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复习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复习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复习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复习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复习参考资料

说明:本课程教材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等主编)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谢冕等主编)两种,由于本学期同学们只领取到第一种,因此,本课程主要考核《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等主编)所涉及的作家作品,适当选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谢冕等主编)所涉及的部分作家作品。特此说明。

一、复习篇目

[精读篇目]

《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秋夜》、《天狗》、《荷塘月色》、《死水》、《再别康桥》、《子夜》、《家》、《骆驼祥子》、《边城》、《雷雨》、《雨巷》、《我爱这土地》、《小二黑结婚》、《金锁记》、《围城》、《白毛女》、《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百合花》、《“锻炼锻炼”》、《茶馆》、《永远的尹雪艳》、《小狗包弟》、《致橡树》。

[泛读篇目]

《凤凰涅槃》、《发现》、《一句话》、《雪花的快乐》、《偶然》《别了,哥哥》、《血字》、《我的记忆》、《我用残损的手掌》、《弃妇》、《我是一条小河》、《大堰河—我的褓姆》、《王贵与李香香》、《沁园春·雪》、《有的人》、《回答》、《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鱼化石》、《山民》、《礁石》、《乡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伤逝》、《春风沉醉的晚上》、《春蚕》、《林家铺子》、《寒夜》、《月牙儿》、《莎菲女士的日记》、《荷花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华威先生》、《在其香居茶馆里》、《小城三月》、《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受戒》、《异秉》、《陈奂生上城》、《十八岁出门远行》;《寄小读者》(七、十)、《背影》、《傅雷家书》、《怀念萧珊》、《我与地坛》、;《日出》、《三块钱国币》、《屈原》。

二、复习要点

知识类内容:上述作品的作者、体裁、核心意象或基本故事、主要人物、重要句子。

论述类内容:对上述作品展开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分析或意象分析、艺术特色分析。

赏析类内容:从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等角度,赏析一首(或几首)诗、一篇散文或小说的片断。

三、复习策略

[论述类内容]

1、《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鲁迅这篇作品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在思想上,《狂人日记》可谓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它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2、如何认识阿Q形象及其意义?

基本思路: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其中的阿Q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对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长期的论争。目前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他没有土地,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短工、做帮工维持生活,是一个地道的赤贫的乡村劳动者。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他同时又妄自尊大,即瞧不起未庄人,又鄙薄城里人;他身上有“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更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他身上有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在受了强者凌辱后不敢反抗,转而欺侮更弱小者。阿Q的这些小生产者

的弱点和深刻的传统观念,说明他是一个不觉悟的落后农民。

阿Q的不觉悟,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虽然阿Q成了未庄第一个起来欢迎革命的人,但是,他对革命的认识十分幼稚、糊涂、错误,仍然是带着传统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的。阿Q的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用健忘来淡化所受欺侮和屈辱。总之,阿Q在实际上常常遭受挫折和屈辱,而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总能得意而满足。所凭借的就是这种可悲的精神胜利法。鲁迅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以“提出病若,引起疗救的注意”,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阿Q正传》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

3、天狗形象分析

《天狗》是《女神》中反映诗人的自我意识最突出的诗篇。在天狗这个意象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到“五四”个性解放给中国青年带来的巨大鼓舞。其中充满着生命的饥渴,同时又感到充溢着生命力的涌动;在生命力的流泻中感到狂喜和惊异。表面上是对一个传统故事的戏拟,诗的叙述者天狗讲述的是在内外两个不同方向上的追逐。在外向的层面上,他讲述一种吞食行为,不但吞食天体,还要吞食宇宙。通过这样的吞食,他将自身等同为一切光和能的总体聚合。在内向的层面,叙述者则是报告了一个穿透过程。他在将自己剥皮食肉吸血之后还要咬啮自己的心肝,最后进入神经,穿过骨髓,到达大脑。这两个内外空间在天狗叙说中的前后安排有着特定的作用:诗的前半部分的外向吞食行为被表现为一个能量积聚过程,诗的后半部分的内向穿透则是一种剧烈的能量宣泄。因此说,天狗的意象隐含着“吞食”和“穿透”这两个基本母题。前后空间的转换带来了意象的复合性和多义性。于是,“我便是我”不仅是对“自我”在时空延续上肯定,同样也是在时空极限处遭遇到自我时发出的惊呼,甚至“我的我”这种暴力的一致性也要面临自身的断裂。总之,“自我”在《天狗》的叙事中是个问题而不是一个答案,是困惑而不是灵感,是欲望的对象而不是欲望的源泉。最终使《天狗》的汹涌能量无处安放的原因是言说者自己身份的无法确定,无形中造成了“自我”的多重性。

参考阅读:试分析《女神》中的“自我”意象

人们一般认为,《女神》是郭沫若内心情感和情绪的自然流露,是青年郭沫若“自我表现”的产物。那么,该如何认识《女神》中的“自我”意象呢?“泛神论”是如何借助这个“自我”得到表现的?

①《女神》中的“自我”不是那种普通的抒情主人公,而是一个“大我”的形象,是“一的一切,一切的一”,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大自然与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统一。这种统一,蕴有鲜明的现代科学意识。正是通过歌颂“自我”与大自然,青年郭沫若所接受的泛神论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万物有灵的思想一方面跟他当时蔑视权威偶像、张扬个性的精神相吻合,另一方面激发了诗人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视为有生命的抒情对象。在《女神》中,最突出地反映了诗人的自我意识的诗篇是《天狗》。此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晨安》、《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等篇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动的精神的统一的命题。

②《女神》中对“自我”的歌颂又是与对旧我的否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便是否定旧世界、歌颂新生的光彩夺目的诗篇。

③与否定旧世界、歌颂新生的主题相联系,郭沫若还热情歌颂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旧传统的

叛逆者(如《匪徒颂》等),同情并赞美劳动人民(如《地球,我的母亲》等),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如《炉中煤》等)。

④总之,《女神》中的那些优秀诗篇,都活跃着一个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这是一个充满青春朝气、热情洋溢,对自我的力量充满自信、对光明的未来无限向往的“五四”青年,他厌恶一切陈腐的事物,厌恶平庸无为的生活,憎恨现实社会的黑暗和冷酷,赞美一切新鲜的生命,崇拜一切具有旺盛生命活力的伟大事物,同时也在自己的青春生命力面前感到惊异和欣喜。动的精神、反抗的精神和创造的精神构成了《女神》的主旋律。

4、结合《死水》一诗简述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主张。

作为前期新月派的主将之一,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派诗人(包括徐志摩)有着很大影响。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实践了这些主张。诗集《死水》以其新格律体的模范实践,成为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其中《死水》一诗堪称典范、

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9个音节),这9个音节均由一个“三字尺”和3个“二字尺”组成,最后都以双音词结尾。加以每节换韵,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韵律感很强,确有音乐般的美感。

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如《死水》中的“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

建筑的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建筑美是“三美”诗论中着意之处,在新诗形式美的探索中别具一格。虽间有刻意求工、雕琢过甚之弊,而被讥为“豆腐干”或“麻将牌”,然而,从总体上看,应予肯定。

5、吴荪甫形象分析

《子夜》的人物众多,中心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人物画廊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雄心勃勃的、有发展民族工业理想、有实力有魄力有手腕、然而最终只能向买办资本家屈服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①吴荪甫生活在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社会中、他想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困难重重。他表现出的果敢、冒险、刚强、自信,确实显示了他法兰西资产阶级式的性格。吴荪甫虽有魄力、有铁的手腕和管理才能,但在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国民党ZF的联合压迫下,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可避免地走向虚弱、颓废,甚至企图自杀,充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致使弱点。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战败了的英雄形象。

②吴荪甫的性格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体。他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为求生存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形象有多侧面的立体感。他是一个既暴躁又冷静、既顽强又脆弱、既求实又迷惘、既正经又荒唐的矛盾人物,他的这种两重性格是由其阶级地位、社会环境决定的,也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③吴有甫在思想上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吴荪甫既有被压迫的一面,又有压迫者的一面。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他政治上反动,看不惯一切新生事物,甚至连新诗也看不惯。他虽然反对军阀混战,因为这不利于发展工商业,但又寄希望于汪派军阀的胜利。最后,他成了买办,只能投身于帝国主义的怀抱,这是吴荪甫始料不及的,也是不以他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国内工农的革命斗争,堵死了他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子夜》写吴荪甫这样有魄力、有胆识的特殊资本家,最后也不得不走上破产的道路,就更突出地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共同命运。吴荪甫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性,又表现了独特性和时

代色彩的人物形象,无疑是《子夜》中最成功的,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6、觉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觉新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的青年,是一个被专制的宗法教义扭曲变形,逆来顺受,甚至助纣为虐的复杂人物。在小说中,他是被作为“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的代表人物来描写的。他上过“洋学堂”,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但他所处的家庭地位和长期的封建教育使他无法摆脱重负,他变成了一个“二重人格”的人,“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二重人格的觉新在处理大家庭事务中对长辈们所采取的是妥协的态度。他不满意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的压迫,但他不敢反抗也不愿反抗,甘心断送自己的青春、理想和幸福,他同情弟妹们对封建家庭所作的种种斗争,但又不敢公开支持,甚至还常常从维护封建大家庭的立场出发调和矛盾,劝说弟妹屈从长辈的意志,他这样做的时候,内心又充满矛盾和痛苦。不抵抗主义终于活生生地把觉新断送了。觉新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深刻复杂性的艺术形象,他的思想、性格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深深地打下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可以说,他是光明与黑暗、新与旧交替的时代的产物。觉新的一生,与其说是一个性格的悲剧,不如说是一个生活、社会的悲剧。

7、祥子形象分析

[祥子的悲剧有何社会意义?]

①小说通过祥子的遭遇,挖掘出造成劳动人民悲剧命运的社会和阶级根源。祥子的名字前面被人们冠以“骆驼”两个字,不只是由于他身材魁梧有力气,主要是他的性格中有骆驼的气质——在迷茫无际的瀚海中,向着既定的目标顽强坚韧地勇敢跋涉,绝不回头,绝不松懈。但在黑暗社会的重压下,在统治阶级各色人物,包括虎妞的种种形式的掠夺、敲诈、盘剥、腐蚀之下,他的奋斗一次次地失败了,尤其是他的“骆驼精神”被毁灭了,使他不得不走向了堕落的深渊。祥子的生活道路,是那个社会劳动人民的必然归宿。

②祥子的性格合乎逻辑的发展,令人信服地说明,在旧社会,劳动者想凭借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不可能的。

作者写出祥子的经历,实际上批判和彻底否定了他的这种在本质上是个人主义的奋斗方式,明确指出他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同时借车夫老马的话,用成群的蚂蚱布成阵势可以吃掉成片的庄稼,说明劳动者只有联合起来,走集体斗争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望。[如何认识祥子性格的悲剧内涵?]

祥子的性格具有深刻的悲剧内涵。作者表现祥子的典型性格,充分体现了这一条悲剧创作的重要的现实主义原则。作者刻画祥子的形象并不停留在一般性格特征的表现上,而是随着人物一次次的不幸遭遇,着力表现他精神毁灭的过程,

从而深刻揭示出他的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祥子的性格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祥子的第一次买车,第二次攒钱再准备买车,充分表现了他坚韧顽强的性格。孙侦探诈取他的血汗钱后,祥子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他开始由倔强的性格到心灰意懒,从省吃俭用到得乐且乐。虎妞难产死亡,小福子自尽,沉重的打击使他一蹶不振,最终陷入了颓废堕落的境地,一个要强、体面、健壮的样子竟然变成了一个“刺头儿”,跟以前简直判若两人。他抽烟、喝酒、耍无赖、下“白房子”;他敢于揍巡警,敢于在那些强横而吝啬的先生们的洋服上弄几个大手印,为了几个钱把他们细小的胳膊攥得发疼。“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祥子的性格变化过程,使我们看到,反动势力剥夺掉的不仅是他的车子和积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奋发向上的生活意义和人生目的。在这里,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不是祥子肉体上的死亡,而是人物高尚品质的丧失殆尽,即精神上的毁灭。作者意味深长地说:“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去了。”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作者写出了一颗“死去了的”心。这正是祥子形象具有特别强烈悲剧意味的原因所在。

参考阅读之一:如何认识虎妞这一形象?

①虎妞从刘四那里继承了剥削者的精于算计,惟利是图的思想和粗俗的市侩习性。刘四是个从前清时起,就在街面上讲究所谓“字号”的地痞土霸,干过种种坏事。到了民国,他又开起了车厂。他的车租既比别人的高,还有办法让车夫们情愿到他这里来租车,受他的剥削。虎妞在这方面酷肖其父,她和刘四一里一外,把个车厂治理得铁桶一般,车夫们没有人敢跟他“耍滑头”的。

虎妞嫁给祥子以后,不让祥子去拉车,幻想着将来还回到人和车厂,去继承父业,继续过剥削的生活,她身上没有半点劳动妇女那种勤劳持家的品质。即使是在回人和车厂的希望破灭之后,她仍然是大手大脚地花钱,使她和祥子的生活日见窘迫。尤其是她剥削小福子,从小福子被迫当暗娼的事情上捞钱,足见其丑恶的灵魂;从她对小福子经历的歆羡上,更可见她内心的空虚和心理的变态。

②虎妞勇敢地反抗父亲的自私,要追求自己在婚姻问题上的自由和幸福。由于刘四经营人和车厂离不开虎妞的帮助,他便一直没有给虎妞找婆家;也由于虎妞自己相貌丑陋,“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致使三十七八岁了也没有人敢娶她。她追求爱情,渴望过正常家庭生活的愿望长期得不到实现,感情郁积得不到疏通,所以发生了性变态心理。她诱骗祥子,使祥子不得不跟她结合时所使用的手段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是卑劣的,也正是她的性格,特别是她变态心理的集中表现。在给刘四祝寿的宴席间,当刘四明确表态不许虎妞下嫁祥子时,虎妞的强烈反抗性终于彻底爆发了。她的确像一只在生活的牢笼中被关得发了狂的猛虎,为了获得自己所认定的所爱,便不顾一切。她尖刻地揭刘四的老底,并且公然宣告自己肚子里“有了”,“是祥子的”,想以既成事实来逼刘四让步。当父女俩闹翻之后,虎妞索性自聘自嫁,大张旗鼓地坐着花轿招摇过市。她此时的行动,与其说是受理智的支配,不如说是受猛烈喷发的感情所左右,虎妞在婚嫁问题上的这种前无古人的勇敢做法,是她的性格,她的经历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有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因素在内。

参考阅读之二:如何认识老舍小说的京味儿?

答:老舍作品追求幽默,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浅白的口语.因而其小说雅俗共赏。作为北京人的老舍,自然对北京口语(包括下层劳动人民的口头语)很熟悉、有感情,加之留意加工,提炼精粹,于俗白中求精工,真正“烧”也了白话的香味,也就是响脆晓畅、俗不伤雅的京味儿。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京味”,不仅是指其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从而具有民俗学价值,而且表现为小说的整体氛围以及作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与生动描绘。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合中获得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的运用方言土语的那种浅表层次的追求所能达到的,它最终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深刻的理解与情愫。

老舍对“北京文化” 的描写,是牵动了他全部复杂情感的。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高雅、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与赞叹,以及对这种美在现代中国正日渐丧失的感伤与惆怅,同时也对北京人因这一“文化过熟” 造成的柔弱、无用而扼腕再三。

8、试述沈从文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

沈从文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沈从文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在题材选择上,他喜欢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痛苦,最擅长描写本身就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如《雨后》、《三三》、《边城》等;在结构上,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美。如《边城》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绳渡,碧溪的竹篁、白塔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勾画出一幅湘西风景图和风俗画。

其次,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也是沈从文小说的重要特色。沈从文

常常直截地把主体情绪投注到人象和物象之中,使之带上鲜明的情绪色彩,像《柏子》、《萧萧》这些有很强的写实性的小说中,沈从文把自我情绪投注到柏子和萧萧等人物的身上,使之均着我之色;或者借助于记“梦”和象征曲折地表达主体的情感评价,酿造浓郁的抒情性。同时,沈从文小说为了追求理想的人生形式又自觉地掺入了“梦”的成分,因而又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如写爱情悲剧的《月下小景》、从人物到环境都理想化了的《边城》等。为了强化抒情性,记“梦”之外,沈从文小说还善用象征。《菜园》里的菊花,《夫妇》中的野花,《八骏图》中的大海,其涵义都超越了形象本身。至于《边城》更是一种整体的象征。不但白塔的坍塌和重修分别象征着古老湘西的终结和新的人际关系的重造,而且翠翠的爱情波折和无望等待从整体上成了人类生存处境的象征。总之,作者主观情绪的投射,大大丰富了小说的抒情容量,使之具有了一种诗化效果。

第三,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是沈从文小说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沈从文有文体作家之称。他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也不拘常格。他的小说在结构上追求自由,随物赋形,采用过对话体、书信体、日记体、童话、神话等多种体式。他的小说语言是在杂糅古典文学的句式,提炼湘西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却又传神”(凌宇,1985)。

总之,沈从文以其独特的风格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9、蘩漪形象分析

①繁漪是《雷雨》中最令人难以把握但又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也是被作者称之为体现“雷雨”性格的人物。

②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资产阶级女性,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于冲破一切桎梏,急切地渴望着自由,渴望着活跃的精神生活,但周家这口“残酷的井”扼杀了她的生机。18年枯燥、平庸的婚后生活和周朴园的极端专横,使她走上了一条看似违背常理,然而又是必然的畸型生活道路。她在绝望中错误地把周萍的爱情当作援引自己脱离苦海的一根小草,她对周萍不顾一切地爱,有时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可怜和屈辱。当她感到与周萍私通得到的却是欺骗和侮辱时,她由绝望变为疯狂、热情变为冷酷、强悍变为怨毒,以“雷雨”般的反抗力对周家父子两代的罪恶进行了报复性的揭露。

③在同周朴园的矛盾、斗争方面,繁漪的性格明显地发展着:在第一幕喝药的场面里,是周朴园居高临下,处于主动,而繁漪则处于被动的、退让的地位;在第二幕里,当周朴园催繁漪去看病时,她的态度就不同了,已经处于与周朴园对峙的地位;到了第四幕,繁漪从鲁家回来遇到周朴园时,优势就转到了繁漪一边;到最后一场,繁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把周朴园庄严的外衣、伪道德的面具撕开了。当周家全面崩溃时她也走上精神毁灭的道路。

④在作品中,繁漪是一个遭受着双重压迫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作者对繁漪是持肯定态度的。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知识女性,她被迫嫁给了极端专制的周朴园;而她舍弃名誉、地位、甚至生命与其相爱的周萍,又对她“始乱终弃”。她正是在这样一种境地里,才变成了一个忧郁阴鸷的人,并且在心底里升腾出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她的反抗是一个被压迫女性对不合理的封建家庭“秩序”的揭露和控诉。在繁漪身上,我们看到了“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的深刻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在繁漪这样一个女性身上的表现是变态的、复杂的;惟其如此,这一形象给人的印象也就更为丰富,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参考阅读之一:如何认识周朴园形象?

周朴园是《雷雨》剧中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之一。剧本通过周朴园形象对封建专制统治作了深入揭示。

①作品深刻地表现了他的虚伪、冷酷、专横。为了与一个门当户对的小姐成亲,周家人把产后才三天的侍萍赶出门外,尽管此事主要是封建家长作主,但周朴园本人并没有反抗的表示,而是默认了;他并不打算认自己的亲生儿子鲁大海,也不想让周萍知道自己的生母。这

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他见到侍萍后,马上想到的是她来要钱,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侍萍到周家来的惟一理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几乎毫无缘由地折磨蘩漪,强迫她必须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个服从的榜样,把药喝下去。在这个家庭里,“他的意见就是法律”。

②周朴园本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子弟,是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他成为一个资本家;可是,他从父辈那里禀承的封建思想却并没有多少改变,在“仁义道德”幌子掩盖下,他采取的是冷酷的封建专制手段。

③作者在着力刻画周朴园的这种基本性格的同时,也揭示了他身上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如他对侍萍一直怀有某种内疚,对鲁大海也并非毫无亲子之爱;然而这些只有在不损害他的尊严,不危及其根本利益时才有所表露。这恰恰说明现实的人性根本上是受现实的阶级关系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和决定的。

参考阅读之二:《雷雨》艺术特色分析

展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是《雷雨》的艺术特色之一。作者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集中地描写了资本家的家庭生活。剧中的周朴园是一切灾难和不幸的创造者。剧本通过八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开的夫妻、父子、母子、兄弟、兄妹、主仆的冲突,组成了一幅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网,层层交叉,互相牵连,曲折紧张,变化万千。人物一出场就剑拔弩张地投入冲突,看来似是意料之外,实际完全在情理之中。

表现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是《雷雨》的艺术特色之二、剧本结构是典型的封闭式,即把时间和空间上有普遍联系的生活现象集中到时间空间有一定限度的舞台上来。作品着眼于周、鲁两家30年来的旧恨新仇,而落笔于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的16小时之内。地点基本上在周家客厅里。这就需要把人物之间千头万绪的关系交织起来,并且用迅速的步调推进戏剧冲突。例如《雷雨》第一幕,选择了周朴园回家,周萍要躲到矿上去,鲁大海代表罢工工人赶来周公馆,鲁侍萍正乘火车赶来周公馆探望女儿的有利时机,拉开幕布。这样就极大地有利于各种人物之间戏剧冲突的迅速推进。r

采用多样化的手法来刻画人的性格是《雷雨》的艺术特色之三。剧中的矛盾冲突随着人物性格的变化一同发展,人物性格又在矛盾冲突中显示其特点。剧中的八个人物,无论主次,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的性格都符合各自的身份、教养、经历,都具有典型性,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善于把个性化的语言、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富有典型性的动作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出色地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塑造。

语言洗练、含蓄而富有动作性是《雷雨》的又一个重要特色。如周朴园多使用简短、冷淡、似乎不动声色的语言,繁漪用先是双关、后是尖刻的语言,周冲是天真、明快的语言,鲁贵则是满嘴油腔滑调的肮脏的语言。《雷雨》的语言多含蓄,多潜台词,需要细细地品味。在语言方面还应该特别提到作者在剧本中的叙述语言,即舞台提示和人物的出场介绍,这些语言既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给读者提示出了人物性格的线索。

参考阅读之三:为什么说曹禺把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发展推向成熟?

从1933-1942年的十年间,曹禺即为中国现代话剧奉献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五个堪称经典的杰作,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并在中国的观众中扎根,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

《雷雨》、《日出》、《原野》被称为曹禺的“生命三部曲”。《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和一切经典性作品一样,《雷雨》也是说不尽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开掘与阐释。从对《雷雨》的多重解释中,正是显示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它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超越现实,追索着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日出》和《原野》则把《雷雨》的主题加以拓展与延深。《北京人》、《家》标志着曹禺以走出了生命的“郁热期”,进入了生命的“沉静”状态,实现了

他追求已久的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

总而言之,曹禺执著追求的,是一种“大融合”的戏剧境界,是对诗意的深沉体验。因此,曹禺对于中国现代话剧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戏剧创作标志着、并促进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造的发展前景。

10、简述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艾青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他的诗中一再回荡着忧郁的调子,不仅《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诗郁积着深深的忧伤,甚至在歌颂光明的诗如《向太阳》等作品中,也总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对于艾青来说,“农民的忧郁”、“流浪汉的心态”是他情感世界的主要特征。

艾青善于准确恰当地捕捉意象,并赋予意象以广阔的象征意义,使诗意更加深沉浓郁,令人思索和回味,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中》。他非常注重声音和色彩的融合,通过二者的融合来构筑新奇的意象,以达到诗的特有情境,如《吹号者》、《火把》等。他善于用色彩的渲染以至构图线条的安排来增加形象的鲜明性,如《手推车》。

艾青的诗具有散文美。他的许多诗不押韵,而是让感情自由地流泻,通过内在的激情来感染读者。

11、《小二黑结婚》艺术特色分析

赵树理的小说,严格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现实,表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的农民和农村干部成了作品的主人公。善于学习和借鉴民间说唱艺术、古典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创造了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给人物起绰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通过自己语言和行动,显示自己的性格。

小说情节生动、故事性强、结构严谨、环环紧扣、首尾呼应。

语言质朴平易、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这种语言带有北方农民的乐天性格,轻松中隐含着农民的忠厚。例如在叙写三仙姑不安分于陪伴一个笨拙的丈夫时这样写道:“村里的年轻人们觉得新媳妇太孤单,就慢慢自动的来跟新媳妇作伴,不几天就集合了一大群,每天嘻嘻哈哈,十分哄伙。”于嘲讽中不失忠厚。到写她颜色衰残的肖像之时,则这样写道:“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这还不够,还要加上一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上了霜。”嘲讽变得有点促狭(挖苦、刻薄)了。促狭,在幽默中有失绅士风度,用得妥帖,倒也不乏农民式的刚健、泼辣的风采。此外,还有新词旧用、古词活用、俗语妙用、比喻等手法。

赵树理的小说吸取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中有生命力的因素,融合了五四以来新小说的长处,视故事、情节为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他在平实的故事讲述和人物行动的点化中刻画人物性格,作品的完整性是和情节的连贯性联在一起的。故事是情节的基本构成因素,故事发展、人物出场、矛盾揭示、性格凸现等都是在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中得以实现的,从而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评书体小说样式。他把北方农民的口语融汇在人物对话和叙述过程之中,通俗而不庸俗,口语化而又有艺术感染力,看似浅近却耐人寻味,无论讲故事或评论人物,都能运用地道的农民口吻。总之,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方面,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

12、喜儿形象分析

歌剧《白毛女》所着力塑造的喜儿这个人物,是中国人民妇孺皆知的艺术形象。喜儿是个勤

劳善良、天真淳朴的少女,现实生活的打击,培养了她对地主阶级的刻骨仇恨,锻炼了她不报冤仇誓不休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她挣脱了父辈身上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抛弃了父辈懦弱的性格弱点,以惊人的毅力在非人的条件下活了下来,终于盼到了解放,见到了光明。喜儿形象的塑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地主阶级的刻骨仇恨,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13、刘世吾形象的典型意义

刘世吾是王蒙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其主要的认识价值,不仅在于他是一个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者,而是作为曾经受过革命锻炼,实际主持着区委组织部日常工作的第一副部长,竟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生活面前,意志衰退,缺乏工作热情。他的思想、情绪、性格,都集中体现在“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中。他对一切都不在意,是与非,成绩与缺点,也都不过“就那么回事”!他这种对工作、对生活和对人生的可怕的冷漠,使他变成了新事物的压制者和旧事物的维护者。刘世吾这个形象,给当时我们党的干部的警策意义是极大的。

14、简述《茶馆》的艺术特色

老舍的名作《茶馆》以北京城里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民国初年、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历史变迁。老舍在展开这一宏大主题时,选择从“侧面”,从“小人物”生活变迁的角度入手,并把描述范围限定在茶馆这一“小社会”中。他没有采取以中心情节和贯穿全剧的冲突这种当代话剧常见的结构方式,而采用被称为“图卷戏”或“风俗画”的创新形式。众多人物被放置在显现不同时代风貌的情景中。剧中人物,涉及市民社会的“三教九流”,其中,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是贯穿全剧的三个人物。参考阅读之一:试述《茶馆》的艺术构思。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使用“反描法”。《茶馆》生动而精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这三个社会显然是作者经过慎重考虑而精心选择的。作者对于他要阐发的主题,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

《茶馆》艺术构思的又一特点是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老舍创作《茶馆》的意图是以“埋葬三个时代”来歌颂新时代。这个意图的关键是把三个时代被埋葬的必然性写足。老舍采用“人像展览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这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

《茶馆》艺术构思中还使用“侧面透露法”。这主要表现在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即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这个选择看似平常,却是《茶馆》这个戏成功的关键。首先,中国的茶馆是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其次,旧中国的茶馆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各色人等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出入,茶馆可以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按作者的意愿“集合”起来,让他们各自“亮相”,而且丝毫没有生硬、勉强之嫌。再次,正因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在茶馆活动,所以各阶层,以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在这里有所反映。最后,茶馆除了它的真实性质以外,又具有象征意味。小小的茶馆成了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或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另外,《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并且《茶馆》之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中刻画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主要是老舍使用了“单纯个性化语言”来刻画人物的结果。

参考阅读之二:如何认识王利发形象?

王利发是老舍《茶馆》中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年轻时就继承父业开茶馆,既精明能干,又圆滑世故,虽有点自私自利,但还善良热情,经济地位决定他并无雄心大志,只求平安度日。因此,他为人处世,谨小慎微,安分守己,曲意逢迎,逆来顺受,并且赶时髦,追潮流,对自己的茶馆不断改良经营。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混乱,统治者的压迫,黑势力的敲诈,使他在夹缝中了无法生存下去,最后落得个茶馆被占、自己上吊自杀的悲惨结局。这个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的命运,说明在旧社会即使当顺民,也无法活下去,即使不断改良,也是此路不通。

15、尹雪艳形象的典型意义

《永远的尹雪艳》是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尹雪艳形象的刻划,揭示出台湾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尹雪艳原是上海百乐门一个如花似玉的红舞女,“能够迷惑所有接触过的男人”,是十里洋场新贵们的追逐目标。来到台湾,尹公馆很快成为上流社会“旧雨新知”的寻欢乐土和怀旧场所。“好象尹雪艳便是上海百乐门时代永恒的象征,京沪繁华的佐证一般”。那些失去官衔的遗老遗少,十几年前作废了的头衔,经过尹雪艳娇声软语称呼起来,心理上恢复了许多优越感。在尹公馆,患着风湿症和烂眼圈的吴经理,落魄之中不忘重温昔日的黄金梦;沉缅于牌桌的贵妇人,以激烈的厮杀填充精神的空虚和崩溃。但尹雪艳没给他们带来任何希望。她妖冶迷人,也冷艳逼人;她看着牌桌上的厮杀,自己也在无形中杀人。她像一颗“白煞星”,“沾上的人,轻者家败,重者人亡”。当年,上海棉纱财阀王贵生为之遭了枪杀,金融界洪处长因其倾家荡产;如今,迷恋上她的台湾新暴发户徐壮图也遇刺身亡。台湾糜烂腐朽的上流社会,成为尹雪艳这类人寄生的社会基础,尹雪艳的“重煞”,又意味着这个贵族社会的必然归宿。作品通篇采用对比。国民党旧官僚及其附庸大陆与台湾生活的对比,尹雪艳的“永远不老”和周围人们的老朽没落的对比,尹雪艳的妖冶外表与冷酷内心的对比,都有力地阐发了作品主题。

16、《致橡树》意象分析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全诗共36行。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17、《小狗包弟》思想意义分析

首先,在《小狗包弟》中,有一条明显的思想主线,即反省自己已走过的人生道路,在对所曾亲历亲见的社会生活进行再认识的同时,以鲁迅式的真正大无畏精神,对过去所做过的事情,进行很真诚的忏悔,这可以说是“说真话”的一个重要底蕴。其次,作者的忏悔,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自我暴露。他在“坦白”的同时,总是还要从灵魂深处无情地挖掘其违心之举的思想根源,并从精神与人格的高度,对之实施严厉的自我批判。总之,忧患意识,反思精神,理性色彩,这是《小狗包弟》的命脉。

18、《我与地坛》思想意义分析

《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就在这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史铁生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史铁生终于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这时所体现出的个人对苦难的承受已不再是偏狭的绝望,而呈现为对人类的整体存在的担当。

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而又内蕴着一种实在的激情。我们也就可以更深地体会到史铁生写《我与地坛》所体现出的个人心境的痛切之处以及他对自我所执的真正超越。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试题.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复习资料 贾文丰 河南电大 二 OO五年十一月

前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的考试范围为课本内容。考题类型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同学们在答题中要注意简答题与论述题 的根本区别:论述题必须有要点、举例、分析(甚至是自己的独到见解),而简答只答要点即可,不用展开分析。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中牢记“全面复习,重点掌握” 八个字,在全面复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本资料的内 容。这里所要说明的是,本资料的论述题“提示”内容不 是唯一的,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发挥。 最后预祝大家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贾文丰 2005年 11 月

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 一、填空 1.鲁迅,原名,字,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我国文学的奠基人。[周树人;豫才;现代]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周 树人和。[周作人] 3.散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 家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 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 [肥皂;四铭] 4.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天演论》] 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 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 烦。”[眉间尺] 6.爱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离婚] 7 .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8.鲁迅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说,他 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上是一个食人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废名的第一部小说集是他于 1929年年在北大外文系任教时出版的 2.四铭是鲁迅小说中的主人公。 3-曾文清这个人物形象出自曹禺的《》 4.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指《秋收》和《残冬》 5.周作人的小品文多以“言志”为主。早期“浮躁凌厉”的作品;多收《》、《谈虎集》中。 6.鲁迅一生中只出版过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隍》和 7.穆旦是现代以来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解放后;,穆但的名字逐渐被翻家的名字所取代。 8.对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除了通俗作家张恨水以外。还有也带有通俗倾向的“新文学”作家 9.关于“京派”的命名,与30年代初发生在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的一场论争有 关,当时论争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后来又加入了鲁迅等人。 10.新文学以来最令人遗憾的是“没有描写广阔气魄深厚的作品”,而最能弥补这一缺憾 的杰出代表作家是——· 11.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So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 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 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o 12.在“五四”初期,缜密漂亮风格的散文广受欢迎,尤其可以——与朱自清为代表。 13.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除了小说《示众》以外,还有 他以华老栓为主人公的第三篇小说《——》。 14.“语丝派”集中了鲁迅和周作人等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散文大家,是现代文学史上的 重要的散文流派,它得名于——年成立的语丝社:和他们创办的《语丝》周刊。 15.“九叶诗派’’的诗人曾创办过两个诗刊,一是《诗创造》,一是《中国新诗》,所以,这个诗 派又被称为“——派”。 16.最早对老舍的创作进行评论,并肯定其创作具有现代品质的是——的《(老 张的哲学)与<赵子曰>》. 17.在“革命文学,,e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论鲁迅对文学的影响 寻常的人,都是在歌颂和期盼黎明的曙光驱赶走夜的黑暗,而鲁迅,却在深夜里思索,夜幕让他的思想有了惊人的穿透力。他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所创造的不朽的文学作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思想精神和气节人格,使鲁迅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不仅仅是在文学造诣方面,更是在他对革命,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不懈努力和奋进之心,鲁迅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他在中华民族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峰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记》,正是对那个封建专制,人吃人的社会的最强的反抗之音,他以自己的笔写下对那些,亦或明哲保身,委曲求全,亦或扮演吃人角色的人最有力的控诉。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疯子,才是最不受那些封建礼教束缚的人,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文章便是家喻户晓的《阿Q正传》,这篇文章之所以这么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写出了“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氏兄弟”之一。 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3.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4.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 5.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 6.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9.小说《风波》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10.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 11.《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社戏》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12.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四老爷)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14.1959年上**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15.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1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17.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18.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20.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只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也改名为《补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B )。 A.学习考古学B.学习医学 C.学习文献学D.学习文学 2.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B )。 A. 《孤独者》B.《在酒楼上》 C.《孔乙己》D.《伤逝》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

汉语言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必读书目 现代文学部分 作品类: 鲁迅,建议通读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小说类:《狂人日记》、《孔乙已》、《在酒楼上》、《示众》、《阿Q正传》、《阿长与山海经》、《无常》、《死火》、《影的告别》、《蜡叶》、《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野草〉英文译本序》、《灯下漫笔》、《这个与那个》、《“友邦惊诧”论》、《二丑艺术》、《捣鬼心传》、《奇怪》、《病后杂谈》、《阿金》、《铸剑》、《采薇》; 杂文类:《灯下漫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二丑艺术》、《爬与撞》、《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古都的秋》、《钓台的春昼》;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冰心:《超人》,诗歌集《春水》、《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 庐隐:《海滨故人》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 台静农:《拜堂》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 王统照《沉思》、《山雨》 冯文炳:《竹林的故事》、《十二月十九日》(废名) 胡适:《蝴蝶》、《一颗星儿》(建议通读《尝试集》),独幕剧《终生大事》 郭沫若:《凤凰涅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夜半十里松原》、《天狗》、《太阳礼赞》;《瓶·第十六首:春莺曲》、《瓶·第三十七首》、《我想起了陈涉吴广》、《屈原》、《论诗三札》、《我的作诗的经过》、《〈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建议通读《女神》) 沈尹默:《月夜》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汪静之:《伊底眼》

宗白华:《夜》 李金发:《弃妇》 闻一多:《忆菊》、《死水》、《发现》(建议通读诗歌集《死水》、《红烛》)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翡冷翠山居闲话》 朱湘:《采莲曲》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北京的茶食》(建议通读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俞平伯:《清河访》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春》 梁遇春:《观火》 田汉:《获虎之夜》 丁西林:《压迫》、《一只马蜂》 茅盾:《蚀》、《子夜》、《春蚕》 老舍:《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断魂枪》、《四世同堂》 巴金:《家》、《寒夜》、《春天里的秋天》 沈从文:《萧萧》、《丈夫》、《边城》、《八骏图》、《绅士太太》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930春上海》、《夜》、《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沙汀:《代理县长》、《在其香居茶馆里》、《随军散记》 艾芜:《山峡中》 吴组缃:《一千八百担》 李劼人:《死水微澜》 萧乾:《雨夕》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别丢掉》 施蛰存:《春阳》 张恨水:《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试卷A卷参考答案.doc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试卷(A卷)2008. 1 参考答案 汉语言(涉外文秘)专业2007级 班别: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空。每空2分,共20分)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入手,集中指责旧文学的流弊,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由此宣告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2.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对整个旧文学宣战,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 3.20年代的小说创作先后出现了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小说等创作现象,使新文学的20年代小说呈现出纷繁多姿的局面。 4.鲁迅创作的《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作者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5.1916年前后,胡适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诗学观念,后来他又提 出“诗体大解放”的曰号。他于1920年出版《尝试集》,这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部诗集。 6.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的形成,这个诗派的 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 7.早期象征诗派发生于1920年代中后期,它主要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这个诗派的代表诗人是李金发。 8.郭沫若的《女神》一问世,便以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胡适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 9.20年代初期遍及南北各地的“ 爱美剧”运动,打破了文明戏衰落而形成的新剧舞台的沉寂,成为五四以后创造现代话剧的重要实践。 10.周作人是语丝社重要的散文作家,他的平和冲淡的小品散文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他提倡“美文”,促进了艺术性散文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A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 (试卷共8页,答题时间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1、《人的文学》的作者是 。 A .鲁迅 B .李大钊 C .周作人 D .胡适 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 。 A .《尝试集》 B .《女神》 C .《野草》 D .《朝花夕拾》 3、话剧《名优之死》的作者是 。 A .夏衍 B .洪深 C .丁西林 D .田汉 4、“人生派”中个性特色最为明显的作家是 。 A .叶圣陶 B .周作人 C .许地山 D .庐隐 5、《雪花的快乐》的作者是 。 A .郭沫若 B .何其芳 C .徐志摩 D .戴望舒 6、京派创作的突出特点在于追求一种执著而独特的 文化品格。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理性主义 D .感性主义 7、《我在霞村的时候》的作者是 。 A .冯雪峰 B .茅盾 C .丁玲 D .冰心 8、夏衍剧作的代表作品是 。 A .《法西斯细菌》 B .《上海屋檐下》 C .《都会的一角》 D .《心防》 9、“左联五烈士”中小说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 A .殷夫 B .萧军 C .冯铿 D .柔石 10、《呼兰河传》的作者是 。 A .萧军 B .萧红 C .叶紫 D .柔石 得分 阅卷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系 专业 层次 姓名 学号 ┉┉┉ ┉┉┉ ┉┉┉┉ ┉密┉┉┉┉┉ ┉┉ ┉┉ ┉封┉ ┉ ┉┉ ┉┉┉ ┉┉┉线┉ ┉┉ ┉ ┉┉┉┉┉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6分) 1、新文化运动主要发起人是 和 。 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白话创作新诗的第一人是 ,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 。 3、鲁迅开创了现代文学表现 和 两大重要题材。 4、被称为教育小说家的作家是 ,他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 ,长篇小说是 。 5、闻一多的两个诗集是 和 。 6、鲁迅对于愚昧、麻木的人们的态度是: 。 7、20年代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而真正把象征诗美品格推向成熟的诗人是 。 8、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以 和 为主要思想武器,向封建文化发起了总攻。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精神胜利法: 2、零余人: 3、“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中传考研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解析

中传考研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解 析 1.中国现当代思潮流派与作家作品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的发生、发展和衍变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与中国社会变革相适应的“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中包括新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变革与改造、新文学在语言形式和审美观念上的变革、以及现当代文学在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等内容。 本方向着重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进行历史透视,从而实现对其演进和发展历程的理性梳理和多元阐释。本方向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思潮外部环境对其演变发展的影响,探究各个文学流派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深入探寻文学思潮的发展与作家创作的互动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认识,并引发文学发展进程与时代人文环境的思考,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深层的、规律性的借鉴。 本方向要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大历史现象和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提倡史料与理论并重。本方向的研究生教学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培养学生广博的视野和良好的素质,提高其文学修养及写作能力。学位获得者具有在相关的媒体、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或在一般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主干课程有: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批评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鲁迅专题研究、京派作家研究等。 2.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在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现当代戏剧和影视文学研究与当代最鲜活生动的传媒创作和艺术生产的联结最为紧密,戏剧影视文学是当代艺术中最发达、最活跃的大众艺术之一,中国传媒大学自身的优势为本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和最优秀的研究资源。本研究方向即是对当代覆盖面最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大众文化进行深度研究,它既是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传统中文学科的拓展和深化。 本研究方向力图在勾勒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主要脉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现当代戏剧理论建设的内涵和戏剧活动的规律,突出对经典名家名剧以及戏剧流派的深度研究;本方向在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主要侧重于研究现当代电影文学以及影视改编剧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规律,借助文学、美学、影视文化学、文化传播学、社会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当代最活跃的影视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深层次的规律性借鉴。 本方向要求对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戏剧流派与影视改编现象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要求本方向研究者具有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储备,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本方向的研究生教学注重增强学生在理论和艺术研究实践方面的研究能力,使文学传统学科更贴近新兴艺术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研究能力。学位获得者具有在相关的媒体、网络、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或在一般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65徐迟的报告文学有哪些特点? 66试分析沙叶新戏剧思想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整理

名词解释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七月诗派: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 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先后创办了新月书店、《新月杂志》;主张文学的超阶级、超党派性;以“永恒的人类的文学”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新格律诗:诗体的一种。其体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在西方以美国诗人惠特曼为创始人。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流行这种诗体。所谓新格律诗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又称现代格律诗。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 戴望舒: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艾青:拥有两个创作高潮,第一个高潮是七月派中《鱼化石》《向太阳》为代表,以及后期朦胧诗中也有《致橡树》等诗作 两组意象:太阳、土地 两种情感基调:太阳(光、热)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温暖热烈;土地系列对农民、土地和中国的深层的爱,艾青式的忧郁。 散文: 历史反思(巴金)(p300):巴金在1978年12月在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以反思“文革”为主的散文随笔。 价值:老作家散文的代表,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以“说真话”的方式展示了作者自己建国以后的心路历程,表现了“自我解剖”的忏悔意识。《随想录》这部散文集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诸如“说真话的大书”、“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当代散文史上的里程碑”、“世纪的遗嘱”、“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等等。《随想录》中的文章大致右分为两类,一类偏重议论,接近杂文, 另一类以抒情为主,属于抒情散文。散文集:《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随想录: 写作风格:真实自然朴实率真 基本精神:以赤子之心反思历史,剖析自我探求真理。 文化散文:(余秋雨)(p307~p308):代表作:《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 地位,意义:散文本身的突破,一是视角的突破,传统散文多呈现出意识形态视角,余秋雨散文则呈现出文化视角;二是选材的突破,通常散文多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余秋雨的散文则以文化史材料为素材;第三点最为重要,即散文观念的突破,传统散文在选材上习惯选取零散材料,表达片断感受,认为散文是小品,是小摆设,呈小篇幅,至多不过“以小见大”,余秋雨的散文选取完整材料,表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综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综述 姓名:CMM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征,对研究者提出了特殊的知识,理论研究策略方面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基本原则,为研究者提供了无穷尽的问题,并要求研究者运用恰当的方法、论证、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性研究;学科特征;研究方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本科阶段,它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它是报考人数多、影响大,颇受欢迎的二级学科。如果要学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并进一步在专业研究中有所建树,那么就必须熟练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历史整体联系的学科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可区分为现代与当代时期,每一时期之内又可区分为不同的阶段,但它们的延续性远远大于断裂性,与古典文学相比,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共同性远远高于相异性,是一个整体的学科,许多文学现象跨越了不同时期,只有将其来龙去脉置于历史联系的框架内才能得到准确审视。上世纪80年代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90年代以来部分研究者以现代性统摄现当代文学研究,其目的都是希望打破人为制造的学科割裂,追求在统一的富于弹性的整体观照下,对文学历史,文学现象作出更符合历史实际也更深入有效的阐释。例如,黄曼君将数千年形成的古代文论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预制的观念立场问题意识方法论特征,陈思和打通现当代文学隔阂的新文学整体观,洪子城梳理左翼革命文学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一脉相承的传统,刘纳、陈平原将中

国现代文学的嬗变追询到近代,都体现了这一学科观念的渗透与内化。 李怡的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是另一层意义上历史整体联系和分类比较的成功例证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经典研究与一般问题研究发掘新学术空间并举,针对学科对象历史短暂而研究队伍庞大的现状,有人认为现当代文学史的线索已经明了,应该确定一批经典命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坚,同时放弃对一般性文学现象和次要作家作品的研究,避免研究力量的分散和浪费。比如指认鲁迅,郭沫若、朱自清、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艾青、穆旦、赵树理、王蒙、张承志、王安忆等人为经典作家,他们的代表作为经典作品;从上世纪初到新世纪的几次文学转型为经典文学现象,小说、诗歌文体为经典文体,等等。 但是,这里的疑惑是,倘若不经过充分的反复的学术研究,怎么确定经典的身份?因为学术阐释恰是很重要很特别的选择接受机制和过程。其实,学科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就以研究相对比较充分的现代文学为例,许多作家作品的研究既不深入也不细致,有的甚至无人问津。比如,对上世纪4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繁荣和现代话剧类型的丰富这一文学历史现象和文体创作现象的求证仅仅仰仗几位作家几部作品的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丰满的学科细节研究,对文学发展轨迹的认识始终是模糊的,经典性命题也无法显现。还有人着眼于克服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弊病,提出要发现新论题,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这方面已经涌现出一批成果,如探讨地域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疏理教育史与文学史的线索,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考察古今文学的延传与变异等。由于经典命题蕴含深广,所以对经典的深入研究既有可能深化学科研究,也有可能拓开新的学术空间;反过来,在一般性问题与新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完全可能形成经典命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和。 2、1918年4月,胡适发表,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是,第一部现代长篇小说是,第一部新诗别集是。 4、“五四”以后,以描写小市民和中、小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而著称,他这方面的代表作是。 5、1923年,同时出版了冰心的和,以及宗白华的,引起了人们对“小诗体”的关注和兴趣。 6、闻一多的新诗诗集只有两部:和。 7、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和之 争。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标榜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的派别是() A甲寅派B学衡派C鸳鸯蝴蝶派D新月派 2、提出“人的文学”的是() A胡适B陈独秀C李大钊D周作人 3、下列哪一社团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A.莽原社 B、未名社 C.语丝社 D.浅草社 4、茅盾所谓“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一位诗人”指的是( )。 A.徐志摩 B.闻一多 C.冯至 D.李金发 5、“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以上诗句出自于 闻一多的:( ) A.《忆菊》 B.《一句话》 C.《发现》 D.《死水》 6、尚洁是哪篇小说中的人物?() A《命命鸟》B《缀网劳蛛》C《商人妇》D《湖畔儿语》 7、“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 里受苦呢!“这句话出自() A《孤独者》B《超人》C《在酒楼上》D《沉沦》 8、“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喊出这妇女个性解放呼声的人物 形象是( ) A.子君 B.莎菲 C.爱姑 D.曾树生 9、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10、《一只马蜂》的作者是() A欧阳予倩B田汉C洪深D丁西林 三、多项选择题(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教学文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及答案 (1/10)、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展开了诗人和三类人的对话,这三类人分别是农夫、农妇和() (2分) ?A、渔妇 ?B、牧民 ?C、土地垦植者 ?D、年老的母亲 (2/10)、曹禺《北京人》中的曾思懿、曾文清是什么关系? (2分) ?A、父女 ?B、夫妻 ?C、姐弟 ?D、兄妹 (3/10)、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所呈现的形式美在于() (2分) ?A、每节四句,结构齐整。 ?B、“依洄”吟唱的风格。 ?C、梦和现实的交织。 ?D、一句话反复呈现。 (4/10)、鲁迅擅长刻画人物形象,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一个很经典的细节刻画,是: (2分) ?A、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B、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C、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D、她的笑,说实话,并不比哭更体面一些。 (5/10)、闻一多《发现》的情感抒发之所以获得火山爆发般的效果,主要在于() (2分) ?A、直接从感情的爆发点开始。 ?B、以“血泪”和“不对”的否定开始。 ?C、每两句一韵,节奏明快。 ?D、每一句分成两个短句,节奏急促。

(6/10)、试图呈现“河流上的人‘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的,是下面哪个作品? (2分) ?A、周作人《鬼的生长》 ?B、周作人《水里的东西》 ?C、沈从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D、郁达夫《雁荡山的秋月》 (7/10)、周作人《水里的东西》所写的“水里的东西”是什么? (2分) ?A、金鱼 ?B、水鬼 ?C、新生物种 ?D、水下生物世界 (8/10)、“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出自哪一个作品? (2分) ?A、卞之琳《尺八》 ?B、戴望舒《寻梦者》 ?C、卞之琳《断章》 ?D、何其芳《预言》 (9/10)、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历史就是两个阶段的循环,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2分) ?A、任人宰割的时代 ?B、人肉筵席的时代 ?C、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D、天下太平的时代 (10/10)、曹禺《日出》里性格比较复杂的人物是() (2分) ?A、黄省三 ?B、李石清 ?C、潘月亭 ?D、王福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文学研究会的力作。文学研究会也注重翻译,以译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为多,他们还猛烈抨击作为游戏和消遣的鸳鸯蝴蝶派文学。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介

华锐学院中文系系级重点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两门课程之一。学校对我系的重点课程的建设极为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采取了诸多相应措施,进行了非常有效的目标责任经管,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本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想和基本做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学习本课程将使学生获得对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阶段)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正确认识,通过文学史的教案,力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简况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2)通过文学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写出符合学位要求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二、课程定位与学习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所有师范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其对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中文师范教育的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案,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微观上赏析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而提高其文学作品的赏析、批评及创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案以及从事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本课程作为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理论课程,其课程教案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同时体现师范特色和人文特色。本课程教案要做好与中小学语文教案的衔接工作,对中小学语文教案实践有充分的了解和较全面的把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