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相同数据不同处理的误差分析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相同数据不同处理的误差分析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相同数据不同处理的误差分析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相同数据不同处理的误差分析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相同数据不同处理的误差分析

摘要:在用电导法探究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研究中,对乙酸乙酯

皂化反应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这一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巧妙地简化数据处理过程,更体现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在数据处理结果上会产生相距甚远的误差。所以基于这一问题,本文用电导法进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实验,采用了五种数据处理方法对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对这五种数据处理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和比较,同时也道出了这五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优劣性。

关键词:电导法皂化反应反应速率常数误差分析

Abstract: in the conductance method to explore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 of acetic ether saponification reaction in the study, the acetic ether saponification reaction experiment data processing method of choice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e importance not only in reasonable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can subtly simplifies data processing, but also in different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in data processing results will produce a far cry from error. So based on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using conductance method acetic ether saponification reaction experiments, using five kinds of data processing method for processing experimental data of acetic ether saponification reaction, and proceeds to the five data processing method of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and the error analysis and also revealed the five kinds of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of some data processing method.

Keywords: saponification reaction rate constant conductance method of error analysis

1 引言

反应级数是化学反应类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又是化学动

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傅献彩编辑的第五版《物理化学下册》[]1和南京大学组编写的第四版《无机及分析化学》[]2等书籍中都有相当的内容说明化学反应中

反应级数和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等问题。而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是化学动力学具有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动力学化学不仅着力解决反应进行的方向和最大限度以及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还着力解决反应进行的速率和反应的历程问题。所以了解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对掌握化学动力学和知道实际生活中的生产

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在人工固氮[]3的反应中催化剂的使用就是通过催化剂改变

反应的历程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常数来加速反应的进行,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在学习中,常把乙酸乙酯皂化反应[]4作为二级反应的实验举例来求解该反应

的反应速率常数。然而在众多二级反应中,为何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独得教材编辑者的青睐,屡屡作为用来讨论二级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的实例[]9-5。首先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属于二级反应是一个根本性因素;其次,乙酸乙酯皂化反应是基础有机化学中[]10一个大家耳熟能详又非常简单的化学反应,所以这为大家探究二级

反应的特征降低了不少难度,有利于大家能够快速顺利的掌握二级反反应;最后从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原理与用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来看,反应中反应物只有氢氧化钠和乙酸乙酯,生成物只有乙醇和醋酸钠,无论是反应物还是生物都十分简单,更重要的是在测定反应的电导率时,由于乙

酸乙酯弱电解质和乙醇都是非电解质[]11,所以乙酸乙酯和乙醇对反应体系的电

导率几乎没有影响,反应中的电导率只与氧化钠和醋酸钠的电导率有关,在测定电导率时只需要测定氢氧化钠,醋酸钠及反应体系的电导率即可,这就为研究二级反应的特征及计算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带来了非常大的便捷。

到目前为止,研究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的人士非常多,其成果也可谓硕果累累。项望楚[]12,易回阳[]13,白云山[]14等人采用电导法对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进行了探究;张来英[]15从热动力学原理用量热法进行了研究的;邵水源[]16,陈书鸿[]17从反应装置或测量仪器上着手研究;陈联群[]18从反应物的配比上进行了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研究;胡启山[]19,宋丽华[]20,佴如庆[]21等人是从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上着手研究的;任庆云[]22,曹楠[]23在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数据处理的程序开发上着力的。

在以上的研究背景下,本论文将对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建立动力学方程,并对该动力学方程做处理得到五个不同形式的数学方程。然后用这五个方程对用电导法采集的同一组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数据进行处理,对用不同方程处理的相同的

实验数据所得结果进行横向的误差分析和比较,最后为了确定不同方程处理得到的结果的可信度,又分别用这五个方程对六组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数据进行处理,从纵向比较五个方程处理数据所得到结果的可信度,这也就从横纵两个维度上分析比较了对相同实验数据采用的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误差情况。

2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r K 的计算原理 2.1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原理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是指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一般是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水解成醋酸钠或醋酸钾和乙醇的过程。现以氢氧化钠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乙酸乙酯的皂化反应如下:

OH H C COONa CH NaOH H COOC CH 523523+→+

由于乙酸乙酯皂化反应是一个二级反应,其反应速率r 与反应物乙酸乙酯和氢氧化钠的浓度的乘积成正比,即[][]523H COOC CH NaOH K r r ??=。

2.2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浓度表征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即为反应速率,测定物质量浓度的方法一般有化学法和物理法。若直接对物质量浓度进行测量难以实现,且测定时所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比较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不直接测反应体系的物质量浓度。有些测定物质量浓度的物理法根据物质量浓度与某一物理量的关系来间接测定体系的物质量浓度。电导率L 与物质量浓度B c 的数量关系式为B Ac L =(A 为与温度,溶剂,电解质性质有关的比例系数)。所以在乙酸乙酯皂化反应中物质量浓度可用电导率来表征,而电导率则用电导率仪进行监测。

在乙酸乙酯的皂化反应中,乙酸乙酯是弱电解质,所以只有极少部分的

523H COOC CH 会电解生成-COO CH 3和OH H C 52。生成的乙醇是非电解质,其对电导率的测定没有影响

[]

24,强电解质NaOH 在完成反应后是+Na 。所以在乙

酸乙酯的皂化反应中,反应前对反应体系的电导率起影响的是NaOH ,反应后对反应体系的电导率起影响的是CHCOONa ,所以通过用电导率仪对反应体系的电导率进行实时监控即可知道乙酸乙酯的反应快慢和反应程度,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便可知道乙酸乙酯在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和该反应的速率常数。对于确定电解质溶液,其电导率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电导率增大,对于确定电解质,在浓度较低时,其电导率与其浓度成正比即B Ac L =(A 为与温度,溶剂,电解质性质有关的比例系数)。

3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处理 3.1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是一个典型的二级反应,二级反应的反应速率r 与反应物乘积成正比,在该反应中即[][]523H COOC CH NaOH K r r ??=()1。在化学动力学中有关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定义为反应中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即dt dc r B =()2。由式子()1()2便可得到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的数学表达式,从表达式中即可求出该反应速率常数。为了得到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速率,下面是根据乙酸乙酯造化反应的反应原理对该二级反应建立动力学方程[]25的过程。已知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OH H C COONa CH NaOH H COOC CH 523523+→+,在该二级反应中,假设反应初始时乙酸乙酯和氢氧化钠的浓度分别b L mol ,a L mol ,反应过程中醋酸钠的浓度为x L mol ,则其动力学方程如下:

OH H C COO CH OH H COOC CH 523523+→+-

-

b a 0

x b - x a - x 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x b x a K dt

dx

dt x b d dt x a d dt dc dt dc r r B A --==--=--=-=-

= ()3 或:))((x b x a K dt

dx

r r --== ()4该式中的r K 即为最终所要求的反应速率常数。对()4式移项后为

dt x b x a K dx r ))((--= ()5

若对()5式做不定积分,得:

C t K x

b x

a Ln

b a r +=---1(C 为常数) ()6 若对()5式做定积分,则得:

r K x b a x a b Ln b a t =??

????---?)()(1

1 ()7 若用式子()7来计算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r K ,则由于式子本身的复杂性会带来许多问题,该式子不仅在计算上复杂,而且在数据处理的时候也会有诸多不便,并且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也会有影响。为了避免式子带来的问题,需要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来实现对式子的处理,即通过使乙酸乙酯和氢氧化钠的初始浓度保持一致(即b a =),在这一条件下,式子()4即为变为:

2)(x a K dt

dx

r r -==

()8 对()8式移项后结果为:dt x a K dx r 2)(-=

()9

同样对式()9进行不定积分,得:

C t K x

a r +=-1

(C 为常数) ()10 若对式()9进行定积分,得:

r K x a a x t =-?)

(1 ()11 在乙酸乙酯的皂化反应中,弱电解质523H COOC CH 和非电解质OH H C 52对反应体系的电导率几乎没有影响,可忽略不计。现使反应物523H COOC CH 和NaOH 的初始浓度相等,即b a =,所以反应初始时刻的电导率等于初始时刻反应物NaOH 的电导率,即:a A L 10= ()12 反应终了时刻的电导率等于终了时刻生成物COONa CH 3的电导率,即:

a A L 2=∞ ()13 反应过程中体系的电导率等于反应体系中NaOH 电导率与COONa CH 3的电导率之和,即:x A x a A L t 21)(+-= ()14

由()12()13()14三式即可解得???

? ??--?=∞L

L L L a x t 0

0 ()15 把式()15带入式子()11中可解得

)(1

0∞

--?=

L L L L ta K t t r ()16

3.2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处理

在3.1章节的式子()16)(1

0∞

--?=

L L L L ta K t t r 中可以看出,

要求得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r K ,需要记录相应时间t ,氢氧化钠的初始浓度a ,反应体系初始时刻的电导率0L ,反应过程中的t L 和反应体系终了时刻的电导率∞L ,并将相应数据带入式子()16求得多个r K 并取其平均值即可。但是这一处理方法极其繁琐,并且所求的结果准确度不高。所以为了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需要对所得实验数据做合理的处理。在数据处理分析中,比较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是利用图像分析,通过对所做图形进行函数拟合[]26,在所拟合的函数中求得所要求的目标值。这种方法不仅有效的避免了个别数据带来的误差,而且从数据统计的角度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通过图形把结果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在本论文中也将采用这一处理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求得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r K 。为了表现不同方程对相同数据处理的结果差别,表1[]27是对式子()16处理后得到的五个子方程

本论文将用这五个方程根据表1中的作图要求,对实验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作图,进而计算在不同方程下的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

K并进行比

r

较,最后做误差评估。

4 实验部分

4.1 实验所需仪器及试剂

表2所列是为完成本次研究所要用到的一些仪器和试剂。

4.2溶液的配制及滴定

4.2.1所需溶液的配制

完成本论文的实验需要配制质量分数为0.5%的酚酞指示剂,0.02L mol / 523H COOC CH 溶液,

0.01L mol /NaAc 溶液,0.02L mol /NaOH 溶液,0.02L mol /KHP 溶液(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28 , 表3为乙酸乙酯皂化反应所需各溶液配制情况。表4是每次配制个各溶液时各溶质的所称质量记录情况。根据表4中的

数据可以算得各溶液的实际浓度,并将各溶液的实际浓度列于表5中。

表5 各溶液的实际浓度列表

4.2.2氢氧化钠溶液的标定

虽然在溶液配制过程中能够确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但是由于氢氧化钠极

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容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29。所以通过简单的溶液配制得到的氢氧化钠的浓度是非常不准确的,需要通过中和滴定[]30进一

步确定其浓度。在滴定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时按照标准的操作要求完成整个滴定过程,并将滴定记录及所求出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平均值列于表6中。表中氢氧化钠的浓度为L

mol/。

4.3乙酸乙酯皂化反应过程及相关数据的记录

4.3.1 C 25反应温度下 0L 及∞L 的测量

参考实验教材[]31,在恒温水浴箱中注入适量的自来水,调节水浴温度为

C 25,使水箱内水温在C 25。取两个洁净干燥的小烧杯,分别编号为1,2,用

移液管向1号小烧杯中移取10.00mL 的已经测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取另外的移液管向2号小烧杯移取10.00mL 的0.0100L mol /COONa CH 3溶液。将这两装有待测液的小烧杯放入恒温水浴箱中进行水浴加热10min ,使其温度也恒定在

C 25。提前校准好电导率仪,打开电导率仪电源开关,使其处于测定电导率状

态,将电导率仪的电极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并吸干。待待测液达到温度要求后,将电极插入(待测液液面要没过电极的感应端)待测液中测定电导率,读取电导率仪稳定后的数据。电导率仪每次进行测量前都要将电极用去离子水洗净并吸干后才可进行下一次测量。在这一测量中,小烧杯1,2测定的电导率数据分别为0L 和∞L ,测定完成后记录这两个测定值。 4.3.2 C 25反应温度下t L 的测量

在0L 和∞L 测定完成后,将小烧杯1,2取出,让恒温水浴箱继续保持C 25的状态工作。取干燥洁净的夹层皂化管作为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器。用移液管量取10.00mL 的配置好的乙酸乙酯溶液与夹层皂化管的外管中,再用另一移液管量取10.00mL 的已经测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夹层皂化管的内管(直管)中并塞好塞子。小心将装有反应物的夹层皂化管竖直放入C 25的恒温水浴箱中保温10min ,使夹层皂化管内管和外管的反应物的温度也保持在C 25后压紧塞子,快速地上下来回倒转(倒转时不得使反应物从塞子处流出)夹层皂化管数次,使两反应物充分混合(混合后的反应物应全部留在夹层皂化管的外管)。混合后将洗净吸干了的电极插入(插入后要使反应液的界面没过电极的感应端)夹层皂化管外管的反应液中进行反应体系的电导率监测。电极插入开始后每隔2min 记录反应液体系的电导率一次,40min 后停止记录数据,将电极取出,t L 测定完成。 4.3.3在C 35的条件下测定0L ,∞L 及t L

将恒温水浴箱的温度设置为C 35进行水浴保温处理,其他操作按照4.3.1, 4.3.2进行0L ,∞L ,t L 的测定并记录相关数据。4.3.1, 4.3.2, 4.3.3所测定的六组平行实验数据如表7所记,表中电导率的单位均为min /uS ,另外表中所列氢氧化钠溶液和醋酸钠溶液的电导率即为0L 和∞L 。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办法。 (1)砝码受腐蚀;(2)天平的两臂不等长;(3)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4)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5)试剂含被测组分;(6)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湿;(7)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8)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9)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10)在HPLC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 答:(1)系统误差;校准砝码。 (2)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3)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4)系统误差;控制条件扣除共沉淀。 (5)系统误差;扣除试剂空白或将试剂进一步提纯。 (6)系统误差;在110℃左右干燥后称重。 (7)系统误差;重新选择指示剂。 (8)偶然误差;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因而估计不准产生偶然误差。 (9)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10)系统误差;重新选择分析条件。 2.表示样本精密度的统计量有哪些? 与平均偏差相比,标准偏差能更好地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为什么? 3.说明误差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区别和联系。 4.什么叫误差传递?为什么在测量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大误差环节? 5.何谓t分布?它与正态分布有何关系? 6.在进行有限量实验数据的统计检验时,如何正确选择置信水平? 7.为什么统计检验的正确顺序是:先进行可疑数据的取舍,再进行F检验,在F检验通过后,才能进行t检验? 8.说明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的区别,什么情况用前者或后者? 9.何谓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的意义是什么? 10.进行下述运算,并给出适当位数的有效数字。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药物分析学科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药物分析主要是采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等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合成药物和结构已知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同时也涉及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以及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性学科。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药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药物分析的目的是检验药品质量,保证人民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药物分析就是运用各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如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全面控制药品的质量。 药物分析的主要的任务包括药物成品的理化检验,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药物贮存过程中的质量考察,医院调配制剂的快速分析;新药研究开发中的质量标准制订以及体内药物分析等。 由此可见,从药物的研制、生产、贮藏、供应、使用到临床血药浓度监测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手段。 第二节药品质量标准和药典 一、药品质量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所作出的技术性规定,是保证药品质量,进行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及监督检验等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我国药品质量标准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质量标准(简称局颁标准),二者均属于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具有等同的法律效力。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行版本为2000年版,简称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国药典还出版英文版,缩写为ChP。 我国已出版了7版药典(1953、1963、1977、1985、1990、1995和2000年版)。 中国药典分为两部(一、二部),各部有凡例和有关的附录。一部收载中药材、成方及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和生物制品等。 (一)中国药典主要内容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节 概 述 定量分析的任务是要准确地解决“量”的问题,但是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必须寻找产生误差的原因并设法减免,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程度,另外还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写出合乎要求的分析报告。 第二节 测量误差 一、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1. 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δ = x - μ 2.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100%100?-=?μ μμδ x 若真实值未知,但δ 已知,也可表示为 %100?x δ 3. 真值与标准参考物质 理论真值:如某化合物的理论组成等。 约定真值:如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的长度、质量、物质的量单位等。 相对真值:如标准参考物质的含量。 标准参考物质:经权威机构鉴定并给予证书的,又称标准试样。 实际工作中,常把最有经验的人用最可靠的方法对标准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结 果的平均值作为真值的替代值。 二、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1. 系统误差(可定误差) 由某种确定的原因引起,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大小在试样间是恒定的,重复测定 时重复出现。

按系统误差的来源分类: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操作误差。 方法误差:滴定分析反应进行不完全、干扰离子的影响、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 不符、副反应的发生、沉淀的溶解、共沉淀现象、灼烧时沉淀的分解或挥发。 仪器或试剂误差:砝码、容量器皿刻度不准、试剂中含有被测物质或干扰物质。 操作误差:称样时未注意防止吸湿、洗涤沉淀过分或不充分、辨别颜色偏深(浅)、 读数偏高(低)。 按系统误差的数值变化规律分类:恒定误差、比例误差。 系统误差可用加校正值的方法予以消除。 2. 偶然误差(随机误差、不可定误差) 由于偶然的原因如温度、湿度波动、仪器的微小变化、对各份试样处理时的微小 差别等引起,其大小和正负都不固定。 偶然误差服从统计规律,可用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加以减免。 三、准确度和精密度 1. 准确度与误差 准确度表示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准确度的大小用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 表示。评价一个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常用加样回收率衡量。 2. 精密度与偏差 精密度表示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精密度的大小可用偏差、 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表示。重复性与再现性是精密度的常见别名。 偏差:d = x i - x 平均偏差: n x x d n i i ∑=-=1 相对平均偏差: %100/)(%1001?-=?∑=x n x x x d n i i 标准偏差(标准差): 1 )(1 2 --= ∑=n x x S n i i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一节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有效数字来说明一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为了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需要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由此可以判定哪些因素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方面,从而在以后实验中,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测量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测量和实验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定量的概念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科学上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实验测量为基础的。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物理量与所选用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 1.真值与平均值 真值是待测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也称理论值或定义值。通常真值是无法测得的。若在实验中,测量的次数无限多时,根据误差的分布定律,正负误差的出现几率相等。再经过细致地消除系统误差,将测量值加以平均,可以获得非常接近于真值的数值。但是实际上实验测量的次数总是有限的。用有限测量值求得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 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是最常见的一种平均值。 设1x 、2x 、……、n x 为各次测量值,n 代表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1 (2-1) (2) 几何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是将一组n 个测量值连乘并开n 次方求得的平均值。即 n n x x x x ????=21几 (2-2) (3)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 1 222221均 (2-3) (4) 对数平均值 在化学反应、热量和质量传递中,其分布曲线多具有对数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征平均值常用对数平均值。 设两个量1x 、2x ,其对数平均值

实验大数据误差分析报告与大数据处理

第一章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一节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一、概述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测量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数值上即表现为误差。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需要对实验数据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并不是即成事实的消极措施,而是给研究人员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武器,通过误差分析,可以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影响,使我们有可能预先确定导致实验总误差的最大组成因素,并设法排除数据中所包含的无效成分,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实验误差分析也提醒我们注意主要误差来源,精心操作,使研究的准确度得以提高。 二、实验误差的来源 实验误差从总体上讲有实验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等)、实验方法、实验环境、实验人员和被测量五个来源。 1.实验装置误差 测量装置是标准器具、仪器仪表和辅助设备的总体。实验装置误差是指由测量装置产生的测量误差。它来源于: (1)标准器具误差 标准器具是指用以复现量值的计量器具。由于加工的限制,标准器复现的量值单位是有误差的。例如,标准刻线米尺的0刻线和1 000 mm刻线之间的实际长度与1 000 mm单位是有差异的。又如,标称值为 1kg的砝码的实际质量(真值)并不等于1kg等等。 (2)仪器仪表误差 凡是用于被测量和复现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设备,称为仪器或仪表.它们将被测量转换成可直接观察的指示值。例如,温度计、电流表、压力表、干涉仪、天平,等等。 由于仪器仪表在加工、装配和调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以致仪器仪表的指示值不等于被测量的真值,造成测量误差。例如,天平的两臂不可能加工、调整到绝对相等,称量时,按天平工作原理,天平平衡被认为两边的质量相等。但是,由于天平的不等臂,虽然天平达到平衡,但两边的质量并不等,即造成测量误差。 (3)附件误差 为测量创造必要条件或使测量方便地进行而采用的各种辅助设备或附件,均属测量附件。如电测量中的转换开关及移动测点、电源、热源和连接导线等均为测量附件,且均产生测量误差。又如,热工计量用的水槽,作为温度测量附件,提供测量水银温度计所需要的温场,由于水槽内各处温度的不均匀,便引起测量误差,等等。 按装置误差具体形成原因,可分为结构性的装置误差、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和变化性的装置误差。结构性的装置误差如:天平的不等臂,线纹尺刻线不均匀,量块工作面的不平行性,光学零件的光学性能缺陷,等等。这些误差大部分是由于制造工艺不完善和长期使用磨损引起的。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如投影仪物镜放大倍数调整不准确,水平仪的零位调整不准确,千分尺的零位调整不准确,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在使用时,未调整到理想状态引起的。变化性的装置误差如:激光波长的长期不稳定性,电阻等元器件的老化,晶体振荡器频率的长期漂移,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随时间的不稳定性和随空间位置变化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2.环境误差 环境误差系指测量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 被测量在不同的环境中测量,其结果是不同的。这一客观事实说明,环境对测量是有影响的,是测量的误差来源之一。环境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测量附件同被测对象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 测量环境除了偏离标准环境产生测量误差以外,从而引起测量环境微观变化的测量误差。 3.方法误差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 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 在任何一项分析工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同一个分析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虽然经过多少次测定,但是测 定结果总不会是完全一样。这说明在测定中有误差。为此 我们必须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示方法,尽可能将误 差减到最小,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1 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数 (一)真实值 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通常一个物理量的真值是不知道的,是我们努力要求测到的。严格来讲,由于测量仪器,测定方法、环境、人的观察力、测量的程 序等,都不可能是完善无缺的,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 一个理想值。科学实验中真值的定义是:设在测量中观察 的次数为无限多,则根据误差分布定律正负误差出现的机 率相等,故将各观察值相加,加以平均,在无系统误差情 况下,可能获得极近于真值的数值。故“真值”在现实中 是指观察次数无限多时,所求得的平均值(或是写入文献 手册中所谓的“公认值”)。 (二)平均值 然而对我们工程实验而言,观察的次数都是有限的,

故用有限观察次数求出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或称 为最佳值。一般我们称这一最佳值为平均值。常用的平均 值有下列几种: (1)算术平均值 这种平均值最常用。凡测量值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时,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以证明:在一组等精度的测量中, 算术平均值为最佳值或最可信赖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1 式中: 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观察的次数。 (2)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22221 均 (3)加权平均值 设对同一物理量用不同方法去测定,或对同一物理量 由不同人去测定,计算平均值时,常对比较可靠的数值予 以加重平均,称为加权平均。 ∑∑=++++++===n i i n i i i n n n w x w w w w x w x w x w w 11212211 式中;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 n w w w 21、——各测量值的对应权重。各观测值的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报告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物理实验的每一个课题的完成,一般分为预习、课堂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三个阶段。 §1 实验前的预习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实验任务,学生一定要作好实验前的预习。 实验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在弄清本次实验的原理、仪器性能及测试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在实验报告纸上写出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包括下列栏目: 实验名称 写出本次实验的名称。 实验目的 应简单明确地写明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 实验原理 扼要地叙述实验原理,写出主要公式及符号的意义,画上主要的示意图、电路图或光路图。若讲义与实际所用不符,应以实际采用的原理图为准。 实验内容 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内容、操作步骤。为了使测量数据清晰明了,防止遗漏,应根据实验的要求,用一张A4白纸预先设计好数据表格,便于测量时直接填入测量的原始数据。注意要正确地表示出有效数字和单位。 §2 课堂操作 进入实验室,首先要了解实验规则及注意事项,其次就是熟悉仪器和安装调整仪器(例如,千分 尺调零、天平调水平和平衡、光路调同轴等高等)。 准备就绪后开始测量。测量的原始数据(一定不要加工、修改)应忠实地、整齐地记录在预 先设计好的实验数据表格里,数据的有效位数应由仪器的精度或分度值加以确定。数据之间要留有间隙,以便补充。发现是错误的数据用铅笔划掉,不要毁掉,因为常常在核对以后发现它并没有错,不要忘记记录有关的实验环境条件(如环境温度、湿度等),仪器的精度,规格及测量量的单位。实验原始数据的优劣,决定着实验的成败,读数时务必要认真仔细。运算的错误可以修改,原始数据则不能擅自改动。全部数据必须经老师检查、签名,否则本次实验无效。两人同作一个实验时,要既分工又协作,以便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应切断电源,整理好仪器,并将桌面收拾整洁方能离开实验室。 §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的总结。要用简明的形式将实验报告完整而又准确地表达出来。实验报告 要求文字通顺,字迹端正,图表规矩,结果正确,讨论认真。应养成实验完后尽早写出实验报告的习惯,因为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的实验报告应包括下述几部分内容: 数据表格 在实验报告纸上设计好合理的表格,将原始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之中(有老师签 名的原始数据记录纸要附在本次报告一起交)。 数据处理 根据测量数据,可采用列表和作图法(用坐标纸),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 实验要求计算待测的量值、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书写在报告上的计算过程应是:公式→代入数据→结果,中间计算可以不写,绝对不能写成:公式→结果,或只写结果。而对误差的计算应是:先列出各单项误差,按如下步骤书写,公式→代入数据→用百分数书写的结果。 结果表达 按下面格式写出最后结果: )N ()(N )N (总绝对误差测量结果待测量?±=.. %100(??=N N )Er 相对误差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 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 在任何一项分析工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同一个分析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虽然经过多 少次测定,但是测定结果总不会是完全一样。这 说明在测定中有误差。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误差产 生的原因及其表示方法,尽可能将误差减到最 小,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1 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数 (一)真实值 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通常一个物理量的真值是不知道的,是我们努力要求 测到的。严格来讲,由于测量仪器,测定方法、 环境、人的观察力、测量的程序等,都不可能是 完善无缺的,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一个理想 值。科学实验中真值的定义是:设在测量中观察 的次数为无限多,则根据误差分布定律正负误差 出现的机率相等,故将各观察值相加,加以平均, 在无系统误差情况下,可能获得极近于真值的数 值。故“真值”在现实中是指观察次数无限多时, 所求得的平均值(或是写入文献手册中所谓的 “公认值”)。

(二)平均值 然而对我们工程实验而言,观察的次数都是 有限的,故用有限观察次数求出的平均值,只能 是近似真值,或称为最佳值。一般我们称这一最 佳值为平均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算术平均值 这种平均值最常用。凡测量值的分布服从正 态分布时,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以证明:在一组 等精度的测量中,算术平均值为最佳值或最可信 赖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1 式中: 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观察 的次数。 (2)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 22221 均 (3)加权平均值 设对同一物理量用不同方法去测定,或对同 一物理量由不同人去测定,计算平均值时,常对 比较可靠的数值予以加重平均,称为加权平均。

物理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第一章 实验误差评定和数据处理 (课后参考答案) 制作:李加定 校对:陈明光 3.改正下列测量结果表达式的错误: (1)± 625 (cm ) 改:±(cm ) (2) ± 5(mm ) 改: ± 5(mm ) (3)± 6 (mA ) 改: ± (mA ) (4)96 500±500 (g ) 改: ± (kg ) (5)±(℃) 改: ±(℃) 4.用级别为,量程为10 mA 的电流表对某电路的电流作10次等精度测量,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试计算测量结果及标准差,并以测量结果形式表示之。 解:①计算测量列算术平均值I : 10 1 19.548 ()10i i I I mA ===∑ ②计算测量列的标准差I σ: 0.0623 (cm)I σ= = ③根据格拉布斯准则判断异常数据: 取显著水平a =,测量次数n =10,对照表1-3-1查得临界值0(10,0.01) 2.41g =。取max x ?计算i g 值,有 6 60.158 2.536 2.410.0623 I I g σ?= = => 由此得6I =为异常数据,应剔除。 ④用余下的数据重新计算测量结果

重列数据如表1-3-3。 计算得 9 1 19.564 ()9i i I I mA ===∑ ,0.0344 ()I mA σ== 再经过格拉布斯准则判别,所有测量数据符合要求。 算术平均值I 的标准偏差为I σ 0.01145I σ= = = (mA ) 按均匀分布计算系统误差分量的标准差σ仪 为 0.0289σ?=仪0.5%10 (mA ) 合成标准差σ为 0.031σ (mA ) 取0.04σ= (mA),测量结果表示为 9.560.04x x σ=±=± (mA ) 5.用公式24m d h ρπ= 测量某圆柱体铝的密度,测得直径d =±(cm ),高h =±(cm ),质量m =±(g )。计算铝的密度ρ和测量的标准差ρσ,并以测量结果表达式表示之。 解 (1)计算铝的密度ρ: 322 4436.488 2.7003g /m 3.1416 2.042 4.126 m c d h ρπ?= =??=() (2)计算g 标准差相对误差: 对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得 ln ln 4ln ln 2ln ln m d h ρπ=-+-- 求微分,得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习题及解答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习题及解答 1.指出下列情况属于偶然误差还是系统误差? (1)视差;(2)游标尺零点不准;(3)天平零点漂移;(4)水银温度计毛细管不均匀。 答:(1)偶然误差;(2)系统误差;(3)偶然误差;(4)系统误差。 2.将下列数据舍入到小数点后3位: 3.14159; 2.71729; 4.510150; 3.21650; 5.6235; 7.691499。 答:根据“四舍六入逢五尾留双”规则,上述数据依次舍为: 3.142; 2.717; 4.510; 3.216; 5.624; 7.691。 3.下述说法正确否?为什么? (1)用等臂天平称衡采取复称法是为了减少偶然误差,所以取左右两边所称得质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即 ()1 2 m m m = +左右 (2)用米尺测一长度两次,分别为10.53 cm 及10.54 cm ,因此测量误差为0.01 cm 。 答:(1)错。等臂天平称衡时的复称法可抵消因天平不等臂而产生的系统误差。被测物(质量为m )放在左边,右边用砝码(质量为m r )使之平衡,ml 1 = m r l 2,即 2 r 1 l m m l = 当l 1 = l 2时,m = m r 。当l 1 ≠ l 2时,若我们仍以m r 作为m 的质量就会在测量结果中出现系统误差。为了抵消这一误差,可将被测物与砝码互换位置,再得到新的平衡,m l l 1 = ml 2,即 1 l 2 l m m l = 将上述两次称衡结果相乘而后再开方,得 m = 这时测量结果中不再包含因天平不等臂所引起的系统误差。 (2)错。有效数字末位本就有正负一个单位出入;测量次数太少;真值未知。 4.氟化钠晶体经过五次重复称量,其质量(以克计)如下表所示。试求此晶体的平均质量、平均误差和标准误差。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一节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有效数字来说明一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为了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需要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由此可以判定哪些因素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方面,从而在以后实验中,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测量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测量和实验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定量的概念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科学上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实验测量为基础的。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物理量与所选用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 1.真值与平均值 真值是待测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也称理论值或定义值。通常真值是无法测得的。若在实验中,测量的次数无限多时,根据误差的分布定律,正负误差的出现几率相等。再经过细致地消除系统误差,将测量值加以平均,可以获得非常接近于真值的数值。但是实际上实

验测量的次数总是有限的。用有限测量值求得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 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是最常见的一种平均值。 设1x 、2x 、……、n x 为各次测量值,n 代表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 n x n x x x x n i i n ∑==+???++=1 21 (2-1) (2) 几何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是将一组n 个测量值连乘并开n 次方求得的平均值。即 n n x x x x ????=21几 (2-2) (3)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 +???++= 1 2222 21 均 (2-3) (4) 对数平均值 在化学反应、热量和质量传递中,其分布曲线多具有对数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征平均值常用对数平均值。 设两个量1x 、2x ,其对数平均值 2 1212 121ln ln ln x x x x x x x x x -=--=对 (2-4) 应指出,变量的对数平均值总小于算术平均值。当1x /2x ≤2时,可以用算术平均值代替对数平均值。 当1x /2x =2,对x =, =x , (对x -x )/对x =%, 即1x /2x ≤2,引起的误差不超过%。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习题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习题 一、最佳选择题 1. 如果要求分析结果达到0.1%的准确度,使用灵敏度为0.1mg的天平称取试样时,至少应称取() A. 0.1g B. 0.2g C. 0.05g D. 0.5g 2. 定量分析结果的标准偏差代表的是()。 A.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B.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C.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D. 平均值的绝对误差 3. 对某试样进行平行三次测定,得出某组分的平均含量为30.6% ,而真实含量为30.3% ,则30.6%-30.3%=0.3% 为() A. 相对误差 B. 绝对误差 C. 相对偏差 D. 绝对偏差 4. 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 准确度高,一定需要精密度好; B. 进行分析时,过失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 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 D. 精密度高,系统误差一定小; 5. 下面哪一种方法不属于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 A. 做对照实验 B. 校正仪器 C. 做空白实验 D.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6. 下列表述中,最能说明系统误差小的是( ) A. 高精密度 B. 与已知的质量分数的试样多次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一致 C. 标准差大 D. 仔细校正所用砝码和容量仪器等 7. 用下列何种方法可减免分析测定中的系统误差() A. 进行仪器校正 B. 增加测定次数 C. 认真细心操作 D. 测定时保证环境的湿度一致 8. 下列有关偶然误差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偶然误差是由一些不确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 B.偶然误差出现正误差和负误差的机会均等;

C.偶然误差在分析中是不可避免的; D.偶然误差具有单向性 9. 滴定分析中出现下列情况,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A. 滴定时有溶液溅出 B. 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估测不准 C. 试剂中含少量待测离子 D. 砝码读错 10. 某一称量结果为0.0100mg, 其有效数字为几位?() A . 1 位 B. 2 位 C. 3 位 D. 4 位 11. 测的某种新合成的有机酸pK a值为12.35,其K a值应表示为() A. 4.467×10 -13; B. 4.47×10 -13; C.4.5×10 -13; D. 4×10 -13 12. 指出下列表述中错误的表述( A ) A. 置信水平愈高,测定的可靠性愈高 B. 置信水平愈高,置信区间愈宽 C. 置信区间的大小与测定次数的平方根成反比 D. 置信区间的位置取决于测定的平均值 13. 下列有关置信区间的描述中,正确的有:(A) A. 在一定置信度时,以测量值的平均值为中心的包括真值的范围即为置信区间 B. 真值落在某一可靠区间的几率即为置信区间 C. 其他条件不变时,给定的置信度越高,平均值的置信区间越宽 D. 平均值的数值越大,置信置信区间越宽 14. 分析测定中,使用校正的方法,可消除的误差是( )。 A. 系统误差 B. 偶然误差 C. 过失误差 D. 随即误差 15. 关于t分布曲线和正态分布曲线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形状完全相同,无差异; B. t分布曲线随f而变化,正态分布曲线随u而变; C. 两者相似,而t分布曲线随f而改变; D. 两者相似,都随f而改变。 16. ) 457 .2 1. 17 /( ) 25751 .0 83 .2 5. 472 (+ ? ? = y 的计算结果应取有效数字的位数是( ) A. 3位 B. 4位 C. 5位 D. 6位 17. 以下情况产生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 A. 指示剂变色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 B. 滴定管读数最后一位估测不准; C. 称样时砝码数值记错;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 据处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目录 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2) 1 测量与误差 (2) 2 误差的处理 (6) 3 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的表示 (10) 4 实验中的错误与错误数据的剔除 (13) 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5) 6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17) 习题 (25)

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1 测量与误差 测量及测量的分类 物理实验是以测量为基础的。在实验中,研究物理现象、物质特性、验证 物理原理都需要进行测量。所谓测量,就是将待测的物理量与一个选来作为标...................... 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倍数关系的过程...................... 。选来作为标准的同类量称之为单位,倍数称为测量数值。一个物理量的测量值等于测量数值与单位的乘积。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乃至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物理量有着许多不同的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就分别有码、英尺、市尺和米等。为了便于国际交流,国际计量大会于1990年确定了国际单位制(SI ),它规定了以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作为基本单位,其他物理量(如力、能量、电压、磁感应强度等)均作为这些基本单位的导出单位。 1.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测量,是指直接将待测物理量与选定的同类物理量的标准单位相比较直接得到测量值的一种测量。它无须进行任何函数关系的辅助运算。如用尺测量长度、以秒表计时间、天平称质量、安培表测电流等。另一类是间接测量,是指被测量与直接测量的量之间需要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的辅助运算,才能得到被测量物理量的量值的测量。如单摆测量重力加速 度时,需先直接测量单摆长l 和单摆的周期T ,再应用公式224T l g π=,求得重力 加速度g 。物理量的测量中,绝大部分是间接测量。但直接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不论是直接测量,还是间接测量,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实验条件,按照严格的方法及正确地使用仪器,才能得出应有的结果。因此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细心地进行操作读数和记录,才能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和加强实验技能训练的目的。 2.等精度测量与不等精度测量 同一个人,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同样的仪器,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尽管各次测量并不完全相同,但我们没有任何充足的理由来判断某一次测量更为精确,只能认为它们测量的精确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把这种具有同样精确程度的测量称之为等精度测量。在所有的测量条件中,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这时所进行的测量即为不等精度测量。在物理实验中,凡是要求多次测量均指等精度测量,应尽可能保持等精度测量的条件不变。严格地说,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测量条件不变是很困难的。但当某一条件的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大时,乃可视为等精度测量。在本书中,除了特别指明外,都作为等精度测量。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物理实验的每一个课题的完成,一般分为预习、课堂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三个阶段。 §1 实验前的预习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实验任务,学生一定要作好实验前的预习。 实验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在弄清本次实验的原理、仪器性能及测试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在实验报告纸上写出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包括下列栏目: 实验名称 写出本次实验的名称。 实验目的 应简单明确地写明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 实验原理 扼要地叙述实验原理,写出主要公式及符号的意义,画上主要的示意图、电路图或光路图。若讲义与实际所用不符,应以实际采用的原理图为准。 实验内容 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内容、操作步骤。为了使测量数据清晰明了,防止遗漏,应根据实验的要求,用一张A4白纸预先设计好数据表格,便于测量时直接填入测量的原始数据。注意要正确地表示出有效数字和单位。 §2 课堂操作 进入实验室,首先要了解实验规则及注意事项,其次就是熟悉仪器和安装调整仪器(例如,千分尺调零、天平调水平和平衡、光路调同轴等高等)。 准备就绪后开始测量。测量的原始数据(一定不要加工、修改)应忠实地、整齐地记录在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数据表格里,数据的有效位数应由仪器的精度或分度值加以确定。数据之间要留有间隙,以便补充。发现是错误的数据用铅笔划掉,不要毁掉,因为常常在核对以后发现它并没有错,不要忘记记录有关的实验环境条件(如环境温度、湿度等),仪器的精度,规格及测量量的单位。实验原始数据的优劣,决定着实验的成败,读数时务必要认真仔细。运算的错误可以修改,原始数据则不能擅自改动。全部数据必须经老师检查、签名,否则本次实验无效。两人同作一个实验时,要既分工又协作,以便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应切断电源,整理好仪器,并将桌面收拾整洁方能离开实验室。 §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的总结。要用简明的形式将实验报告完整而又准确地表达出来。实验报告要求文字通顺,字迹端正,图表规矩,结果正确,讨论认真。应养成实验完后尽早写出实验报告的习惯,因为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的实验报告应包括下述几部分内容: 数据表格 在实验报告纸上设计好合理的表格,将原始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之中(有老师签名的原始数据记录纸要附在本次报告一起交)。 数据处理 根据测量数据,可采用列表和作图法(用坐标纸),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实验要求计算待测的量值、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书写在报告上的计算过程应是:公式→代入数据→结果,中间计算可以不写,绝对不能写成:公式→结果,或只写结果。而对误差的计算应是:先列出各单项误差,按如下步骤书写,公式→代入数据→用百分数书写的结果。 结果表达 按下面格式写出最后结果: )N ()(N )N (总绝对误差测量结果待测量?±=.. %100(??=N N )Er 相对误差 结果分析 对本次实验的结果及主要误差因数作简要的分析讨论,并完成课后的思考题。还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物理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以及这些物理性质与其化学反应间关系的一门实验科学。在实验研究工作中,一方面要拟定实验的方案,选择一定精度的仪器和适当的方法进行测量;另一方面必须将所测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归纳,科学地分析并寻求被研究变量间的规律。但由于仪器和感觉器官的限制,实验测得的数据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准确性。因此,在着手实验之前要了解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以及在实验以后合理地进行数据处理,都必须具有正确的误差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误差分析,选用最合适的仪器量程,寻找适当的实验方法,得出测量的有利条件。下面首先简要介绍有关误差等几个基本概念。 一、一、基本概念 1.误差。在任何一种测量中,无论所用仪器多么精密,方法多么完善,实验者多么细心,所得结果常常不能完全一致而会有一定的误差或偏差。严格地说,误差是指观测值与真值之差,偏差是指观测值与平均值之差。但习惯上常将两者混用而不加区别。根据误差的种类、性质以及产生的原因,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三种。 系统误差: 这种误差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所造成的恒定偏差,或者偏大或者偏小,其数值总可设法加以确定,因而一般说来,它们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用改正量来校正。系统误差起因很多,例如: (1)仪器误差。这是由于仪器构造不够完善,示数部分的刻度划分得不够准确所引起,如天平零点的移动,气压表的真空度不高,温度计、移液管、滴定管的刻度不够准确等。 (2)测量方法本身的限制。如根据理想气体方程式测量某蒸汽的相对分子质量时,由于实际气体对理想气体有偏差,不用外推法求得的相对分子质量总较实际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大。 (3)个人习惯性误差。这是由于观测者有自己的习惯和特点所引起,如记录某一信号的时间总是滞后、有人对颜色的感觉不灵敏、滴定等当点总是偏高等。 系统误差决定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它恒偏于一方,偏正或偏负,测量次数的增加并不能使之消除。通常是用几种不同的实验技术或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或改变实验条件、调换仪器等 以确定有无系统误差存在,并确定其性质,设法消除或使之减 少,以提高准确度。 偶然误差: 在实验时即使采用了完善的仪器,选择了恰当的方法,经 过了精细的观测,仍会有一定的误差存在。这是由于实验者的 感官的灵敏度有限或技巧不够熟练、仪器的准确度限制以及许 多不能预料的其他因素对测量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类误差称为 偶然误差。它在实验中总是存在的,无法完全避免,但它服从 几率分布。偶然误差是可变的,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正,有时负。但如果多次测量,便会发现数据的分布符合一般统计规律。这种规律可用图I一1中的典型曲线表示,此曲线称为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此曲线的函数形式为: y=y= 式中:h称为精确度指数,σ为标准误差,h与σ的关系为:h=。 自图I一1中的曲线可以出: (1)误差小的比误差大的出现机会多,故误差的几率与误差大小有关。个别特别大的误差出现的次数极少。 (2)由于正态分布曲线与y轴对称,因此数值大小相同,符号相反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率近于相等。如以m代表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在没有系统误差的情况下,它可以代表真值。σ为无限多次测量所得标准误差。由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可以得出,误差在±

第三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汇总

本章目录 §3-1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3-2 测定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3-3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3-4 有限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3-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6 提高分析结果可靠性的方法 §3-1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分析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称为误差。分析结果大于真实值,误差为正;分析结果小于真实值,误差为负。 根据误差的性质与产生的原因,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类。 一、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也叫可测误差,它是定量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对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有较大影响。 产生原因: 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确定的、经常的因素造成的,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固定。 特点: 是具有?°重现性?±、?°单一性?±和?°可测性?±。即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时,它会重复出现;使测定结果系统偏高或系统偏低,其数值大小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能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并设法测出其大小,那么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校正的方法予以减小或消除。 系统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方法误差这种误差是由于分析方法本身所造成的。例如:在重量分析中,沉淀的溶解损失或吸附某些杂质而产生的误差;在滴定分析中,反应进行不完全,干扰离子的影响,滴定终点和等当点的不符合,以及其他副反应的发生等,都会系统地影响测定结果。 (二)仪器误差主要是仪器本身不够准确或未经校准所引起的。如天平、法码和量器刻度不够准确等,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使测定结果产生误差。 (三)试剂误差由于试剂不纯或蒸馏水中含有微量杂质所引起。 (四)操作误差 主要是指在正常操作情况下,由于分析工作者掌握操作规程与正确控制条件稍有出入而引起的。例如,使用了缺乏代表性的试样;试样分解不完全或反应的某些条件控制不当等。 与上述情况不同的是,有些误差是由于分析者的主观因素造成的,称之为?°个人误差?±例如,在读取滴定剂的体积时,有的人读数偏高,有的人读数偏低;在判断滴定终点颜色时,有的人对某种颜色的变化辨别不够敏锐,偏深或偏浅等所造成的误差。 二、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也叫不可测误差,是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如测定时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微小波动,仪器性能的微小变化等)所引起的,其影响时大,时小,时正,时负。偶然误差难以察觉,也难以控制。 偶然误差的分布完全服从一般的统计规律: (一)大小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二)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多,大误差出现的机会少,特别大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非常小、故偶然误差出现的几率与其大小有关。 §3-2 测定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一、准确度与误差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试题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一.填空题 1. ______(3S或莱以特)准则是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判别粗大误差的准则。 2. 随机误差的合成可按标准差和______(极限误差)两种方式进行。 3.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称为______(重复)性。 4. 在改变了的测量条件下,同一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称为______(重现)性。 5. 测量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______(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6. 根据测量条件是否发生变化分类,可分为等权测量和______(不等权)测量。 7. 根据被测量对象在测量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分分类,可分为静态测量和_____(动态)测量。 8. 根据对测量结果的要求分类,可分为工程测量和_____(精密)测量。 9. 真值可分为理论真值和____(约定)真值。 10. 反正弦分布的特点是该随机误差与某一角度成_____(正弦)关系。 11. 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误差的大小和正负总保持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是有规律地重复。这种误差称为______(系统误差)。 12. 在相同条件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每次测量的结果有差异,其差异的大小和符号以不可预定的方式变化着。这种误差称为______(偶然误差或随机误差)。 13. 系统误差主要来自仪器误差、________(方法误差)、人员误差三方面。 14. 仪器误差主要包括_________(示值误差)、零值误差、仪器机构和附件误差。 15. 方法误差是由于实验理论、实验方法或_________(实验条件)不合要求而引起的误差。 16. 精密度高是指在多次测量中,数据的离散性小,_________(随机)误差小。 17. 准确度高是指多次测量中,数据的平均值偏离真值的程度小,_________(系统)误差小。 18. 精确度高是指在多次测量中,数据比较集中,且逼近真值,即测量结果中的_________(系统)误差和_________(随机)误差都比较小。 19. 用代数方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其系统误差的值称为_____(修正值)。 20. 标准偏差的大小表征了随机误差的_____(分散)程度。 21. 偏态系数描述了测量总体及其误差分布的_____(非对称)程度。 22. 协方差表示了两变量间的_____(相关)程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