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
环评上岗证281 282期真题回忆(后附复习资料)

一、填空(不分先后顺序)共15分,一空0.5分。

1.根据《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的要求渗滤液排放控

制项目有:(色度)、(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总氮)、(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数、总汞、总镉、总格、六价铬、总砷、总铅等14项。

其他项目,视各地垃圾成分,有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主要输入参数包括:(面源有效高度)(米);(面

源宽度)(米);(面源长度)(米);(污染物排放速率)(g/s, kg/h,t/a);(小时评价标准)(mg/m3)。

3.大气防护距离基于(估算)模式,适用于(无组织)排放源。

4.生态保护基本原则应按照(避让)、(减缓)、(补偿)、(重建)等次序提出措

施,措施的效果应有利(修复)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

5.根据地形和气候特征、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可划分为(山岭区防治区)、(平

原防治区)或(河谷防治区一级分区),根据工程单元及其施工、占地特点进行二级分区。

6.后面不记得了。

二、选择(选项记不清了,括号内是考点,理解记忆,悲剧的只记得这么几个。。。)

1.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

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148-93)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的

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是应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3.河流环境水文条件调查的主要特征参数

主要包括:(河宽、水深、流速、流量、糙率、纵比降、和弯曲系数等)。

4. 那几个“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A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B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二级三级)

C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D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4.种群的概念

三、改错

1.石油天然气生态预测范围

2.小于1000米时,大气预测网格点划分的范围

3.环境风险评价生产设备检测的目的

4.危废焚烧厂据居民区的距离河深大于等于10米时,中湖的面积范围

四、简答

1.工业防噪措施

ⅰ应从选址、总图布置、声源、声传播途径及敏感目标自身等方面分别给出噪声防治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选址的优化方案及其原因分析,总图布置调整的具体内容及其降噪效果(包括边界和敏感目标);给出各主要声源的降噪措施、效

果和投资。

ⅱ设置声屏障和对敏感建筑物进行噪声防护等的措施方案、降噪效果及投资,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

ⅲ在符合《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对可城乡规划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提出厂界(或场界、边界)与敏感建筑物之间的规矩调整建议。

ⅳ提出噪声监测计划等对策建议。

2.生态三级、一级图件

三级评价基本图件4个: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工程平面图;土地或水体利用现状图;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

二级评价基本图件7个: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工程平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表水系图;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图;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和预测图;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

一级评价基本图件9个: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工程平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表水系图;植被类型图;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图;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和预测图;生态监测布点图;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

3.危废焚烧厂的选址要求

4.混合过程段和均匀混合段定义

5.地下水预测范围和重点

五、计算

1、水体中完全混合污染物浓度的计算,以及在完全混合段下游10km处污染物的浓度值。

2、一个项目建设,有学校敏感点,计算它的敏感点浓度与最大落地浓度值,给的数比较多,能够判断,敏感点叠加背景最大值,最大落地浓度叠加平均浓度。

六、论述

1、公路项目,给一些条件,第一问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是什么,第二问问需要哪些图件。

公路工程分析技术要点:

a.明确工程组成及主要技术标准;

b.按工程全过程分析工程活动内容和方式;明确发生主要环境影响的工程内容和点段位置

2、引水式水电站建设项目,坝址上游有基本农田,需要搬迁居民。经过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可能有国家或省级野生植物,下游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洄游性鱼类。

评价的范围,评价从哪几方面考虑,对动物的保护措施。

个人总结:固废和生态灰常灰常重要,大气地下地上水噪声也灰常灰常重要,前三章相对次要(但是你也得好好看啊)。我的复习资料是环评爱好者论坛上下的“彩色版复习资料”,那份资料对于重点的总结还是相当全的,几乎里面的红色粗体字部分都是重点,建议大家以那份资料为参考资料还是相当不错的(仅个人建议),如果说从单纯应试的角度看我建议大家还是得有重点的复习,把书全看一遍固然好,可是对于应试无异于大海捞针,我就是把这份彩色版复习资料彩打出来带到北京看的,感觉效果很好,所以鄙人大力推荐,现将这份资料附于题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qq:375613231,欢迎交流。(页眉标错了,请自行改正)

环评爱好者论坛彩色版复习资料

2第1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看书背)

已出导则,已出质量标准!!!

(1)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中: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保法: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评中: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环境,即人类环境,是围绕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环境系统的概念

环境系统是指围绕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整体,这里所说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

①整体性:一定时空中的环境因素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等多种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②动态性: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一直处在演变的过程中,其组成和结构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就是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发生不良变化的结果。

③稳定性: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环境要素的概念

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要素的分类: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环境要素;非生物要素+生物要素。

(4)环境质量的概念

环境质量表述环境优劣的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和评定。

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为了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综合整治等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为了比较各地区所受污染的程度。(提供依据,便于比较)(5)环境容量的概念

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目前多指在人类生产和自然生态不受危害的前提下,某一地区的某一种环境要素中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容量的分类: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生物环境容量,人口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容量等。

(6)环境影响的概念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作用→变化→效应)环境影响是由造成环境影响的源和受影响的环境两方面构成的。

环境影响的分类:(按影响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按影响性质)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地区、区域影响或国家和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

(7)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2对象3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建设单位、环评单位、审批部门。

跟踪监测的目的:能够发现建设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按评价对象)规划环(战略)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按环境要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8)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要求固定下来的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1970年1月1日正式实施。

①为开发建设活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②为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③为确定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应的环保规划提供科学依据;④为制定环境保护对策和进行科学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⑤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建设规模,产业结构,合理布局

(9)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原则: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

(10)环境保护单行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是针对特定的污染防治对象或资源保护对象而制定的。

环境保护单行法类型:

自然资源保护法;森林、草原、渔业、矿产、土地管理、水法、野生动物、水土保持、气象

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噪声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清洁生产促进、放射性污染防治

其它类的法律。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促进

P12

(11)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类型:一类是为了执行某些环境保护单行法而制定的实施细则或条例;另外一类是针对环境保护工作中某些尚无相应单行法律的重要领域而制定的条例、规定或办法。

(12)环境标准的概念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而制定的标准。

(13)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环境保护部标准。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

(14)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3级5类

国家环境标准: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监测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基础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保护部标准

(15)地方环境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舶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需报送国务院批准。

(16)环境标准的关系

1. 地方环境标准要严于国家环境标准,且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2. 综合行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1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设计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规划环评技术原则:1. 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2. 早期介入原则;3. 整体性原则;4. 公众参与原则;5. 一致性原则;6. 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环评分类:综合性规划+专项规划(指导性规划+非指导性规划)。

综合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要求编写规划实施后有关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对于一些比较重要、实施后环境影响比较大的规划,用“篇章”的形势,对于一些重要性较弱,实施后可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规划,可以用“说明”或者“专项说明”。

专项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对于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专项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指导性专项规划以外的其他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规划环评组织者:谁组织编制规划,谁负责对规划草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评评价者:1. 组织编制该规划的政府或者政府部门;2. 委托的单位或者专家组。

公众参与:1. 只限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专项规划;2. 规划实施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3. 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效益。

显的环境不良影响的,及时提出并采取新的相应改进措施。

(1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1. 法律强制性;

2.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3. 分类管理;

4. 分级审批;

5.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

6.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7. 公众参与(20)分类管理

报告书——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对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报告表——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对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

登记表——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21)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源保护区;

ⅱ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型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沙土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剂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ⅲ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22)分级审批

环保部负责审批:1. 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2.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3. 由国务院审批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或核准的建设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的对环境可能造成中大影响的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

省级环保部门审批:1. 有色金属冶炼及矿山开发、钢铁加工、电石、铁合金、焦炭、垃圾焚烧及发电、制浆等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审批;2. 化工、造纸、电镀、印染、酿造、味精、柠檬酸、酶制剂、酵母等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级或地级市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审批;3. 法律和法规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报告书内容:1. 建设项目概况;2. 建设项目周围的环境现状;3.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5.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6. 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

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后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条件):1.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涉及的主要专题,如工程分析、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等进行后评价,并针对原有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重要错误和漏项等提出建议,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2.评估建设项目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

后评价的主要内容:1环评报告及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回顾2工程分析的后评价3环境现状、区域污染源及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后评价4环境影响报告书选择的环境要素后评价5环境影响预测的后评价6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的后评价7公众意见调查8环境管理与监测后评价9后评价结论

(24)几个时间点

1970年1月1日,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正式实施,首次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79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中国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

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253号令颁布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9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2号令公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1999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关于公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试行)的通知》

2002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

2008年9月2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颁布。

第2章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要求

(1)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

1. 依法评价原则;

2. 早期介入原则;

3. 完整性原则;

4. 广泛参与原则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三个阶段)

1. 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编制阶段;

2. 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3.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

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环境影响是由造成环境影响的源和受影响的环境两方面构成的。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可按项目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役)满后三个阶段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划分。

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评价因子应关注重点环境制约因素,必须能反应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和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包括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

2.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分级: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①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②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特征③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要求④对于各环境要素已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则按导则的有关规定确定该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应优先选择成熟的技术方法。

3. 建设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

目的:通过工程分析,确定污染物源强、污染方式及途径或工程开发建设不同方式和强度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改变和破坏程度。

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组成、工艺路线、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方式、强度等惊喜详细分析与说明。工程分析应满足“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多角度”技术要求。

全过程:对项目的分析应包括施工期、运营期及服务期满后等;

全时段:不但要考虑正常生产专题同时也要考虑异常、紧急等非正常状态;

全方位:不但要考虑主体生产装置,同时应考虑配套、辅助设施;

多角度:在着重考虑环保设施的情况下,同时应从清洁生产角度、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的污染物源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法等。

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目的:通过环境现状调查获取项目拟建区域的环境背景值,反应具体区域的环境特征,发现和了解主要制约因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概况(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气候与气象、水文与水资源、土壤、动植物与生态)社会环境状况、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状况(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其它)评价范围内污染源调查。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有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等。

污染源调查方法有物料衡算法、经验计算法、实测法等。

质量现状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法。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①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的确定与建设项目和环境的特性及敏感保护目标分布等情况有关(调查范围大于预测范围)

②环境影响的预测时段(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预测)

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环境对建设项目影响的承载能力。一般应考虑污染影响的衰减能力或环境净化能力最差的时段和污染影响的衰减能力或环境净化能力的一般的时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如十年一遇连续7天河流枯水流量、冰封期枯水平均流量、冬季采暖期静小风、熏烟条件、典型日气象条件等。

③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内容

评价中必须考虑环境质量背景已实施建设和正在实施的建设项目的同类污染物环境叠加影响。

对选址、选线敏感的项目应分析不同选址、选线方案的环境影响。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从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与规划相协调、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是否影响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或造成重大资源、经济、社会和文化损失等方面进行环境合理性论证。

④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

6. 环境风险评价;

涉及有毒、易燃、易爆物资生产、使用、贮运,以及导致物理损伤与危害的机械事故或其他事故(如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

评价重点:1. 化学风险;2. 物理风险

事故防范措施:主要从组织制度、设计规范、防护措施及可行性、监督检查、岗位培训和演习、操作规程、警示标志、记录备案等方面提出要求;

事故处理应急预案:主要从事故预想、组织程序、应急措施、应急设施、区域应急援助网络等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议。

7. 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技术、经济论证;

建设项目的污染控制从哪些方面考虑 1.以预防为主 2.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3.建设项目污染控制与区域污染控制相结合4.按技术先进、效果可靠、目标可达、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最佳方案5.按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控制设施及环境监测、绿化等分别列出其环保投资额,给出各项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6.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需针对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以新带老”环境保护措施。

8. 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从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确定清洁生产指标和开展评价)

9.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十一五”总量:COD、SO2、TP、TN)(技改项目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在环境质量现状已超出环境功能区划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地区,原则上应提出具体可行的区域平衡方案或削减措施,在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减少、环境质量改善的前提下,方可进行项目建设,确保区域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和目标管理要求。

10.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经济损益的分析主要任务是衡量建设项目需要投入的环境保护投资所能收到的环境保护效果。通过分析、计算建设项目的环境代价、环境成本、环境经济收益,对环境工程措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分析、评述。

11.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

12. 公众参与;①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要注意参与公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对象:有关单位、专家、公众。报告书中应列出公众意见调查主体对象的名单,并标明主体对象的基本情况。②公众参与的形式:论证会、听证会以及其他形式③发布的环境影响信息与征求意见内容的要求(应以非技术性文字发布)内容:1. 对建设项目实施、选址的意见;2. 对项目主要不利影响的可接受程度;3. 对项目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等。

④公众参与意见的总结

13.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①建设项目的建设概况②环境现状与主要问题③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④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ⅰ阐明建设项目在规模、产品方案、工艺路线、技术设备等

方面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ⅱ利用代表性数据,简述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水平。ⅲ明确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因子,地方政府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或指标。ⅳ明确达标排放稳定性,说明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是否符合当地的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阐明上述规划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对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及总图平面布置的环境合理性提出明确结论ⅴ明确环境保护措施可靠性和合理性,拟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环境监测计划)与投资ⅵ明确公众参与接受性,说明公众意见调查方式,受影响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态度与意见;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建设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⑤总体结论与建议(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 总则(执行总结;编制依据;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及环境保护目标;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资料引用);

2. 建设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

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 环境风险评价;

6.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7. 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8.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9.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0.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

11. 公众参与;12. 方案必选;13.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和建议;14.附录和附件。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要求

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2. 所在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3. 环境质量状况;

4.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和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5. 环境影响分析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6. 结论与建议。

若报告表不能说明项目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选择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声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或其他选项中的1~2项进行专项评价。

(6)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1. 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2. 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3. 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4. 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7)开发区区域环评实施方案的编制要求

1. 开发区规划简介;

2. 开发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3. 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4. 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

5. 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

6. 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8)开发区区域环评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 总论;

2. 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开发现状;

3. 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

4. 规划方案分析和污染源分析;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7. 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和环境保护措施;

8. 公众参与;

9.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10. 结论。

(9)规划环评的基本工作内容

1. 规划分析;

2. 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3. 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

4.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5. 针对各规划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

6. 开展公众参与;

7. 拟定监测、跟踪评价计划;

8. 编写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篇章或说明。

(10)规划环评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总则;

2. 规划的概述和分析;

3. 环境现状分析;

4.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突出对主要环境影响的分析与评价;

5. 规划方案与减缓措施;

6. 监测与跟踪评价;

7. 公众参与;8. 困难和不确定性(概述在编辑和分析用于环境评价的信息时所遇到的困难和由此导致的不确定性,以及它们可能对规划过程的影响);9. 执行总结

(11)规划环评篇章及说明的编制要求

1. 前言;

2. 环境现状分析;

3.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 环境影响的减缓措

施。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比较

(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目的、技术原则是基本相同的,但在介入时机、评价方法、技术要求等具体细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第3章工程分析与污染源调查

(1)工程分析的定义:

对建设项目的工程方案和整个工程活动进行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性质、清洁生产水平、工程环保措施方案及总图布置、选址选线方案等并提出要求和建议,确定项目在建设期,运营期以及服务期满以后主要污染源强及生态影响等其他环境影响因素。

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方式和途径,环境影响评价吧建设项目分为:

污染型项目和生态影响型项目。

1)污染性项目主要以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获胜环境的影响为主,期工程分析是一对项目的工艺过程分析为重点,核心是确定工程污染源。

2)生态影响型项目主要是以建设期、运行期(使用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工程分析以对建设期的施工方式及使用期的运行方式为重点,核心是确定工程主要生态影响因素。

(2)工程分析的目的

1. 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2. 为各专题分析预测和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3. 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

4. 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依据。

(3)工程分析的原则

1. 利用现有资料的原则;当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技术文件中记载的资料、数据能够满足工程分析的需要和精度要求时,应通过反复校对后引用。

2. 定量的原则;对于污染物的排放量等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应通过分析尽量给出定量的结果。

(4)工程分析的重点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以工艺过程为重点,不可忽略非正常排放

生态型项目工程分析:以占地和施工方式、运行方式为重点

(5)工程分析的阶段划分:建设期、生产运营期、服务期满

(6)所有建设项目均应分析生产运行阶段所带来的环境影响。生产运行阶段要分析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

(7)工程分析的一般方法:1. 类比分析法(工程一般特征相似、污染物排放特征相似);2. 物料衡算法(必须对生产工艺、物理变化、化学反应及副反应和环境管理等情况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公式!P68,);3. 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利用已有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物料平衡计算包括P68

(8)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

1. 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2. 项目工艺过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A分析项目生产工艺过程,有化学反应的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和副反应式,绘制生产工艺污染流程图,分析工艺过程的主要产污环节,明确污染物类型。

B根据要求,作物料平衡计算,核算产品副产品产量,并计算出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C分析核算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等污染物的排放量

D非正常工况分析。建设项目的非正常工况是指生产运行阶段的开、停车、检修、操作不正常或设备故障等,不包括事故排放。

3. 污染物排放核算统计

污染物排放核算统计中废气、废水、废液、废渣、噪声、放射性分别应该说明什么?P71

A对于新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要求算清“两本账”,及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量和实现污染防治措施后的污染物削减量,二者之差为污染物最终排放量。

B对于扩建项目、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要算清“三本帐”,即技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包括‘以新带老’削减量)的污染物排放量。

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方法:物料衡算法、类比法、反推法

技改扩建前排放量-“以新带老”的削减量+技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

技改扩建后总排放量

4. 其他环节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原产辅废储运;交通运输;土地开发利用)

5.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A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并提出改进意见;

B分析污染物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

C改扩建项目应根据现有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可行的“以新带老”环保措施;

D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6.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分析防护距离保证性(三个方法:调整平面布局、改表选址、搬迁保护目标);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分析敏感点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7. 清洁生产分析

8. 补充要求与建议措施

①合理的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的要求或建议;②优化总图布置、节约用地要求或建议;③污染物排放方式改进要求与建议;④环保措施改进要求与环保设备选型、实用参数建议;⑤清洁生产水平补充措施与建议;⑥其他建议(8)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章节的基本内容

1. 项目概况;

2. 工艺过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3. 污染物排放统计;

4.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5. 清洁生产分析。对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资源能源储运等环节带来生态影响等环境影响因素的,还要专门列出。

(9)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内容

1)工程概况:介绍项目的名称、建设地点(线路)、性质、规模和工程特性。

项目工程特性表、项目组成表和工程施工布置图是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概况不可缺少的内容。

2)施工规划:结合工程的建设进度,介绍施工规划,对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关系的规划建设内容和施工进度要做详细的分析。

3)生态影响源分析:(典型工程活动的影响因素:占地、植被破坏,动物影响,水土流失,工程爆破,泄洪,清淤,地表形态改变。)

4)主要污染物与源强分析:尤其建设期

5)替代方案的分析比选:

(10)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总体要求

1)工程组成需完善: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临时工程等。

2)重点工程应明确

3)全过程分析:即反映工程施工建设、生产营运及退役或关闭的全部过程。

4)污染源分析

5)其他分析:包括环境风险等其他可能存在或发生的环境影响分析。

(11)污染源与污染物

污染源:是指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

按来源:自然污染源(生物污染源和非生物污染源);人为污染源(生产性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按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大气、水体(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和噪声污染源等。

按污染源几何形状:点源、线源、面源及体源。

按污染物的运动特性:固定源和移动源。

污染物: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凡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进入环境系统而产生污染或降低环境质量的物质和能力,称为环境污染物,简称污染物。

按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物理污染物、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综合污染物。

按环境要素: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土壤污染物。三者可以相互转化。

(12)环境现状调查中的污染源调查

1.若单项(水、大气)评价等级较高,需要评价区内现有污染源和项目新增污染源在特定污染大气条件下对关心点的叠加影响时,应需要调查评价区内现存的同类污染源;

2.若去也能需要对现有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削减,以平衡地区污染物

排放总量,为项目建设提供总量空间,则需要对区域内产生改种污染物的污染源项、源强、排放总量区域削减要求等情况进行调查;

3.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了解规划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现状,以便进行规划分析、环境容量分析等。

(13)工程分析中的污染源调查

1.改扩建项目环评,计算“三本帐”及确定现有环境问题,需要对现有工程污染源进行调查。

2.应用类比分析法进行工程分析时,需要对类比的同类工程污染源进行调查。 (14)污染源调查的一般原则:1. 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2. 确定污染源调查的范围;

3. 确定可能对环境要素造成明显影响的污染因子

(15)污染源调查的一般方法:1. 详查;2. 普查(多以调查表格依据特定的调查目的自行制定,要统一调查时间、调查项目、调查方法、调查标准和计算方法)

(13)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是污染源调查的核心工作,确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1. 物料衡算法;2. 经验计算法;3. 实测法。

计算题

1、SO 2排放量计算:2(1)G BS D η=???-

G :产生量,kg/h ;B :燃煤量kg/h S :煤的含硫量% D :可燃煤的比例% η:脱硫率%

2、燃煤烟尘排放量:(1)Y B A D η=???-

Y :烟尘排放量 B :燃煤量 A :煤的灰分含量% D :烟尘占灰分的比例%

η:除尘率%

燃煤烟尘排放量计算:Y=B 3A 3D3(1-η)/(1-Cfh )

B —燃煤量;A —灰分含量;D —烟气中烟尘占灰分量的百分比;η—除尘效率;Cfh —烟气中可燃物调整系数

有二级除尘器时η=1-(1-η1)(1-η2) 例题: 1、城市某工厂锅炉耗煤量6000kg/h ,煤的硫分1%,水膜除尘脱硫效率15%,SO 2

排放量:Q=6000×1%×80%×2×(1-15%)=81.6kg/h=22667mg/s

2、某工厂建一台蒸发量的燃煤蒸汽锅炉,耗煤量为 500t/h ,引风机风量为

15600m 3/h ,全煤的含硫量 0.2%,可燃硫占全硫量的百分比为 81%,脱硫设备的二氧化硫去除率为 75%,请计算 SO 2的排放浓度。 解: 500000*0.2%*81%*2*(1-75%)/15600=0.026kh/ m 3。

3、一工厂,年燃煤量100万吨,煤的含硫量0.98%,可燃硫占全硫量的88%,项

目上脱硫设备后去除率45%,求项目二氧化硫产生量和排放量 解:产生量(万吨/a):100*0.98%*88%*2=17248吨 排放量:产生量*(1-45%)=9486.4吨

4、某厂一台锅炉(烟气量占灰分量的 50%),除尘效率为 85%,用煤量为 5t/a ,煤的灰分为 25%,煤的含硫量为 2%,求该锅炉 SO 2 、烟尘的排放量。 SO 2排放量 5*2%*0.8*2*(1-85%) 烟尘的排放量5*25%*50%*(1-85%)

3、总量控制 例题:

1、某工厂年排废水200万吨,废水中COD 220mg/L 排入三类水域,采用的废水处理方法COD 去除率50%,三类水体标准为100mg/l 。请提出该厂COD 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并说明理由。

解:思路:万吨转吨104; mg 转吨10-9;升转吨10-3,水密度为1g/cm 3,1吨

水=1000千克水=1立方米水=1000升水 1、处理前COD 排放量:200×104×103×220×10-9=440吨/年 2、处理后排量:440×(1-50%)=220吨/年 3、若达标则排放量为:200×104×103×100×10-9=200吨/年 则总量控制建议指标≤200吨/年

若处理后的排放量>达标排放量 ,则总量控制指标选取达标排量; 若处理后的排放量<达标排放量 ,则总量控制指标选取处理后排量; 若处理后的排放量<达标排放量 ,则总量控制指标选取处理后排量;

2、某工厂建一台10t/h 蒸发量的燃煤蒸汽锅炉,最大耗煤量1600kg/h ,引风机风量为15000m 3/h ,煤的含硫量 1.2%,排入气相80%,SO 2的排放标准1200mg/m 3,全年用煤量4000t ,请计算达标排放的脱硫效率并提出SO 2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解:SO 2最大排放量(kg/h):1600×1.2%(S)×2(SO 2)×80%=30.72kg/h

SO 2排放浓度:30.72kg/h×106(kg-mg)/15000=2048mg/m 3 脱硫效率应大于[(2048-1200)/2048]×100%=41.4% 总量控制建议指标:4000吨×1.2%×2×80%×(1-41.4%)=44.9≈45吨 3、以新带老三本帐

"以新带老削减量", 是针对原有排放量而言,指经“以新带老’给原有污染源上处理设施后,原有污染物减少的量。 例题:

1、某企业进行锅炉技术改造并增容,现有SO 2排放量是200t/a (未加脱硫设施),改造后,SO 2产生总量为240t/a ,安装了脱硫设施后SO 2最终排放量为80t/a ,请问:“以新带老”削减量?

解:技改安装脱硫设备的脱硫效率为(240-80)/240=66.7%,原有200t 的削减量为 200*66.7%=133.4t 为以新代老削减量 即对原有污染物的削减量。 技改部分产生量:240-200=40 技改部分排放量:40*(1-66.7%)=13.3,总排量:200+13.3-133.3=79.9=80

2、原产品3000t/a ,产生COD150t/a ,技术改造扩建后,产品5000t/a ,每吨产品耗水量不变,产生COD100t/a ,问以新带老的量为多少,并列表说明三本帐。 技改前单位产品COD 产生量=150/3000=0.05吨 技改后单位产品COD 产生量=100/5000=0.02吨

则扩建部分COD 产生量=(5000-3000)*0.02=40吨 原有3000吨产品技改后排放量为3000*0.02=60吨 对比改扩建前 削减量150-60=90吨 扩建后实际排放量为

100吨

3、项目改扩建前废水排放量为1200t/d ,其中COD 浓度为180mg/L ;改扩建后废水排放量为2000t/d ,其中1300t/d 进入回用工序,COD 浓度为100mg/L ;请计算原有工程排放量、现有工程排放量、技改后削减量、技改后排放总量、技改后区域排放削减量t/a 。

解:原有工程排放量:1200*180/1000000=0.216t/d 现有工程排放量:(2000-1300)*100/1000000=0.07t/d 技改削减量:1200*(180-100)/1000000=0.096t/d 技改后排放总量:(1200+2000-1300)*100/1000000=0.19t/d 三本帐相互关系式:技改扩建前排放量-“以新带老”削减量+技改扩建项目排放量 =技改扩建玩成后总排放量

4、某企业进行锅炉增容改造,现有SO 2排放量100t/a ,改造后产生量为120t/a ,安装了脱硫设施,脱硫效率为66.7%,请核算三本帐。 解:第一本账(现有工程排放量):100t/a

第二本帐(技改部分排放量): 1)技改部分的产生量:120-100=20t/a

2)技改部分排放量:20*(1-66.7%)=6.7t/a

第三本账(技改完成后排放量): 1)以新带老削减量:100*66.7%=66.7t/a

第4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大气污染:科学意义上讲,是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人们常说的大气污染,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者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成为大气污染源(排放源)。

大气污染源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烟囱、集气筒等);

面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物堆、渣场等排放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现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体源:有源本身或者附近的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是污染物成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3、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包括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两类。

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

特殊污染物:项目排放的污染物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的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粒径小于15um的颗粒污染物也可以划为气态污染物物。

4、环境空气敏感区:只评价范围内按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还有二类功能区中的居住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5、简单地形和复杂地形

简单地形:据污染源中心点5km范围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复杂地形:据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者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6、推荐模式,长期气象条件、复杂风场

推荐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预测模式。

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一级评级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是近五年内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是近三年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于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者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产生的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过山气流)

7、常用的大气环境标准: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适用于建设项目用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参照使用。本标准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大气环境导则修订内容:1. 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和要求;3.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和要求;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及要求;5. 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空气质量评价。2000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环境控制量标准》的修改单。

A修改单的主要内容是:

a取消氮氧化物(NOX)指标;

b二氧化氮(NO2)的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由0.04mg/m3改为0.08mg/m3;日平均浓度限值由0.08mg/m3改为0.12mg/m3;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m3改为0.24mg/m3(原来与一级同现在与三级同);

c臭氧(O3)的一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mg/m3改为0.16mg/m3;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6mg/m3改为0.20mg/m3(与三级同0.20 mg/m3)。

B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

C常见的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单位mg/m3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397-1996)

A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并设置了三项指标:

a通过排气筒排气的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b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c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

B本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现有污染源(1997年1月1日前)分一、二、三级,新污染源(1997年1月1日起)分为二、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类标准。

说明:1)一般应于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设参考点,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内设监控点;2)周界外浓度最高点一般应于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如果预计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越出10m范围,可将监控点移至该预计浓度的最高点。

C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

a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出排放速率标准严格50%执行;

b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产生)的排气筒,若距离小于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c若某种排气筒高度处于本标准列出的两个值之间,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以内插法计算,当某种排气筒高度大于或者小于本标准列出的最大或最小值时,以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d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该低于15m,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值按外推法计算的结果在严格50%执行。

e新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应从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应有无组织排放存在,无法避免的无组织排放应达到规定的标准值。

f 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1级。 D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 a 等效排气筒的排放速率计算: Q=Q 1+Q 2;

b 等效排气筒高度:

h= c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

x=a (Q-Q 1)/Q=aQ 2/Q

x 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距离;a 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 E 内插法和外推法:

外推: Q =Q b ( h / h b )2 Q =Q c ( h / h c )2

内插: (Q -Q 低)/(h -h 低)=(Q 高-Q 低)/(h 高-h 低) 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8、大气圈层:

1)大气圈: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 大气边界层:由于受下垫面影响而团硫化的低层大气。通常为距地面1-2km 以下高度的大气层。

大气混合层:在大气边界层内,如果下层空气湍流强,上部空气湍流弱,中间存在着一个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以下的大气成为混合层。

2)主要气象因素: 干球温度、湿球温度

云量:根据离地面的高度可分为高云、中云、低云。如在云层中还有少量的空隙(空隙总量不到天空的1/20)记为10;当天空无云或云量不到1/20时,云量0。总云量指所有云遮蔽天空的成数,不论运量的层次和高度,运量记录方法

10/7。

风:风频是指吹某一风向的风的次数占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风速决定污染物的扩散稀释程度。风玫瑰图是统计所收集的多年地面气象资料中,在极坐标中按16个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静风也需表示)

能见度: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的最大距离叫能见度。 气象因子: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 气象的动力因子:湍流和风

气象的热力因子:温度层结(上升100m 温度下降0.65℃)和大气稳定度 9、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在简单平坦地形、全气象组合情况条件下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最大占标率Pi=Ci/Coi 3100%

Coi 一般是用GB3095中的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如果没有小时平均浓度的,可取日平均浓度的三倍值,对该标准中没有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包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如污染物数i>1,去P 值中的最大者和对应的D10%。

(2221/21h h

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时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B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C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二级三级)

D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E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F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G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登记做适当地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H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不应该考虑等效排气筒)。

3)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一、二级评价应选择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和分析的依据。

4)评价范围的确定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3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为50km的矩形区域。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10、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大气污染源的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该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污染源。如有区域代替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项目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的调查,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评价范围外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

3)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A一级污染源需要调查内容:

a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和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对于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该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一般为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b点源调查内容: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

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

烟气出口速度(m/s);

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

各主要污染物的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毒性较大的物质的非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c面源调查内容

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m),面源的高复(m),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

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定点数或边数(3-20)以及个顶点的坐标;

近圆形面源:中线点坐标,近圆形的半径(m),近圆形定点数或边数。

d体源调查内容:

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体源高度(m);

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体源的边长(m);

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

e线源调查内容:

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

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

平均车速(km/h),各时段的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

f其他需要调查的内容

建筑物的下洗参数;

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B二级评价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

C三级评价项目的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设置。

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资料来源

现状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结合进行:a 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的评价范围内的各例行空气质量检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b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c进行现场监测。

2)现有监测资料分析

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平均浓度、季平均浓度、月平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若检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此外,还应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超标率=超标数据个数/总检测数据个数3100%(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数据不计入检测数据个数)

1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的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和与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A对于一级评价项目:

a气象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b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位置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c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B二级评价项目

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调查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3)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

A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先遵循先基准站,次基准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

观察资料常规调查项目:时间、风向、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料: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

B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一次(北京时间08点)的距地面1500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

C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a如果地面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面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在评价范围内设立补充地面气象观测站,站点设置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b一级评价的补充监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观测内容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观测方法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c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4)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A温度: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温廓线的分析,分析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B风速: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即根据长期气象资料统计每月平均风速、各季每小时的平均风速情况,并绘制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曲线图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风廓线的分析,分析不同时间段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变化规律。

C风向、风频: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各风向各风频的变化情况。静风单独统计。会织各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应同时附当地气象台站多年(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

D主导风向: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在45度左右,对于16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一般是连续2-3个风向角的范围。没有区域主导风向应该有明显的优势,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称为没有主导风向或者主导风向不明显。没有主导风向时,应该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

1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常见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

环评工作主要内容

环评工作主要内容 一、了解项目背景 1、了解该项目用地是否经过土地局、发改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的审批; 2、了解该项目的工艺、设备、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3、了解当地的产业和发展总规划 二、项目开展 1、实地调研 厂址(四周边界情况、用地情况、居民点分布) (1)场地建设情况(已建设的房屋不考虑施工影响) (2)该地生态状况(植被、河流等) (3)保护区 敏感点确定(要有照片) (1)居民点(距离、方位、影响人数、居民点名称) (2)河流(方位、距离、水文特征) (3)地下水(有无水井、温泉等) 2、进行公共参与(环评报告书有要求) (1)贴公示(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需对公示进行拍照) (2)对相关政府部门(村镇居委会等)及公众(附近居民点)进行问卷调查 3、安排监测(联系监测公司,了解监测因子) (1)声(场界噪声、居民点噪声) (2)气(居民点空气污染) (3)水(河流、地下水) 三、编写环评报告 1、分配章节(看导则、了解评价内容和重点)

2、书写 (1)总论(体现标准要准确、评价等级) (2)工程分析(用总结性的语言分析污染源及要采取的措施) A、工况(现有状况、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B、污染源分析(污染物种类、量、浓度) C、概述污染防治措施 (3)环境概况 A、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B、当地规划概况 C、环境现状(通过监测,包括背景值的调查和现状叠加) (4)施工期环境影响 A、生态(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占地情况) B、噪声(施工机械噪声) C、水(施工期生活污水、设备废水) D、气(扬尘、施工机械排放废气) E、固废(生活垃圾、土渣、建筑垃圾) (5)运营期环境影响 A、噪声(产生噪声设备、位置、原强)预测并作出等声线图 B、水(排放的污染因子对水环境的影响、属于正常还是非正常排放) C、气(气象参数,包括:风速、方向、预测敏感点增量) D、固废 E、生态(主要针对生物量方面) (6)环保措施(分施工期和运营期,其核心因子为公共参与) A、通过公示反映出来 B、问卷调查情况(调查人员信息、调查结果) C、意见反馈(对于反对者的意见回访)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资料.docx

一、名解 环境:是指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和。具体地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环境影响概念包括人类活动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评价:指对拟建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环境标准: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其过程可分为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经常用流程图来表示。 环境影响识别: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综合起来,对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要素优劣进行的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范围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的判定和预测。 环境质量标准: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环境保护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和方法标准。 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为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功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环境标准的等级: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标准。 执行关系: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执行,行业标准优先于地方标准执行。 水体污染: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质、水生物组成,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 水体自净:水体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 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i=mi/ci 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筛选: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问答题: 1.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答:⑴具有法律强制性。⑵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项目建设。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⑷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⑸分类管理。 1.2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作用? 答:[1] 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2] 知道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3] 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4] 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1.3我国环境标准体系是怎样划分的?论述各级、各类环境标准的关系? 答:它分为两级、7种类型. 此外.还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 (4)环境方法标准 (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6)环保仪器设备标族 [7)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总之,环境质量标准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推的主要依据。污染物排故标淮 是实现环境质量标肤的主要手段和搭仇环境基础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个助指 导性标准,是制定其他各种环境标准的总原则t程序和方法。向环境方法标准、

环评上岗证真题简答论述(330至341期)

因为本人考的是330期,发现这考试简答题和综合题才是拿分的关键啊,特地在这里收集330期以后的简答题和综合体,至于选择题,没有死记硬背的东西,只要看书了上课认真听了,再加上认真复习,考前在到网上找找以往考过的,应该大部分都是没问题的,下面回忆题目来了。 330、331期: 简答题: 1. 简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常规气象资料。( 2. 简述固废的环境影响。 3. 工程分析中污染物核算要求。 4. 生态系统的环境功能。 5. 噪声预测的步骤。 案例题: 1. 污染物排放达标分析:答题要点注意题中提到的两个排气筒分别是30m大于二者之间的几何距离40m,因此需要等效为一根排气筒。注意前提是排放同种污染物时候才能等效,排放不同污染物时候分别判定。 2. 工业园区中的五金工厂,题目要求分析产污环节。建议仔细分析每个工业环节有可能出现的污染,其具体工业过程为材料分解---整形—喷漆----检验----包装,其中第二问要求画出工艺流程图,注意:工艺流程图一定要画出产污环节才是一个完整的工艺流程图。

332期: 简答题: 1,河流监控断面的布设原则。 2,工艺过程及其产污环节分析的内容。 3,新建项目与改扩建项目污染源分析的异同(大概意思)4,公路道路噪声防治对策及技术要求?(大概意思) 5,地下水一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原则。 论述题:第一题是计算题,题干给了工厂的年生产产品量,工作时间,单位产品甲苯产生量,给了甲苯的达标排放浓度和速率;还有A,B,C车间的废水排放量和COD浓度,以及污水处理站的废水量和COD处理后排放浓度。 1,问甲苯是否达标排放; 2,COD如果要达标排放,处理效率要多少? 3,如果COD的总量指标是10T/A,问排放是否达标?如果未达标,应采取什么措施? 第二题,题干和321期生态题相同,修建高速公路,全长90KM,路过野生动物保护区试验区,旁边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等 1,问该项目生态评价等级,说明理由 2,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调查内容 3,项目建成后应对野生动物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4,如果不考虑保护区,该项目需要哪些生态图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一、概述 (1) 198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建设项目必须作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海岸工程建设 海岸石油开发 河口、海湾、海域排污 (2)海洋环评任务 查清受纳污染物的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区内海洋生物种群的数量及分布,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海域环境功能要求。 预测项目建成后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包括海岸工程引起的海域地形地貌的变化、流场和余流场等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物质浓度场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根据环境结果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操作安全、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 二、海洋环评工作等级的划分 划分为三级,划分依据为: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20000,5000,1000,500m3 /d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 受纳水域规模:小型半封闭海湾,其他海域(开敞海域和大型海湾) 三、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1.海域自然环境概况调查 地理位置 地质地貌及沉积物类型 气象特征: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 水文特征:潮位、潮流、波浪 海洋自然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2.沿岸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城市规模、性质、行政区划、人口 社会经济状况 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海域功能区划 环境保护目标 3.污染源调查

入海点源:入海河流、混合排放口、直排和市政下水排海口。 入海面源:乡镇农村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生长剂等。 养殖污染源: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网箱养鱼。 海上污染源:海上船舶、石油平台、海洋倾废。 4.海洋环境调查 (1)现状调查评价范围 现状评价范围:海洋0m等深线~1-2km等深线——向海;大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顺岸。 影响评价范围:根据潮流场范围确定,如一般将整个海湾作为评价范围。 (2)调查断面和钻孔设置 断面方向与海岸垂直,在主要排污口设主断面,在主断面两侧设3~5个辅助断面,每个断面3~5个测站。 (3)调查时期 一、二级:枯、平、丰水期 三级:枯期 5.海洋生物调查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 微生物:总异养菌、大肠杆菌、弧菌、烃类异样化菌 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初级生产力 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库2016重点题库(参考答案)给学生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库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国家和地方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 国家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 B 地方标准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某些标准制定得更严格于国家标准的标准; C 地方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99+ 2、下列各项关于环境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国家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B 环境质量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C 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 D 强制性标准即为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 3、下列不属于“三本帐”内容的是(c ) A 现有工程排放量 B 新扩建工程排放量 C 现有工程事故排放量 D 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所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4.某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含二氧化硫的污染气体,二氧化硫气体产生量为18g/s,测得脱硫装置出口气体为80000m3/h,出口二氧化硫浓度为200mg/m3,脱硫装置的脱硫效率为( C )。 A.86.2% B.90.0% C. 75.3% D. 73.4% 解析:计算型。脱硫效率为:1-80000×200/(18×1000×3600)=0.753=75.3%,注意单位变换

5. 下列选项中,(C)是新建项目评价需要的污染物最终排放量。 A、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 B、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C、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减去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D、新建项目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的污染物排放量 6.一条河流的某监测点的COD 标准指数为2.3,表示该点位COD() A.超标2.3 倍 B.超标1.3 倍 C.超标0.3 倍 D.未超标 解析:B,要求型。要清楚水质因子标准指数和超标倍数的关系,1 为标准值,大于的部分即为超标。 7.某大气环境监测点总监测数据50 个,其中,超标数据有15 个,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数据有8 个,未检出点数的数据有5 个,则超标率为()。 A.40.5% B.35.7% C.33.3% D.30% 解析:A,计算型。在计算超标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数据,比如不符合要求的、未检出的,主要影响的是总监测数据。总的里面包括未检出的,但是不包括不符合要求的。所以,超标率=15/(50-8)=35.7%。 8.环境噪声现状评价包括()。 A.噪声源现状评价 B.声环境现状质量评价

环评上岗证考试计算题汇总

声:评价公式: 1、声压级计算公式:L p=20lg(P/P0) P0=2×10-5Pa P144 例题: 填空题:喷气式飞机喷气口附近声压为630pa,其声压级为150dB,声压为0.002pa, 其声压级为40dB。 2、噪声级相加公式:L1+2=10lg(10L1/10+10L2/10) P146 几个噪声级相同公式:L总=L p+10lgN 3、衰减:点声源:⊿L=10lg(1/4лr2);P147 ⊿L=20lg(r1/r2), 当r2=2r1时,ΔL=-6dB 线声源:⊿L=10lg(1/2лrl); ⊿L=10 lg(r1/r2)当r2=2r1时,ΔL=-3dB 无限长线声源判别方法:r/l<1/10,可视为无限长线声源 4、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L(r)=L(r0)- 20lg(r/r0)P155 无限长线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L(r)=L(r0)- 10lg(r/r0) 例题: 1、已知锅炉房2米处测为80dB,距居民楼16米;冷却塔5米处测为80dB,距居民楼20 米。求:二设备噪声对居民楼共同影响的声级。 解:L1=80-20lg(16/2) =62dB L2=80-20lg(20/5) =68dB L=10lg(106.2+106.8)=69dB 答:二设备噪声对居民楼共同影响的声级为69dB。 2、噪声线源长10km,距离线声源100m噪声为90db,问300m处噪声量? 解:l=90-10lg(300/100)=85dB 答:300m处噪声量为85dB。 3、选择题:两个80dB的噪声叠加后为多少?(83dB) 4、在距离疗养院150m有一个泵站,此泵站有5台泵机,每台泵机的噪声级为80dB,问

环评上岗证复习_第5章

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基础知识培训复习资料_第5章 2010年6月12日 (1)地表水: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各种水域,如河流、湖泊、水库等。 (2)水污染源:凡对水环境质量可以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的来源统称为水污染源。(按产生和进入环境的方式分:点源、非点源;按污染性质分: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碱污染物、热效应) (3)我国常用水环境质量标准 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 《地下水质量标准》; 3. 《渔业水质标准》; 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5. 《生活饮用水源水质标准》; 6. 《海水水质标准》。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 ?分类依据: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划分为五类(P130) (5)《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适用范围: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记忆:适用于地下水作为淡水利用的情况,不适用于地下水作为矿物资源利用的情况) ?分类依据: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类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P130) ?监测频率:设立监测点定期监测,每年不得少于二次(丰水期、枯水期) ?评价方法:1. 单项组分评价;2. 综合评价 ?单项组分评价的原则:1. 按标准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2. 不同类比的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标准内容:按照污水的去向,分年限规定了69种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 ?适用范围:1. 现有单位水污染的排放管理;2.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4. 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记忆:涉及到达标排放的都适用)?标准分级:1. (3-2=1)排入GB3838 III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和GB3097 II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一级标准;2. (5-3=2)排入GB3838 IV、V类水域和排入GB3097 III 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二级标准;3. (有管有厂执行三级标准)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三级标准;4. (有管无厂按1和2的规定)排入未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必须根据排水系统出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分别执行1和2的规定;5. (最严要求)GB3838中I、II类水域和III类水域中划定的保护区,GB3097中的一类海域,禁止新建排污口,现有排污口按水体功能要求,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以保证受纳水体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附件一: 江苏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二OO五年五月

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及审查工作的效率,制定本“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本规定引用HJ/T2.1~2.4-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范。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新建、技改、扩建工业类建设项目,其它类型项目可参照执行。火电、石油化工、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臵设施、交通及港区码头等建设项目执行相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贷款的建设项目,除满足本规定要求外,还需执行我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已颁布的有关规定。报告表中专题评价执行本规定相应要求。 1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1.1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准确描述项目拟建地所在行政区(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省、市、县、镇村。 详细规范描述评价区所属水系,说明水系水文特征及重要水工设施运行规律、排污及废水受纳水域环境功能区划,指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渔业水域、重要湿地等水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规范描述当地气候特征,给出常年风玫瑰图。说明评价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居民点、学校、医院、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以及生态功能区类别。

1.2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1.2.1 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 简述区域经济社会环保发展现状。描述经批准的区域(城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镇区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点和环保规划要点。说明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水域与岸线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太湖一级保护区、南水北调和“引江济太”清水通道、沿岸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内容。说明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体制)、固废处臵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阐述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条件及存在问题。 建设项目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需附相应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保规划的批复意见。 1.2.2 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标准、排放标准 说明本区域是否属于“两控区”或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等。说明评价区域水、气、声环境功能类别划分,列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国内无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如废水实行区域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1.2.3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描述评价区域内居民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等,按表1-1填写: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复习重点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1.环境影响 ⑴定义: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⑵研究目的:制定出缓和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改善生活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保证 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措施限制人对人的不利影响) ⑶分类,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积 极的促进作用的影响。不利影响: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消极的阻碍或破坏作用的影响。不利与有利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不同的个人、团体、组织等由于价值观念、利益需要等的不同,对同一环境变化的评价会不尽相同,导致同一环境变化可能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确定环境影响不易。 2?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规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或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其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使人类活动更具环境相容性。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环评法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⑴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⑵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前款所列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按照本法第七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即需要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2?我国环评制度的特点: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程序;②分类管理、 分级审批;③明确规定鼓励公众参与;④环评内容丰富,为其他环境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技术审查制度。 分类管理:按照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程度造成重大影响、轻度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分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①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 全面评价;②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③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 报环境影响登记表;④新建项目强调选址的环境可行性;改扩建和技术改进项目突出 分级审批:对于不同投资主体、不同投资规模、不同行业等的建设项目,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县等不同级别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其环评文件。原则:对资源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一些行业和项目提高审批等级。 意义: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制度适应了我国具体国情和政治体制,对于提高环评管理审批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3?公众参与的两个阶段: ⑴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 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类似于国际通行的程序,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 从建设方的环境影响申报(咨询)开始,环保管理部门根据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筛选)的原则,提出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类型并明确审批部门,建设方根据环境影响申报/咨询意见,委托具有恰当资质的环评 机构开展环评文件的编制工作,期间开展公众参与调查受影响公众的意见。环评文件需经环保部门的评估或咨询机构(如有行业主管部门,则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专家评审后出具评估意见,再报审批部门审批,审批过程中需要有公众参与。建设方获得批文后方能施工,在施工结束后仍向审批环评的环保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完成竣工验收报告(监测报告、调查报告)并通过竣工验收后正式投产。按法律法规进行后评估及跟踪评价。 环境影响申报,开始项目论证 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 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开始设计 编制竣工验收报告(监测报告-污染类,调查报告-非污染、生态类) 通过竣工验收,正式投产后评估及跟踪评价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

环评上岗证历年填空题

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15分,每空0.5分) 1、地表水污染按照其污染物性质分类,可分为_ 持久性_污染物、_非持久性_污染物、酸碱污染物和废热四类。 2、生境是指物种(也可以使种群或群落)存在的环境域。组成生境的各要素即为生态因子,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要求实施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 4、大气影响预测中确定计算点网格时,若计算点距污染源大于1000m,网格间距为_100_m ~ _500_m。 5、燃料燃烧排放源、污染物的实测浓度要按相关排放标准规定的_烟气过量空气__系数、掺风___系数进行折算,得到排放浓度,作为检测结果报出。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在__山__区、__丘陵____区、___风沙_区以及_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___的其他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7、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振动控制主要采取的措施有_重型钢轨__、__无缝线路和减振型钢轨___、__轨道不平顺管理_____、___高弹性扣件、弹性支承块、浮置板_____等。 8、在环境质量现状已超出环境功能区划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地区,原则上应提出具体可行的____区域平衡____方案或___削减_____措施,在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减少、环境质量改善的前提下。方可进行项目建设。 9、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数据达标分析中,应对照各污染物相关的_____环境质量___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若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__超标率______、_最大超标倍数__以及___超标原因__,还应分析评价范围内的__污染水平______和_变化趋势______。 10、机场噪声评价范围,主要航迹跑道两端各6-12km,侧向各1-2km。 11、水土保持防治标准的六项指标:扰动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系数、林草覆盖率。 12、按照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涉及物质的(危险性),可将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依次由复杂到简单划分为(一、二、三级),如果建设项目无重大污染源,但存在危险性物质,具有发生事故的可能,评价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13、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点源调查的内容包括:点源排放、排放数据、用排水状况、调查排污单位的废、污水处理状况。 14、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一级评价项目的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的监测点位不少于(6)个。 15、水土流失的自然环境因子调查内容包括:气候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地质因素和地面物质;地表水、地下水水系及其水文地质条件;植被因素和自然资源。 16、声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为,昼间(60dB(A)、夜间(50dB(A)。 17、生态现状调查方法有:资料收集法、现场勘察法、专家和公众咨询法、生态监测法、遥感调查法、海洋生态调查方法和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方法。 18、根据填埋场污染控制的“三重屏障”理论(即地质屏障、人工防渗屏障和废物处理屏障),对填埋场污染控制的重点通常是(填埋场选址)、(填埋场防渗结构和渗虑液)处理。 19、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包括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感染性。 20、生活垃圾填埋场应根据填埋区天然基础层的地质情况以及缓解影响评价的结论,并

环评上岗证期真题基础知识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环评上岗证期真题基础知识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233期 第六部分:应用题 1.水电项目 第一问:洄游醒鱼类的三场:答案是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 第二问:生态系统类型生态老师讲的是出现什么植物就答什么生态系统所以有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具体记不清了。 第三问:生态影响评价我比较杯具,这个当时没啥影像,现在也没有,好像还要具体阐述的,不知道怎么答,所以开天窗了。 2.危险废物焚烧厂 第一问:项目选址是不是合理根据选址要求去对 危险废物焚烧厂的选址要求: 1、不允许建设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202中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Ⅱ类功能区(Ⅰ类: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索饵场)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功能区,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其他需要特殊保持的区域。集中式危险废物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商业区、文化区。 2、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地区。焚烧厂内危险废物处理设施距离主要居民区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距离应不小于800米。(试行导则中规定为1000m,且有厂界计)(工厂企业等不考虑,单独的在工厂企业外的住宿楼作为敏感保护目标考虑) 3、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应建在受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的地区;受条件限制,必须建在上述地区时,应具备抵御10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排涝措施。 4、厂址选择时,应充分考虑焚烧产生的炉渣及飞灰的处理与处置,并宜靠近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 5、应有可靠的电力供应 6、应有可靠的供水水源和污水处理及排放系统。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指一定是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收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标准,或者说是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有害因素的允许的限制或排放量(浓度)。 2、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 (1)建设项目的特点:包括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原材料的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2)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3)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标准:有关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2)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环。 (3)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4)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5)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6)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 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地方环境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等标污染负荷:把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稀释到相应的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用以评价各污染源 和各污染物的相对危害程度。 2.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 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3.环境容量: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4.等效连续A声级: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 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5.环境风险评价: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6.清洁生产:是指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 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7.区域环评: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8.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质量要求,推算出的达到该目标的污染物最大允 许排放量。 二、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于

环境监测上岗证试题--基础知识

环境上岗证考试题A 姓名:分数:审核: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工作范围为nm,在比色器中进行测定时,被测物质必须在仪器工作波长范围有。 2.、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3、采用PH计测定水样PH值时,通常采用作参比电极,作指示电极。 4、气相色谱仪主要由、、、 和等五个部分组成。 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和 四部分组成。 6、实验室中可以定量移取液体的常用仪器为、。 7、实验室中,不能在电热干燥箱中受热的常用玻璃仪器有、、、、 。 8、实验室中,、、在使用之前必须用待吸或滴定溶液润洗,而容量瓶、锥形瓶在使用前则不能用待盛液体润洗。 9、PH=7.00,表示其有效数字为位。 10、PH=7.0,表示其有效数字为位。 11、数字0.0530表示其有效数字为位。 12、水样保存时常采用、和的方法,抑制化学反应和生化作用。 13、误差根据来源分为、。 14、系统误差具有和。 15、误差可用误差和误差表示。 16、偏差可用偏差和偏差、偏差等表示。 17、准确度反映测定结果与的程度,精密度反映测定结果。 18、准确度由和决定,所以要获得很高的,则必须有很高的。 19、校准、做试验,做试验,对分析结果加以能减少系统误差。 20、同一水样,多做几次取平均值,可减少,一般要求平行测定次。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气相色谱分析中,把纯载气通过检测器时,给出信号的不稳定程度称为噪音。() 2、在装滴定液前,须将滴定管用去离子水润洗三次,再装入滴定液即可。() 3、用非分散红外法测定CO时,为确保仪器的灵敏度,应使样品气经硅胶干燥后再进入仪器。() 4、移液管在使用前,应预先洗净和高温烘烤。() 5、采样记录和分析测试原始记录不一定要归档。() 6、冷藏的作用是能抑制微生物的活动,减缓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速度。() 7、气态污染物的样品采集和测定,可取靠近烟道中心的一点作为采样点。() 8、风罩用于减少风压对室外噪声测量的影响,户外测量应加戴风罩。() 9、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对实验室的质量保证。() 10、萃取的本质为络合物进入有机相的过程。()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整个论文的重点。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影响评价承担单位向其委托单位——工程建设单位或其主管单位提交的工作文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项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9]。 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对环境的影响差别很大,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也就不同。虽然如此,但其基本格式、基本内容相差不大。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本次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共分为十五章: 第一章总论:包括项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污染控制及保护目标; 第二章建设区域环境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地表水文;土壤植被;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社会环境概况; 第三章建设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基本概况;总平面布置及场地利用;公用工程;填埋工艺方案; 第四章工程分析:包括工程污染源分析;工程污染物排放; 第五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包括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声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周围生态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生活垃圾运输过程中环境影响分析; 第七章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渗滤液防治措施;废气防治措施;噪声防治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 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93)是由国家环境保 护局1993年发布并于1994年4月1日起实施的。2021年由环境保护 部修订并发布,并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自修订后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93)废止。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2.1-2021)规定了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适用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 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篇二】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 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1.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接受环境影响 评价委托后,首先是研究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型。在研究相关技 术文件和其他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实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时展开初 步的环境状况调查及公众意见调查。结合初步工程分析结果和环境现 状资料,能够识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秦,筛选主要的环境影响评 价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标准,最后制订工作方案。

2.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做进一步的工程分析,实行充分的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展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之后根据污染源强和环境现状资料实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并展开公众意见调查。若建设项目需要实行多个厂址的比选,则需要对各个厂址分别实行预测和评价,并从环境保护角度推荐厂址方案;如果对原选厂址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则需要对新选厂址重新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三阶段,其主要工作是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的要求以及公众的意愿,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给出评价结论和提出进一步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并最终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编制。 【篇三】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以下原则展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依法评价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相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注重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

环境检测上岗证试题答案-10

持证上岗考核自认定理论试卷 单位:姓名:日期: 考核项目:pH 硼BOD COD 挥发性有机物(气质)苯并芘阿特拉津邻苯二甲酸二丁脂(二辛)多环芳烃电导率LAS 氰化物总氯游离氯沥青烟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二氧化碳甲醛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二氧化碳甲醛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SVOC 有机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表观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水样所消耗的重铬酸钾的量,换算成相对应的氧的质量浓度。 2.用稀释与接种法测定水中BOD,时,为保证微生物生长需要,稀释水中应加入一 定量的无机营养盐和缓冲物质,并使其中的溶解氧近饱和。 3.根据《水质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HJ639-2012)测定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原理是: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经高纯氦气(或氮气)吹扫后吸附于捕集管中,将捕集管加热并以高纯氦气反吹,被热脱附出来的组分经气相色谱分离后,用质谱仪进行检测。 4.质谱仪由真空系统、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计算机控制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5.GC -MS旋转式机械泵是利用工作室容积周期性增大或减少的原理来抽气的,气体总会从高压端泄漏到低压端,因此常用蒸气压低、有一定黏度的油来密封,以达到较高的极限真空。 6.HJ 834-2017土壤和沉积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当取样量为20.0 g,定容体积为1.0 ml,采用全扫描方式测定时,方法检出限为0.06 mg/kg~0.3 mg/kg,测定下限为0.24 mg/kg~1.20 mg/kg 7.水中游离氯是指以次氯酸、次氯酸盐和单质氯的形式存在氯。 8.吹脱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用内标法初始校准时要求各组分标记化合物响应因子的精密度应在80-120% 之间,其相对标准偏差应小于20%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