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一、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况

现代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 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迄今为止,有一百余年的历史。

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其基本情况如下:1.一个研究的基本宗旨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不论有多少流派,有多少观点,经历了多少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不论其理论的差异有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基本宗旨就是一个:通过辨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寻求提高领导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这样一个目的而展开,

无论是领导的特质理论、行为理论,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价值理论,都概莫能外。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和宗旨,研究者不断探索制约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从领导的素质特征到领导的行为模式,从领导活动与环境的

互动到领导的价值取向等,拓展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领导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

有的成就,在领导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使领导科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2.两大研究领域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从诞生起就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企业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和政府行政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其中,企业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富,也最引人注目。如:世界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K .布兰查德和S.约翰逊的《一分钟经理》约翰.科特的《总经理》、《领导变革》、《变革的力量》、《现代领导的艺术》等,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等。在政府领导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就少一点,如塔克的《政治领导》,尼克松的《领导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的《领袖论》等。这种状况与西方社会实际的生活特征是一致的。西方社会企业高度发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上、规模上,都占绝对优势,并且,企业的生存竞争非常激烈,这迫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不断创新领导模式,这推动了企业领导科学的深入发展。西方一般领导理论主要来源于企业的领导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政府的领导改革,推动政府行政领导科学的发展。企业的领导活动与政府的行政领导活动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如企业要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战略发展计划,政府也要为国家确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社会的发展战略;企业要为顾客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也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要关注效率,政府也要注重效率,等等。因此,在西方的政府行政改革中经常借鉴企业领导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当前西方比较盛行的“政府再造”活动,就是运用企业的领导方法和精神来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效率,改善政府形象。但是,毕竟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在领导的本质、领导的原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能完全等同与互相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和改造。

3.两种研究范式

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从研究领导者(Leader)的角度入手来

研究领导理论(Leadership),二是从领导活动(Lead )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领导科学创立的初期,

主要是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不仅时间长,研究者多,而且成果多,影响大。西方领导理论在20 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从领导主体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素质、领导作用、领导方法的。尽管研究者也离不开

领导活动,但研究的重点在于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领导权力和权威、领导方法和艺术等,这些内容不仅构成

了领导理论的传统内容,而且成为领导理论不断创新的生长点。近20 多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不少学者

从领导活动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尤其是研究领导活动与领导环境之间的互动,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一般来说,西方学者认为,沟通、协调、激励是主要的领导活动。

4.两种存在形态

西方领导理论比较明显地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形态: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领导科学强调用科学的实证的方法来研究领导者或领导活动,侧重于领导的原则、规律和特点。如科维的领导学,主要以领导原则为中心,注重领导规律和特点的探索和分析。领导艺术主要从经验的角度来探求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侧重于领导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一般来说,在西方国家领导艺术研究的成果的影响远远超过领导科学。如近年来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彼得• 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就是一种领导艺术理论。领导艺术并非领导经验的简单总结与提炼,它同样需要深厚的理论底蕴。如彼得• 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要掌握五项修炼的实务和艺术,而每一项修炼都有相应的领导理论作指导。在几乎每一本领导艺术的论著中都包含着大量的领导案例,作者从领导者和领导活动的具体实践案例中,抽象概括出一些简明深刻的结论,然后再把这些理论和艺术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验证、调整和完善。领导艺术虽然不注重体系的完整性和内容的系统性,但它仍然有着独特的理论形态,成为领导科学的重要补充。

5.多元发展趋势

近20 年来,尤其是新世纪的开端,领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他们认为,领导力是制胜21 世纪的强大武器,谁拥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超强的领导力,谁就能称霸世界。由此可以判断,领导理论在新的世纪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取得更多的成果,领导理论将更加繁荣。在研究的目的和宗旨上仍围绕领导的有效性问题,但视野将更开阔,注重宏观领导如跨国公司、主权国家、乃至国际组织在领导上的有效性,而且,将不断重视领导的人文价值,领导的目的在于不需要领导,即使现在的被领导者通过激励、学习、锻炼都成为领导者,人人自己领导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在研究的范式上,将超越领导者和领导活动这两个研究范式,从更多的视角来研究、探索获得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如将重视被领导者的研究。在研究领域上,将从企业、政府领导进一步扩展到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的领域,研究的领域将更加广泛。在存在形态上,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两者将逐步融合,其界限变得十分模糊并融为一体,既重视领导科学的研究,也关注领导艺术的探讨。

二、现代西方领导研究的基本理论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40 年代。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才适合当领导,即作为领导者需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修养,或者当了领导之后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人们把这一时期关于领导者特质的研究统称为领导特质理论( Trait Theory )。将这一时期称为特质研究时期。第二阶段始于20 世纪40 年代中期到70 年代早期。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领导行为,探讨什么样的领导行为、领导风格才能提高领导绩效。人们把这一时期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称为领导行为理论( Behavior Theory )。将这一时期称为领导行为研究时期。第三阶段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早期到90年代。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是影响领导绩效的情境因素,如工作任务、团体类型、下属特征等。将这一时期称为权变理论( Contingency or Situational Theory )研究时期。第四阶段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说比较分散,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研究影响领导绩效

的各种因素,产生了多种领导理论,如交易型领导理论(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改造型领导理论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以及自我领导和超级领导理论等。形成了领导理论的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一)第一阶段: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是天生的”,这种信念在19世纪末至20 世纪上半叶占主导地位。这也是领导特质理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领导特质理论(Trait Theories of Leadership)就是通过对大量领导者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从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素质或应有的品质的理论,也叫素质理论。它强调领导者先天的个性和行为,认为它们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就具有领导他人的特殊才能与素质,领导者是天生的“伟人”。这种特定的领导才能和品质意味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最终将被推向领导者的位置。对人格力量和先天品质的信念,使人们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领导品质的研究上,形成了一些理论观点和假设。到了20 世纪80 年代,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又对特质理论产生了新的兴趣,并继续深入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

1.早期领导特质理论

早期一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感觉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如此的显著不同,因此希望通过对领导者的观察与分析,尤其是通过对大量的成功的领导者的分析研究,收集了关于他们的各种详细的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和个人品质特征方面的资料,并对数以百计,乃至千计的领导品质进行了测量,包括年龄、体质、智力、动机、主动性和自信心等各种参数。试图发现领导者所特有而被领导者所缺乏的才能和品质。在此基础上确定出领导者的标准,以此作为选拔领导者的依据。该研究一般从以下5 个方面人手:

(1)生理特质。如领导者的身高、体重、体质、音容笑貌和仪态举止等。

(2)个性特质。如自信、热情、外向、开朗、幽默、正直、负责、勇敢、独立性和内控性等。

(3)智力特质:如领导者的记忆力、判断力、逻辑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

(4)工作特质。包括责任感、事业心、首创性等。

(5)社会特质。包括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早期的理论和假说中,比较著名的有亨利的特质理论。亨利1949 年提出成功领导者应具有以下12点特质(朱立言主编,《行政领导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1)成就欲强烈,把工作当成乐趣和兴奋点,对其关注和追求超过对金钱报酬和职位晋升的关注和追求;

(2)敢于承担责任,干劲大,希望迎接工作的挑战;

(3)尊重上级,认为上级水平高、经验多,能够帮助自己上进和提高,与上级关系好;

(4)组织能力强,把混乱的事组织得很有条理;

(5)决断力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各种备择方案加以权衡迅速做出决断;

(6)思想敏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能从有限的材料中预测出事物的发展动向;

(7)自信心强,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目标坚定,不受外界干扰;

(8)极力避免失败,不断接受新任务、树立新目标,驱使自己前进;

(9)讲求实际,重视现在,而不大关心不肯定的未来;

(10)眼睛向上,对上级亲近而对下级较疏远;

(11)对父母没有感情上的牵挂,而且一般不同父母住在一起;

(12)忠于组织,忠于职守。

经过40 多年的研究,研究者仍未能找到有效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区别于被领导者的才智、个性、身体等方面的特质,也几乎没有证据表明,领导者是天生的。只是更多的数据表明,一般而言,领导者比其他人更好交往,更具主动性,更为活泼。除此之外,领导者通常好象具有一点原创性,较受欢迎,而且具有一点幽默感。但所有这些都不能确保一个人成为领导者,更不用说成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

虽然这一时期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并具有很多局限性。但也有一定的成就,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1) 大多数人相信对于所有成功的领导者来说,都具备一系列一致而独特的个性特点。(2) 在确定与领导关系密切的特质方面的研究中,得到的结果引人瞩目。比如,研究发现,进取心、领导意愿、正直与诚实、自信、智慧和具备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对领导者尤为重要。(3) 大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具备某些特质确实能提高领导者成功的可能性,但没有一种特质是成功的保证。

2.现代领导特质理论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对领导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对领导者特质理论的研究又迅速升温。虽然原来的领导特质理论研究结果基本上否认了“伟人论”的观点,但人们始终都认为有效领导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 Peter Deruck)认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必须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学习习惯:善于利用时间;注重贡献,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善于发现和用人之所长;分清主次,集中精力;作有效的决策。

美国学者詹姆士.M .库塞基和贝瑞.波斯纳是著名的领导学专家,他们认为领导是每个人的任务,领导是人类组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务。他们从1980 年开始调查近千家企业及政府行政部门,而后又在1987 年和1995 年进行了两次调查。他们发现排在前四位的领导特质是:诚实、有远见、懂得鼓舞人心、能力卓越。

首先是诚实,它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83%的人期望领导者要诚实、讲信用、有

道德、有原则。如果领导者对自己所倡导的原则言出必行,那么下属就会心悦诚服地追随。

其次是有远见。不管我们称这种能力为眼光、梦想、召唤、目标或计划,它的信息或内涵都是很清楚

的;如果领导人期望别人愿意加入他们的行列,那么他们必须知道目标何在,前景如何,也就是要有远见。

第三是懂得鼓舞人心。追随者期望领导者拥有满腔热情、充满活力,尤其是在困难时期对未来感到乐观,领导者若能表现得极其热忱和兴奋,显示出他个人对所追求目标的投入,就更能鼓舞人心。

第四是能力卓越。领导者必须有领导能力,这是指领导者必须具备运转工作的核心技术,尽管不同职业对领导者要求不同,但领导者必须具备为他的职业带来某些附加价值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研究者都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其研究表明,领导者至少在某些领域确实有天赋和才能,成功的领导者存在某些特质上的共性,但特质仅仅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仅有这些天赋和才能是不够的,个人的经验、正确的抉择以及对环境的正确判断也是使这些因素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领导特质理论只能说明具有哪些素质会有较大的机会成为领导者,成为有效的领导者,但能否真正成为领导者,成为有效的领导者,其制约的因素还很多。领导者的特质只为其成功提供了某种可能,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但不论如何,领导特质理论毕竟为培养、培训和选拔领导者提供了一定的标准和依据。

(二)领导行为理论由于领导特质理论研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论,也由于20世纪40 年代中期

行为科学的兴起,研究者从领导特质研究转向了领导行为的研究,通过考察领导者实际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来寻找领导效果的答案。领导行为研究具有特质理论研究所不具备的几个有利条件:一是行为能够被观察,比素质更具有客观性。二是行为能够被测量,比素质更精确和更正确。三是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但素质是先天或者早期生活中形成的。由此,人们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到了领导行为上,导致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后天培养、塑造和形成的,通过对有效的领导行为模式和领导风格的研究,可以按照一些精心设计的培训项目把有效的领导行为模式移植到其他人身上,使之也成为有效的领导者。领导工作的绩效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行为和风格,而不是领导者的特质。领导行为理论强调一个有效领导者的行为,而不是判断谁应该是一位有效的领导者。

1.有关领导行为的早期研究

对于领导行为方式的研究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勒温(Lewin) 和利普特( Lippit )等人进行的,他们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的领导方式对下属群体行为的影响,认为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领导工作方式:专制方式、放任方式和民主方式。勒温认为,独断的领导者是那些自己单独制定决策的人,他们通过严格的管理来达到工作目标,但却导致群体成员没有责任感,情绪低落,逆来顺受,消极被动。放任式的领导者既不为下属提供明确的方向,也不参与他们的决策制定。这种领导方式效率最低,只达到社交目标,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由于几乎没有指导和评价,会引起群体的失望和混乱,导致了工作的低质量。民主的领导者在制定决策时,与下属商讨,允许下属参加决策。这种民主的领导方式效率最高,不但能够完成工作目标,而且群体成员关系融洽,有凝聚力,工作主动性强,并有创造性。虽然对这三种领导方式可以比较明确地予以界定,但该研究却无法判断出哪一种类型是最有效的,或者在什么环境下应该采取哪一种领导方式,因为每一种领导方式对下属都有不同的效果。

2.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大量全面且重复较多的领导行为理论研究来自于20世纪40 年代末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该研究工

作在斯托格迪尔( Stogdill )教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研究的目标是确定领导行为在实现群体和组织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让下属来描述领导者的行为,研究者们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对领导行为描述的数据资料,开始时列出了1800 个因素,后来减少到150 个。通过逐步筛选、归并,最后

归纳为两个独立的维度: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

结构维度(Initiating structure) 指的是领导者更愿意界定和建构自己与下属的角色差异,强调组织的需要,以达成目标。领导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抓组织,即为职工提供组织结构方面的条件使之做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包括进行组织设计、制定计划和程序、明确职责和关系、建立信息通道、安排并确定工作日程、强调工作的最后期限等。高结构特点的领导者向组织成员分配具体任务,要求员工保持一定的绩效标准。

关怀维度(Consideration) 指的是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观点与情感,更愿意同下属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其工作主要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下级意见,注重职工需要。高关怀维度的领导者帮助下属解决个人问题,友善且平易近人,公平对待每一个下属,关心下属的生活、健康、地位和满意度。按照这两个维度的内容,研究者们设计了领导行为描述问卷(Leader behavior description

question ,LBDQ) ,

要求下属说出他们对组织、形势、团体的特点、团体工作成绩的衡量、各种情况下有效的领导行为等问题的看法。

最后,他们把领导行为分为四种类型:高关怀,低结构;高关怀,高结构;低关怀,低结构;低关怀,高结构。其中所谓“高关怀”即指领导者高度关怀尊重下属,建立高度信任的人际关系;而“低关怀”则相反。所谓“高结构”即是指领导者高度关注界定和建构自己与下属的角色,高度强调组织的需要,“低

结构”则相反。如图所

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领导方式对工作效率和职工情绪有直接的影响。他们发现高结构低关怀的领导方式容易造成领导和下属的对立情绪,下属的满意度低,缺勤率高且流动性大,工作效率较低。斯托格迪尔等人认为,所谓领导行为就是领导者领导群体去实现目标的行为。领导行为的这两个维度并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可以而且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他们认为,一个两方面结构都很高的领导者,其工作效率与领导的有效性必然较高。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这项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发现了领导行为的两个最基本的考察维度,他们所提出的四种领导风格也为以后的许多类似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许多领导理论如利克特( Likert )的领导系统模式理论、布莱克(Blake) 和默顿(Mouton) 的管理方格理论、坦南鲍姆(Tannenbaum)等的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PM 领导模型等,就是以此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影响比较大的管理方格理论。

1964 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布莱克和简.默顿在领导行为两维度的基础上,将每一维度再细分为9 等,用坐标线画出,得出81 种方格组合。他们认为,所有领导者的行为都可以投射到如下面这个坐标图上:

在管理方格图中,共有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 1.1 型领导”——虚弱型管理。

1.1 型领导者最大的特征是身在其位,不谋其事,对下属和工作都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这是最低能的领导方式,也是很少见的极端情况。但这种领导者能够胜任日常单调、重复而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这样的领导方式必然导致失败。

“ 1.9 型领导”——俱乐部型管理。这种类型的领导者最大的特征是重视下级的态度和情感,对下级关心备至,一味迁就,做老好人,不关心工作,认为只要职工精神愉快,生产成效自然好,把对职工的关心放在第一位。这种领导的结果可能很脆弱,一旦和谐的人际关系遭到破坏,生产成效就会随之下降。

“5.5 型领导”——中庸型管理。这种类型的领导者对人的关心与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基本保持平衡,既不过分偏重人的因素,也不过分偏重任务,努力保持两者的和谐统一,以免顾此失彼。他们喜欢显示民主作风,不喜欢冲突,希望维持现状,只图维持一般的工作效率

和士气,不能促使下属发挥创新精神,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类型的领导者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 9.1 型领导”——任务型管理。

这种类型的领导者的最大特征是好强和有力量,控制他人的欲望特别强烈,只注重任务的完成,强调生产和效率,不注重人的因素,把职工看成是机器。对他们来说,任务是第一位的,成功是最重要的。他们常常独断专行,喜欢监督别人,喜欢使用能力强的人,常常发怒,尤其在失败的时候。这种领导方式把人的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在竞争激烈的有限时间内,可能效果显著,但长期下去,这种领导者就会疏远下属,并造成生产效率的下降。

“ 9.9 型领导”——团队型管理。这种类型的领导者对人的关心与对工作的关心都达到了最高点。领导者诚心诚意地关心职工,把对人的关心与工作任务的完成和谐地统一起来,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要最完美、最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下属了解组织目标,关心工作成果,进而形成休戚与共、士气旺盛的团队,并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这种领导方式既可以增加组织的竞争能力,改善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增进职工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促进职工的创造力,发扬团队精神,增强职工的责任感。这是一种最理想的领导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布莱克和默顿认为,“ 9.9 型领导”方式是可以学习的,只要认清自己的风格,客观地分析各种情况,通过一系列步骤,领导者可以转变自己的领导方式,使之成为团队型领导方式,以取得成功。管理方格理论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在领导理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许多组织都采用这种领导风格理论来培训自己的领导者。

领导行为理论有助于增加对各种不同类型领导行为的理解,注重行为模式而非领导特质,强调了领导培训的重要性。但和领导特质理论研究一样,都属于静态层面上的研究,只注重行为而没有考虑环境因素,也仅为高度复杂的领导过程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视野,只考察了领导过程的强化因素,因此,其指导意义也是有限的。

(三)领导权变理论由于领导特质理论和行为理论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领导的有效性问题,人们开始重视情境因素对领导活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领导权变理论。领导权变理论所关注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尤其关注不同的领导方式与各种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该理论认为,在领导

活动中并不存在着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领导方式,任何领导类型都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关键看它与环境是否适应。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领导方式应随着下属的特点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领导绩效。领导绩效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领导权变理论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弗鲁姆和耶顿的领导参与模型等。

1.菲德勒权变模型

菲德勒自1951 年起,经过十多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领导权变模型理论。他的权变模型是领导科学上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研究方法。其权变模型的基本前提是:领导绩效是领导方式和领导情景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领导方式与情景相容,那么这种领导就是有效的;如果领导方式不能满足领导情景的需要,那么,这种领导将失去有效性。领导者必须是一位具有适应能力的人。

首先,确认领导风格。

菲德勒对1200 个群体进行了广泛调查,他设计了一个“最不愿与之共事者 ( Least Preferred Co-worker ,LPC)问卷”。让一位领导者在所有过去与现在的同事中选取他认为不受欢迎、最难合作的人,以一套截然相反的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然后根据程度高低选取相应的得分。通过调查表的得分高低来衡量领导的个性,从而确定领导风格。问卷以等级记分,最后累加得分( LPC )高的人,是关系导向型的,是一位宽容

且关心人的领导,他们主要以人际关系为目标来激励自己,通过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自我。

在LPC 上得分低的人则是任务导向型的,是一位对人苛刻、以工作为中心的人。他们主要依靠任务和成就来激发自己的动机,凭借完成任务的好坏来实现自我。

其次,分析情境因素。

菲德勒认为决定领导绩效高低的情境因素有 3 个: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任务结构;领导者的职

位权力。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菲德勒认为这个因素是最重要的,因为职位权力和任务结构大多可以置于组织的控制之下,但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不易控制,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影响下级对领导者的信任和爱戴。领导者和成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他们具有一种团队精神,相互支持,凝聚力强。

(2)任务结构。它是指工作任务的明确程度和人们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当下属成员对所承担任务的

性质、目的、方法和绩效标准清晰明确时,领导者对工作质量较易控制。含义模糊不清的任务会带来一种不确定性,从而降低领导者对情境的控制度。

(3)职位权力。这是指领导者所拥有的对下属的雇用、解雇、报酬和奖惩等正式的与领导者职位相关联的权力以及领导者从上级和整个组织各个方面取得的支持程度。职位权力是由领导者对其下属的实有权力。当领导者拥有一定明确的正式的职位权力时,则更容易使群体成员遵从他的领导。拥有较多正式权力

的领导者比那些权力少的人感觉更容易控制执行。根据这三个权变因素可以评估环境是否对领导者有利。

菲德勒指出,领导者与下属关系越好,任务结构化程度越高,职位权力越大,领导者拥有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越高,环境对领导者越有利;反之,环境对领导者则不利。这3 项权变因素组合起来,可以得到8 种不同的情境和类型,每个领导者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进行领导与情境的匹配。菲德勒把8种情境的每一种与3 项权变因素分别组合起来,进行各种匹

配。他认为,在领导职位权力不足、任务结构不明确、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恶劣的情境因素下,任务导向型的领导者将是最有成效的。在职位权力很高、任务结构明确、领导者与其成员关系良好等情境因素下,任务导向型的领导者也是最有成效的。但当情况在中等有利时,关系导向型的领导是最有成效的。总之,在情境因素最好或最差的条件下,应选择任务导向型的领导方式,反之,则应选择关系导向型的领导方式。

如下表所示:菲德勒领导权变模型的应用非常广泛。菲德勒认为,个体的领导风格是稳定不变的,个体的LPC 分数决定了他最适合于何种情境条件,因此,提高领导有效性的途径只有两条:第一条是替换领导者以适应情境。如果领导者不能适应他所在的领导情境,那么只能用另外一个领导者来替换他。第二条是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重新建构任务结构和领导职位权力,使环境符合领导者的风格。

2.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理论保罗.赫塞和肯尼斯.布兰查德在1981 年提出了情境领导理论(SLT ),受到了广大领导者的推崇,并被作为培训下属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情境理论与菲德勒权变理论的不同点在于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被领导者身上,重视下属的作用。认为恰当的领导方式必须根据下属的成熟度来确定,因为领导是通过被领导者起作用的,领导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被领导者,如果被领导者不认同、不接受领导者,无论领导者的观点多么正确,行动计划多么周密,都只能是领导者自己的事,难以变成现实,因此就没有什么绩效可谈。领导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被领导者的成熟度而定。成熟度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两方面,两个不同方面成熟度的高低结合形成了四种类型的成熟度构型,领导方式应随着被领导者成熟度的变化而变化。如下表所示:

(四)领导理论发展替代理论和自我领导理论领导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从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到权变理论,都在试图和揭示有效领导背后的真正原因。但从整体来说,仍然没有找到和揭示出真正的原因,这些研究都存在着不少的局限性,人们仍然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成员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并在领导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传统的官僚体制模式和领导方式受到挑战,人们积极寻找新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不断探索新的领导理论和方法。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信息网络化,时代在呼唤着新型的领导,迫切需要领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回应时代的呼唤和社会的挑战,人们经过在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中提出和产生了很多的新理论、新观点。如领导替代理论、交易型领导理论、改造型领导理论、领导激励理论、自我领导和超级领导理论等等,下面我们仅简要介绍一下自我领导和超级领导理论。

所谓“自我领导”,顾名思义,就是自己领导自己,即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就是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把

被领导者培养和造就成为领导者,使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努力地工作,使被领导者由过去的“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所谓“超级领导”,就是领导者带领下属领导他们自己。超级领导适用于那些有责任领导他人的管理者。

自我领导和超级领导有着内在联系。理解自我领导是理解超级领导的关键一步,因为对下属的所有控制最终要靠下属的自我影响起作用。无论控制从何而来,其效果仍然依赖于这些控制在多大程度上能被下属认同和内化。

自我领导有两类策略。第一类是注重有效的行为和行动,即以行为为中心的策略,对下属领导自己完成一些困难但又必须完成的任务十分有帮助,包括自定目标、自我提示、自我检查、自我排练。

即在完成一项重要任务之前进行周密的安排和训练,自行实施奖励和惩罚措施。第二类是注重有效的思想和情感,即以认知为中心的策略。认知策略主要是关于下属如何建构自己建设性的管理思维模式,然后通过它影响行为。这种策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考察如何利用来自任务本身的快乐和自然回报,以形成具有建设性的思想与感受;另一部分则通过信念、自我暗示和想像等方法形成建设性思维。

史学理论书单

《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参考书目 《史通笺注》,(唐)刘知几著;张振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上海:商务,1922年) 《历史是什么?》爱德华·霍列特·卡尔(Carr,E.H.)著;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商务印书观1986年 《历史的观念》柯林武德:,何兆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李振宏,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张广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 《史学导论》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马雪萍,陕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柯文著,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 《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刘泽华主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计量史学方法导论》Floud,R.,王小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计量史学基础——理论与方法》霍俊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利科(Ricoeur,Paul)著;王建华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西方历史哲学导论》韩震,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历史学家的技艺》布洛赫著,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彭卫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西方史学思想导论》陈勇、罗通秀编着,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杨豫、胡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 一、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况 现代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 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迄今为止,有一百余年的历史。 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其基本情况如下:1.一个研究的基本宗旨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不论有多少流派,有多少观点,经历了多少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不论其理论 的差异有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基本宗旨就是一个:通过辨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 寻求提高领导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这样一个目的而展开,无论是领导的特质 理论、行为理论,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价值理论,都概莫能外。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和宗旨,研究者不 断探索制约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从领导的素质特征到领导的行为模式,从领导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到领 导的价值取向等,拓展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领导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 成就,在领导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使领导科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2.两大研究领域 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从诞生起就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企业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和政府行政领导理论研 究领域。其中,企业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富,也最引人注目。如:世 界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K.布兰查德和S.约翰逊的《一分钟经理》、约翰.科特的《总经理》、《领导变革》、《变革的力量》、《现代领导的艺术》等,彼得.圣吉的《第 五项修炼》等。在政府领导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就少一点,如塔克的《政治领导》,尼克松的《领导者》, 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的《领袖论》等。这种状况与西方社会实际的生活特征是一致的。西方社会企 业高度发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上、规模上,都占绝对优势,并且,企业的生存竞争非常激烈, 这迫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不断创新领导模式,这推动了企业领导科学的深入发 展。西方一般领导理论主要来源于企业的领导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政府的领导改革,推动政府 行政领导科学的发展。企业的领导活动与政府的行政领导活动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 是如此,如企业要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战略发展计划,政府也要为国家确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 社会的发展战略;企业要为顾客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也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 要关注效率,政府也要注重效率,等等。因此,在西方的政府行政改革中经常借鉴企业领导的一些理论和 方法。如当前西方比较盛行的“政府再造”活动,就是运用企业的领导方法和精神来改造政府,提高政府 的效率,改善政府形象。但是,毕竟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在领导的本质、领导的原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 的差异,不能完全等同与互相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和改造。 3.两种研究范式 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从研究领导者(Leader)的角度入手来 研究领导理论(Leadership),二是从领导活动(Lead)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领导科学创立的初期, 主要是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不仅时间长,研究者多,而且成果多,影响大。西方领导理论在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从领导主体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素质、领导作用、领导方法的。尽管研究者 也离不开领导活动,但研究的重点在于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领导权力和权威、领导方法和艺术等,这些

东财《中西方管理思想与文化》单元作业二答案

东财《中西方管理思想与文化》在线作业二(随机)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孔子虽保留天命信仰,但不言天命,重生不问死,极力使自然人化,创立了以()为重心的思想体系。 A.爱民 B.勤政 C.忠恕 D.伦理政治 答案:D 2.在现代时期,西方文明是指()或北大西洋文明。 A.欧洲文明 B.澳大利亚文明 C.美洲文明 D.欧美文明 答案:D 3.过程论、()、整体论和道德论是易学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易经管理的基本原则。 A.理性论 B.思想论 C.人性论 D.关系论 答案:D 4.()最早将道家思想概括和总结为一种管理文化。 A.司马迁 B.老子 C.艾博契特 D.孟子 答案:A 5.()是企业基业长青之道。 A.“因物与合” B.“为而不争” C.“顺时变化” D.“内圣外王” 答案:D 6.罗马著名学者()在他的名著《博物志》中记载了中国丝绸运销罗马的情形:“…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丝绸之路”的名称,就是由此得来的。 A.普鲁塔克 B.普林尼

C.费正清 D.马可波罗 答案:B 7.()发扬了天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提出“扣其两端用其中”、“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A.董仲舒 B.孔子 C.老子 D.孟子 答案:B 8.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全都是为人设计的,始终都在讲人的问题,人是该书的起点和终点,因此,在思维方式上把人放在()之中来论证人的主体性问题,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A.理性关系 B.道德关系 C.人性关系 D.伦理关系 答案:D 9.西汉思想家( )以儒家为主导,以阴阳五行为框架,融道、法、名等各家,提出了更加系统、更加完备的整体模式。 A.张衡 B.司马迁 C.董仲舒 D.班固 答案:C 10.从哲学的()的角度看,哲学把已经达到的知识,作为一种极限,设置为前提进行再追问,所以哲学的批判本质上是一种前提性批判。 A.批判性 B.前瞻性 C.致极性 D.反思性 答案:C 二、多选题(共5 道试题,共40 分) 11.()三种核心价值就都被涵盖在民主总体目标之下。 A.平等 B.契约 C.自由 D.富强 E.民主 答案:ABC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解析化-PDF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解析化 ——节选自《管理思想史——西方管理思想的溯源及其历史演进》(陈继华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20.2.) 一、“解析化”的历史背景 “二战”以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的新时代,欧美各国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科技与生产迅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运用、工人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自然科学对管理过程的深度渗透等等带来的冲击,给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经济增长和企业繁荣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 另一方面:伴随着各领域学者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极大地增长,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计量学家、政治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都纷纷投入到管理理论研究的热潮之中。他们为了各种目的而标新立异,分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各种学术论著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呈现出“异彩纷呈、繁荣茂盛”的景象。管理理论研究开始朝着解析化、精细化方向前所未有地迅速发展。美国管理学者哈罗德·孔茨(1908~1984)在《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与《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两部著作中,对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各种流行学说加以分类,先后概括出六家和十一家学派。他形象地把这一时期特有的这一理论研究现象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孔茨认为,由于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管理研究思路。“丛林”中的每一种理论都是对管理某个侧面的强调,看起来都拥有其不可替代的合理性。 细心梳理这一时期的诸多管理思想流派,如以其对管理活动中的人性认知及其提出的对策来划分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将其大致分成以下几个类别的。 二、社会系统学派与决策理论学派 从学术逻辑看,社会系统学派的巴纳德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与稍后的决策理论学派的西蒙关系更为密切。日本管理学者占部都美曾经说过:“巴纳德是现代管理论①的生父,西蒙是巴纳德的直接继承人。所以,现代管理论又称为巴纳德-西蒙理论。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为今天的经营管理理论打下了根基。”② 出于对人性本质的不同理解, 巴纳德另辟蹊径,从人的自由意志及其实现机制出发构建了他的社会系统学派。该学派的人性假设的基础是其自谓的“完整人”,即认为人既是自由的人(其行为的感性、主观、个性方面),又是在特定组织中扮演角色的人(其行为的理性、客观、非个性化的方面)。也就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巴纳德将两种彼此相反的人性侧面结为一体,并当作自己理论的基石,在管理学中首次正面显示了人性的矛盾性结构。 社会系统理论实际上就是以此“人性的矛盾性结构”为基点,围绕着“协作系统”和“决策”两个中心概念展开的。巴纳德将组织看作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有意识协调活动和效力的“协作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作为一个“协作系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成员间的信息沟通。而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他的基本任务是:确定组织目标;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巴纳德从最简单的人类协作入手,揭示了组织的本质及其 ①这里所谓的现代管理论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起到70年代末“组织文化”理论兴起以前这一时期的西方管理理论。即“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作者注 ②(日)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11 月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圣才出品

第八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 8.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软权力论(见表8-1)★★★ 表8-1软权力论

考点二:地缘经济学★★★ 1.经济/生态政治学(见表8-2) 表8-2经济/生态政治学

2.地缘经济学概论(见表8-3) 表8-3地缘经济学概论

3.由地缘经济学引起的思考 (1)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斗争将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斗争,虽然这场斗争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企业和个人在国际经济上的斗争,但其实质是国家间、政府间、政策水平间的较量。 (2)冷战后国际经济斗争的目标再不是争夺领土,而是抢夺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种争夺国际经济主导地位成功的希望则是在高科技领域。这里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因素。 (3)在现在的国际关系中,企业和大公司承担了过去主权国家前台角色的相当部分。现在的国际关系,再不纯粹表现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而经常表现为跨国公司和跨国公司、企业和企业、跨国公司和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家,甚至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4)地缘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并不意味着国际合作自然会加强,国际市场将越来越开放。 在今天的战争中,武装斗争再不是进行战争的唯一方式。在经济利益、政治斗争和战争三者的关系上,过去的公式是:经济利益——政治斗争——战争(武装斗争);今天的公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为:经济利益——战争(非武装斗争)。 考点三:两枝世界政治论★★★ 1.“后国际政治”观和“分合论”世界观(见表8-4) 表8-4“后国际政治”观和“分合论”世界观

2.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分合论(见表8-5) 表8-5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分合论对照表 3.两枝世界政治概述(见表8-6) 表8-6两枝世界政治概述

第一章 领导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 (1)

第一章领导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 一、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由特定组织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组织目标,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调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的行为互动过程和强效社会工具。 这一含义包括五种要素: 1.领导主体。领导主体是指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个体或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是领导活动得以开展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2.领导客体。领导客体主要包括领导者的下属和部分领导相对方,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领导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密切合作与良性互动。 3.领导目标。领导目标是领导活动的方向,是实现组织绩效的基础性因素。 4.领导手段。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激励和调动下属的方式方法。 5.领导环境。领导活动是在具体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展开的,既包括宏观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微观意义上的组织环境。领导主体通过把握、利用和改造领导环境,实施领导活动,实现组织目标。 二、领导与管理 管理是与领导含义最接近、关系最密切的社会行为。科学地辨识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领导的本质,规范领导的职能,确保领导活动的顺利进行。 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 (1)领导的产生源于管理活动的需要。 (2)领导和管理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而来的,同时也具有管理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战略与战术的区别。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着眼于通过一定的领导手段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着眼于规范和引导下属完成管理任务。 (2)宏观与微观的区别。领导注重长期和宏观规划,不排斥带有一定风险性的战略;管理强调一定时间范围内微观上的具体工作的执行,追求合理性和可行性,希望降低甚至排除风险。

《史学理论参考书目》

史学理论经典书目 [中文书目]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2.〔唐〕刘知几,《史通》 3.〔汉〕司马迁,《史记》 4.杜维运,《中国史学史》(二)(台北:三民,1998) 5.杜维运,《中国史学史》(一)(台北:三民,1993) 6.周佳荣,《中国史学名著概说》(台北:唐山,1989) 7.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一)(台北:三民,1973) 8.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二)(台北:三民,1973) 9.麦劲生,《近代史学与史学方法》(台北:五南,2000) 10.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台北:巨流,2000) 11.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与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99增订新版) 13.李守常,《史学要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于沛主编,《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 15.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合肥:安徽人民初版社,1998)

16.周梁楷等,《史学导论》(台北:国立空中大学,1995) 17.周梁楷,《历史学的思维》(台北:正中,1993) 18.姜义华,《史学概论》(台北:水牛,1992) 19.甲凯,《史学通论》(台北:台湾学生,1985) 20.王尔敏,《史学方法》(台北:东华书局,1977) 21.李家祺,《历史纂述的方法》(台北:台湾商务,1970) 22.姚永朴,《史学研究法》(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 2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1922) 2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上海:商务,1933) 25.李思纯译,《史学原论》(上海:商务,1968) 26.何炳松,《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1927) 27.何炳松,《通史新义》(上海:商务,1928) 28.卫聚贤,《历史统计学》(上海:商务,1934) 29.李则纲,《史学通论》(上海:商务,1935) 30.杨鸿烈,《历史研究法》(长沙:商务,1939) 31.蔡尚思,《中国历史新研究法》(昆明:中华,1940) 32.吴泽,《中国历史研究法》(重庆:峨嵋,1942) 33.吕思勉,《历史研究法》(台北:华世,1974) 34.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台北:独立,1945) 35.许冠三,《史学与史学方法》(香港:自由,1958) 36.许冠三编译,《历史哲学与历史解释》(初版未详;台北有环宇刊 本)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根据我们的所学知识可以发现,中国和西方的早期管理实践中大国的形成都是管理思想萌芽的开始,例如在秦国和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就给我们留下了有关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帅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等方面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但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具体发展的不同,中西管理思想在管理价值观和管理哲学及其由此所决定的管理方法论和手段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具体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也同样是博大精深的,其中也包括许多宝贵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墨、法、农、道之说的反映和体现。中国管理思想的起源和农业密不可分,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畜牧业、手工业等社会分工之后,中国早期的管理活动和行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古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老子、孔子、商鞅、孟子、孙子、管子的管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主要侧重于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和法治。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经过五千年的积累与提炼,至今仍在国家和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一是缺乏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系,二是缺乏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同时,它自身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形态。 相比较之下,西方管理思想则是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科学管理运动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管理理

论,更是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的,因而形成了它自身的优点。这主要是: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严密的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当然西方的管理思想也是有一定弊端的。 中西管理思想各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而且优劣共生、利弊相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长处和短处,在中西管理思想中往往具有对应和互补的关系。因此,中西管理思想的交流、移植和融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改造和重建,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管理启示(精)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管理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西方社会的战后复兴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的高速发展,西方管理思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即现代管理理论时期。这一时期内,西方管理思想学术界所呈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无数的管理理论学派都在这一时期内崭露头角。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近代所有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学科群。纵观各个管理学派,其各有所长,智慧闪烁。然而回过头来,众所周知,我国的管理理论还处于一个以学习为主的阶段,我们甚至还没有一个自创的管理理论体系。这样,集西方古今管理理论思想大成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并且能够给予我国当代管理以许多启示的。向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学习,取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建立我们自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也是我国当代管理学者的重要任务。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时期内,虽然学派繁杂,但经过思考分析,不难寻求其共性,可以概括如下: 1.强调系统化。就是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 2.重视人的因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的可能满足人们需要,以保证组织中 全体成员其心协力地未完成组织目标而自觉作出贡献。 3.更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即注意“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就是在不违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发挥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从 而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

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各级主管 人员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5.加强信息工作。必须利用现代技术,建亿信息系统,以便有效、及时、准确 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促进管理的现代化。 6.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要把效率和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 管理的目的体现在效率和效果之中,也即通常所说的绩效。 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管理学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发展,进行管理实践,并 善于把实践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方法,形 成新的理论,促进管理学的发展。 8.强调“预见”能力。社会是迅速发展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人 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进行前馈控制,从而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9.强调不断创新。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意味着创新,就是在保证“惯 性运行”的状态下,不满足现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 织更加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 如果将以上几点共性再加以概括的话,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就是科学,系统,权变。结合我国管理实际考虑,我国现今的管理形式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管理者的决策大多缺乏远见并有失科学,对于企业和组织的成员管理者所使用的还多为简单的压力式鞭策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缺乏人性化,对于管理理论的应用较为单一,都是我国现阶段管理的缺陷。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精华即科学,系统,权变教会我们: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一、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况 现代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 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迄今为止,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其基本情况如下:1.一个研究的基本宗旨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不论有多少流派,有多少观点,经历了多少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不论其理论的差异有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基本宗旨就是一个:通过辨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寻求提高领导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这样一个目的而展开,无论是领导的特质理论、行为理论,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价值理论,都概莫能外。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和宗旨,研究者不断探索制约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从领导的素质特征到领导的行为模式,从领导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到领导的价值取向等,拓展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领导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领导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使领导科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2.两大研究领域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从诞生起就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企业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和政府行政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其中,企业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富,也最引人注目。如:世界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K.布兰查德和S.约翰逊的《一分钟经理》 约翰.科特的《总经理》、《领导变革》、《变革的力量》、《现代领导的艺术》等,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等。在政府领导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就少一点,如塔克的《政治领导》,尼克松的《领导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的《领袖论》等。这种状况与西方社会实际的生活特征是一致的。西方社会企业高度发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上、规模上,都占绝对优势,并且,企业的生存竞争非常激烈,这迫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不断创新领导模式,这推动了企业领导科学的深入发展。西方一般领导理论主要来源于企业的领导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政府的领导改革,推动政府行政领导科学的发展。企业的领导活动与政府的行政领导活动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如企业要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战略发展计划,政府也要为国家确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社会的发展战略;企业要为顾客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也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要关注效率,政府也要注重效率,等等。因此,在西方的政府行政改革中经常借鉴企业领导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当前西方比较盛行的“政府再造”活动,就是运用企业的领导方法和精神来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效率,改善政府形象。但是,毕竟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在领导的本质、领导的原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能完全等同与互相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和改造。 3.两种研究范式 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从研究领导者(Leader)的角度入手来 研究领导理论(Leadership),二是从领导活动(Lead )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领导科学创立的初期,主要是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不仅时间长,研究者多,而且成果多,影响大。西方领导理论在20 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从领导主体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素质、领导作用、领导方法的。尽管研究者也离不开领导活动,但研究的重点在于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领导权力和权威、领导方法和艺术等,这些内容不仅构成了领导理论的传统内容,而且成为领导理论不断创新的生长点。近20 多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不少学者从领导活动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尤

09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解析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011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人文传媒学院院(系、部)历史学专业级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期中试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名词解释 《论六家要指》 今古文《尚书》 《竹书纪年》 《后汉书》 《山海经》 二、简答题 1、梁启超在1902年《新史学》中指出旧史学有“四弊”是指什么? 2、春秋战国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材料分析 章学诚曾论述中国历史著作之体裁与思想的发展脉络,说:“《尚书》一变而为左氏之《春秋》,《尚书》无成法而左氏有定例,以纬经也。左氏一变而为史迁之纪传,左氏依年月而迁书分类例,以搜逸也。迁书一变而为班氏之断代,迁书通变化,而班书守绳墨,以示包括也。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曲备,皆为纪传之祖也。推精微而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迁书也。盖迁书体圆用神,多得《尚书》之遗,班氏体方用智,多得《官礼》之意也。”(《文史通义·书教下》) 请问章学城所讲“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书;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曲备,皆为纪传之祖也。推精微而

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迁书也”一名话是何意? 四、问答题 请说明《史记》一书的主要特点。 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011 —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 人文传媒学院历史系院(系、部)历史学专业 09 级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 《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史德” 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还没有穷尽治史的道理,具有“三才”,还要求具备“史德”。“史德”的内容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因为各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不同,对道德的要求也不同一样。章学诚认为“史德”就是“著述者之心术”。 2、裴松之(372—451)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刘宋初官中书侍郎,奉命作《三国志注》,元嘉六年(429)奏上。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陈寿的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又指出它“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所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经亡佚的。对于三国时代历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不下于陈寿本书。 3、《华阳国志》 中国现存最早而又基本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书。作者是东晋著名史学家常璩(约公元二九一-三六一)。《华阳国志》成书于公元355年之前,记载了中国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之远古典籍、神话、传说、沿革、地理、风土及人物史事。其时间则从上古直到东晋初年,即所谓“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全书共十余万字,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

第四章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 第一节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况 现代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迄今为止,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研究的基本宗旨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不论有多少流派,有多少观点,经历了多少不同的发展阶段,不论其理论的差异有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基本宗旨就是一个:通过辨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寻求提高领导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这样一个目的而展开,无论是领导的特质理论、行为理论,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价值理论,都概莫能外。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和宗旨,研究者不断探索制约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从领导的素质特征到领导的行为模式,从领导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到领导的价值取向等,拓展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领导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领导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使领导科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二、两大研究领域 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从诞生起就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 1、企业领导研究领域。企业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富,也最引人注目。如:世界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科特的《总经理》、《领导变革》、《变革的力量》、《现代领导的艺术》等。 2、政府行政领导研究领域。在政府领导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就少一点,如塔克的《政治领导》,尼克松的《领导者》,伯恩斯的《领袖论》等。 这种状况与西方社会实际的生活特征是一致的。西方社会企业高

2015级《西方管理理论》作业参考答案-(1)

《西方管理理论》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专题 1、西方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答: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孕育产生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2、西方管理理论从孕育产生到现代管理的四个阶段中,经历了哪几个演变过程?(绪论P16) 答:综合分析西方管理理论从孕育产生到现代管理的四个阶段,从规律性和总的发展趋势来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变过程: ⑴从总结企业的具体实践,到阐述一般原理的演变过程 ⑵从“经济人”的假设,到“社会人”、“决策人”、“复杂人”假设的演变过程 ⑶从把管理组织看作是封闭系统,到把它们看作是开放系统导演变过程 ⑷以定性分析为主,到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结合使用的演变过程 ⑸学派分化、百家争鸣,向兼收并蓄、相互综合的演变过程 3、西方管理理论在发展阶段中发生了哪三次重大的变化?(绪论P15) 答:西方管理理论在四个阶段中,发生了三次重大的理论变革,这也意味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三次大的技术革命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三次大的管理革命。 ⑴第一次管理理论的变革,也即第一次管理革命,就是泰罗科学理论即“泰罗制”的产生,它标志着管理科学的正式产生,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转向了科学管理。 ⑵第二次管理理论的变革,也即第二次管理革命,就是行为科学的产生,在人的假设理论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⑶第三次管理理论的变革,也即第三次管理革命,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 4、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具有什么特征?(绪论P6) 答:⑴在这一时期的管理理论研究中,充分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使管理思想,管理观念进一步现代化。 ⑵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设备等高科技成果广泛运用于管理中,使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进一步现代化。 ⑶管理理论向综合和“软化”发展,使管理决策和管理组织进一步现代化。 第二专题 1、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理措施和内容。 答;答案教学指导第8页。或者教材9页如下: 泰罗针对当时美国企业所存在问题,提出了许多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其中主要有: ⑴定额管理 实行定额管理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首要措施,内容有:提出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通过各种试验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 ⑵差别计件工资制 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通过计件研究、工时研究,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计算,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恰当的工资率,即对同一工作设两个工资率,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定额者,用较高的工资率计算工资;未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定额者,按较低工资率计算工资;工资付给工人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比较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熟知中外历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深入了解当代中外史学的现状,了解中外史学思潮的发展潮流,正确认识当代史学思潮、史学流派的倾向。对于中国传统史学的精髓,应有深入体认。具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研究当代世界和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确立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毕业后能够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有关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也能承担政策和理论研究以及宣传、文教、出版等方面的实际工作。 二、学习年限 三年,要求至少修满35学分。 三、研究方向 1.唯物史观与中国当代史学。 2.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 3.传统史学与传统文化。 四、教学实践 本专业研究生主要在本学院“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或与本专业有关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学中从事教学实践,由研究生导师或有关主讲教师负责指导。最后由指导教师作出考核评价。 五、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 本专业研究生必须经常关注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事件及其动态、进程,参加有关的时事、政治以及文化研讨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历史运动,写出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论文或调研分析报告。研究生不定期参加校、院、所举行的学术活动。读硕期间须在正式学术刊物发表一篇以上学术论文。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的实绩,逐年记入学籍档案。研究生必须完成规定任务,才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六、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对中西方管理思想差异的分析

对中西方管理思想差异的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趋一体化,跨文化管理亦日益成为中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探究导致东西方企业管理差异的文化原因,有利于人们深入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特征,从而更好地迎接世界性的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d world economy globalizatio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has also become Chinese theoretical circles and enterprises must face an important issue. Therefore, research led to the East-West cultural differences caus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helpful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features, so as to better meet the world's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challenge. 关键词:中西方管理思想;管理思想;差异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 thoughts; management idea; difference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 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 理思想的区别。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管理思想源远流长,其中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诸如“按等级观念行事”及“和为贵”的思想使中国企业管理者不善于对下级授权,中国企业拥有较大权力的人往往具有某种特权,下属对上级有强烈的依附心理。“仁义治天下”“、克己复礼”,中国企业管理者十分注重感情投资与道德教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强调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等等。中国管理文化萌芽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优点就在于强调和谐、稳定与团体意识,这对于避免组织内部的矛盾冲突,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大的作用。然而,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管理更多地体现为人治而非法治,所以在具体规章制度的执行过

管理学考研复习笔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2017管理学考研复习笔记:西方现代管理思 想的发展 2.3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发达的国家的劳工运动有了发展,劳资矛盾尖锐 2:企业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 3:科学技术急速发展,新兴工业不断出现,技术更新速度空前加快 4: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 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a: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 b: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 c: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一:“行为科学”学派 (一) 行为科学的由来 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 行为科学——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 霍桑试验 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 过程: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

结论: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新型的领导方法,主要是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合作。 影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 (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而驱使的行为————目标的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观点 a: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b: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感情和归属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缺点:它只是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同的。此外,这一理论也没有考虑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赫茨伯格抛弃了传统的观点:满意——(对立面)——不满意 提出新观点: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 调查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面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后者叫保健因素 (1) 保健因素: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史学史名词解释

史学史名词解释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 (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 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 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 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 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 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 二万余字,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 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与《汉 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 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

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修成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 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杜佑:(735--812),唐中叶宰相,政治家、史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