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动猝死前的征兆

运动猝死前的征兆

运动猝死前的征兆
运动猝死前的征兆

运动猝死前的征兆

近年来,猝死已经继自杀之后,成为大学生的第二大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通常人们认为猝死是因为现在大学生的不规律生活习惯并且缺少运动,通宵娱乐、熬夜上网,还有饮酒、吸烟等不良行为已成为普遍现象。其实除了这些原因,运动中猝死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前几天,同济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在打篮球时不幸猝死。

人们习惯性的认为运动是好事,可以让身体更健康,却很少去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没有慢性疾病或者先天疾病,身体能承受多大强度的运动几乎一无所知。

运动猝死主要有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当中最为常见的猝死病因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和心力衰竭;脑源性导致的运动性猝死主要包括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动脉硬化等原因。

运动猝死虽然没有运动损伤那样高的发生频率,但是它发生的突然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要远超过运动性损伤。下图为部分高校发生的运动猝死事件。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心源性猝死在运动猝死中所占比列最大,其次就是脑源性猝死。热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或比赛,也有可能会导致严重中暑,甚至死亡。

学生运动猝死的特点

1.运动猝死发生的季节和时间节律主要为春秋两季和下午,这可能与大学学制有关,春秋两季初期正值学校开学之际,大学生又开始参加体育比赛,然而由于寒暑假期缺乏体育运动,此时机体还不能完全适应高强度、对抗激烈的体育比赛,容易出现运动猝死;

2.运动猝死的案例中女性比率要比男性低,一些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发生的心源性猝死的概率为百万分之1.2到1.5,其中97%为男性。运动员的比例更高。而在我国大众健身运动人群中,猝死主要发生在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人群。

3.心理应激的影响较大。有几例运动猝死事件发生在体育加试或者测试中,运动量并不大,可能与当时的考试压力过大有关;还有一例是在篮球运动结束后打牌兴奋过度而死。

4.我国运动猝死年龄的峰值在20岁左右,比国外猝死的高危年龄40-50岁要低很多。

5.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易发月份依次为3月、11月、7月、4月、10月和12月。

运动猝死的两种类型

(1)心源性运动猝死

心源性猝死主要是由于心血管性疾患所致,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马方氏综合征等。诱发机制可能有:

1.人体在进行紧张剧烈的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加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缺血若超过30min,有可能发生心肌缺血坏死。

2.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痉挛持续20min以上,也会引起心肌的缺血坏死。

3.运动时体内电解质、激素内分泌的改变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可引起血液理化特性的改变。例如,运动时心肌钾钠离子的变化,可引起心肌的代谢性坏死;运动时血液游离脂肪酸产生的速率加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所引起的应急性改变均可诱发心律失常。

(2)脑源性运动猝死

脑源性猝死主要是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引起的猝死,较少的还可见到脑栓塞、脑血栓引起的猝死。

诱发机制可能是剧烈运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收缩压升高,从而易造成原有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死亡。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杰姆斯·斯肯纳认为,在大脑额叶,存在着与心脏猝死密切有关的化学物质,可能是一种神经递质,也可能是一种酶。在应激情况下,大脑中可能突然产生大量的这种化学物质,使心律紊乱,失去控制,甚至导致心肌颤动,心脏骤停。但是迄今为止,研究者既没有找到确定的物质,又没能确定这些物质从大脑传递到心脏的路线。大脑致死的说法依然只是一种假说。

长跑如何避免猝死

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运动猝死发生比例最高的运动项目是跑步,占33.98%,其次是足球、篮球。大量对长跑猝死事件的研究发现,发生猝死的时间段,主要在半程段、冲刺时,以及到达终点之后。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运动猝死是指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也就是说,不是停止运动就安全了。事实上运动后几个小时猝死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1)危险时刻:半程段

容易出现极点,“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往往会出事

长跑中出现运动极限点,简称极点。通俗地说,就是比赛进行中,人体感到最“难受”的阶段,心跳和呼吸加快并感到肌肉无力,意识中会出现放弃比赛的念头。这种状况往往在长跑进行到半程时出现,人们常说“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但这种处理方式并不科学。经过专业训练的选手也许可以挺过去,但不经常从事长跑运动或者说身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往往容易在这个时候突发病症,导致晕厥、甚至猝死等意外。

正确方式:当面对极点时,跑者应该适当放慢速度,减小身体的负担,等到身体适应后,再选择是否恢复速度。

(2)危险时刻:冲刺时

体力不支,强度过大,心脏“打”不出血

马拉松比赛的猝死意外多发生在终点附近,主要是心脏功能存在问题,形象地说就是心脏“打”不出血,造成全身供血不足,导致死亡。一般发生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硬要冲刺更容易诱发潜在疾病。冲刺时的猝死在30岁以下的人群中更加集中,男性猝死率大大高于女性。这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好胜心强,虽然身体已经极度不适,但总想着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但此时心脏已经不能承担高强度的运动负荷了。

正确方式:在长跑即将到达终点时,不要轻易加速,而业余选手更应该选择逐渐减速,以便在到达终点后慢慢停下来,防止跑步骤停带给心脏的压力。

(3)危险时刻:到达终点之后

比赛结束后没有“缓冲”,心脏缺血骤停

剧烈运动时血液多集中在肢体肌肉中。由于肢体肌肉强力地收缩,会使大量的静脉血迅速回流到心脏,心脏再把有营养的动脉血压送到全身,血液循环极快。如果剧烈运动刚一结束就停下来休息,肢体中大量的静脉血就会淤积于静脉中,心脏就会缺血,所谓没有了“回心血”,容易造成心跳的骤停,从而导致猝死。

正确方式:长跑冲刺后一定不能立即停下来,要做一些缓冲的运。动,例如先走一走,然后做一些肢体的拉伸运动,这些“缓冲”会减少猝死的发生

运动猝死的发作时间非常迅速,几十秒内就可能毙命。但是实际上,在猝死真正发作之前,人体是会有不良反应的,如短暂的心绞痛、咽部梗咽,头晕、心慌、恶心、胸闷、浑身无力、夜间过于兴奋睡不着。然而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认为这是运动的正常反应,并没有对其重视,以至于惨剧的发生。

在不良反应时仍然坚持运动,虽然是有毅力的表现,但却是非常危险的!

心源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心脏性猝死者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传导异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阻滞)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另外,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亦可引起。 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则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一些暂时的功能性因素,如心电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等使原有稳定的心脏结构异常发生不稳定情况。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脏性猝死。 临床表现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前驱期 在心脏性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但有些患者亦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的表现 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 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 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如下:①突然的意识丧失常或抽搐、可伴有惊厥。②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听诊心音消失。④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⑤瞳孔散大。 4.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猝死、时间差、急救、自救

猝死、时间差、急救、自救 近一时期,在网上就看到国内一些文艺界名人,都发生猝死而离开人世(古月、高秀敏)。最近马季、候耀文也都猝死在家里,尽管训练有素的急救医师到达了现场,但病人已呼吸心跳停止,已错过了挽救生命的最佳时间。这是由于一个时间差(从打急救电话到急救医生的到来,这段时间是一个时间差,是一段很宝贵的时间)将延迟了极为宝贵的抢救时间,从而影响了急救的效果,急救的成功率将明显下降。“时间就是生命”尽量减少时间差。是每位急救医师的工作准则。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用直升飞机做为急救的交通工具的原因所在了。一部分人的医学知识的缺乏,是猝死的原因之一,我感到普及急救、自救常识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发病后一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标准。 造成猝死的原因: 1、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冠心病引起的猝死大概占到了80%左右。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堵塞或严重狭窄引起的严重心肌缺血。冠心病发生猝死最常见的还是严重的心律失常,比如室颤。(室性纤维性颤动)。 2、过度疲劳所致的猝死是逐渐累计的杀手。 过度疲劳人群将来仅十分之一的人能安享天年。目前,为什么年青人的猝死也屡屡发生?因为他们的工作强度大,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不注意自己的自身保健、不定期去医院复查等等,都是过度疲劳造成猝死的重要原因。 3、运动所致的猝死是披着健康外衣的杀手. 北京的马拉松赛,有两位年青人死在比赛场上。数名运动员也是死在比赛场上。运动过度,是造成猝死的直接原因之一。 4、性猝死是乐极生悲的杀手。 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原因,不在详细论述。 5药物性猝死是易被忽略的隐形杀手。 日常服用的一些药物,也有可能成为引起猝死的罪魁祸首。以治疗心律失常药为例,地高辛、西地兰、洋地黄毒甙,虽然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药,可若使用不当会诱发心律紊乱、房室传导阻滞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如未能及时发现,可因室颤而致死。所以患者切不可擅自用药,应遵医嘱谨慎用药。近几年,由于药物因素导致的猝死病例日趋增多,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重视时间差,缩短时间差: 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心脏复苏抢救,或抢救无效,病人可很快(约4-6分钟)进入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缺氧至脑细胞凋亡)。因此时间差仅仅就是6分钟(原则上讲大脑缺氧时间不能超过6分钟)。在这短短的6分钟,急救医师能迅速到达,并进行有效的急救是个很不容易的事情。目前在大多数国家,从目击者发现病人发生心脏骤停到专业急救人员赶到现场为患者除颤的时间平均为9分钟。要想抢救及时而正确,除了及时通知急救专业人员迅速来到病人发病地点外,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当场的目击者(非急救的专业人员)的急救和发病者的自救。

十种人最容易猝死,教你了解猝死前的6个征兆

十种人最容易猝死,教你了解猝死前的6个征兆 近些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断上升,猝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不少公众人物如演员高秀敏、古月、马季等都因猝死离世。 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包括冠心病或其他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骤停或急性心衰。其中,冠心病导致的猝死可占八成。另外,一些脑血管疾病也会引发猝死。 猝死虽然事发突然,实际也是有迹可循的。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要特别留意几个异常表现,以防止猝死的发生。 受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教授俞梦越 年轻男子入院十分钟后心脏骤停 上周五下午3点多,杭州33岁的王先生正在单位上班,连续熬夜加班的他突感胸痛难以忍受,随后,同事把他送到市中院急诊。

据杭州市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叶远铃医生回忆,王先生来的时候还挺正常的,我们正在给他做心电图等检查,但几分钟后,他突然失去了意识,心跳骤停! 现场抢救图 “快,给他进行心肺复苏,用除颤仪进行除颤!”叶医生急忙连同其他十几位 医生和护士,轮流上阵给王先生进行抢救,12分钟后,王先生的心脏终于恢复了跳动! 闯过这一关,王先生并没有脱离危险,检查显示,他的心脏左前降支近端完全 堵塞,左回旋支40%狭窄,这意味着,他的心脏严重供血不足,随时有生命危险。 33岁的王先生,此前没有任何心脏疾病的病史,也没有家族史,为什么心梗就找上了他? 经过医生后期询问之后,答案浮出了水面:“一方面、王先生经常加班熬夜。 一般,过了11点还不睡觉的人,肝脏代谢功能变差,血液粘稠度升高,代谢 产物在血管沉积下来,会引发血管狭窄,甚至完全堵塞;另一方面,王先生饮 食上,喜好大鱼大肉,辛辣食物吃的较多,此外,再加上缺乏运动,抽烟喝酒,对心血管损伤很大,让血管条件变的越来越很差。”

体育课上学生猝死学校是否承担责任-模板

体育课上学生猝死学校是否承担责任 思想 20XX-04-21 11:18:57 案例一日中午12点30分左右(午餐时间过后不久),某高中一名17岁女生在参加班级组织的拔河比赛中突然倒地失去知觉。学校闻讯后立即拨打110和120。医务人员及时赶到现场,在做了人工呼吸后随即将学生送往医院。到达医院时病人的症状表现为:脸色青紫,口吐白沫,皮肤失去弹性,大小便完全失禁,两脚僵硬,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无知觉反应。救护医生诊断表明病人送到医院时已经死亡。死因尚未查清。据女生家长介绍,孩子在寒假期间跑步锻炼时曾感觉身体不适,后到医院做过检查,医生诊断后并未发现有心脏疾病。女生生前身体健康,平时喜欢体育运动。事件发生后,家长认为孩子突然死在学校,难以接受,要求校方赔偿。学校认为此乃突发事件,防不胜防,与学校管理无关,学校不应承担责任。由于双方在责任承担和赔偿问题上分歧较 大,目前争议的处理尚未得到解决。分析一、学校承担责任的性质与运动猝死的。案情表明,该女生是在进行体育相关活动中在极短时间内心跳骤停死亡。死前未受到外部创伤,平时身体健康。这属于医学上典型的运动猝死。要判定学校在该事件中是否承担责任,首先必须明确学校对在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承担责任的性质以及针对运动猝死这类特殊运动疾病应承担的具体责任。1.学校对在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承担过错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依据上述法律中的规定,学校承担过错责任。过错责任是我国民法中确定人身伤害事故责任归属的一项基本原则。它适用的前提是:有过错,才承担与过错相应的责任;没有过错,就不承担责任。具体到学校的过错,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渎职、失职行为。这些行为表现为:对于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行为或状态,学校主观上存在明知仍然有意为之或者放任不管;对于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

猝死前的六大征兆

猝死前的六大征兆千万要留意 俞梦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临床流行病学会委员,中国公共卫生学会青年委员 近些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断上升,猝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不少公众人物如演员高秀敏、古月、马季等都因猝死离世。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包括冠心病或其他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骤停或急性心衰。其中,冠心病导致的猝死可占八成。另外,一些脑血管疾病也会引发猝死。猝死虽然事发突然,实际也是有迹可循的。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要特别留意几个异常表现,以防止猝死的发生。 1.近期出现或加重的胸闷。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这种现象提示您可能患了冠心病。突然出现的症状表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发生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如果以前就偶尔有胸闷的症状,近期症状变得更加频繁,程度更加严重,同样说明以前尚属稳定的斑块目前出现了小的破损,并且随时都会发展为大的破损,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遇到这种情况,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并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2.心慌。

心慌往往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受。不定期出现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多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小,不会引发猝死,但如果是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则有发展为室颤的风险。另外,很多老年人出现心慌是房颤作祟,如果房颤伴发心脏传导疾病,也很容易进展为室颤。室颤发作后,数分钟之内即可导致死亡。因此,频繁心慌发作也应及时就诊。 3.心跳过缓。 心脏的跳动是由特定的起搏细胞发起的,起搏细胞功能变差就会导致心脏跳动速率减慢,严重时会引发心脏停搏。起搏细胞功能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差。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8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也在增加,这部分群体的起搏细胞功能会逐渐变差,心率日益减慢。老年人活动量通常较小,较慢的心率也能维持正常生活所需,因此往往被忽视。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如果出现心率小于50次,血压变低,就很容易出现长时间的心脏停搏,导致猝死。 4.晕厥。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窦房结疾病、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因此,出现不明原因晕厥后应非常警惕,尽快查明原因,预防下一次晕厥甚至猝死的发生。 5.不明原因的疲乏。

体育赛事组队方对运动员赛场猝死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

体育赛事组队方对运动员赛场猝死是否应 承担赔偿责任 ——黄某军、刘某萍诉亭某村委会生命权纠 纷案 钟丽炜 要点提示:受邀者意外猝死,邀请方在组织和救援方面没有过错的,且双方非雇佣关系的,邀请方无需承担侵权或合同关系赔偿责任。因邀请方对受邀者的比赛行为享有利益,根据公平原则,应适当承担补偿责任。 案例索引: 一审: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2012)穗南法民一初字第96 号民事判决(2012 年4 月10 日) 二审: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2)穗中法民一终字第3626 号民事判决(2012 年10 月23 日) 一、案情 上诉人(原审原告):黄某军、刘某萍。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亭某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亭某村委会)。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黄某生于1990年10月8日出生,系原告黄某军、刘某萍之子。2011年10月6日

晚,黄某生接受被告邀请,代表亭某村委会进行篮球比赛,在比赛过程中黄某生突然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送广州市南沙区某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期间发生医疗费3844.40元。经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进行尸检,结合黄某生打球时突然倒地的案情分析,认定黄某生在入院时呼吸、心跳已停止,黄某生的症状符合心源性猝死,其中剧烈运动为诱发因素。被告支付了鉴定费用8500元,另支付黄某生遗体火化费用、黄某生家属的交通费用合计6238元。黄某生死亡后,双方对赔偿问题协商未果,遂诉之法院。 二、审判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要求被告承担赔偿责任,双方的法律关系应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调整。根据上述法律规定,侵害民事权益的,应承担侵权责任,但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是行为人具有过错或者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黄某生作为成年人,应能认知篮球比赛属于一项具有竞技性特点、参与者在比赛过程中需剧烈运动并由此需承受剧烈运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潜在风险的体育项目,其自愿接受邀请参与该项体育活动,应视为接受这一潜在风险,属于自甘冒险行为。根据本案查明的事实,黄某生系因参加篮球比赛时由于剧烈运动致心源性猝死,其死亡结果并非被告故意造成,被告也不存在过失,故被告不存在过错。尽管黄某生是受被告邀请参加篮球

猝死前的重要征兆:心率过高

猝死前的重要征兆:心率过高 心率高预兆死亡 瑞雪兆丰年,厚厚的大雪仿佛一条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地面上的植物靠着仅存的一丝温暖度过这个严峻的寒冬。而后,温暖的春风拂过,带着丰富矿物质的雪水渗入土地的每一寸空隙,将大自然的馈赠送到每一棵幼苗,每一个庄稼人的心里。 但是心率高预兆的却是猝死。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的心脏,每分钟比正常心脏多搏动几十次,它给你发送无数次的信号,都被厚厚的皮肤隔绝,独木难支的心脏终究等不到你的支援。奄奄一息的心脏里的小血管开始发生异常,疲惫不堪的心肌细胞终于提早进入凋亡状态。大量的细胞凋亡导致心肌广泛的纤维化,猝死的炸弹渐渐埋下了。 拆除炸弹远离猝死 如果,我们总想着无数的如果……如果平时多注意身体一点,如果定时去医院体检,如果在发现心脏有点不舒服的时候当回事去医院做个详细检查……所有的如果,不过都是无济于事。人生没有如果,人生也没有重来。既然炸弹已经埋下了,那么现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怎么可以拆除这个炸弹。 这个炸弹既然埋在我们的心脏,那么我们要把这个炸弹拆除,自然也要从我们的心脏出发。首先是靠运动。常常参加各种强度适宜的有氧运动,可以锻炼心脏功能。其次是保持适当体重。众所周知,肥胖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同时、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一项,除了迈开腿就是管住嘴了。均衡地饮食,减少油脂和盐的摄入量,可以减少我们肠胃的负担,也可以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重要指标。 心率监测心脏也能看得见 但是我们的心脏还是和我们隔了厚厚的一层皮肤,我们有时候的确难以听清它的呼喊。甚至说,我们这么努力地改善自己,试图拆下猝死这个炸弹。但是我们也不知道会不会用错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考点总结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一、定义 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二、临床表现 1.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亦可无前驱表现。 2.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 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4.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三、心电图表现 ①心室颤动:系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②室性心动过速; ③心脏停搏; ④无脉电活动。 四、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 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心肺复苏又分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 (一)识别心脏骤停 ①意识消失; ②颈、股动脉搏动消失; ③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 ④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

⑤心音消失。 早而可靠的确立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 (二)呼救 (三)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 1.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强调胸外按压在CPR中最重要,与抢救成功率息息相关,高品质CPR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2.开放气道。 3.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首先给予2次人工呼吸,建议按压通气比例为30:2。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最好方法。 高品质CPR要点 ①以100~120次/分的速率实施胸外按压。 ②按压深度至少达为5~6cm。 ③每次按压后让胸部完全回弹。 ④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⑤避免过度通气。 (四)高级心肺复苏 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 1.通气与氧供 2.电除颤: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采用双向波电除颤可以选择150~200J,使用单项波电除颤应选择360J。 起搏治疗:对有症状心动过缓者考虑起搏治疗。如患者出现严重症状,尤其是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希氏束以下时,应立即施行起搏治疗。 3.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是CPR的首选药物。 用于电击无效的室颤及无脉室速、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生理活动。常规给药方法是静脉推注1mg,每3~5分钟重复1次。 给予数次除颤加CPR及肾上腺素之后仍然是室颤或无脉室速,考虑给予抗心律失常药。常用药物胺碘酮、利多卡因。 当室颤或无脉室速与长QT间期的尖端扭转型室速相关时,应用硫酸镁稀释后推注。

death)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

猝死 一、概念 猝死(sudden death/sudden and unexpected death):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 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二、猝死原因: 1.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可以迅速出现休克、昏迷,以致猝死。 2.脑出血先天性脑血管畸形、高血压病患者易患脑出血,出血积存在颅内,无法排出,压迫脑组织而致猝死。 3.肺栓塞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而猝死。 4。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暴饮暴食、酗酒是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5.哮喘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袭下,突发呼吸道强力收缩,进而不幸丧命。 6过敏青霉素、普鲁卡因易引起药物过敏,造成病人过敏性休克死亡。 7猝死症候群此病多见于年轻人(17—40岁),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8。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 9。毒品:某些药品过量,也易造成猝死。 三、猝死先兆: 猝死是可以预知的。一般在发病前,会感到短暂的心绞痛,或是觉得咽部哽咽、咽东西费劲,还有的人会伴有出汗,出现3-5分钟的胸闷。最常见的预兆就是浑身乏力、头晕、胸闷。 据调查显示,70%的猝死者在生前曾诉述有头痛症状。在为期10年的一项调查中还发现,在10名蛛网膜下出血、105名突发性脑溢血和86名脑血栓患者中,急症发作前1个月内普遍存在的症状是:①头痛,眼痛和面部神经痛;②头晕,眼花,耳鸣;③肩部酸痛;④胸痛。 对猝死者在临死前的症状应作如下判断:猝死发生前,一部分病人可有自觉不适的症状,如头晕、乏力、肢体发麻、出汗、心悸、胸闷及心前区疼痛等,随即昏倒,意识丧失,两手及两臂和全身抽搐,双眼球向上翻,面色青紫或苍白。 四、猝死鉴别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冠心病是引起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疾病,且60%以上患者猝死前并无冠心病病史。一般见于35 - 40岁以上的男性,平素身体健康;但具有冠心病的一项或多项易患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少数患者猝死前有冠心病发作史,如心绞痛发作频繁和加重,心电图发现恶性心律失常等;对于这些先兆症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

猝死前5大征兆

猝死前5大征兆 近来,和猝死相关的消息频出,且猝死事件不胜枚举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那么,到底哪些人容易猝死?猝死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在危险来临前,有没有征兆呢?今天我们将逐一为您解答。 猝死前5大征兆 一、猝死更易找上年轻人 其实,猝死的发病征兆并不多,特别是有特异性和有价值的征兆。也正因如此,猝死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大多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不太在意健康状况,有点儿难受的感觉,通常不会立即就医,而一旦出现恶性病因,往往猝不及防。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二、恶性心律失常如何急救 说来让人沮丧,还有一种心源性猝死是由于恶性心率失常造成的心率紊乱,发病时,没有疼痛的感觉,更加让人猝不及防。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心脏跳动突然紊乱,导致其没能有效地射血,进而打断脑供血,以致所有的器官供应被打断,包括心脏自身。如果救助不及时,人马上就会不行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救治的时候提出一个观念,叫尽早除颤。一些公共场所装有自动除颤器,无论是不是专业人员,只要按照说明使用就能自动除颤。我们认为,对于可能猝死的病人,盲目除颤也是有价值的,是可能被救活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来不及感到疼痛,大血管的根部突然一下就堵塞了,还没来得及感到疼痛,人就不行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有基础病史的人群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没有机会抓住发病的征兆呢?这涉及到一些非典型的发病表现。在临床上,有的人可能有左肩背、后背疼痛,有的人牙疼,还有的人出现胃疼、恶心、呕吐、憋气、疲倦等症状。我们在急诊室或相关科室,比如消化科、口腔科,看到一些可疑的情况都会让病人做个心电图,甚至要让心内科会诊鉴别一下。 三、中药有助预防猝死

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和预防

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和预防 运动性猝死(SCD)定义为心源性猝死,指在12小时内出现明显的健康状况。SCD是一种悲剧事件,偶尔会影响健康的个体,包括年轻(<35岁)运动员。一系列心脏疾病都会涉及到SCD-根据队列的年龄和发病率。另外关于运动员SCD的原因的许多案例受到限制--缺少经验丰富的心脏病理学家进行的死后检查。最近一项研究比较了病理学家和专业心脏病理学家的尸检结果的解释与实际死亡原因有40%的差异。对SCD的确切原因和诱发因素的了解可以影响国家预防此类事件的策略,包括赛前筛选方法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广泛应用。使用心电图(ECG)的赛前筛查可用于检测安静时遗传性疾病,特别是遗传性心肌病和离子通道病变,但在检测运动员的冠状动脉疾病(CAD)方面具有有限的价值。AED在具有CAD或冠状动脉异常的运动员中可以终止心律失常,似乎比具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运动员更有效。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大群体运动员SCD的原因和情况,通过心脏病理学专家进行的死后尸体检查确定。心脏病学的青年心脏风险(CRY)中心位于伦敦的圣乔治大学。该中心由心脏病理学家(M.N.S.)领导,每年接受来自英国的SCD病例的400多颗完整的心脏。当临床病史提示遗传性心脏病时,一般病理学家可能提交到CRY中心,特

别是当死亡影响年轻或运动个体或当初始尸体解剖后死亡 原因不确定时。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94年至2014年间3684例提交到CRY心脏病中心数据库中的SCD病例。我 们检索了一个亚组,其中357例(9.7%)从事常规体育活动的个体,定义为每周有组织的身体训练> 3小时。大多数(84%)的转诊发生在2004年至2014年。竞争性运动员被定义为那些参与有组织的体育运动,需要参加正规正式的比赛。死亡的情况大致分为运动期间发生的死亡、休息或睡眠期间的死亡。结果-1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为上图,SADS 的正常的尸验是最常见的,占149例(42%)。有130例(35%)有心肌病。特发性左心室肥大(LVH)或纤维化占59例(16%),其次是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n = 48,13%)和肥大型心肌病(HCM)(n = 23,6%)。大多数ARVC患者也表现出LV参与,其中17例(35%)显示LV的纤维化浸润的病例,和41例(85%)显示左心室(LV)纤维化的证据。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在7%的病例中,其中冠状动脉异常 占大多数病例。结果2-死亡的年龄和性别的原因 心脏疾病的患病率随年龄而变化(上图所示)。其中SADS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具有差异性。儿童和青少年(<18岁):56%;年轻成年人(18-35岁):44%;大龄成年人(> 35岁):26%。冠状动脉异常在年轻个体中更为普遍,占死亡的11%,而大于35岁的人群只有2%。相比之下,心肌

白领过劳猝死的常见征兆和预防参考文本

白领过劳猝死的常见征兆和预防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白领过劳猝死的常见征兆和预防参考文 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猝死更易找上年轻人 其实,猝死的发病征兆并不多,特别是有特异性和有 价值的征兆。也正因如此,猝死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年 轻人大多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不太在意健康状况,有点 儿难受的感觉,通常不会立即就医,而一旦出现恶性病 因,往往猝不及防。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 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 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

人猝死前身体发出两个救命信号,一定要清楚!

人猝死前身体发出救命信号,一定要清楚! 一、搓手 室温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四肢冰凉,搓手大多是因为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后出现肢体血液循环不好而导致的。 二、憋气、气促 心脏的规律跳动靠其特殊组织“窦房结”发出的微弱电信号的规律刺激,若这种电信号的产生和传导出现问题,心跳就会过快、过慢或不规律,这就是心律失常,产生憋气、气促的感觉。发生了室速,随后几秒钟转为室颤。这时候应该立即平卧,胸外按压,并呼叫120。在急救人员到达前按压不要停止。 三、如何识别心脏给我们发来的信号 八个信号错过一个,悔恨一生,夏季高温天,尤其是早晨,毛细血管扩张,出汗多,器官血容量相对不足,更容易引发心肌缺血和猝死。在夏季,如有以下症状,应格外引起注意: 1、室温正常的情况下,手脚突然冰凉

上面的视频中发病前20多秒的最大信号就是“搓手”:室温正常,也没有其他状况的情况下,搓手多是因为心脏出现问题后,血液循环变差,手脚冰凉,自身会看似“无意识”的搓手取暖,实际上是心脏即将出现问题的警报信号! 2、耳垂皱褶 在家照镜子时可以多留意自己的耳垂,如果发现耳垂出现了对角型折痕,建议及时到医院查一下心脏和血管。耳垂皱褶和心脏病间的关系,已获医界公认。 美国医学家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凡死于冠心病者,耳垂皮肤几乎都有一条皱纹。这道耳垂皱褶在我们国家也称为冠心沟、脑动脉硬化耳褶征。 3、眼皮突然长黄斑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一项涉及近1.3万人的最新研究发现,上下眼睑附近长出凸起的睑黄瘤是心脏病发作等心脏问题的风险标志。有数据显示,睑黄瘤患者多为四五十岁人群,不少都与胆固醇水平过高有关。 4、双脚肿胀 双脚肿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比如妊娠、静脉曲张等,但也可能是心脏衰竭的标志。研究发现,心脏瓣膜出问题,不能正常关闭时可能会发生双脚肿胀的现象。此外,与心脏相关的脚肿胀通常伴有其他症状,比如呼吸短促或乏力等。 5、走路时有绞痛感 当走路或移动时,你的臀部和腿部肌肉有痉挛和绞痛感,稍作休息后有所改善,可不要以为只是年纪大了或缺乏锻炼所致,要警惕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信号。外周动脉疾病,也被称为PAD。 如果你走路时出现绞痛感,很可能是患了PAD,那么你的心脏动脉有一半被堵塞的风险。但也不要太恐慌,PAD是可以治愈的。 6、肩颈臂痛而且会转移 今天脖子疼,第二天改成了下巴疼,或是今天疼,第二天又不疼了。这是因为心脏缺血,心脏缺血时时将疼痛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反映在水平相同的脊髓段区域,附近的器官如肩膀、脖子、下巴、手臂就在这个范围内,会感觉到痛感。 7、无缘无故的心跳加速

研究证明,马拉松选手猝死多为基因缺陷引起

研究证明,马拉松选手猝死多为基因缺陷引起 33岁的深圳马拉松运动员姚广军,12月5日10:40左右在半马终点入口(南山)跑步中晕倒,随行救护车接诊,10:55送入南山医院抢救,12:10宣告抢救无效死亡! 据悉,姚先生身体一直不错,有健身的习惯,此前多次参加马拉松。本次姚先生参加的是半马比赛,出发时状态不错。 为何一向被认为是最健康的人群,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不幸猝死!? 接下来,小编带你揭开猝死的原因。 运动性猝死已不是偶然现象 而马拉松比赛过程中,选手猝死的现象非常多,随意摘选一些报道: 2014年13日的珠海半程马拉松赛再次发生选手比赛猝死事件,而这已经是整个2014年全国马拉松赛“猝死”发生的第五例。 11月10日,45岁周姓男子昨天(9日)参加台湾米仓田中马拉松42公里全马赛,在第31公里处休克,送医不治,男子并无心血管相关病史,但赛前感冒,疑抱病硬撑参赛…… 7月19日,2014张家口·康保草原国际马拉松赛中,一名50多岁选手发生意外,在半程赛道约18公里处晕倒在地,随后送医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诊断为心脏猝死。 在5月25日举办的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上,当时21岁的大一学生冯某,在男子组半程马拉松赛进行到1小时24分钟时出现步伐不稳等情况,随即被救护组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 根据医学界对猝死的定义以及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情况,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引起运动性猝死的原因 一般来讲,体育锻炼的确会加重心脏负荷,人在安静时心率较低,心脏并没有因此负担过重,人也不会因为体育锻炼加速死亡。 长期、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强度较低、负荷量大的耐力训练,可以改善心脏等整体内环境,预防猝死。但是,短时间的、强度大的体育锻炼则不能产生这种影响。 目前研究证实,很多运动员发生运动性猝死均死于心源性猝死(简称SCD)。但是,运动性

体育课运动猝死事故的责任与义务解析

体育课运动猝死事故的责任与义务解析 摘要:作者以近年来发生的学生猝死事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观察、访问、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解析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在事故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各方应尽的义务,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学生上体育课时猝死15例,涉及小学、中学、大学,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学校要健全体检制度,进行安全和自护自救教育,引入保险机制;教师要合理安排运动量,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患有不适宜参加体育运动疾病的学生及家长要及时向学校告知情况,从而预防运动猝死,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减少杜绝事故的发生。关键词:体育课运动猝死责任义务 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给猝死下的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其中包括有预后估计的意内死和完全意外的猝死。体育运动中的猝死则属于后者,是指与运动有关的猝死。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将其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 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1]。运动猝死的显著特征便是突然性和意外性,它有三个基本要点:(1)自发过程;(2)意外发生;(3)进展迅速。我调查发现,2010年,我国学生上体育课时猝死15例,涉及小学、中学、大学,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这一起起事故无不伴随着一个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无法弥补的彻骨之痛和当事学校、教师的巨大遗憾。这些事件的发生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家长与学校、当事体育教师的严重矛盾,有的甚至走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

为了减少、杜绝矛盾的产生,明确各方的义务和责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运动猝死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据研究,运动猝死绝大多数是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此外,还有中暑、心理应激、服用兴奋剂,一些遗传病也可以致死[1]。心源性猝死由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引起,脑源性猝死原因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或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溢血[2]。其他如脑溢血、中暑、呼吸系统疾病、肝脏、肾脏等疾病也有导致运动性猝死的病例。一些外部诱因也会引发猝死,如体内存在感染灶(扁桃体炎、胆囊炎等)、运动时心脏部位的创伤性出血和瘢痕、饱食后运动、高原缺氧、暴晒、运动后立即热水浴等[3]。 2.体育课运动猝死各方的责任、义务及法律责任 2.1学校的责任、义务。 2.1.1健全体检制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青少年运动猝死的发病原因首推心源性因素,国外1991年对青少年运动猝死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心源性病例占82%;1998年国内研究结果为70.7%。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梗死是引发学生运动猝死的最主要诱因。在学生中若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情况,学校应早了解、早备案,以预防运动猝死的发生。但长期以来,因经费制约、观念落后、制度不全等因素的影响,各级学校体检往往流于形式,心血管系统的检测、检查还停留在最简单的听诊器检查阶段,中小学进行超声心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剖析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预测、预防及治疗 豫西协和医院李秦予 1猝死概述 1.1 概念:指外表似乎健康的人,因内在疾病而发生的急速、意外的死亡。 男性多于女性,其原因: (1)、与体内性激素有关; (2)、男性嗜烟酒、暴饮暴食以及性情急躁者; (3)、男性体力负荷重、户外活动多、社会交往广、精神和生理应激较为复杂。猝死的两个高峰期:1、出生后至6个月;2、30-50岁。 1.2猝死的特点 (1)、死亡急促 从症状的发生或恶化到死亡之间的时间短暂,24小时内。 (2)、死亡发生出乎意料 指死亡发生是其家属、甚至经治医生都未预料到的。 (3)、死亡是自然疾病(排除人为因素) 猝死的根本原因是潜在的、能致死的自然疾病。 1.3猝死的原因 1.3.1 成年人猝死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次之。 新生儿和婴幼儿猝死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1.3.2据统计: 心血管疾病猝死40-50% 呼吸系统疾病猝死16-22% 神经系统疾病猝死15-18% 消化系统疾病猝死8-10% 泌尿生殖疾病猝死5-10% 其他疾病猝死5- 8% 1.3.3常见疾病: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炎、主动脉瘤、原发性心肌病、心内膜炎、心瓣膜病、肺动脉栓塞、心包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暴发型脑膜炎、癫痫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肠梗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大块肝坏死、胃肠道出血、胃溃疡穿孔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 生殖系统疾病:异位妊娠、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后出血、子宫破裂 其他:外伤、药物中毒或药物反应、暴发性感染(包括流行性脑膜炎菌血症)、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甲状腺功能减退、淀粉样性变、白血病、内分泌腺功能障碍。 1.3.4 原因不明的猝死 1.3.4.1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 特点:①死于睡眠中;②多为青壮年,主要在20-49岁;③绝大多数为男性,男女比例13.3:1;④死者生前多身体健康,发育、营养良好,死前多无明显诱因;⑤死亡迅速,多为即时死;⑥尸体解剖多无明显致命性病变,共同性改变为急性心功能衰竭。

关注心脏丨这六种病情前兆要警惕!

关注心脏丨这六种病情前兆要警惕! 心脏可以说是人体的“发动机”,身体所有功能都需要心脏泵血来维持。但这样一个看似强大的器官,其实很脆弱。 据世界心律失常大会上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心律失常患者约有两千万人,每年约54万人心脏性猝死。 国人67.9%的急性心肌梗死等主要冠脉事件和39.1%的缺血性卒中,都与吸烟、过量饮酒、运动量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 你也许不知道,在出现心悸、心前区疼痛之前,心脏病可能会让你的“颜值”发生改变。今天小半夏你和一起来学习学习察言观色,尽早发现心脏病的苗头。 01、这些面相是心脏病前兆 ?腹痛 心脏病病例当中有50%都伴随腹痛现象,有时觉得恶心反胃或胃胀气。症状描述:心脏疾病前兆的腹痛是间歇性的,会在不适感减缓后不久再次突发,且肢体上的紧张会加剧腹痛。 ?面部浮肿 浮肿是机体细胞外液中水分积聚导致的局部或全身肿胀,与身体很多器官的病变有关。 脸形出现肿胀,脸部肌肉组织松弛,用手指压会出现压痕,压痕部位的皮肤回弹不起来。这些变化可能预示心脏出现问题。 ?脖子变粗 从临床经验看,脖子粗的人,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都相对较高,这些都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如果男性颈围超过39 厘米,女性颈围超过35厘米,就说明脖子较粗。 ?耳垂皱褶 耳垂若出现一条连贯的褶皱,多半说明冠状动脉硬化比较严重。 它是指起于耳屏间,止于耳垂边缘,成45°角,且长度大于耳垂1/3 的斜形褶皱,可见于耳垂的单侧或双侧。 ?皮肤深褐或暗紫 慢性心衰、晚期肺心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有关。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病人,脸色呈暗红色。 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人可能会面色苍白。 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引起机体缺氧,可致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发绀)。 ?手指(脚趾)末端粗大 末端明显粗大如鼓槌状,皮肤的正常凹陷消失,“鼓槌”底部软组织隆起,周围皮肤发紧、有光泽,这些表现常见于慢性肺心病或先天性紫绀型心脏病患者。 02、特别提示 虽然这些身体特征是医生视诊的重要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单凭面容就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心脏病。 出现上述问题,并怀疑有心脏病的,应前往医院进行全面地诊断,进而决定下一步的治疗。 03、四种人易得心脏病 ?经常便秘的人 便秘患者因排便困难,通常会用力过大,引起腹压升高,血压也随之升高。 同时心率加快,导致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心肌因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甚至发展为心肌梗死。 ?爱抽烟的人 长期吸烟,心肌组织会因缺氧而逐渐老化、坏死,瓣膜也会随之发生退行性改变。 ?久坐的人 久坐减少了流向心脏的静脉和动脉血量,也会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经常发火的人 暴怒或焦虑导致的心脏病发作风险升高。好医友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心脏有好处!

运动猝死

警钟:从“健身”走向“丧身” 北京时间2012年9月3日,欧洲足坛传出噩耗,在瑞典国内第二级地区联赛比赛中,一位名叫维克特-布莱恩斯特姆的球员刚刚攻入一球,不料几分钟后却突然倒地不起,救治无效后与世长辞,年仅29岁。而在此前一个星期的8月27日,在中国山东济南,球迷熟知的足球运动员、央视足球解说嘉宾陶伟猝死于酒店。运动锻炼本是为了强身健体,不料却成为了猝死之源! 运动员从“健身”走向“丧身”,给我们敲响警钟!事实上,运动猝死不仅发生在运动员身上,在现实生活中,因健身而猝死的事例也常见诸媒体和生活中,如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就猝死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因此,我们不得不提醒人们,运动锻炼要讲科学,莫让健身之乐变成丧身之惨! 适当掌握运动量 运动量是指运动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由强度、时间、密度及运动项目等构成。由于各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健康状况等不完全相同,所以运动量也要因人而异。健身效果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运动量的大小。因为运动量过小,健身效果甚微。相反,如果运动量过大,长此下去就会超过人体生理负荷的极限不仅达不到增强体质的健身目的,往往还会对运动者的健康有不利影响,甚至发生猝死。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运动量是否掌握得当,应以运动后的疲劳能够较快恢复为准。具体说,是指运动后经过一夜的休息,次晨仍然能以较好的体力和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并能再次轻松地参加训练或锻炼。放长一点儿说,本周运动锻炼所产生的疲劳,不会带到下一周。如果运动后所产生的疲劳到次日或数日后仍不能消除,就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减小运动量了。 此外,可以用某些指标来控制运动量。运动实践和运动医学研究表明,心率与运动强度存在着浅性关系和个体差异。心率一般可用计数脉搏代替,测量脉搏是最简便易行、且最能反映机体情况的一个指标。通常把最大强度时的心率称为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 运动强度以运动后的心率计算: 大强度≥最大心率×80%以上; 中等强度=最大心率×(60%~8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