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谈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公德意识

谈谈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共道德原则,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社会公德意识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当代人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必须具备良好的公德素质。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前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首先,部分大学生基础文明素养较低,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火学校园里,一些学生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在食堂就餐不排队,谈恋爱过于亲昵;在公共场所人声喧哗、起哄怪叫:个人衣着考究,宿舍脏乱却无人打扫:私人物品爱护备至,对学校公物却任意损坏;旷课逃学、互抄作业习以为常:个别学生甚至利用互联网欺骗:不讲究学术道德,随意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等等。
其次,对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尚未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社会公德的行为规范。有的大学生把着背心、穿拖鞋出入公共场所视为生活小事,否认这是有欠文明的举止;有的认为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着奇装异服是个性发展:有的认为在宿舍内违章用电属于个人自由,无碍公共安全;有的把乘车抢座、买饭加楔视为区区小事,不足挂齿:有的把浪费粮食视为个人生活习惯。他们认为这些行为毋须论其丑美,也不应受到谴责。
再次,一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责任感,尽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依然仅凭个人意志行事,无视社会利益和他人需要,具体表现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社会公益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等。清华大学的学生伤熊事件当属此类,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社会公众中的整体形象。
这些现象虽属个别,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视。有相当多的学生对社会公德教育不以为然,而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相当紧迫的问题恰恰是如何学会做人。不懂得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准则,就难以谈及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要求而承担起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
1.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必然要求错位: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个人利益、金钱原则被逐渐肯定,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模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这个变迁的过程中,“一些人思想认识混乱,为人民服务意识淡化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善恶、美丑、荣辱界限混淆……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见利忘义、惟利是图”。这与社会主义道德所提倡的“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广泛宣传为人民为社会做好事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2.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错位:
综观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就其内容而言,在小学实施的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在中学实施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而在大学实施的却是社会公德与文明行为的教育。社会公德本来是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就应该掌握的东两,如今却在大学阶段补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教育上的时序倒错。
3.家庭教育导向与人的内在发展需求错位:
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不断灌输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家长自身人格不够健全,他们给子女施加了负面的示范作用。在当前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相当数量,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从人的成长来看,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是为他人所认可、为社会所接受的前提条件,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部分家庭教育失当的大学生难以被同学接受,他们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甚至恶意报复,导致人格缺陷的恶性循环。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1.净化社会道德环境,把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大学生思想活跃但又未完全成熟,必须注意社会人环境对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要建立一个惩恶扬善的社会伦理机制。良好的道德环境离不开合理、公正的道德奖惩,这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威慑力,对丑恶现象予以鞭挞,使其中止恶行并改过自新;对崇高的行为予以褒奖和支持,使其发扬光大,树立道德榜样。
2.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立体教育模式
学校依然是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主战场,各高校要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规划学校的社会公德教育。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课堂,遵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以“两课”教育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

少一些理论灌输,多一些社会实践。
3.加强日常行为管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是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因此要大力营造爱党、爱国、爱校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和构建丰富多彩、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一助一工程”、“科技扶贫”等公益活动,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感染,实现道德品质的升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