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世界史第二章专题复习教案

高中世界史第二章专题复习教案

高中世界史第二章专题复习教案
高中世界史第二章专题复习教案

2014年高三年级备考教学研讨会作课教案

世界史第二章专题复习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考纲内容。

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背景与进程、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⑵欧洲启蒙运动。

⑶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拿破仑帝国的兴亡。(将2007年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改为“拿破仑帝国”)

⑷美国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⑸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新增加的知识点)

㈡能力目标:

⑴根据新考纲的要求,夯实已学考点,重点阐释新增知识点。

⑵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够熟练的调用本章的知识。

⑶培养学生自己归纳知识,分解专题,建立结构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学生归纳,课件辅助讲解。

三、教学内容:

㈠提问:

1、英国革命的原因。

2、圈地运动、光荣革命、《权利法案》。(3人)

3、克伦威尔的统治政策。

4、英国革命的意义。

5、启蒙运动的原因和概念。

6、启蒙运动的内容。

7、霍布斯、洛克、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8、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的思想主张。

9、启蒙运动的意义。

㈡专题讲解:(学生归纳)

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发展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

各国概况:英国――由于商业革命和都铎王朝的内外政策,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起来。农村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农场和牧场。

法国――18世纪下半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和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等级制度、经济结构、税收制度、关卡。)

美国――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较快,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北部工商业发达,中部盛产小麦,南部种植园经济繁荣。北美经济不但可以自给自足,有些产品甚至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同英国产品一争高低。但是,英国希望北美永远作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殖民地经济发展,并搜刮更多的财富,双方矛盾尖锐。

拉美――西葡的封建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拉美的经济发展。殖民者强占大片土地建立享有各种特权的封建大庄园。为了把拉美殖民地永远作为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对殖民地采取严厉的统治政策。

⑵资本主义政治发展:

阶级力量:工商业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大贵族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

政治斗争: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

斗争成果:英、法、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重要文献:《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法典》。

⑶民族解放运动:美国独立和拉美独立运动。

㈢观点提炼:

共2页第1页

世界史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世界史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世界史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更新:2018-12-03 13:37:23 开设课程: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世界文明史、史学概论、西方史学史、中国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专业外语、中外历史文献以及史学名著选读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世界历史学术交流等,一般安排15周左右。 授课方式除常规教学环节外,本专业适当安排了一些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生辩论、演讲比赛、各项体育比赛等活动,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世界历史学术交流等,一般安排15周左右,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编辑本段培养目标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

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专题概述:在世界历史上,5—14 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形成律令制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 本课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观点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使学生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历史解释】小组讨论,就“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进程制作年表,并科学评价伊凡四世政治举措(特别是特辖领地制)在其中的作用,增强自身自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

初中世界历史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

初中世界历史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 孙楠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一、什么是教学难点 1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或难以达到的认识。 ●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不等同于教学重点,但有些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 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并且为以后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的可以定为教学难点。 2 .确定难点的意义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行为,只有了解教学的难点,才能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二、怎样确定教学难点 1 .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 确定教学难点的主要依据是学生,通过分析学情来确定教学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确定教学难点,就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等。 ●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初中学生对中外历史并不陌生,在小学的课本中,从各种媒体的宣传中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他们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比较零散,认识也比较片面,往往停留在历史的表面,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清。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由于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等因素,使得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教师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学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仍然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片面的零碎的史实还缺乏一定的概括归纳能力。 2 .确定教学难点的方法 ●教师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生活经历,思维特点等。 ●学习之前的调查:问卷的方式,交谈的方式,课上提问等。 三、教学难点的类型 课序 课题名称 教学难点 九年级上册

浅谈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及现状 教育文档

浅谈《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及现状 一、《世界史》重要的社会功能性 我国的历史学传统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把自己的历 史完整地记录几千年而从不间断的国家。中国文化传统从来就重视发挥历史的作用,认为历史有两重意义:一是可以了解过去,二 是训诫现实。中国历来把历史学看作具有社会功能的学科之一, 几千年一向如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学者都主张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社会功能,他们都强调史学应服务社会。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康 尼尔?李德民是重视发挥历史学社会功能的代表人物,他在谈到 历史教学问题时指出:“从长远看,历史教学必须以社会方式,也 就是说,以对一般公民显然有意义的方式来进行”。他强调历史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民。 但在我国最近若干年中,人们对历史的作用看不清楚了,急功 近利的经济意识,冲击了历史学的现实意义,“历史有什么用?” 之类的论调,不绝于耳。但历史的功用总是在那里,戏弄历史的人最终会戏弄自己。 在学好中国史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学好世界史。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要开放,就必须看世界,就应该懂得世界的历史。但学习世界史的意义还不仅于此,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只从自 己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已经远远不够了,中国毕竟是现代化不 注意,别国的经验教训能对我们又直接的启示作用,的后起者.

别人的经历,不研究别人的成功失败,无异于澳洲的鸵鸟,把头埋在沙丘里。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回答是:历史给人以智慧。因为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教训。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后人有可能成功。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听懂历史是一个巨大的才智,但是要想听历史,懂历史,首先就必须学历史,读历史,在历史的知识中聆听历史的教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并不封闭,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古代民族的兼收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伟大的现代化事业之中。对于中国来说,现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事业,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中国又有许多前车之鉴。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世界的历史有特别的意义:别国的历史,无论是先发展国家还是后发展国家,是隐含着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中国来讲是巨大的无形财富。近数十年中,我们已经把历史的作用太“边缘化”了,外国的历史尤其被忽视。有些人喊总结经验教训,但却放着世界历史上那些最宏大的经验教训不去总结。 二、目前《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现状

高中历史 世界史

古代希腊、罗马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有利于航海和文化交流,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②经济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海外贸易及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商品贸易需要自由、平等的环境,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③文化因素:靠近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 ④政治因素:希腊半岛重峦叠嶂,多山多丘陵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有利于城邦体制,城邦的狭小使公 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 ⑤人文条件:城邦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是民主政治得以实行的人文条件。 2、城邦政治 ⑴城邦含义: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奴隶制小国。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史称城邦、城市国家,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⑵城邦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彼此分立,联系密切;拥有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共同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 ⑶城邦影响: ①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在小国寡民的形势下,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十分 珍视自身的政治权利,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 ②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城邦既是商品集散地,也是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 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3、希腊的公民 ⑴地位: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⑵构成:通常由成年男子构成(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斥于公民之外),有权参与城邦事务。 ⑵特征:①城邦大多重视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②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③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将城邦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4、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⑴背景:①雅典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一切大权; ②新兴工商业阶层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 ⑵内容:①颁布“解负令”,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②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③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 ④组成“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和参加“四百人会议”; ⑤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⑶特点:实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大学世界史教案

大学世界史教案 世界近代史(下) 教案 《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历史行政学院 2011级世界史 李亚男 11060108004 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使同学们对民族主义有更深的了解认识,重点关注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讲述法 教具:多媒体、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民族主义概念及形成 民族主义产生于18、19世纪之交,它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利保持和发扬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且在政治上建立统一的民族主权国家。直到中世纪晚期一些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才使民族意识逐渐有所强化。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民族主义真正产生。大革命中“国民”概念的提出,鲁索“人民主权”学说在某种程度上的实践,逐渐形成了民

族自决的观念。在全体法国人民都卷入政治斗争的环境中,开始懂得了决定自己民族命运的道理。拿破仑以战争的方式将法国这种“民族国家”的形象传给了欧洲,唤醒或激起了各地区的民族意识。而拿破仑的扩张主义和军事占领又使民族独立的意识强烈发展起来。于是,既有保守主义因素,又有自由主义成分的民族主义学说形成了。 二、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谈到民族主义,马上浮现在脑海中的往往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雅各宾党人“祖国在危机中”的号召和《马赛曲》,以及费希特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这时民族主义起到了凝聚民族意识,集中民族力量的作用。对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的确立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极大作用。放眼东方,从中国的戊戌诸君子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土耳其的“青年土耳其党”到凯末尔主义;从埃及的阿拉比起义到纳赛尔政变。还有印度的甘地主义,尼赫鲁主义和印度尼西亚苏加诺的“纳沙贡”。东方的革命者将发端于欧美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本民族精神传统相结合,发起了反抗殖民统治和掠夺的民族主义运动,同时将民族主义传向全世界。但是民族主义自他产生之日起就有其内在结构上的对世界和谐,和平发展的潜在破坏性。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课内容,讲述了新航路开辟至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西方国家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概况和影响,共分为四目,第一目:“拉丁美洲殖民化”,主要介绍了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拉丁美洲殖民扩张结果和对其进行的长期殖民统治、殖民掠夺、屠杀罪行和危害;第二目,“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介绍了葡萄牙英荷法日特别是英荷法三国在17世纪~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概况。第三目,“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介绍了新航路开辟至第二次工业革命间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扩张及势力范围划分,以致到19世纪晚期侵占整个非洲。第四目,“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及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本课学习要点主要是:1)讲述16-20世纪西方列强凭借先进技术和强大经济军事实力进行殖民扩张,逐步将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本过程。2)理解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 重点: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原因及过程。 难点: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 从课程角度看,课程基本理念是课程设计的导向和目标,是课程编制、课标制订和教学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本课内容是教学过程中落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三个基本理念“立德树人”“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要内容依据。从世界历史角度看,本课内容上承“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下启“近代殖民地的社会变迁(以中国为例,上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所以基于以上两个角度考虑,学习本课:1)概括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原因,需要学生回顾世界近代史初期“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史实的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范围和唯物史观多角度(如政治制度、物质基础、经济特点、思想理念、外交政策和技术条件等)分析理解概括“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在“时空观念(水平2-4)”“唯物史观(水平2-4)”“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水平2-3)”方面得到培养。2)了解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过程,需要学生在课文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绘制表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按时空观(水平1)梳理基础知识的能力。3)理解概述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需要借助相关史料和所学来完成,有利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水平2)和历史理解历史解释能力(水平2-3)。 4)结合以上所学,谈谈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认识。既可以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也可通过历史事实本身蕴含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多样性,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开放国际意识,以积极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培养“家国情怀(水平3-4)”。 学习本课需要已有知识构建铺垫,加上本课内容时间空间跨度大,横向纵向联系多,学习难度有些大。准确把握该课,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学科功底,也要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的有效指导,需时至少2-3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到第五单元分别学习了“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近代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在初中九年级上册中有涉及,所以在学习本课内容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课内容时间空间跨度大,横向纵向联系多,准确把握该课,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学科功底,也要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的有效指导,

世界史中教史料教学浅谈

世界史中教史料教学浅谈-教育论文 世界史中教史料教学浅谈 祝凯歌,陈素娟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在当前世界史学科史料意识亟待加强的背景下,作为世界史工作者,应当借鉴中国史学科史料学的研究成果,构建世界史史料学体系,在世界史史料学课程中通过史料来源讲述、史料可靠性分析、史料价值分析、史料思想性分析、史料利用方法传授等践行世界史史料学的基本任务,从而为世界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关键词:世界史;史料学;教学实际;史料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53—03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史料研读与历史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编号:800604#。 陈素娟(1979—),女,安徽铜陵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西欧中古史。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学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研究史料概念、史料源流、史料分类、史料价值和史料应用方法的一门学科。其中,史料概念和史料分类是基础,也是史料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只有掌握了这个前提,才能为史料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拟就世界史史料分类问题谈一些浅显的看法,并对世界史史料学课程的构建提出建议。 一、世界史学科史料意识亟待加强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学术的传播,中国世界史研究开始兴起。但真正的学科建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具体体现在研究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世界史研究机构的建立、世界史学科规范的建立等方面。虽然成果丰硕,但是,在史料学建设方面却一直滞后于其他学科,其主要原因在于世界史学科属于新兴学科。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就史料而言,世界史学科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原始档案与基本文献的严重不足,在国别史(尤其是非大国)、专题史研究中表现得更加突出;第二,对史料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注意收集和利用史料;第三,因受外语水平或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对史料解读能力差,或者缺乏基本的判断、甄别与选择;第四,基本史料尚未掌握便贸然得出一些结论,尤其是一些猜测性的、夸大性的结论。”[1]概括来说,因原始文献积累不足、史料学意识不强造成中国世界史史料学建设严重滞后于整体的学术研究。 研究领域如此,高校世界史教学中也存在忽视史料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世界史史料学研究成果较少。在国内,中国史学科已有大量史料学专著出版,如翦伯赞的《史料与史学》、陈高华、陈智超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张宪文的《中国现代史史料学》、冯尔康的《清史史料学初稿》、荣孟源的《史料与历史学科》、张注洪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史料学》、黄永年的《唐史史料学》、冯尔康的《清史史料学》、何忠礼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严昌洪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等。以上著作涵盖了中国史研究的主要领域。而就笔者所见,还没有专门的世界史史料学著作出版。可以说,世界史史料学在学科著作出版方面明显滞后。 其二,世界史学科教学中,缺乏相应课程作为支撑。国内高校普遍开设专业英语、外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等课程,或偏重于选文翻译,或注重于史学名著介

关于高校世界古代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世界古代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世界古代史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应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要做到:在教学理念上,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历史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将知识化繁为简,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手段上,合理使用影像资料以及历史地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标签:教学改革;世界古代史;人文素质;历史比较 世界古代史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相对于其他历史专业课程,这门课程所述内容距离当今的时代遥远,且是国外地区的历史,学生更加不熟悉,因而教学难度大。此外,随着当今高校教学改革的开展,高校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理念、目标、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才能达成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改革目标。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对世界古代史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心得。 一、教材的选用 当前出版的世界古代史教材种类众多,其中公认的最权威的当属吴于廑、齐世荣教授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中的《世界史·古代史编》上下卷,这也是当前高校教师在世界古代史课程上选用最多的教材,这部教材在整体史观理念的指导下编撰而成,将世界各地区、各文明连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时段阐述,其优点是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但这也同时带来一个问题,即对某一特定地区或文明的历史的阐释上,显得较为分散,让学习者对其历史发展脉络较难理解与把握。而世界古代史课程一般都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吴、齐版的世界史教材的编写方法对刚进入校园,历史阅读和理解能力十分欠缺的大一新生而言很难适应。 有鉴于此,笔者选用了朱寰教授主编的《世界上古中古史》作为教材,这部教材分为世界上古史和世界中古史两部分,其中在世界上古史部分对世界古代的除中国之外的几个主要文明的兴起、发展、衰亡的历程分别进行了阐释,线索十分清晰,尤其是,它在每章内容前都有一个学习提示,其中把要讲述的某一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明扼要地梳理,并罗列了本章学习的重点,这都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以及对学习重点的把握。 此外,这部教材还有一个吴、齐版教材不具备的优点——对所讲解的许多内容附有地图。比如,在讲上古埃及的地理环境时附有埃及的地理环境图,在讲希波战争时附有希波战争主要战役的地形图,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抽象的叙述有更为直观地理解。但是,由于这部教材出版年代为1997年,许多观点显得较为陈旧。为弥补这种不足,笔者在教学中并没有把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这部教材,而是将学术界对某些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其中。例如,在讲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观看《大国崛起》 反思世界史教学

观看《大国崛起》反思世界史教学 2006年央视第二套推出大型政论片《大国崛起》,这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从此引发了不同视角的解读,给不同领域善于思考的人们以启迪。这个绝好的教学素材对于当历史教师的我来说真是如获珍宝,我将这部片子作为重要线索和资料补充贯穿于整个九年级世界史的教学中。为向学生宣传此片,当年我制定的口号是:“央视二套,历史频道”。 学习《大国崛起》,学生学会了反思与感悟;“学而不思则罔”,要学好历史就必须勤于思考,并由勤于思考走向善于思考,世界历史空间广阔,发人深思的问题很多。利用《大国崛起》参与世界史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例如结合世界近代史教学,学生们从《大国崛起》里就归纳和罗列出了大国崛起应具备的条件:(1)美国的崛起史证明制度创新是经济富强、持续发展的动力;(2)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崛起,说明了只有去探索才能走出新的道路,荷兰的启示是守信赢得声誉,更赢得发展(3)德国的崛起告诉人们维护国家统一、和平的国际关系是发展的重要保障;(4)英法美的长久不衰告诉我们;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才能维护社会长治久安;(5)俄国的崛起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虚心,什么叫谦卑,英国、苏联给我们的启示是精神的力量;(6)日本崛起的启示是创新、领先的科技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7)充足与一流的人才资源使国家永葆活力。这样的反思是有益的,我深信它的效果和作用将会在今后更长的时间里得到体现和验证。 学习《大国崛起》使我不断反思世界史教学。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教的好,更要“博览群书”,不断更新知识信息。 传统的以备教材、备学生为主的备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新课改之后应树立全新的备课观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及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内容特点,备课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便是历史课堂全部的局面必须改变。因为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学,难以再现宏大的历史场景、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鲜活的历史人物,也很难形成师生互动的大课堂。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本科世界历史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本科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2003年3月修订) 一、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高质量、多层面的史学人才,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要求学生通过科学、完整、系统的学术训练,扎实地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能力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搜集、整理、考证、分析中国史原始资料和一门外语资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学术研究。 二、学制:四年 三、课程类别和学分分配: 毕业要求总学分达到137学分。其中: 1.公共课30学分 2.专业必修课51学分 3.通选课16学分(其中:历史学领域的通选课只能计为专业选修课学分,其他各领域通选 课均要求4学分) 4.专业选修课至少34学分 5.研究写作课(毕业论文等)6学分 四、课程设置: 类别课程名称学分 1 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 3 思想品德修养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 理论 3 军事理论 2 公共英语8 体育 4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6 共30 注:1.思想概论(2),本系在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和中华人民XX国史中涵盖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本系在世界当代史中涵盖 2 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史8 中国近代史 4 中华民国史 2 中华人民XX国史 2 世界上古史 3 世界中古史 3

欧美近代史 3 亚非拉近代史 3 世界现代史 3 世界当代史 3 中国历史文选8 史学概论 3 中国史学史 3 外国史学史 3 共51 (注:“元培计划实验班”同学转入历史系者,可用中文系“古代汉语”课学分代替历史系专业必修课“中国历史文选”) 3 全校通选课共16 4 专业选修课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3 本系跨专业选修课与跨系选修课8 中国古代史专题 2 中国近代史专题 2 中国现代史专题 2 中国政治史专题 2 口述史学理论与实践 3 考古学通论 3 考古新发现与史学研究 2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2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2 中外比较城市史 2 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导读 2 中国古代社会史 2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2 中国古代经济史 2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2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2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2 中国古代军事史 2 中国古代婚姻史 2 中国古代装饰文化 2 中国科举制度史 2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2 文史知识专题 2 中国古代民族史 2 中国古代周边关系史 2

高中世界历史分类年表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世界历史重大事件分类年表 世界史古代史 ●西文人文主义起源: 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五世纪罗马法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近代史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十四世纪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五世纪晚期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后期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中后期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1933年罗斯福新政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得兴起 十六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十六世纪 1517年,马丁·路德拉开宗教改革序幕 十七至十八世纪 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运动 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在法国进入高潮。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新航路开辟: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7年美国1787年宪法 1870-1871普法战争

《世界史通论》教学大纲

《世界史通论》教学大纲 第1讲什么是世界史 1.关于“历史”的基本思考 2.世界史的概念和世界史的体系 3.世界史的进程:从分散到整体 基本阅读: 斯塔夫里亚诺斯, 《全球通史》上册第1章,下册第1章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233-259页 参考阅读: 刘家和,《史学、经学与思想》第1,2,7章 唐纳德·凯利,《多面的历史》第8章 第2讲古代文明的生长与衰落 1.进步的观念与历史研究 2.文化变迁的道德原因 3.宗教与文明的生命力 基本阅读: 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第1-37页 斯塔夫里亚诺斯, 《全球通史》上册第3-4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卷第4、7、10章 参考阅读: 拉尔夫,《西方文明史》上卷,第1编

伊丽莎白·科斯托娃,《历史学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3讲古代国家与古代政治 1.对早期国家形态的历史探索 2.古代民主政治与近代政治理想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悖论 基本阅读: 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第38-72页 斯塔夫里亚诺斯, 《全球通史》上册第5-7章 参考阅读: 拉尔夫,《西方文明史》上卷,第2编 第4讲阅读、电影与讨论:《罗马大帝》(Augustus)讨论参考题: 1.罗马共和国的民主性与局限性 2、罗马政治、司法与党争 3、角斗士与罗马政治和文化 讨论阅读: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 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奥托·基弗,《古罗马风化史》 基本阅读: 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第73-112页

斯塔夫里亚诺斯, 《全球通史》上册第8-9章 第5讲基督教文化与中古西方文明的形成 1.基督教兴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西方文明是否等同基督教文明 3.“大历史”以及基督教历史观的意义和缺陷 基本阅读: 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第113-169页 斯塔夫里亚诺斯, 《全球通史》上册第10-13章 参考阅读: 拉尔夫,《西方文明史》上卷,第3编 第6讲中世纪西欧的道德与精神世界 1.理解修道院制度和精神 2.法律和大学:人类文明的灯塔 3.教会与国家:现代社会的雏形 基本阅读: 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第170-208页 斯塔夫里亚诺斯, 《全球通史》上册第14-16章 参考阅读: 拉尔夫,《西方文明史》上卷,第4编 第7讲阅读、电影与讨论:《天朝上国》(Kingdom of Heaven)

世界文化史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文化史本科课程教 学大纲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文化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教学目标:《世界文化史》是历史学专业选修课。本课程通过系统讲述世界文化的起源、发展、转型、变迁的历程,使学生对于世界文化史基本内容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使他们能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评价各种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以期形成较强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分析能力,并具备较全面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对世界和未来有更好的把握。 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世界文化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了解各种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深入研究和比较各民族或地区在不同时代文化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以之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变迁过程作出总体的考察,并努力探求人类文化变迁的本质与原因。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1、《世界文化史》与《中国文化史》同时开设,相辅相成,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学习和研究,使学生对世界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的能力。 2、《世界近代史》、《世界当代史》、《西方史学史》、《世界三大宗教与贵州民族宗教》、《日本近现代史》等后续课程的开始,使学生的世界文化知识得到进一步细化,深化他们对世界文化各领域的系统认识。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 绪论 ( 2学时) 一、文化的涵义 二、什么是西方文化? 三、中西文化的特点及交流 四、研究西方文化的目的和方法 1.基本要求 (1)了解世界文化史的含义、主要内容和特点。 (2)掌握和认识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对我们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发展有何启示? 2.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于世界文化史基本内容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全面掌握世界文化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难点: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评价了解各种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提高学生进行世界文化学习和历史研究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 25 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历史必修一是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高中历史必修一 8 个学习专题,共 27 课。主要是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的基本史 实。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 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论高中世界史教学的全局意识-模板

论高中世界史教学的全局意识 世界近代现代史(以下称世界史)的整体观,决定了教学要以世界为全局,将具体历史纳入世界范围之中予以考察,论其演进,这就是本文所指的全局意识。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课本(人教版,以下称新课本)有叙述简明、分析加强、知识面宽的优点,而支撑这些优点的是该书的全局意识。 全局意识也应体现在教法的改进上。以往世界史教学存在的最大缺陷是缺少系统的历史论证。常被使用的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法,也多落于对具体历史知识“表解图式”的俗套,难以发掘历史的内在。本文论述的历史环境分析法和基本的历史分析法,既是针对上述弊端而言,也是让教学体现世界整体观的一种思路。以下分别就新课本内容结构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中外历史,依次谈四点见解。 一 新课本的开篇章是“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叙述的是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历史变化,意在回答资本主义是怎样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内容安排以经济为“主线”,同时叙述了这一时期西欧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如介绍西欧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用这些没有引用过的历史材料,论证历史的合力作用,揭示“导致现代社会形成的内在机制”,体现历史的全局变化。 历史全局意识不仅要说明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还要说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旧课本在历史材料选用上,存在“片断性”,加上理论定性有失实之处,完整地说明世界受到局限。新课本对大部分历史过程的叙述较简略,腾出篇幅,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新材料,使许多重要的历史环节得到补充,扩大了容量;有关内容定性,吸收了学术界的新认识,以容纳生产力发展为标准,解释了世界的竞争与共处,有助于说明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拓宽了教学思路。 新课本的全局意识,还从加大现代史论述力度上体现出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当代史内容大有增加,由原来的4课时增加到11课时,对当今世界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一些重大的历史变故,都作了较全面的评述,不仅增添了信息量,而且给人以科学的认识。这对把握当今世界运动的走向极其有益。课本的新变化,呼唤着教学上的创新。

世界古代中世史教学

第一讲:人类婚姻和家庭形态的演进 一、概说 二、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杂交状态 三、家庭形式的发展 1.血缘家族(班辈婚)The Consanguine Family 2.族外群婚家庭(普那路亚家庭)The Punaluan Family 3.对偶家庭(偶婚家庭)The Pairing Family (1)对偶婚的界定 (2)产生的原因A B C (3)对偶婚的发展历程 A.望门居,特征5点 B.从妻居,妇女地位高,“阿央 白”

C.从夫居:出现原因,1、2、3,, 特点,1、2 (4)对偶婚从妻制向从夫制过渡时期的现象 A.抢劫婚,Marriage by Capture B. 服务婚(劳务婚) Marrriage by Service 4.专偶婚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1)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期的“产翁制” (2)专偶婚产生的原因 (3)特点,A、B、C (4)小结 第二讲: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早期佛 教 一、古代印度历史概况 二、种姓制度的起源

三、列国时代百家争鸣与早期佛教 1.顺世论(斫婆伽派) 2.邪命外道(阿什斐伽派) 3.耆那教 4.早期佛教 (1)动人的传说 (2)基本教义:“四谛说”A苦B集C灭D道 (3)简评: 四、种姓制度的复杂化 孔雀帝国时代,主要特征:A B C D 第三讲: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1.早期历史概述: 提秀斯改革Synoecism,国家机构,执政官,

Archon,贵族会议,Areopagos,公民大会Ecclesia 2.梭伦改革:(1)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2)内容:A最重要,“解负令”;B划分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义务;C,设立“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D鼓励发展生产(3)意义: 3.皮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Pisistratus 4.克里斯提尼改革:(1)内容:A。建立10个地域部落和100个村社;B。建立五百人会议;C。创建十将军委员会,制订陶片放逐法。(2)意义a,b,c 5.希波战争(公元前500~449年)与民主的发展 6.伯里克利时代民主的鼎盛及其特征7.民主的衰落(极端民主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