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区别与联系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区别与联系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区别与联系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区别与联系

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泛,用来指从19世纪末期到大约1970年代大部份的艺术作品。(较近期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作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艺术原本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然而摄影的发明让艺术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于是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路线。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材料、观点等等,而通常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现代艺术的概念与现代主义有很亲密的关连。

9世纪的发轫[编辑]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先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如雕塑和建筑。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

现代艺术受到的影响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接触到东方的装饰性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J·M·W·透纳和欧仁·德拉克鲁瓦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像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当时对艺术的普遍观念认为,艺术应该精确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须企图表现出其理想的样貌。因此当时最成功的画家如果不是接受委托,就是透过举办大型画展来进行创作。政府也会资助画家,并且定期举办展览。

于是跳脱理想化与精确描述的艺术,就不只是一种艺术路线的改变,而是社会和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

这些新的运动并不必然将他们自己视为一种进步前卫或者个人艺术的解放。相反地,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再现了所谓的真实与普世价值。印象派画家说人们并没有看到物体,而是看到那些物体反射出的光,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的光线下而非在画室中作画,并且捕捉那些光线带来的效果。

印象派艺术家自己组成了一个团体来推广他们的作品,尽管内部关系有些紧张,他们还是能够集结起来举办了一些展览,然后他们的风格又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所接纳。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这是一个“运动”。从建立起一套艺术方法、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到最后获得国际性的接纳,这个过程将在每个现代艺术运动中不断被重复。

20世纪初期[编辑]

1901年-1906年,在法国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约始于1906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兴起的艺术运动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这一阶段的终止,不过也因此开始了一些反战运动,比如达达主义和马塞尔·杜尚的作品以及超现实主义。另外像风格派(de Stijl)和包浩斯学派也影响到日后关于艺术、建筑、设计和艺术教育之间关连的发展。

在1913年的军械库画展(The Armory Show)中以及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移民到美国的欧洲艺术家,现代艺术被介绍到了美国。不过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才成为新兴艺术运动的重要地点。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现的艺术运动有抽象表现主义、普普艺术、欧普艺术和极简主义;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则出现了地景艺术、表演艺术、观念艺术和照相写实主义。

大约在这个时期,有些艺术家和建筑师开始扬弃“现代”的观念,并创作典型的“后现代”作品。

从后战时期开始,越来越少艺术家使用绘画来作为他们主要的创作媒介,有越来越多人使用大型的装置和表演。从1970年代开始,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变成了一个艺术类别,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实验一些科技媒介来创作,比如影像艺术(video art)。

19世纪末[编辑]

?浪漫主义:弗朗西斯科·戈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M·W·透纳、欧仁·德拉克鲁瓦

?写实主义:古斯塔夫·库尔贝、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让-弗朗索瓦·米勒?印象派:埃德加·德加、爱德华·马内、克洛德·莫内、卡米耶·毕沙罗、艾尔弗雷德·西斯莉

?后印象派:乔治·修拉、保罗·塞尚、保罗·高庚、文森特·凡·高、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亨利·鲁索

?象征主义:古斯塔夫·莫罗、奥迪隆·雷东、詹姆斯·恩索尔

?那比派:爱德华·维亚尔、费利克斯·瓦洛东、皮埃尔·勃纳尔

?重要的现代雕塑先驱:阿里斯蒂德·马约尔、奥古斯特·罗丹

20世纪初期(一次大战前)[编辑]

?新艺术:奥布里·比尔兹利、阿方斯·穆哈、古斯塔夫·克里木特、安东尼·高迪、奥托·瓦格纳、维也纳工坊、约瑟夫·霍夫曼、阿道夫·洛斯、科洛曼·莫泽

?立体主义:乔治·布拉克、巴勃罗·毕加索

?野兽派:安德烈·德兰、亨利·马蒂斯、莫里斯·德弗拉曼克

?表现主义:埃贡·席勒、奥斯卡·考考斯卡、埃米尔·诺尔德、爱德华·蒙克

?未来主义:贾科莫·巴拉、翁贝托·波丘尼、卡洛·卡拉

?桥派: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

?蓝骑士派:瓦西里·康定斯基、弗朗茨·马尔克

?奥费主义:罗贝尔·德洛奈、索尼娅·德洛奈、雅克·维庸

?俄国:贾柏(Naum Gabo)、康丁斯基、利西斯基(El Lissitzky)、马勒维奇(Kasimir Malevich)、塔特林(Vladimir Tatlin)

?风格派(De Stijl):都斯博格(Theo van Doesburg)、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雕塑:马谛斯、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

?摄影:画意摄影主义(Pictorialism)、纯粹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

后现代主义都有哪些艺术家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定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中的难以把握的概念。通往后现代主义这个神秘世界有几种方法。首先,是认识到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状态”(Lyotard, 1988)。[5]人们不会去做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没有计划,后现代主义不寻求转变。相反,世界能够在后现代主义的框架内被认识。后现代主义状态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所有方面。科学家写出后现代主义的科学,文学家谈论着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后现代主义还出现在建筑、艺术、社会学、哲学、教育和科学等广泛的领域。教育技术人员根本没有机会选择是不是希望介入到后现代主义现象中去,非常简单,后现代主义是存在的状态。

问题是,后现代主义是什么?要把握后现代主义的含义,让我们先回到现代与后现代的对立点上,后现代主义必定是“后于”现代的,

那么什么是现代主义?所谓现代主义,就是最终的、最好的方法。现代性的规定性特点有:(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

(3)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希望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景象的怀疑,最极端的是整个地排斥现代性观点。如果对现代主义是寻求永恒真理,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对这些永恒真理的怀疑,如果现代主义是寻求知识的明确表征,那么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现代时代而改变着”。这样,后现代主义的规定特性就是对现代主义规定特性的排斥,并代之以:(1)信仰多元;(2)对技术的效果进行多方面审视;(3)审视发展是否总是必然的,从而产生一个严肃的主张。如果用其他标准审视,“技术发展”可能根本就不是发展。代表人物:1.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是福柯、德里达、利奥塔、费耶阿本德等。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否定性。 ... 2.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是罗蒂、霍伊、格里芬等。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建设性

@@@@@@@

后现代主义艺术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的其他部门。它的含义没有明确的界定,艺术评论家对是否存在着后现代主义也有不同的认识。某些评论家推出这一名称,意在表示50年代以来西方后工业化社会文艺的发展有别于以前的现代主义。美国美术史论家L.史密斯在其著作《1945年以来的视觉艺术》中,把战后西方美术的发展趋向概括为:“从极端的自我性转向相对的客观性;作品从几乎是徒手制作转变成大量生产;从对于工业科技的敌视转变为对它产生兴趣并探讨它的各种可能性。”这三个特点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现代主义美术比较而言的,一般也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

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巴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转移到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 把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它新的因素──画家主体的行动,实际上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美国现代艺术的理论家H.罗森堡解释说,行动绘画已经不是为了美、趣味、纯粹等艺术目的;行动绘画的作品已经不是某种物体的画像,而是物体本身;它们已不是自然的再现,而本身就是自然。从行动绘画始,画家的创作过程才被视作真正的现实。行动绘画标志着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观化达到了顶峰,艺术开始从主观,从自我表现走向客体性。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都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在绘画中排斥一切非画面的因素。

发展状况严格地说,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波普艺术出现在50年代。这派的理论家罗森堡认为,当代艺术已经超越了形色的框架,超越了纯美学的范畴,与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的未来学融为一体。他主张用“行动”来恢复创造的生命力。行动的结果不是传统观念中的画作,而是偶发事件。偶发事件的过程被视作真正的现实,并通过行动记录下来。罗森堡主张在美术与非美术、反美术之间划等号;力倡艺术回到群众中。他以为,波普艺术是真正的群众艺术。它有不同形式的表现,集合艺术是其一种。它把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作为艺术品来创造,以表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艺术也是一种,它与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传统保持着更密切的联系。他们通过一定的媒介和行为,一方面对当代不断发生的现实提出批评和反省,另一方面也有自我反省的成分在内。新达达又是一种。它源于达达,但是它把达达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改变成为这些行为的赞美。正如M.杜尚在1962年给朋友H.里希特的信中说:“我把瓶架和小便池丢在人们的面前,作为向传统艺术的挑战,谁料到现在他们却赞叹它的美了。”波普艺术在创作中广泛运用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当代现成品,这些物品是机械的,大量生产的,广为流行的,低成本的,是借助于大众传播工具(电视、报纸和其他印刷物)作为素材和题材的。在运用它们作为手段时,为了吸引人,必须新奇、活泼,有性感,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消费感。

波普艺术,劳申伯格:《床:构成》波普艺术一方面沿着与科技结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又向实际生活渗透。向实际的生活环境渗透的结果,便产生出综合艺术。最早制作综合艺术

的是美国新达达主义人物R.劳申伯格和J.琼斯。综合绘画的观念受到美国前卫派作家J.凯奇“非焦注”或“无焦注”观念的影响。与此同时,在使艺术品具有综合感受方面,出现了一种被称作最少派艺术的派别。最少派艺术的作品像工厂的产品一样,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艺术家只作设计,制作的任务则由工厂完成;最少派的雕塑与传统雕刻不同,不放在台座上,避免作品孤立于周围的环境,而主张抛弃台座,使艺术品在无台座的情况下安置在一定的空间;最少派还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而以单一的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最少派和波普以来的其他流派推出一种新的美学观念,这种观念重视事物的共性、共相,轻视事物的个性、殊相,认为越是共性大的作品被观众认知和理解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个性和殊相强的作品只能被少数有修养的人认知和欣赏。

艺术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导致了环境艺术的出现,在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环境艺术,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把整个环境作为作品,它消灭了观众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消灭了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环境艺术,考尔德:《螺旋形直立活动雕塑》

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的偶发艺术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在此以后,又出现了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的共同特征是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它们几乎不表现作者的个性,更多地是制造客观世界的整体情景这种否定感情的特征,在利用“机械眼”的照相写实主义中也鲜明地反映了出来。

大地艺术,史密斯:《螺旋形防波堤》特征概括地说,在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有下述特点: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从表面上看,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考察,它的理论又是和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的。它提出来的课题,实际上在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中已经提了出来。所以有人提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不同的是从无所顾忌地表达个性变成冷酷的无个性,而且把原型大大地改变和夸张了,以至抛弃了原先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某些方面的极端发展。

当代美术思潮和运动产生的这些变化,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有现代哲学的影响。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的关于科学技术决定一切的论述等,对后现代主义的美术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代西方重要的哲学流派在艺术中互相渗透,形成当代西方

复杂的、自相矛盾的美学理论。这些理论包括:标榜自然科学为典范,把它看作是向哲学和各门人文科学提供外在的科学形式向文艺提供新的美感的源泉;强调现象和本质的直观;宣扬美学判断是个人审美力的表达方式;宣扬美从全面的、总体的社会革命中产生,美的创造来源于摧毁资本主义文明;否定一切意识形态和一切美学理论等。

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理论与实践提出的许多新课题,是值得重视的,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思考。例如,如何界定艺术?艺术的概念和范畴在新的科技革命的冲击下是否有了新的变化?艺术如何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如何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这些问题严肃和认真的探讨,也会对我们社会主义美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浅析后现代文化理论

浅析后现代文化理论 【摘要】《文化转向》是詹姆逊分析后现代文化理论的代表著作,本文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主体性消解、空间优位等后现代文化关键词梳理的同时,发掘詹姆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解读方式。同时我们更应该从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分析中辩证的看待后现代文化中的全球化浪潮,并加以借鉴,以便更好的思考我们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文化;马克思主义;全球化 作为20世纪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分析是透彻和独到的。《文化转向》这本书中,涵盖了詹姆逊丰富的后现代文化思想,他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谈起,坚持将后现代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更新中加以评价,解读了主体性消解,空间优位,视像文化盛行等后现代文化关键词。同时詹姆逊坚持对后现代持一种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从生产方式的基本概念入题,以历史的辩证的方法看待后现代主义文化,此外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进行了批判。 一、后现代文化关键词 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詹姆逊把后现代主义概念定义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他认为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必须与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联系起来,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提到后现代两个特征,一是大部分的后现代主义都是“作为对高级现代主义的既有形式,对占据大学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基金会等这样或那样的主导性的高级现代主义的刻意反动。这意味着,有多少不同形式的高级现代主义就会有多少相应的后现代主义”。二是,一些主要边界或分野的消失,“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高雅文化和所谓的大众或通俗文化之间的区别的消弭,高雅艺术和商业形式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难以划清”。詹姆逊敏锐地觉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资本运行的中,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一方面经济进入到了各种文化形式,使艺术作品成为商品;另一方面文化也逐步变得经济化,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较为狭小的文化圈中扩散出来,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詹姆逊理论的核心论题,即现代主义的过去和作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表现的新形式的后现代的到来。他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论断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三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即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詹姆逊强调“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将后现代主义置于一个偌大的历史语境之中,既强调了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同时又突出了与以往各种文化形式的相连,不仅仅视其为一次历史的断裂,而且视其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2主体性消解

艺术与生活论文

艺术与生活论文 生活空间艺术与城市视觉文化品牌的塑造 摘要:在当代城市面貌甘趋“同质化”的时代,一座城市如何能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中脱颖而出,彰显自己独特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竟争力已成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而通过公共艺术的实施,来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意蕴的视觉文化品牌,已成为当代城市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关键词:公共艺术视觉文化城市品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座城市是否拥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与独特的城市品牌,己成为评判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象征与标志。因此,改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从城市的视觉形态和文化形态上展现城市的个性与魅力,以区别于其他竞争者,成为当代城市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取得胜券的关键因素。 城市的视觉文化品牌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一项系统工程,越来越引起城市建设者的关注。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介入都市过程中为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争取在新世纪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发挥着中要的作用。 公共艺术概念的认知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或文化现象是当代大众美学以及日常生活美学的延伸和社会民主化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藩篱将艺术的概念扩大化,正如刘茵茵提出的公共艺术即是“那些在传统的画廊或美术馆系以外发生的当代艺术类型。”公共艺术的范畴已然超越了传统的以满足人的审美体验或精神需求为主的雕塑、壁画等视觉艺术形式而扩展到了建筑、景观、公共设施和装置艺术等具有艺术性的视觉形态或艺术行为领域。 公共艺术概念的广泛性和兼容性特征决定了其价值属性的多元化与多义性。公共艺术融入都市并不仅仅只是充当城市的“化妆品”,置于特定场域之中的公共艺术品在“妆点”和“美化”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化景物为情思,即升华为城市的“符号”或“标识”,承担起传承地域文脉、体现场所精神、追述城市记忆、形成地域认同、凝练城市特色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文化共同体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之功能。即公共艺术的美学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与实用性,这四个方面是构成完整的公共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四者相合才能称之谓真正的公共艺术。正如《周礼·考工记》所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也。”公共艺术亦是如此,偏执于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对公共艺术精神的曲解。 品牌塑造介入城市建设 城市品牌的观念是近几年刚兴起的一种城市经营理念。品牌一词最早缘于企业产品的营销策略,是企业为在产品“同质化”时代的竞争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设计文化是站在技术层面并结合市场需求、项目定位而由设计公司设计的一种符号、元素,它带有设计公司或设计师的某种特质,包括他们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经验积累、不同的文化理解、设计背景、设计理念等等,有较强的主管倾向性。这种主管的设计文化又恰好是社区文化形成的基础之一。设计文化又分为很多种,例如:设计中的视觉文化、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设计中的现代设计文化、设计中的生活文化、设计中的工业文化、设计中的平面文化、设计中的室内文化、设计中的建筑文化等等。总之设计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设计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发展而逐渐的形成的一种概念。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现代通过文化来批评艺术和通过艺术来批评文化成为艺术与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以往的艺术哲学与文化哲学往往是单独成书,让人难以看出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本书将二者集中起来,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认识艺术与文化的共同联系与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一: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的过程需要重新组合客体,甚至有可能从各个方面借助组合的客体……设计似乎是 通过文化来借用的,也就是通过文化加工的形式来借取. 二: 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思想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体现。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时代的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辩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质朴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辩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意象思维。中国的意象思维着重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中去把握真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显示出了活泼不滞、长于悟性的特点。思维方式转化到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2.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这些传统符号既有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我们应该用今天的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种完美。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运用手法有:第一,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与生活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c3741817.html,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与生活关系 作者:王萍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10期 摘要: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演员的手、眼、身、步的运用,都有一定的规律,我们的舞 台动作,就是有这些属于舞蹈性的基本动作所构成的。它们的主要特点为、集中、锻炼、夸张、属于象征性和程式化。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的性格和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都要通过相应的舞蹈形式来表现它、刻画它。 关键词:戏曲表演;艺术;生活 中图分类号:J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55-01 一、真和假 和生活对照,戏,本来是假的,何必怕假,但要假里透真,不过这个真并非要求和生活一模一样,而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常言道:“两三人千军万马,五六步万水千山”。舞台上就要这样表现。人们从来也没说这样的表现不真实。对于观众来说:“明知是假,偏作真看,真见到真,反而觉假”。在演员是:“基础与真,提炼于假,假如真假,必然害真”。这是艺术作品与生活之间有血缘,但是又必尽然相同的关系。演员做虚拟动作,要想叫人家相信,做出来就像那么回事。怎么就真象那么回事了呢?首先得虚拟的合理。还说做针线活吧,谁都知道认上线缝衣服,线是越做越短,绝不会越做越长。但是有时演员在台上只顾唱了,忘了一点,她唱第一句时缝衣服的线只拉到胳膊肘那么长,唱了几句,一使劲一下把线拉到肩膀哪儿去了,先越做越长,无怪乎有人说她是用“猴皮筋”做衣服了。再说开门吧,有的演员走到台上,拔开门插关,两手一比划,随便往后一拽,就算开了门了。殊不知门是木头做的,不能打弯,要真有两扇门在那儿摆着,她这样开始开不开的,因为身子挡着呢!观众看了这种表演,绝不相信她是在开门,那得说她是扯碎布头呢!戏中表示真开门,演员应该脚底下向后退一步,闪身,把门让过去,同时双手平着向两边推,交代清楚了,才能真像开门了。演员做派,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得动作一切合理,而一切又像真的。艺术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决不能离开生活根据,但必须把它舞台化,不能把生活中的原貌,一成不变地搬上舞台,生活中的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夸大、美化、集中而有力地表现出来,才能强烈地感染人,让人产生真实感。舞台上是以假作真,这是一种辩证关系。 二、内和外 体验与表现:无论是什么任务,头一件事就是研究他是谁? 演员在台上每一个表情都要让观众看清楚,不光是看的见,而且要看得懂,不如:演员在台上昂首看着远处,台下观众心里就再想:“他在看什么?”如果这个观众说你在看太阳,那个

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教材分析:。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四、教学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

结合实际谈谈电视节目制作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结合实际谈谈电视节目制作艺术和技术之间的 关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结合实际,谈谈电视节目制作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电视节目制作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技术为艺术提供支持,艺术则是技术得以发展的灵魂。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制作的硬件越来越先进,而赋予电视节目内容的创作者则越来越需要有新的艺术理念来创作更优秀的作品。在技术日益进步的时代,通过技术手段能完成创作者心目中的构思的任何场景,这就是技术给艺术带来的创作大空间。 以前两年获得巨大成功的电影《阿凡达》和最近比较热门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它们都取得了高额的商业回报,而且好评如潮,细细分析,他们的成功不仅是由于采用各种高科技制作技术,还在于导演能把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有美的享受。电影《阿凡达》中使用了三项突破性技术:虚拟摄像和技术、表情抓取和联合数字立体摄像机。没有这三项技术创新就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潘多拉星体验,观众就不能切身体会那种神秘、瑰奇,不能领会漫游夜森林的色彩,不能感知生命之树的呼吸和呢喃。 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设备、光、影和后期技术至关重要,表现在节目的逻辑性和艺术性方面。目前后期制作中,蒙太奇的艺术思路给电视节目制作者创造了延展的时空,它确立了表现动作的新形式,打破了对空间的限制,形成了新的时间观念,所以,蒙太奇的创作思维是电视节目制作艺术与纪实结合的焦点,为技术设备的使用提供了必备的指导思想。非线性编辑是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主要手段,它带来的最大优点不仅是技术的提升,更是艺术空间的扩展。随着电视节目制作设备的发展,其创作艺术也影响着更新的思维和理念诞生。技术和艺术像马车的双轮一样并驾齐驱,只有这样电视艺术才有前进的美好未来。 一部只有技术进步的电影只能停在电影学院的教科书上,却无法停留在影迷心里,比如《变形金刚》那样的好莱坞电影,再多的技术投入,再炫的视觉效果,再复杂的打斗场面,也只是一场缺乏真情的噱头。而《阿凡达》和《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成功,不仅是因为空前的3D技术,不仅因为它无以匹敌的视觉效果,更主要的是它让我们审视自己、感受美。 一个好的电视节目,所做的就是把技术运用和艺术创作进行混合,或者说是平衡。就像中国的‘阴阳’。 (894字)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区别与联系

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泛,用来指从19世纪末期到大约1970年代大部份的艺术作品。(较近期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作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艺术原本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然而摄影的发明让艺术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于是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路线。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材料、观点等等,而通常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现代艺术的概念与现代主义有很亲密的关连。 9世纪的发轫[编辑]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先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如雕塑和建筑。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 现代艺术受到的影响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接触到东方的装饰性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J·M·W·透纳和欧仁·德拉克鲁瓦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像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当时对艺术的普遍观念认为,艺术应该精确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须企图表现出其理想的样貌。因此当时最成功的画家如果不是接受委托,就是透过举办大型画展来进行创作。政府也会资助画家,并且定期举办展览。 于是跳脱理想化与精确描述的艺术,就不只是一种艺术路线的改变,而是社会和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 这些新的运动并不必然将他们自己视为一种进步前卫或者个人艺术的解放。相反地,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再现了所谓的真实与普世价值。印象派画家说人们并没有看到物体,而是看到那些物体反射出的光,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的光线下而非在画室中作画,并且捕捉那些光线带来的效果。 印象派艺术家自己组成了一个团体来推广他们的作品,尽管内部关系有些紧张,他们还是能够集结起来举办了一些展览,然后他们的风格又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所接纳。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这是一个“运动”。从建立起一套艺术方法、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到最后获得国际性的接纳,这个过程将在每个现代艺术运动中不断被重复。 20世纪初期[编辑] 1901年-1906年,在法国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约始于1906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兴起的艺术运动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说课材料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导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摘要: 生活是体验的过程,艺术是经过洗练后生活的片段。既然说艺术是经过洗练后生活的片段,那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更偏向于心理体验,就像他们所说的“精神食粮”。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是丰富多彩的,个人的艺术修养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艺术,但生活不完全是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关键词: 生活艺术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要开启自己的艺术创造,就得培养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在关注中培养自己对对象的观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再由发现引发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联系;在近距离的可视的现实环境中与想象的空间翱翔,在运动与静止间探索追寻美之所在。所以,生活是艺术的载体。绘画艺术更多的时候灌注了我们情感与语言的表达。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多变。当我们面对一个对象,首先要感知认识它、了解它,然后才是接受。这一过程是情感由感性到理性的碰撞,产生个人的艺术认识与风格。所以,个人的艺术修养也来源于生活。 1、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嗅觉上,我们闻到花儿的清香、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触觉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

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概述

后现代企业治理理论的兴起(一) 一、西方后现代企业治理研究概述 后现代治理思潮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尽管它迅速风靡西方,并向全世界蔓延,但后现代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也同后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哲学、文化理论一样,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歧异性。真正建立在后现代理论话语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治理文献迄今为止尚属凤毛麟角,后现代治理既没有统一的理论,更远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后现代治理理论研究依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依照罗珉对西方后现代治理研究的考察结果,后现代治理研究涉及治理哲学、人性假设、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的变革与进展、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跨文化治理等。其中关于人性的假设和关于治理主体的看法,是后现代治理的要紧研究对象和基础。后现代治理理论学者对人性问题是围绕着“文化人”这一命题(proposition)来展开的。在他们看来,将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引入治理学之中,无疑推动了治理理论的进展。也确实是讲,后现代治

理不满于“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的社会人”等假设,而将人看作是“符号的动物”(卡西尔)。后现代治理与后现代哲学和文化学一样,将现代社会对人本质的异化为颠覆对象,试图在治理中还原人的本质。后现代治理对人的看法无疑是源自后现代哲学的。后现代治理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结构中的人不是“真正的人”,而是社会结构的附属品,其存在的方式是权利。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还被工业化文明的成果所压迫,人成为治理制度的制造物,是被现代文明的产品所异化而存在的。而在后现代社会,治理原则、治理艺术、治理制度的游戏规则差不多完全不同于从前,知识变成一种“权力话语”罗珉指出,后现代治理关于治理主体的观点和主张是多元的,它坚持认为理性的个人作为自治的治理主体并不存在。在资本主社会里,由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导作用,治理主体是被治理理论制造出来的。 资本主义以治理为工具制造了一个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资本原始积存所使用的制服、奴役、掠夺、暴力等手段,通过治理而获得理性化。……而后现代治理学则指出,治理权利正是现代人的陷阱。……由于治理主体是被制造的,是被所谓的理性所塑造出来的,因此,西方治理传统中治理的主体不是“我们”或者“职

生活中的艺术

艺术和生活的相互影响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媒艺11-03 陈思对于艺术和设计的界定,人们一般是着眼于他们的功能性,然而,这不是绝对的,因为艺术并非是没有功能,而设计也并非只为使用,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对于设计的理解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设计既要具有艺术要素又要具备科学要素,既要有实用功能和超前的一面,又必须为今天的使用者接受,即具有合理性、经济性和审美性。设计是根据美的欲望进行的技术造型活动,要求立足于时代性、社会性和名族性。 什么是“设计”,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都可以被称为设计。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设计的本质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借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将艺术与技术、功能和审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遗迹精神上的各种需求。 设计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利、更美好。为什么有些东西专为满足我们的美学需求而设计呢?我们需要美来生存下去吗?确实,如果从未考虑过这些内在的需求,我们人类是不会进化到现在这个地步的。美提高了我们生活的质量。美存在于认识美的眼睛里,一种文化中认可的美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很可能不是美。但是从早期人类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装饰着自己和我们的环境。事实也证明设计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升华了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对艺术的理解 在艺术概论课程的时候老师就说过:“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是不存在的。”所谓的艺术,就是指人类根据社会生活,运用一定的物质文化手段遵循审美或反审美规律,创造极具有大美学特征的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行为。一直以来对于“艺术”没有固定的定义。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与道德有关,同时还和实用有关。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日本也将香道、茶道、歌舞、乐曲称为游艺。在西方,艺术的美学观是渐渐出现的。由于近代西方愈来愈强调艺术与美的关系,终于形成了所谓美的艺术的概念,以别于应用艺术。 ——设计师与艺术家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他们都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一般所谓的基础就是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气质、精神、观念、意识、修养;二是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师和艺术家都有哪些不同的素质呢?艺术家的责任是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设计师的责任是在于创造美好生活,使得艺术性和实用性统一于设计作品中。艺术家的美感可以是个性的、独特的,设计师的美感却必须是共性的、普遍的,否则,设计将因不被接受而不能成立。设计和艺术虽然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实际上他们又着根本的区别,艺术创造可以不管别人的评论而独立的存在。设计则不同,设计要面对大众,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财富,倘若你的设计是不被理解和接受的,那就可以说你的设计作品是不具备价值的。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各行业的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与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并用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艺术。 三. 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和没见过的建筑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四. 教法选择:比较法、讨论法、视频观看。 学法选择: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 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欣赏、表现:看建筑、了解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讲述出来,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七. 教师简要总结。 进一步提问,深入思考: 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请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的水平)。(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 八. 教师总结、归纳。 九、思考与探究: 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引出北京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 A、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B、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南昌市第十八中学吴志平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 1 历史背景 2 哲学 2.1 文学批评及文化理论 2.2 社会批评 3 艺术创作及人文思潮 3.1 建筑 3.2 设计 3.3 文学 3.4 电影 3.4.1 堂皇语境的终结与多元化 3.4.2 解构主义的启示 3.4.3 社会文化领域的更迭态势 3.4.4 审美意识的新趋向 4 资料来源 5 外部连结 [编辑] 历史背景 若论者接受现代主义是战后社会的处境:人类以刻苦自强精神来重建文明,建立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社会发展运动,当中又结合美国的清教精神,和冷战时代的美苏二元对立政治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了解到为何后现代主义衍生的文化信念会是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对二元对立,更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相反的,对于现代主义以前的旧式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却充满了怀念之情。建筑师对都市文明和乡间生活的反思,引发我们对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对人类正面和负面影响的思考。当然由于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脱离现代生活方式的制约,而各种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恶果,并

生活中的艺术美文

生活中的艺术美文 其实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生活处处都是艺术,不需要刻意发现。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生活中的艺术的美文,欢迎大家阅读。 生活中的艺术美文篇一留白,是指艺术家在书画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 在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只有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渔翁坐船上独自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几乎全为空白。而正是这一“空白”,有力地衬托出了江面特有的空旷浩渺、寒意袭人的气氛,这反而更加集中地刻画出了渔翁凝神贯注于一线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余地。这就是留白的魅力。 书画艺术讲究留白,人生也需要留白。 有人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而如果想生存和生活得更好些,就得凡事都留有余地。 一个人思考越少,话就越多。而言多必失,也易伤人。我们只要略作观察,就会发现,在与人相处时,最受欢迎的人,往往是愿意充当听众角色者。生活的经验是,没有人乐与话多者深交。 不过,有的人却偏爱卖弄小聪明,在与人交谈时无故频抢他人话头,甚至为了撑面子,而喜欢在人前说大话狠话过头话——全是些只为“过把嘴瘾”而不中用的话。

俗话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通常,话少之人,他的话都比较有分量。雄鸡一声天下白,而麻雀不停不休地叽叽喳喳却只会惹人厌。是的,人在许多时候,还是少说为贵,沉默是金。 人生总是忙闲交替着的,但遇事时得悠着点,只有从容应对,才能不乱方寸。可有的人对事太过于执着,甚至拼着命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于是就带来了不良后果。还是黄炎培先生说得好:“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法国人甚至认为,慢就是美。正确的态度应是,凡事来时,如无事时镇定、理性,不选择逃避,努力把事做好;事情终究是会过去的,但不要事情过去了,还将其放在心上,而是要清空一下心,了心自了事,还心里一片海阔天空,正所谓“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 心,不要总是被事塞得满满当当的。 一个人在为工作而谋,为前程而谋时,保持几分淡定尤为重要。刻意追求辉煌的人,往往不能如愿,而乐意过平常生活的人,却能获得幸福。面对很实在的生活,虚荣心不要太重, 欲望不宜太多,期望值不可太高,以免将来无法兑现而徒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 莫扎特从不考虑永恒,所以能够永恒。人生短暂,人生不易,故要学会释然,舍弃虚伪,舍弃无聊,舍弃浮躁,放下身体和心灵的负累, 尤其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里,要让脚步停下来等一等灵魂,让心海风恬浪静,让淡然心寄水云间,本色人生一样灿烂。 只有勇于缩小自己,才能放大世界。

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探析 一、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 地域文化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 形成的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人与自然界互动而产生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地域文化是伴随人类劳动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丰富发展的人工环境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象征。地域文化通常有其鲜明的文化标志,最常见的也就是建筑或典籍。诸如汉文化的代表性教建筑万里长城和西方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巴黎凯旋门都具备了鲜明的地域性,鉴赏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对其进行赏析,都可以发现其明确的分属于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形式。地域文化包含了该地区鲜明的民族特征,它常常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其制约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从环境艺术设计的主客体两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是设计者 环境艺术的主体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者,设计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地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受着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来自不同地域的设计者在面对同一环境时,就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思路。当某处的环境设计需要执行固定的方案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甚至很长时间内不能形成统一的思路,导致设计延迟甚至中断。设计者的思路决定者设计思路和大众的审美实践,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的特色建筑都是由本地的设计师进行全程设计的原因之一。 (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更加凸显了地域文化的制约作用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升级改造,是人类发挥创造力讲 思维能力作用于环境的结果。环境艺术设计中主客体是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而存 在的,其相互作用由内而外的不断进行着。 最终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诞生,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一定要 明确的是,这种相互作最为凸显的是就是地域文化的制约作用。从我们最直观 的城市建筑风格来出发,如果将西方的哥特式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艺术精神 “变化是生活的法则,现实是永远否定历史的。”西方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包括各个时 期的艺术思想和流派往往也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运转着。从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的巴 洛克到18世纪的洛可可以及古典风,继而到19世纪的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 象主义,再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不难看出西方艺术在不断否定自我,同时也在发展自我。尤其从近代的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衍变,反映了人类对艺术的一种新的精神心 理结构,使我们产生了对艺术新的思考。 一、现代主义艺术的精神和特征 西方艺术早在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就构建起了以客观、写实为特征的审美艺术精神。但是 这种精神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走到了尽头。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和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随 之而来是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社会的剧烈变动,加之社会思潮的激烈动荡,必然深刻影响 人们的精神世界,当然也引起了艺术语言的变化。在艺术领域,人们对传统形式的厌倦,以 及审美情趣和审美格调的变化,都在不断冲击着古典传统和写实主义。客观写实的艺术风格 终于在印象派这里终于演奏完了最后一个音符。印象主义画家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现 代艺术史就是从他开始写起的,然而这位老实巴交、不善言辞的法国人所发动的只是一场画 布内的革命,他要批判的对象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写实主义。从后印象主义开始,具有主观和 写意的艺术精神得到大大的发展。现代主义就是在这种强调个体和艺术自主的时代应运而生的。 现代西方开放式的文化策略,诸如生活方式、宗教、哲学等在传统精神领域的破坏,都在艺 术领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现代主义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形式与风格。对以前的写实主义而言内容或题材至为重要,而到了现代内容或题材被忽略了,形式和 风格突显出来,艺术家的创作语言得到了解放。例如达达主义杜尚的创作艺术就极富有革命性,他是一个彻底的思想家。杜尚告诉世人,当艺术家不必画画,不必做雕塑,因为世界和 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观念比作品更重要,艺术终究还存在一种过程和行为。第二、具象转向 抽象。古典主义的艺术基石就是模仿的审美原则,解剖与透视的科学方法更使得这种“模仿” 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在现代西方艺术中,这种空间关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成为了被批判 的对象。抽象被人们认为是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通过一步步将客观物象分解、 重构、简化和抽象化,创造出了一种独立于客观自然的抽象主义艺术。加之对旧有空间形式 的破坏,立体主义的毕加索就是典型的代表。第三、表现比再现更重要。古典艺术追求的是 一种客观的外在美,而现代艺术则截然不同,它是与个人的主体性密切相关的,更钟情于个 人的感受。例如凡高内心世界的痛苦体验,以及蒙克等表现主义艺术家对社会危机的回应, 都表现在其绘画作品中。第四、创造高于审美。“美的失落”是现代西方艺术的一个重要问题,艺术家们在不断寻找着美的异点,他们在不断的否定这美也在创造着美。正是通过否认在那 里能找到美这样的问题,去寻找美的答案,也正是这种艺术无关审美的看法,使人们看到了 艺术的本质在于新奇与创新,艺术体系是不断革命的体系。艺术领域的不断创造也就意味这 对历史的不断否定,按照欧文•豪的观点要为现代主义下个定义,必须用否定性的术语,把它当作一个“包蕴一切的否定词”。无论是形式语言、表现主题、还是审美功能,现代

我眼中的艺术与生活

我眼中的艺术与生活 有时候我们常常会不自觉的问自己,艺术与生活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直到看到一则故事里的情节,让我对艺术与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某个瓦瓷做的雕塑前,一个父亲抱着几岁的孩子不断去触摸艺术品,周围居然没有任何保安守侯,可怕的事情还是在一瞬间发生,雕塑被孩子一巴掌扫在地上摔的破碎,当事者楞了几秒钟然后走开,保安随后就赶到,但匪夷所思的是,这个保安默默欣赏了一阵地上的艺术品后,用脚把碎片踢到墙角,然后信步离开———他的举动,仅仅是为了保持地面的整洁!!但是当他们匆匆结束观看走出展厅,门口却站满了男女保安,态度恶劣的要求所有背包人把包打开———看有没有偷画出去!! 在观看顾长卫的《立春》的时候,内心高贵的舞者穿着芭蕾盛装在小镇上跳舞,在哄笑中落荒而逃,在大雪里推着单车默默的走,安静哭泣。电影里的那个画家,他和小城市的舞蹈老师,歌唱家一样是“许多人喉咙上的一根鱼刺”———和世俗生活格格不入,内心高傲而有力量,这样的力量不过是个体,极少的个体,当这样的力量在世俗的力量前简直是个悲壮的祭品,所以,当他醉酒哭泣时,我很熟悉,因为有太多这样的朋友。 艺术市场的火爆让更多的人加入,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都可以听到朋友圈里传来的各种各样的消息,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那些以前的

现实主义者们也拿起画笔和我聊“梦想一直藏在心里面”。更大的空间,更大的画幅,更高的价格。有人告诉你刺激就是动力。只是我不明白艺术工厂化到底好不好,遗憾的是我也给不出正确答案。 《立春》似乎在给我们一个思考,生活和艺术到底哪个更重要,格格不入的世俗生活是去鄙视还是去融合,叔本华说得好,生活就像一个钟摆,在追求和厌倦之间来回摆动,那么我想艺术可能只是钟摆的一个润化剂,小小的一剂而已,让人不至于停下来,让人一直有希望,一直以为可以到达某个彼岸。仅此而已。 就像王彩铃说的;每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总感觉要发生些什么,可最后春天走了,什么也没有发生。 梦想有时候就是个借口,而艺术与生活总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好像与生活格格不入,就像那个小舞者一样。也许在对待艺术的问题上,我们太过于生活化了。

设计与文化

设计与文化 关键词:文化,设计,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即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其中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当我们谈及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设计与文化的决定因素“经济基础” 设计与文化紧密相连,每个时代每个阶段的设计总是依赖于当时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并强烈地体现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特征。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经典设计作品,如我国原始社会的舞蹈纹彩陶盆,欢乐的人群簇拥在池边载歌载舞,情绪欢快热烈,场面也很壮阔,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在重大活动时群舞的热烈场面。奴隶社会的司母戊鼎,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封建社会下的设计品就更加的光辉灿烂。 设计是时代的先锋和文化的推动者。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欧洲各国先后开展了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堪称人类历史继计入农业社会后的第二次巨大变革,工业革命带来了标准化、批量化和机械化的大生产方式,这与传统的手工作坊下的生产方式生产的个性化、少量化的状态有着鲜明的区别,它要求改变手工业作坊时代产品设计在造型功能,装饰等方面的随意性,要求产品的设计必须适应机械化批量生产的要求和特点。其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大生产,其产品的使用对象具有超国界,超地域和超阶级性,要求产品必须满足不同国家、民族和民众的要求,因此,其设计理念要求在保证其功能性的前提下,还应具有大众化的审美特点。这与手工业作坊生产时代狭窄的使用群体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正因为如此,产品的设计在其过程,与传统设计相比,阶段性更加明确,阶段性的内涵与目标更加具体。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原本的一些设计观念也不适合新的社会形势,作为社会中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的站在社会最前沿的设计师们则成为振臂高呼的时代潮流的倡导者,文化的志愿的的推动者。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包括英国在内的国家机械制品丑陋不堪,设计低劣,同时过分矫饰的维多利亚设计之风再设计中蔓延,使传统否认装饰艺术因失去造型基础而成为一个为装饰而装饰,画蛇添足的东西,针对这种日趋严重的状态,终于爆发了以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征,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复兴手工业品的设计传统的工艺美术运动。然而,由于这场运动否认大机器工业生产,将美的设计与机械生产完全对立起来,未能找到艺术与大工业的契合点,从而也未能把握到大工业生产方式下产品设计的真正脉搏,面对现实社会存在问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成为了影响相当大的以哥特式,洛可可和日本艺术为三大源泉的新艺术运动,在各个国家主要以英国的现代风格,法国的新风格,德国的青年风格,意大利的自由风格,奥地利的分离风格,斯堪的纳维亚工艺美术运动。随着工业设计的继续发展,现代都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的商业海报,广告书籍大量涌现,公共标志公共传播媒介也yuri剧增,如何处理这些众多的新生平面现象,现代设计应运而生,其中最为著名的像德国包豪斯,荷兰风格派运动,现代主义运动的核心因素即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业化也终将替代手工艺生产方式,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的主流文化也必将转向现代主义,但这些还必须依靠人的实践来实现,得益于设计是们的不懈追求,寻求到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 最后,我们可以清楚的意识到在文化与设计的关系上,设计的发展依赖于文化的进步,脱离一定文化的设计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设计的结果影响文化,两者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