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六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六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六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百分数应用(三)教案

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二单元第28页—第29页百分数应用(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一个小调查:说一说你家的生活水平,贫困、温饱、小康还是富裕?用什么可以衡量出你家的生活水平?谁来介绍一下恩格尔系数。

简单地说,恩格尔系数就是一个百分率,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率,如果这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说明这个家庭的经济越困难。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经济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看来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真是不可估量!

2005年,国家利用恩格尔系数在某地区进行了一次调查。

复习题:2005年某地区有74户家庭迈入小康,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37%,被调查家庭一共是多少户?

你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生在黑板板书,说说等量关系,被调查家庭总数的37%是74户,要求家庭总数,列方程,也就是x的37%=74,计算:74除以它所对应得百分率,就是被调查家庭总数,这道题其实就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板书: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这类题?方程或除法,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样的应用题。

二、家庭消费

比较这个家庭情况的有关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齐读表。语速,1985年食品支出……

发现:笑笑家从1985年往后,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越来越小,恩格尔系数越小,她家越富裕。

为什么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和其他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相加为1?

因为食品支出和其他支出和起来就是总支出。

2、在1985年,笑笑家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这一年的总支出是多少元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表格中的哪些条件?

板书:1985年笑笑家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65%,其他支出占总支出的35%,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总支出多少元?

反馈:谁来分析一下:210元是具体的量,65%和35%都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这两个关系句中,食品支出和其他支出都在和谁比?借助线段来分析,这条线段表示总支出(板书:总支出),食品支出和其他支出如何表示?整体和部分,在一条线段上,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65%(板书),其他支出占总支出的35%(板书),因为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在食品支出中去掉和其他支出同样多的部分(直尺比划其他支出长度,量出),这是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的部分(板书: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多了210元(板书:210元)。求总支出(板书:?元),动笔尝试解决。生板书。三种方法同时板书。

①看这个方程,说一说等量关系,生:食品支出-其他支出=210元,再说一遍,食品支出就是什么?总支出的65%,其他支出就是总支出的35%,也就是总支出的65%-总支出的35%=210元,列方程,65%x-35%x=210

关键是从这句话中找到等量关系食品支出-其他支出=210元列方程。

②看这个方程,生:210元表示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的部分,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65%,其他支出占总支出的35%,所以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了总支出的30%(板书:总支出的30%),也就是总支出的30%是210元,一个数的30%是210,就用这个数乘30%=210。所以:总支出*30%=210,30%怎么来的?

解:设这个家庭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 -35%)x=210

关键是找到总支出的30%是210元,再列方程用总支出乘这个百分率=210。,这个百分率是210元所对应的百分率。

其实这两个方程也是有联系的,什么联系?(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可以推出它,括号可千万别忘了。)

③幻灯:因为总支出的30%是210元,(65% -35%)x=210 已知一个数的30%是210,可以用这个数乘30%=210,求这个数,根据除法的性质,用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210 (65% -35%)

(65% -35%)这个百分率是210所对应的百分率,用210元除以它所对应的百分率得到总支出,除法就是由这个方程推出的。括号不写行吗?(幻灯:表格)

3、(表)到2005年,笑笑家也进入了小康生活,食品支出和其他支出都分别占了总支出的50%,(你们分析猜想一下,其他支出中都有哪些支出?)旅游、教育、穿衣、消遣……这些项合起来是其他支出,笑笑家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20%,食品和教育支出一共是6300元,这一年总支出多少元?

解决这道题还需要表格中哪些条件?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50%。

板书:2005年笑笑家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50%,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20%,食品支出和教育支出一共6300元,总支出多少元?

这道题和第一题有什么异同?都知道两项占总支出的百分比,都在与总支出比较,第一题告诉两项的差,这道题告诉两项的和,都求总支出,你会算吗?尝试画线段并解决(生板书线段、解法)

反馈:因为都在与总支出比,这条线段表示总支出(板书:总支出),食品支出和教育支出如何表示?整体和部分,在一条线段上,食品支出是总支出的50%(板书:食品支出是总支出的50%),教育支出是总支出的20%(板书),食品支出和教育支出共6300元,(板书:6300元)。求总支出(板书:?元),

对比:这三道题有什么异同吗?它们都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这两题和复习题有不同吗?怎样解决这类题?

三、练一练

1、(幻灯练习)来看,1995年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还需要用到哪些条件?画线段并解决(幻灯反馈)。(表格)

2、笑笑家越来越富裕,而且从题中可以看出,他们很重视对自身及孩子的教育,所以,生活好了,笑笑却从不乱花钱,她会科学、合理的消费。

2007年笑笑的压岁钱是这样用的,买作文书刊花了一半的压岁钱,用25%购买日常用品,()捐赠贫困地区,10%存入银行,捐赠贫困地区的钱和买作文书刊的钱共195元,她共有多少压岁钱?

我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注重个人内在修养,要学会科学消费。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解答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根据这样的条件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也可以找到它对应的百分率列方程或用除法计算,解题过程中,可以借助线段帮我们分析。

五、作业设计:

(1)请计算你家现在的恩格尔系数。

(2)访问你的家长(爸爸或妈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情况,计算出当时的恩格尔系数。(3)比较两个数据,请你写出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复习题例题1 例题2

解法1 解法2 解法1 解法2 解法1 解法2

宜昌市伍家岗小学吴传银

2013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例7》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例7》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淑桢╱登封市书院河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硬纸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材分析 例7呈现了一个装了小半瓶水的矿泉水瓶,下部是圆柱形,而上半部是一个不规则立体图形。教材给出了瓶子平置时的水的高度和倒置时无水部分的高度,要求这个瓶子的容积。这样的问题不是学生常见的常规问题,看似无处下手,也促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瓶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无水部分(即空气)的体 积也不变。而瓶子的容积就是水的体积与空气的体积之和。倒置前,水的形状是一个圆柱, 而倒置后,空气的形状是一个圆柱,这两个圆柱之和就是瓶子的容积。通过把不规则的体积转化成规则形状,把未知知识转化为已学知识,发现转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探索已经得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会灵活地运用计算公式求圆柱的体积,同时,学生还会计算杯子等相关圆柱的容积,已经具备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本节课只要引导到位,同学们利用自己熟悉的“转化”思想,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

规则图形来计算,本节课的内容不仅能顺利解决,学生对转化的数学策略有更为深刻和更为 一般性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灵活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求出瓶子的容积。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计算。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运用转化策略,把未知知识转化为已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方法的重视总结,会提炼数学思想,提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出瓶子的容积。 教学难点:利用转化思想,把不规则形状的体积转化为规则形状,发现转化过程中的“变” 与“不变” 评价任务 1.会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会利用转化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3分钟) 1.要计算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2.计算下面圆柱形水桶的体积。准确分类,以及分类 的方法 复习旧知,尝试引导。

教案《用除法解决问题》数学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23页例3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体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理解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2、6、12这三个数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2.看图写算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的第一个问题。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同桌合作摆一摆并列出算式解答。 (3)汇报,交流,怎样摆小棒,怎样列算式。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5)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板书:总数÷份数=每份数 2.教学例3的第二个问题。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列出算式解答。 (3)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板书:总数÷每份数=份数 3.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相同点:第(1)小题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第(2)小题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找不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解决问题,计算时都用“三五十五”这句乘法口诀来求商。 4.小结后揭示课题。 三、巩固应用 1.完成茶叶题。 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计算? 说检验的方法。 2.根据图意编一道乘法数学题和两道除法数学题。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买哪种袜子最划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平均分总数÷份数=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东川区第四小学:xxx 20XX年4月5日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教材简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8 —9页。这部分内容是在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解决列方程求“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学好本节内容将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教材通过例7,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第5、6、7题完成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 3、情感与态度方面: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找准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形成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教具准备:课件若干张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课件 同学们,你们喜欢不喜欢参加运动会?在运动会中同样会学到知识,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出示例题图。 设计意图:运动会是学生感兴趣且熟悉的活动,这样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比归纳,掌握方法。 1、指导观察,明确题意,列式解答。 ⑴出示奥运会跳高领奖的课件 师:看画面中你获得那些信息?从“小刚跳高成绩比小军少0.06 米”中你知道其中含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小组交流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生答师板书) ①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②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 ③小刚的成绩+ 0.06米=小军的成绩 师评价: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的等量关系式,都符合题意,真了不起! ⑵引导学生分析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①列方程。 师问:运用数量关系解题时,哪个量是未知的?在小军的成绩上打“?”,并在“小军的成绩”下写X o然后板书: 解:设小军跳高成绩是X米。 X - 1.39 = 0.06 X = 1.39 + 0.06 X = 1.45 学生独立解完后,师指出在“解:设…”时,已经设了“ X米”,因此,求出的X值不写出单位名称。 ⑶检验。 师:你是怎样检验的?引导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①代入方程检验,是不是方程的解。 ②代入题中,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⑷交流寻求不同的算法。 师: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等量关系? (小组交流)得出方程:②X - 0.06 = 1.39 :③1.39 + 0.06 = X。并板书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方案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方案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习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准备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

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 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4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材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效地突出了三位数除一位数的运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用情境导入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对数学的熟悉程度。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掌握基础乘法的运算,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会列综 合算式。 2、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列算式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难点:多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最终列出综合算式,尝试多种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法、引导法。 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卡片。

57×40= 40×25= 82×50= 39×5= 93÷3= 804÷2= 128÷8= 245÷7=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上一课时我们了解了连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那我们今天的方法和解决技巧又是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53页例4. 引导学生读出已知条件:共有60人,平均分成2队,提问:那么每队多少人?我们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60÷2=30(人) 现在每队要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30÷3=10(人)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你们能不能将其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学生思考。 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60÷2÷3=10(人)。 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现在总共60人没变,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那么总共分成了多少组? 学生回答:60÷6=10(人) 列出综合算式:60÷(3×2)=10(人) 总结: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例4. 2、你们能验算一下吗?我们求得一组10人,那么3组呢?(3组30人) 一队3组,现在2队,总共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3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写在黑板上,然后集体订正。 (2)提问:我们可以运用哪两种计算方法?每个步骤的含义是什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第3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64页。 教学目标: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 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解决问题》的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解决问题》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6和7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会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2、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难点:列减法算式计算的问题。 五、教具学具:课件,图片等 六、教与学活动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入 1、谈话:今天,小白兔的爸爸和妈妈要带他们的小孩到野外采蘑菇。大家请看!(出示课件) 2、让学生描述图的意思。 3、大家说得很好!它们要请我们用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问题,你们能行吗?(揭示课题) (二)、尝试自学、发现问题。 1、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理解解决问题中知道什么,求什么的意思。 提问:“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画括号、在括号下面加写“?只”。边画边说明:“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群小兔合起来,下面加一个‘?只’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提问并指名回答: “括号表示什么?” “‘?只’表示什么?” “谁能完整地说出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指定两、三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要把4只和2只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 2.教师出示教科书第47页上的青蛙图。 让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组讨

论,然后回答。 提问:“括号下面写着‘7只’表示什么?”(一共有7只青蛙)“在荷叶上的青蛙上面写着‘?只’表示什么意思?”(求在荷叶上的青蛙有几只。) “那么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别指名回答。“谁能完整地说出来?”指定三、四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减法?”(要从7只里去掉2只,求剩下几只,用减法。) (三)、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①、说一说 师: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解决? 请先自己想想用什么方法列式,然后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一人说时,其他人要认真听,要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②、师:哪个同学愿意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尝试就知道什么时候用减法来算。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2、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1)、羊羊们在进行拔萝卜比赛。 ①、出示 师:谁来帮她们解决问题,它们感谢我们呢?看,还给我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谁能把图意说出来? ②、尝试探究、独立解答 ③、汇报交流、归纳方法 (2)出示企鹅图: 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 ①、学生说图意,边用小棒操作。 ②、根据问题列式解答。

《解决问题:连除》教学设计

《用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水平,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找出中间问题,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6人围成一圈,__________?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补充后,让其列式,师:为什么除法计算? 二、新课研究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师出示团体操图片 师:观察图片,你从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 师:谁能提出问题? 生:每个小圈多少人? 2.探讨解决方法 师: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人数的总量是多少?能够怎样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评价 鼓励准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板书:1)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2)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60÷2=30 30÷5=6 5×2=10 60÷10=6 3.列式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60÷2÷5=6(人) 60÷(2×5)=6人 板书:1)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2)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60÷2=30 30÷5=6 5×2=10 60÷10=6 这两种都准确,师强调列综合算式。 4.反馈练习 第100页做一做 先让生认真审题,同桌说先算什么? 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三10-11题和对比练习 1、10题先让生认真审题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总量是多少,求什么,怎么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2、对比练习 3、11题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四、课堂总结(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2.让学生从多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可以叫我梁老师,大家知道我是教什么的吗(数学)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我们拿的是数学书)你真会观察生活,在数学的学习中也需要会观察的眼光。 2.学了三年的数学认为数学有什么用处(可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我们就要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我这里就有一个数学问题,第一组有几名同学请思考你是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怎样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发现的数学信息是每行有2人,一组有6行,用乘法2×6=12人解决问题)【板书:发现信息:每行2人,一组6行,算式2×6=12(人)】 3.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步乘法计算能解决的问题,大家掌握得不错。你能解决一、二、三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板书:3个组】【引导学生说2×6是先求第一组有几多少人然后再求3个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2×3=36就可以知道一、二、三组一共有36人了。】(你会思考,表达清楚,老师很欣赏你) 4.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分几步(两步)第一步是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谁能结合以前学的知识,把这分步乘法计算的算式,列成综合算式2×6是先求什么再×3就求出了(你很会学习,能够举一反三,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学习数学就是要有这样的能力,你真棒) 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先找有用的数学信息,然后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列综合算式再答)用这个方法,你能不能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白露小学正在举行运动会,开场是广播操表演,同学们很整齐的排列成了3个方阵。这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呢试着用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填一填这张答题卡,解决这个问题。 2.填完的举手,谁能把你的作品给大家欣赏欣赏。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是(每行10人,每个方阵有8行,有3个方阵)你先求(我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算式:10×8=80(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算式80×3=240(人)综合算式:10×8×3=80×3=240(人))(你学习能力很强,能够举一反三,同学们请把掌声送给他) 3.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想一想我们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老师给你们2分钟时间,4人小组交流想法,看谁能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4.老师也解决了这个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这是老师列的综合算式(3×10×8),你知道老师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吗同学们真聪明,老师先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列再求一共有多少人行吗(行) 5.同一个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想用那个方法都可以。 三、课堂练习 1.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卖鸡蛋的阿姨就想请我们帮她解决一个问题,打开书99页,请你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吧。谁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学生说,我发现一行有5个鸡蛋,每盒有6行,有8盒。我先求每盒有几个鸡蛋再求8盒共有几个鸡蛋再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及练习二十三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最终寻找解决问题 的方法。 技能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学会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寻找中间问题。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信息 1.师:六一儿童节马上到了,学校准备举行团体操比赛,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他们做的怎么样?(整齐)除了这些,你还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学生一边说是一边板书)

2.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有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 3.师:根据信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3个方阵共多少人?(大家同意吗) 指名学生回答。 4、完善板书。 师:现在谁能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齐读课题)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更容易明白图意,老师将每个同学变成一个小圆点。 (在媒体上将人变成小圆点) 二、合作交流,训练思维 1、小组合作探究。 师: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问:这道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师: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因

为一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我们不能直接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必须要知道一个方阵有人数,才能求出3个方阵一共人数?)大家都知道不能一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思考2分钟) 2.老师相信你们可能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要急着列式,老师想知道你们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请你们指着点子图和同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把你的列式写在练习纸上。(看谁的方法多) 4、把你做好的式子四人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交流。 ①叫一位学生先在黑板上板书并解法,指着点子图来汇报。(学生汇报完—师及时出课件演示—再叫学生说---同位说。) 预设: 第一种方法:因为一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我就用8×10=80,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再乘3个方阵,就求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3单元测量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6和7解决问题》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6和7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大括号、小问号的意义。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学情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就数的认识来看,一年级的学生二十

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但一年级学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很难作出正确的回答,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的策略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 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次来到这个教室,你们高兴吗?教室变大了,我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就要更加的响亮,对吗?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数字朋友6和7,今天我们接着和它们一起去数学王国中探索奥秘。 板书 明确目标 师:今天的课上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同学们想认识他们,那得先闯过老师这关。看大屏幕。 关:快速抢答

应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应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最大公因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问题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掌握新知。以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要铺边长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是整块数,引出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重要性,揭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 2.鼓励自主探究,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本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发现可以选择的地砖,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几种可以选择的地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经历数学问题转化的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不想当设计师?老师在装修房屋时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教材62页例3情境图。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学生汇报。 预设 生1:要给长16 dm、宽12 dm的贮藏室铺地砖。 生2: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 生3:使用的地砖必须都是整块的。 2.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 用长方形方格纸代表长16 dm、宽12 dm的贮藏室地面,每个方格可以代表边长是1 dm的正方形。小组讨论一下,正方形地砖的边长可以是几分米呢(学生操作) (2)学生组内交流。 ①边长是1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16块,宽边12块,能铺满) ②边长是2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8块,宽边6块,能铺满) ③边长是3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5块,宽边4块,不能铺满) ④边长是4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4块,宽边3块,能铺满) …… (3)各组汇报。 生1:我发现只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符合老师的要求。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教案

第九课时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7+917—8 l6—715—511+2 2.★★★★★★★★ ●●●●● ★和●一共有多少个? 3.△△△△△△△△△△△ 还剩多少个△?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第(1)题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总数用加法。 (2)、(3)两题是知道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减法。(可让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解决问题(二)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新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解决问题》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问号,能借助形象、直观的情境图正确理解题意,并能完整地表达数学问题。 2借助生活情境,通过学生观察、表述,尝试、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用6、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大括号、问号这样的数学符号的意义,能正确分析情境图的题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们今天用学过的一些数学知道去解决一些问题好不好?课件出示. 师:看来学生对加法掌握地很好,老师知道你们都是一些乐于助人的一些好孩子,今天小兔子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它解决一下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看图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 1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①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用数学眼光认真观察这副图,说说图里有什么?(兔子) 随着学生的观察提出问题:左边有几只,右边有几只。(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

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括号、问号,并说说是什么意思? 师总结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且说出求一共有多少只。 师说明大括号和问号连起来表示求一共有多少只。 ④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把这幅图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配合课件出示引导学生逐步把题意表达完整。(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大括号和问号表示求一共有多少只。)请同学配合手势说一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图意。 (2)引导学生怎样解决问题 ①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师:同学们明白这幅图表示的意思了吗?那么求一共有多少只,要把两部分怎么样?(合起来)怎么计算呢? 师:独自尝试写出算式,汇报。 ②理解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提问:a)算式中的4、2、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b)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c)你是怎样算出得数是6的? (4表示左边有4只,2表示右边有2只,6表示一共有6只;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解答正确吗? 师:同学们解答正确了吗?计算是否正确呢? ①小组讨论说说是从哪方面进行检查的? ②小组汇报。并完成46页的填空。 (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2、先独立完成46页的做一做,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和要求 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实际问 题》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教学利用平移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几何图形,进而求其面积,使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以往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由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过渡到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因此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回顾简单的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然后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把一个长方形通过剪一剪变成不规则的图形,并让学生试着计算其面积。这样的设计可以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2.自主探究,在操作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异同。在教学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在操作活动中引领学生体会到所谓的新知识其实不新,关键在于转化思想的运用,把不规则图形通过剪一剪、移一移转化成学习过的规则的图形,这样就把新知识纳入到了学生已学的知识中。3.多样的练习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图形的运动解决问题。在探究新知后设计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我们认识了很多平面图形,请你说一说你所认识的平面图形及其相关知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 2.导入。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动态演示把长方形变成不规则图形的过程。师:把长方形变成不规则图形以后,你还会计算它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O自主探究 1.这个不规则图形有两条边都是曲线,怎么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预设 生1: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直接计算起来很难,可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从而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所以可以把不规则图形 左边的这部分剪下来,向右平移之后,正好变 成了一个规则图形——长方形,这说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就相当于计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了。 生3: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6 cm,宽是4 cm,所以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24 cm2 。 生4:我发现运用图形平移的知识可以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

和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图文稿

和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用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用数学》 教学目标 1、运用8和9的加减法正确地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能根据已知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巩固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4、结合“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渗透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教学重点 运用8和9的加减法正确地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1、根据已知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 2、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把书第57页主题图制作成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8和9的加减法,现在来考考你们,做好准备!(1)要求:看算式,说等于几。

出示: 3+5 8-6 9-3 2+6 4+4 9-2 8-1 4+5 9-6 3+6 师小结:答得又快又好!看来你们能熟练地计算8和9的加减法了。你们能用8和9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吗? (2)师:请看大屏幕,看图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齐说)前期巩固练习 (复习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师:说得真棒,这是我们前面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三个步骤,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揭示课题: 解决问题 师:齐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电脑出示森林画面 师:(激情设疑)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地方?图里都有什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6、7解决问题 》教案

6、7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问号,能借助形象、直观的情境图正确理解题意,并能完整地表达数学问题。 2借助生活情境,通过学生观察、表述,尝试、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用6、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大括号、问号这样的数学符号的意义,能正确分析情境图的题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们今天用学过的一些数学知道去解决一些问题好不好?课件出 示. 师:看来学生对加法掌握地很好,老师知道你们都是一些乐于助人的一些好孩子,今天小兔子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它解决一下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看图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 1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用数学眼光认真观察这副图,说说图里有什么?(兔子)随着学生的观察提出问题:左边有几只,右边有几只。 (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 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括号、问号,并说说是什么意思? 师总结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且说出求一共有多少只。 师说明大括号和问号连起来表示求一共有多少只。

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把这幅图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配合课件出示引导学生逐步把题意表达完整。(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大括号和问号表示求一共有多少只。)请同学配合手势说一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图意。 (2)引导学生怎样解决问题 ①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师:同学们明白这幅图表示的意思了吗?那么求一共有多少只,要把两部分怎么样?(合起来)怎么计算呢? 师:独自尝试写出算式,汇报。 ②理解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提问:a)算式中的4、2、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b)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c)你是怎样算出得数是6的? (4表示左边有4只,2表示右边有2只,6表示一共有6只; 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解答正确吗? 师:同学们解答正确了吗?计算是否正确呢? ①小组讨论说说是从哪方面进行检查的? ②小组汇报。并完成46页的填空。 (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2、先独立完成46页的做一做,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告诉我们哪些 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大括号和问号连起来表示求一共有多少个。 怎样解答?学生独自尝试列出算式,并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检查做的对不对。 三、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1、我要当小老师(课件出示) 2、知识应用练习 3、知识拓展练习 四、小结 师: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完整版)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 宁武县实验小学付建国 【设计理念】计算与解决问题的结合,其学习过程的作用是双向的、是相互的。在学习小数除法计算之后,学习解决问题,既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有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所学的新知与已有俺还是经验联系较为密切,应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2 页例11、“做一做”,第34 页第 1 到 4 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在教材中,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一做也是用两部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也可以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呈现了两种方法。因此,理解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本课的重点,老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弄清题意,找出题中数据(包含隐形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找到数据间的联系,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从而找到解题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求每个同学一下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教学目标】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学会解 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