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练习与解析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练习与解析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练习与解析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练习与解析

第三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对“NaOH和NH4Cl都是离子化合物”有下列四点感悟,其中不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B.PH4F为离子化合物

C.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

D.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解析NaOH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A正确。PH4F类比于NH4Cl,可知为离子化合物,B正确。NH4Cl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离子化合物,C 正确。含金属元素的如AlCl3等为共价化合物,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主要看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D错误。

答案 D

2.下列关于物质结构和化学用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A.78 g Na2O2晶体中所含阴、阳离子个数均为2N A

B.1个乙醇分子中存在8个共用电子对

C.NaOH和Na2O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D. PCl5和BF3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解析A项,1 mol Na2O2中含有3 mol离子,2 mol Na+和1 mol O2-2,A错;

B项1个CH3CH2OH中共形成8个共价键,即存在8个共用电子对,B正确;

C项NaOH中含离子键和极性键,Na2O只含离子键,C项错;D项,PCl5的分子中,每个氯原子都达到了8电子稳定结构,而BF3分子中,硼只满足6电子结构,D错。

答案 B

3.X、Y均为短周期元素,且X为ⅠA族元素,Y为ⅥA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

B.由X、Y元素只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C.由X、Y元素只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D.由X、Y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X、Y的原子个数比可能是1∶1

解析X、Y均为短周期元素,则X可以是H、Li、Na,Y可以是O、S,X 的原子半径不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X、Y元素可以形成共价化合物如H2O,也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如Na2S,则B、C项错误,D项正确,如化合物H2O2或者Na2O2。

答案 D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周期中的ⅡA族和ⅢA族的原子序数之差一定为1

B.干冰晶体内存在共价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C.BF3和CaO2中各原子或离子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SiO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是为了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解析A项中可能为1、11、25,错误。干冰中CO2分子内存在着C、O之间的共价键,分子间存在着分子间作用力,B正确。C项中B原子最外层只有3个电子,所以BF3中B原子最外层只有6个电子,错误。SiO2为原子晶体,晶体中只存在共价键,熔化过程中断裂的是共价键。

答案 B

5.X、Y为两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和6,则X、Y两种元素形成的常见化合物或离子不可能是()。

A.只含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B.含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C.阴、阳离子个数之比为1∶1的离子化合物

D.可形成双核离子或四核离子

解析根据题意知,X是H、Li或Na,Y是O或S,H2O是只含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H2O2是含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Na2O与Na2O2均是阴、阳离子个数之比为1∶2的离子化合物,H与O可形成OH-和H3O+。

答案 C

6.下列反应过程中,同时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的反应是()。

A .NH 4Cl=====△

NH 3↑+HCl ↑

B .NH 3+CO 2+H 2O===NH 4HCO 3

C .2NaOH +Cl 2===NaCl +NaClO +H 2O

D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解析 A 中断裂的是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形成的是极性共价键。B 中断裂的是极性共价键,形成的是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C 中断裂的是离子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形成的是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D 中同时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

答案 D

7.已知A 、B 、C 、D 、E 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 、D 同主族,A 与其他元素均不同周期;B 、C 、E 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且B 、C 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无色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C 、E

B .E 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一定是强酸

C .A 、B 、C 三种元素既能形成共价化合物又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D .C 、D 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

解析 A 与其他元素均不同周期,A 为第1周期的H ,D 的原子序数比C 大,处于第3周期为Na 。B 、C 为第2周期元素,且B 、C 单质为无色气体,则B 为N 、C 为O ,E 为S 。A 项中氧存在O 2、O 3;硫存在S 2、S 8等多种同素异形体,正确。S 可以形成H 2SO 4、H 2SO 3两种酸,其中H 2SO 3为弱酸,B 错误。C 项,H 、N 、O 可以形成HNO 3、HNO 2等共价化合物,也可以形成NH 4NO 3、NH 4NO 2等离子化合物,正确。D 项,Na 2O 、Na 2O 2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8.A 、B 、C 三种元素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三种元素原子序

数之和为35,A 、C 同主族,B +核外有10个电子,则

(1)A 、B 、C 三种元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之间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属于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举三种)

(3)用电子式表示B和C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1)O Na S(2)Na2O、Na2O2、Na2S、Na2SO4、Na2SO3、Na2S2O3

(3)

9.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a、b、c、d和e中,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周期数的二倍;b和d的A2B型氢化物均为V形分子,c的+1价离子比e 的-1价离子少8个电子。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a为________;c为________。

(2)由这些元素形成的双原子分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这些元素形成的三原子分子中,分子的空间结构属于直线型的是

________,非直线型的是________________(写2种)。

(4)这些元素的单质或由它们形成的AB型化合物中,其晶体类型属于原子晶

体的是________,离子晶体的是________,金属晶体的是________,分子晶体的是________;(每空填一种)

(5)元素a和b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与c和b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发生的反应常用

于防毒面具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推导出各元素,再回答各种设问。推导元素:

“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周期数的二倍”,则a可能为6C或16S;“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a、b、c、d和e”、“b和d的A2B型氢化物均为V 形分子”,可推断b为8O,d为16S,也从而确定a为6C。“c的+1价离子比e的-1价离子少8个电子”,结合原子序数b(8O)<c<d(16S)<e,都为短周期,可推断c为Na,e为Cl。

(5)a(C)、b(O)形成的化合物有CO、CO2,c(Na)与b(O)形成的化合物有Na2O、

Na 2O 2,所以用作防毒面具中的反应应该是CO 2与Na 2O 2之间的反应。 答案 (1)C Na (2)CO 、O 2、Cl 2 (3)CO 2、CS 2 SO 2、O 3、SCl 2、Cl 2O 、ClO 2(任写2种)

(4)金刚石 NaCl Na CO(或Cl 2、O 2、S)

(5)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10. A 、B 、C 、D 、E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A 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的核外电子总数相同,A 与C 、B 与D 分别为同主族,B 和C 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E 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A 与E 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AE ,其分子中含18个电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元素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D 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

(2)由A 、B 、C 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这种化合物形成的晶体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

(3)A 、B 、D 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和A 、B 形成的一种化合物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B 、C 、E 三种元素形成一种盐,此盐中三种原子个数比为1∶1∶1,在25℃时,将该盐溶于水,测得溶液pH >7,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解析 依据A 、B 、C 、D 、E 元素的信息,可推导出A 为氢,B 为氧,C 为钠,D 为硫,E 为氯。A 、B 、C 形成NaOH ,其电子式为Na +[··O ····

··H]-,其中含离子键、共价键;H 与O 形成的H 2O 2和H 、O 、S 形成的H 2SO 3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 2O 2+H 2SO 3===H 2SO 4+H 2O 。B 、C 、E 形成NaClO ,其溶于水因ClO -水解ClO -+H 2O HClO +OH -而使溶液呈碱性。

答案 (1)H 2

(2)Na +[··O ····

··H]- 离子键、共价键(或极性键) (3)H 2SO 3+H 2O 2===H 2SO 4+H 2O

(4)ClO -+H 2O HClO +OH -

11.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 、Y 、Z 、W ,其中X 、Z 、W 与

氢元素可组成XH 3、H 2Z 和HW 共价化合物;Y 与氧元素可组成Y 2O 和Y 2O 2的离子化合物。

(1)写出Y 2O 2的电子式:________,其中含有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Y 2O 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X 、Z 、W 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稀溶液氧化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XH 3、H 2Z 和HW 三种化合物,其中一种与另外两种都能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由X 、W 组成的化合物分子中,X 、W 原子的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该化合物遇水可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化合物,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元素形成化合物的特点,分析元素种类,进而分析化合物的化学键类型、化学性质等。要求我们熟练掌握短周期元素形成化合物的特点。 答案 (1)Na

+[··O ······O ······]2-Na + 离子键、共价键(或非极性键)

(2)

(3)HNO 3 (4)NH 3

(5)NCl 3+3H 2O===NH 4ClO +2HClO

微粒的性质 (2)

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间存在空隙。 (2)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科学探究的现象,帮助学生通过现象小结出微粒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微粒观。 二、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微粒的性质。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三、教学难点: 微粒运动和微粒间空隙的想象和推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世界上的物质种类繁多。这些宏观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展示图片]微粒的真实存在。 结论: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板书]一、微粒的基本性质: 提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一滴水有1.7×1021个水分子,说明微粒有什么特点? [板书]结论:1、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微粒除了及其微小外,有什么性质呢? 过渡:走近花园会闻到花香;走到加油站会闻到汽油味; 以上实例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P63《观察与思考》 步骤: 实验1:向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向其中滴入2至3滴的浓氨水,观察现象。 现象:滴入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再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在烧杯C中重新配制甲溶液,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把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 现象:烧杯C中溶液逐渐变红 原因: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微粒因不停地运动进入酚酞试液,使溶液变红。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 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 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 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 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知道物质、分子与原子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分子、原子等微粒的抽象理解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熟悉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原子核的结构、离子的概念

热门-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2《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 设计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二、设计思想 本节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本节课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基本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及概念。在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 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概念,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认识 化学键的涵义和氢键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氯化钠固体,液态水和酒精。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沪教版《微粒的基本性质》说课稿-胜利中学-黄燕芳老师

2015年南安市初中化学教师说课比赛 封面 课题名称:微粒的基本性质说课稿组别:初中组 学校: 所在片区: 说课教师: 手机号码:

微粒的基本性质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课题1的内容《微粒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后反思五个程序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分子、原子、离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通过学习微粒的基本性质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由此开始初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今后,学生还要深入探究微观世界。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年龄因素:初三学生正从形象思维逐步转向抽象思维,但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仍不完善。 学习基础:早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一些关于微粒的基础知识,但学习的仅仅是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若涉及到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的,学生就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尚未真正建立用微粒的观点看问题,但是他们对微观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认识微粒的基本性质,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4、教学重点: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认识微粒的基本性质,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及对微粒运动现象表象的建立。 二、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相互贯穿。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自然地得出实验结论,突破教学重点。借助多媒体和实例把微粒形象化,从而突破学生难以建立微粒表象的教学难点。为了检测本课题教学目标是否达标,还设计了一些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习题。 三、说学法指导 现代教学应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确实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课题的特点和所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两种学习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阅读教材及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2.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相互帮助鼓励,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活动探究→交流讨论→联系生活→反馈练习→课堂小结导入新课合作学习归纳结论体验联系运用新知提升思维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实物:喷香水的手绢 2.演示红墨水扩散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思考,引起悬念,为引出微粒做铺垫。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物质从可见变为看不见时,往往还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物质是由微粒所构成的。这些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教材p64干冰、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构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事实。说明微粒与宏观物质的关系,物质是由大量微粒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板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多媒体展示两组数据:①一滴水含有水分子的数目及一个水分子的真实质量。 ②氢原子与直径1cm的小球相比,相当一个苹果与地球相比;10亿人数一滴水的分子数目需要三年多时间。设计意图:通过收集素材和结合教材数据,用多媒体显示数据和对比,让学生理解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练习及答案

第二单元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有1个正确答案) 1.有下列电子层结构的各原子中最难形成离子的是() A.B.C.D. 2.易与形成离子化合物的是() A.B.C.D. 3.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Na2O2B.NaHSO4C.HNO3D.I2 4.下列物质中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A.Na2O B.HNO3C.HCl D.NH3 5.下列化合物中所有化学键都是共价键的是() A.NH4Cl B.NaOH C.CaF2D.CH4 6.与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阴离子跟与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阳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A.MgBr2B.Na2S C.CaF2D.KCl 7.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A.H2O B.CaCl2C.KOH D.Cl2 8.下列过程中要破坏离子键的是() A.氯化钠固体溶于水B.氯气溶于水C.碘晶体升华D.钠与氯反应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一个阴离子可同时与多个阳离子间有静电作用 B.离子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只能是金属离子 C.凡金属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都形成离子键 D.溶于水可以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10.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各组中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是() A.10与19 B.6与16 C.11与17 D.14与8 11.下列物质中,只有离子键的是() A.NaOH B.NaCl C.H2D.HCl 12.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颜色 B.状态 C.化学键 D.原子核 13.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干冰B.NH4Cl固体C.H3PO4固体D.HCl 二、填空题 14.在下列空白处填写“可能与不可能”和“一定或不一定” (1)非金属之间______形成离子键 (2)复杂的阴离子或者阳离子中_________含有共价键 (3)稀有气体分子中_________含化学键 (4)离子化合中__________含有共价键 (5)共价化合物中________含有离子键 *15.用电子式表示: (1)钾原子____(2)氯原子____(3)过氧化钠______(4)氢氧化钾____(5)氢氧根离子______ (6)硫离子____(7)氯化钙____(8)氯化铵________ (9)硫化钾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化训练答案]ADCADCCAACBCB 14可能一定不可能(4)可能(5)不可能15.略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案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第1课时) 姓名: 班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实例了解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并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2.了解离子键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为学生对物质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3.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以及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电子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回顾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下图为NaCl 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解释】钠原子失去 个电子,变成 电子稳定结构的 ,氯原子得到 个电子,变成 电子稳定结构的 ,钠离子与氯离子在静电作用下形成NaCl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2完成下列知识 知识点1 离子键 一、化学键 1.概念: 常见的化学键有 、 二、离子键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叫做离子键 2.成键微粒 3.成键本质: 4.成键元素: 5.存在 关于离子键概念的注意事项: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既不单指相互吸引也不单指相互排斥,而是合力的作用 三、离子化合物 1.概念: 2.存在 (1)活泼金属( 第ⅠA 、ⅡA 族 )与活泼非金属( 第 ⅥA 、ⅦA 族)之间形成化合物。如NaCl Na 2O 2等 (2)活泼金属氧化物 (3)强碱、大多数盐以及典型的金属氧化物都是离子化合物。如NH 4Cl 、NaHCO 3 、Ba(OH)2、NaOH 等 +11 8 2 +11 8 2 1 失 e - +17 8 2 7 +17 8 2 8 得 e - 离子键 离子 化合物 NaCl

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习题解答

第三章 非均相混合物分离及固体流态化 1.颗粒在流体中做自由沉降,试计算(1)密度为2 650 kg/m 3,直径为0.04 mm 的球形石英颗粒在20 ℃空气中自由沉降,沉降速度是多少?(2)密度为2 650 kg/m 3,球形度6.0=φ的非球形颗粒在20 ℃清水中的沉降速度为0.1 m/ s ,颗粒的等体积当量直径是多少?(3)密度为7 900 kg/m 3,直径为6.35 mm 的钢球在密度为1 600 kg/m 3的液体中沉降150 mm 所需的时间为7.32 s ,液体的黏度是多少? 解:(1)假设为滞流沉降,则 2s t ()18d u ρρμ -= 查附录20 ℃空气31.205kg/m ρ=,s Pa 1081.15??=-μ,所以 ()()()s m 1276.0m 1081.11881.9205.126501004.01852 3s 2t =???-??=-=--μρρg d u 核算流型 3t 51.2050.12760.04100.3411.8110 du Re ρμ--???===

优质纳米金粒子基本性质及应用介绍

优质纳米金粒子基本性质及应用介绍 2016-10-28 13:52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产品说明】 中文名称:纳米金粒子

英文名称:Gold nanoparticles 中文别名:金纳米、纳米金胶体、奈米金粒子 CAS号:7440-57-5 【产品特性】 外观:紫红色液体 保护剂:PVP(聚维酮) PH:7.0±0.5 粒径:5-10nm 黄金纯度:99.95% 光学密度:5/cm 包装规格:按客户要求包装 保存方法:密封,4℃冰箱避光保存 【详细介绍】 纳米金即指金的微小颗粒,其直径在1~100nm,具有高电子密度、介电特性和催化作用,能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结合,且不影响其生物活性。由氯金酸通过还原法可以方便地制备各种不同粒径的纳米金,其颜色依直径大小而呈红色至紫色。一般为分散在水溶液中的水溶胶,因此也被称为胶体金。 纳米金颗粒制备方法有许多,与大多数纳米粒子一样,主要可以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制备金颗粒主要是通过各种分散技术将金直接转变为纳米粒子,主要包括真空沉积法、激光消融法等方法。化学法是以金的化合物为原料,利用还原反应生成金纳米粒子,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制备所需尺寸的颗粒。化学法主要包括:柠檬酸钠氧化还原法、模板法、电化学合成法、光化学合成法、晶种生长法、巯基配体法、微乳液法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利用细菌、真菌、酵母菌、藻类等微生物或纯天然植物提取物等无毒无害且环境友好的绿色环境法制备纳米金粒子,逐渐成为纳米技术领域一个重要的趋势[13]。 关于纳米金粒子表面修饰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很活跃,目前主要运用聚合物分子、生物分子、树枝化超大分子和环境友好型分子修饰。 纳米金材料由于其基本单元都是微小尺寸的粒子故存在很多宏观粒子所不具备的物理、化学特性,包括光学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介电限域效应、久保效应以及一些其他的特殊效应;具备荧光特性、电化学特性、吸附特性以及超分子和分子识别特性等,因而广泛应用于感光、催化、生物标识、光电子学、信息存储以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等诸多领域,涉及材料、医学检验、临床医学、食品、化工、陶瓷、染料等行业。

苏教版化学一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①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力,认识化学键的涵义,认识离子化合物、离子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的形成,知道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 ②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重难点:离子键的概念及其形成,学会运用化学用语(电子式)进行化学的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讲述】:一、化学键 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要想使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需要加热到温度高达2000℃,它的分解率仍不到1%,这就说明在氢分子里氢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如果要破坏这种作用就需消耗436kJ/mol的能量;氯化钠和氯化镁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离子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氯气是由许多氯分子构成的,分子中两个氯原子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金刚石是由许多碳原子彼此结合形成的空间网状晶体,在晶体中,直接相邻的碳原子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间。

【板书】一、化学键 1、定义: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强调:相邻的、强烈的 【讲述】根据构成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微粒不同,我们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类型。 【板书】2、主要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讲述】食盐的成分是氯化钠,而氯化钠是由氯和钠化合而成的。它们是怎么结合的呢?我们不妨从学过的原子结构的知识,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当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时,钠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带正电的钠离子,而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成为带负电的氯离子,这两个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氯化钠。 【提问】1、在食盐晶体中Na+与Cl-间存在有哪些作用力? 2、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电荷是否会中和呢? 1、阴、阳离子之间除了有静电引力作用外,还有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 2、当两种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与排斥达到了平衡。于是阴、阳离子之间就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所以所谓阴、阳离子电荷相互中和的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板书】二、离子键 1、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 注: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课 时 1 离 子 键 【我思我学】 议一议: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几种?分别举例说明。 想一想:不同的物质含有不同的微粒,这些微粒是如何彼此结合而构成物质的? 议一议:为什么氢原子与氯原子能形成氯化氢分子,而氢原子和氦原子在同一条件下却不能化合? 想一想:分子 原子 离子,三种微粒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原子在形 成分子或离子过程中,一般都形成稳定结构,则原子可通过哪些途径成为具有稳定结构的微粒?这些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何不同?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及常见种类。 2、知道离子键及其形成,知道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3、了解什么是电子式。知道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以及离子化合物。 二、方法指引: 1、化学键:存在于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2、从熟悉的物质氯化钠入手,引入离子键的概念。过程分析围绕微粒结构的变化。 Na + Cl Cl — 活泼非金属与活泼金属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失电子,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阴阳离子,再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因而,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对于了解原子的性质,成键的方式等皆有帮助。这正是“电子式”的优越性。 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以简明地表示原子、离子的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排布,这种式子称为“电子式”。 例:阳离子的电子式——直接用阳离子的离子符号表示。Na + ; Mg 2+; Ca 2+ 阴离子的电子式—— Cl —; S 2—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Na + Cl — 4、活泼的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易形成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的构成微粒是离子,使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是离子键。思路应紧紧围绕“结构——性质——应用”这一主线。 三、典型例题: 例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得 e -

1第3讲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3讲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化学键 1.概念:通常把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2.分类: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3.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二、化学键的形成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成键粒子阴、阳离子未达稳定结构的原子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成键性质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对作用静电作用 形成过程得失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金属原子失去电子 形成条件既有要得电子的原子, 又有要失电子的原子 均是未达稳定结构, 需要得电子的原子 只有要失去电子的原 子 实例NH4Cl、NaCl H2、HCl 金属单质和合金三、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判断方法为寻找活泼金属和NH4+。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判断方法为判断其不是离子化合物。 四、电子式 1.概念: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及其内层电子;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表示最外层电子。 2.原子的电子式:例,;练: 3.离子的电子式:例,; 练:分别写出K+、Ca2+、O2-、F-的电子式: 4.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例, 练:分别写出KF、CaS、K2O、CaF2的电子式: 5.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NaCl的形成过程:例, 练:用电子式表示MgBr2的形成过程: K2S的形成过程: 6.单质及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熟练记住,默写)

7.几个重要物质的电子式 NaOH:HClO: NH4Cl:NH5: Na2O2:H2O2: 五、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1)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2)特点 ①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 ②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物质的熔沸点和溶解性,而化学键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③只存在于由共价键形成的多数共价化合物和绝大多数气态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之间,如CH4、O2、Ne等。 (3)规律 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例如:熔、沸点:HCl氢键>分子间作用力 ②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等。 (3)形成条件:分子中含有得电子能力较强的元素,如N、O、F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练习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Na2O2 B.NaHSO4 C. HNO3 D.I2 2.下列物质中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A.Na2O B.HNO3 C.HCl D.NH3 3.下列化合物中所有化学键都是共价键的是() A.NH4Cl B.NaOH C.CaF2 D.CH4 4.与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阴离子跟与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阳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 A.MgBr2 B.Na2S C.CaF2 D.KCl 5.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A.H2O B.CaCl2 C.KOH D.Cl2 6.下列过程中要破坏离子键的是() A.氯化钠固体溶于水 B.氯气溶于水 C.碘晶体升华 D.钠与氯反应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离子化合物中,一个阴离子可同时与多个阳离子间有静电作用 B.离子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只能是金属离子 C.凡金属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都形成离子键 D.溶于水可以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8.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各组中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定化合物的是() A.10与19 B.6与16 C.11与17 D.14与8 9.下列关于离子键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离子键是由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吸引形成的 B.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C.非金属元素之间构成的化合物都不是离子化合物 D.共价化合物中可能有离子键 10.下列电子式中,正确的是() A . B.N…N … C . D. 11.下列变化中,不需破坏化学键的是()A.加热氯化铵 B.干冰气化 C.食盐熔化 D.氯化氢溶于水 12.下列能说明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事实的是()A.氯化氢不易分解 B.液态氯化氢不导电 C.氯化氢溶于水发生电离 D.氯化氢水溶液显酸性 13.下列物质中存在分子间作用力的是()A.食盐 B.金刚石 C.NaF D.干冰 14.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的是() A、Cl2 HCl B、F2 NaBr C、HI NaI D、H2SO4 NaCl 15.下列物质中不含离子键的是 ( ) (a)NH4HCO3 (b)NH3 (c)BaSO4 (d)KAl(SO4)2·12H2O (e)Ba(OH)2 (f)H2SO4 A.、(a)、(d)和(f) B、 (b)、(c)和(e) C、 (d)和(e) D、 (b)和(f) 16.下列化学式中,能真实表示物质的分子组成的是 ( ) A、CuSO4 B、CS2 C、Na2O D、CsOH

构成物质微粒的基本性质教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一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固本中学赵学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了解构成物质微粒的基本性质。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微粒的运动、微粒间有空隙的微观想象的形成;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 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手段】 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用具】 小试管3支(1支备用)、试管夹1个、大烧杯3个(1个装蒸馏水)、小烧杯3个、酒精灯1个、火柴1盒、纸2张、一端封密的玻璃管1支、胶头滴管3支、注射器1支、浓氨水、酚酞试液(用滴定瓶装)、酒精(用滴定瓶装)、蒸馏水、碘、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举行“学生撕纸”比赛,看谁撕的纸碎片最均匀,最小;(提醒学生不要乱丢纸屑) 提问:这么小的纸块,还能分吗?可以分到什么为止呢?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从瓶中挑一颗碘和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展示给学生,并提问: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可以再分,那么你能将试剂瓶中的碘和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再分吗? 1、探究实验1 (1)加热固体碘 演示操作:将一颗很小的碘固体放到1支干净的试管中,塞上软木塞,将试管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方缓缓加热。

现象:(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说出实验现象。) 整个试管慢慢变红,固体碘消失。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碘是由细小的微粒构成。 (2)、高锰酸钾溶于水 演示操作:取一小块高锰酸钾固体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5亳升水,振荡,观察现象;将试管中的溶液倒入盛有100毫升水的烧杯中,搅抖,观察现象。 现象:高锰酸钾固体溶解,水变红。 结论:高锰酸钾是由微小的微粒构成。 小结:经过无数科学家的研究,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所构成。人们已经发现物质大多数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性质,原子、分子、离子分别构成哪物质,在以后的化学课中再作讲解。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一)、微粒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看到 1、播放多媒体课件“水分子的自述”内容是:嘿,我是构成水的微粒,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我的质量约为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和我一样的微粒。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我想请你们猜一猜当我们微粒构成水时,是不是静止不动, 紧密无缝的聚集在一起呢?由此,引入微粒的第一条 性质。接着用大屏幕展示在氢微粒形成的最小的汉字 “原子”。 2、观察图片,用101个构成铁的微粒写下“原子” 二个迄今为止最小的汉字,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十分微小。) (二)、微粒不断运动 在讲台上放一杯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提问: 为什么香水是在讲台上的杯子里,大家却可以闻到香 味? 1、探究实验2

最新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练习与解析

第三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对“NaOH和NH4Cl都是离子化合物”有下列四点感悟,其中不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B.PH4F为离子化合物 C.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 D.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解析NaOH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A正确。PH4F类比于NH4Cl,可知为离子化合物,B正确。NH4Cl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离子化合物,C 正确。含金属元素的如AlCl3等为共价化合物,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主要看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D错误。 答案 D 2.下列关于物质结构和化学用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A.78 g Na2O2晶体中所含阴、阳离子个数均为2N A B.1个乙醇分子中存在8个共用电子对 C.NaOH和Na2O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D. PCl5和BF3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解析A项,1 mol Na2O2中含有3 mol离子,2 mol Na+和1 mol O2-2,A错; B项1个CH3CH2OH中共形成8个共价键,即存在8个共用电子对,B正确; C项NaOH中含离子键和极性键,Na2O只含离子键,C项错;D项,PCl5的分子中,每个氯原子都达到了8电子稳定结构,而BF3分子中,硼只满足6电子结构,D错。 答案 B 3.X、Y均为短周期元素,且X为ⅠA族元素,Y为ⅥA族元素。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X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 B.由X、Y元素只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C.由X、Y元素只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D.由X、Y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X、Y的原子个数比可能是1∶1 解析X、Y均为短周期元素,则X可以是H、Li、Na,Y可以是O、S,X 的原子半径不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X、Y元素可以形成共价化合物如H2O,也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如Na2S,则B、C项错误,D项正确,如化合物H2O2或者Na2O2。 答案 D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周期中的ⅡA族和ⅢA族的原子序数之差一定为1 B.干冰晶体内存在共价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C.BF3和CaO2中各原子或离子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SiO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是为了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解析A项中可能为1、11、25,错误。干冰中CO2分子内存在着C、O之间的共价键,分子间存在着分子间作用力,B正确。C项中B原子最外层只有3个电子,所以BF3中B原子最外层只有6个电子,错误。SiO2为原子晶体,晶体中只存在共价键,熔化过程中断裂的是共价键。 答案 B 5.X、Y为两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和6,则X、Y两种元素形成的常见化合物或离子不可能是()。 A.只含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B.含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C.阴、阳离子个数之比为1∶1的离子化合物 D.可形成双核离子或四核离子 解析根据题意知,X是H、Li或Na,Y是O或S,H2O是只含极性键的共

苏教版化学必修2 专题1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3 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及影响(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现有如下各说法: ①在液态水中,氢、氧原子间均以化学键相结合 ①金属和非金属化合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离子键 ①离子键是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吸引 ①根据电离方程式:HCl===H++Cl-,判断HCl分子里存在离子键 ①H2分子和Cl2分子的反应过程是H2、Cl2分子里共价键发生断裂生成H、Cl原子,而后H、Cl原子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①任何物质中都存在化学键 上述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 ①①①正确 B. 都不正确 C. ①正确,其他不正确 D. 仅①不正确 2.(双选)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不同作用力,在固态时含有以上所说的两种不同作用力的是() A. SiO2 B. NaCl C. CCl4 D. KOH 3.以下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一种较弱的化学键 B. 分子间作用力较弱,破坏它所需能量较少 C. 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熔、沸点有影响 D. 稀有气体原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 4.(山东泰安高一质量检测)由短周期元素构成的某离子化合物X中,一个阳离子和一个阴离子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0。则下列有关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不一定相等 B. X中一定有离子键,一定不含共价键 C. 若X只含两种元素,则这两种元素可位于同一周期也可位于同一主族 D. X中阳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阴离子半径 5.下列物质中不.存在氢键的是() A. 冰醋酸中醋酸分子之间 B. 液态氟化氢中氟化氢分子之间 C. 一水合氨分子中的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 D. 可燃冰(CH4·8H2O)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 6.(双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键是一种化学键 B. 氢键使物质具有较高的熔、沸点 C. 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的物质易溶于水 D. 水结成冰,体积膨胀与氢键无关 二、填空题 7.据元素周期表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PH3分子与NH3分子的构型关系________(填“相似”或“不相似”)。 (2)NH3与PH3相比,热稳定性________更强。

超细颗粒间力与粉末团聚

超细颗粒间力与粉末团聚 摘要:与常规材料相比,超细粉末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物理、化学及表面与界面性质,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性能。本文归纳了超细颗粒于气/液相中的作用力,并对粉末团聚机理以及分散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另外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超细颗粒;团聚;机理;分散 The interaction force and the agglomeration of ultrafine particles Abstrac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aterials, ultrafine particles with a series of excellent physical, chemical and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properties, greatly enhanced the performance of material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nteraction force between ultrafine particles in gas or liquid phase,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agglomeration mechanism and dispersion of ultrafine powder. Key words: ultrafine particle, agglomeration, mechanism, dispersion 超细颗粒通常是指粒径在1~1000nm范围内的固体颗粒[1], 属于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他们的粒度小、质量均匀、缺陷少,与常规粉体材料相比具有良好的表面效应和体积效应,同时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电性、磁性、光学性能以及力学和化学等宏观特性。因此,超细粉体技术已成为化工材料、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矿物深加工和矿物材料以及电子、医药等现代工业和高技术新材料的重要发展趋向。 1超细颗粒间作用力 1.1 超细颗粒在液相中的作用力 通常,超细颗粒在液相介质中表现为分散和团聚两种基本的行为。而颗粒间的分散与团聚行为的根源是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有以下几种:1.1.1 范德华力 颗粒间的范德华力是多个分子之间的集合作用,表现为分子间的引力,对于同质颗粒,它们在液体中的分子作用恒为吸引作用。颗粒间范德华力的计算比较简单,但是,在实际分散体系中,当颗粒表面有吸附层时,除了颗粒本身的作用外,还必须考虑吸附层分子之间的吸附作用及吸附层对颗粒作用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吸附层的存在导致颗粒间范德华力减弱。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吸附层增大了颗粒间的间距,其二是吸附物质的Hamaker 常数通常比固体颗粒小[2]。 1.1.2双电层静电作用 液体中的颗粒表面因离子的选择性溶解、选择性吸附或同晶置换而带电,反号离子通过静电吸引作用在颗粒周围的液体中扩散分布形成双电层。当颗粒在分散介质中相互接近时,双电层开始重叠,颗粒间便产生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存在相互吸引作用和相互排斥作用。对于同质颗粒,这种静电作用总变现为排斥力;对于异质颗粒,静电作用可能是排斥作用也可能表现为吸引作用,由颗粒表面核电状况决定。 1.1.3 溶剂化膜作用 由于颗粒表面极性区域对附近的溶剂分子的极化作用,在颗粒表面会形成溶剂化膜,而当两颗粒相互接近时,除了分子吸附作用和静电排斥作用外,当颗粒间间距减小到溶剂化膜开始接触时,就会产生很强大的排斥力被称为溶剂化作用力[3]。 溶剂化膜的结构、性质及厚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差别很大。这些因素主要是:颗粒表面状况,溶剂介质的分子极性及固体颗粒结构特点,溶质分子或离子的种类,浓度,温度等物理因素。其中溶剂化膜的厚度在很大程度上由颗粒表面与溶剂介质的极性决定。一般而言,颗粒表面的极性与溶剂介质的极性相同或相近时,其溶剂化膜较厚;当它们之间的极性相差较大或极性相反时,其溶剂化膜

第一章粉体的基本性质

第一章粉体的基本性质 所谓粉体就是大量固体粒子的集合体,而且在集合体的粒子间存在着适当的作用力。粉体由一个个固体粒子所组成,它仍具有固体的许多属性。与固体的不同点在于在少许外力的作用下呈现出固体所不具备的流动性和变形。它表示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即不同于气体、液体,也不完全同于固体,正如不少国外学者所认为的,粉体是气、液、固相之外的第四相。粉体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至今仍无明确的定量概念。通常是指在触及它时,集合体就发生流动、变形这样大小的力。粉体粒子间的适当作用力是粒子集合体成为粉体的必要条件之一,粒子间的作用力过大或过小都不能成为粉体。 材料成为粉体时具有以下特征:能控制物性的方向性;即使是固体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流动极限附近流动性的变化较大;能在固体状态下混合;离散集合是可逆的;具有塑性,可加工成型;具有化学活性。 组成粉体的固体颗粒其粒径的大小对粉体系统的各种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固体颗粒的粒径大小也决定了粉体的应用范畴。各个工业部门对粉体的粒径要求不同,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埃。通常将粒径大于1毫米的粒子称为颗粒,而粒径小于1毫米的粒子称为粉体。 在材料的开发和研究中,材料的性能主要由材料的组成和显微结构决定。显微结构,尤其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烧结过程中所形成的显微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由所采用原料的粉体的特性所决定。根据粉体的特性有目的地对生产所用原料进行粉体的制备和粉体性能的调控、处理,是获得性能优良的材料的前提。 第一节粉体的粒度及粒度分布 粉体颗粒是构成粉体的基本单位。粉体的许多性质都由颗粒的大小及分布状态所决定。粒径或粒度都是表征粉体所占空间范围的代表性尺寸。对单个颗粒,常用粒径来表示几何尺寸的大小;对颗粒群,则用平均粒度来表示。任何一个颗粒群不可能是同一粒径的粒子所组成的单分散系统,也就是说颗粒群总是由不同粒度组成的多分散系统。为此,对于颗粒群来说,最重要的粒度特征是平均粒度和粒度分布。

高三化学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 第一课时 [考试目标] 1.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2.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选考内容) [要点精析] 一、化学键的含义与类型 1.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注意:(1)化学键定义中的原子是广义上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也包括带电原子或原子团(即离子);(2)化学键定义中“相邻”“强烈的相互作用”是指原子间紧密的接触且能产生强烈电子与质子、电子与电子、质子与质子间的电性吸引与排斥平衡作用。物质内不相邻的原子间产生的弱相互作用不是化学键;(3)化学键的形成是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物质内部相邻的两个原子间的作用很弱,如稀有气体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就不是化学键。它们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叫做范德瓦尔斯力(或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的常见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二、共价键 1.共价键的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2.成键元素:通常电负性相同或差值小的非金属元素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为共价键。结果是使每个原子都达到8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使体系的能量降低,达到稳定状态。 3.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同种或不同种的原子相遇时,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未达到稳定状态,则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 4.共价键的本质:高概率地出现在两个原子核之间的电子与两个原子核之间的电性作用是共价键的本质 5.共价键的特征(选考内容): (1)共价键的饱和性: 每个原子所能提供的未成对电子的数目是一定的,因此在共建键的形成过程中一个原子含有几个未成对电子,通常就能与其他原子的未成对电子配对形成共价键。也就是说,一个原子所形成的共价键的数目不是任意的,一般受未成对电子数目的限制,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共价键的饱和性决定了各种原子形成分子时相互结合的数量关系. 例如H2O分子的形成:氧原子的最外层有两个未成对电子,因此一个氧原子能与两个氢原子共用两对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