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反思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反思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反思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反思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反思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反思

卢 山

摘要摘要::优势视角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强调以正面、积极、优势的视角去看待案主及其处境,挖掘潜藏在案主及环境中的资源和能力。它的产生与社会工作理论范式的后现代转向背景是紧密相关的,国内学术界及实务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讨论和运用着优势视角的理念与方法,但是大多局限于理论的片面剪裁与概念的滥用,本文将系统梳理优势视角的基本论述及其理论发展脉络,并提出了一些警醒和反思以供讨论。

关键词关键词::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 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 反思

一、优势视角的基本论点优势视角的基本论点

优势视角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实践领域一个越来越热门的概念,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看问题的新视角,也不是一个貌似简单、毫无新意的概念。优势视角的内涵是丰富的,它颠覆了传统社会工作秉持的问题模式、病态视角、专业主义,强调以正面、积极、优势的视角去看待案主及其处境,挖掘潜藏在案主及环境中的资源和能力,反对将关注焦点聚焦在问题上,主张将问题策略性地悬置起来从而使优势得以凸显,使社工与案主的关切彻底地跳出问题限制,将新的可能、新的生活故事、新的思维及因应方式带到案主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来。 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实践中,优势(Strength)、抗逆力(Resilience)等词汇正在被广泛地使用,然而优势视角究竟包含哪些意涵、存在哪些主要论述、对社会工作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呢?这些问题是运用优势视角时必须要厘清和明确的。具体来看,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有以下基本论点:

1、案主≠病人;社工≠专家

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来看,案主自产生起就是被当做需要疗救的病人来对待的。20世纪初玛丽·里士曼开始致力于社会工作专业化,她最初甚至把自己所做的社会工作服务称为“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并且认真阅读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认为这些理论忽视了社会处境的影响但又找不到其他更

为合适的理论,所以最终把社会工作的目标确定为个人人格的培养和发展。为了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玛丽·里士曼引入了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医学模式,并且积极加强社会工作与医学的联系。①自此,聚焦于个人治疗的社会工作实践便确立了类似于医疗模式的案主——病人;社工——专家关系的开端。

优势视角反对传统社会工作模式中将案主视为具有某方面问题的、需要疗救的病人,将社工视为持有某种专业技术、能够对案主给予治疗的专家。将案主定义为病人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权力运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案主被贴上精神分裂症患者、智障儿童、网瘾青少年、残疾人等等带有污名性的标签,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在这个被定义为案主的过程中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由这些标签所传达的负面信息成为了他人评判的主要依据。在这个权力运作过程中社工所获得的是个人专家欲望的满足,而这个过程也并不仅仅只是社工做出的决断,在佩恩看来它是一个社会定义的过程,当某人意识到某些生活中的议题需要解决时,便开启了案主生涯,通常是因为他们把这些议题视为问题了。②由此可见温情脉脉的助人关系仅仅只是社会工作专业过程的华丽表象,其背后隐藏的一系列权力关系是优势视角所批判的。

2、二者关系是平等、合作的。

社会工作一直重视专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但是传统病态模式的专业关系是建立在案主与社工权利不平等基础之上的,迈克莱特认为发展专业关系的过程是把人变成案主并学习扮演案主角色的过程——案主取得“案主头衔”的过程。优势视角无意彻底地否定专业关系,它所强调的是社工与案主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是伙伴、是同行者,而非专家与病人这种权利不对等关系。

优势视角核心关注的是社工和他们希望帮助的人群之间的关系的质量,正如社会工作传统所坚持的那样,关系是改变的重要手段。案主与社工平等的合作关系是基于承认存在于个人及其所处社会情境的优势之上的,这就意味着社工对案主经历和建构他们的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法的信任,社工绝不能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点或其他社会组织的看法强加于案主。这种对社会情境和建构的理解和欣赏,实际上是对每一个案主和团体所处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的承认和接受,对案主

①童敏:社会工作本质的百年探寻与实践,《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②Malcolm Stuart Payne:《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 Work Theory》,London:MACMILLAN PERSS

必要的最大程度的许诺和决心是将我们带入每一个案主真实生活世界的必要条件。③也是二者关系得以维持和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优势视角相信人有改变的潜力及能力,以积极的眼光来看待案主及其处境,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衡社工与案主之间权利不对等的作用。

3、问题不是生活的全部,焦点应聚焦于挖掘案主及其环境的能力及资源上。

优势视角在看待案主时并不是以问题为本的审视,它不关注案主存在的所谓的缺陷和不足。问题并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处境共同建构的产物,对于问题的过分关注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强化问题标签,使得案主遭受来自自身的无助感、环境的排斥等等不利影响。

尽管某些问题是严重的,但是一旦危机状态过去这些问题就应该被置于案主优势之下的次要位置。对优势的关注以及积极向上的追求将有助于案主将注意力由问题转向更丰富的个人生命体验以及不断获得的人生成就上来,正是对问题的忽视带来了状况的改变。

社工不应永远纠缠在问题上无法自拔,从结构角度来理解案主的问题将有助于社工跳出问题思维束缚,真正地视案主为有个人尊严、有主体能动性、有自我改变潜能、有丰富生活世界的多元化个体状态,而不是冷冰冰、单调乏味、武断的诊断标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优势视角是对传统问题思维的颠覆以及丰富个人生活的解放。任何个人及其所处社会环境都具有优势,只是它们的存在被湮没在了力量强大的问题及诊断标签之下,社工所需要做的便是以积极、正向的视角与案主一道去发掘既存的能力和资源,而这些优势便是产生新的可能的重要基石。

4、任何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具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

优势视角相信任何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存在特定的优势,在进行优势评估时社工应秉持以下几点要求:(1)、对案主所理解的事实给予优先考虑;(2)、信任案主;(3)、探求案主需要什么;(4)、迈向案主和环境优势的评估;(5)、多维度评估优势;(6)、利用评估来发现独特之处;(7)、使用案主的语言;(8)、把评估当做社工与案主之间的一项共同活动;(9)、对评估达成一致意见;(10)、

③Dennis Saleebey编著,李亚文、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上海:华东理工大

避免指责;(11)、避免因果思维;(12)、评估而非诊断。④

优势视角所宣称的优势并不是无中生有、自我蒙骗,它所做的是以一种新的乐观、积极的视角协助案主挖掘其自身及所处情境下的各种资源,建立一种得以持久改善案主状况的能力。

几乎所有的人在任何境遇下都有优势存在,无论是令人欣喜的成功,还是令人沮丧的失败。即使是困难和挫折,当人们与疾病、创伤、虐待、压迫等困难抗争时,尽管是在痛苦中挣扎,却会从自己、他人、周围环境中获取能源使自己生存下去。尽管案主可能遭遇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但所有的人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能力,人类的精神中包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抗逆力,人们从他们自己的反复尝试中,甚至是自己加给自己的痛苦经历中有所受益。人们不光是从成功中获取经验,还会从困难和失望中获得成长的动力。⑤

5、抗逆力的信念,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优势视角相信人在遭遇挫折、痛苦、打击时会产生一种反弹的能量,这种力量有助于人们克服困难、走出逆境,这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抗逆力的体现,类似于人类身体的自愈功能。抗逆力能促使人习得抗争的经验与个人成就感,无论是人生的重大挑战还是微小的困难、挫折,这些经验和过程是宝贵的,它是个人优势的源泉。抗逆力的七种可能要素有:幽默感,洞察力,独立性,关系,创造性,道德,首创精神。⑥

抗逆力的展示首先和人的认知功能相关,个人对逆境的认知不同会导致后果的不同,一个视逆境为人生常态的人与一个害怕挫折、逃避困难的人必然对于逆境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各自的抗逆力也存在巨大差异。抗逆力是一个生态现象,它的产生依赖于人是否能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个人的抗逆力形成不是个人议题,它的形成与个人成长过程有关,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是否为其提供了安全及归属感,其所处的朋辈群体是否提供了积极正向的示范和支持作用,其生活的社区是否是一个包容、开放的资源体系等等都会影响到抗逆力④Dennis Saleebey:《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3rd Edition 》,Published by

PearsonEducation,Inc,Publishing as Ally & Bacon,2002。

⑤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⑥Dennis Saleebey编著,李亚文、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上海:华东理工大

的形成。

优势视角与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转向

二、优势视角与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转向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并不是空穴来风,它的产生是与整个社会工作理论范式的后现代转向紧密关联的。

传统社会工作辅导模式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理论范式指导之上的,辅导者是持有专业技术的专家,受助者是接受帮助的对象,通过与受助者建立专业的合作关系帮助受助者消除其问题,二者的关系是一种明显的主客二分关系。传统社会工作辅导模式在逻辑构建上根本忽视了受助者的独特性、个别性,与社会工作所倡导的基本原则相违背。同时,在这种社会工作专业关系中,社工必须尽可能地秉持客观、中立、价值无涉的状态去回应案主的需求,这一要求是实证主义理论范式指导下的必然结果,这种价值中立的态度并没有遵循社会工作专业所秉持的尊重案主、重视人的价值、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反而是将专业关系及工作过程工具化了,社工与案主只是在进行着冷冰冰的机械式交流,社会工作专业最为重视的人的因素被掏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从根本上突破了实证主义的逻辑框架,要求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话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强调相互之间的双向理解沟通,追求多样性和个别性。

伴随着实证主义理论范式指导下的社会工作实践弊端日显,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在批判传统社会工作辅导模式的基础上兴起,20世纪70年代以来诸如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赋权理论等就是在这种范式转向下产生的。

社会工作的系统生态视角是将个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重要尝试,它强调社会工作的关注焦点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和转变。70年代通用模式也出现了关注能力的趋向,把评估环境、界定服务对象的能力以及连接服务对象和环境资源的能力视为运用通用模式的基本能力要求。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因为不满治疗修补取向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从80年代起开始尝试以发掘服务对象的能力运用社区资源为核心的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巴巴拉·索罗门(Barbara Solomon)在1976年第一次运用增权视角(empowerment approach) 总结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协助服务对象克服直接或者间接的权力障碍使他们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行动者。巴巴拉·西蒙(Barbara Simon)对美国社会工

作的增权视角进行了总结,认为增权视角具有注重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服务对象能力和资源的扩展以及同时关注个人与环境两个方面等特征。⑦

优势视角正是在传统社会工作理论模式由实证主义向后现代转向过程中产生的,它的出现回应了传统社会工作实践中采取的病态视角、专业主义、管理主义等不良倾向带来的诸多弊端。社工与案主之间的权力不平等关系得到关注,案主问题的社会建构性因素受到重视,存在于缺陷与不足之外的能力和资源挖掘被强调,社会工作专业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得到重申,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被引入社会工作领域,问题不在是关注的焦点,挖掘案主及其环境潜藏的资源、能力、优势成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社工与案主之间真正平等、合作的伙伴、同行者关系将传统的专业权利关系打破,案主积极改变的可能被带到日常生活世界中来,正常化、反歧视、抗逆力、赋权等词汇无疑为社会工作开启了一个新的书写空间。

的警惕与反思

警惕与反思

理论滥用的

三、理论滥用

随着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蓬勃发展,优势视角这一概念的扩张也是如火如荼,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优势视角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巨大潜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优势视角正在被滥用,对此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因为任何理论的衰落必然是从滥用开始的。当然,没有任何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对于优势视角的批评与反思值得重视,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可供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1、优势视角是否是万能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已经很明确,因为没有哪一个理论是万能的。优势视角既然不是万能的但是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社会工作实践都在谈论优势视角呢?从国内文献搜索来看,优势视角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残疾人就业、青少年网瘾戒除、亲子关系辅导、贫困大学生心理干预、农村扶贫、灾后重建等多方面,但是综观文献内容多是截取了优势视角中的若干概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生拉硬扯、生搬硬套,这便是国内社工实践领域存在的不良倾向,凡是热门的理论

⑦童敏:社会工作本质的百年探寻与实践,《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概念都采取“拿来主义”一律照抄照搬,毫不问缘由、毫没有反思。这种对待理论的态度无疑会将优势视角引向低俗化、简单化,在没有理解理论或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之前将其滥用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社工理论的泛化与以讹传讹,无益于理论的应用,也无益于实践的发展。

2、优势视角在关注个人及处境优势时是否忽视了社会的结构性制约?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摆脱了传统病态模式下的问题中心主义和专业中心主义,转而强调对个人、家庭、社区资源和能力的挖掘,认为个人能够在经历困难、挫折与痛苦过程中获得抗逆力。基于优势之上的社会工作辅导模式似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前途一片光明、世界充满美好、生活满是希望、遍地是资源、处处是能力的完美世界,案主是积极向上的、社工是满怀希望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一切都向着预期的新的可能前进。

这或许是优势视角给人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了,它把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优势视角强烈的正向信念让人不忍心去揭穿能动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制约议题,它将焦点聚焦于缺陷、不足之外的优势时似乎忽略了更大的社会结构对个体、家庭及社区的压迫与宰制。

例如农民贫困问题,社工在运用优势视角介入时首先做的便是评估农民及其所处环境的资源和优势,可能的优势会有勤劳、节俭、诚信、社会互助、生态环境良好等等,秉持优势视角必然强调不去过多地关注案主存在的问题——即农民贫困,而是重视从优势中去发掘改变的潜力、开启新的可能,那么紧接着的工作便是从农民及其处境中所存在的这些优势入手,比如鼓励农民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加强社区群体间的互助等。优势视角相信从问题之外的能力和优势着手将有助于问题的自然消解,但是它过于天真地高估了行动者的能动性作用,轻视了社会结构对能动性的强大制约。事实上农民的贫困并不是农民个体通过发挥其勤劳吃苦能力及社群互助资源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即使是将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也无法改变他们的贫困局面,因为农民的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其背后有着深深的结构性原因,诸如城乡二元体制、工农剪刀差、不平等的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等。如果忽视了对这些结构性原因的探讨和分析,单纯地局限在优势之上谈优势将毫无助益,其结果必然是自我蒙骗和自我挫败。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卢山,(1987— ),男,汉族,湖北仙桃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理论、社会福利政策。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中国社会学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357058.html,

文献回顾《社工角度下中国当代家庭教育模式》

社工视角下家庭教育模式的差异及其影响 背景简介: 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甚至是终身的。社会变迁,家庭功能变化,家庭教育模式也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随近几十年来社会发展,中国的专业型社会工作也逐步发展起来。溺爱型、专治型、民主型、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这些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孩子、家长与家庭外社会各自担任的角色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孩子、家长在转型期社会下面临的压力以及社会工作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都日益受到社会学、教育学等各界人士的关注。为此,本调查将要从中外、古今、城乡差异以及从社工视角对家庭教育即相关影响进行研究,期望能够为以后的研究留下参考。 文献回顾: 一、中外古今对比 为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日本强调对孩子进行“四重教育”:一重礼仪、孝亲教育,二重忍耐、挫折教育,三重自立、自信教育,四重创造创新教育。日本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大自然赐予的,其他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另一方面,德国人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是孩子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德国的教育家把家庭的教育氛围看成是未成年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美国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鼓励多余保护,引导多于灌输。他们他们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拘于书本上的知识。他们从不使用刺激、嘲讽甚至侮辱、谩骂的语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励的话语对待孩子。[1][1]陈志坚陆峰,鼓励独立的国外家庭教育,[ ],当代世界,2006,(6),53~54 美国家长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他们重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适应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孩子独立健康的人格。他们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犯的采取态度是鼓励其认错改错,承担责任。[2][2]李盈,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2005.4,11~13 与中国相比,美国的教育方式为“启蒙式”教育,中国则为“填鸭式”。在中国,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太注重“分数”。实际上,中国青少年的课程用处并不大,而且孩子们还被迫要在假期补习这些课程,或者是学习舞蹈、乐器什么的。应试教育下,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3][3]赵静,中国教育模式与美国教育模式的差异性,[ ],焦作大学学报,2011.10,(4) 从目标上看,中国是成才教育,美国是成人教育;从内容上看,中国人主要在意学业,美国人更注重生活;从方式上看,美国人跟重视民主平等,而中国则倾向于家长专制。[4][4]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建构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则并非如今的“知识本位”,而是志向教育、待人教育、勤学教育与节俭教育,注重教化,培养人的德行。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建构 针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封闭性,现代的立体型家庭教育模式则是一种开放式的家庭教育模式。该模式以系统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为原理,强调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在教育未成年人上的协调作用。建立立体型家庭教育模式的可行性探讨 由城乡家长在家庭教育功能、目的、期望、内容、方法等方面认识不同的比较,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想减小城乡差异、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城乡家庭教育调查与分析 二、现代家庭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它是夯实基础的根系基地,是潜移默化的陶冶基地,是人性发展的启蒙基地。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教育在发展人的生存能

社工理论汇总

社工理论汇总

社工理论汇总(上) 一、有关服务对象的理论 (一)青少年发展任务以及青少年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1.哈维葛斯特的发展任务理论 哈维葛斯特(robert havighurst,1972)提出,“发展任务”是指个体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需要去完成或发展的事项、工作或任务。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人需要发展不同的技能、知识、功能与态度,以符合社会的期望或要求。能完成或达成阶段性发展任务者才是一个健康或适应良好的人,无法完成发展任务者将会产生焦虑、无能的情绪,或被社会所排斥。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类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而不同的文化所给予个人的发展任务亦不尽相同。 根据哈维葛斯特的理论,人在青少年时期共有九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接纳自己的外身体与容貌,适当的表现男性或女性特质。 ●与同年龄的同性及异性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情绪及生活独立照料,不再依附父母或其他成人。 ●追求经济独立,相信自己可以自食其力。 ●找到职业性向及所长,准备投入工作职场的自我充实。 ●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与概念。 ●了解并能努力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 ●为将来婚姻与组成家庭作准备。 ●建立价值观、价值体系,以符合现实生活需求。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与完成发展任务的敏感时期,是个体生理成熟,且几乎可以学习各种新能力的时期,此时期的学习如果效果不佳会影响后期的学习,因为发展任务亦具有次序性。 2.青少年社会化的发展理论 青少年时期发展任务的观点是从青少年本身出发而对青少年发展进行的论述。青少年阶段的各项发展任务,亦可视为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目标,如果从成人社会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的社会化应包括下列要素:

浅谈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社会工作的引入

浅谈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社会工作的引入 一、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军休服务处是民政部门领导下的事业单位,承担着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的具体工作。按照党和政府关于安置军休干部的方针、政策和规定,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承担对军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医疗保健的具体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军休干部作用,保持军休人员稳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尽可能帮助军休老干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安度晚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结构、社会形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服务对象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军休服务管理工作是以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为中心,对一些矛盾化解和情绪舒缓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方式单一,社会资源整合不充分,难以满足服务对象日益增进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无法有效、系统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有利于深化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内涵,探索创新工作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社会工作在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很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我们的社会工作处在当今大发展、大变革的一个时期,基于与欧美有所区别的政体与法律框架下,我国的社会工作在内容上有着创新发展的要求。无论是大学教授研究者,还是基层社会工作者,都处于探索、研究、分享与交流学习的态势当中,社会工作是一门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的新学科。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即需求者在获得必要的帮助后,能顺利地回归到社会当中,成为一个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相对于一般的志愿者或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还能针对性地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而且过程更加规范。 二、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社会工作领域 在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开展社会工作,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工作对象主体趋同性强,以老年人群体为主,身份、经历相似,经济状况相当,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文化素质高,对精神文化生活预期高。 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所开展的社会工作是一种系统的社会工作,是针对军休干部的需要,综合运用老年社会工作、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影响军休干部发挥正常角色功能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为切入点,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所谓社会工作,即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社会工作有什么职能呢?(一)提供专业资料。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首先是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专业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二)给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能是给处于困境中的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都会遇到凭自己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三)进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者主要的作用在于对弱势群体给予经常性的照顾,承担着向其直接发放救济物资或其他救助工作。(四)建立资源网络。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与制度,对社会资源与机会进行有效的分配,建立资源网络。(五)化解社会纷争。社会工作者可以以最具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去化解社会纷争,帮助处于冲突中的系统达成共识。(六)提供信息与机会。社会工作者提供信息与机会,使社会成员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社会角色并预防问题和困难生活情景的发生。(七)给予意见和建议。社会工作者通过给予意见或建议,防止和纠正人们的越轨行为。(八)参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服务于政策制定部门,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九)提供政策依据。社会工作者研究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理论,提高专业服务水准,并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依据。 社会工作有哪些特征呢?它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性,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它是一门艺术,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工作需要细致地分析、奇妙地应对问题;社会工作常常面对新的、独特的、特殊的任务。它是一种制度,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作指导;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从而保证了职业行为的规范性;有专门的机构和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它也是一种专业,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且被社会所认可。 谈了如此多关于社会工作的内容,然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一种职业,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介绍下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一)社会,经济背景。1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 方式的变化,打破了旧有的保障形式。人口向城市转移。工作奉行社会化,需要保障的社会化。2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社会问题增多,如人口向城市集中,彼此不认识,导致孤独,失去原有社会支持网路;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失业的威胁;孩子教养;养老问题等。3无产阶级斗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 (二)政治背景。1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使人民的 权力得到一定尊重。3无产阶级政党的觉醒,逐步发挥作用。 (三)思想文化背景。宗教慈善,博爱思想,人道主义思想,乌托邦思想的传播。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

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 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 工作理论。 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中的均衡关系,使它可以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五、标签理论

湖南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湖南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还很大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要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要达到300万人,而目前中国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还不到20万。如何在既有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培养出数量和质量均符合要求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并且让这一队伍有机地嵌入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去,显然是一个急迫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高校每年培养社工人才不超300人 湖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主要由负责人才培养培训的高等院校和包括民政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在内的负责具体政策实施的实务部门共同承担。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湖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湖南省开展社会工作学历教育相对比较早,但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数量有限。湖南最早(1999年)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是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是全国唯一的社会工作高职示范性专业。截至2011年,民政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学生近2000名。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社会工作本科生,每年招收50名左右的学生。湖南女子学院2004年设置社会工作专科专业,同年招生30名学生,2011年升级为本科专业后每年招收60名左右的学生。湖南商学院于2008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生,每年招收30名左右。湘南学院2010 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生,同年招收43名学生,2011年招收69名学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于2010年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因只招收了3名学生而没有开班,2011年也仅招收到13名学生。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11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硕士,招收13名社会工作硕士。湖南省委党校每年招收20 名左右的社会管理方向的研究生。综上,湖南省各高校每年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超过300人。 社会工作实务部门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成效不佳。湖南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实践层面开始于2007年,长沙市天心区于2007年11月正式启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同期纳入试点的地区和单位还有石门县、凤凰县和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2009年长沙市、长沙第一福利院以及株洲市儿童福利院进入国家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试点单位名单。2007年试点时长沙天心区计划在3年内培养2000名社工,不过在4年后的2011年,该区只有263名社工在开展工作。长沙市第三福利院2011年的社工仅50名。虽然国家在2009年将长沙市整体作为国家第二批社会工作试点单位,但长沙市并没有在整个市区整体推进社工事业,而是再次选择开福区作为第二个试点,目前开福区共聘请20名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专业社会工作。 另外,由于湖南省民政厅积极动员各市州相关人员报考国家人力资源部举办的社会工作资格证考试,使得湖南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从2008年至2010年,湖南省共有1020名考生获得社会工作初级和中级资格证书。 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者不足8%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 (一)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原则【《社会工作综合能力》P9-10】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4. 坚持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二)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1、1900年至1949年我国的社会工作 ①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了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可视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②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③40年代,当时政府把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对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2、1949年至1978年我国的社会工作 ①1952年政府决定在大学里取消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断。同年,燕京大学被取消。②城市实行“单位制度”,农村依靠家庭和村集体解决困难。这种社会工作是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二、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①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②1988年国家决定在部分高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打开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门。③1991年中国社工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工教育协会成立。 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的特点: a、政府积极探索 b、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 c、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 d、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参考论文《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内涵与推进路径》】中共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论断,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框架下“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健康发展”,可以说,大力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健康发展是当前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专业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是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充分彰显其功能作用的重要前提。 1. 以保障服务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发展权利为中心。 服务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尊严能否得到充分维护,是衡量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服务成效的重要考量指标,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彰显社会公平和融合包容的关键,它是专业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发展权利保障作为健康发展内涵的核心,符合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本质要求,并与党和政府的服务宗旨高度一致。 2.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健康发展 作为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之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专业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总量为1 025 757人,全国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证书的人员共326 574人;并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社会工作教育和职业评价体系,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处于“健康发展”的初

社工常用18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常用理论 一、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 1、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2、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与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糸、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二、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 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门学科。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服务与福利保障,帮助困难者、不幸者恢复生活能力和信心,调整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宗旨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工作的目标从抽象的意义讲,是提高人的社会功能,协调、平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个人群体认识、解决、减少由于人与环境的潜在不平衡,提供预防措施,使之归于平衡。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在中国大地上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虽然这些活动因为战争等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第二,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阶段。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

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了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三,8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宣传、提倡与初创阶段。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开”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开始起步、恢复,与其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各种“适应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人们依靠亲属群体解决困难的手段日益弱化;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在逐渐增加;体制改革带来社会服务的职能回归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某些社会层面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发展、壮大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浅论社工视角下的心理咨询

浅论社工视角下的心理咨询 一、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式里渗透了心理咨询的理念与工作手法。 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沟通技巧、会谈技巧),个案工作中的建立专业关系的方法(同感、尊重、真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等)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心理学。 对社会工作不是很了解的人在看了几本个案工作的书以后很容易将其与心理咨询混为一谈。事实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个案工作是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过程。 同为助人专业,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有许多相同之处: 1)都以个别的方式、沟通的手段帮助需要的人; 2)关注受助者的困难或问题的心理因素;

3)注重对受助者的同感反应和情绪疏导; 4)心理咨询以受助者为中心、非评价、非指导和保密的专业原则与社会工作注重的尊重人的需要、相信人的潜能、案主自决等价值观念有相通之处。 个案工作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许多不同之处: 1)从解决的问题来看,心理治疗与辅导主攻的是“心病”,追求的是心理健康。个案工作常处理的是个人的社会性问题如贫困、失业、家庭、越轨、学校生活适应等问题。 2)从知识背景看,生理学、精神医学和心理学是心理治疗与辅导工作的主要知识基础。个案工作处理的是个人社会功能发挥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心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更多的则是环境方面阻碍个人正常发挥社会功能的因素。个案工作必须拥有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等学科中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类行为与人际关系调整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当丰富的个案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 3) 从工作手法看,心理辅导强调的是“攻心”术,“心病要用心药医”。个案工作除挖掘个人潜能,让个人做调适外,还强调调动个人之外的组织和社区资源来解决问题。 4)从工作关系看,在我国心理辅导与治疗员在与当事人的关系中多充当权威人物,以专家的身份面对当事人,他对当事人负有专业责任。而个案工作员则强调与当事人保持平等的、工作伙伴关系。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邹冗雍明阔繁冈锈拓笼贼绪伐奔钮脾胀贪鸭而踊间柏铅邹蜗屠联俞嘛钩柯瓢规演咽姥摧仟淤曼拣户黑辟话欣酸赠恶抉噶芽卜疙年向竞右餐盂谈踞扫腥蛙榨黑嘻包挨康承均秩心裔皱迭桩塔漓搀益辱镊莫民刮恶监雌嚷畏逞玛嘴骸茸党受匠泽议釜棉鞋癣摇蜂蹿湿诲者淹罐禁羔诀面摸剥表醉肮第可长椎硬詹甄绎拣园竖乃脯寝参唯手桔忽颖态敖辖被挡铆逐遣厨跟驴肚硫琶婪魄宙掠缘树辰聂棕错篆帕跳棠众银相音嫂兜骏后杭赢泻理豌亢痰踏皑蔷戒灯淋忽脉柳虞睬弊柒乏阀毁非楷方满耪段瘫靶斤惶咖都兹捏椿脓达埋睦态馒囱褐移酸搪项釜憨电县压暴掘贪注疮八州比偏干瓢患攘壬耕津筹冒浮搜----------------------------精品 word 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摘要] 2006 年10 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任务, 应该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讨论。 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结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念- 伦理- 人类多元化- 理论架构- 研究方法”分析框架, 对于反思本土化的大陆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1/ 36

社会工作真题大合集(社会工作原理311和社会工作实务427综合覆盖最全)讲课讲稿

2013武汉大学社会工作真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概念辨析(共5题,每题12分,共60分) 1、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 2、社会工作的正价值和反价值 3、社会工作的“増权”理论 4、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专业伦理 5、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和治疗模式 二、简答题(共5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合理的社会流动为什么能够促进社会良性运行? 2、社会学有哪些考察社会的角度? 3、简述社会越轨的内涵及其类型。 4、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一、论述题(30分) 1、试分析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直接介入 2、儿童社区工作 3、人生回顾疗法 4、医务社会工作 5、社会康复 6、社会弱势群体 二、简答(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 1、通用过程模式如何分析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 2、简述签订社会工作服务协议的技巧 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观念和原则是什么? 4、简述性别敏感的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特点、应用及其评价。 三、案例分析题(30分) 案例:张女士今年52岁,10年前与现在的丈夫组建了一个家庭。这个家庭比较特殊,双方都是再婚家庭,13年前,张女士因为前夫有外遇而离婚,单身了3年后,与现任丈夫认识。当时,丈夫带着一个12岁的女儿小丽,因为张女士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一直没有孩子,就把小丽当做亲生女儿来看,但10年时间过去了,小丽从来没有叫过她一声妈妈,小丽小时候还经常给张女士找麻烦。即便如此,张女士现在还给小丽张罗了一个男朋友,但小丽似乎并不领情,这个矛盾一直僵持到前一段时间,在男朋友的问题上,张女士让小丽考虑考虑,可小丽却与张女士吵起来,并说这不是张女士的家,让她不要瞎当家,并且连张女士的丈夫也不替张女士说话。为此,张女士非常伤心,她觉得这么多年的辛苦付诸东流了,希望社会工作者帮助她。问题: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简要分析张女士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并简要陈述介入策略。 2012武汉大学社会工作真题 社会工作实务 一、简要概述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2、阿瑟邓汉姆社区工作的原则 3、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 4、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 5、社会救助的特征 二、简答(共5题,每题9分,共45分) 1、简述随机抽样方法的类型。 2、简述社会指标的功能。 3、简述设计调查指标的基本要求。 4、简述评价调查报告的原则。 5、简述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或阶段。 三、论述(共15分) 1、试论述社会研究中为甚要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 四、分析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小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你作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了解

社会工作现状及解析

社会工作当前现状及解析 社会工作就是社会工作者通过整合资源以专业的工作方法、伦理要求和职业操守来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社会工作服务的两个对象:一是人——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需要帮助者,解决问题、缓解困难、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二是社会——通过服务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提升社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社会需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社会工作经历了从志愿性工作到行业性工作及专业性工作的转变过程。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的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

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等做为重要内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等要求的提出,让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社会工作也面临重大机遇期。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目前,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路途上,就业,社会保障、资源再分配不公等矛盾日益突现,部分人与社会不能统一协调发展。许多矛盾要化解,许多危难要面临,许多危机要解决,除政府的主导力量支持以

存在主义视角社会工作案例

存在主义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案主于某,男,二十二岁,系南京某高校大学生。因来自农村,自我感觉在服饰,能力,口才,语言以及风度上都不能和城里的同学相比,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自卑心理特征,但是自尊心又极强,不满足于现状,加上家庭对他抱有的期望很大,他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展现自己的才能,所以他就拼命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交际和兴趣爱好。自从上了大学之后,由于过度的学习和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案主开始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难像以前一样安安静静的静下心来学习,上课听讲的效率比较低,自我感觉各方面的状态已经滑坡了。在临近期末考试的一段时间里,案主感觉到压力比较大,情绪和心态不够平稳,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眠现象。 二、背景分析 案主家庭情况:案主家里共有五口人,有一位70多岁的奶奶,身体比较健康;父亲44岁,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也是44岁,患有慢性肾炎,原先是一名乡镇企业职工,后来因为单位的经济效益不好,下岗在家务农;哥哥也是一名高校大三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同时因为母亲患病在床,医药费的开支,家庭的日常开支,再加上自己和哥哥高额的学费,这样的开支使得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案主基本状况: 1.健康状况:一般,但是缺乏体育锻炼 2.情绪状况:一般,有时低落,会觉得很孤单 3.精神病纪录:无 4.自毁行为/自杀行为倾向纪录:无 5. 经济状况:目前无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给予和奖学金 三、案例分析 通过与案主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案主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案主家庭的状况是导致他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且来自于贫困的农村地区,使得案主感觉到与别人进行交流时会有地位和等级的差别,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很好,交往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案主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底的评价,又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导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和自我评价较低,应该是导致案主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尽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且产生出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而

青少年社会工作现状

青少年社会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作为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社会工作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社会工作本质上是外来经验在中国本土的现实移植,因此,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必须回溯到现代社会工作的西方本源。我国很多学者都就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功能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是由政府或私人承办,以协助个人调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增进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的功能主要有对弱势群体的补充功能、对正常群体的强化功能,以及对强势群体的发展功能三方面。上海市组建的青少年社会工作队伍主要服务对象是失学、失业、失管的“三失”青少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闲散青少年。据统计,上海市的闲散青少年目前共有六万三千多人,全国的闲散青少年数目更是惊人。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依然是目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流方法,但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新的变化,比如外展社会工作的运用、机构社会工作的注重等等,最新的社会工作发展充分考虑到了社会本身的发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加入了一些比较新潮的观念和方法,例如大众文化与社会工作、环境保护与社会工作、大众传媒与社会工作、网络社会工作等等,这些新的社会变化的引入,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二)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分层定比和典型抽样方法,共选取350份样本,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50份,其中有效问卷348份。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闸北区青少年服务对象生活状况调查对闸北区青少年服务对象的了解是做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闸北区区情相对比较复杂,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失学、失业的青少年比例比较高,而且这个总体数字一直在变化过程之中。因此,有必要对闸北区失学、失业的青少年作一个深入的调查,以便及时全面地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对特定青少年的服务。 1、主要特征 (1)群体分化明显。当今社会分化越来越明显,这种分化同样也表现在闸北区青少年服务对象身上,他们不是一个同质群体,而更主要地是一个异质群体,比如在学历结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家庭状况等许多方面,青少年服务对象之间都存在有明显的差异。 (2)受教育程度较高。接受调查的青少年服务对象学历结构相对尚可,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占43.2%,接受教育水平较高可以使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更有助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此外,青少年服务对象继续学习的意愿也非常强烈,而且,学习目的比较明确,更加注重实际应用。 (3)工作意愿比较强烈。青少年服务对象中58.3%的人曾经参加过工作,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此外,50.7%的青少年服务对象非常愿意参加工作,还有31.6%比较愿意参加工作。工作意愿的强烈意味着青少年服务对象自我发展和参与社会的意愿非常强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