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当代文学复习大二下自己整理的不是标准答案不当之处自行补充word文档良心出品

现当代文学复习大二下自己整理的不是标准答案不当之处自行补充word文档良心出品

现当代文学复习大二下自己整理的不是标准答案不当之处自行补充word文档良心出品
现当代文学复习大二下自己整理的不是标准答案不当之处自行补充word文档良心出品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

1、第一次文代会对当代文学发展的作用(简答)

⑴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

⑵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被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3个)

(1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简单经过:1950年影片公映不久《文艺报》发表贾雯的《不足为训的武训》,对武训形象及其称赞者

提出尖锐批评,并重新刊载鲁迅杂文《难答的问题》,接着《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

的讨论》,使得对《武训传》的讨论骤然变为批判。周杨发表了《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作为小结。

地位:进一步强调了新中国文艺将以政治标准批判艺术问题。这次批判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政治批判的新中国文艺运动的先河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简单经过: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批判俞平

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嗣后,《光明日报》又发表了他们的《评<红楼梦研究>》

地位:这场运动和斗争,从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由学术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学术界,意在清除五四以来所谓胡适派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简单经过:1952年整风期间,《人民日报》转载胡风牌成员舒芜的检讨文章,年底召开胡风文艺思想讨论会,清算其理论上的错误。1953年《文艺报》发表林默涵、何其芳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批判。1955年《人民日报》开始批判胡

风观点,毛泽东决定公开发表胡风的报告。6月10日《人民日报》公布《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

料》,正式将胡风等人定性为“反革命集团”,在全国掀起了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地位:胡风及其同仁被捕入狱,2100人受到株连,造成建国以来罕见的冤家错案。这一“斗争”一开

始就把胡风及其他同仁置于阶级敌对位置,把文艺思想提升为阶级的和政治的问题。

3、简述十七年文学思潮的特征(P5)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一一批判、斗争一一的交替更移中。这整个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规范、新秩序的重要部分。文艺界的批判、斗争,都是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在文艺一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连续不断的斗争。当然每一次运动的政治指向又各有所侧重。

4、在双百方针的带动下,文艺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1 )曾

在一个时期缓解了时代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的紧张关系。知识分子所渴求的文化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文艺界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松动和转机,尤其是文学理论领域包括对于“人”的思考也出现一些有限的探索;(2)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初步露出活跃的苗头,出现了两类新颖作品。一类是直面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突破了长期以来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

另一类是突破被长期封锁的人情、人性的禁区,

把笔触伸向任务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端。

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十七年文学中的发展与变化(P13-16)

(1)1953年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

评的最高标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了作家的阶级意识和政治立场, 要求作家必须写出“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强调文艺的政治教育作用;(2)1958年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现实主 义与革命浪漫主义

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960年“两结合”口号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新的文学口号

6文革时期文学三突出原则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 人物。

7、五六十年代战争小说的特点,举例说明

史诗性战争小说《红日》:1、史诗性的叙事2、人物性格丰富3、对同时代战争共名观念上的偏离 战争传奇小说《林海雪

原》:1、受到传统小说“五虎将”模式影响

2、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故事的

浪漫夸张,正反两方的强烈对比

另一种探索:人性美《百合花》: 8、为什么说《青春之歌》是一部成长小说

(1)《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人生轨道为主线,富有层次地呈现了他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

他告别“旧我”的复杂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投身社会革命,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

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是自然的叙述线索, 内容侧重点的转移是“恋

爱一革命”

《青春之歌》是一部知识分子改造小说。小说情节的重点在描写林道静告别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 ,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在革命过程中不断改造的过程 反映了小说从原始素材到革命叙事的变化 9、怎样看待赵树理小说中的中间人物的创作

赵树理既没有写英雄人物, 也没有写出阶级敌人的破坏及与之斗争的过程, 而是创作了一些中间人物,

有人称之为“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中不溜儿的芸芸众生”如《锻炼锻炼》中有绰号为“吃不饱”

“小腿疼” 的两个落后农夫。这种不以阶级性为基础的对人的展示方式恰是中国农村真实写照。然而这又是不被认可 的反映方式,客观上

起着与阶级斗争主旋律对抗的作用。

10、 什么是政治抒情诗

面对伟大的时代和绚烂的新生活,诗人们迅速调整创作视角,异口同声地唱起了颂歌。歌颂新中国、

歌颂领袖、歌颂伟大的胜利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旋律、大量颂歌涌现,成为共和国诗

坛上第一个澎湃的诗潮。如郭沫若的《新华颂》 、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艾青的《国旗》、《我想念我的祖 国》、何其芳的

《我们最伟大的日子》、石方禹的长篇抒情诗《和平的最强音》、阮章竞的《祖国的早晨》等

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来,来表达对当代重要事件、社 会思潮的评说和

情感反应。

政治抒情诗代表诗人:闻捷、贺敬之、郭小川等

11、 什么是第四种剧本

1957年6月,黎弘在当时的《南京时报》上发表一篇评论《布谷鸟又叫了》的文章,题目就叫做《第 四种剧本》。

作者首先批判了当时极为流行的三种公式化、概念化描写工农兵的剧本,然后提倡忠实的描写生活、

真正写人的“第四种剧本”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第四种剧本”便成为“反动的资产阶级戏剧艺

(2)

的“旧我”

(3)

术"的代名词。

“第四种剧本”最为突出并最值得肯定的成就是,勇敢地突破当时许多作家都不

敢、也难以逾越的“人 ,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并深入剖析人的丰富

复杂的

《茶馆》的艺术特点

《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它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 社会、辛亥革命失

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2) 《茶馆》在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考虑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 的关系。选取

北京普通的一个大茶馆使三教九流的人物同时聚集在一起,具有象征意味,是大中国的一个 窗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3) 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 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 画人物,

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4) 《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 近代历史为纵

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做横截面,具有史与事、虚与实结合的优点。

(5) 《茶馆》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怪异的事。如第一幕,穿插写庞太监娶老婆,第二幕写两个 逃兵准备共娶

一个老婆等。这些事件的荒诞性与怪异性增添了其悲喜剧色彩。

(6) 《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 品产生了独特

的悲喜剧风采。

(7) 《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主要使用了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 现其思想性格

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具有传统绘画“神龙见首不见 尾”的写意意味。

你怎样看待杨朔散文的特点

(1)杨朔散文十分自觉并努力表现社会主义变革与建设的时代与生活。 从思想内容上看,杨朔散文并 未能避开历史给他的局限。他作品中所描绘的诗意化的生活对于实际的真实生活,构成了以假盖真、粉饰 生活的误

读。

(2 )杨朔在理应描写自我心性的散文中从不抒写个人自我心灵,他的主题与题材根据当时的政治化、 革命化思想来建

构。他注重描写普通劳动者,赞颂他们的高尚品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的献身精神。

(3)他不满足于豪言壮语式的抒情, 也不满足于当时空洞说教的文风, 要求打破艺术表现的沉闷局面, 提倡散文诗

化主张,这在提升散文的艺术品格方面具有积极美学意义。

14、 第四次文代会的意义

1979年10月30日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会议重申了双百

方针,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 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对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

。这对进入新时期的中国文学, 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5、 为什么1985、1986年被人们称为方法年(文学本体论)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点话题。从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文 学思想解放运动,是由对西方文学的作品介绍、 艺术手法引进到方法观念的输入而一路发展过来的。

从1948 年开始,经过1985年的推动与泛化,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尤以系统论、信 息论、控制论等所谓

“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

性”、“人道主义”禁区,大胆地描写“人” 内心世界, 从而塑造出了一批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12、 (113、

16、 寻根文学的特点

寻根文学的表现形态:

1、对日常生活相关的风俗、地域文化的记述:城市寻根与乡野寻根

2、 从民族文化和大自然中探求民族文化的精萃,以达到对当代生存困境的解脱和超越

3、 以现代意识审视原始的生存方式,寻找种族生存与人类整体生存的艰难境遇和联系 1985年前后寻根文学特点:

19、 王蒙的忠诚表现在哪里

王蒙的《蝴蝶》这一系列小说,尽管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其一生的坎坷中有矛盾、有痛苦、有迷惘、有 对社会的批判甚至绝

望,但最后他们仍然选择了对理想和信念的忠诚。这种“九死犹未悔”的信念和忠诚, 在王蒙笔下通过岳之峰、忠亦成等系列形

象和各种明暗、新旧对比的象征符号如马车、蝴蝶、深的湖等传 达出来。这些任务是历经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戕害而矢志不渝的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强烈的使命感、 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是他们的精神内核。这一系列小说恰逢当时的产生在陷入信仰危

机的社会转折时代,在 这些受难归来的知识分子形象身上王蒙表达了他对人的精神世界与追求的思考。

20、

《美食家》如何表现文化寻根 文化寻根是指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反顾,使个人或群体的生存状态与民族传统发生关系,从而获 得精神的依托和行为

的方向。 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人不只关心吃饱,还要讲究吃得好, 吃得有文化,

《美食家》中,作者将拯救苏州美食文化的重任赋予一个嗜吃如命的食客,其历史沧桑感和反 讽意味不言而喻。 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特点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 品的文化意蕴。

17、 如何评价伤痕文学

(1) 写灾难,写悲剧一文革的灾难,家庭或个人的悲剧,苦难的场面,历史的创伤,引出了关于悲剧的诗 论;控诉的、批

判的文学一控诉“四人帮”的罪行,批判封建主义和文化专制给人戳下的精神创伤;人民 的一种政治宣泄,同时充当了思想

解放的先锋。

(2) 尽管多数“伤痕”作品还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与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尤其由于很快就有人提出了所 谓的“向前看”

口号,致使伤痕文学几乎半途夭折,而没有能出现包容更深广的历史内容和具有重大悲剧

美学意义的作品,但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 1、冲破了 “四人帮”极

“左”文艺的戒律,突破了现实题材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 批社会主义时期

的悲剧。2、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按照生活的本来面 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 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统 治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18、 《爸爸爸》的文化隐喻

(1) 展示封闭的原始性文化和这种文化哺育的群体性格, 与人类整体生存的艰难境遇和联系

(2) 《爸爸爸》寻出的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深植的一个丑陋不堪的“老根”丙崽,隐喻我们这个民 族常常将自身的

命运交付给某种荒诞而抽象的异己物,致使整个民族常常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之中

(3) 《爸爸爸》流露出作者对民间文化既留恋不舍深深陶醉又无可奈何,对民间传统非理性、落后因素等 藏污纳垢形态

“恨铁不成钢”的隐喻。

1、 2、 3、 3、

以现代意识审视原始的生存方式,寻找种族生存

《美食家》的艺术构思“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在国家历史命运的变迁中蕴含深广的历史内涵和社会 内容。他借朱自治吃客生涯的一波三折,带出了时代风云中文化的沉与浮,艺术地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几个历史阶段的教训。

21、 《透明的红萝卜》中小黑孩的形象

《透明的红萝卜》中小黑孩这个人物,不同于传统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小说没有精心设计的情节和非 常明确的环境,也没有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而是由黑孩这个形象贯通起乡村生活的记忆。

(1) 黑孩的外形又黑又瘦,看起来弱不禁风,常常承受着饥饿的袭击。但是有意味的是,这个黑孩不 畏严寒,不怕火烫,不觉疼痛,外表沉默寡言,内心却非常敏感。黑孩身上表现出的这些特质赋予他以浓 烈的神秘色彩和超凡的精灵之气。

(2) 黑孩形象中的非现实色彩, 使他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种抽象和象征。黑孩是中国农民那种能够在

任何严酷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发展的无限的生命力的抽象和象征。

黑孩在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那么多的幻想, 仍能顽强的去追求炽烈的感情,这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反思。

《红高粱》的叙述特点

(1) 《红高粱》的叙述循两条线索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 队,辅

线是在这次战斗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2)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显示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 抗日战争的题材,在我过现当代小说史上比比 皆是,但

是以土匪头子的抗日故事为叙事主体并以不合道德规范的爱情故事穿插其间,这在莫言的《红高

粱》之前实属罕见。小说将人置于蛮荒而奇

伟、粗犷而豪放的境地,表现出人的生命的高贵。体现着民族 民间精神的两个方面,一是勇敢抗争,

(3) 小说以追忆的姿态讲故

事, 足的当下时空。小说中的叙述者

“我” 时感慨我这一代人生机萎缩活的仓促。

失望驱使他在过去寻找生命的辉煌,这显示出叙述主体对精神匮乏和生命委顿的现实的强烈感应

(4)《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首先,小说中的故事是以非故事 的方式呈现出来

的,它通过叙述者“我”在现实与过去的“追忆”之间的自由穿梭,将完整连续的事件链 条彻底打碎,竭尽打乱时空顺序,于是,情节的逻辑联系最大程度的被淡化,叙述显得自由散漫,了无拘 束且生机勃勃。这种结构方式,是《红高粱》的“有意味的形式”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小说叙事意 欲展示和张扬的精神非常和谐。

(5 )小说在叙述人称的使用上也很有特色,主要以“我奶奶”

“我爷爷”来展开叙述,第一人称与第 三人称迭合在一起,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这种方式一方面使叙述的强烈主观性得以体现,

这样就有意识的暴露出叙述的不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因为这种突显而显示出一种距离,隐含着一种对比一 —“我”所处的情境与“爷爷” “奶奶”他们形成对比。在这样的叙述人称的运用中,最逼真的细节也带有 了虚幻的色彩,幻想和理想的成分于是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叙事,同时这理想和想象与现实的冲突也强烈 的被提示出来,从而获得了所谓“喧哗自嘲”的反讽效果

(6)在语言的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 而不惜偏离常

规,不管是政治、文化的约束还是美学道德的框限。具体表现为:1、小说竭尽笔力描写暴力、 偷情、野合、酷刑,借这些逾越常规的生命活动形成令人惊悚的语言表达,极富感性的强力刺激; 2、重视 感觉的呈现,大胆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通感,色彩鲜明而丰富,努力表现意识的流动和心理的跳跃状 态;3、注重对语言色泽的选择和气势的营造,缺点是在叙述上有时缺乏节制,给阅读和接受带来了某些障 碍。

马原小说的叙述特点

(1) 马原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试验性质,引领了 80年代小暑叙事的革命,唤起了小说写作对形 式和语

言的自觉,在他的小说中,“重点始终放在他的叙述上,叙述是马原故事中的主要行动者、推动者和 测演者”

(2) 马原小说对叙述本身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它以一种极端的姿态,将小说完全视为语言的游戏,切 断了通往意义22、 一是勤劳耐苦。

这些故事被放在一个“过去”的时空里。它强烈的映照这叙述者所立 除了叙述“我爷爷” 、“我奶奶”敢爱敢恨、惊天动地的故事,也不 也许后者在莫言这里正是一种叙述的动力一一对现在的生命状态的 23、

和价值的道路。这是对我国近现代以来强调小说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社会功能这一主流文艺观点的反驳,是对小说叙事长期以来所承受的意识形态压力的摆脱。

(3)马原小说的叙述策略和小说观念,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观念和文本策略影响和启发的产物。马原小说所叙述的故事不追求事件的逻辑联系,也没有强烈的情感和情绪的联系,而是若干个兀自独立的片段,它们往往被叙述者强行结合在一起。马原的叙述似乎回到了古老的说书人讲故事的情

形。

(4)马原小说对叙述形式和策略的探索,还包括“返身叙述”、“实体经验的省略” “互文复现”等, 这些带来了新的小说叙事景观,并在根本上体现了以上观念,对开掘汉语写作能力,提高驾驭汉语言的能力作出了贡献

24、北岛的《回答》

朦脓诗代表作《回答》被称作“以孤篇压倒当代”

《回答》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后发表于朦胧诗主要阵地的民间油印刊物《今天》的第一期。

全诗共7节,北岛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第1、2节,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体验并由此产生质疑。

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

“镀金的天空”喻示着以辉煌的表象掩盖了一个时代真正的黑暗,到处是歌功颂德,到处是粉饰太平,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诗人在世界的混乱与无序中,保持着清醒的痛感,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提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 “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明明已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阵痛,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和“千帆相竞”的“死海”的现实,依然显示着诡异和不公正?从第3节开始,“我”作为抒情主体,出现在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缺乏公正的世界,以一种理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审判、否定和挑战,对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则表示质疑:

“我一一不一一相一—信!”在6—7节中,这个傲岸的“我”在对这个不义的世界与历史宣战之后,毅然表达了愿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属于全部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的苦难,此时的“我”是一代人中最清醒和坚定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真的能重新开始,就让所有的苦难只存留在“我”的心中;如果一个民族的再生,需要一代人的伤痛作为代价,这一切就由我们来承担吧。这里,

“海洋的决堤”、“陆地的上升”,都是以自然界恢宏

阔大的沧桑变迁,喻示人类历史的涅槃和新生。最后一节,对人类与世界的未来新的转机充满信心和期望:

“闪闪的星斗”缀满天空,“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是一个民族悠久和坚实的力量。既然诗人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承担起了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因而诗作中始终能感到历史的目光在注视。

“文革”结束后,文坛上先“伤痕”继而“反思”的写作,纷纷竞相展示苦难和控诉历史,在对历史的鞭挞中把现实指认为“新生”。而北岛的《回答》却是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愤怒而又不失理性,拒绝承认全部现实的新生性,以一种批判的立场,为了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庄严宣告。北岛在《回答》一诗中向世界喊出“我不相信!

”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使由来已久的政治意识

形态和国家主义道德神话的大厦应声坍塌。

25、舒婷的《致橡树》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

26、海子的《五月的麦地》

《五月的麦地》是海子的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寄托着海子的乌托邦的理想,他希望四海之内皆为兄弟,大家相亲相爱,互尊互敬,并且过着甜美的生活。

海子的精神世界终生与故乡相连,海子一直生活在农村,他曾自豪地对朋友说:“乡村生活至少可以让我写上十五年。”因而乡村以及与此相关的诗歌意象(村庄、大地、麦地、雨水、青草、草原、河水、麦子等)大量进入海子的诗篇。

作为伟大诗人的海子,其精神世界是十分矛盾的。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在他的诗歌中,呈现出一种不和谐的对抗状态。这位天才的诗人,在他的穷天极地的探寻中,不时有一道道智慧的闪电划过心灵的沉重之门,亮出了一道道奇异的色彩。而又有谁能想到,海子是在肩负着多么沉重的黑暗的闸门呀!对绝对理想的追求,让海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智慧的痛苦中,他曾想逃脱,想直面尘世生活,拥抱尘世,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写道: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想过尘世的生活。但是,诗人是矛盾的,他那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气质总是改不了。他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他的心灵深处,是如此地渴望着面对大海,这里春暖花开,美丽无比。这里,未尝不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海子的绝对理想,为诗歌献身的一种精神追求。在海子的大量诗作中,我们可以读到“麦子”这一独特的语词,在诗中,它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作为一种意象,“麦子”给我们以无穷的启迪,连结这一语词的还有“家园”、“土地”、“太阳”、“大海”等一系列意象。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理解为海子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单纯而美丽,浩淼而开阔。在这个尘俗的世界上,在海子的心目中,还有一个类似美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散发着

“麦子”的芬芳。在这一片美丽的麦地上,诗人希望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

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这里,寄托着诗人海子的乌托邦的理想,他希望四海之内皆为兄弟,大家相亲相爱,互尊互敬,并且过着甜美的生活。在醉人的麦子的芬芳中,过着乌托邦式的美好的生活。包括“我”在内,与“我”的兄弟姐妹们一起,享受美好的生活。但是,当工业化的滚滚潮流无情地碾碎了人世间的默默温情,当世俗的东西无情地把人世间的很多美好的东西残酷地击倒,“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在

这个时候,“我”孤独一人,为“我”的兄弟姐妹深深地祝福,坐在麦地里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

“我”希望兄弟姐妹们生活美满、爱情甜蜜!而“我”独自一人,却在欣赏内宇宙深处卷起的层层风浪!

诗人的形象,孤独而伟大,忧伤而美丽,伟岸而矫健!他是在人世间替人受难的主!

27、80年代诗歌和90年代诗歌比较中看两个时代的审美精神的转变

80年代的诗歌是纯粹性审美,是一种精神的、圣洁的和高雅的审美状况。这种审美是对政治的疏离和抵抗,是对商业的隔绝,是对日常生活的提升

90年代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感情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典雅、庄重的公共感情被日常生活化,化雅为俗,化庄为谐。

28、人文精神大讨论

(1 )背景:市场经济对于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流行性的现代文学读物的大量兴起。另一个方面,是

作为创作主题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受到了剧烈冲击,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有关人文精神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学期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一、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答:1、描写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没有做到的。 2、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更进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以及所面对的矛盾。 3、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4、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直接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二、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 答: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都影响巨大。 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在解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在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获得了初步的经济和政治的翻身之后,随即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生活的能与他们气息相通的作家。赵树理

以及大批实践了“赵树理方向”的作家适应了这种历史要求。这其实是新一代作家,这代作家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着最亲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赵树理即是深深根植于农村,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彻底农民化了的。 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够忠实的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的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农民所接受。这批作家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 三、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和改造。 答:赵树理的小说多采用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以说唱文学为基础。1、赵树理小说扬弃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完整性的特点。 2、把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 3、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特点,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 一、简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答:暴露讽刺小说的浪潮在40年代由张天翼带头掀起,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家。 1、1938年张天翼在《文学阵地》上发表讽刺名作《华威先生》,并因而在国统区内掀起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长时间的争论。小说塑造了一个“包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上册》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复习重点 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判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些颇具影响的文学作品。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得名于《语丝》周刊,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造社:1921年6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发起组织了创造社,这是一支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劲旅。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地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1982年后期的创造社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造创周刊》《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32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新青年》: 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期名为《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当时是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1918年初,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该刊由上海迁京。1920年9月又迁回上海,成为上海共产小组的刊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在?五四?前夕倡导文化启蒙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陈独秀关于文学改良的文章,开始了新文学运动。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形成了新文化、新文学的统一战线的团体,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重大作用。1922年统一战线分解后,《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他们在李大钊蔡元培周作人鲁迅钱玄同等人的支持和策应下,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主要思想武器,想中国的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总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出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新文化运动本质上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人的文学?:这是?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周作人在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一篇《人的文学》中首先提出的。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人生社会诸问题,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去描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 一、关于“现代” 二、分期问题 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 导论 一、关于“现代”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 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表现对象: 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 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②创作手法: 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 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 ③重视思想理论 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 传:感悟式、评点式 (2)联系 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 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 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 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 3、小结: 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 重视学习、吸收、借鉴 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 二、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 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 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 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 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 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 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 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 自我的认识动力 “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的人的观念,而构成、丰富、发展。 3、文学现代化首先变革的几个方面: (1)文化机制的变革 ①印刷、著作等相关法律保障文学活动 ②报刊、书籍、现代出版业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1鲁迅《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从三部作品之中分析鲁迅的写作内容及其艺术手法。 答:鲁迅是以启蒙主义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的,在“立人”的出发点上,揭露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与摧残,他的小说立足于为人生,改良人生,努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以其独特的呐喊与彷徨,或揭示封建礼教,或针砭麻木灵魂,或抨击冷漠的社会,或讴歌诚与爱,呈现出执着的反封建精神。 内容:(1)鲁迅的小说揭示封建礼教。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其思想忧郁深广。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2)鲁迅的小说抨击冷漠的社会。社会环境的冷漠是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原因。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环境之中,人们自私冷漠,无情无义,给人一种冻僵了的感觉。这种社会是孔乙己悲剧的催化剂。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弱者来说,社会不仅没有关爱他,更为严重的是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老板的无情,长衫的不屑,伙计的鄙视,甚至短衣帮的讥笑,都深深地伤害了孔乙己本来就千疮

百孔的心,这种社会正是鲁迅所批判的冷漠社会。 (3)鲁迅的小说针砭麻木的灵魂,小说《药》这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4)鲁迅的小说努力讴歌诚与爱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 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 .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 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 , 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 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 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 说. 发轫之作: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 , 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 , 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 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 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又叫后新潮小说、“拟现代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三大特点:( 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覆与反抗. ( 2)形式的前卫性, 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 3)形态的多样性, 即现代派小说(余华、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解构主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等. 4 、女性主义小说:指8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 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朦胧诗:崛起于70 年代末期、 80 年代初期 , 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 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 气闷的“朦胧”》, 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 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7、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 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 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 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 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 , 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 走向文化视角 .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 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8、新写实小说:指(1)80 年代后期开始出现、( 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二、知识点: 反思小说:高晓声的反思小说, 从农民个体命运中反思历史的曲折. 如其作品《李顺大造屋》. 农民李顺大一生造屋的曲折经历. 1 )第一次:大跃进将造屋材料全部充公.2 )第二次:造屋之钱被文革被造反派头 头骗走或抢走.3 )第三次:文革中买造屋材料处处碰壁.4 )第四次:改革即将来临的1977 年 , 终圆造屋梦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 1、现代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范伯群、朱栋霖编写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翔实而又独创性地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学史著作。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1898-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情况,经过不断地吸纳、排斥、变异与自我创造,直至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本土化的全过程。它以比较文学的特有立场与宽广视域,将历史文献学的方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探涉了一般文学史难以展开的领域。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期末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2、“创造社” 3、鸳鸯蝴蝶派 4、京派作家 5、七月派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新月派”诗歌的创作特色 2.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 4.“海派小说”的艺术成就 5.“延安文学”的得失 三、论述题(25分) 鲁迅作品中的“国民性”思想。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期末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思想: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权、平等、自由”。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京,并从1918年1月号起改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等轮流编辑,周作人、鲁迅也给该刊撰稿,实际上就形成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战线。由于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也就借北大的学术自由空气而推波助澜,并终于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钱玄同是语言文字学家,他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角度说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势在必行,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态度甚为激烈。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2.“创造社” 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个社团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都是当时的留日学生,以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为核心,包括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王独清、穆木天等,他们先后在上海创办有《创造季刊》、《创造月报》《创造日》《洪水》等十余种月刊。 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以及田汉的戏剧,都典型地代表了创造社这种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精神上的孤独、愤懑和反抗;表现上的主观、抒情。)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 “五卅“运动后,创造社成员在思想上大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倡导新兴的“普罗文学”,对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纲要(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第二十三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三次文代会(时间、地点、中心议题)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召开,会议由郭沫若提议,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贺词,周恩来做政治报告。 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 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讲话》为新中国文艺 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 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 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第二次全国文 代会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在北京召开。中心议题:繁荣创作,批评错误倾 向。 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 1960年7月23日~8月13日在北京召开。 中心议题:确定文学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总结经验教训。 二、50年代初,三次大的批判运动 1、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导演、编剧:孙瑜演员:赵丹教育家:陶行知 2、1954年对俞平伯《红 楼梦》研究的批判 代表人:俞平伯李希凡、蓝翎(后来发展到批判胡适的唯心主义)文批的表现:“打棍子,扣帽子,抓辫子” 3、1952~1955年对胡风文学思想的批判 典型:人物、题材、风格、现实主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980年得到平反(平 反的只是人,不包括文学思想) 到1985年彻底平反梅志——《胡风传》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下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编 1、1976年—1989年史称“新时期文学”。特征:思想解放,恢复了五四文学传统。伤痕→反思→改革→先锋派→寻根→新写实→市井小说。人性、人道主题。知青文学、朦胧诗等。个人文学话语的初步确立。 2、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告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3、“三个诗歌群体”与三次诗歌浪潮: A、现实主义诗歌群体与现实主义诗潮诗歌在当时承担了表达社会情绪的主要“职责”。像《一月的哀思》(李瑛)、《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小草在歌唱》(雷抒雁)。B、朦胧诗创作群体和朦胧诗。 C、新生代诗歌群体和新生代诗。 4、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5、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6、“现实主义冲击波”:(1)时代背景:90年代中期,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企改制、转轨等。(2)代表作家作品:河北三驾马车——谈歌《大厂》、何申《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关仁山《九月还乡》、《大雪无乡》、刘醒龙《凤凰琴》、《分享艰难》。(3)主要特点——A关注低层群众的生存命运,体现社会关怀精神或公众意识。B不回避生活矛盾,大胆表现改革中的一些热点与焦点问题。C弘扬主流文化精神。 7、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8、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9、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10、少数民族小说:阿来、扎西达娃、霍达 台港澳文学:白先勇、余光中、金庸、古龙 11、新时期文学历史语境与文学思潮 1、新时期历史语境给文学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这是因为:①在思想政治方面,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强调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使国家政治生活正常化。②在经济方面,经济体制的推行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 所以这给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拨正了文艺发展的方向。如,政治性大批判运动等没有了,作家具有较为宽松的写作环境。(2)解放了文艺创作生产力。右派作家复出。(3)带动了文艺界思想大解放。逐步恢复文学是“人学”的观念。清除过去的清规戒律,特别是“三突出”与“高大全”的错误创作模式。 12、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文学潮流的并存。现实主义:伤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填空题 1.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立于上海。 3.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5.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 6、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其代表作有《国门之战》、《黄人之血》。 二、名词解释 1、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 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不幸与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郑伯奇。华汉,咆哮了的土地 3、“两个口号”论争 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 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三、简答题 1.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 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2.简析“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及意义。 1935年下半年,党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于1935年底提出“国防文学”口号。1936年4月,鲁迅、冯雪峰等为了补救“国防文学”在意义上的不明了性,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主张国防文学的人对此指责,于是发生了长达四五个月的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这场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左翼文艺界通过论争达到了团结,为过渡到下一个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3.简析京派的文学主张。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高蹈于现实功利之上,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他们的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 四、论述题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 1927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兴起于上海,有其历史原因:一、国民党破坏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有必要提出和建设与革命步调一致的无产阶级文学。二、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使中国作家受到很大鼓舞。三、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作家到达上海,他们经历了阶级斗争的风云变幻,思想进一步革命化。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试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主张及其不足。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讲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祥子和虎妞是(作者)的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 2.五六十年代以后,老舍最成功的作品有话剧《茶馆》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3.在《春之声》中王蒙采用手法作为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 4.王一生是(作者)的小说《》中的人物。 5.汪曾祺的《故里三陈》由、、三个独立的短篇构成。 6.《孕妇和牛》的作者是。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在酒楼上》 B. 《伤逝》 C.《孤独者》 D. 《肥皂》 2.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有() A.《倾城之恋》 B.《金锁记》 C.《小二黑结婚》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赵树理的小说作品有() A.《李有才板话》 B.《锻炼锻炼》 C.《小二黑结婚》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4.茅盾《子夜》中的主要人物有()、()、()。 A.曾沧海 B.吴荪甫 C.方罗兰 D.赵伯韬 5.王安忆的“三恋”是指() A.《倾城之恋》 B.《小城之恋》 C.《荒山之恋》 D.《锦绣谷之恋》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请简要说明沈从文小说在题材上的特点。 2.简要说明张爱玲小说的独特风格。 3.简述《边城》是如何体现作者的人生理想的。四、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1.以《棋王》为例,分析阿城的小说所显示出的民族的传统文化。 2.结合《子夜》具体论述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填空题 1.短篇小说《故里三陈》的作者是()。 2.王蒙的小说《春之声》这个题目,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这一标题也蕴涵着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 3.棋呆子王一生是()小说《棋王》中的主要人物。 4.《透明的红萝卜》的作者是()。小说中的核心意象是第三节出现于黑孩幻觉中的()。 5.《纪实和虚构》是一篇被作家王安忆称为()的小说,即以“小说”这一艺术虚构形式讲述作家的故事。 6.《孕妇和牛》这篇小说没有故事,着重传达的是对生命的()的情绪。 7.许三观是余华的小说()一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酒楼上》后收入小说集()。 A.《呐喊》 B.《彷徨》 C.《故事新编》D.《坟》 2.“陈聋子”是废名早期短篇小说____中的人物。 A.《菱荡》B.《桥》 C.《莫须有先生传》D.《竹林的故事》 3.“1933年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这句话是____对《子夜》的高度评价。 A.瞿秋白B.鲁迅 C.郭沬若D.胡适 4.老舍被人称为____小说的鼻祖。 A.京味B.京派 C.海派D.北京市民诗人 5.《正红旗下》里写得最为传神的人物是二哥福海,小说里有两处突出的场面描写是____。 A.请安B.当油漆匠 C.加入白莲教D.洗三 6.关于《呼兰河传》,正确的说法有____。 A.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 B.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C.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 D.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儿童的不同视角。 7.关于《李有才板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描绘农村生活的小说。 B.它以人道主义的视角和观念去挖掘农民内心深处的东西。 C.小说运用了评书体的方式认识、体验农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 D.反映了农民与地主间的阶级斗争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的巨大变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岁月,其基调基本是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代表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第四次文代会 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为文艺的领导与控制等问题。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文学文艺健康发展。第四次文代会是中国文学界的历史性转折,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 3、第三代诗歌 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4、民间写作 民间写作是指90年代诗歌创作中出现的与"知识分子写作"相对立的一种倾向。倡导"民间立场"和"口语写作",内在哲学支撑是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有于坚,伊沙,韩东等。 5、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由《钟山》杂志正式提出的。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与作品包括池莉《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等。 6、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期末复习整理

1、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 年,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为标志。 3、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 4、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终身大事》。 5、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6、《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周作人。 7、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他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8、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9、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 10、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的创造社,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2、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13、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4、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5、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其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 16、语丝社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7、成立于1925年的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18、台静农的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19、沉钟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其前身是浅草社。 20、湖畔诗社成立于1922年,其成员主要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21、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成立于1907 年。 22、话剧在“五四”以前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23、田汉1923年成立了《南国社》,创办了《南国》半月刊。 24、学衡派1922年成立于南京,其代表人物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 25、甲寅派主要人物是章士钊,提倡读经、维护封建性教育。 1、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 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2、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鲁迅前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强烈赞扬和介绍了浪漫主义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4、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重要思想。 5、进化论是鲁迅早期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思想武器。 6、鲁迅在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了左联,并任常务委员。 7、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其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8、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主要表现两类人物,分别是农民和知识分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