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B .大气是获得地面反射来的能量增温的

C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部分到达地面

D .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2.关于右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3.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赤道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B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侧是信风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D .极地东风的实际风向是东北风 4.关于地球大气各层热量来源的正确叙述是

A.热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平流层顶

B.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对流层顶

C.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D.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5.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高温、干旱”是去年夏季我国江南地区的主要天气特点,据此结合下图回答6—8题。 6.引起该地区高温干旱的天气系统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属冷锋过境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城市比农村更感酷暑难当的原因在 于城市具有 A .集聚效应 B .阳伞效应

C .热岛效应

D .雨岛效应

据南通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9~11题: 9.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A .反气旋造成

B .气旋造成

C .冷锋造成

D .暖锋造成 10.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 A .气流下沉造成 B .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C .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 .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11.此系统易造成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 .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

C .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12.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简图中的数码表示 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极地高气压带 B.②副极地低气压带

C.③东北信风带 D.④多雨带

13.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上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 .从高气压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 .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14.下图是关于气旋、反气旋示意图,正确的说法有:

A .天气系统①在北半球叫气旋,在南半球叫反气旋

B .图②是反气旋,出现在南半球

C .图①④分别是北半球的反气旋和气旋

D .图③强烈发展可成为影响我国的台风 15.受季风环流影响的地区气候不具有 A .一年之中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特点 B .雨热同期特点 C .降水具有夏季多、冬季少的特点 D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特点 16.下图表示①地处于北半球的低压区,箭头表示①地的风向。四幅图中风向正确的是:

17.南回归线穿过的气候类型区,除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外,还有①热带季风气候 ②热带雨林气

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下图表示世界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据此回答18-21题

18.位于热带气候区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位于南半球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地点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1.位于中高纬度大陆东岸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右图是四地区1月、7月气温及7月和全年降水量柱状图,读图比较,完成22~25题。 22.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区气候类型相符的城市可能是

A.①是孟买(热带季风气候)

B.②是墨西哥城(热带草原气候)

C.③是巴西利亚(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D.④是悉尼(亚热带季风气候) 23.四地区中全年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4.四地区中,最可能使用欧元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5.单从气候条件考虑,四地中农业种植类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可能是

A.① ②地

B.② ③地

C.③ ④地

D. ① ③地

二、综合题(共50分)

26.图中P 1、P 2、P 3表示数值不同的等压线,A 处箭头代表风向,BC 和BD 为锋面。读图回答:(11分)

(1)该天气系统位于 半球,反映的是地面还是高空的情况 ,判断理由是 。

(2)该天气系统属于 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看是 (气旋/反气旋)。

(3)BC 为 锋,BD 为 锋。

(4)甲乙丙丁四地中降水量最集中的两处是 。 (5)A 地目前处于 空气控制下,不久将经历 , 天气过程是 。 27.读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回答:(14分) (1)由于 的季节移动,导致 和 的季节移动,其规律是,就北半球来说,夏 季 移,冬季 移。

(2)图中北半球节气:A B C (3)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甲是 乙是 (4)下列现象发生的时间与哪一幅图表示的时间相吻合? ①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进入多雨的湿季。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

。 。 。 。 。 。 气压带

风带

②上海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时间。

③西伯利亚成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天气。

28.据右图(图中各点的数字表示月份)回答。(10分)

(1)该地月气温最低,月气温最高,可知位于

半球(南或北)。

(2)该地属于气候。降水类型属于( )

A.全年多雨型

B.冬季多雨型

C.夏季多雨型

D.全年少雨型

(3)该地气候成因是;特点

是;分布规律是

29.在“大气热力作用”有关知识的联系图上

注出各代号所代表的相关内容,以反映事物间的联系性。(6分)

A 辐射

B 辐射

C 辐射

D 辐射

E 作用

F 辐射

30.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9分)

(1)该锋面按性质来分应为锋,判断理由

是。

(2)6月初,上述暖气团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南下的冷气团交汇,该地区在江淮静止锋控制下,会出现“”天气。

(3)图中可见降水区处于锋(前或后)。

(4)7、8月间该锋北进,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天气。

(5)该锋控制的范围还包括( )

A.日本

B.朝鲜

C.南韩

D.蒙古

(6)给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带来雨水的夏季风包括( )

A.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B.来自内陆的西北季风

C.来自北冰洋的极地东风

D.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A 4.C 5.D 6.B 7.C 8.C 9.C 10.D 11.B 12.B13.D 14.B 15.D 16.A 17.D 18、D 19、C 20、B 21、A 22、D 23、C 24、B 25、C

(解析:22、①为温带季风气候,②为温带海洋气候,③为热带季风气候,④为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综合题

26.(1)南(向左偏)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2)低气旋(3)冷暖(4)乙、丙(冷空气一侧)(5)暖冷锋大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阴雨27.(1)太阳直射点气压带风带北南

(2)夏至日春分日或秋分日冬至日

(3)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4)①A;②C;③C;④A。28.(1)1 8 北(2)地中海 B

(3)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度——40度大陆西岸。

29.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D大气辐射E保温作用F地面辐射30.(1)暖冷气团在后退(2)梅雨(3) 前(4) 伏旱(5) AC (6) AD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

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3活动探究法:结合教材上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兴趣学习法、思考评价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学过本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通过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知道,太阳辐射能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假设太阳辐射能为100%,那穿过大气层后太阳辐射能就只有47%,那53%去哪里了呢?----被削弱了。由此引入大气层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此部分内容课本上已经删去了,但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需要加入进来) 然后我会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探究生活中的几个案例: 1、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2、红绿灯的设定依据 3、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通过这几个案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削弱作用) 承转: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又会发生什么呢?(此处承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部分内容较难,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较难理解,因此我先讲

届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大气成分是:() A.臭氧B.水汽C.氧气D.固体杂质 2.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因为:()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B.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云层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云层对地面的逆辐射作用 3.关于热力环流叙述,错误的是:() A.地区间的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根本原因 B.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成 C.同一水平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4.关于对流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低纬地区对流层的厚度比高纬度地区的大 B.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的厚度比冬季的大 C.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 D.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一般是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6℃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高层大气有一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一般将2000——3000km的高空看作地球大气的上界 C.平流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高空飞行D.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大,到30千米以上气温上升缓慢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回答6~7题。 6.从辐射量上看,甲大于乙的原因是( ) A.大气对甲具有削弱作用B.丁对甲有补充作用 C.甲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乙大部分被地面吸收 7.下列概念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吸收 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8、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 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 D.②④⑤

高一地理必修一练习题59095

第Ⅰ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亮小,地球带着月亮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1-2题。 1. 童谣中出现的天体属于 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银河系④河外星系⑤总星系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2. 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图”,回答3-4题。 3. 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节气名称是 A.春分 B.秋分 C.冬至 D.夏至 4. 下列有关我国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位于a到b之间,速度减慢 B.地球位于b到c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地球位于c到d之间,速度逐渐加快 D.地球位于d到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5. 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公转产生昼夜 B. 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C. 昏线的东边是昼半球 D. 昼夜交替周期为23时56分4秒 2017年12月18日电据外媒报道,当地官员表示,印度尼西亚中爪哇一座火山一侧当地时 间18日发生滑坡事故,造成至少8名矿工死亡,3人失踪。 6. 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A. 地壳上部 B. 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C. 下地幔 D. 地核 7. 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是 A. 大气环流 B. 三圈环流 C. 热力环流 D. 季风环流 8.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震波③通过固体、液体传播,地震波④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 地震波④进入②层时,波速突然下降 C. 地震波④和③在进入①层时波速明显减小 D. ①②均为液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读下图,回答9-10题。 9. 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A.a B.b C.c D.d 1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是 A.a B.b C.c D.d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1-12题。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工厂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A.甘蔗制糖厂 B.家具厂 C.服装加工厂 D.面包厂 2.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的工业布局规划图”。你认为规划合理的是 化 工 厂公 路河 流 及 流 向D A B C 居 民 区 3.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原因是 A.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B.政策的影响 C.煤炭丰富 D.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4.关于工业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汽车厂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工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B.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 C.甜菜制糖厂与钢铁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D.有些工厂为了共同利用资金、技术形成空间联系 5.关于工业集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B.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C.降低运输费用 D.增大能源消耗 6.下列哪些城市由于工业地域扩展而形成 A.天津 B.成都 C.马鞍山 D.济南 7.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下列工厂中,应靠近钢铁厂的是 A.化纤厂 B.机床厂 C.石油厂 D.食品厂 8.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中,不属于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影响的是 A.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冲击 B.钢铁生产总量过剩 C.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D.生产结构较为单一 9.新兴工业区是在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出现的,它首先形成于 A.传统工业集中的大城市 B.传统工业相对较少的小城市

C.乡村地区 D.发展中国家 10.下列工业部门属高技术工业的是 A.电子工业、化学工业 B.半导体工业、核工业 C.遗传工程、汽车工业 D.航天工业、造船工业 11.旧金山附近的“硅谷”与九州岛、慕尼黑、苏格兰等高新技术工业区比较,其发展快的特殊条 件是 A.科技力量强 B.环境优美 C.军事订货多 D.高速交通方便 12.鲁尔区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海边,主要是为了 A.就近获得从国外港口进口的大量煤炭 B.就近将工业废水、废渣排入海洋 C.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口的进口的铁矿石 D.便于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 13.“硅谷”的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内地的克萨斯,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这是因为 ①新厂址地理位置更安全②新厂址交通更便捷③“硅谷”的土地被使用殆尽④“硅谷”的劳动力价格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4.炼钢厂与轧钢厂之间的联系属于 A.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B.信息联系 C.生产上的投入一产出联系D.非物质联系 15.“第三意大利”分布在A.意大利北部 B.意大利东北部和南部 C.意大利南部D.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据表完成16~17题。 16.19世纪初,钢铁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布局靠近 A.原料地 B.燃料地 C.销售市场 D.交通枢纽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钢铁企业若考虑经济效益,在布局上选择下图中哪一点最适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城市中的各项活动需要利用一定的土地,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了功能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属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是() ①商业用地②交通用地③政府机关用地④绿洲农业⑤住宅用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各类功能区之间界线分明 B.商业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工业区多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D.住宅区低级住宅区与中高级住宅区存在分化 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丙地土地租金较高,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位于市中心 B.处在交通干线的交汇处 C.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4.据图判断,中心商务区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历史悠久,知名度高B.土地租金高 C.交通通达度高D.处在人口密集区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城区地租分布等值线图(数值:a>b>c),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城区地价上涨 ②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6.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区,主要原因是甲地( ) A.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 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 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某商品批发市场从城区迁往郊区前后的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20世纪80年代,影响该批发市场选址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 B.市场 C.劳动力 D.政策 8.2010年后,该批发市场迁出主城区是因为主城区 A.土地利用方式调整 B.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C.电子商务的发展 D.工业结构的调整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 10.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 “睡城”主要指的是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虽大量入住,但也就是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开车或乘车往市中心上班。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练习题 1、造成此天气系统过境无降水的可能原因() A、过境前这里的空气为冷空气 B、过境前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C、过境前这里的空气做下沉运动 D、过境后这里的空气为暖空气 2、二伯家在麦田边点燃柴草的目的是() A、增加大气中的凝结核,利于降水的形成 B、增加烟雾,加强大气的反射作用 C、增加大气中的CO2,加强大气的逆辐射 D、给大气加热,提高气温图中的甲、乙两图示意两种常见的热力环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甲图所示的热力环流() A、出现在白天 B、出现在夜间 C、此时陆地近地面为低压 D、此时海洋高空为低压 4、乙图中() A、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B、市区气压高于郊区 C、在①地建设绿化带比在②地更合理

D、在②地布局水泥厂比①地更合理 5、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 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 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D、甲控制下为阴雨天气 6、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D、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地中海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③热带季风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C、①地中海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气候 D、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③热带草原气候 8、关于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B、②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新课标高一地理同步测试—人口的变化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1999年10月12日被联合国定为()A.50亿人口日B.60亿人口日C.70亿人口日D.80亿人口日 2.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模式指标的是()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C.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生育率 3.下列关于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B.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特点相同C.19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D.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平衡的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请读图1回答4~5题。 4.(图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23% C.13% D.60% 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根据图2回答下列6~7题 6.(图2)图中所示a国家可能是() A.印度B.新加坡C.美国D.德国 7.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8.下列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模式中,“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C.美国人口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D.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 9.若某城市人口出生率1.02%,死亡率0.62%,自然增长率是0.4%,其人口增长模式是() A.原始型B.传统型C.现代型D.以上都不是 10.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广东省人口数量增长高于全国其他省区,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自然增长快D.人口迁移造成的11.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A.山东的大学生毕业后由长沙到北京工作B.中国的学者到美国进行学习访问C.华裔科学家回国探亲D.国庆节到外地休假 自然环境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据此回答12—13题。 12.影响美国第四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耕地充足,土地生产力潜力大B.西部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C.西部、南部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D.西部、南部光照充足,空气洁净、环境优美13.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A.深圳、珠海经济条件的改善B.深圳、珠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深圳、珠海交通和通讯的发展D.深圳、珠海自然条件的改善 读“四个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示意图3”,回答14~15题 14.图中与①②③④曲线排序相应的一组国家是()A.瑞典、墨西哥、日本、中国 B.瑞典、日本、中国、墨西哥 C.中国、墨西哥、日本、瑞典 D.日本、瑞典、墨西哥、中国 15.有关四个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瑞典是北欧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人口年龄结构呈 老年型 B.墨西哥属于北美洲,二战后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加 剧 C.中国20世纪70年代控制人口增长数量,目前我国 没有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 D.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16.影响当今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B.土壤的肥力状况C.经济因素D.宗教因素 17.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永远不变的 C.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 D.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18.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合理容量就是人口容量 B.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 C.人口合理容量是是一个理想的,难于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D.人口的合理容量就是目前世界上的人口规模 19.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A.科技发展水平B.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C.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D.资源 20.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A.比现在小得多B.比现在大得多C.与现在相当D.无法比较 21.目前上海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A.卫星城镇人口比重大B.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赡养照顾众多老人负担过重 C.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D.人口年龄构成轻,生育高峰压力大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练习题及答案

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的大气 班:姓名:坐号: 单项选择题 【基础题】 1.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B.大气是获得地面反射来的能量增温的 C.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部分到达地面 2.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B.夜间大气逆辐射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D.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3.关于右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4.关于某地气压高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空是高气压,地面也是高气压。 B.高空气压值比地面气压值可能高也可能低 C.气压高低是高空与地面相比较而言的 D.高空为高气压,地面则为低气压。 5.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A.重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 6.影响近地面风速的力是下列中的() A.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7.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8.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三圈环流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环流 9.“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 A.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B.地形的障碍作用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 10.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圈环流的近地面除中纬度是西风外,高纬和低纬都是东风 B.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C.副热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热力作用形成的 D.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 11.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从高气压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12.北半球高空一架飞机向东飞,飞行员的右侧是高气压,左侧是低气压,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单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地理必修二 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若X轴表示距市中心距离,且a=10km,Y轴表示 土地利用租金,且b=100元/m2,则图中四地点最可能 为商业区的 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X轴表示出生率,且a=4%,Y轴表示死亡率,且b=4%,则图中四点表示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 是()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1.商业区应距离市中心最近,地价最高,故判断为③。 2.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应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故选④点。 下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据图回答问题。 3.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4.30年间该城市,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C. 没有变化 D. 略有下降 解析:3.观察柱状图分析,30年间乡村人口由1000万增加到2000万,人口增加了1000万,A错;总人口由1500万增加到3000万,城市人口由500万增加到1000万,城市人口增加了500万,B正确;总人口和乡村人口增加了一倍,C、D错。 4.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应。 5.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2030年后,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B.2040年时,将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2010年时,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大致相当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解析:5.2030年后,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下降,是因为郊区城市化,郊区人口比重上升,并不是城市人口比重下降,A错。逆城市化现象时,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迁往乡村,乡村人口比以前增多,2040年时,乡村人口持续减少,B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试题(卷)新版

涡阳四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检测 地 理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是某城市人口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高 B.人口死亡率低 C.大量人口迁入 D.原有人口基数小 2.该城市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 A .传统型 B .原始型 C .过渡型 D .现代型 HD 指数是用来评价区域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协调程度,HD<0.30为协调状态,0.30~0.55为不协调状态。“十五”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增长率超过3%(每年常住人口净增加60万人以上),提前10多年突破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1800万人口的目标。下图甲为“北京市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乙为“北京市经济—人口分布协调偏离指数(HD)变化趋势”。据此回答3~5题。 3. 北京市近年来HD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 B. 城市经济发展速度降低很快 C. 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 D. 城市地下空间的广泛使用 4. 图甲中北京市人口分布对北京市区所产生的主要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荒漠化 ③交通拥堵 ④住房困难 ⑤环境污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①②⑤ 5. 为解决北京市人口分布所产生的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 凝聚中心城区的商业、教育、卫生等功能 1270 1290 1310 1330 1350 万人 自然增长率 -1 -2 -3 人口数量 自然增长率 %

B. 在周边城镇新区均衡配置教育和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C. 促进城市内部各区域产业均衡发展 D. 加快利润较高的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2个月,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5~18℃,后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 12~14℃。下图是种植该作物的甲乙两地气候资料。根据所给材料,回答6~7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份403020 10 -10-20 气温(℃) 甲乙 6.该作物在乙地的最佳收获月份 ( ) A .3月 B .5月 C .11月 D .9月 7.与甲地相比,乙地种植该作物( ) A .病虫害少 B . 离市场近 C .水源丰富 D .上市较迟 下图是苹果种植的纬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苹果能在特殊产地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A .水分 B .地形 C .技术 D .劳动力 9.下列地区最适宜建苹果果汁厂的是 A .黑龙江 B .云南 C .山东 D .海南岛 区位基尼系数反映了经济活动在地理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基尼系数越大,产业的集聚度越高。读表回答10~11题: 中国部分制造业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 10.影响食品加工行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 .技术 B .市场 C .原料 D .劳动力 11.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专用设备制造业处于低端集聚水平 B .产业集聚度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 C .食品加工业产业集聚度下降 D .石油化工业比食品加工业分布更均匀 行业 年份 1994 1996 2000 2003 2005 食品加工业 0.032 0.049 0.033 0.111 0.169 烟草加工业 0.427 0.428 0.44 0.41 0.449 石油化工及炼焦业 0.128 0.162 0.135 0.194 0.233 专用设备制造业 0.046 0.042 0.033 0.045 0.01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___________是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 ___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 太阳辐射——“_______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_____辐射 2.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作用。 ②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部分被反射回宇宙空间,部分被吸收。 被吸收的太阳能部分转化为热能,部分被转化为化学能储藏与生物体内。 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释放_________,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④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的_________对地面热量 进行补偿,起________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______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_____吸收紫外线,对于 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②______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如多云的白天温度不 太高。 ③_______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 蓝色等。 4.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___________指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它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云层、尘埃,水汽,二氧化碳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因而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天高。 大气在对_______起削弱作用和对_____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知识拓展: 影响地面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小,太阳辐射强度大。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弱。。因而,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2)海拔因素: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和海拔高大气稀薄,削弱作 用弱。因而,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3)气象因素: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因而干旱区太 阳辐射强

合肥名校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城市化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基础巩固]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年增长的百分比 B.城市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D.城市人口增加的绝对数量 答案 C 解析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洪水发生频率增加,某校地理研究小组对其原因进行了调查,下列调查结果最不可信的是() A.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填埋了许多池塘和河道 B.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不够完善 D.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了地下水位升高 答案 D 解析城市洪水是由暴雨引发的,并与城市地表水下渗减少、排水不畅有关。 读1990~2010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回答3~4题。 3.与安徽省相比,20年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是() 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 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 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 D.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 答案 D 解析读表可知,与安徽省相比,江西省1990~2000年城市化速度较慢,2000~2010年城市化速度较快。 4.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 B.城市就业机会多 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答案 B 解析城市就业机会多成为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拉力”因素。 近年来,我国北方雾霾天气频发,每到冬季北京城经常笼罩在一片昏黄中。结合下图完成5~6题。 5.北京市深陷十面“霾”伏中,其直接的不利影响是() ①市民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增加②商业、餐饮等服务业遭受客源危机③导致诸多生活用品的物价上涨④加剧城市道路交通拥堵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雾霾严重说明了大气污染严重,会导致市民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提高,同时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加剧交通拥堵。 6.为应对雾霾天气,北京市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为减少公众外出,要求企业轮流停产 B.实行交通管制,汽车限行 C.鼓励市民家中安装空气净化设备 D.污染类的企业一律关停 答案 B 解析A项和D项不切合实际,C项不能减少雾霾天气;B项有利于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有利于保障行车安全。 [能力提升]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地理必修二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2 综合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5×2=50分) 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回答1—2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北京 B、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 C、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江苏 D、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少的是宁夏 2、从图中可以看出() A、西藏、上海的人口增长呈现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 B、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 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 D、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京低读下图①~④四城市某年人口资料图。判断3~5题。 3、若四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则自然增长率按递增排序为()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4、四城市中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四城市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建全社会保障及社区服务制度②积极鼓励生育,保证优生优育③建立全民教育制度,提高人口素质④计划生育,将人口增长率降至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合理容量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大于环境人口容量 C.是指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规模 D.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确定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轰回答8—9题。 8、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人教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 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 实例: 气压值B=C=E 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所以,气压值A>D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 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 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 测试题 一、选择题 拉萨河流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1-2题。 1.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2.近年来,当地开展拉萨河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下列做法合理的有 ①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②利用河滩低地布局文化建筑 ③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④防治湿地退化 ⑤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1. C 2. B 【解析】 1.读图,可以看到拉萨白天降水少,夜晚降水多。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受山谷风的影响,白天吹谷风,河谷中部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凝结成雨,夜晚吹山风,河谷中部盛行上升气流,易降雨,A错、B对。

夜晚有降水的天气不会形成逆温层,C错。空气中水汽多,天空云量较多,地面降温不会太快,D错。 2.提高文化生态景区的集聚性,有利于统一管理保护,①对。利用河滩低地布局文化建筑,会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平衡,不利于保护工作,①错。控制著名景区的旅客日流量可减少对景区的影响、破坏,①对。防治湿地退化,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①对。民俗属于非物质文化内容,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就失去了景区的文化特色,①错。所以B对。A、C、D错。 读2019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 A.甲地阴雨,受冷锋影响 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 C.丙地晴朗,受气旋影响 D.丁地强风,受上升气流影响 4.图b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图b所示①、②气候类型与图a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 A.①―乙 B.①―丙 C.②―甲 D.②―丁 【答案】3. A 4. D 【解析】 3.甲地位于冷锋锋后,阴雨天气;而乙地位于暖锋锋后,多晴朗天气;丙地位于高压中心,受反气旋的;丁地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故选A。 4.甲地位于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①表示的气

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测试题一

高中必修一综合测试题一 (本练习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下列因素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是() A.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B.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 C.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中 D.地球附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就很少出现 B.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C.太阳黑子多少的周期变化大约为11年,耀斑多少的变化周期大约分若干分钟 D.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黑子和耀斑就出现在光球层 3.下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是(虚线表示物体运动原方向,实线表示物体偏转方向)() A.1和3 B.2和3 C.1和2 D.2和4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点05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 4.“嫦娥一号”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是()

5.东经121°比东经120°的地方()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一定先看到日出 D.地方时晚 6.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7.对北京时间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八区的区时 B.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C.东经120°地方时 D.北京(116°E)的地方时 8.如右图所示,正确的是() A.从南极上空看地球 B.M昼短于N C.N点正处于黄昏时间 D.N地太阳正午高度大于M地 下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冬至日的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9~10题。 ①②③ 9.三地的纬度从低到高的排序是()

高一地理必修二练习题

2017-2018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地理 注意事项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30题,共30小题60分)、判断题(第31题~第40题,共10小题10分)、综合题(第41题~第44题,共4大题30分)共三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 答题卡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数字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A.①曲线——城市人口总量 B.②曲线——人口死亡率 C.③曲线——人口自然增长率 D.④阴影部分——人口出生率 2.与图中Ⅳ人口增长阶段相符的国家是 A.印度尼西亚B.巴西 C.德国D.朝鲜 下图为2005—201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正数表示人口净迁入,负数表示人口净迁出)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图。读图完成3—4题。3.对2005-2010年部分省区人口变化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沿海省份人口净迁入 B.四川人口净迁出 C.贵州人口增长率大于上海 D.广东人口增长率大于浙江 4.图示人口变化,会带来 A.北京交通拥堵加剧 B.安徽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C.浙江农业人口大幅增加 D.上海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读右图漫画,完成5—6题。 5.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A.人口增长速度变缓B.环境污染加剧 C.资源开发潜力无限D.环境人口压力大 6.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 B.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C.影响的首要因素是资源 D.与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读某城市空间布局变化图,图中Ⅰ、Ⅱ、Ⅲ为该城 市三个发展阶段的空间布局。据此回答7—8题。 7.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气候 C.河流D.矿产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2010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2009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思考并完成1~3题。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导致①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B.水蚀 C.冰川侵蚀D.海蚀 3.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 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4~5题。 4.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 5.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水电站 C.增加灌溉面积

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完成6~8题。 6.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A.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 B.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 C.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7.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③提供供水和航运之便④土地后备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武汉市夹“二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 A.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 B.修建道路、桥梁 C.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D.兴建防洪设施 田纳西河源出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据此完成9~10题。 9.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②流域内降水丰沛③下游河谷较开阔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田纳西河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 ) A.夏秋B.秋冬 C.春夏D.冬春 11.图中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