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作业题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作业题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作业题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作业题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解释:空间相互作用空间扩散

(1)空间相互作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

(2)空间扩散:空间扩散是和空间相互作用既有一定联系又有区别的一个概念。作为物质流、货币流或信息流,空间相互作用有相似之处。所有的科技或新知识都有一个起源的地点,从这个地点借着空间的交互作用,再传播到别的地方。像这种依循一定的媒介,透过时间,传播一种新事物的过程,就称为空间扩散。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的,每一种流动的现象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到承受者身上。

2、简要解释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类型

答:(1)根据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海格特1972年提出一种分类,他借用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

第一类,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如产品、原材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邮件和包裹的输送以及人口的移动等;

第二类,指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其特点是不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而只是通过簿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

第三类,指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新技术)的扩散等。

(2)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①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进程,称之为

传染扩散;

②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

③在传染扩散中,假如扩散导致更多的接受者,那么就称之为扩张型扩散,反之,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转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

3、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

答: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条件: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四个基本概念(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

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低)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低)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低)级别的服务。

在大多数中心地,每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承担。例如,一个集镇,往往有二三家杂货店或饮食店。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Functional Unit)。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职能单位数量必定大于或等于中心地职能种类的数量,通常总是前者的数量超过后者的数量。

除了几家单位共同提供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单位提供多种中心货物或服务的场合,从而包括了几个职能单位。这种情况多见于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大型零售商业组织。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一般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

(4)服务范围。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以最远距离r 为半径,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服务范围的下限r ' 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离。以r ' 为半径,也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r ' 亦称之为需求门槛距离(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

六边形网络和城镇体系的形成: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 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这样,B 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

为2r。如将所有的B 级中心地联接,则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重叠后,B 级中心地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此外,由于

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

近中心地购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或服务。

三个条件或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按照所谓K 值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4、根据图8-21解释核心-边缘模式

答:图8-21 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这个模式经过了高度的提炼概括而显得很简单。但实际上,一个国家有多个核心和由依赖关系的类型所决定的边缘网络。核心和边缘间的控制依赖关系是模式的基础,是内部(空间的)发展变化的根源。由于在边缘区可出现城市型聚落,在核心区也会有农村型聚落,因此,边缘区也可能变成城市化地区,不过并没有改变其对核心区的依赖地位。

一个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核心区产生大量革新(材料、技术、精神、体制等),这些革新从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因此,连续不断地产生的革新,通过成功的结构转换而作用于整个空间系统,促进国家发展。

除了产生革新外,图8-21 所示的模式还包括了四个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联系空间系统中的核心区和边缘区:革新的扩散、决策、移民和投资。用宽窄不同的箭头表明作用力的大小。从图中可看到,从核心向边缘和从边缘向核心的动态过程的作用力是不对称的,说明核心与边缘间的控制依赖关系不平等。这种不对称,在空间系统的组织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均衡。从核心作出的决策控制边缘

区的多,由边缘产生的决策对核心区影响少。大量的资本由边缘流入核心,而边缘区的人口也同时涌进核心。此外,革新不断地从核心扩散到边缘,不断加深了边缘对核心的依赖关系。

每一个动态过程都会影响整个空间系统中的次系统:革新扩散改变了核心和边缘区的空间系统的社会文化类型;决策过程产生了核心和边缘区的权力关系类型;人口迁移导致了核心和边缘区的聚落类型的变化;投资过程影响到核心和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类型。

各种空间类型又是相互关联的。权力和社会文化类型的结合可形成为现代化的空间组织,而经济活动和聚落类型的结合又产生了特有的经济空间组织。最后,这两个次一级的空间组织的结合就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不论哪个层次,都不可能不受外部影响。因此,模式还考虑了外生核心区对空间动态过程和空间类型的影响。所研究的整个空间系统,一方面是更高层次的外生核心区的边缘,处于依赖(或部分依赖)地位;另方面又是较低层次的边缘区的核心区,处于控制(或部分控制)地位。

图8-21 表示的核心-边缘模式中,共同分享的社会文化在图的右边,以现代化空间组织表示;不断加深的劳动地域分工在图的左边,以经济空间组织表示。两者的结合,将使国家有可能成为一种在空间上有组织的社会系统。

6、试举例说明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答:美国学者厄尔曼(E.L. Ullman)认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运输性。

(1)互补性。

从供需关系角度出发,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

即它们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有需求,这时才能实现两地间的作用过程。正是这种特殊的互补性,构成了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厄尔曼提出的互补性侧重于两地间的贸易联系,互补性越大,两地间的流动量也越大。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2)中介机会。

当货物在A 和B 两地间输送时,A 和B 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 地,从而产生所谓中介机会,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这时,即使A 和B 两地间存在互补性,相互作用也难以产生。

(3)可运输性。

尽管当代运输和通讯工具已经十分发达,距离因素仍然是影响货物和人口移动的重要因素。距离,影响运输时间的长短和运费。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如果两地间的距离过长,克服距离过长的成本超过了可接受的程度,那么,即使两地间存在着某种互补性,相互作用也不会发生。所以,距离的摩擦效果导致空间组织中的距离衰减规律。

不同的货物,对距离的敏感性也不同,这和它们的可运输性有关。一般地,货物的可运输性是由单位重量的价值所决定的。单位重量价值低的货物运输距离较短,而单位重量价值高的货物运输距离较长。非常明显,笨重的砂土砖石的运输距离,将大大小于精密仪表、电子元件的运输距离。

可运输性除对货物的运输有影响外,对人的购物出行也有显著影响。人们通常走较少的路去购买低价值的货物,而走较多的路去得到高价值的货物,从而促成商业中心等级体系的出现。

7、试举例说明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答:(l)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Contagions Diffusion),如城市对周围农村的影响、又如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而且由于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征,向外扩散过程中的波状现象特别明显,形成城市地域的圈层结构。

(2)等级扩散

对人文现象的空间扩散来说,采取完美的传染扩散的方式是很少有的。因为在现象的扩散过程中,地理距离并不总是起着非常强大的影响作用,社会等级、城市规模等级等有时也在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例如,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的扩散就与收入等级有关,而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亦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一般地说,等级扩散只产生于人文现象扩散的场合,自然现象的扩散不采取这种方式。

(3)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假如扩散导致更多的接受者,那么就称之为扩张型扩散。反之,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其典型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8、试简要介绍并评价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答:由克里斯塔勒等人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心地学说对城市地理学乃至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在50 年代以前,城市地理研究方法以事实的整理与归纳为主,缺乏自己的理论和对研究对象的深层次分析。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

法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可以说,正是中心地理论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

中心地理论和农业、工业区位论一样,都是由德国学者率先提出的,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醉心于创造各种理论体系的精神。因此,对中心地理论,要取其精华,弃其僵化和脱离实际的部分,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心地的层次结构、功能专业化分工和空间结构上,着重于中心地的分级和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标准的确定,可以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地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9、试用所学理论解释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嬗变

答:(1)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变化过程: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理论基础。

由于社会历史和自然地理因素,我国近代工业的分布极不合理,沿海和内地形成了极不协调的经济格局。建国以后,为了强化国防和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布局,国家对内地采取了“大推进”式的战略来促进地区发展,这种向西部倾斜的发展战略,并没有考虑到各个区域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区域之间发展关系的问题。1980年代以后,决策层越来越认识到了发展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基础。

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因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限制和制度环

境不完善等阻碍,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利用现有资源有选择地发展地区主导产业,通过扩散效应由点及面地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理性选择。我国在八十年代所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正是建立在西方非均衡发展理论体系和我国相关

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4)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理论基础。

进入1990年代,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弊端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决策层的普遍关注。针对东西差异日益扩大的现象,社会各界逐渐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目标取向,更加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地理上的二

元结构”理论和邓小平结合中国实践概括的“两个大局”的思想是相同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完整地实践了缪尔达尔的区域二元结构理论。

(5)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理论基础。

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协调

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方向,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原则推进改革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纯理论角度考虑,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提出收到了区域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影响。区域生命周期理论为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提供了充分说明,产业集群理论有利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是缩小区域差距,实现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的习题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一·名词解释 1、自治市 2、逆城市化 3、郊区化 4、“时空压缩”效应 5、都市连绵区 二·填空 1、在城市内部,()的发明导致城市中铁路和火车的出现。 2、为防御侵占和保护领地的需要,统治阶级把()看做是立国的一项根本方略。 3、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最显著的特点。。 4、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的推动。 5、就郊区化的动力而言,()扮演了主导作用。 6、中国的经济改革以()为主要特征。 7、郊区化研究首先要有()和郊区的地域界定。 8、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历来比 较显著。 三·判断并改错 1、自从地球上出现城市以来,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2、1949-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其主要任务是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 活动。 3、自从地球上出现城市以来,按其发展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城市产生及早期发 展阶段、中世纪阶段、工业化时期、当代城市化。 4、衡量人口城市化水平是否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应把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就业的非农业化 水平相比较,因为两者都属于人口的结构指标。 5、土地批租使得土地的极差地租得到体现,进而优化了农村的土地利用。 6、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都市连绵区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它们作为中国 经济核心地区的特征将日益明显。 7、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中国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8、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从长期的短缺经济转为一定条件下的 供大于求,通缩转为通胀的趋势。 四·简答 1、当代世界城市化有哪些特点?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区形成的原因有何区别? 3、研究中国城市的发展史有何意义? 4、近现代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5、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流动具有哪些特点? 六·论述 结合当前情况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13-02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两个)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三个) 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 4、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征有哪些? 6、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7、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8、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9、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例,谈谈城乡人口划分的标准。 10、评价以市带县的利弊。 1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我国城市根据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6、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7、简述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8、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9、从城市产生和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10、绘示意图简要说明伯德(Bird)关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模式。 11、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2、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3、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4、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5、城乡人口迁移的模式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6、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7、简述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8、简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概念。 9、简述霍尔的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二、名词解释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三、分析题 根据教材P52图4—1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四、论述题 1、城市地域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2、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3、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分析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4、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J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绪论部分 1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城市的概念。 3 如何划分城市地域? 4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是什么? 5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6 不同类型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部分 名词解释 ( 1 )城市化 ( 2 )逆城市化 ( 3 )假性城市化 ( 4 )过量城市化 ( 5 )隐性城市化 ( 6 )再城市化 ( 7 )景观型城市化 ( 8 )外延型城市化 ( 9 )飞地型城市化 ( 10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简述题 为什么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最基本动力? 简述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关系。

简述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 简述外围市区城市化的过程与机制。 简述郊区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简述世界城市化的特征。 简述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综合论述题 如何测度城市化的水平? 综合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背景与发展方向。·城市体系部分 名词解释 ( 1 )城市体系 ( 2 )城市职能 ( 3 )城市性质 ( 4 )乘数效应 ( 5 )互补性 ( 6 )等级扩散 ( 7 )传染扩散 ( 8 )中心地 ( 9 )城镇密度 ( 10 )基本经济活动 理论解释题 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分布 中心地理论

生长极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用数学工式描述下列概念或理论 位序——规模法则 引力模式 市场裂点 简述题 简述城市经济(非经济)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 如何理解城市的规模分布? 简述中心地理论的原理。 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是如何进行相互作用的? 综合分析题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 综合应用题 以熟悉的地区为例,对区域城镇体系进行规划。·城市地域结构部分 名词解释 城市地域 城市地域结构 CBD 社区 社会区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a.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b.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c.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d.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e.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均可以找到城乡之间的差异。2、我国城市按其所在区域地形分类有10中类型 地形类型例子 滨海城市 三角洲平原城市长三角、珠三角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城市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平原中腹的城市 高原上的城市蒙古高原上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中山谷地城市南平、十堰、攀枝花 高山谷地城市拉萨 4、城市化含义: a.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b.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c.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d.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5、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以及以此为依据,城市化类型划分。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称为逆城市化。 6、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期,而这一前提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即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7、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韦伯认为,人口在城市中的日益集中是经济增长和差异化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经济发展,或孤立的社会与经济团体的结合,需要一部分人口在商业城市中集中。同样地,作为乡村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变的工业社会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市场的扩大促使制造业集中”。因此,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生产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8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推荐文档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 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 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正常城市、最小需要量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

2004级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7年1月8日) 姓名学号分数 予学士学位。”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2.城市更新 3. 城镇体系 4.智能图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3.公式P i=P1r-q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的不同取值,公式所表示的城市体系分布的特点。 4.边缘城市及其特点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2、请分析美国郊区化的过程及发生机制;若从美国郊区化的含义来看中国, 请问中国的大城市目前是否出现了郊区化,并论述理由。

《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 (2007年1月8日)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2.城市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4.智能图 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p2)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㈠城市化研究 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㈢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p21)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建成区后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得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来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就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具体的城市功能概念: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 市带?(p25) ①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②必备的条件: ㈠多核心 ㈡交通走廊 ㈢密集的交互作用 ㈣规模特别庞大 ㈤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6大都市带:

地理学思想史考试思考题复习题-完整版--

一、地理学、地理学史、地理学思想史的区别与联系? 从概念来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 地理学史是对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学发展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历史,以探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全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历史,是世界地理学史或称地理学发展史;研究各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该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学史。地理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地理学史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地理学,其历史有自己的独特性。地理学史有三个主要方面,它们可以结合研究,也可以分别研究。1、地理发现史;2、地理图籍史;3、地理学思想史 地理学思想史它是人类对其居住地球表面认识的历史,是地理学学说(包括假说和预测)的发展史。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联系与区别:地理学史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地理学思想史则是地理学史的一部分,研究地理学研究中产生的相应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思想发展历史,它不能说是一门科学,而是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相应思想。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 地理学史是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理学思想史是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内容主要包括: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和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是:、、。 二、名词解释 1、城市地理学 三、简答题 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 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一、填空题 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和,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 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3、辖9区9县(县级市),该地域是的。 4、在面积上,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出现;另一种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和人口超过2500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是由法国学者于1957年首次提出。 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5个标准,分别是1955年标准、1963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1984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 11、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容包括、、。 12、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1986年以来则主要的。 13、管辖面积有53840km2,该地域为的;9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的。2013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市的。 14、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和人口两部分组成。 15、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和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16、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提出了和原则。 17、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中的市带县中的“市”是指(设区市?不设区市?)。 二、选择题 1、2010年,市南岗区总人口99.75万人,松北区人口19.51万人,以上两区的土地面积分别为165 km 2、745km2。松北街道为松北区政府驻地,松浦街道和万宝镇同为松北区辖区,松浦街道为松北区政府驻地建设延伸到的镇级地域,但松北政府驻地建设并未延伸到万宝镇。万宝镇政府驻地的居委会建设延伸到a居委会,但并未延伸到b村,按照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统计标准,以下属于市城镇人口的有()。 A南岗区全部人口 B 松北区全部人口 C 松北街道全部人口 D松浦街道全部人口E万宝镇全部人口 F a居委会人口G b村人口 2、我国1986年城镇建制改革的容有()。 A切块设市 B 整县改市C市带县D镇改市 3、下列关于城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B.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 课程编码:07442609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3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学时数:54 学分数:3 先修课程:人文地理 考核方式:考查制订单位:广州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制订日期:2003年审核者:夏丽华 执笔者:李文翎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城市既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又是一种区域现象,因此,城市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在学习和研究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我国城市发生与发展的独特特点,揭示与预测我国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对城市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讨论、课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城市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规划研究的基础,还是区域信息研究的落脚点。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教学参考书: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学》,商务出版社,1995年。 阎小培等,《地理·区域·城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第二节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 第三节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 ●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 -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3-24)

第六章城市地理学题库1-2-10

第六章城市地理学题 库1-2-10

问题: [多选]关于当代世界城市化进程表述错误的是()。 A.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B.城市化进程趋于缓慢 C.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D.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E.城市化动力机制由一元转变为多元

问题: [单选]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中,()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A.次要指标法 B.主要指标法 C.单项指标法 D.复合指标法 本题的考点是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1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主要指标法简单明了,通用性强,是目前城市化测度的主要方法。 2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

问题: [多选]下列属于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方面是()。 A.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C.区域城市体系研究 D.城市内部组织研究 E.城市外部空间组织研究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15319833.html,/ 手游

问题: [单选]利用历年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资料,通过复利公式,计算预测期限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属于城市化预测方法中的()。 A.时间趋势外推法 B.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 C.综合增长法 D.联合国法 本题的考点是城市化预测方法。城市化预测方法如下。 1综合增长法。该方法是利用历年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资料,通过复利公式,计算预测期限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2时间趋势外推法。又称时间相关回归法,采用历年城市人口或城市化水平和时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公式,并将预测期限的年份数值代入,从而预测发展水平。 3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该方法是用来处理城市人口数量与影响的变量如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粮食商品量,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等的相关关系进行预测,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 4联合国法。联合国法是联合国用来预测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城市地理学》作业题及答案汇编

(9106)《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 答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1:[论述题]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如何划分?联系实际论述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影响。 二、联系实际论述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 参考答案: 答一:①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③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④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举例说明)。 答二:(1)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

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 (3)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裂的条件”。在他们看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主张尽量发展小城镇,主张工农一体化,城乡融合。②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不少人认为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数目的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和工业都出现了向大城市以外地区疏散的现象,表现资本主义发展走了一条弯路,中国不能重蹈发展大城市的覆辙。③有充分的国情基础。中国本来就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 (4)大城市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是:①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控制大城市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人为办法”,"大城市是国家的‘超级金库',是带动中小城市和乡镇快速高效发展的火车头”,"控制大城市人口的方针是脱离了财政经济利益的片面方针”。②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随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效益/成本比越来越大,发展大城市最经济。 ③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方面的种种优势。认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效益越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5)总之,关于大、中、小城市发展重点的讨论,很多是在定义概念、分析方法、约束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单就"要不要发展大城市”,"要不要发展小城镇”来说,各家所言都有合理的成分。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国家,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市镇组成的。处在城市体系不同层次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用小城镇的发展来排斥大城市的发展,或把大城市的发展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用它来排斥小城镇的发展,都不足以说服人。 (6)(联系实际阐明观点):各类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市密集地区有序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方针。 1:[论述题] 一、简述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二、简述"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 三、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四、简述"城中村”的地域特征。 参考答案: 答一:①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图文稿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城市地理学》课程(第1~13章)思考题 第1章绪论 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一方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所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般来说,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于我国,因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你认为如何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 城镇 2.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组合,具有基本单元。它主要反映的是非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间劳动力联系规模的密切程度。

第3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2.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3.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4章城市化原理 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2.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 3.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4.举例分析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及其演化模型。 第5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试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过程、动力等。 第6章城市职能分类 1.试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3.举例说明怎样制定城市性质? 第7章城市规模分布 1.城市规模分布有哪些基本的理论? 2.试分析解决发展与城市规模分布的关系。 3.公式P i =P 1 R i -q是城市规模分别的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变化的意义。 4.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及利弊分析。 5.你对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方针有什么看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