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鸬鹚教学设计

鸬鹚教学设计

鸬鹚教学设计
鸬鹚教学设计

《鸬鹚》教学设计

房山三小焦淑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了解渔人、鸬鹚、湖面这三

者的联系。

3、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4、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和默写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了解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教具:课件

课型:新授课

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情景。

2、理解词语:悠然、袅袅、一望无垠、波痕

3、查找有关鸬鹚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鸬鹚”图片,

板书课题3、鸬鹚学习生字“鸬鹚”,提问“关于鸬鹚知道什么?”(指

名介绍关于鸬鹚的资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渔人指挥鸬鹚捉鱼的过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

(2)思考:渔人、鸬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检查读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小结:课文主要写在美丽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渔人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3、质疑:你有什么问题?

三、精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给足时间,充分自学)

2、全班交流自学情况,同时指导朗读。

捕鱼前(1)捕鱼前渔人、鸬鹚、湖面各是怎样的?出示挂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哪个自然段写的这方面内容?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图的?

填空: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体会:课文的写法好在哪里?试着读一读记一记。(对照课件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导语:微风、垂柳、小渔船、悠然自得的渔人、待命的鸬鹚,构成一幅多么优美、恬静的图画呀!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呢?

捕鱼中课件读句子,谈体会。

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

..,这些水鸟就.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结合“一抹”体会渔人动作的干脆利落和鸬鹚捕鱼动作的敏捷熟练及配合的默

契。

1、辨析“一抹”,体会内涵。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这个命令是怎样的?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觉得用“一抹”好在哪里?

(4)四人一组合作研究“课文为什么用‘一抹’”。

(5)交流研读成果: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

(1)同学们对“一抹”的研究真是精彩,但老师相信好戏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会抹出些什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至第4自然段,同桌讨论研究。

(2)同桌合作学习第2至第5自然段,研读“会抹出些什么。”

(3)交流研读成果:

(4)交流:

(5)真了不起,同学们对渔人这“轻轻一抹”的研究成果真多,如此丰富地体会到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这种快乐,请大家一起读2至5自然段课件欣赏捕鱼中的景象

捕鱼后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捕鱼了……”,这时湖面又(生接:渐渐恢复了平静)。

2.是啊,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教师出示课件:捕鱼后湖面平静图。并在图上映出“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其中恢复为不同色。)

3.为什么要用“恢复”?对,湖面原来是平静的,现在又像原来那样平静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复”。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上“恢复”?(师边说边整理板书)

4.但请再研究一下,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师在两个“静”间连线并设问)这时的静是怎样的静?

5.你能把这种忙碌之后的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吗?

6.师生品读第6至第7自然段。

小结(结合课件):捕鱼前湖面是平静的,渔人准备捕鱼,鸬鹚待命;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渔人带着鸬鹚划着小船回家了,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2)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在朗读中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

景,尤其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更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希望大家学习这种写法,让景物描写为正文服务。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理鸬鹚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板书设计:

3、鸬鹚

静————动————静

自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弄清文章层次。

2、能恰当搭配词语,用“恢复”、“一望无垠”造句。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词

教学难点:用词造句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 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2 默写第一自然段

二、新授:默读全文,按“捕鱼前、捕鱼中、捕鱼后”可以分为哪三部分?并在段首画上。

1、独立完成。

2、订正

板书:一(1)二(2—5)三(6—7)

二、学本课生字

1、同桌学习生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字型、理解字义的。

2、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组内交流

4、指名汇报

5、指导难字

鹚:左边是“兹”九笔

袅:上边是“”,下边是“衣”

粼:右边是“”

三、完成课后练习

1、读读写写

2、理解“恢复”“一望无垠”并造句。

3、出示课件,填空

()的湖面渐渐地()

()的波纹悠然地()等待()钻进()()平静填出合适的词语,比一比,看谁填的多,填的好。

4、默读课文。试着背一背。

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3、鸬鹚

一抹恢复一望无垠

自评(感受):

王崧舟教学设计——《草船借箭》

【设计理念】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设计特色】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流派及设计意图】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回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 (组织学生讨论。)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1)“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交流例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

普 通 鸬 鹚 在 我 国 的 分 布 及 行 为 研 究

学年论文 鸬鹚在我国的分布及生活习性 金树理 指导教师姓名: 龚大洁 学校:西北师范大学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 生物科学

目录 摘要 (3) 1.繁殖习性 (4) 2.生活习性 (5) 3.生活分布 (6) 4.人工饲养 (6) 5.药用价值 (7) 参考文献 (7)

摘要鸬鹚 (Phalacrocorax)是世界各地极为常见的大型水禽,它善于潜水,除南北极外,几乎遍布全球。中国有5种类型,鸬鹚(又称普通鸬鹚)、斑头鸬鹚、海鸬鹚、红脸鸬鹚和黑颈鸬鹚,它在我国北方为常见的夏季候鸟,每年3~4月来此产卵,繁殖后代。本文主要对鸬鹚的繁殖习性,生活习性,生活分布,人工饲养,药用价值等五个方面进行描述。 关键词鸬鹚;繁殖;生长;习性;价值 鸬鹚(Phalacrocorax)为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鸬鹚科(Phalacrocoracidae)、鸬鹚 属(Phalacrocorax)的鸟类,是世界各地极为常见的 大型水禽,除南北极外各地均有分布。鸬鹚在世 界有30种,我国有5种,为普通鸬鹚(P. carbo)、 斑头鸬鹚(P. filamentosus ) ,黑颈鸬鹚( P. niger )、 红脸鸬鹚( P. urile)和海鸬( P.pelugicus) 。鸬鹚在 我国遍及全国,但以东南沿海各省为多,我国常见的为普通鸬鹚。因为它生来喜欢吃鱼,所以人们称它“鱼老鸦”。鸬鹚的全身几乎都是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只有两颊和喉部是白色,但繁殖期的亲鸟,头部和颈部还披有白色羽毛(如图1)。鸬鹚的四趾之间都有蹼相连.称为全蹼足,是长期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果。鸿鹅为候鸟,即春季在某地殖,冬季迁飞到另一地越冬。其中繁殖地为我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斯里兰卡等。 中文学名:鸬鹚别称:鱼鹰﹑水老鸦 二名法:p halacrocorax 界:动物界

课文鸬鹚的教学设计

课文鸬鹚的教学设计 《鸬鹚》系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1课,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郑振铎先生。课文从命题上容易被人误解为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阅读全文后不难发现,《鸬鹚》与《翠鸟》、《猫》、《台湾蝴蝶甲天下》等状物类的文章迥然有别。《鸬鹚》一文虽也涉及对鸬鹚外形、鸬鹚捕鱼动作的描写,但作者要反映的并非鸬鹚本身,他要着力刻画的,及是一种优美、活跃、欢腾、恬静的水乡景致。鸬鹚在文中仅是作为独特景致辞的一个构成要素、一种情绪表象而出现的。因此,从整体温表看,《鸬鹚》是一篇写景散文。感悟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明确文章意图、把握教学重点、挖掘训练素材都是十分重要的。 纵览全文,作者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为我们逐次展现了三幅洋溢着水乡风韵的优美画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渔人闲憩图”。作者在这里精心撷取了几种颇能反映水乡特征的景物,“夕阳映照下平如明镜的小湖”、“几棵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悠然的渔人”、“待命的鸬鹚”,着力营造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随后,作者笔锋陡转,一幅“鸬鹚捕鱼图”展现在我们眼前。随着渔人的“一抹”,训练有素的鸬鹚纷纷钻进水里。湖面开始荡漾,浪花开始跳跃,渔人开始忙碌。鸬鹚更是上钻下跳、翻腾不迭。小湖洋溢着一派活跃、欢腾的景象。最后呈

现给我们的,则是最具国画意味的“渔舟唱晚图”。袅袅四起的炊烟,渐渐暗淡的天色,恢复平静的湖面,衬托着荡桨归舟的渔人,把我们再次带入了恬静、平和的意境之中。 不难发现,小湖的平静与否跟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渔人静,则鸬鹚静;鸬鹚静,则小湖静。渔人动,则鸬鹚动;鸬鹚动,则小湖动。作者正是按照先静后动、由动而静的行文思路来组织材料的。这条思路,恰如一段起伏有致、婉转悠扬的动人旋律,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意境幽雅,富有情趣。写渔人,先是“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悠然”一词情味蕴藉,细细咀嚼,渔人无忧无虑的神态、轻松自如的坐姿、……怡然自得的表情、平静知足的心境跃然纸上。小湖的平静,固然是一种自然景致,但它又何尝不是渔人心境的一种折射呢?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也。紧接着,是“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和船舷上一抹”。“一抹”一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正是渔人这看似不经意地、轻轻地一抹,才抹出了一个波光粼粼、浪花四跃的湖在,抹出了一群乖巧伶俐、活泼可爱的鸬鹚,抹出了一派鲜鱼满舱、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这是打破平静的一抹,这是充满自信的一抹,这是驾轻就熟的一抹,这是满面怀希望的一抹……如果说《鸬鹚》一文有眼的话,那就非它莫属。最后,“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渔人的形象,虽然寥寥几笔、着墨不多,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 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 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 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青海湖自然之知识介绍

青海湖 (青海省青海湖) 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2012年7月30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最新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面积持续8年增大。 2014年10月20日9时50分,青海湖海心山北侧出现“龙吸水”壮观场景。?[1]? 形成演变 形成原因 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2]? 境域变化 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 1908年,俄国人柯兹洛夫推测当时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积为4800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的测绘资料显示,青海湖湖水面积为4568多平方公里;70年代出版的地形图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积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积为4282平方公里,2000年,通过遥感卫星数据分析,青海湖的面积是4256.04多平方公里。2013年8月,青海湖湖区面积为4337.48平方千米。?[3]??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最长约104公里,最宽约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5%。?[4]? 2017年8月,青海湖面积为4435.69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增大60.19平方公里,较历年(2005~2016年)同期平均增大101.54平方公里?[5]??。 流域特征 地理环境 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位于东经99°36′~100°16′之间,北纬36°32′~37°15′之间。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大通山,东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5000米之间。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着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青海湖水平均深约21米多,最大水深为3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

(三年级语文教案)《鸬鹚》一文教学设计。

《鸬鹚》一文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教案 轻轻撩起那一帘垂柳…… ——《鸬鹚》教学赏析 《鸬鹚》是一篇文辞俏丽、意境深远的经典美文。生动的语言,精炼的描述,立体式地勾勒出一幅风光秀丽、平静祥和、默契悠然、如诗如画的江南田园生活图景。 《鸬鹚》这篇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美散文,我执教过好几次了,也听过许多名师执教。这一次重读课文,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体会。 首先,课文的背景应该是江南某平原地区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而不是繁忙的江南水乡渔村。课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一望无垠的稻田”边镶嵌着几个“镜子小湖”,这不就是江南农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吗?显然,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而不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捕鱼对这里的农民来说,仅仅是种田劳动之余,一种业余性的、休闲性的劳动。在这样的农村,农民捕鱼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在一般情况下,是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为了表示热情,会摇着船,带上鸬鹚,去捕几条鱼来招待客人,图个新鲜。就像在自个的鸡窝里抓一只鸡,菜园里拔几个萝卜,一切都是自个生产的,既方便,又新鲜,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可是从我念小学到现在,几十

年来,我们一直把这位农民错当成了渔民。虽然课文中多次出现“渔人”这个称谓,但“渔人”和“渔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渔人”泛指所有捕鱼的人;“渔民”专指以养鱼、捕鱼为生的人。如果这位“渔人”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为什么“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来捕鱼呢?而且面对“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小湖里鱼特别多)的情况,他不问多少,他不贪不恋,一会儿工夫就悠然地摇着小船回家了呢? 显然,渔人的捕鱼就是为了给自家的晚餐增添一道佳肴而已。鸬鹚在农民的生活中,就相当于一般农家饲养的鸡(下蛋)、牛(耕地)、马(拉车)一样,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生活小帮手,唯一不同的是鸬鹚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作者正是抓住了“鸬鹚”这一特有的小精灵,来一个管中窥豹,情动而辞发,展示乡村农民的一种悠然自足的生活。文章以“鸬鹚”为题,以“鸬鹚捕鱼”为背景,是散文常用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羡慕的不单单是鸬鹚捕鱼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恬静舒适的乡村生活;文章的主旨也不单单是为了表现捕鱼的欢乐,而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所以,文章并没有对鸬鹚的外形、习性、捕鱼的方法等做具体细致的刻画与描述,但是文章却巧妙地抓住了“鸬鹚捕鱼”这一最富地域特色、也是最具乡土气息的精彩一幕,将这个偏僻乡村的迤逦风光和悠然默契的田园生活,画卷般的、活生生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如配上一段轻缓悠扬的《牧童短笛》,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或者静静地聆听,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美文呀,必定令我们的孩子思绪飞扬:我们可以从渔人的轻轻“一抹”,感受到渔人与鸬鹚间“心有灵犀”的默契;我们可以从鸬鹚翅膀扑打起的“跳跃浪花”,体会到鸬鹚与小湖间“嘻闹无限”的愉悦;我们可以从渔人的“悠然自得”,看到那“一望无垠的稻田”升腾起来的丰收的希望;我们可以从那四

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⒈《时代周刊》1998年评选的新闻人物——地球 吃惊吗?为什么吃惊?(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的家园,是我们唯一的生活环境;没有出现什么状况。)——[经典的引入,可以作整理,作为资料] ⒉为什么地球会被评为新闻人物?答案在课文中。 二、自学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⒉沉痛、有点可惜;非常可惜;难过;讨厌破坏资源的人;伤心;可怕——心情很沉重,很复杂。 ⒊课文中哪几行文字给了你这样的心情,用“~”划下来,轻轻读,静静问,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心情? ⒋把你的心情搞得复杂的句子给揪出来。 ⒌第一个学生讲后的教师评语:我特别注意你的第一点,你说地球本来就很渺小,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有多少?我注意你讲的第二点,人数在膨胀,到2080年人类会达到多少?(120亿) ⒍第二个学生:难受、没有第二个星球。——还有谁也有同感?——人类会灭亡——40万亿里公里是一个什么概念?航天飞机速度最快,每小时2000公里你估算要多少年?(20万年) 你想去吗?(太长了,都死了。) 读书:“科学家已经证明” ⒎讲同一意思还有一段话,读读。 即使找到第二个地球,也会有同样的悲剧产生。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谁来读这句话。——学生朗读——语调沉稳,但是背后是一颗焦虑的心——教师范读——齐读 ⒏第四自然段——憎恨那些人——读,让大家感受你对他们的憎恨——你憎恨时会这样温柔地跟大家说——学生朗读——你的感情我体会到了,可能你平时不太会发火,谁再来读——女生读——这是那些贪婪的人在不加节制的地开采,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同样的意思还有一段话,谁来读。 ⒐读,表明资源不是无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会被开采完的。——体会得多么细腻,特别强调资源要多少年才能重新形成——几百万年——如果人们乱砍乱伐,地球上的资源必将枯竭,如果资源都开采完了,人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吗?(板书: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把你复杂的心情朗读出来。 学生朗读——“都”强调、停顿为什么————学生再读 学生二读——齐读 ⒑板书: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⒒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王老师相信你肯定会有许多了不起的发现。 ⑴地球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那不是你的发现,是这几句话已经告诉你了 ⑵作者是很感慨,抒发自己的感情,告诉大家保护地球——发现写作的用意眼光犀利。 ⑶我们要对地球负责任——联想丰富,但那还不叫发现

【教育资料】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鸬鹚

【教育资料】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鸬鹚 《鸬鹚》这篇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美散文,我执教过好几次了,也听过许多名师执教。这一次重读课文,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体会。 首先,课文的背景应该是江南某平原地区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而不是繁忙的江南水乡渔村。课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一望无垠的稻田边镶嵌着几个镜子小湖,这不就是江南农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吗?显然,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而不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捕鱼对这里的农民来说,仅仅是种田劳动之余,一种业余性的、休闲性的劳动。在这样的农村,农民捕鱼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在一般情况下,是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为了表示热情,会摇着船,带上鸬鹚,去捕几条鱼来招待客人,图个新鲜。就像在自个的鸡窝里抓一只鸡,菜园里拔几个萝卜,一切都是自个生产的,既方便,又新鲜,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可是从我念小学到现在,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把这位农民错当成了渔民。虽然课文中多次出现渔人这个称谓,但渔人和渔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渔人泛指所有捕鱼的人;渔民专指以养鱼、捕鱼为生的人。如果这位渔人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为什么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来捕鱼呢?而且面对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小湖里鱼特别多)的情况,他不问多少,他不贪不恋,一会儿工夫就悠然地摇着小船回家了呢? 显然,渔人的捕鱼就是为了给自家的晚餐增添一道佳肴而已。鸬鹚在农民的生活中,就相当于一般农家饲养的鸡(下蛋)、牛(耕

地)、马(拉车)一样,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生活小帮手,唯一不同的是鸬鹚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作者正是抓住了鸬鹚这一特有的小精灵,来一个管中窥豹,情动而辞发,展示乡村农民的一种悠然自足的生活。文章以鸬鹚为题,以鸬鹚捕鱼为背景,是散文常用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羡慕的不单单是鸬鹚捕鱼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恬静舒适的乡村生活;文章的主旨也不单单是为了表现捕鱼的欢乐,而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所以,文章并没有对鸬鹚的外形、习性、捕鱼的方法等做具体细致的刻画与描述,但是文章却巧妙地抓住了鸬鹚捕鱼这一最富地域特色、也是最具乡土气息的精彩一幕,将这个偏僻乡村的迤逦风光和悠然默契的田园生活,画卷般的、活生生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如配上一段轻缓悠扬的《牧童短笛》,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或者静静地聆听,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美文呀,必定令我们的孩子思绪飞扬:我们可以从渔人的轻轻一抹,感受到渔人与鸬鹚间心有灵犀的默契;我们可以从鸬鹚翅膀扑打起的跳跃浪花,体会到鸬鹚与小湖间嘻闹无限的愉悦;我们可以从渔人的悠然自得,看到那一望无垠的稻田升腾起来的丰收的希望;我们可以从那四起的袅袅炊烟,听到宁静的农家院子里传来孩子们银玲般的书声、笑声;我们沐浴着那穿过柳梢,掠过湖面,迎面吹来的阵阵清凉,甚至能从这清新的空气中闻到泥土的芳香,于是忍不住舒展鼻翼、张大嘴巴,尽情地呼哧呼哧起来。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新)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 从教近十年,听了不少的课,可内心从未沉下心来想想怎么评课。往往是听完课后罗列几条优点,云淡风清地提些建议,从来没有细心、深入地去品课、悟课。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这本书,不禁令人眼前一亮,书中精彩的课堂案例和精辟独到的点评给了我很多教学启示,深深为王老师的“至真、至善、至情、至性”所折服。 第一,教师一定要知识渊博。看了书中很多的语文教学实录,我发现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是上不出好课的,教师要博古通今,有丰富的情感,最好还要有灵动的智慧。知识渊博的老师才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让学生的知识局限在课文中。 第二,语文教学要有诗意。王崧舟老师是一位富有诗意和禅意的老师,这本书中的每个教学案例都能给人诗意般的感觉,很多案例我读完看都能深深震撼和感动,震撼老师们独出心裁的教学设计,感动于老师们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比如肖绍国老师执教的《木笛》一课,王老师评价《木笛》一课是对诗意语文理想境地的一种积极尝试和有效建构。我很喜欢肖老师的这一课,光读教学实录我都能深切体会到课堂中浓浓的诗意味,如果真得去听这一课,我肯定会身临其境,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王老师说诗意语文的表现来自四个维度:文本的诗意,教师的诗意,学生的诗意和教程的诗意。其中教师的诗意集中表现在执教者真挚、丰富、颇具感染力的教学情感上,教师只有经过理

性思考后,融入自己的智慧,将文本传达的感情通过教学语言或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不做作的。肖老师执教的这一课中,他的教学语言处处体现着诗意,如在教授词语时,肖老师这样引导:“读词语光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有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由词语散发开来。词语,它有魔力呀,你往往能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这样的教学语言比起一般教师的简单的让学生读词显得更诗意,更有语文味。类似的语言文中还有很多,正是这么多饱含真情、发自肺腑的教学语言,才使学生真诚的思考,融入文本。语文课堂需要诗意,枯燥的读课文,讲解课文,学生是感受不到文本最深处的感情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诗意,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 第三,语文教学要注重朗读。看了纵多的案例后,许多的教学实录,绝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读词语、读句子,使用了齐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引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都善于抓住关键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读,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直到学生的感情被逐渐燃起。比如彭才华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在体会凡卡的生活这一教学环节时,彭老师就抓住:“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反复复的读,每一次分析凡卡的艰苦生活后,彭老师都会这样引导学生:“是的,所以凡卡这样说——”一共有五次回旋,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在这样的回旋中,学生的感情由无到有,由淡到深,最后完全融入课文。所以读不是简单的看着文字

中国湿地水鸟及其分布特征

中国湿地水鸟及其分布特征 发布日期:2010-6-18 中国分布有湿地水鸟 262 种,其中潜鸟目4 种,目5种,鹈形目8种,鹳形目 34 种,红鹳目 1 种,雁形目 50 种,鹤形目 28 种,鸻形目 121 种,佛法僧目 11 种;含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52 种,一级重点保护的有黑鹳Ciconia nigra、白鹳Ciconia ciconia、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朱鹮Nipponia nippon、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白鹤Grus leucogeranus、赤颈鹤、白头鹤Grus monacha、黑颈鹤Grus ni -gricollis、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等;二级重点保护的有 42 种;世界受胁物种 42 种;白肩黑鹮Pseudibis davisoni、白鹤、黄颊麦鸡Vanellus gregarious、黑嘴端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 为极危物种;白腹鹭Ardea insignis、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cus、栗头鳽Gorsachius goisagi、东方白鹳、朱鹮、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鸿雁Anser cygnoides、中华秋沙鸭、白头硬尾鸭Oxyura leucocephala、丹顶鹤、小青脚鹬Tringa guttifer、勺嘴鹬Eurynorhynchus pygmeus 等为濒危物种;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卷羽鹈鹕、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秃鹳Leptoptilos javanicus、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红胸黑雁Branta ruficollis、花脸鸭Anas formosa、棕颈鸭Anas luzonica、云石斑鸭Marmaronetta angustirostris、青头潜鸭Aythya baeri、赤颈鹤、白枕鹤Grus vipio、白头鹤、黑颈鹤、花田鸡Coturnicops exquis-tus、林沙锥Gallinago nemoricola、黑嘴鸥Larus saundersi、遗鸥Larus relictus 等为易危物种。 中国湿地水鸟的地理分布,在北方以温带和寒温带种类为主,夏候鸟和旅鸟占优势;在南方以热带和亚热带种类为主,留鸟和冬候鸟占优势;同时,许多湿地水鸟表现为北方繁殖,南方越冬。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南北跨度大,从热带到寒温带,从东南部的低山热带至高原中西部的高寒带,加之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使我国不同类型湿地水鸟的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潜鸟目鸟类均为北极圈和北半球寒温带的繁殖鸟,游禽,除红喉潜鸟在我国东北有繁殖外,其他在中国均为冬候鸟和旅鸟。 目鸟类为广布性游禽,其中小为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留鸟;赤颈Podiceps grisegena、角P. auritus、黑颈 P. nigricollis 在北半球寒温带和我国北部地区繁殖,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为它们的越冬区;凤头 P. cristatus 在欧亚大陆为繁殖鸟,在我国的北方和青藏高原为繁殖鸟,在北方部分地区为旅鸟,而在长江以南地区均为冬候鸟。我国鹈形目鹈鹕科和鸬鹚科湿地水鸟中,3 种鹈鹕均为冬候鸟,在部分地区为旅鸟。绿背鸬鹚Phalacrocorax capillatus 在日本繁殖、海鸬鹚P. pelagicus 在阿留申群岛繁殖、红脸鸬鹚P.urile 在西伯利亚一带沿海和北美太平洋沿海繁殖,这 3 种鸬鹚在我国北部沿海多数为夏候鸟,在南部沿海为冬候鸟;普通鸬鹚在欧亚大陆的温带至我国长江以北各地为繁殖鸟,在长江以南地区至东南亚热带地区为冬候鸟;黑颈鸬鹚P. niger 分布于印度及东南亚群岛,我国仅发现于云南省,为夏候鸟和留鸟。 鹳形目为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寒带和寒温带以外地区的大型涉禽,我国分布有鹭科、鹳科和鹮科鸟类 34 种。其中鹭科鸟类最多,有 23种,鹳科和鹮科分别有 5 种和 6 种。除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区外,鹭科鸟类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以热带至中亚热带地区种类最多,且多数为夏候鸟和留鸟。白鹳、东方白鹳和黑鹳在我国北方地区繁殖,在长江以南地区越冬;彩鹳Mycteria leucocephala 和秃鹳分别为我国热带至中亚热带地区的夏候鸟和旅鸟。朱鹮原来在中国自长白山至秦岭—珉山地区、再至浙江沿海均有分布和繁殖,并在其繁殖区的南部越冬,偶见于台湾和海南,但目前国内仅见于秦岭南麓洋县一带。黑头白鹮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 在我国北方繁殖,南方越冬;白肩黑鹮和彩鹮Plegadis falcinellus 分别为云南西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旅鸟;黑脸琵鹭在东南沿海地区越冬,东北地区繁殖。 红鹳目鸟类分布于除大洋洲以外的大陆温暖水域,我国只有大红鹳Phoenicopterus ruber一种,仅在新疆有分布记录,为旅鸟。 雁形目鸟类在中国仅有 1 科,即鸭科。鸭科鸟类广泛分布于除南美北部和非洲西北部以外的地区,中国有 50 种,且有两个集中繁殖区和一个集中越冬区。北方为中国鸭科鸟类的主要繁殖地,多数种类以暖

鸬鹚 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教案教学设计 9 鸬鹚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3.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静一动一静的状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二)学习生字新词,掌握重点词语。 (三)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水上捕鱼能手,它的名字是“鸬鹚”。 出示鸬鹚的特写幻灯片,使学生对鸬鹚有一个初步印象。2.请同学们看书上第45页的插图,听配乐录音,朗读课文,了解渔人是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炊”字读chui,声母是“ch”,翘舌音; “舷”字读xian,不读xuan; “拣”字读jian,不读lian。 3.注意字形,写好汉字。 这篇课文的生字不多,但有些字还是不太好掌握。因此,指导学生写字时,要提醒学生仔细认清字形,正确书写。“囊”字笔画较多,可部首却很简单,只是“一”。写这个字时要从上到下把每一部分看清楚。两个“口”下面是三横,不是两横,第19笔的“丿”不能漏掉,全字共22笔。“垠”字左边是“土”,这个字与“银”字相近,因此记忆的时候可以记成把“银行”的“银”换偏旁,去掉“钅”换成“土”。 ““喉”字的右边不是“候”,中间没有“丨”,不能多加一笔。 “抹”字是形声字,左边的“扌”表示意类,右边的“末”表声,写的时候注意下横要短。 4.查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解释词语,理解重点词的词义。查字典是解释词语的最简单的方法,但有些词语尽管字典上解释得很详细,可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借助课堂讨论,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积累理解词义,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好办法。 比如:“鸬鹚”是一种水鸟,生活中不常见,但也许有的同

王崧舟穷人教学设计(共3篇)

篇一: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⒈《时代周刊》1998年评选的新闻人物——地球 二、自学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⒊课文中哪几行文字给了你这样的心情,用“~”划下来,轻轻读,静静问,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心情? ⒌第一个学生讲后的教师评语:我特别注意你的第一点,你说地球本来就很渺小,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有多少?我注意你讲的第二点,人数在膨胀,到2080年人类会达到多少?(120亿) 读书:“科学家已经证明”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⒏第四自然段——憎恨那些人——读,让大家感受你对他们的憎恨——你憎恨时会这样温柔地跟大家说——学生朗读——你的感情我体会到了,可能你平时不太会发火,谁再来读——女生读——这是那些贪婪的人在不加节制的地开采,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⒐读,表明资源不是无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会被开采完的。——体会得多么细腻,特别强调资源要多少年才能重新形成——几百万年——如果人们乱砍乱伐,地球上的资源必将枯竭,如果资源都开采完了,人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吗?(板书: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朗读——“都”强调、停顿为什么————学生再读 学生二读——齐读 ⒑板书: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⑹看到了希望,破坏了就要移居到别的地方去,等几十年、几万年也不要紧——前提是人类只有觉醒了,才有可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第二课时 一、出示地球图片 二、学习第

湖心亭看雪赏析王崧舟

湖心亭看雪赏析王崧舟 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下面 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 赏析王崧舟 听了王崧舟老师的《湖心亭看雪》是一次奇妙的古诗 之旅,听课时,感觉自己已成为一名学生,被老师引领者,在去往湖心亭的 小舟上,在湖面上慢慢悠悠地游历,感悟,最终,我、张岱、湖心亭雪景,融为 一体,张岱就是湖心亭的雪,我就是张岱,我就是湖心亭的雪,完全被吸引了进 去,步步紧随。 在课堂之后, 再以一位老师的视角来看教学过程, 发现教案上的流程与我们 平时的流程设计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读古诗,品读诗句 ,感受诗人的性格及心境。 但所有人都说王崧舟老师的课是模仿不来的, 永远不可能上出他的那种诗意。 这种矛盾是要好好琢磨的, 琢磨不是为了模仿, 而是为了撷取古诗文教学诗意情 趣创生的的重要因素,对自己的古诗文教学有所启发。 湖心亭是一篇初二的古诗文, 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 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一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教学 的目标定位于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目标十分集 中, 而且直至这篇小古文的核心价值, 高年级的古诗文不应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也不应该让学生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走马观花。一首古诗能够历经千百年 而流传至今,肯定有值得探究之处,肯定有其自己独特的价值,肯定是和现当今 的生活相通的,否则它不可能有如此强大、长久的生命力。 基于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王崧舟老师并没有被这首诗中每个字、每句话 的解释给牵绊住, 他只是抓住了文中写景的片段和最后舟子能够体现张岱性格的 一句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展开教学。 “食材”有了, 但是要呈现一桌让人回味无穷的佳肴, 还需要巧妇的心思和 设计。 在听完课后回味无穷, 再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 发现这条路是王崧舟老师 为学生开辟的一条每节台阶并不高,但是曲径通幽的小路。在路的尽头回望,自 己已处于一定的高度,不禁疑问: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并不能读出张岱的心境,王

100道爱鸟题库

2011年搜狐网上爱鸟周鸟类知识答题 1.下列雉类中哪种为中国特有?黄腹角雉 绿孔雀;石鸡;白鹇;黄腹角雉 2.下列鸭子中树洞里作巢的鸭子是?答案:鸳鸯 绿头鸭;红头潜鸭;鸳鸯;白眉鸭; 3.下列哪种天鹅被称为哑天鹅?答案:疣鼻天鹅 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黑天鹅 4.《哈利波特》中主人公的猫头鹰是下列那种?答案:雪鸮 鹰鸮;雪鸮;雕鸮;长耳鸮 5.下列啄木鸟中那种是中国体型最小的啄木鸟?答案:白眉棕啄木鸟斑姬啄木鸟;白眉棕啄木鸟;小斑啄木鸟;小星头啄木鸟 6.家鸽的祖先是?答案:原鸽 岩鸽;原鸽;珠颈斑鸠;欧鸽 7.下列哪种鹤不在中国越冬?答案:蓑羽鹤 丹顶鹤;白鹤;白头鹤;蓑羽鹤 8.中国鸟类中的大熊猫指的是哪种鸟?答案:朱鹮 丹顶鹤;红腹锦鸡;朱鹮;绿孔雀 9.连续40年未有可靠记录,被定为灭绝后重新被发现的并被誉为“神话之鸟”的是? 答案:黑嘴端凤头燕鸥 黑嘴端凤头燕鸥;黑嘴鸥;黑尾鸥;大凤头燕鸥 10.下列哪种乌鸦不是全黑?答案:达乌里寒鸦 达乌里寒鸦;小嘴乌鸦;大嘴乌鸦;丛林鸦 11.哪种百灵因笼养被盗猎严重?答案:蒙古百灵 歌百灵;蒙古百灵;短趾百灵;长嘴百灵 12.下列鸟类不是宝岛台湾特有种类的是?答案:蓝胸鹑 蓝胸鹑;黑长尾雉;台湾林鸲;蓝鹇 13.下列鸟种中由中国人自己发现和命名的鸟类是?答案:弄岗穗鹛弄岗穗鹛;宝兴歌鸫;贺兰山红尾鸲;海南柳莺 14.俗称“禾花雀”因被认为能入药而被大量捕杀使数量急剧减少的鸟是?答案:黄胸鹀黄胸鹀;黄喉鹀;树麻雀;白鹡鸰

15.下列那种鸟不会飞?答案:几维鸟 几维鸟;太平鸟;信天翁;绿孔雀 16.下列鸟中巢最大的鸟是?答案:白头海雕非洲鸵鸟;大鸨;喜鹊;白头海雕 17.下列猛禽中最小的猛禽是?答案:婆罗洲隼白腿小隼;婆罗洲隼;红隼;灰背隼 18.下列鸟中跑的最快的鸟是?答案:非洲鸵鸟原鸡;非洲走鸻;非洲鸵鸟;鸸鹋 19.下列鸟中冲刺速度最快的鸟是?答案:游隼雨燕;信天翁;游隼;绿头鸭 20.下列鸟中最重的又会飞的鸟是?答案:大鸨鸸鹋;蓝孔雀;金雕;大鸨 21.下列鸟中卵的孵化时间最长的是?答案:信天翁白肩雕;鸵鸟;安第斯兀鹫;信天翁 22.世界上每窝产卵最多的鸟是?答案:灰山鹑原鸡;灰山鹑;斑翅山鹑;树麻雀 23.下列鸟中飞行最远的鸟类是?答案:斑尾塍鹬普通燕鸥;白翅浮鸥;高山兀鹫;斑尾塍鹬 24.下列鸟种中羽毛最少的鸟是?答案:蜂鸟企鹅;鸵鸟;蜂鸟;孔雀 25.下列鸟种中鸟喙最宽的是?答案:鲸头鹳卷羽鹈鹕;锤头鹳;鲸头鹳;阔嘴鹬 26.下列鸟种中鸟喙最长的是?答案:鹈鹕 鹈鹕;美洲鹤;长嘴鹬;长嘴剑鸻 27.下列鸟种中雌雄体重相差最大的鸟是?答案:大鸨绿孔雀;小嘴乌鸦;大鸨;鸳鸯 28.下列鸟种中振翅频率最高的鸟是?答案:角蜂鸟角蜂鸟;巨蜂鸟;绿头鸭;红隼 29.下列鸟种中产的卵最大的是?答案:非洲鸵鸟

鸬鹚教案

5、动物二章《鸬鹚》 明德小学刘秀英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渔歌唱晚》、文中的景(湖面景色),让学生领略江南水乡的优美,从而受到生活美情趣的陶冶。 2、通过对图的观察,结合课文,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积累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回到平静的过程与鸬鹚捕鱼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渔民生活的悠闲、喜悦、幸福。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鸬鹚”图片, 2、板书课题《鸬鹚》,学习生字“鸬鹚”,提问“关于鸬鹚知道什么?”(指名介绍关于鸬鹚的资料。) 3、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渔人指挥鸬鹚捉鱼的过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 (2)思考:渔人、鸬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检查读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小结:课文主要写在美丽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渔人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3、质疑:你有什么问题? 三、精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2、全班交流自学情况,同时指导朗读。 捕鱼前(1)捕鱼前渔人、鸬鹚、湖面各是怎样的?出示挂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哪个自然段写的这方面内容?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图的? 填空: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几棵(垂

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船上,(渔人)正坐在船尾,(悠闲)地吸着烟。十几只(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体会:课文的写法好在哪里?试着读一读记一记。(对照课件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导语:微风、垂柳、小渔船、悠然自得的渔人、待命的鸬鹚,构成一幅多么优美、恬静的图画呀!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呢? 捕鱼中 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 ..,这些水鸟就.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结合“一抹”体会渔人动作的干脆利落和鸬鹚捕鱼动作的敏捷熟练及配合的默契。 1、辨析“一抹”,体会内涵。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这个命令是怎样的?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觉得用“一抹”好在哪里? (4)四人一组合作研究“课文为什么用‘一抹’”。 (5)交流研读成果: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 (1)同学们对“一抹”的研究真是精彩,但老师相信好戏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会抹出些什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至第4自然段,同桌讨论研究。 (2)同桌合作学习第2至第5自然段,研读“会抹出些什么。” (3)交流研读成果: (4)交流: (5)真了不起,同学们对渔人这“轻轻一抹”的研究成果真多,如此丰富地体会到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这种快乐,请大家一起读2至5自然段 捕鱼后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捕鱼了……”,这时湖面又(生接:渐渐恢复了平静)。 2.是啊,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教师出示课件:捕鱼后湖面平静图。并在图上映出“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其中恢复为不同色。) 3.为什么要用“恢复”?对,湖面原来是平静的,现在又像原来那样平静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复”。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上“恢复”?(师边说边整理板书) 4.但请再研究一下,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师在两个“静”间连线并设问)这时的静是怎样的静? 5.你能把这种忙碌之后的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吗? 6.师生品读第6至第7自然段。 小结(结合课件):捕鱼前湖面是平静的,渔人准备捕鱼,鸬鹚待命;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渔人带着鸬鹚划着小船回家了,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