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内科学 学习

中医内科学 学习

中医内科学  学习
中医内科学  学习

总论:

一、气的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

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

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

成为个脏之气。两气相合,即成为人体生命活动

的动力。

二、血的生理: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

注之于脉,化而为血。另外,血与肾的关系

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脏,

主藏精而化血”之说。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

营养全身。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

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协调,无

不赖血之营养。

各论:

感冒:

病名: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病因病机:风。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

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

白,脉浮紧。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

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寒轻,鼻

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

浮数为特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

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药:银翘散加减

3、暑湿感冒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

4、体虚感冒

⑴气虚感冒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⑵阴虚感冒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汤化裁

咳嗽:

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

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

历史沿革: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

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

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

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

虚。

治疗原则:外感咳嗽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扶正,标本兼治。分清虚实主次处

理。

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2、风热犯肺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加减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方药: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哮病:

病名: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

喘疾患。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

息不能平卧。

历史沿革: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创“哮喘”病名。

《证治汇补·哮病》曰:“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

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

击有声,发为哮病。”

病机关键: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

哮病的诱因:宿痰内伏于肺,复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引触,以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

肺气上逆所致。

夙根: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根本,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转输精微,

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病发生的“夙根”。此后每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诱因导致气机逆乱而发作。以上

各种病因既是生痰聚浊之原因,又是引起哮病发作的诱因。正如《景岳全书·喘促》所云:“喘有夙根。遇寒

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鉴别诊断:

喘证:喘证与哮病的病因病机不同,喘证由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或劳欲、久病,致

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或肺不主气,肾失摄纳而成;

哮病乃宿痰伏肺,遇诱因引

触,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而成。临床表现亦有明显区别,正如《医学正

传·哮病》指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谓之哮,气促儿

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

兼哮。哮指声响而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

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哮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分证论治:

发作期:

1、寒哮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2、热哮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定喘汤

3、浊哮

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4、风哮

治法:疏风宣肺,化痰平喘方药:华盖散缓解期

1、肺虚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

2、脾虚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

3、肾虚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喘证:

病名: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发生喘

脱。

历史沿革:《临证指南医案·喘》云:“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至,肾失摄纳。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治疗以虚实为纲

分证论治

实喘1、风寒闭肺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2、表寒里热

治法:宣肺泄热方药:麻杏石甘汤3、痰热遏肺

治法:清泄痰热方药: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

治法:化痰降逆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肝气乘肺

治法:开郁降气平

方药: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

治法:温阳利水,

泻壅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

苈大枣泻肺汤

虚喘

1、肺气喘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补肺汤合玉

屏风散

2、肾气散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

合参蛤散

3、喘脱

治法:扶阳固脱,

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加紫

石英、灵磁石、沉

香、蛤蚧等。

肺痈:

历史沿革:《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肺痈病名

病因病机: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根据病情的发展而表现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四个阶段。

病机关键:热壅瘀血,血败肉腐。

治疗原则:肺痈属实热证,治疗以祛邪为总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是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

分证论治:

1、初期:治法:疏散风热,清肺散邪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 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 三、哮病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四、喘证 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 五、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 六、肺痨 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_中医科出科个人小结

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_中医科出 科个人小结 中医我是我国医学精粹,中医历史也源远流长!那么你要怎么去写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呢?下面由本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篇一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

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

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14

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14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总题数:20,分数:40.00) 1.黄芪具有的功效是 (分数:2.00) A.燥湿利水 B.发汗解表 C.益卫固表√ D.止汗安胎 E.固摄安胎 解析: 2.具有补肾助阳、祛风除湿功效的药物是 (分数:2.00) A.巴戟天√ B.肉苁蓉 C.郁李仁 D.桑寄生 E.当归 解析: 3.五味子的主治病证是 (分数:2.00) A.肺燥咳嗽 B.肺热咳嗽 C.外感咳嗽 D.肺虚久咳√ E.肺寒咳嗽 解析: 4.具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功效的药物是 (分数:2.00) A.肉豆蔻√ B.白豆蔻 C.五味子 D.砂仁 E.佩兰 解析: 5.下列各项,不符合方剂组方原则的是 (分数:2.00) A.辨证审因,随证立法,依法制方 B.君药不可缺少 C.方中诸药,主次有序,分工合作 D.君药在全方总药量中所占比例最大√ E.以上都不是 解析: 6.下列各项,不属小青龙汤配伍特点的是 (分数:2.00) A.解表与化饮同施 B.温肺与温脾同施

C.辛散与酸收并用 D.宣肺与降气并行 E.解表与益气同用√ 解析: 7.下列各项,不是济川煎证临床表现的是 (分数:2.00) A.小便清长 B.大便秘结 C.腰膝酸软 D.头目眩晕 E.舌苔少津√ 解析: 8.龙胆泻肝汤中具有渗湿泄热作用的药物是(分数:2.00) A.车前子、泽泻、木通√ B.车前子、茯苓、泽泻 C.车前子、茯苓、木通 D.车前子、猪苓、茯苓 E.车前子、泽泻、猪苓 解析: 9.下列各项,不属阳和汤组成药物的是 (分数:2.00) A.熟地黄 B.麻黄 C.阿胶√ D.白芥子 E.肉桂 解析: 10.肾气丸、地黄饮子均含有 (分数:2.00) A.泽泻、山药 B.吴茱萸、熟地 C.附子、肉桂 D.附子、山茱萸√ E.泽泻、茯苓 解析: 11.固冲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分数:2.00) A.生黄芪 B.白术√ C.棕榈炭 D.煅牡蛎 E.煅龙骨 解析: 12.下列各项,不属天王补心丹证的临床表现是A.心悸怔忡 B.虚烦失眠 C.神疲健忘

中医基础理论 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内容是XX为您精心整理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

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

卫生资格考试: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 一、A1 1、最易损伤肺脏的外邪为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E、热邪 2、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特点是 A、阳盛则阴病 B、阴盛则寒 C、阳虚则寒 D、阴损及阳 E、阳盛格阴 3、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和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的主要因素是 A、环境 B、精神状态 C、体质 D、温度 E、正气盛衰 4、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为 A、六淫 B、五邪 C、七情 D、疠气 E、瘀血 5、与手足三阳经和阳维脉交会的经脉为 A、任脉 B、督脉 C、带脉 D、阴维脉 E、阳维脉 6、人体最细小的络脉为 A、浮络 B、孙络 C、别络

D、经筋 E、皮部 7、与血液生成无关的脏腑为 A、脾胃 B、肝 C、心 D、肾 E、肺 8、具有“慓疾滑利”特性的人体之气为 A、宗气 B、元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 9、热因热用的治法为 A、逆治法 B、治标法 C、从治法 D、正治法 E、阴病治阳 10、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的两脏是 A、肺和肾 B、肝和肺 C、脾和肺 D、心和肾 E、脾和胃 11、具有“水谷之海”之称的脏腑是 A、脾胃 B、胃 C、小肠 D、大肠 E、脾 12、具有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的脏腑是 A、肝 B、小肠 C、肺 D、脾 E、心

13、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 A、卫气的生成 B、宗气的生成 C、元气的生气 D、营气的生成 E、水道的通利 14、中医学认为,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肾 E、肺 1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三焦 B、脑 C、髓 D、脉 E、胆 16、“长夏”的五行归属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17、五脏分阴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心为阳中之阳 B、肺为阳中之阴 C、肾为阴中之至阴 D、脾为阴中之至阴 E、肝为阴中之阳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知病所主的诊法是 A、审清浊 B、别阴阳 C、观权衡规矩 D、视喘息听音声 E、按尺寸,观浮沉滑涩 19、《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认为风胜则 A、动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痰饮题库

气血津液病证-痰饮 一、A1 1、治疗痰饮的主要原则是 A、清热 B、化痰 C、利水 D、温化 E、逐饮 2、治疗痰饮脾阳虚弱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3、治疗悬饮络气不和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4、治疗悬饮阴虚内热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5、治疗溢饮表寒里饮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小青龙汤 D、甘遂半夏汤 E、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6、治疗支饮寒饮伏肺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小青龙汤 D、甘遂半夏汤 E、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7、治疗支饮脾肾阳虚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小青龙汤 D、甘遂半夏汤 E、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8、狭义的痰饮是指饮邪留于 A、胃肠 B、胁下 C、肢体 D、胸肺 E、腹内 9、溢饮是指饮邪留于 A、胃肠 B、胁下 C、肢体 D、胸肺 E、腹内 10、下列哪项不是广义的痰饮范畴 A、悬饮 B、痰饮 C、支饮 D、水饮 E、溢饮 二、A2 1、患者男,65岁,患痰饮病,症见喘促,动则尤甚,气短,咳而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小便不利.,足跗浮肿,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脉沉细而滑,辨证应属 A、支饮寒饮伏肺证 B、溢饮表寒里饮证 C、痰饮脾阳虚弱证 D、支饮脾肾阳虚证 E、悬饮饮停胸胁证 2、患者咳唾时胸胁引痛,咳逆喘息不能平卧,右侧肋间饱满,舌苔白腻,脉沉弦。其诊断为 A、痰饮,脾阳虚弱 B、悬饮,邪犯胸肺 C、支饮,寒饮伏肺 D、溢饮,水饮泛溢 E、悬饮,饮停胸胁 三、B 1、A.饮留胃肠 B.饮留胁下 C.饮溢肢体

中医内科学证型(整理)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机:外感六淫,卫表不和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束表: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承袭。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阳虚外感:再造散)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内经》咳嗽的病位在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景岳全书》外感、内伤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一)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坳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二)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肝)合加减泻白散(肺)。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体虚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一)发作期:痰气搏结,阻与气道,肺失宣降 冷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哮病久发,痰气淤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二)缓解期:正虚为主 肺脾气虚:哮病日久,肺虚不主气,脾失健运,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张介宾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病因:外邪、饮食、情志、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实在肺,虚在肺肾) (一)实喘

中医科的实习心得体会3篇_中医科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回顾在中医科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谈谈一些心得体会。本文是中医科的实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在中医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中医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士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我也充当了一回冒牌的实习医生。在我们下科之前经过简单的培训,可是这些培训对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临床工作的我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适应和学习很多东西。我把在中医内科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1、继承创新文明务实校训短短的八个字,就是出入校门前永远的记忆,所需继承的太多太多,前辈们的精神,乃重中之重,而后才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药房等等,创新,思维方式与药剂的创新,文明,谦而有理,务实,踏踏实实,无论做哪一行,哪一业,做好脚下,我觉得这八个字不光是运用在学习医学,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前辈们一步步辛勤的走下的路,我们应该走的更加辉煌。如此一来,这大学,也算得上并未白上了。 2、医人医心现如今太多病从心起,我们只能医人的躯壳,医人心,却是另一项浩瀚渺茫的工程,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不断的在思考这一问题,如何医人心?以佛心观人,人人为佛,以魔心观人,人人为魔,花开生两面,佛魔一念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最终的答案,是以自性悟本真。自己要做一个榜样,不是时代,历史的榜样,而是自己的榜样,做好自己,自然会有人来拜访你,你由着他拜访,给他提点,解惑,自然能够医人心结,路还很长,无论是否从医,应有一颗医者之心。 3、目标在医院实习的同学很多,有很多同学都有考研的打算,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好好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把实习放在首位的,毕竟只有那么一次,时间是那么的珍贵,岂能浪费,正因为这样我下定决心一定在实习期间好好锻炼自己,无论自己今后是否从医,都要在学习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应对日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在实习期间订个目标很重要,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进取的方向,而我的目标是: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临床思维、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术、掌握各项急诊的处理,能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杂病。定下目标之后,就向着目标努力,有目标的做事情比毫无目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非重点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考虑继发它病,传变入里。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传染性,流行性。 1.咳嗽: 1)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2)解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 咳嗽特点的鉴别 (1)时间、节律: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外感咳嗽;早晨咳嗽,阵发加剧,痰出咳减——痰湿、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加重,或夜间咳嗽——肺燥阴虚 (2)性质、声音:咳声洪亮有力——实证;咳而声低气怯——虚证;咳声嘶哑——燥咳;咳声重浊痰多——风寒、痰湿咳嗽;咳声粗浊或嗄哑——风热、痰热咳嗽;咳声短促——肺燥阴虚; (3)加重与缓解因素: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气火;劳累、受凉加重者——痰湿、虚寒 2.咳痰特点的鉴别 内容:色、质、量、味 咳而少痰——燥热、气火、阴虚;痰多——湿痰、痰热、虚寒 痰白、稀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属热 痰白质粘——阴虚、燥热;痰白清稀、呈泡沫状——属虚、属寒 咯吐血痰——肺热、阴虚;脓血相间——痰热郁结成痈 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咯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痰热,味甜-痰湿,味咸-肾虚 3)证治分型: ①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②风热犯肺证——桑菊饮加减 ③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加减 ④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⑤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加减 ⑥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⑦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加减 2.哮病: 1)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候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刘珍孙爱英蒋利群 湖南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邵阳(422000)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内科学传统教学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弊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及手段,调整课时,加强知识结构联系等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体会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学科,是中医学科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在以往的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师以板书讲授为主,学生以听为主,对教学内容死记硬背。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无法提高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不能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于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追求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医内科学长久、健康地发展,务必要在传承与教育方式上进行改革。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述几点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和认识,供同道参酌。 1注重学科交叉联系,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1]。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内容,对内科常见病证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及处方用药。本课程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结合其他中医基础课程,其中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联系颇为重要,也不能忽视与妇科、外科、儿科等其他中医学科的联系。教学上既要突出本学科的重点,又要兼顾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促进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目前我国医学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相结合的医疗方法,已经成为治病救人的主要方式。因此,对于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也应符合当前医疗情况的要求,要与时俱进。不能单一的、纯粹地进行中医知识的教学,而应建立以中医知识为主,西医知识为辅的知识结构。教学时,在疾病的定义、发病、诊断、治疗等方面,适当地讲解相关性西医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化、现代化。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中医知识功底,也要有一定的西医知识,以便有足够的竞争力,去获取医疗行业的一席之位。 2合理分配教学课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中医内科学是连接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的桥梁,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性,其在高级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众人所知[2]。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并能结合临床变化灵活运用。“填鸭式”的课堂讲

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2

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2 (总分:47.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B}}(总题数:30,分数:30.00) 1.胀满疼痛,瘀斑及积聚癥瘕等病证的发生,多是由于 ? A.气滞血瘀 ? B.气虚血瘀 ? C.气虚痰郁 ? D.气虚湿滞 ? E.气虚食积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2.具有发散风热作用的药物,其性味大多为 ? A.甘温 ? B.辛温 ? C.甘寒 ? D.苦寒 ? E.辛凉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3.“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句中“撰”的词义是 ? A.通“选” ? B.撰写 ? C.叙述 ? D.介绍 ? E.研究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4.《难经经释》说:“所胜,我克也。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是指 ? A.母病及子 ? B.子病犯母 ? C.相乘传变 ? D.相侮传变 ? E.表里传变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5.既治风湿热痹,又治湿热黄疸的药物是 ? A.茵陈 ? B.垂盆草 ? C.白鲜皮 ? D.防己 ? E.丹参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解析] 白鲜皮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祛风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湿热痹痛,湿热疮毒,湿疹,疥癣。 6.四神丸的组成是 ? A.吴茱萸、骨碎补、肉豆蔻、五味子 ? B.肉豆蔻、五倍子、补骨脂、吴茱萸 ? C.补骨脂、白豆蔻、吴茱萸、五味子 ? D.肉豆蔻、补骨脂、五昧子、山茱萸 ? E.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补骨脂

中医社会实践心得精选范文5篇2020

中医社会实践心得精选范文5篇2020 中医社会实践心得1 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 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

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 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首先,对疾病的辩病及辩证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第一步,其尤为关键,其辩病及辩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则、治法,是取得临床疗效与否的先决条件,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学习的难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

中医内科学教材

第一章肺系病症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感冒为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轻型感冒虽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却能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时行感冒暴发时,迅速流行,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故感冒不是小病,须积极防治。中医药对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故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放风为感冒的主因。六淫侵袭有当令之时气和非时之气。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夹为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夹寒、夹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 2.时行病毒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大流行的邪气;病毒者指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时行病毒之邪。人感时行病毒而病感冒则为时行感冒。 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因邪气特别盛外,总是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而感受外邪。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而机体功能状态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因此,感冒是否发生决定于正气与邪气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气能否御邪,有人常年不易感冒,即是正气较强常能御邪之故,有人一年多次感冒,即是正气较虚不能御邪之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示了正气不足或卫气功能状态暂时低下是感冒的决定因素;二是邪气能否战胜正气,即感邪的轻重,邪气轻微不足以胜正则不病感冒,邪气盛如严寒、时行病毒,邪能胜正则亦病感冒,所以邪气是感冒的重要因素。 以风为首的六淫病邪或时邪病毒,侵袭人体的途径或从口鼻而人,或从皮毛而人。因风性轻扬,《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脏腑之华盖,其位最高,开窍于鼻,职司呼吸,外主皮毛,其性娇气,不耐邪侵,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其基本病机是外邪影响肺卫功能失调,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尤以卫表不和为主要方面。卫表不和,故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全身不适等症;肺失宣肃,故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咽痛等症。 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在临床上有风寒、风热和暑热等的不同证候,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感受时行病毒者,病邪从表入里,传变迅速,病情急且重。 【临床表现】 感冒起病较急,骤然发病,无潜伏期(或潜伏期极短)。病程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以肺卫症状为主症,如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表现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则喷嚏、鼻塞、鼻涕或疲乏、全身不适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痛,呈现肺卫证候。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 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 《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

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 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在仲景方影响下,方剂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世组合之新方,多仿前世经验,出现极多组成合理、法度严明、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以原方结构基本思路为基础,衍化出较多类新方,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有一方而衍化为几十方者。从原方中裁出部分药物,别为新方者,如从芍归胶艾汤中别出之四物汤,从肾气丸中别出之六味地黄丸等,独具经法。在药物配伍方面,受仲景方用“对药”的影响,后世医家对“对药”的使用,创立了许多新的经验。《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药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金匮要略》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仍是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核心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泄泻

泄泻 【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故前贤以大便溏薄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西医学中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其他疾病伴见泄泻者,除治疗原发疾病外,在辨治方面亦可与本节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外邪 六淫之邪伤人,皆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湿为主,常夹寒、热、暑等病邪。其他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于脾胃,但仍多与湿那有关。 饮食所伤 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故饮食不当常可导致泄泻。凡饱食过量,或过食肥甘,或恣啖生冷,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均可发生泄泻。临床上,饮食不当与外感湿邪常相互影响,共同为患。 情志失调 郁怒或忧思均可致泄泻。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若素体脾虚湿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者,更易形成泄泻。 劳倦伤脾 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均可成泄泻。 久病年老 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为泄泻。 病机 泄泻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发生泄泻。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 病理性质急性暴泻多属实证,慢性久泻多属虚证。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伤神,或食滞生湿,壅滞中焦,脾不能运,脾胃不和,水谷清浊不分所致,病属实证。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多由脾虚健运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他如肝气乘脾或肾阳虚衰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如水样或粪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 化。 2.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腹痛常与肠鸣同时存在。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量多;久泻起病 缓,泻下势缓而量少,且有反复发作病史。 3.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有关。 病证鉴别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的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归脾汤(共9处)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中医美容学学习心得中医美容学心得体会

中医美容学学习心得中医美容学心得体会中医美容学课程的学习,一定会让我们有更加深刻的心得体会。以下是为大家的中医美容学学习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在美容中有生活美容与医学美容之分;在医学美容中又有西医 美容与中医美容之分;在医学美容中,除医疗、美两个主题之外尚有康复、保健;在生活美容中除了美与保健的主题 外,尚有养生,等等。所以,与美容相关或相近的经营与服务的内容有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是由如下四个元素(或内容)所构成,即由医疗、美容、保健与健身、养生(含休闲养生)四元素(或内容) 所组成。目前的经营与服务可以是突出某一元素,也可能体现出某两个元素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三个或四个元素的组合。例如,当今的健身会馆多以健康为主,当然有的还伴有休闲养生等;再如当今以休闲养生为主的养生会馆,其中也有健身、美容的内容;再如以生活美容为主的会馆,其中也有的包括健身、休闲养生。相对于生活美容、保健、健身、休闲养生等而言,中医美容是属于高端的服务与经营,所以,这些服务如果都是规范的话,对于生活美容、保健与健身、休闲与养生而言,他们的服务内容相互交叉、涵盖则是正常的,但是,这其中是不允许包含有治疗的医学美容和医疗的康复保健内容。目前以突出医疗的医学美容,其服务内容多比较单纯,但是在某些城市的一些医学美容院(所),也多包括医疗康复、保健和医学养生。后者与前者的主要或唯一区别就在于有无医疗(美容及康复)的内容。显然,以上包括医学美容在内的种种经营与服务多具有相互交叉的内容。这种

交叉服务的特点,虽然给市场带来繁荣,创造了就业与财富,但是,这也成为市场混乱、超范围经营、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 对于中医美容,应该按其严格定义来定位中医美容的经营与服务,它主要是指以中药、推拿、针灸等手段所进行的医学美容与保健。由于中医美容具有高端经营、服务的性质,所以在内容上是可以有所扩展,例如在中医美容的经营与服务中可包括治疗的康复、生活美容及中医养生等内容。目前,有些大型的中医美容院(所),也确实开展了这种综合性的经营与服务,但是也有一些中医美容院(所)只是开展一些生活美容、休闲养生的内容,这种利用中医美容之名,而无中医美容之实者,目前也不在少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 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 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 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