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

五、萧红的女性之思

萧红以自己的耳闻目睹和亲历的人生体验,在小说中描绘了北方贫苦农村妇

女的悲惨遭遇和无奈命运,批判了男权主义对女性的戕害和束缚。同时,萧红又通过三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出她的“女性关怀”和“女性之思”。

在萧红的笔下,逆来顺受的麻面婆和为爱挣扎扭曲的金枝、月英都是以悲剧告终,不管是对男人无条件的顺从还是满怀梦想的期待,都没能使女性摆脱悲惨的命运,反而是这些“顺从”和“期待”加速了她们的死亡。萧红早已认识到这一点,挖掘出女性命运悲剧的来源——男权主义的控制与残害。她通过第三类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她对于具有“混合气质”的传奇女人王婆的赞赏和在她身上所寄托的希望。

《生死场》中的女性生活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偏僻落后闭塞的东北乡村, 她们是贫困得不能再贫困, 卑贱得不能再卑贱的劳动妇女, 她们的生命是潦草的, 她们的生存举步维艰, 她们的情感遭受肆意践踏, 她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全被忽略, 作为一个生活在动荡的大时代的女人, 一个女性作家,萧红以她独特的女性笔触展示并拷问着她们的悲剧人生, 不仅仅是给予关注与同情, 而

且渗透着血泪的理解与控诉。

在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萧红是真正代表大多数的中国女性,真正自觉地为最广大下层妇女代言的女作家。也是自始至终关注并表现普通女性的人生悲剧,发出清醒、透彻、深刻的女性之声的作家。这也正好显示出萧红在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从宏观角度看,她执著于“女性关怀”,深刻表达“女性之思”,无非是想争取女性话语权利,建构女性话语体系,反抗男权中心社会与男性话语,唤起所有女性的醒悟与自觉,争取女性的尊严与地位。

论萧红在《生死场》中对男权中心文化的消解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独特的女性作家,女性的生存状况及她们受男性世界压抑的现实,一直是萧红在其作品中关注最多的。然而,萧红的创作也通过解构男权中心文化塑造的女性形象强烈的批判了男权文化,同时也通过对小说男性人物形象的独特刻画消解了男权中心文化下的男性形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男权中心文化的虚伪性和反人道性。

一、萧红自身对男权文化的思考与批判

可以说.萧红的一生都是充满着悲剧色彩的。从童年开始,她就缺失了可贵的亲情,而童年的寂寞也让她对“温暖”和“爱”有着强烈的渴望。虽然如此感情上的挫折又让她在肉体和精神上承受了一个又一个无情的伤害和打击。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萧红的一生经历了大多的磨难和痛苦,而且,她也承受了太多来自于男权社会的“男尊女卑”的歧视和压抑。在重男轻女封建意识浓厚的呼兰县城,她的出生并没有受到大多数家人的欢迎,尤其是他的父亲。

萧红在她的《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卜月文中就有这样的陈述:

“九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变了样。偶尔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驾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身边经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斜视着你,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眼角.而后往下流着。’.①虽然她的父亲张廷举是呼兰县的知名乡绅,而且曾担任呼兰县的教育局长,但他对自己的女儿却是如此的冷酷无情。寂寞童年之后的少女时期,萧红的生活也是充满了妥协和抗争的痛苦。满脑子封建思想的父亲,在萧红读完高小后就不愿让她继续读书了,而且想把她作为攀附门帽的工具而过早的嫁出去。后来.在祖父的帮助下,萧红才得以继续读书。但就在萧红初中毕业的时候,她再一次遭到了父亲的逼婚,为了不在父亲面前妥协,她毅然离开了家门,从此开始了她流浪与逃亡的生涯。尤其让人感到心寒的是,在她饥寒交迫、孤立无援的时候,在街头与她不期而遇的父亲却熟视无睹的从她身边走了过去。··…

对于当时正处于孤立无援、身无分文,又遭欺骗和被伤害的萧红来说,萧军的出现无疑给她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极度贫穷的物质条件、无休无止的感情纠葛、国土沦丧的时代忧虑感,加上性格和体质方面的差异,两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最后。随着萧军的移情别恋,两人的恋情也最终走向了结束。这在精神和肉体上都给萧红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她曾在《萧红小传》中这样说道“我总是一个人走路,以前在东北,到了上海以后去日本,又从日本回来,现在到重庆,都是我自己一个人走.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似的’。②

可以说,萧红的一生都陷于追求爱情与家庭而一无所获的抗争与痛苦之中。然而,萧红有着强烈的自觉主体意识。坎坷曲折的生活经历和由此而来的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特发现,促使她逐步看清了传统封建文化对女性生命造成的伤害,也让她对人生及男权文化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与批判。

生死场读书笔记3篇

生死场读书笔记3篇 《生死场》读书笔记(一)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

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生死场》读书笔记(二) 初秋的夜晚,我重读了萧红的《生死场》。做为呼兰人读萧红的书,说得上是一种最简洁最直接的一种阅读了。这样一个夜里,凉爽而优柔的微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地从窗外轻轻而过。萧红在序里说,这

萧红的生死场赏析

萧红的生死场赏析

《生死场》共十七章,书中并没有作者集中笔力刻划的主人公,着墨较多的是二里半.王婆和金枝三户劳动人家的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着重写了月英、五姑姑的姐姐等几个女人的悲惨遭遇。 前十章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哈尔滨附近的一个村庄“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活。这些看似极为普通的生活却包藏着血和泪的重压。这些被弃置在荒漠大地的人们,对于生活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但是总摆脱不了穷困的蹂躏和愚昧的捉弄:月英因生病被丈夫折磨致死;年轻的媳妇因难产和受虐待而丧生;王婆因耐不住生活的痛苦而服毒自尽;而金枝的孩子因为丈夫一时气愤而被摔死......他们生活得草率而艰难,同时作品也表现了他们对于这种生活的愤恨与不平。农民们终于在赵三和李青三等人的带动下,组织了“镰刀会”进行了一次自发的反抗地租加价的斗争,斗争虽未正式行动即失败了,然而这次事件所激起的火星,却深深地埋藏在人们心里。 作品的后七章,后七章描写“九.一八”事变之后农民历起抗日的经过和情形。“九.一八”事变后,亡国的现实促使人们从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原来那些似乎浑浑噩噩地生活着的农民们,猛然增加了民族意识,眼光开始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萧红在这部共17章8万字小说里,不仅写了奴隶的悲剧及其抗争,但她的更多地投身在奴隶之奴隶-农村贫苦妇女身上,通过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体验――生(生育)与死(由疾病、虐待和自残导致的死亡)来反映对于生的坚强及对于死的挣扎的。 《生死场》本文描述了善良无辜的乡村妇女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受尽摧残与折磨后再默默地死的那种无限轮回,着力表现了女性的身体之畸,她们作为男人泄欲的对象和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就是她们的生活状况。首先,萧红是以身体的“畸”变来展现乡村女性可悲的生存状态的,《生死场》前十章中充溢着受病痛折磨所致的身体变形与死亡的毁形的种种可怕之处.月英是“从前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她在瘫痪之后却受尽丈夫的折磨,变成了可怕的怪物:身体的下半部分浸泡在粪便里,腐烂而充满着蛆―― “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其次,《生死场》中对“生”与“死”的描写是纯粹动物性的,绝没有一点抽象意义上的观念,它完全是纯身体感受的,“生”就是女人的生育,它并不伟大,也没有一般传统话语所描写的“伟大”与“崇高”。“生”就是生活与生育,它与“死”一样是女性必须面对的可怖事实,在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面前,年轻的生命一个个倒下去。 “这庄上的谁家养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孩子从娘的肚里硬撑出来。孩子死不算一回事。”(王婆语) 在同一个阶级中,相对于男人而言,女性处在何等残酷的地位,如果乡村雇农的生存境遇如同奴隶一般的话,那么乡村妇女的生存境遇就是“奴隶的奴隶”。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给民族造成的伤害,在《生死场》中是以男性父权专制给女性带来的伤害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在小说中,当日本人刚开始在村庄里寻女人时,王婆还有点诧异:“怎么也带女人吗?......女人也要捉去枪毙

浅析萧红对女性悲剧根源的揭示

浅析萧红对女性悲剧根源的揭示 【摘要】萧红在其作品中,几乎写了女性所经历的一切人生苦难,不论这些女人的身份、遭遇有多么不同,但其悲剧命运都是相同的。萧红正是通过这些女性的悲剧,向残忍的、不公平的社会提出了强烈控诉,为广大女性喊出了内心的冤屈与悲愤。本文将着重分析萧红对女性悲剧根源的揭示。 【关键词】女性悲剧命运男权中心社会根源 【正文】 中国古代在性别伦理上形成的男女相生相依及男尊女卑的观念,究其文化根源,则在于原始农耕经济的宗法血缘的根基。在以得力的农业劳作作为基本生存条件的情况下,自然把农业劳作主体——男人推倒家或家族关系体的重心位置。尽管在家庭发展史上,确曾有过女性重心时代,但这样的时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而结束,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经济生产权利就是决定一切的权利。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形成男尊女卑的两性伦理。在强大的夫权阴影的笼罩下,女性的精神触角长期处于萎缩状态。以婚姻为边界,以家庭为天地,形成了女人被严格限制的空间,与世隔绝久了,被动顺从便成了女人的“天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女性主体意识也逐渐在沉睡中复苏。但是,“儒家伦理道德在女性身上体现的二律背反现象也作用于女性自身,使中国女性在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解放的自觉性方面整体的迟钝于西方女性。中国女人在成长过程中被规定的女儿、妻子、母亲三种身份中,前两种主要处于‘女从’地位,熬到母亲地位时有了翻身得解放的感觉,她们在儿孙辈那里可以找到压抑久矣的精神释放的突破口,所以她们格外看重母亲的地位与权利,尽管这是维护男权社会利益的地位与权利。中国文学中的恶婆婆形象,从女性深层心理看,就是这种地位与权利扭曲张扬的表现。”①在封建社会漫长曲折的发展进程中,除了少许几个女性在女性解放道路上作过反思,甚至挣扎,其余多数女性则墨守成规。“纵观中国女性解放走过的道路,中国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突出表现主要发生在‘五四’和新中国成立时期,都是借助于男性领导的政治力量进行的。”②“五四”

试论萧红的女性悲剧意识

试论萧红的女性悲剧意识 马双 [摘要]萧红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具有独立个性并形成自己创作风格的作家,她以短暂、坎坷、痛苦的三十一年人生,为中国文坛奉献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本文紧密结合萧红的独特人生、文学道路和创作心态,对萧红的全部创作进行动态考察和整体把握。参照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分析、归纳萧红作品中所蕴含的女性悲剧意识。 [关键词]萧红;悲剧;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7)01-0131-0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她却是一个很有个性特色的女作家。五四时代的女作家们,如冰心、庐隐、丁玲等人的创作,题材大多局限在知识分子的生活范围内,萧红的出现,给当时文坛带来了新鲜的视角和气息:她不仅营造了细腻、敏感的女性世界,还给文坛带来了一缕清新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创作态度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建立自己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萧红并不是以关注女性写作而引人注意的,但作为一个饱受男权社会意识形态之苦的女性,尤其是身为女性的那份人生体验,几乎规约、困惑和影响了萧红的全部生活,同时也规约、困扰和影响了萧红的全部创作。她的开篇之作《王阿嫂的死》和封笔之作《小城三月》中,塑造了两个极其悲惨的女性形象,一个因生育而死,一个因爱情折磨而死;一个表现了女性所必须经历的生育苦难,一个则从两性性爱角度,揭示了两性不平等关系及男人对于女人独立人格和人的尊严的践踏。纵观萧红的创作,她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表现女性的悲惨命运的,从而揭示出女性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的卑下地位。从妇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表现她们的悲剧命运,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揭示触目惊心的严酷事实,她小说里的女性悲剧因此具有人性的深度和非同寻常的意义。胡风在悼念萧红的文章中曾写到“男人和石块一般硬,叫我不敢触一触。”[1]而这砖头之冷和人心之硬,几乎贯穿了本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史。 萧红透过她本人所经历的各种屈辱和苦难的经验,使她深知中国底层女性的苦难,这成为她洞察中国底层女性历史的悲剧的起点,同时强烈而深刻地表达出对女人自身的性格弱点和悲剧命运的反思 收稿日期:2007-04-08 作者介绍:马双(1976—),女,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分院,讲师,长春130117

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毕业论文--------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生得挣扎,死的抗争 --------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莫延福 【内容提要】 现代女作家萧红,关注妇女问题,在其小说中,塑造了王阿嫂、黄子良、翠姨、长青妈、王大姑娘、王婆等一系列女性形象,描写了她们的屈辱与挣扎,觉醒与抗争,本文通过萧红这些形象的分析,归纳了这些形象的两种类型,分析了这些形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作家塑造这些形象的社会形象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生,死,挣扎,抗争 生得挣扎,死的抗争 --------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品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小城三月》。 萧红是30年代出现在我国文坛的著名女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描写农村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不幸与抗争。萧红出生于地主阶级家庭,又一度被软禁在农村叔伯们的家里,这使她耳闻目睹了不少地主剥削、欺压农民的血泪斑斑的罪恶。萧红对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和不幸,有着特别的关注,她自从19岁逃离家后,屡遭坎坷、历经磨难,从而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独到而深刻的体验,因此,对农村下层劳动妇女的痛苦与不幸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并写出了不少反映农村妇女生活的优秀作品。 (一) 萧红对农村劳动妇女的认识是深刻的。1938年,她曾联系自己的身世对聂绀驽说:“……我是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的,倒是怯懦,是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自甘牺牲的惰性。”这是女作家萧红在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和不幸之后,经过深沉的而又不无忧伤的历史反思,对妇女问题所作的深刻剖白,它不仅反映了天才女作家同旧世界抗争的独特的生活历程,同时也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妇女不甘奴役的反抗精神。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和作为女性作家的历史使命感,萧红才蘸着自己的血泪,以“女性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着力表现东北沦陷后的劳动妇女“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生动、形象,令人颤栗的妇女形象。 萧红笔下的这些妇女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之下,在封建思想毒害之下,饱受侮辱和损害,而又麻木愚昧,任环境搓揉,无力反抗。虽然落后,尚未觉醒,却仍然在苦难中艰难挣扎,保持着坚韧性格的

萧红 生死场

虐人害物即豺狼 ——浅析《生死场》中的“人”和“动物” 刘恋(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10A)104030027 【摘要】认真阅读《生死场》,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涉及了种种动物,人的特征与动物的特征紧密相连,把人当做动物来写,用动物来写人物,动物本身着上了现实化的色彩,隐含了一种象征性意义,本文试从用动物来描写人的各种特点,用动物来描写人的生育痛苦,用动物来描写人的生存处境三个方面对作品中的“人”和“动物”进行分析。 【关键词】萧红人动物生死 鲁迅说《生死场》“她会给你们坚强和挣扎的勇气”【1】,在《生死场》中,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感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原生态”似的悲惨图景。游走在其中的动物,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作品中的几十种动物,活灵活现地展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人与动物的互喻互渗,是作品的重要特色,通过动物的隐喻性描写,使作品要表现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1】的主题更具深刻性,动物丰富的言外之意使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超越了故事自身,涉及到了一切生命存在的世界。 作品在人和动物互为背景的的思考中揭示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它不仅写出了像动物一样的人的生命过程,而且也写出了像动物一样的盲目而又惊惧、沉寂而又怯弱的病态人生。像动物一样的被虐待,自残,然后死亡,透过表面,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扭曲的,挣扎的灵魂,那压抑的欲望,禁锢的思想,是作品笼罩了一层悲哀。 一、用动物来描写人的各种特点 众所周知,人是由猿猴演变而来,人的发展历程与动物的进化历程也存在千千万万联系,然而,进化了的人类依然脱不了与动物的某些特征的相像。从哲学上来说,人本身具有自然属性,有了与动物一样的自然欲望,食欲、性欲、求生欲,但人之所以为人,还在于人有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属性,在《生死场》中,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用,自然属性成为主导人生存和生活,并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条件,社会属性则以一种消极的、附带的背景形式影响着人

萧红的生死场赏析

《生死场》共十七章,书中并没有作者集中笔力刻划的主人公,着墨较多的是二里半.王婆和金枝三户劳动人家的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着重写了月英、五姑姑的姐姐等几个女人的悲惨遭遇。 前十章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附近的一个村庄“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活。这些看似极为普通的生活却包藏着血和泪的重压。这些被弃置在荒漠的人们,对于生活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但是总摆脱不了穷困的蹂躏和愚昧的捉弄:月英因生病被丈夫折磨致死;年轻的媳妇因难产和受虐待而丧生;王婆因耐不住生活的痛苦而服毒自尽;而金枝的孩子因为丈夫一时气愤而被摔死......他们生活得草率而艰难,同时作品也表现了他们对于这种生活的愤恨与不平。农民们终于在三和青三等人的带动下,组织了“镰刀会”进行了一次自发的反抗地租加价的斗争,斗争虽未正式行动即失败了,然而这次事件所激起的火星,却深深地埋藏在人们心里。 作品的后七章,后七章描写“九.一八”事变之后农民历起抗日的经过和情形。“九.一八”事变后,亡国的现实促使人们从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原来那些似乎浑浑噩噩地生活着的农民们,猛然增加了民族意识,眼光开始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萧红在这部共17章8万字小说里,不仅写了奴隶的悲剧及其抗争,但她的更多地投身在奴隶之奴隶-农村贫苦妇女身上,通过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体验――生(生育)与死(由疾病、虐待和自残导致的死亡)来反映对于生的坚强及对于死的挣扎的。 《生死场》本文描述了善良无辜的乡村妇女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受尽摧残与折磨后再默默地死的那种无限轮回,着力表现了女性的身体之畸,她们作为男人泄欲的对象和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就是她们的生活状况。首先,萧红是以身体的“畸”变来展现乡村女性可悲的生存状态的,《生死场》前十章中充溢着受病痛折磨所致的身体变形与死亡的毁形的种种可怕之处.月英是“从前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她在瘫痪之后却受尽丈夫的折磨,变成了可怕的怪物:身体的下半部分浸泡在粪便里,腐烂而充满着蛆―― “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其次,《生死场》中对“生”与“死”的描写是纯粹动物性的,绝没有一点抽象意义上的观念,它完全是纯身体感受的,“生”就是女人的生育,它并不伟大,也没有一般传统话语所描写的“伟大”与“崇高”。“生”就是生活与生育,它与“死”一样是女性必须面对的可怖事实,在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面前,年轻的生命一个个倒下去。 “这庄上的谁家养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孩子从娘的肚里硬撑出来。孩子死不算一回事。”(王婆语)在同一个阶级中,相对于男人而言,女性处在何等残酷的地位,如果乡村雇农的生存境遇如同奴隶一般的话,那么乡村妇女的生存境遇就是“奴隶的奴隶”。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给民族造成的伤害,在《生死场》中是以男性父权专制给女性带来的伤害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在小说中,当日本人刚开始在村庄里寻女人时,王婆还有点诧异:“怎么也带女人吗?......女人也要捉去枪毙吗?”还有点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当一个中国警察说,“谁希罕她,一个婆老子!”时,一切就真相大白了,小说写道:“中国人都笑了!日本人也盲笑。”在中国男人和日本男人这共同的笑声中,女人“和猪一般被他们牵走......还没走出栏

论萧红的悲剧意识在女性形象中的反映

论萧红的悲剧意识在女性形象中的反映 广州第九十一中学黄晓丹 内容提要: 萧红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识。一生坎坷的遭遇使这位才情出众的女子的笔致比别人多了一份冷然与凄美,应该说,其自身悲剧性的人生经历,与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在最初的创作中,萧红便开始了对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她以先觉者的姿态抒写着人类苦难的命运。而历次生活的变故,使得萧红将思考的核心放在了对妇女命运的探索。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在简约清丽的文字中揭示人世间的灰暗和丑恶,鞭挞民众的愚昧和麻木,感慨生的艰难和无奈,抒写着女性的悲剧和人类生命的悲剧。 关键词:萧红小说悲剧意识女性形象 萧红,她的一生,是坎坷寂寞的,自她踏上文坛之日,就已经背负着沉重的人生枷锁。正是这不公的现实、坎坷的遭遇和磨人的孤寂,让这位原本就才出众的女子多了一些沉思,使得她的笔致比别人多了一份冷然与凄美,使得作品字里行间显露出深深的悲凉之感。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在简约的文字中揭示人世间的灰暗和丑恶,鞭挞民众的愚昧和麻木,感慨生的艰难和无奈,抒写着人间种种饱含苦难的悲剧故事。 萧红的创作中隐隐有鲁迅的风骨,凭一枝笔反映当时中国真实的社会,不粉饰,亦无颓丧,魅力经久不衰。《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反映当时中国各个层次人群生存状态的作品相继从她的笔端流淌。而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她笔下多灾多难的女性。 本文试探究萧红小说悲剧意识在女性形象中的反映。 1.“女人的天空是低的”——女性悲剧的命运 多数的女作家笔致是纤巧细腻的,而萧红的作品,给人感触最多的是冷然与凄美,她曾说过:“女人的天空是低的。” 的确,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中,女性的地位是从属于男性的,她们作为“人”的价值注定被无情地践踏。萧红作为一个女性,她饱受男权社会之苦的人生体验几乎影响着她的全部创作。她擅长于将自己悲剧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作品中,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揭示触目惊心的严酷事实,不仅关注着女性由经济压迫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更集中审视和批判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给妇女造成的不幸和伤害。因此,萧红小说里的女性悲剧具有人性的深度和普遍的意义。

萧红的悲剧人生对其创作的影响

萧红的悲剧人生对其创作的影响 摘要:3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作家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深得鲁迅先生赞赏与提携的女作家。她才华横溢,创作丰厚,在文学创作上铸就了不朽的辉煌,然而她的命运却异常坎坷,犹如悲剧的人生,使其创作也莫名地蒙上了悲凉。 关键词:女性;悲哀;苦难;创作 一.悲哀人生——不幸的女人 (一)年少深感岁月苦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乡绅之家。作为张家长女,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她,不但享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反而受尽家人的冷漠与欺凌。因为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惨酷现实,萧红一出生就注定得不到家人的关爱,甚至是关注。父母,乃至祖母总是对她严声励色,甚至施以暴力。在她9岁那年,生母死后,继母更是费尽心力变本加厉地对她进行虐待。可怜的小乃莹就这样孤独寂寞,痛苦地过着她的童年,幸运的是生活在那么一个冰冷的环境中,对于萧红来说,并非一切都是冰冷黑暗的,因为祖父的关爱,让她感受到温暖,看到了曙光。祖父的爱像沙漠里的清泉,像黑夜中的星光,像严冬里的暖阳,给年幼的小乃莹送来了童年生活中严重匮缺的爱。可是善良的祖父为人老实,在家中并没有什么地位。虽然他一直很疼爱自己的孙女,却无法改变萧红不幸的境遇。这样的童年生活,

使年幼的萧红无法摆脱压抑和孤独的印迹。因而,使萧红对温暖和被爱怀着无限的憧憬和追求,促使她一生为此而辗转徘徊。 (二)婚姻饱尝百味辛 1.无法坚持的坚持 1930年夏天,萧红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回到家时,得知父亲已将她的终身许配给了一个大军阀的儿子。这时,疼爱她的祖父也已过逝,祖父的去世也将这个家庭给她的唯一一点温情带走了。于是,萧红毅然离开了这个冰冷的家,逃避了这桩“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 然而,萧红的离家出走并没有结束她不幸的命运。她的出走,是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开始,也是悲剧与痛苦的延续。萧红离家后,流落在哈尔滨街头,衣食无着,饱尝了现实的残酷与岁月的艰辛。那样漂泊无依的生活,摧毁了她追求独立和自由的决心,她被残酷的现实打垮了,向命运低了头。因为她无法承受孤独与寂寞,更因为她渴望温暖与关爱。于是,她敲响了汪恩甲的大门,也就是她逃避的结婚对象,大军阀的儿子。开始了与汪恩甲长达数个月的同居生活。就这样,她当初坚持独立,将强自由,一切的坚持,变成了无法坚持的坚持。2. 由悲剧走向另一个悲剧。 1931年春,萧红同汪恩甲同居在北平的一个公寓里。这时,她就读于女师大附中。一年后,萧红怀有身孕,便同汪恩甲一同前往哈尔滨,并同住在一家旅馆中,这一住就是半年。在欠下一大笔食宿费的情况下,汪恩甲以回家取钱为由,从此一去不返,丢下有孕在身的萧红,独自面对残酷的现实。这样一来,萧红更加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

读萧红《生死场》有感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讲述的是困难时期乡村人家的平凡生活到后来发生了悲剧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小乡村。小乡村里不仅景色美,人们的心灵也美,男人们早晨在一起割麦、种地,傍晚一起聚在屋里聊天,或者谈一些秘密,谈秘密就把屋门锁上,轻声谈。妇女们上午就在家做农活,不出门,傍晚亲朋好友来串门,就一起唠嗑儿。孩子们更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上午结伴去玩耍,玩的地方很多,麦尝菜圃……全被他们霸占了。有时父母要求孩子帮着干农活,小孩们也很情愿,干起活来非常带劲。小乡村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村中偶尔传出一些新闻:二里半的羊丢了、罗圈腿替麻面婆摘瓜被二里半训斥、赵三的“镰刀会”失败、赵三蹲进了牢房……偶尔还传来一些噩耗:王婆服毒、小金枝惨死。但事情过去也就算了,乡民们也没有惦记着。村里人就这样过着日子,哪怕庄稼全死完了或放弃农业这行了,人们也会再想办法维持生活。例如赵三在家里编了鸡笼到城里去卖,带着儿子平儿上街吆喝,眼看生意越来越好却又落败了,家里堆满了鸡笼,赵三别提多生气,可这事又过去了。十年后,乡村一仍其旧,洋鬼子兵来扫荡了,文章就在此进入悲剧。鬼子越来越猖狂,变的肆无忌惮,老赵三带着全村人民竭力反抗,平儿长大了,罗圈腿也是。但罗圈腿被滥杀无辜的鬼子残害了,他母亲也是。庄稼毁灭了,村民们饥寒交迫,金枝跑到城里去挣钱。日子愈来愈不好过,老弱病残的母亲让金枝去做尼姑,可尼姑院里的主持走了。李青山是“红枪会”的队长,“红枪会”失败后,李青山要逃到城里住了,二里半也跟着去,临行那天的二里半与自己唯一的羊告别,步履蹒跚着走了。 这是一个多么惨绝人寰的故事啊!原本好好的村庄被残忍的鬼子毁灭了。我对侵略者的仇恨加深了,当侵略者再次踏进我国领土时,我必定会勇往直前、奋勇抗敌、保卫祖国。现在的我只有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才能将自己的绵薄之力奉献给祖国。困难时期生活很艰难,再想想今日不愁吃、不愁穿,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我们,就更应该同情困难时期的人们,就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生死场》,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出自萧红,能得鲁迅为其写序言,胡风为其作读后记,这样的一本书,也许真的需要好好品读。 一本《生死场》,让我读到了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一股悲意贯穿始终。现实的残忍,悲凉,生活的无奈,艰辛,每多一分的苦难,就给我们的心里加上一分哀意。萧红用她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为我们展现了生活底层人们的煎熬。

剖析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Z 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 萧红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她文学的生命却生生不息,她在有限的创作时间里,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回忆、感慨和震撼,萧红所创造的文学价值也留给了世人越发掘越耀眼的光辉。 一、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一)生的坚强、死的挣扎 《生死场》体现了萧红的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书中对女性的命运,能折射出在那样一个特定时代的生存环境里,生与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女性的身体上,小说从女性生育所受的痛苦写起,既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环,又能从人的本性出发,要承受虐待以及自己不忍生活产生的扭曲心理,自残折磨到死,真是让女人受尽了世间的痛苦。 萧红在作品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关于女性生与死的世界,让我们深切的感受着女性存活的不易,所承受的极大的苦痛,得不到任何的理解与包容,这简直是对人生的灾难的描摹。原本正常的女性,在那个黑暗的扭曲的世界里,难逃命运的捉弄。最后沦为不堪的人生奴隶。无法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那个男权大过天的社会,她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二)隐形的封建残害 《呼兰河传》里王大姐做姑娘时,像一棵灿烂的大葵花,都夸她将是兴 家立业的好手,可她毕竟也是个普通 的女儿家,人们发现她与磨倌冯歪嘴 子同居,没有通过明媒正娶,在那个封 闭落后的时代人们曾经的赞美之词在 一夜之间全都被推翻了,更难以接受 的时冷眼嘲笑,和那不堪入耳的恶毒 的话语。她有什么过错?怎么就成为了 众矢之的。每天承受着精神的莫大的 痛苦,终于在寂寞冷眼中死去。 这群在贫穷困苦中挣扎的女性, 被恶心摧残着,周遭的一切不成文的 规定还在前方设法地继续折磨她们, 面对她们的不幸,她们难以挣脱伦理 的束缚,只能成为这个社会低廉的牺 牲品。王大姐,小团圆媳妇,她们的生 命从升起到陨落,不断地受着封建的 迫害,这一张无形的巨网,让她们承受 灾难的同时毫无回天之力地接受命运 的摆布。 (三)负重的情感、压抑的生命 《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作 品。它是对人情感方式的一个历史检 验,对其“剪不断,理还乱”的隐微心理 的追求与探索。尤其是一向具有含蓄、 婉致而代表了传统文化品格的东方女 性,对于这一心理现实的挖掘使作品 也可以说是对作者萦绕不去的寂寞氛 围的一个梦幻情节,其中女主人公的 文化品格及其悲剧意味是值得我们深 入思考和发掘的。 这部作品是萧红唯一部与自身情 感世界距离较近的作品。翠姨多愁善 感、情感世界细腻又丰富,有着文化素 质、但又受教育极少,这似乎决定了其 悲剧命运的性格基础。家境看似宽裕, 母亲有对其较为溺爱,而她的母亲又 是一个性格孤僻,心理封闭的一个人, 这也奠定了她成长路中的不稳定因 素。使她的青春注定会带有悲剧色彩。 在这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中,没有爱与 被爱,这是最让人心寒的,一生坎坷的 萧红在翠姨的形象中倾注了自己的孤 独与悲切。 二、萧红的创作个性 (一)生存环境 萧红是在充满民族危机的30年 代登上文坛的,她以独特的目光审视 这周遭的环境,在她犀利的目光下,一 切都无处躲藏,她自然地把这么都融 入到她的作品当中。这一切都跟萧红 的出生环境大有干系,她在辛亥革命 爆发的时代,自小就在家庭教育的熏 陶中沐浴着新思想,等她成年以后,便 流亡到上海,这是她文学创作阶段中的 重大转折,在这时期萧红夫妇结实了 鲁迅这位文学巨匠,在新文化先驱的 关怀下,萧红精神上有了很大转变,但 剖析萧红小说中的 女性悲剧形象 孙畅 56 2018第08期下(总278期)

浅谈萧红女性意识觉醒原因

浅谈萧红女性意识觉醒原因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成熟的女性意识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被人们称作“20时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除社会因素外,萧红的女性意识来自于她人生的种种苦难经历,她将这些经历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来展现了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及她们艰难的生存环境。她的作品,鲜明的以女性意识来关怀女性的生存、爱情、命运。本文就简单的探索萧红女性意识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社会因素:中古自古以来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一直处在弱势的地位,“男女卑”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民主、科学”的大旗直指封建礼教,封建父权意识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女性意识逐渐得到觉醒和重视。五四运动给萧红的文学之路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她的作品在关照“人”的解放下展现出来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突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以她亲身的经历来表达女性的心声。她描写劳苦的被侮辱的女性人群,她将女性的苦难置于民族、社会之中,普遍的呈现她们的生存状况。 2、良师益友鲁迅的影响:鲁迅是萧红的良师益友,萧红受鲁迅的影响很大。萧红在文学创作上吸收了鲁迅的技巧,秉承了鲁迅风骨,但她又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了女性特有的文学创造力,具有鲜明的创作特性。她对麻木愚昧的封建妇女做了深刻的揭露。 二、内部因素 1、童年的影响:萧红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在《呼兰河传》中可见,在她的童年中就只有外祖父给她疼爱,而她的父母亲人却没有给她任何的温暖和关爱,甚至还有外祖母对她的虐待。虽然这些都是童年模糊的记忆,但是却对她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叛逆性格,使她成为一个敏感多愁又孤傲叛逆的人。 2、爱情婚姻的带来的意识觉醒。萧红在童年时就是一个孤傲叛逆的人。在她上初中得知包办婚姻后,她毅然的离家到北京求学。但是后来讽刺的是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和逃离的未婚夫同居并被当作人质留在旅馆的经历让她认清一个现实:她战胜父权离开家庭,但却终究被男权社会所束缚,只恨她不是一个男人。之后她以为她和萧军是真爱,她为萧军全身心的付出,真心的爱着这个男人,愿意为这个男人柴米油盐,苦守清贫与饥饿。而她真心的付出却换来了萧军无尽的背叛与折磨,最终也只得离开。感情的经历让萧红明白一个道理: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繁重的。所以她的女性意识开始成熟起来,并且通过其文学作品表现出来。 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她的人生经历是悲惨的,但是也因为这些坎坷和悲惨使她的女性意识得到觉醒并成长。

生死场 读后感

生死场 关于生死的问题,我想多数人对死是畏惧的,对生是渴求的,人们重视生与死。可是,当时光倒回至日本侵华战争的初始,生与死或许真就是一线之间。 不过,关于生死的话题,暂且搁置一旁,提及《生死场》首先我先想先聊聊女性。在《生死场》中,女性的悲剧命运一直贯穿始终。月英,她是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却成了一个瘫人,下身成了小虫们的洞穴,生、老、病、死一直缠绕着她,最终抵不过病的折磨,她敌不过死;金枝,因为和相好成业有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饱受辱骂,羞愧,耻笑和恐惧,她饱受屈辱生下一女却又被自己的丈夫狠狠摔死,她却只有说是自己命不好,她敌不过命;王婆,有着三个孩子可三个孩子都相继死去,王婆恨命,所以在她得知自己儿子死时,她服毒自杀,可毒确杀不死她,她敌过了死,但同样,她也敌不过命。 《生死场》中塑造了这一系列的悲剧女性形象,我想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时动荡的战争初始年间,也处于思想封建的社会下;女性注定是悲剧的,女性的地位注定是低下的。在当时的男权主义下,女性忍受着丈夫的打骂,忍受着命运的不公;在当时的老旧思想下,女性忍受着迂腐的思想的束缚,被不公平的封建礼教捆绑着。但此外,我还有个猜想,萧红的《生死场》中之所以有着这么多悲惨的女性形象而她们有些也与封建思想与自己的悲剧命运反抗着,她们在反抗中妥协,在妥协中反抗。这有些矛盾的女性主义,会不会是萧红自己悲惨命运的影射?萧红一生,命途多舛,《生死场》写作于她第一段恋情过后,现实的大海把她死死的拍在岸边,她受尽折磨,她心灰意冷,可是当时写作《生死场》时,她与萧军相恋,所以在《生死场》中的女性有着悲剧的命运,却也有着反抗的精神,她们有着绝望,却同时有希望。 论生死,论人命,这个话题似乎太大,但《生死场》之所以以之命名,也是想体现生死一线之间。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总会有人生有人离。就如同《生死场》中,死人死了!活人算计着怎样活下去。在那动荡的年间,人命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也并非是铁石心肠,或许在那个年代,能够活下去才是该考虑的。月英的死,金枝女儿的死,还有女学生的死,大家显得习以为常,因为当时生生死死的事太常有了,生与死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能活下来的便是命硬的,活不下去的便是敌不过命的。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那个时代的黑暗。但黑暗中,却也有生的希望。“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暖和的季节,全村忙着生产。”生命消融,却也有新的生命降临。生是希望的,就算是在那个人命不值一提的年代,生也会给人一种希望,给人黑暗里一丝微弱的光。 日军入侵,人命更加低贱,屠杀,侵犯,甚至连大肚的女人都不放过。在这动荡年间,生死由命,生死真就是一线之间。可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侵略,面对对于人命轻易践踏的日本军,村里人还是反抗了。反抗亦是对生的渴求。反抗就意味着生死不在由命,自己有了一些对于自己生命的掌控权,人命也变得可贵了。生变得有意义了,命变得重要了,希望便有了。生死之场,或许由命,但反抗,生便有了价值。 生死之场,生死一线。命,为反抗的人留。

浅析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文学评析 浅析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谈金晶 萧红,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独立的品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我们无法忘记她深刻的洞察能力和敏感的情感体认,更无法忘怀一个女性内心的博大情怀和人性关爱。 回首中国文学史的道路,女作家的数目寥若晨星,女性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中都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是五四运动以来,个性独立和女性解放成了大势所趋,女性获得了许多权力,也开始一群进行文学创作的女作家,女性终于获得了表达自我的机会,有了宣泄长期以来郁积的途径。女性的视角长期被限制,现在获得自由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短时间内情绪的积累很容易造成模式化。此时的萧红却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独特个性。虽然有着童年不幸的遭遇,生活中遇人不淑,但这并没有阻碍这个内心强大的女子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才情女作家。她关注生活、关注大众,拥有清晰却不偏激的女性意识揭露男人的弱点,擅于挖掘女性内心深处最深的最真挚的情感。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男权文化中,女性始终是弱者,没有反抗,把自己对受压抑不快情绪的抵抗转换为了内心的无意识,《生死场》中的女性面对丈夫的责骂,从不敢抱怨,金枝和福发嫂被男性占有后,传统观念使她们忍气吞声,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更没有反抗意识。张抗抗曾说:“在一个愚昧落后的社会,因为传统的意识往往在妇女的头脑中道德观念无孔不入地侵蚀着女性的意识,残害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男性要求的标准。女性只遭到来自各方面,包括同性的严厉谴责。《生死场》中,无论是王姑娘因生产而死,还是王婆服毒即将惨死,她们身边的同性都只是木然,一点反抗的想法都没有。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城里,她周围那些与她有着相同遭遇的女人没有同情”。 萧红在揭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造成伤害的同时,也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女性自身有所思考。男性对于女性的钳制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大多数心中,总存在着“男尊女卑”的心理。中国女性从小就被束缚在框框条条中,长期的压抑也“培养”了女性强大的忍耐力。尼采所说“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创造自己”。 在《生死场》中,在男性的权威下,女性没有反抗,只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现实。男性权威对他们的种种限制没有遭到反抗,表现出麻木与默许,把这种变态的心理变成了一种合理的存在。金枝、福发婶在被男人占有以后,因为传统的贞操观念,只有忍气吞声地嫁过去,忍受着非人的折磨。麻面婆对跋腿、懦弱的二里半的斥责,也从不敢反驳,“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她们任凭自己作为男性发泄的工具,出卖自己的灵魂。在麻木中忍受着男性的欺凌和压迫,同时也看着他人痛苦中煎熬。 在《呼兰河传》中的女性对一切都是逆来顺受,甚至认为这就是天经地义。老胡家的大孙媳妇被丈夫打了,说:“哪个男人不打女人呢?”在文中,萧红给我们展示了悲惨地死在自己同性手下的两位女性。一个就是前文提到了小团圆媳妇。婆婆 因为听信别人的风言风语,不惜残酷用烧红烙铁烙脚心。团圆媳妇被打出病,还请人跳大神装神弄鬼,最终把一个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用开水烫死了。王大姐的遭遇也一样,人人夸她“将来是兴家立业的好手”,可一旦她和磨馆冯歪嘴子同居,因为没有明媒正娶,周围的人就开始嚼舌根,用恶毒的言语诋毁她、谩骂她,因为这和中国封建传统的仁义礼教相悖,不为世事所容。她受到了所有人的敌视和污蔑,就这样,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压力,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女人不仅在男人的世界里扮演着可悲的角色,任凭摧残和践踏,卑微着依附于男人,同时,她们还受到来自同性的压迫,彼此折磨。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用一种冷静、客观却又真实的语气展现了女性个体受难的场景,包括男人对女人和女人对女人。能够正视、剖析女性的弱点,认清自身的麻木和愚昧,而不把责任完全归咎于男权统治,这说明萧红是睿智的。她的开拓精神也令人动容。在对女性生命毁灭的叙写中,剖析女性自身的瘤疾和病态,这显示了萧红理性思索的目光。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在表象背后男权文化传统的本质。它像一个巨大的网,网罗了无数中国人的心,深植于中国的文化积淀中,成了公开的密码,制约着女性的身心,让女人觉得这是宿命,任凭命运的摆布。她们受虐心理投射在其他女性身上就是同性相残,她们在承受痛苦的同时,也制约着同性的自由。女性的生命变得廉价,没有尊严和自由,是彻底的受虐者和施虐者。她试图找条出路,但是她也发现,出路还有很远。 萧红从创作开始就一直关注女性的命运,对她们的悲惨命运感同身受,对传统男权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礼记·郊特牲》中为女子所下的定义是“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种要求女子驯从的要求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并将之作为立身之本。萧红对女性自身的异化表现出心痛和无助,她用文字塑造一个个形象,记录一段段故事,也期盼女性能够自主生活,不受男性的束缚,早日摆脱压抑,但是她的一生也是苦难的一生,经历着作为女性一切的伤痛。这一点,我们从她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可以看出,她笔下的女性最终都难逃厄运。《呼兰河传》中天真开朗的小团圆媳妇被活活地烫死;王大姑娘生孩子时难产而死;《小城三月》中翠姨为了追求幸福爱情而死;连最美丽的月英姑娘瘫疾之后也遭到丈夫的折磨而死,虽然萧红也塑造了一系列有觉醒意识的女性,比如金枝和王婆,他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最终还是落得悲剧的下场。女性如何获得和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这一直是个问题,也有许多人为此做了大量的努力,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参考文献: [1]鲁迅.生死场—序.萧红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湖北青年职业学院) 42 -- 群文天地·2011年第10期

浅析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萧红一生坎坷,自小生活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看多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她的作品献给了贫苦女性,从女性的视角写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状况,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无限同情。 关键词:萧红作品女性意识 正文: 人生若溪,坎坷为歌。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深受鲁迅先生欣赏的女作家萧红,一生追求爱却得不到爱,自小生活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大环境中,看见了太多,听说了太多女性的悲剧故事。我们所学的历史只是对时代的大体总结,作者书中的历史才是人内心真实的体验和历程。从萧红的作品中看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妇女的生活与命运。萧红的小说没有华丽的言辞与细致的描述,但是她作品以女性为切入点,呈现出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的生活状况,对爱情的求而不得与悲剧命运,以及她对这些女性命运的同情,对不合理的封建传统的批判,对女性地位与人格尊严的期望,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一·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的悲剧在于她们经历着生育之苦。她们在封建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忙着生,忙着死,在她们的人生中,生育成了一个可怕的刑罚,。在《生死场》中有一章“刑罚的日子”专门描写了女性的生育之苦。金枝,五姑姑的姐姐,李二婶子,麻面婆等。这些女性都经历了生育的刑罚。她们即使在生育时也难以得到丈夫的疼爱与怜惜,因为所谓的“压柴,压柴,不能发财”,生育时的女性就赤身裸体的,和一条鱼似的趴在土炕上。萧红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女性生育的惨状:“赤身的女人,她一点不能爬动,她不能为生死再挣扎最后的一刻”“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在这生命如草芥的社会中,女性生育与动物一样不被人重视,萧红在这一章中重复的提到“不知谁家的猪也在生小猪”“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大狗四脚在颤动,全身抖擞着。经过一个长时间,小狗生出来。”动物与人一样,也在经历着生死,人与动物一样,丝毫不被怜惜。这生育之苦在萧红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王阿嫂的死》中的王阿嫂也是在经受生育的刑罚时去世的。 萧红的作品中以女性为主角,但这些主角所经历的是痛苦的人生,结局基本上也都是悲剧。她们的生活困苦,贫穷而又无奈,生存状况堪忧。《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本是个单纯健康的孩子,只是因为“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只是因为初入婆家吃饭多了一点,就被街坊邻居传作是“不知羞”,她的悲剧命运从这里便开始了。婆婆开始打骂,邻居送来各种不靠谱的偏方,好好的一个健康的人硬是被折腾病了,最后竟然因为婆婆与邻居的愚昧而活活烫死了,小团圆媳妇的遭遇令人毛骨悚然。《呼兰河传》中作者还详细写了一个女性的悲剧,王大姐,她在嫁人之前被人夸奖,因为突然生了孩子,曾经被夸奖的优点就都成了被人凌辱的短处,最终在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死掉了,又一个女性没能躲过生育的刑罚。还有《生死场》中的月英,她是打渔村里最美丽也是最穷的女人,却在嫁人后被折腾的最后瘫在床上,因为没人照顾,生蛆而死,这样可怕的遭遇在当时却被认为是正常的,看着身边的女性一个一个的受虐待直至死亡,却都无动于衷,没有人反抗,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萧红小说里的这些女性,肉体上经受着折磨,生存状况差,还遭受着生育之苦,但这只是物质层面的,她们所经受的,还有精神方面的痛苦,对爱情的求而不得,这里面的典型代表是《小城三月》里的翠姨还有《生死场》中的金枝。翠姨并不是一个大胆追求自己所爱的人,不管是衣服鞋子还是自己的心上人。刚开始知道自己订婚时,翠姨并没有太难过,但是后来她认识了作者的哥哥,爱上了他,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敢追求,最后郁郁而终。金枝与翠姨的情况不同,她受男人的蛊惑,爱上了那个让她未婚有孕的男人,在结婚后,当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