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响中美关系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因素

影响中美关系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因素

影响中美关系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因素
影响中美关系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因素

《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6期

出口到美国。但是,很多名牌玩具属加工贸易。例如,芭比娃娃玩具已有40多年历史,迄今仍每秒钟销售2个,畅销到140个国家。据统计,平均每个美国女孩拥有8个芭比娃娃。1996年9月22日《洛杉矶时报》载文介绍,在美国市场每个芭比娃娃玩具售价为9.99美元,从中国进口仅为2美元,其中:原料产自中东,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加工为半成品,假发是日本生产的,包装材料由美国提供,这几部分为1美元;运输和管理费为0.65美元,中国所得加工费仅0.35美元。但按原产地规则,这2美元都统计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之中。美国媒体提供的资料很清楚地说明加工贸易对谁更有利。

按中国海关统计和中国有关专家预测,到2005年,中美贸易额将达到128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进口额将达到450亿美元左右。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扩大开放,美国有望在2010年前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来源国。届时,如果以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统计,中美双边贸易平衡问题将大大缓解。美商在华投资也将迅速增加,到2005年美国对华实际投资累计金额将达到600亿美元以上。

展望中长期的发展趋势,中国和美国经济前景良好。只要两国在政治上不搞对抗,妥善解决分歧,减少摩擦,扩大合作,中美经贸关系将会继续发展,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但是,还要看到,中美经贸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关系,中国在其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它虽然有助于推动中美政治关系的发展,但不足以防止中美之间像最近一个时期那样发生政治关系恶化的现象:有鉴于此,中国在对美关系中尤其要注意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上,既要立场坚定,又要行动有力。

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中国具有实现民族振兴的良好外部条件。

第三,加强经济外交,扩大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与合作。唯其如此,才能使自己不会过多地依赖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的市场。o

影响中美关系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因素

许振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对影响中美关系的国家战略因素、军事安全因素、经济因素、两岸关系因素,诸多学者已经做过详细、全面、多方位的探讨。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冲突也是左右着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意识形态因素就一直在影响着美国当局的决策,影响着与中国发展一种健康、正常的国家间关系。只是在冷战中后期,特别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后,出于对国际格局的战略认识,出于对美国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考虑,美国才一度放松了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攻势。这种局面在冷战结束、苏东集团解体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两国联合抗苏的战略态势不复存在。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其行动的各种客观制约大大减弱。美国遂得以畅行其志,无所顾忌地在国际政治中推行自己20

《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6期

的价值观,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作为武器攻击他人。

我们因此看到了冷战后西方学术界的日益右倾化、西方在政治思想领域中的日益贫困化、单一化。法国知识界中的一部分有识之士在90年代初指出了单一思想统治的危险--pens6eunique,即人类在本该是最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领域中的统一或同一——统一到了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政治)、盎格鲁一萨克森式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和人权(价值观)的轨道之中。对这种美国式单一思想的最好诠释当属福山的《历史的终结》。按照他的观点,人类只有在能够提出新的理想、新的更加完美的模式时才有历史——历史应该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而现在人类的历史已经终结在了西方民主和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上。这是一个近于尽善尽美的社会,它可以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各种需要,是人类可能设想或可能达到的最高阶段。以前的一切制度,都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和不可避免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只能以推翻现有制度为前提。而在实行了代议制民主和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中,虽然仍会有各种矛盾,但这些矛盾都可以在体制内部得到消除。我们可以认为,福山通过自己的论证,否认了其他思想或制度存在的最低合理性,从而在事实上宣告了单一思想的诞生。一切与之不同的声音,或是被贬为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或是被简单斥之为过时的谬误。西方思想的高度第一次遇到了真正的限制,变得极度的统一,极度的沙漠样的贫乏:大家只是在争论谁比谁更具有民主性,谁能实现更高的效率,却没有人——首先是理论界的精英——能够提出与之不同的、可能成为替代物的新理念、新目标,哪怕是甘冒被称为保守派或疯子的大不韪。正如一位西方记者所言:“如果我们在经济方面拒绝单一思想,我们会被认为没有能力;如果我们在政治方面拒绝它,我们会被认为愚蠢;如果我们在道德方面拒绝它,我们则会被人骂为混蛋。”单一思想就是这样成为了美国意识形态斗争的利器。

我们必须指出,单一思想是西方主流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它的理论基础是二元论思想、线性历史发展观及由此派生的乐观一理想主义。

法国政治学家马特教授(J咖一LouisMartres)曾对西方主流思想的核心密码和主要框架做过精彩的分析。在他看来,这首先是一种严格的二元论思想,认为世界被分为“善”和“恶”两大部分。这两部分是绝对的,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不可转化的。善便是绝对的善,恶也是绝对的恶;善绝对地高于恶、优于恶。人类政治活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善对恶的胜利:由掌握了善的思想、了解了善的秘密的人执掌政治权力,并用这个权力去压迫乃至消灭恶的代表。两千多年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内容当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二元论的理论框架却一以贯之。“善”的代表可以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是上帝,可以是“公意”,也可以是美国价值观。它们都是绝对的,其内部不可能有质的不足之处——如果现实还不够十全十美,原因只能是我们对善的实践还不够彻底和绝对,只能归咎于“恶”的干扰。而一切与之相对的思想和实践,则不可能有丝毫道理,都必须被压制乃至清除。自认为掌握了真理的人,自然有权利要求别人的皈依。归根结底,这还是为了皈依者的好处:谁有权利或必要来抵制真理光芒的照耀呢?正如卢梭所强调的那样:“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不会犯错误的善的代名词)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简单地讲,西方两千年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讲便是这样一部善恶斗争史。而黑格尔和福山也正是因此才认为

2】

《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6期

如果没有了新的善恶之争,如果善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人类的历史也就终结了。然而事实上,在二元论的体系中,善又无法取得最终胜利,或者也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一旦宣布了最终胜利,一旦没有了对手,它便无法证明自己的优越性及存在的必要性了。马基雅维利早就告诫过掌权者:“一个英明的君主一有机会,就应该诡谲地树立某些仇敌,以便把它制服,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伟大。”在西方文化中,清教文化是一种最为典型的二元论文化。受清教传统支配的美国恐怕也无法设想一种和平共处的世界格局。没有了敌人,它会感到手足无措;会无法证明自己的优越感及存在的合法性。所以在战胜了自己以前的对手——“邪恶帝国”苏联后,美国正处在寻找新的战略敌人的过程之中。米洛舍维奇也好,萨达姆也好,“中国威胁论”也好,都不过是这种被迫害狂情结的牺牲品。但对那些一厢情愿的善良的人们来讲,问题在于如果美国必须要有一个敌人,我们怎么才能保证它找到的不是我们?我们可以说,二元论的思想中虽不乏人道、仁慈、道德的信条(现在的口号则是民主与自由),但它在本质上经常是绝对的、偏执的、极端的,尤其是不宽容的。它是单一思想的基础和温床;它所致力于的,实际上就是单一思想的统治。

与二元论思想密不可分、一起决定着单一思想的,是线性的历史发展观。这种理论首先假设人类历史有一个起点,因而也有一个终点;其次认为历史是一个循由低向高的、不断“进步”的规律的线性运动过程;而历史的意义便在于它的最高阶段——善的实现。最后认为这种运动或规律是由某种特定因素所决定的。只要我们认识了这种因素,掌握了这种规律,我们便可以预知历史,甚至改变历史。尽管有着希腊传统,线性历史观主要还是基督教的产物。在基督教那里,历史有一个起点——上帝造人和一个终点——末日审判或天国。人类世俗生活的全部意义便在于不断地与恶(原罪)做斗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最终使自己进人天国——达到历史运动的终点,终结历史。与二元论思想的历程相似,线性历史观的具体内容随时代推移在不断地变化着,但其核心精神则始终如一。历史的终点可以是天国,可以是大同世界,也可以是民主的普遍化,总之是善的最后实现。

如果我们自认为掌握了绝对的、唯一的善;如果我们自认为洞晓了历史的规律、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我们自然没有理由不是一个乐观的理想主义者;在历史还没有终结时,我们自然应当理想主义地去追求善的最终实现。长期以来,理想主义者一直受到人们的赞颂,人们对现代社会经常的批评之一便是其中的理想主义者太少。这个社会需要理想主义吗?回答当然应当是肯定的。但如果我们身边充满了极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这个世界就会进入大同吗?对此人们又应当提出疑问:人类历史中的种种冲突、战争、不幸及苦难,是否不时地与理想主义者对绝对真理的实践尝试有关?而在国际关系中,所谓的理想主义就尤其危险,因为它经常是强权者推行自己价值观的美丽外衣。它所意味的就是单一思想的统治。这种危险决不只是存在于理论层面,它也可以十分直接和暴烈:“真理”的执有者、检验者、裁判者已开始习惯于用隐形飞机和巡航导弹来强制推行“真理”,来进行武器的批判。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抛开美国和北约的战略考虑不谈,实际上是战后第一次真正的意识形态战争,是以人权和民主为口号而发动的战争。

从这个视角审视中美关系,我们大概可以得出结论: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差异,使得双方甚难有一个彻底的相互理解。这一点在美国一超独大、志得意满、自认为22

《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6期

掌握了全部的真理及其解释权、洞晓了人类发展规律、试图寻找敌人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中国传统思想并非不明于善恶之辨,但这两者间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和先天、先验的——因为没有一个作为善的象征的人格化了的上帝。中国思想带有强烈的相对倾向,而“道”本来就是混一切对立物的至高至大。退一步讲,善固然相异于恶并优于恶,但善恶却又是互相依存,尤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老子所谓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中国人虽然有时也讲要除恶务尽,但更多强调的却是平和、留有余地、不为已甚。’这种思维方式是西方人很难真正理解的。在他们看来,善恶之间的关系只能是斗争关系,而斗争的决定性因素是力量。再考虑到我们所坚持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实在不必对一种在根本上和睦的中美关系心存奢望(共产党还可以在非清教传统的西欧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共产主义在那里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在美国他们却无法得到生存空间。文化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当然,两国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隔阂并不一定意味着斗争;在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斗争也不一定意味着总体性斗争;也不是所有的斗争都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这是二元论者的思维方式。作为两个大国,中美之间自然有利益上的重合点,和平共处符合两国的最大利益。这种理性思维所得出的结论自不需赘言。我们不能要求美国当局改变他们的二元论思维传统,但我们可寄希望于他们的现实主义选择。o

美国对外决策机制的变化与中美关系

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从美国对华政策角度分析,我们不能忽视美国对外决策机制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冷战期间,对苏遏制战略在美国国内有高度共识,因而其对外政策的制定相对简单,即所受内部因素干扰的程度较小。首先,就行政与立法部门比较而言,美国对外政策的决策权主要集中在行政部门。其次,就行政部门内部而言,则体现为“白宫中心”模式,国家安全委员会往往成为总统管理对外事务所依赖的主要机构。第三,社会因素在美国对外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包括有各种背景的智库、学者、大众传媒、利益集团、公众舆论,等等,都会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冷战期间精英决策模式在美国对外政策领域比在社会以及其他方面的政治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在对华政策方面,具有信息优势的学者就扮演了一种特殊的角色。对此,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哈里?哈丁曾谈到,当时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至少扮演了五种重要的角色,即:经济顾问、情报分析者、媒体信息的提供者、政策建议者、公众教育者。第四,对外政策目标有很强的延续性。这在杜鲁门到约翰逊时期表现尤为明显。即使在美国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70年代也是如此。尼克松、福特和卡特三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就有很大的关联。

必须指出,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美国国内外环境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对外政策机制也随之出现一些转变。一方面,越战结束和“水门事件”发生以后,立法一行政关系的天平开始改变,国会加强了关于对外事务的干预。另一方面,美国社会进一步多元

23

影响中美关系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因素

作者:许振洲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刊名:

现代国际关系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年,卷(期):2001,(6)

引用次数:2次

引证文献(3条)

1.孙黎黎国家利益的不同侧重点--解析中美政治、经济关系发展悖论[期刊论文]-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5(05)

2.袁鹏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空间[期刊论文]-现代国际关系 2005(04)

3.马金霞“9·11”后美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兼论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588254.html,/Periodical_xdgjgx200106008.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2月14日

当代中美关系的个人思考

当代中美关系的个人思考 摘要:作者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中美关系的现状,并且发表了在这种现状下两国应该为趋于相同的正确价值观而努力的个人观点。 关键词:中美关系制度价值外交 当代中美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首先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去讨论中美关系的发展。从科学的角度,我们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研究其它物理问题一样,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这里的对象归结起来有两个,一、人;二、自然这个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包括空气、水、各种其它动物等等独立于人的东西。像研究其它物理对象一样,研究对象其实是研究它的性质。这性质是人赋予的,是一种定义,定义的方式是基于上帝对人统一的设计,一个人有听觉,触觉,嗅觉。而每个个体这些感受器的深度或者说灵敏度是几乎一样的。而且每个个体具有相同的逻辑方式。定义是一种指向,而这种指向是一从物到意的指向,这种指向是协商的结果,所以又绝对可信度,没有偏见。我们以人为研究对象,它有什么性质呢?性质无非是两个角度的东西一、属性;二、功能。这功能和属性可以总结为,一种意识约束和能力,而且能力是没有方向的。对于客观的自然,它当然也有属性和功能,那么对于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时我们关心的是什么?总的来说是对于人的约束。所以总结的说人是有能力做事的,自然和自己的意识对能力有约束。但是由于人的能力是无方向的所受自然的约束和自我意识的约束很小,所以经常会做很多事后看看有损大家人与人之间共同利益的东西。所以人类就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总结设计了其它的约束——“制度”。所以“制度”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种安全的关系。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全球化了,但是还没有一种完善的“全球制度”被人类建立起来,所以不可避免的在“全球制度”没有包容的地方,也就是“法律真空带”,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纷争和矛盾。 同时不同地域之间在已有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成为了全球化交流的单位。中美关系本身应该是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之间的关系,由于“人民”之间无法交流,而由两国政府出面进行交流。而这政府又应该是由两国人民选举出来反应两国人民的心声。这样两国政府之间的交流才是真正的,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交流。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反应两国人民的心声呢?从上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看,必须在两国内部有一套完善的“体制”,从控制变量法的角度看,最好制度是一样的,才能使得政府成为真正人民的传声筒。这样才能使得中美之间的交流不成为两国利益顶层之间的交流,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利益顶层的关系。 至于实际上中美两国之间这个“内部制度”。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我的这部分权利是没有被尊重的,政府从来没有跟我说过我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将自己的心声反应在中美外交上的,至于美国我就更加不知道了,所以也就没有发言权。 虽然在不完善的制度下,人民的心声被过滤掉了一部分,但是或多或少反应的还是人民的心声,那么这个“心声”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观点的交流,可以促进思想的交流,增进相互的了解,正所谓“理解万岁”。理解了还会有纷争吗?我不知道具体美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怎么样的,但是从书籍和网络等传统的和现代的媒体上,传递给我的信息是,他们的观念中与我们差别最大的就是“人权”“法制”“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人权”。个人的权利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至于中国,我认为与其说有什么价值观倒不如说没有价值观,大部分我接触到的人,当然也就是青少年了,他们心中没有以上的理念,只有平时生活的积累。这不能说是我们的错。错在缺少这些理念的传播者。这样在两种不同的心声下,矛盾是难免的。 那我们要怎样解决这些矛盾呢?当然是使价值观趋同。怎么使价值观趋同呢?是强加吗?较差价值观的在长期较差价值观的引导下已经没有能力强迫有优秀价值观的变成

中美关系分析

中美关系分析 xx格局是21世纪国际体系的理想境界 近年来,人们——至少是那些具有起码洞察力的国际问题观察家们——就国际政治经济前景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世界正在从作为冷战时代基本标志的大致两极的格局,迅速地向多极格局转变。〔1〕多极格局不仅将有助于世界稳定与和平,〔2〕因而有利于各国的独立自主和经济成长,还将为世界上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及其尽可能平等的交流提供必要保障。在现代国际体系初创年代即所谓欧洲国家体系的生成时期里,由荷兰和英国领头的欧洲多数国家联盟以“欧洲自由”(the Liberty of Europe)为道义依据,凭借与之休戚相关的均势机制,先后挫败了一度占有巨大优势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法王路易十四建立“普遍君主国”(universal monarchy)的称霸努力。〔3〕与此相似,即将步入21世纪的人们有理由期望和追求并非两极、更非单极的世界自由和世界均势,虽然此类目标的实现不像过去那般往往有赖于战争。 二、xx面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态度: 从拒斥到不情愿的接受 在观察和思考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时,必然碰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亦可称为唯一的世界强国)美国对这一趋势持什么态度。在冷战时代,除了主要从冷战需要出发支持西欧、日本经济成长和同样从冷战需要出发改善对华关系外,美国根本不愿接受任何真正的多极化动向,以至于社勒斯把第三世界国家的中立主义和不结盟——世界多极化的萌芽之一——斥责为“不道德的”。〔4〕即使那赋予美国空前的世界政治和战略权势的两极格局,也是美国鉴于严酷的美苏军事对峙逻辑(尤其是核恐怖平衡逻辑)很不情愿地忍受的,哪怕这一格局在美苏关系相对缓和时期里,因其包含的超级大国共同控制机能而使美国获得不少额外便利。苏联解体加上海湾战争大胜造就的兴奋感和陶醉感,导致美国朝野当真规划起美国权势及其价值观一统天下的图景来,其状若撇开威尔逊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政末期不谈,肯定为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正如思想颇为激进的著名国际法学者理查德·弗尔克不无厌恶地描述的那样,从行政当局领导到大多数政治家,精英们“容光焕发地谈论全球安全

礼仪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功能

礼仪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功能 文化产品不但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精神需求,还能通过其精神价值的影响力对文化消费者的思想观点、价值立场、人生态度、情感取向、世界观等产生影响,因而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能发挥一定的意识形态功能。礼仪文化产业是礼仪文化走向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它不仅能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而且可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以批量化生产的文化产品、广泛的文化服务,潜移默化地改变文化产品生产国和文化产品输出国广大民众的文化心态、知识结构乃至世界观,成为文化产品输出国对内对外的政治宣传、意识形态的载体,这正是文化产业有别于普通产业的特殊功能。这也要求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其经济效益,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礼仪文化产业这一特殊功能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精神的传承性与影响力。文化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其包含的精神因素得以传承,并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心态、知识结构乃至世界观。礼仪文化产品具有礼仪精神和物质二重属性。一方面,它作为物质形态,具有物质属性,通过市场传播,成为商品;另一方面,它是思想感情产品,精神属性构成其本质属性。礼仪文化产品真、

善、美的内涵能够使人们从中获得知识、技能、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礼仪文化产品所蕴涵的思想、知识、精神、情趣等,最终会转化为消费者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人的行为、作用于社会并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二,防御文化殖民、保障民族文化安全。随着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文化产业强国通过文化产业的经济渗透实现其文化渗透,大肆宣扬其世界观、价值观。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各国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视听传媒在全球迅速普及,各种价值观、道德观等自由快捷地跨国界传播,推动了全球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同时发达国家也凭借其强大的传媒优势,凭借其涵盖全球的通讯网络跨国公司,轻而易举地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有选择的信息输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信息控制。美国历来把文化作为维护其世界霸权的软力量,不遗余力地在全球推销其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对他国实施“文化侵略”、“文化殖民”。在全球化浪潮中,国家一方面要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注重对外来文化产品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甄别。 欧盟和加拿大等国都制定了各自的文化产业或媒介产业发展计划,以增进民族和地区身份认同、保护传统文化为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漫谈 一、意识形态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意识形态”多被当作某一阶级(政党)的政治思想观念或倾向来使用,以至于不少人总是将意识形态与政治观念混为一谈,却很少关注这一概念所依附的哲学史框架和社会文化语境。“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在今天更多地与贬义(如神秘化、虚幻或欺骗)相关联,但它最初是作为启蒙主义理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科学理性概念被提出来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托拉西(Destutt de Tracy,1754-1836)是第一个把“意识形态”(ideologie)概念引入西方哲学史的人,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观念学”,即通过对观念进行唯物的、科学的精确描绘和研究而得到的知识。后来由于拿破仑将托拉西们污蔑地称之为“意识形态家(ideologue)”,才使这一概念蒙上了虚假、空洞的意涵。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于意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探讨,揭示出这些意识形式对现实世界的异化和对主体的虚伪教化,这对“意识形态”涵义的转折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的费尔巴哈对宗教这种最具异化特征的意识形式进行的彻底批判,都为人们揭示意识形态的社会根源提供了自信心和思想条件。 真正对意识形态概念发生革命性影响的人是马克思。他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昭示出马克思主义

探讨意识形态的两条理论途径。一条是通过理性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发展成《资本论》那样的经济学-哲学专著;另一条则是通过对既有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创立新的意识形态观,以指导无产者进行工人运动或暴动的政治行动实践;前者更重视意识形态的真假认识价值,后者更注重意识形态的社会改造效果。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与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看法紧密相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一般意识形态”看成是某种社会为维持自己的存在和运转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现象,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我们应该揭穿和批判的幻象。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意识形态的内容被具体化,指的是创建于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上的各种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建立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日益深入,马克思不再将意识形态简单看成带有贬义色彩的虚假(歪曲)幻象,而更重视从唯物史观为意识形态定位,更重视揭示构成意识形态虚假性或歪曲性的社会关系根源。换句话说,就是不再纠缠于对意识形态想象是否真实的追究和批判,而更加重视揭露和消灭造成意识形态虚伪性的真实(物质)条件。马克思不但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生成和运作得以依赖的社会物质关系,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使自己的存在更具合法性而采用的种种话语策略和隐蔽手法。 马克思之后的革命哲学家列宁、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的阿尔都塞也从不同程度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出于建立新政权的需要,列宁开始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描述性的概念(有别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批判观念),将意识形态看作配合阶级专政的附带内容,并将意识形态实践工作正式纳入到新社会制度的建设当中。而葛兰西却发现,意识形态在西欧社会远比列宁所

意识形态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是意识形态方面、范畴、范围内的精神层次的概念,属上层建筑,重点在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中文名: 意识形态领域 核心内容: 价值观 范围: 意识形态方面、范畴 属: 上层建筑 目录 11概念内涵 22当前问题 33解决方法 44精神需求 概念内涵 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领域,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知识论的、伦理的等等。 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说,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与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说为其基础。其他的例子有: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企业自由主义(corporateliberalism)、基督民主主义(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义、君主主义、民族主义、纳粹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cy)。「系统意识形态」(systematic ideology)是指将意识型态当作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而非研究个别的意识形态)。(参见条目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型态。)意识形态受欢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业家(moral entrepreneur)的影响,他们常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政治意识形态是指提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一、政治文化的功能 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二、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按照这种观点,自由也是一种许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承诺,最大可能地享受与其他所有人一致的自由。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作为世界上少数的几个政治和军事大国,两国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都对世界局势有很大的影响。虽然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两国始终没有放弃与对方发展良好而平稳的关系的意愿,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两国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都有共同利益,所以存在着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更有广阔的前景。本文致力于研究中美关系现状,并展望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意识形态,区域稳定,共同利益,合作共存 一、中美关系现状 中美贸易关系以从世纪之初的罗曼蒂克到当前的恶毒拒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的提升,这些与美国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当前美国经济复苏的不均衡与国内的选举因素交织在一起,迫使布仕政府调整对华经贸的政策。再有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的停滞不前,也加大了布仕政府对华贸易问题的压力。但是,中美两国领导都充分看到了中美关系的利与弊,美国对中国更是既爱之又恨之。中美的贸易关系正处于微妙之中,美国的发展要靠中国,中国的发展亦离不开美国。中国应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呢? 二、具备友好发展的基础 1、两国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贸易互利性很强,发展潜力很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美经贸合作乃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据中方统计,在贸易领域,今年1至10月,中美贸易额达102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7%,其中中方自美方进口27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在投资领域,今年1至10月,美新增对华投资项目3308个,比去年同期增长22.5%,中方企业对美投资也在增加。据美商务部统计,今年1至9月美对华口增幅达18.5%,大大超过美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中国现以为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对华出口每年给美国创造5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使美消费者每年节省开支200亿美元。除双边贸易取得积极增长外,两国还就经济和金融等问题保持密切磋商和对话,可见中美关系已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其中任何一方受损都必将导致另一方受损。“9.11事件”后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对肿没共同利益和分歧点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给中美关系友好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与美国虽然在有的地方存在分歧但中国与美国也存在共同利益。中美应努力寻找一条“和而不同的道路”。在共同利益上加强合作,求同存异。 三、关系的核心问题 中美关系为何从罗曼蒂克步入了当前的恶毒拒绝?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贸易收支方面,由于美国对华年年贸易收支逆差,且贸易逆差额逐

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摘要]中国和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因此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备受瞩目。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到现在,中国发展迅速,成为不可小觑的发展中大国,美国和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但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矛盾和冲突,可谓是波折不断。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台湾问题,国际安全形式,意识形态 [正文]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1]。因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加强两国间的接触、对话不断发展,双方搁置分歧,增进了解,加强协调,扩大合作,互惠互利,追求双赢。现如今,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也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期间虽有些贸易摩擦,但中美关系还是在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 二.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所衍生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2].台湾一直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系到我国的领土和主权。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下,美国政府基于它的所谓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曾经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国民党集团打内战,阻挠中国人民革命的事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美国非但没有退出中国的内战,还对新中国采取孤立、遏制的政策,并阻挠着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而1979年,美国国会竟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其中作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虽然后面中国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与美国进行谈判,于1982年8月17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

我看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

我看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良好开局。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两国应该而且能够携手努力,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记不清到底是从哪里看到的一种观点:所谓国家关系,主要是指政府间关系,尤其涉及介入外交关系的某些人士:领袖人物、政府官员、外交人士,以及非官方的幕僚(主要是学术界人士)和新闻记者。两国间关系越多,相互依赖也就越深。然而不管深到何等程度,两国关系的实际发展总是无法预测的。于是自己也开始思考中美关系的种种现象与其背后的原因。经过在网上进行的有关资料的查找,我对中美关系的现状有了一些了解,并开始思索中美关系的未来。 从历史记载以及当今国际政坛的风云变幻来看,中美关系在近几十年内的确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双边关系仍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这个前提下,中美关系的现状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姿态。那么中美关系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情况呢?我认为,中美双方始终是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和平的,繁荣的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发展好中美关系,以展开更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发展自己。相比之下,美国处于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府更关心维护国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国现阶段的对华战略方针应该在大体上维持现状,尽量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轨道,同时防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事实上,美国从来也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监视,震惊中外的中美撞机事件还令我记忆犹新,但更令我吃惊的是,美国事实上已经多次秘密派遣侦察机侵入我国领海上空进行间谍侦察,这些飞机利用先进的装备,在别国的阻截机达不到的高空飞行,并偷窥我国的重大机密。那架EP-3军事侦察机上竟然安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监听设备,能够根据监听到的人的声音判断说话人的身份。据说甚至能够分辨出是谁打的喷嚏。 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巨大考验,如国内的产业升级,贫富差距,腐败,环境,政治改革等。中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维护国内的稳定,发展,而中共也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外交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中国只有把眼前事情做好,同时兼顾长远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望实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说:“新加坡在短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发展为第一世界,但新加坡国土小,人口也少,这样的成就不算伟大,但当中国能从第三世界发展成第一世界的时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

小孟镇小学支部 意识形态专题学习学习材料 2016.2.5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孔狄亚克的学生特拉西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试图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1]??。拿破仑称帝之际,发现欧陆的哲学家多数对他有所批评,高傲的拿破仑遂以“意识形态家”轻蔑地称呼他们,之后在言语的使用上,“意识形态”偶尔会表现出负面的意涵。在广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系谱上,其可追溯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高贵谎言”(the noble lie)的思想。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参见本词条“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

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 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特征 1.现实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居非

新形势下中美关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形势下中美关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5-01-01 10:04宣讲家叶海林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 字号: 从长期维度衡量,中美关系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非常复杂的状态。就是说,我们不要指望通过几年的努力,或是中美两国高层互访,或是中美两国战略上的谅解,实现中美关系彻底的无冲突化。未来两年,中美关系的变化也不会太大,奥巴马不太可能像当年的小布什那样发生富有戏剧性的变化。“管控”永远是中美关系的一个主题词。换言之,管控分歧是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 可以说,如果中美关系稳定,那么,当前国际关系基本体系的状态就能够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果中美关系不稳定,恐怕眼下整个国际体系就会出现重大变化。 (一)从全球视角看中美双边关系。我们常说,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这不仅因为中美两国互为对方比较主要的,甚至是最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也不仅因为中美两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全球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更重要的在于,当前国际体系的主要维护者美国与崛起速度最快的后发者中国之间,形成了影响未来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 从体量来看,我国的经济体量显然比欧盟要小,在全球经济事务方面,欧盟和美国加起来的比重更大,也就是说,美欧关系对全球经济维度是主要的;从全球安全来看,不管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怎样,俄罗斯仍是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也就是说,美俄军事关系基本上决定了全球的安全状态。我国在经济总量上,目前还比不上欧盟;在军事实力上,达不到俄罗斯的水平。可是,无论是美俄关系,还是美欧关系,都不能够起到塑造和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作用。这是作为后发者的中国与既有体系维护者的美国之间特有的一种状态。有了这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 - ) 在1986 年发表的、为纪念马尔库塞七十诞辰所写的长篇论文《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也论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即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意识形态,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得科学技术已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要素,因此,“同这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相比较,马克思本人在考察中所得出的剩余价值来源,即直接的生产者的劳动力,就愈来愈不重要了。”这必然导致人们的阶级意识淡化,民众渐渐倾向于非政治化。 第二,由于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行政机构都取得了合理化的形式,政治让位于科学技术,“政治不是以实现实践的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 ,从而使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具有了统治的合法性功能。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起到了使公众舆论非政治化的目的,“它不管实践问题,因而也不管关于接受似乎只涉及民主的意识形态的标准的讨论”, “随着实践问题的排除,政治舆论也就失去了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只关注技术问题,而不关心政治实践问题、人的解放问题,公众舆论只起着投票选举领导人的作用,而不开展对大政方针的公开讨论。 概言之,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意识形态论证,达到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辩护的目的,因此,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作为当代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后果的理论反映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的理性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科技进步导致人们将其变成了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精神领域的终极标准,造成工具理性横行,科学技术成为统治者对人进行统治的有效手段。 应当承认,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并提醒人们对此要有所警惕,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则是错误的。 第一,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混淆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作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混淆起来,把科学技术本身同资本主义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混淆起来。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为维护统治服务,成为社会对人进行压抑、操纵的有效工具,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一局面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决定的,而是由其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和压抑,表面上看似乎来源于科学技术,而实际上它恰恰来源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利用。 第二,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 夸大了科学技术中价值因素的存在,用价值因素取代科学的真理性和客观性。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关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背景,会渗透到科学中,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起着世界观、舆论等导引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本身也向意识形态渗透,从而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但我们不能由此推断出,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不能用科学技术中的价值成分否认科学技术中的真理性和客观性。“真”是科学技术得以成立的首要条件。 第三,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混淆了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概念。这

中美关系现状

中美关系现状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 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中美在经贸中存在的摩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 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一个决定因素。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中美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一方面与中美双方采取的统计方法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美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中美又方的统计差异主要缘于中美贸易的特殊性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和自美国进口的30%,是经过以香港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美国把中国出口至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后,这些国家再转口到美国的产品都算作从中国的进口。而美国在统计对中国的出口时,却对其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的商品忽略。这是造成统计不同的一个原因。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商品。中国赚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大量利润被美国在华企业取得。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出口这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没有比较优势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框架下,按照比较利益学说进行的国际贸易会使所有参与国得到贸易利益最大化。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也符合比较利益学说。中美贸易会造成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与美国对华采取的贸易限制有关。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农产品,附加值低,满足了美国一般消费者的需要。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但美国把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产品在美国对外出口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的这种经贸限制,严重影响了贸易的互补性,导致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由中美贸易逆差这问题来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种理解,信任。正是这种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中美双方只有静下心来,加强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对抗。 中美经贸的另一个结就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按照1美元兑8.277左右的汇率自由兑换。美元从2002年开始持续贬值。从2003年起,美国公开要求中国采取“灵活汇率”。在美国,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加重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许多美国人把美中贸易赤字归咎于汇率过低。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企业和民众都希望看到人民币升值。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中国如调高人民币汇率而大量减持美国国债,美国的政府开支和个人消费可能都受到冲击。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市场会使中国金融业固有的困难加恶化,扰乱中国经济,甚至扰乱全球经济。事实上,中国已实行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机制,只是这过程比较缓慢,但这是完全按照中国国情来发展的,适合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且要求升值的幅度大,要一步到位,这是不现实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正确或错误的汇率。只有在适当的是机,实现浮动汇率才会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和贸易有利。美国在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大

影响中美关系的四个基本因素

影响中美关系的四个基本因素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讲述的是中美关系里的一段。众所周知,在世界上多边关系与双边关系中,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历届总统,毫不讳言的承认,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奥巴马上台之后,干脆就说,中美关系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把“之一”去掉了。 2009年11月15日到18日,奥巴马总统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此次访问成果颇丰。双方就政治、经济、文化、战略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磋商,决定要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一时奥巴马访华成为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很多理发馆门口还贴出广告,要理奥巴马头,中美双方似乎又要进入一个蜜月时期了。 但是,奥巴马回国不足一个月,风云突变 1、经济贸易成为支撑中美关系的战略支点。 为什么中美经贸关系摩擦不断呢?这些年从来没断过,最惠国待遇问题、知识产权问题、贸易平衡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等,现在还在闹。在摩擦中前进而不是在摩擦中倒退。建交时20多亿美元,现在数千亿美元,越摩擦越发展,对双方都有好处,都要为自己的利益去争。前些年我们是逆差,我们的包装都不合格,用纸一包就出厂了。小平都说你美国得买我东西呀,最惠国待遇小平亲自谈下来的,哪有一号人物谈这个的。10年后,美国人开始叫,我们顺差。刚开始的时候,你们是诱饵,小碗、中碗、大碗,而美国由大变小。 不要把贸易问题泛政治化。 顺利的时候,贸易问题是推进器。锦涛访美,买波音。锦上添花 困难的时候,贸易问题是减震器。防止一发不可收拾。1989年,低谷,而没有崩盘。100多个议员上书老布什,“我们美国绝不能同从巴格达到北京的暴君打交道”,把中国上升到和萨达姆一样了。伊拉克已断交了,北京怎么还不断呢? 伊拉克断就断了,中国不行。老布什请评估。前总统尼克松,总统先生,为了美国的利益,千万不能断。世界上十大市场,中国最大。如果断了,中国这个市场,我们30年进不去,30年后我们想通了中国这个市场,会被欧洲人、日本人填满。没有美国人得分了。全面制裁,政治制裁,副外长以上的高官不能去北京。那怎么办?尼克松说,我有经验。当年我就是搞得秘密外交。1971年,我派基辛格访问巴基斯坦,晚宴说肚子吃坏了,海鲜吃多了。下去休息。休养一周、闭门谢客。后来和巴基斯坦串通一气,坐着巴基斯坦的飞机,来到了北京。跟周恩来密谈18个小时,中美关系的坚冰打破。你也可以学我,派秘使。1989年7月3日,美国特使斯考克罗夫特将军,白宫的安全顾问。去年该将军写回忆录,“1989年我是写下了遗嘱,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北京的”,秘密外交,中国高层知道,别人不知道,且美国飞机全部美国字样涂掉了。雷达、导弹基地不知道,一个导弹给放下来完全有可能。小平说,中美关系总要好起来才行呀!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最大的发达国家,要打起来,世界不会有和平。 2、安全因素在中美关系的作用几经沉浮,9.11后出现转机。 1949年到1971年,22年,尼克松说中美间隔着一条“敌对和猜疑的鸿沟,彼此冷眼相看”。1972年尼克松访华,相逢一笑泯恩仇。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敌人——苏联。 美苏争霸处于下风,吃不住劲了,想找帮手。中国的处境也不好,中国也有需求。中苏关系恶化,1969年珍宝岛打起来了。在那场战争中,苏联人吃了亏了。中国半夜登岛,潜伏下来,打伏击战,第二天苏联来了。后来3月15号,苏联反击,苏联仍没捞到好果子吃。苏联在乌苏里江吃了大亏,跑到新疆报复我们,苏联的一个团,在边境线周围观察了数日,突然袭击我们一个边防小分队。小分队一共30个人,他是一个团,我们一看不好,撒丫子往我们这边跑。苏联人居然跑进我们境内两公里,包围了我们这30几个人,最后打把式点射,全部牺牲。从黑龙江到新疆,硝烟弥漫。在这种处境下,政治局开会,毛泽东说,看起来两霸我们得选择一霸呀。苏联咄咄逼人,打进来了,只能选择美国。 后来也在变化。苏联到了89年,他也不扩张了,扩张不动了。1977打阿富汗,苏联陷入了阿富汗。它和美国缓和了,与中国也缓和了。美国人就说,冷战时期,我们先开这张牌,中国是大王,苏联人心惊胆战呀,苏联不扩张了,我们在掀开这张牌就变成下小二了,不管用了。 苏联的威胁没了,并不代表世界上就没有了。9.11恐怖主义威胁出来了,再后来核扩散的问题出来了,这两事情上,都需要中国支援。 朝鲜的核问题。朝鲜不是软柿子,你吓唬他,他不怕你。实行的先军政策,军队优先,老百姓可以勒紧要带,军队要吃饱吃好。吃饱吃好后干什么呢,日夜操练、枕戈待旦。那么小的国家,养着120万的军队。战斗力极强。咱们的领导人去看过,对他们的评价四个字“虎狼之师”,身手矫健,两米高的障碍,一蹿就过。我们这些师长肯定蹿不上去,都发胖了。吓不住,打不了,只好请我们中国人去斡旋。 3、意识形态因素是负面因素,美对我西化、分化没有停止。 达赖、法轮功的牌,不同政见者的牌,都用。 4、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容易引发冲突的问题。 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么在乎台湾,不就是孤悬于海外的一个小岛吗?!台湾对于我们来说绝非一个小岛,他关乎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关乎到我们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等诸多方面的安全与利益。下面说们分几个方面来看一下:1台湾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屏障,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历史上,统一台湾的清朝大将施琅指出了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施琅在1864年2月上奏康熙的《恭陈台湾弃留利害疏》中称,台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