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理论

第一章早期理论

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

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

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图见书P6页

四、不同类型的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

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见图P9

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一种是在地区、城市、

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五、不同的分析传统:结构分析、行为分析、文化分析

结构分析: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出发点是社会中心论,其首要关注目标包括媒介系统和组织,以及它们和社会的关系。焦点集中在社会结构和媒介系统对内容的影响上。

行为方法:来自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心理学方法倾向于以个别实验者为基础;而社会以学的方法集中在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口成员的行业,并倾向于对在自然条件下收集来的代表性调查数据进行多种不同的分析。

文化方法:主要被应用于意义和语言问题的研究中,还有特殊社会环境和文化经验的细节上。

六、定义大众传播

七、大众媒介机构

第二章大众媒介的兴起

一、大众媒介的形成

二、印刷媒介:书籍与图书馆

三、印刷媒介:报纸

四、身为大众媒介的电影

五、无线广播电视

六、录制的音乐

七、新电子媒介

当前的传播革命主要以两种主要的创新发明为基础:一是卫星传播;二是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的庞大力量来自数字化,这种数字化的能够让各种资料以所有的格式传送,并且能够保持原有的效能并产生整合。

八、媒介之间的差异

分析媒介之间的差异,比从前困难,第一,现在某些媒介是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传送渠道来进行传播的,降低了媒介原有的独特性以及使用经验,EG:电影;第二,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技术整合,只会增强这种趋势;第三,全球化的趋势正在降低所有国家的媒介内容与机构之间的独特性;第四,全国性与全球媒介的持续合并趋势,导致不同的媒介变成“同在一个屋檐下”

自由与控制: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常包含了政治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即规范性。政治层面的核心正是自由与控制的问题。

重点提示:媒介的社会控制

控制的类型:第一,出于政治原因对内容的控制;第二,出于文化和道德原因对内容的控制;第三,出于技术原因对基础设施的控制;第四,出于经济原因对基础设施的控制;

控制的相关原因:第一,更大的政治颠覆力;第二,更大的道德、文化和情感冲击力;第三,更大的实行控制的可能性;第四,更多的进行管理的经济动力。

使用与接受的问题:重点提示:媒介使用的差异:一,家庭之内或家庭之外;二,个人使用还是经验分享;三,公共的不是私人用途;四,互动还是非互动。电视在本质上属于:分享性、家庭性与公共性。

九、媒介变革对公共兴趣的意义

第三章概念与模式

一、关于媒介与社会的早期观点

第一,媒介的力量:通过一战、二战中纳粹运用媒介进行宣传服务、以及冷战结束、海湾战争以及科索沃冲突等事件在内,都证实了媒介在任何国际斗争中,都是一种基本且强有力的要素。

第二,传播与社会整合:大众媒介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容易被看作是负面的,更多犯罪和道德沦丧以及个人主义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传播对凝聚力和集体感做出积极贡献。大众媒介是形成新型凝聚力的潜成力量,能够把同一国家、城市或地方的分散的个体联合起来。

第三,身为大众教育者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成为大众教化的有效力量,而且成为一般学校教育、公共图书馆与大众教育的补充及延伸。媒介传播信息与观念、揭露政治腐败,并为一般人提供许多无害的享乐。

第四,成为问题或者替罪羊的媒介:将媒介关于犯罪、性、暴力和社会混乱的表面增长联系起来。

二、“大众”的概念

早期的大众一词带有负面意涵:指平常人或普通群众,通常被认为未受教育、无知并且有可能是不理智、不驯服的。

在社会主义传统中,大众代表一般劳工为了集体的目标或是反抗压迫而组织起来所产生的力量与凝聚力。

主导倾向一直是对大众现象的否定,主流西方社会与文化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和精英主义,对集体的行动存在偏见。认为大众代表一种无组织性、缺乏个人色彩的个体的集合。

重点提示:大众的概念:庞大的集合体、没有差异、主要是负面形象、缺乏秩序或组织、大众社会的反映。

三、大众传播的过程

大众媒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是被设计出来向众多人传播的。传送者往往比接受收具有更多权威,地们或专门的知识。

大众传播的符号内容或信息,大多是标准化的产品,而且能够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使用。

对于大众传播的接受也是特别的,受众通常被当作是松散的集合体以及被动的旁观者,缺乏反馈和参与的机会。

四、受众

公众:通常是相当庞大、分布广泛而且持久的。公众通常环绕着公共生活中的议题或目的而形成,其主要目标是促进某种利益、意见或者促成政治变革。公

众是民主政治中一个必要的成分,公众的兴起下载是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特征。

受众:分布广阔,而且其成员通常彼此互不相识,它缺乏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而且无法以一处组织化方式的集体行动来达到共同的目标。在不断变化的范围内,其组成也不断变换。受众并不为自己而行动,容易受到操纵。受众是异质的,由所有社会阶级与人品意义上的不同团体的人组成;受众又是同质的,因为它们对某些兴趣的选择上是一致的。

重点提示:广大的受众: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非互动性,匿名性;异质性;缺乏组织或自我行动。

注意:大众、受众、公众三个词的异同

五、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

精英文化:由文化精英创造的,在某种美学、文学或科学传统之内进行。其所依赖的系统化标准独立于其产品的消费者之外。

民间文化:这些文化来自人民,并且在时间上早于大众媒介以及大量生产的文化。最初是自然产生的,运用了传统的形式、主题、素材以及表达方式,而且通常融入了日常生活。具有包容性与简朴性。

通俗文化(即大众文化):为了大众市场而制造的文化产品,是一种普遍的、标准的文化。但是大众媒介吸收了一些流行文化潮流,并试图使其化文化潮流适应城市生活的状况,从而弥补工业化造成的文化空白。

大众文化兴起的原因:鲍曼认为由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文化的同质化,而大众媒介不过是对这种必然趋势推波助澜而已。

六、理论与研究主流范式的形成

主流范式结合了大众强大的大众的观点和典型的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社会调查法、社会心理学实验法以及统计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大众媒介的效果以及能够帮助解释效果的过程方面的研究。主流范示假定了一种良好的社会即:自由、多元、公正,在支持和表达“西方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信息科学及功能论的源流

拉斯韦尔是第一个对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即媒介在维护社会方面的主次任务进行了明确阐述的人。功能论倾向于认为传播的功能主要就是维持社会的整合、持续与正常,同时也有扰乱和有害的后果。(具体功能见第四章第九个问题)另一个主导范式来自香农和韦弗的信息论。首先住处提供者选择某个信息,以信号形式传送,通过传播渠道到达接收者,由他将信号转化为信息,达到目的地。传送的信息和接收信息之间的差异被认为来自渠道中的噪音或干扰。

此范式在媒介效果研究中的偏差。这种模式是一种直线型、以效果为关注点的人类传播的研究方法。这和大众社会中一小部分拥有权力和金钱的精英能够利用强大的媒介渠道来达到劝服和告知的目的这一概念相吻合。

而来自米德、库利、帕克等人,把人类传播描述为在本质上是人性化的、社会的和相互作用的,注重意义的共享而不仅仅是影响。

重点提示:传播研究的主流范式:自由—多元的社会理论;功能论的角度;

传播效果的线性模式;强有力的媒介受到团体关系的影响;量化研究及变量分析。

七、另一类范式

另一种社会观与媒介观。这种社会观并不承认盛行的自由、资本主义秩序是公正的、不可避免的,也不承认生活理性—计划的和功利主义的模式是适当的和令人满意的。它认为存在另一种理想主义,有时是乌托邦的意识形态。

另类范式的原始意识形态起源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一是来自法兰克福学派,促进了一种与主导的商业大众文化不同的观点,为了解大众传播过程的操纵性和压迫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基础。

来源不同的挑战。另类范式的主要成分和支持:第一,认为媒介内容中具有更为隐藏的意识形态信息,倾向于维护已建立起来的权力机构以缓和对抗。第二,我们必须根据受众的社会地位和兴趣来把意义看作是构建的和可以进行解码的信息。

另类范式的地位。在这些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类范例,并不只是主流范式的镜像,或是机械的对衫的传播观念的反叛。它是在一种更为完整的分享性的传播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传播学研究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不同。主要三种不同的方法:社会科学的、诠释的以及批判分析的。

重点提示:另类范式:社会批判的观点,反对价值中立;拒绝传播的传送模式;对于媒介技术与信息采取一种非决定论的观点;采用诠释的视角质化的方法倾向于使用文化或政治—经济理论;广泛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对立的根源。八、传播的四种模式(可能考点哦)

传输模式:在主流模式的核心,可以发现一种将传播视为一定量的住处传播过程的观点:信息是由传送者或信源决定的。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反映了传播的线性顺序。

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的成就在于:认识到大众传播涉及在社会和受众之间存在一个崭新的传播者的角色。传播的过程是:社会中的事件;渠道/传播者;信息;接受者。这种修正的版本认为大众传播者并非是信息的创造者,而是向潜在受众传达他们本向对于环境中所发生事件的说明,或者为某些想要接触更广泛公众的人物提供表达其看法的机会。这种完整模式有三项特征:一是强调大众传播者在选择上所扮演的角色;二是这种选择是根据受众将会对什么感兴趣所作出的评估而进行的;三媒介自身不以劝服、教育甚至告知为目的,而是以受众感兴趣为目的。这种模式认为,大众传播是一种由受众兴趣和需求所引导的自我控制的过程,以受众而不是住处传送者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

仪式或表达模式:强调传送者(或接收者)的内在满足,而非某种工具性的目的。以共同的理解与情感为基础,属于庆祝性、享受性以及装饰性,而非功利性的。仪式传播的性质是从文化中获得的而不是由参与者选择的符号和联想而定。仪式在情感及行动的统一动员上,担任着某种角色。我们可以在艺术、宗教、公共仪式及庆典的领域中,看到仪式性传播模式的实例。

作为表现和关注的传播:“注意力”模式。大众媒介的主要目的既不是要传

汽车理论考试必备资料

《汽车理论》知识点全总结 第一部分:填空题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1.从获得尽可能高的平均行驶速度的观点出发,汽车的动力性指标主要是:(1)汽车的最高车速Umax(2)汽车的加速时间t(3)汽车的最大爬坡度imax。 2.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来表明汽车的加速性能。 3.汽车在良好路面的行驶阻力有: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道阻力,加速阻力。 4.汽车的驱动力系数是驱动力与径向载荷之比。 5.汽车动力因数D=Ψ+δdu/g dt。 6.汽车行驶的总阻力可表示为:∑F=Ff+Fw+Fj+Fi 。其中,主要由轮胎变形所产生的阻力称:滚动阻力。 7.汽车加速时产生的惯性阻力是由:平移质量和旋转质量对应的惯性力组成。 8.附着率是指:汽车直线行驶状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时要求的最低地面附着系数。 9.汽车行驶时,地面对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不应小于滚动阻力、加速阻力与坡道阻力之和,同时也不可能大于驱动轮法向反作用力与附着系数的乘积。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1.国际上常用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欧洲为代表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每加仑燃油所行驶的距离。2.评价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循环工况一般包括:等速行驶,加速、减速和怠速停车多种情况。 3.货车采用拖挂运输可以降低燃油消耗量,主要原因有两个:(1)带挂车后阻力增加,发动机的负荷率增加,使燃油消耗率b下降(2)汽车列车的质量利用系数(即装载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之比)较大。 4.从结构方面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的措施有:缩减轿车尺寸和减轻质量、提高发动机经济性、适当增加传动系传动比和改善汽车外形与轮胎。 5.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一方面取决于发动机的种类、设计制造水品;另一方面又与汽车行驶时发动机的负荷率有关。 6.等速百公里油耗正比于等速行驶时的行驶阻力与燃油消耗率,反比于传动效率。 7.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有: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三种结构形式。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1.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系指:发动机的功率和传动系的传动比;它们对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很大影响。 2.确定最大传动比时,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最大爬坡度、附着率及汽车最低稳定车速。 3.确定最小传动比时,要考虑的问题:保证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充分发挥、足够的后备功率储备、受驾驶性能限制和综合考虑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4.某厂生产的货车有两种主传动比供用户选择,对山区使用的汽车,应选择传动比大的主传动比,为的是增大车轮转矩,使爬坡能力有所提高。但在空载行驶时,由于后备功率大,故其燃油经济性较差。 5.在同一道路条件与车速下,虽然发动机发出的功率相同,但变速器使用的档位越低,后备功率越大,发动机的负荷率越低,燃油消耗率越高。 6.单位汽车总质量具有的发动机功率称为比功率,发动机提供的行驶功率与需要的行驶功率之差称为后备功率。 7.变速器各相邻档位速比理论上应按等比分配,为的是充分利用发动机提供的功率,提高汽车的动力性。 8.增加挡位数会改善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这是因为:就动力性而言,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发挥最大功率附近高功率的机会,提高了汽车的加速和爬坡能力。就燃油经济性而言,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在低燃油消耗率区工作的可能性,降低了油耗。9.对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重要影响的动力装置参数有两个,即最小传动比和传动系挡位数。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1.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是:(1)制动效能,即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2)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即抗热衰退性能(3)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2.制动效能是指:汽车迅速降低车速直至停车的能力,评定指标是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 汽车的制动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开始操纵制动控制装置(制动踏板)到汽车完全停止住为止汽车驶过的距离,它的值取决于制动踏板力、路面附着条件、车辆载荷和发动机是否结合等因素。 3.决定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制动器起作用的时间,最大制动减速度即附着力(或最大制动器制动力)和起始制动车速。4.汽车在附着系数为Φ的路面上行驶,汽车的同步附着系数为Φo,若Φ<Φo,汽车前轮先抱死;若Φ>Φo,汽车后轮先抱死;若Φ=Φo,汽车前后轮同时抱死。 5.汽车制动跑偏的原因有两个:(1)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前轴左、右车轮(转向轮)制动器的制动力不相等(2)制动时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系杆在运动学上的不协调(互相干涉)。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理论和研究范式)【圣才出品】

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理论与范式 1.理论 (1)含义 理论,是指为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 (2)特点 ①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②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 理论 理论与范式 库恩和范式理论 三种范式对比 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批判理论范式 理论研究的逻辑 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 实证研究的程序 关于因果性 获取数据的具体方法 一般评估标准 如何评估理论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的评估标准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的评估标准 理 论 和研 究 范式

是为帮助人们思考而对某些现象或现象的集合所赋予的标签。 ③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3)概念 一类是具体的概念,一类是抽象的概念。 ①具体的概念,是指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比如身高、商品购买等。 ②抽象的概念,是指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比如智商、态度等。 (4)命题 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多,比如相关、因果关系等。 (5)假说 在没有得到完全证明之前,这些命题只能称为假说。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其真与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2.库恩和范式理论 (1)范式的概述 ①含义 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这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②特点 a.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b.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范式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一个范式的拥护者压倒多数,那么这个范式会成为主流范式。 c.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不可通约,它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传播理论与技巧162

《传播理论与技巧》模拟试卷(B卷)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注:答案统一做在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霍夫兰 D.拉扎斯菲尔德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是在哪一本书或一篇论文中提出的?()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B.《大众传播心理学》 C.《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D.《传播的数学理论》 3. 大众传播功能的“三功能”说是谁提出来的?() A. 皮亚杰 B. 拉斯韦尔 C. 施拉姆 D. 托尔曼 4.把关这个概念最早是谁提出的?() A.卢因B.怀特C.麦克内利D.巴斯 5.哪一本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A.《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B.《传播的社会结构和功能》C.《传播的数学理论》D.《权力的媒介》 6.我国外交部最早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哪一年?() A.1949年 B.1978年 C.1983年 D.2003年 7.信息的实质是从什么理论中揭示出来的?() A.通信理论 B.控制理论 C.系统理论 D.信息理论 8.美国哪位工程师在1844年5月24日通过架设华盛顿特区和巴尔的摩之间20英里长的铜线,将“上帝创造了什么”这样一句话用电码传送出去,从而揭开了电信时代的帷幔?() A.贝尔B.莫尔C.马可尼D.尼葛洛庞帝 9.美国位于波士顿的一家咨询公司BBN公司职员汤姆森在哪一年发明了电

汽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和答案

三、名词解释 1、坡度阻力与道路阻力 2、等速百公里油耗 3、动力因素 4、后备功率 5、制动力系数与侧向力系数 6、制动效率与利用附着系数 7、制动器抗热衰退性与抗水衰退性 8、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 8、接近角与离去角 10、牵引系数与牵引效率 11、附着力与附着率 12、同步附着系数 13、滑水现象 14、制动跑偏与制动侧滑 15、滑动率与制动力系数 四、简答题 1、滚动阻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在高速路上行驶时,轮胎气压高些好还是低些好?为什么?若在松软的沙土路面或雪面上又如何? 3、为追求高的动力性,应如何换档?若追求低油耗,又该如何换档? 4、在设计传动系各档传动比时,应遵循怎样的基本原则? 5、为降低空气阻力可采取哪些措施? 6、从保证制动时方向稳定性出发,对制动系的要求是? 7、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分为哪三种类型?一般汽车应具有什么样的转向特性? 8、汽车满载和空载时是否具有相同的操纵稳定性? 9、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VSC)的控制原理是什么? 10、在制动过程中,若只有前轮抱死或前轮先抱死,会出现什么情况?如

果只有后轴抱死或后轴先抱死又如何?最理想的制动情况是? 11、纵向通过角和最小离地间隙对汽车通过性有何影响? 12、横向稳定杆起什么作用?其装在前悬架与后悬架效果有何不同? 五、计算题 1、已知某汽车的总质量m=3000kg,C D =0.75,A=3m2,旋转质量换算系数δ=1.06,坡度角α=5°,f=0.015,车轮半径r=0.367m,传动系机械效率η=0.85, 加速度du/dt=0.25m/s2,u a =30km/h,计算汽车克服各种阻力所需要的发动机输出功率?(g=9.81m/s2)。 2、设一F.F驱动轿车轴距L=2.6m,质心高度h g =0.57m,其前轴负荷为总 重的61.5%。确定其在?=0.2和?=0.7路面上所能达到的极限最高车速与极限 最大爬坡度及极限最大加速度(在求最大爬坡度和最大加速度时可设F W =0)。其 它有关参数为:m=1600kg,C D =0.45,A=2m2,f=0.02,δ=1。 3、已知某车总质量为m=2000kg,L=4m(轴距),质心离前轴的距离为a=2.5m, 离后轴的距离为b=1.5m,质心高度h g =0.6m,在坡度i=3.5%的良好路面上下坡 时,求前后轴的轴荷分配系数(注:前轴荷分配系数m f1=F z1 /F z ,后轴为m f2 =F z2 /F z )。 4、设车身—车轮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其车身部分固有频率f =2Hz,行驶在 波长λ=5m的水泥接缝路面上,求引起车身共振时的车速u。若该车车轮部分的 固有频率f 1 =10Hz,在砂石路上常用的车速为30km/h,问由于车轮部分共振时,车轮对路面作用的动载所形成的搓板路波长λ=? 5、已知某型货车满载时有关参数如下:总质量m=9290kg,质心高度 h g =1.17m,轴距L=3.95m,质心到前轴距离a=2.95m,制动力分配系数β=0.38。 1)求前后轴利用附着系数表达式(制动强度z的函数),并求出同步附着系数; 2)求当行驶车速u=30km/h,在?=0.8的路面上车轮不抱死的制动距离。(计 算时取制动系反应时间τ 1=0.02s,制动持续时间τ 2 =0.2s,制动距离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理论 第一章早期理论 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 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 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图见书P6页 四、不同类型的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 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见图P9 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五、不同的分析传统:结构分析、行为分析、文化分析 结构分析: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出发点是社会中心论,其首要关注目标包括媒介系统和组织,以及它们和社会的关系。焦点集中在社会结构和媒介系统对内容的影响上。

大众传播理论复习题

大众传播理论 绪论 1.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的视 点)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2.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 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并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3.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 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群体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 1.四大先驱(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 宣传分析研究: 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此书刺激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宣传研究,使之成为当时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传播过程研究: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此书中拉斯维尔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并提出了传播基本过程的五个主要环节和要素。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具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卢因“把关人”研究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读书笔记1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ry 读书笔记

目录: 一、基本信息 二、作者与译者简介 三、本书框架与结构 四、主要知识点与概念 五、读书感悟

一、基本信息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ry)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丹尼斯·麦奎尔,译者崔保国、李琨。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世界最著名的传播学教材之一。这是一本影响深远的西方经典传播学教材,凝聚了丹尼斯·麦奎尔毕生的研究精华,他也因此书而享誉国际传播学界。 二、作者与译者简介 作者 丹尼斯·麦奎尔(DenisMcQuail),英国传播学家,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终身教授,“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牛津大学历史学学位,后在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等大学担任教授或客座教授。后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长达二十多年。从1968年至今,麦奎尔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广泛涉及传播研究的诸多领域。 译者 崔保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日本东北大学信息科学教授。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日经传媒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媒介经营管理、传播学理论、信息社会研究等。 李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

大众传播学、西方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美国传播研究等。 三、本书框架与结构 本书共20章,分为8个部分。 “理论”部分(第二部分)涉及大众传播的最基本概念,特别讨论了媒介与社会及文化生活的各种关系。首先,回顾了大众媒介起源的历史,然后解释了学习媒介与社会、文化生活关系的多种不同的角度。本部分开头对大众媒介的历史做了回顾,然后解释了对大众媒介与社会的研究的不同方式。在本章中,关于媒介的理论有很多种,但是从根本上说,理论是建立在观察和逻辑推理之上的,探讨所观察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尽可能解释或者预测这种关系的命题。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解释现实并指导对论据的搜集和评价。概念是理论中的核心词。概念对所研究的问题的重要部分做出提炼。概念可以用来搜集和解释资料。模式是以词语或是图示的形式对传播过程的有选择的表达。他可以用来描述一个过程中各部分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关系。 虽然“社会”与“文化”是不可分的额,我们也需要加以讨论。一般,“社会”主要指的是所有的社会关系,包括权利和权威(政府)、友谊和家庭关系,也包括物质生活的所有方面。“文化”指的是思想、信仰,包括语言、艺术、信息、娱乐、习俗和仪式等各种符号的表达。文化还有另外两类内容,一类是有关媒介组织行为的规范和价值,这里探讨媒介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另一类是关于媒介变革给理论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等新的互动媒介的出现。由于他们的可接近性,

汽车理论笔记

1汽车六大性能及指标 动力性: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经济性:在保证动力性的前提下,汽车以尽量少的燃油消耗量经济行驶的能力制动性: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 操纵稳定性:在驾驶者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的情况下,汽车能遵循驾驶者通过转向系统及转向车轮给定的方向行驶,且当遭遇外界干扰时,汽车能抵抗干扰而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 平顺性:保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乘员所处的振动环境具有一定舒适程度和保持货物完好的性能 通过性:汽车可以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坏路、无路地带、障碍的能力动力性:最高速度、加速时间、爬坡度 经济性:百公里燃油消耗或一定燃油消耗下的行驶里程 制动性: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跑偏、侧滑)操稳: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稳态响应---稳定性因数、静态储备系数、转向半径之比;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固有频率、阻尼比、反应时间、首峰值时间平顺:车身加速度、相对动载、动挠度均方根值 通过:支撑通过性(通过坏路或无路)---牵引系数、牵引效率、燃油利用指数几何通过性(通过障碍)---最小离地间隙、纵向通过角、接近角、离去角、最小转弯半径、转弯通道圆 2驱动-制动对比 2.1法向载荷 驱动: ma L h F F F ma L h F F F 2ZW 2ZS 21ZW 1ZS 1g g Z Z +-=--=

加速度越大,轴荷向后转移(由于驱动考虑了空气升力和坡度,所以形式比制动的复杂) 制动: 制动强度越大,轴荷向前转移 2.2附着利用 (驱动强度、结构、分配) 附着率:汽车直线行驶状况下,充分发挥动力作用要求的最低附着系数。 即对于一定驱动强度,不发生滑转所要求的的路面最低附着系数。 利用附着系数:对于一定制动强度z,不发生车轮抱死所要求的最小路面附着系数。 1类问题:已知路面和制动强度(等效坡度)下,判断是否有车轮抱死滑移(滑转)(直接FX/Fz求Cφ,与φ比较即可) 2类问题:已知汽车性能即制动强度(等效坡度),设计路面即最低附着系数 3类问题:已知路面即附着系数,得知汽车可发挥性能即最大制动强度(等效坡度) 对两驱车,会研究1类问题; 对四驱车,会研究2、3类问题; 对制动,会研究2、3类问题;此时附着率和利用附着系数对比更好; 由于汽车理论计算题的驱动更多研究2驱,因此比制动简单,也不需要研究附着最大利用效率(因为最大一定是1) 当Cφ1=Cφ2=φ时,地面附着被充分利用,此时q=φ(驱动) 当φ=φ0时,同时抱死且地面附着被充分利用,此时z=φ(制动)

第八章 大众传播的社会宏观效果

第八章大众传播的社会宏观效果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宏观效果研究,掌握创新扩散理论、“知识沟”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及“培养”理论等。 2、明确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沿课题。 学习重点 (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题设置功能”理论 1.识记:(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3)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4)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评价。 2.领会:(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重要意义和不足之处。 3.应用:分析“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表现。 (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识记:(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分析;(4)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 2.领会:(1)“沉默的螺旋理论”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两者的关系;(2)“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重要意义。 3.应用:通过传播实例说明“沉默的螺旋”理论。 (三)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理论 1.识记:(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3)“培养”理论的外围研究: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 2.领会:(1)“培养”理论的主要内容;(2)“培养”理论的外围研究状况。 3.应用:运用“培养”理论分析传媒对电视观众产生的传播效果。 (四)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识沟”理论 1.识记:(1)“知识沟”理论产生的背景;(2)“知识沟”理论的基本模式和内容;(3)“知识沟”理论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4)“知识沟”理论的研究领域。 2.领会:(1)“知识沟”理论的模式和主要内容;(2)“上限效果”假说是“知识沟”理论的反命题的原因。 3.应用:运用“知识沟”理论分析大众传播对受众知识沟扩大的影响。 关键词 创新扩散理论 “S”形曲线 “知识沟” “信息沟”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的三种机制 “沉默的螺旋”理论 舆论 “沉默的螺旋” “培养” “象征性现实”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新传4班陈佳琪 2

目录大众传播理论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把关人理论 3.使用和满足理论 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5.沉默的螺旋理论 6.培养理论 7.知沟理论 8.大众传播的虚拟环境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作者介绍: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他于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其间出过许多巨著,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在社会上有莫大的影响。于1980年12月31日去世。 产生背景: 麦克卢汉早期关于媒介的思想建立在他的导师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的研究基础上。英尼斯与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文明的精髓,两人都认为历史是由各个时代占据地位的媒介引导前进的。 理论内容: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二)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四)地球村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理论应用案例: 以印刷媒介理论为例,麦克卢汉如此分析印刷媒介的社会功能:由于印刷媒介“侧重于通过眼睛接收的信息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通过所有感官接收的信息,从而在我们同环境的关系中造成了不平衡。由于阅读和书写基本上是私人的活动而且涉及是又是抽象化的经验,它们因而使人们‘摆脱部落习惯’,把他们

汽车理论浙江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新整理)1月.doc

??????????????????????精品自学考料推荐?????????????????? 浙江省 2018 年 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汽车理论试题 课程代码: 02583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影响轮胎侧偏特性的主要因素有轮胎的结构、轮胎垂直载荷、轮胎充气压力、路面种类 状态、汽车行驶速度和() A. 主销内倾 B. 低压轮胎 C.轮胎外倾角 D. 子午线轮胎 2.汽车的驱动力值只等于滚动阻力和加速阻力之和时,说明不满足汽车行驶的() A. 必要条件 B. 充分条件 C.附着条件 D. 充要条件 3.汽车的最高车速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能达到的最高行驶车速,该条件是() A. 水平良好路面空载 B. 水平良好路面满载 C.任意良好路面空载 D. 高速公路半满载 4.在动力特性图上,D-u a和 f-u a曲线间距离的g/δ倍就是汽车各档的() A. 加速度 B. 最高车速 C.最大爬坡度 D. 最大动力因素 5.在汽车功率平衡图上用来加速或爬坡的参数是() A. 后备功率 B. 发动机功率 C.阻力功率 D. 最高车速 6.汽车在哪种车速行驶时,虽然发动机负荷率较高,但行驶阻力增加很多而使百公里油耗 增加? () A. 低速 B. 高速 C.中速 D. 减速 7.在使用方面,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因素有行驶车速、正确保养与调整和() A. 节气门全开 B. 增加燃油压力 C.增大后备功率 D. 档位选择 8.提高汽车的平顺性,轮胎的以下措施哪个是正确的?() 1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1、《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美]罗杰斯著 2、《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 3、《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著 4、《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 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著 6、《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 7、《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著 8、《未来之路》,[美]盖茨著 9、《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 10、《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 11、《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温·托夫勒著 12、《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13、《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 14、《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喻国明、李彪 15、《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喻国明 16、《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吴信训 17、《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 18、《传播学引论》李彬 19、《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陈昌凤 20、《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斯坦利·巴兰(Stanley J.Baran)、丹尼斯·戴维

斯(Dannis K.Davis) 21、《人类传播理论》,李特约翰(Stephen W.littlejohn)、福斯(Karen A.Foss) 22、《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丹尼斯·麦奎尔、崔保国 23、《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 24、《网络传播案例教程》,彭兰 2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Shearon A.Lowery)、德弗勒(Melvin L.DeFleur) 26、《新新媒体》,保罗·莱文森 27、《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汤姆·斯丹迪奇 28、《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 29、《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 30、《数据新闻大趋势:释放可视化报道的力量》,西蒙·罗杰斯(Simon Rogers) 31、《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马歇尔·麦克卢汉 32、《帝国与传播》,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 33、《传播的偏向》,哈罗德?伊尼斯 34、《六度分隔: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邓肯·J·瓦茨(Duncan J.Watts) 3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D·拉斯韦尔 36、《自我技术》,米歇尔·福柯 37、《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3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崔保国 39、《大众传播与美帝国》,赫伯特·席勒(Herbert I.Schiller)

汽车理论浙江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全新整理)1月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汽车理论试题 课程代码:0258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影响轮胎侧偏特性的主要因素有轮胎的结构、轮胎垂直载荷、轮胎充气压力、路面种类状态、汽车行驶速度和( ) A.主销内倾 B.低压轮胎 C.轮胎外倾角 D.子午线轮胎 2.汽车的驱动力值只等于滚动阻力和加速阻力之和时,说明不满足汽车行驶的( ) A.必要条件 B.充分条件 C.附着条件 D.充要条件 3.汽车的最高车速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能达到的最高行驶车速,该条件是( ) A.水平良好路面空载 B.水平良好路面满载 C.任意良好路面空载 D.高速公路半满载 4.在动力特性图上,D-u a和f-u a曲线间距离的g/δ倍就是汽车各档的( ) A.加速度 B.最高车速 C.最大爬坡度 D.最大动力因素 5.在汽车功率平衡图上用来加速或爬坡的参数是( ) A.后备功率 B.发动机功率 C.阻力功率 D.最高车速 6.汽车在哪种车速行驶时,虽然发动机负荷率较高,但行驶阻力增加很多而使百公里油耗增加?( ) A.低速 B.高速 C.中速 D.减速 7.在使用方面,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因素有行驶车速、正确保养与调整和( ) A.节气门全开 B.增加燃油压力 C.增大后备功率 D.档位选择 8.提高汽车的平顺性,轮胎的以下措施哪个是正确的?( ) 1

A.减少轮辋宽度和空气容量 B.采用橡胶实芯轮胎 C.增大轮胎断面并采用高压 D.提高帘线和橡胶的弹性,采用柔软的胎冠9.过多转向的汽车在达到以下哪种车速时,将失去稳定性?( ) A.最高车速 B.最低车速 C.临界车速 D.失速车速 10.整车发生侧滑的主要有关因素是行驶速度、轮胎与路面之间的侧向附着系数以及( ) A.离心力 B.侧滑力 C.回转半径 D.整车质量 11.按等比级数分配传动比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发动机提供的功率,能使发动机经常在外特性的哪个参数范围内运转?( ) A.最高转速 B.最大转矩 C.最大功率 D.最低转矩 12.驻车性能试验应按下列哪个条件各进行3次?( ) A.空载和满载、上坡下坡 B.满载、上坡下坡 C.空载、上坡下坡 D.空载和满载、下坡 13.以下哪项不是操纵稳定性的评价项目?( ) A.直线行驶稳定性 B.路面适应性 C.转弯稳定 D.行车变道操纵性 14.制动效能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 ) A.制动距离 B.制动时间 C.制动力 D.制动减速度 15.以下哪一项不用于确定传动系的一档传动比?( ) A.根据最大爬坡度确定 B.根据驱动轮与路面的附着力确定 C.根据最低稳定车速确定 D.根据后备功率确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6.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即操纵性和______。 17.选定最小传动比时,要考虑到最高档行驶时汽车应有足够的______性能。 18.主减速器传动比i。______,汽车的后备功率较小。但发动机功率利用率高,燃油经济性较好。 2

新媒体如何做好大众教育者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第三章 读后感

新媒体如何做好大众教育者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三章“概念与模式”读后感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凝聚了著名的英国传播学家、《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的丹尼斯·麦奎尔的毕生研究精华。这本书按照板块式的结构来陈述理论,把媒介研究放在大众传播理论的中心位置,是试图解释大众媒介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和规律的研究结论的集成。作者用他独到的眼光、缜密的思维以及有逻辑的叙述给我们展现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播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也让我们更系统全面地认识大众传播的概念和模式等的理论,更引发了我们对当下现实的联想和思考。 (1)“媒介能够成为大众教化的有效力量,而且成为一般学校教育、公共图书馆与大众教育的补充与延伸。政治和社会改革者看出媒介整体的积极潜在作用,而同样地,媒介也将自己视为进步的贡献者,因为它传播信息与观念,揭露政治腐败,并为一般人提供许多无害的享乐来为进步做出贡献。” 首先无论是传统媒介的报刊、广播、电视还是作为当下新媒体的网络,都传播着大量的信息和观念,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以其迅猛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频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依赖于各种媒介。而各种媒介大多数都有教育大众的功能,发布的信息一般都会经过层层筛选才到达受众面前。而随着网路发展脚步的日新月异,媒介的功能也迎来了一次全新的改革。作为新媒介的网络,用其独特的运作方式让政治和社会改革者看出了媒介整体的积极作用。而成为最新反腐方式之一的网络反腐在众多反腐方式中显得格外耀眼,特别是微博反腐。微博上的一段视频、几张照片、三言两语都足以引发轩然大波,有网友戏称“微博一转,关注数万;纪委一动,倒下一片。”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统计,从2008年到2012年,5年来的39个网络反腐典型案例中,2008年2例,2009年3例,2010年7例,2011年8例,2012年19例,由此可见利用网络手段反映官员腐败问题的现象逐年递增。39个案例中,除1起涉及中国红十字会(即郭美美事件),其他涉及1名副部级官员,12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圣才出品】

第二章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在争论中被建构的传播研究史 1.一场关于传播研究现状的争论 (1)伯纳德·贝雷尔森的传播研究方向 伯纳德·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现状》文章,他把传播研究分为4个主要研究方向和 一场关于传播研究现状的争论 在争论中被建构的传播研究史 真正的奠基人 传播研究在中国的两次引进 传播学在中国的建构 传播研究引进中的断裂的原因 “传播学”的想象与重构 修辞学的产生 伯克与新修辞学 修辞学和文学批评传统 叙事范式理论和后现代修辞理论 文学批评与传播研究 马克思的主要观点 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大众传播研究 达尔文的主要观点 塔尔德的主要观点 西美尔的主要观点 传播学在美国成为大学专业的原因 杜威与传播研究 芝加哥学派与美国早期大众传播研究 米德与传播研究 帕克与传播研究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特点 民意是否理性 大众媒体与民主的关系 关于客观新闻报道 李普曼的《民意》中的七个话题 宣传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新闻报道中的控制 报纸的经营与读者 新闻的性质与作用 美国传播研究建立和特征 大众传播研究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研究 大众 传播研究 史:诠 释 与建 构

6个次要方向,它们分别如下: ①主要研究方向 a.以拉斯韦尔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 b.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抽样调查的研究方向。 c.以勒温为代表的小群体研究方向。 d.以霍夫兰为代表的实验研究方向。 ②次要方向 a.以新闻自由委员会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方向。 b.以里斯曼、伊尼斯为代表的历史学方向。 c.以施拉姆为代表的新闻工作方向。 d.以香农和韦弗为代表的数学方向。 e.以奥斯古德为代表的心理——语言学方向. f.以鲁奇和贝特森为代表的精神治疗方向。 (2)威尔伯·施拉姆不同意贝雷尔森的判断 ①他认为,在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和霍夫兰这“四大奠基人”的离去之后,传播研究不仅没有停滞不前,而且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长足进步。 ②他把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霍夫兰看作是传播研究的奠基人。 2.真正的奠基人 (1)传播学四大先驱(施拉姆评定) ①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

第四媒体的兴起对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影响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一_ 第四媒体的兴起对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影响 周渡 (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作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的兴起对大众传播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揭示网上新闻传媒在组织形态和传播方式上与传统传媒的区别的基础上,从地位取代、重新界 定基本定义、把关人理论、对新闻教育的影响这四个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理论研究受到的影响, 结合传播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第四媒体;大众传播理论研究;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03X(2001)0l一0118—05 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举行的年会上,秘书长安南正式提出了因特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的概念。据一家爱尔兰网上咨询公司(http://WWW.nua.ie/surveys/how.many.online/index.html)予2000年10月5日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2000年10月全球范围的因特网用户已达377650000人。网络新闻传播在对大众传播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必将对大众传播理论产生相应的影响。 一、因特网上的新闻传媒在组织形态和传播方式上与传统的大众传媒的不同之处 麦奎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中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把大众传播与其他传播过程截然分开的界线又一次变得不那么分明的阶段。那种由一个中央集权化的广播电视或出版组织向大量稳定的受众发送同一内容的理想形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合适了。”【lj(P’1∞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相比最突出的新情况是:个人和非专业组织也可以达到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网络传播媒体具有个体和人际传播与群体、组织和大众传播混杂的媒体形式,地位平等的双向传播模式在网上得以确立。埃尔默?德威特说:“通过电脑网络,凡拥有一台信息处理机和一台调制解调器的人,都能成为发行人。”怛J(n14’第一,就某个网络媒体而言,网络传播既可能有数量巨大的受传者,也可能有很少的受传者。第二,网络传播不仅是媒体对受传者之间的传播,也包括受传者对媒体的传播和受传者相互之间的传播。第三,网络传播是通过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选择来实现的。第四,网络传播在某些方面具有大众传播的性质,而在另一些方面则是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因特网可以称为是一种多层面的大众传媒(muhifacetedmassmedium)。因为在互联网中同时存在着个人、组织、大众之间的多种同步或异步传播方式,任何一方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或接收者。上述情况的存 收稿日期:2000—10—09 作者简介:周渡(1972一),男,浙江东阳人,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硕士。 一118一

汽车理论超级总结(考研笔记)

备注:各课次内容中:用红色字标记的是重点,加粗且斜体标记的是难点,既用红色标记又加粗斜体标记的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课次1: 内容: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1-1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1-2 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一、汽车驱的驱动力:发动机的外特性,传动系的机械效率,车轮半径,汽车的驱动力图。 课次2: 二、汽车的行驶阻力:滚动阻力及滚动阻力系数,空气阻力及空气阻力系数,上坡阻力,加速阻力。 课次3: 三、汽车的行驶方程式 §1-3 汽车行驶的驱动与附着条件,附着力与附着利用率 课次4: §1-4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利用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1-5 汽车的动力因数与动力特性图:利用动力特性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课次5: §1-6 汽车的功率平衡:利用功率平衡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课后习题:汽车动力性习题 试验1:汽车动力性路上试验 课次6: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2-1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2-2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汽车发动机的负荷特性与万有特性,汽车稳定行驶时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课次7: §2-2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汽车的加速、减速与停车怠速的耗油量计算。§2-3 影响汽车燃没油经济性的因素: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使用因素,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结构因素,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途径。 试验2:汽车燃油经济性实验 课次8:

第三章汽车发动机功率与传动系传动比的选择 §3-1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3-2 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确定 课次9: §3-3 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确定 §3-4 传动系档数与各档传动比的确定 课后习题:汽车燃油经济性及传动系统参数选择习题 课次10: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4-1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4-2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的关系,滑动率与附着系数的关系。 课次11: §4-3 汽车的制动效能:汽车的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 汽车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4-4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制动跑偏,制动侧滑。 课次12: §4-5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一、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理想分配曲线, 二、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实际分配线,同步附着系数及其选择,制动过程分析 课次13: 三、在附着系数不同的道路上的制动过程分析、利用附着系数与附着效率。 §4-6 制动力调节:制动力调节原理,制动系限压阀、比例阀,防抱制动系统。 课次14: 第七章汽车的通过性 §7-1 汽车通过性概述 §7-2 汽车间隙失效、通过性的几何参数 §7-3 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 课后习题:汽车制动性和通过性习题 课次15: 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1概述:操纵稳定性概念,车辆坐标系,刚体运动微分方程。 §5-2轮胎的侧偏特性:轮胎坐标系,轮胎侧偏现象与侧偏特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