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知识点一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机构

1.三省六部制

(1)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的三省: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2)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

(3)三省六部制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作用: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5)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中书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都必须听命于皇帝,只能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二)地方行政机构

1.隋朝郡县制,唐朝为州县二级制,后期划分成节度使州县三级制。

2.唐朝设置节度使带来的影响

唐玄宗统治后期,地方节度使势力迅速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此后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的分裂混战局面,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

1.科举制

(1)产生:隋炀帝始设进士科

(2)标准:考试成绩

(3)评价:进步性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②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局限性①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②是最高掌权者诱导,控制读书人的手段;③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薄弱。

知识点二 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江南进一步开发:①水稻产量提高,圩(wei)田;②烧山、围湖造田—破坏生态;③江淮、江南产粮区;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水利发展和农具改进:①隋大运河;②唐水利专职官员;大兴水利;③筒车,曲辕犁

(3)农产品商品化:①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②唐中期开征茶税。

(4)土地制度: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北魏到唐前期

含义: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而不触及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而地主无此负担。

2、手工业的发达(特点):

(1)产地分布广:①丝麻织品—全国;②瓷窑—中原、江南;③冶铁—100多处。

(2)生产规模大,产量多:世界最大海船;洪州造船。

(3)分工细,品种多,产品新:①丝织品分类多;②唐三彩—彩瓷;③青瓷—越窑秘色瓷,白瓷—邢窑。

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①冶金—切削抛光焊接;②造船—推进器;③丝织—波斯织法。

3、商业的繁荣

(1)商路:①驿道:店肆,驿驴②水运:大运河,长江。

(2)货币:①隋五铢钱;②唐高祖起—“开元通宝”,成为历代货币的范式;

(3)市场:①管理:a市官管理—物价、税收;b规模不能任意扩大;c买卖时间限定,日中为市。②邸店和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③夜市和草市:夜市—繁华大城市里;草市—农村定期集市。

(4)商人:大商人、邸店遍海内;更多中小商人;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4、城市的兴旺

(1)长安和洛阳:商业大都会;①长安—坊、市分开,市有商行、邸店;②洛阳—武则天时,天下舟船云集。

(2)扬州和益州:①扬州—江南物产集散,大食、波斯商人云集,唐后期最繁华,夜市;②益州—“扬一益二”。

5、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的原因

(1)统一、强盛、交通发达;(2)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政策;(3)民族交往密切;(4)

中外交流频繁。

知识点三 隋唐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的新阶段: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雕版印刷术:①隋唐:佛经、日历、书籍;②868年,《金刚经》—最早有确切日期。火药:①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②唐末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2)天文历法:僧一行,①《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历法体系成熟;②测子午线,世界最早。

(3)医学的进步:①孙思藐《千金方》—医药学;②吐蕃—元丹贡布《四部医典》;③唐高宗—《唐本草》,世界最早由政府颁行的药典。

(4)建筑的成熟:①隋宇文恺—大兴城—唐长安城;②隋李春—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

2、多姿多彩的艺术

(1)莫高窟:敦煌,世界最大、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佛像、壁画。反映社会繁荣。(2)绘画:A题材:宗教画,人物画,山水花鸟成为绘画主题;B画家:隋—展子虔《游春图》,唐—阎立本、吴道子。

(3)书法:①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等;②盛唐:颜真卿—“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③中晚唐:柳公权—“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④“草圣”张旭和怀素。

(5)乐舞:①风格多样,盛世特色;②隋九部乐、唐十部乐;③乐曲《秦王破阵乐》,舞蹈有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

3、隋唐文化发达的特点

(1)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2)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

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隋唐文化繁荣原因:

(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基础);(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氛围);(3)民族交流融合,中外文化交往(吸收);(4)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继承)。

知识点四 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

1.概念: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2.出现“治世”的原因:

(1)简易分析: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因而形成“贞观之治”局面。

(2)全面回答:

①隋统一全国,隋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②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励精图治,重用人才;

③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重视农业生产;

④文化上,完备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⑤正确处理了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

⑥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

所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3.具体措施:

(1)政治方面:选贤与能虚怀纳谏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5)民族关系:积极开明——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6)对外政策:友好开放——导致对外交往盛况空前

3.“贞观之治”的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二)综合评价

1、功:

执政思想强调存百姓,执政用人唯贤,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慎法文治,崇儒尊孔,对边疆安抚怀柔,对外政策友好开明,形成“贞观之治”局面,为封建盛世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过: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

3、总评:

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关于太宗治国之道,《贞观纪要》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知识结构:见《导与练》 ●课堂讨论与思考: 1.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如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又实行了相对合理的两税法。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4)、交通发达,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5)、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继承了前代成就 (7)、科技的进步 2、隋唐时期江南圩田和开垦荒地的现象很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种现象?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原因:(1)、隋唐的大一统,人口增长; (2)、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 (3)、土地兼并剧烈,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影响:积极:一方面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 消极:另一方面,围湖造田影响河道的治理和疏通,向山要田易致水土流失,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 启示:经济开发,应运用先进的生产力;注意人与自然和谐,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人口增长率与土地的承受力之间的关系等。 3、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和原因有哪些?隋唐时期江南农业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农业: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超过了六朝总和,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便于水田耕作。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逐步繁荣起来,特别是扬州在唐后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发展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大规模南迁;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外商路的变化推动了南方对外贸易的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存在问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环境有所影响 4、瓷器和中国在英文中同为“China”,这说明瓷器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请思考:(1)、从原始社会到唐朝,陶瓷技术是怎样不断推陈出新的? (2)、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3)、陶瓷在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如何? 推陈出新:(1)、原始社会已有彩陶、黑陶、白陶,其中白陶为我国以后瓷器的出现打下基础; (2)、商周时期原始陶瓷的出现是我国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 (3)、魏晋南北朝南方盛产青瓷,北方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4)、唐朝出现三彩瓷和秘色瓷,唐三彩的出现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创新原因:(1)、是古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结果,也是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2)、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 (3)、对外贸易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4)、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与聪明智慧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1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及其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商业的繁荣及其特点;城市的兴旺。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相关理论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教学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隋和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指出: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②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 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大提高 ①圩田普遍,适于种高产水稻; ②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 ③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④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⑤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影响自然生态平衡。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①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②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③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仅江南就大大超过六朝的总和。 ④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 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中科举制度和三省六部制在初中已经讲过,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对科举制重点放在对其历史影响的分析上,三省六部制主要介绍其职能及三省之间彼此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教学中重点探究其作用和影响,认识到这一制度一方面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另一方面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 赋税制度是经济制度中的重要制度,通过分析不同历史阶段赋税制度的变化,加深对隋唐租庸调制的理解,对两税法要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容特点,强调它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也要分析其局限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隋唐的繁荣与制度的关系导入 (二)新课

第一子目:选官制度 1、从现在的高考制度导入,以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的方法的历史渊源以及科举制之前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导入 汉代:察举制 问题1、曹魏为什么不再实行察举制? 问题2、你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包括历史纵横)来回答 2、科举制: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归纳其产生并发展完善过程 阅读史料(学思之窗)回答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第二子目:三省六部制 以《唐朝三省位置图》为基点,设置情景让学生直观认识三省的职能及相互制约,认识到这一制度一方面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另一方面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 第三子目、赋税制度 1、阅读教材了解从魏晋到隋唐赋税制度变化的史实 2、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内容理解分析两税法的内容特点 (三)小结

五、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五、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二)、农业发展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手工业发展特点: 1、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2、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四)、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 2、扬州、成都 3、汴州、广州 二、能力培养目标: (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成就,培养其归纳、对比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和城市兴旺关系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一)、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并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说明:每一节教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它与知识要点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为了说明重点而设计的。本节教材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正是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发展,教材中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在说明这一中心问题。 二、难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 说明:本课的重点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的原因分析就构成本课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将要涉及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正是学生的弱点,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就成了本课的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对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问题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困难,而对生产技术的学习和了解,对于理解本课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就成为了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学模式] 导读和研讨式 说明: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最能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心问题。导读和研讨这两种方式能比较好的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科学的计划进行,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的成为主人,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导读和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能较好地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教学过程设计]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 人教版(新教案)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及其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商业的繁荣及其特点;城市的兴旺。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相关理论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教学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隋和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指出: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②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 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大提高 ①圩田普遍,适于种高产水稻; ②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 ③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④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⑤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影响自然生态平衡。 .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①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②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③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仅江南就大大超过六朝的总和。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调整 1 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藩镇割据 3 唐代门下省的作用 4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6 综合7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

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A项“皇权强化”、B 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新)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讲述隋唐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3.通过学习隋唐经济的繁荣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手工业的发达 1.产地分布广泛 2.生产规模扩大 3.分工细,品种多 4.技艺水平提高 三、商业的繁荣 1.发达的水陆交通 2.统一的货币 3.市场较前代发达 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 四、城市的兴旺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课标导 航 认识三国两 晋南北朝至 隋唐时期的 制度变化与 创新。 1.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 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2.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 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 3.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 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选官制度趋势:由重门第到重才能。 1.九品中正制 (1)创立:曹魏。 (2)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3)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1)创立 ? ?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 ? ?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 1.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注意:三省制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而不是隋唐。 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意义 (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赋税制度 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1.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租:即田赋,按亩征收产物;调:即户调,按户征收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①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②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 分夏、秋两季征收。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 杂税、杂役。②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阅读教材·想一想

习题: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学案解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 政 治 层 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 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经 济 层 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 开发;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 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文 化 层 面 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文人画开 始出现,绘画理论形成,唐诗繁荣;佛、道冲击儒学的正 统地位,又呈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 (1)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 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 的工具) (2)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3.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真实写照! [注]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注]庄园经济是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而形成的。庄园主占据许多山、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从事生产,农民承担着地租等沉重的赋税负担,庄园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主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拓]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指祖父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1.隋朝 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官制体系。门下、中书(隋称内史省)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是政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唐朝 (1)内容: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制度日臻完备。尚书省分为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又有九

高考真题选练-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教师版)

高考真题选练(七)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1.(2012·福建文综卷·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C 2.(2014·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故A项错误;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3·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图2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 【答案】B 4.(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 【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4·海南单科·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丝绸之路)【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课题浚开先河的隋唐制度 1.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2.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表格、阅读图示的、分析解读材料,了解并掌握隋唐选官制度、中央政务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确立过程 (2)认识科举制在促进政权开放、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认识三省六部制在制约相权、规范皇权,提高效率等方面的历史意义,认识两税法确立对于促进自由经 济的先进性。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之制度为后世所树立的标杆作用(3)深刻认识到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必是在历史传统上,依据现实环境的要求做出改革和创新。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先进选官制度的积极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两税法的先进性 难点: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4.教学方法

主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5.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子目一:趋向开放公平的选官制度 材料1:次凝之,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孙恩 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 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 孙所害。——《晋书·王凝之传》 设问:结合课本P38的历史纵横栏目,说说材料1中的王凝之 取得官职的依据是什么?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的伯父是东晋大将军王导。在家族庇佑下,才华平庸的王凝之承袭为东晋官员。材料2:世胄(世家子弟)蹑高位,英俊(有才能的人)沉下僚。——(西晋)左思《咏史》 设问:根据材料1和材料2,说说九品中正制的长期实行有怎样的影响 以门第为选官标准,阻断了社会的阶层流动;长期把握选任官员的权力,九品中正制沦为世家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死水潭一样的官场,使得官员“居官无官官之事,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史料内容,总结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1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doc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 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等,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 在公共基础考试当中,经常会涉及到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等多项内容,但学生往往只知其名称,却不知其具体内容,在考试过程中只能靠猜、抓阄等纯运气的方式去答题。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几项制度,顺利通过考试,小编在此详细的给大家介绍其具体内容。 一、府兵制与募兵制 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府兵制源于西魏,府兵泛指军府之兵。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成为军户,不属于州县管理),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在实行军民异籍。这样府兵制与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身死后还给官府)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与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汗分治的遗迹。这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以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佣兵自重的局面。府兵服役期间免征赋税,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和粮食等,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在农民身上。

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役逃亡的较多;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过,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 二、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在赋税制度上,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均田制下的授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指田租,缴纳谷物;调,指户税,缴钠布或帛)。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政策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服役的可以纳绢和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宣布采用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众所周知,中国在隋唐时期是一个顶峰,是别的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发展的一个高峰,我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下面就从各个方面来说明。 政治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唐太宗李世明,玄武门之变使他坐上皇位,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贤相、名将、谏臣);革新政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击败东突厥后“因俗而治”;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又吸取了隋亡教训,认识到君与民是舟与水的关系,在政治上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奖励农业生产,大面积兴修水利和开垦荒田,所以农业、手工业都有长足进步。文化上,完备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对士族制度是致命打击。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

数民族的关系和国际关系,实行友好交往的政策。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盛世的重要因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就有了之后的‘贞观之治’,从这以后的一大段时间里唐朝的政局稳定。但之后还是出现了问题,由于采取了府兵之法以及重用藩将,委以重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另一个问题就是宦官专权,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立。宪宗以后的皇帝中,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有些宦官甚至自称“定策国老”,视皇帝为“门生天子”。所以隋唐时期的政局长期还是稳定,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代表。 经济方面: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赋税制度采用两税法:唐朝中期实行,按资产交户税,按田亩交地税,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上的困难。隋朝两都的兴建与大运河的开凿使得交通更加便利,农业上:生产工具改进、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水利兴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上:产地分布广(纺织、陶瓷、冶铁);

高一历史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历史:4.5《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3)(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二)、农业发展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手工业发展特点: 1、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2、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四)、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2、扬州、成都3、汴州、广州 二、能力培养目标: (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成就,培养其归纳、对比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和城市兴旺关系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一)、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并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说明:每一节教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它与知识要点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为了说明重点而设计的。本节教材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正是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发展,教材中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在说明这一中心问题。 二、难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 说明:本课的重点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的原因分析就构成本课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将要涉及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正是学生的弱点,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就成了本课的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对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问题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困难,而对生产技术的学习和了解,对于理解本课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就成为了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学模式] 导读和研讨式 说明: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最能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心问题。导读和研讨这两种方式能比较好的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科学的计划进行,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的成为主人,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导读和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能较好地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言部分: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解析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 A 3.(2018·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 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 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0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农业发展的特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唐代制瓷业的发展;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旺,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城市的特点;隋唐的服饰、饮食等生活习俗。 2.能力培养目标 ①通过对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②引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③启发学生运用唐代诗歌佐证教材内容,提高学生文史综合能力。 ④引导学生欣赏唐代工艺品、服饰、家具,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繁荣与社会生活丰富之间的辩证关系。 3.思想教育目标 ①通过对隋唐经济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的繁荣才能使社会出现国泰民安的景象,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当今中国的国情与国策,坚定振兴中华的信念与决心。 ②通过对隋唐社会生活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盛唐气韵”的风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③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超过了前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成为唐朝前期繁荣的物质基础。这是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也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④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的大城市。通过学习使学生产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隋唐农业、手工业的特点;商业繁荣和城市的兴旺。 难点:农业、手工业的特点。商业繁荣与城市兴旺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唐都长安平面图》(挂图或幻灯均可)。 2.影像资料:电视剧《大明宫词》《大唐情史》中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剪辑。 3.唐三彩、秘色瓷、绫、锦等文物图片或幻灯片。 学生:请学生课前收集与本节内容相关(描绘唐朝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唐诗作品。 教学设计 1.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同时充分利用新教材较为丰富的插图和史料,注重详略得当。 2.由于隋唐历史与今天的生活时空相距遥远,并且经济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历史时颇感枯燥的难点,故为了增强课堂的互动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唐诗名篇佐证教学内容,使讲授更为生动、活泼,也更充分体现教学改革中各学科间的融合、互补。 3.通过一些艺术图片和服饰场景的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些变革,同时自然地向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使历史教育与美育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空前鼎盛的隋唐时期,这种鼎盛不仅表现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还表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隋唐时期的经济状况。 【讲授新课】 一、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 几乎每个政权在建立之初总会推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政策。(引导学生回忆隋唐政府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