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测量系统分析基础

测量系统分析基础

测量系统分析基础
测量系统分析基础

评价测试系统时需要确定三个基本问题:(1)计测仪器自身的分辨率;(2)计测仪器统计稳定性;(3)测试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其中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是本文重点。为分析方便,在此介绍几个术语。

偏倚: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与其基准值的差,也称为准确度(Accurate)。

变差:多次测量结果的变异程度,也称为精密度(Precise),常用测量结果的标准差σ来表示。也可以用过程变差PV表示,即PV=5.15σ,它是指99%的测量结果所占区间的长度。

重复性(Repeatability):由一个(或多个)操作者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重复测量同一样本和同一质量特性所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称为测量系统的重复性,记为EV。

再现性(Reproducibility):由不同操作者,采用相同测量仪器,测量同一样本的同一质量特性所得重复测量的均值的变差称为测量仪器的再现性,或称测量系统的再现性,记为AV。样本间的变差:任何两个样本间存在的差异。

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的依据是,质量特性测量数据X是由被测样本的质量特性的基准值(真值)X。和测量误差ε两部分相加而成,即

X=XP +ε(1)

由于X、XP和ε均可看成随机变量,设测量数

定义测量系统总变差为TV≡5.15 σT,样本间的变差为PV≡5.15 σP,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为EV≡5.15σe及测量系统的再现性为AV≡5.15σo,则对(2)式两端乘以5.1 52得:

(5.15 σT)2=(5.15 σP)2+(515σe)2+(5.15σo ) 2 (3)

(TV) 2=(PV)2+(EV)2+(AV)2=(PV)2+(R&R) 2 (4)

式中(R&R) 2≡(EV)2+(AV)2(5)

定义(R&R)%≡(R&R)/TV 做为评价计测仪器能否被接受和被使用的重要指数。判断标准如下:

(1)当(R&R)%<10%时,所使用的计测仪器是完全可接受的。

(2)当10%<(R&R)%<30%时,尚可以接受。

(3)当(R&R)%>30%时,所使用的计测仪器是不可接受的。

评定一个测量系统的R&R最简单方法之一是均值极差法(x-R法)。本文主要评述重复性和再现性结果。

3 重复性和再现性结果评述

我们对膜厚仪、椭偏仪、薄层电阻仪、α台阶仪及半导体参数测试系统等仪器用R&R方法进行了分析,各变差与总变差TV的比率估计结果列于表1中。

根据对上述各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处理过程和结果分析,我们做以下简要评述:

应用重复性的X图上的数据来估计样本变差的必要且充分条件之一是重复性的极差R图必须稳定受控。如果极差R图受控,则所有操作者看起来是"相同"。如果一个操作者失控,则他(她)的方法与其他人的方法不同,例如在对TENCOR α-200台阶仪进行重复性分析时,第2位测试者虽是质量检测员,日常负责检测膜厚仪、椭偏仪、薄层电阻仪稳定性,对膜厚测试操作程序、方法及过程细节及注意事项都很了解,操作很熟练,但她对α-200台阶仪却很少使用过,结果她的测试重复性极差R图不受控。后来,对她进行α-200台阶仪使用培训,并多次在线练习,然后再进行台阶仪现场第2次测试,她的结果与其他两位测试者的结果极差R图都受控,如图1所示。

如果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失控,表明测量过程的一致性有问题,则测量系统对操作者是敏感的,系统需改进以获得有用的数据。例如,在对ResistestⅧ薄层电阻仪进行重复性分析时A、B和C三位测试者所得到的极差R图都失控,而这三位都是经常使用该仪器的熟练的测试者,后经过全面分析,薄层电阻仪对操作者如此敏感,可能是由于该仪器不适用于测量薄层电阻为5 000 Ω/口的样本。于是,我们改用1 000Ω/口的样本进行测试,结果三位测试者的极差R图都受控,如图2所示。

应用重复性的x图上的数据来估计样本变差的必要且充分的另一条件是,x图上有50%以上的x存上、下控制界限之外。如果上述两条件均满足,则可用重复性测量数据的x图样本

平均值间的极差Rp对样本间的标准差σp和变差PV进行估计。例如α-200台阶仪重复性x 图(图3所示)观察表明,在总数为30点中只有8点(即占总数26.7%的点)落在上、下限外,所以在本例中不能简单地用重复性测量数据的x图样本平均值间的极差Rp来对样本间的标准差σp和变差PV进行估计,必须应用对不同样本实测的样本间极差R直接进行估计样本

间的标准差σ和变差PV。而PV= 5.15σ=R/d2,,即R越大则PV越大。换句话说如果样本差异越大,被测量的参数值越容易被仪器分辨出来。

必须指出的是,当重复性的极差R图稳定受控及x图上有50%以上的x1在上、下控制界限之外这两个必要且充分条件都满足时,那么所得到的R&R结果与被测量的参数值的范围有关。例如用L115B椭偏仪分别对SiO2膜厚为14nm和743.1nm两组样本进行R&R的测试分析时,其结果大不相同,对于SiO2膜厚为14nm的情况,椭偏仪R&R结果不可接受,

而对于SiO2膜厚为743.1nm情况,椭偏仪完全可接受,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R&R对样本的参数值很敏感。

最后要指出的是,R&R是以统计技术为基础来确定测试过程变差,有别于传统的把计测仪器的测量误差只作为百分比来描述。从表1可见,应用过程变差分析方法EV/TV、AV/TV 及PV/TV 三项和不等于100%,而且一定>100%,仅当测试仪器完全可接受情况下,三

项总和才接近于100%。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测量系统R&R分析方法是以统计技术为基础,内容十分广泛和复杂。本文对膜厚仪、椭偏仪、薄层电阻仪、a台阶仪及半导体参数测试系统等仪器用R&R方法进行了分析,有的测试系统完全可接受,有的测试系统尚可以接受,有的测试系统不可接受。R&R

分析方法优势在于简便,无需更高档仪器就能部分地解决了某些测试系统无法外校准的困难,同时对某些测试系统内(自)校准结果起着旁证作用,从而确保了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和可信度。不足之处是,由于R&R方法对操作者和样本很敏感,为了做到正确的R&R结果,需要对操作者进行反复培训和制作合适的样本。诚然,如果遇到某些测试系统R&R不可接受结果,可促使我们及时地采取更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从而将过程持续改善工作推向更高阶段,这正是R&R方法精髓所在。

测量系统分析 / 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

一、测量系统所应具有之统计特性

1. 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这意味着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这可称为统计稳定性。

2. 测量系统的变差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差小。

3. 变差应小于公差带。

4. 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一般来说,测量精度是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的十分之一。

5.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化。若真的如此,则测量系统的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的较小者。

二、标准

1. 国家标准

2. 第一级标准(连接国家标准和私人公司、科研机构等)

3. 第二级标准(从第一级标准传递到第二级标准)

4. 工作标准(从第二级标准传递到工作标准)

三、测量系统的评定

测量系统的评定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称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1. 第一阶段:明白该测量过程并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满足我们的需要。第一阶段试验主要有二个目的:

★ 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所需要的统计特性,此项必须在使用前进行。

★ 发现哪种环境因素对测量系统有显着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等,以决定其使用之空间及环境。

2. 第二阶段的评定

★ 目的是在验证一个测量系统一旦被认为是可行的,应持续具有恰当的统计特性。

★ 常见的就是“量具R&R”是其中的一种型式。

四、各项定义

1. 量具: 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2. 测量系统:用来获得表示产品或过程特性的数值的系统,称之为测量系统。测量系统是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仪器、设备、软件、程序、操作人员、环境的集合。

3. 量具重复性:指同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数据)的变差。

4. 量具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5.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6. 偏倚:指同一操作人员使用相同量具,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多次数所得平均值与采用更精密仪器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平均值之差,即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准确度”

7. 线性:指测量系统在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的变化。

五、分析时机

1. 新生产之产品PV有不同时

2. 新仪器,EV有不同时

3. 新操作人员,AV有不同时

4.易损耗之仪器必须注意其分析频率。

R&R之分析

1. 决定研究主要变差形态的对象 .

2. 使用「全距及平均数」或「变差数分析」方法对量具进行分析 .

3. 于制程中随机抽取被测定材料需属统一制程 .

4. 选2-3位操作员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使用校验合格的量具分别对10个零件进行测量, 测试人员将操作员所读数据进行记录,

研究其重复性及再现性(作业员应熟悉并了解一般操作程序, 避免因操作不一致而影响系统的可靠度)同时评估量具对不同操作员熟练度.

5. 针对重要特性(尤指是有特殊符号指定者)所使用量具的精确度应是被测量物品公差的1/10, (即其最小刻度应能读到1/10过程变差或规格公差较小者; 如: 过程中所需量具读数的精确度是0.01m/m, 则测量应选择精确度为0.001m/m), 以避免量具的鉴别力不足,一般之特性者所使用量具的精确度应是被测量物品公差的1/5。

6. 试验完后, 测试人员将量具的重复性及再现性数据进行计算如附件一(R&R数据表), 附件二(R&R分析报告),

依公式计算并作成-R管制图或直接用表计算即可

结果分析 :

1. 当重复性(AV)变差值大于再现性(EV)时 .

? 量具的结构需在设计增强.

? 量具的夹紧或零件定位的方式(检验点)需加以改善 .

? 量具应加以保养.

2. 当再现性(EV)变差值大于重复性(AV)时 .

? 作业员对量具的操作方法及数据读取方式应加强教育, 作业标准应再明确订定或修订 .

? 可能需要某些夹具协助操作员, 使其更具一致性的使用量具 .

? 量具与夹治具校验频率于入厂及送修纠正后须再做测量系统分析, 并作记录 .

测量系统R & R分析(均值—极差法)

1. 这里介绍常用的均值—极差法,用来研究测量系统的双性:R & R。它也称大样法(Long Method)。

2. 研究R & R的前提是测量系统已经过校准,而其偏倚、线性及稳定性已经过评价并认为可接受。

以下举一典型情况说明此方法

1 确定M名操作者A、B、C……,选定N个被测零件,按1、2、……,编号。被选定零件尽可能反映整个过程的变差。

1.1 测取数据:A以随机顺序测取所有数据并记录之,B、C:在不知他人测量结果的前提下,以同样方法测量各零件的数据并记录之。

再以随机顺序重复上述测量r次(如2~3次)。

2 数据处理

2.1 极差计算

2.2 均值计算

3 结果分析

以下计算的变差均以99%的正态概率为基础,即变差=5.15σ。

3.1 重复性

3.2 再现性

3.3 测量系统双性(R & R)

3.4 零件变差

3.5 总变差

3.6 各变差占总变差的百分比

%AV=AV/TV X 100%

%R&R=R&R/TV X 100%

%PV=PV/TV X 100%

%EV=EV/TV X 100%

应同时将EV、AV、R&R各值与公差带宽度比较,得出各变差占公差带的百分比。

%R&R可接受的条件是:

<10%可接受;

10~30%——有条件可接受;

>30%——不可接受,应改进。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R&R)的可接受性准则:

★数值<10%的误差测量系统可接受 .

★10%<数值<30%的误差测量系统可接受或不接受, 决定于该测量系统之重要性, 量具成本、修理所需之费用等因素,可能是可接受的 .

★ 数值>30%的误差测量系统不能接受, 须予以改进. 进行各种势力发现问题并改正,必要时更换量具或对量具重新进行调整, 并对以前所测量的库存品再抽查检验, 如发现库存品已超出规格应立即追踪出货通知客户, 协调处理对策 .

习题:

1. XYZ公司根据控制计划中要求针对游标卡尺作R&R分析,选定3名操作者A、B、C,选定10个被测零件,按1、2、……10编号,其所测结果均记录在表17-2中,请根据该表所测结果计算:EV=?,AV=?,R&R=?,PV =?,TV=?,%EV=?,%AV=?,%R&R=?,%PV=?,根据%R&R的计算结果请判定此游标卡尺是否符合要求?

稳定性分析之执行 :

选取一个样品, 并建立可追溯标准之真值或基准值, 若无样本则可从生产线中取一个落在中心值域的零件,当成标准值,

且应针对预期测试值的最低值,最高值及中程数的标准各取得样本或标准件,

并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单独测量并绘制控制图.(所以可能是须做三张控制图来管制仪器之高、中、低各端,但一般而言,只需做中间值那个就可以了)

定期(时、天、周)对标准件或样本测量3~5次. 注意,

决定样本量及频度的考虑因素应包括要求多长时间重新校正或修理次数, 测量系统使用的频度与操作环境(条件)等.

将测量(数据)值标记在X-R CHART 或X–S CHART上.

计算管制界限, 确定每个曲线的控制限并按标准图判断失控或不稳定状态。

计算标准差, 并与测量过程偏差相比较,

以评估测量系统的重复性是否适于应用.不可以发生此项之标准大于过程标准差之现象,如果有发生此现象,代表测量之变异大于制程变异,此项仪器是不可接受的。

稳定性之判定:稳定性之判定一般之方式和控制图之判定方式是一致的,(一)不可以有点子超出控制界限,(二)不可以有连续三点中有二点在A区或A区以外之位置,(三)不可以有连续五点中有四点在B区或B区以外之位置,(三)不可有连续八点在控制图之同一侧,(四)不可以有连续七点持续上升或下降之情形;如

果有以上之情形,代表仪器已不稳定,须做维修或调整,维修及调整完后须再做校正以及稳定性之分析。

偏倚分析之执行 :

独立取样法 :

选取一个样品, 并建立可追溯标准之真值或基准值, 若无样本则可从生产线中取一个落在中心值域的零件,当成标准值,

且应针对预期测试值的最低值,最高值及中程数的标准各取得样本或标准件,每个样本都要求单独分析,并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测量10次,

计算其平均值, 将其当成“基准值” .

由一位作业者以常规方式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测量10次. 并计算出平均值, 此值为“观测平均值” .

偏倚= 观察平均值–基准值

制程变异= 6δ

如果需要一个指数,把偏倚乘以100再除以过程变差(或公差),就把偏倚转化为过程变差(或公差)的百分比,偏倚占过程变差的百分比计算如下:

偏倚%=100[(偏倚)/过程变差]

偏倚占公差百分比采用同样方法计算,式中用公差代替过程变差。

判定:针对偏倚之部份,判定之原则为:

重要特性部份其偏倚%须<=10%;

一般特性其偏倚%须<30%;应依据仪器之使用目的来说明其接受之原因。

其偏倚%大于30%者,此项仪器不适合使用。

如果偏倚较大,查找以下可能的原因:

标准或基准值误差,检验校准程序。

仪器磨损,主要表现在稳定性分析上,应制定维护或重新修理的计划。

制造的仪器尺寸不对。

仪器测量了错误的特性。

仪器校准不正确,复查校准方法。

评价人员操作仪器不当,复查检验方法。

仪器修正计算不正确。

线性分析之执行

独立取样法 :

针对产品所须使用之范围,利用标准件或产品样本(一般区分为五个等分,其范围须包括产品之规格公差之范围)来做仪器之线性分析,如果是采用标准件须有真值,如果是使用产品样本时,则这些的产品样本须先经精密测量十次以上,再予以平均,以此当做是「真值」或「基准值」。

由一位作业者以常规方式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测量10次. 并计算出平均值, 此值为“观察平均值” .

偏倚= 观察平均值–基准值

过程变差= 6δ

绘图 :

X轴=基准值

Y轴= 偏倚

其方程式为: y=a+bx

再分别计算其

截距,斜率,拟合优度,线性,线性%等

判定 :

针对重要特性其线性度%<5%

一般特性其线性度%<10%

线性度%>10%以上者判为不合格,此项之仪器不适合使用。

如果测量系统为非线性,查找以下可能原因:

在工作范围内上限或下限内仪器没有正确校准

最小或最大值校准量具的误差

磨损的仪器

仪器固有的设计特性

何谓计数型量具 -- 就是把各个零件与某些指定限值相比较,如果满足限值则接受该零件否则拒收。计数型量具不能象计量型量具指示一个零件多幺好或多幺坏,它只能指示该零件被接受还是拒收。小样法之做法

先选取二十个零件来进行。

选取二位评价人以一种能防止评价人偏倚的方式两次测量所有零件。

在选取二十个零件时,必须有一些零件稍许高或低于规范限值。

所有的测量结果(每个零件测四次)一致则接受该量具,否则应改进或重新评价该量具,如果不能改进该量具,则不能被接受并且应找到一个可接受之替代测量系统。

大样法

对于某计数型量具,用量具特性曲线(GPC)的概念来进行量具研究,GPC是用于评价量具的重复性和偏倚。

这种量具研究可用于单限值和双限值量具。

对于双限值量具,假定误差是线性一致的,只需检查一个限值。

大样法之做法

一般地,计数型量具研究包括获得多个被选零件的基准值。这些零件经过多次(m)评价,连同接受总次数(a),逐个零件地记录,从这些结果就能估计重复性和偏倚。

第一步骤

选取零件。最根本的是已知研究中所用零件的基准值。应尽可能按实际情况等间隔选取八个零件,其最大和最小值应代表该过程范围

八个零件必须用量具测量m=20,并记录接受的次数(a) 。

第二步骤

对于整个研究,最小的零件必须a=0,最大的零件a=20,记录接受的次数(a)。其余1?a?19 。

如果不满足这些准则,必须用量具测量更多的已知其基准值的零件(X)。直到满足上述条件。

如果最小值零件的a≠0,那幺选取越来越小的零件所评价直至a=0

如果,最大值零件的a≠20,那幺选取越来越大的零件并评价直至a=20。

如果六个零件不满足1?a?19,在全范围内的选取点选取额外零件,这些点可选在量具研究已测量的零件测量中间点。

偏倚(Bias)之计算

偏倚是否偏离0之检定

高等电力系统分析第二章

1. 什么是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和可观察性。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对给定的系统结构及量测配置,在量测量有误差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得到可靠地并且位数最少的状态变量值----各母线上的电压相角与模值及各元件上的潮流。 当收集到的量测量通过量测方程能够覆盖所有母线的电压幅值和相角时,则通过状态估计可以得到这些值,称该系统是可观测的,每一时刻的测量量维数至少应该与状态量的维数相等。 2.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的作用。 提高数据精度,去除不良数据 计算出难以测量的电气量,相当于补充了量测量。 状态估计为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提供数据信息,以便于进一步实现在线潮流、安全分析及经济调度等功能。 3. 运行状态估计必须具备什么基本条件? 实现状态估计需要的条件: 1.量测冗余度:量测冗余度是指量测量个数m 与待估计的状态量个数n 之间的比值m/n 。系统冗余度越高,对状态估计采用一定的估计方法排除不良数据以及消除误差影响就越好。冗余量测的存在是状态估计可以实现提高数据精度的基础。 2. 分析系统可观性:当收集到的量测量通过量测方程能够覆盖所有母线的电压幅值和相角时,则通过状态估计可以得到这些值,称该系统是可观测的。 4. 状态估计与常规潮流计算的区别和联系? 潮流计算方程式的数目等于未知数的数目。而状态估计的测量向量的维数一般大于未知状态向量的维数,即方程数的个数多于未知数的个数。其中,测量向量可以是节点电压、节点注入功率、线路潮流等测量量的任意组合。 两者求解的数学方法也不同。潮流计算一般用牛顿-拉夫逊法求解 个非线性方程组。而状态估计则是根据一定的估计准则,按估计理论的方法求解方程组 状态估计中的“估计”不意味着不准确,相反,对于实际运行的系统来说,不能认为潮流计算是绝对准确的,而状态估计的值显然更准确。 状态估计可认为是一种广义潮流,而常规潮流计算是一种狭义潮流,及状态估计中m=n 的特例。 5. 数学期望,测量误差,状态估计误差和残差的概念? 数学期望:统计数据的平均值。 状态估计误差:状态量的估计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 ? 状态估计的误差为,可得?-x x []1?()()()T --=-∑-x x x H x R z h x ?测量误差:v = z -h (x ) ? 残差:量测量与量测估计值之差。?-z z 6. 电力系统的配置。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82638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1.目的 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确保测量数据的质量。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分析管理。 3.职责 质管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的归口管理; 公司计量室负责每年对公司在用测量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 各分公司(分厂)质检科负责新产品开发时测量系统分析的具体实施。 4.术语解释 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稳定性(Stability):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总变差,即偏倚随时间的增量。 重复性: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由同一位检验员,采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再现性: 再现性(Reproductivity) 是指由不同检验员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的可视分辨率为。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等级大小。用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将制造过程变差(6δ)(或公差)划分的等级数量来表示。关于有效分辨率,在99%置信水平时其标准估计值为GR&R。 分辨力(Discrimination):对于单个读数系统,它是可视和有效分辨率中较差的。 盲测: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中,检验员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也不知道所测为那一只产品的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 计量型与计数型测量系统:测量系统测量结果可用具体的连续的数值来表述,这样的测量系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 1目的 本规定具体明确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恰当的统计特性,并根据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来评估所使用的量具或设备的测量能力是否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由控制计划规定的量具或测试设备并指出其相对应的关键特性。 3 术语或缩语 3.1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用一个评价人,使用相同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上的同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所得到的测量变差。 3.2再现性Reproducibility:是用不同的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上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得的平均值的变差。 3.3重复性和再现性(GRR):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联合估计值。 3.4Cg:检具能力指数。 4 程序 4.1流程图 4.2 职责 4.2.1 质量保证部负责对本工作规定的建立,保持和归口管理。 4.2.2 使用部门按控制计划要求,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上报质量保证部批准,使用部门准备样件,实施,提供报告。质量保证部负责结果评价。 4.2.3 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员培训。

4.2.4 量具使用部门归档保存相应记录。 5 测量系统分析: 5.1 根据客户的要求来确定MSA,现场使用的计量器具,用于大众产品用Cg值来评估,用于通用的产品的用GRR来评估,其余的产品根据客户要求来定,客户无要求的采用GRR分析。 5.2 计量仪器的MSA,采用GRR来分析。测量仪器按对应的测量产品来做评估,但对同一大类的产品,同一种工艺允许只选取一种零件作为代表性的来做GRR分析。 5.2.1 CMM的MSA,可从控制计划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零件进行,项目包括位置尺寸、几何尺寸进行GRR分析。 5.2.2 齿轮测量中心的MSA,可根据齿轮加工特性,选取对最终的齿轮精度有影响加工工艺(如插齿、剃齿、珩齿、磨齿、成品)进行GRR分析。项目选取:周节累积误差、相邻齿距误差、平均齿向角度误差、平均齿形角度误差。 5.2.3 圆柱度仪的MSA,在控制计划中涉及到使用圆柱度仪的根据加工特性可分为车加工、磨加工和零件特性分为轴类和盘类,对其分别进行圆度、圆柱度和母线平行度的GRR分析。 5.2.4 轮廓仪的MSA,根据加工特性,可在控制计划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如倒角、R圆角、距离等进行GRR分析。 5.2.5 粗糙度仪的MSA,按控制计划中规定的项目(Ra、Rz、Rt),每一类评定标准选一种公差小的,分别进行GRR分析。 5.2.6 卡板的MSA,进行GRR分析。 5.3对在控制计划中出现的万能量具,由使用部门按控制计划组织MSA,对同一类万能量具用于同一大类的产品、同一工艺、同一精度允许只选取一种作为代表性的来做GRR分析分析方法,根据客户要求分为GRR和Cg。 5.4 对带表检具全部实施MSA,但对一台多参数专用检具,允许只对最小公差的检测项进行MSA。分析方法根据客户要求分为GRR和Cg。周期为检具六个月。 5.5对卡板、塞规等专用量具,首次使用前由使用部门按控制计划组织MSA,分析方法为计数型。对同一大类的产品、同一工艺、同一精度允许只选取一种作为代表性的来做GRR分析评估。 5.6专用量检具首次使用前应进行MSA。对用于SPC过程控制点的专用量检具需定期做MSA,原则上参照检定周期。 6. MSA的实施方法: 6.1 计量仪器、带表检具及万能量具的GRR实施方法和结果评估。 6.1.1带表检具及万能量具由使用部门组织并确定三位测量者,并从过程中抽取有代表性的10个零件(选定的零件应考虑到零件加工过程中可能波及的范围),同时做好标记。每个测量者代号(A,B,C)测量10个零件三次,并分别记录在JJ/SQC-69“测量系统分析数据采集卡”输入电脑,电脑需计算的数据有: 测量者A,B,C各自的对各零件的第一至第三次的测量值及其对应的极差(最大值--最小值)R; 计算测量者A,B,C各自的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测量值总和与平均值、、,以及极差的总和与平均值、和。 计算各零件测量值的平均值Xp。 计算极差的值和、、的极差,以及零件平均值Xp的均值和极差Rp。 计算重复性,即由量具变化而造成波动的变差EV,系数K1按每测量者重复测量次数而定。系数K1见附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计算再现性,由于测量者变化而造成波动的变差A V,系数K2按测量人数而定。式中,n为零件数量,r为测量次数。系数K2见附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计算重复性与再现性,GRR。

测量系统分析案例

测量系统分析案例 编制:史爱萍 测量系统分析案例 以我公司火炮主要部件“身管硬度检测程序”为例说明。 身管硬度检测程序: 1、物资部门检验人员根据外购器材复验收规范填写 “力学性能试验请 求单”,由物资部门按“力学性能试验请求单”试验项目要求取试 验“样品”,并附 “样品”交理化试验室试验人员。 2 、理化试验人员收到“力学性能试验请求单”及“样品”后,根 据“力学性能试验请求单”进行登记编号,并对样品进行标识。 3 、硬度试验(依据GB/T231.1布氏硬度试验方法进行) 3.1准备工作 3.1.1准备好原始记录; 3.1.2检查样品名称、材料、数量等是否符合; 3.1.3根据样品大小、形状选择工作台; 3.1.4打磨样品表面,使其表面粗糙度达Ra不大于1.6um; 3.2硬度试验程序 3.2.1应使用有效期内的标准硬度块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以

下试验工作; 3.2.2将样品稳固地放在布氏硬度计工作台上,按GB/T231.1布氏硬度试验方法第7条试验程序进行试验,并作好相应的硬度原始记录。 3.3试验完毕,及时填写“力学性能试验报告单”,经另一试验人员审核后交理化室主任盖章,并通知物资部门领取“力学性能试验报告单”。 4、物资部门领取“力学性能试验报告单”后交检验,检验人员依据 YB475-93“火炮炮身零件用钢”第 3.1.3条硬度进行判断,作出硬度是否合格的结论。 测量系统分析案例 编制:史爱萍

测量系统分析案例 以五分厂洛氏硬度计(HRC-150A NO:118)周期检定为例说明。 洛氏硬度计周期检定程序:(参照JJG112-2003金属洛氏硬度计检定规程及硬度计说明书) 1、外观检查 1.1硬度计应有铭牌,标明制造厂名称、型号、出厂编号等。 1.2硬度计的主轴、加力杠杆、升降丝杠、缓冲机构、压痕深度测量装置等均应正常灵活地工作;丝杠无晃动;试验力无冲击。 1.3试台应稳固地安装在丝杠上,试台台面应光滑平整。 2、硬度计示值检定 2.1硬度计应针对其被使用的每一个标尺进行检定。 2.2根据硬度标尺,选取相应的总试验力和装上相应的压头。 2.3检定时,主试验力施加时间4~8s,总试验力保持时间(5±1)s;主试验力在(2~3)s内平稳卸除。 2.4检定时,标准硬度块贴合试台台面移动。在标准硬度块的工作面上测定六点,第一点不计,其余五点均匀分布。两相邻压痕中心间距离应不小于压痕直径的4倍,但至少为2mm。压痕中心至硬度块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压痕直径的2.5倍,但至少为1mm。所测五点硬度的平均值与标准块硬度值之差为硬度计的示值误差,五点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硬度计的示值重复性。做好相应的硬度计原始记录,检定结果应符合 JJG112-2003金属洛氏硬度计检定规程表3硬度计示值最大允许误差及示值重复性中的要求。 3、遇到以下情况者,测量结果无效 3.1试验过程中,硬度块产生位移; 3.2试验过程中受试验力作用时,受到外来冲击影响; 3.3试验记录有误; 4、检定结果的处理及检定周期 4.1检定合格的硬度计发检定证书(签字手续齐全),不符合的贴禁用标识。 4.2硬度计的检定周期:一年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全套流程

实用文档

式 实用文档 工程项目管理模 Gongcheng xiangmu guanli moshi 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以下简称工程总承包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工程总承包主要有如下方式: 1.设计—采购—施工(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简称EPC)/交钥匙总承包(Lump Sum Key,简称LSTK) 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是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成本全面负责。 交钥匙总承包是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业务和责任的延伸,最终是向业主提交一个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的工程项目。 2.设计—施工总承包(Design-Build,简称D-B) 设计—施工总承包是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成本全面负责。 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规模、类型和业主要求,工程总承包还可采用设计—采购总承包(Engineering-Procurement,简称E-P)、采购—施工总承包(Procurement-Construction,简称P-C)等方式。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以下简称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规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有如下方式: 1.项目管理承包(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or,简称PMC) 项目管理承包是指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对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全过程服务。即在工程项目决策阶段,为业主进行规划咨询、项目策划、融资、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可行性分析;在工程项目准备阶段,为业主编制招标文件、编制和审查标底、对投标单位资格进行预审、起草合同文本、协助业主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等;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为业主提供工程设计、采购管理、施工管理、初步设计和概预算审查等服务;在工程项目竣工阶段,为业主提供财务决算审核、质量鉴定、试运行、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等服务;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成本、合同、信息等进行管理和控制。项目管理承包企业一般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获得相应的劳酬、奖励以及承担相应的管理风险和经济责任。 2.项目管理服务(Project Management,简称PM) 项目管理服务是指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完成项目管理某个阶段或PMC若干内容组合的咨询服务。项目管理服务企业只承担合同约定的管理责任并获得相应的劳酬。 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uild Operate transfer,简称BOT)是政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商(一般为国际财团)。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BOT方式产生了许多变形,比如,BOO(建设—拥有—运营),BTO(建设—转让—经营),BOOS(建设—拥有—运营—出售),BT(建设—转让),OT (运营—转让)等都属于BOT方式。 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规模、类型和业主要求,还可采用其他项目建设管理模式。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1. 目的 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确保测量数据质量。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分析管理。 3.职责 3.1质管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的归口管理; 3.2公司计量室负责每年对公司在用测量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 3.3各分公司(分厂)质检科负责新产品开发时测量系统分析的具体实施。 4.术语解释 4.1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以及 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2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4.3稳定性(Stability):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 的测量平均值总变差,即偏倚随时间的增量。 4.4重复性: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由同一位检验员,采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 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4.5再现性: 再现性(Reproductivity) 是指由不同检验员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 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6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4.7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的可视分辨率 为0.02mm。 4.8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等级大小。用测量 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将制造过程变差(6δ)(或公差)划分的等级数量来表示。 关于有效分辨率,在99%置信水平时其标准估计值为1.41PV/GR&R。 4.9分辨力(Discrimination):对于单个读数系统,它是可视和有效分辨率中较差的。 4.10盲测: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中,检验员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也不知道所 测为哪一只产品的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

北京语言大学软件工程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36688--北京语言大学软件工程期末备考题库36688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单选题: (1)在软件开发领域中,“描述了实现概念模型的软件解决方案”的系统模型被称为()。 A.设计模型 B.软件模型 C.实现模型 D.部署模型 正确答案:B (2)一般来说,整个需求的主体是()。 A.功能需求 B.性能需求 C.外部接口需求 D.设计约束 正确答案:A (3)总体设计的第二阶段是()。 A.初始设计 B.详细设计 C.复审阶段 D.精化设计 正确答案:D

(4)在模块内聚类型中,常常通过研究流程图确定模块的划分,得到的是()。 A.逻辑内敛 B.顺序内敛 C.功能内敛 D.过程内敛 正确答案:D (5)一个模块直接控制(调用)的下层模块的数目称为模块的()。 A.扇入 B.扇出 C.深度 D.宽度 正确答案:B (6)UML术语中,限定符常被用在()。 A.依赖关系 B.泛化关系 C.关联关系 D.细化关系 正确答案:C (7)RUP的迭代、增量式开发规定的4个阶段不包括()。 A.评审阶段 B.构造阶段 C.移交阶段

D.精化阶段 正确答案:A (8)UML提供的13种图形化工具中,用于概念模型和软件模型静态结构的是() A.用况图 B.状态图 C.类图 D.活动图 正确答案:C (9)根据RUP实现的活动,输入为设计类,活动为实现类,则输出为()。 A.用况 B.子系统 C.接口 D.构件 正确答案:D (10)软件评估可分为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其中属于动态评估技术的是()。 A.评审 B.走查 C.形式化证明 D.软件测试 正确答案:D (11)黑盒测试技术,又称为()。

MSA测量系统分析1

MSA测量系统分析1 选择各种方法来评定测量系统的质量 .........。 活动:测量、分析、校正 适用范畴: 用于对每一零件能重复读数的测量系统。 测量和测量过程: 1)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专门特性的关系; 2)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 3)给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4)测量过程看成一个制造过程,它产生数字(数据)作为输出。 量具: 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测量系统: 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测量变差: ●多次测量结果变异程度; ●常用σm表示; ●也可用测量过程过程变差R&R表示。 注: a.测量过程(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b.R&R=5.15σm 表征测量数据的质量最通用的统计特性是偏倚和方差。所谓偏倚特性,是指数据相对标准值的位置,而所谓方差的特性,是指数据的分布。

测量系统质量特性: ●测量成本; ●测量的容易程度; ●最重要的是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常用统计特性: ●重复性(针对同一人,反映量具本身情形) ●再现性(针对不同人,反映测量方法情形) ●稳固性 ●偏倚 ●线性(针对不同尺寸的研究) 注:对不同的测量系统可能需要有不同的统计特性(相关于顾客的要求)。 测量系统对其统计特性的差不多要求: ●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操纵中; ●测量系统的变异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异小; ●变异应小于公差带; ●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十分之一);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随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化时,其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 变差和公差带中的较小者。

史上最全(SIS)安全系统仪表系统解析汇报

1、什么是安全仪表系统 在IEC61508 中,SIS被称为安全相关系统(Safety Related System),将被控对象称为被控设备(EUC)。 IEC61511将安全仪表系统SIS定义为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安全仪表功能(Safety Instrumented Function,SIF)的仪表系统。SIS是由传感器(如各类开关、变送器等)、逻辑控制器、以及最终元件(如电磁阀、电动门等)的组合组成,如图1所示。 IEC61511又进一步指出,SIS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软件。另外,当操作人员的手动操作被视为SIS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在安全规格书(Safety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SRS)中对人员操作动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做出明确规定,并包括在SIS的绩效计算中。 从SIS的发展过程看,其控制单元部分经历了电气继电器(Electrical)、电子固态电路(Electronic)和可编程电子系统(Programmable Electronic System),即E/E/PES三个阶段。 安监总局116号文件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于2014年11月13日下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化工安全仪表系统管理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三〔2014〕116号)》

该意见涉及到了生产,设计,管理等多个方面。HAZOP分析,SIL等级评估,安全系统验证,老装置安全系统安全等级评估,安全系统改造等,这些工作将在今后几年中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 下图为由PES构成的SIS 图1 SIS的构成 SIS安全仪表系统 (1) SIF安全仪表功能可以是安全仪表保护功能,也可以是安全仪表控制功能,或包含这两者。 (2)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安全仪表控制功能,是指以连续模式(Continuous Mode)操作并具有特定的SIL,用于防止危险状态发生或者减轻其发生的后果,与常规的PID控制功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3) SIS可以包括或不包括软件 (4) SIS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人的动作 如图2所示,这是一个气液分离容器A液位控制的安全仪表功能回路图。对这个安全仪表功能完整的描述是:当容器液位开关达到安全联锁值时,逻辑运算器(图3)使电磁阀2断电,则切断进调节阀膜头信号,使调节阀切断容器A进料,这个动作要在3秒内完成,安全等级必须达到SIL2。这是一个安全仪表功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1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各类测量系统的影响测量结果的变异来源及其分布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分辨力、偏差、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假设试验分析等。分辨力、偏差、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分析方法适用于计量型测量系统的研究,假设试验分析法适用于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分析,不可重复的测量系统可选用控制图法分析。 2术语 2.1测量系统: 是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也就是说,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2.2测量系统分析: 是指检测测量系统以便更好地了解影响测量结果的变异来源及其分布的一种方法。 2.3分辨力 指一测量仪器能够检测并忠实地显示相对于参考值的变化量。 2.4偏差 是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2.5稳定性(或称飘移) 是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样本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2.6线性 是指在测量设备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差值的差值。 2.7重复性 即设备变差:是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测量设备,多次测量同一样本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2.8 再现性 即评价人变差: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同一测量设备,测量同一样本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变差。 2.9 计数型测量系统 测量数值为一有限的分类数量的测量系统。 2.10计量型测量系统

能获得一连串数值结果的测量系统。 3 准备工作 3.1 应该事先决定好测量员数量,测量样本的数量及重复测量的次数。 3.2 测量员应该从那些平时经常操作测量设备的人中选出。 3.3 测试的样本必须从流程测量中选出,并代表该流程的控制范围,每个样本应被看作代表产品偏差的整个范围来进行分析的,每个样本将会进行多次测量,为了便于认别每个样本,必须对它们进行编号。 3.4 按照指定的测量程序,确保测量方式正确。 3.5 所有的分析方法都应确保每次读数的统计独立性,为了减少可能得出的错误的结果,应该采取下列步骤: a) 测量必须是随机进行,以确保在分析研究中任何测出的偏差或改变随机分布。测量员应该不知被测量 的是哪一个样本,以便避免任何已知的可能偏差。但对于进行分析研究的人必须知道被测量样本的号码,并记下相应的测量数据。 b) 在读数时,应当读取最小的读数,如果可能的话,读数应当是设备的最小刻度的一半,如果最小的刻 度是0.001,则进行统计的最小刻度应当在0.0005 之间变动。 c) 每个测量员必须使用相同的程序,包括所有相同的步骤来获取读数。 4 分辨力分析 4.1 如果测量系统的分辨力不足,则不是一个合适的系统来识别过程的变差。 4.2 如果不能检测到过程的变差,则该分辨力用于分析是不可接受的;如果不能检测出特殊原因的变差,用于控制是不可接受的。 4.3从R图可以分析测量系统的分辨力是否足够,判断准则如下: A、如果极差图中只有3种以下(包括3种)的极差值在控制限值内时,则该分辨力不足。 B、如果极差图只有4种的极差值在控制限值内且超过1/4以上的极差值为0,则该分辨力不足。 C平均值Xbar图中,如有少于一半平均值点落在控制限之外,则该分辨力不足。” 4.4 分辨力分析数据来源于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所收集的数据。 5 偏差分析 5.1 独立样本法: a) 选取一样本并确定其相对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如果没有这样的样本,则选择一个处于产品测量中值的 生产样本作为偏差分析的标准样本。可在实验室里精确测量该样本10 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参照真 值,如果需要分析测量范围的低端、高端和中值的标准样本,应分别作分析。 第 2 页共11 页

2016年注册测绘师综合能力最全章节题1

第一篇大地测量与海洋测绘 第一章大地测量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高程系统采用()。 A 正高系统 B正常高系统 C 大地高系统 D 垂高系统 【答案】:B 2、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水准原点在(),起算高程为()。 A 青岛72.260m B 西安72.289m C青岛72.289m D西安 72.260m 【答案】:A 3、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由()个重力基准点和126个基本重力点组成。 A 11 B 21 C31 D 41 【答案】:B 4、()是计算水体深度的起算面。 A 大地水准面 B似大地水准面 C地球椭球面 D 深度基准面 【答案】:D 5、高程异常是()至地球椭球面的垂直距离。 A 大地水准面 B似大地水准面 C地球椭球面 D 深度基准面 【答案】:B 6、在一个测站上同时又6个以上方向需要观测,水平角观测采用()。 A测回去 B 全圆方向观测法 C 分组方向观测法 D全组合方向观测法 【答案】:C 7、由国际事件局根据国际制秒的定义利用原子钟所建立的以1958年1月1日世界时零时开始的时间系统为()。 A 世界时 B 世界协调时 C国际原子时 D GPS时 【答案】:C 8、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载波相位观测中,因卫星信号失锁引起的相位整周跳变现象称为()。 A 整周模糊度 B失锁 C 多路径效应 D周跳 【答案】:D 9、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由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含天线)、计算机、()、通信设备及

电源设备、观测墩等构成的观测系统。 A 电阻设备 B.气象设备 C.记录设备 D.避雷设备 【答案】:B 10、大地基准由大地坐标系统和大地坐标框架组成,国家采用()坐标系统作为全国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 A.地心 B.参心 C.高斯平面直角 D.空间直角 【答案】:A 11、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不大于()。垂直分量的中误差不大于±10mm。 A ±3mm B ±5mm C ±10mm D ±15mm 【答案】:B 12、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应不低于()。 A 2.5’32.5’ B 5’35’ C 10’310’ D 15’315’ 【答案】:D 13、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GPS—RTK测量)宜采用的时间系统是()。 A 世界协调时 B世界时 C原子时 D 力学时 【答案】:A 14、RTK测量采用单基站RTK和()RTK两种方法进行。 A双基站 B三基站 C虚拟基站 D网络 【答案】:D 15、RTK图根点高程的测定,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的()过得。 A高程异常 B仪器高 C大地水准面差距 D标高 【答案】:A 16、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质变为: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不超过()。 A 0.45mm B 1.0mm C 1.5mm D 2.0,mm 【答案】:B 17、用数字水准仪进行二等水准测量,每测站前后视距差不大于()。 A 0.5m B 1.0m C 1.5m D 2.0m 【答案】:C 18、当水准路线跨越江河,视线长度不超过100m时,可采用常规水准测量法进行观测,

最新总体试车方案

总体试车方案 ●总体试车方案一个月; ●2013年4月底以前,完成公用工程系统,包括消防管网总体试车方案; ●2013年5月生产装置全部机械竣工; ●2013年5月初开始投料试车. 试车方案编制原则 遵循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单机试车要早,吹扫气密要严,联动试车要全,投料试车要稳,经济效益要好”的原则编制而成. 1、40万吨/年炼油工程新建的1套装置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并产生易造成人员伤害的有毒物质,危险程度很高.为此我们把保证装置的安全做为首要原则,一切工作的安排都有安全保证,以确保试车过程中不发生爆炸、火灾、人员伤亡、设备事故等问题. 2、试车方案的形成要以尽可能使总体开工费用或损失降低为原则,在这

个前提下,编排好试车计划,做好物料平衡工作,按计划使用氢气、燃料气、蒸汽、水、电等,尽快生产出合格产品,达到一次投料试车成功. 3、投料试车过程中,按设计方案实施,要努力使原料、工艺操作条件尽最大程度地靠近设计值,并在试车成功后尽快组织生产考核,以确定装置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和是否实现其设计上的先进性. 4、根据混合苯套装置在施工阶段暴露出的问题和催化人员缺乏现场实际经验的情况,在开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暴露问题并处理解决,不能回避问题.通过这一过程使队伍得到锻炼,形成将来能够驾驭装置所必备的技能与素质,以在短时期内,使得各联合装置形成真正的生产能力. 试车应达到的标准 1、生产装置连续运行产出合格产品,一次投料试车成功. 2、投料试车的主要控制点正点达到. 3、不发生重大的设备、操作、人身事故,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 4、安全、环保、消防和工业卫生做到"三同时",监测指标符合标准. 5、做好物料平衡,力争燃料、动力消耗低. 6、控制好投料试车,经济效益好. 7、投料试车总体目标: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低成本 投料试车,确保安全环保事故为零,确保投料试车一次 成功. 8、为达到试车总体目标,严格按照美汇特公司批准的总体

测量系统分析基础

评价测试系统时需要确定三个基本问题:(1)计测仪器自身的分辨率;(2)计测仪器统计稳定性;(3)测试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其中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是本文重点。为分析方便,在此介绍几个术语。 偏倚: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与其基准值的差,也称为准确度(Accurate)。 变差:多次测量结果的变异程度,也称为精密度(Precise),常用测量结果的标准差σ来表示。也可以用过程变差PV表示,即PV=5.15σ,它是指99%的测量结果所占区间的长度。 重复性(Repeatability):由一个(或多个)操作者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重复测量同一样本和同一质量特性所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称为测量系统的重复性,记为EV。 再现性(Reproducibility):由不同操作者,采用相同测量仪器,测量同一样本的同一质量特性所得重复测量的均值的变差称为测量仪器的再现性,或称测量系统的再现性,记为AV。样本间的变差:任何两个样本间存在的差异。 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的依据是,质量特性测量数据X是由被测样本的质量特性的基准值(真值)X。和测量误差ε两部分相加而成,即 X=XP +ε(1) 由于X、XP和ε均可看成随机变量,设测量数 定义测量系统总变差为TV≡5.15 σT,样本间的变差为PV≡5.15 σP,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为EV≡5.15σe及测量系统的再现性为AV≡5.15σo,则对(2)式两端乘以5.1 52得: (5.15 σT)2=(5.15 σP)2+(515σe)2+(5.15σo ) 2 (3) (TV) 2=(PV)2+(EV)2+(AV)2=(PV)2+(R&R) 2 (4) 式中(R&R) 2≡(EV)2+(AV)2(5) 定义(R&R)%≡(R&R)/TV 做为评价计测仪器能否被接受和被使用的重要指数。判断标准如下: (1)当(R&R)%<10%时,所使用的计测仪器是完全可接受的。

测量系统分析计算实例

案例3 测量系统分析计算实例 某企业主要生产型号为YSK30-6A的电机,电机的主要质量特征值为电机轴的径向跳动大小。公差要求是0~0.03mm。已知其质量特征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对该质量特征值进行测量时,是由测量员A和测量员B利用同一台测量仪器进行测量,使用的测量仪器是百分表。为了了解该测量系统的可靠性,特取10个样品随即分配给测量员A和测量员B,每人对每个样品测量3轮。该过程取得的数据如表3-1所示。 表3-1 测量系统分析数据 A B 123123 0.0250.020.020.020.0150.02 20.030.0450.030.0250.040.03 30.0140.0150.0150.020.0150.02 40.0080.010.010.010.010.01 50.040.040.040.040.030.04 60.0480.0450.0450.030.040.04 70.010.020.010.010.0150.015 80.010.010.010.020.010.015 90.0250.0250.020.020.030.02 100.0450.030.030.030.0250.04该问题属于典型的交叉型测量系统分析问题。Minitab为量具R&R(交叉)提供了两种方法:均值极差法或方差分析法。均值极差法将整体变异分为三种类别:部件间变异、重复性和再现性。方差分析法进一步将再现性划分为其操作员以及操作员与部件交互作用这两个要素。在某种程度上,方差分析法均值极差法更准确,因为它考虑了操作员与部件交互作用。下面分别就这两种方法对该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一、均值极差法 1、打开工作表“测量系统分析.xls”。对数据进行整理,使每一行都包含样品名、操作员 以及测量值,如图3-1所示。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56447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1.目的 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确保测量数据的质量。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分析管理。 3.职责 3.1质管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的归口管理; 3.2公司计量室负责每年对公司在用测量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 3.3各分公司(分厂)质检科负责新产品开发时测量系统分析的具体实施。 4.术语解释 4.1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2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4.3稳定性(Stability):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总变差,即偏倚随时间的增量。 4.4重复性: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由同一位检验员,采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4.5再现性: 再现性(Reproductivity) 是指由不同检验员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6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4.7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的可视分辨率为0.02mm。 4.8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等级大小。用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将制造过程变差(6δ)(或公差)划分的等级数量来表示。关于 有效分辨率,在99%置信水平时其标准估计值为1.41PV/GR&R。 4.9分辨力(Discrimination):对于单个读数系统,它是可视和有效分辨率中较差的。 4.10盲测: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中,检验员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也不知道所测为那一只产品的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 4.11计量型与计数型测量系统:测量系统测量结果可用具体的连续的数值来表述,这样的测量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M S A方 法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方法**** 1.目的 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确保测量数据的质量。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用以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分析管理。 3.职责 质管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的归口管理; 公司计量室负责每年对公司在用测量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 各分公司(分厂)质检科负责新产品开发时测量系统分析的具体实施。 4.术语解释 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稳定性(Stability):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总变差,即偏倚随时间的增量。 重复性: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由同一位检验员,采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再现性: 再现性(Reproductivity) 是指由不同检验员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分辨率(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可视分辨率(Apparent Resolution):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的大小,如卡尺的可视分辨率为。 有效分辨率(Effective Resolution):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的数据等级大小。用测量系统变差的置信区间长度将制造过程变差(6δ)(或公差)划分的等级数量来表示。关于 有效分辨率,在99%置信水平时其标准估计值为GR&R。

两种全自动化学发光系统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的结果

摘 要:目的 了解两种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检测血清雌二醇的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并对其结果进行偏倚评估。方法 根据美国的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EP9-A 文件方案执行,连续5 d 选取8份临床血清样本(共40个样本),分别以德国罗氏MODULAR E17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西门子CentaurXP 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血清雌二醇水平的测定,对两个系统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偏倚评估。结果 两分析系统检测血清雌二醇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相关性较好(r =0.9992,P <0.01),偏倚均在允许范围内。结论 德国罗氏MODULAR E17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西门子CentaurXP 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的血清雌二醇结果具可比性,偏倚小,结果均可被接受。 关键词:化学发光分析系统;雌二醇;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R 44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4057(2012)03-0272-02DOI: 10.3969/j.issn.1005-4057.2012.03.012 两种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的结果分析 梁结玲,刘 健,陈立强,王洋洋,梁洁玲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肇庆 520621) 收稿日期:2012-03-07;修订日期:2012-05-16作者简介:梁结玲(1977-),女,本科,主管检验师。 40个样本,记录检验结果。比较这两种仪器的检测结果;以雌二醇是雌激素中生物活性最强的一种,检查血、尿中雌二醇对诊断性早熟、发育不良等内分泌及妇科疾病有一定罗氏MODULAR E170为比较方法(x ),CentaurXP 检测系统作价值。临床上测定雌二醇的以往多用放射免疫法(RIA)。近为实验方法(y ),分析它们间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选择雌[3] 年来,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CLIA)发展迅速,因其检测时二醇值为221.4 和1 660.5pmol/L 作为医学参考水平,在医学间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标记物稳定无放射性和毒性等参考水平处计算两种检测系统间的相对系统误差(偏倚,特点,被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检验中。德国罗氏 MODULAR SE%),使用公式如下:SE%= [(a ×Xc+ b) - Xc] / Xc ×100%,E170和西门子CentaurXP 是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全自动化学式中a 为直线回归方程的斜率,b 为截距,Xc 为医学参考水发光分析系统,它们使用不同的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各平。 自成为一个独立的检测系统,它们的检测结果是否有可比 1.3 统计学处理 性,是实际工作中必须了解的。为了解这两种仪器的检测结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两组间的果是否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本文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相关、回归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回归[1-2] 化委员会(NCCLS)EP9-A2文件要求,对这2种全自动化学 分析。发光分析系统检测的血清雌二醇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偏倚 2 结果 评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罗氏MODULAR E17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西门子Centaur 1 资料和方法XP 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雌二醇的结果分别是(286.82 1.1 标本来源 ±292.37) pmol/L 和(286.61±299.40) pmol/L ,两种仪器的检连续5 d 采集8份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当日的新鲜血液(无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明显溶血和脂血),采集后即时分离血清,分成2等份。两种仪器的对血清雌二醇的检测结果呈高度直线相关1.2 方法 (r =0.9992,P <0.01),直线回归方程为y =0.9758x +7.1590。 仪器与试剂:罗氏MODULAR E170电化学发光分析血清雌二醇浓度为221.4 pmol/L ,两系统间的偏倚为仪,配套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CentaurXP 电化学发光分0.81%;血清雌二醇浓度为1 660.5 pmol/L ,两系统间的偏倚析仪,配套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按操作规程对仪器进行为-1.99%。常规维护、定标、做好室内质控。依照EP9.A 文件中方法对3 讨论 比实验数据分布建议要求,控制在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内每天采集好新鲜血液,分离血清2 h 内,分别在罗氏MODULAR 医学检验的结果已经成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E17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CentaurXP 电化学发光分析仪上完预后的有效途径。为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差错与医疗纠纷,同一检测项目应尽可能用同一个分析系统检测。但每间或不同成单/双份血清样品平行测定,取其平均值,连续测定5 d 共 医院的检验实验室可能会使用不同厂家或型号的检测仪器检测同一项目,因检测系统不同,检验项目所涉及的仪器、试[4] 剂、校准品、质控品、检验程序、保养计划等也不同。这 272 第 30 卷第 3 期2012 年 6 月广东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V ol. 30 No. 3Jun. 20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