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教案

财政教案

第一章基础理论

一、财政的概念

(一)财政要素

1、主体:国家是财政分配活动的主体

2、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和服务

3、目的: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二)财政概念

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GNP(或GDP)的收支活动,或者说财政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供求,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主体、客体、目的)

(三)财政属性

1、阶级性与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二、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

1、市场与市场效率

(1)市场上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价格接收者;

(2)产品同质、无差异——厂商无法利用产品特点从事销售宣传、对消费者施加影响;

(3)资源可充分流动并且可无任何障碍地流向任何使用者——要素自由流动;

(4)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和对称的,所有市场参与者具有完备信息——信息充分。

2、市场失灵:政府经济活动的起因

(1)垄断(2)外部效应(3)公共产品(4)不完全信息(5)不完全市场

(6)收入分配不公(7)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劳动能力和生产技

能的差别

劳动强度、努力程度、职业状况

财产传承、

机遇等劳动收入差

资产占有量

的区别

财富

差异

贫富

悬殊

(二)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纯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产品,每个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私人物品能分割开并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收益或成本。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公共物品?

2、公共物品的性质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或劳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2)消费的非竞争性: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劳务的数量或质量。

(3)受益的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或劳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3、混合物品

(1)具有排他性和一定范围内非竞争性(2)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完全

较为典型的混合产品有(请分析):

义务教育、高速公路、卫生防疫、社会救济、社会治安、社区服务

(二)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1、政府的经济作用:主要依据是市场失灵

(1)内在地融入并影响现代经济的运行过程。

(2)为经济运行提供国家权力干预。(3)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

2、政府干预程度与干预手段

(1)政府干预程度(2)政府干预手段

3、政府干预失效

根本原因: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

具体原因:

(1)决策机制和政策的缺陷(2)信息失灵(3)办事效率低

(4)公共决策中的经纪人行为(5)公共垄断

三、财政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含义

(1)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资源(2)资源配置的方式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1)社会公共需要的客观存在,需要财政配置职能

(2)弥补市场的盲目性——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制约

3、财政实现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配置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2)调节资产结构即国有资产与非国有资产的结构,国有资产内部结构。

(3)调节产业结构即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比例结构。

增量调节

存量调节直接调节——优化财政投资结构,保证重点建设

经济手段——兼并、联合、重组

间接调节——税收、补贴等手段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

行政手段——关、停、并、转

(4)调节技术结构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

(5)调节地区结构政府直接投资、税收政策引导、转移支付等

(二)收入分配职能

1、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1)收入分配定义

(2)收入分配职能的定义即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成员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分额的影响。

(1)

收入分配

功能收入分配——要素分配——经济公平

个人收入分配

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

社会公平

财政分配

初次分配——流转税

再分配

所得税、财产税财政支出

目标

经济公平社会公平

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必要性

(1)市场分配机制——以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决定

(2)政府分配机制——矫正市场分配机制缺陷、调节分配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等 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既不要缺位也不要越位。 (2)规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

(3)通过转移性支出,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4)加强税收调节

(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1、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含义

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GDP 的增长率、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质量提高 2、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必然性

(1)经济波动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平抑; (2)国家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只能由国家来调控 3、财政实现调控经济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调节社会总供求,实现供求总量大体平衡 (2)发挥自动稳定的作用——制度性安排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收入方面------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支出方面------失业救济等 (3)通过财政收支结构的调整,调节经济结构。

(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政府与公共物品的提供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公共提供 1、纯公共物品具有“三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无法通过市场定价

消费的非竞争性: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0 受益的非排他性:存在“免费搭车者”

2、国家可以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取得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为无偿提供公共需要提供物质基础。

纳税人负担与公共物品享用之间的关系缺乏精确的经济依据。

财政关心的问题: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恰当组合是什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和代价有多大?如何合理确定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财政支出规模?

(二)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混合提供

1、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混合物品

混合产品的性质:介于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

公共提供——政府收税弥补,免费使用→收税成本+效益损失

市场提供——收费弥补,交费购买使用权→收费成本+效益损失

2、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都不充分的混合物品

(1)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基础科研成果)

(2)为提高公共物品使用效益,政府提供,向享用者收费的混合提供方式(医疗保健)

(三)公共生产

1、公共生产的含义

(1)公共生产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生产(广义):①生产有形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国有工商企业(狭义)②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的国家机关、公安、司法、国防和事业单位

(2)公共提供不等于公共生产

2、公共产品提供方式与生产方式的组合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政府机关、国防等。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公共采购,私人承包政府工程,悬赏抓罪犯等

公共生产、混合提供:公共生产,部分收费

私人生产、混合提供:私人生产,政府补贴

二、财政支出效益

(一)财政支出中的效率与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1)效率的标准

效率实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以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标志的。

(2)公平的标准

①生产力标准;②生产关系标准;③以“劳动”为标准;④法律标准;⑤差距标准。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对立论

公平公平效

统一论侧重论

A

B A

B

A B

C

公平与效率是统一。效率是前提,同时,效率也内含着公平原则。

2、财政支出的效率

(1)财政支出的效率标准: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

(2)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①社会资源在财政部门与民间部门合理配置组合点决策的民主化

②社会资源在财政部门与民间部门合理配置组合点决策的科学化

3、财政支出的公平

经济公平收入分配

功能收入分配——要素分配——注重效率原则

规模收入分配——个人收入分配——公平原则公平原则

收入分配政策财政支出——转移性支出

财政收入——所得税制度收入差别程度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

税收支出

社会公平

财政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公平原则

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

宏观范围内考虑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市场经济运行

效率原则收入分配职能

4、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体现

(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1、财政支出效益的含义及其意义 (1)财政支出效益的含义

即只有当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能发挥更大的效益时,政府占有社会资源才是对社会有益的。 (2)财政支出效益的内容 财政支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资金使用高效益。 2、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效益的差别

(1)两者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 (2)两者的优先标准不同 3、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效益是有形的可用货币衡量的:成本—收益法进行分析 效益不易衡量的:最低费用选择法。

成本易于计算,效益难以衡量:公共定价法或公共服务收费法。 三、财政支出分类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 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也就是政府行为的成本。 1、一定数量的资金(国家集中掌握)

2、过程和行为——对国家集中的资金的分配(一个预算年度内)。

3、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国家(政府)职能范围及其变化的集中反映。

(二)财政支出分类

1、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标准:按照财政支出补偿性分类(或说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也就是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将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概念 (2)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3)此类分类的意义 不同构成比例,体现了不同财政职能的强弱

财政支出

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投资性支出

社会消费

支出

基本建设投资流动资金投资更新改造投资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

行政管理费

国防费捐赠支出

债务利息支出

补助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财政补贴支出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对政府的效益约束

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约束

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直接以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身份

出现在市场上,对

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分配。政府所有的资金转

移到领受者手中,

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社会生产和就业。

政府必须遵循等价原则,因此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微观经济主体也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所以对其的约束是硬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对其预算约束是软的。

2、我国现行支出经济分类 标准: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

(1)内容 (2)此类分类的意义 全面和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 3、我国现行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标准:国家职能,也就是常说的费用类别

(1)内容 (2)此类分类的意义 将财政支出与政府职能相联系,便于从财政的角度了解、分析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目的及其活动的深度。 四、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支出规模

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绝对指标:一国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支出的货币价值总额。 相对指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

从经济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发展来看,财政支出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当增长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3、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1)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政治因素——正在扩张的市场

中的当时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引起对法律和契约的需求,需要国家提供法律服务。经济因素——工业的发展推动

了都市化的进程,出现“都市病”,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另外,教育、文化、保健等收入弹性大,使公共支出的增长快于GDP 的增长。

现代工业发展

社会进步国家活动

扩张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2)梯度渐进增长论(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皮科克和卫斯曼

(内在因素):在累进的所得税的情况下,经济发展,

收入水平上升,税收收入的增长会快于经济增长,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快于GDP 的增长,导致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上升。 外在因素:发生外部冲突时,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 5%

内在因素

10%

20%25%

外在因素

外部冲突时

外部冲突时

外部冲突时

(3)经济发展阶段论(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早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阶段

早期阶段——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

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GDP中总投资的比重是上升的,但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会趋于下降。

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支出,这部分支出将会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4、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原因分析

(1)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必要性分析①政府职能的扩张②物价的上涨③科学技术的进步

(2)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可能性分析

①经济的增长:发展经济,涵养税源;②税制的完善和税收征管的加强;③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

(3)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

①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

②政治性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③社会性因素: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

5、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1)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增长的基本特征

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2)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原因的分析

(二)财政支出结构

1、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1)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的分类主要是表明财政支出与政府职能的关系,表财政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

(2)财政支出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

①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是决定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因素;

②经济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占的比重大;发展中国家购买性支出比重大。

2、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财政支出结构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2)财政政策的调整必须符合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

(3)财政政策的调整还必须符合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经常性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即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是维持国家政权存在、保障各级政府管理机构正常运转必需的费用。

(二)行政管理支出规模与结构的理论分析

1、行政管理支出的合理规模

2、决定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

(三)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分析

1、行政管理支出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绝对规模不断增长,相对规模却是下降趋势。

2、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分析:行政管理支出占GDP、财政支出的比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四)行政管理支出改革

1、明确政府职能;

2、大力推行机构改革,控制行政人员增长;

3、建立行政经费供给调控机制;

4、完善行政法制建设,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一)国防支出的内容

1、国防支出的内容

即用于国防建设和人民解放军方面的费用,包括国防费、民兵建设费、国防科研事业费和防空经费等。

2、国防支出的经济分析

(1)其规模的扩张与收缩对社会总需求和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2)其结构的调整变化对经济结构有重要影响;

(3)可以带动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二)国防费的发展变化趋势

1、国防费的发展:国防支出绝对额不断增长而相对额有所下降。

2、我国国防费的实证分析

(三)国防费水平的一般决定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国家管辖控制的范围大小

3、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

4、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情况

5、军事现代化的要求

(一)文教科卫支出的经济性质即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的简称,由国家财政用于这些事业的日常经费支出。由于其混合物品的性质,一般由政府和私人共同分担有关的支出。

非生产性支出—不进入生产领域,不形

成生产资金,一般情况下不能增值

社会消费性支出—非投资性支出,不形

成固定资产,是维持性消费支出

人力资源性支出—具有促进劳动力简单

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功能

公共补偿性支出—对事业产品的外部收

益部分进行补偿,矫正市场失衡

三、文教科卫支出(二)科教文卫支出的经济分析

?1、教育支出:教育是一种外部性特征很强的准公共产品

?2、科研支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也属于准公共产品

?3、医疗卫生支出

教育费用

政府:基础教育

享受教育的人:高等教育

科学研究

政府:基础科学研究

受益者:应用科学研究

政府

卫生事业

医疗服务

受益人

卫生服务:政府

三)我国科教文卫支出情况分析

(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1、逐步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

2、改革和完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

3、改革事业单位管理形式。

4、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办法。

5、多种形式发展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收支统一管理。

四、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

①主体:社会(国家)②依据:以法律作为强制的手段③方式:无偿支付④对象:全体社会成员

2、社会保障政策的效应分析

(1)对劳动供给的影响(2)对储蓄的影响(3)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3、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1)弥补市场失灵的现象;(2)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私人保险市场具有一定局限性

4、社会保障体系书或ppt3-18

(1)社会保险:即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和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医疗需求在物质上给予社会性资助和保障的形式和制度。

养老保险也称老年保险,是当劳动者因年老而退出劳动领域时,按照法律规定享受国家给予的一定数额的收入帮助,以满足其晚年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部分。

劳动者

工作期间与雇主共

同缴费

退休之后享受

养老金支付

医疗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对患

病的社会成员提供假期、医疗服务和收

入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

有些国家实行医疗保险制度,受保者患病时只能享受病假和医疗费用的补

偿,不享受生活费用补贴。

预先缴纳保险税(费)

患病后依法获得一定期限

的假期,报销一定比例的

医疗费用,得到一定疾病

津贴。

失业保险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对失业

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

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险制度。

就业期间与雇主共同缴纳保

被动失业后一定期限内享受失业

保险金,超过期限转为领取失业

救济金,还可能有对失业者家属、

子女的补助

(2)社会救济:即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的人或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为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而向其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援助。

①对无依无靠的绝对贫困者提供的基本保障;

②对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最低标准的家庭和个人的最低生活提供的保障;

③对因天灾而陷于绝境的家庭和个人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

(3)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包企事业单位)为全体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的总称。

①国家或社会团体兴办的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公益性事业和社会服务。

②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社会福利。③特殊社会福利,也称民政福利

(4)社会优抚:即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的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①抚恤:政府对因公伤残人员、因公牺牲及病故人员家属采取的一种物质抚慰方式。

②优待:从政治和物质上给予优待对象良好的物质或资金待遇、优先照顾与专项服务。

③优抚社会化服务:国家和社会筹资建造服务设施。

(5)社区服务

以城市街道居委会和农村乡镇村民委员会为依托,发动社会力量,倡导居民互助互济,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

(二)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

社会保障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

(1)社会保障的经济条件——生产的社会化

(2)社会保障的社会条件——劳动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3、社会保障的发展

(1)传统初级形态的社会保障:1834年英国颁布的新“济贫法”

(2)现代社会保障阶段

①形成时期(1883年至1935年):德国俾斯麦政府建立的保险制度

②发展时期(1935年至1940年):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

③全面发展时期:实行普遍福利政策

④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陷入困境

(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初创(1949-1957)--发展(1957-1966)---停滞(1966-1976)---改革(1978以后)

4、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

(1)社会保险型:“风险分担,互助互济”(2)社会救济型:在全社会范围内向生活遇到困难的人提供

5、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保障项目名目繁多(2)社会保障资金有确定的来源(3)社会保障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

(4)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有明显的宏观调控动机

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传统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同就业制度联系在一起

(2)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程

第一阶段(1986-1993)是为国企改革配套服务,原体系在延续,新机制在生长;

第二阶段(1993-1997)将社保明确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五大支柱之一,新旧政策并存但此消彼长,改革有明显的效率取向

第三阶段(1998以来)则将社保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加以建设,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成为重中之重。(三)社会保障水平理论

1、社会保障水平概述

(1)社会保障水平:即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

(2)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条件

2、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及筹资模式

(1)总体来源: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2)社保基金的筹资模式①现收现付式;②部分基金式;③完全基金式

3、我国社会保障的水平

(1)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评价①层次低、规模小、比重低②基本适应、不断提高③不均衡、不协调

(2)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

目标:“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

第四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

1、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投资规模的确定(1)投资规模要适度;(2)投资结构要合理;(3)要注重投资效益。

(二)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1、投资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任何社会,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财政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

政府投资:侧重社会效益,预算资金或政府融资,大型长期项目,开放型和战略型投资

非政府投资:盈利性投资,自身积累或非政府融资,小型短期项目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

非政府投资财政投资

主体不同企业或个人国家或政府

资金来源不同自身的积累和社会筹资财政资金

规模不同受自身积累限制投资大型项目

目的不同追求盈利性整体社会效益

效应不同投资结构失衡投资基础产业

2、财政投资的范围

①社会公益性、基础性和公共服务投资领域;②重要的资源开发领域;③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领域。

3、影响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的因素

4、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投资的调控

总量调节——直接调节自身投资的规模,间接调节非政府投资规模;

结构调节——调节自身投资的结构,纠正非政府投资结构的偏差。

二、基础设施投资

(一)基础设施的概念及特征

1、基础设施的概念

基础设施,是指永久性的成套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所有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共同需要的服务,包括各类交通设施、水利设施、通讯设施及城市公用事业等。

2、基础设施的特点①基础性②准公共产品性③自然垄断性④地域性

3、基础设施的作用

(二)基础设施供给的政策选择

1、不同属性的基础设施提供方式

2、基础设施的定价和收费问题

(1)政策性收费与定价: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2)市场定价与收费:只考虑经济上的成本和效益

因此,对基础设施的定价应以产量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对提供基础设施的部门的投资补偿可采取对受益者适当收费加财政补贴的形式。

三、财政支农支出

(一)财政支农的重要性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3)稳定农业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农业与财政的关系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然也是财政的基础。(2)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需要国家财力的支持。

(二)财政支农支出的内容

1、财政的直接投入:预算内资金投入与预算外资金投入

2、税收支援:利用税收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增加发展农业生产的财力。

3、价格支援: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支农工业品的销售价格,使农民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

4、信贷支援:金融部门以贷款的形式对农业的资金支援

(三)财政支农支出重点

1、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2、扶持农业科研及其成果的推广,发展农业教育和农民的培训事业

(1)重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走农业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

(2)农业科研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特征

(3)单靠农民以及农业单位自己投资也是很困难的

3、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财政投融资制度

(一)财政投融资的概念

即以实现国家产业政策为特定目标,以政府信誉为基础,运用融资信用和投资信用,形成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投融资机制及其总体运行方式。

财政拨款政策性投融资商业银行贷款

目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

形式无偿有偿有偿

(二)财政投融资的主要特征

1、以国家产业政策为目标

2、在资金来源上与一般的财政投资和商业性投资有所不同

3、资金使用具有政策性强、社会效益大、期限较长、盈利低、风险大的特点

4、在资金管理上由国家专门设立的机构实施统筹管理

(三)财政投融资实践

国外财政投融资制度看,较为成功的做法是建立和发展政策性银行。

第五章转移性支出

一、财政补贴

1、财政补贴的概念

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具体而言,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资金再分配向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的无偿补助或移转支付。

2、财政补贴的性质

(1)转移性支出

(2)与其他转移性支出形式的区别

①财政补贴同价格体系存在着必然的互为因果的关系。

②从资源配置来看,财政补贴比社会保障支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更加直接。

③从收入分配来看,社会保障支出的收入分配功能比财政补贴更强。

3、财政补贴的特征

4、财政补贴的分类

(二)财政补贴的作用

财政补贴的调控机理(或原理):

财政补贴可以影响价格,以价格为中介

,进而影响经济。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2、纠正不合理的价格结构,有利于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3、调整供给和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4、稳定物价,稳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

5、促进对外贸易增长

二、税式支出

(一)税式支出的概念与分类

1、税式支出的概念

(1)税式支出

税式支出,又叫税收支出,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政府非直接支出。

(2)税式支出提出的背景:随着税收优惠措施的广泛运用,税收优惠失控问题突出

2、税式支出的分类:按税式支出作用分类

(1)照顾性税式支出: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目的: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求国民经济各部门保持基本平衡。

(2)刺激性税式支出: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是税收优惠的主要方面。

目的: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力就业等。

(二)税式支出的形式

1、税收减免

2、纳税扣除

3、税收抵免

4、税收豁免

5、优惠税率

6、延迟支付

7、税款信贷

8、税收饶让

9、盈亏相抵10、加速折旧

(三)税式支出的预算控制

1、对税式支出进行预算控制的目的

目的:在于把大量的税收优惠以预算形式管理控制起来,将各种税式支出列入国家预算,以明其得失,并赋予其同直接支出一样的评估和控制程序。

2、税式支出预算控制的方法(1)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2)建立统一的税式支出帐户

(3)临时性与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方法

3、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式支出预算

(1)认真梳理分析,对各种税收优惠项目进行归类,形成与预算支出项目的对应关系。

(2)划分确定出正规的税制结构,确定税式支出的范围和内容。

(3)对认定为税式支出的各种减免项目进行归类,建立税式支出控制体系。

第六章财政收入概述

一、财政收入分类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

1、财政收入的含义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据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利,主要从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手中取得的由政府支配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2、财政收入的原则

(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原则(2)兼顾三者和两级利益原则(3)“合理负担”原则

(二)财政收入分类

1、财政收入分类的依据一是要与财政收入的性质相吻合,二是要同各国实际相适应。

2、财政收入的分类标准

(1)按财政收入形式: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2)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预算内与预算外

我国财政收入与政府收入之间的关系

收费

财政收入中央政府性基

金收入

预算外资金

收入

制度外

收入

预算内

预算

政府收

税收

各种收入形式的关系是:

政府收入=财政收入+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

(四)税费体制分析及税费改革

1、税收、收费形式必然性的理论基础

纯公共

物品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

受益的非排他性税收

准公共

物品

效益有限外溢性,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重

介入,外溢部分只能采取强制性税收;直

接受益部分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收费。

税收

收费

私人品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受益

的排他性、效益的完全内敛性

市场

价格

2、税收和收费的区别税收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政治程序决策

公共收费

有偿性可售性受益的直接性

受益与负担的对称性

自愿性强制性或半强制性

选择性

市场机制与政治程序决策相结合

3、各国规范化的收费的类型

①规费:国家机关为居民和团体提供特殊服务和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

②使用费:为交换公共部门所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凡是公共部门可以通过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就可以采用收费形式 二、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财政收入规模,即财政收入的总水平,指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 1、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

(1)绝对量指标:描述年度财政收入的总量(2)相对量指标:描述年度财政收入占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分析

(1)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分析

①政府存在、实现其固有职能必不可少的开支

②可以带有一定弹性,但也要有一定保证,主要是指生产性支出。 (2)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

①国民收入总量;②剩余产品M 总量;③M 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基础性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产品及净值↑→ GNP →F (财政收入)↑ (2

)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A 技术进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GDP 增长→F 增长

B 技术进步→物耗降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比重提高→F 增加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1)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比例,进而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 (2)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即财政收入占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比例

3、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三)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1、总体评价

纵向比较: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税收征管工作的加强,目前有所回升。

横向比较: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2、存在问题

(1)物价总水平变动的影响

财政收入的增量

GDP 正常增量的分配所得价格再分配所得,即“通货膨胀税”

财政收入

流转税

所得税

产品销售价格涨幅大于原材料价格涨幅的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涨幅小于原材料价格涨幅的企业

3、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2)现行税收制度的影响比例税制定额税制

累进税制财政收入增长率

物价上升率

>= <

产品比价变化

财源分布结构改变

财政收入分布非均衡状态

相关经济主体上缴财政的税利有增有减

(3)产品比价关系变动的影响

三、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一)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 1、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

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也就是财政收入的分项目构成,即不同形式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是怎样构成的,它们各自占有多大的比重。

2、影响财政收入形式选择的因素

(1)基于社会经济制度的约束 (2)基于公共部门供应的特殊性 (3)基于调节社会经济的需要 (4)出于短期融资的需要 (二)财政收入的来源结构 1、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1)C 与财政收入的关系:计划经济时期主要以折旧基金的形式形成财政收入;市场经济体制下C 基本不形成财政收入。(即转移价值部分)

(2)V 与财政收入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个税形式形成财政收入。(即劳动者的工资部分) (3)M 与财政收入的关系:这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即企业的利润部分) 2、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 即来自不同经济成分的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 3、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

财政收入部门构成分析,在于说明各生产流通部门在提供财政输入中的贡献及其贡献程度。 (1)农业是财政收入的基础;(2)工业是财政收入的支柱;(3)其他行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部门。

第七章 税收原理 一、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一)税收概念

1、历史上对税收概念的考察

2、税收的一般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的规定,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反映的共同特征。税收分配方式与其他分配方式相比而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习惯上称之为税收的“三性”。 1、税收的强制性

(1)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强制征收,任何形式的抗税行为都构成违法行为; (2)征纳过程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力凌驾于所有权之上。

(3)征税中的强制性不是绝对的,在企业和个人明了征税的目的并增强纳税观念以后,强制性则可能转化为自愿性。

(1)针对具体纳税人而言,具有无偿性:纳税后并未获得任何报酬;

(2)就财政活动总体或全部纳税人而言,这种无偿性又是相对性。

(3)税收的无偿性与财政支出的无偿性是并存的

3、税收的固定性

(1)包括了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征收数额的限度性;

(2)固定性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税法也会作相对应地调整。

所以,税收的固定性实质上是征税有一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税收术语与税收分类

(一)税收术语

1、纳税人

(1)纳税人:纳税义务人的简称,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也称纳税主体,是税款的直接承担者。

(2)负税人:最终承受税收负担或实际缴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3)扣缴义务人:按照税法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征税对象

(1)征税对象即课税的客体,也称课税对象,也就是对什么东西征税,即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是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

(2)征税范围即课税对象的范围,即课税对象的具体内容,或课征税收的具体界限。

(3)税目征税对象的具体化,是税法规定的同一征税对象范围内的具体项目,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4)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的数量化,指税法中规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征税款的依据或标志,体现所征对象量的规定性,是应纳税额计算的基础。

(5)税源即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或者说税收负担的最终归属。

3、税率

(1)概念税率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是国家征税的比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2)税率的基本形式

①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②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③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现行税率一览表

4、纳税环节

(1)概念:税法中规定的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环节,也就是纳税人在征税对象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2)类型:一个税种按其在商品流转的众多环节中选择纳税环节的多少,形成三种课征制度:

①一次课征制②两次课征制③多次课征制

5、纳税期限

(1)概念: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2)形式①按期纳税②按次纳税③按年计征,分期预缴

6、纳税地点

(1)概念:根据各个税种纳税对象的纳税环节和有利于对税款的源泉控制而规定的纳税人的具体纳税地点。(2)形式:就地缴纳、营业行为所在地纳税、外出营业纳税、汇总缴库和口岸纳税。

7、税收优惠

(1)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是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或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2)税收优惠的形式

减税:对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免税:对应纳税额全部免予征收;

起征点:课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

免征额: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8、违章处理

(1)违章处理:对纳税人的税务违章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性措施。

(2)违章处理的内容①违反税法所规定的义务的行为;②实施税法禁止的行为

(3)处理措施①征收滞纳金;②处以税务罚款;③追究刑事责任。

(二)税收分类

三、税收原则

(一)税收原则思想的发展概述

税收原则,即一国制定税收政策、建立税收制度的指导思想,是税务行政、税务管理所遵循的理论标准,是国家征税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1、西方税收原则的出现

威廉·配第:《赋税论》和《政治算术》亚当·斯密:《国富论》瓦格纳:四项九端原则

2、中国税收原则的出现

税收原则的发展:

1、公平原则

(1)税收的负担公平:税收负担与纳税人的条件是否一致

(2)税收的经济公平:通过课税机制建立机会平等的经济环境

(3)税收的社会公平

2、效率原则税收效率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

(1)税收的行政效率

(2)税收的经济效率

①要求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②要求保护税本。③要求通过税收分配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3)税收的社会效率:税收产生的外部效应

3、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1)税收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

①效率是公平的前提②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

(2)就某一个具体的征税活动而言,税收的公平与效率会有矛盾和冲突

(3)从整个税制和税收总政策来考虑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四、税收负担

(一)税收负担含义种类

1、税收负担的含义

即国家征收的税款占纳税人税源数量的比重,反映出税款与社会新增财富之间的内在关系。

国家的角度:反映国家在税收课征时的强度要求,即要征收多少税收;

纳税人的角度:反映纳税人在税收缴纳时的负担水平,即承担了多少税款。

2、税收负担的种类

(1)宏观税收负担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期间内税收总收入占当期社会新增财富的比重。

(2)产品的税收负担即某一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按该产品销售额课征的税款占其销售额的比重。

(3)企业的税收负担即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应缴纳的所有税款占该当期可支配财力的比重。

(二)税负转嫁与归宿

1、税负转嫁的含义是指纳税人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将自己的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人的过程。(1)税负转嫁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

(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2、税负归宿的含义即税负经过转嫁的最终落脚点,也就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

税负归宿可分为法定归宿和经济归宿:

法定归宿:根据税法应该负有纳税义务的承担者→纳税人

经济归宿:税收负担的最后承担者→负税人

3、税负转嫁的方式

(1)前转——提高售价;(2)后转——压低工资、延时、压低进价等;

(3)散转——混转,即前转和后转并行(4)消转——自我消化,即纳税人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自行消化税款;(5)税收资本化——后转的特殊形式,即对某些能增值的商品的课税,预先从价格中扣除,然后再从事交易的方式。

4、税负转嫁的条件

基本前提:市场经济价格自由浮动

(1)税种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

(2)课税范围课税范围广的较易转嫁,窄的难以转嫁。

(3)供求弹性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负转嫁困难;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税负通常由供需双方共同承担,部分实现税负转嫁。

需求弹性>供给弹性

S1

S2

D

P1P2P3

Q2Q1

P Q

E1E2

O

S2S1D 需求弹性<供给弹性

P

P2P1P3Q

E2

E1

Q2

Q1

O

需求弹性=供给弹性

S2

S1

D

P

Q

P2P1P3

Q2Q1

E2E1O

(4)计税方法

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5

)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短期内无法转嫁,但从长期看则完全可以转嫁; 垄断竞争:既部分地前转,又部分地后转;

寡头垄断:由各寡头生产者通过协议提价而转嫁;

完全垄断:由垄断生产者视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而决定向前或向后转嫁。 (三)拉弗曲线

(1)高税率不一定能够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必然要求高税率,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2)普遍实行高税率往往导致对减免税等税收优惠的依赖,一是造成对税制完整性、稳定性的冲击,二是容易产生课税的不公平现象。

(3)在同样的收入水平上,可以使用两种税率,但各种税率体现的税收负担却不一样。 (4)既然税率和税收收入、经济增长存在着相关性,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适税率。

第八章 税收制度

一、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一)税收制度的组成 1、税收制度的概念

(1)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2)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2、税收制度的组成

税收制度的组成,即税制结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种体系以及各税种的分布状况。 单一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

复合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二)税收制度的发展

1、税收制度的发展 税收制度的发展是指构成税制的各个税种的演变及主体税种的交替变更的历史过程。

2、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

简单的直接税制 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 以间接税和直接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制和直接税为主的税制

(三)我国税制的历史演进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税收制度

(1)新中国税制的建立(1950年建立)(2)1953年修正税制(3)1958年改革税制(4)1973年简并税制 2、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税制(改革核心:“利改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税制

?中国税制体系(1950年)

?中国税制体系(1958年)

?中国税制体系(1973年)

?

中国税制体系(1984年

)

二、商品课税

(一)商品课税的特征与功能

1、商品课税的定义 商品课税是指对商品的生产、进口、流通以及劳务的提供、消费所征收的一类税。

2、商品课税的特点

(二)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1、增值税

(1)增值税的概念 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各环节或提供劳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 ①理论上:增值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额。

②生产经营单位:增值额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商品销售收入额或经营收入额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 ③商品经营全过程:增值额是指一个商品最终销售价格扣除购买价格以后的余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