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专家笔谈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金敬善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 100010

〔作者简介〕 金敬善,浙江省临海市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62年

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生化专业,并分配到北京市中医研究所生化室从事

中西医结合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对脾虚证的实质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

究,取得省、部级成果奖1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现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

生化室主任,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

员,北京市生化学会医用生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1988年北京市

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关键词 脾虚证; 动物,实验; 模型

从事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已有20多年,从最早的大黄致慢性腹泻模型,到最近常用的病证结合模型,虽然思路不同,方法各异,但有一点应该肯定,各种模型在脾虚证实质研究的不同时期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简要介绍各类脾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以供同道们参考。

1 根据中医理论复制动物模型

111 泻下法制脾虚证动物模型

用泻下法致脾虚是脾虚证模型最常用的造型方法,其中,绝大多数为苦寒泻下法。苦寒泻下法中最常用药物为大黄、芒硝、番泻叶、大承气汤、蓖麻油、玄明粉等。大黄脾虚模型是我国最早的脾虚模型之一,应用时间长,比较普及,并积累了较多的实验研究资料。

常用造模动物有昆明种小鼠、W istar大鼠、叙利亚种金黄地鼠、兔、驴等。大黄、芒硝等中药以水煎剂灌服,用药量16~52g (kg.d),造模时间一般为5~40d。造模后的动物常表现便溏、脱肛、肛门红肿、纳呆、腹胀、消瘦、四肢不收、毛枯槁、畏寒、活动频度下降、耐寒力降低、游泳时间减少、萎靡、倦卧、体重降低。有称应用玄明粉者体重升高,体温降低,或有死亡。此外,双耳发光强度下降,百会穴、双耳、双腋下、双天枢穴、双足三里穴体表温度下降,经穴体表电阻值下降,耳部发光强度失衡,这些变化与脾虚状态密切相关。

112 饮食失常法制脾虚证动物模型

这类脾虚证动物模型包括限量饮食脾虚模型、饮食失节脾虚模型、劳倦过度加饮食失节脾虚模型、劳倦过度加饥饱失常脾虚模型、饥饱失常脾虚模型、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脾虚模型等多种。常用造模动物有昆明种小鼠、W istar大鼠、SD纯系大鼠、兔、驴等。以破气苦降加饮食失节所致大白鼠脾虚证模型为例,W 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4组,即对照组、造模组、四君子汤复健组和自然恢复组。厚朴、枳实、大黄按3∶3∶2比例与散米混合,布包冷水浸泡30 m in,煮沸10m in,制成质量分数为100%煎剂,隔天灌胃于模型组动物,4m l (d?只),上下午各1次,喂药当日禁食,次日给足量食;对照组灌以同量蒸馏水,正常饮食,造模期42d。复健方法:炙黄芪、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按2∶2∶2∶2∶1比例煎煮,灌胃法同上,隔天灌胃于四君子汤组动物,自然恢复组灌以同样量的蒸馏水,二组均以正常饮食,复健期21d。结果模型动物造模8d出现体瘦;18d出现竖毛、毛枯不泽、懒动、耳色淡;30d见拱背、清便粘尾、反应迟钝、尾灰白,与对照组在外观上有明显差异,类似临床脾虚患者脾失健运,精微不生,不能充养皮毛四肢等所致的便溏、疲倦懒言、乏神嗜睡、消瘦、毛发不荣、舌淡、面白等现象。造模动物便溏出现较晚,

与单味大黄泻下致虚模型不同。用四君子汤复健需8d,而自然恢复组则需15d,其他症状体征恢复二组无显著性差异。此类脾虚动物模型多数出现较晚,继大黄致脾虚模型之后,应用较广泛。

113 证病结合脾虚证动物模型

包括脾虚溃疡型结肠炎动物模型、脾阳虚型腹水型肝癌模型、脾阳虚型实体型肝癌模型、脾阳虚型S180肉瘤模型、脾阳虚型肝损伤模型、脾气虚型创伤愈合模型、脾气虚型胃溃疡模型、脾阳虚型胃溃疡模型、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等多种。造模方法:先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或大黄煎剂灌胃法造成脾虚模型,再用病的造模方法。例如通过埋殖同种异体结肠抗原和注射异种结肠抗原两种方法制作大鼠脾虚溃疡型结肠炎模型;通过免疫损伤加饮用胆酸法(慢性萎缩性胃炎)和醋酸注射法(胃溃疡)制作大鼠脾虚型胃病模型;通过接种腹水型肝癌细胞(HA C)于腹外侧皮下接种6×106(或316×104、112×105、316×105)个细胞制作小鼠脾阳虚型腹水型肝癌模型;通过腋下皮下接种一块约2mm3的裸鼠原发性人体肝癌癌组织制造小鼠脾阳虚型实体型肝癌模型;通过接种S180瘤种制作小鼠脾阳虚型S180肉瘤模型;按115g kg剂量皮下注射体积分数为50%的四氯化碳花生油液制作大鼠脾阳虚型肝损伤模型;通过背部皮肤切去2c m×2c m皮块,深至深筋膜,形成创伤,术后观察21d,制作脾气虚型创伤愈合模型等。这类模型的特点是既有脾虚证的各种表现,又有病的体征,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陈小野教授认为有三方面意义:①使中医临床对疾病的辨证施治有相应的动物实验条件,特别是使中医辨证施治新药药理实验有相应证、病结合模型可采用;②克服中医动物模型研究虚化倾向,特别是避免中医动物模型难以实用的缺陷;③通过证病结合研究以求对疾病研究、证候研究取得进展。

证、病结合动物模型脾虚证的特点表现为便溏、乏力、体重明显减轻、消瘦、舌淡嫩苔少、胃粘膜颜色淡、小肠功能紊乱及实质损害、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及供给减少而致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障碍,胃壁等机体组织修复、分化功能障碍,胃体粘膜上皮DNA含量减少等。

证、病结合动物模型还有病的特征。例如脾虚型溃疡动物模型病的特征为溃疡修复上皮中酸性粘液明显增多,中性粘液减少,反映其分化障碍,上皮及肉芽组织生长不良,舌象呈舌根型化,可能也与营养不良有关,营养不良还会导致胃壁组织细胞防御能力下降,易损性增高。脾阳虚型腹水型肝癌模型病的特征为免疫功能低下,表现在无论是否去除粘附细胞,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对ConA反应明显低下。健脾理气合剂(党参、白术、茯苓、八月札)能减慢脾虚鼠移殖性肿瘤生长,肿瘤出现的潜伏期延长,小鼠一般情况良好,食欲增加、活动正常、恶液质出现晚等。脾阳虚型实体型肝癌模型病的特征为脾虚型肝癌肿瘤的S期细胞比例最高,增殖指数明显增高,血清甲胎蛋白浓度显著增高,经健脾理气合剂治疗后,以上三项指标均降低。脾阳虚型S180肉瘤模型病的特征为大黄造型后有典型的脾虚症状出现,例如溏泄、脱肛、纳差、消瘦、体重减轻、毛疏枯槁、移植性肿瘤生长快等,经健脾及滋阴药物治疗后对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脾阳虚型肝损伤模型病的特征为肝小叶结构紊乱、瘀血,炎细胞浸润;肝细胞明显肿大、浊肿、脂肪变、空泡变、坏死及肝糖原减少等;超微结构见肝细胞核中常染色质减少,线粒体基质密度下降,糖元颗粒大量减少;肝SDH活性、G262P活性明显降低;肝细胞核酸、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等。经和肝助脾饮治疗后,肝脏SDH、G262P 活性增高,肝细胞内核酸、蛋白质、糖元和能量合成增加,提高了肝细胞膜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了其抗损伤能力,体重显著恢复。益气健脾方能改善肝组织病变,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脾气虚型创伤愈合模型病的特征为动物在施行创伤手术时易于麻醉,创伤时出血较多,创伤愈合较迟,愈合程度较差,全血维生素C值明显降低,肉芽组织羟脯氨酸含量降低,术后2周创伤组织超微结构见成纤维细胞呈功能不活跃状态。经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后,体重增加,便清、毛枯不泽、粘尾等症状消失,伤口收缩较快,收缩幅度较大,创口愈合较早,且愈合较好;全血维生素C值显著增高,肉芽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增高;超微结构见成纤维细胞功能较活跃。

2 借用西药制作脾虚证动物模型

这类模型有利血平脾虚模型、新斯的明脾虚模型、环磷酰胺动物模型和胆汁氢氧化钠动物模型等。对用西药制作中医“证”的模型,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张启元等对制作中医“证”的动物模型提出8点意见:①模型设计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②要从中医临床症状出发,使动物模型呈现出类似临床的症状;

③由于中医注重整体,因此在制作模型时要保持机体完整,最好不经手术;④动物应在正常环境中生

活,勿处于应急紧张状况下;⑤如用药物引起某种症状制作动物模型时,最好不用西药,更勿用激素类药;⑥“证”的模型,应能用药物证治复健加以反证;

⑦要选用食性与人相近的常见的动物类群;⑧所选用的动物,应以其生活过程中亦会产生类似所研究的疾患为最佳。

3 讨论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脾虚证的实质,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开展实验研究是很必要的。借助动物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中医的理论问题,有着临床研究所不能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它可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按照预定的设计去做各种客观的观察及定量分析,即使对机体有害的因素也可进行研究。

当然,对于“证”的动物模型仍有争议,如何统一认识,目前还有困难。考虑到关于“证”的模型的探索为时尚短,这种争论是很自然的。即使是现代医学常用的各种疾病的动物模型,也和临床上人的情况有相当的距离,但这并不否定其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动物模型即使复制得和临床的“证”非常近似,也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承认,动物和人毕竟不同。动物实验中所证实的东西必须与临床结合起来分析才有参考意义。否则,很可能出现严重的错误,这也是现代医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更何况我们将其用于中医理论的研究。

(1999203208收稿)

胃镜与手术诊断胃癌的比较分析

熊汉华 苑 陵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武汉 430022

关键词 胃肿瘤; 内窥镜; 胃切除术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胃镜作为早期诊断胃癌的手段之一,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对1986~1997年间胃镜诊断为胃癌并经过手术切除、病理学诊断证实的757例病例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以本院外科胃癌切除术病例757例为研究对象,病例资料有术前本院门诊胃镜诊断报告、病理切片报告、术中描述(手术记录单)、大标本病理切片诊断等。757例均以日本欧林巴斯纤维胃镜及电子胃镜作形态学诊断,并经活体组织病理学诊断,确诊后由我院外科作手术切除,再将标本送病理检查。757例中男560例,女197例;年龄21~78岁,平均4915岁,21~30岁58例,31~50岁121例,51~78岁578例。

757例中胃窦癌387例(51112%),胃角癌194例(25162%),胃体癌84例(11109%),胃底癌5例(0166%),贲门癌35例(4162%),食管下段癌42例(5154%),十二指肠球部癌2例(0126%),幽门管癌3例(0139%),术后复发癌5例(0166%)。757例中744例术前胃镜确诊为癌,13例术前胃镜诊断为胃溃疡不排除恶变,确诊率达9813%,与文献报道相似[1]。

2 讨论

本组经过手术证实的757例中,13例胃镜诊断为胃溃疡,病理诊断结果为:腺癌3例,胃溃疡7例,炎性增生3例,但手术结果证实为胃癌。这可能是活检不准确(深度不够,组织坏死位置偏远)或患者延误了病情所致。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和提高认识,以提高诊断符合率。

757例中以胃窦癌为最多(387例),按顺序依次减少为胃角、胃体、食管、贲门、胃底、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可见凡在胃镜检查中发现胃粘膜有病变者,应一律作活检,且应尽量多取一些病变周围组织,以免漏诊。贲门及食管因容易出血不能多取组织,可加刷片作细胞学检查以增加诊断依据。

本组757例中<50岁者占179例,提示在内镜检查中不能忽视中青年人的消化道症状及粘膜病变,青年人胃癌有上升趋势[2]。本组男性560例,占7319%,女性197例,占2611%,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这也是在胃镜检查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变英,粟 彤,刘廉民,等120年间上消化道癌内镜检查结果分析1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4):240

2 田自然,许 乐,潘其英,等1青年人胃癌40例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1中华消化杂志,1994,4(3):147

(1999204220收稿)

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9-03-17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K J 2008B 318)[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33004[作者简介]王 寅(1981-),男,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 [文章编号]1000-2200(2010)02-0206-03 综 述 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研究进展 王 寅 综述,王洪巨 审校 [关键词]应激,心理学;动物模型;大鼠;综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 39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应激因素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得到广泛重视。心理应激触发机体产生的生理学效应包括急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引发炎症反应过程。因此,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心理应激动物模型在医学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用于临床药物的筛选和评价,并且通过这些慢性心理应激动物模型了解临床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生、发展以及对疾病的预后评估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对于心理应激模型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将主要的几类心理应激动物模型及其评价方法作一综述。 1 慢性抑郁型动物模型 抑郁是一种以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行为迟缓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同时可伴有睡眠减少,体重降低等躯体症状。1.1 模型制作 1.1.1 慢性温和的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 ic m ild stress ,C M S) 由K atz 等 [1] 于1981年创立,但缺点较多,如过强的 应激刺激常导致动物死亡。由W ill ner 等[2-3] 对其进行改 进,是目前应用和研究较多的一种抑郁症模型。让大鼠在2~4周内每天经历一种不愉快的轻度应激,包括冷水游泳(4 ,5m i n),电击(电流强度1.0mA,频率1次/分),热环境(45 ,5m in),日夜颠倒,闪光刺激(频率3次/分),禁食,禁水,夹尾(1m in)等刺激。每种刺激形式不连续2天出现,形成一种CM S ,避免动物对同一种刺激产生适应。1.1.2 束缚应激模型 慢性束缚模型[4-5] 是将动物限制在 一个狭小的容器内(直径5cm ,长20cm ),使动物产生无助 或抑郁,每次刺激时间约1h 。 1.1.3 行为绝望(behav i oural despair ,BD )模型 亦称之为 强迫游泳模型 (f o rced s w i m m i ng test ,F S T ),由Porso lt 等1977年建立,被R enard 等[6-7]应用,是将大鼠(或小鼠)置入盛水的环形玻璃缸内强迫游泳。动物最初在水中拼命游动、挣扎,试图逃脱,随之感到逃脱是不可能的,便不再挣扎和游动,仅将头部露出水面,肢体漂浮,维持一种不动状态,称之为 BD 。由此衍生出小鼠的悬尾模型(tail suspension test ,T ST ),是将小鼠尾部悬挂,悬尾小鼠为克服不正常体位而挣 扎活动,但活动一定时间后,出现间断性不动,显示 绝望 状态[7-8]。 1.1.4 其他类型 如药物诱发的抑郁模型[9],孤养模型[10]等抑郁模型。 1.2 模型行为评分 目前尚无公认的经典测量抑郁情绪的测验,在各种抑郁模型动物中主要通过以下试验测量抑郁水平:多用敞箱试验[1]进行行为测评,表现为大鼠自发性探究行为明显减弱,运动能力降低。体重减轻、性行为减少、血浆中糖皮质激素升高,睡眠周期紊乱。同时发现老鼠天生偏好糖水的兴趣下降,运用糖水消耗试验测定24h 饮用1%蔗糖溶液的量,若糖水消耗显著降低,表示抑郁模型造模成功[2]。1.3 模型评价 上述抑郁模型可用于抗抑郁药物的筛选及抑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因其采用的刺激因子类似人在生活中经历的应激事件强度,较好地模拟了人类快感缺乏、兴趣降低这一核心症状,并且模型稳定持久,作为抑郁应激模型是理想的。2 焦虑动物模型 焦虑是事先知道但又不可避免的、即将发生的应激性事件引起的一种预期反应,以恐惧、担心、紧张等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同时伴心悸、多汗、手脚发冷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核心症状为担忧。2.1 模型制作 2.1.1 间氯苯哌嗪(mCPP)诱导焦虑的明暗箱模型 1998 年B ilke -i Go rz 等[11]建立了W istar 大鼠mCPP (2.5m g /kg)诱导焦虑的明暗模型,焦虑症状是通过对动物进入明箱的次数明显减少表现的。谭德讲等[12]用ddy 小鼠取代W i star 大鼠建立mCPP 诱导焦虑的明暗箱模型,是一个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焦虑模型。 2.1.2 V oge l 饮水冲突试验和条件性电击饮水冲突是将动物的饮水行为和不确定的电击结合起来,动物如果想满足饮水的需要就可能受到电击的创伤,由此造成动物在饮水和避免电击之间的冲突,产生焦虑反应[13]。而条件性电击模型中,将某种信号和电击随机结合起来,信号出现后可能会出现电击,也可能不出现电击,动物处于期待性焦虑反应[14]。2.1.3 社会行为模型 该类模型包括天敌暴露[15]、社会隔离、母爱剥夺[16]等。天敌暴露模型是将动物暴露于对其生命有强烈威胁的另一动物面前,天敌就会进行猛烈的进攻, 而造成其焦虑水平的提高。但这一模型往往会对试验动物造成创伤,故多采用可视天敌暴露和天敌气味暴露等模型。2.2 模型行为评分标准 经典的测量动物焦虑反应的方法是高架十字迷宫试验[17]和敞箱试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是 206 J Bengbu M ed Co l,l Februar y 2010,Vo.l 35,N o .2

肺脾气虚动物模型造模方法

一、肺脾气虚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 模型的建立方法:模型组采用<实用中医证侯动物模型学》之"烟熏法肺气虚证动物模型"复制法,并复合木瓜蛋白酶雾化吸人法复制SD大鼠"肺气虚证"模型。番泻叶冷服泻下法复制"脾气虚证"模型。 具体方法如下:将以上3组大鼠分别置于特制的lm3烟室中。用刨花、锯末、烟叶各30-50g,另加硫磺5-10g,点燃烟熏,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注意适当通风,以防大鼠窒息。造模期6o天。并于造模开始后第3o、32、34、36天给以上各组大鼠木瓜蛋白酶雾化吸人,具体方法如下:在大鼠清醒状态下,每次将5只大鼠放入一40×40×40cm的与超声波雾化器相连的透明雾化箱中,通过雾化管向箱中喷入用0.9%Nacl液稀释为3g的木瓜蛋白酶,每次雾化量2ml。造模第20天开始,以浓度为lg/ml冰冷的番泻叶浸液,按lml/100g体重的剂量给大鼠灌胃,每日1次,持续3o天。正常对照组,分室常规喂养,不做任何处理。参考文献:李亚光,曹柏龙,贾东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脾气虚证"复合证型动物模型的研究.内蒙古中医药,2005年第5期:18-19. 二、肺气虚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 1. 造模方法: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并烟熏方法复制肺气肿/COPD肺气虚证大鼠模型。(此法最常用) 具体方法:于模型复制的第1和14天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行气管内注入LPS200ug /200ul,庆大霉素局部抗炎,缝合皮肤并消毒。术后第2~13、15~28天,置于1 m×1 m ×1 m的烟室中,香烟(焦油量为12 mg,烟气烟碱量为1.1 mg)烟熏,每日30 min;自由进食、饮水。对照组:将每只大鼠于第1、14天气管内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0 u1;于第2~13、15-28天,置于无烟熏同样环境中饲养,余法同模型组。 参考文献: 王哲,王春田,任艳玲.肺气虚模型大鼠血ET、IL一1β及TNF-α含量的变化.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12月第28卷:2414-2416. 刘向国,方志斌,蔡圣荣,肺气肿肺气虚证模型大鼠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变化.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 5):289-291. 刘茜,刘向国,武松. 肺气肿肺气虚证模型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变化的实验研究.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6,23(1):20-22. 李泽庚,彭波,杰根.肺气虚证模型大鼠的建立. 北京中医,2005,24(1):53-55. 2.方法:用烟熏并复合木瓜蛋白酶雾化吸入法复制COPD"肺气虚证"大鼠模型。 具体方法:动物造模采用《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之"烟熏法肺气虚证动物模型"复制法,并复合木瓜蛋白酶雾化吸人法,复制SD大鼠"肺气虚证"COPD模型。每5只大鼠置于自制透明塑料箱中,用刨花、锯末、烟叶各30~50g,另加硫磺5~10g,点燃烟熏,每日2次,每次30min,注意适当通风,以防大鼠窒息。并于造模开始后第30、32、34、36天将超声波雾化器与透明塑料箱相连,通过雾化管向箱中大鼠喷人浓度为0.3%的木瓜蛋白酶,每5只大鼠2mL。造模期60天。正常对照组置于正常无烟环境中饲养。 参考文献:张葵,刘良丽, 欧江琴.COPD肺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清TNF-αIL-8的表达和意义,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内蒙古中医药 文献研究 生进行“医—患”检查练习,使学生就能够清楚眼部的体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除达到增强理解和加深记忆外,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3示教练习、 组织有序:项目有视力检查、色觉检查、结膜囊冲洗法、滴眼药水法、涂眼药膏法、泪道冲洗法、外耳道清洁法、外耳道滴药法、鼻腔滴药法等。采用的方法为:①课前准备:讲授适应症、禁忌证、操作前准备、操作过程;②示教练习:教师示教应统一操作程序、统一标准、示教设备要齐全,练习用具数量及完好程度要有保障。根据情况组织全班同学示教练习和分组示教练习。如远视力检查,采取全班示教—分组练习;如滴眼药水法、鼻腔滴药法,全班分4组,每组1位教师先示教,然后2位学生一组互换练习。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投入练习;在分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实践操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不规范的操作予以及时纠正。③课堂考核评价。 考核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激励机制,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约15分钟进行,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随机抽取几对同学采用“真人真做”,先由全班同学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对不足、不规范的操作给予补充和纠正;对表现好、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上的不足也应该进行自我评价,充分发挥课堂小结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与促进作用。 3.4利用录像、 充实教学:项目有眼科常用检查法、眼科护理管理、眼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耳鼻咽喉科常用检查法、耳鼻咽喉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口腔科常用检查及口腔保健等。通过录像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解决了实践教学的困难。今后还要鼓励教师制作必要的操作技能标准录像带和多媒体课件。 3.5肢体语言、 生动课堂:教师适当运用肢体语言来体现所讲授的内容,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鼻出血的简易 止血方法时(指压止血法)、鼻科病人的护理正确擤鼻法时,若 仅从理论上讲听起来很抽象、乏味。如果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后,再演示指压止血法、正确擤鼻法,并要求学生一起动手练习,由于鼻出血有些同学经历过,却不知道只用两个手指都能止血;擤鼻涕每个人都擤过,却不知道正确的擤鼻方法,这样做,可使学生耳目一新,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展现了肢体语言的独特魅力,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升华,记忆深刻。 3.6案例讲述、 有助教学:临床学科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讲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临床学科的教师把临床上典型病例带入课堂讲解就是最好的故事,教师把故事带进课堂,用讲故事的方法去讲理论,可以避免那种陈旧的说教式的讲课风格。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在谈笑中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让学生在故事天地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应该成为职业学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4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要把一堂课上好,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前提和保证。在课堂上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并放大他(她)的优点,这样既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也通过树立榜样来激励和教育普通学生向优秀的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不足则以恰当的方式给予纠正。如:有的同学习惯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有的看书写字把书本斜着放;有的女学生喜欢留很长的刘海,甚者低头时整个脸都遮住了。任其发展不仅是影响形象,还会影响视力,在讲授屈光不正病人护理时,通过组织同学进行近视的成因和预防讨论就可以帮助纠正这些不良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给她们介绍护士应有的良好职业形象,帮助她们纠正不良姿态,不断提高其自身素养。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肖芸* 方肇勤*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03)2008年5月6日收稿 摘要:建立动物模型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而中医对于疾病的发病、诊断、治疗等一直多以人为观察对象。本文旨在总结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为继续进行中医证候实验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建议今后的中医动物实验研究,侧重以下方面:建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非创伤性辨证论治体系、包括相应的辨证标准;利用分子生物学的快速进展,从基因、蛋白质等微观层次研究中医证本质;开展遗传性病证动物的研究等。关键词:中医;证候;模型 中图分类号:R2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8)05-0064-03 1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制备 1.1模型种类: 迄今为止的证候模型,覆盖广泛,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1 ̄9]。其中, 按照脏腑辨证,包括:肾虚证(肾阴虚、肾阳虚证)动物模型、脾虚证动物模型、肝脏证候(肝郁、肝阳上亢)动物模型、心脏证候动物模型(心气虚)、肺脏证候动物模型等。按照气血津液辨证,包括:气虚证动物模型、血虚证动物模型、血瘀证动物模型等。按照六淫辨证,包括:寒证、热证动物模型,按 照卫气营血辨证,包括温病动物模型。另外还有痹证动物模型、厥脱证动物模型等。各种模型以脾虚、肾虚、血瘀证最多。1.2造模方法: 多可分为三种[10]。1.2.1中医病因模型: 在中医病因学说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病证模型,如冷水浴制造阳虚模型;温湿箱加高糖高脂饮食制作温病湿温之湿热中阻模型。还有利用中药四气五味特性制成的特色模型,如青皮、枳壳、附子制作的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11]。 1.2.2西医病理模型: 发现某些药物的毒性反应、或手术后的不良反应所致特异病理改变与中医某些证候中典型的病理改变 64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姚浪群 北京爱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胡红军 随着我国畜牧业特别是现代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动物福利意识的增强,动物应激医学已成为动物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应激医学研究中,动物氧化应激又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热点研究课题。 1 氧化应激概念与起因 1.1 氧化应激概念 动物在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自由基,这些自由基通常不会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机体依靠自身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主要包括抗氧化酶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硫转酶GST等)以及非酶类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褪黑素、a-硫辛酸、类胡萝卜素、微量元素铜、锌、硒等),可以保护机体组织和细胞防止自由基的损伤。当动物机体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的水平高于细胞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时,氧化还原状态失衡,过量的自由基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即诱发氧化应激,并导致氧化损伤。因此,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是机体应答内外环境,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对机体进行多层次应激性调节和信号转导,同时造成氧化损伤的重要生命过程。器官和组织对氧化应激的易感性依赖于它的抗氧化系统的状态和氧化剂与抗氧化之间的动态平衡。 氧化应激可导致细胞膜磷脂过氧化、蛋白质过氧化(受体和酶)以及DNA的氧化损伤。脂质、蛋白质和DNA的氧化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过程。急性和慢性的应激都能通过产生自由基诱导胃肠道、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氧化应激。 1.2 氧化应激的起因 1.2.1 自由基的产生 细胞在正常新陈代谢和先天免疫反应过程中,都会产生活性氧代谢物(ROM)——自由基。首先,肠上皮细胞的主动新陈代谢本身就是ROM的来源,其生成与电子传递链的活性有关。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包括超氧化物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羟基自由基(·OH),它们都是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不可避免的产物。其次,另一个内源性氧化应激源自于肠道先天及获得性免疫系统在与许多共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氮(NO),其在食物和水的吸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 当动物遭受应激刺激或患病时,机体代谢出现异常而骤然产生大量自由基,过量的自由基数

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建立一种理想的肿瘤动物模型对研究肿瘤的发病、治疗和预防有重大的意义。其中小鼠肿瘤模型具有生长周期快、易获得、易操作等优点被基础实验研究所广泛采用,如何选择和建立一个合适的小鼠肿瘤模型对肿瘤的整个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字:肿瘤,动物模型,小鼠 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对肿瘤的研究一般都是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建立一个完全反映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比较困难,但可依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动物实验模型。 1.实验动物的选择 可用作肿瘤模型的动物有很多,小鼠肿瘤模型作为其中一种常用模型主要因为有以下几个优点。(1)易获得,常用的肿瘤模型小鼠通常采用SPF级小鼠,SPF级小鼠一般医学院校及研究所都能买到。(2)生长周期短,一般小鼠肿瘤模型两周左右就能长大,能大大缩短实验周期。(3)易操作,小鼠的动物实验操作一般简便,因此可适当增加组内样本数量,使实验数据更具说服力。 2.理想的建立肿瘤模型应具备的条件 (1)肿瘤生长的过程应与人类肿瘤生长过程相似,做到尽可能复制出与人类肿瘤相同的模型。 (2)制作模型的方法简单易行。 (3)动物模型的重复性要好,要能满足实验的多次重复试验结果稳定性好。 (4)采用的建模方法对实验人员和环境无危害或危害较小。 3.肿瘤来源的选择 现在世界上保有近500种的动物移植瘤,但常用于筛药的不到40种,多数为小鼠肿瘤,其次是大鼠和仓鼠移植瘤,包括小鼠L1210淋巴白血病,P1534淋巴白血病,艾氏腹水瘤,Friehd病毒白血病,肉瘤180,白血病P388,Lewis肺癌,腺癌755,白血病615,Walker-256,吉田肉瘤,肉瘤45,Liol淋巴瘤,Dunning 白血病,Wagner癌肉瘤,白血病L5170Y,P1798淋巴肉瘤,LPC-1浆细胞瘤,淋巴瘤8,B16或Cloadman黑色素瘤,Ridaway骨肉瘤,Gardner 淋巴肉瘤,肉瘤37,P315白血病,Mur hy-sturm淋巴肉瘤,Jensen肉瘤,Geurin氏癌,仓鼠十二指肠腺癌和人体肉瘤HSL第1代杂交鼠移植。它们对抗癌药作用的敏感性大致可分

国内近期关于动物模型的文献

九、国内近期动物疾病模型文献 (一)中医中药研究用动物模型 1.熊启达等:“卫气营血”模型,四川医学,(2):65,1983。 2.梁月华等:“寒症、热症”模型,中医杂志,(11),1982。 3.毛腾敏:大鼠“血瘀”模型,北京医学院学报,(4):306,1981。 4.金惠铭等:家兔“血瘀”模型,中医杂志,(8):1982。 5.贲长恩等:大鼠“血虚”模型,中医杂志(6):69,1981。 6.李传英等:大鼠“脾虚”模型,浙江中医杂志,(8)355,1982。 7.张启元等:金黄地鼠、大鼠“脾虚”模型,中华医学杂志,(2):83,1980。 8.黄柄山等:小鼠“脾虚”模型,中西医结合杂鼠,3(5):295,1983。 9.施玉华等:小鼠“阳虚”模型,中医杂志,(2):31,1982。 10.宫斌等:小鼠“阳虚”模型,上海中医学院科研汇编,1980。 11.董笃一等:小鼠“阴症”与“阳症”模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3):1,1981。 12.左箴等:脉微欲绝模型,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19,1982。 13.杨连卿等:大鼠“阴阳失调”模型,中西医结合杂志,(6):353,1983。 14.孙爱真等:狗“里实”模型,上海中医研究所科研资料汇编,1979。 15.施玉华等:某些助阳药对阳虚动物模型的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2):6,1980。 16.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消化生理科研组: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的造型,中华医学杂志60(2):83,1980。 17.陕西中医学院生理教研室:“阴定”与“阳症”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4(3):1,1981。 18.南京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组,脾虚泄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浙江中医杂志,(8):355,1982。 19.史荫绵等:“血瘀”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中医杂志(8):64,1982。 20.胡素坤等:大黄所致大鼠“虚证”模型的形态学研究,免疫学快报3(4):14,1983。 21.关崇芬等:大黄所致大鼠“虚症”模型的免疫功能观察,免疫学快报3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 畜牧业 特别是现代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动物福利意识的增 强,动物 应激医学已成为动物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应激医学研究中,动物氧化应 激又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热点研究课题。 1 氧化应激概念与起因 1.1 氧化应激概念 动物在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自由基,这些自由基通常不会导致组织细胞 的损伤,机体依靠自身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主要包括抗氧化酶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 酶 SOD 、过氧化氢酶 CAT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谷胱甘肽硫转酶 GST 等) 及非酶类的抗氧化剂(包括 维生素 C 、维生素 E 、谷胱甘肽、褪黑素、 a- 硫辛酸、类胡萝 卜素、微量元素 铜、锌、硒等),可以保护机体组织和细胞防止自由基的损伤。当动物机 体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的水平高于细胞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时,氧化还原状态失衡,过量的 自由基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即诱发氧化应激,并导致氧化损伤。因此,氧化应激 (Oxidative Stress) 是机体应答内外环境,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对机体进行多层次应激性调节 和信号转导,同时造成氧化损伤的重要生命过程。器官和组织对氧化应激的易感性依赖于 它的抗氧化系统的状态和氧化剂与抗氧化之间的动态平衡。 氧化应激可导致细胞膜磷脂过氧化、蛋白质过氧化 (受体和酶 )以及 DNA 的氧化损伤。 脂质、 蛋白质和 DNA 的氧化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 衰老等过程。急性和慢性的应激都能通过产生自由基诱导胃肠道、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氧 化应激。 1.2 氧化应激的起因 1.2.1 自由基的产生 细胞在正常新陈代谢和先天免疫反应过程中, 基。首先,肠上皮细胞的主动新陈代谢本身就是 性有关。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包括超氧 化物阴离子 ( · OH) ,它们都是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不可避免的 产物。其次,另一个内源性氧化应激源 自于肠道先天 及获得性免疫系统在与许多共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 氮 (NO) ,其在食物和水的吸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 当动物遭受应激刺激或患病时,机体代谢出现异常而骤然产生大量自由基,过量的自 由基数量 将超过抗氧化体系的还原能力, 使机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 结果会导致机体损伤。 目前研究表明主要有四种致细胞损伤机制: 1) 对脂类和细胞膜的破坏,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2) 对蛋白质、酶的损伤,从而导致蛋白质变性,功能丧失和酶失活。 3) 对核酸和染色体的破坏,从而导致 DNA 链的断裂,染色体的畸变和断裂。 4) 对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从而使细胞外基质变得疏松,弹性降低。 1.2.2 氧化应激的起因 1.2.2.1 外源性因素 1.2.2.1.1 日粮 营养因素 营养缺乏或不良可能使体内自由基增加,而且还影响抗氧化酶生物合成及 内源性抗氧 都会产生活性氧代谢物 (ROM) ——自由 ROM 的来源,其生成与电子传递链的活 (O2-) 、过氧化氢 (H2O2) 和羟基自由基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不足_刘越洋

?研究生论坛?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不足 浙江中医学院2000级研究生(310053) 刘越洋 指导:周亨德 摘 要:分别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3个不同的方面总结脾虚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提出脾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不足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从1977年以来,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已获得许多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将总结二十多年的研究进展,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有所促进。 1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 1.1模拟中医传统病因建立脾虚证动物模型:此方法依据中医传统理论研制开发“纯”中医病证动物模型。例如:最早问世的苦寒泻下法,以李时珍对大黄“其性苦寒,能伤元气耗阴血”及李杲“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的论述为依据,运用大黄水浸煎剂[1]、大黄粉悬液[2]、大黄加蕃泻液或大黄加玄明粉水浸煎液[3]等苦寒泻下方药喂饲动物造成脾虚证动物模型。与此同时根据“谷不入,半日则气虚,一日则气少”、“饥则损气”、“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为依据,采用限量营养[4](饮食失节法和饥饱失节法)建立脾虚证动物模型。随后,在苦寒泻下法基础上,进一步衍生了以《本草经疏》“脾虚忌下、降泄、破气"为根据的耗气破气法[5],避免苦寒泻下法伤阴亡阳之不足。与上述方法类似,之后又相继出现根据《景岳全书》:“脾胃之伤于外者,惟劳倦最能伤脾”为依据的劳倦过度法[6]和根据脾喜燥恶湿为依据的伤湿法[7]建立脾虚证动物模型。所有这些方法均为单因素造模,而复杂的病因是中医临床症候的一个特点,因此为弥补单因素造摸的不足又创建了劳倦过度加饮食失节法[8]、劳倦过度加饥饱失节法[9]、耗气破气加饥饱失节法[10]、苦寒泻下加饥饱失节法、苦寒泻下加劳卷过渡法、劳倦过度加饮食失节加苦寒泻下法[11]等复合因素造模法。模拟中医传统病因建立动物模型是建立脾虚证动物模型最主要的方法,建立的模型病因、症状、客观指标和药物反应比较一致,其实验结果与中医理论较易吻合,较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 1.2采用西医病因病理复制脾虚证动物模型:此类模型多是在特定的化学、机械物理等致病因素作用下复制脾虚动物模型。例如:根据临床某些脾虚患者出现植物功能紊乱而创立的新斯地明造模法[11]和利血平造模法[12]。其中前者利用新斯地明可逆性抑制胆碱酯酶,引起内源性乙酰胆碱积聚,使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而后者利用利血平耗竭中枢及外周的儿茶粉胺递质使副交感神经机能亢进,从而建立脾虚证动物模型。此外还建立了环磷酰胺造模法[13],其理论依据为使用环磷酰胺后出现骨髓抑制所造成的白细胞减少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类似中医“脾虚证”的症状。继后,又根据秋水仙碱长期使用可导致吸收不良综合征,还可引起肌无力和肌病,以及血小板减少而见各种出血等副作用创建了秋水仙碱造模法[14]。根据X线可使肌体电解质发生电离作用,使人体体液及细胞发生生化反应,损伤细胞的生化及生理功能,采用X射线照射大鼠腹部塑造脾虚证动物模型[15]。根据西医病因病理复制的动物模型比较成熟,具有造模方法稳定,实验结果可靠,重复性好,与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有可比性。 1.3 根据中西医结合病因学说塑造脾虚证动物模型:此方法既运用了中医的病因学说又考虑了西医的致病原理,多是建立病症结合脾虚动物模型。例如:采用大黄与芒硝水溶液灌胃大鼠9d后接种腹水性肝癌细胞(HAC)而建造的脾阳虚型腹水型肝Ca模型。采用类似方法还建立了脾阳虚型实体型肝Ca模型、脾气虚型创伤愈合模型、脾气虚型胃溃疡模型、脾阳虚型胃溃疡模型等[11]。此方法塑造的动物模型吸取中西医在造模方面的成功经验,发挥了各自的致病特点,既与中医理论相联系,又与现代医学的某些疾病相一致,有利于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2 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中的不足 2.1 造模病因选择上的不足:在中医理论的

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问题

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研究问题 中医、中药是经验科学,中医对于“病症”及“证”的认识,是直观和感性的,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缺乏定量化的指标,而这也应该指导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的造模过程。换句话说,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应该尽可能多的模拟人生病的真实过程,更加与人的“病症”及“证”的生理及病理状态相似,真实反映中医学的“病症”及“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或模拟动物的血液、体液等代谢产物及其它相关物质用药前后的对比研究,发现引起“病症”及“证”的物质基础,从而找出中医药学“病症”及“证”的本质,进而更加客观地指导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造模过程。中医药病症、证候动物模型的规范化应包括直观规范化和客观模型规范化两个阶段。直观规范化阶段应尽量使动物模型与中医“病症”和“证”的诊断要点相符;而客观规范化阶段则应采用客观化的指标,以指导和评价中医的“病症”和“证”动物模型。 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回顾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始于1960年,邝安坤发现过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白鼠表现为阳虚征象:体重下降、萎靡、耐寒力低。1963年又发现用助阳药物(附子、肉桂、肉苁蓉、仙灵脾)能治疗这种状态。1964年,易宁育用六味地黄汤治疗类似阴虚的肾性高血压大鼠。同年,上海第二医学院舌象小组研究气虚(人工慢性贫血)和阴虚(高位小肠侧瘘)家兔的舌象病理组织变化,首次直接用中医证候作为模型名称。此后,1974年山西医学院用腹腔血凝块作为瘀血模型研究宫外孕方药理。 1976年后,随着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从病向证转移,研制证候动物模型成了中医药界的要求。1977年,孙孝洪撰文指出:“‘辨证论治’为中医临床独特的理论体系,复方和中药的使用主要是针对‘证’。长期以来,中药实验研究主要沿用西医常用的病理模型,因而受一定‘外因论’、‘局部定位论’的束缚,常致造成临床疗效与实际结果间的差距,为全面阐明中药治疗原理带来一定困难”。此文明确指出了中药研制自己的动物模型的必要性,使此项工作开始受到中医药界的关注,并为中医药动物模型研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拉开了序幕。据统计,1976年以前17年发表的有关中医药动物模型的文献与1977年后14年间发表的文献量之比为1∶32。1977年,上海中医学院重新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利血平复制小白鼠阳虚、阴虚模型并用助阳药、滋阴药治疗,从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同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研制出高分子右旋糖酐微循环血瘀模型。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张启元尝试用灌喂大黄煎剂“泻下伤脾”建立小鼠脾虚证模型。肾虚、脾虚、血瘀三证模型开创了中医动物模型的先河,并在以后成为研究重点。迄今,肾虚模型有21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中医动物模型总文献量的18.3%;脾虚模型有19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31.1%;血瘀模型有42种造模方法,文献量占12.0%。1982年在广州召开的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会议上,虚证动物模型实验报告第一次占据重要位置,由此引起中医药界的高度注意,并导致了一场长时间的,以中、西医方法论为焦点,以中医药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为对象的讨论。从此,各种模型纷纷建立,如湖南医学院的艾叶注射肝郁模型,四川医学院的大肠杆菌静脉注射温病卫气营血模型,梁月华的温热药、寒凉药喂饲大鼠热证、寒证模型,贲长恩的溶血性贫血血虚模型等等,都有相当影响,理论文献也日见增多。 1984年,卫生部科教司在编写《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和细胞系研制与应用》一书中,首先收录了11种中医动物模型。1987年,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实验研究组编著《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实验方法》一书,详细介绍了当时已有的几十种中医模型,并在总论中论述了证候动物模型的定义、研究原则、动物选择、制作思路和方法。1988年10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在南昌召开“全国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复制经验交流会”,作为首次中医动物模型专题的全国性

脑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

脑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 动物模型是研究肿瘤发病机制和检验各种治疗方法的有力武器,本文就脑肿瘤动物模型的历史发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脑肿瘤目前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而肿瘤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其发病机制、生物学特性和检测各种治疗方法提供了一种高模拟性工具。自上世纪以来,先后建立了化学物质诱发脑肿瘤模型、病毒诱发模型、同种以及异种移植模型,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动物模型又将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1.早期脑肿瘤动物模型及其局限性 1.1 自发性脑肿瘤动物模型 脑肿瘤在哺乳动物中的发病率不一,有报道狗为0.1-0.5%,SD大鼠(7803只)为0.44%,但另一组41000只SD大鼠中仅发现38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灵长类动物中更为罕见,曾解剖14000只恒河猴和1247只猕猴尸体,未发现一例脑肿瘤[1]。由于发病率低,加之自发瘤的隐匿性及荷瘤动物生存期短的特点,自发瘤模型难以用于临床。 1.2 化学物质诱发模型 早期使用甲基胆蒽注入鼠脑实质内可成功诱发出脑肿瘤,其中大部分为胶质瘤和脑膜肉瘤。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一种合成的致癌物质N-亚硝基脲及其衍生物乙基亚硝基脲(ENU)等进行肿瘤诱发实验。Kostener[2]等将50㎎/㎏的ENU给受孕20天的大鼠一次性静脉注射后,子代中均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但ENU对成年鼠诱发脑肿瘤率较低。亚硝基脲类物质诱发的脑肿瘤在部位、类型、诱导时间以及恶性程度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 1.3病毒诱发模型 由于发现病毒与脑肿瘤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一些学者试图使用病毒进行脑肿瘤诱发实验,核糖核酸病毒(Rous肉瘤病毒)和脱氧核糖核酸病毒(腺病毒)均可诱发脑肿瘤。Bigner[3]等把浓缩的Rous肉瘤病毒(0.01ml)注射到一种新生犬脑内,经一段潜伏期后全部发生胶质瘤或肉瘤,而且在动物体内并未发现子代病毒,这说明病毒的致瘤机理可能与其复制无关。中国生物治疗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13760275.html,杨教授特别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状也有人将AD12病毒直接注入到出生后24小时的鼠脑实质内,经过数月的潜伏期后就能发生脑肿瘤,其中大部分为髓母细胞瘤。Tabuchi[4] 则把感染Rous病毒的纤维母细胞接种到猴的右额叶内,73%发生了肿瘤,主要是肉瘤。病毒诱发的脑肿瘤可在同种动物中连续传代,经过克隆后可制成生物特性稳定的模型,但其致瘤周期不一,诱发瘤性质差别较大,而且病毒不宜保存,对人也有一定的伤害作用,从而限制了其应用。 2.脑肿瘤移植模型 同种移植模型较多用于胶质瘤的研究。将诱发的鼠脑胶质瘤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形成稳定的细胞系,如C6,9L,BT4A等,再将这些细胞植入同种大鼠脑内,可得到同种移植胶质瘤模型。脑肿瘤同种移植模型虽能提高肿瘤的模拟性和统一性,但动物脑瘤与人脑瘤相比,在遗传学、细胞动力学和生物学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因而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脑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由于免疫排斥反应的存在,早期多将肿瘤移植于动物免疫缺陷区,如豚鼠眼前房、仓鼠颊囊、兔角膜和鸡胚绒毛膜等,还有学者采用药物、X线照射等方法抑制动物免疫反应[5]。直到1968年由于免疫缺陷动物的发现,才真正开创了脑肿瘤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的时代,这些动物包括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裸小鼠、裸大鼠,B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CBA/N小鼠以及T、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的Lasat小鼠、SCID小鼠等。目前对于脑肿瘤移植的方法还存在不同意见,主要包括:脑内移植、肾包膜下移植和皮下移植。脑内移植最接近肿瘤的人体生长环境,但其操作复杂,动物感染及死亡率高。近来有学者[6]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浓缩的肿瘤

冠心病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13760275.html, 冠心病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耿亚马月香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6年第08期 摘要: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病种。CHD动物模型是现代医学研究疾病发展转归及评价药物作用疗效必不可少的工具,而针对于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是在中医基本思想的指导下在动物身上模拟出人类疾病的某些特征,制备出与人类疾病症状和病理变化相似或相同的动物模型。目前,建立CHD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从痰瘀互结、心脾阳虚、寒凝血瘀、痰浊血瘀、心气虚、气虚血瘀方面综述了这几类模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冠心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8.035 中图分类号:R259.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8-0129-04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根据CHD临床致病特点,可归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在CHD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建立是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近年许多研究者在冠心病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与中医基本思想不协调的问题。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2005-2015年文献,对有关CHD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文献做一梳理,现总结如下。 1 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 林氏等[1]以高脂饲料(每100 kg饲料含胆固醇2 kg,胆盐0.5 kg,猪油10 kg)每日每只900 g喂养 小型猪2周,并以介入法对冠状动脉血管内皮进行损伤,术后继续以高脂饲料每日每只900 g喂养8周。观察测量并分别记录小型猪高脂2、6、10周的体质指数、舌象、心电图,以及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左心做功。 在实验动物中,因小型猪的生理解剖、血脂指标和人类非常相近[2]。生理生化方面,猪 的血液学、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指标方面已被证实与人类相似,而且品种纯正、体质量较小、生长缓慢,近年来,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中应用越来越突出[3-4]。有学者以《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参照,对小型猪冠心病模型痰瘀互结证候进行诊断与评分,制定了CHD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的评分标准,对主症、兼症、舌象、脉象进行评分,根据评分标准判断CHD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是否建立[1,5]。

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_百替生物

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沈富毅,潘隽玮,郁嘉伦,余昂,侯晓骏 [摘要]动物模型在肿瘤病因的揭示,发病机理的探索以及治疗措施的评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继常规转基因方法之后,可诱导表达转基因、基因打靶、条件性基因打靶以及基因捕获等技术的出现及其在肿瘤模型建立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能较好模拟人体相应肿瘤的动物模型,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并有助于人们找到攻克肿瘤的办法。 [关键词]肿瘤,小鼠模型,转基因 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动物模型在肿瘤病因、发病机理的揭示以及治疗措施的评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肿瘤动物模型最早源自小鼠自发突变系或经致癌剂诱变而得,对它们的研究使我们对环境致癌物及其代谢活动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自发突变频率在自然状态下通常很低,而诱发模型也因其不可精确控制性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随着人们对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入,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小鼠生殖系引入可诱导或精细调控突变技术的应用,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综述。 1.常规转基因(transgenic) 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原核显微注射技术,使我们可以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小鼠生殖系以构建转基因动物模型。目的基因在合适启动子驱动下表达,可赋予转基因动物新的表型,通过其表型分析可识别研究基因的功能。转基因动物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建立转基因的肿瘤动物模型,该研究始于1974年,Jaenisch等1用显微注射法将多瘤病毒SV40的DNA导入到小鼠的囊胚(blastocyst)中,在子代小鼠的肝、肾组织中检测到了SV40的DNA。这一结果证明,将外源基因导入胚胎细胞中并实现整合是可能的。以后相继有人用同样的方法实现了外源基因向小鼠受精卵的转移,并能遗传给后代。在基因转移的方法上相继出现了逆转录病毒载体法、电脉冲法等。1985年,Adams2等用转基因方法首次构建了B淋巴瘤myc癌基因易位的小鼠模型,此后10年,陆续发展了针对各种类型恶性肿瘤的转基因小鼠研究。如今这项技术运用较为成熟的是,利用免疫球蛋白启动子调控的c-myc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表达,导致早期淋巴瘤的发生3。在LTR/c-myc转基因小鼠模型中,利用哺乳类动物肿瘤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LTR)驱动c-myc广谱的表达,可造成多种组织形成肿瘤,如睾丸、乳腺和淋巴系。1984年Stewart把小鼠乳腺癌病毒(MMTV)的增强子与myc基因或ras基因连接,形成的MMTV-myc转基因小鼠和MMTV/V-Ha-Ras转基因小鼠都有高的乳腺癌发生率4。近年来,这项技术更多的运用于肿瘤发生机制的探索上。Li等5构建了乳腺癌WAP-Tag转基因小鼠模型,该模型由小鼠乳清酸蛋白WAP启动子和SV40大T抗原构建而成,可用于乳腺癌变过程中细胞的增殖与凋亡、DNA突变及修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研究中,Heisterkamp等6构建的bcr-abl和crkl双转基因小鼠发病潜伏期及存活期均大大缩短,直接证明了crkl参与

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设计原则 生物医学科研专业设计中常要考虑如何建立动物模型的问题,因为很多阐明疾病及疗效机制的实验不可能或不应该在病人身上进行。常要依赖于复制动物模型,但一定要进行周密设计,设计时要遵循下列一些原则。 (一)相似性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模型。目的在于从中找出可以推广(外推)应用于病人的有关规律。外推法(Extrapolation)要冒风险,因为动物与人到底不是一种生物。例如在动物身上无效的药物不等于临床无效,反之也然。因此,设计动物疾病模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所复制的模型应尽可能近似于人类疾病的情况。 能够找到与人类疾病相同的动物自发性疾病当然最好。例如日本人找到的大白鼠原发性高血压就是研究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理想模型,老母猪自发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研究人类冠心病的理想模型;自发性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人类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十分相似,也是一种理想模型,等等。 与人类完全相同的动物自发性疾病模型毕竟不可多得,往往需要人工加以复制。为了尽量做到与人类疾病相似,首先要注意动物的选择。例如,小鸡最适宜做高脂血症的模型,因它它的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以及游离脂肪酸水平与人十分相似,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脂质构成也与人相似。其次,为了尽可能做到模型与人类相似,还要在实践中对方法不断加以改进。例如结扎兔阑尾血管,固然可能使阑尾坏死穿孔并导致腹膜炎,但这与人类急性梗阻性阑尾炎合并穿孔和腹膜不一样,如果给兔结扎阑尾基部而保留原来的血液供应,由此而引起的阑尾穿孔及腹膜炎就与人的情况相似,因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如果动物型与临床情况不相似,在动物身上有效的治疗方案就不一定能用于临床,反之也然。例如,动物内毒性性休克(Endotoxin Shock,单纯给动物静脉输入细菌及其毒素所致的休克)与临床感染性(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就不完全一样,因此对动物内毒素性休克有效的疗法长期以来不能被临床医生所采用。现在有人改向结扎胆囊动脉和胆管的动物胆囊中注入细菌,复制人类感染性休克的模型,认为这样动物既有感染又有内毒素中毒,就与临床感染性休克相似。 为了判定所复制的模型是否与人相似,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例如有人检查了动物压、脉率、静脉压、呼吸频率、动脉血pH、动脉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静脉血乳酸盐浓度以及血容量等指标,发现一次定量放血法造成的休克模型与临床出血性休克十分相似,因此认为些法复制的模型是一种较理想的模型。同理,按中医理论用大黄喂小鼠使其出现类似人的“脾虚症”,如果又按中医理论用四君子汤把它治好,那么就有理由把它看成人类“脾虚症”的动物模型。 (二)重复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