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9伸展构造-1

9伸展构造-1

9伸展构造-1
9伸展构造-1

伸展构造与变质核杂岩

伸展构造是在岩石圈伸展变薄过程中形成的构造组合型式。伸展构造与挤压构造是全球构造中最为醒目的两大类构造型式,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密切关系。广义的伸展构造包括地堑和地垒、断陷盆地、裂谷等。本部分重点讲授造山带的伸展拆离构造和变质核杂岩。

参考文献:

张进江,2007,北喜马拉雅及藏南伸展构造综述。地质通报,26(6),639-649。

王晓先,张进江等,2012,中新世中期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体制的转换。科学通报,57(33),3162-3172.

幻灯片3

研究进展与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末Davis等在北美盆-岭区(Basin and Range province)确立大型伸展构造以来,造山带伸展构造引起了地质界的极大关注并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有关伸展构造认识的新进展有以下方面:

1.观念转变:过去公认的高角度正断层构成裂堑式伸展构造只是局部的特殊地区,而大多数伸展构造

则是以上陡下缓的铲形(listric)低角度正断层(low-angle normal fault)和拆离断层(detachment fault) 为特征。机制:最大有效力矩准则(maximum effective moment criterion)

1.伸展构造主要发育于造山带:就全球范围而言,造山带是伸展构造发育的主要地区。因为:

(1)陆壳厚度大;(2)重力势能大;(3)抗拉强度低;(4)构造不连续;(5)下部热活动强烈。这可能也是洋盆

多次开合于同一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

●几乎所有的造山带均发育伸展构造: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造山带几乎都发育伸展构造,南非太古代巴比

顿花岗绿岩带,欧洲加里东和海西造山带,北美科迪勒拉,欧亚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带,中国天山-兴蒙、秦岭-大别山,以及板内的太行山、燕山等等

●造山带伸展构造发育于造山作用的各个阶段:既有同造山期的伸展构造,也有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

●造山带伸展构造发育于造山作用的各个方向:既有平行于造山带的伸展,也有垂至于造山带的伸展构造。发

育的机制也各不相同。

造山带的夷平作用:以往认为造山带的夷平作用主要是剥蚀,现通过对伸展构造的研究发现,伸展构造造成的构造剥蚀(拆离作用)更为重要,甚至起主导作用。

●伸展构造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活动既可以是伸展构造的起因和促成因素,也可以是伸展构造的产物。

标志着造山旋回的结束:造山后的区域性伸展构造运动标志着一个造山旋回的结束,进一步发展可作为下一构造旋回的开端。

造山带伸展构造是造山带地壳演化,乃至岩石圈演化的重要阶段,因此,对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几何模式

B. Wernicke和B.

C. Burchfiel (1982)根据断层面几何形态和位移特点将正断层分为两大类,即非旋转的高角度正断层和旋转的低角度拆离断层。重点讨论后者

几何模式(一)

多米诺式正断作用(Domino-style normal faulting): 平面状正断层旋转逐渐变缓,原来水平的地层发生旋转逐渐变陡。断层旋转,地层也旋转

几何模式(二)

铲形正断作用(Listric normal faulting): 断层面呈凹面向上的铲形,伴随由坍塌(collapse)引起的反向牵引(reverse drag).

几何模式(三)

叠瓦式铲形正断作用(Imbricate listric normal faulting): 一系列铲形正断层呈叠瓦式产出,同样具有反牵引。

几何模式(四)

铲形正断作用限定的平面正断层(listric normal faulting bounding a family of planar normal faults):铲形正断作用控制的多米诺式正断层。

铲形扇以及断坪、断坡控制下的伸展型duplex发育过程示意图

大陆伸展构造发育的三种模式

Lister (1986)概括出了大陆伸展构造发育的三中模式,即纯剪切模式、简单剪切模式、分层剪切或滑动模式。伸展构造发育的构造环境(一)

两个主控因素:板块运动和地球内部物质运移所造成的应力场;岩石圈的强度。前者是关键。由此决定了伸展构造发育的位置。

●地幔物质上涌地区: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区;

●活动大陆边缘:弧后扩展区;

●挤压应力减小或消失的大陆或地体边界:造山带。造山作用使地壳增厚和垂向压力增大,加之水平挤压力的

减小甚至消失以及下部物质上涌和拆沉作用导致应力三主轴的转换,从而产生水平拉伸应力场。

伸展构造发育的构造环境(二)

岩石圈的强度特性:实验和理论计算表明,岩石圈的抗拉强度是圈内各层强度的垂向积分,主要受地热梯度、物质组分和地壳厚度的影响,其中地壳厚度是关键。岩石圈变形由石英(上地壳)、长石(下地壳)、橄榄石(上地幔)三个层次的蠕变机制构成,所以其抗拉强度自上而下增强。

岩石圈强度影响因素:1. 物质构成石英质-长石-橄榄石强度增强;2. 地热梯度地热梯度增高岩石圈塑性软弱层增厚,能干区域上移,整体抗拉强度降低,应力集中于强度低的上部岩石圈使之破裂形成伸展构造;3. 地壳厚度地壳增厚同样使岩石圈能干区域上移,抗拉强度降低。

抗拉强度、地热梯度、地壳厚度、物质成分的关系

造山带的强度特点

●地热梯度高俯冲板片拆沉、热的软流物质补充于造山带根部形成热穹隆以及热对流夷平作用等造成地热梯

度升高;

●岩石圈厚度大造山作用大大增加了地壳特别是上地壳的厚度。此外,造山带本身为一构造薄弱带,具有构

造不连续性。

造山带抗拉强度最弱,是发育伸展构造的有利位置,从而决定了造山带伸展构造发育的普遍性。

造山带伸展构造发育的阶段性

●根据伸展构造与造山作用之间的时间关系可分为:

●同造山伸展构造伸展构造与造山作用同期形成,以造山挤压导致的侧向挤出和逃逸(escape structure)为主要

形式,伸展方向多与造山带平行。持续时间与造山作用时间一致,可发生于造山过程的各阶段,并可造成地壳减薄和深部物质的就位,形成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等。可能产生高压变质与伸展构造伴生现象。

●造山后伸展构造发生于碰撞挤压作用减弱或消失后,增厚的造山带楔体在重力势能差、拆沉作用以及其它

因素影响下形成大规模伸展构造,这类伸展构造更为普遍。其伸展方向总体与造山带垂直,造成地壳减薄和中下地壳抬升,形成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持续时间一般30 Ma,主要集中于前10Ma。由于下部热作用和构造剥蚀,使该阶段伸展构造处于高温低压环境,退变质作用发生。

概念介绍

拆沉作用(delamination):大陆岩石圈地幔由于较软流圈温度低、密度大,从而产生重力不稳,如有合适条件,岩石圈地幔将沉陷入软流圈中,并使岩石圈减薄;Houseman等认为岩石圈减薄是对流的结果,由于密度较大的岩石圈地幔覆于密度较小的软流圈地幔之上将造成对流,导致岩石圈地幔沉入软流圈中。这种造成岩石圈地幔沉入软流圈中的作用即为拆沉作用。

理论计算证明,岩石圈根带的拆沉作用可以产生水平方向的张性差异应力50~100MPa,足以驱动大规模伸展构造的发育。Ranalli(1997)认为岩石圈拆沉作用是造山带构造演化的主要动力学过程,可导致由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换。

有些专家并不同意这种解释:

1、岩石圈的密度没有软流圈大,不会因密度差,由重力作用掉入软流圈;只有熔融出基性岩浆后的残留榴辉岩地幔密度才会比软流圈大。(软流圈3.22;岩石圈地幔3.3;榴辉岩3.4—3.5)

2、即使岩石圈的密度比软流圈大,由于软流圈的粘滞性系数较大,也很难因重力作用掉入软流圈。

因此,小的循环和对流可能起主要作用。

文献:张旗等,2006,大洋岩石圈拆沉与大陆下地壳拆沉:不同的机制及意义--兼评“下地壳+岩石圈地幔拆

沉模式”。岩石学报,2006,22(11),2631-2638。

造山带伸展构造机制(一)

同造山伸展构造机制

侧向挤出是主要机制之一。不平整大陆边缘的碰撞或斜向碰撞在局部形成较大的挤压应力和具有较大高差的造山带楔体,使物质侧向挤出形成平行于造山带的伸展构造。还有一些其它解释。总之,同造山伸展构造机制的认识尚欠完善。

藏南与北喜马拉雅同造山伸展构造示意图

(张进江,2007)

喜马拉雅山逃逸构造

喜马拉雅的碰撞与隆升

高原隆升是地壳增厚还是岩石圈减薄?

(造山作用过程不同阶段表现不同)

●印-欧碰撞始于:65-55Ma, ~60Ma (东构造结走滑年龄和俯冲陆壳高压麻理岩峰期变质年龄)

●碰撞后近40Ma的构造记录空白;

●造山作用始于中新世初期(25Ma),形成南喜马拉雅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

最近研究表明,日喀则一代古近纪仍发育放射虫硅质岩,始新世晚期(<40Ma)发育含有孔虫和放射虫深海硅质岩(>3000m深) (王成善院士, 2013)。暗示碰撞作用应在40Ma之后。

赵越(2013)指出,青藏高原的强烈变形和隆升,以及东构造节形成始于上新世(~5Ma),因为中新世晚期仍有海相地层发育,暗示其仍在海平面附近。

总之,喜马拉雅的碰撞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问题还大有文章可做!

●碰撞造山作用同时,形成了一系

列垂向伸展构造

●藏南拆离系(STDS):平行于造山带,喜马拉雅北坡

●南北向裂谷系:垂直造山带,北喜马拉雅和藏南

●北喜马拉雅穹窿带

●高角度正断层:遍布整个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万年时间尺度的活动构造

万年时间尺度的活动构造研究表明:活动逆冲断裂主要发育在高原周边低海拔地区;活动拉张正断裂主要发育在高海拔的高原内部;走滑剪切断裂不受海拔高度限制。与GPS揭示的现今应变状态一致。

塑性楔状挤出模式:增厚根带(印度地壳)重熔,塑性变形体,重力加载挤出

中下地壳楔状挤出模式:印度大陆中下地壳沿中央断裂和藏南拆离系挤出。可能与拆沉和折返有关。

幻灯片33

Channel flow模式:地壳增厚和拆沉作用使中地壳重熔。挤压作用使重熔体侧向扩张流动。

幻灯片34

被动顶板断层模式(duplex 模式):中央断层为底板逆冲断层,藏南拆离系为顶板断层(被动式);进一步构成大的背形堆垛。

幻灯片35

造山带伸展构造机制(二)

后造山伸展构造机制

深部机制:造山带根带由于拆沉作用或对流夷平作用而逐渐消失(去根作用),导致造山带的浮力反弹。去根作用和热软流圈物质的补充在造山带下形成热穹隆,同时使地壳产生广泛的部分熔融,形成岩浆上涌,进一步增加反弹效应。导致造山带拉伸应力场。

幻灯片36

幻灯片30

藏南拆离系(Ar-Ar,19-13Ma)形成模式

重力垮塌模式:会聚速度变慢或俯冲角度变缓导致挤压应力降低;地壳增厚重熔,导致地壳强度降低

上部机制

造山带与周围相比存在较陡的压力梯度和较大的势能差,使造山带楔体有发生重力扩散以达到与周围平衡的趋势;

水平挤压应力的减小和消失,使增厚产生的巨大垂向压力成为主压应力,形成有利于重力扩散的应力场;

流变性质的弱化和流体的加入在造山带下部形成韧性软弱带,其规模随楔形体的增厚而增大并进一步弱化,形成造山带不稳定的基底;

造山带中普遍发育的低角度逆冲断层极易活化形成拆离断层。

在垂向压力梯度和重力势能差的作用下,在深部和壳内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造山后发生大规模伸展构造运动,使地壳减薄,下部物质隆升。

脆性拆离

韧性剪切

岩墙群

文献:王涛等,2007,“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伸展构造研究的几个问题及其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意义”。地质通报,26(9),1154-1166

伸展构造区地壳结构模式

变质核杂岩和拆离断层

变质核杂岩(metamorphic core complex)和拆离断层(detachment faults)是造山带伸展构造的特征产物。

●Davis (1977)首先提出了变质核杂岩这一名词。

●Coney (1980)给出定义“一组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由强烈变形的变质岩石和深成岩组成的分散孤立的穹状隆

起,上覆以断层分割并远距离滑移的未变质盖层岩石”。

●Sefert (1987) 进一步定义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由强烈变形变质的岩石以及侵入其中的岩体组成,其上

为变形变质程度较轻的岩石覆盖(I型),或者被覆以拆离并远距离运移的岩石”。

变质核杂岩的特征

●主要由深部隆升的中、下地壳古老的中深变质岩组成的,常有晚期(同构造或其前后) 岩浆侵入的,空间上

呈穹隆状或长垣状的孤立隆起,通常具有一翼陡一翼缓的特征;

●核杂岩顶部和周缘为以糜棱岩状岩石为特征的区域或准区域性的大型拆离带,糜棱岩带的顶部被拆离断层

切割,使早期的糜棱岩发生脆性变形,同时造成大规模地壳伸展和地壳切除(缺失);

3. 拆离断层下盘为糜棱片岩和片麻岩(可能出露更深的非糜棱岩化的结晶岩); 上盘为变形变质较轻的上地壳岩石,以脆性变形为主;

4. 上盘的脆性伸展方向、拆离断层的滑动方向、下盘糜棱岩的运动方向具有一致性,反映了统一的运动方式。WDF=Whipple拆离断层;MF=糜棱岩前锋;lpxln=下盘结晶岩,主要为元古宙片麻岩;mgn=糜棱片麻岩,具有糜棱岩面理和线理;cb=绿泥石化角砾岩;upxln=上盘结晶岩(主要为元古宙片麻岩和花岗岩,但与图中的下盘结晶岩不同);sv=中新世沉积岩与火山岩。

幻灯片44

北京密云白道峪云蒙山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外貌

拆离断层

拆离断层(detachment fault) 最早由Pierce于1963年提出,当时是指薄皮构造的叠瓦状逆冲断层的底板断层,即滑脱面。Davis 1980年将其应用于伸展构造,定义为“结晶变质基底杂岩与上覆沉积盖层之间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或伸展断层”。即分割变质核杂岩与上盘岩石的并将这两种构造层次相差很大的岩石单元叠置于一起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拆离断层的特征

●将年轻的变质变形程度轻微的浅构造层次岩石叠置于强烈变质变形的深构造层次岩石之上;

●规模巨大,一般具有区域性;

●位移量大,可达数10km;

●上盘以一期或多期正断层形式伸展,这些正断层呈铲状或多米诺状,向下并入拆离断层;

●拆离断层具有特征的构造岩系,即糜棱岩、绿泥石化角砾岩(含假熔岩)、断层角砾和断层泥。它们自下而上

顺序产出,向上变新并且发生后者对前者的叠加,各类构造岩的发育厚度也依次变薄。

Davis和Lister (1988) 认为,拆离断层置根于中地壳,其前缘或分支断层向高构造层位扩展并切出地表。沿拆离断层的不同构造层次,自下而上分别形成糜棱岩(mylonite)、绿泥石化角砾岩(breccia)、微角砾岩(micro-breccia)和假熔岩(buchite) 、断层角砾(shattered rocks)和断层泥(gouge) 。

幻灯片49

在核杂岩隆升过程中,拆离断层某点所处的构造层次逐渐升高,断层带随之变窄,后期形成的浅层次构造叠加于先期形成的深层次构造之上,形成变质核杂岩特有的拆离断层边界,即糜棱岩带-绿泥石化角砾岩带-微角砾岩和假熔岩带-拆离断层面-断层角砾和断层泥。

1—初始拆离断层伸展过程中的上隆,可能是由于减薄地壳中的均衡调节导致拆离断层的褶皱;2—褶皱作用使初始拆离断层上部倾向反转,形成一个新的切割原上盘的面状分支拆离断层;3—持续隆升过程中拆离断层褶皱后形成更新的拆离断层(Davis、郑亚东,2002)

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的关系(一)

在造山带伸展构造成因机制方面,岩浆作用与伸展构造的关系一直为众多地质学家所关注,其中何者为主动因素和伸展作用过程中岩浆的生成规模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岩浆侵入作用与变质核杂岩以及伸展构造的关系成为一个比较前沿的研究课题。

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的关系(二)

●两种观点:

●岩浆作用是伸展作用的结果;

●伸展构造是岩浆作用诱发形成的。

目前的总体认识:区域的水平拉伸应力场为伸展构造和岩浆作用提供了条件,但未必是先决条件,也不一定是伸展构造发育的直接原因,而岩浆作用则更可能是伸展构造的必要因素,并且可能是产生拉伸应力场的原因之一。认识趋势:以前倾向于伸展构造为主导,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岩浆侵位在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的关系(三)

●确定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何者为主动的方法

●时间顺序,即何者在先即为主动。精细的构造年代学研究是关键

●岩浆的岩性和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有限应变测量

●磁组构

●伸展作用导致岩浆的产生

●伸展断层早于岩浆的形成;或两者同时形成,但岩浆活动受控于伸展构造。

●北美西部岩石圈伸展断层早于岩浆作用,Hooper et al.(1995)和Brooks et al. (1995)认为是伸展作用使岩石圈

地幔减压部分熔融所致;

●美国内华达东南部的伸展作用与岩浆活动同时发生,但前者控制后者,Scott et al. (1995)提出岩浆形成于岩

石圈韧性伸展,即岩石圈韧性伸展是软流圈上涌,导致地幔和地壳的部分熔融

岩浆作用是伸展构造的诱因

主要论点:造山带根带的拆沉作用和热对流夷平作用在地壳均衡反弹的同时,热松弛和热物质补充形成大规模重熔,重熔物质的上升进一步加强浮力反弹,加之侵位侧向应力,形成拉伸应力场(Vissers et al., 1993; Platt et al., 1993).

合理解释:在各种因素导致的拉伸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地幔和地壳通过减压或深部热活动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岩浆,岩浆的上涌和对地壳的弱化作用触发伸展构造的发生。

变质核杂岩中的岩浆成因

●岩浆来源:地幔楔、软流圈、地壳

●地幔楔富集的地幔楔可能是最主要的岩浆来源。北美盆岭区岩浆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与伸展构造有关的基

性岩来源于伸展期岩石圈地幔的减压部分熔融,因大离子亲石元素(LIL)极度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Sr初始比高、εNd低,不相容元素的富集程度比地幔柱岩浆高。

●软流圈科勒拉多高原西部的基性岩地球化学性质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Wenrich等(1995)认为是来源

于软流圈。

●地壳壳源岩浆主要是指下部熔体上升过程中的地壳混染和地壳受来自地幔热影响产生的部分熔融,如我国

小秦岭变质核杂岩中的壳幔混熔型岩浆,加拿大Shuswap变质核杂岩中的高铝花岗岩。

伸展构造带中岩浆成因机制:伸展构造的减压作用;岩石圈下部和软流圈的热活动。后者最为流行,尤其在造山带伸展构造中。

●造山带下部部分熔融方式

●增厚-松弛-减压-熔融-垮塌过程:造山作用形成富集根带,在随后的热松弛过程中必然产生部分熔融;

●拆沉和软流物质的补充:造山带根带的拆沉作用和软流圈物质的补充而形成热穹隆。

岩浆作用与变质核杂岩的成因关系(一)

●两种观点

●伸展作用导致岩浆形成:伸展作用造成地壳部分熔融,并控制岩浆的侵位;

●岩浆作用是变质核杂岩形成的主导因素:岩浆作用→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形成。目前最流行的观点。

岩浆作用与变质核杂岩的成因关系(二)

●岩浆作用是主因的依据(研究方法)

●时间关系:岩浆作用多发生于拆离断层活动之前或断层活动的早期;

●变质作用:有的变质核杂岩在岩体周围形成构造前和同构造的高温接触变质,PTt轨迹表明高温变质后的减

压过程

●构造关系:不是构造控制岩浆而是岩浆控制构造。如果构造控制岩浆,岩浆将沿着拆离断层形成很长的背形,

但变质核杂岩内的岩体多为穹隆状,而且呈底辟状。尤其拆离断层糜棱岩前锋带,空间上严格受岩体的控制,时间上与岩体一致,变形和变质程度与岩S—Q

●浆的性质密切相关,证明岩浆弱化地壳,触发拆离断层的观点。

许多变质核杂岩的地壳厚度比周边厚,也是岩浆注入所致;

●应变T—M

●K=1

●S—W—Y

●b/c

●Shuihou-Wuhe-Yingshan Zone: K<<1 (0.01—0.1), flattening type; Taihu-Mamiao Zone: K≈1(~1.1), plane strain;

Susong-Qingshuhe Zone: k>>1 (~7.6),stretching type deformation。These imply that, in the south detachment system, pure shear w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simple shear from north to south. So, the extensional detachment tectonics in Dabie should be resulted from the magmatic intrusion in Upper Mz.

●幻灯片76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精确定年包括岩体成岩和上升年龄、拆离断层的活动年龄,尤其是后者。准确的时间关系是进一步确定岩

浆与拆离关系的关键;

●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以解释伸展作用中岩浆的形成过程和地幔的作用,从而探讨岩浆的成因机制及其与

伸展的关系;

幻灯片77

●地球物理研究高分辨的地球物理资料有助于研究岩体与伸展构造的深部关系;

●拆离断层变形机制的精细研究运用岩石有限应变测量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精细的定量化的构造变形机制分

析,确定拆离断层的变形过程,进而其与岩浆作用的关系。

●磁组构分析放射状优选方位可能是岩浆作用主动;随机分布可能是伸展作用为先,提供空间。

NE

Flinn parameter (K)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 Detachment System

a/b

大别山晚中生代伸展剪切模式图

讨论

1、变质核杂岩的概念、基本特征?

2、拆离断层的几何特征和岩石组合?

3、变质核杂岩的类型与构造环境?

4、变质核杂岩的隆升机制与同构造岩浆作用?

5、研究变质核杂岩和拆离断层形成机制的手段和方法

变质核杂岩的新认识

(据Davis、郑亚东,2002删改)

对于变质核杂岩的性质和定义存在一些误解。并非所有具有核部变质岩或岩浆岩的穹隆组合都是变质核杂岩,即便是变质岩或岩浆核被韧性剪切的糜棱状或片麻状岩石所围限;也并非所有具有下盘结晶岩的低角度正断层都是变质核杂岩型的拆离断层。

幻灯片92

变质核杂岩是大陆高应变伸展环境中发育的一套构造和独特岩石单位的组合。该组合具有三个不可或缺的构造要素:

(1)主拆离断层一般是大规模位移(几十公里)的准区域性至区域性的低角度正断层,通常倾角小于35—40°;

幻灯片93

(2)断层下盘与断层有关的糜棱状片岩、片麻岩、可能出现的更深层次的非糜棱状结晶岩;如果存在原来位于脆-韧性转化带以上的下盘岩石,则在拆离断层上段之下没有糜棱岩;

(3)断层上盘含有多世代正断层的上地壳基底岩和/或表壳岩。

因此,变质核杂岩不仅是指拆离断层(有些情况下是多重拆离断层)下的糜棱岩和变质岩组合,也包括拆离断层本身、位于拆离断层之上的上盘岩石、以及上盘的伸展构造。

幻灯片94

●变质核杂岩的实质和关键是,大规模的地壳伸展、地壳沿主拆离断层切除(缺失)。

●下盘糜棱状岩石,如果为长英质糜棱岩,石英韧性变形,长石脆性变形,Sibson认为相当于低绿片岩相的条

件(250~350 ℃),正常地温梯度条件下,相当于10—15公里。典型情况下为高绿片岩—角闪岩相变质程度,大约400-550℃。

●与上盘表壳岩岩石及结晶基底的直接接触,要求这些断层具有很大的位移,位移量可达几千米以上。

岩石遭受剪切前的其他矿物,例如长石、角闪石、绿帘石、石榴石等,则变为顺剪切流动方向排列,伴随脆性/脆韧性变形。变质核杂岩的下盘糜棱状岩石(可以厚达几千米),一般具有显著的S—L组构,产于中地壳脆-韧性转化带内或紧接其下形成的。变质核杂岩中的拉伸线理具有区域一致性的倾向。例外的是,由于变质核杂岩的褶皱,线理的倾伏方向可以相反。

幻灯片96

中地壳岩石的构造剥露,即在脆韧性转化带内或转化带之下的塑性变形岩石位移至地表或近地表,要求切除掉分隔上下盘岩石、厚度上可观的上地壳剖面(大于10—15公里)。这种切除作用是确定变质核杂岩必要

的地质和几何先决条件。因此,文献中报道的一些穹隆状杂岩,例如江西的武功山穹隆等,因为没有地壳剖面

的缺失,不能称为变质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的构造背景

可以满足上述3个构造和岩石判别标志的变质核杂岩,具有不同的几何特征、构造环境和年龄。实际上,变质核杂岩可以形成于如下的构造环境:

(1)大洋板块俯冲期的大陆边缘弧内背景。例如美国科迪勒拉造山带科罗拉多河下游伸展走廊的中新世维普尔山变质核杂岩;

幻灯片98

(2)俯冲期弧后背景。例如希腊爱琴海渐新世—中新世末的Ios变质核杂岩;

(3)陆—陆碰撞带中具有平行汇聚方向的同造山伸展作用的上板块,例如高喜马拉雅新第三纪下行板块推进期的藏南拆离系、意大利亚平宁山北部的晚中新世—上新世下板块后撤时的Alpi Apuane变质核杂岩;

(4)陆—陆碰撞带中同造山期从挤入体中侧向逃逸构造。例如中阿尔卑斯中新世和以后的Rhone-Simplon拆离断层、亚平宁穹隆变质核杂岩、东阿尔卑斯期的中新世Tauern构造窗变质核杂岩;

幻灯片99

(5)陆—陆碰撞带中的后造山跨塌,部分沿重新活动的同造山逆冲断层。例如挪威南部加里东造山带的泥盆纪Nordfjord-Sogn拆离断层和俄罗斯横过贝加尔的一些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

(6)与雁列状板内走滑断层系相关的走滑伸展区。例如加州死谷的黑山,时代可能为上新世—全新世的“龟背”构造、不列颠-哥伦比亚-华盛顿州的时代可能为始新世的Omineca一些变质核杂岩;

幻灯片100

(7)近岸海中活动的海底扩张裂谷系向陆缘的扩展或可能的转换。例如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第四纪Woodlark-D’Entrecasteaux 裂谷系;

(8)与板块边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不清、成因不明的板内伸展区。例如阴山(大青山)、燕山(云蒙山、医巫闾山等)白垩纪变质核杂岩。

拆离断层的几何特征

(Davis、郑亚东,2002)

低角度正断层的形成机制仍在争论,认识还很肤浅。然而,将变质核杂岩中所有低倾角主拆离断层看作初始的陡倾角断层(约60°)在后来的地壳伸展过程中,发生旋转而逐渐变缓的意见可能是不正确的。有些变质核杂岩的拆离断层初始的倾角可能为中等到陡倾,例如土耳其西部(约40—60°)。然而,意大利中部地震性活动正断层(约30°)、希腊哥林斯湾北的地震性活动断层(约20°),都是低角度,并沿这些低角度正断层确实发生了滑动。

大量的地层学证据表明,大规模位移的低角度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在活动时可以切割地壳表面。最有力的证据,是在区域伸展过程中,下盘糜棱岩和绿泥石化角砾岩遭到侵蚀,糜棱岩和绿泥石化碎屑被搬运,然后这些碎屑越过拆离断层,沉积到上盘的拆离断层的上叠盆地中。随着下伏拆离断层的持续位移,该盆地通过正断层而伸展。

1 拆离断层下盘中有一较老的平面状逆冲断层,该断层未经褶皱,表明波瓦状构造为拆离断层的初始形态,而非褶皱构造;

2 波瓦状拆离断层(Davis、郑亚东,2002)

演化了的或者成熟的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的几何形态并不简单,其中许多具有波瓦状形态,显示有枢纽与伸展方向平行的背形和向形。这一曲面的几何特征有时解释为在伸展作用后拆离断层发生了褶皱。

虽然有些情况下的确发生了褶皱,但是在加州南部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大青山拆离断层表明,这些“褶皱”是拆离断层面中平行于断层滑动方向的原始波瓦状或者沟槽构造。科罗拉多河下游一些变质核杂岩下盘岩石的古地磁研究表明,变质核杂岩并未褶皱,其平行于伸展的“背形状”主拆离断层是一原始的波瓦状构造。

有时,变质核杂岩的主拆离断层并非都形成于地壳伸展的初期。具有大规模位移的成熟的拆离断层,可能经历了与地壳伸展作用的方向成高角度的褶皱作用。这种褶皱作用一般归因于地壳不均匀减薄时均衡所诱导的断层弯曲。这种褶皱作用导致主拆离断层弯曲的上段的废弃和滑动的停止,从而形成较新的、较为平面状的断层分支。这些分支断层一般向上切入原先的上盘岩石,称之为“切除”(excisement)(Davis、郑亚东,2002)。

1—初始拆离断层伸展过程中的上隆,可能是由于

减薄地壳中的均衡调节导致拆离断层的褶皱;2—褶皱作用使初始拆离断层上部倾向反转,形成一个新的切割原上盘的面状分支拆离断层;3—持续隆升过程中拆离断层褶皱后形成更新的拆离断层(Davis、郑亚东,2002) 在几何学上,当形成与滑动方向成高角度的褶皱,叠加在与滑动方向平行的原始波瓦状构造上时,可形成拆离断层及其上下盘的“盆地-穹隆”的平面干涉图形(Davis、郑亚东,2002)。

WDF=Whipple拆离断层;MF=糜棱岩前锋;lpxln=下盘结晶岩,主要为元古宙片麻岩;mgn=糜棱片麻岩,具有糜棱岩面理和线理;cb=绿泥石化角砾岩;upxln=上盘结晶岩(主要为元古宙片麻岩和花岗岩,但与图中的下盘结晶岩不同);sv=中新世沉积岩与火山岩。

变质核杂岩的构造背景

(Davis、郑亚东,2002)

世界上大多数显生宙中生代中,现在已经发现与70年代末首先在北美科迪勒拉造山带相似的变质核杂岩。显然,满足上述3个构造和岩石判别标志的变质核杂岩,具有不同的几何特征、构造环境和年龄。实际上,变质核杂岩可以形成于如下的构造环境:

(1)大洋板块俯冲期的大陆边缘弧内背景。例如美国科迪勒拉造山带科罗拉多河下游伸展走廊的中新世维普尔山变质核杂岩;

(2)俯冲期弧后背景。例如希腊爱琴海渐新世—中新世末的Ios变质核杂岩;

(3)陆—陆碰撞带中具有平行汇聚方向的同造山伸展作用的上板块,例如高喜马拉雅新第三纪下板块推进期的藏南拆离系、意大利亚平宁山北部的晚中新世—上新世下板块后撤时的Alpi Apuane变质核杂岩;

(4)陆—陆碰撞带中同造山期从挤入体中侧向逃逸构造。例如中阿尔卑斯中新世和以后的Rhone-Simplon拆离断层、亚平宁穹隆变质核杂岩、东阿尔卑斯期的中新世Tauern构造窗变质核杂岩;

(5)陆—陆碰撞带中的后造山跨塌,部分沿重新活动的同造山逆冲断层。例如挪威南部加里东造山带的泥盆纪Nordfjord-Sogn拆离断层和俄罗斯横过贝加尔的一些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

(6)与雁行状板内走滑断层系相关的走滑伸展区。例如加州死谷的黑山,时代可能为上新世—全新世的“龟背”构造、不列颠-哥伦比亚-华盛顿州的时代可能为始新世的Omineca一些变质核杂岩;

(7)近岸海中活动的海底扩张裂谷系向陆缘的扩展或可能的转换。例如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第四纪Woodlark-D’Entrecasteaux裂谷系;

(8)与板块边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不清、成因不明的板内伸展区。例如阴山(大青山)、燕山(云蒙山)白垩纪变质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与地壳增厚和岩浆作用的关系(Davis、郑亚东,2002)

变质核杂岩最突出的特征是他们发育于缩短变形和地壳增厚的大陆造山带内。这是Coney和Harms(1984)根据科迪勒拉地区的研究成果提出的。之后,Dewey(1988)将其应用到全球范围。

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岩浆作用之间虽然无绝对的关系,但是伸展作用与岩浆活动间的时空密切关系却是绝大多数变质核杂岩的特征。

不过,燕山内的云蒙山和爱琴海可能是例外。北京北部的云蒙山变质核杂岩中,下盘中的岩浆作用发生于缩短期的159—128Ma,而云蒙山区的造山后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的发育在此之后的120—110Ma。虽然燕山带别处有同时代的碱性岩浆侵入,但是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下盘没有发现同伸展期的岩浆作用。

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的根部深度

(Davis、郑亚东,2002)

科迪勒拉和其他地区的大多数变质核杂岩似乎都深入到中地壳内的韧性剪切带,而未进入下地壳或壳-幔边界。该结论的证据之一,是拆离断层下盘一般为高绿片岩相至低-中角闪岩相的糜棱片麻岩,而无来自更深层次、变质程度更高、经韧性剪切的片麻岩类。

也有例外。不列颠-哥伦比亚-华盛顿州东北部Omineca南带的时代可能为始新世的拆离断层,切过全部或大部分地壳。根据地震反射资料,Slocan湖断层位移达20—30Km,以30°左右的倾角进入下地壳,可能将莫霍面错开几公里,或进入地壳底部附近一近水平的拆离带。

拆离断层的根部几何特征

(Davis、郑亚东,2002)

有必要说明拆离断层倾角形式的多样性。在科迪勒拉的广大地区,例如下科罗拉多河伸展区,变质核杂岩具有统一的拆离断层倾向(N60°E±)。与此类似,华北阴山—燕山变质核杂岩的主拆离断层(云蒙山、大青山、亚干-翁奇海尔变质核杂岩)扎根于南东方向。

幻灯片120

其他变质核杂岩的拆离断层的几何形态复杂得多。西Omineca带中的多重拆离断层一般倾向西,而东Omineca拆离断层主要倾向东。这两个不同的拆离断层系的年代不同。西倾的拆离断层主要活动期在45—52Ma,而东倾的拆离断层一般较老(58—52Ma)。岩浆作用早于并跨越这些地壳伸展时间段。Omineca倾向相反的拆离断层之间具有极其复杂的几何关系。其他具有边界拆离断层背向核部、倾向相反的变质核杂岩,包括意大利北部的Alpi Apuane和土耳其西部的中Menders变质核杂岩。

先存构造对拆离断层形成的控制问题

(Davis、郑亚东,2002)

有必要注意有些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的形成独立于大陆地壳中先存的构造或各向异性。内华达、加州、亚利桑那的下科罗拉多河区的拆离断层,作为原始的低角度—中等角度的剪切带,切割面理陡倾的元古界结晶岩,与上地壳中生代缩短构造不平行。Omineca变质核杂岩区,尽管有些较新的的西倾拆离断层可能复活先存西倾的

逆冲断层,但是老的东倾拆离断层却切割这些先存的西倾的逆冲断层。

在挪威南部的加里东褶皱带中,初始的造山后伸展作用导致沿主要的向东逆冲的逆冲断层的反向滑动,但沿象Nordfjord-Sogn一类拆离断层的后续伸展和地壳跨塌却切断逆冲断层围限的造山楔。

华北倾向南东的云蒙山白垩纪拆离断层切割了较老的、与向南逆冲的中地壳推覆体有关的韧性剪切带。然而,向西,大青山南东倾的白垩纪拆离断层看来部分受结晶基底中近平行的较老的逆冲断层所控制。

细部构造做法一览表

遵义市美的城市综合体12#13#L#建设工程 细部做法统计表 一、地下室防水: 普通地下室底板:防水等级II级 ①、100厚C15混凝土垫层随手抹光 ②、1.5厚无胎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空铺反粘) ③、地下室结构底板随捣随抹平(抗渗等级为P6) ④、1.2mm厚环氧树脂耐磨地坪漆 配电房、水泵房、发电机房地下室底板:防水等级Ⅰ级 ①、100厚C15混凝土垫层随手抹光 ②、1.5厚无胎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空铺反粘) ③、钢筋混凝土板自防水(抗渗等级为P6) ④、防水层:1.0厚1.5KG/㎡水泥基渗透结晶性防水涂料一道 ⑤、30厚C20细石混凝土压平抹光 地下车库楼面: ①、结构板随捣随抹平收光 ②、1.2mm厚环氧树脂耐磨地坪漆 地下室顶板(塔楼部位除外):防水等级Ⅱ级 ①、自防水钢筋混凝土板(结构找坡、板底板面均按坡度斜) ②、1.5mm厚无胎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湿铺) ③、40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混凝土保护层留3m×3m分格缝,缝宽10、 缝内嵌填密封膏) 地下室电梯前室地面: ①、地下室结构底板 ②、30厚C20细石混凝土压平抹光 架空层地面:

①、钢筋混凝土结构面 地下室外侧墙: ①、25厚聚苯乙烯泡沫板保护层(专用胶水粘贴) ②、1.5mm厚JS防水涂料 ③、钢筋混凝土侧壁板自防水,打磨清理平整干净(抗渗等级为P6) ④、内墙白色腻子两遍至表面光滑平整 二、屋面防水: 2.1保温上人屋面(住宅屋面、下层为房间的露台):防水等I级 ①、结构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层(结构找坡、板底平板面斜); ②、防水层:1.5厚JS防水涂料一道,1.5mm无胎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一道(湿铺); ②保温层:30mm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 ④、保护层:40厚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内配?4@200×200钢筋网,提浆压光,分隔缝@3000×3000,缝宽10,缝内嵌改性沥青密封膏。 2.2无保温不上人屋面(电梯间屋顶):防水等I级 ①、结构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层(结构找坡); ②、防水层:1.5厚JS防水涂料一道,1.5mm无胎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一道(湿铺); ③保护层:30厚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三、塔楼外墙: ①、墙体(素水泥浆一道,内掺建筑胶,满拉毛),施工前墙体表面清理干净; ②、墙面满拉毛并挂φ0.6mm@20×20镀锌钢丝网(1、阳台分户墙、女儿墙内侧、独立混凝土柱及屋顶装饰构架不需挂网,仅在砌体与钢筋混凝土梁、墙、柱交接处搭接300mm处挂网,其余挂网位置详节点图;2、外墙设置15mm宽分隔缝,

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

第一章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 石油地质学家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地球上众多的含油气盆地以及盆地内不同级次、不同规模的构造、油气聚集带和油气圈闭,虽然形态、结构和聚油特点上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往往有成因联系,空间分布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为了在分章阐述各种油气聚集构造类型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之前,对它们的区域构造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有一个总体的概念作者在本章将周中介绍T.P.Harding.和J.D.Lowell的构造样式的概念和构造样式的分类.由于这一分类把近代板块理论研究引入到实际的油气勘探领域,把盆地构造和盆地内油气圈闭的构造研究与板块构造的部位、性质和演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油气聚集的构造分析,在认识上大大提高一步。因此,介绍这一分类,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又都是有价值的。 第一节构造样式的概念和分类 构造地质研究中,所研究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个个别的地质构造,而是一组有着一系列共同特点和规律的构造组合。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特定的地质构造,如一条断层、一个背斜,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几何形态、发育历史都有某些差异。但是,从大区域范围来看,这些局部构造往往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特定的构造组合,即所谓构造样式(Structural styles)。变形条件相似的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因此,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 不同的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比较大的构造学的方法,就可以在石油勘探新区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去认识和预测含油气区中可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这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过去,地质学家们曾提出过几种不同的构造样式分类方案。但是这些分类没有明确考虑沉积盆地内的深层地下构造以及其伴生的油气圈闭。有些曾经一度流行的方案,如苏联的别洛乌索夫(1959)提出的以垂直涌动为基础的分类方案,只是一种以有限形变机制为依据的形态分类,因而是不够完善的,在石油勘探的应用上受到了限制,近年来,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研究的深入,成功地把地壳的形变过程和岩石圈板块运动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概念。这样,构造样式的分类就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依据。 本书主要参考了T。P。Harding 及J。D。Lowell (1979)提出的分类方案。该分类最大的优点是将板块构造的分析和油气勘探紧密结合,明确提出了各种构造样式在板块构造中主要发育部位以及鉴别准则,并阐述了影响构造样式形态和产状变化因素。因此,它是诸多分类中较好的一种方案。 Harding 的分类方案首先强调基底是否卷入,即沉积盖层的变形是否受基底构造的控制,把它作为分类的一级标志。据此,将构造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形变的力学性质和应力传递方式进一步细分为八种基本构造样式。 基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使之不整合在某时期沉积盆地以下的地层。例如中、新生界盆地的基底,应为前中生界地层,包括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岩以至更古老的变质岩,它的机械强度和岩层结构差异很大,对于石油勘探来说,基底卷入程度是很关键的。因为它不仅表明构造演化的机制,而且,还大致说明了盆地中油气圈闭所影响、所包括的沉积厚度。 基底卷入性构造样式包括:扭性断层组合、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张性断块和翘曲;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有:滑脱逆冲-褶皱组合、滑脱正断层(包括“生长断层”)、盐底辟构造和泥底辟构造等。

工程细部构造做法

细部做法(XX楼) 一、屋面工程 1、保温上人屋面: ●40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内配钢筋为φ4@200×200冷拔丝,表面压光,设间 距≦6000分隔缝,钢筋在缝内断开。成品塑料分格条上宽30mm,下宽20mm。待混 凝土终凝后取出,缝内沥青油膏嵌缝。(甲方分包) ●阻燃挤塑聚苯板粘贴(甲方分包)。 ●4mm厚聚酯胎SBS-1型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同性胶粘剂二道沿墙上翻250mm以上(高 度自屋面完成面的最高点算起)(甲方分包)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1:6水泥炉渣找坡,最薄处30厚(坡度详见各子项屋顶排水设计)6m×6m分格留 槽,槽内至女儿墙设Φ25PVC通气管,间距3m ●2mm厚聚氨酯涂膜防水层一道(甲方分包) ●女儿墙墙面20mm厚1:2.5水泥砂浆抹灰,两遍成活,阴阳角做圆弧角处理 ●钢筋混凝土结构层,原浆压光 2、保温不上人屋面: ●40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内配钢筋为φ4@200×200冷拔丝,表面压光,设间 距≦6000分隔缝,钢筋在缝内断开。成品塑料分格条上宽30mm,下宽20mm。待混 凝土终凝后取出,缝内沥青油膏嵌缝。 ●厚阻燃挤塑聚苯板粘贴(甲方分包) ●4mm厚聚酯胎SBS-1型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同性胶粘剂二道沿墙上翻250mm以上(高 度自屋面完成面的最高点算起)(甲方分包)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 1:6水泥炉渣找坡层,最薄处30厚(坡度详见各子项屋顶排水设计) ●钢筋混凝土结构层,原浆压光 3、不保温不上人挑板,雨棚顶面等处 ●20厚1:3水泥砂浆 ● 1.5mm厚聚氨酯涂膜防水层,上翻300mm(甲方分包) ●钢筋混凝土板面清理,1:3水泥砂浆找补 二、楼地面做法 厨房、卫生间、阳台防水保护层施工时长方向按800-1000间距嵌玻璃条。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层序地层格架 断陷盆地的构造样式 根据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构造运动学特征,作者建议将正断层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旋转平面式正断层、铲式正断层和坡坪式正断层。 根据盆地或凹陷的边界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购差异,可以将伸展型断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分为四种类型:①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与地垒”; ②由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多米诺式半地堑系”;③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或“滚动式半地堑”;④由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半地堑”(断陷半地堑十断坡凹陷)。 裂陷盆地中控制各个断陷地堑或半地堑的主干正断层在平面上的展布有多种型式,致使断陷盆地也呈现不同的平面形态,如线型、平行式、侧列式、雁列式、锯齿状、狗腿式、或分叉式等。 压陷盆地的构造样式 逆冲褶皱带的构造样式1前陆盆地边缘逆冲带的构造样式是以前陆方向逆冲的叠瓦状逆断层组为特点。靠近造山带部分的逆冲断层的倾斜相对较陡,向前陆方向逆冲断层的倾斜逐渐变缓,这些逆冲断层向深部产状变得更缓,收敛于基底拆离断层之上,构成叠瓦扇结构。2前陆盆地内部的逆冲构造样式包括:①铲式逆冲断层与蛇头构造、叠瓦扇结构:逆冲断层面表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式形态。上盘向上逆冲并发生褶曲变形,形状貌似蛇头。②坡坪式逆冲断层与断弯褶皱: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断层产状随岩层能干性的变化而发生折射,断层在能干岩层中的切割角度较大为断坡。在非能干岩层中的切割角度较小为断坪,这种产状的逆冲断层称为坡坪式逆冲断层。坡坪式逆冲断层的上盘断坡逆冲到下盘断坪上后,上盘为了适应断层的几何形态会发生褶皱变形,成为断弯褶皱③盲冲断层、断展褶皱与断滑褶皱:逆冲断层在逆冲过程中其位移逐渐减小以致在地层中尖灭,称为盲冲断层。伴随着盲冲断层的位移减小断层上盘及上覆地层会发生褶皱变形,称为断展褶皱。顺层的逆冲断层在层间尖灭并引起上覆地层发生褶皱,称为断滑褶皱④双重构造和楔状双重构造:双重构造是由一条顶板断层和一条底板断层夹持中间的逆冲断片组成,夹持的中间逆冲断片可以被若干分支断层切割。⑤冲起构造和逆冲三角带构造:两条或两组逆冲断层相向倾斜,使中间的公共上盘断块向上逆冲称为冲起构造。对冲的逆冲断层有一条深层的拆离断层联系在一起构成逆冲三角带构造。⑥撕裂断层与逆冲调节带: 盆地的沉降史分析: 伸展型盆地沉降史分析:伸展型盆地的沉降曲线整体呈上凸型、两段式。早期,曲线陡、直,延伸短,斜率大,沉降速率快;晚期,曲线平缓,延伸长,斜率小,沉降速率呈指数衰减。一个完整的裂陷旋回在构造沉降曲线上表现为斜率不同的两段式:较陡的一段,代表由于深部地幔物质上隆,形成异常上地幔。这种由裂陷伸展减薄作用引起的地壳快速下沉,称为裂陷阶段沉降(裂谷阶段沉降)或初始沉降,而较缓的一段,代表裂陷伸展后异常上地幔上隆的热冷却松弛引起的地壳缓慢下沉,称为后裂陷阶段沉降(后裂谷阶段沉降)或热沉降。这种“开始迅速下沉。而后热指数衰减”反映了由地壳裂开—岩石圈减薄—热流值增加—热冷却的过程。 前陆盆地沉降史分析:前陆盆地的构造沉降曲线整体是以斜率较大和相对较小的两段式交替出现,体现了成盆过程中冲断层席加载作用和相对宁静的往复,盆地早期沉降缓慢标志着前陆盆地的初始起动,构造反差较小,构造载荷距离造山带较远,发育以细粒沉积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后期的加速沉降反映造山作用的加剧,构造载荷的逐渐逼近和盆地迁移使其位置逐渐变为沉降中心,即造山带的构造加载量使构造载荷向克拉通方向迁移,直接加剧沉降速率,发育以碎片沉积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如中国塔北、准葛尔盆地南缘和吐鲁番盆地中新生代地层。 克拉通盆地沉降史分析:克拉通坳陷如果是叠加在裂陷盆地之上,则克拉通坳陷的沉降主要是受岩石圈热收缩作用的影响,其沉降曲线是裂陷盆地的热沉降部分或热沉降的延续部分。如果是壳内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相变等引起的沉降,其沉降速率也是逐渐减小的。多数情况下克拉通盆地的沉降速率相对较小,且稳定衰减。也可以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降速率加大的趋势,总体上的沉降速率比前陆盆地和裂陷盆地要小一些。 盆地的热史分析:盆地的热历史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盆地基底热流密度的变化2盆地内部沉积物的性质及埋藏历史。次要因素包括盆地内发生的吸热放热过程、地下水的运动及岩浆活动。分析方法有:一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法包括:1古热流模型,该模型多为经验模型,一般是将盆地的古热流与现今大地热流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主要有线性的、三角函数型的和分段线性的。三角函数型主要使用于勘探程度较高、资料较丰富的盆地。2古地温模型,3镜质体反射率理论模型。二裂变径迹分析法:所以矿物中的裂变径迹都具有岁温度增加而径迹密度减少和径迹长度缩短直至完全消失的特性称为退火。矿物经历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退火作用就越强。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长度分布研究盆地的热历史。短的径迹形成较早,经历的热历史较长。长的径迹形成较晚,经历的热历史较短。三流体包裹体测温。四矿物学方法。

造山带构造样式的恢复及其构造环境意义

造山带构造样式的恢复及其构造环境意义 白 瑾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 300170) 摘 要:造山带主要发育在板块边界或邻近板块边界的活动大陆边缘以及陆内裂陷带。平卧褶皱伴随韧性剪切带是活动大陆边缘造山带典型的区域构造样式。轴面陡立或倒转扇形褶皱伴随逆冲断裂是陆内裂陷造山带的构造标志。往往由于经历过多期的构造变形和后天构造的干扰,不能直接辨认造山带的原始构造样式和方位。因此,需要进行系统观测,明辨变形形迹及其世代关系,分别获取必需的产状数据,因地制宜地进行构造解析,恢复造山带初始的构造样式及其方位,为鉴别它的构造环境性质和编制大陆块体的构造格架图提出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造山带;构造解析;构造样式;构造方位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135(2003)01-38-07 1 前言 造山旋回(Orogenic cycle )分前造山(preoro 2genic )、造山(orogenic )和后造山(postorogenic )三个阶段(phases )。造山带,是前造山阶段的活动带(m obile belts ),接受(火山)沉积后,在造山阶段中经历了褶皱和相关的其它同构造(syntectonic )变形变质事件而形成的稳定化的线形区。 关于活动带,在造山阶段之初,是否有过一个地壳伸展阶段的问题[1],可以从变质温度的下限和地温梯度的角度加以讨论。一般而言,变质作用的低温限,可能在150℃左右,发生较低温的无定向组构的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等埋藏变质作用。而活动带的沉积盆地,在接受(火山)沉积后,只有当地温超过300℃时,才能形成区域 变质的结晶片岩[2、3] 。假设以地温300℃为例,如以地热梯度25℃/km 计,岩石的埋深达到12km 以下的深处时,才能发生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可想而知,即使沉积盆地本身是地壳伸展的产物,而在接受沉积之后,如仍处于当时的地表,也不会发生绿片岩相及更高级的区域变质作用就不言而喻了。这表明同变质的(syn -metam orphic )区域构造,是在地壳缩短导致地壳加厚的状态下,在较深的构造层次中发育的。因此,受挤压剪切应力作用,由同构造变质矿物共生组合方向性平行排列所构成的片理,就成为研究变形世代,进而探讨地 壳缩短而导致的造山运动过程的基础构造要素之一。 无论稳定地块或者造山带,重力作用都是无时无处不存在的,地壳运动无不在重力控制下进行的。总体来讲,褶皱是在克服重力作用之后地壳水平缩短的表现。至于由于重力稳定引起地壳隆升,产生滑动构造[4],那是造山后重力均衡补偿(is ostatic com pensation )所导致的事了。 在造山带中,不同变形形迹,按生成顺序排列,构成变形序列,其中哪些变形事件属于造山期?哪些属于后造山期?必须加以区分。为此,必须查明造山带构造岩石组合的上覆岩系的变形世代特征。例如,中条山区的古元古代中条群,主要经历了北西西向两个世代的变形;以不整合覆于其上的中元古代西阳河群,除在山前山后,南北两侧,因后来的山体隆升,而略显向山外倾斜的情形外,主体平缓产出[5]。从而可以确定,中条群的两个世代的变形是在古元古代中条运动中完成的。可见,造山运动使地壳缩短,在造山带范围内地壳加厚,然后在均衡补偿的作用下,使造山带隆升,而成为后造山期的山脉。有的地区,如秦岭-大别山区的情况却比较复杂,从古元古代至印支期均有变形变质事件发生[6~9],呈现出多旋回的造山过程,很不容易将不同造山旋回的变形序列分清。但是,只要能将不同构造层次的构造岩石 收稿日期:2002-10-30 作者简介:白瑾,(1926),男,主要从事前寒武纪构造地质研究工作。第26卷第1期2003年3月 地质调查与研究GE O LOGIC A L S URVEY AND RESE ARCH V ol.26N o.1 Mar.2003

屋顶构造图

平屋顶构造(附图片) 卷材防水屋面构造 卷材防水屋面是利用防水卷材与粘结剂结合,形成连续致密的构造层来防水的有沥青类卷材防水屋面、高聚物改性沥青类卷材防水屋面、高分子类卷材防水屋面。水层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和适应变形的能力,又被称作柔性防水屋面。 卷材防水屋面较能适应温度、振动、不均匀沉陷等因素的变化作用,整体性好,为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卷材防水屋面适用防水等级为I—Ⅳ级的屋面防水。 1、卷材 (1)沥青类防水卷材

沥青防水卷材是用原纸、纤维织物、纤维毡等胎体材料浸涂沥青,表面撤布段状、粒状或片状材料后制成的可卷曲片状材料,传统上用得最多的是纸胎石油沥青油毡。 纸胎油毡是将纸胎在热沥青中渗透浸泡两次后制成,其标号按纸胎每m2的质量而定,用于屋 面防水工程的标号不宜低于350号。 (2)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接材 高聚物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是以高分子聚合物改性沥青为涂盖层,纤维织物或纤维毡为胎体.粒状、片状或薄膜材料为覆面材料制成的可卷曲片状防水材料,如改性沥青油毡,再生胶改性沥青聚酯油毡,铝箔塑胶聚酯油毡,丁苯橡胶改性沥青油毡等。 (3)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凡以各种合成橡胶、合成树脂或二者的混合物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化学助剂和填充料加工制成的弹性或弹塑性卷材,均称为高分子防水卷材。 高分子防水卷材具有重量轻,适用温度范围宽(-20~80℃),耐候性好,抗拉强度高(2~ 18.2MPa),延伸率大(可>45%)等优点。 2、卷材防水屋面构造 (1) 构造组成 卷材防水屋面具有多层次构造的特点,其构造组成分为基本层次和辅助层次两类。 ①基本构造层次 卷材防水屋面的基本构造层次按其作用分别为:结构层、找平层、结合层、防水层、保护层。

细部构造施工工艺标准

13细部构造施工工艺规范 13.1 总则 13.1.1适用范围及要求 本章适宜于卷材防水屋面、涂膜防水屋面、刚性防水屋面、瓦屋面、隔热屋面的天沟、檐沟、檐口、泛水、水落口、分格缝、变形缝、排汽管道、伸出屋面管道等防水构造。防水节点应根据建筑结构特点、环境状况,考虑屋面因材料、结构、温差、干缩和振动等因素产生的变形,采用节点密封、防排结合、刚柔互补、多道设防的做法满足基层变形的需要,确保节点设防的可靠性。 13.1.2编制参考规范及规范 (1)《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7—2002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规范》 GB 50300—2001 13.2 术语 (1)满贴法: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与基层采用全部粘结的施工方法。 (2)空铺法: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与基层的周边一定宽度内粘结,其余部分不粘结的施工方法。 (3)点粘法: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或打孔卷材与基层采用点状粘结的施工方法。 13.3 基本规定 (1)屋面的天沟、檐口、檐沟、泛水、水落口、变形缝、伸出屋面管道等部位均应进行防水增强处理。(2)用于细部构造的防水材料,虽然品种多、用量少,但其作用非常大,应按照有关材料规范进行检查验收。 13.4 施工准备 13.4.1技术准备 做好不同细部构造施工技术措施,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13.4.2材料要求 (1)用于细部构造处理的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和密封材料的质量,均应符合设计及《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 2002)有关规定的要求。 (2)材料进场后,应按《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2002)附录A、附录B 的规定抽样复验,并提出实验报告;不合格的材料,不得在屋面工程中使用。 (3)进场的防水材料必须存放在通风、干燥处,溶剂型材料存放和施工必须有防火设施。 13.5 材料和质量要点 13.5.1材料的关键要求 所用一切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出厂材质检验报告和现场抽检复验报告,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 13.5.2技术关键要求 不同部位的细部构造要求均应满足设计要求。 13.5.3质量关键要求 严格按不同部位细部构造要求做好增强附加层,以及密封收头工序。 13.5.4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 具体内容同第1~9 章有关内容。 13.5.5环境关键要求 具体内容同第1~9 章有关内容。 13.6 细部构造做法 屋面防水细部构造做法应由设计单位完成,但当无设计或设计资料不全时,可按下列要求施工。 13.6.1卷材防水屋面细部构造做法 (1)檐口、天沟、檐沟防水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天沟、檐沟应增铺附加层。当采用沥青防水卷材时应增铺一层卷材;当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时宜采用防水涂膜增强层。 2)天沟、檐沟与屋面交接处的附加层宜空铺,空铺宽度应为200mm,见图13.6.1-1。

传统屋顶构造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构造 《周易˙系辞下》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一说。“栋”是屋顶部分的主要木构件,“宇”为屋顶下的部分,“取诸大壮”则指空间扩大、结构坚固。两者结合,便组成了能为人们遮风挡雨,工人们起居生活的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独特,构造严谨,细部设计精巧合理,不但满足功能上的要求,还起到装饰美观的效果。像设计精美的“大屋顶”,轻巧精致的门窗隔扇,“墙倒屋不塌”的建造模式……古人对建筑设计严谨的态度和对人文的关怀,以及非凡的创造力不得不使我们深深折服。 一梁架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大屋顶”,因为在单体建筑形体中它所占的比率最大、尺度最大。“大屋顶”的倾斜度一般为50%-66%,最常见的基本形式有硬山顶、庑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六种。木构架结构基本形式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抬梁式木构架是中国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其优点在于使室内少柱或无柱,能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则在于消耗的木材较多。穿斗式具有省工、省料、经济、便于施工的优点,并且具有较佳的抗风抗震性能;不足之处在于柱密,枋多,使室内空间不够宽敞。而井干

式构造简便,但耗材量大,不仅面阔和进深受到木材长度的限制,门窗开设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不如前两种普及。传统屋顶主要由梁架、桁架、斗拱等许多构件组成。这些构件组合结构的不同,使得屋顶外观形式多种多样,呈现出“如跳动斯翼”、“反宇飞檐”的视觉效果。屋架是屋顶的重要元素,梁柱结构又是屋架的重要部分。梁柱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支撑重荷的立柱,第二是联系这些立柱关系的梁和枋,第三是横梁之上的梁架、檩、椽等附属木构造,它们共同支撑着建筑屋顶的重量。 二屋面铺设 屋顶的屋面铺设多种多样,根据等级的不同,瓦件的形制和质料也不相同。主要有青瓦和琉璃瓦,青瓦又分为板瓦和筒瓦。筒瓦屋面的具体做法是先在檩子上铺望板,将板瓦呈仰瓦状,自大脊顺着屋顶的坡度从上往下采用“压四露六”的方式铺瓦。这样铺设板瓦成数条小沟,沟与沟并列,并且中间有一道瓦缝,然后在这条瓦缝上覆盖筒瓦,形成一排排自上而下的瓦垄。各垄板瓦凹面向上自然形成水沟,位于仰瓦和合瓦上的雨水大都集聚到仰瓦上排泄下来。最后用灰把底瓦垄与盖瓦垄之间抹平,并且还要用灰把每块筒瓦的接缝处沟严。仰瓦屋面的做法从外观上看上去比较简单,屋面上只用仰瓦,而上面不再覆盖合瓦,瓦龙与瓦垄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屋面不但省料,而且体轻,屋上也不容易长草,有良好的防水作用,只要屋顶木架不变

中国石油构造样式

中国石油 构造样式 绪论 石油构造是在一种主导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各种变形的整体。 地壳运动可概括为无个字“升、降、开、合、扭”。 地槽转化为地台的过程实质上是由洋壳转化为陆壳的过程。 地台转化为地槽实质上就是陆壳裂解转化为洋壳的过程。 在沉积盆地中,最常见的是由开裂环境转化为收缩环境。 正反转构造:负向构造转化为正向构造。 负反转构造:正向构造转化为负向构造。 石油构造类型表 第一章沉积盆地构造分析 一、沉积盆地按地球动力学分类 (一)开裂环境

随着大陆的解体,沉积盆地的形成往往与岩石圈的引张应力有关。 1、大陆裂谷盆地(有些裂谷与造山带以高角度相交,称之为碰撞裂谷) 2、大陆边缘拉裂盆地 3、边缘海盆地 (二)收缩环境 板块或块体的聚合形成造山带,在造山带一侧或造山带内形成一系列压陷盆地。在这些地区以挤压应力作用为主,地壳缩短加厚,形成各种收缩构造。 1、山前压陷盆地(前陆盆地属此类) 2、山间压陷盆地 (三)剪切环境 1、拉分盆地 2、断层边缘盆地 3、断层楔盆地 4、断层角盆地 5、走滑横向盆地等 (四)重力环境 1、克拉通盆地 2、撞击盆地(陨石坑等) 二、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

从全球观点来看,造山带的形成与深海槽的消亡、大陆的解体、漂移是密切相关的。即裂解作用与造山作用是相对应的。裂陷使地壳伸展,形成各种类型的伸展构造;造山使地壳缩短,形成收缩类型的构造。 (一)印支期 中国西部,印支旋回既有“开”又有“合”,裂陷作用与聚合造山作用并行不悖,彼此紧密相关。在“开”与“合”两大地质事件中,中国西部由于岩石圈的不均一性,古老陆块与软弱带接触区发生裂陷,形成断陷盆地。 (二)燕山期 燕山运动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次激化期。 早燕山期:早、中侏罗世与晚侏罗世之间 中燕山期: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 晚燕山期:晚白垩世与早第三世之间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藏南海槽强烈扩张,岗底斯地体与古亚洲大陆拼帖,这一演化过程中,近南北向的开裂与聚合交替发生。西部地区除老的坳陷盆地继承发育外,还产生许多山间或山前断陷。在挤压应力作用下,西部地壳明显收缩,为了达到均衡,远端发生北东向断陷,河西、阿拉善等地区的上侏罗-下白垩统半地堑的形成就是远端效应的结果。 (三)喜玛拉雅期 喜玛拉雅旋回以晚白垩世(或古新世)与始新世、始新世与

屋面防水做法和细部构造施工要求

屋面防水做法和细部构造施工要求屋面防水做法和细部构造施工要求提要:保护层施工:保护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绿豆砂应清洁、预热、铺撒均匀,并使其与沥青玛蹄脂粘结牢固 屋面防水做法和细部构造施工要求 一、屋面卷材防水施工 1、基地清理,符合要求,无积水; 2、找平层:基层与突出屋面结构(女儿墙、山墙、天窗壁、变形缝、烟囱等)的交接处和基层的转角处,找平层均应做成圆弧形。找平层宜设分格缝,并嵌填密封材料。分格缝应留设在板端缝处,其纵横缝的最大间距: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找平层,不宜大于6m;沥青砂浆找平层,不宜大于4m。 3、结合层处理。 4、卷材铺设:卷材铺贴方向应符合下列规定:屋面坡度小于3%时,卷材宜平行屋脊铺贴;屋面坡度在3%~15%时,卷材可平行或垂直屋脊铺贴;屋面坡度大于15%或屋面受振动时,沥青防水卷材应垂直屋脊铺贴,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可平行或垂直屋脊铺贴;上下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卷材的铺贴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卷材防水层上有重物覆盖或基层变形较大时,应优先采用空铺法、点粘法、条粘法或机械固定法,但距屋面周边800mm 内以及叠层铺贴的各层卷材之间应满粘;防水层采

取满粘法施工时,找平层的分格缝处宜空铺,空铺的宽度宜为100mm;在坡度大于25%的屋面上采用卷材作防水层时,应采取防止卷材下滑的固定措施。屋面卷材防水层施工时,应先做好节点、附加层和屋面排水比较集中等部位的处理;然后,由屋面最低处向上进。铺贴天沟、檐沟卷材时,宜顺天沟、檐沟方向,减少卷材的搭接。当铺贴连续多跨的屋面卷材时,应按先高跨后低跨、先远后近的次序。铺贴卷材应采用搭接法。平行于屋脊的搭接缝,应顺流水方向搭接;垂直于屋脊的搭接缝,应顺年最大频率风向搭接。叠层铺贴的各层卷材,在天沟与屋面的交接处,应采用叉接法搭接,搭接缝应错开;搭接缝宜留在屋面或天沟侧面,不宜留在沟底。上下层及相邻两幅卷材的搭接缝应错开,各种卷材的搭接宽度应符合规范要求。天沟、檐沟、檐口、泛水和立面卷材收头的端部应裁齐,塞入预留凹槽内,用金属压条钉压固定,最大钉距不应大于900mm,并用密封材料嵌填封严。卷材防水层完工并经验收合格后,应做好成品保护。 5、保护层施工:保护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绿豆砂应清洁、预热、铺撒均匀,并使其与沥青玛蹄脂粘结牢固,不得残留未粘结的绿豆砂。 (2)云母或蛙石保护层不得有粉料,撒铺应均匀,不得露底,多余的云母或蛭石应清除。(3)水泥砂浆保护层的表面应抹平压光,并设表面分格缝,分格面积宜为1m。 (4)块体材料保护层应留设分格缝,分格面积不宜大于100m,分格缝宽度不宜小于20mm。

绘制外墙身节点大样

作业2:墙体构造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墙体的细部构造,了解其相应作用。 2. 熟悉墙体与楼板的连接关系。 3. 熟悉墙体和楼地面的饰面构造层次与材料做法。 4. 熟悉墙身构造的设计要点和步骤。 5. 熟悉墙身大样图的识读,增强图纸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1. 勒脚、踢脚、防潮层、散水、窗台、过梁、圈梁等构造要点。 2. 墙与楼板的连接构造。 3. 墙体和楼地面饰面材料的选用与常用做法。 4. 墙体大样图的主要内容和标注。 二、工程设计条件 某三层混合结构住宅楼。层高为2800mm,室内外高差450mm,窗台距室内地面900mm高。 承重砖墙,其厚度不小于240mm。 楼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圈梁,楼板厚100mm。 采用木门窗。 内外墙均做抹灰饰面。 楼地面做法、散水(明沟)自定。

设计中所需的其它条件自定。 三、设计内容和深度 用一张竖向Α3图纸,以铅笔绘制。按建筑制图标准,绘制外墙身节点详图,如图1-1所示。要求按顺序将节点详图自下而上布置在同一垂直轴线(即墙身定位轴线)上,标注定位轴线及编号圆圈,标注墙体厚度(在轴线两边分别标注)。 详图编号:画完该节点详图后,在详图的右下角画详图编号圆圈,然后在编号圆圈的右侧注写详图比例。 图1-1 外墙身节点

内容及要求 1.节点详图1——墙脚和地坪层构造(比例1∶10) 画出墙身、勒脚、散水或明沟、防潮层、室内外地坪和内外墙面抹灰,剖切到的部分用材料图例表示。 (1)用引出线注明勒脚做法,标明勒脚高度。 (2)用多层构造引出线注明散水或明沟各层做法,标注散水或明沟的宽度、排水方向和坡度值。 (3)表示出防潮层的位置,注明做法。 (4)用多层构造引出线注明地坪层的各层做法。 (5)标注室内外地面标高。 2、节点详图2——窗台构造(比例1∶10) (1)画出墙身、内外墙面抹灰、内外窗台和窗框等。 (2)用引出线注明内外窗台的饰面做法,标注细部尺寸,标注外窗台 的排水方向和坡度值。 (3)用多层构造引出线注明内外墙面装修做法。 (4)标注窗台标高(结构面标高)。 3、节点详图3——圈梁和楼板层构造(比例1∶10) (1)画出墙身、内外墙面抹灰、圈梁、窗框、楼板层等。 (2)表示出圈梁的断面形式,标注有关尺寸。 (3)用多层构造引出线注明楼板层做法。 (4)标注踢脚板的做法和尺寸。 (5)标注圈梁底面(结构面)标高和楼面标高,注写图名和比例。

文章常见的结构样式 开篇及结尾方法

文章常见的结构样式开篇及结尾方法 1.横式结构 横式结构就是把一组属于不同类别,但有内在联系的事物或景象.按照差不多相同的句子结构排列在一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主体部分几方面的内容一般是并列关系,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排列顺序,或从主到次,或由浅人深。或时间上的先后等。 如一位考生在写《爱笑爱哭的我》时,在第一部分用一组排比句,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然后一转,指出自己的“爱笑爱哭”的特点。然后,文章主体部分均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分两层分别写爱笑和爱哭。最后一部分,再次总结自己的这一特点。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就是采用了横式结构。 2.纵式结构 纵式结构指文章的层次以事物的纵向发展、延伸进行安排的一种结构形式。一般用来表现事物的历史过程。 在说明文中.纵式结构常用于说明事物的过程、程序,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叙述了景泰蓝这一手工艺品的工艺流程。介绍了景泰蓝由制胎到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全部的操作工序;在议论文中,纵式结构表现为用显示历史进程和今昔变化的事实为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结构;在记叙文中,纵式结构表现为通过过程的叙述来写人、叙事、写景,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即以回忆幼年、外出求学和参加革命等不同时期母亲的表现与经历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材料,赞扬了母亲的品德,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 用纵式结构来写记叙文的优点是线索集中,中心突出,事件发展有一个过程,容易产生高潮,往往可以使故事一波三折。委婉曲折。因此.这种结构模式往往在考场作文中使用较多,是记叙文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法。它的特点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进程和材料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来安排写作的顺序。如优秀作文《用掌声撑起一片蓝天》一文中所叙述的故事。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而伤心落泪的小女孩,在无人的角落唱完一支歌即将回到绝望中时,忽然听到了“啪啪”的掌声:事情的发展——第二天及后来.老人仍在原地笑容满面地倾听小女孩的歌唱;事情的高潮和结局——十年后小女孩成了当红歌星的顺序来记叙的。 3.转折式结构 一篇题为《走近那张“牛皮癣”》的中考优秀作文是这样写的:在爱护环境的整治活动中,三个不同年龄的人对一张“牛皮癣”相同的态度——清掉了其他“牛皮癣”但保留了一张“牛皮癣”:这不由让人惑由心生,为什么呢?作者层层设悬.至结尾才一笔带出原因——那张纸片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寻母启事。至此。情感似井喷突然爆发,原来三人都是被这张纸片感动而未去消除。 这种安排文章的结构模式,就是转折式。这种结构模式。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上,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运用转折式结构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符合生活真实。巧合能使作品引人入胜,但要注意情节的真实性,符合人物性格,使文章的内容显得真实可信。 (2)要有利于表现主题。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我们构思巧合时应在情节的安排上多下工夫。比如.有位同学为反映父子之间思想逐步沟通的过程.描写父子俩不约而同地爱上了对方爱唱而自己原先不愿听的歌曲。通过这一巧合,生动地揭示了两代人需要沟通、理解才能消除代沟的主题。 (3)文章前面的蓄势要充分。蓄势的目的是为了下文的陡转.所以一定要达到相当的效果累积。当读者的心情相当急切时,再道出事情的原委和真相。

屋面细部构造做法

屋面细部做法:屋面保温层、找平层的铺抹应从出水口位置拉放射线认真找坡,做到分水线清晰明快(平屋面排水坡≥2% 屋面工程细部做法 1、找坡 屋面保温层、找平层的铺抹应从出水口位置拉放射线认真找坡,做到分水线清晰明快(平屋面排水坡≥2%,在靠近檐沟、天沟500毫米范围内坡度加大为5%以上)。屋面突出部分、转角处的找平层应随保温层做成平缓的半圆弧(R≥150mm),且表面要平滑。 2、分格缝 ⑴距女儿墙面200mm沿四周留全长伸缩缝,缝宽度为20mm,用防水油膏填缝。 ⑵找平层纵横向以6米左右设分格缝,缝宽20毫米,缝内填塞1:2沥青砂浆(宜掺适量滑面粉),勾抹烫压平整,在其表面再用油膏嵌缝。做完找平层后应结合必要的养护进行局部淋水试验。以检查有无积水现象。 ⑶若屋面铺贴面砖,对应找平层分格缝进行留设,在防水油膏嵌缝前,必须在分格缝两侧粘贴20mm宽胶带纸,保证油膏嵌缝顺直、不污染。要求分格缝内防水油膏上表面低于屋面砖顶面2mm,以防夏季高温防水油膏向外流淌或向上鼓胀。 3、屋面地漏 按下图所示,天面地漏周围直径500mm范围做斜水坡度,地漏周围留设20mm宽缝隙,用防水油膏填嵌密实。 4、排汽道、排汽孔 为保证屋面保温层、基层干燥,防止卷材起鼓,屋面采用排汽屋面。 ⑴排汽道纵横连通,间距纵横向各6m,排汽道宽度为100mm,中间填塞粒径30-50mm 的炉渣块(筛出粉粒及小碎粒),其上覆盖一层宽300mm的普通石油沥青油毡,以防止抹基层找平层时砂浆流入炉渣空隙中堵塞排汽道。在排汽道上部基层上留宽20mm的分格缝,缝内嵌填沥青防水油膏。

⑵排汽道纵横交叉处设置排汽孔,采用Φ42镀锌钢管,上口做防雨帽,下部开Φ8孔,底部焊Φ10钢筋支腿,埋入保温层中。排汽孔外壁做增强附加防水层,防水卷材上口用金属箍卡牢,并用硅酮密封膏密封。 5、泛水细部 ⑴屋面防水层与女儿墙交接阴角位置做圆弧角,圆弧的半径为150mm。要求施工前,试先做好圆弧模具,施工过程必须做灰饼和圆弧冲筋,确保弧度平顺一致。 ⑵防水层往女儿墙身做高≥250mm,对防水层收头做好保护。泛水收头应根据泛水高度和泛水墙体材料确定收头密封形式;砖墙上的卷材收头可直接铺压在女儿墙压顶下,压顶应做防水处理,见图1;也可压入砖墙凹槽内固定密封,凹槽距屋面找平层最低高度不应小于250mm,凹槽上部的墙体应做防水处理,见图2;混凝土墙上的卷材收头应采用金属压条钉压,并用密封材料封严,见图3。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第21卷 第2期 2000 西北地质科学 NORTHWEST GEOSCIENCE Vol.21,N o.2 文章编号:1004-7786(2000)02-0057-07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戴俊生1,曹代勇2 (1.石油大学资源系,山东 东营 257062;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100083) 摘 要:盆地构造样式及展布规律研究是盆地构造研究的基础,对确定构造圈闭类型,指导油气 勘探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各种资料综合分析,将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归为14种基本类型,即生 长逆断层、单冲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反冲构造、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滑脱褶 皱、断鼻构造、裂陷伸展构造、局部伸展构造、斜坡带和横向构造变换带。从动力学背景、基底 卷入性、级别划分等方面讨论了构造样式的基本特征。对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类型和展布的 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构造样式;构造圈闭;柴达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P45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南邻昆仑山,北接祁连山,西北界为阿尔金山,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亚洲中轴构造域〔1〕。是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特征具有明显地三分性特点,北部祁连山前地区以冲断构造为特征,称北部块断带。南部昆仑山前地区也表现为冲断构造,称昆北断阶带。中部发育巨厚的中新生界,以褶皱构造为特点,称为中央坳陷(图1)。 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构造演化阶段等因素的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具有自身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不仅对揭示该盆地的构造特征和认识同类型盆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确定构造圈闭类型指导油气勘探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构造样式的基本类型 在揭示柴达木盆地基本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从油气勘探的需要出发,主要考虑与油气藏密不可分的正向局部构造和断层,强调构造样式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各种资料综 收稿日期:1999-11-22 修回日期:1999-12-20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油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编号:970208-02-02) 作者简介:戴俊生(195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教学及科研.

建筑屋顶构造解释

第一节坡屋顶构造 一坡屋顶的承重结构 1 承重结构类型: 横墙承重:适用于开间为4.5m以内、尺寸较小的房间,如住宅、宿舍、旅馆等建筑。 屋架承重:多用于要求有较大空间的贱种,如食堂、教学楼等。 梁架承重。:我国的传统结构形式,可以简称为木框架。 坡屋顶的承重结构类型 (a)横墙承重;(b)屋架承重;(b)梁架承檩式屋架 2 承重结构构件: 1)屋架 屋架形式常为三角形,由上弦、下弦及腹杆组成,所用材料有木材、钢材及钢筋混凝土等。木屋架一般用于跨度不超过12m的建筑;将木屋架中受拉力的下弦及直腹杆件用钢筋或型钢代替,这种屋架称为钢木屋架。钢木组合屋架一般用于跨度不超过18m的建筑;当跨度更大时需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架或钢屋架。 2)檩条 檩条所用材料可为木材、钢材及钢筋混凝土,檩条材料的选用一般与屋架所用材料相同,使两者的耐久性接近。 3 承重结构布置 坡屋顶承重结构布置主要是指屋架和檩条的布置,其布置方式视屋顶形式而定[见图屋架和檩条布置]。

屋架和檩条布置 (a)四坡顶的屋架;(b)丁字形交接处屋顶之一;(c)丁字形交接处屋顶之二;(d)转角屋顶二平瓦屋面做法 坡屋顶屋面一般是利角各种瓦材,如平瓦、波形瓦、小青瓦等作为屋面防水材料。近些年来还有不少采用金属瓦屋面、彩色压型钢板屋面等。 平瓦屋面根据基层的不同有冷摊瓦屋面、木望板平瓦屋面和钢筋混凝土板瓦屋面三种做法。 (一)冷摊瓦屋面 冷摊瓦屋面是在檩条上钉固椽条,然后在椽条上钉挂瓦条并直接挂瓦。这种做法构造简单,但雨雪易从瓦缝中飘人室内,通常用于南方地区质量要求不高的建筑。 (二)木望板瓦屋面 木望板瓦屋面是在檩条上铺钉15~20mm厚的木望板(亦称屋面板),望板可

屋面细部构造

13 细部构造施工工艺标准 13.1 总则 13.1.1 适用范围及要求 本章适且于卷材防水屋面、涂膜防水屋面、刚性防水后瓦屋面、隔热屋面的天沟、檐沟、檐口、泛水、水落口、分辑变形缝、排汽管道、伸出屋面管道等防水构造。防水节点应一建筑结构特点、环境状况,考虑屋面因材料、结构、温差、。和振动等因素产生的变形,采用节点密封、防排结合、刚柔王多道设防的做法满足基层变形的需要,确保节点设防的可靠性. 13.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1)《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一2002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1 3. 2 术语 (1)满贴法: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与基层采用全部粘结的施工方法。 (2)空铺法: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与基层的周边一定宽度内粘结,其余部分不粘结的施工方法。 (3)点粘法:铺贴防水卷材时,卷材或打孔卷材与基层采用点状粘结的施工方法。 13.3 基本规定 (1)屋面的天沟、檐口、檐沟、泛水、水落口、变形缝、伸出屋面管道等部位均应进行防水增强处理。 (2)用于细部构造的防水材料,虽然品种多、用量少,但其作用

非常大,应按照有关材料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13.4 施工准备 13.4.1 技术准备 做好不同细部构造施工技术措施。 13.4.2材料要求 (1)用于细部构造处理的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和密封材料的质量,均应符合设计及《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2002)有关规定的要求。 (2)材料进场后,应按《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2002)附录A、附录B的规定抽样复验,并提出试验报告不合格的材料,不得在屋面工程中使用。 (3)进场的防水材料必须存放在通风、干燥处,溶剂型材料存放和施工必须有防火设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