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1.紧张恐惧心理:剧烈心前区疼痛伴有频死感,由于住院环境及角色的改变,严格制动卧床休息,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2.焦虑心理:因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力下降,短期内治疗效果不明显,易反复发作,同时家庭经济、工作负担加重,均可加重患者的焦虑心理。

3.多疑心理:对预后不明确,对治疗和护理不理解。

4.角色行为却如:在疼痛缓解后,误认为病情已好,不听从医护人员的劝告,擅自活动,不配合治疗。

护理措施:

1)入院时热情接待患者,详细介绍入院宣教,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

2)加强沟通交流,询问患者的日常饮食、胸闷胸痛情况,重视病人主诉,如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3)提高病人的疾病认知能力,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疾病预防,饮食控制、血脂控制、起居与养生等,适当向患者讲解一些疾病相关知识,不在病人面前讨论病情轻重;

4)医护人员操作应熟练,对病人有耐心,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5)向患者讲解各项治疗和护理的目的,积极询问患者的治疗效果,鼓励患者参与决策;

6)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变化,并给予耐心的疏导,告知患者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7)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收听广播,听音乐,看电视,阅读报刊杂志,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丰富生活乐趣;8)留陪护一人,给家属做好健康宣教,多鼓励病人,建立信心。

住院病人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护理-2019年精选文档

住院病人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护理 患病后,由于角色、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士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 1 人一旦患病易于产生如下各种心理活动 1.1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是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因为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所以多数病人都会产生抑郁情绪。不过,表现方式是多样的。如,有的故作姿态、极力掩饰;少言寡语,对任何事物都不感性趣;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1.2焦虑:病人患病避免不了焦虑情绪。焦虑乃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这种威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一是个性受到威胁。对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胁往往是统一的,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1.3 怀疑:病人的怀疑大都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常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患病后常变的异常敏感,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说自己的病情严重。对别人的相劝半信半疑,疑虑重重,担心误诊。有的凭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预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 1.4孤独感:病人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单位,周围接触的

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查房时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少。很易产生孤独感。因此,在他们住进病室的第一天时常有度日如年之感。他们希望尽快熟悉环境,结识病友,还希望亲友的陪伴。长期住院的病人由于感到生活无聊,乏味,希望病友间多交谈,希望有适当的娱乐活动以活跃病房生活。 1.5被动依赖:病人进入角色后,大都产生一种被动依赖的心理。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会受到家人和周围同志的关心照顾,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变得不象以往那样生气勃勃,变得被动、顺从、依赖,变得情感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这时他们的爱和归属感到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关心,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1.6否认:在临床上还可以看到有的病人怀疑或否认自己患病。尤其是对肿瘤等预后不良的疾病更为常见。如,有的患者明知自己患有癌症,却失口否认,当她看到病历诊断时,还说医生写错了。有的医护人员对这种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正是某些病人应付危害情境的一种自我防卫方式。研究证明,一定程度的否认,对缓解心理应激是可取的。当难以承受的恶劣病情袭来时,自我否认可以避免过分的焦虑与恐惧。 1.7同情相怜:人都有同情心、怜悯心。有位心理学家以女大学生做被试,进行了一次实验,发现人越在危难之时,具有共同命运的人亲和力越强。这一实验结果也可以在病人身上得到验证。病人一旦住在一起,很快就能互相认识和互相理解,无话不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护理的有关内容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护理的有关内容 当人在患病时,常常把自己当做弱者,他们对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极为敏感,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非常希望得到他人尤其是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尊重,如果这种需要没有满足,病人容易产生自卑无助的的情感,甚至会出现不满和愤怒的情绪。病人也会因为患病,产生不安全感。所以对于病人的心理护理就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看一看病人会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护理。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病人由于对疾病的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或过分担忧而产生焦虑,或者由于手术问题而产生焦虑,还可能是因为患的疾病本身会产生焦虑的症状。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益处的,有利于人摆脱困境,但长期的过度焦虑会影响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二)抑郁心理 抑郁是一种消极情绪的反应,常见于危重病人,或者是普通病人的病情加重时,或者是有些疾病目前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并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产生抑郁。 (三)依赖心理 主要表现为病人对自己的自信心不足,事事依赖别人去做,情感非常脆弱,一向意志坚强的人也变得犹豫不决,一向自负的人也变得畏缩不前。严重的依赖心理对疾病是不利的。 (四)孤独感 表现为病人不主动与医护人员说话,不愿与人接触,不与病友交谈,病没有痊愈时就想回家。 (五)否认心理 表现为病人怀疑和否认自己的患病事实,否认疾病的存在或者否认疾病的严重性。不顾事实的否认,会对疾病起到贻误和消极的作用。 二、心理护理 作为护士我们要根据病人的心理问题以及他的心理活动特点进行心理护理,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不良行为,使病人达到一个有利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有益心态,促进其早日康复。 1.我们要解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对病人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及住院的环境; 3.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

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 我科2006~2007年对208例手术患者着重施行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8例患者中,男117例,女91例;择期手术113例,急症手术95例;年龄6个月~90岁。206列患者经过抢救治疗,精心护理痊愈出院。2例骨盆骨折合并股动脉断裂抢救无效死亡。 2 术前患者的心理分析 2.1 强烈的求生心理:多为急诊患者。由于突然发病或受伤后病情急且危重,患者都会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出现焦虑心理,思想准备不足,情绪高度紧张,急切希望及时得到医治,完全不能接受突然而来的横祸。 2.2 焦虑心理:患者对疾病的一种心理反应,患者迫切希望尽快手术解除疾病痛苦,担心自己所患的疾病术后对生活的影响,尤其是截肢患者,更担心自己成为一个废人,以后如何面对生活,甚至失去再活下去的勇气。 2.3 恐惧心理:大多数患者对手术都有恐惧心理,特别是在接近手术日期时,患者的心理压力更大,精神极度紧张,容易引起食欲不振及失眠,健康状况下降,对手术的耐受力降低。担心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及手术采用的麻醉方法不当,或担心手术发生意外带来的伤残死亡等。手术前的这种焦虑和恐惧如果得不到一定的缓解,将会影响手术效果,加重术后情绪障碍,或引起并发症。 2.4 疑虑与不信任心理:少数患者对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及手术医生的医疗技术不信任;对医疗器械、设备功能、手术的相关物品及药物准备是否齐全心存疑虑;担心手术中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及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处理;害怕手术时麻醉失败会增加疼痛;担心手术不成功、病灶无法切除等。 2.5 期望心理:多为选择性手术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比较清楚,思想准备充分,对手术预后有对比权衡,多数患者主动要求手术。对手术的信心较坚定,这

简述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的方法。

简述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的方法。 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对治疗结果产生影响。而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关注和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以改善他们的病情。本文就从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出发,分析心理护理的方法。 一、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焦虑症 焦虑症是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它指的是处于长期的高度焦虑状态,并伴有多种不适的表现,如心跳加快、心慌、想不起深呼吸、感到紧张、担心,以及反复地思考恐惧的事。患有焦虑症的患者,应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来处理。 2.抑郁症 抑郁症是指患者长期处于抑郁情绪中,表现为精神疲乏、抑郁、体重减轻、睡眠不佳、自责、饮食不振等。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应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措施,以帮助他们摆脱抑郁情绪,恢复健康心理状态。 3.应激障碍 应激障碍指患者对特定环境或情况的反应过度,表现为情绪大起大落、睡眠不佳、胃肠症状加重或体重波动、记忆力减退、感到孤独或不安等。患有应激障碍的患者,应采取放松和心理治疗,以减轻压力,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二、心理护理的方法

1.建立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护士应以真诚的态度和温暖的语言,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促使患者感受到安慰和支持,从而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 2.创造安全的环境 护士需要通过调节病房温度和光线、移动家具等方式,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 3.积极与患者交流 通过日常对话、阅读故事书等方式,护士应与患者交流,以了解其生活习惯和心理状况,从而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4.采用心理干预技术 心理干预技术是指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解决问题、定性分析、改善技能等,以帮助患者处理心理问题,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疾病。护士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心理干预技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护士应关注和解决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措施,如建立信任关系、创造安全环境、积极与患者交流、采用心理干预技术等,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最终实现治疗结果。

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

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正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体护理的优点在于它注重的是“人”而不是“病”,大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病人康复。而手术是外科病人的主要治疗手段,无论何种手术对病人都是一种应激,常可以导致病人产生比较剧烈的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会干扰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以及手术后出现并发症,从而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护士应全面了解病人的心理方面的特点,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早日康复。下面就手术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是2014年3月~2014年6月178例择期手术病人,其中男性98例,女性80例;年龄7~78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101例,初中以下77例。 2.病人的心理 病人在疾病的状态下,会出现一些和健康人有所不同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病人的心理反应。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缘于疾病,另一是缘于医疗活动,如医疗环境、治疗手段和医疗知识等。大量的实践已证实,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并可导致组织结构的病理异常。 3.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 3.1手术前病人心理的问题 3.1.1 焦虑和恐惧焦虑和恐惧是术前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疾。表现为紧张不安、害怕,乏力疲倦等,似有大祸临头之感。身体上表现有相应的一些症状,如心慌、手发抖、坐立不安、出汗等。原因是病人对手术的安全性缺乏了解,担心手术的效果。 3.1.2 抑郁某些手术病人有手术(不成功)的经验,或曾听过有关手术议论,担心身体的耐受能力和害怕死亡,而郁郁寡欢。接受择期手术,则50%可能产生抑郁反应。 3.1.3 猜疑和情绪不稳病人对周围的事物,他人的举动特别敏感,常怀疑医务人员及亲人隐瞒了自己疾病的严重性,见医务人员低声讲话,总以为是议论自己的病情,甚至连亲人的关怀,朋友的好意安慰,亦将信将疑。情绪不稳,对外界刺激而引起的特别激动,易怒。 3.1.4 担忧和绝望病人的病情,年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社

ICU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ICU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现代医学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着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急剧转变,推动着医学,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尽管ICU有完善的设备,周全的医疗和护理,但ICU 病房的特殊环境给病人带来的各种各样心理问题还有待解决,现就ICU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預进行探讨如下。 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 病房环境的影响:ICU是一个集中了全院各科室各专业危重病人之地,拥有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如除颤器、氧气、吸引器、呼吸机、监测仪等均为病人所不熟悉的高新技术设备。当患者神志清醒后,面对这种过度的拥挤,会使病人感觉活动空间缩小,必然会使病人思想上产生压力。 孤独和沮丧:患者神志清醒后,精神常处于萎靡、瘫痪状态,其表现为反应淡漠,严重失眠。主要是由于患者术后有种“再生”的感觉,他们希望离亲人近些以获得精神安慰,而ICU患者多不允许亲人陪护,这会使患者倍感孤独和沮丧。 视觉和噪音的干扰:在ICU病房中除了有限的探视时间和医护交流外,病人的视觉刺激仅限于头顶的天花板和四周白色的墙壁,而各种显示仪器上闪亮的指示灯和运行中的心电,呼吸及压力曲线波形以及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都容易使病人产生恐惧不安,情绪紧张。同样各种监测仪的报警声,气管内吸痰声,甚至夜间说话及走路声都可成为噪声来源。当噪声>60dB时,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干扰,使病人感到烦躁不安,压力感和焦虑加重,从而影响病人的睡眠及休息。 睡眠的影响:ICU病房内由于经常要对病人进行评估和治疗,使得病人不断的接受单调的感觉输入,而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除此之外,夜间的护理及治疗以及仪器的机械声、报警声以及气管内吸痰声都会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异常刺激,而导致病人的睡眠紊乱。 强迫静卧感:在监护和抢救过程中,病人全身多部位被各种联线和导管所缠绕,活动受到限制,难以保持舒适的休息姿势,使他们有一种强迫静卧和捆绑感,因而易产生抑郁和焦虑。 护理对策 控制病房噪声:为降低病房内的噪声,工作人员应做到四轻(讲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而监护仪的报警声应尽量调至最低。抢救危重病人时应注意保护周围的患者,必要时屏风遮挡。规定家属探视时间并做好宣教,共同保持病室的安静。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ICU重症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较大,随着病情的变化,情绪也随之波动,因此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极为重要。所谓心理疏导

门诊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门诊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门诊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门诊患者既有慢性病患者,也有急性、亚急性患者, 既有儿童、青年,也有中、老年人。且由于就诊患者数量大、病情各异,受患者个人素质、 经济状况、环境等因素影响,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门诊不仅要对患者进行 疾病的护理,还要把握门诊患者不同心理特征,并根据其不同的心理需要,对其做好心理护 理和抚慰,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1.门诊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 1.1 门诊病人普遍存在“早就诊,早确诊,早治疗”的迫切心理。他们通常需要及时的获得 病情信息,因此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医生和护士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情绪变化等 对其可产生直接的影响。初次就诊的门诊病患者对陌生的就诊环境常感到困惑和茫然,迫切希 望护理人员能适时引导,希望自己所患疾病能得到合理的诊治,了解所患病症前因后果,治疗 的确切效果和不良反应。 1.2 恐惧、焦虑、烦躁的心态。门诊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格外突出,表现为紧张烦躁、抑 郁不安、容易激惹,有些甚至兼有明显的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如病人在一系列诊疗过程中,由于科室和专业的细化,常常要多次往返多个部门和诊室,且因病处在情绪易激惹状态,常因 小事与人争执,焦急烦燥甚至情绪失控,极易引发医患间的冲突,甚至酿成恶性事件的现象。 1.3 期望药到病除的心理。门诊患者大多想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特别是慢性病患者, 总希望看一次医生就能“立竿见影”,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病人甚至 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大多数患者都希望为自己诊疗的医生是医术精湛的专家,医生的 诊疗及时准确立即见效;对护士打针输液希望“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总希望一次就有明确 诊断。 1.4 心存疑虑的心态。近些年,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存在一些不良行为, 导致“白衣天使”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淡化,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有所下降,对医生护士 的业务水平持怀疑的态度。 1.5 消费心理。患者因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医生诊疗水平、服务 质量要求各不相同。有些病人既希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诊治,又对医生开具的检查和药 物不理解,总担心自己被“宰”;有些病人排队挂号、候诊很长时间,总希望医生能做详细检查,甚至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做检查,开“好药”,误认为便宜药不管用。 2.护理措施 2.1 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清新的空气,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宽敞的诊区,舒适 的候诊椅,现代化的电子呼叫系统和液晶电视等措施,能舒缓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感到 安全和可信赖,让病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候诊。 2.2 设置明确就诊流程说明和标志。在各诊区设立鲜明详尽的“就诊须知”、挂号、就诊、交费、取药指示标牌,尽可能减少在就诊程序中的往返。如有可能,还可设立“导医”人员, 指导病人就诊,耐心解答病人问题,尊老爱幼,热情称呼,赢得病人信任,消除焦虑不安的 情绪。 2.3 做好开诊准备,主动了解病情,态度和蔼,准确分诊,协助就诊,节约医生诊病时间,以消除病人陌生感而产生的焦急、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 2.4 “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门诊护士是第一时间与病人接触的医务工作者,美观 整洁的仪表,亲切的微笑与问候,都能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气氛,对病人焦虑、恐惧心理起到 安抚作用。护士在施治过程中要面带笑容、热情诚恳,以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耐心

焦虑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焦虑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引言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通常与压力、紧张和恐惧相关。在护理实践中,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患者面临手术、诊断或治疗等重要医疗过程时。本文将讨论焦虑的护理问题,并提出一些常用的护理措施,帮助护士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焦虑的患者。 焦虑的护理问题 1. 患者情绪不稳定 焦虑的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特点,如焦躁、易怒、烦躁等。这种情绪不稳定会给患者和他人带来困扰,并可能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2. 患者自我调节能力差 焦虑症患者往往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无法应对心理上的压力。他们可能会出现失眠、食欲减退等身体上的反应,同时也可能会对医疗过程和护理措施产生质疑,增加护理工作的难度。 3. 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 焦虑的患者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力,对护理人员的指令和教育往往难以接收和理解。这可能导致误解和错误的行为,影响护理的效果。 4. 患者面临社交障碍 焦虑症患者常常遭受社交障碍的困扰,害怕与他人交流和互动。这可能导致患者在医院环境中的孤立感增强,加重了焦虑症的症状。 焦虑的护理措施 1. 提供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 为焦虑的患者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非常重要。护士应确保患者的隐私权受到尊重,并提醒患者可以随时寻求帮助和支持。此外,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以减少外界刺激和干扰,有助于患者放松和恢复。

2. 有效的沟通和教育 与焦虑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是重要的护理措施。护士应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患者提供明确和具体的信息。同时,护士还应通过演示和互动的方式进行教育,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医疗过程和护理措施。 3. 有效的时间管理 焦虑的患者往往会对时间产生焦虑感,因此,护士应合理安排时间表,并遵守时间承诺。护士应尽量减少等待时间,并将患者的需求纳入日常护理计划中,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4. 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 护士应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和应对焦虑。这可以包括倾听患者的焦虑和担忧,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给予积极的反馈。护士还可以采用放松技巧和运动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焦虑症状。 5. 多学科的团队合作 针对焦虑的患者,护士应积极与其他专业人员(如心理专家、社工等)合作,共同制定护理计划和干预措施。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可以为患者提供全面和个体化的护理服务,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焦虑症状。 结论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护理问题,在护理实践中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提供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有效的沟通和教育、合理的时间管理、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以及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护士在焦虑患者的护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提供高质量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简述患者入院后心理护理措施

简述患者入院后心理护理措施 患者入院后心理护理是医疗团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对患者的 康复和治疗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患者入院后心理 护理的标准措施。 1. 针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心理支持: - 儿童患者:提供安全感和稳定情绪的环境,使用易懂的语言解释 治疗过程,并充分尊重和照顾家长的情绪需求。 - 青少年患者:尊重他们的隐私和个人空间,通过谈话或咨询帮助 他们表达情绪,建立信任关系。 - 成年患者:与患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尊重他们的决策权和自主性,提供信息并回答他们的问题。 2. 患者情绪评估: - 开展入院前的心理评估,包括抑郁状况、焦虑水平、自我意识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 通过观察患者言行、询问他们的情绪和观察生理指标等方式进行 入院后的情绪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提供信息和教育: - 向患者提供详细的治疗计划和过程,并解答他们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减轻他们的不安和焦虑感。 - 教育患者和家属有关疾病、治疗和预后的知识,促使他们更好的 理解和应对现实。 4. 积极沟通: - 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倾听,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感受,给予他 们心理上的支持。 - 随时解答患者的疑问,鼓励他们表达情绪和需要,帮助他们处理 负面情绪和压力。 5. 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 提供安静、整洁和舒适的住院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刺激,

为患者提供放松和休息的空间。 - 安排适当的活动和娱乐,如音乐疗法、绘画、阅读等,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和缓解压力。 6. 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 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关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 建立和维护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和良好沟通。 患者入院后的心理护理措施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协作。专业的医疗团队必须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康复的环境,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的各种挑战。

危重症患者家属常见心理问题、护理措施及健康宣教

危重症患者家属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危重症患者常因病情多变、死亡威胁及足够的不确定性等对其家属的心理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甚至持续数年。危重症患者家属也是急性应激障碍(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高危人群。出现“家属-重症监护后综合症”概念,即患者家属对患者接受重症监护时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心理症候群。护士被认为是满足危重症患者家属需求的主要人员,重视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满足其合理需求,充分发挥家属对患者的支持作用,将有利于危重患者康复。 危重患者家属需求 危重患者家属的需求是指在患者患危重症疾病期间,家属对患者健康及自体身心支持等相关方面的总体需求。主要表现在病情保障、获取信息、接近患者、获得支持和自身舒适等五个方面,且家属认为“病情保障、获取信息”最为重要,而后依次是“接近患者、获得支持、自身舒适”。 病情保障家属最关注的问题是患者能否得到有效救治,保障患者安全是家属的首要需求。 获取信息绝大多数家属迫切想得知患者的病情或病情变化与预后情况,并渴望了解患者的治疗计划及检查结果。 接近患者接近患者包括能探视患者及能经常和医护人员保持联系等方面,所有ICU患者家属对探视患者的需求都非常强烈。 获得支持获得支持包括表达感情、得到经济和家庭问题的帮助、获得实际的指导以及被关怀等方面。家属的亲友是提供感情

支持和物质支持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医护人员。应鼓励家属的亲友倾听患者家属心声,协助其建立并启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5)自身舒适自身舒适包括希望有方便的卫生设施、休息室、可口食物以及被接受的态度等方面。 危重症患者家属常见心理问题 (1)焦虑和抑郁。患者因病情危重,会对家属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患者家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主要表现为经常感觉疲劳和睡眠差,如难以入睡、多噩梦、夜惊等。 (2)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危重症患者家属容易发生急性应激障碍(ASD),具体的表现为情感麻木、茫然,对周围认识能力降低,出现现实解体、人格解体、离散失忆症等,一般病程不超过一个月。若患者家属在经历家人死亡后,可有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存在,时间如超过4周且影响日常生活,可考虑发生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病期在三个月以上的称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3)恐惧和紧张。危重症患者意味着生命随时面临死亡,同时ICU的环境也让家属感到陌生,因此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由于病情的危重性和探视制度,限制了家属与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接触与感情交流,使家属与患者不能充分沟通,易产生紧张情绪。 (4)否认和愤怒。当被告知患者病情严重或下病危通知单时,部分家属常常否认疾病的严重性,或心存侥幸心理。家属把ICU 当成挽救危重症患者生命的和治愈疾病的主要场所,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但是当治疗效果与其期望不相符时,常表现为不理解,甚至愤怒而言行过激。 护理措施

焦虑护理诊断及措施

焦虑护理诊断及措施 简介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可以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在护理过程中,焦虑 的诊断和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本文将介绍焦虑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帮助护士更好地处理焦虑症状。 焦虑护理诊断 焦虑护理诊断是一种用于确定焦虑状况的评估工具,以帮助护士了解患者的焦 虑症状以及其对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常见的焦虑护理诊断包括: 1.焦虑:过度担心、紧张或不安,出现在面对特定人或事件时。 2.社交恐惧:对社交场合感到极度不安、害怕和痛苦。 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的不合理强迫和压迫的想法或行为。 4.创伤后应激障碍:由于遭受创伤性事件而导致的焦虑、惊恐或回忆。 焦虑护理措施 针对焦虑护理诊断,护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症状: 1. 聆听和支持 护士应倾听患者的感受和体验,给予他们支持和理解。通过与患者交流,护士 可以帮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支持,减轻焦虑的程度。 2. 提供舒适环境 营造一个安静、舒适和安全的环境对减轻焦虑非常重要。护士可以确保医疗设 施的环境整洁、安全,并提供一些舒适的条件,如柔和的照明、舒缓的音乐等,以促进患者的放松和减轻焦虑。 3. 教导应对技巧 护士可以教导患者一些应对焦虑的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这些 技巧有助于患者缓解焦虑情绪,并提升他们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4. 使用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焦虑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治疗。护士应了解相关药 物的使用方法、副作用和监测要点,同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反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5. 提供心理支持 心理支持是焦虑患者非常需要的。护士可以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 关系,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焦虑症状。 6. 建立适当的期望 对于有焦虑症状的患者,过高的期望可能会增加他们的压力和焦虑。护士应与 患者一起制定适当的目标和期望,鼓励他们逐步实现,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7. 促进康复活动 积极参与康复活动对于减轻焦虑症状非常重要。护士可以鼓励患者参加一些适 合他们的康复活动,如运动、艺术疗法等,以提升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恢复能力。 结论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需要护士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通过焦虑护理 诊断及措施,护士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症状,促进他们的康复和健康。在实践中,护士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因人而异地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第一窗口,是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时间最早,人数最广泛,病种类型最多的部门。大部分门诊患者都处刚进入患者角色,行为退化,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恐惧.紧张等。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尽早确诊,达到最佳治疗。做好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改善护患关系,保持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进行诊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及护理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针对门诊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寻找对策。 1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1.1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由于急诊患者病情急,来势猛,缺乏思想准备,来就诊时主要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惊慌,急躁,易怒。希望医务人员最好的,技术过硬,尽快详细的检查,及时、准确的诊疗。能马上缓解或解除自己的痛苦。 1.2慢性患者的心理特点慢性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到处求医,服药杂,多,疗效差,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患者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表现为对好的建议或指导多采取拒之不理的态度,情绪低落,心情郁闷。 1.3外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外科患者以外伤,急诊为多,大都需要手术治疗。其心理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焦虑的心态,在心理上还没能完全接受”患者”这个现实,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甚至与医生,护士发生口角。 1.4初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初诊患者对医院的环境陌生,患者到医院就医,一般都经过挂号、候诊、诊断、检查、交费、取药、治疗等过程,在这个诊疗过程中,由于医院面积大,科室和专业又进一步细化,患者在就诊时,常常要来回多次,加上求治心切,希望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希望医护人员尽早明确诊断,或者害怕病情加重,往往对疾病的治疗表现出焦急、烦躁情绪,甚至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2 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医患和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和护患关系是体现医院对患者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与患者交谈时要正视患者,专心听取患者的主诉让其感觉到你是值得信赖的,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敬.绝不能敷衍患者及恐下患者。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作为一个称职的医护人员,常常要做到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患者”这句话常记心中。同时在做病情介绍时尽量不要用医术语,要用患者能听懂的语句来描述。这样可以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其次,要重视患者的人格,包括在操作时保护患者的隐私,这样就能使患者避免窘境,从而得到患者信任。

门诊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门诊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目的: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分析和了解患者想些什么,顾虑什么,企求什么,牵挂什么,希望什么。方法: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心态,使用不同的语言沟通技巧,对其实施心理护理,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提高,不但具有高超的护理操作技术,同时加强了自身心理品质修养和掌握了护理心理学知识,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提高。结论:心理护理与患者沟通有效,消除患者不利的心理影响,拥有正视疾病的积极态度。保持机体良好的应激状态,帮助患者维护其整个身心的健康。 关键词门诊患者心理问题措施 门诊是医院面向大众的窗口,展现了医院服务质量与医护人员的精神面貌,是患者求医治病的第一站,护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和形象。是患者集中就诊的场所,涉及面广,流动性大,来往人员复杂,其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也是医患矛盾的多发点,就诊时产生的心理反应具有差异性,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和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积极为其排忧解难,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和抚慰,让患者更好地配合,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并得到最好的效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门诊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常见的心理问题 恐慌,紧张的心理:格外突出,表现为紧张烦躁,抑郁不安,容易激惹。由于患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素质和个人经历等差异性大,对医院诊治流程不太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知识了解不多,他们又急于了解病情又害怕结果。还有些患者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患病,害怕会造成严重甚至惡化的后果。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发热门诊的患者由于被隔离留观,他们的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正常工作以及学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作,学习,生活秩序被打乱了,同时又担心在发热门诊会被传染上甲型H1N1流感,因而普遍存在着焦虑情绪。患者既怕传染给他人,又存在自身被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后对治疗与预后的强烈恐惧,同时还伴随一些诸如影响工作,学习以及责任感等复杂心理状态,导致部分患者不配合治疗及消毒隔离,急于离院,焦躁反应较重的患者同时多伴有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头晕,入睡困难等[1]。 顾虑,心存疑虑的心理:在病情反复或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开始怀疑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准。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感到担忧。他们一般听不进别人的安慰,情绪非常敌视,总是怀疑被误诊,用错药,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总以为意外可能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2]。担心医疗费用过高,害怕失去生活能力,成为家人包袱,害怕进行手术留下后遗症等,顾虑重重。另外,患者对某些检查或设备存在疑虑,环境的改变及与医生护士不熟悉,使得患者就诊时感到孤独,害怕,不安[3]。担心自己被忽视,得不到和其他患者一样的诊治。 害羞,自卑心理:艾滋病,妇科病、性病等近年来屡见不鲜,这些患者以女

伤口护理中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伤口护理中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伤口护理中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优质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出相对的护理应对措施。结果:患者在接受伤口护理护理中适应性提高,促使加快其伤口愈合。结论:在伤口护理前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以及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慰藉与支持,能够促进患者伤口的愈合速度,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 标签:伤口护理;心理问题;护理对策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护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目前,临床上对治疗与护理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1]。实践证明,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心身健康有明显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法,使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问题,并使其学到相应的预防保健等诸多常识,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进而达到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服务意识的观念。这要求护理人员将心理护理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本文通过对我院伤口护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一套心理护理的步骤与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目前,我院伤口小组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治疗和处理由于患者的人数较多,一些如压疮、经脉溃疡和糖尿病足等慢性伤口的患者,由于其发病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质量,且疼痛剧烈,因此,这类患者经常伴偶有焦虑、恐惧、抑郁及自怜等低落情绪的发生。这些情绪的产生经常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所以,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不单单是处理伤口本身,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促使患者尽早康复。 1.2 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及护理 1.2.1 焦虑的产生焦虑是人们在遇到紧急事件时,表现出的一种紧张、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多表现为脸色发白、心跳加速、肌肉紧张、血压升高,有时还伴有发抖。这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各机能存在亢进性导致的。 1.2.1.1 缓解患者焦虑的护理对策当医护人员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当在治疗过程中,耐心地向患者解释和说明,伤口在恢复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并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消除患者的担心及焦虑[2]。在此过程中,应当引导患者针对受伤部位适当地进行功能恢复锻炼。 1.2.1.2 因创伤导致形象损害时产生的心理焦虑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年轻人群中,并且伤口在容易被人看見的部位。这种明显的创伤经常会导致患者内心痛苦,有时患者还会出现行为异常等举动,如态度生硬、不愿与人交往。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耐心的进行讲解,鼓励并安慰患者乐观地面对现实,告

临床护理中的心理护理问题与对策

临床护理中的心理护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由简单的基础护理学、专科护理学发展到 医学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积极的心理护理对于疾病的 有效缓解、迅速治愈、防止复发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出发, 提出了我国临床心理护理模式的思考,进一步明确我国临床心理护理模式的发展 方向,为我国临床心理护理发展提出可操作性模式。 关键词:临床护理;心理护理;问题;对策 心理护理是研究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病人得到最佳护理的科学,心理护理的实质, 就是通过护士的语言、态度和行为来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使病人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看法,减轻或消除病人的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目前,心理因素已经成为临床许多疾病的产生及预 后不良的重要原因,由于部分疾病反复发作,甚至迁延不愈,随着病程的延长,有的患者对 病情极度担忧,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会出现种种不良情绪,这些心理因素都会对治疗效果 和疾病康复带来严重影响。 一、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心理引导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护士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关注患 者的心理变化,通过心理引导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确保治疗的效果。护士在心理沟通中 起主导作用,有效的沟通不仅不以获取患者完整、真实的心理信息资料,还可在沟通过程中 使患者体验到友好、尊重、融洽的情感,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之保持稳定 情绪,有利患者更坦率,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护患关 系好了,就能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情况,以积极的心理效应,协调一致的行为,完成治疗疾 病的任务。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心理护理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患 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逐步取代功能制护理,护理工作范围将逐步扩展到对人的全部生命过程 中的各个不同阶段。护士应该在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从心理与生理两方面整体的 角度去观察病情变化。以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等给患者以安全感、信 任感,从而影响患者的感受认识,尽快促进其角色适应。 二、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护理病历是反映心理护理实施的可见性资料,由此许多护理人员只是注重心理护理病历 的书写形式,从书本中照搬照抄现成的心理问题、解决措施,结果是千篇一律,在多个病人 身上有着共同的心理问题、雷同的护理措施和一样的护理计划,充分反映出心理护理中的盲 目性、机械性和形式主义,同时病人也未真正接受到心理护理。心理问题的确定大多在入院 的初期,在以后的过程中只是采取心理护理措施改善心理问题。然而疾病是一个不断发展的 过程,一方面是疾病逐步好转或痊愈,另一方面是疾病逐渐恶化,甚至可以导致死亡,再者,人的心理要求和情绪变化也是个动态的过程,随时都会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心理护理知识的 缺乏,护士只能是在自学或继续教育中接受一些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但缺少扎实的理论基础;再者心理护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造成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只 能依靠工作经验和《标准护理计划》中的心理问题,机械地模仿和学习,导致心理护理的盲 目性。 三、措施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在各级各类的综合性医院普遍存在,因此,为了加强对患者心理问题 的认识和处理,切实改变护理观念,提出以下相应护理对策。 1.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 健康人的日常生活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一旦生病住院,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生活 环境,几乎被束缚和封闭在一个单调的世界里,好像与外界隔绝了,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无所事事,度日如年。因此,要帮助患者尽快熟悉适应医院的环境,使环境温馨、舒适、安 静整洁、温度适宜,室内空气保持流通,光线要充足,阳台上可放一些花草等。良好的生活 环境有利于身心放松,增强心理治疗效果,使患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治疗的目的。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外科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

外科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 疾病是严重的心理冲击源。在住院期间, 患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问题。而外科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较为特殊的心理需要及心理反应。外科中常见的外伤、感染以及经内科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等, 对患者来说都是比较强烈的应激原, 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 并直接影响到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 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和预后。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应详细准确地分析外科患者的心理变化规律, 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干预, 以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外科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一外伤与心理社会因素 据调查,外科中常见的外伤发生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关系。在调查车祸肇事者的心理特点时发现,多数人有轻率、任性、积极、热情,不愿受约束,有强制性、偏执性和攻击性等特点,即所谓“事故倾向个性” 。调查还发现,心理社会刺激与车祸的发生关系密切。 97例车祸致死的司机中, 20%在事故前 6h 有急性情绪障碍,如与家人争吵等。用社会再适应量表调查证明, 骨折的发生与生活事件有关, 因此, 也有人将骨折看作是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而不良行为 (如酗酒更容易导致意外事故。 (二外科感染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外科感染性疾病的直接原因是致病菌, 但是致病菌往往只有在躯体功能低下时才繁殖致病。心理应激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 这就在外科感染疾病中起到了间接致病作用。许多外科患者来自内科, 由于病情发展的需要而求助于手术治疗, 诸如溃疡病的胃切除术、高血压及脑血管病的脑部手术等, 其原发病就属于心身疾病, 因而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外科手术与心理社会因素

2021年内科病人心理护理举措

内科病人心理护理举措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通过对xx至xx年内科老年患者抽样取证,采纳50例内科老年患者进行心理特点的分析,在此次抽样分析的内科老年患者中男女比例分别为1:1,男性内科老年患者25例,女性内科老年患者25例,平均寿命为75岁。其中,50例老年患者中有3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恐慌、孤独寂寞等症状;有8 例患有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有5例心理依赖他人感强,有2例有严重的固执猜疑病症。 1.2内科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分析 1.2.1烦躁不安 烦躁不安是任何一位内科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心理特点,尤其对于第一次住院的患者来说,这种心理特点更加突出。一旦住院,老年患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疾病的恐惧很容易会产生烦躁不安的心理,这种烦躁不安的心理特点在行为举止上主要表现为:容易发怒生气、脾气暴躁、寝食难安,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也会随之减退。这种烦躁不安的心理特点在老年患者住院的第一周表现最为明显。

1.2.2极度恐慌 对于第一次住院的患者以及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的患者而言,是十分容易出现极度恐慌的心理特点的,而这种心理特点在绝症患者中最为突出,一旦被告知病情无法抑制患有绝症,患者在短时间内无法接受事实,加之对死亡的恐惧,失望恐慌的心理自然而生,对生活的 ___以及生命的渴望会减退,失望情绪严重,产生极度的.恐慌心理特点。 1.2.3固执猜疑 老人到了晚年一般比较固执已见,而对于内科老年患者而言,更容易产生这种心理特点。产生固执已见的内科老年患者一般都只相信自己的观点,对旁人的建议和观点无法接受,对护理人员也抱以怀疑和猜忌的心理,无法与旁人建立相互信任的沟通桥梁。这种心理特点的外在表现主要为:对任何事情都疑神疑鬼,很容易误认为自身病情加重,对护理人员抱有戒心,严重的还会对治疗抱有抵触行为。 1.2.4自暴自弃

护理学毕业论文临床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护理学毕业论文临床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临床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的人对于精神上的需求也大大升高,因此医学 社会学、心身医学、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也逐步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疾病往往无法 直接通过药物治疗来得到康复,优秀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和改善心理疾病对患者 的损害。此外,心理护理属于一项特殊的技能,它不仅需要心理护士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 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强大的心理学技能以及良好的个人素养。精神科护士需要熟悉患者的 心理特征与标准的护理方法,从而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全面康复,最大限度的减轻社会功 能缺损程度,帮助患者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是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1临床精神疾病患 者存在的心理问题1.1病耻感 病耻感是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羞耻感和社会公众对他们实行的性别歧视和排挤态度[1]。罹患精神疾病或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即为相等于被挂上了性别歧视的标签。 病耻感会严重影响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并使患者康复的主要制约之一[2]。 1.2自杀未遂 经过系统临床治疗后,患者的自知力部分或全部恢复,首先会对自己发病时的想法或 行为产生愧疚,尤其当患者做出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后,患者常由于受不了内心的 愧疚和谴责而自杀;其次,社会大众普遍对患者存在歧视,使得患者很难融入社会,患者 常因无法忍受来自疾病和生活的双重压迫而自杀。1.3焦虑、抑郁 精神疾病患者的化疗时间相对较长,而医院环境管制较多,所以患者常常可以发生度 日如年的体会。一方面,如果患者的精神症状获得提升或情绪恢复正常平衡,他们往往可 以期望能尽早出院与家属共同生活,再次步入社会;另一方面,社会的性别歧视、疾病并 使身体显得疲惫等因素,亦可以对患者的心理导致影响。1.4精神卫生科学知识缺少 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率和致残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差是重要原因之一[3]。有研究 表明,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常与精神卫生知识缺乏有关,部分患者出院后即 无此服药,引致疾病发作,多次发作常会导致精神残疾,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可以增 添很大的经济负担。2心理护理措施2.1心理测查 对症处理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常存在多种心理问题,因此,对其进行心理测评,不仅可 以掌握他们的情绪波动,也可以对其开展详细具体的心理疏导工作,防止出现情绪恶化的 现象,支持、鼓励患者,让患者用最佳的心态来抵御疾病,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从而提 高患者的康复率。2.2倾听患者 精神科护士必须认同、认知患者,保持良好的态度和冷静去与患者展开沟通交流,避 免与患者争议的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