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整理(上海华师大版)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整理(上海华师大版)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整理(上海华师大版)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整理(上海华师大版)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西亚)。

苏美尔人——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楔形文字(“钉头文字”)。

《汉穆拉比法典》

历史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影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内容: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二课古代埃及

地理位臵——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

统治模式——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君主专制: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强化王权神授,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控制所有的军队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金字塔

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

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年以前

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三课古代印度

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曾用种姓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

首陀罗

四大种姓集团特征——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

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力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

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

时间——公元前6世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地点——古代印度

创始人——悉达多

经典——大藏经(由经藏、律藏、论藏组成)

发展——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

开始向城外,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四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中美洲——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

南美洲——印加文化

玛雅文化:(“美洲的希腊”)

农耕——培养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六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希腊的城邦:

时间——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形成

特征——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

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

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以其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

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起

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的两个里

程碑

梭伦改革——打破血缘门第,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克利斯提尼改革——制定陶片放逐法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开创了“伯里克利时代”

意义——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制度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然而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力,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制度被排斥在外第七课希腊古典文化

史诗与戏剧——《荷马史诗》——很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

反映出BC11世纪至BC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哲学与史诗——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也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

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

第八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罗马共和国(意大利半岛)——BC509年,罗马城邦实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

和国时期

罗马共和国实行贵族寡头政治——执行官元老院公民大会

罗马确立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高度集权化的军事强人政治罗马帝国——屋大维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元首政治”是一种表面上维持着共和制形式的君主专制,“元首”实际上就是无君主名义的君主

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起两河流域、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南非,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

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和

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新、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西欧古代历史终结和中世纪开始的标志

第九课罗马法体系

古代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拥有堪称古代世界最为完美的法律体系

“十二铜表法”

时间——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

地位——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内容——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

实质——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意义——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制精神

明文公示、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

从法律条文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第十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兴起——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创始人——穆罕默德

经典——《古兰经》

第十一课奥斯曼帝国

建立——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亲率大军攻陷君士坦丁堡

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不久便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改变了其统治下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狗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地区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

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十二课封建制度

时间——5世纪—15世纪

产生——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罗马帝国时期萌生封建制因素——隶农制

日耳曼人的氏族制

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

基本特征——农奴劳动

地主剥削

采邑改革

定义: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王国陷入分裂状态

时间: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中世纪的庄园

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是庄园领主。

庄园最初普遍采用劳役地租。

14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的渗透,导致领主自营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复兴的时间——11世纪开始

原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手工业者和商人居于交通便利之处。

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利诱之下为最初的城市居民提供庇护。

城市特征——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

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瘟疫蔓延

等级君主制

背景——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

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时间——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与会者——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

特征与进步性——1.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

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重要特征之一)(?)

2.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

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3.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

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代表——1265年召开的英国会议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

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领导人:林则徐 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 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一“修约”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 1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四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单元核心概念: (1)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 (3)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B) 1、形成背景: a、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 c、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 2、形成时间: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影响: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的背景)(A) 1、时代背景: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主要货币需求增加。 2、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传播基督教。 3、客观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4、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简况(A)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a、积极方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b、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教案-华师大版高三历史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租借的设立、管理,分析“国中之国”的涵义;了解晚清至民国华界市政的变化,分析租界对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客观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租界的建立、机构及特权等内容的学习,理解“租界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的涵义;通过自晚清至民国上海华界市政的规划与实施内容的学习,理解“上海引领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涵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上海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回顾,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晚清华界的市政;清政府颁布的自治章程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评价租界的出现。 【教学过程】 导入:鸦片战争对上海的影响 《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随后英、美、法等国先后在上海设立租界,从此上海有了租界与华界之分。 1.“市政”的含义 市政,从字面上讲,市指城市,政指政治和行政。 广义的市政: 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租界的含义 租界:旧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大城市以租借名义强迫划定的有其管理的区域。 公共租界:旧时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大城市以租借名义强迫划定的共同管理的区域。 3.华界的含义 在中国土地上有中国人居住和管理的区域。 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1.上海开埠: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屈辱地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 2.租界的市政 (1)租界产生的依据和标志 A.依据:1845年11月,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 B.标志:《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 a内容:具体规定了上海西人居留地的租地方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则等内容。 b影响:宣告上海第一个租界——英租界的辟设,而美、法两国紧随英国之后相继辟设租界,从此上海有了租界与华界之分;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问题:上海租界的历史从何年何事开始?何年何事结束? 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第一个租界英租界的辟设——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宣布全部收回在华租界和租借地。 问题:为什么当时清政府官员对于租界的设立仅持使其(西人)“不骚扰居民”,免生事端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

第一课 古代两河流域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楔形文字(A);《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B)一、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古代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流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合于发展农业耕作。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 1、法典的特点:法典严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通过严刑峻法全面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法典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法典是以神的名义进行颁布的,保留着原始习惯法的遗风;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法典的历史价值: (1)法学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史料价值: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考试内容及要求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A);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象形文字与纸草(A) 一、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量,适合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居住。 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拥有对全

高中历史第四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资本原始积累: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英国圈地运动典型途径之一。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百年战争及影响 (1)百年战争: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2)影响:百年战争深刻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进程。英国无力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专注自身事务,民族意识明晰;法国在共同抗击入侵者的斗争中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这一切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和基本要素 (1)时间:15世纪末英法形成民族国家 (2)基本要素: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前提;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是民族国家形成的经济动力;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增加了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3、15世纪下半叶英法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1)变化:由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2)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百年战争及玫瑰战争后,英法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寄望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概况和影响 (1)背景: 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贸易逆差;《马可·波罗游记》刺激引发的寻金热;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通道,西欧各国不得不开辟新的航路;科技的进步创造了新航路开辟的技术条件(多桅帆船、地圆说、航海仪等)(客观条件)。(2)概况: 时间国家人物航线 15—16 葡萄牙王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1、原始农耕: (1)诞生的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2)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3)中国早期农业特征: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 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4)意义:1)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 的经济变革;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3)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代表: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特征:共同耕作、平均 分配,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2、炎黄传说: 在华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皇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 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3、中华文明的起源: 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主要在今河南)。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文献中的夏文化(公元前21世纪)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2、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 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纸上之材 料与地下之材料相互印证,历史二重证据法) 特征:1)在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两类类似宫殿的遗迹,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 很明显。2)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只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家畜。3)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 器。 意义: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 印证成为信史。(历史多重证据法) 信史:多元互证,孤证不立 2、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文献)和地下之新材料(考古遗迹)互相印证。 3、方国联盟: 特点: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 或依附于商。 商王朝国家的体制: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 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甲骨卜辞中称直接管辖的区域为“大邑商”或“天邑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四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一)练习与测评 1、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获得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具有重大改进;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生产和流通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2、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语),怎样理解这是一段“血和火”的历史?并请列举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答: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始于15世纪末,一般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的,充满了残酷的剥削,所以马克思称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西欧主要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在国内是:强制剥夺农民土地,并借助国家立法迫使失地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在国外是: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方式。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练习与测评 1、简述近代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答:(1)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2)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领土的统一是政治因素;(3)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的交流,这是经济因素;(4)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是文化因素。 2、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哥伦布《航海日志》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材料所述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他航海探险的动机还有哪些? 答:⑴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必须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而且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 ⑵材料中所述哥伦布的目的是“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他的其它动机是掠夺梦寐以求的黄金、白银、香料等。 2、请为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制作一张表,以展示他们的航海历程。 根据书上大字内容整理归类,仅供参考: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 (1)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2)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 2. 二里头考古发现(C)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 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商代人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 甲骨文(B) (1)甲骨文的定义: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 (2)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甲骨卜辞、后世文献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系列考古资料,几种性质的史料多重印证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4. 二重证据法(D)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首创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证新释。 二重证据法让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 西周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功效;(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3.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C) 周公为维护封邦建国的新局面,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权利义务。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最深刻]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井田制。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中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②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5课英国革命 一、议会与国王的斗争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B) a、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A) 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1、光荣革命(A)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启蒙运动(17~18 ..) .....世纪 一、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A) 1、17世纪的英国:霍布斯、洛克等。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 鸠、卢梭、狄德罗等 (a)孟德斯鸠:(分权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b)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 (c)卢梭: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二、批判君主专制: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 .....”;孟德斯鸠主

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 直接民主 ..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三、宣扬自由和平等(B) 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 四、影响: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 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统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一、独立战争的进程 1、独立战争开始标志: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2、《独立宣言》(A)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 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 二、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B) 1、确立: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利,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2、意义: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法国大革命

高中历史二三分册 纵向整理(上海华师大版)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原始农耕: 发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生产方式: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特点:南稻北粟同时出现 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姜寨遗址) 夏朝(BC2070—BC1600)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特点:具备国家基本特征;——军队和监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建立官制,制定刑法。社会性质: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 考古: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二重证据法:考古资料、文献记载 商朝(BC1600-BC1046) 制度:内外服制 信史: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文字: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用来记载占卜情况 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乐器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木器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西周(BC1046-BC770) 制度:封邦建国体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井田制,方式——土地轮作制 周公——礼乐制度,“敬天保民”思想 社会大变革与百家争鸣(春秋:BC770-BC476 战国-BC476-BC221) 社会大变革 背景:连年征战,社会动荡 经济领域:铁制农具与牛耕技术 推行奖励农耕军功政策 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政治领域:内政改革——趋同,为统一奠定基础 施行耕战并重政策 富国强兵为目标 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背景:社会转型时期,“士”最为活跃 代表:儒家——“仁”“礼”“仁政”——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法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受到当时当政者的欢迎),提倡专制独断、

严刑峻法(消极)——韩非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哲学有重大影响)——老子,庄子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BC221—BC206) 秦的统一 客观因素:区域性统一 内政改革出现趋同倾向 地处要塞,开化较晚,风气淳朴 *人民渴望统一 *经济发展——人民的辛勤劳动 主观因素:商鞅变法 重视选拔人才 法家改革 兼并战争 中央集权体制 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 内容: 制度:中央——三公九卿——丞相(行政,百官之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地方——郡县制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 政治:建造驰道与直道 军事:建筑长城、开边移民 思想:焚书坑儒 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灭亡 1、表现:徭役繁重,过度征发民力,大兴土木 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 赋税沉重 2、未及时调整治国方略 3、宫廷斗争 4、文化专制,将士人推到对立面 5、六国臣民故国之思,未能在短期内归属秦朝统治 BC209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刘邦项羽起义(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楚胜),四年楚汉战争(BC206-BC202)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西汉:BC202-9) 汉承秦制: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分册完整版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 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 计划,敬请原谅。2015年1月起本资料的所有权利转交给第二修改作者黄珍妮。 第一分册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A】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西亚)。 东:伊朗高原西:阿拉伯大沙漠北: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 大致与今伊拉克共和国相当。 苏美尔人(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A】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汉穆拉比法典》: 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影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价值/评价①) 内容: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评价: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价值/评价②) 特点:①神明裁决②同态复仇③保护私有财产④严刑峻法⑤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第二课古代埃及(尼罗河) 【A】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A】统治模式: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绝对权威,自奉为神或者神的后裔。 君主专制: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强化王权神授,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控制所有的军队。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A】金字塔: 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A】象形文字: 时间:公元前3500年以前。 材料工具: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灭亡原因:复杂难懂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 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②遗存内容:宫殿式建筑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③社会特征: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3.二重证据法:①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提出者为王国维。②内容: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内外服制:①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信使)的王朝,建立于BC16世纪,都城殷,建立者汤。②信使:文献+考古资料+甲骨卜辞。③“内服”(大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四方)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④夏商周:三个并列的部落,三个更替的王朝。 2、青铜时代:①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②特征:主要是礼器(兼有炊具);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③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④商朝经济:农业(石器木器等农具);耨田(施肥技术进步)。⑤风气:饮酒极盛,致政治腐败。⑥信奉鬼神,卜辞极盛。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四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1、马克思曾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结合课文中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公司的实例,说明股份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首先,股份制具有极大的资本积聚功能,特别是能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单个资本所无法实现的诸如修建铁路等耗资巨大的工程。如:1825年修建的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需高达10万英镑的投资,当时没有一个企业或个人能独立承担,于是组建了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公司。公司通过发售股票的办法,筹集了所需的巨额资金,并在短短一年中完成了铁路建设,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其次,股份公司中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还有利于按市场规律实行生产资源和资金的优化组合。 所以,股份制解决了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产力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这一关键问题,推动了经济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由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所等构成的股份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2、为什么说现代工厂制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首先,现代工厂制度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出现的。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机械化生产。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到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其次,现代工厂制度适应了机器大工业的需要。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其他经营管理的规章,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使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所以,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一)练习与测评 1、下面是1839年英国政府蓝皮书记载的斯皮特菲尔兹一个丝织工的证词,阅读后回答问题。 问:“你有孩子吗?” 答:“现在没有了,以前有两个,都死了,谢上帝开恩!” 问:“你是说对孩子的死亡感到满意吗?” 答:“正是这样,谢谢上帝!我因此卸下了养育他们的重担;他们呢,可怜的东西,则免除了尘世间的许多苦难。” 你如何理解这位丝织工的回答? 这位丝织工的回答反映了在工业时代初期英国工人的悲惨境遇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首先,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无法承担养育子女和家庭的重任。 其次,资本家为取得高额利润,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工人的妻子和儿女与成年男人干一样的活,却拿着更为低廉的工资,处境更加悲惨。 第三,工人无法生存必然起来反抗,劳资矛盾极为尖锐,将影响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四,工人的斗争将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相关的社会立法的出现与完善,促进社会的公正、公平。 2、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这样总结: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然而并没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面对工业社会初期的社会矛盾,各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作用如何? 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首先从工厂法开始,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和社会救济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作用: 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高中历史 4.15《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教案 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

高中历史 4.15《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教 案华东师大版第六分册 第15 课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教案回顾:世界市场的形成: 开始形成: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亚、非、拉等地区成为西欧资产阶级疯狂掠夺金银财货和获取廉价原料的狩猎场(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初步形成:18 世纪60 年代发生的工业革命,进一步刺激了对这些地区的原料需求和商品销售。火车和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和普及,加快了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标志:伦敦逐渐成为世界金融贸易的中心。 影响: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不断扩大,先进科学技术广泛传播。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打开门户,卷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一些国家则改革政治与经济结构,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完全确立:20 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特点: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加强,全球贸易体系初步形成。 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分工初步显现经济全球化启动:(具体表现为)其中,欧美工业国是主要的工业品生产地与资本输出国,亚、非、拉农业国沦为它们的经济附庸、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 与此同时,世界已无“世外桃源”。 19 世纪末掀起的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狂潮让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被迫卷入国际政治漩涡。 加快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全球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 表现:1948 年,由23 个国家签订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多边贸易协定。 深入发展: 到80 年代,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表现: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在此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 WTO)于1995 年宣告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大力增长。 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之日起(20 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经济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知识整理

第六分册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

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第五篇人口 专题16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出生死亡)+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0‰=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0‰=迁入率-迁出率 人口增长率=(机械变动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总人口*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 世界人口的发展: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 工业革命后至二战——增长加快 二战后——迅速增长 ·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 工业化之前:人口低增长阶段 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增长缓慢工业化初期:人口高增长阶段 特征: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 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增长加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阶段) 工业化中后期:人口增长率下降阶段 特征: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中国处于这个阶段) 后工业化时期:低增长阶段 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处于这个阶段) 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死亡率有所回升(老龄化的直接表现) 一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缩小

·人口构成: 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 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通常以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人口出生的性别比约为103~107。 ·人口金字塔: 是一种可以形象、直观地同时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图形。分类:增长型(发展中国家)、稳定型和缩减型(发达国家) 增长型:底座宽大,塔顶窄小,少年儿童和青年比重大,人口高增长 稳定型:除塔顶人口逐步缩减外,其余各年龄段的数值相近 缩减型:底座收缩,少年按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 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于或大于7%直接表现:死亡率回升、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不再扩大或趋于萎缩人口严重老龄化:等于或大于10%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出现老龄化现象) (欧洲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洲)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答案____电子版

第一单元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基础练习 1.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瓦窑堡抗日民族2.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3.C 4.D 5.C 6.B 7.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l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任举四例)。 二、拓展练习 8.(1)西安事变;1936年。(2)对张发动西安事变目的看法的矛盾;是和平解决还是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即“杀蒋”还是“放蒋”。(3)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是由其各自利益决定的(可引用材料中的史实加以证明);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围绕“杀蒋”和“放蒋”展开,可见,国内和国际矛盾相当复杂;中共在处理西安事变时,起到了关键作用,最终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基础练习 1.平型关李宗仁台儿庄2.太平洋缅甸3.B 4.A 5.D 6.C 7.B 8.(淞沪会战)1937.8—11 太原会战(1937.9—11) 徐州会战(1938.1—5) (武汉会战)1938.6—10 二、拓展练习 9.(1)淞沪、太原、徐州及武汉;台儿庄战役。(2)1937年,洛川会议确定人民军队的战略任务是,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之后,八路军开辟了晋察冀、晋绥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3)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重要战场。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企图。消耗了日本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方针,正面战场的战局对中国抗战形势不利。(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全民族统一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是完整的抗日战争。尽管当时的中国各阶级、政党、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分歧,但在抗日救亡这个共同目标上,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基础练习 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2.8 15 台湾3.D 4.D 5.C 6.B 7.B 8.D 二、拓展练习 9.(1)《马关条约》;1895年。(2)南宋时台湾与大陆就有隶属关系;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台湾正式归属中央。(3)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对日宣战布告》、《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条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