实际运用时,必须相互联系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最优作用。其六项实施方法是:①综合考虑任务,注意全面发展;②深入了解学生,具体落实任务;③依据教学大纲,分清内容重点;④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⑤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⑥确定最优进度,节省师生时间。由此可见,教学

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巴班斯基的教育 思想 ----04化普朱益周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杰出代表 ---巴班斯基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卫国战争期间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战后进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他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

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 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 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 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 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 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 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 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 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人物: 巴班斯基: 苏联教育家。 毕业于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 1971 年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74 年被选为正式院士。 1979 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 把现代控制论、系统论观点用于教学论研究,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主要著作有《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观点)》、《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原理)》等。 (二)理论: 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以及该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 发挥在一定标准看来最有效的作用。 也可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解为: 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 最优化包含 5 个因素: 1/ 12

1.遵循教学规律。 根据教学规律所论证的原则、方法、形式和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2.考虑条件。 既包括教学的外部条件,又包括师生的实际情况。 3.选择方案。 比较各种可行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 4.调控活动。 随时控制和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进程。 5.获得效果。 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 上述五方面缺一不可,但关键是选择最佳方案,其本质是获取最优效果。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包括: 1.综合教学任务,注意全面发展。 2.了解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 3.选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 5.采用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6.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的时间。 7.优化教学条件,提供教学保证。 8.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调整教学过程。

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心得体会范文

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心得体会范文 最近读了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接触这本书后 收获颇丰。巴班斯基是原苏联著名教育家、教学理论专家。科学地组织劳动必须做出长远的和当前的工作规划,提出明确的定额,合理地规定工作人员的职责,善于激发劳动热情,周密地进行核算,很好地检查和分析效果。最优化原则是科学地组织劳动的最重要原则之一,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教育活动、教育思想和成就的集中代表。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 (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 (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该理论对原苏联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__甚至对世界教学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重视和产生这么大 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创造性。主要表现在:(1)它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革新了教学论范畴,打破了传统教学论独树一帜的局面。(2)它采用了唯 物辩证法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方法论的突破,往往是学科

发展的关键。由于他采用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构建了崭新的原则体系和方法体系,使该成果处处闪耀着创造性的光辉。(3)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最优化理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可能性、教师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条件、环境等灵活运用。 第二,科学性。主要表现在:(1)该理论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2)最优化概念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在一 定的 __条件和人力、物力及时间与精神因素的约束下,人们总希望 自己的工作效果能达到最好。(3)重视教学教育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第三,完整性。主要表现在:(1)教育思想的系统性。(2)强调 教导过程中的教学过程和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中教养职能、教育职能和发展职能的统一性。(3)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教授过 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统一性。 第四,实用性。主要表现在:(1)最优化理论是苏联顿河——罗斯托夫地区教学教育工作先进经验的总结,是经过学校教学教育实验验证的成功理论。它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它具有普遍的实用性。(2)它提出的最优化的标准,不仅有助于教师论证自己选择该条件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各种课堂教学结构等的最好,而且能够为教学教育结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 [苏]巴班斯基 一、内容简介 《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代表作。本书研究了教学过程的理论原理,论证了选择最优教学结构的标准和程序,总结了在实验学校实施教学最优化方面的先进经验。是研究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全书共六章,以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线索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阐述。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二、阅读指南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

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六七十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做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三)评价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方法的总和。这一方法体系强调教学双方最优化方法的有机统一,它既包括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成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又包括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准备、进行、分析结果);既包括教师活动,又包括学生活动,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该方法体系包括以下八个基本方法:1.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全面发展 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 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重点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5.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6.创造必要条件 7.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8.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以上八个方法构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完整的方法体系。只有综合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可认为是真正实施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巴班斯基从辩证的系统结构论出发,使发展性教学的所有研究成果都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体系中占据恰当的位置,通过教学过程最优化体现出发展性教学的最优效果。因此,尽管这一理论体系存在着优选步骤繁琐、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等缺点,但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体系。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刍议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及其对小学教学的启示 洪亚丽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巴班斯基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控制论的科学方法,研究、实验“教学过程最优化”这一课题,撰写了十几部专著,对教学论和教学方法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前,我国教育面临了新的挑战,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小学教学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1.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定义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是依据关于科学在提高人类活动效果中的作用的方法论原理,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最优化不是泛泛一说,而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条件的基础上,使教学过程发挥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例如: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或者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教学过程最优化要遵循的原则有:第一,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性原则。第二,教学的科学性、教学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的原则。第三,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第四,教学过程的可接受原则。第五,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认知兴趣和对知识的需要感原则。第六,口头的、直观的和实践的,复现的和探索的等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最优结合的原则。第七,讲课和学生自学以及全班学习、小组合作和个别教学形式的最优结合原则。第八,创设最优教学条件的原则。第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的巩固性和有效性原则。在教学中要综合地实现各项教学原则才能确保工作的成效,保证教学和对学生的教育达到最优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基本要求:第一,教学内容要具有综合的目的,并划出其中的重点和选择最合理的练习量,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第二,教学设计要求选择该具体条件下最好的教导方案。第三,必须认真地考虑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认真备课,做好重点批注,合理分配教师的时间与精力。第四,提高课堂教学激情的紧张度,为学生创造出最好的精神心理气氛。第五,要具备区别对待差生和优

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结合实际什么是优化的学习过程 有人认为“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喝名词概念间的混同与歧义”。我个人认为是不对的。教学系统设计其实一个过程,并不是概念。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概念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由“教学过程”和“最优化”两个概念组成的。巴班斯基用系统论观点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系统,它是由目的;激发———动机;教学内容;操作———活动;检查———调整;效果———评价六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而师生的双边关系及教学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心理条件(是影响系统运作的三个基本因素。他的“最优化”是指“对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因此“最优化永远是相对的,因为它并不提供理想的、绝对的决策”,它只是寻求指导教学过程的理想方案的一个步骤。 教学系统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根据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层次,即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可用于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到目前为止,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层次: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以上三个层次是教学系统设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当然,也可以把教学系统设计分为宏观喝微观两个层次,规模大的项目如课程开发、培训方案的制定等都属于宏观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而对一门具体课程、一个单元;一堂课甚至一个媒体材料的设计都属于微观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 结合实际,教学实践中我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从性格、观察力、思维能力、主观努力、心理品质、成绩变化等几方面进行详细记录,并把成绩绘制成曲线。通过对比分析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类,再作具体指导。通过分析,我发现学生的类型大致有四种:第一种,优秀型。双基扎实,学习有法,智力较高,成绩稳定在优秀水平。第二种,松散型。学习能力强,但不能主动发挥,学习不够踏实,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成绩不稳定。第三种,认真型。学习很刻苦认真,但方法较死,能力较差,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上不去。第四种,低劣型。学无兴趣,不下功夫,底子差,方法死,能力弱,学习成绩差,处于“学习脱轨”和“恶性循环”状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方法和重点要不同.对第一种侧重于帮助优生进行总结并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对第二种主要解决学习态度问题;对第三种主要解决方法问题;对第四种主要解决兴趣、自信心和具体方法问题。 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为提高讨论的效益,使讨论由浅入深,教师在巡回中应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进行综合、归纳同学的意见,如何代表小组进行集体交流等技巧,有针对性地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或示范表述,并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各抒己见,防止思维惰性,特别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标新立异的看法,使讨论波澜迭起,让学生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 一、巴班斯基的生平 巴班斯基(ЮрийКонстинович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卫国战争期间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战后进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他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 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