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

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

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

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

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

页脚内容1

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②钻石模型理论。1990年,波特提出钻石模型,可以说是关于企业战略的综合分析理论。波特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产业与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这四大要素创造出国家环境,企业在其中诞生并学习如何竞争。指出在国家经济中,钻石体系会形成产业集群,其内部的产业之间形成互助关系。③平衡计分卡理论。该理论是基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战略理论,由于传统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绩效状况,该理论提出用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流程)及组织的学习和能力来补充财务测评指标。④企业社会关系的理论。企业社会关系是与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相联系的概念。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既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组织与组织、人与人、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与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互补生产商、潜在生产商、政府、企业协会、大学、研究所、社区及其它组织间的关系,从而使企业社会资本最大化。从企业社会关系维度考虑企业战略的理论主要有博弈论、超强竞争理论、组织理论中的新制度主义的观点、有机战略论、企业家战略理论等。另外,核心能力理论也在此阶段诞生。

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战略管理思想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企业多元化、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知识理论、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人本导向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受到高度的重视。

顾乃康(1997)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等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汉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孙东生、王凤霞(2003)从组织的主观愿望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角度对战略管理进行了研究;邹昭晞(2006)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战略管理进行了研究。

……

二、对上述理论及资料的综合评述

从科学实践的观点看,战略制定需要科学的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而战略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又是战略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最终理由。以一个片面的战略管理理论来指导战略制定,是注定要失败的;完善战略管理理论是制定有效战略的一个基本条件。从现有战略管理理论看,都是基于对企业内外部因素及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从企业内部情况看,其基本结构包括资源维度、人维度、组织结构维度、精神维度、活动维度等五个维度。目前从这五个维度出发形成战略的理论都已基本具备。从企

页脚内容2

业外部环境看,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历史文化、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国际关系、产业竞争状况、历史机遇和其它不确定性因素等。这些因素在国家、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从战略管理的实质看,战略管理就是使企业内部要素(维度)、企业环境因素和企业社会关系呈现出协调性、一致性和整合性的过程。如何从整体上构建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可能是战略管理研究一个重大任务。此外,在理论研究中,仅做静态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事物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变化发展。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社会关系,都是随时间地推移而变化发展的,若能发现这种变化的发展规律,对理解战略和战略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目前国内在企业战略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不能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的理论,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的未来趋势,应当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充分考虑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在重视战略理论对实践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核心能力理论、产品—市场理论、相关多元化理论是论文借以立论的重要理论依据。核心能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具有有重要意义。一是该理论首次提出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之源。二是指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为核心能力的竞争。三是指出了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应围绕核心能力来进行。尽管对于核心能力的界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它们无一例外的都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在企业资源积累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企业特有的能力,是企业的最重要的战略资产。产品—市场理论产品—市场战略是指企业在原有生产或服务范围内充分利用产品和市场方面的潜力来求得发展。该理论属于战略活动领域分析范畴,主要是对企业各种活动成功的外部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重点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需求的分析。二是供给分析,即企业面对主要竞争对手竞争地位的评价。另外,利用“矩阵”的分析工具对企业总体活动的经济性和金融价值也可以进行评价。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分析,可采用两种分析方法:一是成绩矩阵内的战略活动研究。目的是使战略活动的行业处境得到改善,使之从矩阵中的目前位置转移到另一个被认为有利的位置上,或是改变行业,使之占据尚未开发的领域。二是安索夫增长战略。有四个方面要素:活动领域。包括产品、市场、技术等。增长矢量。主要指企业的发展方向。竞争优

页脚内容3

势。指企业拥有选择竞争有利地位的机会。协同作用。指企业新的活动领域可能对原有活动领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安索夫认为企业的经营战略有四项要素(即现有产品、新产品、现有市场、新市场)、四种组合。三是相关多元化理论。企业多元化经营属于企业边界理论研究的课题。多样化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范围经济。二是总体发展能力与财务协同作用。三是节省交易成本。四是多样化经营管理者原因。相关的多元化战略是指进入与公司现行业务在价值链上拥有战略协同关系的新业务领域。相关多元化的战略协同主要包括:市场相关协同、操作或技术协同和管理协同三个方面。

三、主要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M].乔晓东等译.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

2 汪涛、万健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1:11-65

3 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32-56

4 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

5 王磊、刘洪涛、李垣.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1

页脚内容4

文献综述--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专业班级:会计学11 学生姓名:曹彩云 指导教师姓名:章文芳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 年 4 月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文献综述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以生产耗费发生事前与成本控制过程及事后分析,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管理者往往重心都倾向销售业绩的提高,而忽视了成本控制的工作。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本的降低是增加利润的有效方法之一,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成本控制已经是一门非常系统的课程。国外学者一直对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并且很早就认识到成本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技术、质量、服务、成本)的核心。他们将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视为企部管理机制的运行效果绩效指标。 1987年,库珀和卡普兰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品》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 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理论,将成本比作因变量,各种独立或相互作用着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认为成本是各种独立或相互作用着的因素合力相互影响的结果。他们还是认为,业务量,比如产量,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动因。主要论述了业务量对成本的制约作用,但没有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按照这一动因决定思想,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于产量的弹性预算等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成本动因理论的提出,将成本控制从理论上提升到了系统的高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成本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 Roger J. Binder提出成本控制是通过降低成本以提高企业成本效率的一个广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活动。企业在具体产品生产领域运用成本控制方法,监测、评估并最终提高其在特定领域的效率,如:部门、生产线,及内部管理的操作过程。他提出成本控制的两种应用形式:行为的管理和监督,绩效评估。 厄休特·库恩(美)在《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中提出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是事关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Robert W.Ingram博士(亚拉巴马大学会计学院讲席教授)提出了按成本-预算-资本支出-内部控制-业绩评价这条主线剖析管理会计,以企业经营的日常管理为背景讲解成本会计。这些都使成本控制这一课题更加丰富与详实。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其目的在于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其中,成本核算是中小企业获得利润乃至生存的关键。因此,在企业运营中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核算,寻找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一、国外成本核算的研究现和发展趋势状 国外的文献主要从成本核算的内容以及其对影响企业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研究都体现着成本核算对企业的重要性。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布洛克在《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成本核算在会计和管理领域中对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时代,平淡无奇的公司很难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每种组织或者每个公司都应该拥有各自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吸引较多顾客,而较低的成本或许成为某些公司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是会计领域乃至管理领域比较注重的方面,这样才能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为顾客或者股东增加价值。 1987年,库珀和卡普兰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 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理论,将成本比作因变量,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认为成本是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合力相互影响的结果。他们还是认为,业务量,比如产量,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动因。主要论述了业务量对成本的制约作用,但没有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按照这一动因决定思想,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于产量的弹性预算等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成本动因理论的提出,将成本核算从理论上提升到了系统的高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成本核算对企业的重要性。 厄休特·库恩(美)在《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核算》中提出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核算是事关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Robert W.Ingram博士(亚拉巴马大学会计学院讲席教授)提出了按成本预算一资本支出一内部核算一业绩评价这条主线剖析管理会计,以企业经营的Et常管理为背景讲解成本会计。这些都使成本核算这一课题更加丰富与祥实。 在国外,成本核算已经是一门非常系统的课程。而在成本核算的研究上,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大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研究 一、云南白药公司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云南白药公司发展历史 云南白药创制于1902年。她不仅凝聚着中华名医曲焕章的心血,也是中华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1971年,公司前身云南白药厂正式成立,白药开始了专业化生产。 1993年11月30日,云南白药厂注册为云南白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2月1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云南省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 1995年,云南白药(散剂)、云南白药胶囊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品种,保护期20年。云南白药酊、膏、宫血宁胶囊和热毒清片被列为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 1996年,云南白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改制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集团获得了企业进出口权。 1999年,云南省医药公司和昆明天紫虹制药厂作为国有优质资产,配股进入云南白药集团,同期云南红塔集团成为云南白药的第二大股东。同年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业”。 1999年12月,集团出资3000万元组建云南白药集团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2000年4月,云南白药集团赞助2000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第27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热心赞助商”称号。云南白药系列产品(胶囊、散剂、气雾剂、创可贴、云南白药酊、膏)被指定为2000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选疗伤药品。 2000年5月,云南白药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被云南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2000年5月,云南白药集团成功注册“云南白药”商标,云南白药这一中国著名品牌由阶段性的行政保护上升到永久性的法律保护。 2000年6月,云南白药散剂、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酊、云南白药膏、宫血宁胶囊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2000年9月,云南白药集团药物研究院正式成立。 2000年10月,胶囊剂,颗粒剂、散剂、片剂、酊剂、气雾剂六个剂型一次通过国家GMP 认证,创造了GMP认证史上的一个奇迹。 至此,云南白药集团已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十余家,集团总资产接近 8亿元,净资产接近4亿,集团汇总性销售收入超过8亿,一跃成为云南省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品牌最优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二)云南白药公司经营状况概述 1、产品结构 云南白药的中央产品主要是散剂、胶囊、气雾剂、白药酊、宫血宁胶囊,两翼产品主要有:透皮产品包括白药膏、创可贴、急救包、药妆等;健康产品包括牙膏等,其他产品还包括热度清、田七花精等。 云南白药实施“稳中央、突两翼”的战略,“两翼产品”使企业冲出了发展瓶颈,赢得了奇迹般的崛起。2007年云南白药牙膏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6亿元,高露洁和佳洁士都已经把其列为了中国市场上最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公司产品以云南白药系列和田七系列为主,共十种剂型七十余个产品,主要销往国内、港澳、东南亚等地区,并已进入日本、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市场。“云南白药” 商标于2002年2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成药、中药材、生物制品、保健食品、化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2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战略的思想古已有之,最早见于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孙子兵法》一书。美国的约翰?柯林斯(John Collins)在《大战略》中指出:“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从军事方面来看,《孙子兵法》已形成了系统和完整的战略思想体系(杨庆山,散襄军,苏锦江,陈炳富,2001)。1938年,美国学者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第一个将战略的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当中,首开战略研究的先河。他认为,把战略因素局限于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某些方面是没有必要的,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企业组织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都必须考虑到战略因素。 从此以后,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已形成了众多流派,大有成为丛林之势。当代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将其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分成了十个流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本文将从战略的概念、战略的形成与制定、竞争优势的来源与获取、战略与结构的关系、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几个方面,来总结企业战略管理不同学派的观点。 一、什么是战略 1. 军事学家眼中的战略: “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战略的意义历来为中外军事学家所重视。西方著名军事家博弗尔认为,战略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行动;我国台湾著名的军事研究者钮先钟认为,“战略的本质即为行动的指导,一切战略理论,就概括的意义而言,为也都是行动学……从较广泛的意识来说,计划即为战略”(钮先钟,2003)。毛泽东认,战略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 2. 管理学家眼中的战略: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钱德勒(Alfred Chandler) 最早提出了“企业战略”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战略是“确定企业的长期基本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所遵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与途径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的管理”。( Chandler,1962)这一定义虽然侧重于企业成长方法和资源管理,但为企业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并且,在他看来,战略管理就是“决定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与任务,制定行动方案,配置必要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 Chandler,1962)。 计划学派的安索夫(H. Igor. Ansoff)在《企业战略》一书中提出:企业战略是一条贯穿于企业经营与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连线”。他的“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包括产品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协同效应四个方面。其中,产品市场范围即公司经营的产品和市场的范围;增长向量指企业打算进入的产品市场的变化;竞争优势,即明确在该范围内企业较之竞争者所具有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特长;协同效应,即将企业的不同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以取得单个部分不能实现的方法(Ansoff,1965)。在此基础上,安索夫于1976年在《从战略规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经营管理者.doc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经 营管理者, 《经营管理者》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蒋艳 (中南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学术界对于战略成本管理的运用都是建立在桑克模式上,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从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价值链三个方面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并辅之以作业成本管理。本文对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提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都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且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工具,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后所反馈出来的信息也对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价值链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1战略成本管理的起源 20纪80年代,英国学者西蒙首先提出“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他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随后,英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探讨“成本优势”。在波特研究的基础上,美国管理会计专家杰克·桑克的研究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桑克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国内学者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上海财经大学的夏宽云对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和战略成本动因做出了详细阐述,并进一步结合我国的成本管理实际,提出了以战略成本改革我国现有成本管理体制的设想。 总的来看,西方学者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建立基本的分析方法,如价值链分析法、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法、竞争环境分析法等,把成本管理定位为全面管理和全程管理,国内有关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建立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桑克模式上,并引入作业成本法来研究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为企业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2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引入价值链 “价值链”这一概念首先由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他把价值链看作是确定企业竞争优势、寻找竞争方法以增强企业实力的基本工具。JohnK.shank和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067155.html,indrrjan在指出,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分析的强有力工具,作业成本法可以为价值链分析作有益的补充。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等人把波特的战略管理思想融合于成本管理之中,形成了桑克成本管理模式。 在价值链运用于战略成本管理方面,阎达五提出了构建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沿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在空间维度上,把原来的以单一企业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把原来的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各会计核算对象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对象;在实践维度上,以会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会计学 课程名称:财务管理理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任课教师:刘静 开课时间:2014年9月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战略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维持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转以及提高资金运转效率的主要动力,在企业各个发展周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选择以及其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如何发挥企业财务战略在其整个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为企业的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是企业财务战略在多年研究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借以对企业财务战略相关研究的梳理,进一步不断的深入财务战略在企业各个层面的作用,不断突破财务战略对现有企业发展的影响力,促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企业发展财务战略环境 一.财务战略研究的发展历程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发展渊源是随着企业战略发展而来,基于对企业战略的不断重视以及企业战略中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财务战略才得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被不断的细化和研究。 美国学者Ansoff 教授(1976)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之后,企业战略在企业大局发展中的作用不断的被研究界关注,在之后的14年,Tom Copeland (1990)学者再次指出,公司财务和战略伴随公司管理的不断发展已经在思维和行为上不断的得以融合和发展。[1]在此之后,西方学术界开始了对企业战略中财务战略的研究,财务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不断的被提到了新的研究层面,关于财务战略的定义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E.F.Harrison 与C.H.John (1985)等在《组织战略管理》一书中将财务战略定义为“企业为配合其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实施而须提供的资本结构与资金的计划”[2],。J.A.Pearce和R.B.Robinson(1988)在其《战略管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财务策略”的概念,并指出企业财务策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投资)与分红、营运资金管理三大方面[3]。我国学者杨学义, 武笑坷(2009)指出,广义的财务战略包括资金的筹集战略和所筹资金的管理战略, 狭义的财务战略仅指筹资战略, 包括资本结构、筹资来源和股利分配等政策。[4]之后随着对财务战略定义的越来越广泛

采购成本文献综述

采购成本文献综述 会计 07-3 班关玉珍 4 号 国内研究现状 尽管国内对于采购历史悠久,但将采购视为新的战略性功能并提出,却是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过去,在许多组织机构里,采购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影响都比较低。直到进入21 世纪,人们的对采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降低组织成本的重要性才有了初步的认识,采购被视为企业价值链的源泉,采购职能从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变成管理的一个热点,人们也更深入的探求采购领域潜在的改进机会,在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我国管理学界开展采购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 2004 年李雅萍编著的《采购物流》,2005年刘荔主编的《现代采购管理》,2006 年郭晖主编的《采购实务》,2007 年陶源、杨军主编的《如何控制采购成本》,2008年白世贞主编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文献方面有:李步峰、江勇和白庆华(2002)将Filip Roodhooft 和Jozef Konings (1996)的“供应商总成本”的计算模型与“所有权总成本”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与“所有权总成本”概念一致的计算模型。但这一计算模型比较简单,考虑到的成本因素比较少,无法全面地反映出采购物资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对采购决策的影响。 郭思英在2003年的第 1 期《工作研究》的第21 卷发表的《把好材料价格关降低采购成本》中论述:材料价格在企业生产成本项目中能体现为直接材料成本,材料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因此企业要强化物资采购管理,把好材料价格关,最大限度地追求最低的进料成本。 邵敬中、张帆(2003)认为TCC分析是战略采购的基本出发点,战略采购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不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战略采购充分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以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此外,他们还认为所有权总成本等于价格、使用成本、管理成本三者之和。 郝皓、朱秋沅(2003)提出了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他们认为,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是在需求链的拉动下,按订单制造的模式使采购运作更加贴近市场。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能够更加有利于减少存货、节约成本以及加快供应速度。 刘晓、李海越、王成恩、储诚斌(2004)认为以往的介绍供应商选择方法的文献由于采购决策的不同,决定了所选用的准则、模型和方法不同,而许多文献并没有说明其模型与方法适用于哪一种采购模式,因此难以指导采购实践。他们采用分类的方法,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自1973?2002年中公开发表的有关供应商选择的一些主要模型和方法,指出了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存在的问题,并且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2006年第2期第30卷(总第134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知“撇z旷肌e,z,,田塘Ⅳo舰以‰面e倦渺细c泓sc拓船e尉i砌州 №2.2006 V01.30 General.№134 【管理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郭媛媛,王季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涌现了许多学派和理论观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产出了三大成果: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并每种理论观点都体现出特定的前沿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战略管理;竞争;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oo睢5226(2006)02一0137一0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经典战略理论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战略理论阶段后,进入了80年代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重视竞争,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更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成果可概括为三大主要理论: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 一、竞争战略理论 1.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中,曾运用产业经济学的sCP范式进行了阐述,大意是企业在制订战略时必须考虑其所处的行业环境;行业结构决定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 波特的竞争战略认为,在决定企业赢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各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理解行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制定的起点。同时,波特还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这五种力量分别是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讨价能力、供方讨价能力及现有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他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其中每种竞争力量又受到诸多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的结果在于对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在企业制定战略时,它们分别强调企业通过努力降低产品成本,追求产品差异化和专一在某一产品或细分市场来创造优势,并以此战胜竞争对手。波特认为,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噬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堰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 波特还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模型。价值链是采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分析获得企业竞争力优势的各种资源。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的和潜在的经营差异性资源,价值链分析方法是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地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 2.竞争战略理论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处于战略管理理论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前该方面理论的缺陷,对后来的理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该理论给我们提供制定战略的全新角度,深化了人们对产业 [收稿日期】2005一09—11 [作者简介】郭媛媛(1978一),辽宁辽阳人,女,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王季(1978一),辽宁沈阳人,女,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 ?137? 万方数据

材料采购成本控制

制鞋有限公司 材料采购成本控制要点 “材料采购成本”是当前晋江鞋厂在成本控制上的重中之重,是最实际的成本体现。如何有效控制“材料采购成本”?这既是林总向来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们财务一直努力的目标。2004年,新厂和总厂将分开采购,这势必又给财务对“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带来很大难度,总结去年在新厂和今年在总厂的经验,我认为对明年道崎公司在“材料采购成本”上的控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在“样品开发环节”必须建立材料档案 要控制“材料采购成本”,必须从源头上抓起,而“样品开发环节”上的材料原始数据正是我们对“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的源头。以往,我们道崎几乎忽视这一环节在“采购成本”控制上的作用。所以,必须首先要求开发部对每一“货号”(款式)的鞋子都要提供材料的名称、规格、宽幅(厚度)、标准计量单位和耗量等档案资料。只有这样,“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才真正具有实际意义。 二、在“材料核算环节”必须建立车间确认程序 以前,公司的算料组根据技转组算出材料的耗量后,就直接交给采购,既不管冲裁的实际排刀,也不管仓库到位材料的实际宽幅(或者“利用率”),造成在生产过程中材料超耗后(排除人为因素),往往找不到、分不清责任,更无人承担责任(比如,关于网布宽幅1.4米和1.37米的争论从年头持续到年尾)。所以,材料算出来后,必须要求提供给冲裁车间确认,并在《备料单》上签字。另外,车线和胶水也要参照同样的程序办理。 三、在“材料确认环节”必须明确“确认权限” 外贸订单生产中,“材料确认”对于工厂来说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稍微不

注意,就可能造成损失,甚至客户的索赔。道崎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惨重了,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在“材料确认环节”必须明确“确认权限”,即:什么材料必须在业务上由谁确认算数,无效确认的材料采购部门拒绝安排采购!财务也据此审核,对购买的“无效确认材料”拒绝结账!否则,总是为了赶进度,材料还没确认好,就买回来了,最后又被打掉,赶出来的都是“垃圾”,这些损失谁又能承担? 四、在“材料请购环节”必须建立“仓库库存日报表”制度 象我们公司这样大的规模,每天、每月、每年材料进出的次数频繁,数量巨大,如果没有坚持严格的“仓库库存日报表”制度,大家都是得过且过、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在做事,可想而知,这里面的损失是多么可怕!所以,《备料单》确认后,一定要求采购部门对库存材料进行查询,查询的依据就是材料仓库的《库存日报表》。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是。目前道崎的现状必须非要走这一条路不可,再不采取措施,每年在这方面的损失只会越来越大,总要超过百万元!非常痛心! 五、在“材料订购环节”必须坚持采用《订购单》方式 《订购单》是财务审核采购人员是否合法合理采购、仓库仓管是否合法合理验收的唯一依据!如果没有采用《订购单》,“采购”和“验收”当然会失控!供应商也就有机可趁、“有空子可钻”! 六、在“材料验收环节”必须坚持“物料检验报告”制度 去年在新厂,“物料检验报告”制度一直在发挥作用,基本上“卡”住了供应商的“颈脖子”,今年在老厂,可能是由于人员的原因,“物检报告”制度坚持得不彻底,多少总给供应商钻了一些“空子”,仓库忙起来了更是顾不上“物检”。

物流成本控制文献综述教学总结

物流成本控制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产业分化不断细化、产业链条逐渐拉长,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在产品总时间和总成本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本文就从我国物流成本的构成、现状、衡量指标、控制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控制的途径和方法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 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1.引言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的空间移动或时间占有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的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是在企业物流过程中,对物流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使物流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邓凤祥的《现在物流成本管理》也指出,研究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合理控制企业物流成本,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2.物流成本构成的理论研究 宋华的《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过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物流成本包括:物资流通费、信息流通费以及物流经营管理费。 (1) 物资流通费包括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等。 (2) 信息流通费指处理和传送物流相关信息发生的费用,包括库存管理、订单管理、顾客服务等相关费用。

(3) 物流经营管理费用是指物流的计划、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方面发生的费用,不仅包括现场物流经营管理费用,而且包括本部的物流经营管理费。3.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研究 《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这本书,将我国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归结为一下三点: (1)物流运输成本高 李伊松和易华合写的《物流成本管理》中曾说过,运输在整个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占商品价格的4%-10%,所以运输费用的减少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运输过程中,返程或起程空驶、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和运力选择不当等不合理运输都会导致额外费用和消耗,打打增加物流运输的费用。同时,我国的运输业也现存很多问题,其中公路运输的低效率已成为物流业整体运营水平低下的关键原因,低效率的公路运输也抬高了物流成本。 (2)物流库存成本高 我国工业产品库存历年积累的数万亿元巨额存量难以消化,同时新生库存增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之我见》这本书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库存成本过高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道障碍,它直接导致了经济节奏缓慢,运行质量变差、流通效率低下等种种恶果。 (3) 物流管理成本高 目前,我国物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也是企业物流成本偏高的原因。黎忠的《浅议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就将企业的物流管理成本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一下几点: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 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 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

企业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论文献综述 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竞争,而价格又取决于成本,甚至可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成本竞争。传统的成本管理是适应大工业革命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但是,近几年来,企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全球竞争力增强;生产与信息技术的提高;更关注于顾客;新的管理组织形式;企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改变)已导致了成本管理实务的显着调整。[1]定 1.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发展 1.1成本管理理论的空间范围:由制造成本到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据统计表明,产品的研发、制造、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成本的比重如下:研发成本占55%、制造成本占16%、管理成本占8%、销售成本占15%、售后服务成本占6%,在这样的成本结构下,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而成本信息是企业高效管理所需的关键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内涵的拓展就必然成为当代成本管理的显着特征,也就是说,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由制造成本拓展到了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1.2成本管理理论视野:由日常经营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甚至可以说,现代成本管理体系以战略成本管理为理念指导,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以作业成本法和成本企画为方法论指导,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提高顾客价值的目标与保障的一个成本系统工程。 1.3成本管理理论的控制环节:从下游延伸至上游 被誉为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两朵奇葩的作业成本管理与成本企画,从中游和上游对成本实施“改善控制”与“革新控制”,与传统的从下游入手对成本进行“维持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达到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领域一项革命性变革。“成本企画”是日本人倡导的一种有助于达成高品质、多功能、低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旨在企业策划、开发产品时,设定符合顾客需求的品质、价格、信赖性及交货期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 ——浅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综观国内外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与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同时存在,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作出的总体性规划。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衰与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态势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战略分析战略定位 所谓企业战略,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它具有全局性——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需要规定企业的总体行为;纲领性——规定着企业的目标、重点、措施,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纲要;长远性——为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开拓未来的前景;竞争性——为谋求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同竞争对手争高低;应变性——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以适应变化后的情况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和拓业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它应该根据企业拥有的资源情况,企业的产品、技术、信息优势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他一般应包括:发展方向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市场

竞争战略、人才管理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等等企业战略一般应随企业资源优势的变动而变动 没有战略的企业,其生命力是短暂的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企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一撅不振,导致破产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企业已进入了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战略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因此,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企业战略,已经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 我国有些中小企业缺乏战略思想,对什么是战略、战略对企业有什么价值认识不足,认为战略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因此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目标。但更多的企业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活动的频繁和自身认识的提高,也逐渐认识到了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怎样有效地执行战略等问题缺乏认识。很多中小企业把企业赢利当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但对挣哪方面的钱、挣谁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解决办法【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本对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成本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企业从降低成本的方面来提高利润具有很大的意义以及可观的发展空间,然而成本管理是一座金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企业可以像成本管理要效益,因此企业可以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全员的成本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存货进行合理的管理等等措施来降低企业的各项耗费成本,以达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标。通过系统、全面、科学和合理的成本管理可以使企业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企业在有效的改进中达到生产经营环节的良性循环,全面改善经营管理,促进增持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最终以便实现经营目标。 1 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践相关,而且与经济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成本管理从简单的费用分配和成本计算转化为事前的成本预测、决策、事中的成本控制以及事后的成本分析等一系列行为。 关于成本管理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不同的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日本的成本计算准则将成本管理的定义为:成本管理是指制定和公布成本标准,计算和记录成本的实际发生额,将其与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的原因,并将与此有关的资料向经营管理者报告,以便采取措施,降低成本。美国的学者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成本管理是为瞒足顾客要求同时又持续地降低和控制成本的行为。葛家澍(1999)在《会计大典—成本会计》里的对成本管理所下的定义是: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产品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途径,达到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上述对成本管理的定义,尽管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成本管理是为了降低成本。应该说他们都没有真正的揭示成本管理的实质,而只是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某一方面的描述。葛家澍将成本管理定义为对产品成

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论文(doc 30页)

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论文(doc 30页)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次贷危机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有相应的转变与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能否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战略成本管理如今已成为各行业争相讨论的热门话题,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把重点放到制订竞争战略上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仅仅是在如何降低成本上做文章。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降低成本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竞争战略的情况下,当以保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如售后服务)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成本,同样也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所以,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不再是浅显、片面的考虑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深入分析、多角度的看待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虽然为企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与更多的机遇,但也让企业开始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国际上一些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竞争更加激烈,可以说本土企业的外部环境相当恶劣。而我们也与国际上的大企业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为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控制房地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再是单纯的以降低成本为目标。我们必须在管理上有所创新,采用战略的思想,进行企业的管理和成本的控制。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他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这一角度对战略管理理 第 2 页

战略管理关联理论综述

战略管理关联理论综述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钢材加工配送公司发展战略探究 【第一章】钢材加工企业战略调整研究绪论 【第二章】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第三章】首秦加工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第四章】首秦钢材加工企业内部状况探析 【5.1 - 5.3】加工配送公司SWOT分析 【5.4 - 5.6】首秦加工公司战略管理实施途径 【第六章】首秦加工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钢材加工企业战略体系构建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2 章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2.1.1 企业战略的含义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对于企业战略的理解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西方诸多着名学者提出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定义。战略管理着名学者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定义见表2-1:综合上述观点,可将企业战略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系统的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谋划付诸实施,

同时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32]. 2.1.2 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 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基础,通过了解掌握构成要素的情况,企业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企业战略,才能使战略具有现实意义。通常来讲,其构成要素涵盖以下四大方面:(1)经营范围。经营范围的定义为:在商业活动中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范畴。 经营范围是一个企业与外部环境联系紧密与否、相互影响程度高低的具体反映,同时体现企业发展规划与其外部环境发生作用的要求。 在明确使命后,企业综合考虑当前所在行业情况、所生产的产品以及具体的市场需求情况,最终确定自身的经营范围。企业确定其经营范围的途径有很多,可根据自身经营产品特点及其所含有的技术种类等等来确定自己最终的经营范围。此外,虽然企业初期可能只确定了某个经营范围,甚至规划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做变动,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很少有企业一直坚守某个固定的经营范围,总体来说企业经营范围应是动态的。 (2)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定义为:在过去、当前、未来三个不同时段,企业对自身所拥有资源和技能进行分配的一种模式,也是其对企业资源运用水平的具体展现。 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能够极大地影响企业自身目标的实现程度,是企业需提高重视的一种特殊能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以企业

战略管理论文

漳州师范学院战略管理论文 华源的战略 姓名:许漳格 学号: 091208148 系别:管理科学系 专业:市场营销 年级: 2009级 指导教师:

1996年7月18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以外经沪股份制字[1996]002号文批准设立股份公司。华源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非常经典的一家企业从小到大,再从单一经营到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的“典范”。它的经营模式以及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华源从多元化经营后的一系列发展,对于当前我国企业不断在实施的多元化战略也具有很强的参考作用,所谓“前车之鉴”意义非凡。 可以说华源作为一家失败的企业,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原本最大的一家多元化企业,它当时所处的环境,时代的背景,公司的发展战略等,都有值得探究的地方。 关键词:st;多元化;战略;发展

中文摘要…………………………………………………(I) 一、引言 (1) 二、华源并购危机的始末 (1) (一)并购危机的开始 (1) (二)并购危机的失败 (1) 三、华源并购战略的分析 (2) (一)错误的并购战略 (2) (二)缺乏风险控制能力 (2) 三如何解决此类发展战略的失败问题 (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国内也孕育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它们或者随时间的发展不断壮大,或者昙花一现大放光彩后黯然消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曾经都是中国的希望之企业,曾经盛极一时。这期间包括华源、海尔、联想、杉杉等。 本文主要从华源的失败入手,找出华源所采取战略的失败之处,将它的失败分析透彻,从而得出经验和教训。以便于更好的让国内的企业能够看到自己的问题,并在自己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企业的发展战略,做好发展战略,才能让企业永续经营。 二、华源并购危机的始末 (一)并购危机的开始 企业的战略是比任何东西都要重要的东西,一个企业再大实力再雄厚都无法承受战略的失败。同样的一家企业的战略失败也足够让一起实力庞大的企业土崩瓦解。比如前世界五百强的安融、世通等。所以,战略的失败往往是一个企业瓦解的开始。而华源也就是这样一个经典的失败的案例。而没能够权衡自己的能力,盲目的作为,不顾一切的冒险行为也并将要为失败埋下苦果。失败的战略也就是华源失败的开始。 (二)并购危机的失败 1992年,原纺织工业部在上海浦东注册成立了以纺织为主业的华源集团。之后在不到13年的时间里,华源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范围涉及农机、医疗等领域。截至2004年年底,华源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1家,并拥有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华源制药、上海医药、双鹤药业、万东医疗和凯马B 股等一批上市公司。2005年总资产已达到了572亿元,注册资本也由1.4亿元增加到了10多亿元。 华源并购所用资金大多为银行贷款,因此,其资金链具有天生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对于其并购后的整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国家开始进行宏观调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