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部崛起战略论述

中部崛起战略论述

中部崛起战略论述
中部崛起战略论述

中部崛起之战略论衡

“没有中部地区的发展,就不能真正实现地区协调和城乡协调发展,就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不能建成和谐社会。”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中部六省发展研究中心组成的《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政策研究》联合课题组提出的论断,所谓“中原定,天下安。”

而近10余年内,我国中部与东部的GDP差额比已增加了6倍,西部大开发又使西部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部。为此,河北党校马副祥等人甚至专门著书《谨防中部塌陷》。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可谓正当其时。这不仅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分区推进的发展战略,使得中部地区处于相对“政策洼地”;也不仅在于,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联结

南北”的区位优势,我国东部经济的发展已经为具备相当工业基础的中部提供了产业承接和经济崛起的机遇;还在于,中部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不可逾越的“

结点”。

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地处内陆腹地,总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早在2003年9月,林毅夫就提出,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在“三农”。我国近两年连续两个农业“一号文件”确立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无疑

为中部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契机。

如何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六省逐鹿中原的竞相发展格局,关系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崛起。为此,本报特别邀请了两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三位来自中部三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探讨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思路,他们是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善同、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湖北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湖南省发改委主任陈叔红。

由“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

《21世纪》: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之前,中部地区经济的缓慢发展已

经为各方所关注,甚至有学者著书提出“中部塌陷”的概念。诸位对此如何判断?“

中部塌陷”原因何在?

李善同:“中部塌陷”的说法,源自于近年经济指标统计中中部增长较慢的现实。当然,这主要是指一些增长指标,诸如投资增速等,和西部相比,总体实力上还是中部更强一些。

我个人一直不太同意把“中部崛起”与“中部塌陷”联系起来的说法,总觉得这

样有一种攀比的感觉,好像是说,东部在开放政策推动下已经发展起来了,西部现在有“大开发战略”,东北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而中部什么都没有,所以中部也需要说法、也需要政策扶持。

而事实上,一个国家各地区的发展总会有高有低,从数字计算来讲总会有低于平均值以下的地区,而如果仅以此作为需要政策扶持的依据,未免牵强。

我这样讲不是说中部地区不应该得到政策扶持,而是想提供另一个思考角度,即不要因为自己目前在增长方面暂时落后而盲目进行政策攀比,而是要在客观分析自己优劣势和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用好已有政策,积极推动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出台。

也就是说,在发展方面,我更看重那些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而出台的功能性政策,而不是笼统地按区域给政策,因为这样的思路往往会造成轮番攀比,而且缺乏

针对性和有效性。

林毅夫: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以后,中部的经济进入增长相对较慢阶段,近些年甚至出现增速落后于西部的状况。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东部良好的制造业发展态势,带动和延续了东部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二是西部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这些资源中,除少数涉及战略安全的品种外,大部分品种的价格已经放开,政府对这些产品的价格调整比对主要农产品的调整还要快一些,从而使西部发展获益,相反,价格变化较为缓慢的农产品恰恰是中部的主要产品。

至于李善同说到的功能性政策,我认为有一定道理,但其实虽然有东中西部的说法,实际上很多政策还是针对地区特性和市场环境的不足提出的,主要用于改善市场条件。从这个角度讲,区域政策也还是有一定针对性的。

《21世纪》:何谓功能性政策?我国区域性政策提出的背景如何?

李善同:所谓功能性政策,简单地说就是针对特定的目标或具体产业特点出台相关政策。比如中部地区农业问题比较突出,其集中了全国1/3左右的农业人口,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也较高,农业发展对与中部发展非常关键。而这两年,又恰恰是中央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集中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部地区各级政府乃至其他地区的农业大省都应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用好了这些政策,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推动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政策措施出台。

从历史上看,我国明确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实施“西部大开发”才开始的。尽管此前东部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发展很快,但当时的提法不是“发展东部沿海”,而是“加快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由于东部在区位和资

源禀赋与对外开放这一功能性政策暗合,因而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种区位和资源禀

赋包括:地处沿海和对外开放前沿;市场轻工产品短缺,而东部恰巧具备轻工业生产基础;劳动力素质较高,具有人才优势和商业传统等。

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东部的发展,只是国家加快对外开放这一功能性政策的结果。而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则带有明确区域指向性的发展战略。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这两个地区实施区域发展政策都有理论支撑。

比如西部大开发主要针对的是贫困问题。区域政策的作用是在市场失灵地方施加政策影响,用政策补偿其发展条件上的天然缺陷,以获得均衡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则是解决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体制、结构等历史遗留问题,是通过政策扶持使其重新焕发活力的问题。

这两种区域发展模式,在国际上有理论和先例,比如欧盟给经济发展条件较差的葡萄牙、意大利南部提供政策、资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德国改造鲁尔区等。

《21世纪》: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功能性政策是否优于区域性政策?

李善同:中部的情况确实不同于东、西部。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文条件,中部都优于西部,而所谓的“塌陷”,不过是由于近年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一些国债项目的建设,使得中部在增长速度上落后于西部。如果仅以此为依据,认为中部也应该有区域优先政策,似乎缺乏经济学的理论支撑。

而从中部的现实看,其目前国家针对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适用于支持中部的农业发展;其传统制造业改造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同样可以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事实上,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已经有所考虑,在东北发展上用的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在我的理解中,这一“等”,就包括相关政策在东北取得经验后再用于其他老

工业基地。

扭转中部困境

《21世纪》:中部各省分别面对怎样的困境?又准备如何扭转这种困局呢?

李宪生:武汉所面临的最明显问题是,作为中部特大中心城市,却经常被人忽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武汉的地理位置,更遑论了解其战略意义及发展前景。两年前的全国人大会议中,我便提出“武汉在哪里?”这个话题,去年我又进一步提出“武汉—一座被低估的城市”,我们需要透过更多的宣传和研讨,让政府官员、投资者以至一般民众,了解武汉,关心武汉。

田成平:山西是“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现时最大的机遇和挑战,便是

如何变身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从时代背景来讲,前者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并适应其需要的,产业的选择和布局、建设的规模和进度、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国家确定和调配,企业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经营;后者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条件下,在市场经济规律和宏观调控政策双重作用下进行的。

从投资主体来讲,前者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投资甚么、投资多少,生产甚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决定并具体组织实施;后者则以不同的所有制的各类企业为投资主体,政府主要是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提供服务。

从产业特点来讲,前者主要是发展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经济效益低;后者则强调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通过先进的理念、设施、技术和管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最终形成多元化、高级化的支柱产业。

从增长方式来讲,前者主要追求速度的增长和总量的扩张,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后者则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从建设成效来讲,前者主要体现在为国家提供能源支持,自身的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群众收入增长缓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后者则是以能源和工业为基础和突破口,使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达到全国中等或更好的一些水平,带动山西的全面创新,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陈叔红:湖南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发展速度不够,GDP增长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差距日益拉大,2000年湖南的GDP增长率是全国平均的88%,去年已跌至83%,主要原因是基础建设较差。

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激发了中部各省领跑中部、率先崛起的热情。“

中部崛起”的机遇已演变成“崛起中部”的竞争,湖南要发展、要崛起,面临着极大

压力。

我省在国家重点挖掘的三大优势方面,缺乏绝对竞争力。区位方面,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有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湖北历来有“九省通衢”的说法,有京广铁路、京珠高速、长江黄金水道,以及国家布局的沿江铁路;江西处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的结合部;而湖南缺乏经济的中心结点和区域的交汇点。

资源方面,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湖北有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我省缺乏具有国家开发价值的单体大型战略资源。

科教方面,虽然我省在中部有一定的优势,但几乎所有指标都与湖北有一定差距。在国家产业布局、投资取向、项目定点等方面,要进入国家的决策视野,争取国家的支持,会有一定的难度,不容乐观。

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

《21世纪》:面对中部困境,中部各省要崛起所依赖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又将如何利用这种优势呢?

田成平:山西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是把优势做“优”,打造中国最大动力煤、焦煤生产基地;把特色做“特”,构建中国最大不锈钢和铝镁业生产基地;把产业做大,培育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等;把技术做高、把链条做深,打造“中国鲁尔区”与中国生态工业园。

李宪生: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特大中心城市,理应在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所作为,在中部地区实现率先崛起,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

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地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中国三大增长极的中心点上,可谓得中独厚,得中独优。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武汉落后了。更有所谓“不东不西”、“不是东西”和“中部塌陷”的舆论压力。

但武汉人民仍能自强不息,在大力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致力于交通枢纽功能、产业牵引功能、要素集散功能、服务中心功能、管理中心功能和创新中心功能六大功能建设。

陈叔红:在中部六省中,湖南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经济有一定的基础,2003年的GDP总量4639亿元,人均7554元,均居中部第三;二是资源比较

丰富,多种有色金属和非金属储量居全国首位,水资源总量居中部第一,旅游和生态资源独具特色,森林覆盖率53.7%,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二,农业资源丰富,水稻产量居全国首位。三是科教有一定优势,科技活动直接产出综合评价居全国第四,占中部首位。

《21世纪》: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如何?中部整体的优势在哪里?

李善同:中部发展,对于中国总体竞争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在东中西三部分发展中,其所起的是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发展了,对于推进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非常重要,所以,如果仅从“塌陷”、“不是东西”的角度看中部发展,就太消极了。

首先,中部农业潜在的优势非常大,关键是如何将其转化为现实优势。中部农业人口多,资源丰富,去年我回了一次湖北大别山老家,那里山清水秀,出产的板栗质量非常好,但人却较穷。我知道真空包装的板栗在北京乃至美国价格很贵,而且市场销路很好,但在那里就是无法实现产业化。我想类似这样“抱着金盆受穷”的情况在中部比较普遍,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如何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开拓市场,成为这一地区优势发挥的关键。

其次,除丰富的自然资源外,中部还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在一些中等技术含量的产业。如何发挥已有的产业优势,提升产业层级,也是中部地区该认真研究的。我想,目前在东北实行的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针对资源枯竭城市采取的相应措施等,都值得中部地区认真研究,并向中央政府争取其中的适用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使其针对性更强。

三是要把人才优势发挥出来。刚才讲到过,中部相对于西部,有比较好的人才和劳动力储备,也有较好的人文环境和教育传统,如何留住人才,发挥其优势,也值得认真研究。

林毅夫:总体来看,中部的优势有三:一是农业基础较好;二是有较为集中的工业布局;三是能源丰富。

首先,我认为中部的根本优势还是在农业,中部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这一比较优势,而要使这一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和经济的比较优势,需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住东部产业升级后腾出的巨大农产品市场空间,争取建立统一大市场。目前东部的比较优势是轻工制造业,其优势充分发挥后,必然造成农业劳动力短缺、城市化率提高,农业用地减少等情况,这就相当于无形中让出了很大一块农产品市场,对于紧邻东部且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广大中部地区,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市场机遇。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产品市场空间腾出来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中部能不能保障供给,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部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升级、农田水利及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如何。

三是要在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方面下功夫。要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从量到质的需求,并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生产,是新型农产品市场对现代农业的要求。这其中,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信息化水平、科技水平及产业化水平等都是关键因素。中部是传统农区,农民具备较好的传统农业素质,但如何适应新阶段市场对农产品供给的要求,如何从一个传统农业劳动力迈向现代农业生产者,还要政府在财政和教育资源方面给予扶持。

以上思路,与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的“三农”问题解决思路基本吻合。中部地区的粮食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40%左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中国中部地区的农业问题,不仅是解决中部问题的关键,而且某种程度上也是解决我

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其次是中部地区有相对集中的工业布局,在传统工业制造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要发挥中部地区由“三线”建设时期所打下的传统制造业优势,关键是选准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区段,为此需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劳动力价格低廉仍是这一地区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使资本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区段对于这一地区的产业选择来说仍很重要;二是在产品选择上,要选择那些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国内又有足够市场需求的产品。

中部地区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能源。比如山西的煤炭,此外江西、安徽也有一些,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能源产品价格又已经大多放开的情况下,这一优势将越来越重要。

李善同:我们曾经做过产业结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中国总体的产业结构最为相似,比如农业为主,农业人口比重大等。

因而,中部农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对于解决中部问题十分重要,而且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也十分关键。近两年中央对于农业非常重视,出台了很多直接推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措施,这对于维护粮食安全和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很重要,今后的政策还需向更深一步发展,农业研究也要有新突破,而不仅停留在维持和补救上,要着眼于建立一个农业自身良性循环的机制。

农业人口多,耕地少,生产规模小,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等,既是中部的现实,也是中国的现实。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把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也即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共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采用什么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对于中部更为适用?这需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

在大城市与小城镇两种模式中,我个人更倾向于目前应关注大城市的发展和升级,因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总体竞争力,也有利于节约资源和土地,而且能够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1世纪》:对于中部来说,所占比重较大的农业和农村人口能否化劣势为优势?

林毅夫:在我看来,如果不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观察这一问题,那么农业和农业人口就是中部的劣势和难点,比如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国家对于粮食等战略物资的控制等;但反过来,如果你以市场的眼光看待农业和粮食生产、看待农业人口,那么它就成为了这一地区的比较优势。比如在东部劳动力价格普遍上涨的背景下,中部仍具备劳动力价格优势,且劳工素质较高,有些东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会转移到中部来;在东部逐渐腾出农产品市场的背景下,这里有较好的农业基础和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势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所以,发展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的观察视角和对产业发展的选择,客观分析了自己的特点,在产业发展上扬长避短,按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所强调的,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就能将劳动力价格优势、粮食等农产品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21世纪》:中部的主要产品如粮食、能源等,有不少是战略产品,市场对于价格的决定作用还受制于国家政策,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林毅夫:尽管粮食、能源的价格某种程度上还存在政府管制,但随着市场化进程及体制改革的加快,政府对于这类产品的管制将会越来越少,而相应的政策补偿机制和能够良性循环的体制将逐步建立起来。这都将有利于中部的发展。

而且,在具备资源优势的地区,卖资源和原材料是不是就一定不好,这很难讲。以澳洲和阿根廷的发展为例,二者在19世纪末都是自然资源丰富,全世界收入最高的国家。澳洲现在还是经济发达国家,但其至今仍在出口羊毛而不是羊毛衫、出口铁矿砂还不是钢铁,澳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衡量之后发现,羊毛和铁矿砂更符合其发挥比较优势原则,因为这里劳动力少,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纺织和技术已经成熟、劳动力使用也相对较多的炼钢等产业;而阿根廷则在一些理论的指导下,不顾自己产业优势,很早就弃置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以出口加工制造业产品为主,从而造成后来的很多问题。

所以,说到底,对于中部发展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客观分析自己的比较优势,在比较优势原则下,找准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区段,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经济发展。

把握“崛起”机遇

《21世纪》: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中部的发展前景如何?

李善同:我强调以功能性政策促进中部发展,并不是说中部发展不重要,恰恰相反,我认为目前中部地区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功能性政策的实施对于中部发展将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中部各省应该根据自己的省情,很好地抓住这些机遇。

简单分析中部的发展机遇,有以下四点:

一是东部的产业转移为中部发展带来机遇。由于东部发展较快,产业升级日趋明显,东部原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受制于劳动力价格上升、地价上升及环境承载能力限制,开始向外转移,而临近东部省市的中部各省恰巧得地利之便,同时又有产业基础好、劳动力和资源价格便宜的优势。

二是进一步扩大的区域合作为中部带来发展机遇。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近年来自下而上形成的区域合作,如泛珠三角、长三角等,涉及区域逐步扩大。继去年“珠江经济带”走向“9+2”的“泛珠三角”后,“长三角”也开始提出要不要“

泛”的问题,这两个“泛”,不仅将湖南、江西、安徽等省涵括进去,而且大有向整

个长江经济带延伸之意。

纳入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合作体系,对于发展相对缓慢的中部来说,无疑意味着更大的市场和更有效的资源整合。

三是大城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为中部带来发展机遇。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间基础实施的完善,运输工具的便利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心城市将不断壮大,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及其影响将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因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而逐步形成。大城市圈的形成和城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主导区域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大城市圈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并将成为最具活力和实力最强的经济体系。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圈等,可以为中部的崛起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从目前发展阶段看,中部地区的发展正面临难得的机遇。中部地区的优势,集中在农业、能源和交通三个方面,而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看,这些产业都面临大好发展时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能源需求增长迅猛,为中部能源大省提供增长的动力源;中部地区集中了联通东西和南北的交通干线和枢纽,如郑州、武汉、长沙等,具有依托交通发育市场的天然优势;此外,这里较为成熟的人文教育环境和商业传统,也为地区发展培育了软实力。

《21世纪》:中部发展的机遇不可错过。从中部各省(市)的实际工作来看,

重心在哪里?

田成平:山西省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推进各项体制创新。对于老工业基地来说,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至关重要。

二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单靠省内资源是不够的,这是一项开放的事业,必须放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加以谋划和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核心在“新型”二字,其重要特征就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长期以来,我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差。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使用资源,减少废物排放,循环利用资源,发挥资源最大效益。

四是切实端正用人导向。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领导干部是关键,山西省政府会注重在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实践中识别和培养干部,把实际成效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和内容。

李宪生:武汉要努力发展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为战略支点区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多个增长极,特别要求有撬动区域发展全局的战略支点。从战略支点所必须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来看,武汉地理位置居中,承东起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具有传导和中继作用,理应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城市。

围绕发挥战略支点作用,武汉将坚定不移地振兴现代制造业,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构筑产业高地,夯实、加速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现代制造业是武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支撑。

围绕发挥战略支点作用,武汉将巩固交通枢纽地位,建设现代物流中心,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构筑加速区域发展的功能基础。武汉既是“九省通衢”之市,又是万商云集之地,交通和流通是武汉的比较优势。中部地区崛起客观上需要一个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现代物流中心,从影响现代物流发展的区位、市场、交通、成本和服务等基本要素来综合衡量,武汉是中国最理想的物流基地,最适合成为商品和要素的集散地。

围绕发挥战略支点作用,武汉将利用两种资源,联结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速中部地区与国际国内市场的融合步伐。

综上所述,武汉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坚持“两业并举”,提升“两通功能”,拓展“两个市场”,充分发挥战略支点作用。

陈叔红:湖南崛起的工作方向和用力重点,将放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锁定目标,紧紧盯住中部六省中经济总量排在我省前面的省份,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差距不拉大,并力求缩小,逐步赶超。到2010年,力争GDP总量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长11.6%左右,跻身中部第2,人均GDP约14500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现有基础测算,到2010年,我省人均GDP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速必须高出国家2个百分点,即2010年增速必须超过12%。

二是突破产业,就是要集中力突破工业,着力抓好10大优势产业集群,形成20个产业链条,100家核心企业,200个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力争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左右。其中装备制

造是重点之一,力争2010年,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以上。

三是夯实基础,围绕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合理布局以水、电、路和城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为加快发展、率先崛起构建坚实的平台。力争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所有市(州)、县(市)之间用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加快长沙、衡阳、张家界火车站改扩建;发挥株洲江南最大货运编组站的优势。电力方面,力争到2010年发电装机总容量突破2300万千瓦,新增800万千瓦以上。

四是营造极点,就是要营造长株潭这一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这是湖南崛起的必然选择和希望所在。湖南要赶超湖北,关键作为长株潭必须赶上武汉。2003年,长株潭三市GDP为1580亿元,增速为12.8%,武汉三镇GDP为1662亿元,增速12.1%,因此,必须在稳步推进湘西地区开发、一点一线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形成一个可与武汉比肩的核心增长极,并力争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投资热点。

《21世纪》:观察中部各省的战略规划可以发现,各地都将发展交通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未来中部的交通能否成为其比较优势之一?

林毅夫:在我看来这主要取决于西部发展得如何。比如美国,由于其东部、西部都比较发达,连接东西部的中部自然就具备了交通优势。从目前情况看,中部的一些交通枢纽地带有一些城市具备有交通带来的发展潜力,比如武汉、郑州、长沙等,但还多是单个城市,没有像东部一样形成城市群,还是“点”,而不是“面”,而能否

形成“面”,取决于中部自身经济和市场容量的扩大以及西部地区的发展程度。

权衡“中部崛起”的市场与政策力量

《21世纪》:中部各省能否实现产业联动,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中部产业带?中部能否与东、西部实现区域经济优势互补,达至“承东启西、联结南北”?

林毅夫: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地区联动,形成整体向上的力量。比如东部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便一方面为中部和西部发展腾出了农产品和矿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地区发展提供了市场、技术和管理经验。中部的发展对于西部来说同样具有这样的作用,同时也会为东部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李善同:中部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国总体发展至关重要。从目前情况看,加强中部与东部的联系非常重要,因为中部发展的龙头不在中部,而是在东部,因为那里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比较高,市场规模大,外向程度高。我们认为中国的区域发展会形成四带一区(东北地区)的说法,如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这些经济带的龙头也都在东部沿海。

《21世纪》:西部大开发目前还在打基础阶段,其政策性优惠的持续会否抢走本属于中部的发展机遇?

李善同:说到西部大开发对于中国区域发展的意义,我与同事曾有过这样一次有趣的争论。同事认为区域优惠政策,就像在地上挖了一道沟,水自然就会流到沟里;我的反驳是,西部地势较高,这道沟得挖多深,才能把水从平原引到西部呢?

其实我要讲的道理也在其中。在我看来,西部大开发获得的政策优惠,不会抢走本属于中部的发展机遇,因为至少这十年,西部大开发将处在打基础阶段,主要是利用国债项目提高基础设施水平,解决通道问题。至于到产业的发展,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而中部不同,前面讲了其所具有的自然、历史、人文和区位优势,在一个市场经

济环境中,经济规律的作用永远不可低估。中部发展滞后,并非源于政策洼地,这同中国大多数区域发展问题一样,多源自自然、历史人文和体制问题。

《21世纪》:以西部大开发为例,政策拉力与市场配置资源,哪一个对经济的影响更大?

林毅夫:我倾向于后者。因为目前西部大开发主要是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以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从产业转移和发展的角度讲,中部相对于西部优势更为明显。

《21世纪》:那么,中部崛起在寻求政策支持和市场发展方面,如何权衡呢?

李善同:我认为,从机遇出发看中部发展,可以使我们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更为积极和开阔,而不仅仅囿于被动的政策攀比。

1980年代东部的发展,与当时亚洲四小龙的产业升级和转移关系密切,而现在中部的发展,同样面临东部产业升级和转移的机遇,产业转移牵扯到一系列政策结构和资金问题,不是很简单的事,这一过程中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但所需政策与改革开放之初的东部沿海政策、从扶贫角度出发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老工业基地政策肯定不同。

因而中部目前最该做的是,研究自己,研究发展。在客观分析自己情况的基础上,使已有的政策更为细化更具针对性,同时狠抓落实;当然,这并不排除针对自身其他发展特点推动相关政策出台,但这种政策是功能性的,而不是简单“你有我也有”的政策攀比。

田成平:我们建议中央完善扶持政策,增加转移支付,特别是在建立煤炭开采补

偿机制、完善煤炭资源税调控功能、改造老矿区和资源型城市、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山西的支持力度。

李宪生:武汉既有的工作既是立足于武汉的现实基础,又是发挥武汉比较优势,既需要武汉主观努力,更需要得到中央的重视与支持。为使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得以有效实施,我建议中央尽快成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强区域发展、特别是中心城市作用的研究及其相关政策,并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

陈叔红:湖南会尽量自行解决问题,当然也期待中央的支持。例如在取消农业税的问题上,我们去年已经先行取消了省内的农业税,承担了5.3亿元短收的税款,今年中央将在这方面给予补贴,将令我们的财政更充裕一些。

我们会抓住两会的机遇,通过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等形式,多渠道反映我省存在的实际困难,呼吁国家对湖南多给予一些实实在在的倾斜和支持。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分析

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 的战略意义分析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央政府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全面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意见。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持续较快发展,2004~2007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保持16%以上的增速。2008年,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下,中部各个省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加紧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生产总值增速仍达到了12.2%,同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整个中部地区的地位凸显无遗。 山西省作为中部六省之一(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是整个中部崛起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一直在进行大踏步的发展,尤以工业中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重型工业结构最为突出,充分发展和巩固了其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山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符合经济状态的比较优势,不仅能够带动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可以为全国经济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因此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中部崛起战略能否顺利实现。 一、总论 (一)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的32年,开创了山西国民经济发展史上的最佳时期,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10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358.3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64%(按可比价格计算)1,完成了山西经济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尤其自2004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为中部地区乃至我国的GDP增长贡献了力量。 2 1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统计年鉴2010》,2010年7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6054724.html,/kns55/navi/result.aspx?id=N2010120028&file=N2010120028000011&floor=1 2 窦志达、董晓玲:《山西经济发展八大趋势》,转自山西统计信息网,2006年11月8日,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6054724.html,,2005年以后数据根据历年《山西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浅析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建议(一)

浅析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建议(一) 论文关键词:中部崛起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中部崛起是实现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要实现中部崛起,必须提升中部区域创新能力,必须创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本文从中部区域创新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了构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政策与建议,以期能对实现中部崛起战略有所借鉴。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中,区域创新能力已日渐成为一个地区经济是否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布局下,如何创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提升中部创新能力,已然成为中部能否从“塌陷”中崛起、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与国家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相协调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中部区域创新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了构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关于如何衡量及评价各区域创新能力,各学者纷纷运用不同的指标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核算与考察。但最后的结果,从总体态势来看,基本相同,即: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是东强西弱,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而从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的排名来看,这里选用科技部相关课题组的测算结果,2003年,中部六个省份综合排名除了湖北排名靠前外,其他五省除了高于西部几个省市外,与其他先进省市差距还很大。可见,中部六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西部较接近,而和国内先进地区比,差距还比较大。下面我们具体从以下几个要素方面来考察分析。 (一)知识创造能力即不断提出新知识的能力 一方面,从中部R&D经费投入来看,2004年,中部地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尽管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但仍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上年相比,科技经费支出有所增长,但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其中,中部科技投入中政府的R&D经费投入所占比重较大,平均为34.83%。另一方面,从科技产出方面来看,中部六省在国内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为48855篇,占全国总数的17.79%;而发明专利受理量仅占全国总数的3.28%,而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更低,仅占全国的0.49%,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知识获取能力又称知识流动能力 中部地区知识获取能力的平均综合得分为18.2,与西部地区相差不大,而与东部地区38.63的平均得分相差甚远。将我国知识获取能力分为四个等级,2004年的报告显示,除中部的湖南排名较靠前外,其它省市仍处于第三、第四等级。这说明中部地区的知识流动性不强,合作程度不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中部技术创新综合评价远低于东部,尤其是突出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企业的研究开发在研究开发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从中部创新的重要产出指标看,企业在其中的地位并不高,据《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数据显示,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山西的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中,国有企业分别占47.05%、39.26%、41.16%、51.84%和35%。可见,中部几个省的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是创新主体,而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地位并不高。而且从中测算出的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来看,不仅东部远高于中部,甚至西部也优于中部。如效率指标中单位科技资金投入产生的发明专利产出、单位科技人员产生的发明专利以及新产品开发费占新产品产值,西部都强于中部。 (四)区域创新环境 一个地区创新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水平、市场的大小、劳动者的素质等硬环境,也包括观念、政策、文化、制度等为企业创新提供金融支持的软环境,这些都是制约创新的重要因素。从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概况 一、规划编制背景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编制背景 宜昌市历史上编制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最近一次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年)199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批实施,对宜昌市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完成,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宜昌市自身发展以及在区域中的地位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通过对1992版总体规划的修编,从规划政策方面对未来发展作出整体把握。湖北省建设厅于2004年批准宜昌市对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于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有如下方面: 第一,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了今后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本次规划的规划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因此规划要立足宜昌实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发展原则。城市规划涉及城市中多方面利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第三,近年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措施”等相关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要依靠中央政府的推动,二是要依靠中部地区的自我努力。在“中部崛起”的大目标之下,具有发展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宜昌是中部地区独具特色,较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和较好的发展条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在国家梯度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提出的有关土地和城市规划的政策。主要包括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编制和审批,加强资源、环境和生态要素的研究与保护,建设节约型城市。这对城市的增长方式、用地布局、规划建设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五,《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中提出构筑宜昌都市区,塑造湖北省域副中心的战略构想。湖北省

基于中部崛起战略的湖南省发展研究

基于中部崛起战略的湖南省发展研究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人口和资源大省,湖南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随着长株潭城市群成为我国十大城市群之一,湖南省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分析湖南省在地理、自然、交通方面的优势与其在工业化水平、农业发展、对外开放方面的劣势,得出湖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下的政策建议是:建设发达的交通网,着力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加大开发力度吸引资金进入。 标签:中部崛起;区位优势;不利因素;政策建议 湖南省是我国中部的重要省份之一,其处在承北启南的重要地位。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下,湖南省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湖南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因此,在严峻形势下,如何以当地现有的经济条件为蓝本,如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基础,促进湖南成为中部增长的新动力成为突出问题。 1湖南省的中部竞争优势 (1)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湖南是中部省份之一,地处中国腹地,是中国沿海开放带与长江流域开放带两大经济地域的连接带,位于东南沿海与内陆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北枕长江,南临粤港,东接沿海,又是西进门户,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周边的重要中枢功能,2007年,湖南铁路营业里程为2902.0公里,在全国排名第5位,中部第3位;公路里程为88220公里,位列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内河航道里程为11495公里,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机场总数和开通航线在中部排第2,水、陆、空交通优势明显突出,逐渐成为东西部经济合作的重要桥梁与枢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湖南的交通在中部崛起中将发挥衔接、辐射、带动三大作用,因此湖南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经济地理位置不仅为湖南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湖南不断地从周边省区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流提供了便利。

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

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作者:刘云中东中西优势互 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而在中部崛起 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 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一、中部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一般认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这是对物流或者物流业一个比较窄的理解,如果从“大市场、大流通”的角度来 看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不仅仅包括上述 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一个完整的流通市场体系,如商业批发、零售和国 际贸易等。 (一)中部物流产业发展是国家物流产业“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关 键环节,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国家物流产业体系无论是狭义的物流业,还是包括商贸流通的大物流业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行业的网络特性,只有在形成完整的网络之后,物流产业才能发挥行业优势。而中部 地区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经济和政 治的战略腹地和交通中心,初步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 高速公路网络,是我国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中心。同时 伴随着中部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中部地区将形成我国继东部沿海地带之后的又一个市场中心。在全国物流网络中,

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是全国网络中的重要环节。根据2004 年的数据(2005 年数据尚未公布),中部六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933 亿元,占全国的20.4% ,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5万人,占全国的14.2% ,销售额516 亿元,占全国的9.2% ,从投资角度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59 亿元,占全国的20.4% ,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282 亿元,占全国的22.2% ,这些数据都说明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地位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全国的物流产业就难以形成完整的网络,将阻碍国家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促进中部地区形成大市场和大流通的主要内容温家宝总理指出,中部地区崛起要“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而“大市场、大流通”就是要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种、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多层次指不同空间尺度上,如全国、省、市、县及广大农村地区相互衔接的市场体系;多形态的市场指有形的交易市场、无形的电子交易和信息交易平台、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各种业态齐全的市场体系;多品种的市场指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市场统一;全方位的市场是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功能齐备,为生产和生活领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开放统一的市场是指向国际、国内、省内全面开放的、打破了地区封锁和商品及要素流动障碍的市场。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包括完善的交通运输和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便捷高效的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建设中部地区“大市场、大流通”的主要内容。 (三)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有力促进中部地区商品粮基地、重要 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的建设 按照中央的部署,中部地区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

2020年(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 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方案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 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 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壹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于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且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壹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于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部六省调研方案:潜龙于渊蓄势待发

加强项目建设年领导讲话.docx

加强项目建设年领导讲话 同志们: 去年为应对危机,我们上班后第二天就召开项目建设年动员大会,及早安排项目建设,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应对危机的阶段性胜利。今年为夺取应对金融危机的全面胜利,在后危机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在上班第二天,就开始观摩项目,召开这次会议。可以说,这是一次观摩评比会,又是一次总结表彰会,更是一次再动员、再鼓劲的会议。随着中央政策的调整,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新形势,尤其是我市产业层次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次产业不协调、刺激经济发展三要素不均衡的实际情况,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和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再次动员全市上下深化项目建设年,通过项目建设保持经济发展的态势和后劲,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促使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证和支撑。只有把握应对后危机时代的主动权,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再加一把劲,再努一把力,才能抓住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机遇,全面提高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三点意见,随后请李书记作重要讲话。第一,充分肯定2009年“项目建设年”活动取得的显著成效 去年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扩内需、保增长”战略决策,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科学发展、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作为扩大投资、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抓手,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取得了“战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的重大胜利。在去年两次全省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中名列前茅,荣获年度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回顾去年的项目建设年活动,主要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重点项目进展快。全市“8155”投资促进计划确定的138个超亿元重点项目,建成投产59个,在建71个,完成投资274.8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10%,提前1个月完成全年投资计划。全年新开工项目79个,开工率达91%,完成投资146.2亿元,创历史新高;义马1000万方煤制气、大唐发电三期、运三铁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发展、梯次推进的良好态势。列入省考核重点项目、省“1074”工业结构调整项目、省“8511”投资促进计划的项目,分别提前3个月、2个月、1个月完成省下达投资目标。 二是投资拉动作用大。在市“8155”投资促进计划的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3.3亿元,增长37.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7.57亿元,增长35.7%,增速始终保持在全省前3位。全市生产总值达706亿元,增长1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实现了年初预期目标。据测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全年财政收入达到68.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5亿元,增长13.1%,收入规模排名全省第9位,增速排名全省第6位;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5.6亿元,增长30.9%。 三是项目建设结构优。去年在实施“8155”投资促进计划过程中,我们既重视拉动经济增长,又注重项目结构优化,农林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型项目投资,接近年度投资总额的40%;自主创新、产业升

中部崛起战略专题

建设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 一、我省存在哪些发展优势? 1、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子佳人 2、自然资源丰富 3、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4、农业发展迅速,粮食产量连续十年全国第一 5、近年来河南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工业大省、文化大省的转变 6、近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主为经济指标居中部地区及至全国前列。 7、我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8、中原大地,人才辈出 9、具有很多中华老字号和自主创新品牌等。 二、人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过程中,河南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 1、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省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仍然粗放,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突出 3、与东部和南部的发达地区相比,我省还面临着需要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较大压力。 4、不少企业缺少自主创新,产品竞争力还需提高。 三、河南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要原因: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河南。 5、坚持科教兴豫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原崛起战略。 6、全省人民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结果。 7、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把河南建设成为经济强省有何意义? 1、有利于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原崛起。 2、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3、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五、实现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哪里? 1、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 2、河南人民具备勤劳善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 3、河南省政府的正确决策 4、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 六、如何建设经济强省,实现中原崛起? 1、国家必须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招商引资 3、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 4、积极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持 5、积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育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6、全省人民应增强责任意识,主动为建设中原经济区而不懈努力 7、坚持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七、我们中学生能为中原崛起,实现经济强省做些什么? 1、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建设河南 2、树立崇高理想,肩负历史使命,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分析

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西省经济社会的概况分析,对江西省面临的优势和挑战进行研究,对江西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行提炼,最后给出了江西省的发展战略选择。 关键词:江西;发展模式;战略 1江西经济发展概况 江西省地处在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京九线、浙赣线纵横贯穿全省全境,航空和水运便捷。江西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内陆对外开放省份之一,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这也是江西省第一个地区性的国家发展战略。 2011年江西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1,583多亿元,比2010年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总额达到11,020亿元,比2010年增长25.6%;财政总收入1,645亿元,比2010年增长34.2%。江西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在未来五年,江西全省经济总量向两万亿元迈进,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前移,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得到显著改变[1]。 2江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模式分析 江西发展战略的模式选择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区域在实践中已总结和探索了多样的发展模式,如江苏南部地区的”苏南模式”,浙江温州地区的“温州模式”,以及沿海对外开放地区的外向型发展模式等等[2]。按区域内地区关系划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平衡发展模式、不平衡发展模式和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模式。因此,正确地选择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是江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和制定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构建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经济圈三大增长极,上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东北振兴计划。从区域经济看,中部地区正面临多面夹击的被动局面。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在“中部崛起”战略这个大背景下,中部各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发挥各自的优势,纷纷出台了各自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3]。江西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江西实现了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的结合。 3江西中部崛起发展分析 3.1江西中部崛起发展优势分析

中部崛起规划

“中部崛起规划”终结“不东不西”尴尬 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显示,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研究人士表示,此《规划》的出台或许可以终结中部地区“不东不西”的尴尬地位。 会议指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内的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中部地区也面临着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三个基地一个枢纽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务院此次会议对中部地区的定位并没有与前期发生变化,仍然是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不过,这位地方政府智囊机构研究人士认为,此次对于经济带和城市群的提法是最大的亮点,此前只有城市群的说法在十七大报告中曾被模糊提及。 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宏认为,中部地区是中国总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片连接东西两部的过渡地带不可能出现跨梯度发展。”赵宏表示,如果跨梯度发展必将给全国造成极高的成本。 目前的事实是,东部的产业几乎已经饱和。而中部的衔接尚未出现明显效果,西部的发展也未成气候。不过,如果中部发展提速对东西部将是明显的利好。而且,中部具备一些发展基础。无论是湖南的“农业大省”称号还是湖北的“重工业基地”。 麻智辉认为,这次会议中提及经济带和城市群意味着中部地区推动的城市群战略为中央层面所接受。目前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之外,全国地方提出城市群的概念接近二三十个。 无论是概念性城市群或者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推出的速度和频率都太高。赵宏认为,国家应该再注意控制一下节奏和速度。“否则,一个区域或者概念的热度将无法得到持续。” 新“增长极”破局 有观点认为,中部地区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2009年以来,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布局区域经济的步伐明显加快,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区域经济政策呈全面开花之势,由地方经济向区域经济的转化已现破局性态势。除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划分外,各地的区域经济联盟、区域合作机制、区域经济空间组合、区域功能分工等,出现了实质性的发展。 据悉,目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区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由国家制定单独成型的区域规划的,包括北部湾、珠三角、江苏、辽宁、横琴、关中天水等区域。其次是由国家制定区域性政策的,包括长三角、海西经济区、滨海新区等。再次是国务院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浦东、武汉、长株潭、成都、重庆以及深圳等。 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中部省份主要有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

中部崛起战略对安徽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关于中部崛起战略对安徽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调查研究 姓名:黄河 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年级:09级 学号:200940620213

中部崛起战略对安徽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 机遇与挑战 现在,中部地区一般是指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六省。而中部——安徽有着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竞争优势。那么在这场中部崛起大战略中安徽又是如何演绎的呢?下面是我就关于中部崛起战略对安徽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调查和研究。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战略问题。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明确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

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中部——安徽是否就可以等着它顺其自然的发展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安徽现状分析: 安徽位于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四季分明。淮河以北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矿产资源:安徽矿产蕴藏丰富,种类繁多,已发现有用矿种138种,探明储量的有70种,其中煤、铁、铜、硫、磷、明矾石、水泥石灰岩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旅游资源:安徽以其瑰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风景区和皖南古民居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九华山、太平湖、琅琊山、齐云山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万里长江一路向东,在安徽境内拐了个大弯,把江南变成了传统

发改委中部崛起规划

发改委25日印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规划》明确了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的12项主要量化目标和一系列定性的任务要求,并提出了2020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目标。 2015年,《规划》实施要取得重大成果,实现《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00元,城镇化率达到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000元和8200元。 2020年,中部地区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规划》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八大任务: (一)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抓紧落实《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编制省级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扶持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 落实国家钢铁、石化、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落实完善鼓励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政策。 建设山西晋北、晋东、晋中,安徽两淮,河南大型和特大型煤炭基地。实施山西沁水盆地,河南郑州、焦作、鹤壁,安徽两淮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和淮南高瓦斯高地温高地压煤层群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示范工程。 加快国家级和区域级大型火电基地建设。推动武钢、马钢、太钢、江西铜业(600362)(600362)、铜陵有色(000630)(000630)等大型企业技术改造和跨区域联合重组。有序建设山西、河南煤化工基地,湖北磷化工基地。 (三)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继续对中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施贷款贴息。继续支持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加快建设长株潭、武汉清洁高效及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基地,推动东风、奇瑞等重点汽车企业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建设若干汽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株洲、大同、湘潭等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基地。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在国内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壮大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建设南昌、长沙民用航空配套产业基地。 (四)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 指导中部六省编制“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及相关交通发展专项规划,加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与实施。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物流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一、中部崛起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西部和东三省相继领政策之先,经过30年的发展,向国家交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面对这一挑战,中部地区情况如何?“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句调侃的话道出了中部地区面临的尴尬局面,也道出了中部人民的心酸。从纵向比较来看,中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或平均水平,尤其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三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及结构变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开始探讨西部开发问题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就发表文章,提出了要防止“中部塌陷”的预警。近20年之后,学者当年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一)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03年的20多年中,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2%增加到了58.86%,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激增了7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呈不断下降趋势。反映在人均GDP(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到了2003年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GDP差额比扩大了6倍。从居民收入看,200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收入中,中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比西部地区低18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中,西部地区有2个,中部地区没有1个。 “三农”问题突出,成为影响中部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中部基本都是农业大省。1990年,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安徽5个产粮大省的城镇居民收入,为乡村居民收入的2.07倍。到2002年则扩大到2.82倍,农民脱贫致富压力大,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的社会矛盾,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沉重负担。 (二)中部地区的发展势头和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部原本落后的投资增长速度又大大落后于西部地区。1998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中部地区高16.8个百分点。2001年1月~7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0.1%,比中部地区高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成为全国投资的“锅底”。 (三)中部地区的“三化”进程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不仅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和反映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指标。全国该项指标为52.2%,中部6省为45%左右,中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缺乏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及城市群,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没有一个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前10位。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较慢。全国的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占73.2%,中部地区仅占52%。 面对“中部塌陷”这个不争事实,国家从2004年起至今一直对中部崛起给予政策支持。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持续较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文本

姓名:_何帆_______________ 学号: 20100273 学院: 林学院 专业班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一班 论文标题: 城乡规划 任课老师:周晓芳 二○一三年七月十五日

第一章城市现状 一、地理位置 宁乡县地处湘东偏北的洞庭湖南缘地区,东与长沙市区(岳麓区、望城区)为邻,南接湘潭市(雨湖区)、韶山市等地,是湖南省内唯一与五个司机室市辖区相邻的县,东西跨度88公里,南北纵长69公里。 二、地形地貌 宁乡县是雪峰山余脉向东北滨湖平原过渡地带,境内地貌有山地、丘岗、平原。地表轮廓大体是北、西、南缘山地环绕,东南丘陵起伏,北部岗地平缓,东北低平开阔,整个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倾斜。县境内有沩水、乌江、楚江、靳江四条主要河流,其中沩水、靳江为湘江一级支流,楚江、乌江是沩水一级支流,黄材水库为全国三大土坝水利工程之一。 宁乡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 8℃,平均相对湿度81%,年均降雨1358毫米,平均日照时数达1739.2小时。 三、政区建制 宁乡县辖19个镇、14个乡,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湖南宁乡经济开发区)、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金洲新区)。 四、人口状况 宁乡县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2004年末总人口1307037人,其中男性674742人,女性632295人,男、女性别之比为106.7:100,年内出生14740人,死亡8913人,人口出生率11.4‰,人口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长率4.6‰。 宁乡全县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仫佬族、羌族、怒族、黎族等24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98%。人口密度为450人/平方公里。 2010年全县户籍人口为1368117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

“中部崛起”与税收优惠政策

“中部崛起”与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综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从政策导向上看,东部沿海约10个省、市、自治区执行包括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旅游度假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在全领域内执行西部大开发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号角也于2004年吹响,税收优惠政策让东北三省在2005年就收到了不俗的成绩。东、西部及东北都有税收优惠政策,就剩下中部6省没有较为系统的税收优惠政策,而政策上的“塌陷”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发展上的“塌陷”。 一、当前中部地区经济环境特点以及税收优惠制度的不足 中部具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人文资源得天独厚;矿产资源丰富;都是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等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大多以钢铁、机械等为主,产业布局趋同,市场竞争激烈,国有及控股企业仍是主力军,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农村人口转移困难;税收占GDP比重较低,工商业增值税贡献率不高。 从中部地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执行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涉及面过窄,更多的纳税人享受不到税收优惠。二是优惠层次低,贫困地区难以享受税收优惠。按现行对中西部及贫困地区普遍执行的优惠税收政策,仅仅限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认定的贫困地区,而且减免的税种也局限于所得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事实上,贫困地区企业一般生产一些低级产品,产品附加值很低,减免所得税大多是“墙上饼、水中月”;贫困地区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数额更少。三是没有体现中部地区产业、资源以及经济特色。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农副产品及林特资源十分丰富,种、养、加工经济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农林水特、养殖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等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政策上支持和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没有必要的优惠政策。 二、促进中部崛起的税收政策建议 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税收政策,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要有利

(发展战略)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 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 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 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在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中部六省调研报告:潜龙在渊蓄势待发 2005年下半年,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深入中部六省进行调查研究。先后用50多天时间,赴20个城市、15个开发区、40家企业和12个县乡镇调查,召开了28个不同类型座谈会,就中部地区

中部崛起战略论述

中部崛起之战略论衡 “没有中部地区的发展,就不能真正实现地区协调和城乡协调发展,就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不能建成和谐社会。”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中部六省发展研究中心组成的《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政策研究》联合课题组提出的论断,所谓“中原定,天下安。” 而近10余年内,我国中部与东部的GDP差额比已增加了6倍,西部大开发又使西部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部。为此,河北党校马副祥等人甚至专门著书《谨防中部塌陷》。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可谓正当其时。这不仅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分区推进的发展战略,使得中部地区处于相对“政策洼地”;也不仅在于,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联结 南北”的区位优势,我国东部经济的发展已经为具备相当工业基础的中部提供了产业承接和经济崛起的机遇;还在于,中部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不可逾越的“ 结点”。 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地处内陆腹地,总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早在2003年9月,林毅夫就提出,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在“三农”。我国近两年连续两个农业“一号文件”确立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无疑 为中部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契机。 如何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六省逐鹿中原的竞相发展格局,关系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崛起。为此,本报特别邀请了两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三位来自中部三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探讨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思路,他们是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善同、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湖北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湖南省发改委主任陈叔红。 由“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 《21世纪》: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之前,中部地区经济的缓慢发展已 经为各方所关注,甚至有学者著书提出“中部塌陷”的概念。诸位对此如何判断?“ 中部塌陷”原因何在? 李善同:“中部塌陷”的说法,源自于近年经济指标统计中中部增长较慢的现实。当然,这主要是指一些增长指标,诸如投资增速等,和西部相比,总体实力上还是中部更强一些。 我个人一直不太同意把“中部崛起”与“中部塌陷”联系起来的说法,总觉得这 样有一种攀比的感觉,好像是说,东部在开放政策推动下已经发展起来了,西部现在有“大开发战略”,东北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而中部什么都没有,所以中部也需要说法、也需要政策扶持。 而事实上,一个国家各地区的发展总会有高有低,从数字计算来讲总会有低于平均值以下的地区,而如果仅以此作为需要政策扶持的依据,未免牵强。 我这样讲不是说中部地区不应该得到政策扶持,而是想提供另一个思考角度,即不要因为自己目前在增长方面暂时落后而盲目进行政策攀比,而是要在客观分析自己优劣势和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用好已有政策,积极推动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出台。 也就是说,在发展方面,我更看重那些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而出台的功能性政策,而不是笼统地按区域给政策,因为这样的思路往往会造成轮番攀比,而且缺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