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论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摘要]: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和对途径的如何选择都关乎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稳定和现代化的内容和关系,来分析论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如何对政治发展、政治问题和政治现代化进行选择。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50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

1009-914x(2012)32- 0122 -01

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不仅包括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心理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包含了政治现代化在内。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面临着一系列现代化的问题: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等,因此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对其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一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生活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型的过程。②政治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③政治发展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结构的分化和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④政治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主要由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秩序、效率、公平、民主。⑤对于发展中国家,既要有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又不能靠暴力和高压来维持秩

谈政治现代化

谈政治现代化 自由、民主与宪政是一个发展的相互关联的关系,以往不同时期,政治学者都有偏重不同著述,联系现代社会,用时下的说法就是政治现代化。对此,也谈点浅见: 政治现代化就是现代民主政治。现代民主政治,就是确立和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国家政制为人民主权与权力体制制衡,即民主宪政。 由自由主义与民主理想的不同搭配,曾产生了自由的民主与不自由的民主之间的分野。 自由的民主:由自由的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下,个人权利与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公民既有参政的自由,也有专注于自身事务的自由。个人自由权力受到宪法和法律的明确保障,同时对政府的权力加以严格的限制。因此,使个人权利和自由得以免遭民间和官方的侵害和剥夺。 不自由的民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极权民主,将人民以群体化概念,转为民族化国家化,以人民的意志高于一切,当然也高于人民个体的自由,不得存在任何反对派。另一种是集权民主,在这些国家虽然有自由公开的选举,但人民的政治自由权以及经济和其他自由权仍受到严格的限制。极权民主与集权民主区分仅

是对人民自由权限制方式和程度上的相对比较而言。 现代民主政治有两个重要原则,即个体(少数)原则和多数原则。简单通俗比如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不可以舍小家为大家,而是通过保小家为大家或发展小家为大家,其多数原则的意义是这样理解的。因此,现代民主政治的前提是通过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障来达到对所有人的保障,是自由的民主。国家宪法与体制制度都是为这个而设置,和保障这样的社会生活方式。 自由的民主与不自由的民主其权力行使虽都持多数原则,不自由的民主是少数权力(个体或具体权力)服从和屈服多数(整体或一般权力),是以多胜少,以强胜弱;而自由的民主是少数原则前提下的多数原则,是为享有各自权力和发展各自自由的最大空间边际。 所说“自由的民主与不自由的民主之间的分野”,并不是指有两种民主或不同民主可以并存。不自由的民主是民主发展的过去式与挫折和教训,使自由的民主发展经受了多种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是人类社会政治觉悟提高,促进了人的自由与社会文明进步。 以自由的民主价值观权力观确立的宪法及法制体系与政体为民主宪政。政体的架构主要是通过民主选举与权力制衡。人们通过选举或罢免,以及权力体制制衡来实现人民主权。

从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

从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 摘要: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面临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途径解决,都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分析探讨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选择途径。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现代化 一、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概念界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复苏,在对我国政治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始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理论,从中国的现实角度探讨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问题。1(一)政治发展 1.国外学者关于政治发展的界定及评价 政治发展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被西方政治学者界定为“发展中国家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变迁的历史过程。” 美国政治学家派伊指出政治发展包括三种要素:第一,公民角色发展变化,从臣属地位转变为对社会有贡献。随之而来的是大众参与的扩张,对平等原则逐渐增加敏感性,及对普遍法律逐渐接受。第二,政治系统能力增强,政令能贯彻深入地方层级,控制人民之间的争端,应付及满足人民需求。第三,政体组织结构的分化、功能欲趋转化,及各种制度和组织之间的整合。21963年,派伊在总 1

结各派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把政治发展概括为十种不同的含义,即政治发展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具有工业化社会的典型政治结构;政治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存在和运转;行政和政治的发展:大众的流动和参与;民主制的建立;稳定以及有秩序的变化;动员与权利;多维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方面。3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系统对国内或国企还击的变迁所作的反应,特别是对政权建立、参与和分配等环境挑战所作的反应。4”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待政治发展:“一是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指人们的政治结构的分化。即政治角色的变化,趋于专门化或自主化。这种角色分化和结构分化,不仅仅是指新一类角色和旧一类角色的变化,同时也是不同角色之间或结构之间相互关系上的变化。三是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意指政治体系不断扩大其政策作为,政治能力得以不断提升。5”这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自此之后,许多学者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研究,从政治变革、革新、发展到政治现代化,针对政治发展这一含义进行了探讨,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可谓是众说不一。 亨廷顿是政治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权利的理性化,即有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各样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种族的政治权威;政治功能的分化以及发展各种具有专门只能的机构;社会性政治参与。6 2.国内学者关于政治发展的界定及评价 国内对政治发展的研究滞后于国外。在参照和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政治发展理论的层面上,国内学者进行一些突破性的研究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台湾学者陈鸿瑜认为政治发展是“一个政治系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其结构渐趋于分化,组织渐趋于制度化,人民的动员、参与和支持渐趋于增强,社会渐 3 4 5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形成各具特色和风格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而哺育、积淀为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经时代的洗礼,生生不息地延续和传递成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文化系统:中华传统文化、西欧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正是这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呢?所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其主体是以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的政治文化。可见,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同样是建立在儒学的基础之上,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因此,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围绕其展开。“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是一种个体人格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养的标志,是人类崇高的社会境界;“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以血缘为根基,以等级为特征的统治体系,由此结合成主张以道德规范实现政治统治,把政治关系归结为个人道德修养,主张内省吾心,教化以正风,实现政治与道德人伦的一体化。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以“仁”“礼”结合为主体的伦理政治观为核心内容,可以说是其本质特征。 观之现今社会,中国虽说是一个发展中的法治社会,但是“法外乎人情”,法律在实际运行当中总是会受到具体人事的影响,这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以德治国”息息相关。与刑政相比,传统政治更注重的是一种道德感化,以显其“仁”来笼络民心。不可否认,注重道德教化与法制相比更具人性化,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但是,缺少了法律准绳的教化缺少了一种威慑力,难免会失去其应有的功效,有时也难免有失公平。因此,社会秩序的匡正还是需要具体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一定强制力的法律来执行,完全遵循法的规则来处人事,将伦理道德排除于执法过程之外。即使要传承“德治”理念,也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中进行,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进行,而不是在执法过程中大肆干预,如此才能确保法律机制的良好运行,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社会公平有一个衡量的准绳。 君主专制体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传统政治认为,君主能参

个人思想政治年度工作总结

个人思想政治年度工作总结 xxxx党支部在农委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相互协作,紧紧围绕农委中心工作,带领支部全体党员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农机生产管理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 组织保证,实现了全年方针目标。现将我支部XX年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及精神文明建设 工作总结如下: 一、业务管理情况 我支部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始终以服务农委大局为己任,紧紧抓 住农机监理重点工作的大好机遇为前提,XX年xxxx按照省、市xxxx的工作布署,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组织全站监理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断加强监理队伍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带出 一支作风优良,业务过硬,敢打硬仗的监理队伍。全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任务,取得了 可喜的成绩。拖拉机检验8480台,完成任务的96%;驾驶员复训7678人,完成任务的80%;清理黑车1826台、清理非驾997人, 二、党建思想工作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 用 一是坚持抓紧、抓实、抓好中心组成员学习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建立了党员 “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带领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 《xx文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和xx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 年关于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成员除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各种 学习活动外,还在工作之余自学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理论学习常抓不懈,提 高了政治理论水平,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通过广泛 深入学习,党员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变。二是严格要求,注 重班子成员党风廉正建设。支部班子严格执行党章、党纪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一年两次 民主生活会,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改进,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认真开展先进 党员评比,在党员队伍中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 在员工队伍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促进了农委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班子成员团结协作, 工作中尽心尽职,使我厂的安全、文明、生产、经营工作再上新台阶。还利用开展座谈会、民主生活会等活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 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发挥组织引导作用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 进程 摘要: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近代德国迅速崛起而其现代化过程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独特性———崛起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确立是通过“普鲁士道路”实现的。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道路”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工业革命与英、法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工业生产很快超过了英、法,在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在经济方面,近代德国以铁路和重工业建设为契机,迅速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展示出强劲的现代性;在政治方面,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体制相对滞后,附带着明显的传统性。这样具有传统性的政治体制,正是德国飞速现代化不可忽略的推动力。 关键词:近代德国现代化独特性 一、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 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立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用德意志这个名称。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史称“第二帝国”。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实际上是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9--1933年间的德国。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一任总统艾伯特。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立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 又称纳粹德国。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希特勒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本文着眼的是第二帝国时期至第三帝国时期。 二、科技方面的辉煌成就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 1871- 1918) , 德意志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后来居上,很快赶上并超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耦合及其空间拓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4846680.html,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耦合及其空间拓展 作者:陈朋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第01期 摘要: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是现代政治国家极力追求的理想状态。处于转型社会、风险社会和网络社会三大社会形态并存的当代中国,保持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合理均衡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具备必然联系,但是二者存在一定的耦合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增强,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提高,政治参与机会的存在,政治信任能力的提升,民主发展程度的提高和法治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由此可以发现,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并保持政治稳定有着巨大空间,因此,应淡化政治稳定的工具性意义,重新审视政治稳定的本体价值;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机制,打通通往政治发展之路;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合法性;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4)01-0021-0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江苏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中国第5批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乡村治理下的协商合作型政府信任建构研究:一项实证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T50407。 作者简介:陈朋,男,中共南通市委党校讲师,博士。邮编226007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是政治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并成为当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政治民主化的加速,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政治发展研究再度成为前沿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政治发展是人类政治生活的目标追求,但政治发展是建立在政治稳定的前提和基础之上,没有政治稳定作为前提,政治发展将会失去依托。由此便提出了如何正确认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问题。然而,当前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大多比较宽泛,很少深入内核来检视其耦合之处。事实证明,分析其耦合之处有助于掌握显性的指标来检验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实际状况,并采取切实举措推动政治发展,维护政治稳定。 一、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内在关联 二战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于维护自身世界霸权地位的现实考虑,竭尽全力向新兴民族国家兜售自己的政治发展模式。在他们看来,这些新兴民族国家只有参照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才会实现自身的政治发展。然而,当这些新兴民族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后发现,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经济发展的显著成效,但是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民生恶化等问题也接踵而至。换言之,西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探析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探析 论文导读: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程。学术界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我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定义未达成共识。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探析。关键词:社会转型,政治文化,现代化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程,在当前是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过渡过程。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体制的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动,主要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三是指社会形态的变迁,即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政治文化 一般认为,学术界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所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它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进程所促成的”。[1]国外学者由于受阿尔蒙德的影响,多数都是从政治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的。目前我国多数学者是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的。这两种理解仅从观念形态上定义政治文化,比较容易忽视政治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机构之间所存在的那种天然的、难以分割的内在联系。本文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中的阶

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性的观念取向、行为模式和制度导向的总和。 3.现代化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定义未达成共识,我比较赞同胡复明的观点,现代化是指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全方位、全领域拓展的过程,包括经济的增长、政治变革与演进、文化知识的提高及、社会的协调稳定。现代化还应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人的全面发展。 4.政治文化现代化 政治文化现代化属于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化现代化是指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在自身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扬弃吸收世界上其他政治文化的精华,从而实现传统政治文化向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政治文化转变的过程。 二、社会转型时期实现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 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也不同。当前,我国处于高速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全球化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文化现代化的阻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政治进程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对于中国政治的统一及中华文化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带有时代的烙印,对于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进程也有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具体说来,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过分注重“仁”和“礼”的作用,人治大于法治,潜规则重于正式规则,这造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治社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3-12-11 15:46 作者:刘俊祥字号:大中小点击:195次(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此,国人有不同的界定。 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要求来讲,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应该是政治现代化+中国特色,即是说,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在中国的持续过程,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政治设计文件,是中国试图从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转型的承诺书,是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纲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那么,何谓国家治理现代化呢?对此,国人有不同的观点,诸如: (1)从广泛的意义上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方法的综合,它的含义很广阔,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民间治理等不同层次,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环境治理等不同领域的治理关系。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是“民主”、“法治”、“科学”、“创新”、“和谐”,社会资源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更加公平合理。 (2)从概念变化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从国家统治向国家管理再向国家治理的发展过程。 (3)从目标途径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目标,但更多地可以理解是

2019年公司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公司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如何呢?也是有一定的工作情况的,下面是整理的20XX公司思想政治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参考! 政治工作在坚持“继承、融合、创新”的原则上,思路要活,载体要好,切入要准,从而做到有情、有理、有形、有效,实现内容形式的统一,并将去年百分制考核内容转化为七十分考核,将剩余的三十分拿出来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有效调动了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积极性,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目前,思想政治工作已实现了与各基层单位效益工资相挂钩。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分(含分)以上为合格;―分扣单位效益工资的;―分扣单位效益工资;不满分的扣单位月度效益工资的,并做到以文件形式即:钻泥发号《××公司××年双文明建设考核管理办法》下发,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同上会,同布署,同考核,同奖罚,进一步升华了此项工作的主题,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建设。 以开展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整体工作水平。我们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党员奉献日”、“党员责任区”等活动,不断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党性观念,调动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大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定期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干部考核,及时对基层班子进行充分、调整,增强了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通过集中上党课,开展党建知识答卷及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使广大党员模范意识不断增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狠抓党风廉政建

设,通过召开座谈会、收看录像、印发学习材料等,进行反腐倡廉教育。通过坚持和完善廉洁勤政制度,将领导干部置于制度的约束之中;通过发挥机关职能部门作用,不断强化对廉洁廉政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全年未发生一起党员干部违纪案件,较好地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廉政的良好形象。 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公司认真组织开展了“学、转、谋、见”活动,迎“五四”青年职工演讲比赛,开展了“纪风、作风、形象”主题教育活动,认真抓好效能监察工作,取得了好的成果,推动了公司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供石粉一队为了强化管理、增强责任,推行了细化管理与个人工作承诺书,为甲方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生活公司进一步改善职工食堂软件环境,搞好优质服务。研究所攻关研制推广应用的双保型正电钻井液体系,前景广阔。新研制的“无固相钻井液体系”,有效解决了井下复杂难题,创出富台油田新区同类地层机械钻井最快、钻井周期最短、钻井油气显示三项新纪录,新启用了停用的化工合成车间,成为公司新的增效点。 加强教育,创造环境,选树典型,努力锤炼一流的队伍。 ①认真抓好形势任务教育。利用多种宣传形式,重点抓了局与××公司目标任务的学习,使广大职工明确目标,分清形势。加强了就业择业观念的学习,有效的稳定协解人员。防治“非典”病毒的同时,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非典”病毒的危害性,公司做到了严防死守,确保了防非典、搞生产两不误。据统计,在预防“非典”病毒捐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 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 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

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 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 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 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 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 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 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 一、学科主流的影响 二、主流学科的影响 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 2.人类学与社会学 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 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 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 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 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 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 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后实证主义

2.批判理论 3.建构主义 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 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 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 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 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 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二、激进主义范式 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规范研究方法 2.结构研究方法 3.行为研究方法 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 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丁科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2019年思想政治个人工作总结

2019年思想政治个人工作总结 做为一名优秀人才是需要注重自身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思想政治个人工作总结,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个人工作总结 本人十分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热爱生活,热爱从事的职业。自参加工作以来, 对自己的单位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信心。在这期间不仅注重自身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而且在工作中言行一致,作风端正,实事求是,严于律已,敢于同违规违纪的行为作斗争,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同志,尊重领导,圆满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回顾自己在政治思想和业务工作上面的学习、进步和成长,大概可以归纳入下几点: 一、工作方面 参加工作以来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够服从党委安排,尽心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好本职工作。 1、政治思想素质持续进步。

首先是从思想上重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在过去的一年中,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系统的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同时注重加强对外界时政的了解,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次是在行动上落实。在工作中,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系统的进行学习。其间,我认真的学习了工作相关的文献资料。注重加强对纪检、远程教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促成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知识体系的健全。让自己尽早、尽快的熟悉工作情况,少走弯路。 第三是注重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就是要能够掌握并能够熟悉运用理论知识,帮助自己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注重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并能够在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一些创造性的工作。通过学习对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比较政治学考试题和答案[1].jsp

《比较政治学》复习提纲 (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比较政治学的目标:比较政治学的目标(static)是澄清、说明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政治上重要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变量就是可变的量,是指在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时应当加以解析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往往会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保持着相互间的联系。因此根据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变量又可以分为:因变量、自变量和干预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是因变量。简单地说,因变量就是研究者意图加以解释的现象或问题。 3、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它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它变量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简单地说,自变量就是那些在理论上有可能影响和制约因变量的那些因素。 4、一元回归分析:求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叫一元回归分析。 5、在比较研究工作中,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1、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国家之间的比较而非国家本身;2、对于比较研究者而言,要像单一国家之研究专家那样拥有至深的有关知识,不仅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取的;3、广度与深度至少是同样重要的。 6、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比较政治研究的经典之作。他采取了哪五大步骤开展比较研究?第一步,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第二步,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材料;第三步,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性准则对城邦国家进行分类;第四步,研究不同类型的政体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第五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进行概括总结,解释稳定与否的原因所在。 7、就研究主题而言,比较政治学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民主与民主化;生态环境与政治;妇女与政治。 8、就理论与研究方法而言,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新制度理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 9、美国哲学家T.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使用“范式”一词来表示一种由诸多概念、假设与方法构成的框架,在此框架中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从事着他们的研究。当某一范式需要变化或转型时,就会发生一场科学革命。范式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 10、推论,归纳推论,推论,是指在理论建构工作中所必须使用的、从已经完成解析处理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理论发现特定方法。(将经验事实与理论发现联系起来的特定方法。)归纳推论,是从对于诸多个别事实的具体观察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其认识发生的起点所涉及的是对个别事实的认识,而其推理判断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则是在诸多个案中反复发生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特征。 11、推论,演绎推论,是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诉诸于个别事实进而得到有关个案的更加深刻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其认识起点是那些已经建构起来且已经过某种验证的普适性理论,其推理判断过程所关注的是这一理论在具体个案中的适用以及在适用过程有可能发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要题答案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P1)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两极到多极化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大体分为:第一个时期,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个时期,两极格局的发展与演变;第三个时期,两极格局解体。 2.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10—14) 一、求和平、某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二、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三、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 3.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P16—19) 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二、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四、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4.怎样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P12) 第一,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第二,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而非定势;第三,多极化趋势错综复杂,发展进程不会一帆风顺;第四,当前世界政治格局也可以概括为“一超多强,多边竞争”。5.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P33—36)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二、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四、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6.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P35) 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并行不悖的。虽然区域经济组织多多少少具有排他性,但所有的区域组织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实行合作、开放、互利的区域主义,都努力把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衔接起来。可以说,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区域集团化的高潮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7.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P34)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有机会吸收更多的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经济调整与改革,从而提高制造业和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和经济风险,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处于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学会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8.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P55、57) 内容: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 评价:西方民主制度具有多重的两面性。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既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主要是一个阶级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一种社会选择;既是垄断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也体现出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条件下政治体制所承担的广泛的社会职能。它无法实现真正完全的平等,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保障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正常运转以及政治稳定与社会的安定。 9.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其本质特征是什么?(P60—66) 一、美国全球矿长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二、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时期的尼克松主义与“人权外交”;三、美国对苏“转守为攻”时期的“以实力求和平”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四、冷战后美国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与“先发制人”战略。 特征:美国全球战略虽不断调整,但其称霸世界的目标从未改变。其一,联盟战略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出与关键地位;其二,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主义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实力统一起来;其三,文化战略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0.西欧、日本外交主动性加强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世界格局有怎样的影响?(P68—73) 西欧表现:其一,谋求在欧洲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主导性的作用,以欧盟为中心,实现“大欧洲”的融合;其二,致力于构筑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新型关系;其三,改善和加强对华关系;其四,谋求与美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关系;其五,对俄罗斯奉行“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影响:欧盟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力量中心,并发挥出独立的影响力;在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欧盟已成为最重要的板块力量和大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53H03ATS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摘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经济高 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 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 中的两重性也变得日益重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儒家 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第三讲-经典现代化理论

第三讲:现代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启蒙现代性与经典现代化理论 西方原生现代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生成确立过程,因此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探讨的是启蒙现代性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早期阶段的展开问题——也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生学或起源学。这一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社会思想家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成史,所进行的历史研究与理论概括。之所以称为经典现代化理论,是因为当时虽未明确使用“现代化”这一术语,但其研究对象正是早期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形态的发生与确证问题,因此可以看作是现代化理论的经典形态和原生形态。由于英国为代表的西欧最早发动了工业革命并由此进入现代化,因此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的社会思想家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成为现代社会理论的思想前驱。 斯密和李嘉图的市场经济理论。斯密和李嘉图主张依托市场的力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强调自由竞争,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主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这种理论与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的历史状况是相呼应的。早期资本主义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斯密和李嘉图的市场经济理论就非常适合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理论也推动了整个英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英国早期现代化经验的理论表征。 洛克的市民社会理论。洛克是经典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政府论》提出通过公民社会的力量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这一思想对现代政府的建设、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政府的权力是由市民社会授权的,是有限的而必须承担责任的。洛克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民主政治的发展、为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卢梭认为人民与政府签订社会契约,政府就应当承担自己的责任。一旦政府不遵守契约,人民可以通过议会选举或者革命方式来推翻政府,这就为民主政治体制做好了必要的理论铺垫。社会将权力让渡给政府,由于政府被授权才有管理的权力,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受到了社会契约论的重大影响。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理论,强调三权分立原则,政府、议会和司法各自独立,相互制衡。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主要考虑如何避免现代专制,为现代民主政治确立了制度保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