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第三版)习题答案1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第三版)习题答案1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第三版)习题答案1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第三版)习题答案1

第一章

1.1什么是信息?信息与数据的区别和联系在何处?

信息定义之一:信息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客观实体、现象、关系进行描述的数据。

信息定义之二: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并对实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数据。

与数据的区别和联系:

数据定义:数据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实体或事物的属性值,即指人们听到的事实和看到的景象。

我们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即得到人们需要的信息。

信息和数据的关系可以归结为:

1.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

2.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

3.信息是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1.2信息有哪些基本属性?

z信息的基本属性有:

1.事实性。

2.等级性。

3.可压缩性。

4.可扩散性。

5.可传输性。

6.共享性。

7.增值性和再生性。

8.转换性。

1.3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计算机最主要的特点是:

1.高速自动的操作功能。

2.具有记忆的能力。

3.可以进行各种逻辑判断。

4.精确高速的计算能力。

1.5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该包括哪几部分?

目前最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学说认为由五部分组成:

1.人员

2.数据

3.设备

4.程序

5.规程

1.6什么是计算机硬件?什么是计算机软件?

硬件:泛指实际存在的物理设备,包括计算机本身及其外围设备。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主机、外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微机的系统总线。

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方法、规则的文档以及在计算机上运行它时所必须的数据。

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8 软件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它与硬件的关系如何?

第一阶段:高级语言阶段

特点:这一时期,编译技术代表了整个软件技术,软件工作者追求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和实现在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方面表现能力强的高级语言。但在这一时期内,编译系统主要是靠手工编制,自动化程度很低。

硬件关系:此时期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仅能用机器指令来编制可运行的程序。

第二阶段:结构程序设计阶段

特点:在程序的正确性方面,提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使程序的可靠性提高了。

程序设计方法论方面,提出由顶向下法和自底向上法。使程序模块化,使问题的复

杂性和人的思维统一起来了。

出现了软件生产管理。

硬件关系:磁盘问世,操作系统发展,非数值计算应用发展,通信设备完善,网络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等使软件复杂性增加产生软件危机,在此背景下发展了软件技术。

第三阶段:自动程序设计阶段

特点:向集成化、一体化发展。出现了软件开发环境。程序设计基本方法进一步改进。

硬件关系:集成电路迅速发展以及高分辨率终端的出现,为个人计算机发展提供了条件,再加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研究的发展,使程序设计进入成熟期。

第二章

2.1 什么是数据结构?它对算法有什么影响?

数据结构是指同一数据对象中各数据元素间存在的关系。

对算法是影响:算法的实现必须借助程序设计语言中提供的数据类型及其运算。一个算法的效率往往与数据的表达形式有关,因此数据结构的选择对数据处理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基本部分,它对程序的质量影响很大。

2.2何谓算法?它与程序有何区别?

广义地说,为解决一个问题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就称为“算法”。计算机算法是通过计算机能执行的算法语言来表达的。

和程序的区别:一个程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数据的描述,即数据结构。

(2)、对操作的描述,即算法。

所以算法是程序的一个要素。

2.3 何谓频度,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说明其含义。

频度:在某个算法中某个语句被重复执行的次数就是此语句的频度。

时间复杂度:是用来估算一个算法的执行时间的量,以算法中频度最大的语句来度量。

空间复杂度:指在算法中所需的辅助空间的单元,而不包括问题的原始数据占用的空间。2.6 数据的存储结构主要有哪两种?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数据的存储结构:向量和链表。

本质区别:

向量是连续存放的,其存储空间是静态分配的,以存放顺序来表达元素的前后件的关系。

链式存储结果不需要一组连续的存储单元,其数据元素可以分散存放在存储空间中,其元素关系由指针来指向。

2.16 试比较顺序表和链表的优缺点。

1. 线性表的长度是否固定方面:由于向量的存储空间是静态分配的,链表的存储空间是动态

分配的,因此若表长不固定时采用线性链表较好。

2. 线性表的主要操作是什么:由于向量是连续存放的,所以适用于查找操作,不适用插入、

删除操作。由于线性链表只能顺序存取,所以适用于插入、删除操作,不适用于查找操作。

3. 采用的算法语言:线性链表要求所使用的语言工具提供指针类型变量。

2.17 试比较单向链表与双向链表的优缺点。

1. 单向链表只能单方向地寻找表中的结点,双向链表具有对称性,从表中某一给定的结点可

随意向前或向后查找。

2. 在作插入、删除运算时,双向链表需同时修改两个方向上的指针,单向链表则简便些。

2.23 试画出表达式A*(B-D)/D+C**(E*F)执行过程中NS,OS栈的变化情况。

B-D=T1D/T1=T2 T2*A=T3 E*F=T4 T4**C=T5 T5+T3=T6

2.26 用三元组和带行辅助向量形式表示下列稀疏矩阵:

(1):????????????????????--00028000000091000000

0060000003110150220015 (2):?????????????

???????

????????---300060200120000000070000040000000000200000001200040002000000304030050006001526000130008 (1 带行

辅助向量 带行辅助向量

同?为何

要将一般树转换为二叉树?

树与二叉树区别:树是由n 个(n>=0)结点组成的有限集合T ,其中有且仅有一个结点称为根结点,在此类元素结点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支和层次关系。

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结构,每一个结点最多只有两个孩子,即最多只有两个分支。 为何要转换:一般树,树中结点次序没有要求,分支庞杂。而二叉树,元素之间存在严谨的前后代关系,在对数据元素进行删除、查找、插入等运算时更加有效率。

2.28 将下列(题图2.3)的一般树化为二叉树。

题图2.3

转换后:

2.30 设一棵二叉树其中序和后序遍历为

中序:BDCEAFHG

后序:DECBHGFA

画出这棵二叉树的逻辑结构,并写出先序遍历结果。

先序遍历:ABCDEFGH

其逻辑结构如下:

2.33 定一组权值W={8,2,5,3,2,17,4},画出由此生成的哈夫曼树。

设:

8 2 5 3 2 17 4

第三章

3.1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它包括哪些部分?

基本功能:操作系统应该具有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功能,同时,为了使用户能方便地使用机器,操作系统还应提供用户接口功能。

构成部分:(1).对CPU的使用进行管理的进程调度程序。

(2). 对内存分配进行管理的内存管理程序。

(3). 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管理的设备驱动程序。

(4). 对外存中信息进行管理的文件系统。

3.2 试说明虚拟机的概念以及实现的方法。

在裸机外面每增加一个软件层后就会变成一台功能更强的机器,我们通常把这种计算机系统称为虚拟机。

虚拟机的实现方法:在裸机上装上操作系统对机器进行首次扩展,再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其他软件,这样就可以实现“虚拟机”。

3.3通常操作系统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及适用于何种场合?

三大类:(1)多道批处理系统:计算机内存中同时可以存放多道作业,用户与作业之间没有交互作用,用户不能直接控制作业的运行。此类系统一般用于计算中心等较大型的计算机系统中。(2)分时系统:多个用户通过终端分享同一台计算机,并通过终端直接控制程序运行,进行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此类系统适用于程序的开发。(3)实时系统:对外部发生的随机事件作出及时的响应,并对它进行处理。此类系统一般用于工业控制系统或事物处理系统。

3.4试说明你所使用过的操作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Windows系统: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特点:全新的、友善的用户界面。

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

具有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各种应用程序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切换和交换信息。

具有强大的内存管理能力,支持扩展内存功能,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3.5解释名空间、作业地址空间和存储空间的关系以及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的区别。

存放源程序的空间称为名空间。当汇编或编译程序将源程序转换成目标程序后,一个目标程序所占有的地址范围称为地址空间,这些地址的编号是相对于起始地址而定的,一般定起始位零,称为逻辑地址或相对地址。存储空间是指当目标程序装入主存后占用的一系列物理单元的集合,这些单元编号称为物理地址或绝对地址。

3.6 什么是重定位?静态重定位和动态重定位的区别是什么?各举一例说明。

当用户程序要调入内存时,必须把相对地址转换为绝对地址,同时要包括对程序中与地址有关的指令进行修改,这一过程称为重定位。静态重定位是在程序装入时进行,一般通过处理机中一对界地址寄存器来实现。动态重定位是在程序执行过程中进行

的,当处理器访问主存指令时由动态变换机构自动进行地址转换。

3.7 存储管理器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要引入虚拟存储器的概念?虚存的容量由什么决

定?

存储管理的功能主要分为:内存分配、地址转换、存储保护和内存扩充。

虚拟存储器能提供给用户一个比实际内存大得多的存储空间,使用户在编制程序时可以不必考虑存储空间的限制。

虚存的容量受两个条件约束:指令中地址场长度的限制、外存储器容量的限制。

3.10 什么是作业、作业步和进程?

作业是用户在一次算题过程中或一个事务处理中要求计算机系统所做的集合。

一个作业是由一系列有序的作业步所组成。一个作业步运行的结果产生下一个作业步所需的文件。

进程可以看成是程序的一次执行,即是在指定内存区域的一组指令序列的执行过程。

3.11 处理器管理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大型通用系统中,可能数百个批处理作业存放在磁盘中,又有数百个终端用户与主机联接,如何从这些作业中挑选一些作业进入主存运行,又如何在主存各进程间分配处理器,是操作系统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处理器管理就是用来解决此问题的。

3.12 什么是进程的同步和互斥?什么是临界区?

“同步”是指两个事件的发生存在某种时序上的关系,如果系统中有若干个进程要共同完成某一任务,那么它们相互之间必须协调配合。

“互斥”是指当多个进程要求共享系统中某些硬件或软件资源,而这些资源却又要求排它性使用时,这样往往引起由于多个进程竞争同一资源使运行结果出现问题。

如果在两个进程P1、P2中加入P、V操作后,可以实现对公用变量count的互斥使用。

其中P(s)、V(s)之间的程序段称为临界区。

3.15 进程间的通信可以由哪些方式进行?

低级通信方式:P-V操作。

高级通信方式:直接通信、信箱通信。

3.16 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死锁的预防、避免和检测各有什么不同?各举一种相应

的方法。

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有:1.所涉及的资源是非共享的;2.进程在等待新资源时,继续占用已分配到的资源;3.一个进程占有的资源不能被别的进程强行抢占;4.一个进程获得的资源同时被另一个进程所请求,从而形成一个进程的循环链。

死锁的预防是研究如何破坏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之一,从而达到不使死锁发生地目的。死锁的避免与死锁的预防区别在于,死锁的预防是严格破坏形成死锁的必要条件之一,使得死锁不在系统中出现。预防方法之一,采用假脱机技术将非共享设备变成共享设备来实现。

而死锁的避免并不严格限制必要条件的存在,因为必要条件存在并不一定产生死锁。而进程推进顺序不当,也可以导致系统发生死锁,因此死锁的避免是考虑万一当死锁有可能出现时,就小心地避免这种情况的最终发生。避免方法有采用相应的银行算法和方法。

死锁的检测和恢复,这是一种变通的方法,它允许死锁的发生,但能在适当时间检测出来,并设法进行恢复。利用化简进程-资源有向图的方法来检测系统在某一特定状态时是否处于死锁状态。

3.17 通道、控制器和设备的各种不同连接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种连接方式(书中图3.41(a)):控制器与设备是一一对应的,当系统对某设备提出申请时,CPU将设备号及有关操作要求传递给通道,由通道启动该设备,并完成对该设备的操作。

第二种连接方式(书中图3.41(b)):是一个控制器控制若干个设备,只有当被申请的设备及相应的控制器均为空闲状态时才能启动。

第三种连接方式(书中图3.41(c)):是同道、控制器与设备交叉连接,提高了控制的灵活性,但必须在相应的设备、控制器、同道均为空闲时才能工作。

3.18 什么是“瓶颈”问题?引入缓冲区为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系统中的独占类型设备,只能由单个作业独占,这样使其他需要改设备的进程由于等待设备而被阻塞,称为系统的“瓶颈”。

缓冲技术是指在内存中划出一个由n个单元组成的区域,称为缓冲区,作为外部设备在进行数据传输时的暂存区。引入缓冲技术的根本原因是CPU数据处理速度与设备传输数据速度不相匹配,利用缓冲区来缓解其间的速度矛盾,减少瓶颈现象。

3.19 设备管理的功能是什么?怎样把一台物理设备虚拟为多台设备?

设备管理的功能:设备驱动程序;

即插即用;

通用即插即用;

集中、同一管理;添加硬件。

通过虚拟机软件,就可以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模拟出一台或多台虚拟的计算机。

3.20 什么是记录、文件、文件系统?

记录:文件由若干个记录组成,每一个记录是一些相关信息的集合。

文件:在逻辑上具有完整意义的数据或字符序列的集合。

文件系统:负责存取和管理文件的机构,又称为文件管理系统。

3.21 文件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有何区别?文件的存储方式与文件的存取有何关系?

文件的逻辑结构是从用户的角度看到的文件面貌,也就是它的记录结构。文件的物

理结构是指一个逻辑文件在外存储器上的存放形式。

各种文件应用场合不同,对文件的存取要求也就不同,对应不同的存取方式,对文

件的物理结构即存储方式有不同的要求

3.22 什么是文件目录?有几种目录结构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为了便于对文件进行存取和管理,所有计算机系统都设置一个文件目录,每个文件目录中都有一个表目,存放描述该文件的有关信息。

通常有一级目录、二级目录和多级目录结构。

一级目录:把系统中所有文件都建立在一张目录表中,整个目录结构是一个线性表,所以查找的时间会增加,不允许用户对不同的文件取相同的名字,主要用于单用户的操作系统中。

二级目录:在主目录文件中每一个用户有一个表目,指出各用户文件目录的所在位置,而各用户文件目录才指出其所属各具体文件的描述信息,不同用户的文件可以起相同的名字。

多级目录:是树形结构,每一个结点出来的分支可以是文件,也可以是下一级,在一定时间内以某一级目录作为当前目录,用户只需从“当前目录”查看即可。

3.23 文件的共享与安全保密问题如何解决?

共享的实现:通过文件路径实现共享;

通过联接实现共享。

保密问题的解决:采用存取控制矩阵方法;

采用按用户分类的存取控制的方法;

采用口令设置。

3.24 什么是文件操作指令?每个命令的具体功能是什么?

文件操作指令:是指文件系统提供给用户的一系列操作使用命令,其中最基本的命令

是查询文件目录。

建立文件:当用户需要将其信息作为文件保存时,向系统提出建立文件指令,系统按照用户提供的参数为该文件建立一个表目,放入相应的文件目录中。

打开文件:当用户需要访问文件中某个记录时,首先要进行打开文件操作,此时系统将欲访问的文件表目从目录文件调入活动文件表中。

读文件:把文件中相关的记录从外存储器的文件区中读入主存用户工作区中。

写文件:把用户要求插入、增加或删除的记录写入文件区相应位置。

关闭文件:文件暂时不用时,必须将它

3.26 操作系统与用户的接口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你所使用过的接口形式。

通常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两种接口:一类是程序接口;另一类是作业控制方面的接口。

程序一级接口是由一组系统调用命令组成,它是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的各种服务,以子程序的形式供用户在程序中调用。当程序执行该系统调用命令时便暂时中断当前执行的程序去执行该系统调用命令子程序,完成后自动返回当前执行程序。

作业控制方面的接口与操作系统的类型有关。在批处理系统中,当用户一旦提交了作业,就无法对作业的运行作更多的控制,因此用户必须事先用该操作系统提供的作业控制语言告诉操作系统对进程的运行意图、资源的需求以及一旦出现问题作何种选择等。对于分时系统,则提供一组操作命令,通常称为语言命令,它采用人机交互回话方式来控制作业的运行。我所使用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用户通过键盘操作,也可以在多窗口图形化环境中通过鼠标器选择各种操作。

第四章

4.1 试比较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说明两者的异同。

文件管理系统: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可以长期保留在外存上反复使用;文件管理系统对文件进行统一管理,它提供各种例行程序对文件进行查询、修改、插入、删除等操作;文件由记录组成,记录是数据存取的基本单位;一个文件对应一个或几个程序;由于各个应用程序各自建立自己的数据文件,因此各文件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项,造成数据冗余。

数据库系统:它把所有应用程序中使用的数据汇集起来,以记录为单位存储,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监督和管理下使用,因此数据库中的数据是集成的,每个用户享用其中的一部分。

数据库系统中对数据的描述不仅要描述数据本身,还要描述各数据记录之间的联系,这是数据库系统和传统的文件系统的根本区别。

4.2说明三种数据模型的结构特点。

(1)层次模型

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实体及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层次模型。这种数据模型具有层次清楚、容易理解等优点。在层次模型中每一个结点表示实体集,指向结点的指针表示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两个结点间的关系只能是1——m关系,但对于m——m 关系就不能直接用层次模型来表示,必须设法将其分解为两个1——m关系,这是层次模型的局限性。

(2)网状模型

如果实体及实体之间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为一“有向图”,则称为网状模型。网状模型的特点为:可以一个以上的结点无父结点,至少有一个结点有多于一个父结点。

(3)关系模型

用表格形式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称为关系模型。它是以关系数学理论为基础的。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用结点来表示实体,用指针表示实体间的联系,而关系模型中存放的数据一部分为实体本身的属性,另一部分是实体之间的联系。

4.3数据库系统的三级结构模式各起什么作用?

(1)用户级

又称为外模式,这是从各个用户角度看到和使用的数据库,因此也称为用户视

图。每个用户获准使用的部分数据称为子模式,这部分数据的逻辑结构称为局

部逻辑结构。

(2)概念级

又称概念模式,这是DBA看到的数据库,称为DBA视图。他是所有用户视图的

一个最小集合,是对数据库整体逻辑的描述,故称为整体逻辑结构。

(3)物理级

又称内模式,是系统管理员对数据进行的物理组织,称为系统程序员视图,也

称为数据的存储结构。

4.4试说明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各完成什么工作。

主要步骤:

(1)需求分析

(2)逻辑设计

(3)物理设计

(4)应用程序设计及测试

(5)性能测试及企业确认

(6)装配数据库

各部分的工作:

需求分析部分是在对被设计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应关系的描述形式,它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而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部分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系统描述形式转换成与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相适应的数据模型。

4.5解释下列名词

(1)数据库系统DBS

数据库系统是研究如何妥善地保存和科学地管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由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用户等构成的人机系统。

(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是指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它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3)关系、元祖、域

设D1,D2,···,D n为任意集合,D1,D2,···,D n笛卡尔积为

D1*D2*···*D n={(d1,d2,···,d n)|d i∈D i,i=1,2,,···,n}。笛

卡尔积的一个子集R称之为定义在D1,D2,···,D n上的关系。D1,D2,···,

D n称为R的域,(d1,d2,···,d n)称为一个n-元祖。

(4)关键字、候选关键字、主关键字

关键字是指在一个关系中,有些属性能唯一地识别的元组。

具有唯一标识关系中元祖的属性或最小属性组,称为该关系的候选关键字。

在一个关系中如果只有一个候选关键字,那么该候选关键字就指定为该关系的

主关键字。

(5)关系模式

一个关系的属性名表,即二维表的框架称为关系模式,记为

REL(A1,A2,···,A n)

其中REL为关系名,A1,A2,···,A n为属性名。

(6)关系模型

又称为关系数据库模式,一个关系模型可以由多个关系模式组成。

(7)关系数据库

对应于一个关系模型的全部关系的集合称为关系数据库。

4.6总结关系模型的优缺点。

优点:

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概念单一。数据结构简单、清晰,用户易懂易用。

实体和各类联系都用关系来表示。对数据的检索结果也是关系。关系模型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具有更高的数据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简化了程序员的工作和数据库开发建立的工作

缺点

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导致查询效率往往不如非关系数据模型。为提高性能,必须对用户的查询请求进行优化。增加了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难度。

第五章

5.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分三个阶段

(1)远程终端计算机通信网。

特点:远程终端计算机通信网是以单个主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通信网,各终端通

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软件资源,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2)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

特点:分组交换网是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主机和终端为外围构成用户资源子网,

因此它不仅可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而且还可共享用户子网中的硬、软件资源,

称为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3)网络互联和网络层次协议

特点:为了实现网络互联,采用分层的方法将这庞大复杂的过程分解才若干个

较小的局部问题。

5.2何谓通信子网、资源子网?它们相互间有何关系?

从网络逻辑功能角度来看,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通信子网:

处于网络的内层,由网络中的通信控制处理机、其他通信设备、通信线路和只用做信息交换的计算机组成,负责完成网络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

资源子网:

处于网络的外围,由主机系统、终端、终端控制器、外设、各种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

关系:

主机系统是资源子网在主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高速通信线路与通信子网的通信控制处理机相连接。

5.3分组交换的要点的是什么?有何优点?

网络的工作过程为:当主机H1要向另一主机老H2发送数据(报文)时,首先将数据划分成若干个等长的分组,然后将这些分组一个接一个地发往里与H1相联的结点A,当A接到分组后,先放入缓冲区,再按一定的路由算法确定该分组下一步将发往哪个结点,如此一个结点一个结点传递,直到最终目的H2。

优点:分组交换网可以容许很多主机同时进行通信,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5.4计算机网络分类方式有几种?试说明其中两种分类方式。

分类方式有,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按网络的作用范围分类、按网络交换功能分类、通信性能分类、以及使用范围分类等。

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结点之间互联的构形,不同拓扑结构的网络其信道的访问技术,利用率以及信息的延迟、吞吐量、设备开销各不相同,因此分别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场合。

网络的作用范围即网络中各结点分布的地理范围,按网络的作用范围分可以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5.5什么是网络拓扑结构?试说明几种常用拓扑结构的特点。

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结点之间互联的构形,不同拓扑结构的网络其信道的访问技术,利用率以及信息的延迟、吞吐量、设备开销各不相同,因此分别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场合。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星形、总线形、环形、网状及层次形几种。

星形网:

它管理网中所有的通道,所以路径选择技术较简单,但它必须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较强的计算能力,一旦中央交换结点机发生了故障,那么整个网络就无法工作。

环形网:

整个网络采用同一传输介质,使信息很容易在网络中各工作站之间广播式传输。缺点是一个工作站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环路工作瘫痪,此外要在环上增加或删除一个工作站要断开环路,中断网络的正常工作。

总线网:

使用广播式传输方式,大多数使用竞争的方法来使用网络的传输介质。

5.6何谓广播式传输与点到点传输?各有什么特点?

所谓广播式传送,即所有主机共享一条信道,某主机发出的数据,所有的其他主机都能收到。由于信道共享,必然会引起访问冲突,为了解决访问控制问题,常采用令牌控制技术。

点到点传输,网由于网状的结构复杂状结构式典型的点到点拓扑,网络中每两台主机或主机与结点交换机之间都存在一条物理信道,实现主机之间的直接通信。所以没有信道竞争和信道控制问题,但每一结点有多条链路,到达一个结点的信息必须经过选择计算,才能决定它继续传输的路径。

5.7何谓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有何优点?

何谓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是把网络应用程序分为两部分,称为前端和后端。前端程序装载在客户机上,它负责执行客户要求服务的可执行程序,并将服务器返回的内容反馈给客户;后端程序装载在服务器上,在服务器上运行着繁重的数据处理程序,为多个客户并发地提供各种服务,因此它还具有并发控制、保证数据完整等功能。

优点:在服务器的应用中,应用程序和数据都集中在共享文件服务器上,当用户需要服务时,相应的应用程序和数据文件就整个地从文件服务器下载到用户计算机上,这样如果大量用户要求类似服务,将会灾难性地增加网络的通信量。现在由于服务器能集中处理用户要求的服务,从而使得具有慢速计算机的用户可利用共享服务器提供高速运算能力。

5.8网络分层协议分层处理的优点是什么?简单说明OSI各层协议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协议采用层次结构有以下好处:

(1)各层之间是互相独立的。

(2)灵活性好。

(3)由于结构上分割开,各层可以采用各自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4)易于实现和维护。

(5)能促使标准化工作。

OSI各层协议的功能:

(1)物理层主要实现在传输媒体上传输各种数据的比特流。

(2)数据链路层负责在相邻两个结点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3)网络层网络层的任务是按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选择通过网络的合适路径和交换结点,使分组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这称为网络层的寻址功

能。

(4)传送层它为会话层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的可能性。

(5)会话层会话层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一个面向用户的连接服务,它结合会话用户之间的对话和活动提供组织和同步必要的手段,以便对数据的传送提供控制

和管理。

(6)表示层表示层主要解决用户信息语法表示问题,另外还负责信息加密和解密等数据安全保密问题。

(7)应用层应用层直接为用户应用服务,它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并负责用户信息的语义表示,完成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

换所必须的功能,因此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窗口,使用户能在OSI环境下工作。

5.9网络互联有何实际意义?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网络互联可以实现院距离的数据和信息的传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

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为:

(1)在网络之间要提供一条连接的链路。至少应当有一条在物理上连接的链路以及对这条链路的控制规程。

(2)在不同网络的进程之间提供合适的路由以及交换数据。

(3)在提供各种服务是,应尽可能不要对互联在一起的网络的体系结构进行修改。

5.10中继系统有哪几类?请进行比较。

(1)转发器不能控制和分析信息,也不具备网络管理功能,只是简单地接受数据帧逐一再生发大信号,然后把数据发往更远的网络结点。

(2)网桥它在OSI的数据链路层连接局域网。只能连接具有相同介质访问控制层的网络。不区分高层协议,也不对这些协议进行解释,如同根本不知道高层

协议的存在。

(3)路由器除了提供桥接功能外,还提供复杂的路径控制和管理。网桥常用于局域网点到点的互联,而路由器则可用于建立巨大的、复杂的互联网。

(4)网关网关是用来连接两类不相似的网络,并实现在不同类型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

5.11何谓因特网?你在因特网上是否工作过?

因特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网上发布作业算是在因特网上工作吧!

5.12何谓TCP/IP?它与OSI的异同是什么?

TCP是传输控制协议,IP是网际协议。TCP/IP是一组计算机通信协议的集合。

与OSI的异同:

TCP/IP也采用分层模式,但它是由四个层次组成:应用层、传输层、网间网层、网络接口层。它们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在传输层中二者定义了相似的功能。但是,二者在层次划分与使用的协议上,有很大区别。

5.13因特网地址与域名系统的区别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关系?

因特网地址和域名系统都是用来标示网上的计算机。

因特网又称为IP地址,用一组数字标示网上的计算机。

由于IP地址太抽象难于记忆和理解,为了向一般用户提供一种直观的主机标示符,TCP/IP专门设计了一种字符型的主机名字机制,即域名系统。

因特网地址和域名系统里的地址存在着映射关系。

5.14试叙述你了解的信息高速公路含义,它与因特网的关系是什么?

所谓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是指覆盖国家、地区以至全球的一个高速、综合。交互式的信息网络,以及为使这样一个网络能有效运行的各项配套设施与环境。

因特网是传统的计算机联网技术,而信息高速公路是最新的计算机联网技术。但因特网不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原形,后者需要更高速、高容量、高处理能力的通信与计算机硬软件设施。

第六章

6.1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软件生命周期为什么要划分成阶段?应怎样来划分阶段?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文档编写?

在运用工程的方法来进行软件开发时,必须遵守一些工程性的基本原则:分解、计划、规范。相应的软件工程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软件周期的划分,这要求在时间上进行分解,即将软件开发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的分阶段的任务。这也有利于降低软件开发的难度。

一般来说,软件从产生、发展到淘汰要经历定义、开发和维护三大阶段。具体地来说,即定义阶段的可行性论证与开发计划、需求分析,开发阶段的概要计、详细设计和编码,维护阶段的测试、运行维护。

强调文档的编制是因为它有以下主要作用:

a.作为开发人员在一定阶段内承担任务的工作结果和结束标志。

b.向管理人员提供软件开发工作的进展情况,白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些“不可见”

的事物转换成“可见”的文字资料,以便管理人员在各个阶段检查开发计划的实

施情况,使之能够对工作结果进行清晰的审计。

c.记录开发过程中的技术信息,以便协调工作,并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基础。

d.提供有关软件维护、培训、流通和运行信息,有助于管理人员、开发人员、操作

人员和用户之间的工作了解。

e.向未来用户介绍软件的功能和能力,使之能判断该软件能否适合使用者使用。

(2)什么是模块的内聚和耦合?它们与软件的可移植性、软件结构有什么关系?

内聚是对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耦合是对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联程度的度量。

越松散的耦合越紧密的内聚越有利于软件的可移植,软件的结构性越好。

(3)什么是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应该由软件开发者还是用户来进行确认测试?为什么?

黑盒测试也称为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它把程序看成是一个黑盒子,完全不

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只对程序的接口进行测试,即检查程序是否能

使当地接收输入数据并产生正确的输出数据。

白盒测试是把程序看成是一个透明的盒子,也就是完全了解程序的结构和处理过

程。

软件测试工作不应有开发软件的个人或小组承担,用户可以参与,但更主要的是

应该由其他懂软件工程的人员来测试。统计显示开发者发现自己错误的概率很小。

(4)软件的可维护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软件产品的可维护性?

通常影响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为系统的大小、系统的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措施:

使用有可维护性的程序设计语言、及时更新文档、使用先进技术和工具、明确软

件质量目标、明确质量保证工作。

(5)软件质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保证软件产品质量?

在高层模型中,质量因素由八个元素组成:

正确性、可靠性、效率、安全性、可使用性、可维护性、灵活性、连接性。

可采取以下措施来保证软件的质量:

技术审查、管理复审、测试。

(6)面向对象方法与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有什么区别?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面向对象方法的本质是强调从客观世界中固有的事物出发来构造系统,即面向对

象。结构化方法主要是面向过程的,也就是在分析设计时更多地从过程处理的角

度进行。

面向对象的基本原则:

1. 开闭原则

2. 依赖倒转原则

3. 里氏代换原则

4. 合成/聚合复用原则

5. 迪米特原则

6. 接口隔离原则

软件技术基础习题答案

操作系统 1.如何理解虚拟机的概念? 答:虚拟机就是在裸机上扩展一层软件,将硬件实现细节隐藏起来,使用户能够更方便、更灵活使用的计算机。 2.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它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答:多道程序设计就是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进入内存并运行。主要优点: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 3.试述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并比较它们的区别。 答:分时系统是指能够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的系统。实时系统是指能够及时响应随机发生的外部事件,并在严格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对该事件处理的系统。实时系统对系统响应速度要求更高,可靠性要求更高。(或者说明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各自特点) 4.一般从哪几方面对操作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 1)可靠性 2)方便性 3)效率 4)可维护性 5)可移植性 5.试说出几种你所熟悉的操作系统名称,并说明其特征。 答:Linux特征:支持多用户、多任务,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设备独立性,系统安全性能高,良好的可移植性。 Windows特征:支持多用户、多任务,具有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强大的内存管理功能,可靠性高,操作简单。 6.根据你试用计算机系统的经验,说明操作系统的作用。 答: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有效地组织计算机系统的工作,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方便可扩展的工作环境,从而起到连接计算机和用户的接口作用。 7.如何理解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用于管理网络通信和共享资源,协调各主机上任务的运行,并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有效的网络接口,包括网络管理、通信、资源共享、系统安全和多种网络应用服务。 8.如何理解进程的概念?进程与程序的区别是什么?进程与作业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答:进程是一个可以并发执行的程序或程序段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执行过程,他是系统分配资源的基本单位。 区别:1)经常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执行程序的动态过程,它因创建而产生,因调度而执行,因撤销而消亡。而程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进程运行的静态文本。 2)进程能真实地描述并发执行,且具有并发性,而程序没有。 3)一个进程可以执行一个或多个程序。 4)程序可以作为一种软件资源长期保持着,而进程则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是暂时的,是动态地产生和终止的,它不具有存储性。 作业和进程的联系两者静态描述的结构相似,作业是由程序,数据和JCB组成,进程是由程序或程序段,数据,PCB组成。区别:作业是用户向计算机提交任务实体,而进程是完成用户任务的执行实体;一个作业可由多个进程组成,且必须至少有一个进程。作业一般用于批处理系统中,而进程用在所有多道系统中。 9.理解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和发生状态转换的原因。 答: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分别执行状态,就绪状态和等待状态。简单来说是由于CPU以及

软件技术基础试题及答案

软件技术基础试题及答案

软件技术基础 系班级姓名成绩 得分评卷 人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数据结构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数据 的、存储结构以及 三方面内容。 2.当对一个线性表经常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时,则 宜采用存储结构;而经常进行的是访问操作,而很少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时,则宜采用存储结构。 3.在线性结构中,首结点有个前驱结点, 其余每个结点有且只有个前驱结点。4.限定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在表的另一端进行删 除的线性表称为;限定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运算的线性表称为。 5.一个8阶的下三角矩阵B按行优先顺序压缩存储 第2页,共19页

6. 第3页,共19页

7. 8.操作系统通过记载、跟 踪、控制进程的执行,它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 作业调度程序是从处于状态的作业中选取一个作业并把它装入主存。 12A.软件生命周期瀑布模型一般可分为问题分析、、、 和软件维护五个阶段。 , 得分评卷 人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A. int *p=&x; B. int *p=x; C. int p=&x; D. int *p=*x; 2. int a[ ]={1,2,3,4,5},b[5],*p; 则下列语句中不 正确的语句是()。 A. p=b+1; B.p=&a[3]; C. p=a; D.b=a; 3. 设有以下说明语句 struct node{ int a;float b;};struct node node1,node2,*pnode; 则下列语句中正确是()。 A. node1=node2; B. 第4页,共19页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第三版)沈被娜 课后习题答案较全

第一章信息与计算机 1.1 什么是信息?信息与数据的区别和联系在何处? 信息定义之一:信息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客观实体、现象、关系进行描述的数据。信息定义之二: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并对实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数据。 与数据的区别和联系:数据定义:数据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实体或事物的属性值,即指人们听到的事实和看到的景象。我们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即得到人们需要的信息。信息和数据的关系可以归结为: 1. 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 2.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 3. 信息是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1.2 信息有哪些基本属性? 信息的基本属性有: 1. 事实性。 2. 等级性。 3. 可压缩性。 4. 可扩散性。 5. 可传输性。 6. 共享性。 7. 增值性和再生性。 8. 转换性。 1.3 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计算机最主要的特点是: 1. 高速自动的操作功能。 2. 具有记忆的能力。 3. 可以进行各种逻辑判断。 4. 精确高速的计算能力。 1.5 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该包括哪几部分? 目前最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学说认为由五部分组成: 1. 人员 2. 数据 3. 设备 4. 程序 5. 规程 1.6 什么是计算机硬件?什么是计算机软件? 硬件:泛指实际存在的物理设备,包括计算机本身及其外围设备。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主机、外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微机的系统总线。 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方法、规则的文档以及在计算机上运行它时所必须的数据。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8 软件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它与硬件的关系如何? 第一阶段:高级语言阶段特点:这一时期,编译技术代表了整个软件技术,软件工作者追求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和实现在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方面表现能力强的高级语言。但在这一时期内,编译系统主要是靠手工编制,自动化程度很低。硬件关系:此时期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仅能用机器指令来编制可运行的程序。 第二阶段:结构程序设计阶段特点:在程序的正确性方面,提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使程序的可靠性提高了。程序设计方法论方面,提出由顶向下法和自底向上法。使程序模块化,使问题的复杂性和人的思维统一起来了。出现了软件生产管理。硬件关系:磁盘问世,操作系统发展,非数值计算应用发展,通信设备完善,网络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等使软件复杂性增加产生软件危机,在此背景下发展了软件技术。 第三阶段:自动程序设计阶段特点:向集成化、一体化发展。出现了软件开发环境。程序设计基本方法进一步改进。硬件关系:集成电路迅速发展以及高分辨率终端的出现,为个人计算机发展提供了条件,再加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研究的发展,使程

软件技术基础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软件技术基础模拟试题(第二十次省统考)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选填A,错误选填B)(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数据项是数据的最小单位。() 2、栈是特殊的线性表,须用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来存储其元素。() 3、引入虚拟存储技术后,逻辑内存总容量是由地址总线的位置确定的。() 4、编译程序是一种常用应用软件。() 5、顺序文件和链接文件的长度都可以动态变化。() 6、在文件系统中采用目录管理文件。() 7、允许多用户在其终端上同时交互地使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称为实时系统。() 8、程序、数据、和进程控制块是构成一个进程的三要素。() 9、黑盒测试时,既要考虑程序的内部逻辑结构又要考虑其外部特性。() 10、软件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都要用PAD图形工具。() (参考答案:1~10:ABABB ABABB)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允许用户把若干作业提交计算机系统集中处理的操作系统称为()。 A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C网络操作系统D批处理操作系统2、分配到必要资源并获得了处理机时的进程的状态称为()。 A就绪状态B执行状态C等待状态D阻塞状态 3、利用通道技术可以在()之间直接交换数据。 A内存与CPU B CPU与外设C内存与外设D内存、CPU和外设三者4、以下的准则中哪个不是软件设计的准则()。 A编程语言选择准则B信息屏蔽准则 C结构化和模块化准则D抽象准则 5、有一数列:97657613294958经过一趟排序后得到: 65971376294958请问使用的是何种排序方法?() A简单插入排序B冒泡排序C2路归并排序D快速排序 (参考答案:DBCAC) 软件技术基础模拟试题(第十九次省统考)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选填A,错误选填B)(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目前,用于保证软件质量的主要手段是进行软件测试。() 2、使用DMA方式传送数据期间不需要CPU干预。() 3、线性顺序队列会产生“假溢出”,而线性循环队列则不会。() 4、对同一种算法,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比用低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运行速度快。() 5、在线性表中,数据的存储方式有顺序和链接两种。() 6、进程由程序块、文件控件块和数据块三部分组成。() 7、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中,派生类只能从一个基类产生。() 8、操作系统是用户和硬件的接口。() 9、个人计算机中可配置的最大内存容量受地址总线位数的限制。() 10、软件维护中最困难的问题是软件配置不全。() (参考答案:1~10:A、A、A、B、A、B、A、A、A、B)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软件技术基础重点总结

第一章 1.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要做哪些事(算法对数据的操作)二是决定做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控制结构) 2.算法的基本特征:(1)能行性(2)确定性(3)有穷性(4)拥有足够的情报 3.算法评价的标准(算法的复杂度主要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4.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5.用算法在执行过程中所需基本运算的执行次数来度量算法的工作量 6.算法所执行的基本运算次数与问题规模相关 7.对于一个固定规模,算法所执行的基本运算次数可能与特定的输入有关用①平均性态(平均时间复杂度)②最坏情况复杂性(最坏时间复杂度)来描述 第二章 1.数据结构研究的主要问题:①分析数据的特征②选择逻辑结构和物理存储结构③在存储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对数据的操作 2.数据逻辑结构指数据元素前后件的关系,与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位置无关;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存储空间中的存放形式称为数据的存储结构(也称数据的物理结构) 3.常用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存储结构 4. 5. 6.线性表:n(n≥0)个数据元素的有限序列线性表特点:均匀性 有序性除了第一个元素, 每一个元素都有一个前驱,除了最后一个元素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后继 7.线性表中所有元素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线性表中的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 8.顺序表:将线性表中的元素相继存放在一个连续的存储空间中;存储结构:数组;特点:线性表的顺序存储方式。逻辑上相邻,物理上相邻;存取方式:随机存取。 9.栈是限定仅在表尾进行插入和删除运算的线性表,表尾称为栈顶(top),表头称为栈底(bottom)。 10.栈的物理存储可以用顺序存储结构,也可以用链式存储结构。 11.队列:一种特殊的线性表,遵守FIFO(First In First Out)规则。队列的数据元素重视从表末尾加入,从表头取出。队列的物理存储可以用顺序存储结构,也可用链式存储结构。 12. front 13.循环队列区分队空队满长采用两种方法①增加一个标志位S;S=0 队空 S=1且rear==front 队满 14.程序中front==(rear+1)%MAXSIZE来判断队满 15.二叉树的性质:①在二叉树的第i层上至多有2^(i-1)个结点(i≥1)②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k -1个结点(k≥1)③对任何一颗二叉树T,如果其叶结点数为n0,度为2的结点数为n2,则n0=n2+1④具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其深度至少为log2 n+1⑥在编号完全的完全二叉树中,编号为i的结点,若存在做孩子,则其编号为2i;若存在有孩子,则其编号为2i+1;若存在父结点,则其编号为i/2 16.图是对结点的前驱和后继个数不加限制的数据结构。有向图:图中每条边都是顶点的有序对。无向图:图中每条边都是顶点的无序对。 17.顶点间的关系边可描述为顶点的偶对,边是无序的。弧:顶点间的边是有序的。弧头:弧的终点(方向前方)。弧尾:弧的起始点称为弧尾(方向后方)。Vx(弧尾)→Vy弧头 18.无向图中:顶点的度是以该顶点为一个端点的边的条数。有向图中有入度和出度。 19.路径:从顶点Vx到顶点Vy的顶点序列称为从Vx到Vy的路径。路径的长度是该路径上边或弧的数目。 20.连通图:在无向图中,若每一对顶点间都有路径,称此图是连通图。 第三章 1.平均查找长度(ASL):与关键字进行比较的平均次数。它是用来评价一个算法好坏的一个依据。顺序查找优点对结点的逻辑次序和存储结构无要求;缺点ASL较长。 2.二分查找的先决条件是查找表中的数据元素必须有序。优点:ASL≤log2 n;缺点:因要求有序,所以对所有数据元素按大小排序是非常费时的操作。 3.分块查找又称索引顺序查找,这是顺序查找的一种改进方法。优点:插入、删除操作方便;只要找到对应的块,在块中任意位置操作均可。缺点:索引表增加了辅助存储空间。 4.哈希查找也成为散列查找,哈希查找则是通过计算存储地址的方法进行查找的。 在哈希元素(地址)求解过程中,不同关键字值对应到同一个存储地址的现象称为冲突。即关键字K1≠K2,但哈希函数值H(K1)=H(K2)。处理冲突的方法:开放定址法Hi=(H(key)+di) MOD m,再哈希法,链地址法。线性探测再散列di=1,2,…m-1 二次探测再散列di=1^2,-1^2,2^2,…+k^2,-k^2(k≤m/2) 5.快速排序法又被称为“分区交换排序”。按某种方法选取一个元素K,以它为分界点,用交换的方法将序列分为两个部分:比该值小的放在左边,否则在右边。形成{左子序列}K{右子序列}再分别对左右两部分实施上述分解过程。 6.插入排序基本思想:边插入边排序,保证子序列中是排好序的。每次处理将无需数列的第一个元素与有序数列的元素从后往前逐个进行比较,找出插入位置,将该元素插入到有序数列的合适位置中。插入算法比较次数和交换次数约为n^2/2,因此其时间复杂度为O(n^2),该算法基本稳定,数据基本有序,插入排序速度块。 7.希尔排序是对直接插入排序的改进方法。排序间隔n/2^k k=1,2,…… 8.选择排序:每次从待排序的记录中选出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记录,顺序放在已有序的记录序列的最后(或最前)面,直到全部数列有序。9.堆定义:hi≥h2i,hi≥h2i+1 hi≤h2i hi小于等于h2i+1从最后一个非终端结点开始往前逐步调整,让每个双亲不大于(或不小于)子女,直到根结点为止。 10.二分法查找效率高,顺序法可以采用链表存储结构,操作灵活,最好是既有二分法的高效率,又有链表灵活性的查找方法。解决之道:二叉排序树。 11.二叉排序树:二叉树为空,或者是具有下列性质的二叉树:如根结点的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所有结点是值均小于根结点值;如根结点的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所有结点是值均小于根结点值;根结点的左右子树也分别是二叉排序树。 第四章 1.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响应速度而设计的一套程序的集合。功能:文件管理,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作业管理。 2.程序是为解决某个问题用计算机语言或命令设计、编写的一系列指令的有序集合。 3.进程就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元。进程的状态运行状态、就绪状态、等待状态。①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一旦分配到CPU,就转为运行状态。 ②处于等待状态的进程,当需要等待某个时间发生才能继续运行时,则转为等待状态;或者由于分配给它的时间片用完,就让出CPU而转为就绪状态。③处于等待状态的进程,如果它等待的时间已经发生,即条件得到满足,就转为就绪状态。 4.线程是一个程序内部的顺序控制流(独立执行的流)。但线程并不是程序,它自己并不能运行,必须在程序中才能运行。 5.存储器(Memory)能接收数据、保存数据、并能根据命令提供这些数据的装置。 第五章 1.数据库: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特点: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2.数据结构是对实体类型和实体间联系的表达和实现,描述系统的静态特性;数据操作是在数据结构之上允许执行的操作集合,包括对数据库的检索和更新(插入、删除、修改)操作,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数据完整性约束是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赖规则,以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3.ER图中的四个基本成分:矩形框,表示实体类型;菱形框,表示联系类型;椭圆形框,表示实体类型和联系类型的属性(下划线表示键);直线,联系类型与其涉及的实体类型之间以直线连接,并在直线端部标上联系的种类(1:1, 1:N, M:N) 4.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完整约束条件是数据模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保证数据库中数据与现实世界的一致性;实体完整性:元组在组成主键的属性上不能有空值;参照完整性(引用完整性):不允许引用不存在的元组;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域完整性) 5.视图的作用? ①视图能够简化用户的操作②视图使用户能以多种角度看待同一数据③视图对重构数据库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逻辑独立性⑤视图能够对机密数据提供安全保护 6.数据库设计步骤? ①需求分析②概念结构的设计③逻辑结构的设计④物理结构的设计 7.sql语言 ①建立一个“学生选课”表SC,它由学号Sno、课程号Cno,修课成绩G组成,其中(Sno, Cno)为主码。 CREATE TABLE SC( Sno CHAR(5) , Cno CHAR(3) , G int, Primary key (Sno, Cno)); ②增加列基本格式 ALTER TABLE 表名ADD 列名类型; ALTER TABLE S ADD ADDRESS V ARCHAR (30) 修改列基本格式 ALTER TABLE 表名MODIFY 列名类型; ALTER TABLE S MODIFY SA SMALLINT; 删除列基本格式 ALTER TABLE 表名DROP 列名; ALTER TABLE S DROP UNIQUE(Sn); ③DISTINCT短语的作用范围是所有目标列 查询选修课程的各种成绩SELECT DISTINCT Cno,Grade FROM SC; ④查询所有(不)姓刘学生的姓名、学号和性别。 SELECT Sname,Sno,Ssex FROM Student WHERE Sname (NOT)LIKE ‘刘%’; ⑤使用谓词IS NULL 或IS NOT NULL,“IS NULL” 不能用“= NULL” 代替 查询缺少成绩的学生的学号和相应的课程号。 SELECT Sno,Cno FROM SC WHERE Grade IS NULL; ⑥使用ORDER BY子句可以按一个或多个属性列排序升序:ASC;降序:DESC;缺省值为升序 查询选修了3号课程的学生的学号及其成绩,查询结果按分数降序排列。 SELECT Sno,Grade FROM SC WHERE Cno= ' 3 ' ORDER BY Grade DESC; ⑦查询有3门以上课程是90分以上的 学生的学号及(90分以上的)课程数 SELECT Sno, COUNT(*) FROM SC WHERE Grade>=90 WHERE是选择记录的条件; GROUP BY Sno HA VING是选择分组的条件,且 HA VING COUNT(*)>=3; 必须和GROUP BY一起使用 ⑧求学生学号、姓名、选修课程名、成绩。 SELECT Student.Sno,Sname,Cname,Grade FROM Student,Course,SC WHERE Student.Sno=SC.Sno AN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6215530.html,o=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6215530.html,o;

《软件测试基础》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期末试卷先锋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软件测试技术》试题库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5空,分数为30分) 1、判定覆盖设计足够多的测试用例,使得被测试程序中的每个判断的“真”、“假”分支至少被执行一次。 2、黑盒测试的具体技术方法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决策表法、因果图法。 3、黑盒测试又称之为功能测试。 4、等价类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5、根据覆盖目标的不同,逻辑覆盖又可分为: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路径覆盖条件组合覆盖,判断/条件覆盖。 6、根据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定义,可以把自动化测试工具划分3大类白盒 测试工具、黑盒测试工具和测试管理工具。 7、软件测试是为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8、测试用例是由测试输入数据和预期的输出数据两部分组成。 9、白盒测试又称为结构测试,可以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两大类。 10、软件是包括程序、数据、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11、边界值分析法属于黑盒测试。 12、单元测试是以详细设计说明书为指导,测试源程序代码。 13、集成测试以概要设计说明书指导,测试软件结构。 14、确认测试以需求分析说明书为指导。 15、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 维护。

16、代码复审属于静态测试,不实际运行程序。 17、集成测试把模块组成成系统的测试方式:一次性集成测试和。 18、黑盒测试有两种基本方法,即:通过测试和失败测试。增量式集成测试 20、Junit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 java 测试框架,用于编写和运行可重复的测试。 21、在Junit中3.8中testXXX()测试方法必须满足几个条件:public , void 和无方法参数。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分数为30分) 1. 下列哪一项不是白盒测试?(C) A.单元测试 B.集成测试 C.系统测试 D.回归测试 2. 属于黑盒测试的方法?(C) A.基于基本路径 B.控制流 C.基于用户需求测试 D.逻辑覆盖3.在Assert类中断言对象为NULL是_____。(C) A.assertEquals B.assertTrue C.assertNull D.fail 4.___________的目的是对最终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确保最终软件系统产品满足需求。(A) A.系统测试B.集成测试 C.单元测试D.功能测试 5.在Assert类中断言两个对象相等是_____。(A) A.assertEquals B.assertTrue C.assertSame D.fail 6.有一组测试用例使得每一个被测试用例的分支覆盖至少被执行一次,它满足的覆盖标准___________。(B)

14秋天大《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1)》在线作业一答案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1)》在线作业一 1. 在设计阶段,当双击窗体上的某个控件时,所打开的窗口是()。 A. 工程资源管理器窗口 B. 工具箱窗口 C. 代码窗口 D. 属性窗口 正确答案:C 满分:5 分得分:5 2. 下面哪条语句可以正确地声明一个动态数组:()。 A. Dim A(n) As Integer B. Dim A(1 To n) As Integer C. Dim A() As Integer D. Dim A( , ) As Integer 正确答案:C 满分:5 分得分:5 3. 从键盘上输入两个字符串,分别保存在变量str1、str2中。确定第二个字符串在第一个字符串中起始位置的函数是()。 A. Left B. Mid C. String D. Instr 正确答案:D 满分:5 分得分:5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窗体的Form_Load事件过程中定义的变量是全局变量 B. 局部变量的作用域可以超出所定义的过程 C. 在某个Sub过程中定义的局部变量可以与其它事件过程中定义的局部变量同名,但其作用域只限于该过程 D. 在调用过程时,所有局部变量被系统初始化为0或空字符串 正确答案:C 满分:5 分得分:5 5. 设标签Label1的Caption属性值为默认值,则该标签控件Name属性和Caption属性的值分别为()。 A. “Label”、“Label” B. “Label1”、“Label1” C. “Label”、“Label1” D. “Label1”、“Label” 正确答案:B 满分:5 分得分:5 6. 下面的动作中,不能引发一个按钮Click事件的是:()。 A. 在按钮上单击 B. 在按钮上右击 C. 把焦点移至按钮上,然后按回车键 D. 如果按钮上有快捷字母,按“Alt+该字母” 正确答案:B 满分:5 分得分:5 7. 在窗体Form1的Click事件过程中有以下语句:Label1.Caption=”Visual BASIC”设标签的原Caption属性值为默认值,则该语句执行之后该标签控件Name属性和Caption属性的值分别为()。

软件技术基础模拟试题

软件技术基础模拟试题(第二十四次省统考)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选填A,错误选填B)(每小题1分,共10分) 1. 顺序表和线性链表的物理存贮形式都是顺序存贮。( 1 ) 2. 数据类型是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中已实现的数据结构。( 2 ) 3. 如果通过软件测试没有发现错误,则说明软件是完全正确的。( 3 ) 4. 快速原型模型可以有效地适应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 4 ) 5. 不同进程之间的动作在时间上不能重叠。( 5 ) 6. 分区式存储管理能够进行存储空间共享。( 6 ) 7. 链接文件和索引文件都可以非连续存放。( 7 ) 8. 中断处理一般分为中断响应和中断处理两个步骤。前者由软件实施,后者主要由硬件实施。( 8 ) 9. 在C++语言中,“重载”表达了最简单的多态性。( 9 ) 10.进程调度根据一定的调度算法,从等待队列中挑选出合适的进程。( 10 ) (参考答案:1~10:ABBAB BABAB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 在数据结构中,一个存储结点存放一个(11 )。 11 (A) 数据项(B) 数据元素(C) 数据结构(D) 数据类型 2. 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存储的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作(12 )。 12 (A) 编译(B) 连接(C) 运行(D) 重定位 3. SPOOLing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13 )分配。 13 (A) 虚拟(B) 共享(C) 独占(D) 物理 4. 允许用户把若干作业提交计算机系统集中处理的操作系统称为(14 )。 14 (A) 分时操作系统(B) 实时操作系统 (C) 网络操作系统(D) 批处理操作系统 5. 进程从运行状态进入就绪状态的原因可能是(15 )。 15 (A) 被选中占有处理机(B) 时间片用完 (C) 等待的事件已发生(D) 等待某一事件 (参考答案:BBADB) 软件技术基础模拟试题(第二十三次省统考)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选填A,错误选填B)(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数据在计算机内在中的表示是指数据的存储结构。( 1 ) 2. 能影响中断响应次序的技术是中断优先级和中断屏蔽。( 2 ) 3. 链表可以随机访问任意一个结点,而顺序表则不能。( 3 ) 4. 作业与进程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由用户提交,后者是由系统自动生成。( 4 ) 5. Windows、OS/2、Linux微机操作系统都是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5 ) 6.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逻辑关系上描述数据,它与数据的存储结构无关,是独立于计算机的。 ( 6 ) 7. 流式文件和记录式文件都以字符为基本单位进行存取。( 7 ) 8. 不定长文件是指字段的长度不固定。( 8 ) 9. 软件工程的三要素包括方法、工具和环境。( 9 ) 10.软件结构是以指令为基础而组成的一种控制层次结构。( 10 ) (参考答案:1~10:AABAB ABBBB)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 若进栈序列为1,2,3,4,且进栈过程中可以出栈,则不可能出栈的序列是 ( 11 ). 11 (A) 1,4,3,2 (B) 2,3,4,1 (C) 3,1,4,2 (D) 3,4,2,1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3000840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 学时数: 40 学分数: 2.5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C语言》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执笔者:沈晓峰编写日期:2015年3月审核人(教学副院长):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 课程类别:学科拓展课程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针对工科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学科拓展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软件设计领域的基本素质,基本方法和设计理念。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实验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课堂理论教学要求和学时安排(32学时) 1)C程序设计(4学时) (1)C语言回顾,指针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和使用(2学时)。 (2)结构体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学时)。 2)数据结构(20学时) (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2学时):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线性和非线性结构的概念。 (2)线性数据结构(9学时):理解表、栈、队列等线性数据结构的概念,存储方式及基于不同存储方式的相关操作的实现方法。 a.理解表的概念及顺序表的存储特点,掌握其创建、插入、删除等实现方法(2 学时); b.掌握单链表、双链表、循环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方法(2学时); c.理解栈的概念及结构特点,掌握顺序栈及链栈的出栈、入栈操作的实现方法 (2学时);

d.理解队列的概念及特点,掌握顺序、循环队列的创建、出队、入队、判空、判满等操作。掌握链队列的创建及出队、入队(2学时); e.理解数组的概念及二维数组的存放方式,掌握对称矩阵及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1学时)。 (3)非线性数据结构(5学时):了解典型非线性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存储和访问方式。 a.理解二叉树、满二叉树、完全二叉树的概念及基本性质(1学时); b.掌握二叉树的三种遍历算法、树和二叉树的转换方法(2学时); c.理解图的基本概念及性质,掌握图的邻接矩阵、邻接图存储方式(2学时)。 (4)结构查找和排序(4学时):理解查找和排序的基本概念,掌握三种查找(顺序、二分、分块)和三种排序(简单插入,简单选择和冒泡)方法和实现。 3)操作系统(8学时) (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2学时):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发展的历 程和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 (2)处理机管理(4学时);理解进程、进程的状态、描述方式、进程控制的手段, 进程的同步和互斥,进程通信和死锁等基本概念,理解进程调度的相关方法。 (3)作业管理(2学时):理解作业、作业的状态、描述方式、作业控制的手段,等 基本概念,理解作业调度的相关方法。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同学们应该理解一个用户作业提交给计算机之后,操作系统控制计算机来执行该用户作业的基本流程。 2、实验安排(8学时) 共设置5组实验,分为上机实验和课外实验两部分:上机实验包括两个实验,课外实验包括3个实验,详细实验内容见实验教学大纲。 三、考核方式 课程最后成绩构成包括: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 实验部分的考核包含上机实验和课外实验,实验成绩采用实验出勤、实验考核、实验报告和实验程序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给出。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教材 《软件技术基础》,黄迪明,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参考资料

软件技术基础模拟题

《软件技术基础》模拟题 一、填空题 1. 软件工程的传统途径是_____________方法学。 2. 一般说来,软件生命周期由_____________、软件开发和软件维护三个时期组成。 3. _______________的目的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该软件项目是否能够开发,是否值得去开发。 4. 数据流图描述系统的_____________模型。 5. 数据字典的用途是作为_____________阶段的工具。 6. 在可行性研究以后,如果确认开发一个新的软件系统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那么就进入___________阶段。 7. ER模型中包含“实体”、“联系”和“_____________”三个基本成分。 8. 结构化分析方法是面向_____________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 9. _____________是对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联程度的度量。 10. _____________标志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它是信息隐蔽和局部化概念的自然扩展。 11.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把信息流映射成软件结构,信息流的类型决定了映射的方法。信息流有变换流和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12. 衡量模块独立性的两个定性的度量标准是内聚性和_________。 13. 在详细设计阶段,经常采用的工具有程序流程图、盒图、_________。 14. Jackson图不仅可表示程序结构,还可表示_________。 15. 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了“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Jackson方法和_________方法。 16. 面向对象有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抽象、封装性和________。 17. 所谓对象模型就是表示静态的、________的系统的“数据”性质。 18. 维护的副作用有编码副作用、数据副作用和________副作用。 19. 软件测试是为了__________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20. 白盒测试是结构测试,黑盒测试是________测试。 二选择 1. 研究开发资源的有效性是进行_______可行性研究的一方面。 A. 经济 B. 技术 C. 操作 D. 社会 2. 软件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的阶段是______阶段。 A. 需求分析 B. 详细设计 C. 测试 D. 维护 3. 瀑布模型是一种_________。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资料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23000840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 学时数: 40学分数: 2.5 开课学期:第4 学期 先修课程: 《C 语言》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执笔者:沈晓峰编写日期:2015 年3月审核人(教学副院长):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课程类别:学科拓展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针对工科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学科拓展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软件设计领域的基本素质,基本方法和设计理念。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实验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课堂理论教学要求和学时安排(32 学时) 1) C 程序设计(4 学时) (1)C 语言回顾,指针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和使用( 2 学时)。 (2)结构体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 学时)。 2)数据结构(20 学时) (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2 学时):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线性和非线性结构的概念。 (2)线性数据结构(9 学时):理解表、栈、队列等线性数据结构的概念,存储方式及基于不同存储方式的相关操作的实现方法。 a. 理解表的概念及顺序表的存储特点,掌握其创建、插入、删除等实现方法(2 学时); b. 掌握单链表、双链表、循环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方法( 2 学时); c. 理解栈的概念及结构特点,掌握顺序栈及链栈的出栈、入栈操作的实现方法 (2 学时); d. 理解队列的概念及特点,掌握顺序、循环队列的创建、出队、入队、判空、判满等操作。掌握链 队列的创建及出队、入队(2 学时); e. 理解数组的概念及二维数组的存放方式,掌握对称矩阵及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 (1 学时)。

软件技术基础试题(含答案)

《操作系统》 选择题: (bs30)1. 分页式存储管理的主要特点是(B)。 (A) 要求作业全部同时装入内存(B) 不要求作业装入到内存的连续区域 (C) 要求扩充外存容量(D) 不要求处理缺页中断 (bs30)2. 进程从运行状态进入就绪状态的原因可能是(D)。 (A) 被选中占有处理机(B) 等待某一事件(C) 等待的事件已发生(D) 时间片用完 (bs30)3. 多道程序设计是指(D)。 (A) 在实时系统中并发运行多个程序(B) 在分布系统工程中同一时刻运行多个程序 (C) 在一台处理机上同一时刻运行多个程序(D) 在一台处理机上并发运行多个程序 (bs29)2. 进程从运行状态进入就绪状态的原因可能是( A )。 (A) 时间片用完(B) 等待某一事件(C) 等待的事件已发生(D) 被选中占有处理机(bs29)4. 以下(D)不是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 (A) 高可靠性(B) 及时响应(C) 高效性(D) 通用性 (bs28)3. 任何两个并发进程之间( A )。 (A) 可能存在同步或互斥关系(B) 一定存在同步关系 (C) 一定彼此独立无关(D) 一定存在互斥关系 (bs28)4. 以下的哪个特征不是分时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B)。 (A) 分时性(B) 独占性(C) 交互性(D) 多路性 (bs27)2. 以下(D)不是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 (A) 高可靠性(B) 及时响应(C) 中断管理(D) 独立性 (bs27)3. 若当前进程因时间片用完而让出处理机时,该进程应转变为(B)状态。 (A) 运行(B) 就绪(C) 等待(D) 完成 (bs26)3. 在多道程序设计系统中,处于后备状态的作业要经过(D)调度后才能真正执行。 (A) 作业调度(B) 作业调度和设备调度(C) 进程调度(D) 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 (bs25)1. 把高级语言的源程序翻译成二进制代码的过程称为:(A)。 (A) 编译(B) 连接(C) 运行(D) 重定位 (bs25)2. 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的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作(D)。 (A) 地址分配(B) 地址连接(C) 地址调用(D) 地址变换 (bs25)4. 在操作系统中,进程最基本的特征是(A)。 (A) 动态性和并发性(B) 顺序性和可再现性 (C) 与程序的对应性(D) 执行过程的封闭性 (bs24)2. 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存储的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作(D)。 (A) 编译(B) 连接(C) 运行(D) 重定位 (bs24)3. SPOOLing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B)分配。 (A) 虚拟(B) 共享(C) 独占(D) 物理 (bs24)4. 允许用户把若干作业提交计算机系统集中处理的操作系统称为(D)。 (A) 分时操作系统(B) 实时操作系统 (C) 网络操作系统(D) 批处理操作系统 (bs24)5. 进程从运行状态进入就绪状态的原因可能是(B)。 (A) 被选中占有处理机(B) 时间片用完 (C) 等待的事件已发生(D) 等待某一事件 (bs23)2. 任何两个并发进程之间( D) (A) 一定存在互斥关系(B) 一定存在同步关系 (C) 一定彼此独立无关(D) 可能存在同步或互斥关系

软件技术基础-文本整理

软件技术基础 第一章计算机进制系统 1.计算机中数据的单位 a、在计算机内部,数据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和运算的。 b、位(bit) ,简写b,比特,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 c、字节(byte),简写B,1B=8bit,计算中数据处理的最基本单位。 d、字:通常由一个或若干个字节组成。 e、数的换算关系: 1Byte=8bit,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字长由计算机型号不同而异,常用字长有8、16、32、64位。一般情况下,IBM PC/XT的字长为8位,80286微机字长为16位,80386/80486微机字长为32位,Pentium4系列微机字长为64位。 2.进位计数制 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主要原因: a、电路简单 b、工作可靠 c、简化运算 d、逻辑性强 3、计算机中常用的几种计数制 数码:一个数制中表示基数数值大小的不同数字符号。如,八进制有8个数码:0、 1、2、3、4、5、6、7。 基数:一个数值所使用的数码的个数。如,八进制的基数为8,二进制的基数为2。 位权:一个数值中某一位上的1所表示数值的大小。如,八进制的123,1的位权是64,2的位权是8,3的位权是1。 4.十进制(Decimal) 特点: a、有10个数码:0、1、2、3、4、5、6、7、8、9。 b、基数:10 c、逢十加一(加法运算),借一当十(减法运算) d、按权展开式。对于任意一个n位整数和m位小数的十进制数D,均可按权 展开。 例如:将十进制数456.24写成按权展开式形式为: 456.24=4*102+5*101+6*100+2*10-1+4*10-2 5.二进制(Binary) 特点: a、有2个数码:0、1 b、基数:2 c、逢二进一(加法运算),借一当二(减法运算) d、按权展开式,对于任意一个n位整数和m位小数的二进制数D,均可按权 展开。 例如:把(11001.101)2写成展开式,它表示的十进制数为:

软件技术基础试题及答案

软件技术基础 系班级姓名成绩得分评卷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数据结构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数据的、存储结构以及 三方面内容。 2.当对一个线性表经常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时,则宜采用存储结构;而经常进 行的是访问操作,而很少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时,则宜采用存储结构。 3.在线性结构中,首结点有个前驱结点,其余每个结点有且只有个前驱结点。 4.限定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在表的另一端进行删除的线性表称为;限定在表 的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运算的线性表称为。 5.一个8阶的下三角矩阵B按行优先顺序压缩存储在一维数组中,则数组的大小应设 为。 6.按照二叉树的定义,具有3个结点的二叉树形态有种;具有65个结点的完全二叉 树其深度为; 深度为10的完全二叉树最多有个结点 7.在长度为n的顺序表的第i个位置上插入一个元素,元素的移动次数为;删除 第i个元素时,需要从前向后依次前移个元素。(1≤i≤n+1) 8. 顺序存储结构的循环队列中,设front 和rear分别为队头和队尾指示器,该队列中能存放的 最大元素的个数为M AX-1,则判断队列为满的条件为,而判断队列为空的条件是。 9. 设D={A,B,C,D,E},R={},结构(D,R)描述 的数据结构是。 10.系统出现死锁一定是同时保持了,,和 环路条件这四个必要条件。 11.操作系统通过记载、跟踪、控制进程的执行,它是进程存在的唯一 标志。作业调度程序是从处于状态的作业中选取一个作业并把它装入主存。12A.软件生命周期瀑布模型一般可分为问题分析、、、

和软件维护五个阶段。 , 得分评卷人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已知:int x; 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A. int *p=&x; B. int *p=x; C. int p=&x; D. int *p=*x; 2. int a[ ]={1,2,3,4,5},b[5],*p; 则下列语句中不正确的语句是()。 A. p=b+1; B.p=&a[3]; C. p=a; D.b=a; 3. 设有以下说明语句 struct node{ int a;float b;}; struct node node1,node2,*pnode; 则下列语句中正确是()。 A. node1=node2; B. pnode.a=10; C. return (node1+node2); D. scanf(“%d %f”,node1); 4. 线性链表不具有的特点是()。 A. 可随机访问任一个结点B.不必事先估计所需存储空间大小 C. 插入与删除时不必移动元素D.所需空间与线性表长度成正比 5. 若让元素1,2,3依次进栈,则出栈次序不可能出现()种情况。 A.3,2,1 B.2,1,3 C.3,1,2 D.1,3,2 6. 有向图的邻接表中,顶点Vi的出度是()。 A. 依附于Vi的弧数 B.Vi链表中的邻接结点个数 C. Vi在表结点中出现的次数 D. Vi度的一半 7. 某二叉树的先序序列和后序序列正好相反,则该二叉树一定是()的二叉树。 A.空或只有一个结点B.深度等于其结点数 C.任一分支结点均无左子树D.任一分支结点均无右子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