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启蒙运动时期的英国文学

启蒙运动时期的英国文学

启蒙运动时期的英国文学
启蒙运动时期的英国文学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讽刺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

一、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概述

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逐渐占据意识形态高地的条件下,18世纪出现了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但是带有更强烈、更明显的政治革命的性质。在这样的条件下,文学也必然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一时期尽管各国启蒙文学有各自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但它们仍具有一般性的特征:

1、(比文艺复兴)更强烈的政治性和民主精神启蒙运动时期的作家大都是当时的启蒙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把文学创作作为宣传自己思想和理论的有力工具。

2、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以法国的哲理小说成就最大。

3、扩大了文学艺术反映、描写的范围。即启蒙文学的主人公不再是上层阶级、皇室、贵族等,更多的是对资产阶级一般平民的描写。

4、创造了新的学体形式。启蒙作家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平等地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

二、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文学总述

18世纪前半期,以启蒙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新古典主义思潮统治英国文坛。所谓

新古典主义就是提倡理性、贬抑情感,强调创作时要模仿自然和古希腊罗马的经典大师和文学作品,要求行文条理清晰、典雅工整,运用巧智和讽刺,同时强调文艺作品的道德和教育功能。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最大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这一时期英国启蒙文学的特点是由于英国的启蒙运动是在英国革命后出现的,其间还经历了“工业革命”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因此,英国启蒙文学的任务不是召唤革命行动,而是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势力的参与。同时,在一些最先进的作家的作品中,也批判了新制度建立起来所暴露出来的种种不合理的东西。发展到18世纪中后期,感伤主义成为发展主流。

三、讽刺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

(一)人物简介:(1667-1745)

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斯威夫特做过私人秘书、乡村教师、报刊编辑等。其创作以讽刺政论为主,作品多用讽刺、夸张,文笔简洁反对封建主义和讴相比较启蒙运动时期的其他作家,于对比中刻画形象。质朴,歌资本主义,斯威夫特对资本主义本质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二)文学生涯:1667-1710)早期:(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父亲是英国约克郡一位律师,随兄长戈德

而他母亲抚但是不幸的是他父亲在他出生几个月后就去世了,文迁往爱尔定居。

随后,只身返回了英国,所以斯威夫特是跟着他的伯父戈德文长大的。养他到31686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

1688年,“光荣革命”,而他的伯父也在这一年辞世。刚刚毕业不久的斯威夫特只好前往英国投在母亲的远房亲戚邓波尔爵士门下,任他的私人秘书,并在那里居住了十年。邓波尔是个辉格党外交家和散文作家。在此期间,他负责教导伯爵家中的小女孩艾斯特·约翰逊,艾斯特·约翰逊后来成为了他最亲密的朋友。斯威夫特的一些传记作家认为,几年后他们有可能秘密成婚了。这一段经历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任秘书的先后十年,他始终没有得到赏识。

所以为了找一份更满意的工作,斯威夫特两次返回爱尔兰。第二次回去时(1694–96年),他担任了英国国教会教士之职,并赴爱尔兰任基尔鲁特教区的牧师。1969年,他再度被召回摩尔庄园为邓波尔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书的战争》和《一个木桶的故事》,这两部作品于1704年同时发表。

当1699年邓波尔去世后,斯威夫特返回爱尔兰,并成为都柏林附近拉若卡地区的教区牧师。艾斯特随同他迁往都柏林,和一个女监护人在一起,一直到去世。虽然她与斯威夫特关系密切,但据说没有一次两个人单独见过面,女监护人总是不离左右。对他们的奇特关系有各种猜测,但普遍认为那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之后斯威夫特成为了伦敦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也成为辉格党宣传者约瑟夫·阿蒂森和理查德·斯蒂尔的朋友,并开始为斯蒂尔的期刊《闲谈者》写作。

到此时为止,斯威夫特一直是拥护辉格党的。

《书的战争》是一部戏仿英雄史诗的作品,全称为《上星期五在圣詹姆士图书馆里古代和现代书籍交战的详尽及真实报道》。1692年邓波尔发表一篇叫作《论古今学术》的论文,他推崇古代作品《伊索寓言》和伯伊尔编注的《法拉利斯书简》,认为远非近代作品所能企及。引来了威廉·渥顿著和本特利的批评,他们认为时代进步,今人作品胜古人,况且《法拉利斯书简》系后人所伪托。斯威夫特受邓波尔之命予以还击,写成《书战》。《书战》一开始,主张现代学问优越的一派意见要求古典著作让出他们一直占据着的文坛顶端地位。在这种舆论影响下,图书馆书架上的现代书籍就要着手行动来抢占地盘。但在一场混乱真正到来之前,图书馆一角内的一只蜘蛛与被它网住的一只蜜蜂争执起来。伊索为它们作了结论,他指出蜘蛛就像现代派,它们从五脏六腑里往外抽丝,编织他们的学问,因此造出的都是粪土和毒素;而蜜蜂就像古典大师,他们走向自然,取花.

中的蜜和蜡,为人类带来甜蜜和光明。伊索的话激怒了现代书籍,于是一场激战开始了:一边是荷马、品达、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率部,邓波尔统率同盟军;另一方则由弥尔顿、德莱顿、笛卡尔、霍布斯等为首,他们的盟军是爱挑错的“嘲弄之神”墨莫斯和持自然神论的“恶毒批评先生”。斯威夫特以初出茅庐的热情把这场战斗描写的绘声绘色、滑稽不堪。比如双方激战中,亚里士多德瞄准培根射出一支箭,却射中了笛卡尔;荷马把龚狄伯尔打翻在地;维吉尔与翻译他诗歌的德莱顿交手,后者迎战不迭,因为头上戴了顶九倍大的头盔十分碍事。当然斯威夫特没有忘记他的辩护任务,批评邓波尔的渥顿和本特利败在伯伊尔手下。改属停在休战会谈上,对争执双方谁胜谁败没有得出结论。本书虽然预示了斯威夫特后来的讽刺寓言的路数及风格,但却是不成熟的作品,加之是为主人张目,因此批评中夹杂了偏见。但是作为认识18世纪文化的资料,他还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让我们体味一下当时文坛对古典和当代学问看法上争执的激烈。

《一只木桶的故事》是斯威夫特更为成熟、也更严肃认真的一部佳作。在该书的

前言里,作者介绍说航海在海上遇到鲸鱼,水手们经常抛出一只空木桶,把鲸鱼的注意力引开,免得他撞船。1651年在霍布斯发表了它主张集权、谈论国家政治和体制的哲学著作《利维坦》。在书中,他提出教会不应分权,而必须受政权的统领和控制。斯威夫特用这个标题明显的讽刺了霍布斯和那些他认为利用了教会和政府弱点的人,把他们比作攻船的鲸鱼。他把自己的故事比作水手掷出的木桶,目的就是将这些人引开,来保护教会。

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个十分简单的寓言故事。一位老人即将死去,临死之前,他给三个儿子每人留下了一件外衣,还附有不准他们改动外衣的遗嘱。开始三个儿子没敢违背父命。然而逐渐的大儿子彼得(代表罗马天主教廷)就在外衣上加缀了许多花里胡哨的装饰,并镶上金边,把外套搞得不伦不类;小儿子杰克(代表约翰.加尔文、清教和持不同观点的教派)把外衣的袖子和下摆任意剪短,弄得面目全非;只有二儿子马丁(代表马丁.路德金和英国国教会)没有对衣服做多少改动。由于意见分歧,马丁和杰克先同彼得吵翻,接着又两人反目。全书的讽刺锋芒主要针对彼得,也把杰克好好嘲弄了一番。马丁代表的斯威夫特所在的英国国教会得到了比较正面的描述。斯威夫特总体上讲是拥护宗教上的中间道路,但是实际上书里包含了大量对教会诸多行为尖锐、严厉的的结论,还有对三兄弟理解遗嘱词句时的诡辩招数的讽刺,以及对神学观点的讽刺。

书中运应了文字游戏、夸张、反讽、含沙射影和揶揄等手法。而那种尖刻的嬉笑怒骂则预示他在后来《格利佛游记》里表现出的对人类的极度失望和愤恨。

斯威夫特这次把矛头指向教会,同时对于当时贫乏的学术、浅薄的文学批评和社会恶习也予以抨击。他通过三兄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天主教会、英国国教和加尔文教派(英国清教徒)。他讽刺这些教派都自认为是基督教的正宗,遵照《圣经》的指示行事,事实上却阳奉阴违。虽然斯威夫特本人是英国国教的.《桶的故事》是英国启蒙主义牧师,他却能大胆地批评基督教徒的虚伪和无耻。

者批评教会的重要作品之一。中期(1710-1714年)

1709年他赴伦敦为爱尔兰的英国国教会请求支持和援助,被那些同情清教的辉格党首脑拒绝了。由于托利党支持了他在爱尔兰的教会职业,斯威夫特转而投向托利党的怀抱,卷入了党派的斗争,很受托利党首领的器重。1710年托利党人上台执政后,他担任了拖利刊物《考察报》的主编。托利党人为大土地所有者,战争对于他们是没有好处的,因此他们为了迎合英国人民厌恶战争的心理,猛烈攻击辉格党人的好战政策。斯威夫特写了许多揭露辉格党人的贪婪和反对战争的小册子,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是《同盟国和前任内阁在发动和进行这次战争的行为》(1711)。辉格党人在18世纪初叶执掌内阁政权,推行反人民的战争政策。英国和荷兰、瑞典同盟对法国进行长期的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却给资产阶级带来巨额利润。斯威夫特的小册子唤起英国人民反对战争,坚决要求统治集团和法国缔结和约,对反对战争的英国舆论起了重大影响。斯威夫特当时所写的政论虽然是为托利党人服务的,但他反对几个殖民主义国家统治阶级争夺权益的战争,却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他这一段政治经验使他对英国统治集团的贪污腐化和资产阶级的丑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这期间,他结交了一批托利观点的文人朋友。这也是斯威夫特一生最快乐得以的时期。并与亚历山大.蒲柏、约翰·阿巴斯诺特以及约翰·盖伊创办了斯克里布莱拉斯俱乐部,轮流写讽刺文章,批评学术领域中的弊端和人世间的虚伪。在写给艾斯特的信中,他对这段伦敦生活做了逐日的详尽报道。

但是斯威夫特对托利党的贡献,并没有使他获得向往已久的处在英格兰的英国国教会的职位。由于安妮女王的恶感,1713年,托利党党魁哈利只能任命斯威夫

特为爱尔兰都柏林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主持牧师。是个打击。而且1714年托利党政府倒台,断绝了斯威夫特返回英国政治舞台的最后希望。斯威夫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爱尔兰度过。

晚年(1714-1745)

他后半生定居在爱尔兰,并成为捍卫爱尔兰民众权利、反对英国对爱尔兰盘剥和压迫的坚强战士。1720年发表了《关于普遍使用爱尔兰货物的建议》,号召抵制英国货,维护爱尔兰发展民族工业的权利;《布商的信》(1724年),这是以系列信形式发表的抵制英国滥造爱尔兰钱币的文章。这篇文章令英国统治者又惊又气,悬赏300英镑捉拿作者。很多人都知道作者是谁,但没有一个人告发,英国政府被迫取消了伍德的专利,斯威夫特成为爱尔兰民众心目中的英雄。(爱1723年英王的情妇肯德尔公爵夫人获得了在爱尔兰铸造半便士铜币的特许状,又把它卖给了英国商人威廉·伍德,赚了一万英镑。伍德只要用价值六万英这对可获暴利四万英镑。镑的铜就可以铸造价值十万零八百英镑的半便士铜币,

于贫困的爱尔兰人民是严重的威胁。斯威夫特就化名垂皮尔发表了几封公开信。斯威夫特在晚期的作一致拒绝使用半便士铜币。)他号召爱尔兰人民坚持斗争,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品中,斥责了英国统治集团的腐朽政治,图的剥削本质。年,他写了《爱尔兰状况浅见》。一年后英国文学史上极富战斗性的1728年)问世。这篇文章揭露了英国压迫1729讽刺文学作品《一个小小的建议》(下的爱尔兰那民不聊生的赤贫状况。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格利佛游记》,并于1726年在伦敦出版。1727年,最后一次去伦敦。1729年,回到都柏林时,全城鸣钟、放焰火,对他表示欢迎。

尽管斯威夫特威望很高,但晚景很凄凉。1742年他身患重病,头脑不清,肢体

瘫痪,在极度痛苦之中熬过了最后3年,于1745年去世,被埋葬在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在遗嘱里他把全部财产捐出来修建一座疯人院。

《一个小小的建议》:是一篇政论散文,最受读者欢迎,全称《为了防止爱尔兰贫民的孩子成为父母和国家的包袱,为了它们给公众带来利益而提出的一个小小的建议》。最先出版于都柏林,接着就在伦敦重版,到1732年一共再版7次,仅1730一年里就印了5次之多。

爱尔兰从16世纪后就沦为英国的属国,政治上受到英国政府的严密控制,经济上被英国商人和爱尔兰地主双重盘剥。到18世纪。爱尔兰状况不断恶化,加上自然灾害,以至满街乞讨,饥民遍野,惨不忍睹。然而统治阶层不但坐视不救,而且还有一些谋臣献策,加重爱尔兰百姓的负担来解决恶况。比如当时的“政治算学家”之中有人曾在人民都是“国家的财富”的口号下,公开对爱尔兰贫苦百姓的身价做了估价说“每人可身值30磅,身价与奴隶及黑人平等。”斯威夫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了一个《小小的建议》。它以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口吻,反讽的向英国统治者献策,建议把爱尔兰贫民的婴儿卖给有钱人作菜肴,并冷静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评议贫民人口过胜的坏处,周密的计算喂养孩子投放市场的经济效益和其他种种好处,其尖刻犀利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全文:对于走过这座大城市,或在乡间旅行的人,他们看到的这些景象真是悲凉:街上、马路上、茅屋内挤满了女乞丐,后面跟着三个、四个或六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向每个路人强要施舍。

这些母亲无法靠诚实劳动谋生,被迫终日游荡去养活那些无助的孩子,这些孩子

长大后要么因找不到工作而沦为小偷,要么背井离乡去为西班牙那个觊觎王位者卖命,也许还会卖身到巴巴多斯。

我想所有的党派人士(各方面)都会同意,这些母亲(有时常常是父亲)怀中抱着、背上背着以及身后跟着的数量如此多的孩子,在王国可悲的现状下,将是一个平添民怨的灾难。如果谁能想出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让这些孩子成为国家的健全有用之才,他将值得公众为他树立雕像,尊他为保国英雄。

他主该献策者进入具体的得失分析。又忧国忧民的开了头,这样一本正经,

张有计划的经营这桩人肉买卖,除去留下少数孩子来传种外,可将其余投放市场,并要保证母亲们在这之前把他们喂得又肥又嫩,他写道:

本王国人口约一百五十万,其中约二十万对夫妇有生育能力,减去三万对有扶养能力的夫妇(目前国家处境困难,恐怕不会有这样多),再减去五万流产人数,每年还会有十二万穷苦的孩子出生。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赡养这些孩子。

这些孩子既不能从事手工业,也不能务农,六岁之前,也难以靠行窃为生。

在目前爱尔兰经济萧条,失业严重,劳动力不被需要的形势下,把孩子养大确实是亏本的事。我从商人那儿获悉,不满十二岁的男女儿童是没有销路的;即使达到这个年龄,卖价也不会超过三镑,至多不过三镑零半克朗。这个价钱对于父母和国家都无利可图,因为孩子的衣食费用至少四倍于此。

鉴于这些情况,再加上我对于这个重要课题已潜心研究多年,也曾仔细权衡各位专家提出的不同方案,我仅谦恭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我从伦敦一位来自美洲的见多识广的朋友处获悉,营养充足的健康婴儿,在

周岁之际,无论用于烧、烤、煎、煮都是一种味道极佳、营养最高并最有益健

的食物;而且我毫不怀疑,把它用来做炖肉丁或菜炖肉片也同样合适。所以我敬请公众考虑:在已经算出的十二万儿童中,保存两万作种,其中四分之一为

男性,这已超出我们给牛羊猪豕之类留种的比例,理由是虽然这类儿童大多非正式婚姻所生,流于粗鄙,但人们不必介意于此,一男仍可配四女。其余的十万,到周岁时就卖给全国各地有钱有势的人士;同时向做母亲的建议,最后一个月要让孩子吃足奶水,使其肥嫩,以备筵席享用。

款待朋友时,一个孩子可做两道菜;而一家人独自享用,仅一块连身前肢或后肢就可各作一道好菜。如果用胡椒和盐略加腌制,第四天烹煮出来味道异常

鲜美,特别是在冬季。

我曾计算,每个初生儿体重平均12磅,养育得当,一年后可达28磅。

我承认,此类食品不免价格昂贵,但也因此更合地主们享用。他们既已吞噬了多数孩子的父母,当然也最有资格饱餐这些儿童。

婴儿肉一年四季都可产出,但三月前后供应更为丰富。一位身为法国名医的严肃作者指出,在罗马天主教国家,斋戒节9个月后,儿童出生将多于其它季节,由此推论,届时市场上儿童肉体将供应充足。本王国天主教家庭出生的婴儿所占比例约为3对1,因此,享用婴儿肉体的一个附带性好处就是可以减少我们人口中

天主教徒的数量。

我计算了包括雇农、工人和五分之四的农户在内的穷人儿童的养育费用,连襁褓布在内,每年约为2个先令。我相信,任何绅士都不会吝惜花费十先令买一具肥嫩的幼儿的胴体。正如我刚才所说,当款待特殊朋友或阖家享用时,一具胴体可烹饪出四碟极富营养的菜肴。这样乡绅可成为好地主,在佃户中博得好名声。而孩子的母亲将免除了婴孩的拖累并净赚八先令,便可做工,直到养下一胎。

婴儿皮可用来做女婴儿可以剥皮销售。遵循这个时代的节俭美德,应该考虑到,士的漂亮手套和风雅绅士们的凉鞋。

对于我们都柏林市来说,屠宰场或许是实施这一建议的最方便的场所,但尽管可以确信屠夫们不会赞同,我还是提议购买活的婴儿,享用时现宰现做,就像我们烤乳猪那样。

我离题太远,现在言归正题。我坚信我的极具建设性的意见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正如我已指出的,这将大大减少已经超出限度的罗马天主教徒的数量。这些天主教徒正企图利用大量良好的新教徒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而不是在自己的家园违心地交纳什一税给英国国教的牧师的大好机会,选择留下来,以便让自己成为国家最危险的敌人的繁殖者。

其次,那些粮食与牲口被扣押、没收以支付他们所欠地主的租金,从而没有任何财产而陷入赤贫的穷人将会拥有一点自己的财产。

第三,按一个两岁以上儿童每年不少于10先令的抚养费计算,全国将会获得减少10万名儿童的抚养费而节省出来的每年5万镑的股票投资金,这还未包括为王国的先生们介绍美味的收益。而且,这笔资金只在我们之间周转,投资的商品也完全由我们生产制造。

第四,那些持续稳定的生育者通过出售婴儿每年可获得8先令,这将免去他们孩子出生第一年的抚养费用。

第五,这种食品还可以给酒店带来大量顾客,并促成新的消费习惯。店主无疑会精明地注意配以适当的调料让美味更加可口,这既提升了烹饪技术,也使食客更频繁地光顾酒馆,给店主带来良好的收益。那些美食家自会作出公正的评价,而熟练的厨师更会设法满足对美味的奢侈欲望。

第六,这将会极大地巩固婚姻,而婚姻是所有明智的国家要么通过奖赏鼓励,要么通过法律和刑罚维护的。这还会增进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呵护,当她们细心地照料穷苦幼儿的生活时,我们将会看到结婚的妇女成为诚实正直的榜样,因为她们将为市场提供最肥美的儿童。而男人也因为害怕导致流产而在妻子怀孕期停止对她的拳打脚踢,这正如牝马怀马驹、母牛怀牛犊、母猪在产崽之前不被虐待一样。

至于我本人,在提了多年空洞、不切实际的意见,劳而无功之后,以为再无良策了,幸而想到这个建议,不但完全是新的,而且内容切实,化钱不多,费事不大,靠我们自力就可实行,因而不会冒得罪英格兰的风险。这类商品不宜出口,因肉质太嫩,不宜长期盐腌——不过我也可以说出一个国家的名字,它是可以不加盐就把我们整个民族吃掉的。

郑重声明:我提出这一建议,绝对没有私利的贪图,确实因为社会需要,动机只是为了国家的公益,为了增加贸易,安置儿童,救济贫民,同时也给富有的人一点乐趣。我本人没有无子女能从中取得分文,因为我最小的孩子已经九岁,而老妻也早过生育之年了。.

斯威夫特对人民深切的爱使他为爱尔兰贫民的苦难泣血。本文以第一人称提出耸

人听闻的建议,将孩童养肥后卖给富人作为餐桌上的佳肴。全文拉起“摆事实、讲道理”的架势,娓娓道来,似乎有理有据,讽刺之辛辣入木三分。作者怀着强烈的憎恶心情,以表面温和、反复论证的讽刺手法,愤怒的谴责了英国政府对爱尔兰人民的剥削和奴役。作者津津乐道于人肉各种烹调法之后,又建议爱尔兰地主和官吏用人皮制作精致的手套和漂亮的鞋子。他一方面以“献策者”自居,用他们的口气议论,以暴露他们的用心,把反讽技巧推向了英国文学的顶峰;另一方面,他戴上十分“科学”和“合情合理”的面具,精打细算,列举证据、引证权威人士经验等等,煞有其事的说着疯话,却让人感到血淋淋的现实。作者通过对将贫民由“公众的负担”转化为“国家的财富”这一做法的辛辣讽刺,让读者领略了英国这一“理性王国”的残酷。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荒诞和离奇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状。格列佛游记1726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受到读者喜爱,一周之内售空;三周售出一万册。出版几个多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中国是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作者运用了讽刺影射的手法,因为我们初中都读过,加上时间关系,可能讲的比较简单。

1.作品主题:

(1)对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以及英国的殖民政策和学界存在的偏激和形而上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2)一定程度上上升到对人性的批判;比如格利佛在慧马国的状况,在慧马国既不能吃慧马国招待的草料,又无法与野胡共餐,他只好自力更生。在慧马国住的越久,他越钦佩慧马,在他们交流中,格利佛介绍了英国及欧洲政治和社会状况,特别讲到一些历史上的血腥战争和贫富悬殊现象。马主人对欧洲的野胡们如此烧杀抢掠震惊不已,它的批评使格利佛开始怀疑自己对英国与欧洲人的习惯看法是否正确。

不仅如此,慧马国的野胡们的生活习惯又不断提醒格利佛与这帮丑类的相似之处。比如野胡向欧洲人寻找财宝那样收集和争夺石块;他们酗酒后,会互相搂抱一阵子,撕扯一阵子,大喊大叫,然后倒在泥窝里睡觉。越这样看,格利佛就越自惭形秽。但是他的骄傲又不允许他承认自己是一个野胡。他力图划清界限,努力模仿慧马如何说话和走路,痛苦的变成一匹马而不能。最后他被葡萄牙船长营救送回伦敦时,他已不适应和人类生活在一起。进入家门,他妻子高兴的跑来亲吻她,他厌恶的昏倒在地,有很长时间他不得不与家人分局,还要不是钻进马厩里去寻找精神慰藉。

“慧马国游记”就这样以极为荒诞的方式,通过对野胡的描写,披露和谴责也有论者认为关于因此不少读者认为斯威夫特是个厌世者。了人类的贪婪可耻。.

野胡的描写是“反人类的怒吼”,不过斯威夫特声称自己是“恨人类、但爱个人”。斯威夫特在游记中有力的抨击了人类的丑恶言行,并警告人们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与野胡无异了。

(3)作者对过分理性的批判。作者的政治观点是进步的,但是他的宗教立场使他对过分强调理性很反感。所以斯威夫特是个很矛盾的人。比如他讽刺了格利佛对冷酷又正确的慧马的崇拜,事实上,是慧马把格利佛变成了一个会爬行的呆子。在格利佛游记里斯威夫特那过人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讽刺手法得到了充分展现。它采用了夸张、嘲讽式的模仿、诙谐戏谑、反讽的引经据典、漫画式的勾勒轮廓等

(完整)英国文学史知识点,推荐文档

一、The Anglo-Saxon period (449-1066) 1、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分类:pagan(异教徒) Christian(基督徒) 2、代表作:The Song of Beowulf 《贝奥武甫》( national epic 民族史诗) 采用了隐喻手法 3、Alliteration 押头韵(写作手法) 例子:of man was the mildest and most beloved, To his kin the kindest, keenest for praise. 二、The Anglo-Norman period (1066-1350) Canto 诗章 1、romance 传奇文学 2、代表作: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 是一首押头韵的长诗 三、Geoffrey Chaucer (1340-1400) 杰弗里.乔叟时期 1、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英国诗歌之父 2、heroic couplet 英雄双韵体:a verse unit consisting of two rhymed(押韵) lines in iambic pentameter(五步抑扬格) 3、代表作: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的故事(英国文学史的开端) 大致内容:the pilgrims are people from various parts of England, representatives of various walks of life and social groups. 朝圣者都是来自英国的各地的人,代表着社会的各个不同阶层和社会团体 小说特点:each of the narrators tells his tale in a peculiar manner, thus revealing his own views and character. 这些叙述者以自己特色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无形中表明了各自的观点,展示了各自的性格。 小说观点:he believes in the right of man to earthly happiness. He is anxious to see man freed from superstitions(迷信) and a blind belief in fate(盲目地相信命运). 他希望人们能从迷信和对命运的盲从中解脱出来。 4、Popular Ballads 大众民谣:a story hold in 4-line stanzas with second and fourth line rhymed(笔记) Ballads are anonymous narrative songs that have been preserved by oral transmission(书上). 歌谣是匿名叙事歌曲,一直保存着口头传播的方式

英国文学概述-王守仁

英国文学概述-王守仁 英国文学概述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 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启蒙运动

第7课启蒙运动 一.课标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二.学习目标 1.从经济、政治、科学方面,了解启蒙运动的条件 2.理解启蒙运动主要思想家的主张及其特点 3.认识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区别和联系。 三.概念解释 1.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德文:die Aufkl?rung),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2.理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Rationalism)是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高于并独立于感官感知。一般认为随着笛卡儿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被称为不列颠经验主义(经验主义中的一派),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知识来源以及证实我们所知的一种手段。 3.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的概念请阅读考试说明书181页 4.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百科全书》主编是D.狄德罗。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5. 伏尔泰与儒家文化: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四.设疑自探 一、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1、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2、阶级:新兴阶级力量壮大 3、科学:科学的发展,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 4、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 二、兴起的概况: 1、进程:英国(兴起)→(高潮)→世界(进一步发展)

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特点

英国文学7个时期 英国文学发端于中世纪,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20世纪文学7个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英语文学英国在10世纪以前属于古英语时期,早期的凯尔特等部族 及5世纪入侵的盎格鲁初都没有留下书面文学。6世纪末到7世纪末,由 于肯特国王阿瑟尔伯特皈依基督教,该教僧侣开始以拉丁文著书写诗,其中以 比德所著《英国人民宗教史》最有历史和文学价值。9世纪,威塞克斯国 王阿尔弗雷德为振兴文化,组织人力将各种拉丁文著作译成英语,并倡导以 英语撰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其中包括有关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人的 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和《朱迪斯》,以及一些抒情诗、方言诗、谜语和宗教诗、宗教记述文、布道词。 中古英语文学11世纪,随着诺曼人入侵,古英语渐渐演化为中古英语,文学 上开始流行模仿法国的韵文体骑士传奇,其中以《高文骑士与绿衣骑士》最有 艺术价值。14世纪后半叶是中古英语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似受古英语诗影响的 口头韵体诗,最有名的长诗《农夫彼尔斯的幻想》,一般认为是教会人员朗兰德所写,以中世纪梦幻故事的形式探讨人间善恶,讽刺社会丑行,表达对贫苦农 民的深切同情。此时期国王查理第二当政,宫廷开始用盎格鲁-诺曼法语,王 室贵族兴起赞助文人之风。英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乔叟以其诗体短 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其他长短诗集成为英国文学的重要奠基人。15 世纪,有民间歌谣抄本流传至今,最有名的是关于绿林好汉罗宾汉的传说;马 洛礼的散文小说《亚瑟王之死》为英国小说的雏形。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主要是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英国开 始文艺复兴运动。学者纷纷翻译意大利和法国学术、文学名著并自行 著述,以托马斯·莫尔(1477~1535)的《乌托邦》最有价值。英国文艺 复兴文学最突出的是诗歌和戏剧。西德尼(1554~1586)的十四行诗、斯宾 塞的《仙后》都是诗歌方面的代表作。在剧本中运用重韵体诗的文体,促使诗 歌和戏剧两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成就。莎士比亚将这种诗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还擅写十四行诗和长篇叙事诗。稍晚的本·琼森(1572~1637)擅写社

英国文学概况及你喜爱的英国作家

British Literature (一)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早期及中世纪英国文学 1.“Beowulf” 《贝奥武夫》 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finished in 8th century.The hero narrative poem around the year 750.Up to 3000 lines.It’s the most ancient work of all the old English record.And it’s the most great work of the existing ancient literature in English.Also the earliest dialect epic in Europe. 它是英国民族史诗,完成于8世纪,约750年左右的英雄叙事长诗,长达3000多行。是以古英语记载的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篇,是现存古英文文学中最伟大之作,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 2.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the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 . His work The Canterbury Tales telling the clue of the story with a group of pilgrims from various social strata in their way to religious pilgrimage.Showing us clearly the life of people at that time.In all the 23 story, in addition to the two articles, the rest is the work of poetry genre. 以一伙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香客在宗教朝圣的路上讲述故事为线索,向我们清楚地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在所有的23个故事中,除了两篇之外,其余都是诗歌体裁的作品。 (二)The Renaissance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The great British Renaissance dramatist and poet.And the master of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humanism literature.Shakespeare left 37 plays including some general plays he co-wrote with others.In addition, he also wrote 154 sonnets and three or four long poem.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37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154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His working: The four great comedy: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The Merchant of Venice, As You Like It ,Twelfth Night The four great tragedy: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others:Romeo and Juliet ,etc... 2.Francis Bacon, The founder of English materialist philosophy and modern science. 培根( 1561-1626 )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奠基人,散文家. Bacon is especially famous for his Essays.His representative work is Of Studies.《论学习》 (三)The period of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and Restoration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文学 1. John Milton :Paradise Lost 《失乐园》 2.John Bunyan :The Pilgrim’s Progress 《天路历程》 (四)Eighteen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是近代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两个重要事件,具有多方面的相似性。也许是由于它们分别发生在东方和西方,而且在时间上相差近三个世纪,因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极少有人将这两个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现简要归纳其主要相似之处,供师生们参考。 一、历史背景相似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陳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兴起的标志,此时,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历史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政治环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得不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广大人民群众抓起了“爱用国货,抵抗洋货”的反帝爱国运动;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也迫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而积极奔走。于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其次是化工、皮革和卷烟等行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达到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加的投资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和。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他们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针对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刮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首先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然后向甚至全世界蔓延,18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经过约两个世纪的发展,此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反,封建统治陷入了全面危机,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欧洲时代的主旋律,为了争取政治权力,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力量不断增强的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再次掀起了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启蒙运动就这样兴起了。 二、性质相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启蒙运动,都是资产阶级为了打破封建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的一场运动,都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三、内容相似 其一、打倒专制主义,倡导民主政治。 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了“民主”的口号,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1916年2月,陳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拓展与深化 讨论: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在法国形成高潮。英国的启蒙运动具有渐进、温和的特征,法国启蒙运动具有激进、批判的特征。为什么? 一、启蒙运动的结束 材料一 18世纪的人在“自然”里看到的是秩序、简明和规律;也有人像某些浪漫主义者那样看到的是无规则、不讲规则、自由精神、追随“自然”而不墨守成规。启蒙运动衰落的根本原因或许就在于,它诉诸“自然”时满怀信心地期待着“自然”有一个明确的而毫不含糊的权(P203)威标准,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 ——〔美〕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这场大灾变促成了启蒙运动的结束。大革命从18世纪哲学家那里获得了启示和理念。但是,首先,它很快就横扫了他们的文雅规则,进而探索前所未闻的政治领域;其次,它规模如此宏大,使人不由地认为它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不言而喻,也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它的暴烈和过激引起了反感,导致人们反对所有那些被认为激发了大革命的理念。欧洲知识界大多追随伯克和梅斯特尔,反对法国大革命以及作为其背景的思想运动(指启蒙运动——译注)。 ——〔美〕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 据材料一、二,指出启蒙运动结束的原因。 二、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一启蒙运动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人本身的彻底解放。人的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人的思想的解放两个方面,也就是要使人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启蒙运动使人文精神得到了深刻圆满的体现。在对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进行深刻探讨的过程中,法国的卢梭(1712—1778)和德国的康德(1724—1804)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他主张依据契约而建立的国家“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侵犯人民利益、侵害人民自由的专制政权。 康德赞成卢梭有关人生而自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思想的自由。康德道出了启蒙运动的真谛:“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康德解释说:不成熟状态并不是指人缺乏理智,而是指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和决心来运用自己的理智。 ——人民版历史必修3 材料二启蒙运动给人类留下深远影响的还有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 广义的浪漫主义是指一种倾向和态度:它宣扬人的感情至上。它本身是非理性的、人文的、个性的、想象的和情感的。它往往以历史、民族奋斗和壮美的自然为其素材和背景,描写、讴歌人的情感和业绩。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诗人如拜伦、雪莱、歌德等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

欧洲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

Enlightenment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or simply the Enlightenment or Age of Reason) was an elite cultural movement of intellectuals in 18th century Europe that sought to mobilize the power of reason in order to reform society and advance knowledge. These thinkers believed that human reason could be used to combat ignorance, superstition, and tyranny and to build a better world. Their principal targets were religion (embodied in France in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domination of society by a hereditary aristocracy. Roots of Enlightenment 1)Renaissance - view of man as worthy of admiration and capable of progress. 2)Scientific Revolution – Reason and rationality helped Europe understand the planets and the cosmological order. Therefore, reason can also help us understand society (e.g., politics, economics, religion, law etc.) and help us to make it better. The belief that reason can lead to progress in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idea. 3)Wars of Religion – The many wars fought over religion exhausted Europe and made these thinkers attack religious dogma’s and emphasize the need for religious toleration. (W e can’t kill everyone that has a different religion, therefore let us learn to live with them). This toler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extended to include political, gender and racial differences as well of freedom of thought and differing opinions. (basic human rights) What these thinkers wanted to oppose: 1)Intolerance 2)Ignorance 3)Religious fanaticism 4)Barbarism (torture) 5)Despotism (absolute monarchy and dictatorships) 6)Anything that remained of Medieval Europe or the “dark ages”

现代主义英国文学概述

现代主义英国文学概述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1918-1945) 20世纪初,本涅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坚持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进行创作,用写实的方法记载社会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发生的变化。但他们很快就受到来自现代主义文学的挑战。按照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的说法,1910年是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变化的重要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一变化。战争中,大批无辜青年充当炮灰,白白丧生。一战之后,不少英国人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有关人性、人类前途的基本观念乃至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信念发生了动摇。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使现代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英国小说也面目一新。D.H.劳伦斯(D. H. Lawrence)是煤矿工人的儿子,他将视线投向两性关系,对西方文明的缺陷进行反思。《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曾因为大胆的性爱描写而在英美两国被查禁。他的《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说将社会批评与性心理探索巧妙结合起来,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作为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拨,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心理真实,注重直接观察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内心世界这面镜子上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外部现实。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她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来自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旷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给英国传统小说带来一场革命。《尤利西斯》情节简单,主要记载迪达勒斯、布卢姆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三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小说实际上只写了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天里的事情。这一天是1904年6月16日,乔伊斯与他未来的妻子娜拉曾在这一天首次幽会,除此以外,它是都柏林历史上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日子。乔伊斯在小说中力图展现的是生活的本质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尤利西斯》因此被有的评论家誉为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尤利西斯》的成功在于意识流描写表面上纷纷扬扬,漫无边际,实际上结构齐整,周密严谨。 20世纪20年代是英国文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文坛群星璀璨,佳作迭出。在诗歌领域,T. S. 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1922年发表《荒原》(The Waste Land),运用大量的神话描绘战后西方世界精神失落的景象,表达人的再生的希望。他的诗作代表了

启蒙文学是指盛行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启蒙文学是指盛行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启蒙文学”并不是如浪漫主义文学或自然主义文学一样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而是席卷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文学上的延伸和体现。启蒙文学并没有独立的纲领,在文学史上对这一流派的界定也存在很多争议,但通常认为奥古斯都时期的英国文学、大革命之前的法国文学以及德国的 狂飙突进运动,都可以算作启蒙文学范畴。 从纵向上看,启蒙文学选择性继承了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某些特性,但是却已经具备了近代文学的诸多元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尽管没有形成统一的纲领,各国发展的状况也存在差距,但仍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欧洲诸国中以法国成就最高,英国和德国次之,在俄国和意大利等国也有相应的发展。 [hr] 笛卡尔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保守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之间的一次巨大的冲撞。英国经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并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残存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冲突不断,经验主义哲学盛行。路易十四死后,一度是欧洲最强大国家的法国开始陷入无休止的社会矛盾之中;稍晚于英国到来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激化了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的决心,启蒙思想较英国更为激进,并最终催生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德国在17世纪“三十年战争”的影响下,仍分裂为数以百计的小邦国,经济远远落后于英法,德国的知识分子则深受法国、英国知识界影响,致力于传播启蒙思想,吁请国家统一与民族自强。在这样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下,启蒙运动催生并得以迅速扩散,在整个 欧洲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和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是启蒙运动的两大理 论来源。 作为启蒙运动一部分的启蒙文学,在思想上以“理性崇拜”为核心,主张崇拜“自然理性”,反对君主王权。体现在文学上,基本都表现出崇尚个人自由、崇尚回归自然、宣传开明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工商业、自由的经济竞争等等。17世纪的法国式古典主义文学在启蒙运动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但并未产生伟大的作品。尽管许多文学家仍借用古典主义的形式进行创作,但在思想内涵上却远远超越了古典主义的范畴 整体上看,启蒙文学中的反王权、反教会思想和文艺复兴文学有些相似,但更加激进。由于根植于启蒙运动的土壤之中,启蒙文学具有更加强烈的哲学思辨特征和政治经济学底蕴。启蒙文学不追求崇高的风格,多半以来自市民阶层的平民为主要人物,在体裁上也不仅仅局限于诗歌和戏剧,而是广泛采用各种体裁,其中尤以小说最为发达,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欧洲文学的“诗体时代”向“散文体时代”的过渡就是在启蒙 文学阶段完成的。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英语国家概况之英国文学

时间时期代表人物作品 5世纪-1485 中世纪文学 Middle Ages The Book of Kells Beowulf 贝奥武甫 Geoffrey Chaucer 英国诗歌之父 The Canterbury T ales 坎特伯雷故事 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期文艺复兴 The Renaissance Christopher Marlowe 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 Ben Jonson 无 William Shakespeare 200首长诗 154首十四行诗(sonnet) 38部戏剧 17世纪17世纪文学King James I the Holy Scriptures(King James Bible) Francis Bacon Essays 论说文集 The Novum Organum新工具 The New Atlantis新大西岛 John Milton (a master of the blank verse 素体诗)Areopagitica 论出版自由Paradise Lost失乐园Paradise Regained复乐园Samson Agonistes力士参孙 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启蒙时期 The Enlightenment 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 New Classical Jonathan Swift 英国文学史上最伟 大的讽刺散文作家 Gulliver's travel格列佛游记(Lilliput小人国→ Brobdingnag大人国→laputa飞岛国→yahoo) Robert Burns Holy Willie's prayer 圣威列的祈祷 To a Mouse 致小鼠 To a Louse 致虱子 Comin'thro'the Rye穿过麦田 Auld Lang Syne. 友谊地久天长 Daniel Defoe Moll Flanders 摩尔·弗兰德斯 Robinson Crusoe 鲁宾孙漂流记 1798-1832 1785-1830 浪漫主义 The Romantic Period Wordsworth和 Coleridge Lyrical Ballads 抒情歌谣集(浪漫主义时期的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 William Wordsworth The Prelude 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Daffodils咏水 仙)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Biographia Literaria 文学传记 The Rime of Ancient Mariner古舟子吟 Robert Souther 无 Lord Byron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Don Juan 唐璜

Enlightenment 英国文学史启蒙运动

The 18th century 1.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 movement an expression of struggle of the bourgeoisie against feudalism. against class inequality, stagnation, prejudices and other survivals of feudalism. They attempted to place all branches of science at the service of mankind by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actual needs and requirements of people. 2. Classicism balance, proportion, decorum and restraint attributed to the major works of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literature 3.Difference 17th and 18th Classicism 17 please the declining aristocracy 18 for the rising bourgeoisie to tidy up the capitalist social order. 4.Joseph Addison and Richard Steele essayists Richard Steele and The Tatler "The Tatler", to enlighten, as well as to entertain, his fellow coffeehouse-goers. contained several essays. in a conversational style Joseph Addison and “The Spectator“ "The Spectator", a daily paper, was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by Addison and Steele together. it contained a gallery of vivid portraits of the members of the so-called "Spectator Club". supposed to be edited by a small club headed by Mr. Spectator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s of the paper are the character sketches of Mr. Spectator and the members of his club,and these sketches become the forerunner of the modern English novel. They attempted to improve manners and moral contribution 1. new code of social morality for the bourgeoisie. 2. picture of the social life 3. the English essay had completely established itself as a literary genre. Using it as a form of character sketching and story-telling, they ushered in the dawn of modern English novel. 5.Alexander Pope most important English poet,representative of the Enlightenment,one of the first to introduce rationalism to England,master in satiric and didactic verse An Essay on Criticism heroic couplet, aesthetic theori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ori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 Essay on Man heroic couplet, indicates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viewpoint The Rape of the Lock mock-heroic poem, in which he satirized the triviality and silliness of the high society with a delicate wit. The Dunciad the Iliad of Dunces Pope was also an editor of Shakespeare's plays. the poet laureate桂冠诗人 an outstanding enlightener and the greatest English poet of the classical school 6、Jonathan Swift master satirist The Battle of the Books satirical dialogue on the comparative merits of ancient and modern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科幻小说。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创作繁荣,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 1552-1599)的长诗《仙后》(The Faerie Queene)歌颂女王,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他创造的"斯宾塞诗体"每节诗有九行,韵律复杂,具有柔和动听、萦绕耳际的音乐性。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论说文集》(Essays),共58篇。这些文章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制度以及婚姻、爱情、友谊、园艺、读书等,文笔典雅,略带古风而又明白畅达。英国戏剧起源于中世纪教堂的宗教仪式,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神秘剧和奇迹剧在14、15世纪英国舞台上占有主导地位,随后出现了以抽象概念作为剧中人物的道德剧。到了16世纪末,戏剧进入全盛时期。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冲破旧的戏剧形式的束缚,创作了一种新戏剧。《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浮士德博士的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r. Faustus)、《马耳他岛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等剧作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精神。马洛将戏剧情节集中于一个主要角色的做法、他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他的素体诗戏剧对白,对英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他的全部作品包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8部(一说39部)戏剧。莎士比亚的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