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制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兔肌腱末端损伤的实验探究

自制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兔肌腱末端损伤的实验探究

自制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兔肌腱末端损伤的实验探究
自制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兔肌腱末端损伤的实验探究

南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华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年月日

南华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南华大学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南华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它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同意南华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留学位论文;学校可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同意学校将论文加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同意授权中国科学信息技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对于涉密的学位论文,解密后适用该授权。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目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3 正文

前言------------------------------------------------------------5 材料与方法------------------------------------------------------7 结果-----------------------------------------------------------13 讨论-----------------------------------------------------------18 结论-----------------------------------------------------------23 参考文献-------------------------------------------------------24 附录-------------------------------------------------------------27 综述-------------------------------------------------------------28 发表论文---------------------------------------------------------34 致谢-------------------------------------------------------------35

自制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兔肌腱末端损伤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采用自行研制的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兔肌腱末端损伤,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肌腱骨吻合装置为肌腱末端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方法成年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三组: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组(A组)、钢丝修复组(B组)、骨锚修复组(C组),制作髌韧带末端损伤模型并予以修复。观察术后新西兰兔的患肢活动情况。每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2、4、8周处死4只,大体观察髌韧带末端在胫骨结节处的愈合情况,测量愈合面积,然后进行组织学检查,了解三种修复方法下纤维细胞、类软骨细胞和胶原纤维的生长情况。

结果除A组新西兰兔有2例伤口皮肤坏死、其中1例死亡外,其余实验动物健康成活。术后三组新西兰兔患肢活动情况差异不明显。测量三组实验动物修复后髌韧带末端与胫骨结节的愈合面积:2周时,A组20.18±3.45mm2、B 组13.91±3.46 mm2、C组10.79±2.78mm2,A组的愈合面积明显大于B组和C 组(p<0.05);4周时,A组37.24±3.60mm2、B组31.56±2.54mm2、C组29.11±5.27mm2,A组的愈合面积大于其它两组(p<0.05);8周时,A组38.98±3.03 mm2、B组34.28±4.71mm2、C组33.83±6.87mm2,三组愈合面积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组织学检查在2、4周时,A组和B组纤维细胞、类软骨细胞和胶原纤维在数量上均多于C组,8周时三组在细胞数量和细胞种类上没有明显

差异。

结论 1肌腱骨吻合装置与钢丝、骨锚均可用于修复肌腱末端损伤。

2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肌腱末端损伤手术相对钢丝修复更简单,与骨锚比较能提供更大的早期腱骨愈合面积。

关键词肌腱末端、损伤、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动物实验

Research of self-developing Tendon-Bone Anastomasis Device and taking animal experiment on repairing distal tendon

ABSTRACT

Objective:Self-develop a Tendon-Bone Anastomasis Device and take animal experiment on repairing distal tendon with it ,proves a new way for the treatment of tendon injuries and then Provides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basis for its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

Methods:36 adult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12 per group) :Tendon-Bone Anastomasis Device repairing group (A), Steel Wire repairing group (B) and Bone Anchor repairing group(C). All experimental animals were repaired after establishing the distal patellar ligament injury model. To observe the activity of the rabbits' limb after operation. 4 samples from each group were acquired after 2,4 and 8 weeks respectively for observing healing between distal patellar ligament and Tibial tubercle , calculating healing area, researching cell growth such as fibroblast, chondrocyte, and collagen through histological test.

Results:All rabbits in experiment were healthy survived except two cases of group A for wound skin necrosed, and one of them was death. The activity difference of rabbits' limb among the 3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Results of measuring the healing area between distal patellar tendon and tibial tubercle:In the second week,group A:20.18±3.45 mm2, group B: 13.91±3.46 mm2 and group C:10.79±2.78mm2.The healing area of group A was greater significantly than group B and group C (p < 0.05); In the fourth week, group A: 37.24±3.60mm2, group B:31.56±2.54mm2, group C:29.11±5.27mm2, group A still has the largest healing area among the three groups(p < 0.05);In the eighth week, the healing area were:38.98±3.03 mm2, 34.28±4.71mm2and 33.83±6.87mm2 for the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respectively, It was clear that the difference of healing area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as not very obvious (p > 0.05).Fibroblasts,chondrocytes and collagen of group A and group B in number more than group C at weeks 2, 4 by Histological tes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ell number and cell types at 8 weeks(p>0.05).

Conclusion: 1. Tendon-bone Anastomasis Device as well as Steel Wire and Bone Anchor can be used to repair the damage of the tendon end.

2. Tendon-bone Anastomasis Device makes repairing operation more convenient comparing with Steel Wire,it offers more healing area in early period comparing with bone anchor.

Key Words:Tendon end, Injury, Tendon-Bone Anastomasis Device, Repair,Animal experiment.

Postgraduate:Zhou Shengtao

Directed by:professor Xiao Dongmin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以及人们运动锻炼意识的不断增强,肌腱常发生损伤,如肌腱损伤约占手部损伤中30%,肩袖损伤约占肩关节疾患的17%-41%,髌腱断裂和跟腱撕裂也是外科中的多发病。根据肌腱损伤程度可以分为肌腱完全断裂和肌腱部分断裂,按损伤部位可以分为肌腱腱部损伤、肌腱腱腹部损伤和肌腱骨附着部(肌腱末端)损伤。

肌腱末端(亦称骨-肌腱连接点、肌腱骨附着部位,bone-tendon junction ,tendon to bone insertion site)是骨通过软骨与肌腱、韧带相接触的部位,是极为复杂的组织结构之一,在相当短的距离内肌腱、韧带等组织经过一系列的转换变为骨组织。从物理模式来说,肌腱末端是一个力学薄弱点。因为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肌腱止点处的特殊结构具有较好的抗张力强度,使应力可以从肌腱逐渐传递到骨或从骨逐渐传递到肌腱,避免了应力在某一点上的集中从而防止了肌腱在止点处的断裂。但容易在剧烈运动中因受力不当、或者某种高强度的疲劳负荷以及外伤中发生损伤。常见的有肌腱止点撕脱损伤[1、2]、髌腱断裂或撕脱[3]、跟腱撕裂、肩袖撕裂等[4]。其治疗方法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多用于肌腱部分断裂,通常采用小夹板、石膏或小支具等将患肢或患指固定于某种位置,任其自然愈合。对于完全性肌腱末端断裂或陈旧性损伤,因为破坏了肌肉-肌腱-骨的传力装置[5,6],关节活动受阻,这类多采取手术治疗[7-9]。

肌腱末端损伤的手术方法很多,对于那些肌腱自止点处撕脱而又无撕脱骨片或撕脱骨块细小、碎裂或撕脱远端肌腱过短无法直接缝合,或断端撕裂较重不整齐以及陈旧性损伤远断端无明显腱性部分者,不能行肌腱的端端缝合,而需要重建肌腱止点[10]。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骨开洞后腱性组织置入固定法、断端缝合加克氏针固定法、螺钉固定法、抽出钢丝法、钻孔丝线缝合法、U性钉固定法进行修复。这些固定方法固定不牢固,通常需要外固定的辅助,而且固定时间长,患者无法早期功能锻炼,易致关节粘连僵硬,而且术后韧带、肌腱组织可能再次断裂,关节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11]。九十年代缝线锚钉固定装置的推广,其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软组织损伤小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切口深的手术中,如肩袖损伤[12,13]、肩锁关节脱位[14]。但其价格昂贵、固定为单点固定、强度不够是其缺陷,而且要求要有足够的骨量,骨质疏松的病人禁用。

我们研制一种新的肌腱骨吻合装置用于修复肌腱末端损伤,它由肌腱吻合部和固定螺钉二部分组成,先将断裂的肌腱缝合在肌腱吻合部,再用三枚螺钉呈三角形将肌腱吻合部加压

和固定在骨骼表面,使吻合的肌腱与骨组织紧密接触,便于肌腱骨生长吻合。这样手术简单方便、改一点固定为三点固定,既克服了钢丝修复编制肌腱困难,肌腱血运影响大,绞合钢丝时易引起骨骼破坏及易感染等缺点;又改进了骨锚修复仅依靠一点固定,应力集中引起锚体脱出骨质,固定不牢靠等不足。

我们在对实验新西兰兔正常髌韧带和髌韧带末端损伤采用肌腱骨吻合装置、钢丝穿孔捆扎和骨锚修复后进行即刻生物力学性能测试的基础上,对髌韧带末端损伤采用肌腱骨吻合装置、钢丝和骨锚修复进行动物实验,为临床上应用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肌腱末端损伤提供进一步实验依据。

2材料与方法

2.1 肌腱骨吻合装置的组成

肌腱骨吻合装置由肌腱吻合部和固定螺钉孔两部分组成。肌腱吻合部位于装置的中央,有一定数量的针孔,用于缝合肌腱的断端,与肌腱接触面制成槽纹,以减少对肌腱的压迫和对肌腱血液供应的影响。该部位略向前伸,便于将长度不够的肌腱末端缝合固定。固定螺钉孔位于肌腱吻合部的旁边,呈三角形分布,用于将装置加压和固定在骨骼表面,使吻合的肌腱与骨组织紧密接触,便于肌腱骨生长愈合。根据肌腱断裂部位形态的不同,该装置可制成不同大小、曲面的肌腱骨吻合器,能极大的扩展其应用空间。该装置采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使用的外科植入物聚醚醚酮(PEEK)聚合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 /T 0660-2008)制成。亦可采用可吸收材料制成吻合装置,无需二次手术,减轻患者痛苦。

图1 肌腱骨吻合装置(正、反、侧面)和螺钉

2.2 实验材料

2.2.1实验对象 36只成年新西兰兔,雌雄不限,体重2.3‐2.7公斤/只,由南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前所有新西兰兔经南华大学动物实验检疫中心检查为正常。随机分组,单笼饲养,集中管理,采用颗粒营养饲料喂养,自由饮水,同等采光通风,实验前所有新西兰兔四肢活动正常。

图2 实验动物-新西兰兔图3 单笼饲养

2.2.2实验设备

1)动物实验专用手术器械:由南华大学永州中心医院骨科提供。

2)肌腱骨吻合装置及安装配套器械:自行研制,安装配套器械由南华大学永州中心医院骨科提供。

3)骨锚及安装配套器械:骨锚直径1.8mm,美国强生公司生产,安装配套器械由南华大学永州中心医院骨科提供。

图4骨锚及安装配套器械图5 实验手术工具

4)钢丝及配套手术工具:由南华大学永州中心医院骨科提供。

5)其他设备:由南华大学永州中心医院提供

精确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江苏南通刃具厂

病理组织切片机 AO-82089 美国

数码彩色照相机 SAMSUNG 韩国

光学显微镜 01ympus,Japan

2.2.3 实验试剂

速眠新-II 规格:1.5ml∕支吉林省华牧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苏木素重庆东方制药厂

伊红重庆东方制药厂

2.2.4实验药物

青霉素钠,粉针剂,80万u/支;生理盐水;双氧水;络合碘等。由南华大学永州中心医院药剂科提供

2.3 实验方法

2.3.1实验动物分组

将36只实验新西兰兔依次编号,随机分成三组: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组(A组);钢丝修复组(B组);骨锚修复组(C组),每组各12只家兔。

2.3.2手术步骤

实验新西兰兔单笼人工喂养1周,待其适应环境后进行手术。术前备皮,称重,所有动物均以右下肢为手术侧,术前X线透视右膝关节均无异常。经新西兰兔耳缘静脉注射速眠新II(0.2ml/kg),麻醉成功后将家兔取仰卧位,门齿及四肢固定,常规剃毛、络合碘消毒、铺无菌巾,采用右下肢膝关节前外侧作一长约4cm纵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显露髌韧带及其胫骨结节的韧带附着部,将髌韧带于胫骨附着点处切断,用游标卡尺测量韧带末端与胫骨结节的联结面积,并记录测量值,然后根据实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修复。

⑴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将髌韧带断裂末端用3/0肌腱缝合线缝合于肌腱骨吻合装置的肌腱吻合部,再用3枚螺钉将肌腱骨吻合装置固定在胫骨的髌韧带附着点部。

⑵钢丝修复用直径1.5mm克氏针在胫骨的髌韧带附着点部钻孔,用直径1mm钢丝穿过髌韧带末端,并用3-0肌腱缝合线将髌韧带末端与钢丝缝扎固定,再利用钢丝将断裂的髌韧带断裂末端捆扎固定在胫骨的髌韧带附着点部。

⑶骨锚修复在胫骨的髌韧带附着点部钻一直径1.5mm隧道,以安装手柄植入直径1.8mm 骨锚,利用骨锚尾部的自带肌腱缝合线将断裂的髌韧带末端缝合固定在胫骨的髌韧带附着点部。

图6 麻醉图7 手术体位(四肢及门齿固定)

图8将髌韧带于胫骨附着点处切断图9 测量韧带末端与胫骨结节的联结面积

图10 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A 图11肌腱骨吻合装置修复B

图12 钢丝修复A 图13 钢丝修复B

图14 骨锚修复A 图15 骨锚修复B

图16 缝合伤口图17 石膏固定患肢

修复完毕后,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清洗伤口,缝合筋膜和皮肤。管型石膏外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

术后实验新西兰兔单笼饲养、颗粒营养饲料喂养,自由饮水。伤口换药1次/天,肌注青霉素钠80万u一次/天,共1周。观察新西兰兔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石膏托外固定于一周后去除。观察手术并发症并及时处理,术后A组两例伤口皮肤发生坏死,予以清除坏死皮肤和组织,二期缝合。一例伤口愈合,另一例因皮肤对合张力过高以至伤口裂开,最终伤口感染死亡,死亡动物依序补入。B组及C组实验动物伤口均一期愈合,健康存活。

2.4观察指标

36只新西兰兔分别于术后2、4、8周进行以下项目观察。

2.4.1一般情况和右下肢活动情况

观察术后新西兰兔的一般情况以及右下肢的活动情况。

2.4.2大体标本观察

36只新西兰兔分别在术后2、4、8周各组取4只处死,处死后先对右膝关节行X线检查,了解修复材料是否松动脱出,然后进行大体标本观察:沿原切口切开,显露新西兰兔髌腱修复部位,将股四头肌-髌韧带-胫骨复合体取材(图18),拆除修复材料,观察髌韧带末端在胫骨结节上的愈合情况,用游标卡尺测量髌韧带末端的愈合面积。

图18 股四头肌-髌韧带-胫骨复合体

2.4.3 组织学检查

zhi ku quan 20150721

将髌韧带末端与胫骨结节复合体标本浸泡于10%的中性福尔马林液中固定,用10%硝酸脱钙24小时,蒸馏水冲洗,系列酒精脱水、固定,取髌韧带末端与胫骨结节愈合部位两端行石蜡包埋,纵轴面切片, HE染色,进行组织学检查。

2.5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所测得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检验水平为α=0.05,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我们研制的肌腱骨吻合装置已由武汉康斯泰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出样品,该装置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02014414

4.1。

3.2 实验结果

3.2.1一般情况和肢体活动情况

术后三组新西兰兔笼内休息,活动减少,进食不佳;3天后新西兰兔进食与活动逐渐恢复,但右下肢不活动或活动很少,受惊和取水或取食时多用其余3肢活动;2周后新西兰兔站立时右下肢开始着地受力,活动时主要靠双上肢和左下肢跳跃;4周后新西兰兔右下肢活动仍不自如,但双下肢可以勉强跳跃;6周以后新西兰兔右下肢活动基本正常。

3.2.2 X线检查

所有新西兰兔处死后即行X线检查未见修复装置松动、脱落和断裂。

图19 依次为肌腱骨吻合装置、钢丝、骨锚组实验动物在术后8周时拍摄X片的正侧位zhi ku quan 20150721

3.2.3大体标本观察

术后2周:A组在髌韧带末端与胫骨结节连接处可见有大量新鲜的肉芽组织,髌韧带与

胫骨结节之间分界稍模糊。B组可见髌韧带末端与胫骨结节连接处有多量的肉芽组织生成,

主要集中在钢丝环形压迹周围,髌韧带与胫骨结节之间分界稍模糊。C组髌韧带末端与胫骨

结节连接处有少量的肉芽组织主要聚集在线结附近,髌腱与胫骨结节之间分界较清晰。

术后4周:A组在髌韧带末端与胫骨结节连接处可见有大量的纤维组织,髌韧带与胫骨

结节之间分界模糊度加深,并有融合趋势。B组髌韧带末端与胫骨结节连接处有明显的纤维

组织,愈合范围较2周时扩大,界面模糊。C组髌韧带末端与胫骨结节连接处纤维组织增生

较前明显,范围扩大,髌韧带与胫骨结节连接处融合增加。

术后8周:三组皆可见髌韧带与胫骨结节界面融合。

3.2.4修复前的联结面积和修复后的愈合面积的结果

现将修复前髌韧带与胫骨结节的联结面积和修复后髌韧带末端与胫骨结节的愈合面积

分别以表1 和表2列出

表1.修复前髌韧带与胫骨结节的联结面积()

zhi ku quan 20150721

组别联结面积(单位mm2)

A组 41.52-48.73 (44.62±1.74) B组 42.84-47.65 (45.74±1.41)

C组 40.55-48.90 (46.22±1.85) A:B A:C B:C

T 0.184 0.694 1.033

0.495 0.313

P 0.856

与胫骨结节的联结面积分别是:A组44.62±1.74 mm2、B组45.74±1.41 mm2、C组46.22

±1.85 mm2。三组在髌韧带末端损伤修复前髌韧带末端与胫骨结节的联结面积大小差异不显

著(p>0.05)。

表2.修复后髌韧带末端与胫骨结节的愈合面积()

愈合面积(单位mm2)

组别 2周 4周 8周

A组14.69-25.66(20.18±3.45) 31.52-42.95(37.24±3.60) 34.16-43.81(38.98±3.03)

B组8.40-19.42(13.91±3.46) 27.52-35.59 (31.56±2.54) 26.77-41.78(34.28±4.71)

C组 6.37-15.20(10.79±2.78) 20.73-37.50(29.11±5.27) 22.89-44.75(33.83±6.87) A:B A:C A:B A:C A:B A:C T 2.566 4.239 2.585 2.547 1.991 1.375

P 0.043 0.006 0.046 0.044 0.144 0.239

从表2可以看出,三组在不同时期用游标卡尺测量的髌韧带末端愈合面积是不同的:2周时, A组20.18±3.45mm2、B组13.91±3.46 mm2、C组10.79±2.78mm2,组间比较A组的愈合面积明显大于B组和C组(p<0.05);4周时,A组37.24±3.60mm2、B组31.56±2.54mm zhi ku quan 20150721

2、C组29.11±5.27mm2,组间比较A组的愈合面积大于B组和C组(p<0.05);8周时,A 组38.98±3.03 mm2、B组34.28±4.71mm2、C组33.83±6.87mm2,三组的愈合面积比较差

异不明显(p>0.05)。

3.2.5组织学检查

术后2周:A组可见大量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较多的管状血管组织,胶原纤维横纵向交错排列,可见少量类软骨细胞,未见新生松质骨。B组可见较多的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少量类软骨细胞,未见新生松质骨。C组比A组和B组细胞和血管数目少一些,胶原纤维排列紊乱。

图21 A组(HE:10×10)图22 B组(HE:10×10)图23 C组(HE:10×10)

术后4周:A组成纤维细胞数目较多,排列稍规则;周围胶原纤维排列沿着肌腱纵形方向;骨-肌腱连接点处可见大量类软骨细胞增生,有新生松质骨,可见散在的小钙化灶。B组可见多量类软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部分细胞和胶原沿骨-肌腱的纵轴方向排列,部分细胞排列有序,可见新生松质骨,骨-肌腱连接点处可见类软骨细胞灶状分布,有散在的小钙化灶。C组可见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可见新生松质骨,骨-肌腱连接点处可见类软骨细胞灶状分布,有散在的小钙化灶。

图24 A组(HE:10×10)图25 B组(HE:10×10)图26 C组(HE:10×10)zhi ku quan 20150721

术后8周:A

组可见大量的纤维细胞和类软骨细胞,规律排列整齐,髌韧带与胫骨结节松质骨接触处可见纤维软骨带隐约新生,骨-

肌腱连接点新生松质骨向髌韧带内长入,且与髌韧带呈融合趋势,新生软骨内的钙化灶增大、增多。B 组可见大量的纤维细胞和类软骨细胞,排列规则,髌韧带与胫骨结节接触处隐约可见纤维软骨带形成,胫骨结节新生松质骨向髌韧带长入,且与髌韧带有融合趋势,新生的软骨内出现钙化灶。C 组可见大量类软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且排列相对有规则,髌韧带与松质骨接触处可见纤维软骨带形成,骨-肌腱连接点新生松质骨向髌韧带长入且与髌韧带呈现融合趋势,新生的软骨内出现钙化灶。 图27 A 组(HE :10×10) 图28 B 组(HE :10×10) 图29 C 组(HE :10×10)

zhi ku quan 20150721

4讨论

Benjamin等[15]研究认为肌腱骨附着部位连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纤维性连接,是通过纤维组织直接连接在骨膜上,一般在长骨骨干部位。另一种是纤维软骨组织连接,是纤维组织通过软骨组织与骨连接,可划分出四层相互移行的结构:肌腱纤维组织,未钙化的纤维软骨,钙化的纤维软骨和骨组织[16]。其具有特征性的结构是纤维软骨带,它由未钙化和钙化的软骨两部分组成[17,18,19]。肌腱骨附着部位的愈合分为直接愈合和间接愈合两种类型,间接愈合即骨与肌腱连接处愈合界面纤维组织在肌腱与骨组织之间形成排列有序的Sharpey纤维进行连接,骨隧道的愈合一般以间接愈合为主。而另一种则是直接愈合,即在肌腱及骨之间形成肌腱韧带组织、未钙化和钙化的纤维软骨和骨组织。这种连接方式主要见于长骨表面肌腱愈合,可以形成牢固的腱骨连接,是理想的愈合方式。

肌腱骨附着部位愈合的关键在于促进纤维软骨带的修复与重建。但是纤维软骨带的修复与重建是一个十分缓慢和困难的过程[20,21],稳定的生长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确实的内固定是其修复的基础,适当的外固定对其愈合有明显的辅助作用。

最简单的肌腱固定方法是按某种方法在肌腱末端缝置一针缝线,借助此缝线将肌腱牵向zhi ku quan 20150721

远端并使其拉直,在肌腱的固定点稍远端的骨上横行钻孔,肌腱两侧的缝线交叉穿过骨孔,在骨干表面打结。如果肌腱长度足够的话,可将肌腱穿过骨孔反折回来,与肌腱自身缝合固定。但是在临床手术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将其插入骨孔的入口非常困难,插入骨孔入口后还可能被骨孔通道卡住,Krackow和Cohn在肌腱末端交叉式捆绑肌腱,在末端打结并将缝线末端留出足够长度;第二根缝线按相似的方法捆绑但需与第一根缝线错开;缝线紧密贴合肌腱与筋膜,使其易于穿入骨孔[22]。还有一种缝线锁边缝合固定肌腱的简单方法:于肌腱或韧带的断端开始缝合,并在每侧有至少3个锁襻,再将肌腱或韧带连同缝线穿过骨孔内附着在骨面上,或将缝线在固定于骨内的螺钉或U形钉上打结[23]。采用这种方法可对腱性组织牵拉不易撕脱,也不会引起明显的缩拢或皱缩。以上方法虽然可取得不错的修复效果,但也存在手术创伤相对较大、缝线与骨孔边缘锐利摩擦断裂、骨强度减弱、皮质断裂致缝线脱出[24、25],固定作用不确定等缺点。

Cole法:在肌腱末端留置一根牵出线端对端缝合,在骨附着部位凿出骨瓣,并在其顶端钻孔,2根钢丝末端穿至1枚长直皮针上,针穿过骨孔,并穿出对侧皮肤,将肌腱末端拉入骨孔中,然后将钢丝妥贴地固定在皮外纱布卷上或垫有棉垫的纽扣上。如跟腱固定时,皮肤应加垫厚毛毡,将钢丝穿过硬结的管形石膏并在其底部外纽扣表面打结固定。但是引出的钢

96例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手功能恢复的治疗体会

96例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手功能恢复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2-10-26T14:08:39.3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9期供稿作者:袁峰[导读] 判断标准:优TAM与正常指相等;良:TAM>正常指的75%,差异有显著性。 袁峰(安陆市普爱医院骨外科湖北安陆 432600) 【摘要】目的通过对照观察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探寻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有效的锻炼方法。方法将2008年6月~2011年6月行屈肌腱修复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主动屈指训练组40例52指,指导术后早期行患指主被动屈伸活动;被动屈指训练组56例71指,术后采取保护性被动屈指训练。术后3个月随访,分别测定两组患指总主动活动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主动屈指训练组优20指,良26指,优良率88.6%。被动屈指训练组优19指,良29指,优良率67.6%。两组比较x2=5.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早期功能练习可保证肌腱功能恢复,有效防止肌腱粘连及关节僵硬,对手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屈肌腱损伤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6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289-02 屈肌腱修复术后,受损肌腱很容易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1]一旦发生粘连,轻则影响肌腱的滑动,重则使肌腱修复手术失败。为防止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发生肌腱粘连,早期有效的临床指导护理是至关重要的。以往采用的术后早期保护性被动活动方法难以使肌腱得到充分的滑动,不能防止肌腱粘连而影响关节功能。2008年6月~2011年6月,我院开始研究早期主动屈指功能锻炼对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手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 将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行屈肌腱损伤修复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主动屈指训练组40例52指,男22例,女18例,年龄19~57岁。其中中指18指,示指22指,环指12指;被动屈指训练组56例71指,男30例,女26例,年龄16~53岁。其中中指26指,示指31指,环指14指。2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和损伤指别构成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缝合方式均采用双改]5-0可吸收线4 线缝合术式。 2 方法 2.1 主动屈指训练方法 ①术后24 h~1 周。术后24 小时打开敷料,向病人讲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和活动方法。先在石膏托内被动屈指→主动伸指15次,伤指与同手健指一齐活动或双手一齐活动。然后去掉石膏托手指放松,主动伸腕→主动屈腕15次。根据病人伤口渗血及疼痛情况,每6~68h重复以上活动,伸腕时屈指限度以不引起患指剧痛为度。术后1周是决定肌腱是否粘连的关键,而此时患指疼痛、肿胀比较严重,应耐心指导病人活动,并记录活动时间、次数及活动范围。 ②术后2~4周。石膏托内被动屈指→主动伸指20次,然后去掉石膏托,主动伸腕→主动屈腕20次,每4~6h重复一次,伸腕时屈指使指尖距掌心2cm,维持5~10s。此阶段患指疼痛、肿胀逐渐减轻,应鼓励病人用健手协助,自己做主动和被动活动,并督促检查,将进展情况及时告知病人以增强其治疗的信心。 ③术后5~7周。石膏托内被动屈指→主动伸指30次,然后去掉石膏托,主动伸腕→主动屈腕30次,每2~24h重复1次。伸腕时屈指维持的位置依指尖至掌心距离每日递增1mm为度。 ④术后8~12周。完全去掉石膏托保护,进行循序渐进的抗阻训练,以增强肌力与耐力,如利用患指作用餐、穿脱衣服鞋袜、打结解结、打字、用餐、穿脱衣服鞋袜等日常生活的动作练习,同时使用体育器材如捏握力器、打乒乓球等进行训练,然后逐渐加大阻力抵抗活动,根据病人的工作性质进行各种不同强度的训练。以可以早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2.2 被动屈指训练方法 术后48h~-4周,患指在石膏托内仅进行主动伸指→被动屈指活动,每天4~6次,每次1~3下,逐渐递增。术后5~7周,完全去掉石膏托保护,逐渐进行主动屈指→主动伸指训练。术后8~12周,进行抗阻训练,方法同主动运动训练方法。 3 结果 以上两组均于术后3个月获得随访。按国际手外科联合会制定的TAM系统评定标准进行手功能评定,[2]即患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患指总屈曲度(掌指关节+近指间关节+远指间关节)—总伸直受限度(掌指关节+近指间关节+远指间关节)。判断标准:优TAM与正常指相等;良:TAM>正常指的75%,差异有显著性。 4 讨论 本组屈肌腱损伤术后功能锻炼方法的研究表明,早期主动屈指训练组屈指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8.6%,而被动屈指训练组屈指功能恢复优良率仅为67.6%,提示术后早期主动屈指训练有利于手指屈指功能的恢复。而被动屈指训练不能充分滑动肌腱,防止肌腱粘连的作用有限,而早期主动屈指训练可使肌腱充分滑动,能有效防止肌腱粘连。 研究显示,选择合适的肌腱修复术式,结合科学的训练方法,肌腱缝合端间隙的形成通常<2mm,这不影响缝合端的愈合和肌腱的滑动,极少引起肌腱断裂。本组研究没有发生一例术后修复肌腱的断裂,也说明此方法是安全的。另外,病人配合也是手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除教会病人正确的功能锻炼的方法外,还应该耐心解释早期功能练习的重要性,使人消除对肌腱再次断裂的紧张心理。同时采取有效的止痛方法,励病人忍住疼痛,坚持活动,。防止病人因治伤心切而盲目加大活动度,导致肌腱断裂或其他并发症发生。做好出院指导,保证病人出院前熟练掌握活动方法及要领,并定期复查,积极随访,同步了解病人的恢复情况,以保证此类病人的最佳诊疗效果。参考文献 [1] 王澍寰.手外科学[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67. [2] 王澍寰.手部肌腱损伤修复后的功能评定[J]. 中华手外科杂志,1990,6(2)71-72.

肌腱损伤修复与锻炼

,肌腱是肌肉的延续部分,另一端与骨连接。手部肌腱的外观呈 乳白色,有光泽。指屈肌腱的截面为椭圆形, 指伸肌腱截面在手背以上为椭圆形, 在手指背 1?肌腱的作用 肌腱的功能是将肌肉的收缩力传送到骨, 产生关节的活动。肌腱本身无弹性,在体内有滑动 能力,不同的部位,其滑动差别很大,在腕部,指屈肌腱最大滑动达 4cm 以上。 2?肌腱的特点 肌腱的抗张力很强,一根屈指肌腱可承受几十公斤拉力。 肌腱极易被切割致伤。在肌腱绷紧 时,轻微的刀切伤,就能使手上的肌腱完全断裂。 3?肌腱损伤 手部的肌腱很多,在生活和工作中,手部肌腱很容易受伤。 其损伤机制中最常见的是玻璃伤, 其次是刀割伤。在急诊病例中,涉及肌腱的手外伤比例超过 50%,单纯肌腱损伤占到 30% 左右。 临床较为常见的肌腱损伤主要见于以下情况: 经典病例第一类:患者在情绪难以控制的状态下,用拳头打击玻璃,导致肌腱损伤。 经典病例第二类:患者在酒桌上,将酒杯或酒瓶弄碎,致手部肌腱受伤。 这类肌腱损伤,可能是肌腱的完全断裂,也可能是不完全断裂,还可能同时伴有神经损伤、 血管损伤和骨与关节损伤,以及碎玻璃进入伤口内等。 肌腱损伤属于比较严重的损伤。 但神经血管损伤更为严重。神经损伤后会致残,即便进行手 术修复,仍然会留下严重的功能缺陷;单纯的血管损伤,会导致大出血,但经过手术修复, 不会留下后遗症。在实际病例中,因为解剖的原因,肌腱损伤很严重时,一般会伴有神经和 血管的损伤。单纯的神经和血管损伤的病例很少。 每条肌腱(掌长肌腱除外)都有其功能作用。 肌腱的损伤后,大多数患者都能体会到功能缺 失。比如,某个手指不能伸直或不能弯曲等。因此,肌腱断裂必须进行修复。 4?肌腱探查 探查类手术在外科手术中很多见的。 适用于医生非常怀疑某些重要组织结构损伤时。 临床怀 疑存在肌腱的损伤, 除了皮肤清创缝合外,还要进行肌腱的探查。 肌腱类手术,无论是麻醉 还是手术,都要高一个级别,费用从几百元到近两千元。 很多患者出于各种原因, 不想进行 为薄片状 总长度在 2 0cm 肌腱即大家所俗称的“筋”

运动控制平台—实验指导书

实验1 了解运动控制实验系统 1.1 实验目的 1、了解运动控制系统中的步进电机,伺服电机,变频电机,及其他们的驱动,并掌握步进电机与伺服电机的区别。 2、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原理,与方框图,知道运动控制卡是运动控制系统的核心。 3、了解电机的面板控制,在有些工业控制过程中,能在程序控制无响应的状态下用面板进行紧急停止运动。 1.2 实验设备 1、运动控制系统实验平台一台。 2、微型计算机一台。 1.3 概述 此多轴运动控制实验平台是基于“PC+运动控制卡”模式的综合性实验平台,对各类控制电机实施单轴和多轴混合运动控制。 该实验平台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机电控制的基本原理,熟悉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系统的入门工具。通过该平台的实物教学和实际编程操作,学生可以掌握现代各类控制电机基本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的基本概念、运动控制系统的集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运动控制系统组成 PC机(上位机)、运动控制器(下位机)、接口板、24V直流电源、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器、交流伺服电机、步进电机驱动器、步进电机、变频调速电机驱动器、变频调速电机、导线及电缆。 运动控制实验台结构图如下: 图1.1系统硬件方框图

*上图中直流电源为24V,直流稳压电源,为接口卡与步进电机驱动器提供电压。 伺服电机(及其驱动器): 伺服电动机又称执行电动机,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分为直流和交流伺服电动机两大类,其主要特点是,当信号电压为零时无自转现象,转速随着转矩的增加而匀速下降。 交流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伺服电机内部的转子是永磁铁,驱动器控制的U/V/W三相电形成电磁场,转子在此磁场的作用下转动,同时电机自带的编码器反馈信号给驱动器,驱动器根据反馈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调整转子转动的角度。伺服电机的精度决定于编码器的精度(线数)。 步进电机(及其驱动器): 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件。在非超载的情况下,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即给电机加一个脉冲信号,电机则转过一个步距角。这一线性关系的存在,加上步进电机只有周期性的误差而无累积误差等特点。使得在速度、位置等控制领域用步进电机来控制变的非常的简单。 变频电机(及其变频器): 变频电机与普通交流电机并无大异。主要靠变频器来调节输入给变频电机交流信号的频率来改变电机转速。如数控机床上的主轴电机。 运动控制器(卡): 运动控制器就是通过读取PC机把编程语言并把他们转化为控制电机的输入信号,以达到用户的控制要求的一个装置。 本系统所用控制器型号:GE-300-SV-PCI-R 1.5 系统接线: 伺服接线:伺服驱动器端L1,L2与220V交流电连接; 伺服电机端电源引线红线连U,蓝色连V,黄色连W,黄绿色连FG; 伺服电机端编码器引线与伺服驱动器端CN3端口相连; 伺服驱动器端CN2端口与运动控制器端子板CN5(CN6)连接起来。 步进接线:步进驱动器端V+/V-与直流24V电源相连; 步进电机与步进驱动器接线参考电机上的接线简图即可顺利完成; 步进驱动器端pu+端口与运动控制器端子板CN7(23口)相连,pu-端口与CN7(11口) 相连、DR+端口与CN7(9口)相连,DR-端口与CN7(22口)相连。 主轴接线:变频器R/L1,S/L2,T/L3任意两个端口与220V交流电电源连接; 交流电机三条引线与变频器U/T1,V/T2,W/T3相连(没有顺序,随意连接);

手部肌腱损伤

第三章手部肌腱损伤 第一节指屈肌腱损伤 一、新鲜指屈肌腱损伤 新鲜指屈肌腱损伤是手外科急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见病因有锐器伤(玻璃切割伤和刀伤)和机器伤(电锯伤和电刨伤)。前者多为单纯肌腱损伤,后者多为皮肤、骨关节、神经、血管等组织的复合伤。 【临床表现】 1.指间关节的主动屈曲活动丧失。 (1)指深屈肌腱损伤:伤指的远侧指间关节不能主动屈曲;近恻 指间关节能主动屈曲。 (2)指浅屈肌腱损伤:被动控制其他手指在伸直位时,伤指的近 侧指间关节不能主动屈曲。 (3)拇长屈肌腱损伤:拇指指间关节不能主动屈曲。 2.伤指呈自然仲直位。 【诊断要点】 1.根据受伤部位组织受损的情况,结合指深、浅屈肌腱及拇长屈 肌腱的解剖走行特点进行判断。 2.根据指屈肌腱损伤的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3.儿童肌腱损伤的诊断,可根据伤口的部位、手指的活动情况、 安静或睡眠时伤指的姿势等做出判断。 【治疗原则】 1.指屈肌腱损伤的处理原则 (1)修复时机:新鲜指屈肌腱损伤,应在全身情况及技术条件允 许下,进行一期修复。如不宜进行一期修复,或因种种原因未做一期 修复者,可在伤后1个月内做延迟一期修复。 (2)肌腱的缝合:为了减少术后肌腱粘连,适应术后早期功能练习,肌腱的缝合要力求方法简便、可靠,有一定的抗张能力,并能减 少腱端缝合部位的肌腱血管绞窄。目前常用的肌腱缝合法有:改良

Kessler法、Klcinert法和津下套圈法等缝合法。 (3)鞘管的处理:鞘管的完整可以促进肌腱愈合,还可以减少肌 腱粘连。较为完整的鞘管不应切除,应予修复;破损严重的鞘管应该 切除,但要保留重要的环形滑车,如A2、A4等。 (4)早期功能练习:条件允许时,可进行早期练习。条件不具备时,应采用制动方法。不论是早期功能练习,还是术后制动,这两种 情况下均可能发生肌腱粘连和肌腱断裂。早期功能练习应在严格的监督指导下进行,避免发生肌腱断裂等并发症。 2.不同分区肌腱损伤的修复方法 (1)I区指屈肌腱损伤的修复: 1)I区指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损伤,断裂处距止点在1cm或以内,或指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从止点处撕脱,末节指骨未骨折者采用肌腱前移术。 2)I区指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损伤,断裂处距止点在1cm以上者采用肌腱端端缝合术。 (2)II区指屈肌腱损伤的修复: 1)II区远端为指浅屈肌腱骨附着点(止点),多为指深屈肌腱单独损伤,采用肌腱端端缝合术。 2)II区中部(Camper交叉),指浅、深屈肌腱同时损伤,只修复指深屈肌腱,而不修复指浅屈肌腱或只修复一股指浅屈肌腱。 3)II区近端,指浅、深屈肌腱同时损伤,采用肌腱端端缝合术。 (3)Ⅲ区指屈肌腱损伤的修复:此区指浅、深屈肌腱同时损伤或 单独损伤都可一期修复,拇长屈肌腱损伤可一期修复。采用肌腱端端缝合术。 (4)Ⅳ区指屈肌腱损伤的修复:单纯指浅屈肌腱损伤,可一期修复;指浅、深屈肌腱同时损伤,可只修复指深屈肌腱,切除指浅屈肌腱。 (5)Ⅴ区指屈肌腱损伤的修复:此区指浅、深肌腱损伤,均可一 期修复。 二、陈旧性指屈肌腱损伤

手部肌腱损伤康复

手部肌腱损伤康复 一、概述 肌腱是连接骨骼肌和骨的致密结构组织,它由胶原纤维、腱内膜、腱外膜、腱旁组织构成。肌腱外包绕滑膜鞘。 (一)肌腱滑动结构: 手部肌腱正常滑动及发挥正常功能的重要结构有:腱周组织、滑膜鞘、纤维鞘管和肌腱支持带等组织。肌腱所在部位不同,滑动结构也不同。 1、腱周组织腱周组织是一种网状疏松的结缔组织,它既将肌腱与周围的骨膜或筋膜等组织牢固连接,又将肌腱与其它组织隔开,便于肌腱在这些硬韧组织上滑动。指伸腕伸肌腱除腕背部有一段位于腕背支持带和滑膜鞘内之外,其余部位肌腱均包有腱周组织。指屈腕屈肌腱在前臂掌侧、腕桡侧和尺侧滑囊近端、手掌内中指及部分人环指在手掌部的一段指屈肌腱均包有腱周组织,腱周组织中有营养肌腱的血管。 2、滑膜鞘指屈肌腱在手指纤维鞘管和腕管内均被有滑膜鞘。指伸肌腱在腕背支持带部分被有滑膜。肌腱滑膜鞘分脏层和壁层,脏层覆盖肌腱,形成腱外膜。脏层又分出纤维膜进入肌腱,将肌腱分为若干束,形成间隔,称为腱内膜。壁层构成纤维鞘管的衬里。脏壁两层滑膜在纤维鞘的远近端反褶呈盲囊状,中空为滑膜腔,腔内有滑液,利于肌腱在其间滑动。 3、纤维鞘管手指屈肌腱的滑膜鞘外包绕一层硬韧的纤维鞘,其背侧附着在指骨掌面,故又称为骨纤维鞘管,它是手指滑膜鞘的支持结构,包绕着屈肌腱和滑膜鞘。纤维鞘管壁厚薄不一致,由多个环状和交叉韧带组成,形成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物力学特性的滑车系统。纤维鞘管在手指屈曲时起肌腱滑车作用,以增加屈肌腱的力量,使肌腱能有效地发挥功能。 由于鞘管区内肌腱修复较困难,且术后容易形成粘连,预后常不理想,故此区被称为“无人区”或“禁区”。 4、腕支持带腕掌侧支持带或腕横韧带,覆盖腕骨,构成腕管。腕管内有拇长屈肌腱、指深浅屈肌腱共9条肌腱及正中神经。腕管的作用与指屈肌腱鞘相同,能改变肌腱力的方向,起滑车作用。 腕背侧支持带或腕背横韧带,由前臂深筋膜在腕背部增厚而成,下覆有滑膜鞘。它将腕背侧肌腱、滑膜鞘分隔成6个纤维鞘管,每个鞘管内有不同的肌腱通过。(二)肌腱营养 有关腱鞘区的肌腱营养来源曾有很多争议。现在较一致认为滑液是腱鞘区肌腱的主要营养来源。滑液营养肌腱的方式有主动扩散和手指屈伸运动时滑液被动挤入肌腱组织两种方式。 (三)肌腱愈合 传统观念认为肌腱经外源性途径愈合,肌腱粘连组织是细胞和血管长入段端

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实验指导书(学生)

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解剖实验 实验学时:8 实验类型:独立授课实验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数控插补多轴控制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 2、根据常用低压电器原理分析各运动控制电气元件的应用原理,分析数控插补运动实现的控制原理; 3、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流程进行运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机械结构分析、控制系统分析以及相关传感器选型等方面的设计内容。 本实验以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为具体对象,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技术流程和主要内容,通过运动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掌握常用电气元件识别和原理、数控插补原理、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等的设计和实现方式。 二、实验内容 1、通过数控插补多轴控制装置及其相关系统的测试和观察,分析数控插补的工作原理; 2、分析系统的功能、机械结构分析、运动关系以及相关传感器等,分析其相关的机械结构、电机及其驱动模块和传感反馈环节等; 3、根据常用低压电器原理,分析系统各运动控制电气元件的应用原理,分析数控插补运动过程实现的控制原理,并绘制相关的控制原理图和系统连接图。 三、实验设备 1、多轴运动控制系统一套(含电控箱) 2、PC机一台 3、GT-400-SG-PCI 卡一块(插在PC机内部)

四、实验原理 该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是依据开放式数控系统原理构建的,其以通用计算机(PC)的硬件和软件为基础,采用模块化、层次化的体系结构,能通过各种形式向外提供统一应用程序接口的系统。开放式数控系统可分为 3类:(1)CNC 在 PC中;(2)PC作为前端,CNC作为后端;(3)单 PC,双 CPU平台。 本实验采用第一类,把顾高公司的 GT-400-SG-PCI 多轴运动控制卡插入PC 机的插槽中,实现电机的运动控制,完成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其优点如下:(1)成本低,采用标准 PC机;(2)开放性好,用户可自定义软件;(3)界面比传统的 CNC 友好。 图1为该系统的硬件构成图,运动平台机械本体采用模块化拼装,主要由普通PC机、电控箱、运动控制卡、伺服(步进)电机及相关软件组成。其主体由两个直线运动单元(GX系列)组成。每个GX系列直线运动单元主要包括:工作台面、滚珠丝杆、导轨、轴承座、基座等部分,其结构见图2。伺服型电控箱内装有交流伺服驱动器,开关电源,断路器,接触器,运动控制器端子板,按钮开关等。步进型电控箱则装有步进电机驱动器,开关电源,运动控制器端子板,船形开关等。 图1 数控插补多轴控制系统硬件构成

(完整word版)肌腱损伤修复与锻炼

肌腱即大家所俗称的“筋”,肌腱是肌肉的延续部分,另一端与骨连接。手部肌腱的外观呈乳白色,有光泽。指屈肌腱的截面为椭圆形,指伸肌腱截面在手背以上为椭圆形,在手指背为薄片状,。它们的总长度在20cm以上。 1.肌腱的作用 肌腱的功能是将肌肉的收缩力传送到骨,产生关节的活动。肌腱本身无弹性,在体内有滑动能力,不同的部位,其滑动差别很大,在腕部,指屈肌腱最大滑动达4cm以上。 2.肌腱的特点 肌腱的抗张力很强,一根屈指肌腱可承受几十公斤拉力。肌腱极易被切割致伤。在肌腱绷紧时,轻微的刀切伤,就能使手上的肌腱完全断裂。 3.肌腱损伤 手部的肌腱很多,在生活和工作中,手部肌腱很容易受伤。其损伤机制中最常见的是玻璃伤,其次是刀割伤。在急诊病例中,涉及肌腱的手外伤比例超过50%,单纯肌腱损伤占到30%左右。 临床较为常见的肌腱损伤主要见于以下情况: 经典病例第一类:患者在情绪难以控制的状态下,用拳头打击玻璃,导致肌腱损伤。 经典病例第二类:患者在酒桌上,将酒杯或酒瓶弄碎,致手部肌腱受伤。 这类肌腱损伤,可能是肌腱的完全断裂,也可能是不完全断裂,还可能同时伴有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和骨与关节损伤,以及碎玻璃进入伤口内等。 肌腱损伤属于比较严重的损伤。但神经血管损伤更为严重。神经损伤后会致残,即便进行手术修复,仍然会留下严重的功能缺陷;单纯的血管损伤,会导致大出血,但经过手术修复,不会留下后遗症。在实际病例中,因为解剖的原因,肌腱损伤很严重时,一般会伴有神经和血管的损伤。单纯的神经和血管损伤的病例很少。 每条肌腱(掌长肌腱除外)都有其功能作用。肌腱的损伤后,大多数患者都能体会到功能缺失。比如,某个手指不能伸直或不能弯曲等。因此,肌腱断裂必须进行修复。 4.肌腱探查 探查类手术在外科手术中很多见的。适用于医生非常怀疑某些重要组织结构损伤时。临床怀疑存在肌腱的损伤,除了皮肤清创缝合外,还要进行肌腱的探查。肌腱类手术,无论是麻醉还是手术,都要高一个级别,费用从几百元到近两千元。很多患者出于各种原因,不想进行肌腱探查。

手屈肌腱分区及处理

屈肌腱损伤-治疗措施 屈肌腱损伤 (一)深肌腱抵止区(Ⅰ区)从中节指骨中份至深腱抵止点。该区只有指深屈肌腱,断裂后应争取早期修复,直接缝合断端。若在

抵止点1cm以内断裂,可将腱端前移,即切断远断段,将近端重新附着于止点处。 (二)腱鞘区(Ⅱ区)从腱鞘开始至指浅屈肌的附着处(即中节指骨中份),在此段深、浅屈肌腱被限制在狭小的腱鞘内,伤后很易粘连,处理困难,效果较差,故又称为“无人区”。目前一般主张,如系指浅屈肌腱牵拉断裂可不吻合,以免粘连,深肌腱浅肌腱同时断裂,仅吻合深肌腱,同时切除浅肌腱,保留腱鞘及滑车。亦有主张同时修复深浅屈肌腱。 (三)手掌区(Ⅲ区)腕横韧带远侧至肌腱进入腱鞘之前的区域。手掌内深肌腱的桡侧有蚓状肌附着,断裂后限制近端肌腱回缩。在蚓状肌区深浅肌腱同时断裂,可以同时吻合,用蚓状肌包裹深肌腱,防止与浅肌腱粘连。蚓状肌至腱鞘段,仅吻合深腱,切除浅腱。 (四)腕管区(Ⅳ区)九条肌腱及正中神经挤在腕管内,空间较小,正中神经浅在,常与肌腱同时损伤。处理时应切开腕横韧带,仅缝合深肌腱及拇长屈肌腱,切除浅肌腱,以增大空隙。吻合口应不在同一平面。必须同时吻合正中神经。 (五)前臂区(Ⅴ区)从肌腱起始至腕管近端,即前臂下1/3处。此区屈肌腱,有腱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保护,粘连机会少。屈肌腱在此区损伤,应全部作Ⅰ期缝合,效果常较好。但在多条屈指深浅肌腱断裂时,要避免吻合口在同一平面,以减少粘连。 拇长屈肌腱断裂,亦应争取Ⅰ期修复。在掌指关节平面,肌腱被夹在两块籽骨之间,易造成粘连。该平面的断裂,不直接缝合肌腱,而是切除远断端,在腕上腱一腹交界处作肌腱延长,将远断端前移,重新附着于止点处,亦可行环指屈指浅肌腱转移代拇长屈肌

运动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运动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学院名称 运动控制仿真实验报告 一、实验内容与要求 1.单闭环转速负反馈 2.转速电流双闭环负反馈

3.晶闸管相控整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具体要求:针对1 2 (1)仿真各环节参数 (2)仿真模型的建立 (3)仿真结果,分为空载还是负载,有无扰动 (4)仿真结果分析 二、Simulink 环境下的仿真 1.单闭环转速负反馈 1.1转速负反馈闭环调速系统仿真各环节参数 直流电动机:额定电压N U =220V ,额定电流dN I =55A ,额定N n =1000r/min ,电动机电动 势系数e C =0.192V ·min/r 。 假定晶闸管整流装置输出电流可逆,装置的放大系数s K =44,滞后时间常数 s T =0.00167s 。 电枢回路总电阻R=1.0Ω,电枢回路电磁时间常l T =0.00167s ,电力拖动统机电时间 常数m T =0.075s 。 转速反馈系数α=0.01V ·min/r 。 对应额定转速是的给定电压 n U =10V 。

1.2仿真模型的建立 图1-1单闭环转速负反馈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 PI 调节器的值定为 =0.56, = 11.43。 图1-2单闭环转速负反馈直流调速系统加入扰动负载时的仿真模型 1.3仿真结果 p K 1

图1-3空载启动不加扰动转速和电流波形 图1-4空载启动加负载扰动转速和电流波形 1.4仿真结果分析 (1)空载启动无扰动:由空载启动不加扰动转速和电流波形可知,当 =0.56, = 11.43。系统转速有较大的超调量,但快速性较好的。空载启动电流的最大值有230A 左右,而额定电流 dN I =55A ,远远超过了电动机承受的最大电流。 (1)空载启动加负载扰动:由空载启动加负载扰动转速和电流波形可知,在空载启动1S 后加负载扰动,在1S 到1.5S 时间段,转速和电流有明显的下降,但系统马上进行了调节。 p K 1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活动程序 手术当天至术后三周手背侧石膏托固定腕关节于屈曲45°,掌指关节于屈曲40°的位置,此期间禁止主动屈曲指间关节及被动伸指间关节。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活动程序 术后第零至三周: ?伤口换药,制作动力性的屈肌腱夹板。 ?夹板保持腕关节屈曲45°,掌指关节屈曲40°,允许患者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在夹板内助力下屈曲和主动伸展,以帮助修补后的屈肌腱的滑动。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活动程序 术后第四至第六周除去石膏托(夹板的动力性装置),让患者进行下列训练活动:①轻微的主动屈曲手腕、手指的活动;②主动伸展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③持续、大范围地被动屈曲手腕、手指的活动;④在掌指关节充分屈曲的情况下,持续、小心地被动伸展指间关节; ⑤开始松动腕关节,但注意在伸展腕部时,要保持手指屈曲;在伸展手指时,要保持腕部的屈曲,不能同时伸展两处。在练习间隙及夜间,需继续佩带石膏托,以确保安全。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活动程序

术后第七周训练活动包括:①主动屈曲、伸展手腕、手指的活动;②用力地被动屈曲手腕、手指的活动;③单独指浅屈肌腱的滑动性练习;④单独指深屈肌腱的滑动性练习;⑤钩拳练习:将手摆成鸭嘴状,最大限度屈曲近指和远指关节的同时伸直掌指关节,然后,再使手回到鸭嘴状,重复数次;⑥握拳练习:最大限度地用力抓、松拳。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活动程序 术后第八周训练活动包括:(1)主动的轻抗阻性屈曲手部的活动,如抓捏海绵球或棉花团等。 (2)主动的抗阻性伸展活动,如手指撑开橡皮圈等。(3)用力地被动屈曲手部的活动。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活动程序 术后第九周训练活动包括:(1)主动的重抗阻性屈曲手部的活动,如抓捏不同力度的橡皮泥等。(2)主动的重抗阻性伸展活动,如手指撑开多根橡皮圈等。(3)用力地被动屈曲和伸展手部。(4)有屈曲挛缩者,进行徒手或机械的牵张治疗。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活动程序 术后第十周训练活动包括:(1)被动牵伸腕部及手指诸关节。(2)功能强化性的手部作业活动,如和面团、搓洗衣物、拧不同型号的螺丝等。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时间2014.10 _ 学院自动化 _ 专业班级自1103 _ 姓名曹俊博__ 学号 指导教师潘月斗 ___ 成绩 _______

摘要 本课程设计从直流电动机原理入手,建立V-M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ACR和ASR结构,其中主回路采用晶闸管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供电,触发器采用KJ004触发电路,系统无静差;符合电流超调量σi≤5%;空载启动到额定转速超调量σn≤10%。并详细分析系统各部分原理及其静态和动态性能,且利用Simulink对系统进行各种参数给定下的仿真。 关键词:双闭环;直流调速;无静差;仿真 Abstract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from DC motor, establish the principles of V-M double closed loop DC speed control system design, the double closed loop dc speed control system and the structure, including ACR ASR the main loop thyristor three-phase bridge type all control the power supply and trigger the rectifier circuit KJ004 trigger circuit, the system without the static poor; Accord with current overshoots sigma I 5% or less; No-load start to the rated speed overshoot sigma n 10% or less.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ystem principle and the static and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the system of simulink to various parameters set simulation. Key Words:double closed loop;DC speed control system;without the static poor;simulation

运动控制系统实验指导书分解

运动控制系统 实验指导书 赵黎明、王雁编 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自动化系

直流调速 实验一不可逆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静特性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研究晶闸管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在反馈控制下的工作。 2.研究直流调速系统中速度调节器ASR的工作及其对系统静特性的影响。 3.学习反馈控制系统的调试技术。 二.预习要求 1.了解速度调节器在比例工作与比例—积分工作时的输入—输出特性。 2.弄清不可逆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三.实验线路及原理 见图6-7。 四.实验设备及仪表 1.MCL系列教学实验台主控制屏。 2.MCL—18组件(适合MCL—Ⅱ)或MCL—31组件(适合MCL—Ⅲ)。 3.MCL—33(A)组件或MCL—53组件。 4.MEL-11挂箱 5.MEL—03三相可调电阻(或自配滑线变阻器)。 6.电机导轨及测速发电机、直流发电机M01(或电机导轨及测功机、MEL—13组件)。 7.直流电动机M03。 8.双踪示波器。 五.注意事项 1.直流电动机工作前,必须先加上直流激磁。 2.接入ASR构成转速负反馈时,为了防止振荡,可预先把ASR的RP3电位器逆时针旋到底,使调节器放大倍数最小,同时,ASR的“5”、“6”端接入可调电容(预置7μF)。 3.测取静特性时,须注意主电路电流不许超过电机的额定值(1A)。 4.三相主电源连线时需注意,不可换错相序。 5.电源开关闭合时,过流保护发光二极管可能会亮,只需按下对应的复位开关SB1

即可正常工作。 6.系统开环连接时,不允许突加给定信号U g起动电机。 7.起动电机时,需把MEL-13的测功机加载旋钮逆时针旋到底,以免带负载起动。 8.改变接线时,必须先按下主控制屏总电源开关的“断开”红色按钮,同时使系统的给定为零。 9.双踪示波器的两个探头地线通过示波器外壳短接,故在使用时,必须使两探头的地线同电位(只用一根地线即可),以免造成短路事故。 六.实验内容 1.移相触发电路的调试(主电路未通电) (a)用示波器观察MCL—33(或MCL—53,以下同)的双脉冲观察孔,应有双脉冲,且间隔均匀,幅值相同;观察每个晶闸管的控制极、阴极电压波形,应有幅值为1V~2V 的双脉冲。 (b)触发电路输出脉冲应在30°~90°范围内可调。可通过对偏移电压调节单位器及ASR输出电压的调整实现。例如:使ASR输出为0V,调节偏移电压,实现α=90°;再保持偏移电压不变,调节ASR的限幅电位器RP1,使α=30°。 2.求取调速系统在无转速负反馈时的开环工作机械特性。 a.断开ASR的“3”至U ct的连接线,G(给定)直接加至U ct,且Ug调至零,直流电机励磁电源开关闭合。 b.合上主控制屏的绿色按钮开关,调节三相调压器的输出,使U uv、Uvw、Uwu=200V。 注:如您选购的产品为MCL—Ⅲ、Ⅴ,无三相调压器,直接合上主电源。以下均同。 c.调节给定电压U g,使直流电机空载转速n0=1500转/分,调节测功机加载旋钮(或直流发电机负载电阻),在空载至额定负载的范围内测取7~8点,读取整流装置输出电压U d 3.带转速负反馈有静差工作的系统静特性 a.断开G(给定)和U ct的连接线,ASR的输出接至U ct,把ASR的“5”、“6”点短接。 b.合上主控制屏的绿色按钮开关,调节U uv,U vw,U wu为200伏。 c.调节给定电压U g至2V,调整转速变换器RP电位器,使被测电动机空载转速n0=1500转/分,调节ASR的调节电容以及反馈电位器RP3,使电机稳定运行。 调节测功机加载旋钮(或直流发电机负载电阻),在空载至额定负载范围内测取7~8

运动控制

实验一单闭环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DJDK-1型电机控制系统实验装置主控制屏DJK01的结构及调试方法; (2)了解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各主要单元部件的原理; (3)掌握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的一般调试过程; (4)认识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 二、实验线路及原理 为了提高直流调速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指标,可以采用闭环系统。图5-7所示的是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在转速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中,将反映转速变化情况的测速发电机电压信号经速度变换器后接至速度调节器的输入端,与负给定电压相比较,速度调节器的输出用来控制整流桥的触发装置,从而构成闭环系统。而将电流互感器检测出的电压信号作为反馈信号的系统称为电流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G:给定器 ASR:速度调节器 ACR:电流调节器 GT:触发装置 FBS:速度变换器 FA:过流保护器 FBC:电流变换器 API:I组脉冲放大器 图5-7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原理图 三、实验内容 (1)主控制屏DJK01的调试; (2)基本控制单元调试; (3)Uct不变时的直流电动机开环特性的测定; (4)Ud不变时的直流电动机开环特性的测定; (5)转速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6)电流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四、实验设备 (1)主控制屏DJK01;(2)直流电动机-直流发电机-测速发电机组; (4)双臂滑线电阻器;(5)双踪慢扫描示波器;(6)万用表.

五、预习要求 (1)复习电机控制(直流调速系统)教材中有关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内容; (2)掌握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3)根据图5-7,能画出实验系统的详细接线图,并理解各控制单元在调速系统中的作用。 六、思考题 (l)P调节器和PI调节器在直流调速系统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2)实验中,如何确定转速反馈的极性并把转速反馈正确地接入系统中?调节什么元件能改变转速反馈的强度? (3)实验时,如何能使电动机的负载从空载(接近空载)连续地调至额定负载? 七、实验方法 1.触发控制电路调试及开关设置 (1)打开总电源开关,观察各指示灯与电压表指示是否正常。 (2)“调速电源选择开关”拨至“直流调速”挡。“触发电路脉冲指示”应显示“窄”;“Ⅱ桥工作状态指示”应显示“其他”,如不满足这个要求,拨动DJK02面板上的钮子开关,使之符合上述要求。 (3)触发电路的调试方法:用示波器观察触发电路双脉冲是否正常,观察三相的锯齿波并调整a、b、c三相的锯齿波斜率调节电位器,使三相锯齿波斜率尽可能一致;观察6个触发脉冲,应使其间隔均匀,相互间隔60°。 (4)将给定器输出Ug直接接至触发电路控制电压Uct处,调节偏移电压U b,使U ct=0时,α=90°。 (5)将面板上的U lf端接地,将I组触发脉冲的六个开关拨至"接通”,观察正桥SCR1~SCR6晶闸管的触发脉冲是否正常。 2.Uct不变时的直流电机开环外特性的测定 (1)控制电压Uct由给定器的输出Ug直接接入,直流发电机接负载电阻R G。 (2)逐渐增加给定电压Ug,使电机启动,升速;调节Ug和RG使电动机电流I d=I ed、转速n=n ed。 (3)改变负载电阻R G即可测出Uct不变时的直流电机开环外特性n = f(I d),记录于下表中。 (1)控制电压U ct由给定器的输出Ug直接接入,直流发电机接负载电阻R G。 (2)逐渐增加给定电压Ug,使电机启动,升速;调节U g和R G,使电动机电流I d=I ed、转速n = n ed。

手部肌腱损伤知识讲解

手部肌腱损伤

第三章手部肌腱损伤 第一节指屈肌腱损伤 一、新鲜指屈肌腱损伤 新鲜指屈肌腱损伤是手外科急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见病因有锐器伤(玻璃切割伤和刀伤)和机器伤(电锯伤和电刨伤)。前者多为单纯肌腱损伤,后者多为皮肤、骨关节、神经、血管等组织的复合伤。 【临床表现】 1.指间关节的主动屈曲活动丧失。 (1)指深屈肌腱损伤:伤指的远侧指间关节不能主动屈曲;近恻指间关节能主动屈曲。 (2)指浅屈肌腱损伤:被动控制其他手指在伸直位时,伤指的近侧指间关节不能主动屈曲。 (3)拇长屈肌腱损伤:拇指指间关节不能主动屈曲。 2.伤指呈自然仲直位。 【诊断要点】 1.根据受伤部位组织受损的情况,结合指深、浅屈肌腱及拇长屈肌腱的解剖走行特点进行判断。 2.根据指屈肌腱损伤的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3.儿童肌腱损伤的诊断,可根据伤口的部位、手指的活动情况、安静或睡眠时伤指的姿势等做出判断。 【治疗原则】 1.指屈肌腱损伤的处理原则 (1)修复时机:新鲜指屈肌腱损伤,应在全身情况及技术条件允许下,进行一期修复。如不宜进行一期修复,或因种种原因未做一期修复者,可在伤后 1个月内做延迟一期修复。 (2)肌腱的缝合:为了减少术后肌腱粘连,适应术后早期功能练习,肌腱的缝合要力求方法简便、可靠,有一定的抗张能力,并

能减少腱端缝合部位的肌腱血管绞窄。目前常用的肌腱缝合法有:改良Kessler法、Klcinert法和津下套圈法等缝合法。 (3)鞘管的处理:鞘管的完整可以促进肌腱愈合,还可以减少肌腱粘连。较为完整的鞘管不应切除,应予修复;破损严重的鞘管应该切除,但要保留重要的环形滑车,如A2、A4等。 (4)早期功能练习:条件允许时,可进行早期练习。条件不具备时,应采用制动方法。不论是早期功能练习,还是术后制动,这两种情况下均可能发生肌腱粘连和肌腱断裂。早期功能练习应在严格的监督指导下进行,避免发生肌腱断裂等并发症。 2.不同分区肌腱损伤的修复方法 (1)I区指屈肌腱损伤的修复: 1)I区指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损伤,断裂处距止点在1cm 或以内,或指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从止点处撕脱,末节指骨未骨折者采用肌腱前移术。 2)I区指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损伤,断裂处距止点在1cm 以上者采用肌腱端端缝合术。 (2)II区指屈肌腱损伤的修复: 1)II区远端为指浅屈肌腱骨附着点(止点),多为指深屈肌腱单独损伤,采用肌腱端端缝合术。 2)II区中部(Camper交叉),指浅、深屈肌腱同时损伤,只修复指深屈肌腱,而不修复指浅屈肌腱或只修复一股指浅屈肌腱。 3)II区近端,指浅、深屈肌腱同时损伤,采用肌腱端端缝合术。 (3)Ⅲ区指屈肌腱损伤的修复:此区指浅、深屈肌腱同时损伤或单独损伤都可一期修复,拇长屈肌腱损伤可一期修复。采用肌腱端端缝合术。 (4)Ⅳ区指屈肌腱损伤的修复:单纯指浅屈肌腱损伤,可一期修复;指浅、深屈肌腱同时损伤,可只修复指深屈肌腱,切除指浅屈肌腱。 (5)Ⅴ区指屈肌腱损伤的修复:此区指浅、深肌腱损伤,均可一期修复。

肌腱修复术后康复治疗要点

肌腱修复术后康复治疗要点 肌腱修复术后主要问题是肌腱粘连、瘢痕、关节僵硬和肌力、握力不足。其术后处理作简要介绍: (一)瘢痕、肌腱和软组织粘连的处理 手外伤时,软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腱滑膜及肌腱本身都可能同时受伤,加之手术创伤、瘢痕形成较多。如在手术后早期,没有采用控制肿胀措施,渗出液会加剧肌腱等软组织的粘连。如果在术后早期,在保护肌腱愈合的前提下,使用冷辽和磁疗,有助于减少肿胀。在术后3周伤口愈合后开始,可以使用超声波疗法,以利于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的排列,减少瘢痕集结的密度。术后5周,可以摩擦性按摩,也可以使用音频、蜡疗、硅酮胶等给予软化肥大和粘连的瘢痕。 肌腱粘连是屈、伸肌腱修复术后康复的最大问题,处理瘢痕处理,保证肌腱滑动是非常重要的。在术后4周内,有限制的手指活动可使肌腱在短缩的位置有轻微的被动活动。约在5周后,当肌腱愈合较牢靠后,便可开始肌腱主动滑动运动训练。这对于屈指浅肌腱和屈指深肌腱同时修复者尤为重要。约术后7周,应增加肌腱滑动的力量和肌力训练。假如术后8周,肌腱粘连仍然明显,或肌力弱,也可采用低频点刺激以加强肌腱滑动和肌力。 (二)关节僵硬处理 肌腱修复术后,需制动,使关节活动受限制,从而导致关节僵硬。如果肌腱损伤合并骨折等因素,会延长关节的制动时间,更加重

关节僵硬的程度,所以要给予适当的治疗,以预防关节僵硬。 当肌腱在石膏或支具保护期间,如果关节开始有僵硬的迹象,可以做轻微的关节被动滑动。因为这些附加活动可以增加正常的关节活动。在进行轻微的关节松动时,必须控制好手法操作力度,维持手正确的位置,否则会影响到肌腱修复部位的稳定性、拉断肌腱。同时实施关节被动滑动时,关节不应产生明显的屈伸,以防止对肌腱产生牵拉。如果肌腱愈合后关节扔僵硬,则需要采用关节松动技术,也可采用关节牵引,使挛缩的软组织、韧带和关节囊伸展。最后是进行手部被动的完全屈曲和伸展动作,使手指充分握拳和张手。 对有些疼痛特别敏感的患者,可以在治疗前给予经皮电刺激,减轻疼痛感。在关节活动前,给予热疗,可以增加软组织的柔软性,从而增加关节活动的效果。 (三)肌力和握力减退的处理 当肌腱愈合较为牢靠时(约术后6周),可以开始分级的肌力训练。除了恢复损伤肌腱的力量外,握力、捏力和腕力也应训练。训练开始时进行没有阻力的主动关节运动。随着时间的增加,渐进的进行抗阻运动训练。当肌腱愈合完全牢靠时(约术后8周),可以进行较强的肌力和握力训练,也可以开始为恢复工作能力设计的工作模拟训练,使患者早期返回工作岗位。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修订稿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活动程序 手术当天至术后三周手背侧石膏托固定腕关节于屈曲45°,掌指关节于屈曲40°的位置,此期间禁止主动屈曲指间关节及被动伸指间关节。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活动程序 术后第零至三周: 伤口换药,制作动力性的屈肌腱夹板。 夹板保持腕关节屈曲45°,掌指关节屈曲 40°,允许患者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在夹板内助力下屈曲和主动伸展,以帮助修补后的屈肌腱的滑动。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活动程序 术后第四至第六周除去石膏托(夹板的动力性装置),让患者进行下列训练活动:①轻微的主动屈曲手腕、手指的活动;②主动伸展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③持续、大范围地被动屈曲手腕、手指的活动;④在掌指关节充分屈曲的情况下,持续、小心地被动伸展指间关节;⑤开始松动腕关节,但注意在伸展腕部时,要保持手指屈曲;在伸展手指时,要保持腕部的屈曲,不能同时伸展两处。在练习间隙及夜间,需继续佩带石膏托,以确保安全。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活动程序

术后第七周训练活动包括:①主动屈曲、伸展手腕、手指的活动;②用力地被动屈曲手腕、手指的活动;③单独指浅屈肌腱的滑动性练习;④单独指深屈肌腱的滑动性练习;⑤钩拳练习:将手摆成鸭嘴状,最大限度屈曲近指和远指关节的同时伸直掌指关节,然后,再使手回到鸭嘴状,重复数次;⑥握拳练习:最大限度地用力抓、松拳。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活动程序 术后第八周?训练活动包括:(1)主动的轻抗阻性屈曲手部的活动,如抓捏海绵球或棉花团等。(2)主动的抗阻性伸展活动,如手指撑开橡皮圈等。(3)用力地被动屈曲手部的活动。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活动程序 术后第九周训练活动包括:(1)主动的重抗阻性屈曲手部的活动,如抓捏不同力度的橡皮泥等。(2)主动的重抗阻性伸展活动,如手指撑开多根橡皮圈等。(3)用力地被动屈曲和伸展手部。(4)有屈曲挛缩者,进行徒手或机械的牵张治疗。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活动程序 术后第十周训练活动包括:(1)被动牵伸腕部及手指诸关节。(2)功能强化性的手部作业活动,如和面团、搓洗衣物、拧不同型号的螺丝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