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七章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第十七章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第十七章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第十七章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第十七章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一、问答题

1、什么是缓释制剂、控释制剂?有何异同?与普通制剂相比有何特点?

2、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应符合什么条件?

3、缓、控释制剂的组成?设计原理是什么?

4、什么是微丸?有何特点?

5、微丸在应用上有何特点?有哪些制备方法?

6、制好微丸的关键是什么?

7、简述微囊的含义,特点及应用。

8、举例阐述微囊不同的制备方法的适用范围。

9、什么是微囊化?药物微囊化有何特点?微囊制备方法有哪些?

10、单凝聚法和复制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原理?

11、试分析微囊的囊材选用原则及其与制备工艺的关系。

12、试解释控制微囊囊径大小的必要性并说明影响微囊囊径大小的因素。

13、举例说明微囊中药物的释放机理及影响释放的因素。

14、复凝聚或单凝聚工艺制备微囊的关键是什么?

15、哪些药物不宜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试举具体药物两种以说明。

16、制备透皮吸收控释制剂的关键是什么?

17、试述渗透泵控释片剂的控释原理。

18、渗透泵型控释苯巴比妥钠片剂中由于苯巴比妥钠饱和溶液产生的渗透压(π)

π=υCsRT/M

上式中,υ为一分子苯巴比妥钠离解的微粒数,即υ=2。苯巴比妥钠在常温时的饱和浓度为Cs=100g/L,其分子量为254.2g,R为气体常数。T为人体的温度。试用上式计算此药产生的渗透压。

19、控释制剂通常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你认为哪部分最为关键?

20、眼用毛果芸香碱控速释药体系中,为什么加海藻酸钠?

21、试比较氯化钾溶液剂、氯化钾普通片剂与氯化钾渗透泵片剂的优缺点。

22、评价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的方法有哪些?

23、胃内滞留型制剂应具有哪些特性?如何设计该类制剂的处方?

24、缓控释制剂的释放度试验采用的溶出度试验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25、试列举制备口服渗透泵片时常用的半透膜材料、渗透促进剂和推动剂。

二、单选题

1、关于缓释制剂特点,错误的是()

A、可减少用药次数

B、处方组成中一般只有缓释药物

C、血药浓度平稳

D、不适宜于半衰期很能短的药物

E、不适宜于作用剧烈的药物

2、渗透泵片控释的原理是()

A、减少溶出

B、减慢扩散

C、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

D、片内渗透压大于片外将药物从细孔子压出

E、片外有控释膜,使药物恒速释出

3、以下对渗透泵片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释药不受胃肠道pH的影响

B、当片芯中药物浓度低于饱和溶液浓度时,药物以非零级速率释放

C、当片芯中的药物未被全部溶解时,药物以一级速率释放

D、药物在胃与肠中的释药速率相等

E、药物的释放与半渗透性衣膜的厚度有关

4、缓释制剂中延缓释药主要应用于()(A)

A、口服制剂

B、注射制剂

C、粘膜制剂

D、皮肤制剂

E、直肠制剂

5、下列关于骨架型缓释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亲水凝胶骨架片中药物的释放比较完全

B、不溶性骨架片中要求药物的溶解度较小

C、药物从骨架片中的释放速度比普通片剂慢

D、骨架型缓释片一般有三种类型

E、骨架型缓释片应进行释放度检查,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6、微囊剂与胶囊剂比较,特殊之处在于()

A、可使液体药物粉末化

B、增加药物稳定性

C、提高生物利用度

D、药物释放延缓

E、掩盖药物不良嗅味

7、利用亲水胶体的盐析作用而析出微囊的是()

A、单凝聚法

B、复凝聚法

C、溶剂-非溶剂法

D、界面缩聚法

E、喷雾干燥法

8、可作为渗透泵制剂中渗透促进剂的是:

A、氢化植物油

B、脂肪

C、淀粉浆

D、蔗糖E.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

9、可作为溶蚀性骨架片骨架材料的是:

A、硬脂酸

B、聚丙烯

C、聚硅氧烷

D、聚乙烯

E、乙基纤维素

10、以下可用于制备亲水凝胶骨架片的材料是()

A、海藻酸钠

B、聚氯乙烯

C、脂肪酸

D、硅橡胶

E、蜂蜡

11、下列数学模型中,不是作为拟合缓(控)释制剂的药物释放曲线的是:

A、零级速率方程

B、一级速率方程

C、Higuchi方程

D、米氏方程

E、Weibull分布函数

三、多选题

1、控释制剂由()组成。

A、药物的贮库

B、控释部分

C、能源部分

D、传递孔道

E、速释部分

2、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方法主要有()。

A、减小药物的溶出速率

B、减小药物的扩散速度

C、减小药物的释放速度

D、减小药物的崩解速度

E、减小药物的吸收速度

3、减少药物溶出可通过()

A、控制难溶性药物粒径

B、将药物混悬于植物油中制成油溶液型注射剂

C、将药物包裹于疏水性溶蚀性骨架中,制成适宜剂型

D、将药物包裹于亲水性胶体骨架中,制成适宜剂型

E、固体分散

4、常见的膜控释制剂有()

A、胃内漂浮片

B、眼用控释膜

C、微孔膜包衣

D、皮肤用控释制剂

E、骨架片

5、以减少扩散速率为主要原理的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有:

A、制成包衣小丸或包衣片剂

B、控制粒子的大小

C、将药物与高分子化合物制成难溶性盐

D、增加制剂的黏度以减少扩散速率

E、制成乳剂

6、不适于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有()

A、口服后吸收不完全或吸收无规律的药物

B、生物半衰期过短(t1/2<1小时)且剂量大的药物

C、生物半衰期很长的药物(t1/2>24小时)

D、剂量需要精密调节的药物

E、药效剧烈的药物

7、口服缓释制剂可采用的制备方法有:(BCDE)

A、增大水溶性药物的粒径

B、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C、包衣

D、微囊化

E、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8、()是微囊化的优点。

A、延长药效

B、降低毒副作用

C、增加药物稳定性

D、掩盖不良嗅味

E、改善药物的流动性和可压性

9、微囊中药物通过()等机理释放。

A、扩散

B、溶解

C、降解

D、崩解

E、均不是

10、以下属于缓释制剂的是()

A、膜控释小片

B、渗透泵片

C、微球

D、骨架型缓控释片

E、脂质体

11、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药物理化因素是:

A、pKa、解离度和水溶性

B、分配系数

C、晶型

D、稳定性

E、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四、配伍选择题

[1~5]

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B、单硬脂酸甘油酯

C、大豆磷脂

D、无毒聚氯乙烯

E、乙基纤维素

1、可用于制备脂质体的是()

2、可用二制备溶蚀性骨架片的是()

3、可用于制备不溶性骨架片的是()

4、可用于制备亲水凝胶型骨架片的是()

5、可用于制备膜控释片的是()

[6-10]

A、甘露醇

B、大豆磷脂

C、羟丙甲基纤维素

D、离子交换树脂

E、硅橡胶

6、可作为渗透泵片的渗透压促进剂的是()

7、可在缓控释制剂中作为水溶性致孔剂的是()

8、可作为片剂薄膜包衣材料的是()

9、可作为制备脂质体的材料的是()

10、可作为制备药物树脂的材料的是()

[11-15]

A、聚乙二醇

B、乙基纤维素

C、羟丙甲纤维素

D、单硬脂酸甘油酯

E、硅橡胶

11、可作为不溶性骨架材料的是()

12、可作为控释膜材料的是()

13、可作为渗透泵片推动剂的是()

14、可作为生物溶蚀性骨架材料的是()

15、可作为亲水凝胶型骨架材料的是()

[16-20]

A、不溶性骨架片

B、渗透泵片

C、膜控释小丸

D、亲水凝胶骨架片

E、溶蚀性骨架片

16、以药物及渗透活性物质等为片芯,用醋酸纤维素包衣,片面上用激光打孔的片剂:

17、用挤出滚圆法制得小丸,再在小丸上包衣:

18、用脂肪或蜡类物质为骨架制成的片剂:

19、用无毒聚氯乙烯或硅橡胶为骨架制成的片剂:

20、用海藻酸钠为骨架制成的片剂:

五、比较选择题

[1-5]

A、单凝聚法

B、复凝聚法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1、以电介质或强亲水性非电介质为凝聚剂()

2、利用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高分子做囊材()

3、制备好的凝聚囊需固化()

4、属于物理机械法制备微囊()

5、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成微小胶囊()

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推荐阅读:2013事业单位招聘| 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单选题】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脂溶性越大,越有利于透皮吸收 C.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答案】C。 解析: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是影响透皮给药系统药物吸收最大的屏障,角质层下是活性表皮,二者共同构成表皮层。药物分子量过大,难以透过角质层,不利于吸收,故A选项错误;药物脂溶性大,易于透过角质层,但难以进入角质层下由水性组织构成的活性表皮,故B 选项错误;药物经皮给药能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首过消除,药物直接进入血液,C选项正确;药物经皮肤进入血液的速度和剂量都十分有限,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合制成经皮给药制剂,故D选项错误。 小结: 经皮给药制剂,也称透皮给药系统,中公教育专家安雅晶认为,常考点有以下两方面。 1.经皮给药制剂的特点: (1)优点 ①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②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局限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水溶性药物的皮肤透过率非常低,不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制剂。 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1)生理因素 包括: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厚度,皮肤条件,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等。 (2)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包括:药物剂量和药物的浓度,分子大小及脂溶性,pH与pKa,制剂中药物的浓度等。

缓释控释制剂制剂习题及答案

缓释、控释制剂和口服定时、定位给药系统练习题: 1.缓释制剂 2.控释制剂 3.迟释制剂 4.脉冲制剂 5.结肠定位制剂 6.肠溶制剂 7.释放度 8.生物粘附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渗透泵片控释的基本原理是 A.片剂膜内渗透压大于膜外,将药物从小孔压出 B.药物由控释膜的微孔恒速释放 C.减少药物溶出速率 D.减慢药物扩散速率 E.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 2.以下可用于制备亲水凝胶骨架片的材料是 A.海藻酸钠 B.聚氯乙烯 C.脂肪酸 D.硅橡胶 E.蜂蜡 3.以下对渗透泵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释药不受胃肠道pH的影响 B.当片芯中药物浓度低于饱和溶液浓度时,药物以非零级速率释放 C.当片芯中的药物未被全部溶解时,药物以一级速率释放 D.药物在胃与肠中的释药速率相等 E.药物的释放与半渗透性衣膜的厚度有关 4.下列数学模型中,不是作为拟合缓(控)释制剂的药物释放曲线的是 A.零级速率方程 B.一级速率方程 C. Higuchi方程 D.米氏方程 E. Weibull分布函数 5.下列关于骨架型缓控释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亲水凝胶骨架片中药物的释放比较完全 B.不溶性骨架片中要求药物的溶解度较小 C.药物从骨架片中的释放速度比普通片剂慢 D.骨架型缓控释片一般有三种类型 E.骨架型缓控释片应进行释放度检查,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6.可作为渗透泵制剂中渗透促进剂的是 A.氢化植物油 B.脂肪 C.淀粉浆 D.蔗糖 E.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7.下列不是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的为

A.渗透压原理 B.离子交换作用 C.溶出原理 D.扩散原理 E.毛细管作用 8.可作为溶蚀性骨架片的骨架材料是 A.硬脂酸 B.聚丙烯 C.聚硅氧烷 D.聚乙烯 E.乙基纤维素 9.最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半衰期为 A.15h B.24h C.48h D.<1h E.2~8h 10.可作为不溶性骨架片的骨架材料是 A.聚乙烯醇 B.壳多糖 C.果胶 D.海藻酸钠 E.聚氯乙烯 (二)配伍选择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5】 A.聚乙二醇 B.乙基纤维素 C.羟丙甲纤维素 D.单硬脂酸甘油酯 E.硅橡胶 1.可作为不溶性骨架材料的是 2.可作为控释膜材料的是 3.可作为渗透泵片的推动剂的是 4.可作为生物溶蚀性骨架材料的是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摘要]技术的不断进展,缓控释制剂作为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应运而生。本篇就现存的缓控释给药系统做了综合的概述和评价,总结了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其发展与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 关键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system)亦称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是指通过适宜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以及排泄的过程,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或者减轻其毒副作用的给药系统,动力学为一级释放。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system)能够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使其符合药物动力学需要,保持较长时间体内药物治疗浓度的恒定,免除峰谷现象,药物以受控形式恒速(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吸收部位释放,动力学为零级或接近零级释药【1】。 1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1. 1 微囊(球) 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水溶性药物扑热息痛的控释聚合物微囊,得到微囊的可压性远远相应的扑热息痛物理混合物。虽然粉末不能减慢药物的释放,微囊压片却可在聚合物含量很少时显示出良好的控释性,并且刺激性低。 1. 2 口服缓释生物黏附片 生物黏附片在水介质中表面呈胶凝的屏障可减慢药物释放速率,制剂材料起到黏附和缓释两个作用。 口服缓释生物粘附片,因为不需要经过吸收,没有肝肠循环因此能最大限度的进入血液系统以快速地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且,可以改善病人粘附药物输送系统(频率)提供一个有希望的办法控制和具体地点传递到胃肠道的附加设备的粘液和粘膜经呼吸道生物粘附的过程中,这些粘附系统也被称为亲密之间的联系的剂型和吸收黏膜,导致较高的药物通量通过吸收组织提高生物利用度【2】。 1. 3胃内滞留型漂浮缓释片 曲莉,王智民等【3】等据流体动力学平衡控制系统( The Hydronamically Balanced controlleddrug delivery System ,HBS) 原理设计制备,是一种不崩解的亲水性凝胶骨架制剂,口服后与胃液接触时,亲水凝胶便开始产生水化作用,膨胀使其密度小于1而漂浮于胃液上,同时制剂表面形成一层水不透性胶体屏障膜,该胶体界面层控制了制剂内的药物与溶剂的扩散速率,从而延长药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及控制了药物的释放速度,直至负载药物释放完全。 1. 4结肠靶向定位给药系统 程刚等【4】依赖型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NE 30 D 为膜材,制备茶碱薄膜衣片以γ- 闪烁照相研究该制剂在体内胃肠道的转运情况。结果体外6.5 h 释放的制剂口服8.0 h 后到达升结肠处开始释药,且体内释药与体外释药有一定的相关性。 1. 5固脂纳米粒 口服给药的喜树碱固脂纳米粒中药物的体外释放可达 1 周。对于喜树碱和其他脂溶性药物而言,固脂纳米粒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口服给药的缓释系统。 2 靶向给药系统 2. 1 肝靶向给药 前体药物是由活性药物衍生而成的药理惰性物质,能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其治疗作用。薛克昌等【5】为提高拉米夫定的肝靶向性,制备了十

经皮给药系统习题及答案

经皮给药系统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离子导入技术 2.压敏胶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背衬层的厚度 D.基质的pH E.药物相对分子质量 2.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主要作用于毛囊和皮脂腺 C.药物在皮肤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 3.下列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E.同系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 4.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 A.增加贴剂的柔韧性 B.使皮肤保持润湿 C.促进药物经皮吸收 D.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E.使药物分散均匀 5.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熔点高,有利于透皮吸收 C.透皮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了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E.透皮吸收制剂需要频繁给药 6.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 A.崩解剂 B.背衬层 C.粘胶剂层(压敏胶) D.防粘层 E.渗透促进剂 7.药剂中TDS或TDDS的含义为 A.药物靶向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多单元给药系统 D.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E.智能给药系统 8.适于制备成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 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 B.离子型药物 C.熔点高的药物 D.每日剂量大于10mg的药物 E.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的药物 9.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A.乙醇 B.山梨酸 C.表面活性剂 D.二甲基亚砜(DMSO) E.月桂氮酮 10.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218

第十七章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第十七章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一、问答题 1、什么是缓释制剂、控释制剂?有何异同?与普通制剂相比有何特点? 2、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应符合什么条件? 3、缓、控释制剂的组成?设计原理是什么? 4、什么是微丸?有何特点? 5、微丸在应用上有何特点?有哪些制备方法? 6、制好微丸的关键是什么? 7、简述微囊的含义,特点及应用。 8、举例阐述微囊不同的制备方法的适用范围。 9、什么是微囊化?药物微囊化有何特点?微囊制备方法有哪些? 10、单凝聚法和复制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原理? 11、试分析微囊的囊材选用原则及其与制备工艺的关系。 12、试解释控制微囊囊径大小的必要性并说明影响微囊囊径大小的因素。 13、举例说明微囊中药物的释放机理及影响释放的因素。 14、复凝聚或单凝聚工艺制备微囊的关键是什么? 15、哪些药物不宜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试举具体药物两种以说明。 16、制备透皮吸收控释制剂的关键是什么? 17、试述渗透泵控释片剂的控释原理。 18、渗透泵型控释苯巴比妥钠片剂中由于苯巴比妥钠饱和溶液产生的渗透压(π) π=υCsRT/M 上式中,υ为一分子苯巴比妥钠离解的微粒数,即υ=2。苯巴比妥钠在常温时的饱和浓度为Cs=100g/L,其分子量为254.2g,R为气体常数。T为人体的温度。试用上式计算此药产生的渗透压。 19、控释制剂通常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你认为哪部分最为关键? 20、眼用毛果芸香碱控速释药体系中,为什么加海藻酸钠? 21、试比较氯化钾溶液剂、氯化钾普通片剂与氯化钾渗透泵片剂的优缺点。 22、评价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的方法有哪些? 23、胃内滞留型制剂应具有哪些特性?如何设计该类制剂的处方? 24、缓控释制剂的释放度试验采用的溶出度试验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25、试列举制备口服渗透泵片时常用的半透膜材料、渗透促进剂和推动剂。 二、单选题

骨架缓释片

缓控释制剂由于其特有的优越性,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医药工业发展较为重要的方向。骨架片(MatrixTablets)是 缓控释制剂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在新型骨架片的制备,最佳释放外形设计及体外释放行为的描述和评价等方面的 研究都有很大进步。传统的骨架片按制剂骨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不溶性骨架缓控释片、亲水凝胶骨架缓控释片、蜡质骨架缓控释片以及混合材料骨架缓控释片4 种。其中,亲水凝胶骨架缓控释片可作为可溶性药物和难溶性药物的载体,是目前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主要类型之一,约占上市骨架片品种的60%~70%。与一般骨架片相比,新型骨架片主要是在制备工艺方面进行了改进,通过多层骨架缓控释技术、几何异型骨架技术等方式使药物实现定速、定位、定时释放的目的。现就下列几个方面概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骨架型制剂是指药物和一种或多种惰性固体骨架材料通过压制或融合技术制成片状、小粒或其它形式的制剂。大多数骨架材料不溶于水.其中有的可以缓慢地吸水膨胀。骨架型制剂主要用于控制制剂的释药速率,一般起控释、缓释作用。骨架型制剂是根据药物的溶出、扩散、离子交换等原理,对药物原料加工处理和对骨架材料的选用、组合,经过剂型的工艺过程而成型。不同的骨架型制剂的工艺过程是不同的,多数的骨架型制剂可用常规的生产设备、工艺制备,也有用特殊的设备和工艺,例如微囊法、熔融法等。骨架型制剂常为口服剂型,也有植入剂、眼用膜剂等。 缓释制剂释药主要是溶出原理,扩散原理及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作用。骨架片主要有三种类型:溶蚀性骨架片,不溶性骨架片和亲水性凝胶骨架片,释药机制各不相同。由不可溶解但可溶蚀的蜡质材料制成的溶蚀性骨架片是 通过孔道扩散与蚀解控制药物来释放。不溶性骨架片的药物释放是液体穿透骨架,将药物溶解然后从骨架的沟槽 中扩散出来,故孔道扩散为限速步骤,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亲水性凝胶骨架片中药物的释放与药物性质有关" 亲水凝胶遇水后形成凝胶,水溶性药物的释放速度取决于药物通过凝胶层的扩散速度,而水中溶解度小的药物,释 放速度由凝胶层的逐步溶蚀速度所决定,不管哪种释放机制,凝胶最后完全溶解,药物全部释放。 多层骨架片(Multi- layered matrix tablet) 多层骨架片的设计 多层骨架片通常分为主药层和屏障层两部分。主药层和屏障层两部分,主药层和屏障层相对位置可灵活搭配。如主药层可在中间,上下层为屏障层,或上下层是含药层,中间为屏障层等。屏障层可为亲水性材料或疏水性材料或不同规格的一类辅料,具体可根据药物性质及释药要求来选择。多层骨架系统控制释药方式的手段有以下两种:一是骨架材料的性质,控制基质的水合速度及膨胀或扩散速度。二是调整药物与溶出介质的接触面积。屏障层能降低活性药物与溶出介质的接触面积,通过调节屏障层的面积和用量来调节释药速度,另外,有研究发现,不同性质的基质与主药混合,能表现出溶蚀、膨胀等不同释药机制,溶蚀层、膨胀层、裂解层在多层骨架体系中的相对位置不同,对整体释药速度的影响也不同。 多层骨架片的释药方式 Krishnaiah等学者研制了以瓜尔胶为屏障层基质的美托洛尔三层片,研究表明瓜尔胶是水易溶性药物的良好载体,瓜尔胶与主药之间无相互作用。相比美托洛尔普通骨架片,以瓜尔胶为屏障层的三层片能调节控制药物在不同的时间段释放药物。体内研究表明瓜尔胶三层片能使美托洛尔药物延迟释放,减缓普通骨架片初期的快速释药。国外学者对比了萘普生速释/缓释片与伊兰公司美国上市产品萘普生缓释片(Naprosyn SR)的体内释放度,发现两者具有生物等效性。速释/缓释多层片可以通过压制双载药骨架(即速释层和缓释层基质中均含有药物)来实现。药物服用后,初期能迅速释放出有效血药浓度的药物达到治疗效果,随后以恒速释放维持血药浓度。由于单一的零级药物释放不能满足治疗目的,国外学者又根据治疗目的设计了多种药物释放模式如脉冲,结肠靶向,双相释药(Biphasic linearRelease)等等,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多样化的给药方案。 多层骨架片,这类制剂通常分为主药层和屏障层两部分,比较多见的为三层骨架片,此制剂上下两层均为屏障层,中间为主药层,边缘裸露在外。屏障层可为亲水性材料或疏水性材料,具体可根据药物性质及释药要求来选择。LiBoYang等用PEO!HPMC乳糖作为三层片的辅料,通过调整三者比例及加入NaHCO3制成上层片,加入药物茶碱制成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2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从理论上讲,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制与西药缓控释制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然而,由于中药及其复方具有多成分、多作用、多途径、多靶点整合调节的作用,它不同于结构清楚、成分单一、作用靶点明确的化学药品,加之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发展相对较晚,还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其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大多是从西药的缓控释制剂中照搬过来,由于中药固有的特性,西药缓控释理论及技术往往并不完全适用于中药。目前,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理论及技术体系尚处于研究与完善阶段,制备中药缓释、控释制剂还存在许多困难,在制剂过程及质量评价中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药材的前处理,②有效成分的确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③缓控释制剂处方设计(辅料、制备方法),④缓控释制剂的质量综合评价(体外释放度、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生物利用度、),⑤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理研究 2.1药材的前处理 研制中药及复方缓控释制剂的前提是,明确其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最起码要明确中药及复方中每一中药起药效作用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群及其主要的有效成分。这样才能明确中药提取分离的对象,为中药制剂制备过程的前处理及缓释制剂的设计、制备与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药成分复杂,即使是单味中药,往往含有数类、几十种甚至于上百种化学成分,其活性成分往往不明确,杂质含量较高,服用量大,使得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很难进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结合药效学试验,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这是中药缓释制剂与西药缓释制剂最大区别之处,也是中药缓释制剂制备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中药制剂成型工艺的基础。 近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声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旋转提取法等新提取方法的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提取效率,降低了有效成分的损耗。同时,新的分离与纯化方法如絮凝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高速离心法、分子蒸馏技术等的应用,使中药提取物“去粗存精”更加完善。不仅使分离纯化

阿司匹林缓释片

实验题目:阿司匹林缓释片 小组成员:陈艺贞、陈源、區文花、郭文婷、袁慧敏、贾舒云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缓释制剂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 2、掌握溶蚀性和亲水凝胶骨架型缓释片的缓释机理和制备工艺 3、熟悉缓释片释放度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 作用的制剂。口服缓释制剂可根据释药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和零级动力学方程分为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缓、控释制剂与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用药次数少,作用时间延长,可减少给药后血药浓度的谷峰比,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口服缓释制剂在人体胃肠道的转运时间一般可维持8-12个小时,根据药物用量及药物的吸收代谢性质,其作用可达12-24小时,患者一天口服1-2次。 口服缓、控释制剂有多种模式,常见的有贮存型和骨架型两大类 型。其中骨架型缓释片剂根据使用的骨架材料不同,又可分为不溶性骨架。溶蚀性骨架和亲水凝胶骨架片。 由于缓释制剂中含药物量较普通制剂多,制剂工艺也较复杂。为

了既可获得可靠的治疗效果又可避免突释引起毒副作用的危险性,需制订出合理的体外药物释放度试验方法,以检测产品的生产过程及产品进行质量控制。除另有规定外,缓释制剂的体外药物释放度可采用溶出度测定仪,温度模拟体温控制在37C 士0.5C,释放介质一般选用水、 O.1mol/L盐酸或pH6.8磷酸盐缓冲液。对难溶性药物可选用0.1%-0.5%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在缓释、控释制剂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建议测定3个不同pH介质的释放曲线,即pH1-1.5, pH4-4.5, PH6-6.8。通过体内吸收过程研究,找出在何种pH条件下,体内外相关性最佳,作为质量标准释放度制订的依据。 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体外释放速率实验应能反映出受试制剂释药速率的变化特征,且能满足统计学处理的需要,释药全过程的时间不应短于给药的间隔时间,且累积释放率要求达到90%以上。制剂质量研究中,应将释药全过程的数据作累积释放率-时间的释放率曲线图,制订出合理的释放度取样时间点。除另有规定外,从释药速率曲线图中一般至少选出3个取样点作为药物释放度的标准。第一个时间点通常为1h或 2h,这个时间点主要考察释放的特性与趋势。具体时间及释放量根据各品种要求而定,最后一个时间点,主要考察制 剂是否基本上释放完全,释放量要求75%以上。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缓释片与控释片有何区别

缓释片与控释片有何区别? 要用半量,是否均可掰开用? 1、控释、缓释片,不可掰半服用 近年来上市的控释、缓释片剂药物越来越多。因为它能起到长效作用,减少服药次数,给病人服药带来了方便。如氨茶碱缓释片(常欣)是治疗中老年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疾病的常用药物;硝苯地平(心痛定)缓释片则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吗啡控释片常用于晚期癌症的口服止痛。但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在服用这些药物时为了便于服用常将药片掰成几半,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控释、缓释制剂这类药物,是在生产时加入了特殊的材料,药片内所含的药物成分被分成速释和缓释两部分,然后通过特殊成分形成的隔膜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以达到控释、缓释和速效长效的目的。药片被分割后控释膜或控释骨架被破坏,药物会迅速释放出,就达不到控释缓释和速效长效的目了,有时还可以引起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造成药物中毒。 【例如】吗啡的控释制剂,服用它后使疼痛大大减轻,如果将一粒药片分成2份,老年人一次服用半粒,其结果就有可能引起吗啡中毒。2003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报告,1例患者因同时服用研碎的硝苯地平缓释片和拉贝洛尔,出现心动过缓伴低血压,最终死亡。一女性患者,38岁,因急性呼吸困难入院,被诊断为急性肺水肿和肺炎。症状稳定后,改为口服肼苯哒嗪、拉贝洛尔和硝苯地平缓释片,这些药物经研碎后经鼻饲管投药。随后患者病情恶化,出现心动过缓伴低血压,时有心搏停止发生。次日早上,再次给予拉贝洛尔和硝苯地平缓释片,药物同样被研碎后经鼻饲投药,患者病情再次恶化,出现心动过缓伴低血压,最终死亡。该病例表明,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当口服缓释药物被研碎后,它的缓释特性遭到破坏,导致了药物生物利用度迅速升高,使患者出现严重低血压。而合用拉贝洛尔则又抑制了心率的代偿性增高。 专家认为,患者低血压的发生与硝苯地平缓释片研碎服用且与拉贝洛尔联合用药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 因此,控释、缓释片剂不可以分割服用。正确的用法是让老年人尽量取站位或坐位,慢慢用温开水送服,必要时可以让老人适当多喝一点水。 2、缓释片与控释片有区别,主要是药物服用以后释放的区别 缓释片都是用许许多多网格状膜将药物分子包裹起来,服用以后释放速度比普通片要慢些。 控释片的制作工艺要更复杂,一般是使用一个在体内不可降解的囊将药物包裹起来(其实你就是想掰你也掰不开,我实验过掰拜心同,呵呵,不借助锋利的工具是很难掰开的,这样很好,使得一些有"非分"之想的人"徒劳无功"),然后利用激光打孔技术将囊打孔,在囊吸收水分后,囊内一药垫会膨胀,把药物从激光打孔处推挤出来,达到定量控制释放的目的。 缓释片与控释片都不能掰开使用,因为这类药物掰开或咬碎后,缓释片破坏网状结构,致使变成普通片,控释片失去了费用昂贵的激光打孔价值,快速释放.而且会增加毒副作用。 另外,缓释片与控释片这两种药物都不能用我们所说的药物半衰期来评价.如果某人说某缓释片或控释片半衰期比不使用这种技术的长多少多少,那你可以告诉他.药物的半衰期是其固有特性,不会因你的剂型改变而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只是药物的动力学。 其实,心内科的波依定就是非洛地平缓释片,而拜新同是硝苯地平控释片,络活喜不是缓释片也不是控释片,它是真正意义的因为自身半衰期长而起到长效目的的。

第十八章透皮给药制剂

第十八章透皮给药制剂 一、问答题 1、什么是经皮吸收制剂?应用特点?由哪几部分组成? 2、经皮吸收过程怎样?影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有哪些? 3、试述膜控释型TDDS的基本结构。 4、经皮吸收制剂的特点是什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5、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离子导入的有效性? 二、单选题 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 A、皮肤因素 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C、背衬层的厚度 D、基质的pH E、药物相对分子质量 2、下列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错误的为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 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储库 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 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 E、同系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 3、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熔点高,有利于透皮吸收 C、透皮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了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E、透皮吸收制剂需要频繁给药 4、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 A、崩解剂 B、背衬层 C、粘胶剂层(压敏胶) D、防粘层 E、渗透促进剂 5、药剂中TDS或TDDS的含义为 A、药物靶向系统 B、透皮给药系统 C、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D、智能给药系统 6、适于制备成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 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 B、离子型药物 C、熔点高的药物 D、每日剂量大于10mg的药物 E、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的药物 7、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A、乙醇 B、山梨酸 C、表面活性剂 D、二甲基亚砜 E、月桂氮酮 8、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sd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技术 徐兵斌2010515010 1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简称TDDs)是药剂学中的一个新型领域,它在新技术、新剂型、新工艺中处于前沿的位置。现代药物经皮传递的概念、内涵、技术和应用范围已经远远地突破了传统的内容。“经皮传递”技术的进步反映了“经皮肤局部”将药物输入体内的最新成就,它可以应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和皮肤局部疾病,有比其他剂型更加安全、有效、稳定和患者依从性好的特优点。现对经皮给药系统促进透皮吸收的方法予以综述。 2关键词透皮吸收方法经皮给药系统新型促渗技术 3前言经皮给药系统是指通过皮肤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途径。经皮给药行为主要包括药物释放、穿透和吸收,并直接受药物的理化性质、透皮给药系统和皮肤的影响。当前TDDS主要用于各种长期性和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精神病、过敏性疾病、长期性胃肠疾病等,随着多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工艺材料设备的配合,TDDs将会更好地满足治疗的需求。随着经皮给药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对促渗机制的研究向分子水平迈进;实验方法更多更精密;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促渗剂及促渗方法的研究开发更广更深,这就使得更多更好的经皮给药制剂被开发出来。4主体 4.1经皮给药系统严重挑战①.早期的透皮吸收的贴剂主要是“易于传递和吸收”的药物,分子量大多在400道尔顿以下,在高新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起到开拓作用,如今,“难于传递和吸收”的药物(如难溶型药、多肽类生物药等)正是透皮吸收技术面临的严重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打开亲水性药物的经皮传递通道。 ②.大量研究和开发压敏胶整体型的贴剂。它不仅限于全身作用的透皮系统,而且已经显示了对表皮及其下的病灶靶向治疗的优越性。从中药透皮贴剂的工艺和技术特点来看,开发整体贴剂是剂型改革的最优选择。 ③.开发新的物理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生物利用度,如离子导入、大流量输入药物的电子促进药物传递和直接跨越角质的微造微针给药等。使一些过去认为经皮给药难以实行的多肽类、蛋白质类和一些基因或疫苗的传递成为可能,为经皮传递技术展现了美好前景。 ④.联合使用新的技术、新的装置或化学促进剂,使其发挥提高经皮给药效率的良好作用。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开放分类:医学医学名词自然科学 编辑词条分享 透皮吸收实验仪器 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简称TTS,TDD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率(或接近恒定速率)通过皮肤,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其优点体现在: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pH、食物、转运时间等因素影响;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克服因吸收过快产生血药浓度过高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持续控制给药速度,灵活给药等。透皮给药是新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系统,鉴于其更人性化的给药治疗特点以及透皮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具有 自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用于治疗运动病的TTS—东莨菪碱贴剂以来,现已有多种透皮吸收制剂,如:硝酸甘油、雌二醇、芬太尼、可乐定、睾酮、尼群地平、噻吗洛尔等TTS应用于临床受到普遍欢迎。 中国医药学家对经皮给药早有认识,在中国的医学典籍中收集了大量的用于局部和治疗内科疾病的膏药处方。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中药外用治疗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等内科疾病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中国正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研究使之提高,同时对TTS的研究也作了大量的工作。硝酸甘油、东莨菪碱、可乐定等药物的TTS制剂已获准生产,并对多种药物如:激素类(睾酮、18一左炔诺酮)、止痛药(度冷丁、酮洛酸)、戒烟(毒)药(尼古丁)、呼吸系统(茶碱)、心血管系统(硝苯地平、噻吗洛尔)等药物的TTS进行了研究。

皮肤给药系统中,皮肤是药物进入体内的主要屏障,研究发现只有极少数药物具有优良的皮肤透过性,多数药物不易穿过人体皮肤这一有效的,选择性的屏障。 表皮特别是角质层是主要的屏障层,一旦它的保护功能丧失,大量的水溶性,非电解质分子会以上千倍的速度扩散入体循环,所以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减少这一屏障层的阻碍。如果通过毛孔、毛囊皮脂腺,汗管等皮肤附属器进入体内,只占总量的0.1%。这种途径更适用于一些离子和大的极性分子。皮肤附属器等于提供了一个药物透过时的分流旁路,在药物达到稳态流量之前的短时间内这条途径很重要,另外,有研究发现聚合物和胶体粒子对皮肤毛囊,汗管等具有特殊的靶向性。角质层是一种紧密的结构,类似于“砖与水泥混合镶嵌”的构造,组成了一座“墙”。亲水性角蛋白的角膜细胞组成了“砖”,被包埋在由神经酸胺的多层脂质层、脂肪酸、胆固醇、胆固醇酯组成的“水泥”结构中。 大多数分子需经由细胞和细胞间的微小间隙进入体内。因此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就是要采用合理方法穿过这些间隙或打乱这种致密的结构,通过皮肤表层进入深层及体循环。 透皮给药系统 皮肤生理特征 (1)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

5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处方、工艺设计

5 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处方、工艺设计

5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处方、工艺设计 (针对各种剂型举例说明) 缓释胶囊 缓释片剂(骨架片、胃内滞留片、渗透泵片)微囊、缓释微丸 首先应根据处方中主要有效成分的药动学及药效学参数,如有效血药浓度、生物半衰期等确定处方剂量及给药途径,选择满足于临床需要的剂型。再根据各种剂型的制备特点,选择相应的制备方法及辅料。 如果是以中药中提取分离的单体成分作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的中间体,由于其纯度高、结晶性好,物理化学性质比较清楚,易于筛选出适宜的缓释辅料和设计出合理的制剂处方制成理想的缓控释制剂,其制备成型工艺与化学药品缓控释制剂研究无本质上的区别。然而,大多数中药及其复方很难以一个或几个单体成分作为中间体原料,一般为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群,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混合体,其形式一般为膏状物或无定形粉末,物理化学性质也比较复杂,给缓控释辅料的筛选及制剂处方的设计加大了难度。因此,大多数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不能完全照搬化学药品缓控释制剂的方法,必须根据中间体的性质,借鉴化学

药品缓控释制剂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筛选适宜的缓释制剂的的辅料,并对制剂处方及成型工艺进行优化,是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关键之一。 2.4.3剂型的选择 肝苏颗粒用于治疗肝炎,用药时间较长,服用剂量大。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减少服用量和服药次数,故拟定制成12小时释放的长效制剂。 本品中间体质量较稳定,吸湿性较小,且日服剂量在1g以内,为了利于产品的贮藏和运输,故将本品制成固体长效硬胶囊剂。 2.4. 3.1辅料的筛选 2.4. 3.1.1辅料种类的选择 乙基纤维素(EC)为不溶性骨架材料,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药理活性,广泛用于缓释固体分散体,缓释效果好;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为亲水凝胶骨架材料,遇水或消化液膨胀,形成凝胶屏障而具控制药物溶出的性质,羟丙甲基纤维素用量少时,与乙基纤维素合用,有一定的致孔剂的作用,从而改善药物的溶出。故考滤选用乙基纤维素与羟丙甲基纤维素按一定的比例来调节药物的溶出速度。 2.4. 3.1.1.1方法 按下表将骨架剂分别溶于80%的乙醇,按处方量加赶黄草有效浸出物(G-2)使之溶解,回收乙醇,60℃干燥1小时,再加入适量的乳糖,用95%的乙醇制粒,过16目筛,50℃烘半小时,过14目筛整粒,装成0.28g/粒的胶囊,用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转篮法):转速100±1r/min,温度37±0.5℃,释放介质为900ml 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在上述条件下,于不同时间点取样5ml(取样后立即补加5ml溶出介质),加磷酸调PH=3-4,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每次10ml,合并萃取液,回收乙酸乙酯,残渣加甲醇溶解成10ml,于275nm处测定其吸光度,并计算释放度。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 药学2班万国运 2010071202 【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或称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TTS)是指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常用的剂型为贴剂或贴片,还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贴剂指可粘贴于皮肤的薄片层状制剂,包括皮肤局部传递和透皮传递的贴剂,药物透过皮肤吸收分别进入局部靶组织或全身循环系统产生治疗作用。贴剂一般载药量较小,只适合于活性高,用量少的药物,具有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用药方便,避免首过效应,减少胃肠道刺激的优点。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从透皮贴剂的研究历史、皮肤的构造、透皮贴剂的常用基质、贴剂种类,以及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及促进透皮吸收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经皮给药;透皮贴剂;压敏胶;渗透促进剂; 【前言】随着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逐渐加强,对医疗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要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副作用和减轻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不适感。另一方面,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药物新剂型的出

现,用口服或注射等常见方式给药,已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疾病的功效。为了满足新的需求,经皮给药这一古老的给药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医药工作者的关注,经皮给药可以使药物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肠胃灭活,能够维持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稳定,提高药物利用率。此外,经皮给药系统体积小巧,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国内外对经皮给药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透皮贴剂作为经皮给药制剂的一种,已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疾病的治疗,下文就透皮贴剂的相关研究做一简要概述。 1.研究历史 经皮给药制剂的历史渊源[1]很早,在公元前1300年前的甲骨文就有中药经皮给药的记载。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大量的经皮给药外治法的内容。经皮给药历程在清代达到了鼎盛及理论成熟,对于经皮给药的机理,清代名医徐灵胎用一段论述:“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胰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明确地阐述了皮肤吸收的机理。随着医学基础研究。制药技术的进步和新的药用辅料的应用,经皮给药研究不断深入,经皮给药新剂型、促透方法不断进步。

缓释、控释制剂制剂习题及答案

缓释、控释制剂和口服定时、定位给药系统 练习题: 1.缓释制剂 2.控释制剂 3.迟释制剂 4.脉冲制剂 5.结肠定位制剂6.肠溶制剂 7.释放度 8.生物粘附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渗透泵片控释的基本原理是 A.片剂膜内渗透压大于膜外,将药物从小孔压出 B.药物由控释膜的微孔恒速释放 C.减少药物溶出速率 D.减慢药物扩散速率 E.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 2.以下可用于制备亲水凝胶骨架片的材料是 A.海藻酸钠 B.聚氯乙烯 C.脂肪酸 D.硅橡胶 E.蜂蜡 3.以下对渗透泵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释药不受胃肠道pH的影响 B.当片芯中药物浓度低于饱和溶液浓度时,药物以非零级速率释放 C.当片芯中的药物未被全部溶解时,药物以一级速率释放 D.药物在胃与肠中的释药速率相等 E.药物的释放与半渗透性衣膜的厚度有关 4.下列数学模型中,不是作为拟合缓(控)释制剂的药物释放曲线的是 A.零级速率方程 B.一级速率方程 C. Higuchi方程 D.米氏方程 E. Weibull分布函数5.下列关于骨架型缓控释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亲水凝胶骨架片中药物的释放比较完全 B.不溶性骨架片中要求药物的溶解度较小 C.药物从骨架片中的释放速度比普通片剂慢 D.骨架型缓控释片一般有三种类型 E.骨架型缓控释片应进行释放度检查,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6.可作为渗透泵制剂中渗透促进剂的是 A.氢化植物油 B.脂肪 C.淀粉浆 D.蔗糖 E.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 7.下列不是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的为 A.渗透压原理 B.离子交换作用 C.溶出原理 D.扩散原理 E.毛细管作用 8.可作为溶蚀性骨架片的骨架材料是 A.硬脂酸 B.聚丙烯 C.聚硅氧烷 D.聚乙烯 E.乙基纤维素 9.最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半衰期为 A.15h B.24h C.48h D.<1h E.2~8h 10.可作为不溶性骨架片的骨架材料是 A.聚乙烯醇 B.壳多糖 C.果胶 D.海藻酸钠 E.聚氯乙烯 (二)配伍选择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5】 A.聚乙二醇 B.乙基纤维素 C.羟丙甲纤维素 D.单硬脂酸甘油酯 E.硅橡胶 1.可作为不溶性骨架材料的是 2.可作为控释膜材料的是 204

经皮给药

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给药方法的一种新方法,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通常文献上称为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简称TTS)或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经皮给药制剂可以是软膏、硬膏、贴片,还可以是膜剂、涂剂和气雾剂等。经皮给药的新制剂一般是指皮肤贴片(patch),而广义的经皮给药系统可以包括以上这些经皮给药制剂。 下降,特别适合于婴儿、老人或不宜口服的病人。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血管药物、抗组织胺药、平喘药、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和激素类药物,除了已上市的药物之外,正在研究开发的有噻吗洛尔、布拉洛尔、氯苯那敏、阿扎他定、曲普立啶、普萘洛尔、沙丁胺醇、丙咪嗪和氯硝西泮等。 二、皮肤的结构特点 皮肤由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和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三部分组成,此外还有汗腺、皮脂腺、毛囊等附属器。表皮由内向外可分为五层,即基层(stratum germinativum)、棘层(stratum spinosum,prickle cell layer)、粒层(stratum granulosum,granular layer)、透明层(stratum lucidum)和角质层(stratum corneum),如图2所示,其中表皮中的角质层性质与其它各层有较大差异,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而表皮的其它四层统称为活性表皮。 图2 皮肤结构模式图 (一)表皮 表皮由各种形态、大小不同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从基层发育而成,该层细胞不断地进行分裂、产生新的细胞,逐渐向外推移分化成棘层、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这个过程即为角化过程。角化过程的后一阶段,粒层细胞的细胞核趋向退化,其它结构消失,变为扁平角质细胞,最后脱离体表。 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角化细胞形状似扁平的小片,长约30μm,宽约0.8μm。角质层由10~12层角化细胞构成,细胞间依靠变性的结缔组织粘连,最外2~3层疏松易剥落,内层致密,能起到很好的屏障作用。角质层细胞内细胞器消失,内含有直径为6~8nm的α角蛋白丝及镶嵌在无定形基质中的纤维蛋白。每个细胞有一个类脂厚膜,细胞间充满类脂,构成有效的保护部分。角质层细胞相互重叠与吻合,可以看作亲水性成分与类脂形成的镶嵌体。它可以防止角质层以下各层和全身的水分过度地向外渗出,使机体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防止有害物质的吸收和体内营养物质的丧失。角质层约含40%蛋白质、40%水和15%~20%的类脂。蛋白质主要由角蛋白组成,类脂有磷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角质层的厚度随身体不同部位而异,眼睑、包皮、额部、腹部、肘部和腘窝等部位较薄,而掌和跖部最厚。表皮中活性表皮的厚度亦随身体部位而不同,一般厚度为50~100μm,它持续更新形成角质层细胞。活性表皮中含有酶,能降解通过皮肤的药物。 (二)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和皮下脂肪组织之间,厚约1~2mm,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和无定形基质,并有皮肤附属器及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由于毛细血管网存在于真皮上部,所以药物渗透到达真皮后,就很快被吸收。 三、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 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邢晓夏,王 慧,刘洪均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药物工程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42) 摘要: 药物的透皮给药主要受到皮肤障碍、药物的分子量和亲水/油性等因素的影响。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同时,辅以载体方法可有效提高药物(尤其是生物大分子药物和复方中药)经皮给药效率。随着透皮给药的不断发展改进,经皮给药系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潜力。 关键词:经皮给药;透皮;渗透 Develop ment of transder mal drug deli very syste m X I NG X i a o2x i a,W ANG Hu i,L I U Jun2hong (D epart m ent of B ioengineering&Phar m aceutics,Q ingdao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dong,Q ingdao 266042,China) Abstract: H ist orically,devel opments in transder mal drug delivery have been incre mental,The transder mal drug delivery(T DD)mainly depend on skin barrier its molecular size and hydr ophilic/hydr ophobic p r operties.The efficient i m p r ove ment of T DD(es pecially bi omacr o2 molecular)can be made by embedding the drug by s ome physical and che m icalmeans,and si m ultaneously using vehicle.Funda mentally, i m p r ove ments in transder mal delivery will re main incre mental until there is wider accep tance of this r oute of ad m inistrati on within the phar maceutical industry.Only then will the transder mal revoluti on live up t o its true potential. Key words:T DD;transder mal;penetrati on 1前言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药物药剂,它们对给药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基于蛋白质、DNA 的新型药物或者其他一些生物合成药剂,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等传统方式给药,已不能充分达到其治疗疾病的功效。而透过皮肤输送药物成为替代传统给药方式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通过皮肤输送药物,不仅可以避免因口服给药而产生的肠胃内消化酶对药物的分解、破坏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而且还可以避免因静脉注射而引起的痛楚和感染,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控制药剂输送的速率,产生持续恒定的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目前经皮给药(transder mal drug delivery,T DD)已经成为一项成熟技术,该方法可用于输送药物,但也有其局限性,例如人体皮肤渗透性差,大多数药剂无法透过皮肤进入人体,不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由于频繁敷用引起的较高血药浓度和较低顺应性等。然而,T DD的弊端最重要的是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性,制作成本偏高以及不理想的表观性状等。 2皮肤作为给药靶位  皮肤是体内最大且最容易受影响的器官,已被证实皮肤可以用于局部或全身的药物释放[1,2]。传统制备包括油膏,面霜,膏药等,其中都含有天然草药或其它活性成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用于治疗运动性疾病的透皮药物最早研制出来,它的出现表明现代药品已经开始接受这种具有一定可行性和适应性的服用方式。 这种方法的成功很明显得益于美国已经批准了超过35种T DD药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绞痛,运动性疾病,妇女更年期疾病,男性性功能障碍,剧痛,局部疲劳,烟碱依赖性疾病,以及避孕,小便失禁等。后期的研发中,许多新产品进一步扩大了T DD药品的治疗范围,包括帕金森病,躁 8 应急处变能力 8.1 要抓紧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领导协调机制 加强应急处变能力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建设“平安安徽”的基本要求。成立政府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食品安全应急领导组织,明确职责,建立制度,确保反应及时,运转高效,指挥顺畅,各方联动,形成控制和救治合力。 8.2 要加强预案建设 建立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工作程序,明确责任、程序和要求,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制定应急协调处置方案,确保能迅速收拢人员、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并及时开展处置工作。8.3 要落实值班制度 各级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要建立健全日常值班和节假日领导带班制度,严格值班责任制,确保一旦发生紧急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映,有效处置。要加强重大突发事件报送工作。食品药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突发性强、危害大、时间非常紧急,各级要认真贯彻执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确保在第一时间迅速报送事件的发生情况,还要密切跟踪事态的发展,及时报送处置的措施、后果和善后处理等情况。 8.4 要坚持从苗头抓起 抓好食品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从苗头性问题抓起,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要针对病灶,猛药重治,当机决断,绝不能让偶发性问题变成倾向性问题,更不能让棘手问题变成遗留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5-05-1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