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位理论的前世今生与案例实践(集大全者)

区位理论的前世今生与案例实践(集大全者)

区位理论的前世今生与案例实践(集大全者)
区位理论的前世今生与案例实践(集大全者)

区位理论的前世今生与案例实践

摘要: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此为本人在研究生期间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研究课题,文章主要阐述古今中外区位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列举数个区位理论发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并结合理论知识给出自己的感想。

关键词:区位理论、严禁发展、案例、感想。

Abstract:The theory is the study of regional economic activity space selection and spatial economic activities within the portfolio theory. Simply the study of economic activity optimum space theory, the study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spatial relations theory. I am in graduate school for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search for the location theory, the main carding under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ocation theory rigorous and development, citing a number of location theory evolving practice specific case, combined with theoretical knowledge gives himself feelings.

Keywords: location theory, it is forbidden to development, cases, and feeling.

前言:

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者杜能(J.H.von Tunen)根据资本主义农业与市场的关系,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到了20世纪初,出现了以研究成本和运输费用为内涵的工业区位论。其先驱者是龙哈德(W ·Launhardt),集大成者是德国经济学者韦伯(A.Weber),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区位因子体系,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后来又有胡佛(E·Hover)等人完善改进。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根据聚落和市场的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稍后,德国经济学者廖什(A.Losch)利用克氏理论的框架,创立市场区位论,他们分别从市场和经济中心的角度发展了区位理论。此后,瑞典著名经济学家俄林(B·Ohlin)把地域分工、国际贸易与区位加以综合分析,从而形成贸易区位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Krugman)和日本的滕

田(Fujita)等,在传统区位论的思想指导下,

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研究企业经济活动与城市形

成的关系,从而开创了当代城市区位的研究。

总得来看,区位论主要可以分为企业(消费

者)区位、产业区位和城市区位。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一、古典区位理论概述与演进

目前学术界所讨论的、规划理论能涉及到的区位论一般指古典区位论(Classical Location Theory)。古典区位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 )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Losch's Location Theory )。

一、以成本为导向的区位理论

成本派是最早的区位论学派,其理论核心是根

据企业生产成本最低,确定企业的最优区位。代表

理论就是杜能的农业区位,再到最早的成本学派代

表人物是德国学者龙哈特提出“区位三角形”,后由

韦伯发展成系统学说。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理论的成本学派。他吸收了龙氏最小费用区位的概念,予以补充和修正,并加以数学推导,形成一定的体系,创立了工业区位伦。

韦伯之后,许多学者对其理论给以具体的运用,如

高兹的海港区位论。也有些学者给予补充和修正,最有

代表性是美国经济学者胡佛(E.Hoover ),他于第二次世

界大战前后,具体考察了运输成本问题,倒运和回空将

引起运价率的形变。形成了倒运点区位论。

另一美国经济学者赖利(W.Reilly ),则根据价格体制

的多样性,阐述了不同定价下的区位问题。

学者艾萨德(W.Isard )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将韦伯的区位公式进一步推导,并以市场区代替消费地作为变量研究市场对区位的影响,这就使成本学派同市场学派结合起来。艾萨德的推导是精确的,但六十年代后,线性规划模型已完全可以替换它,而且可以借助计算机方便的求解。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区位理论

市场派在区位论中的出现晚于成本派,20世纪20年代它才正式作为一种理论出现。区位论市场派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商品的实现成了企业经营者的最头痛的问题。再加上第二和第三产业取代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层部门,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发达和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市场问题成为将来能否赢利、甚至是能否存在的关键。这时,出现了在考虑成本和运费的同时,关注市场区划分和占领的地域扩大化以及市场网合理结构的区位理论。市场学派的主要代表理论有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和中心地理论。

1.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起源于物理学中引力模式在地域经济现象中的移植。上世纪末,德国经济学者谢费尔(Albert B. F. Schaffle )首先采用了牛顿万有引力的公式,来模拟生产地与消费地的联系程度,即:

(1) 式中I ij 为i 和j 两地相互作用的当量(相对量);P i ,P j 为两地的人口规模;D ij 为两地距离;K 为经验常数。当前,引力模式的最一般形式已演化为:

(2)

2ij j

i ij D P P K

I =b ij j j i i ij d P W p W I ))((=

式中W i,W j为经实验决定的权值,包括人口的性别、年龄、收入、职业构成等;b为量度距离的磨擦指数,不同市场、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货物有别,可用调查资料回归而定。如赖利(W. J. Reilly)曾建议用0.2,一般在美国用0.5—0.3。

2.中心地理论

三十年代中叶,克里斯塔勒(W. Christaller)根据调查研究,分

析了市场区形成的经济过程,得出了三角形聚落分布,六边形市场

区的高效市场网理论,即中心地理论。

理论包括:三角形聚落分布、六边形市场区域、等级序列、门

槛人口等。他认为,城市具有等级序列,是一种蜂窝状的经济结构,

城市的辐射范围是一个正六边形,而每一个顶点又是次一级的中心。从城市或中心居民点的供应、行政、管理、交通等主要职能角度,论述城镇居民点和地域体系。该理论深刻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规模的空间关系,有时亦称城市区位理论。

尔后,廖什(A. Losch)沿用了克里斯塔勒的市场区框架,创立了服从最大限度利润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

三、传统区位理论存在的问题

第一,假设过于严格,因而传统区位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较大。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传统区位论中的完全竞争假设不适合空间问题的研究。因而,在完全竞争假设下的一般均衡的研究,对经济学贡献不大,很难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可。

第二,传统区位论是把区位当做一个点,只研究经济活动在哪个点发生,很少研究为什么会在这个点发生。只研究生产活动的差异性,不研究区位本身的差异性。

第三,传统区位理论所使用的方法对于空间问题的研究不够严格,让后来的研究者感到这些方法对于空间问题的研究难以驾驭。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从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区位理论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其主要原因是当经济学家意识到经济学研究将越来越严谨,而又没有合适的工具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在传统区位论中还存在对于不同区位的表示方法较单一的问题,主要有地租和距离。

第四,区位理论的研究对象从理论创立开始就始终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境地。

第五,传统区位理论所描绘的多孤立国、单中心的城市结构。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多中心城市体系没有相应的理论学说。传统区位理论注重聚集经济的研究,而对逆城市化这种经济扩散的力量的研究却不多见。

没有一种理论能将“同质区位=>收益递增=>聚集经济=>极化区位形成=>聚集不经济=>扩散=>区域的形成”这样一条线索解释清楚。

二、新古典区位论概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古典区位论的种种问题和虚无空洞的假设受到了很多批评。科学家开始思考,经济活动的经营者或参与者在进行区位决策时,并不能掌握所有的环境信息,同时人类自身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在现实中的各种区位并不是传统区位理论上的最佳区位。因此科学家开始从人的行为这个角度来和结构主义的角度研究区位理论。

一、行为主义区位论

1.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史密斯认为把韦伯的空间费用曲线和廖什的空间收入曲线结合

起来,就能够画出收入的空间界限,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就可以

找到“最佳区位”、“次最佳区位”。

其基本原理是能够获得的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

金额最大的地点。

2.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理论。行为矩阵由拥有信息水平

和利用信息能力构成,各个决策者均可在位于这一行为矩阵中表示出

来。

二、结构区位论

经济学家梅西(D.Massey)指出,行为区位理论太过于强调个人(或团队)及企业,而忽视了个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她尤其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后来成为90年代现代区位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一批结构主义区位论的倡导者则分析了西方跨国公司及大型企业的区位选择特征,以及它们的垄断本质对全球产业区位结构的互动影响。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布劳戴尔(F.Braude1)、瓦伦斯泰因(I.Wallerstein)、默德尔斯基(G.Modelski)等人。

三、现代区位论概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IT技术分析研究区位的模型理论日益崭露头角。

核心观点

规模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形成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外部性:先来的企业会给后到的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原材料的供应渠道、专业知识的扩散等等正面的外部效益(或称正面的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 lity)。

向心力与离心力:上述的正面的外部性显然还产生对相关企业的吸引力(或叫做向心力、集中力),使产业集聚地点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进入。进入的企业越多,规模经济就越大、效率就越高。但事物的发展就离不开一个“度”的问题,企业过密、过多,就会使投资环境恶化,产生诸如交通、污染、噪音等等问题,使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下降,于是吸引力变成了离心力、分散力,使相关企业向产业集聚地点的外围边缘扩散,直到两种力量相对平衡为止。

区位竞争:地区主体(即有意吸引投资的土地所有人,包括政府机构)如何改善投资环境与潜在对手开展积极的区位竞争,力争本地区成为集聚性投资行为的首选地点,以造福当地人民。

一、动态空间模型

在规模经济研究上,马歇尔认为,专业化社会劳动分工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克鲁格曼承

认这种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但在国家与区域尺度上,他更强调区域(或地方)尺度上外部经济的重要性。在解释小尺度的工业区位和集聚时,他更强调金钱的外部规模经济。认为技术影响在小尺度上是十分有限的。钱布林(e.h.chambelin)认为,市场结构以生产不同但类似的公司之间的竞争为特点。每一个公司具有一定竞争力。正是这种公司内部规模经济的假设,导致了新贸易理论的形成。在这种市场结构条件下,公司既可以获取规模经济,又可以满足不同产品的需要。

二、钻石模型

竞争战略之父波特提出钻石理论模型,国家区位产业竞争力

四要素:

生产要素: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

础设施;

需求条件: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钻石模型

四、区位理论的实践案例

对于案例的选择,本人筛选了时下比较热门的话题,一是区位理论对旧城改造的引导,二是区位理论对城市空间设计的引导探究,城市空间案例主要是以营利空间(商业综合体)和非营利空间(社区)为区分分别列举一典型案例。

一、区位理论在旧城改造中的应用(以重庆市渝中区旧城改造为例)

重庆市2009年完成的主要旧城老街区改造均位于渝中半岛城市核心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化龙桥老街区的改造。化龙桥位于重庆市中心老城区,嘉陵江以南,它是重庆旧城区的一个缩影。

(从左到右依次为改造后化龙桥,化龙桥钉子户,化龙桥特色街区)

圈层模式在功能置换中吞噬老街区

在中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土地越来越稀缺,城市中心区的地价也节节攀升。依据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经济法则,利用杜能区位论选址的结果是城市呈现圈层划分。城市中心慢慢被高层、高密度的商业开发占领。同时,伴随中心商业区的急剧扩展,绝大多数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旧城、那些和城市一起成长起来的特色街区不可避免地面临拆迁的命运,而且拆迁后的功能指向无一例外是新兴商业区和高档居住区。

依据杜能区位论对目前旧城改造案例进行分析,率先被改造的老街区大多位于中心圈层,适合进行商业开发和高档住区开发,而他们原本承载的传统居住等功能属于收益较少的功能,在

区位论的引导机制下逐步被置换到外围圈层。同时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张,中心区圈层也随之向外扩散,那些原本离中心区还有一定距离的老街区也必将一步一步被逐渐扩大的中心商业区蚕食掉。

在全球化3.0 时代,在这个一切以效益最大化为主的社会,所有事物都位于强大的资本推动下,任何功能布局终究难以逃脱“杜能环”的圈层模式。化龙桥老街、十八梯老街已经消失,旧城改造还在一天天地进行中,难道就没有办法改变现有旧城被草率拆迁的命运吗?

新区位论理论模型在旧城改造中的应用

1.基于区位理论背景的旧城改造模型构想

模型建立背景为单中心老城区,因为中国大部分老城都是由单中心结构向外扩散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该模型适用于大部分中国老城。按城市发展时序推算,这类城市的老街区位于或邻近城市中心区。如果任城市自然发展,老街区被蚕食的过程就是“杜能环”扩散的过程。我们将采用分阶段逐步引导城市整体发展方向来减弱“杜能环”的影响,具体措施为:首先,分析现有中心城区的中心商业区与各老街区的区位,依据现有城市发展态势及逻辑分析,在偏离老街布局的方位设定新的城市级商业中心;其次,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打造良好物理环境等方式,引导新的商业中心发展成城市最高级别商业中心,以此吸引圈层运动从老中心区转移到新中心区,城市逐渐形成双中心发展模式;最后,新中心与老中心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将逐渐带动两中心点之间的轴向联系,规划师可以通过规划布局强化这个轴向联系,由此引导城市逐渐形成“点轴”发展模式。此时,整个中心系统已经成功偏离原有老街区,这样城市老商业中心的扩散对老街区的蚕食面积就减小很多。

(旧城改造模型图示)

2.模型应用分析

以重庆中心老城区为例,将上述模型进行具体阐述:利用重庆渝中区解放碑和江北观音桥两个中心商业区,对如何保护化龙桥、十八梯、石板坡和弹子石四个老街区进行讨论。整个方案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加强现有解放碑商业区和观音桥商业区之间的联系,通过“点轴”方式发展中心商业区,即摒弃以往单纯进行点状扩大的商业区发展方式,增加两点的轴向联系。

第二阶段:四个老街均位于解放碑附近,因此重点发展观音桥商务区成为城市级中心区,以形成更大的商业吸引力,避免解放碑过度发展影响周边老街区。此阶段两大商业区继续自我发展,其间轴向联系逐渐加强,“点轴”系统逐步形成。城市主要商业呈哑铃状分布。

第三阶段:观音桥商务区越发壮大,解放碑向外扩张逐渐变缓,十八梯老街区得以保存,两点之间轴向联系也逐步加强。

城市主要商业由哑铃状转为梨

型结构。

第四阶段:商业区轴向联系

继续加强,两个中心点基本成型,

开始向外辐射。此时我们可以看

到,由于观音桥得到了较大的发

展,使解放碑扩张受到抑制。四

个老街中的绝大部分都位于解

放碑商业区圈层之外,得以继续

存活。(方案阶段分析图示)

3.小结

本模型基于现实的可能性,希望采用一种引导式的、不断趋近目标的规划方法将城市大的发展方向控制下来,从区域的角度解决棘手的旧城改造问题,从根本上避免旧城随意拆迁的产生。这种带有引导性的、以协调发展为目标(不同于以往旧城改造以保护为目标)的保护既符合城市发展要求,也可以有效保护城市中心区的老街区,避免历史遗产过快卷入拆迁浩劫。

二、城市综合体区位差异导向设计研究(都会型城市综合体设计方法)

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区位差异导向

区位差异导向是指以城市内部区位间差异为导向的城市综合体设计理论和观念,这种理念是相对城市综合体设计的一般方法而言的,它并非对一般方法的批判或否定,而是一种完善与修正。它除了可以贯穿城市综合体的设计策略和方法,也可以运用在在策划阶段中。作为客体对象的城市综合体与其所处的城市区位有着许多必然联系,无论是城市中心区、副中心、新市镇或乡郊地区,城市综合体都位于其人口和城市功能高度集聚的密集地段,这种设计策略与方法应贯穿从策略到管理的全部阶段。使用此设计理论的观念的目标是:一、规避城市综合体在城市内部“异位同质”所带来的经营和社会资源方面的风险。二、提高城市综合体于其建设语境的适用性,提高其效率。

区位差异导向并不是仅以城市空间地理位置作为其设计依据,而是根据城市空间地理位置的各样条件参数作为其设计依据,并且根据城市规模、类型以及发展阶段作出其设计依据的动态调整。例如对待迪拜、拉斯维加斯这类在绝地无中生有,完全在短期内由巨大的投入而创造的奇迹般的旅游和体验消费式城市,该方法的策略和方法都必须做出调整。正如上文所述,区位差异导向并不局限于设计方法,它的理论核心是一种因地制宜,与自然与城市相结合的哲学观念。

都会型城市综合体通常结合城市内部公共交通枢纽进行设计,无缝接驳公交车、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甚至有公共交通客运站直接位于综合体之中,如罗湖长途汽车客运站直接复合罗湖商业中心等,需设置多基面交通接驳。通常该区位城市综合体子系统中的办公、商旅酒店、餐饮、会展、文化等功能占主导地位,购物、餐饮、居住等功能所占比例稍低,因此为平衡

空间时序组合,应适当提高居住部分比例,发展一定数量的高端住宅,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压力。

外部空间方面,都会型城市综合体应设有多基面的人工绿化,多基面的人流集散空间。

综上所述,都会型城市综合体设计方法如下:

1.用多基面的方式提供公共空间和人工生态环境

屋顶和建筑中庭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可通过串联拓展出大面积公共空间作为屋顶花园,它常常是在特殊场合下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比如在建筑密度较大的情况下获得公共空间、丰富城市的轮廓线、改变空间的围合效果等。

由MASHE SAFDIE 设计的新加坡的MARINA BAY SANDS 都会型综合体,包括有2600 间客房一个购物中心、一个会议中心、4000 车位的立体停车场、休闲、中心、赌场和酒吧。顶层有一个链接三座塔楼的空中花园,包括跑步道、泳

池、SPAS、展馆、博物馆等。该花园有340M 长,

其中游泳池长度达146M,可于边缘俯瞰城市。

创建人工生态环境对缓解城市环境压力有

着明显的作用,六本木的绿化率是26%,城区

内植树68,000 多棵,大大降低了城市的热岛

效应。右图中是用热敏相机高空拍摄的六本木新城

与周边地区的热岛效应图。六本木新城地区的地表

温度很明显低于周边地区。

2、多基面接驳城市交通空间

城市综合体通常复合公共交通枢纽进行设计,

因此多基面的交通接驳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目标,具

体手法依据交通类型而异。

多方向的空中人行步道体系是现代城市设计中的

基本元素之一,“一个完善的步道系统可减少市

中心区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并增加人们前往市

中心的次数,提升人文尺度,且强化都市环境,

创造更多的零售商业活动,也有助于改善空气

品质。”早在20 世纪50 年代,“TEAM 10”

小组的代表人物史密斯夫妇就在《黄金雨规划》

中提出了“空中街道”的概念(虽该计划在实

施后由于需求量过低而破产,但该社区在废弃

后改造为社区活化艺术中心)。作为交通系统的空中步道是对地面步行道的补充,两者各具特色、相互配合。地面步行道是行人活动的基础,但其连续性难以保障,空中步道把人的步行活动独立出来,保证了步行的连续性、安全性以及免受不良气候的影响。空中步道还可以与多层车库相联系,使人们停车后可以直接通过步道进入建筑。例如:香港湾仔、金钟、中环地段人行步道系统。这个地段是香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段内高层林立,但由于系统化二层人行步道系统的建

立,非但没有引起城市机能运转混乱,还形成一个可以在二层平面上互相穿越的网络,并具有与周边地区保持开放性连接的可能性。

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日本建设省对地下街的定义为:“地下街是公

共使用的地下步行通道(包括地下车站检票口以

外的通道、广场等),和沿这一步行通道设置的商

店、事务所及其他类似设施所形成的一体化地下

设施(包括地下停车场),一般在公共道路或站前

广场之下。因为地铁的开通,慢慢在地铁车站的

周围出现一些零售商业,这样才有了地下街的出

现。随着地下通勤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发展空间

不足等问题,地下街开始包括有购物、餐饮、休

闲等功能的综合体,它起着连接建筑、地下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体的部分或补充。如广州的天河又一城,南段地下一层面积约8219 平方米,与地铁三号线体育西站、天河城地下商场连通,平时用作商场,北段分为地下两层,面积约11787平方米,平时用作商场和地下车库。天河又一城预计有10 个出入口,几乎将天河核心商圈的几个重要地标性建筑相连通。目前开通7 个出入口,新过街隧道的3 个出入口分别位于天河城北门、广百东北门和购书中心门口,隧道南段商城的4 个出入口分别通往天河城西门、广百南门和地铁站。是天河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天河商圈联系组织成巨型城市综合体。

总结

对于城市综合体中存在的功能空间几乎包括了所有常见城市公共建筑功能,包括有:办公功能、居住功能、酒店、功能、零售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市民及公共设施、会议功能、休闲功能、以及停车设施。由于本文篇幅的限制,未能专门就各子系统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设计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本文是基于区位差异导向来探讨城市综合体的概念设计问题,对城市商业区位做了定量化分析作为其分区依据,但就如何通过定量化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对城市综合体应对城市未来的动态发展所造成的区位性质变化的应对方法未能进行探讨,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微区位原理”在社区规划中的应用(以西安市“小树林”社区为例)

微区位研究只要是特别重视GIS 手段对城市自然、杜会、经济背景的分析,是一种重视微环境空间意象行为偏好的研究。国内学者在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商娱场所社会文化空间结构演化场所微区位的社会空间耦合结构、消费文化空间响应结构、空间公正和谐结构与社会文化空间秩序等构成体系等方面。

但已有的微区位研究都是针对于商业空间,从事营利与消费活动的理性经济研究,在非营利性场所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案例运用微区位原理,结合对小树林社(会)区(域) 场所的问卷调研,就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做出系统的地理社会学分析,并从微区位规划的角度提出适当的改善措施以达到区位场所各尽其用的目的。

1.“小树林”概况

“小树林”位于西安市土门附近的团结北路、结西路、团结南路与团结中路的交汇处,南北长约100 m,东西宽约85 m,面积约8 500 m2。其北面为庆安集团有限公司,东面为利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油漆厂) 和西安机床厂,南面为新华印刷厂及其家属区,西面为土门新华批发市场

2.“小树林”功能演替机制

小树林地处莲湖区4 条路的交汇中心,其实质就是组织交通的安全岛由于其地处西安市城西工业区和居住区的结合处,在社会功能方面有着特有的演替机制其功能演变简图如下图:

这种功能演替格局是由区位交通等内在适应性因素和经济、文化、政府、社会等外在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驱动力的构成如表:

3. “小树林”问卷调查

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收回95份,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达到93. 68%现就问卷内容做如下分析:

1 人群结构

“小树林”的人群结构主要表现有以下3个特征:

(1) 康体群体: 以退休工人老年人居多,并以女性为主,“小树林”的存在让他们有了锻炼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排除他们内心的孤独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 务工群体: 以30 ~45 岁的中壮年为主的农民工群体,全部为男性;

(3) 休闲群体: 主要以带领儿童散步的家庭为主,并与买菜路过群体等不自觉地融入康体群体。

2 交通出行

从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和场所的可停性可以判断出场所的阶级特性“小树林”中务工群体以自行车和电动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康体?休闲等群体则主要选择步行的方式。环保,经济的交通出行选择,体现出“小树林”是以平民阶级为主的大众化生活场所。

3 场所价值

7 ~10 时与18~22 时是“小树林”场所使用的高峰时间段,其余时间段也存在着较高的人群流动性与场所使用率。

4.“小树林”微区位分析

1 形态空间分析

就其外围1 km范

围区域内的居住社区

对“小树林”社区生活

空间影响进行形态空

间分析,如图所示。

通过图分析可知,

土门片区只存在“小树

林”能提供给人们交流、

锻炼的场所。其处于团

结南路、团结北路、团

结中路、团结西路的交汇处,在交通上起到“安全岛”的作用,可进入性强; 其由于面积小、人流量大,存在适停性差的问题,但其可视性好,设施可获性优。

另外,“小树林”周围多达15个社区,以周边大型企业的家属区居多,为中等收入群体,这就是其场所活动的人群来源,呈现出明显的场所过滤性。

2 社会空间分析

多元角色互动,营造场所精神

“小树林”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低收入者角色以谋生为目的的场所。这些角色的

形成和扮演都是在互动中完成的,并通过信息的传播,发生着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建立务工群体工作平台的同时,使平民阶层满足获得相应回报的预期心理这种空间的自组织行为,决定了其“场所精神”为平民阶层的乐园。

丰富区域亚文化,创造和谐沟通场所

城市生活的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规模、密度、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组合)影响了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力量。“小树林”场所的城市生活使得具有共同背景和兴趣的人走到一起,创造了在其它地方不可能存在的亚文化。

( 1) 女性群体文化: 活动群体中女性的比例比较大,这充分反应了女性老年人群生活方式及其角色的改变,她们由传统的居家型向现代生活型改变,她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精神的享受,这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也体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

( 2) 老年群体文化: 活动人员基本上以退休老年人为主,这反映了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重视,通过体育锻炼他们的健康得到保障,精神活动也比较丰富,老有所乐,这是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的表现。

( 3) 民俗文化: 小树林民众茶剧团“小树林”大家唱合唱队、时事评论等群体都反映了不同人群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希望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心态。

“小树林”作为一块公共绿地,为人们提供空间交流场所,潜移默化地营造着多种文化的氛围,起着整合城市旧文化创新城市新文化的作用,这无疑又是对小树林功能的最好诠释。而这种种“亚文化”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却显示出一种主流文化的韵味。

感知地域归属价值,传承城市特色文脉

社会学的空间理论研究历程表明,城市空间场所不仅要注重广场本身的使用价值,还要注重从另外的角度挖掘“使用价值”的另一重社会学含义,即文化认同与归属安全的使用价值。“小树林”为周围居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人们凭借着自己的兴趣不自觉地加入到“小树林”的秦腔演唱团、秧歌队、舞蹈队、时事评论等文化团体中,不仅让人充满强烈的个人身份认同感,而且丰富了周围居民的业余生活和城市文化,产生强烈的集体社区凝聚感。

因此,场所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归属价值表现在4个方面: 个人身份认同感、集体社区凝聚感、文化融合的时间感、以及“面前身后”的空间感。反映出生活交流场所的时、空、身、心一体化的特征。

5.“小树林”微区位规划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运用城市社会学的空间理论,针对“小树林”空间场所提出以下规划措施:

1 完善场所基础设施,实现最大使用价值

( 1)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创造人性化区位场所。充分利用“小树林”的胡杨资源,建立“树阵”,在部分胡杨的周围建设高0.3 m,长15 m的座椅将“小树林”定义为“交通安全岛,城市绿肺,平民天堂”。

( 2) 更新健身器材,约布置4 组,每组占地面积约40 ㎡,含有4 ~5个健身器,这样可以有效的组织康体人流。

( 3) 建立非机动车停车场。在西北角变压器的左侧设置在自行车和电动车停车场所。呈长条形,占地200 ㎡左右,铺装为草坪砖。这同时也相当于务工人群的劳务市场,集中方便。

( 4) 垃圾箱沿四周布置,间距约50 m。

2 丰富场所空间家具,实现文化认同与归属安全价值

在“小树林”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行为-心理”研究各组群体的行为特征,用雕塑、园灯、垃圾桶、座椅及其他建筑小品等构成广场空间,结合地形,用台式、下沉式或半下沉式等特定的地形组织广场空间。用植物配置的层次关系,丰富“小树林”场所空间变化。

3 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塑造和谐“平民天堂”

空间是沿着有利于社会制度发展的轨迹被创造的,社会发展的目标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构造途径。因此必须从规划入手,结合“小树林”的劳务人口规模,将这一群体利益在微区位场所空间上落实。空间组织与城市管理中不仅要充分体现大众利益,同时要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空间使用主体角色掌握着场所的属性,但只有在满足其他角色需求的同时,才能达到多元角色的和谐共存。

总结

通过运用微区位原理对“小树林”的形态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指出“小树林”微区位作为一种典型的城市空间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社会性因素的凝结。其空间价值依赖特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资本、文化形式而凸显。因此,在城市设计与规划中必须充分研究特定空间场所的社会性。尤其是在城市更新中,运用微区位规划,将场所创造为符合阶级利益与群体角色的“天堂”。

五、结语(自我感受)

区位理论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其理论运动也广泛的深入到城市建设中的各个方面,在广泛而又空前的城市建设浪潮中,必然会带来区位集中化、区位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城市布局发展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区域规划乃至整个城市规划工作进程的延误甚至是失败。

所以,运用恰当的区位理论进行区位决策,是城市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和平、蒋文《区位论在旧城改造中的应用》[J].2009

2.金鑫《城市综合体区位差异导向设计研究》[J].广州大学.2010

3.张常桦、段汉明《微区位原理应用研究_以西安市_小树林_社区为例》[J].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1 4.百度百科之《区位理论》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1)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案例背景】 1、英国学者贺斯曾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一切教学法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 而数学本质是什么呢?众说纷纭,比较被大家认可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教授的提法:本质一、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本质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本质三、对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感悟;本质四、对数学美的鉴赏;本质五、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究精神)的追求。基于此,我们就开始反思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行为: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淡化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待揭示的数学本质没有得到凸显,过程没有得到合理的证明,结论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现在,在追“新”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深入地思考课堂中暴露的一些问题,逐步走向成熟,使数学课堂得到了理性地回归,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泛化回归实效、教学活动的外化回归内化、教学层次的低下回归高效,充分展现了数学课堂的魅力,学生学得扎实,获得真正的发展。以上就是我们实验中学教育共同体在本次赛课研讨时所达成的共识。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数学本质呢?我们殚精竭虑,反复思考、争吵,最后在新课程标准里找到了答案。 (1)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知道知识本源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深入挖掘教材,教材的编排蕴含了知识的本源和思想方法。 (2)在实践中怎样以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本身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 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是教学中的疑难课时,教材处理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在研究教材的时候,集思广益,发扬团队精神、抽丝剥茧,一点一点的理出本节课应该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了体现这一点就应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形结合”的优越性和简洁性。

最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pdf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开展“探寻动画片的奥秘”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因为儿童非常喜欢 看动画片。从选题“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起点,以学生的经验和生 活为核心,选题以可行性,可操作性为关键”的标准来看,这是一个很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反思这节“探寻动画片的奥秘”主题生成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调动。活动中,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始 终是兴致勃勃,他们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当活动总结谈收获体会时,学生一个个喜笑颜开,他们得意地说着自己所得所感, 学生主动、合作、自主,从生成主题——分解主题——选择主题(分组)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体验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乐趣,成功 的喜悦。所以整节主题生成课中,学生积极、气氛热烈。 2、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传统的结论式学习为过程性学习,变 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探寻动画片的奥秘”的课题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生成的,学生对这主题充满兴趣,学生在活动中是主动的。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 是学会了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强调学 生主动、合作、探究,在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和要领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活动的乐趣 3、凸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一直 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在主题生成课上,所有老师一系列活动的功能指向是为学生活动

提供支架,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帮助。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的兴趣,以老师为导,学生为主,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 为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小组合作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 能力。在生成主题、提出问题、分类问题、归纳小主题、选主题分小组、选组长定组名编口号等一系列的活动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都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点、让学生喜欢说、喜欢问、喜欢想、喜欢选、喜 欢编,这让学生深深地感到他们是综合实践的小主人,参与实践,他 们作主,老师只作指导。 4、教师得到锻炼。作为教师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引导者,也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综合实践课程的选题很重要,教师要有 敏锐的捕捉能力,抓住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选择探究课题。活动时, 要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实际情况适当分组,引导他们在学会分工协作,共同努力,这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但是,在 课程执行的过程中,我也明显感受到了压力和难度。教师要设计整体的活动计划,在活动方案中要对学习内容、目标要求、组织方式和时 间分配等做出安排;在组织实施活动课程过程中要提供意见指导。要把握研究进度,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该课程的实施促 使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5、课后思考: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提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对动画片 的综合实践主题都很感兴趣,但是话题一出,个别学生就在旁边说他自己的动画片,没有注意参与到老师的引导中;学生对于如何提问题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 ---——生活中的纸 一、活动背景 我发现如今的学生,小报越做越漂亮了,用的纸都是高档的复印纸、打印纸,小报编制得图文并茂、色彩鲜艳,代价真是不菲.学生平时用的草稿纸也都是些新的作业本或雪白的好纸.每天放学后,教室地面、课桌抽屉到处都有学生随便丢弃的好纸张。我问了几个学 生:“这么好的纸被丢弃了,你们不感到可惜吗?”不料几个学生说:“纸很便宜,到处都有,扔掉一点没关系.”于是我利用课间活动让一些学生就身边发生的事作了些议论,这为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研究作了铺垫。 二、准备阶段 1、提出问题 在第一节课上,我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观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填写《研究意向表》: 研究意向表 姓名 ___________

其中《纸》可能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比较密切,有关纸的研究兴趣是学生最集中、票数最高的项目。主题产生了,不等于学生都有积极性和兴趣。果然有一些未填写研究纸项目的学生一脸沮丧。我觉得需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2、创设情景 我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书包里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接着又问:“你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这些看似普通的纸张?”学生纷纷说纸的发展过程,刚才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现有关纸的研究也挺有趣的,于是也跃跃欲试提出不少有关纸的研究的问题.兴趣激发了,认识统一了,就可以开始确立子课题或研究主题了. 3、确立主题,组建小组 首先由学生自报、自选研究子课题,然后,学生自由组合建立小组。子课题确立后,学生便根据自愿原则组成研究小组。有的小组人太多,有的小组人太少,有的孩子哪个组都不欢迎,有的组上课还好好的,下课又说要散伙,要求重新组合,事情还真不少。我就积极找学生谈话,帮助调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主题名称:家务劳动我能行 二、活动背景:本主题活动得选择,就是我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得实施情况、兼 顾原有得劳动教育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规定得综合实践活动得具体内容以及三年级学生得自我服务能力实际现状等多方面得考虑而综合设计得,具体说明如下: (1)从学生课题选择得内容来瞧,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得内容与研究性学习有关,其次也有部分内容涉及到社会实践,但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一块却还就是一片空白。 (2)纵观学生得能力发展情况,我发现学生得家务劳动观念簿弱,很多自己得事都不能自己做,而且常常把成人得帮忙当作就是理所当然得事,对家庭缺乏一种责任感意识。 (3)让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了解家庭生活得技能与技巧,养成自理、自立得生活习惯。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每个成员对家庭得责任与义务,学会自己得事情自己做,学习与家人进行交流与沟通,感受亲情得温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长辈、自立自强得品质。 为此,我特地设计了本次以家务劳动为切入口得综合实践活动.我期望: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在家务劳动能力、自我服务意识、家庭责任感、小组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及运用导师资源等方面能有进一步得发展与提高.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家务劳动得调查活动,了解在日常劳动中,哪些劳动就是 属于家务劳动?学会做一些简单得家务劳动。 2、能力目标:通过“练一练"、“露一手”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服务与家务劳动 得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请教、合作交往、收集处理信息、 语言表达、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调查,体会大人劳动得辛苦,激发学生得家庭责任感。让学生 品尝成功得喜悦。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情景得导入 本课程得导入,就是以学生得讨论为切入口,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家务劳动得了解程度;对家长在家务劳动方面花费时间得了解程度等,从而激发学

一等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感恩父母》案例 一、确定课题(教师讲话录像) 在一次《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上,当谈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应孝敬感恩父母时”发现了许多问题。有的说父母的养育子女是应该的,有的说没必要欠他们的亲情,等他们老了,我们还得照顾他们。而且争议很大。有一个学生突然提议:“我们把这些问题当作这一学期的小课题进行研究不是更好吗?”其余学生积极响应,于是《感恩父母》的课题研究产生了。 二、制定方案 确定了课题接下来开始制定研究方案。(室内录像)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看自己的衣服,是谁给买的、做的?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父母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人,他们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很多,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所以,我们这学期的课题研究就是《感恩父母》。你想知道、研究哪方面的内容。 生: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想知道古代人是怎么孝敬的。(上网查询:二十四孝故事),〈黄香温席〉 生:我想知道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艰辛。(医院:十月怀胎、养育、敬老院) 生:我想知道现在的大人、孩子是如何感恩父母的?(采访大人、发放调查问卷)〈小品〉 生:我想知道感恩父母的诗、歌有哪些?(图书室查资料)〈诗朗诵、感恩的心〉。 师:请同学们分别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自己的研究方案吧。 分组制定研究方案(提前备好成品) 三、分头行动

活动方案制定好了,接下来就是我们行动的时候了。有的小组来到图书室查资料,有的小组上网查资料,有的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有的采访,到处都是同学们忙碌的身影。 1、研究“父母付出知多少”的小组,来到医院,请教父母怀胎十月的经过。(采访视频) 生;医生阿姨您好!我们是中心小学“感恩父母”课题研究小组的学生。我们想向您请教母亲怀胎十月的过程。 医生:好的。… 生: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妈妈太辛苦了。 医生:对呀,没有妈妈艰辛的怀胎过程就没有我们,所以,孩子们一定要孝敬自己的母亲呀。 生:我们一定会的。谢谢阿姨,再见。 2、“当代人感恩父母知多少”小组来到百岁寿星家中采访。 (1)生:奶奶(爷爷)您好。我们是中心小学的学生。您是我们镇上的寿星了,我们想请教您几个问题? 老人:说吧。 生:您今年高寿呀? 老人: 生:您这么大的年纪身体还这样好,这一定于您的孩子有关吧 老人: 生:您的孩子平时是怎么孝敬您的? 老人: 生:您的孩子都很孝顺,我真为您高兴。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许广民2010年3月24日 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这四个方面是: 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 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 4.对课堂提问的思考。 首先,结合《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案例1:《勾股定理》一课的课堂教学 第一个环节: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表中可以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 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

果,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运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能力(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运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可以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边长分别是a、b,那么它们的面积和就是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一) 活动主题:设计课间游戏 一、问题发现随着人们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大多数学生都有零用钱,学校周边又有很多的商店和摊点,纵观各学校缩影,每天放学后,堵塞的校园门口,同学们“有滋有味”地啃着小摊上的炸鸡腿,煎火腿;中午时分,拥挤的各小店门口,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小薯片,棒棒冰……有些零食纯属三无产品,无质量保证,影响正常营养的摄入,严重危害孩子的身体健康。而随手丢下垃圾袋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学校外地上果皮纸屑到处都是,楼梯口零食包装袋随风飘起,造成了校园环境污染。校园整洁一直是令学校最头疼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思考:何不在班就此问题展开一次班队活动?老师的提议在班会课上通过。经全班同学讨论决定,此次活动就定为“与零食说bye bye”。 。 二、活动准备全班学生搜集整理各种各样的零食包装袋,对自己喜爱的各种零食进行了解。分好小组在校园外作调查,掌握有关学生吃零食的现象并进行统计。 1、准备记录本、A4卡纸、钢笔、照相机、 2、活动容提示: (1)搜集整理各种各样的零食包装袋 (2)对自己喜爱的各种零食进行了解。分好小组在校园外作调查 (3)掌握有关学生吃零食的现象并进行统计制作成表 3、要开始我们的游戏主题活动了,大家分工合作吧,自由组合小组,大家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 三、活动实施 搜集整理收获丰硕:这一活动一倡议,全班同学就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先是从家中搜集有关零食的包装袋,对家中的零食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通过向父母、长辈询问,查阅有关资料,甚至上网查询,了解、分析有关零食的危害性,用表格的形式及时记录下来;同时同学们还走进超市、小店,观察街头小摊,掌握有关零食的具体种类及来源,同学们走出了家门,收获就更加多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在学校的时间,课余进行细致地观察,发现有同学吃零食了,他们会暗中调查该同学零食的来源,并且关注他是怎样处理零食残骸的。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评析 建阳二中蒋剑虹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素材的搜集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步骤;检测和评估;教学对象(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下面我就结合张长文老师的这堂片断教学课,来谈一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如何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一些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教学思路设计,二是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思路设计是指:对所教内容的认识(课标要求、这段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的作用、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学生以往的活动经验等),对整堂课设计的思考(教学目标,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与措施,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分散难点等)。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但在强调个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教学思路设计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 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下面看一看张长文老师关于“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教学设计思路。 《平行线的性质》设计思路说明 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按照“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形成认识——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为了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所以,首先利用大屏幕出示了学生所感兴趣实际问题---汽车在赛道上行驶拐弯的拐角问题,然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抽象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平行线性质的几何模型,针对这个几何模型,利用学生手中的学案,精心设计四个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在学生充分思考与交流的基础之上,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效果,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平行线的性质,形成了认识,加深了印象,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索、发现、创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从推理能力来说, “说理”对于七学生来讲还较为陌生,不知应该说什么,根据什么,得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性质1对性质2、3进行说理、论证。为了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还精心编排了一些填空题。对于例题的安排,目的在于想让学生再次体会如何抽象出隐含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探究题的安排,是希望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力争“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家庭》活动案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家庭》活动案例 本课正是想通过教学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父母,关心父母,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备受关爱,甚至溺爱。课下我与孩子们聊天,了解到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家长的生日是哪天,不知道家长做什么工作;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有些孩子在家比较任性,不尊敬父母,顶撞长辈,不会做简单家务劳动,针对上述特点,设计了主题为《走进爸爸妈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本课的德育目标是:教育学生走进父母的世界,激发起学生关注父母的积极心态,培养学生了解父母,关心父母,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情感。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感情沟通、语言交流、倾听表述等实践能力。 知识体验目标是:通过活动,引导孩子从父母的工作、情绪、身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与父母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创设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事情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父母献花,让学生真正走进父母的世界,使他们从小就能够替父母分忧,为父母喝彩。 活动重点:1、激发学生关注父母的积极心态。2、培养学生的感情沟通、语言交流、倾听表述等实践能力。 活动难点:激发学生关注父母的积极心态。 资源:家庭生活的照片及有关父母生活、工作片段的光盘或录像带制成的多媒体课件、小红花。 组织形式:活动时采取个人表达、班内展示交流,家长、班主任寄予厚望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方法: 一、激情饱满、直入主题: 在导入活动环节中教师热情洋溢地直入活动主题,设计了如下的导入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关心与疼爱之中,为了我们能够健康成长,他

们操碎了心!今天我们高兴地邀请到了几位家长参加我们的活动,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叔叔、阿姨的到来,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家长对我们的活动予以指导。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走进爸爸妈妈”。 二、创设情境、孝敬长辈: 活动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现场调查,师生互动 老师以记者的身份现场采访一些同学是否了解父母的生日,知道不知道父母做什么工作,几点上班,几点下班,他们的身体怎样。通过采访了解孩子是否了解、关心父母,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礼仪教育。 二)配乐介绍,表达爱意 为了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我设计了夸夸我们的爸爸妈妈的环节。学生利用照片、录像资料等介绍父母关心、疼爱自己的感人事例,以此初步激发孩子爱父母的情感。此时师生齐唱《好妈妈》,使活动出现第一次高潮。爱父母不能只停留在了解父母、唱唱赞歌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结合本校开展的“四岗”活动,介绍自己的家中劳动岗是什么,教育孩子以实际行动替父母做事,孝敬父母。 三)观看片段,直观理解 通过观看本班同学在家讲礼仪、爱父母的录像,加深理解,注重实效,以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爱父母,做一个懂礼貌、讲礼仪的好孩子。 四)配乐献花,表达情意 为了表达对父母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全体学生向父母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红花,并说一句感激的话语,至此活动再次达到高潮。 班主任是同学们心中最崇拜的人,班主任的一句话胜过家长的十句话,所以我邀请班主任老师宣读班委会决议,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饺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包饺子的相关知识,掌握包饺子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各种造型饺子的包法,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感受劳动的乐趣。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 各种造型饺子的包法 三、课前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拌好的饺子馅和饧好的面团、面粉适量,擀面杖每个小组一个,盛放饺子的盘子每组两块,筷子或勺子每人一双(一个),面板每组一个,围裙每人一条、湿巾、盛饺子的塑料袋。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课题图片:包饺子 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饺子怎么样?那你会包饺子吗? 2、介绍经验 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包饺子的?(邀请包过饺子的同学介绍经验)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述,谁会包饺子了?

看来,光听同学说,就如同“站在岸边学不会游泳”一样,自然是学不会包饺子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让学生懂得得亲自动手做一做才行。) 3、做准备 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场地,你们愿意动手试一试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是,要想干好一件事,必须得做好准备,包饺子也是同样如此。现在就请大家将包饺子前的准备工作做好。 (二)、包饺子 1、师生共同学习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包饺子的简单的方法,不过我知道有的同学会包饺子,那你看我我们的方法一样吗? (1)拿起饺子皮手弯成窝形放入适量馅, (2)对折成半圆,捏牢中间, (3)由两边向中间封口,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按住边。 2、学生自己在组内练习包 3、讨论交流在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4、师强调小结: (1)由于技术不熟练,放馅不能过多; (2)先捏中央,再捏两边,然后由中间向两边将饺子皮边缘挤一下,这样饺子下锅煮时就不会漏汤了。 5、学生再尝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包出完整的饺子。 6、学生欣赏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x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一、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 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 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 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 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 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 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 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 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 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 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 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 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 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动画对小学生的影响 一、课题的提出 背景:当今动画片制作飞速发展,制作精美、情节精彩、语言有魅力、音乐有感召力、动感效果强的动画片特别吸引小学生,小学生都很喜欢看动画片,很多学生对很多动画片耳熟能详,对很多动画角色崇拜至极,为什么小学生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因为这是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也正是一个很好的综合实践课题。 我们准备这样来引导学生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在综合实践课上,我们先播放很多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片段给学生看,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吗?你们还喜欢那些动画片?为什么?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思考。然后建议:我们以《小学生与动画片?》为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好吗?探究动画片为什么这样吸引我们,它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 1.体现学生个性化的特点。这次主题的选择,完全是学生喜欢的,在活动中,让学生们自己去收集,自己去表演,自己去展现。由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喜好不同,性别不同,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多方位的展现自己的风采。 2.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研究主体的原则展开,如一开始我们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目标和讨论确定探究的方向和方法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进了学生与探究主题的距离。 3.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辨别是非的能力,合作进取的能力,社会交际和言语表达的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等等;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的目标 活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我们和学生一起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情感目标 1.通过合作课题小组的集体探究,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享受探究、合作、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初中数学 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习水县回龙镇中学王发德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主题分析与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明星 一、课题的提出 背景:在当今这个社会,科技发展异常迅速,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电视、电脑、电影等都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孩子们对很多电影中的形象,念念不忘,成为一些忠实的影迷,歌迷。有“玉米”,“宏迷”的歌迷,也有“荣迷”,还有一些孩子比较迷恋“俞洪敏”,更有孩子是奥巴马的忠实粉丝。更有孩子觉得汶川地震中,行军礼的孩子是他们心目中的明星,奥运会上美丽的身姿,跳水皇后郭晶晶,也是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所以孩子们的兴趣成了一个很好的话题,也正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我们准备这样来引导学生开展这个话题的研究,在综合实践课上,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给学生看,然后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问问孩子们喜不喜欢?还喜欢哪些电影?喜欢它们什么?播发一些励志的视频,例如俞洪敏的访谈节目,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进一步的讨论、思考。然后提出建议:我们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明星》为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好吗?探究电影对孩子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怎样吸引我们? 二、设计理念 1.体现学生个性化的特点.这次主题的选择,完全是学生喜欢的,在活动中,让学生们自己去收集,自己去展现,自己去发现,由于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喜好不同,性别不同,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多方位的展现自己的风采. 2.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研究主体的原则展开,如一开始我们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目标和讨论确定探究的方向和方法等,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进了学生与探究主题的距离. 3.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辨别是非的能力,合作进取的能力,社会交际和言语表达的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等等;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的目标 活动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协作,我们和学生一起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享受探究、合作、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情感目标 1.通过合作课题小组的集体探究,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享受探究,合作,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搜集信息,培养查找,搜集并简单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与社会接触,增强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能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在活动交流中互相学习,发现,反思,改进,促进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知识目标 1.知道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人物,那类人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 2.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为什么这类人物会如此受小学生欢迎 3.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对小学生的影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 (案例)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感恩父母 活动内容:感恩父母 活动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活动背景: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流传下来的良好的传统。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恩、不愿感恩、不会感恩、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因此,设计了该主题活动,让那些被家长们“众星捧月”般的孩子们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辛,学会爱家长,爱同学,乃至我们美丽的国家。让每一个孩子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真诚地回报别人的付出,由此产生成长的动力,健康地成长。将这种思想深深埋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孩子们心中。让他们通过综合实践课将平时耳濡目染的道理和事情体会升华成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将中国的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 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感恩,学会大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观察、表达、倾听、习作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访记录、调查问卷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感悟到父母的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意识,增强同学们的责任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活动方案: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听《感恩的心》歌曲。 2、看学校组织感恩活动时的照片。 3、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感受关爱 ㈠、问卷调查 1、爸爸、妈妈都是做什么的?每天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 2、每天还要为你做些什么? 3、爸爸妈妈每月为你花费了多少钱?为他们自己发费了多少钱? 4、你知道爸爸妈妈最喜欢吃什么吗?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 5、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6、你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事? (在学生举手回答后,略作统计) ㈡、调动情感 1、无论何时何地,有一个人,她永远把你放在心中,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 2、关于感恩的古诗词的诵读比赛 唐·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习题 一、填空题: 1、杜能的,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2、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的目的在于。 3、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认为: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的增加将呈结构。 4、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在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 5、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在于,它首次将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对之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6、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 7、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称为,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称为。 8、作物的地租曲线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 9、韦伯在构建工业区位时,将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的因子逐步排除在外,将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最终确定为和两种。 10、韦伯在构建工业区位时,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筑其工业区位理论。 11、韦伯将集聚分为和两种类型。 12、帕兰德把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并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对区位论发展做出了一大贡献。 13、胡佛对韦伯区位理论中的运费计算方法作了重大改进,他将运费分为和两个部分,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的曲线而不是直线。 14、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不是也不是,而是。 二、名词解释: 1、地租曲线 2、区位因子 3、区位条件 4、普雷德行为矩阵 5、集聚因子 6、分散因子 7、经济人 8、满意人 9、临界等费用线 10、杜能环 三、简答题: 1、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圈层结构。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3、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4、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 1、分析并论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手工小制作》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案例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手工小制作 双柳树镇第一小学黄地 【活动背景】 在这个太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时代,学生的动手能力变得相对较差,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自己动手的快乐。希望通过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得到有机的结合、有效的发展;指导学生通过参加小组手工制作,让他们体会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分享成功的喜悦。 【活动计划】 选择在四(3)班开展活动。活动分三个阶段: 一、小制作总动员。通过欣赏手工制作作品图片,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开展小制作活动。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三、汇报阶段。各小组展示完成的作品。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小制作总动员。 活动目标: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准备:网上搜索小制作图片及资料。 活动流程: 一、欣赏小制作图片 (一)课件展示小制作图片。教师一边展示,一边介绍各个小制作的类型,比如:塑料瓶装饰品,剪花,布艺等等。 (二)同学交流,哪个图片最让人印象深刻:这些都是由我们身边没用的一些东西制作而成的,比如喝完的可乐瓶,看过的报纸等等。这些材料,大家随处可见。不信,你们可以课后看看我们身边……怎么样,大

家想不想开动脑筋,动手试试呢? 二、制定方案 (一)确定制作内容。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制作小组,推选小组长。 (二)搜集资料。 学生在制作前阅读有关书籍,查阅关于科技小制作方面的资料。查阅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翻阅书籍、网上查询、向家长或老师咨询…… 第二阶段:小制作活动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一个星期。 活动流程: 一、搜集材料 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搜集。 要求: ⑴可利用废旧材料,经过设计、加工、制作而成的有一定价值的作品。 ⑵不可使用钱币和有污染、不清洁材料。 二、完成作品。 要求: ⑴作品是学生本人独立或小组合作。遇到困难,可以向家长或老师请教,但不得由成人代替完成。 ⑵制作过程中,使用材料、刀具时注意安全。 第三阶段:汇报、展示阶段 活动目标: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知道只有经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流程: 一、分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 《看病的学问》 一、活动背景: 在旧的教育观念中,“做饭”、“洗衣服”、“买菜”、“看病”似乎自古以来都成为家长们照顾子女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当我们对比国外家长们对孩子生存能力的指导和教育时,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家庭教育是“缺损”的。那么,回顾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否针对此缺陷有弥补的渠道呢?值得庆幸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孩子们增长生存本领,认识社会、学会生活,创造了有利的空间。因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我,结合学生医学知识贫乏的现状,特创设了“看病的学问”主题活动。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探究、家庭咨询、生活模拟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引发了我校家长对教育子女的思考,促进了有关社会机构对基础教育的推动。 二、活动目标: 通过主题活动指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关心、了解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并引起学生对疾病的关注,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明确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社会调查知识;通过模拟实践培养学生掌握看病问诊的基本常识,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以及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等等。 三、活动实施过程: 本次活动通过:问卷调查——确立主题——社会调查——汇报交流——实践模拟——汇报宣传(总结)等步骤完成主题活动。 第一阶段确立主题 本次主题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在我校整个五年级展开。在主题提出之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在实践课堂上为学生们做了一次不记名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们对社会医疗机构的认知情况以及对看病就诊的掌握情况。统计的同时通过对话与学生展开了“看病就医”的话题。学生们对此话题较为感兴趣,纷纷陈述了父母带领自己看病的“遭遇”,及自己对医疗机构的印象。结合问卷和对话的结果,最终与学生共同确立了《看病的学问》活动主题。 问卷调查表 1、生病时,你选择哪种治疗方法? A在家治疗B上医院治疗C找附近的老人 2、到医院就诊时,通常有谁来陪同?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2010-11-13 13:16初中数学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中强调对学生的自主探究 金坛市第五中学王锁富 20世纪后期,世界数学教育研究的带头人弗洛登塔尔曾指出,数学教学的 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并非机械的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 而是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建构主 义学习观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数学的课堂教学必须成为自主探究的"建构者"。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但也有把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泛化、形式化。下面通 过实例,谈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研究,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初中 数学中的负数、用字母表示数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学 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也是对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一种总结和提高。因此初 学者必须熟练地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 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 抽象出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 象等活动,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体会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小 学 综 合 实 践 教 学 案 例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 -----生活中的纸 一、活动背景 我发现如今的学生,小报越做越漂亮了,用的纸都是高档的复印纸、打印纸,小报编制得图文并茂、色彩鲜艳,代价真是不菲。学生平时用的草稿纸也都是些新的作业本或雪白的好纸。每天放学后,教室地面、课桌抽屉到处都有学生随便丢弃的好纸张。我问了几个学生:“这么好的纸被丢弃了,你们不感到可惜吗?”不料几个学生说:“纸很便宜,到处都有,扔掉一点没关系。”于是我利用课间活动让一些学生就身边发生的事作了些议论,这为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研究作了铺垫。 二、准备阶段 1、提出问题 在第一节课上,我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观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填写《研究意向表》: 其中《纸》可能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比较密切,有关纸的研究兴趣是学生最集中、票数最高的项目。主题产生了,不等于学生都有积极性和兴趣。果然有一些未填写研究纸项目的学生一脸沮丧。我觉得需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2、创设情景 我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书包里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接着又问:“你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这些看似普通的纸张?”学生纷纷说纸的发展过程,刚才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现有关纸的研究也挺有趣的,于是也跃跃欲试提出不少有关纸的研究的问题。兴趣激发了,认识统一了,就可以开始确立子课题或研究主题了。 3、确立主题,组建小组 首先由学生自报、自选研究子课题,然后,学生自由组合建立小组。子课题确立后,学生便根据自愿原则组成研究小组。有的小组人太多,有的小组人太少,有的孩子哪个组都不欢迎,有的组上课还好好的,下课又说要散伙,要求重新组合,事情还真不少。我就积极找学生谈话,帮助调整、疏导。小组成立后,选负责人,互抄通讯地址,讨论小组活动计划并填写计划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