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思考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后由各个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丰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么克斯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哦普遍规律的学说。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固有的深刻矛盾逐渐显示出来;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尖锐化,对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个主观努力。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根本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始终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意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如何学习:认真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要善于学以致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

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不断增强社会服务的本领,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能力。

5.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可知论,有力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7.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是仍然是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试述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又是多种多样的统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物质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意义: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9.论述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及其意义。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只有遵循历史规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成为历史的主人;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和动的重要区别,实践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否定。

10.简述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的内容及其意义。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心的哲学范畴,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联系的原理要求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普遍联系。

发展的观点: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既要满怀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呵护新事物的幼芽,又要做好心理准备,克服发展中面对的困难。

11.联系实际思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联系实际略)矛盾同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联系,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来指导实践,还要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促进优势互补,推动事物发展。

12.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与一切事物的发展的始终,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个方面以及矛盾解决的形式各有其不同特点,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铜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表示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性很连续性的中断。

两者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4.试述辩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一,辩证否定是自我的否定,二,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三,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

区别。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指出的是认识事物是对事物的反映过程;唯心主义认识论是先验论,指出的是人的认识先于感觉和经验产生。

16.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两者统一于实践。

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我们应该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注重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运用,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8.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能依靠实践来检验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一般问题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19.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食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都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深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而不可能达到最终完成的形态。

辩证关系: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包含的,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的因素,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性需要相对性表现出来;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转化和发展中。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2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基本属性是主观符合客观,检验真理就要把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只能通过社会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把主管变成现实,

所以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具有最高权威。

2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2.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意义。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存在发展不与社会存在完全同步,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们要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摒弃落后的社会意识,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2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是非实体的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4.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

系及其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发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发展。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革及其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推动社会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发展。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2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适当展开即可)。

26.简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实现的途径。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实现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三是使用公债和苛捐杂税进行经济掠夺。

27.如何认识资本、信息、知识和技术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作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虽然它们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中都起作用,但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不变资本只会发生价值转移,但不会使价值增殖;可变资本可以使价值增殖。

科技、知识、信息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并不能否定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观点。因为科技、知识、信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只有把它们应用于生产中,被人们运用和掌握,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7.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

28.试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价值,就产生了价值增值。在价值增值中,雇用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用于生产剩余价值。

29.简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表现。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商品滞销,企业破产,生产停滞,工人失业,信用关系被破坏,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0.如何评价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应该坚持批判的态度: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人们享有了更多的权利,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社会管理经验。局限性: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选举制度常常被金钱,财团等影响和操纵,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适当展开即可)

31.如何评价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历史作用: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适当展开即可。

32.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定或联合的方式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及其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自由竞争引起了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即垄断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第二,垄断的存在需要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都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第三,社会生产的复杂多样,使得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包办全部社会生产。

33.垄断中的竞争和自由竞争相比有什么不同?

首先,竞争的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而垄断竞争则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其次,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是经济手段,垄断竞争则采用多种手段;最后,在竞争范围上,

自由竞争主要存在于经济领域内部,而且主要是国内市场,而垄断竞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扩展到经济领域之外进行。

3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无政府状态,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再其次,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

35.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后果:积极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也有受益(可以从产业结构,市场,管理经验,吸引外资等方面展开);消极方面,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第二,环境恶化可能和经济全球化同时发生,第三,各个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第四,经济全球化增强了国家经济对别国的依赖性。

3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资本主义新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趋势,国家资本所有制的出现和法人资本所有制,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制、职工持股的劳资关系调整制度;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体现在,资本家地位和作

用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CEO)成为各大公司经营活动实际的控制者,知识型服务型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式的变化,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政治制度的变化,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公民权利有所扩大,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原因: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呵呵哒),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37.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为社会主

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带来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战胜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矛盾不可能消除。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有以下两个理解:第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有不相容性,资本积累推动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第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有一定的容纳空间说明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尚需一个长期的过程。

38.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

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39.如何认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

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无产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能否说明社会主义是失败的、没有前途

的?为什么?

不能说明。因为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具有必然性。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资本主义还有复辟的可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还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推动自身向前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41.简述共产主义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是一种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参与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公有制形式。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是人类意识形态的最高阶段。

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实行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 CH1 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 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 1)海洋地貌学; 研究海底形态、空间分布及成因为主要内容。大洋地貌的研究对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做出过重要贡献。 2)海洋地球物理学; 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支撑海洋地质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包括海洋重力、海底地磁场、海底地震学、海洋地电学和海洋地热学等。 3)海底构造地质学 是20世纪海洋地质学发展中最辉煌的领域,板块构造模式不只是海洋构造,而且建立了全球构造体系。 4)海洋沉积学; 研究海洋沉积物的特征、时空分布及形成和演变机制为主要内容。海洋沉积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学的内容并革新了传统沉积学的理论。海洋沉积学已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很广的学科领域,例如海洋沉积矿物学、海洋沉积地球化学、海洋沉积动力学、碳酸盐沉积学、构造沉积学等。 5)海洋地层学; 是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重建地质历史和解释历史是它的主要任务。由于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深海钻探计划和浅海钻探的开展,在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和年代地层划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6)古海洋学; 它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产物,以探索海洋环境和海水物理学、化学特征演变历史及研究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生物的宏观演化为目的,它的主要研究材料是海洋沉积物,发展了从沉积物中提取高分辨地质信息的一切现代手段。古海洋学已成为大洋钻探计划(ODP)、全球变化研究等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末地球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也是21世纪通过气圈/水圈/地圈探索地球历史的重要领域。 7)海底矿产地质学 它是研究赋存于海底的矿物资源和有机物矿产的形成、富集规律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态和开采条件的科学。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及浅海固体砂矿;大洋多金属结核、结壳、磷块岩、块状硫化物矿和多金属软泥等热液矿产及天然气水合物等。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 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 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 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

新闻传播学院课程考核新闻学概论期末试题

新闻传播学院课程考核 新闻学概论试题 注意: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本卷与答题纸一并收回;试卷满分100分; 请认真作答;考试时间100分钟;形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法治: 2、新闻价值: 3、出版自由: 4、言论自由: 5、新闻事业管理: 二.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所主要采取的方法 2、简述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几个主要因素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 4、阐释新闻法治应该从哪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5、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任务,包括哪几个方面?做具体解说。 三.论述题: 1、何为媒体审判?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谈谈你对新闻舆论监督中媒体审判的看法。 2、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谈谈如何协调公民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的矛盾关系。四.案例分析题。 我国将优化服务推进二孩“生得出生得好” 2017年01月27日14:15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记者王宾)全面两孩政策迄今已落地一年,全国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已逾四成。如何才能让二孩“生得出、生得好”?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我国将继续调整扩增助产服务资源,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 2016年,中国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高龄高危产妇比例增加,生育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显,出生人口达到2000年以来最高峰。 产科床位够不够?数据显示,2016年,中央投资29.1亿元,支持45个市级和202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司长秦耕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力争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新增产科床位8.9万张,力争在“十三五”前期解决妇幼健康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供需矛盾。 母婴安全怎样保障?2016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9/10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7.5‰和10.2‰。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说,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全面推广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据了解,我国共有8.8亿妇女儿童,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案例中所体现出的新闻传播学理论。

新闻学概论练习题

什么是软新闻 什么是新闻价值 什么是客观报道 什么是知晓权 什么是协同自律 简述对新闻自由限制的途径 简述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的新闻自由所包含的内容什么是受众心理 什么是选择性理解 什么是守门人 什么是精确新闻学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政治素养 简述受众需要的内容 简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倾向 简述受众从接收到接受新闻信息的所经历的阶段 简述新闻编辑的宏观任务 简述报纸的特点 试述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特性。 试述广告与新闻的区别 简述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简述新闻事业的性质 简述新闻传播的主要模式 简述目前世界存在的几种新闻法 试述“守门人”理论的发展过程 试述解释性报道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什么是舆论 什么是知晓权 什么是持续性新闻 什么新闻的新鲜性 简述新闻自由受到限制的几种主要情况 简述新闻事业的舆论功能 简述人类传播活动的主要发展阶段 简述广告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和制约 简述新闻真实所包含的内容 简述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试述影响新闻价值的因素 试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什么是新闻事业 什么是传播自由 什么是新闻编辑策划 什么是新闻政策 熵

简述新闻事业功能变化的几种情况 简述舆论的特点 简述我们党的“正面宣传”的含义 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简述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简述故意失真新闻的原因 试述新闻价值实现的途径 试述如何正确看待新闻自由 你们是新闻职业道德 什么是公共关系 什么是新闻纪录片 什么是新闻专访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受众意识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素养 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区别 简述新闻价值的含义 简述非故意失真失实新闻的原因 简述新闻倾向性的几种表现 试述新闻真实性所要包含的内容 试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什么是有偿新闻 什么是新闻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什么是客观报道 新闻编辑方针 什么是新闻法规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社会意识 简述新闻传播者的业务素养包含的内容 简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倾向 简述新闻媒介实施舆论监督的条件 简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 简述新闻编辑人员的具体工作包含的内容 试述传统媒介与互联网融合的发展过程。 试述西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过程中,新闻自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课后题 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分类:原生的自然环境、经过人类的创造和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 2、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3、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环境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4、环境科学 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 5、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多诺拉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伦敦烟雾、日本四日市哮喘、水俣病、痛痛病、米糠油事件 6、环境学的三大分支学科 一、理论环境学(环境科学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原理、环境规划和环境区划的原理和方法等。) 二、综合环境学(全球环境学、区域环境学、聚落环境学。) 三、部门环境学 第二章课后题 1、大气污染及类型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按污染范围划分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划分 据燃料性质和组成成分 (1)局部性大气污染 (2)区域性大气污染 (3)广域性大气污染 (4)全球性大气污染 (1) 还原型(煤炭型) (2) 氧化型(汽车尾气型) (1)煤烟型 (2)石油型 (3)混合型 (4)特殊型 (5)沙尘型 2、大气污染物及分类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分类:主要有一次污染物: SO2、H2S 、NO 、NH3 、CO 、CO2 、HF 、HCl 、C1—C12化合物 。 二次污染物: SO3、H2SO4、MSO4 、NO2、MNO3 、醛类、酮类、酸类。3、影响大气污染程度的因素 4、还原型烟雾和氧化型烟雾的主要区别。 (一)还原型(煤炭型) 主要污染源是燃煤。主要污染物是SO2、CO 和微粒物质,它们遇上低温、高湿的阴天,且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物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伦敦烟雾事件 (二)氧化型(汽车尾气型) 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和机动船。主要污染物是NOx 、CO 、HC 化合物、O3、醛类、PAN 等。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季晴天,交通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典型的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它对人体、动植物、材料均会产生破坏作用,并且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5、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 第三章 水体环境 第四章 土壤环境 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 第七章 环境规划 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 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 第十章 能源与环境 第十一章 资源与环境 第十二章 持续发展与环境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 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 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 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 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③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报纸最早产生于( A ) A威尼斯 2、“意见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有(D )提出 D.弥尔顿 3、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D.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通常取决于新闻内容的( C) C.指向性 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 B ) B.约翰·弥尔顿 6.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A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7.新闻事业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手段是( D ) D.传播新闻信息 8.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D ) D.上层建筑层次 9、一般地说,公营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A ) A.社会化领导制 10、新闻立法是指(D ) 11、一般地说,国有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B ) B. 政府领导制 12、.新闻的基本特性是( A ) A.新鲜、真实、.迅速及时 1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提出者是( D ) D.毛泽东 14.新闻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 D ) D.行政控制行为 15、新闻的本源是( B ) B.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16、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 A )。 A. 哈瓦斯社 17、新闻体制的核心是( C ) C.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 18、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除采访、编辑之处,另一个是( A ) A.写作 19、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办的无产阶级报纸是( C ) C.新莱茵报

20、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C ) C.人民的监督 21、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六条首位的是( C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大众传媒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除了沟通信息,还有( A ) A.影响舆论 23、在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中,除了事实和新闻接受者之外。另一个是( C ) C.新闻报道者 24、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是( D ) D.忠实记录 25、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B ) B.信息交往 26新闻价值的实质是( D ) D.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量化把握 27、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着作《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C.戈公振 28、新闻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 B ) B.客观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传媒业经营活动的三大基本原则() A.普遍服务B.编营分离C.受众中心 2、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的正规途径有() A.司法控制B.行政控制C.资本控制D.媒体的自律 3、新闻媒介受众的独有特征() A.广泛性B.混杂性D.隐蔽性 4、当前中国新闻改革四个鲜明的基本特点是() A.从自发走向自觉 B.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更新 C.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 D.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 5、新闻媒介所有制基本类型()。A.私营媒介B.公营媒介C.国营媒介 6、目前世界新闻学的主导理论有()。A.自由主义报刊理论B.发展新闻学C.社会责任论D.党报理论 7、新闻活动的渠道有()A. 亲身传播B. 大众传播D. 群体传播 8、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有()A.魔弹论 B.选择性理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电气工程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电气工程与电工科学的关系就是什么? 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就是电气科学。 2.与“现代五大工程”的其她工程相比,电气工程的突出特点就是什么? 与其她工程相比,电气工程的特点在于:她的出现首先不就是来源与文明发展的自发需要,而就是来源于科学发现。她以全新的能量形态开辟出一个人类文明的新领域。她的发展又伴生了电子工程,从而孕育出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工程领域,为信息时代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 在这一时期,发电,输电,配电已形成了一气轮机,水轮机为原动机,以交流发电机为核心,以变压器与输配电线路等组成的输配点系统为“动脉”的输电网,使电力的生产,应用达到较高的水平,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中电力拖动,电力牵引,电动工具,点加工,点加热等得到普遍应用。 4.根据自己了解,电气工程有哪些应用? 多电飞机,线控汽车,全电舰船。 5.20世纪哪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器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永磁材料,超导磁体技术,电磁技术。 6、电气科学与电气工程的发展史给您哪些启发? 今天电能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她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生产力,而且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极大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电气工程也应次被誉为“现代文明之轮” 7、21世纪电器工程科学的发展趋势就是什么? 将电气科学与工程与近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前沿融合,加强从整体上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研究,加深对微观现象及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同时用信息科学的成就改造与提升本学科并开创新的研究方向。 8、为什么说21世纪电器工程与其她科学融合交叉就是她的显著特点? 21世纪的电气工程科学将在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创新与飞跃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上, 9电气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那些? 电路藜芦,电磁理论,电磁计量理论等。 10您认为今后电气工程还会有哪些新应用? 电力大系统,电力传动系统及电力电子变流系统中各问题基于新材料,新原理成为开拓新应用领域的电机,电器,电能质量的理论及其测量控制,现代测量传感技术。 11您认为还有那些计算机软件可以用于今后的专业学习? MATLAB,PSPICE,EMTP,SABER,ANSOFT。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三、名词解释题 1.舆论 答: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紧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性。 2.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3.报纸的二次售卖 答:报纸的二次售卖是指报纸既向读者出售新闻媒介内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广告版面。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这一次销售的是信息的实效性,落脚点是发行量。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次销售的落脚点是广告量。 4.接近权 答: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5.议程设置理论 答:所谓“议程设置”是有关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理论。“议程设置”也称“议题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对所报道重心的选择,从而构建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所注重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6.新闻学 答: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讨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7.硬新闻 答: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

环境学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部分只有一个答案,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B 2、A 3、A 4、C 5、C 6、A 7、A 8、A 9、A10、A11、A12、B 13、 B 14、B 15、B 16、B 17、B 18、A19、D 20、D 21、A22、A23、D 24、B 25、D 26、A27、 C 28、 D 29、B 30、C 31、C 32、A33、D 34、B 35、D 36、B 37、B 38、B 39、B 40、A41、A42、C 43、A44、C 45、C 46、A47、B 48、D 49、A50、B 51、D 52、A53、C 54、A55、A56、C 57、 B 58、 C 59、C 60、B 二、多项选择题 (本部分至少有两个答案或多个答案,多选错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AB 2、ABC 3、AC 4、BC 5、ABD 6、ABC 7、ABC 8、BC 9、AD 10、AD 11、BCD 12、AC 13、ABC 14、ABD 15、ABC 16、ABC 17、ABC 18、ABCD 19、ABCD 20、ABCD 21、BCD 22、ACD 23、ABCD 24、ACD 25、ABCD 26、AC 27、ABD 28、ABCD 2 9、ABCD 30、BCD 31、ABCD 32、ABCD 33、ACD 34、ABD 35、ABC 36、ABC 37、ACD 38、AB 39、ABCD 40、ABCD 三、不定项项选择题 (本部分至少有一个答案或多个答案,多选错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C 2、CD 3、D 4、A 5、D 6、A 7、ACD 8、C 9、ABD 10、ACD 11、BC 12、D 13、A 14、B 15、A16、AB 17、ABC 18、B 19、ABCD 20、ABC 四、案例分析题 1、A 2、A 3、D 4、C 5、C 1、A 2、A 3、ABC 4、C 5、D 1、C 2、C 3、A 4、A 5、A 6、B 7、D 8、CD 9、C 10、BCD 五、综述题 (每答对一条给一分,答对其中20条即得满分20分,答对的超过20条的部分不计分,答错的不扣分。所做答案不以表格形式出现的不影响成绩给定) (一) 1 总论 2 建设项目 3 工程分析 4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现状 5 环境影响 6 环境影响评价 7 要提出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对其进行论述、评估和投资估算 8 对环境影响和经济损益进行分析 9 对环境监测制度提出规划要求、管理措施10 结论和建议11 附件

软件工程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软件工程概论郑人杰等版 第1章软件与软件工程的概念 1.1 举出你所知道的应用软件的例子。 办公软件、游戏软件、财务软件、银行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工资管理软件、学籍管理软件等。 1.2 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软件开发就是编程序。”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软件开发就是编程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它是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程序只是软件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次,在软件开发中,编程只是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 1.3 如果将软件开发比作高楼大厦的建造,可以将软件的设计比作什么? 可以将软件的设计比作建筑设计,软件设计的成果相当于建筑设计的设计图纸。 1.4 什么是软件危机?它有哪些典型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典型表现: (1)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 (2)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 (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6)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7)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既跟不上硬件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 迅速普及深入的趋势。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除了软件本身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软件开发的经验和有关软件开发数据的积累,使得开发工作计划很难制定。 (2) 软件人员与用户的交流存在障碍,使得获取的需求不充分或存在错误。 (3) 软件开发过程不规范。如,没有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就开始编程序。 (4) 随着软件规模的增大,其复杂性往往会呈指数级升高。需要很多人分工协作,不仅涉及 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必须有科学严格的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后习题全部答案黄杏元著

地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第一章 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它与一般计算机应用系统有哪些异同点?答: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 脱胎于地图学,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但是,地理信息系统与这学科和系统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 GIS 与机助制图系统机助制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得主要技术基础,它涉及GIS 中的空间数据采集、表示、处理、可视化甚至空间数据的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制图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空间分析方面。一个功能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包含数字制图系统的所有功能,此外它还应具有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 (2) GIS 与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GIS 除需要功能强大的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之外,还需要具有图形数据的采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等功能。因此,GIS 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均比一般事务数据库更加复杂,在功能上也比后者要多地多。 (3) GIS 与 CAD 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 CAD 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4)GIS 与遥感图像处理的系统遥感图像处理的系统是专门用于对遥感图像

数据处理进行分析处理的软件。它主要强调对遥感栅格数据的几何处理、灰度处理和专题信息提取。这种系统一般缺少实体的空间关系描述,难以进行某一实体的属性查询和空间关系查询以及网络分析等功能。 2、地理信息系统有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试举目前广泛应用的两个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例,列出它们的功能分类表,并比较异同点? (1)系统硬件:包括各种硬件设备,是系统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 (2)系统软件:支持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回答用户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3)空间数据:系统分析与处理的对象,构成系统的应用基础; (4)应用人员:GIS 服务的对象,分为一般用户和从事建立、维护、管理和更新的高级用户; (5)应用模型:解决某一专门应用的应用模型,是 GIS 技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3、试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分析功能与应用模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功能是基于现有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或者参数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构,这些规律和参数就可以构成一个应用模型,比如降雨量计算模型和风力强度计算模型等。但应用模型很多是专业领域的模型,其表现可以是参数表格也可以是图标或计算公式,不利于地理信息这种要与地理坐标想联系,并且需要特殊的可视化效果的信息分析与表达。因此要构建适合于地理信息分析和表达的应用模型就要吧如气象农业等行业应用模型转变或者结合地理信息做成与空间信息想连接的模型应用于分析。 4、根据你的了解,阐述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学科及关联技术,并就地理信息系

新闻学概论思考题解题思路

绪论思考题 (1)什么是新闻学?什么是新闻理论?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新闻学的涵。)广义的新闻学指新闻学学科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新闻学指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以及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新闻理论是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由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构成。历史新闻学,也叫新闻事业史,通过研究新闻传播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的在逻辑和脉络。应用新闻学,也叫新闻实务,包括新闻采访学、写作学、编辑学、评论学以及一些交叉学科等,着重研究新闻传播业务的具体运作规律和操作方法。(除了对这个概念的记忆以外,更重要的是能结合新闻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学科体系构成和基本研究对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容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容一共包括10个方面,这10个方面的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是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具有鲜明的积极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二是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 三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四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五是坚持实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六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七是坚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八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使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相统一。 九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增强生机与活力 十是切实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和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实质。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5.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6.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7.环境伦理的定义及分类。 8.你持哪种环境伦理,为什么? 第二章地球环境的发生与演变 1.地球形成初期的出气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2.地球史上何时发生过3次大规模的海侵和2次物种灭绝?灭绝了哪些物种? 第三章人类与大气圈 1.大气污染的定义及分类。 2.大气污染源的类型。 3.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定义和举例。 4.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5.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 6.画图分析不同温度层结下的五种烟型。 7.光化学烟雾的定义及形成的主要机理。 8.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及特征。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10.案例分析:伦敦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 11.温室效应的概念及影响,主要的温室气体。 12.画图说明厄尔尼诺的形成及危害。 13.臭氧浓度的分布特征。 14.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治。 15.大气圈氧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人类与水圈

1.简述应对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2.案例分析: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 3.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源、主要水体污染物、水体污染危害。 4.水环境容量和水质标准。 5.污水的水质指标。 6.分析氧垂曲线的形成并划分不同水质功能区。 7.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及危害。 8.海洋石油污染危害。 9.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0.水体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11.大型水库不良的生态学效应。 12.地下水过度开采的后果。 13.河流渠道化的内涵及不良的环境影响。 14.影响湖泊面积缩小的人类因素。 第五章人类与生物圈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3.结合实例分析十分之一定律。 4.结合实例分析生态平衡的内涵。 5.森林缩小的原因。 6.牧场退化的原因及后果。 7.农药使用的生态学后果。 8.生物治虫的内涵。 9.生物圈保护区的功能。 10.保护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能做什么? 第六章人类与土壤圈 1.土壤污染的概念。 2.土壤污染源。 3.农药的分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土壤污染防治对策。 5.土地退化的内涵。 6.土壤侵蚀的危害。 7.荒漠化的定义、危害及防治对策。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三章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新闻学概论习题集(1)

绪论 一、选择题 1、西方新闻学的研究最早产生于(). A美国B英国C德国D意大利 2、当今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是() A国有性质,统一调配 B私有性质,企业管理 C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D事业性质,宏观调控 3、()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成立了新闻学院 A 1908 B1909 C1918 D1919 4、1996年1月,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成立 A南方报业集团 B光明日报报业集团 C人民日报报业集团 D《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5、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 A社会生活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B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作用。 C社会生活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作用。 D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6、国人自撰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A《新闻学》,徐宝璜著B《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 C《新闻学》,王韬著D《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著 7、中国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是()

A《论新闻学》B《新闻纸略论》 C《论报刊》 D 《报刊史学论》 8、中国共产党新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在() A1840年代B1930年代 C1940年代D1950年代 9、世界第一个现代新闻学院在()成立 A密苏里大学B伯明翰大学C哥伦比亚大学D斯坦福大学10、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是() A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B清华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C上海圣约翰大学研究会D复旦大学研究会 二、填空题 1、新闻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内容。 2、中国第一本采访学专著是_____________著的_____________。 3、中国第一个新闻教育机构是_____________成立的_____________。 4、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周报在_____________年的_____________国出现。 5、徐宝璜的_____________、邵飘萍的_____________和戈公振的_____________可以视为中国新闻学的三部奠基著作。 6、新闻界的四大公害是:虚假新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不良广告。 三、判断正误 1、1940年代的新闻改革是由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致读者》社论发起()。 2、1978年以来的新闻改革,我国新闻界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的标准之一()。 3、狭义的新闻学专指新闻理论或理论新闻学()。 4、新闻学是以我国新闻事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5、新闻学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