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森林生态学2016年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2016年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2016年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2016年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2016年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作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把地球上的各

个圈层的关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并推动着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2、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的温度、水分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

物发育节律成为物候。

3、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

同或相似的适应途径和方式,产生生活型。

4、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成为建群种。

5、冗余种:

6、生态位:一个物候在群落中占有的空间、资源情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

能作用和地位,及上述因素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7、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

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狭义概念)。

8、生物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物入侵。

9、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

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10、全球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加、海平面上升,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的变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4分,共计84分)

1、生态因子根据性质的分类。

生态因子按性质分类有:

(1)、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3)、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

(4)、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5)、人为因子: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

2、旱生植物适应干旱的机制。

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

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萎焉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

(1)缩短生活史,如短命植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活史,这类植物降水后,当土壤水分满足植物需要时,几周内,使完成萌发、生长、开花和结实等全部生长发育阶段,而以种子或孢子度过干旱季节。(2)通过降低水势和扩大根系来改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能力。(3)及时关闭气孔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利用角质层防止水分蒸发,同时缩小蒸腾面积。(4)在植物体内贮存水分并提高输导能力。

3、种群年龄结构的概念和类型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结构可直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通过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单元顶级、多元顶级和顶级格局三种理论,并比较三者间的异同点。

单元演替顶级学说:认为一个气候区中,植物群落演替朝向一个共同的终点,其终点的植物群落是该气候作用下的最中性的稳定群落,称气候顶级群落。(一个气候相当一致的区域,最终将有一个连续的和整齐一致的植被普遍的覆盖着)

多元演替顶级: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以看做是顶级群落,而不必汇集一个共同的气候顶级终极点。

顶级格式假说(顶级格局):任何区域的环境因子都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一个区域的植被形成连续的顶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三者的异同点:

三个学说都承认顶级群落是经过单向的变化后,已经达到了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级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的。

不同之处在于:

(1)单元顶级理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它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但可阻止群落发展为气候顶级,其它两个理论则强调生态系统中

各个因素的综合影响,除气候以外的其它因素,也可决定顶级的形成,

顶级格式假说认为,顶级的变化也会因一个新的种群分布格局而产生新

的顶级。

(2)单元顶级理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其他两种学说都不承认所有群落都趋于一个顶级。

(3)单元和多元顶级理论都承认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而顶级格式假说则不承认群落是独立不连续的单位。

5、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丧失的原因及保护途径。

生物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的各类生态现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生境破碎化、大气污染和气温升高等环境胁迫均会限制和减少动植物种群的数量,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目前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策略是在野外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即就地保护,就地保护主要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只有在野外,物种才能在自然群落中继续适应变化的环境进化过程。

而对于许多珍稀物种来说,在面临日益增长的人类干扰情况下无法进行就地保护,如果残余种群小到不能维持,或所有现存个体只能在保护区之外找到,那么就地保护就不会有效。在此情况下,似乎只有一种防止物种灭绝的方法,即在人类管理的环境中维持个体的生存。

濒危动植物迁地保护包括建立动物园(水族馆)和植物园(树木园)以保存活体,建立各类种质基因库,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保存植物种子、孢子、花粉和组织,建立各类生物遗传信息库。建立濒危生物迁地保护的网络系统。

6、MacArthur的岛屿物种数量的平衡说。

(1)岛屿的物种数取决于迁入率和灭绝率:对岛屿物种迁入和灭绝的速率

是岛屿上现有的物种数量的简单函数;新物种迁入岛屿的速率随岛屿定居物种的数量增加而减少,灭绝的速率则随岛屿物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的时候就是岛屿所能容纳的物种数。

(2)面积效应:如果岛屿和陆地的距离一样,从陆地迁入岛屿的数量将是一样的,但岛屿的灭绝率不同,小岛的物种灭绝率高于大岛,当迁入率与灭绝率相等时,小岛的物种总数小于大岛。

(3)距离效应:岛屿离陆地和其它岛屿越远,岛上的物种就越少,因此如果岛屿面积相等,距离越远岛上的物种迁入就越慢。

三、计算题(16)

略!

四、简述题(20分)

1、植物群落垂直分布与纬向水平分布的关系。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决定森林植被呈带状分布的是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情况,地球上的气候条件按纬度、经度与海拔高度三个方面改变,森林植被也沿着这三个方向交替分布,前二者构成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后者构成垂直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在地球表面上,太阳辐射随着地理纬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从南到北就形成了各种热量带和不同的气候带,与此相比,植被也形成了带状分布,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的森林植被分布,称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到内陆发生由东到西(按经度方向)呈带状依次更替,即为森林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垂直地带性: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生长季节逐渐缩短,山地的森林生态系统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有规律的更替,称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垂直地带性

它们之间的关系:

植被类型在山地垂直方向上的呈带分布顺序与地形表面纬度水平分布顺序大致相似。(垂直地带性从属于水平地带性)

纬度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纬度带一般以几百公里计,而垂直带一般

以几百米计。

纬度带的相对连续性,垂直带的相对间断性。形成纬度带的环境因子是逐渐缓慢变化的,不同带谱间形成较广的过渡带,整个带谱呈现出连续性;垂直带各带谱距离较短,常被山体的河谷、岩屑堆、岩石露头而间断,有时不同带间分界明显。

纬度带与垂直带森林类型的分布顺序的相似性,是指群落的优势生活型和外貌,植物种类成分和群落生态结构仍有较大的差异。

森林生态学2015年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略!

二、选择题

略1

三、名词解释

1、光补偿点: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和

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2、积温:指高于某个农业界限温度持续期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也称活动积温。

3、酸雨:PH值<5.6的降雨(雨、雪、雾、霜、露)称为酸雨,酸

雨含有大量H+、NO3等腐蚀性强,其形成与空气污染物SO2等

有关。

4、生活型: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不同物种对相

同或相似生境趋同适应的结果。

5、异株克生:某些植物的器官如根、茎、叶、花、果等排放出的

生物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抑制、对抗作用。

6、复合种群:在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有空间上的相互隔离,

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两个或两个以上

亚种群组成的镶嵌系统。

7、季相:在森林群落中,优势和亚优势乔木树种及各层植物的物

候变化使整个群落在不同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外貌,即为群落

的季相。

8、成层现象:群落在形成过程中,不同的植物由于他们对环境和

适应不同,而占据不同的空间,以他们的枝、叶、根等分别垂

直配置在不同高度和土壤深度的一种现象。

9、冗余种:

10、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

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

能单位,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四、简答题

1、请给出逻辑斯蒂方程微分式模型,并给出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2、淄基耶尔生活型分类系统。

丹麦生物学家C.Raunktaer选择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划分生活型

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把陆生植物划分为5类生活型。

高位芽植物:度过不良季节时芽或芽梢位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纸条上,通常为地表到地上25CM以上,如乔木、灌木以及热带潮湿气候下的高大草本,依据高度又可分为4个亚类(大高位芽植物;中高位芽植物;小高位芽植物;矮高位芽植物)。

地上芽植物;度过不良季节时,芽或芽梢位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枝条上,通常为地表到地上25CM处,在冬季积雪的地区,雪覆盖这些枝条,而不积雪的地区,这些枝条部分被地表的枯枝落叶所覆盖而受到保护,地上芽植物包括半灌木、垫状植物以及枝条平伏于地表的植物等。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在不良季节地上部分枯死,更新芽位于地面土层内,地面芽植物在温带地区最占优势,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

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

茎类、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沼泽植物、水生植物等。

1年生植物:在当年就完成生活周期,以种子形式度过不良季节,在干旱的草原或荒漠中比较丰富。

3、谈谈生态学中“独木成林”“茎花现象”“胎生”是怎么回事,

以及它们可能的适应意义。

五、论述题

1、什么是岛屿?岛屿生物地理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运用

其原理来解释生物多样性?

岛屿:指真正海洋中的岛,但更主要的是指有着明显边界的某一生境或生态系统。所以大到海洋中的岛、高山、自然保护区;小到林窗、甚至植物的叶片,都可以看成是大小、形状、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岛屿生物地理学说的主要内容:

对于岛屿,物种侵移和灭绝的速度是岛屿上现存物种数量的简单函数,新物种迁入岛屿的速率随着岛屿定居物种的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因为空间和资源有限)而灭绝的速率则随岛屿物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迁入率与灭绝率相等时,即为某一岛屿所能容纳的物种数量。

面积效应:如果岛屿距离陆地的距离一样,从陆地迁入岛屿的速率将是一样的,但是岛屿上物种的灭绝率则不相同,小岛物种灭绝率要比大岛高,这是因为小岛有限的空间使得物种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加剧,允许容纳的物种数量就相对较少,并且每个物种的种群数量也小,当迁入率与灭绝率相等时,总的物种数也小。

距离效应:即岛屿离陆地和其它岛屿越远,其上的物种数目就越少,因为如果岛屿的面积相等,岛屿与陆地和其它岛屿越远,其上的物种迁入就越慢,(距离是衡量岛屿隔离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对于陆地岛屿来说,绝对距离并非决定岛屿隔离程度的唯一因素。这是因为:a动物在一年中的不同月份迁移的距离不同;b不同物种的迁移能力不同;c不同物种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变化的反应和忍耐程度不同;d植物资源多样性和生境质量也影响物种的迁入,如果没有植物,动物也不能生存)

2、请通过竞争排斥机制和生态位理论的概念解释自然群落物种共

存的原因。

森林生态学2014年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成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耐阴性:树种能够忍耐庇荫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能力。

种群密度:

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占有的空间、资源情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及上述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大小,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物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含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

化感作用:某些植物的器官如根、茎、叶、花、果等排放出的生物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抑制、对抗作用。

二、简答题

1.简述旱生植物的适应机制。

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

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萎焉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

(1)缩短生活史,如短命植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活史,这类植物降水后,当土壤水分满足植物需要时,几周内,使完成萌发、生长、开花和结实等全部生长发育阶段,而以种子或孢子度过干旱季节。(2)通过降低水势和扩大根系来改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能力。(3)及时关闭气孔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利用角质层防止水分蒸发,同时缩小蒸腾面积。(4)在植物体内贮存水分并提高输导能力。

2.简述中国森林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水平地带性:东部季风森林区域从热带至温带森林呈有规律更替;热带森林—亚热带森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暖温带森林(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针叶林)--温带森林(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森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

纬度地带性: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即为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

垂直地带性:我国西部干旱山地森林区域、祁连山森林以及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基本上符合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3.简述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特征和生态意义。

生态交错区:当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是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

4.简述三种群落演替顶级学说,并比较其异同。

单元演替顶级学说:认为一个气候区中,植物群落演替朝向一个共同的终点,

其终点的植物群落是该气候作用下的最中性的稳定群落,称气候顶级群落。(一个气候相当一致的区域,最终将有一个连续的和整齐一致的植被普遍的覆盖着)

多元演替顶级: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以看做是顶级群落,而不必汇集一个共同的气候顶级终极点。

顶级格式假说(顶级格局):任何区域的环境因子都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一个区域的植被形成连续的顶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三者的异同点:

三个学说都承认顶级群落是经过单向的变化后,已经达到了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级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的。

不同之处在于:

单元顶级理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它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但可阻止群落发展为气候顶级,其它两个理论则强调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的综合影响,除气候以外的其它因素,也可决定顶级的形成,顶级格式假说认为,顶级的变化也会因一个新的种群分布格局而产生新的顶级。

单元顶级理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其他两种学说都不承认所有群落都趋于一个顶级。

单元和多元顶级理论都承认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而顶级格式假说则不承认群落是独立不连续的单位。

5、简述R对策和K对策的生态特征。

6、列举一植物实例,简述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

水葫芦,原产南美洲,单一优势群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

(1)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往往具有很强的自我繁殖能力,通过种群竞争对本地物种的抑制、排斥,在侵入地形成大面积的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

(2)遗传多样性:入侵物种与乡土物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乡土物种的遗传侵蚀。

(3)生态系统多样性:削弱功能;生产率下降;环境质量恶化。

(4)景观多样性:改变景观格局、降低游憩场所的质量、美学价值和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质量。

三、论述题

1、论述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应遵循的

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并结合一实例阐述植被恢复过程和关键技

术。

2、论述森林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森林

管理措施。

3、论述生态因子在树种引种驯化过程中的生态学意义。

森林生态学2013年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生境:生物个体或群体具体生长地段的环境因子综合,是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层次,对生物生境的描述,通常是以地形位置、海拔高度、水肥条件、等具体生态因子的描述。

3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4、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

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5、顶级群落:一个气候区中,植物群落演替朝着一个共同的终点,该终点的群落是该气候作用下的最中生型的稳定群落,也就是说顶级群落是演替最终形成的中生性阶段。

6、森林蒸发散:土壤水经森林植被蒸腾和林地地面蒸发而进入大气,森林这种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7、生态学: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8、生命表:是跟踪记录一个种群从生到死的全过程,具有固定格式的表格。

9、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称建群种。

10、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1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12、种群: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

13、植被:某一个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植物群落的总和。

二、简答题

1、简述温度对森林分布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在地球表面上,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从南到北就形成了各种热量带和不同的气候带,与此相应,植被也形成带状分布,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的森林植被分布,称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分布。

2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上的种群个体数或种群生物量;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随机、均匀、集群;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生命表:把观测的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的存活数和死亡数编制成表(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种群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rm: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用r表示,不考虑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减计算出;rm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3、列举R对策物种的主要特征。

4、简述森林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陆生群落的地上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吸收了大部分光辐射,随着光照强度减弱,依次发展为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等层次,林冠层是固定能量的主要场所,它对其它层次的形成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的发育主要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有关。

5、简述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和特征。

6、简述原生旱生演替所经历的典型阶段。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旱生演替:开始于裸露岩石、沙地等旱生基质上的原生演替称为旱生演替,以岩石风化开始,最后形成森林为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地衣植物群落阶段:在岩石表面首先出现地衣,它们利用短时期的少量水分进行生长,分泌的有机酸能腐蚀岩石表面,为土壤形成提供条件,其残体也参加到土壤的形成和积聚中去,岩面生境开始改变,为其它种类提供了立足之地;(2)苔藓植物阶段:在地衣植物群落积集的少量土壤上,某些耐干旱的苔藓植物开始生长,它们具丛生性,积聚更多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土壤水分条件进一步改善;(3)草本植物阶段:当有了一定厚度的土壤并具有保持水分能力时,一些耐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出现,接着是多年生草本的定居;(4)木本植物阶段:在草本植物群落中首先出现一些较耐旱的喜光灌木,接着是比较耐极端环境的先锋树种出现,并逐渐形成森林。

7、简述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概括的讲,它是一个由生物、物理、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非常复杂的功能系统,它由生产者亚系统、分解者亚系统、消费者亚系统及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使生产者---植物的生物量增加,所以称为生产过程;消费者摄取植物已经制造好的有机物质,通过消化、吸收并再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增加动物的生产量,也是一种生产过程;分解者的功能与光合作用相反,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称为分解过程;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协调共生、能维持持续生存和相对稳定的系统。

8、列举群落演替的5种类型,并进行说明。

(1)按初始生境的水分条件划分为:旱生演替、水生演替、中生演替;

(2)按演替的起始裸地性质划分: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3)按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世纪、长期、快速演替;

(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内因性、外因性演替;

(5)按演替的方向划分:进展、逆行、循环演替;

三、论述题

1、试述竞争的类型和竞争原理对人工林培育的指导意义。

2、以氮循环为列,试述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对退化森林生态系

统恢复的指导意义。

森林生态学2012年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酸雨:PH<5.6的降水(雨、雾、雪、霜、露)称为酸雨,腐蚀性强,酸雨的形成与空气污染物SO2等有关。

3、系统发育:发育只指个体的发展变化,生物界的变化发展称为系统发育或进化,即系统发育是物种进化的途径。

4、孑遗种:过去在地质较老时期里呈广泛分布,数量较多,现仅存有限地区的古老树种。

5、树种重要值:用来表示某个体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因为它简单、明确、所以得到普遍采用。树种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

6、趋异适应: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的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个体之间就产生了相应的变异,(结果形成生态型)。

7、季相:在森林群落中,优势和亚优势乔木树种及各层植物的物候变化,使整个群落在不同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外貌,即群落的季相。

8、层片:同一种生活型的所有植物的个体总和,群落的结构单元。

9、复合种群:在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有空间上的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组成的镶嵌系统。

10、生物量:某一时间某一地段上所有生物个体或某一类群的干重。

叙述题:

1、请说说MacArthur的K对策种的特征,MacArthur将所有物种划分为r对策种和k对策种是否完全合理。

2、岛屿生物地理学说的主要内容。

(1)岛屿的物种数取决于迁入率和灭绝率:对岛屿物种迁入和灭绝的速率是岛屿上现有的物种数量的简单函数;新物种迁入岛屿的速率随岛屿定居物种的数量增加而减少,灭绝的速率则随岛屿物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的时候就是岛屿所能容纳的物种数。

(2)面积效应:如果岛屿和陆地的距离一样,从陆地迁入岛屿的数量将是一样的,但岛屿的灭绝率不同,小岛的物种灭绝率高于大岛,当迁入率与灭绝率相等时,小岛的物种总数小于大岛。

(3)距离效应:岛屿离陆地和其它岛屿越远,岛上的物种就越少,因此如果岛屿面积相等,距离越远岛上的物种迁入就越慢。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特点和群落学特征。

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于等于10摄氏度积温在5000摄氏度以上,年雨量超过1000mm,夏季雨量充沛,冬季雨量减少,但不算旱季。

群落的基本特征:

(1)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木兰科等常绿乔木为代表,种类组成较丰富,常有明显建群种,叶片排列方向与阳光垂直,同一棵树有阴生叶和阳生叶。

(2)林冠平整,林相整齐,常以暗灰色为主,群落内部结构简单,有明显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层清晰。

(3)高位芽植物占优势,(70%以上)缺乏扁茎大藤本,而以木质或草质的为主,附生植物多为地衣、苔藓、被子植物极少,乔木无板根及茎花现象。

(4)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内,广泛分布着各种裸子植物构成的针叶林,在生态以及群落外貌结构上,它们均与常绿阔叶林相似,性质也不同于寒温性针叶林,属于暖温性。

分布:主要分布南北纬度25-40摄氏度之间的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长江流域、朝鲜、日本、美国的佛罗里达、非洲东南部等。

4、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决定森林植被呈带状分布的是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情况,地球上的气候条件按纬度、经度与海拔高度三个方面改变,森林植被也沿着这三个方向交替分布,前二者构成水平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后者构成垂直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东部季风森林区域从热带至温带森林呈有规律更替;热带森林—亚热带森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暖温带森林(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针叶林)--温带森林(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森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

纬度地带性: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即为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

垂直地带性:我国西部干旱山地森林区域、祁连山森林以及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基本上符合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5、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是如何组成生态系统的。

森林生态系统概括的讲,它是一个由生物、物理、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非常复杂的功能系统,它由生产者亚系统、分解者亚系统、消费者亚系统及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使生产者---植物的生物量增加,所以称为生产过程;消费者摄取植物已经制造好的有机物质,通过消化、吸收并再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增加动物的生产量,也是一种生产过程;分解者的功能与光合作用相反,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称为分解过程;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协调共生、能维持持续生存和相对稳定的系统。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1.(2019·全国卷Ⅱ·T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解析】选A。题目要绘制的是数量金字塔,夏季草原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牧草的数量远远大于羊的数量,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符合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乔木的数量不如第二营养级昆虫的数量多,一棵乔木树上往往有许多昆虫,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最可能为倒金字塔形。 2.(2019·江苏高考·T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解析】选C。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二者为寄生关系,A项错误;西部沙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项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项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项错误。 3.(2019·北京高考·T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 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的科学。 * 4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6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7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9春化作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10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 响。 *11林火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12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13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 *14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15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16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 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17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

森林生态学 复习提纲(含答案)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名次解释 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合称为 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 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包含群落中最大物种数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 一个物种必将取代另一个物种。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 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 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 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有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额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环境调节、生态服务及教育及科学研究);备择价值;存在价值等。 3.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与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有何不同? 答: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其实是森林群落的逆行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群落结构简单化;群落生产力逐渐降低;群落环境湿生化或旱化;对土地的利用不充分,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减弱;物种多样性降低。 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是森林群落的进展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面积增加;结构复杂化;生产力提高;演替缓慢;物种多样性增加;对环境修饰作用加强;群落中生化,植物间生存竞争激烈。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 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5.写出生物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及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并分别介绍其生物学意义? 答:指数增长模型为dN/dt=rN或N t=N0e rt,其中,r为瞬时增长率;N t为t时刻的种群数量;N0为初始时刻的种群数量;e为自然对数的底(2.718)。指数增长模型描述的是种群在没有环境资源限

森林生态学考试知识点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海克尔(Haeckel 1896)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界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 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3.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处了乔、灌木外, 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所居住的环境。 4.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5.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 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6.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到一定水平不再随光 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7.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8.耐荫性:树种的耐荫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 能力。 9.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 10.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11.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1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 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 13.赤潮:是水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称红潮。 1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态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5.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 不多都是一样的,即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16.生态型:在生态特征上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类型。 生态型主要有以下3大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17.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是能反映特定气候区内各种植物的越冬 方式。 陆生植物的5类生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1年生植物。 18.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 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9.Gause假说:或称之为竞争排斥原理,两个对同一种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 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 20.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1.种间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生进化的关系即为种间协同进化。 2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3.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24.最小面积: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 25.层片:即每一个层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构成。 26.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是相 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也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27.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区内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目都比邻近生态系统里要多的这种现象, 称为边缘效应。

2016年天津市高考政治试卷【高考真题】

2016年天津市高考政治试卷 一、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文件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今年两会上,代表和委员拿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就是在该文件的指导下制定的。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决定权 ④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履行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4分)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维护互联网的良好秩序是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而后该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这表明() A.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是统一的 B.政府决策能够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C.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D.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3.(4分)2015年,中国外交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从夯实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共识,到巩固深化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参与解决伊核问题,到推动巴黎气候大会协议达成;从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生效,进口商品降价,到多国调整对华签证政策,出入境更加方便,中国与世界进入了深度互动。从中可以看出() ①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秩序的主导力量 ②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国际关系时由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森林生态学》考研大纲

《森林生态学》考研大纲 绪论 了解森林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和内容、任务。了解森林生态学与各专业的关系,如何学好森林生态学? 第一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 第一章生态系统的概念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基本概念:自养生物、异样生物、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生物量。 重点掌握内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初级生产者的能量动态变化、森林经营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影响。 一般了解内容:生态系统中能量动态和储存的变化、生态系统能量来源分类。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基本概念: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化学循环。 重点掌握内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碳循环、氮循环过程。 一般了解内容:生态系统循环的复杂性和植物体内的养分元素、生物化学 循环过程、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效能、分类以及森林经营对 其影响。 第二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结构 第四章太阳辐射 基本概念:光补偿点、光饱和点、耐荫树种、喜光树种、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 重点掌握内容:太阳辐射光谱和辐射强度的生态效应和光周期现象以及光 因子在森林生态中的重要性。 一般了解内容:太阳辐射特性及时空变化。 第五章温度因子 基本概念:最适温度、积温、寒害、冻害、冻拔、生理干旱、根颈灼伤。

重点掌握内容: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温度与植物分布的关系。 一般了解内容:温度的时间和地理变化、温度因子在森林生态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水分因子 基本概念:水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重点掌握内容:植物对水分过多和不足的适应、森林的水分平衡、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水分和森林生态的关系。 一般了解内容:不同形态水及其生态意义、水分条件对植物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第七章土壤因子 基本概念:凋落物层、半腐层、腐殖层、细根周转。 重点掌握内容:林木根系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土壤的生态意义以及森林经营对土壤的影响。 一般了解内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土壤肥力。 第八章风因子 重点掌握内容:掌握风对植物的影响和植被对风的作用。 一般了解内容:风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风对森林生态的重要性。 第九章火因子 重点掌握内容:火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的适应。 一般了解内容:火的类型和发生条件、火对土壤影响、森林火灾的等级划分。 第三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第十章森林种群 基本概念:种群、种群密度、生命表、种群调节、种群的生态对策。 重点掌握内容: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模型、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密度制约因素、林分种群调节理论、种群的各种生态对策以及种群生态在森林经营中的重要性。 一般了解内容:动物种群调节学说范例、林分密度动态的数学模型、动物捕食在种群调节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森林群落

林学概论

1、林业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林业是培育、保护、管理和利用森林的事业。 内涵“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生产事业。”“经营培育用材林的生产事业。” 上述引证说明人们多把林业看作为挖坑栽树,伐木砍树的产业,忽视林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效益。中国林业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辽阔国土,治理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使命。 2、林学的概念与内涵 林学是有关林业生产(特别是营林生产)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基本上是一门应用科学。广义的林学包括以木材采运工艺和加工工艺为中心的森林工业技术学科;狭义的林学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的科学技术为主体,包括诸如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木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保护学、木材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等多学科。 3、林学在国家学科分类中的地位 国家学科分类共13个,分别是: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艺术学。林学是农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农学涵盖8个一级学科,分别是:作物学、林学、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水产。 4、林学的二级学科

林学的二级学科有7个: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 6、林学专业开设情况 全国开设林学本科专业的院校40所左右,实力最强的当属北京林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其次有南京林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以上8所大学的林学都是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单位,同时也都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综合实力较强。 浙江林学院西南林学院四川农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宁夏大学 7、和林业有关的专业 本科专业: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园林、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农林经济管理、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消防工程。 植物保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 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 研究生专业: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植物学、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工加工工程。 [摘要] 从解放后,我国开始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此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应加快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步伐,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解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 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 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 11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2主导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 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1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17适应: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9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20趋同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21生活型:按趋同作用的结果,对生物进行划分得到的类型 22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 23生态型: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24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25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26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时的光照强度。 34光周期现象:生物这种队昼夜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应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35临界夜长:引起植物繁殖(花芽形成)的最小或最大黑暗长度 35黄花现象: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伸长,糖类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发生黄化现象。36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单位面积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 27阳性植物:是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28阴性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 29(中性植物)耐荫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两类植物之间的植物。既可以在强光下良好生长,又能忍受不同程度的遮荫。 30树种的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下(或弱光条件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 31阳性树种(喜光树种/先锋树种)只能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良,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幼苗不能生长,不能完成更新过程。 32耐荫树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可以正常更新,一些强耐荫树种只有在林冠下才能完成更新过程。

《森林植物学》课堂教学大纲

《森林植物学》课堂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种子植物的解剖结构。同时,掌握植物系统分类学的基础知识,能够独立识别和鉴定植物种类,为森林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遗传育种学、植物栽培学、野生植物资源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植物解剖部分阐述植物体的结构基础(细胞和组织)以及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植物系统分类部分主要介绍植物各大类群的划分、主要特征及相互之间关系,重点介绍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方法、形态术语及北方重点科的识别特征,科中所包含的重点属、种的识别特征的要点及拉丁学名拼写及发音,同时以专题的形式介绍落叶树木冬态识别的形态术语及方法、树木物候观测的意义及方法,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 共40学时,植物形态解剖部分20学时;植物系统分类部分20学时 植物形态解剖部分 20学时 1、绪论1学时 (1)植物界 (2)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植物学发展简史与趋势 (4)学习植物学的目的与方法 2、植物细胞2学时 (1)关于植物细胞的认识 (2)植物细胞的构造和功能 原生质及其理化性质、原生质体、液泡及细胞内含物、细胞壁 (3)植物细胞的增殖。 细胞周期、染色质和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 (4)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5)细胞死亡 细胞编程性死亡的概念、特征与生物学意义 3、植物组织3学时 (1)植物组织及形成 植物组织概念、植物组织的形成 (2)植物组织类型 分生组织、成熟组织及功能 (3)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 4、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形态构造及功能 8学时 (1) 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发生 种子的构造与类型、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成 (2) 根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填空题(10分,共10题) 名词解释(20分,共4题) 简答题(30分,共6题) 论述题(40分,共2题) 一、绪论 1、生态学的定义(黑克尔):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速、土壤等);生物环境(其它生物对于有机体施加的任何影响,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合作)。 2、论述生态学的几种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1)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 )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 (2)前苏联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1945 )扩展了这个定义,认为生态学研究应该包括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 (3)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4)纳乌莫夫(1955,1963 )认为生态学的定义是: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存活、数量以及分布的影响。 (5)加拿大学者克雷布斯(Krebs ,1972)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6)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7)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0dum,1953 ,1959 ,1971 ,1983 )提出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8)中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对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研究重点是自然历史;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克什卡洛夫; 第二类:研究重点是动物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群落生态学;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纳乌莫夫、加拿大学者克雷布斯; 第三类:研究重点是生态系统生态学;奥德姆、马世骏。 自然历史→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3、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种群: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生态群落:生物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复合体。群落特征包括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等。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4、生态学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该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其他组织水平,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年高考(2016-2018)政治试题分项版解析:第一单元 经济与消费

专题一生活与消费 2018年高考题 1(2018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政治12)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生产该商品相关的判断如表1所示。 表1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点睛: 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2(2018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政治12)甲、乙、丙是三种相关商品。当甲的价格上升后,乙与丙的需求变动如图4所示。

这表明 ①甲与乙是互补品②甲与乙是替代品 ③甲与丙是替代品④甲与丙是互补品 ⑤乙与丙是替代品⑥乙与丙是互补品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⑤ D. ④⑥ 【答案】A 【点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普通商品(耐用品):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②生活必须品:价格上涨或下降一般不会引起需求量的大幅变动,但会影响生活水平; ③ 相关商品: 替代品:某商品的价格上涨,则该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二者呈正方向变化; 互补品:某商品的价格上涨,则该商品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下降,二者呈反方向变化。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2018年高考全国3卷文综政治12)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MP3(音乐播放器)、电子词典、掌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这说明 ①市场竞争导致商品优胜劣汰 ②商品使用价值会影响人的消费选择 ③功能不同的商品会相互替代 ④商品使用价值因替代品出现而减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森林生态学考试重点

1、森林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着森林环境和森林群落两个方面。环境和干扰是密切相关的。 3、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受破坏,使基质和物理环境的有效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离散的事件(Pickett,etal. 1985) 4、森林的干扰可分为: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和人为干扰(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两大类。 5、以对森林的作用的程度,可将干扰分为:重干扰(major disturbance)和轻干扰(minor disturbance) (Oliver,etal.1990) 以干扰的作用方式来说,可分为:外源干扰(exogenetic disturbance)和内源干扰(endogenous disturbance) 6、森林干扰的生态意义:干扰可影响到森林各个层次的结构动态,以至生存死亡。(1)、从个体角度,干扰表现为对全部或部分个体的破坏,使其受到伤害或造成死亡。(2)、从种群来说,干扰影响到种群的发生过程,并因而影响到种群的年龄结构、大小结构、遗传结构及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3)、干扰造成森林演替,有时为次生演替,有时为空隙动态。(4)、干扰对环境条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5)、干扰还与生物多样性有密切关系. 7、干扰强度:不同干扰的区别还表现在干扰对生态客体影响程度的大小上。这通常称之为(disturbance intensity),它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一定时间和一定面积上某种干扰因素的物理力;(2)另一种是指某一种干扰因素对有机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8、森林植物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和种的构成三个方面。 9、植物群丛(plant association):它是指具有一定植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是植物群

高二生物会考必考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二生物会考必考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二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筛选期。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1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2

1.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所决定的。 2.生活型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根据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等特征,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据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2米)。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⑤raunkiaer生活型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对气候条件适应的结果,因此它们的组成可反映某地区的生物气候和环境的状况。

2016年高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2016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 13.2015年8月,国务院批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养老基金在投资国债、银行债券等债权性资产的同时,可以投资股票、股票基金,但投资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比重不超过30%。上述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资本流动性,平抑资本市场的波动 B.扩大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C.优化投资组合,追求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D.提高投资安全性,促进资本市场的增长 14.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流感特效药的制药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为保证药品的正常供给,政府对该类制药企业实施生产补贴,若用S、S′表示补贴前后该药品的供给曲线,不考虑其他因素,准确反映补贴前后该药品供给变化的图示是 15.2015年,某国宏观经济形势如下:产能利用率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从2.5%下跌至1%,低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值3%。据此,预防通货紧缩成为关注的焦点。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的传导路径是 ①产能过剩→工业品供过于求→工业品价格走低→企业利润下滑 ②消费低迷→消费品供过于求→消费品价格走低 ③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 ④企业投资萎缩→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②→①→③ 16.某市规定,对下派社区的工作事务,实行清单管理:属于各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需要社区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这一规定() ①彰显了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②创新了社区组织管理形式③有利于推进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④旨在提高基层政府行政效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8月29日签署特赦令,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四类服刑罪犯实行特赦。特赦令指出,对符合特赦条件的服刑罪犯,经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定后,予以释放,决定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权力属于()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人民法院D .中央人民政府 18.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国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法官的培养。例如,截至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藏汉双语法官培训师资库和5个培训基地:西藏自治区有兼通藏汉双语的法官799名,约占全国总数的62%。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汉书双语法官有利于() ①民族地区各级法院变通执行国家法律 ②保障民族地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诉讼权利 ③民族地区个民族的相互沟通和团结 ④确定民族语言作为民族自治机关公务语言的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19.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北京林业大学833森林生态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考研833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生物科学、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生物类专业的必修课,是报考森林培育、森林保护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一、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三、光的生态效应及生物对光的适应类型 四、温度的有关概念,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生态作用,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五、水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六、土壤的组成及其生态意义 七、地形及其基本类型、地形要素物的生态作用 八、林火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火的适应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 二、种群动态及其调节 三、种内、种间关系

四、种群生活史对策 第三章群落生态学 一、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 二、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 三、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四、群落的演替 五、群落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第四章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五章应用生态学 涉及环境、资源、农业、生态安全等的一些生态学问题 三、考试要求: 了解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重点掌握种群的增长规律与种群内和种间相互关系;群落的结构、类型和分布、群落的演替规律;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基本功能。理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并能够应用生态学观点深入分析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 四、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50分。 l 试卷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约 20%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政治试题及其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Ⅲ卷) 政治试题(含答案解析) 四川省广汉中学彭谦 总体感受: 今年是四川省政治首次使用全国卷。试题总体感觉平稳,没有偏难题目。选择题命题思路、选项设置都与四次卷有相似的特点,包括选项长短、工整等等。 主观题力求基础、平稳,答案设置较为忠实教材,注重对材料的归纳和观点的提炼。 也许是照顾西部地区或者是过渡阶段,试题重基础、重平稳,与全国卷Ⅰ、Ⅱ相比难度都要低一些。 12.【解析】C。从图可以看出企业经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呈现大幅度波动,要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增长,需要政府加大财政经济建设支出、为企业减负。②③符合题意。 13.【解析】D。试客在试用之后仔细比对才购买,体现的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14.【解析】A。“平行进口车”制度允许贸易商直接在国外购买汽车,进口到国内销售,改变了原来由品牌汽车厂商授权专卖的模式,拓宽国外品牌汽车销售渠道,打破价格垄断。BCD 与题意不符。 15.【解析】A。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企业而言并不意味着经营风险下降、投资收益率的上升,通过排除②④即可选出答案。 16. 【解析】D。该题和15属于“一材两用”:一个经济、一个政治。①的“改变我国对外交往方式”、③的“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都与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符。 17. 【解析】B。该题考查公民的政治参与。让公众参与权力清单的制定,与政府行政效能、履行法定职责没有直接关系。①④符合题意。 18. 【解析】C。“合作调研机制”体现了多党合作的方针,有利于民主监督。①过于夸大了这种机制的作用。④与题意不符。 19. 【解析】B。推出《辞海》电子版和网络版,适应了群众的要求,借助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①④符合题意。②的说法错误,文化创造源于实践。③应当主要是针对文化内容的创新来讲的。 20. 【解析】A。该题容易排除③,把握某地问题的精髓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正确价值观的两个标准是“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群众利益”,④的说法是错误的。 21. 【解析】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工匠精神”仅仅是一种精神支撑,不能称之为“现实路径”。①③都与题意不符。 22. 【解析】B。①体现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④体现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③与题意不符。 23.【解析】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内容的变化反映的是客观对象(被反映者)的变化,①③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38. (1)【答案】建立和完善互联网发展管理领导体制;(3分)加强“互联网+”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规范并引导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3分)加大“互联网+”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做好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信息服务;(3分)重视对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监督管理,依法打击利用互联网的犯罪行为,维护互联网安全。 【解析】该题注重对材料的归纳并提炼材料的道理。“中央领导小组”:领导体制;人大:立法;政府:服务、监管。 (2)【答案】经济效益:加快车位周转,降低车场空置率,增加车场主收入;(3分)有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次解释 1. 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 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 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 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 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 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主要用来调节大 气温度和湿度。 4. 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 4 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 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 1.5 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1.5 分)。 6. 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 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 7. 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 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 4 分)。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 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 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 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 3 分)。 对于林木来说,r 对策种生长迅速,但生长速度下降快,宜用来培育短轮伐期的小径材,同时宜实行皆伐和全光更新;K 对策种幼年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条件,因此应采用长轮伐期,培育大径材,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 3 分)。9.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机制? 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总是趋向于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使系统内部各成分间处于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 4 分),所谓负反馈是指某一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的现象( 3 分)。如,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草食动物的数量是相对平衡的,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草食动物数量增加后,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草原生产力的下降,而这又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的下降,草食动物数量下降则会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恢复。最后,经过若干次调整,动物数量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重新达回到一种稳定平衡状态。 森林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有哪几种?分别说明其特征。 ①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窄。 ②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宽。 ③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斥,但是不同层之间缺乏关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