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定太原

1.城市发展目标与定位

从资源型城市走向综合型城市

从偏于一隅走向区域共赢

从千年古邑走向时代名城

从“锦绣龙城”走向“生态新都”

2.总体发展定位

我们基于对太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初步认为太原的城市定位是:太原是国内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具有晋阳文化特色的旅游中心城市;华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山西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概括为“两个基地,三个中心”──即清洁能源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旅游中心、物流中心、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构太原

1.区域空间的构建

对于太原区域空间的构建,我们从全国、省域(含大运经济带)、太原一小时都市圈、太榆都市区、太原中心城区五个层次的角度出发,从宏观到微观,从区域到地方,进一步明确太原在不同经济区和空间尺度中的地位和结构。

(1)全国视野中的太原

太原的发展,首先应该放在全国的视野来考虑。太原地处中部的区位,将有利于太原塑造国内东西部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太原应凭借优越的省域中心位置,主动承担联系环渤海经济区和西部地区的桥梁作用,树立承东启西的纽带形象,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融入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循环中,提升合作

的层次和水平,成为环渤海经济区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2)山西省域中的太原

山西的发展主要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未来山西发展的空间结构将主要依托城市和交通干线,通过对外交流和区域合作,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展开,以此推进山西的社会经济发展。

(3)太原1小时都市圈空间的构建

太原1小时都市圈呈现“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以核心区为节点,通过多条发展轴线沿交通干线向外伸展,伸展的主要方向是东向和南向,而伸展出去的轴线发展的主导产业方向应有所差异。太原市区的产业空间分布将考虑在1小时都市圈的范围内综合安排,以充分发挥太原城市对外的辐射带动功能,同时优化自身的产业布局,实现太原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4)太榆都市区

太榆都市区实际是由太原1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区和紧密区构成,包括太原市区、晋中市榆次区及古交、阳曲、清徐。

太榆都市区形成以太原为中心,榆次为次中心,古交、阳曲、清徐为卫星城的空间结构。

2.太原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

本次战略规划以现实为基础,以城市南向的拓展做为基本取向,考虑可能的拓展形式,对潜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充分的分析:

(1)基于现状生长的发展模式

规划以现有建成区为依托,呈摊大饼式向周围扩展。

(2)跨越式双城发展模式

跨越现有城区,在城市郊县的清源、徐沟建设新城,形成旧城与新城并行的双城格局。

(3)组团式发展模式

以南拓为方向,以开发区、大学城、物流中心、市政府等为开发组团进行城市拓展。

(4)南部轴向拓展的发展模式

以南向的三条主要交通轴为发展轴线,轴向拓展。

(5)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发展模式

将榆次区纳入太原市,集中安排城市布局。

经过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以组团式发展模式为基础,加强南北轴向交通的建设,发展沿汾河带形组团城市,远景考虑行政区划调整的可能性,将榆次纳入太原城市的拓展空间范围,城市空间由带形转为“T”形组团状城市。

3.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1)总体空间发展策略

规划中确定南部为中心城区发展的主要方向,确定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的基本取向为:北调南拓、内优外设。

北调:从产业、空间、设施、交通、生态等方面调整位于城市北部和上风向的尖草坪区城市用地。

南拓:顺应目前南拓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区域交通导向和中心城区对外辐射功能,强化和晋中、清徐的区域空间联系,把城市建设的重点逐步从市中心区向小店区和晋源区转移,建设南部新区。

内优:对中心组团进行调整和重构,提升土地效率、优化交通、整合功能、改善环境、改造城中村、建设CBD 等。

外设:中心城区功能的外溢,主要指服务功能的外溢。

(2)空间结构规划分析──滨河带形组团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采用“一河、四片、五带”的结构形态。

一河:突出汾河的景观功能和服务功能,沿汾河组织各城市功能,成为太原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轴线和景观主轴线,形成“一河两岸”的城市总体格局;

四片:结合目前发展态势,扩大城区规模,同时充分利用自然河流、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等作为主要生态廊道,将城区有机分为4个相对独立、集约发展的城市功能组团(北部组团、中心组团、西南组团、东南组团);

五带:重新梳理现有城市功能布局,在现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心城区空间带形拓展趋势、交通导向、主导风向,从西向东逐渐形成西部产业带、西部居住带、汾河综合服务带、东部居住带、东部产业带5大城市功能带。

谋太原

1.太原发展的多动力组合机制

(1)动力一──新型工业化

太原应该本着“特色就是优势、个性就是竞争力”的思想,发挥本地比较优势,构筑特色产业──以煤为主题的清洁能源业和以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为主题,并延伸到上下游的装备工业,在产业组织形式上以构筑产业集群为主基调。

(2)动力二──城市化

尽管从户籍非农人口的比例来看,太原的城市化水平非常之高,但存在一些问题。今后一段时间,太原农业人口将进一步减少,城市和农村将进一步融合,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这无疑是太原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与途径之一。

(3)动力三──区域化

随着西部开发的进一步推进,东、中、西部产业将融合和协调发展,在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将加速成长。太原要尽快摆脱“不东不西”的尴尬地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与东部地区的联系,从各个层面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区和首都经济圈;

·加强与西部地区的联系,力争成为东西部联系的纽带;

·构筑1小时经济圈,加强太原与圈内城市的分工与合作,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辐射和服务功能;·与晋中的榆次构筑经济合作区,合力建设以武宿机场、高速公路作为支撑的物流基地。

(4)动力四──产权多元化

加快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改造工作,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促进非国有经济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可以预期,未来太原经济发展将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大格局下,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5)动力五──信息化

从国际经验比较,信息化的发展并不必然以工业化完成为前提,相反,根据后发优势和经济赶超战略,我们完全可以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就着手于信息化工作,通过采取“两步并作一步走”的并行发展方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6)动力六──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根,城市的魂,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太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越快,就越要寻找维系城市这个有机体的根,让市民形成共同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为构筑大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同时,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特色,根本上讲,也取决于城市的人文精神。只有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强化城市人文特色,才能确立竞争优势和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提升核心竞争力。

城市精神必须继承传统的历史文化并融入现代精神。太原有2500年的辉煌历史,创造了璀璨的晋阳文化。晋阳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多元性”、“创新性”和“辐射性”,不论是“多元性”、“创新性”还是“辐射性”,都是由“开放性”导致的。

在新世纪,太原应该进一步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放自己的思维、从偏于一隅走向区域合作,利用自身绵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本地区集中,将太原建设成为区域性的资源配置型中心城市。

2.区域合作太原与晋中合作的策略

(1)加快创新太榆都市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步伐

(2)制定太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约

(3)构建太榆地区广域交通体系

(4)充分发挥太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市场调控作用

(5)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项目类型委托研究项目

完成时间2004年

项目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项目负责人蔡云楠

项目组成员韦梦鹍李开猛邱加盛洪祥瑾黄凤麟张讯高

合作单位太原市城市规划局

合作单位太原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委托单位太原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项目规模太原市域6988km2

获奖情况

2004年度广州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政府令第27号)

太原市人民政府令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政府令第27号) 太原市人民政府令 第27号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于2002年9月10日太原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12月30日太原市人民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改,现予发布。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相关技术规定、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太原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 管理。其它四县(市)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内应参照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门性用地项目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各类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分类,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当按照城市分区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表一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可以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意见,按法定审批程序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七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建筑用地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 成片开发地区的详细规划,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成片开发地区内各类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二和表三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建筑用地面积小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高、多层居住建筑用地和高、多层公共建筑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中已确定的,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批准详细规划的,应当编制总平面规划,经批准后实施。其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应按表二的规定执行,其容积率控制指标应按表三规定的指标折减。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项目背景 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那个地点将成为21世纪杰出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区域核心都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持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进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进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口153万。但从进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时期的特点,距现代都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按照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都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都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都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和谐进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都市群。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畴为东莞都市总体规划范畴2 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

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东莞的的经济尽管发达,但都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同意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专门是通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阻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升的趋势。 城区的都市功能和设施水平对行政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辐射力不强,造成本市大的城镇经济实力,小的中心都市职能。沿交通干线进展的城镇几乎连成了片,包围着农村。都市与农村,高楼大厦与村民小楼在那个地点积聚、碰撞。快速蔓延的都市化相伴着的是基础设施短缺、环境恶化和建设布局的纷乱。 总而言之,东莞的主城区和沿路连绵进展形成的“大城镇区”,实质上是小都市进展和众多村镇城镇化基础上形成的城镇集合体。因此都市功能不强,与其集合形成的总体都市形状规模(大都市)远不相称。 进入21世纪,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作为新时期的进展战略目标,正是适应了时代进展的要求,是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从东莞实际看,近期在全市全面开展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将中心城区、同沙水库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大主城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一定能对全市的都市进展和产业进步起到专门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区域竞争态势与都市功能定位 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中,珠江三角洲的对手是长江三角洲,东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差不多受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力挑战。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提升,这种“中心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边界优势”形成鲜亮对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范

太原市都市规划治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高度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第八章停车场及出入口设置 第九章附则 2002年9月10日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2002年9月18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太原市规划治理,保障都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山西省实施〈中华

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方法》、《太原市都市总体规划》和国家相关技术规定、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太原市规划区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治理。其它四县(市)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内应参照执行。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操纵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定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门性用地项目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各类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分类,按其要紧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差不多原则,按照《都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定的,应当按照都市分区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表一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不或建设项目,能够由市规划部门依照建

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阻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意见,按法定审批程序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七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筑容量操纵指标(含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建筑用地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 成片开发地区的详细规划,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操纵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操纵指标的前提下,成片开发地区内各类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操纵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二和表三的规定执行。第九条建筑用地面积小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高、多层居住建筑用地和高、多层公共建筑用地,其建筑容量操纵指标在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中确定的。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尚无批准详细规划的,应当编制总平面规划,经批准后实施。其建筑密度操纵指标应按表二的规定执行,其容积率操纵指标应按表三规定的指标折减。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2)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3) 1 回顾与挑战 (15)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5)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7) 1.3机遇与挑战 (26) 结语 (42) 2 目标与定位 (43) 2.1城市发展目标 (43)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3) 2.3城市规划目标 (45) 3 发展战略 (47)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7)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6)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71)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8)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3) 4 空间与特色 (101) 4.1城镇体系 (105) 4.2 空间结构 (109) 5 实施策略 (150)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4)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9)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4)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5)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型生态城市的目标,以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时解决了当时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战略性问题,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_盛鸣

1文章编号21002-2031(2005)01-0006-05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 盛鸣 1摘要2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主要类型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实际工作,提出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实践性思维。 1关键词2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技术流程 1中图分类号2T U9811文献标识码2 A 自从2000年底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0的实践工作以来,城市规划学术界就对这一新动向进行了诸多讨论[1~4]。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容、方法及实例介绍上,有关工作流程和技术路线的探讨较少[5]。事实上,应用不同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路线可能会对规划成果造成较大的差异。因此,关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研究也就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但从最近的文献资料看,仅见有吴志强等[6]就/战略脸0、苏燕羚等[7]就/竞争力导向0做了相应的总结。本文根据笔者参与的石家庄、哈尔滨、合肥等城市的规划实践工作,试图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进行初步探讨。 一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发展回顾 虽然新加坡、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曾编制过类似我国目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规划,但因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不同而存在不少差异,因此并无太大可比性[8]。当前,经济全球化、加入WT O和城市政府功能转变,正催生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和方法的创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尽管国内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始于2000年的/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0,但在这四年中,却有相当一批城市完成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如表1所示,这些城市不仅有省会城市,也有地级城市;既有特大、大城市,也有中小城市;其分布从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北方乃至内陆地区。 1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主要类型 根据国内相关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文本,我们通过分析、归纳和整理,可得到不同的技术流程模式。从研究切入层面看,主要技术流程大多从城市问题导向入手,有的则因城市问题不明显而从城市发展基础出发。从理论层面看,目前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吴志强等[6]结合/沈阳城市发展战略0提出了/战略脸0的技术路径,赵民、栾峰[9]提出了/城市发展条件、阶段的分析与趋势判断-城市发展动力因素分析-城市综合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的统一设计0的总体思路,王雅娟、张尚武[5]提出了/基础研究-系统分析-目标策略-实施研究0的实践流程,苏燕羚等[7]则在哈尔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力导向0的研究框架。 2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分类思考 我们根据上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0的技术流程,综合概括为/问题推导型0、/目标引导型0、/问题目标互动型0及/条件归纳型0四种类型(表2)。 (1)问题推导型。一般以/问题y战略0为基本逻辑线索,在城市发展现状上归纳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战略)。这是一种治标的战略规划,如中规院广州[10]、合肥[11]两城市的战略规划等。 总第123期城市问题2005年第1期

太原城市发展历史

城市变迁史之太原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位于省境中央,太原盆地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濒临汾河。整个城市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海拔约800米,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总面积6956平方公里。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2003年迎来了她建城2500周年庆典(公元前497年—公元2003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 太原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下面将以时间顺序讲述太原在历史上的变迁轨迹。 一、远古——北唐古国的诞生: 早在十万年之前,太原境内已有人类生息繁衍的遗迹。之后约4500年前,唐尧(尧,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徙于唐,故号陶唐氏,唐尧是其帝名)西迁太原,创建唐城(今太原西南古城营村)。“初都”于此,太原由此产生了“唐”、“北唐”的古名。殷商时,太原为古国北唐。 二、春秋战国——晋阳古城的问世: 公元前497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令家丞董安于在依山临水地势险要的汾河谷地、晋水北侧(今太原古城营一带)修建城池,取名晋阳。春秋末期(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自此,晋阳古城于汾河晋水畔问世,显赫于世。战国初期,赵国以晋阳为国都,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发展,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图1 战国时晋阳为赵国国都

三、秦汉——始称“太原”: 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占领晋阳一带共三十七城,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晋阳首置太原郡。晋阳城始称“太原”。此时北方匈奴族渐强,晋阳成为北部边防重镇,战略位置尤显重要。公元前106年,大汉王朝统治时期,汉武帝刘彻在晋阳置并州刺史部治所,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太原始称并州。这也是太原别称——“并州”的由来。当时晋阳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 图2 秦三十六郡 四、两晋南北朝——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307年,西晋并州刺史刘琨首次扩筑晋阳城,扩建后的晋阳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在南北朝时期漫长的战乱年代,晋阳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公元318-396年,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等交替占据晋阳。公元545年,东魏大丞相高欢在并州城西北,兴建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公元567年,北齐后主高纬历时27年,在晋阳城中建成大明宫,因此晋阳城又称大明城。 图3 北齐晋阳大明宫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征求意见稿) 太原市规划局 二○○八年十一月一日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加强和规范本市城市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在晋祠天龙山景区、崛围山景区、双塔景区、晋阳湖景区及历史文化街区按批准的规划执行。 其他四县(市)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内参照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 第四条本市各项规划建设应当采用本市城市独立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使用现势性地形图和城市管网资料图。 第五条在城市规划区内的测绘、规划和设计应当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六条本市建设用地分类,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二章城市建设用地使用 第七条本市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附表一参照执行。 凡附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可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八条建设项目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总平面图时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规划条件。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要求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用地,尚无批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当按要求编制总平面图,经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应当遵守城市规划划定的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要求。 第十条旧城区改造应当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为主要目的,严格控制非居住建筑用地改居住用地,着重增加配套的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并完善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 在文庙片区、钟鼓楼片区、城西水系、龙潭公园、拱极门片区、精营街片区、督军府片区等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应当以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十一条建设用地应当整合周边地块形成片区,按照片区统一规划建设。建设用地未达到表一规定的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应当与周边地块整合统一规划、建设。 表一: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3-10-30 [摘要]在评析历次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和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调整;南通市 一对南通历次城市规划的总体评析 1.有关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的评价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新辟了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同时在旧城区南部开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等,改变了老城过去“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格局”。由此,南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城镇之间以河道及公路相联,在城市功能发挥上成为一个整体。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从他的故居选址及周边环境建设可窥见张謇的传统风水意识以及与现代环境意识的交融。 我国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提及“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时认为:“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只是基于城市观念,还是集城、镇、乡地区整体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谋求城乡关系、工农商关系协调发展并带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世纪。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周边地区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钟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建学校,起到了建设南通卫星城镇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虽然张謇的这种城市规划实践可与霍华德(E. Howard,1898年)在《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的思想相比拟,但两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建议围绕大城市建立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而当时南通城区规模很小,社会经济状况亦十分落后,陆路交通也很不便,在城市经济集聚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张謇就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分散,将3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布局在城外9公里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949年—1978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太原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太原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文本

一、总则 (一)为深化《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0)》,执行原国家经贸委关于制定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加快建设太原市现代商业体系,提高城市商业的整体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活和产业结构调整,把太原市建设成为承东启西的商贸中心,特编制此规划。 (二)本规划范围为太原市域范围内的商业零售、餐饮服务网点和各类批发市场所组成的商业功能区及其总和。具体包括市域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网络、商业街、批发市场、城镇商业中心。 (三)本规划属于《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0)》的三十一个分项之一《太原市金融商贸业规划》的组成部分和进一步深化。 (四)本规划编制的法规依据为国务院《关于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原国家经贸委《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太原市商业网点管理办法》和《太原市商业网点专业规划工作实施意见》。 (五)本规划的期限为2003—2010年。近期为2003—2005年,远期为2006—2010年。 二、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商业体系的基本目标,坚持以人

为本,以优化市场布局和市场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为基本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规划,科学指导,率先发展,加快建立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市商业网点体系。 (二)发展战略 1、创新战略。努力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城市商业的整体竞争力。 2、结构调整战略。调整商业网点与批发市场的区域布局;调整零售、餐饮与生活服务等不同行业的比例结构;发展连锁经营,扩大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提高连锁经营的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优化调整业态结构;发展电子商务,深入开发有形与无形市场空间;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构筑现代产销体系,增强批发市场的区域辐射能力、商品组织能力和服务于一、二产业的能力。 3、品牌战略。培育品牌商业街区,改善形象,提高我市商业的品牌价值;培育品牌大型商贸服务企业,提高核心企业对社会商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带动作用;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整合扶持老店、名店,提高消费服务能力;提升桥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现代化程度,使之具有全国的影响力;开发地方特色产品,引进著名品牌,提高商品档次。 4、文化兴商战略。把握文化与商业的辨证关系,挖掘与整合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时代文化特色,创造消费文化时尚,把文化积淀和底蕴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商业的现实价值,促进商贸服务业的持续繁荣。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市域商业中心为主导、区域商业中心为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长城网石家庄3月11日讯(记者冯素琴通讯员李亚楠)记者从石家庄市规划局了解到,省会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总体规划将优化都市区布局,落实城市北跨战略,强化正定组团功能,建设滨河新区、承担部分省会功能,统筹产业发展,完善产业聚集区布局。同时依据“规模不变、调整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原则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据了解,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于2006年底上报国务院,在待批期间,正值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期。在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石家庄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明确了城市新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策略,并经省会规划委员会讨论通过。 2009年12月,市政府提请省政府呈报国务院申请总体规划调整,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函省政府同意我市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目前调整工作已经完成。 此次规划调整以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落实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省会职能、拓展城市空间、强化生态建设、突出城市特色为重点,并充分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省会后十年城市规划:三区定乾坤

按照国务院要求,本期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包括市区及17县市,面积1584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106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5%。 都市区:包括市内五区及正定、鹿泉、藁城、栾城四县市,面积2657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538万。 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居住人口300万,面积287平方公里。 省会后十年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京津冀区域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亟需以石家庄为核心,推动冀中南一体化建设,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石家庄位于京广与陇海复线发展走廊交汇要冲,随着区域经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亟需石家庄利用“东出西联、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之一。 ——河北省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会发展,将省会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全省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亟需石家庄做强、做大,担负起展示整个河北财富创造力、文化竞争力、社会发达程度的重任,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特色鲜明、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 省会后十年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兼顾 ---市域城乡布局。

太原市城市规划

太原地理位置: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横贯太原市全境,流经境内约100公里。全市面积6988 平方公里(中国地级行政区第207名)。其中太原市区总面积1460平方公里,2012年底太原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00平方公里(中国城市第10名),2012年底太原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有300万人。(附图1) 政区建制: 太原是6区3县1市,2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太原民营经济园区、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的格局。面积1460平方公里。其中省会功能区:迎泽,杏花岭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尖草坪、万柏林、晋源,小店区。3县为:清徐县,娄烦县,阳曲县,其中城市发展新区:清徐县,阳曲县,生态涵养发展区:娄烦县。1市为古交市。(附图2) 区位优势: 交通: 公路:太原环城高速公路、大运高速公路、太旧高速公路、太古高速公路、太长高速公路、太佳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太原第二环城高速公路铁路:太中银铁路,北同蒲铁路,南同蒲铁路,太焦铁路,石太铁路,太兴铁路,上兰村铁路,环城铁路,石太高铁 火车站:汽车站有太原长途汽车站、太原客运西站、太原迎宾汽车站、太原建南汽车站、太原客运北站,太原客运南站(在建)、太原客运东南站(在建)机场:太原武宿国际机场 太原外围的城市道路规划是环形加网状的格局。中环由北中环街,东中环路(太行路),南中环街,西中环路(吕梁路)连接而成。最外围有太原环城高速公路,连接大运高速公路、太旧高速公路、太古高速公路、太长高速公路、太佳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附图3) 资源:太原处在“煤海”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煤藏为“太原系煤”,储量居全省第七位,是山西煤炭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自然条件: 太原市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6.8℃;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5℃ 中城区规划指导思想:

太原市城市化研究

太原市城市化研究 西瓜XXigua 2013、3 【内容提要】通过查询《山西统计年鉴》统计太原市人口变化及各项经济数据,分析太原市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特征。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率城市化特征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山西统计年鉴》1999~2012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北接忻州,东连阳泉,西交吕梁,南界晋中。位于山西省中北部的晋中盆地,是太原经济圈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也是中国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背靠二龙山,汾河自北向南流经全市,是一座有四千七百余年历史的历史名城,荟萃了自中华民族诞生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一、城市化率 年份总人口(万)城镇人口(万)城市化率(%) 1999 245.95 190.29 77.37 2000 334.44 265.21 79.30 2001 336.39 277.01 82.35 2002 338.30 277.12 81.92 2003 339.84 279.02 82.10 2004 341.38 281.19 82.37 2005 342.85 282.54 82.41 2006344.26 279.06 81.06 2007 345.71 281.89 81.54 2008 347.14 284.64 82.00 2009 350.18 287.92 82.20 2010 420.47 347.05 82.53 2011 423.54 353.02 83.35

太原城市总体规划要点

太原城市总体规划要点 2017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36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60平方公里以内。 《规划》指出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36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60平方公里以内。要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要根据太原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以及《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强边界管控,促进城市紧凑布局。

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规划》提到,要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2712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整治与改造,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统筹考虑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优化村镇布局,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指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其次,还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完善煤炭运输通道建设。发展轨道交通,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方便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做好停车场规划布局,推动城市停车场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发展绿色建筑。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太原市规划局印制 二○○四年八月

太原市人民政府令 第27 号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2002年9月10日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市长 二○○二年九月十八日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相关技术规定、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太原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其它四县(市)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内应参照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门性用地项目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各类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分类,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当按照城市分区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表一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可以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意见,按法定审批程序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七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建筑用地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2012—2015探索集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初稿) “技术决定企业成败,管理决定企业盈亏”。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应站在企业全面经营管理的至高点,洞察全局,高瞻远瞩,全面系统地规划企业发展愿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企业经营管理方针、中长期和各年度经营目标;有计划、有目标、分步骤、全面系统地部署和导入企业规范化管理。通过对公司的全面了解和诊断,在此对本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及2012年度相关战略措施、行动计划作如下规划和部署安排。 第一章公司企业经营理念提炼 一、企业使命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生活、绿色环保的再生资源,在体育器材、拓展器材、体育设施、体育电子商务和其它体育产业的开发方面孜孜以求,让体育健康人民的生活。 二、企业愿景(四个“一流”) 做一流企业、创一流品牌、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世界一流的体育产业综合经营和产品的提供商。 三、企业核心价值观 诚信、团队、创新、感恩:信守承诺,执着追求,创造客户价值、注重员工成长。 1、诚信——忠心诚实、言行一致、守信用;热忱服务、视‘公司’的利益为‘己’ 任;不损人利己、不搬弄是非、不营私舞弊、不弄虚作假。

2、团队——相互信任、相互补合、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分工协作、目标一致、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不分家、总揽全局、服从于公司的整体利益。 3、创新——解放思想、放眼未来、敢于领先、标新立异;既要能他人所不能、 更要能自己所不能;要敢于打破常规(把今天运用得好的东西、在明天或后天打破、去寻求更好),不断地挑战他人和自己的辉煌业绩、寻求更高的“创造价值”。 4、感恩——相互敬重、相互爱护;司兴我荣、司衰我耻;以司为校、爱司如家; 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赠一份喜悦、献一份爱心、尽一份责任。 四、企业精神(执行力文化) 执行是金,结果第一;全心投入,追求卓越! 五、市场拓展理念(五“高”) 高技术保质量,高质量保信誉,高信誉创市场,高价值促发展,高素质做保障。 六、服务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创造客户价值,一切为了顾客满意。 七、管理理念 高质、高效、低耗、务实、争先。 (强化执行能力、平衡激励约束、追求高效和谐、注重员工成长、倡导自我管理) a)高质——即高素质、好品质:品质是企业的生命,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向客户提供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为己任;同时,通过对本公司职员工的内外部培训,打造一个高素质的工作团队,以保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b)高效——即高效率、高绩效:通过对公司内部业务流程进行重整,以精简的 工作流程、精良的制造工艺,组织精益生产,达到高效率;以高素质的工作团队追求高绩效。以高效率追求高待遇,打造一个“有理性、有爱心、有目标、有坚

关于太原市的城市形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太原市的城市形象”的调查报告 尊敬的女士/先生: 我们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一名学生,现参与“太原市的城市形象”的调研。为了更有效地了解太原,帮助太原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打造一流的城市品牌,我们设计了该问卷,并且得到您的支持与参与。 你们的意见与建议,对我们下一步工作非常重要,该问卷采用匿名方式您的个人资料将得到有效保护。 请在您认为合适的选项上注明,除非特别说明,一般只选一项。请您在字母上画√。 1.您的性别:A. 男 B. 女 2.您的年龄:_______(请注明) 3.您的文化程度: A.研究生及以上 B.本科 C.大专 D.高中 E.初中及以下 4.您的职业: A. 党政机关人员 B.事业单位人员 C. 军警 D.企业单位人员 E.专业技术人员 F.进城务工人员 G.商业服务人员 H.科教文卫部门人员 I.个体经营者 J.公司职员 K.一般公务员 L.家庭劳动者 M. 学生 N. 离退休人员 O.其他 5.您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太原? A.报纸 B.电视 C.网络 D.广播 E.其他 6.假如把太原城市比喻成一个人,你认为他(她)更接近什么样的性格【多选题】 A.憨厚朴实 B.沉着内敛 C.年轻时尚 D.缺乏特色 7.你认为目前的太原距离理想的太原还存在哪些差距?【排序题】() A.文化特色,城市形象不明显 B.经济欠发达 C.工作机会少 D.旅游资源待开发 8.太原的交通现状是否影响你对太原的看法? A.是 B.否 9.你认为太原的整体教育水平如何? A.很好 B.好 C.一般 D.差 10.太原的总体消费水平如何? A.高 B.可以接受 C.偏低 11.太原有必要修地铁吗? A.非常有必要 B.有必要 C.没必要 12.您对现在的住房条件满意吗? A.很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F.很不满意 13.您觉得太原市在一下哪些方面令您比较认可?【可多选】 A.悠久的历史B.城市生态景观C.厚重的文化感D.强大的高新科技E.市民的整体素养F.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G.没有任何地方 14.您认为太原市在以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可多选】 A.城市环境卫生 B.城市交通设施 C.城市规划布局 D.市民的整体素养 15.您觉得太原市的服务行业(餐饮,住宿,旅游等)让您满意吗? A.很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很不满意 16.您(觉得)在太原的生活幸福程度? A.非常幸福 B.比较幸福 C.一般 D.很糟糕 非常感谢您的积极配合。 小组成员:马宏苗,张英,贾晓红,崔晕了,周晋

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湖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年2月

目录 综合报告 第一章规划的问题 在优良条件下逐步边缘化的湖州 (6)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边缘化 (7) 二、交通区位的边缘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核心产业的边缘化 (12) 四、经济联系的边缘化:大城市的阴影交汇区? (12) 第二章战略的核心思辨 如何从边缘化的现状实现追赶? (14) 一、边缘化的现状所意味的区域强力竞争 (15) 二、边缘化过程中湖州自身的失败何在? (18) 三、落后和追赶:“发展机遇期”的重要意义 (18) 四、湖州复兴的突破口:后发优势 (21) 五、小结 (24) 第三章发展的整体战略 整合资源、创造条件、系统优化、后发致胜 (24) 一、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目标) (25) 二、实现功能定位的配套策略 (29) 三、小结 (30) 第四章发展战略的空间落实(一) 市域综合交通网络和空间结构规划 (31) 一、市域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31) 二、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和开发控制指引 (31) 三、市域、市区城镇体系和人口城市化规划 (31) 第五章发展战略的空间落实(二)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33)

一、走向“太湖时代”的湖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备选方案 (33) 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33) 第六章城市发展的时序控制 (34) 专题报告

综合报告

规划的目的是实施。因此,从终极蓝图式规划到过程式规划、从目标式规划到情境式规划(scenario planning),城市规划在努力走近发展的客观现实。这些首先在国外城市规划界提出的改变,在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转为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尤其具有现实的相关性:静态地对未来某个时点发展状态的设想或定义,只是在构筑海市蜃楼,即便其无比美好也只是幻象;只有在系统思索和规划了发展的合理过程之后,才可能获得对未来的恰当预见。这样的规划,一方面不再只是理想的终极蓝图,另一方面,它在提出合理的规划目标的同时,也同时提出一整套的实施方案,是一套关于发展的一揽子的政策建议(a package of policies for development)。本规划努力成为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的“发-展-战-略”的规划,一个基于对发展道路、发展情境的深入研究而提出的能够对地方发展的实践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