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白话解说

大学白话解说

大学白话解说

自序

序言

一、孔子语

二、释明明德

三、释新民

四、释止于至善

五、释本末

六、释格物

七、释致知

八、释诚意

九、释正心修身

十、释修身齐家

十一、释齐家治国

十二、释治国平天下

结语

自序

大学一书。儒教内圣外王之道也。体之分化。用之关合。无不皆备矣。诚修性了命之金丹。齐家治国之路径。曩昔时。误以诸经并齐曰。四书之一篇耳。于今捧视。迥于前异。不禁有今昔之感。降及末运。频仍诸劫。浓云毒霾。现出凄惨阴沉之幕。黎庶不穷其源。咸曰数之所定。理不得而移之。劫之所至。人不得而挽之。溯流穷源。其弊焉在。穷其劫始。乃系人人悉以儒教为腐。学经废驰之咎耳。余因有见于此。继之以思。如欲挽此浩劫。扶此狂澜。除劝善以正人心外。非续之以根本解决不可。何曰根本解决。格物。致知。二章是也。因道脉相衍至秦。运数应隐。故惨遭秦火之焚。独失格致二章。迷入门之阶梯矣。如是已历二千余载。无复知其源者。余恭奉皇天明命。应运补述格致二章。使残月复圆。光照全球。咸令登仁造域者。初学有所阶梯耳。此所谓根本解决。根本解决后。始知明其明德为体。实践新民之功为用也。如是则庶几令天下后世有所凭照云尔。

序言

大学一书。其意至深。其理至微。系无极大乘大法。细复观之。亦系极简极明之文。至平至庸之行也。呜呼。圣人之道。原自平庸。不尚矜奇。人每视为平庸。而弗践之。误矣。岂知平庸之道。正趋圣域之道也。惜乎。世人诚恒坚三字不能抱定耳。故学经谆谆诰诫。以励后世。吾注解之下。不胜感叹。圣人悯世之心苦。教诲天下后世之法密也。总言大学经旨。三纲领已道尽无遗矣。中令所谓半部论语而治天下。何用半部哉。学经之明德新民。用之以治国平天下而不尽也。曩昔尧舜揖让。垂拱而治。万民浑浑。其心朴朴。焉用鈇钺而降之哉。究其治国之要素。教民之良法。不外自明明德实践亲民。以化亿兆庶民咸明其明德。明德复初。见于言行。将其自治于一身。焉用法而辖之乎。人人各有自治精神。身心性融成一炉。归于理育。虽不但在世为圣化之民。身逝亦证萨萨陀陀之仙。故大学之八条目。先以格物入手。何曰格物。内圣之初功也。于何可见。私欲净尽。天理流行。性与天理。如长天秋水。相映一色。明明德复。实践亲民之功为用。致我良知以外王也。此圣人所教为民父母者。应由是处入手。至恳切要之处也。如是则举意必诚。动心必正。性为圣君。心作贤明之臣。以道化身。则身心性融为一矣。性本至静。有感遂通。发于心而役其身。莫非皆道也。须知身心性。亦有三大分别。性本至善。心本有善。有不善。身本恶浊者也。如性秉其权。则心身共役。虽欲心之妄动。身之妄行。诚难为矣。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此四部为内圣之功体也。内体具足。溢于一身。则身不修而修矣。由身推用。何处着手。则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当何如也。内圣具足。见于言行。谦恭忍让。兢兢持己。治家有道。处事秉公。未有如是不家齐者。欲齐其家。如是则齐家之心也。齐其心则身未有不齐者。不齐其心。而欲齐身。诚难为矣。一国乃各家宗之集。如果由齐家作起。内顾无瑕。施德于外。如春风到处。万物萌然。明德感昭。群起响应。圣曰。速于置邮而传命。诚然如是。一国大治。咸知仁为体。义为用。尊卑礼让。惠然和风。一国与一家一身诚无异矣。犹文王以德化民。感昭天下。诸侯咸慕。士民引领。如是则未有不王天下者。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外王之用也。苟舍内圣之体。而欲实作外王之用。吾知其非然也。

大学定义者何。以上大学之我见所论。此为万民上者。应修内圣之体。以达外王之用。或曰。庸庸士庶。何可法乎。吾曰非然。须知圣人立教之意。本不执定一端而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之语。由是可见梗概矣。无论尊卑贵贱。只要至诚不息。明性复初。极其止于至善。何分尊卑贵贱哉。朱注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以吾所见非然。正与此论相反。我曰大学者正小人之学也。然既称为大人。已内格无物。性珠圆明。效天之大。尽性之能。何须又复学也。所谓大学者正小人之所学。小人者细民也。因虽系细民。性之所具。与圣贤无异。苟能内格心物。以觅良知。意之所发。诚必随之。心之所举。正必如之。如是虽身系细民。而学功已届大人之境。嗟呼。人不自学。犹密藏珍器。而不知作何用也。大好明德。埋于尘氛之下。极明皓月。藏于浓云深雾之中。人人恪尊学经。奉行始终不怠。虽大人亦非大人。小人亦非小人矣。极其造峰。吾信无丝毫之差别。噫。世人不悟。何胜浩叹。

大学源流。人咸曰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此其源流也。吾曰非然。何知其非然也。我可以说。未有天地。而大学之道已在。大学之道。如经天之日月。行地之河海。织成锦绣乾坤者大学也。长养万物之功者大学也。在未有天地之时。大学之纲领条目。文字书面虽无。而经体。经用。经旨。经功。则有矣。不过至孔圣时。得单传心法。怀不二性学。将乾坤万物之大学。总括于书面耳。至于源流。相信不自至圣始。乃系由天道以启端也。愿修道君子幸熟思焉。

第一章孔子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字解]大学者。发扬自性之大也。明即切磋琢磨之功。明德即原性。亲民即自参自悟自觉自尊自亲者自新,自新则复明。因此,“亲民”念“新民”。亦为推自性之能事。化天下同胞。使各复其自性之谓。至善即无极境界。

[节解]大学之道。在人之性天中。既在性天中。又何必复学也。因其人落红尘。气秉所拘。物欲所蔽。将充分之性天。而陷于万丈尘氛之内。所以必须用切磋琢磨之功。以期复明性天也。大学者换而言之。即令人学习发扬性天之学也。虽系学天。而实不出己身耳。故先格心物。除私欲。原性复初。自身之内圣功夫。则到止境。内圣之功具足。即体固矣。复加以亲民之用。何曰亲民。民者。身中之良民也。良民者何。即性天也。使天下同胞。各亲其良民。即圣人所谓兼善天下也。然我一人性体灵明。皇天何喜。本乎皇天一视之心。愿天下同胞。咸能用上切磋琢磨之功。复回性天之极大光明。由己推人。毫无人相。可以说明明德之功。系内圣也。亲民之功。系外王也。内圣外王之功具足。一言而为天下后世法。一行而为天下后世则。在世曰圣贤。出世曰仙佛。至善境界不行而至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字解]知止即知己所当止之境。定者羁心猿系意马。不能任其驰骋。使其有所归宿也。静者清静无为。念兹在兹。朝斯夕斯也。安者身有所循。心有所归。性有所安。各得其所。次第不紊也。虑者内功已足。而虑外功之弗成。抱悲天悯人之至虑。虑人不修性。虑世不清宁也。得者尽其性中之能事。广建圣功。慈以化人。悲以悯世。三千大千视为一体。六十亿人悉如同胞。由我性天之光明。而推及亿兆同胞。各复自性。而我之佛果。不期其得而自得也。

[节解]以上三大纲领。人各能毅然作去。结果达到至极无以复加至善之境界。然初步欲学大学之功。须先心知止于何处。曰止于性天也。心有所归。而性不问自定矣。性定之后。则此身若有若无。此心如在如不在。此性若非然而不非然也。清静无为。浑然一理。静若山岳。动似河海。而达到真静之境界。此所谓身有所循。心有所归。性有所安矣。性既安则内圣之功具足。以下虑与得者。此其外功也。亦可以说是亲民之道耳。内圣虽系具足。必以悲天悯人之心常抱。苦口婆心化世。一人性天未明。己之性天犹未明至极峰耳。虑者。虑世界众生不悟。虑社会同胞性天未明。此以众生为虑。以天下为忧也。亦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也。量己性之所知。发己性之所能。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春风到处霭然拂面。万物为之萌芽。人人为之喜色也。如是众生觉性。而己之外功得矣。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字解]物。即有形质之物。本。即发物之源头。末。万殊也。事。亲民度众之事也。始。即开端。终。即结局。知。即明澈。先。即先天赋性之皇母。后。即后天生我父母也。道。即无极至境。[节解]凡世界具体之物。必有源头。例如一株植物。源头在其极细极微之颗种里。此其物之本也。此株植物。由根发本。自本生枝长叶。终于结亿万极细极微之颗种。此其末也。亦即由末返本耳。如物无本。则末从何来。无末则返本无从。本能生末。末复能返本也。至于人间。凡是一事。多半有始无终。美满之事情。结果陷于苦恼。如复性天之人。以亲民之功。为己应份之事。朝斯夕斯。念兹在兹。乾乾不息之真精神。而矢志前进。将以造至善之极峰为终矣。苟其始勤终怠。莫言亲民之事。纵极细极微之事。亦万无一成。我且拿个比喻。苍天之始终也。试观之每年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分毫不错。从开天辟地为始。倾天陷地为终。无有一年不是如此。甚至无有一月一日一时不是如此者。大始大终。人何不法欤。果能如天地之始终。凡天事人事无一不成也。知所先后者何解。知者明澈我形觉之先后也。能明晓性之源头。身之由来。当然孝道是不可少者。然在一般明哲来论。顺亲之心。养亲之身。大哉孝乎。殊不知尽先天之孝。亦在孝之一端也。何曰先天孝。天下众生灵性。本是一母。所以方称世界之人。皆我同胞也。此孝何尽。能将我性天复初。实现亲民之功。俾兄弟姊妹。携手还原。共造无极境界。此谓孝先天赋性之母。尽孝之大也。所以尽孝于先天。尽孝于后天。两层大孝。可以说为并重也。果能如是则近道矣。亦曰造至道矣也可。然此节分理气象焉。物有本末。象也。事有终始。气也。知所先后。理也。以理气象而悟至道。庶乎其不差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字解]明德。道心也。心靖息争。大同之景象也。治。治理也。齐。齐家先齐心也。修。克己也。正。居中也。不偏不倚。大中至正。诚。无虚也。致。推广也。格。除也。即格心物驱身物也。

[节解]此一节乃由用返体也。言古代圣君贤相。将自己明德复初。而后实践亲民之用。欲使天下同胞。咸明其固有之明德。应当由何处入手。必须先将本国士民格其心物。致其良知。然后始能明其明德于天下。欲将国内士民。格其心物。致其良知。必须先由家庭作起。谚曰。治国易而齐家难。何也。治国之道。除行仁政外。以法济其所不及。齐家则不然。悉用于大化之力。先齐其心。举家言行范以道德。咸能明其明德。而后家有千口。心只一心也。然欲齐其家。必须先修其身。修身之法无他。初步必须言行相顾。舍己从人。虚心容物。二六时中。如对鬼神。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战兢自持。恐德不足以化他人。而况肆之乎。但欲作到此步。必须先正其心。心者一身之主。万相之宗。心之所发。意必随之。意之所动。身必行之。此心中立不倚。澄然如长天秋水。万里一色。浩然正气。充塞两大。欲作此步。非先从诚意上入手不可。意何以诚。意者心之发。心发意随。一体连贯。此意荡荡如虚空悬挂。本无着落。忽善忽恶。本无止象。如不加以诚字。则渺渺何着。诚者何。即不虚之谓。意发中诚。身行合理。意存至诚。而心则大中至正矣。欲致此步者。必须致其良知。良知即自性也。致者推广行远也。如良知埋没。心意又安所归乎。心既无归。仍无止境。虽欲正而不可得。性者君也。心者臣也。意者民也。身者役也。君心克明。峻德是怀。而心意身。始能共役。而践之以道也。君失其位。则飞沙横流。变吉祥为祸殃矣。而又安能得其道哉。欲致其良知。必须先格心物。将气秉所拘。物欲所蔽。一切传染之性咸去。恢复固有本然之性。则以上造诣不行而至矣。此章系由用返体。万殊总归一本。气象终还一理。谚曰。水流千遭归大海。此之谓也。总言圣经贤传。佛学道典。千言万语。不外一性。性之所发。理不得而夺之。理之所生。数不得而移之。数之所至。人安得而强之乎。欲移其数何难。遵循大学条目。实地力行。则命由我造。福自天申矣。信然。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字解]如前。

[节解]是以将后天一切气秉所拘。物欲所蔽。传染之性。悉数格去。则犹拔云雾而重睹青天矣。如是推广行远。致达我良知之所能。以尽其天职而化民也。意虽欲恶。不得其伴矣。故曰诚。诚其意。意有所止。虽心发以不正。而意亦弗随之。心安得不正乎。心居至正。觉心源渐趋性海。性安得不磊落光明哉。故格致诚正。内圣之功也。身既修。见于言行。大德所感。未有不俯首而受化之者。举家心齐。始曰家齐。国者一家一家所集合也。我家齐众家慕之。推广行远。咸向春风。复济之以法。而国大治矣。国治诸侯响应。朝野仰望。士民引领。安谓天下不太平乎。故修齐治平。外王之功也。体用分明。则内圣外王备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字解]天子。天下元首。替天行道。教养万民者。庶人。万民也。一。无极代称数之始也。

[节解]天子元首。替天行道。教养万民。必须由己身作起。欲从己身作起。当先由何处入手。必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次第不紊。循序而进。内圣之功方足。如是则性天污垢消尽。一身莹莹。洁白如玉。以不言化诸国。以立身教万民。推广行远。天下万民。咸知修身为本。民以自治。何用被治乎。故圣君之治民者。非治民身也。治民心也。只治其身。不治其心。则舍本而逐末矣。如能治其心。而身无有不治者。空治其身。而心亦未有不驰者。故圣君非治民也。化民也。欲实现万民皆得其化。非己身内圣之功具足不可。治民。化民。诚有分析。可不细思欤。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其间泛滥无疆矣。可以说一个团体。为其团体之长即君。被其所使即臣。如一个商号。经理君也。其下臣也。只要经理以身作则。言行合度。待人如己。未有其下而不尽忠于经理者。此从一个小范围说起。任何团体皆然。由小推大。方能极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先由一个小团体之君臣。而推到整个天下之君臣。个个小团体。君明臣忠。则大天下之君臣亦然。此何理也。假如大天下君臣。不顺天之道。执天之行。安能化小团体之君明臣忠哉。故由个个小团体之景象。则自知大矣。此一贯之理。不可移焉。休谓君只言皇上。臣只言官也。一个团体莫非君臣。一个组织莫非君臣。世人休执一也。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字解]本者。格致诚正是也。末者。修齐治平是也。厚薄皆不得其中理。

[节解]所谓其本乱者。乃格致诚正四步功夫。皆未循序作到。而欲实践修齐治平之举。诚为难矣。如同灌溉植物。不溉其根。而洒枝叶。则愈洒愈枯。人可不自警欤。所以舍本逐末。乃是根本极大错误。厚者何。曰性。薄者何。曰情。应其厚其所厚。薄其所薄为然。故道德君子。未有厚者薄待。薄者厚遇也。

大学一书。虽曰大人之学,究其根源。乃人人之学也。人人各具天赋灵性。至圆至明。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妇人孺子。莫非皆然。人在幼稚。性本至善。曰本然之性。身岁渐长。气拘物蔽。曰传染之性。人人各具其性大。惜乎不知觅耳。此所谓大而不知其大。小而反行小矣。孔子言曾子述。一篇经文。总括意义。无非令人人各觅其大。何谓大。曰性。何谓小。曰情。如能将我具有之性大。下定决心。用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功夫。将性大复初。则我一杯之水纯洁。倾于大海之中。浑然焉分。然而性大者。非一人独具。天下万民悉具也。天下有一人未复其本然性大。则我性何足为大。所以大学之道者。即令人人学其觅性大之道也。欲觅性大。当学何功。须用格致诚正。循序不紊功夫。矢志前进。将人相我相。荡然扫净。视人犹己。性系同胞也。我觉性。同胞迷性。我心何忍。故应实践亲民度众。舍己从人。化人人为善之责。跻世界为大同之任。人人身有所循。心有所归。性有所安。则我臻至善矣。何曰至善。能将我一杯之洁水。倾于大海之中。浑然不分。此至善也。假使杯水有纤尘之染。则倾海之后。亦显然有斑矣。至善者。无极真空也。我之性大与无极合并。则我一身则非我矣。何也。大而无外。穷极乾坤。万物即我也。岂视一四肢百骸之躯为我哉。如是则至善无阶可升矣。此事纵妇人孺子各皆能之。惟人自弃。何胜浩叹。故古圣教世。先令世人。由格物之功着手。而达于上上之乘。苟一日克己则即一日圣贤。终身克己。则即终身之圣贤。至善者身储焉。愿天下万民回光返照耳。其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之语。乃圣人循循善诱。引人入圣之法也。人能知物有本末。返躬自想。一物尚能返本。何况人乎。老子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植物尚能返本。人可不自警欤。人之本末为何。具性形两层论。先天赋我之性。本源在何。曰真理也。后天生我之身。本源在何。曰父母也。先后两层。大本大源。既已明晓。应当复性返本。归于真理。尽孝报本。顺养父母。果如是如植物之还源返本。则诚若天地。恒若日月。安有事而不终始乎。由此明了。先天后天之分。洞澈本然传染之性。则近于至善之道矣。圣人深恐天下后世。读是书诚易。行是书则望洋生叹耳。故先以物与事作入德之径。晓先后之殊。则不难趋进至善之路。内圣之功具足。则外王如风行雷厉之速。纲领条目。一以贯之。真如矢之不倚耳。二章释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

[字解]康诰周书。克能也。明德。本然之性也。

[节解]所谓克明德者。即是尽其明德之能事。明德何能。五常之德具焉。实践五常。即率性之谓道。所谓发于明德而终归于明德也。或问曰。此何理也。我曰。五常系由明德所发。能尽其五常之能事。则明德始为明矣。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字解]太甲商书。顾谓常目在之也。諟犹此也。

[节解]所谓天之明命者。天以空洞灵明之真理。赋于人身曰性。性运周身曰命。然我命之由来出于性。性之由来出于理。命与至静空洞之理天。息息相通也。我之一身如小天地。一身可能融会三极。天之明照我之命。故一念善天必知。一念恶天必晓。我心如广播电台。心浪一发。则波波罗罗层层外出。乾坤虽大。顷刻即遍。此我心有所因。而天有所觉也。所以道德君子。目神注视。惧心魔之萌动。以保全上天命我之明德。而我亦须修性了命也。性何修。命何了。修性之法无他。格致诚正。是也。了命之法无他。命富贵借富贵以济世。命贫贱固穷以安命也。此所谓顾諟天之明命之总意矣。帝典曰。克明峻德。

[字解]帝典尧典。峻书作俊。虞书峻大也。

[节解]能复其峻大之德。以尽大德之能事也。

皆自明也。

[字解]见前。

[节解]所谓明德者。简言即自性也。欲复其自性。是由己复。由自性之大。推以群性。复其众生自性之大也。

三章释新民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字解]汤商朝始君也。盘沐浴之器也。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

性近矣。何谓心浴。将心中贪嗔痴爱。彻底扫除。心物不萌。则心浴洁矣。心浴则近性浴也。性浴而后。天理昭著。则即身中之小无极耳。所以欲用此功。身浴在于心浴。心浴在于性浴。日日自新。如江海之水。源远流长。略无间断也。苟不自浴其心。自浴其性。纵使江海之水。以浴我身。于心性有何益哉。

康诰曰。作新民。

[字解]如前。

[节解]或曰。民亦有新旧乎。我曰然。何谓新民。何谓旧民。所谓新民者。原性之民也。所谓旧民者。色身之民也。原性之良民复初。运于一身。光润全体。虽色身曰旧。则俨若原性之新矣。欲复原性之良民。其精良之法。前边尽载。无容重述矣。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字解]诗大雅文王之篇。邦即国。命即上天之明命。

[节解]德无旧万古长新。如蔚蓝之青天。千秋不易其色也。复己明德。以化万民。虽旧邦亦新。污瑕明德。虽新基亦旧。凡世间之事。无不皆然。心台纯洁。湛若秋水。虽温故书。其味亦新。心台浓乌。萎靡不振。虽读新书。其意新旧。事无新旧。而在心台之洁与乌耳。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字解]君子即成德之君子。极者至善之地也。

[节解]所谓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者。列分三等。曰理。曰气。曰象。或问无极极于何处。吾曰极于无。无者真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中妙有也。复问曰。太极极于何点。吾曰极于太。太者气天也。如将“太”下一点。用力推上去。则湛然为“天”矣。天者一大也。一为数始。万事万物之源。故尧传舜曰允执厥中。四字心法也。舜传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之心法也。此一伸直。通天彻地。横贯四方。故伏羲氏仰观俯察。一画开天是也。将一作圈。则即无极之代称。圆通灵明。无在无不在也。但此一。仍系有象。或问曰。一归何处。吾曰归于无。无极本无一。此圈不过用以代之而已。气乃一大之天。终有倾陷。历尽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此天仍复归于无极耳。故曰太极极于太。此之谓也。或问皇极极于何处。吾曰极于皇。皇者何。性主一身。此身法天象地。性主之。岂非一身之皇乎。圣人复其本然之性,率性中五常之德。实践于言行。承道统之源渊。使万民归大化。天必降之以大任。作万世师表也。故至圣乃为皇极之极耳。试将“皇”字拆开看。白王也。换而言之。即无后天之爵封。莹莹一白丁耳。故至圣曰素王。然性者亦系洁白如玉一王也。故曰皇矣。然人皆赋有性皇。不过被心物所蔽耳。如格心物。己性复初。昭然宇宙。亦即太极之一大。展一化民。使天下士庶。内复性皇。外践忠孝。各亲其亲。各长其长。一大之能事毕矣。将一极于真理。归宿至善。即返本还源耳。人皆圣贤之体。惜乎人弗悟也。是故言象之君子。极于象质。言气之君子。极于气体。言理之君子。极于虚无。三等君子。既分圣贤愚。各有不同。惟人自造诣焉。

四章释止于至善

诗曰。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字解]诗周颂玄鸟之篇。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

[节解]所谓千里之邦。乃万民色身之止处也。此系用浅意来论。极其深奥非然。人人各有邦畿。人人各有良民也。古人曾以己身法天象地。性者身中良民也。身者性之邦畿也。或问曰。上节将性比皇。此又比民。何其自相矛盾也。吾曰非然。皇与民后天之尊卑有别。性者先天也。先天何有皇民之别哉。故性曰皇可。曰民焉亦可。如将我一身之邦畿。用上格致诚正。循序不紊圣功。次第进行。邦畿大治。原性复初矣。性者一身之君。如性摄其权。一身言行则不逾距也。良民之性。止于一身之邦畿。不过临时止处耳。一身邦畿大治。推己及人。兼善于天下。则身中良民之性。仍归于无极矣。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字解]缗诗作绵。诗小雅缗蛮之篇。缗蛮鸟声。丘隅山角树木密茂之处。

[节解]此孔圣引诗以告诫天下后世也。言缗蛮之黄鸟。尚知止于丘隅。况于人乎。缗蛮之黄鸟。止于丘隅。乃其止也。人生碌碌一世。营营名利。结果止于坟墓。即为止乎。吾曰非然。人须知其所当止之地。当止之地在何。反复辨论。不外一性。首先复其性。则身中无极现焉。继之用太极一大

有何圣凡之别。惟在知止不知止耳。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字解]于缉之于音乌。诗文王之篇。穆穆深远悠久之意。于叹美辞。缉继续也。熙光明也。

[节解]大哉文王之诗篇也。文王受天大任。为继承道脉之大圣。性天磊落。放大光明。推广行远。亲民化众。故歧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湛然苍天之蔚蓝。明似秋水之无物。盖文王治国。有何奇方欤。吾曰无。人人固有之方耳。不外率性之中五常。以见于外也。故为人君者止至仁。仁何解。仁居东方。其性秉温。此先天好生之大德也。为人君应于效矣。谦恭忍让以化众。立德立言以教民。则仁犹未至极也。此何谓。先天生民曰大德。先天罚民亦曰大德。为人君者先复己性。放大光明。万民咸慕。各皆自觉其性。虽立法而无犯。纵有越法者。施之以法。正施之以德也。如是则与天地合为一焉。为人臣止于敬。敬者无不敬也。如曾子所谓十目十手。临渊履薄。战兢自持。慎其所独。先敬己心。继敬其性。心性各得我之所敬。则我身之表外。亦即无不敬矣。夫无不敬。则即念兹在兹。朝斯夕斯。惧心物于萌动也。尽臣之敬。克君心非。引君以道而后已焉。为人子止于孝。人只知为后天父母子。而不知亦先天皇母子也。色身之源。父母生也。灵性之源。皇母赋也。顺亲心养亲身。此所以尽孝于后天父母也。凡是一人皆系先天同胞。用以新民度众之功。化人人各复己性。挽狂澜之既倒。跻世界于康乐。此尽孝于先天皇母也。为人父止于慈。慈者严慈也。教子以道。导子以德。真慈也。任其侈任其奢者。妇人之慈也。如天威而不怒。而受威者知惧。施德于万民而不居德。而受德者知德。此天地之严慈也。父母者天地也。生之。养之。教之。导之。启发子之自动之性。鼓震子之自立之心。而后已焉。信者不欺之谓。试将“信”字拆开看。乃人言也。人与我言。我与人言。其间即含真信。夫信之谓如土。莫非皆是。莫非皆用也。如土中生物。种甚得甚。毫不欺人。夫人失信。先自欺而后欺人。未有先欺人而后自欺也。信者天之中。地之枢。身之心。通四端。兼万善。信之伟用大矣哉。愿天下众生。突破尘缘。醒悟迷津。速登觉路。觅真信以返源。是吾所厚望焉。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字解]菉诗作绿。猗音倚。僩音简。恂郑氏读作峻。诗卫风淇澳之篇。淇水名。澳隈也。猗猗美盛貌。兴也。斐文貌。切以刀锯。琢以椎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磋以炉铴。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瑟严密之貌。僩武毅之貌。赫喧宣著盛大之貌。諠忘也。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恂栗战惧也。威可畏也。仪可象也。

[节解]诗卫风淇澳篇上言。瞻彼淇水之隈。形容绿竹美盛之姿态。此何意。竹者空虚也。人亦然。虚能容物。谦则受益。道德学问。皆系由渐而入者。谚曰。泰山不却拳石。故能成其高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渊深。此谓虚中不虚。虚中伏实也。竹有虚心。兼有高志。是以竹可焚。节不可毁。此言虚心始能容物。定心所以立志也。然后用切磋琢磨之功。循进格致诚正之道。则自知严密敬慎矣。何曰严密。人身具性。亦具魔。性弱而魔强。故君子惧内魔之萌生。怯外障之鼓动。所以严密保持。性之圆明。武毅以震内外魔障。战兢自持也。如一时不敬。如一时不慎。有一线之可乘。则魔由隙而入矣。良可惧哉。严密敬慎以持内也。武毅刚正以震外也。秉天地之至公。养乾坤之浩气。威而不怒。而受威者咸惧其威。德行溢外。雨露均沾。而被惠者咸感其惠。故德威兼备之磊落君子。万民奉若父母。威若鬼神。焉有遗忘之理。是以如切如磋之功道学也。何谓道学。先修至德以凝至道之学也。如严密。敬慎。武毅。刚正。持震内外。内魔已格。外障弗至。良知呈献。天真毕露矣。意发必诚。心动守正。至德已修。至道渐凝。则渐造极矣。故欲修至德。必须依照格致诚正。次第自修。以期性天光泽也。如至德全。至道凝。则人与天一体耳。不怒而民威于鈇钺。民奉之若神明。事之如父母。而我教化遂普。万民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各复自性。性天空洞。放大光明。此所谓复己性。始能觉群性也。虽是卫人赞美武公。但我所注。恐武公不及。乃至圣之行也。人人奉此。圣由凡作。谚曰。圣人皆是凡人作。安有圣人作圣人。信然。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字解]诗周颂烈文之篇。于戏音呜呼。于戏叹辞。前王谓文武也。乐音洛。利者士农工商所求应份之利也。

[节解]文王至德。武王大德。文王承道。武王行道。故孔圣云。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先王承天之明命。负大任于两间。继天立极。以化万世。然虽有先王之纯德。必有后王之继德。始能德昭万古而不殁焉。故奉亲奉心。继亲继志。先王所贤。我亦其贤。我所贤。正先王之志也。先王所亲。我亦其亲。我所亲。正亲先王之德也。继先王至德。普化万民。人人咸知复性。人人咸知自正。人既各知自修。则万民乐先王之所乐。忧先王之所忧。忧乐皆所受

德仍在。盖天地日月亦弗及先王之至德欤。

五章释本末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字解]犹人不异于人也。情实也。

[节解]圣人之大化。由此可见一斑矣。以无为化世。不言教民。大化普及。万民自无讼焉。在未普及大化前。纵有争讼者。圣人明德昭著。如日月经天。照临万物。无微不至。无微不察。如天地之赏罚善恶。丝毫不爽。无情实者。安能尽其辞乎。是非判清。曲直分明。使争讼者。咸知圣人之威。感戴圣人之德。虽始为争讼。终归于无讼也。故施教于鲁国。三月遂大治焉。安用善于折讼而治民乎。此乃圣人亲民之初功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乃结语耳。

六章释格物

所谓致其知在格其物者。心有所贪欲而性辟焉。心有所嗔忿而性塞焉。心有所痴奢而性荡焉。心有所爱妄而性迁焉。

[字解] 贪嗔痴爱。四心物也。欲近私也。忿近恨也。奢过度也。妄非份之思也。辟偏倚也。塞滞结也。荡流动也。迁更移也。

[节解] 是以欲将良知良能。推广行远。必须格心物也。心之源出自性。心乃性之灵苗也。心物之障。亦即性物之障矣。心物变化。瞬息万千。总括不外贪嗔痴爱耳。贪中生欲。欲本私情。以后天私情。遂昧先天公理矣。至性安能不受其牵扯。而偏辟于一隅也。嗔中生忿。忿极生恨也。须知世间之事。不如人愿者。十有八九。遇逆境而不容忍。则怨天尤人之心起矣。此心一起。一恨天之不平。二恨人之二不公也。则自性安能不受其牵扯。而闭塞乎。痴者相因生奢。痴心于功名。痴心于富贵。痴心者高望也。痴想不能如愿。则生苦恼。由是遂骄己傲人。纵心猿意马。放荡无踪。莫能遏己。如是则自性安能不受其牵扯。而流荡也。妄靡不生于爱焉。此爱非仁人博爱之爱。乃血心爱声色货利之爱也。然爱者妄也。命中无应份之声色。运中无臆中之货财。空爱而无实享。则妄念炽矣。如是则自性安能不受其牵扯。而迁移哉。故贪嗔痴爱。相因而生。欲。忿。荡。迁。随波而至。是以欲将良知良能复初。推广行远。非彻底将此心之四物铲除不可。

是以欲格其心物者。必戒贪欲。则扶性辟为正矣。息嗔忿。则辟性塞为扬矣。消痴奢。则收性荡为定矣。铲爱妄。则挽性迁为止矣。

[字解] 戒者除也。扶者匡也。正大中也。息容忍也。辟揭开也。扬放大也。消者灭也。收者回也。定近静也。铲斩断也。挽旋扭也。止者有定处也。

[节解] 此节紧承上意而言。心物所生。贪欲。嗔忿。痴奢。爱妄。则性受其牵扯。故相因而生性辟塞荡迁焉。本然之性。遂受传染之性所蔽矣。故欲致其良知。觉性之初。当何如也。其良方下备载焉。性本大中至正。落于后天。遂受贪欲牵扯。而偏辟焉。觉贪欲之非。有伤性正。戒贪除欲。则匡扶偏辟。复性本旨之正矣。性本能大能小。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落于后天。遂受嗔忿牵扯。而闭塞焉。觉嗔忿之非。有伤性扬。息嗔忍忿。则辟破闭塞。复性本旨之扬矣。性本宁静者也。落于后天。遂受痴奢牵扯而流荡焉。觉痴奢之非。有伤性定。消痴去奢。则收复流荡。复性本旨之定矣。性本知其所止。落于后天。遂受爱妄牵扯而迁移焉。觉爱妄之非。有伤性止。铲爱斩妄。则挽转迁移。复性本旨之止矣。性正则不失其中和位育。性扬则不失其推广行远。性定则不失其幽静稳固。性止则不失其登峰造极。如是则性中全体大用备矣。

是故君子慎心物于隐微。遏意恶于动机。

[字解] 慎小心翼翼也。隐微欲动未动之处也。遏止也。动机心浪之微波也。

[节解] 近代浩劫弥漫。究其劫源。乃起于心物之隐微耳。如贪欲。嗔忿。痴奢。爱妄。皆由心物之不慎于隐微。遂相因而生焉。故心为大同之先导。心为浩劫之动机。心为万事之源枢。心为鬼神之趋径也。不慎于心物之隐微。则意恶流浪。遂相应而动机焉。圣人无他技。其心休休焉。无非慎隐微。遏动机也。然心意可敬亦可畏。可敬者希圣希贤心也。可畏者作奸作恶亦心也。噫。故欲致

为求其荣。则反枯矣。是故格物者。乃圣功之要领。愿有志于道者。幸照吾言。躬行实践。则心物可格。性体圆明。而至道凝矣。

故心物自蔽。身物自染。格心物者。复性初也。驱身物者。觉心源也。性心身者一贯也。三者之不可离。犹植根本之不可分矣。性心居内曰自觉焉。身行著外曰觉人焉。故内圣外王之功。岂可缺一哉。

[字解] 蔽遮蔽也。染熏陶也。初本来面目也。驱逐也。亦作除解。觉者明也。源者源远流长。孜孜不息。而不染尘也。植树木类也。

[节解] 性源者理也。本旨皓亮。落于后天。遂被气象拘蔽。而心物遂起。心物一起。犹云雾之蔽青天矣。何谓心物。前章注之详矣。无容重述。何谓身物。因其心物未慎于隐微。贪嗔痴爱。遂滋蔓焉。行于身发于外是也。故慎心物于隐微者。至性本来面目也。驱身物于昭著者。清心台之源流也。故至性在天曰理。赋人曰性。性主体骸曰心。心发而昭著曰身。名虽三其实一贯也。理者根也。性者本也。心者干也。身者枝也。根衰则叶萎。性明则身正。性。心。身,三者之不可离。犹植物根本干枝之不可分矣。故溉植须润根。修身先觉性。性复其初。心有所依。则曰自觉焉。复加兼善之功。化万民各复自性。曰觉人焉。故内圣外王之道。乃缺一不可也。至于心物身物几希之分。下文备载焉。

心物滋蔓。莫不自蔽己性焉。故圣人慎心物于隐微之间者。心物未动也。虽未动而持之以慎。则心物终无矣。心物终无。则至性常皓。至性常皓。则即复性初也。

[字解] 滋者生也。蔓者延也。持者守也。皓者亮也。

[节解] 心物者贪欲。嗔忿。痴奢。爱妄是也。心之四物一生。则蔓延繁殖。莫能遏己。遂将皓亮之至性蒙蔽耳。故圣人所谨慎者。隐微之处也。隐微之处者。心中四物犹未动也。虽未动而不宜忽略焉。更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兢兢持慎。以匡不逮。慎隐微更甚于昭著也。如是心物何由而生。心物不生。则终无滋蔓之时矣。性空心逸。如拨浓厚之云雾。而重睹蔚蓝之青天。至性本体。磊落光明。乃常而不变。此至性之本来面目也。

身物昭著。莫不自染己心焉。故贤人驱身物于昭著者。以其心物未慎于隐微也。心物弗慎于未动之间。贪嗔痴爱遂炽焉。而现于言行矣。此谓之身物昭著者也。故驱身物者。即曰觉心源也。心者易动。深恐始勤终懈。是病焉。则身物复昭著矣。如能始终觉心。则亦渐趋于觉性矣。及其成功一也。

[字解] 昭著者鲜明也。炽者犹火之燃物。始微而势大也。趋者入也。

[节解] 身物者心中四物。已经动而显明行于身矣。心物生于心。显于身。则熏陶渐染。而心源遂被淹没矣。故贤人只知有人心。而不知有道心。只知驱身物于昭著。而不知慎心物于隐微也。此何故。造诣不同也。身物昭著者。其蔽在未慎心物于隐微未动之间耳。因其心物未动之时。不加谨慎。则贪嗔痴爱。遂如火之燃物。其势由微及显矣。而现于言行也。身者心之役。心物滋蔓。发于身。身安敢不惟命是从乎。贤人造诣。虽不及圣。然能觉察身物之非。彻底驱逐。则即贤人觉心源也。然心者流动迁摇。心何流动迁摇。以其不知所归耳。心归何处。曰至性也。贤人未复己性。而心安所归乎。此心流动迁摇之由也。深恐驱身物觉心源之事。不能始终如一,仍被流动之心。而移其志。则身物如故矣。如诚恒坚三字抱定。此心如矢。此意似刃。驱身物于荒夷。则亦能渐由觉心。而迈上觉性之径矣。由贤入圣。及其登峰造极一也。

七章释致知

此谓物不格。不可以致其知。

[字解] 见前。

[节解] 是以心物不格。身物不驱。何能致其良知乎。

所谓诚其意。在致其知者。故心物未发谓中和。良知性也。心物既发谓动机。纷乘意也。是以慎心物于隐微。遏意恶于动机。以复其良知。而臻于至理矣。

[字解] 纷乘绕冗也。臻至也。余见前。

[节解] 物格而后致知良然。内圣之功。格致本也。诚正末也。故慎心物于欲动未动之间。以复其良知。以求至乎其极也。格致二部。已将内圣道尽无遗。内圣功足。则诚意不行而至者矣。犹植本直而末自立焉。故心者性意之中也。心之上则性。心之下则意矣。心物未发。即大中良知焉。心物既发。即意恶动机焉。是以慎心物于隐微。遏意恶于动机者。则性复矣。性本至大者。与理系一体也。良知良能。致广推远。以造无极而后已焉。

实则二焉。以其心意储诸一身。故亦列内圣之功矣。

[字解] 储者藏也。

[节解] 故格致之功。内圣之大本也。格心物以复其良知。致其良知。以极于至理也。心意者性役也。性复而后。则诚正不行而至矣。故圣功序有四焉。曰格致诚正是也。其实即格致耳。圣人以其心意储诸一身。故亦列内圣之功哉。故格致本也。诚正末也。本立而心意自诚正矣。

此谓知不致。不可以诚其意。

[字解] 见前。

[节解] 故良知得复。以求至乎其极。而臻于理。则意不诚而诚矣。

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解] 朱子名儒。格物是章。其言格事物者。非万事万物之格也。朱子深得孔门之奥。以其未受心法之传。故未造乎其极也。其言格事物者身象也。身中机构。人莫测焉。身中小天地。穷其源理。则大天地了若指掌矣。故格事物之物者。不宜向身外觅焉。以其身外无道也。诚哉。贤人之觉心源。而驱身物于昭著者矣。

八章释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字解] 恶好上字皆去声。毋莫也。欺瞒昧也。恶臭秽气也。谦虚心也。慎独者慎其所独知之地。不欺自心。不欺自天。

[节解] 大学一书。乃一气连贯。不可思议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一语。即不欺自心也。如欲不欺自心。必先将真信立定。真信立定。毋欺自心。即无欺于天矣。空洞至净之理天。念念居于我性天也。如恶恶臭者。理欲本不能融合。冰炭又安能相济乎。理存欲亡。欲生理殁。两视为仇矣。然我大中之真信立定。不欺自心。不欺自天。则欲念无隙可乘也。如是则厌欲如臭。离我自远矣。私欲净尽。天理流行。性若悬珠。群魔潜伏。五常之德。性体本具。率性中所具之五常。而实践之。力行不怠。犹好好色之笃也。谦者虚也。性本虚空。如沧海焉。无细流之不纳。推广行远。则臻于至理矣。是故成德之君子。必慎其独者何也。君子以虚为实。小人以质为实耳。故君子修不睹不闻之性。小人争有形有质之财。终结虚无常在。形质消殁。是以君子处于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则俨若鬼神在侧。未敢少萌欲念也。此以虚为实者矣。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字解] 闲居独处也。厌然消沮闭藏之貌。掩藏也。著彰也。肺肝皆五藏之一。肺管呼吸。肝管藏血。

[节解] 这一节不宜向身外而言。须向身中自觅。人身亦有君子小人之别。大中至正之性天。乃君子。奸诈邪宄之私欲。乃小人。往往理不胜欲。然私欲之小人。终难欺原性之君子也。故孟子曰。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自欺自佛。必形于色。故人在闲居。私欲之小人。纷纷绕绕。所思所念。无一善者。思念一起。顷刻千里。心思某处之声色货财。纵相隔迢递。可一思即至。环球虽大。思念欲穷其境。只顷刻耳。但自佛自天。有时昭著。则欲念失神。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伪也。而我自佛以真视伪。如秋风卷落叶之速。肺肝历然。丝毫难昧。则私欲之小人。有何益处。所谓诚其意者。须将己身心猿意马。牢牢拴稳。立真诚真信。则乘隙纷绕身中之小人。束手受擒矣。如是纵独处于室如对青天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字解] 严威严也。

[节解] 十目非十方之目也。十手非十方之手也。试观十字。通天彻地。横贯四方。大无不包。微无不入。十目十手安得向外觅乎。人心血心。乘机萌动。则我自性。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威严无私。安可得而欺也。至于深解。老仙不敢泄焉。速求天道。则自明了。

[字解] 富足也。润光泽也。胖音判。安舒也。

[节解] 此节非从皮面而论。须先向心性探讨。富者人人皆有。或问曰。是何言欤。人皆富则无穷乎。吾曰非然。人人性中各具五常之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有何富贵之别。然降落后天。被声色淹没。虽富而不知其富。圣人觉性故富。凡人迷性故穷。富穷之分。在人觉与迷耳。如吾人能将原性复明。则亦如圣人之富矣。富者性圆明也。屋者体也。性光圆明。流溢着外。岂不润我体乎。德润身之德。即性中之五德。率五德实践力行。而亲民度众。则我菩提之身。枝叶丰荣。花蕊怒放。菩提者身中五气三花耳。此所谓外功圆满。五气不炼自朝元。三花不修自聚顶也。内外之功具足。则我心台广大。性体安舒矣。故心广者心止性耳。体胖者性体圆明也。故君子欲心广体胖。必须先诚其意。意皈心。心止性。始觅其本矣。

九章释正心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字解] 程子曰。身有之身当作心。懥音尺。忿懥者怒也。好乐并去声。

[节解] 凡心台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均系气障。气障萌生。则心台不洁。心台不洁。则物欲滋蔓。其心则难正矣。心生忿懥则近嗔。生嗔则性塞而失其扬。心生恐惧则近妄。妄心妄行。自惹灾害则生恐惧。生恐惧则性迁而失其止。心生好乐则近贪。生贪则性辟而失其正。心生忧患则近痴。痴心于功名。痴心于富贵。营营痴心。即忧患中人。生忧患则性荡而失其定。故欲修性者。先持其心。心正即不生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性不辟不塞。不荡不迁。而得中和之道也。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字解] 视目神注也。闻耳聪注也。味性天清静无为之意。

[节解] 心者身之主。心者性之役。我心不与原性相通。则性天天视之理。心不得视。性天天闻之理。心不得闻。性天清静之味。心不得尝矣。心性不合一者。凡俗也。即当前之事未至。我心亦弗明晓。心性合一者。圣贤仙佛也。纵百世之事。了如指掌。此非蓍占也。乃我自性。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心与性合。则性视。心已得视。性闻。心已得闻。性中清静无为之味。心已得尝矣。故凝至道之人。觉性之初。祸福预知。即此理也。安用卦爻占卜乎。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字解]见前。

[节解]是以欲修其身。必先慎心物。心正后与性天合而为一也。

十章释修身齐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字解] 辟读为僻。恶而之恶敖好并去声。鲜上声。辟犹僻也。矜者怜也。敖者骄傲也。惰者慢怠也。鲜者少也。

[节解] 中者天下之大本。在天曰理。赋于人身曰性。性发于心。心支配一身。由是穷究大中至正之理。身中本具焉。然人落后天。心逐波罗。善恶之念频起。是非之思繁续。大中之心。遂被后天情欲所迁摇矣。是以欲修我之色身。必须先觉我之灵身。灵身者主也。色身者役也。故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者。情也。勿以后天之情。而迁摇其先天之性。性情不分。安能修己身哉。故欲修后天之色身。先须觉先天之灵身。灵身居中。则色身居正矣。如是则无亲爱之人。贱恶之人。畏敬之人。哀矜之人。敖惰之人。身居一家之主。一律看待。则无偏辟。无偏辟则家有千口。心只一心也。如是未有不家齐者。如居子弟者。欲齐其家则其然也。亲爱敬畏者父母也。如兄弟有不肖者。而我变贱恶之心。为哀矜之心。哀矜者怜其失足为恶也。感之化之。以尽己任。久之自能挽回其心。万不可因兄弟之不肖。而我露出敖惰之态度。须知世间无不可化之人。如人不受我之所化。须反躬观察己性觉耶迷耶。己心正耶辟耶。如己性觉。己心正。相信无不被其化者。故我所好之人。此人纯善欤。如言行有一点不善。则我知其善中之恶。勿以所善而蔽其恶也。我之所恶之人。此人纯恶欤。如言行有一点善者。则我须知其恶中之美。勿以所恶而蔽其美也。总言化善中之小恶。归于纯善。化恶中之小善。亦归于纯善。而后已焉。圣人与天一体。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此知非后天之知。乃复自性之良知也。如是始能齐其家。然到此步。非良知复初者不可。良知复初者。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字解] 谚音彦。谚者俗语也。硕者大也。

[节解] 善哉言乎。恶者血心之混浊也。苗者道心之灵苗也。换而言之。即人莫知其血心之恶。莫知其道心之硕。血心者物欲之心也。如人之逆子耳。然人虽知逆子之恶。而纵之以行。久必受其连累。血心陷我。比逆子更犹甚焉。知其恶彻底消之。然后血心转人心。人心转道心。然道心本至大。而人莫知其大。以血心蒙蔽道心。犹浓云遮日。而失其大也。人须知我血心之恶。而彻底清扫。知我道心之硕。愈发其磊落光明。如是则道心与无极相合矣。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字解] 见前。

[节解] 自己之血心。知其恶而不清除。自己之道心。知其大而不复初。空知而不实行。安望其修身。身不修鲜有齐其家者。故我披肝沥胆以注学庸者。非令人空知学庸之意耳。深愿天下同胞。知之而躬行实践也。

十一章释齐家治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字解]长上声余见前。

[节解]格致诚正内圣也。修齐治平外王也。前已注之矣。故君子先修内圣之功。体也。后践外王之道。用也。孝、悌、慈三者。本天性所独具。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乃言一身即国也。身中之国。存理遏欲。性摄政权。心身共役。遂大治焉。而后推于家庭。孝亲友弟。慈爱子侄。如是则家齐。家齐而后。由家推外。可以治国矣。故治身内国。与治身外国一贯也。能尽孝于父母。未有不忠其君者。能尽悌道以事兄长。未有不恭其上者。以慈幼之道以使民。未有不得众心也。吾注至此。心有所感焉。我以为天地与人极有情者。亦与人极无情者。或问何也。吾曰。人能诚、恒、坚三字抱定。存理遏欲。觉性之初。尽孝悌慈于家。推孝悌慈于国。终于道成天上。名留人间。此非天地之极有情乎。如果存欲遏理。迷性之本。不尽孝悌慈于家。不能推孝悌慈于国。自蔽自天。终则坠于万劫。永在轮回。白玉之白。变为污秽之浊矣。此非天地之极无情乎。噫。有情无情。惟人自去取焉。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字解] 中去声。赤子即性之别名。嫁处子于归也。

[节解]凡是天地间之人。身中皆赋赤子之性。落尘环则被气物蒙蔽。失其灵明。如诚心向道。反躬自求。以复赤子则大中显露。在进行觅求赤子。而未复赤子之间。虽未中理。然相距真理不远矣。故我自先天来。未有先学其如何保养赤子之性。而后落后天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字解] 贪份外也。戾暴也。机主动也。偾音奋。坏也。

[节解] 性弗明。心弗定。则意识纷纭。性明心定。意识则不妄动。而一身之国大治也。故天子一家仁让。则一国仁义谦让。天子一人贪欲暴戾。则一国贪横作乱。故君有道。则一国兴仁。君失道。则一国败度。一国兴仁。一国败度。其机在何。在君之有道无道耳。何谓有道。性明心定。意识则不妄动。一身有道。而治其国遂有道矣。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字解]好去声。尧舜古之圣君也。桀纣古之暴君也。恕即推己及人。喻明了。

[节解]尧舜明己明德以仁道帅天下万民。咸使万民各复其具有之明德。而民安得不诚悦而从之者也。桀纣蒙蔽天良。纵欲肆虐。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者。非心从也。迫于势下耳。自昧性天。而欲复万民性天。而民故不从。是故圣君之治国。必由一身之国得治。而我所领导之国。鲜有不治者。君

故治国在齐其家。

[字解]见前。

[节解]所以欲治其国。必先施恕道于家庭。家齐则国始能治也。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字解]诗周南桃夭篇也。夭平声。蓁音臻。夭夭嫩好貌。蓁蓁盛貌。之子即言处子。于归即嫁夫也。

[节解]一个如桃软嫩。而美盛之原性。人人所具。换而言之。即赤子也。于归者。换而言之。即性由先天落后天也。落后天即蔽其皓矣。如欲克己复礼。首将心意系牢。物欲净尽后。天理自然流行。方能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性比桃夭。寓意大哉。桃夭者。始萌桃仁也。此仁东方属木。其气秉温。其德曰生。桃夭萌于桃仁。而终归桃仁。人性赋自于天。而终归于理也。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字解]诗小雅蓼萧篇。

[节解]身心性三者兄弟也。兄弟分歧。则萧墙干戈。即曰凡夫。兄弟怡怡。一字连贯。即曰圣体。身心性兄弟各尽其道。方能实践亲民之功。施教于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字解]诗曹风鸤鸠篇。忒差也。

[节解]君子觉性于内。礼仪于外。发而中节。安有差错之理。抱亲民之道。以匡正四国民心之洪愿。首须孝父母。友兄弟。慈其子辈。自己父子兄弟足法。而后万民始能效也。亲民化众之洪愿。始能由渐达到。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字解]见前。

[节解]所以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齐其心。

十二章释治国平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字解]长上声。倍与背同。老老所谓老吾之老也。长长所谓长吾之长也。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孤者幼而无父之称。絜音邪。度圆也。矩为方也。

[节解]故为民父母者。必须先修其身。以立竿见影焉。吾孝吾老。顺其心。养其身。尽其子道。古云上行下效。则一国民众。咸以老老之道以孝其亲也。吾敬吾长。谦恭忍让。以尽悌道。则一国民众。咸以长长之道。以敬其兄也。如是复怀悲天悯人之宏慈。以恤孤寡。而民亦孝其慈爱之道。而不倍矣。然我孝高堂二老。复能以孝化民。使万民咸孝其二老。此乃尽孝于先天也。夫何理。先天视万民皆子。万民各尽孝于后天二老。则民上者。始能尽孝于先天圣母也。天下有一人未孝其老者。则先天圣母犹未足孝也。所以君子欲令天下万民。老其老。长其长。必由以身作则焉。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字解]恶先并去声。

[节解]此复解上文絜矩二字之意。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故君子以天下之心为心。不恃己心为心也。何云。为心发于性。性赋自天。天下之人。莫不皆然。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字解]乐音洛。只音纸。好恶并去声。下并同。诗小雅南山有台之篇。只者语助辞。

[节解]君子修其自性。启诸群性。使群性各觉其自性。以群性之觉。为己性之乐。故成德君子。以群性之所好。为自性之所好。群性之所恶。为自性之所恶。夫群性者天也。天之所好。敢不好之乎。天之所恶。敢不恶之乎。好恶皆顺之于天。始足为万民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字解]节读为截。辟读为僻。戮者杀也。诗小雅节南山之篇。节截然高大貌。师尹周太师尹氏也。具俱也。辟偏也。

[节解]万民者天也。顺天之道。执天之行。始足为民上矣。如周太师赫赫然有威。鲜德。万民鉴视。即天视也。所以民为国天。良然。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为民上者天役也。如怀一念之私。天必鉴之。有国者岂可不慎欤。是以好恶不公。即不得天心矣。天下所戮者。即天假手以戮之也。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字解]丧去声。仪诗作宜。峻诗作骏。易去声。诗大雅文王篇。师众也。配对也。监视也。峻大也。

[节解]先亡民心继亡国。首得众心遂得国。在殷未失万民之心时。先帝遗德可以与上帝之心相合。且看殷失天下之由。在不能保守天之明命也。天既降大任于我。作万民之先觉。而我迷昧性天五常。自觉犹未能,况作万民先觉乎。故合民心即合天心。天之明命。即万民之视听也。复己性之五常。施于万民。使万民视我听我。若神明焉。如是方足为万民之先觉也。故失民心。则天之明命。我不能保。我不能保。则上帝明命。必将转移于有德之人矣。是以先失其己心。继失民心。失民心天必随民而失也。殷鉴不远。有国者可不警欤。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字解]见前。

[节解]古之成德君子。内圣之功具足。战兢自持。性珠廓落。言行悉性中所发。鲜有不合德者。此慎者何。惧外魔乘隙入内也。德行外溢。则亲民化众。启群性使各明自性。安能不得人心乎。群性者与己性一也。使万民各耕性田。各守寸土。而我在世曰圣贤。出世曰仙佛。以先天佛果为财。永居极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享受先天清福。则财受之不尽也。有先天之财。抱济世之心。以神道设教有感悉通。以化黎庶为用也。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字解]见前。

[节解]前章解之详矣。不先向内圣入手。而空怀证果之心。则舍本而逐末矣。然欲化万民各复其本。而己犹用其末。如争取民利而施夺矣。不为无益而又害之。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字解]见前。

[节解]财聚者独善其身也。自己觉性居先觉之民。不以先觉觉后觉。则民心莫知自性。鲜有心不散乱者。是以自性圆明。而实践亲民化众之功。尽性能事。以化万民。则财散也。而民鲜有不聚为一者。万民聚为一心。则即整个之无极耳。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字解]悖音背。悖逆也。

[节解]此天地间循环至理。故古之君子。不以己心为心。而以众心为心也。我之不欲。即万民之不欲。有一因必结一果。有一形必映一影。我言悖理而出。则人亦以悖理之言而入我也。我货悖理而入。则子孙不能保之。亦必悖理而出于人也。我能不悖而出。而人亦不悖而入。噫。因因果果。如影随形焉。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节解]大哉言乎。圣与凡一也。唯在悟与迷耳。凡是一人。千万不可自暴自弃。如能恪奉格致诚正。循序不紊功夫。矢志前迈。内圣功足。天必命之以教民之任。故先修至德。至道必凝。天之明命必得之。此狂可作圣也。如圣趋狂。由乔木而迁于幽谷。则上天伟任必将移焉。故圣者非至盖棺之时。不可论定曰圣。狂者不至盖棺之时。不可论定曰狂。人在生时。身份不可确定也。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字解]楚书楚语。宝贵重物也。

[节解]为人君者。内圣功足。性体圆明。以至善无极至道。以为至宝。化民教民。鲜有其国不治者。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字解]舅犯晋文公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文公时为公子。出亡在外也。

[节解]天地之大仁。曰生物。天地之大德。曰好生。故为民上者本乎天地之仁亲。以化众民。以此为国宝。胜玺宝多矣。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字解]个书作介。秦誓周书。断断诚一之貌。彦美士也。圣通明也。尚庶几也。媢音冒。忌也。违拂戾也。殆危也。

[节解]千言万语。不外一性。性本无能无技。惟以至诚不息。包容万象。运用百体。性虽无技。而心休休若有技者。乃发于无技性也。心之有技。亦若性之有技也。心之聪睿通明。而性亦希其归于纯善也。性以至诚。包容万物。非心之所能口白也。性光皓皓。如赤日当空。照彻万里。则大中流露于外焉。如是则在世曰圣贤。出世曰仙佛矣。遗教于子孙黎民。则圣道绵绵延久也。如性天被气物蒙蔽。血心主身。则人相我相。由是分矣。视人之性体圆陀。而我不羡。反生媢嫉以恶之。人之心台。聪睿通明。而我反不相容。如是不但不能保我子孙黎民。而己性亦深沉万丈矣。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字解]迸读为屏古字通用。放安置也。流徒刑也。迸者隔绝也。夷者边荒处也。

[节解]由一身而推及于外。原无二理。我之自性。犹仁人也。血心之恶者欲也。故理欲相仇。争端频起。如理胜之。迸欲于四处边荒。不与同居。如欲胜之。迸理亦然。故性之爱人。欲群性咸觉其自性矣。性之恶人。恶群性咸迷其自性矣。性之爱恶。与天地之爱恶一也。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字解]远去声。命怠慢也。

[节解]贤莫过于性。不善莫过于欲。本然之性。乃纯善无恶。落于后天。遂受气拘物蔽矣。然或有知其性善者。而不能举之主身。纵举性而不能消欲。则天理仍未纯全。是怠慢性天也。故无真知之人。即不能真行。心无果决。优柔寡断。见不善之欲。而不能退去。纵退亦不能离远。欲仍能乘隙而入。则过莫大焉。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字解]夫音扶。拂逆也。逮及也。

[节解]人身之所以招灾惹祸者。心欲也。性之所好。心欲必恶之。性之所恶。心欲必好之。如不抱定决心。彻底铲除心欲。则是谓拂仁人之性矣。仁人者身中性天也。拂我性天即逆天矣。逆天之行。必受天灾也。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字解]忠尽己也。信无伪也。骄矜高也。泰侈肆也。

[节解]道由身内而觅。无不圆通。君子者指性而言。性中本具五常。率性五常而作。即曰道。以道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字解]疾迅也。舒足也。恒常也。

[节解]故古之成德君子。内圣之功具足。由内推外。实践外王之道。化人人各尽天职。国无游民。则生者众矣。朝无幸位。则食者寡矣。不夺农时。则为之疾矣。量入为出。则用之舒矣。从身内言。国无游民者。我一身之国大治。百体尽职。性天磊落。其道不穷也。朝无幸位者。一身之国。性君垂拱而治。海内清平。念不炽。欲不萌。君圣臣贤。安有幸位之欲念乎。如是则精神所耗寡矣。不夺农时者。性天发扬。不宜以欲念。而阻自性发扬之时也。既不阻时。则臻至理疾矣。量入为出者。量我之德。尽性能事。以化万民。化万民觉性。性舒心足。则身立道矣。如是则先天证果。必由后天四项入径也。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字解]见前。

[节解]仁人君子。以真功实善。而发扬我菩提之身。不仁者。以四大假合之身。勾心斗角。而求有为之财。仁者真功实善之财。万古长昭。不仁者。有为之财。则身在财在。人殁则财魔随之耳。何胜浩叹。世人何不识真伪欤。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字解]府库存财之所也。

[节解]民本风中之草。顺其风性耳。如在上者性体圆明。博爱万民。则下未有不好义以忠其上者。民心者天心也。得民心。则天心效顺矣。故为民上者。存天地大仁以恒久不变。则下者好义忠上之心。安得不终乎。民心归。府库之财。虽曰国有。实民有也。如是一国。安有不富强康乐乎。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字解]畜音许。敛乘并去声。孟献子鲁之贤大夫。仲孙蔑也。畜马乘。士初试为大夫者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百乘之家有封地者也。敛聚敛也。

[节解]为民上者。尽性知天。既知天则知民矣。以仁化民。以义导民。宁舍己利。而不伤民力。故宁有盗臣。而不畜聚敛之臣。使民觉性。各尽性中之能事。宜国以仁为体。使民以义为利。安得不望其治哉。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字解]长上声。务者专办也。彼者指民上也。长者万民之长。

[节解]夫天授大任于万民之长者。上帝授命于一人。乃使一人而化万民。各尽其道也。如上不以此为教民之本。利欲熏心。专事财货。虽为万民之一犹不足。况为万民之长上者乎。此为万民之小人矣。如使其治国。天灾人祸。必频至矣。如桀纣焉。虽有忠者善者匡扶。亦无如之何矣。此所谓治国之道。化万民各尽其性。唯一之良策也。尽性而后。则以仁居心。以义为利矣。

结语

大学一书。乃致大同之道也。由何点见来。现在浩劫弥漫。黎民倒悬。究其劫源。皆系蒙蔽己性。利用己情耳。久之则己性益塞。气质日深。嗜欲日甚。将天地生我之大用。己身应尽之天职。尽置于脑后矣。故心为大同之先觉。心为浩劫之源渊。噫嘻。心乃造劫弭劫之枢纽耳。致大同之心。乃天赋明德之道心也。造浩劫之心。乃物欲所染之血心也。此二心原有辨焉。人人皆具明德真性。赋自理域。纯善无恶者。在我运于一身。活泼自如。然明德之道心。在先天白玉无瑕。着气象遂为四相所纠纷。物交物引之基而已矣。本通天彻地之忄。遂化为后天此心也。圣人立教。主要地点在何。不外令人人由后天物欲之血心格除。以复回先天纯然之道忄而已。人人此忄一复。世界大同立现。所以欲趋大同境界。非人人遵从圣经之道不可。然前贤注解。不乏其人。皆言简理明。吾心深佩。然有美中不足者。不尚笃行也。须知圣人立教。垂书万古。非令后世作富贵之凭藉。功名之阶梯也。乃化人人觉性。个个觅心。以期止于至善。共臻于至理。此其圣人之本心也。吾有见于此。故不揣驽钝。浅言注解。词简易明。无论何节何句。皆不离性心身三字。此其根本解决。如性心身分歧。则为凡夫。性心身合一。则即曰圣德。而所专重者。在力行二字耳。行之以力。至诚不息。圣域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