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汕头市海棠中学陈敬平

教学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既要让学生得到必要的传统数学知识,打好扎实的数学基础,又要让学生能学到一些反映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不要把学生看成是装载知识的容器,而要把今天的学生当做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让他们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然而长期以来,存在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忽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应用过程的教学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1 数学教学的目的意义

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教师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数学结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障碍或困难,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思维,使之不但掌握数学结论,而且了解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从而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结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充分的认识.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现成的数学结论,数学教学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帮助学生获得和记住书中知识,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认识能力的提高.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备的应用技巧,学到终生学习的本领.

2 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把大量的知识讲给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是很难接受.著名数学家兼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自体验仅从书本靠听讲或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非形式的数学知识,又在课堂上学习了用符号表示的形式数学,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认知结构,如果教师的讲课不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结合,那么数学教学就无意义.有的教师认为,现在反复地讲学生尚且不懂,若寄希望于他们自学,岂非缘木求鱼?这种观点是教师过分迷信自己讲解的表现,教育心理学专家早已作出论断,学生听教师讲,只能记得15﹪.如果学生自己看书,可以记得期中25﹪.如果既看书又听,效果不是这二者的代数和,而是65﹪(全国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材协作编写组编《学校心理学》第73页).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学习过程,启发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师对教学过程要进行认真设计,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3 教学方法和建议

在数学教学中,并存着三种过程,即教师的教学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把知识的发生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实施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知识的重现过程.

3.1 动手实践,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实践出真知,数学课本中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动手实践获得,这样直观现实教学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接受,能使学生领会现实的数学,发现知识.

例1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用硬纸片制作一个不等边三角形;

(2)把这个三角形放在白纸上,描出△ABC(如图1);

(3)再把硬纸片绕AC的中点O旋转180度,并画出△ACD.连结DO,BO;

(4)探索从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每个学生都可能发现如下某些结论,ABCD是平行四边形,AB∥

CD,

AD∥

BC,点D、O、B在同一直线上,DO=BO,∠ABC=∠ADC,……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得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加深知识的理解,学会学习.

3.2 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

由于数学教材经过了教学法的加工,通常用演绎的方法把概念、公式、法则等内容加工成互相联合起来的统一体,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数学的实际发现过程,造成有些老师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这就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抽象概括逻辑等能力的表现处于暂时滞后状态.所以我们要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

程,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公式打下厚实的思想基础.

例2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教学可以设计以下过程:

⑴填表1,观察思考表中数据能得到什么关

系?

⑵填表2,你在问题⑴中的结论能适合表2

吗?有什么新发现?

方程

1

x

2

x

1

x+

2

x

1

x

2

x 2

x-5x+4=0

2

x+2x-8=0

2

x-3x-4=0

方程

1

x

2

x

1

x+

2

x

1

x

2

x 32x-2x-1=0

22x+5x-3=0

2

x-4 = 0

72

x-3x = 0

⑶ 用适当方法证实你猜测的结果(教师适当启发学生加以证明).

对于定义、定理、公式的教学如果照搬课本上的教学程序满足于结论的证明,不注意证明思路的由来,那么只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是坎坷的,甚至要经历多次的失败.但那唯一的一次成功推理过程却是绝对不能省略的,要让学生亲历原始思维过程,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3.3 鼓励合作学习,让学生交流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

有的教师,可能已经把教材内容讲明白,概念、例题、重点、难点、注意事项面面俱到,课堂上尽量减少学习困难,让学生走了一条平坦的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以后他们一直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才能完成面前的学习任务.只顾及短期教育目标,学生获得后继知识的再生能力无法怎能提高.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应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给学生以尽可能交流学习的机会.

在学习了《几何》第七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之后,为提高学生学习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设计提出如下题目:

例3 如图2,⊙O 是Rt △ABC 的内切圆,切点分别是E 、F 、

D . ∠C=090,直角边AC=1,BC=3.求⊙O 的半径. 教师:同学们请运用掌握的几何知识,思考这道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可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探讨(学生开始思考、讨论,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学生1:连结AO 、DO 、FO ,OFCD 是正方形(如图3),∠BAC=060,

∠1=030, AD=1-r , tan ∠1=AD

OD , 33=r r -1 , r =213-. 学生2:BF=3-r , AD=1-r , 根据切线长定理得:

BF+AD=BE+AE=AB ,(3-r )+(1-r )=2 .可求得结果.

学生3:由△AOD ∽△ABC ,得:AD OD =BC AC ,r r -1=3

1. 也可解出答案. 好的学生不希望别人告诉他应该怎样解.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笨.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学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性行

为,用自身的创造活动感受数学是做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教师:以上三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出了这道题,很好.思考还有其它解法吗(原以为完满结束解题的学生又开始紧张地思考)?垂直条件可否利用(教师指导多少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

学生4: 连结AO 、BO 、CO (如图4), 利用面积关系:

ABC S ?=ABO S ?+BCO S ?+ACO S ?, 得:AB ·BC= r (AB+BC+AC) , 本题目

可解(最后教师引导分析一题多解的思维过程略).

本例通过以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学生的体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为了取得教学过程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步协调的理想效果,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配合,单纯运用讲授法往往达不到目的,要适当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问质疑等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必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邓友祥.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理性思考与教学建议.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8

3 张建良.数学教学要重视过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12

4 段人利.重视数学定理的自我发现教学.中学数学研究,2003,1

5 欧敏.素质教育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手段.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9

6冯克诚,等.《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3

此论文获得由中国学习学科学学会主办,2004年“学习学杯”主题征文优秀论文二等奖。

经历探究过程

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 海上学校汪虎忠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课《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变化》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本课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本课能够很好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活动。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活动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虽有了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之间还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docx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选择合适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 2.使学生在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体会画图、转化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实用价值,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逐步形成乐于和同伴合作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灵活运用学过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学过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展开联想,说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1)果园里苹果树与梨树棵数的比是4:3。 (2)一瓶果汁,喝了。 根据上面的分数与比,你能想到些什么? 要求学生由题中的已知条件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用分数和比等形式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这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2.揭示课题,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今天的学习任务是选择合适的问题转化策略,把一个陌生的、较难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会解答的问题。 二、交流共享 1.出示例题,要求学生围绕导学单自主探索研究。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小组合作,围绕导学单自学 导学单: (1)认真读题,弄清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根据题中的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 (2)独立想一想可以应用什么策略解决,试着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 (3)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解决时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 (4)在组长的安排下,各组整理好不同的方法,准备大组交流。 2.交流学习收获,完善认知结构。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想法。 大家可能有的方法如下: 方法1:画线段图,看出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利用女生人数21人,先求出总人数,再求出男生人数。 方法2:把“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转化成男、女生人数的比是2:3,按比例分配求出男生人数。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汕头市海棠中学陈敬平 教学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既要让学生得到必要的传统数学知识,打好扎实的数学基础,又要让学生能学到一些反映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不要把学生看成是装载知识的容器,而要把今天的学生当做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让他们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然而长期以来,存在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忽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应用过程的教学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1 数学教学的目的意义 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教师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数学结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障碍或困难,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思维,使之不但掌握数学结论,而且了解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从而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结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充分的认识.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现成的数学结论,数学教学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帮助学生获得和记住书中知识,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认识能力的提高.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备的应用技巧,学到终生学习的本领. 2 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把大量的知识讲给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是很难接受.著名数学家兼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自体验仅从书本靠听讲或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非形式的数学知识,又在课堂上学习了用符号表示的形式数学,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认知结构,如果教师的讲课不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结合,那么数学教学就无意义.有的教师认为,现在反复地讲学生尚且不懂,若寄希望于他们自学,岂非缘木求鱼?这种观点是教师过分迷信自己讲解的表现,教育心理学专家早已作出论断,学生听教师讲,只能记得15﹪.如果学生自己看书,可以记得期中25﹪.如果既看书又听,效果不是这二者的代数和,而是65﹪(全国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材协作编写组编《学校心理学》第73页).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学习过程,启发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师对教学过程要进行认真设计,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3 教学方法和建议

中小学生守则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 3、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 4、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5、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不骂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6、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 7、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嫉妒别人。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气馁,遇到困难努力克服。 8、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 9、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 10、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参加活动守时,不能参加事先请假。 1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回答问题声音清楚,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课间活动有秩序。 12、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13、坚持锻炼身体,认真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正确。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 14、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15、爱护公物,不在课桌椅、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或交公。 16、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少先队员服从队的决议,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学会合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多观察,勤动手。 17、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不在公路、铁路、码头玩耍和追逐打闹。 18、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守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乘公共车、船等主动购票,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19、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20、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收听、收看内容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敢于斗争,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

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亲历探究过程

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亲历探究过程 摘要:如何渗透科学教学的教学理念,这是摆在广大科学教师面前的难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经历为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亲历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发现,问题,探究,亲历 儿童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儿童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如何渗透科学教学的教学理念,这是摆在广大科学教师面前的难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经历为途径。 科学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如果具有了这种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就学习过程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我以(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小缆车》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身经历探究过程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来自于实践活动的。创设问题情景的途径有多种,总之是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的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比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不少学生有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让他们回忆,然后鼓励他们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如果学生课前没有相关经验,比如都没有看到过草履虫,老师应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基础。所以,重视概念教学,优化概念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必须认真深入思考的问题。但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教师对概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处理时往往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概念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概念的外显(即定义的描述),而忽略了概念的内涵(即本质属性与特征),较多的是死记硬背、通过习题的反复操练来巩固概念,学生生厌,而且也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和把握不到位。没有真正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致使一些概念的外在特征给学生带来了认知上的偏差。 3、孤立地学习数学概念。教师往往执行于教材编排,把一些概念分课时逐一进行教学,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一些概念的掌握零零碎碎,缺乏一定的体系,从而使得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概念上增加障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4、概念与应用脱节。学习概念后需要通过应用环节来巩固概念的理解和内化,但发现有时练习的跟进与针对性不强;还发现学生在应用中,往往会忽略概念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去推理辨析,把概念给架空了。 5、重视和优化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师走向智慧型教学的硬功夫和必备能力。引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和能力。教师也在大量的实践中,深刻洞悉、把握规律,勤于反思、创造性驾驭,不断提升教学智慧。> 因此,优化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有不容低估的意义。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向智慧型教师发展的一个途径,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2、研究述评: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还是比较重视数学概念的引入,而相对比较忽视概念建立和概念巩固的作用和实效,在后两方面也缺乏相应的理性框架和实践的积累。往往重书本,轻实践;重理论轻探索;重计算轻过程等。目前一线教师还缺失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深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还没有做到具体细化到每一个概念的教学,教学实例比较缺乏。这也将是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以后有所收获的方面。 1、关于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往往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形成,二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而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解释本质属性三个过程。希望通过一些课堂实例的研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 2、概念巩固的教学策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加,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内涵会比较相近,学生容易混淆;由于教师没有主动地去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有的学生常常会在变式题或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面前,表现得束手无策;由于概念之间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教师这一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片段及反思 [背景与导读]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是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发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统一长度单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新增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类似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本课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的机会,通过“物园里的争执”、“混乱的长度”、“我们的思考”、“标准的选

择”、“用选定的物品做标准量任意物体的长度”几个版快,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动物园里的争执] 师:同学们,小熊和小猴都爱吃玉米棒,饲养员阿姨给它们两个一人一个玉米棒,可是小猴一定要把长一点的玉米棒让给小熊,它两争执起来,不知道到底哪一根更长。 (课件演示;两跟玉米棒比较长短) 生:左边一根长些,右边一根短些。 师:是这样吗?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哪根长? 生1:放在一起比。 生2:我拿一条线来比………….. (教师课件演示:把两根放在一起比发现------;还可以用一根小棒做标准来比较也发现:它们一样长。) 师:原来—— 生齐答:——一样长! 师:看来我们的眼睛也常常会发生错觉。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就应该去比一比、量一量,我们还可以找一些物品作为我们的标准去量。 [反思] 通过“动物园里的争执”,学生既生动的回顾了比较物体长短的旧知,又真切的感受到测量物体长度的需要,通过学生的比较方

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录 目录 (1) 提纲 (2) 论文摘要 (3) 关键词 (3)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4) (一)进行归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 (二)进行类比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5)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7)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能迅速解题。 (7) 四、重视直觉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9) (一)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提高对数学的鉴赏力。 (9)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养成善于猜想的数学思维习惯 (9) (三)直觉性思维在数学中的应用 (9) 五、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形象思维的训练 (10) 六、数学逻辑思维对数学教学的作用 (11) 参考文献 (12)

提纲 一、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论点:数学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引言:提出数学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本论: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进行归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进行类比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迅速解题 1、分子有理化 2、数形转化 (四)重视直觉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提高对数学的鉴赏力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养成善于猜想的数学思维习惯 3、直觉性思维在数学中的应用 (五)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形象思维的训练 1、数学形象思维以形象的形式反映数学规律,从而提供数学问题生动而形象的整体显示 2、数学创造性往往从对形象的思维受到启发,以形象思维为先导 3、数学形象思维可以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 (六)数学逻辑思维对数学教学的作用 三、结论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惟其如此,学生思维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亲历探究过程打造精彩课堂

亲历探究过程打造精彩课堂 摘要】以往我们的数学课堂,学生并没有真正亲 历学习的过程. 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还没来得及自主思考,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让他们进行交流;学生还没来得及 合作交流,教师就会“一锤定音” . 课堂上,学生跟着教师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所以,当学生需要思考、需要交流,教师应该耐心地等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感知、去思考、去交流,把课堂 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创造出课堂的精彩. 精心预设的脚印步走着,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关键词】探究;交流;反思;自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 和应用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过 程是一个亲身经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 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没有独立思考 能力的学生,将摆脱不了对老师、同学的依赖心理,无法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更难养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绝不能省略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也绝不能让“自主思考”匆匆走过场. 哪怕距离答案只有一步之遥,也要让学生自己去走

比如:在一节练习课上,为消除学生解题的障碍,教师 在出示习题时,尽可能地把问题分解得多、细、碎,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 而老师的“好心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吗?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是比较准确、到位的,但正是由于教师课前考虑的太“到位” ,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略了学生整体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抑制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解答某一习题,首先面对的是一个完整、具体的问题. 、把交流的机会让给学生 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 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课堂上,当学生出现差异时,教师就应该耐心地等一等,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允许学生暂且保留这种差异,给他们交流的机会. 当他在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被激活,经验不断地被唤醒,在不断地冲突、碰撞中,自然消除困惑,豁然开朗例如在教学口算45 + 23 等于多少时,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方法推荐给全班同学. 交流中,同学们说出了很多的算法. 如:(1)40 + 20 = 60,5 + 3 = 8,60 + 8 = 68;(2)5 + 3 = 8,40 + 20 = 60,8 + 60 = 68;(3)45 + 20 = 65,65 + 3 = 68;(4)45 + 3 = 48,48 + 20 = 68. 交流完毕,这位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立刻比较哪种方法方便,而是让学生说说你喜欢的方法,为什么?事实 有些方法很难简单地判断优劣,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与发展. 而我们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让学生拥有一个反思的过程 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现差错时,教师发出权威性的话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书心 得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领悟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掌握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从而提高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让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 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 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小

学数学教师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基本理论。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3、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的过程。为了能正确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如何选择研究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教师要着重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有关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4、相关学科知识。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基本理论外,还应该具有与数学学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既有数学专长,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及新兴学科等。总之,教师在这些知识结构中,对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信息,都要有所涉略。有条件的教师,还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既可以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增强教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浅谈课堂活动[内容提要] 小学数学课学教学中,随着新一轮课改轰轰烈烈的展开。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对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灵活解题有相当大的帮组。 [关键词]数学教学经历自然生活知识形成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确知识是如何产生及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感受。 一、将数学知识的产生“还原”成自然生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可以使他们从中领略到数学知识的奇妙,学习到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而且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逐步的培养和发展。如何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现某一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情景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当时这一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

产生的过程。列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课中,不能光把面积的计算公式告诉学生,让学生通过学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画、剪、移、拼等几个过程,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由于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就等于底乘以高。又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打破了传统教材中的例题1、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情景: 师:(利用幻灯片出示情境图)淘气和笑笑准备去春游,他们一起买了这些食品,请你们帮他们分一分,淘气和笑笑提醒大家,要分的一样多哦,(板书大课题:分一分)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分的每份一样多叫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今天我们在分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平均分这一关键点。(板书:平均分,一样多) 请同学来说说怎么分这些食品呢? 生1;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平均每人分2个苹果。 算式:4÷2=2 (整数) 生2: 2瓶水平均分给2个同学,平均每人分1瓶水。 算式:2÷2=1 (整数) 师:刚才的两个问题,同学们都回答很好,接下来一块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多少呢?(大屏幕出示一个圆饼)

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理解面积单位建立的规则,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获得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测、有序操作、抽象概括,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 难点: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师:同学们,你会拍手吗?今天你可不一定会哦,不信咱们

试试?把你的双手背在身后,伸出右手(学生伸出右手)。好,拍。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一句话:一个巴掌拍不响。下面,我们请出右手的合作伙伴――左手(学生伸出左手)。预备,拍(学生拍手)。拍手这个简单的动作没有合作是完不成的,今天这节课老师也需要我们大家的合作,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本次 合作成功(学生鼓掌)。 2.理解面积的含义 (1)理解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刚才我们拍手时,拍过的部分也叫做手的表面。谁想摸摸老师手的表面?大家再摸摸你的手表面。伸出手,和老师的比一比,谁的手表面大? 学生伸出手摸教师和自己的手,并进行比较。 师:手的表面有大小。那么,其他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吗?请大家再摸一摸。 学生摸其他物体的表面。 师:你感觉到它们的大小了吗?谁愿意说一说哪个物体表面大,哪个物体表面小? 学生边比划边交流。 师: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 学生交流。 电子白板出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

(2)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有大小吗?谁能上来指着说一说? 电子白板出示四个平面图形:梯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学生在白板上边比划边比较。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容易地比较出了这些图形的大小。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使用拖曳功能,对四个图形进行重叠摆放(如图1),从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鼓掌。 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学生交流。 电子白板出示: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师:刚才我们得出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现在,你能根据这两个定义来总结一下到底什么叫做面积?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面积定义。 利用电子白板的隐形幕布功能出示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大家同意吗?看来你们和数学家想的一样,真厉害!骄傲地跟你同位说一说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

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

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

————————————————————————————————作者: ————————————————————————————————日期: ?

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0至82页10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位教师在执教10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断:??(在复习了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导入例题之后,教学进入探究进位加法的算法环节。) ?师:你能用算27+2的方法来算27+8吗???生:能!(学生开始计算,有的一口说出了得数,有的很久也算不出来。)??师:你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有什么新的问题吗?(无一生回答)?师提示:个位上7+8怎么样了?你们怎么办的呀?请孩子们拿出小棒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吧。 ?师:先拿出多少根小棒,再拿出多少根小棒??生:先拿出27根,再拿出8根。(学生和教师一起拿出小棒,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用竖式板书27) ?师:怎样把这些小棒合起来呢? ?生:先把单根的7根和8根合在一起。 师:在写竖式时,我们应该把8对准哪一位写呢??生:对着7写。(师板书)??师:7+8合在一起满10了,怎么办???生:把10根捆在

一起,另外5根不捆。(师生共同捆小棒)?师:现在就变成了几捆几根小棒了? 生:3捆零5根小棒。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个位上7+8满10向十位进一,就是刚才新捆的那一捆,个位就写5,就是剩下的单5根,十位本来是2,再把个位进上来的1合起来就是3,就是原来的2捆加上新捆的那一捆,合起来就是3捆。)?师:所以27+8=35。??(然后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进位加法。接下去就开始进行练习环节) ?1. 问题探讨: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收获了什么? 以上的教学片断,教师把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算法和算理融合到了小棒的操作过程中,表面上好像是把抽象的算理,通过具体的摆小棒,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形象地让学生掌握了算法。可仔细思考这一过程:教师的问题设计太简单而没有层次性,整个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讲的多,而学生跟着教师的问题走,学生独立探索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几乎没有。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到底有什么收获呢?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如何体现?我们说:学习数的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数与运算的技能的获得不是单纯靠教师传授,而是需要让学生经历一种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这是典型的执教教师没有深钻教材,没有很好理解和体会《数 2. 环节改进:让学学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和精髓的结果。?? 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究过程鉴于此,我和执教教师一起共同探究

数学教学策略的选择

数学教学策略的选择 皇桐中学陈捐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很迷茫,不知道怎么选择,或者是选择哪种比较好是我们考虑比较多的问题。所谓数学教学策略是指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教学所作的系统决策和设计。它包括设计数学学习情景的策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策略,选择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辅助手段的策略,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策略等。 从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分析可知,数学老师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几个阶段顺利地进行,以达到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为目标。相应的,数学学习策略就应该围绕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和学习数学的情感系统来定制。下面我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模式来讨论数学教学策略。 一、选择和分析数学教学内容的策略 数学认知结构是内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数学知识结构又通过数学教材反映出来,所以选择和分析数学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照本宣科,还要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新组织,使它成为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发展的相对完善的直升结构。具体来说: (1)分析和领会单元数学知识结构,并按事实、技能、概念、原理等几个方面对数学内容进行分类,,以弄清教材中的知识分布情况;在此基 础上,以整体观点为指导,瞻前顾后,随时把本单元的知识与其他内 容联系起来,以客服知识的离散性,使学生学习时形成经纬交织、融 会贯通的知识网络,同时有助内化和保持行知识。 (2)在分类的基础上,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就是知识的中心点,即单元或学科领域中核心的几百知识点,它在抽象性、 包摄性、概括性程度上高于其他知识,理解了中心点的知识,其他知 识掌握就顺理成章了。然后考虑以突破重点、难点为核心,并参照课 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分配的教学时数,安排课时和教学顺序。 (3)根据各类知识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各种教学教材。 事实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

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不仅注重教学内容和要求,更要重视课程的学习过程,还要休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更能提高效率,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想体验,会感受,想学习。 在教学中,我时刻注重创设情境,不但重视导入课程,更注重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细心观察,感悟,从中发现探究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在教《年月日》一课时,注重导入和启发,可以提出今天是几几年几月几日?简单明了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为了更深入学习,可以提出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激发兴趣,既让学生探究知识,更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数苹果》一课中,让学生动起来,真正让学生体验,调动学习积极性,认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感受数学的乐趣,进而在愉快中学习。 二、在合作,交流中尝试,探究数学知识。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开展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创设氛围,提倡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创设互动氛围,充分让学生进行体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创建性思维,更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剪图形,让学生动手,亲身操作,尝试体验,领悟知识过程,这样有利于探索合作学习班机会,用更多时间让学生投入实践活动,从中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优势,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

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老师是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探索交流,和发现者,让学生动手,手脑并用,感官体验,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灵活化,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加之亲自观察。发现,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调动了积极性,培养了能力,注重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在《数苹果》一课中,不但注重苹果图形,又重视分组计数办法,通过思维,理解优化教学环境,感悟新的教学理念。 四、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创新学习。 学好数学的正确方法是自身的创造和升华。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形成新知识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规律,而且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加之兴趣,思维活跃,有利于创新学习如在教学能被2,5或3整除的数时,充分发挥的自主精神,让学生注意在自然数中找出一个数,试试看哪些能被2、5整除。学生反反复复列举,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规律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伴随着情感,兴趣上升,思维的敏捷,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体验应用数学。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现有知识出发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学习和理解掌握数学,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价值。在课堂中,如:教学认识长度单位时,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注意生活中的应用。亲自看一看,量一量,认一认,让

新版小学生守则【完整版】

2016新版小学生守则【完整版】 导语:过去沿用了10年的《中小学生守则》以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新版小学生守则》又会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解读】 1、让《守则》活起来 曾经听说过,国外就有创意独到的老师将元素周期表改编成rap,在赢得学生一致好评的同时,也让学生们记住了元素周期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形式鲜活效果好,我们在普及新版《守则》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思路,比如学校可以举办新版《守则》知识竞赛,也可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提炼新版《守则》中“主动分担家务”、“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等生活规范,通过让学生排演相关话剧、情景剧等素质教育方式,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这样的形式听起来是不是棒棒哒! 2、家庭教育要“给力”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编以为把《守则》落实好,教师虽说责任很大,但是要只是依靠教师,家长却做甩手东家,这肯定不行。家长在平时教育孩子时,要真正认识到溺爱对于孩子所存在的危险有多大,让孩子在家多承担一些家务,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让孩子能够明白做父母的不易,让孩子在思想上养成感恩的心态。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内化完善知识网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内化完善知识网 发表时间:2012-08-28T11:15:50.420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育导向)》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沈加安 [导读] 创设情境,引导经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永丰小学沈加安 张丹教授在解读数学新课标时,指出:小学数学的学习,首先需要经历,无论是生活中的经历、还是学习活动中的经历,对于学生基本经验的积累是必须的。但仅仅是经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数学思维,将活动所得不断内化和概括,最终迁移到其他的活动和学习中。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即让学生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法则和公式的推导及归纳过程、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归纳、抽象等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理解,在参与中获得并同化知识,同时完善个体的知识网络。 一、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等,促进具体知识抽象化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知识点,我们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给学生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图形,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投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新鲜与愉悦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些较简单或初级的数学结论,我们可以借助于实物操作或模型演示,尤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新获得的知识必须有实例作支柱,因此又要有明显的认知直观性特征。如,归纳百以内退位减法的退位规则:“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借1 个,在个位上加10 个再去减”,这就要使学生借助于木棒操作来理解算理:从十位退l 当10。学生在操作“43-28” 时,用“43 根小棒去掉28根”,个位上单根不够减,便打开1 捆(10 根) 和个位上单根的合起来再减去8 根。这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使学生受到原型启发,为理解“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 再减”,提供了感性的认识,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百以内退位减法的退位规则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发展观察与思维能力。 二、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催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许多新知识往往可以归属于已有认知结构的某一点并使之相互联系,新知识可以直接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推衍出来,因而这种学习比较省力。如,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就是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只要点拨一下,指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相同,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了其运算法则。但如果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再学习一个要求更高的知识点,这类学习学生往往感到困难。由此我们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转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首先,要提高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学习具有种属关系知识的前提是已有知识体系中相应成分的要稳定和清楚,这样才能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正迁移的作用。如,在学习小数加减之前,要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重新认识整数加减法则,将能有效地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其次,抓住联系,实现转化。学习新知识关键是要避免机械学习而实现有意义学习。在许多情况下,借助于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因而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实现转化。比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抓住比与分数、除法 的联系,就能借助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推导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得以借助旧知识经历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提升知识体系。 三、创设情境,引导经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和经验的获取是以已有知识经验为依托的;贮存在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如何提取是以知识的联系为基础的;知识与经验如何与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产生作用是由情境来激发的,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随时创设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他才能完成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因此对于新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教师一定不能让学生坐享其成,消极接受,而要精心静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结论,促进自身知识的内化,补缺其知识结构。如,我是这样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片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