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德经人生启示

道德经人生启示

道德经人生启示
道德经人生启示

《道德经》的人生启示

一、道德经的由来

1、老子简历

老子,春秋末年哲学家,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

楚苦县(河南鹿邑县东)人,姓李,名耳,周守藏室(王室图书馆)之吏。博览群史,参透古今。老子的名字叫李耳,也叫老聃,他是春秋末年人(距今已经2500多年了),他的原籍在楚国苦县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他曾长期任周守藏室之史——大概是周王朝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馆长。所以他博古通今,是个大学问家。同时他对现实政治也很有研究,是个政治理论家和军事理论家。

2、老子著书由来

周敬王年间,西行入函谷关隐居,事前函谷关令尹喜请著书,“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老子.道德经》由此诞生。

3、此《道德》非彼“道德”也

《老子》共81篇,上篇37章为道经,下篇44章为德经,故又称《道德经》。老子认为:道是德之“体”,德为道之“用”。

道,是宇宙的本体,不依赖任何事物而绝对独立,永远自行运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运行而产生天地,天地运行而产生万物。大道者,自然主义也。德,是道的功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圣人之“德”,乃无心之德。

4、我的理解

道,是老子所理解的“宇宙万物所依存而生的规律、法则”,是最高的、绝对的。德,则是道作用于天地、万物、人类的具体体现。一个人“有道德”,原本的意思或许就是这个人懂得自然与社会运行的规律(知),不去违背他且自觉按道的法则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行);反之,一个人“没有道德”,则应该说是这个人懂得道(知)但不依道而行(不行),或这个人不懂得道(不知)也不依道而行(不行)。

二、人生启示

无为、柔弱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最具个人特色的智慧,也是他独具风格的一种人生思考。老子讲这些观点是有时代背景的,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

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统治者乱作为胡作非为,用现在流行的观点叫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叫没有符合科学发展观。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

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道的无为和人的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孔子讲人能弘道而不是道弘人

道的无为是无形无象,无处不在,虽然肉眼看不到道的存在却始终在左右宇宙包括人生的远行。我想求道之后我们更能明白,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很有意思的一种解释。但又说不清楚。你看我们今天来求道可是你看到了吗?道在哪里,你可能说不清楚但你感觉道到的存在。就是在于你和我的举手投足之间。

1、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消极的不做任何事情,无为是指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势而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叫顺其自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吃饭吃钣,该睡觉睡觉,该结婚结婚该生子生子,一切顺其自然,所以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我们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叫天无绝人之路。如果必死无疑那也只能叫天意。叫天要灭我无可奈何,也叫无话可说。

2、无为的原则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宠辱不惊,士成绮骂老子,而老子受谩骂面不改色。面对谩骂不改色

老子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无不具有教学的风范,比如有一位自认广闻博学的士成绮,他经常听别人赞叹老子具有超然高尚的智慧,心想:难道还有人比我聪明、比我更有智慧?但是,大家对老子的评价那么高,因此,他就登门拜访老子。当他来到老子的住处,一见老子,他就说道:「我经常听人称赞你是大智慧的圣人,所以,不畏路远,迢迢地到此拜访。但是,我见到的和听到的却不一样,走进你的住处,我觉得好像进入老鼠洞一样,满地丢弃的蔬菜,一片杂乱,你不懂得调理生活环境,枉费我不远千里迢迢来此,而你竟然是这么糟的人!」

老子听了像木鸡一样,毫无反应。来访者骂完了返身就走,但是,他一直回想,心里觉得很奇怪──我对着人人称为圣人的老子破口大骂,把他比成老鼠,把他的住处比成老鼠洞,他一句话也答不出来,我应该颇有胜利之感才对,但为何我心里有失落感?不觉得自己赢过他,这是什么道理?当天晚上,他一夜失眠,隔天一早又去拜访老子。老子的表情和昨天一样,并无愠怒之色,也没有排斥他的表情。来访者坐在老子面,前问道:「昨天我说了很多无礼的话,但是你一点儿也不生气。我自以为胜利了,可是心里却若有所失,这是什么道理?」

老子这时才开口说:「真正体会人生之理的人,他把一切生物平等看待,不管是牛、是马、是狗、是猫,或者是老鼠,这和人有多大差异呢?所以,不管你把我比成什么,我都不觉得是侮辱,因为生命之体是平等的呀!」静心存善复清净本性。士成绮听了顿有所悟,他赶紧把坐椅移到一旁,不和老子对坐,他觉得老子太伟大了,而自己忽然变得卑小幼稚,因此,他不敢正视老子的眼神,所以把椅子移向旁边。他又继续请教说:「要如何才能真正体悟真理?」老子回答说:「你昨天来时摆着架势,两眼露出凶光,好像要和人家打架一样,由此可知你的心气浮动。要知道,自以为很了不起、傲视他人,只喜欢与辩论,则其心念必然不得自在。人人都有纯真的本性,但性一乱、处处要向他人挑战,则心中已有自性之贼,最好你回家之后把心静一静,然后把自性之贼抓出来,再好好培养你的无求无怨的善念。恢复纯真的本性时,所谓的马、牛、猴、狗、猫……都是平等的,一切浑然忘我,体悟无我的境界,则能和大自然融合成一体。」

不自见,故明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永远不会固执己见,所以他们总是能够保持在明智的状态。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自己的主意是最好的,自己的见解是最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人能穷尽客观事物的可能性。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每一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合理性,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见解是唯一正确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自以为是了。不自为是,就能参考别人的见解,把问题考虑到最周全的程度,从而做出最明智的选择,采取最明智的举措,得到最好的结果。

永远不会自以为是,所以总是能看清事实。所谓自以为是,就是用已知代替事实。永远不会自夸,所以能成功。

永远不会倨傲自大,所以能使自己的事业长长久久地发展。

永远不与天下的人们在身外之物上争高下,所以天下的人没有人能够与他们相争。

李世民英武果敢,马上平定天下,他非常喜欢兵器,年轻时曾经收藏良弓十数张,自以为天下无双。后来他把自己收藏的弓交给一位高明的工匠鉴赏,那工匠见了藏品以后却告诉李世民,那些被他宝贝地不得了的弓“皆非良材”。李世民相当惊讶,追问其故。工匠说那些弓的木心不直,脉理不正,尽管发射的力道很大,但却容易使箭走偏,难以射中目标。李世民听后十分感慨,他说“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李世民不愧是一位英明君主,没有自以为是,而是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发挥,引申到国家治理上。《贞观政要》上说他“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从此命五品以上的京官在中书省轮流值宿,每次召见都赐予座位并和他们交谈,询问外面的情况,以了解民间疾苦和政策的得失。李世民之所以开创了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够成为纳谏的楷模,无疑是与其“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个人品质密不可分的。

智慧树知到2019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答案: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答案:道家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答案:道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答案:大意#体#微言#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答案:辩证对立#辩证统一#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答案: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第二章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答案:不能穷尽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答案: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答案:幽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和()的处世之道。答案:先人后己#以退为进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答案:同“现”,显露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答案:慎言慎行#守口如瓶#沉默是金 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的说理方法。答案:道法自然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答案:注重内在实际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 “生而不有”的意思是()()。答案: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 第四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答案:内在情绪 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答案:以御今之有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答案:守住道体 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答案:不知有之 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答案:周而复始#一元复始#循环往复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对我们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也有着宝贵的启示作用。 关于《道德经》,后代解读的各家说法很多,很多专家也都说了,对于“道”每个人的感悟都不相同,有很多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我也苦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并不丰富,所以主要是通过搜集很多专家的观点和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希望能通过我的浅薄的分享,激发大家对传统精华的重新重视和对人生的一些思考,也就是我此次论文分享的最大收获了。 刚才已经给大家分享了,《道德经》共五千余字,虽然简短,但却内容丰厚,不但可以说是章章精辟,甚至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内涵深远。我主要将其中一些与我们生活贴近的智慧与大家分享一下,由浅入深,我从个人、家庭、事业等角度,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女生,我首先关注了《道德经》中对女性智慧的赞美。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普遍受到传统女性三从四德思想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普遍低下,而在古代社会中为数不多推崇女性地位的思想家中,最早的正是老子,而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家,最推崇女性的也是老子,老子是2500年前第一个女权主义者。 老子认为在女性身上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老子之所以认为看似柔

软的女性身上有着极大的力量,是因为她们有三个特点:老子认为女人强大力量的第一个来源正是安静。比起男性,女性更加沉稳。老子说:“牝以静胜牡”。就像我们走在野外仰望浩瀚的星空,宇宙是安静的,正是这种安静的力量才是更本质的力量。 老子认为女性的第二个力量来源是柔弱。柔弱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关于柔软,老子和他的老师有一个故事。说老子在他老师临终前,请教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在临走前还有什么要交付于我的么?老师说,你认为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软弱?老子说当然是舌头软弱。这时老师张开嘴让老子看,老师因为年老,牙齿已经都掉落了,而软弱的舌头还在。老子因此而悟道。 关于软弱胜刚强,我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在欧洲十世纪的时候,有位康拉特三世,他有一个仇敌巴伐利亚公爵,在一次交战中,康拉特三世将巴伐利亚公爵逼回城内,并把全城包围了起来,决定一举战胜仇敌。但是在欧洲的骑士有一种风度,不伤害女人。所以这个康拉特三世就对城内喊话了,说你们城里的这些女人,我允许你们撤出城去。女人们就问可不可以带一些需要的东西,康拉特三世就想人都放了还差点东西么,再说女人那么柔弱能带多少东西,就同意了。过了不久城门打开,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女人们纷纷走出来,并且全部抱着自己的孩子背着自己的丈夫,有的还用工具拖拉自己的父母,就连巴伐利亚公爵也坐在他妻子的肩上。虽然早已超过了女人们能承受的负荷,但是为了他们爱的人,他们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康拉特三世本来杀人不眨眼,但是看到这一幕,他也留下了眼泪,他也被感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题目数6 总分数20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 部分 总题数:6 1 【单选题】(3分)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 C. 从“辞章”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D. 从“考据”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A. 从“训诂”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B. 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2 【单选题】(3分)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 C. 法家 A. 儒家 B. 墨家 D. 道家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3 【单选题】(3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 A. 常 C. 道 D. 欲 B. 名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4 【多选题】(4分)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 D. 用 A. 大意 C. 微言 B. 体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4分 【多选题】(4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 A. 辩证对立 B. 辩证统一

C. 对立统一 D. 一分为二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4分 6 【单选题】(3分)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 C.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B.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都做 A.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 正确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题目数7 总分数23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23 第1 部分 总题数:7 1 【单选题】(3分)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 C. 没有穷尽 B. 不勤奋 A.

道德经人生感悟

道德道理 道-- 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 德--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 万有真原 圆 在广阔无迹的宙宇间,众生对月光总有一种神奇的向往。翻开世间的各大经典,都可以查到月光带有神灵的启示。 月光 圆月不只是在南海上的月亮才圆 明月也不是只在黑天的时候才明 星月在永恒之光的作用下才明亮

明亮 在迷人的月色之中 梦中情人相依相偎 海誓山盟吐露真情 在启迪的月光之下 意会光尘与尔和同 心光交融月光明亮 道家之士,自然无为,就是月光 天主教者,圣母之心,就是月光 清真教徒,真主教悔,就是月光 佛教佛法,平常之心,就是月光 愿用其光,复归其明,和谐玄同 愿使此情,奉献与爱,善良守中 慧眼 一根镇海针!一颗火红心!珍珠镶日月!明圆你我心!老君炼火炉!火眼成金睛!望君多磨难!日久见真心! 海底针 海底针、海底针,尖锋无刃;

海底针、海底针,奇正在身; 海底针、海底针,动静之神; 海底针、海底针,棉里藏针; 海底针、海底针,守中深沉; 海底针、海底针,收之于心; 什么是海?海是宽容!什么是底?底是情怀! 什么是针?针指真心 感触 闻之悠然心慰,问之奇缘相会。触之感叹乾坤,望之不见首尾。

圆融` 朴真` 无为 大鹏展翅长空寂,俯撼天地本物齐。有起有落本怀双,无穷无富只抱一。有虑有他有凡恨,无念无我无圣喜。世事如风随鼓荡,人生似云任卷舒。

微明奉爱诚信 穷象不可宏清,至明好似微尘;贪欲只因妙理,奉爱是为精深; 下狱回首渊窗,上天去返玄门;孤魂迷拜八仙,静心不求百神。 不染 莲妙根深水秀清风吹草动花不倾

净心观望沉浮景流水不腐是人情 仰观俯察明平衡思索道 观天道理透, 懂日月谓明;常年祸富生, 每日阴阳行;规矩本有法, 方圆自然成;获理问良师, 得道求自冥。 黑天鹅

道德经之人生智慧

. 20种人生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道德经》字,所以又称五千言。作为5000《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因为全文仅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指引我们人生的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大智慧。译多则惑。少则得,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文:到,繁多所以迷惑。 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感悟: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第三,王为一只鸟而杀人;你死了不要紧,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去,“赶齐景公闻言笑了,烛邹该杀。说: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此三条,要,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持而不盈、富贵不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感悟:日中则昃日,月影则亏。一定要知道为人处事的度在哪里。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尽。老子说的是不要在某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专长而盈满,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才会有发展与回旋的空间,不要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是处世的大智慧。有才学有特长的人爱显摆,富贵中人生骄傲。 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感悟: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读懂玄德,懂得了舍得。舍得不是只教我们放弃,舍得是一种功成身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做出了贡献不据为己有,. .

心得体会:藏锋露拙——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最新)

心得体会:藏锋露拙——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最新)本学期的课程,与其说是从《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开始的,不如说是从《道德经》开始的。——X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多次援引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名句,从文化的深层渊源来解释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进,并列举了诸葛亮、范蠡、韩信等历史名人的典故,与同学们探讨做人做事的学问,让吾辈受益良多。印象最深的,是王教授从《道德经》中提炼的四字精髓——藏锋露拙。 藏锋露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应该说,有才干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才能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俗话说:“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时时处处显露才华而不知避讳就容易得罪人,得罪人就容易导致事业的失败,这并不是智者所为。所谓藏锋露拙,并不是要埋没自己的才能,而是要保护自己,不招致祸患,从而在必要的时候更好的展现自己,打开成功的大门。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聪明的人要懂得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暂时的退让。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实现价值的生存之道。

明代洪应明在其著名的《菜根谭》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意思是:雄鹰和猛虎是最凶猛的两种动物,它们一旦出击捕食,几乎从不会空手而归。有趣的是,在准备捕食前,雄鹰站在那儿就好象在打盹,猛虎走起路来则似乎生了病——这其实只是它们故意示弱的一种障眼法,既可避免因锋芒过露而遭到攻击,又可麻痹对手。因此,君子只有善于掩藏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才能肩负起重任,以实现鸿鹄之志。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爵为魏王,曹丕与曹植争立太子,进入了决定性阶段。曹子建“才高八斗”,深得曹操青睐。曹丕深知父亲对弟弟的喜爱远甚于自己,在这次夺位大战中,已经先输了弟弟一大截。于是,他越发规正自己的行为,对父亲越发恭敬孝顺,对外谦虚谨慎,广交良友,赢得自己在曹操和众大臣心中的好感度。有一次,曹操率兵出征,曹植当场口诵一文,预祝曹操凯旋归来,一时口拙的曹丕急的冒汗,幸得幕僚吴质在一旁提醒他——装哭。于是曹丕哭着向父王拜别,嘱咐曹操保重身体,曹操看曹丕如此孝心可嘉,感动得不行。在场的大臣都认为曹丕虽然不及曹植文采飞扬,但是一片赤诚之心更让人感动。

《道德经》第十五章给我们的启发

《道德经》第十五章给我们的启发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古之善行道的人,深奥玄妙,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因为玄妙莫测不容易让人认识,所以下面的描述有些勉强:小心谨慎地好像在冬天渡大河;犹豫不决、畏首畏尾地好像怕惊动了四方邻居;拘谨严肃地好像是在作客;潇洒涣散地好像是冰在溶化;敦厚老实地好像是很朴实;心胸豁达开阔地好像山谷一样幽深;融入任何事物中去都能水乳交融。现代启发本段阐述的内容阐述的是:成大事人高境界的行为规范。在没有制定出周密的计划,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要体现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高度紧张、高度重视;在为人处事方面,要谦虚谨慎、虚怀若谷,毕恭毕敬低调处理;在处社会方面,要敦厚纯朴、心胸豁达,能够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刘伯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面对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国家,面对水深火热的人民,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毅然放弃了显赫的地位和丰厚的待遇,投身于轰轰烈烈大革命的洪流中去。在战场上他是一员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虎将;在生活中他又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慈祥长者;面对文化落后的彝族同胞,他可以和他们的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全国

解放后他功成身退,在军政大学潜心研究军事理论。他的一生轰轰烈烈而又谦虚低调,留给后人的是一本永远也学不完的书。曾国藩研究了三年《道德经》以后,大彻大悟,展现于世人的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桀骜不驯、凶神恶煞的“曾剃头”了。为使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更好的发挥才干,曾国藩宁愿让出自己的位置;为联络旷世奇才左宗棠,曾国藩情愿把自己比作“雌”把左宗棠比作“雄”;攻下洪秀全的首都南京以后,曾国藩秋毫无犯,没有拿走任何财宝;打败洪秀全以后,曾国藩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急流勇退,他毅然解散了他苦心经营的军队。曾国藩坚忍不拔、矢志不移,以屡败屡战而著称;曾国藩识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才,以发现重用李鸿章、左宗棠而著称;曾国藩勤俭持家、谦虚低调,以《曾国藩家书》而著称;办事严谨周密、滴水不漏,以功成身退解散军队而著称。老子指出善为道者的行为规范,曾国藩几乎都做到了,所以他能够成为三朝元老,成为后人推崇的典范。对青少年的道德启发老子为成大事的人指出了行为规范,引申到青少年身上就是要做到:“反求诸己、宽以待人。”城市里:两台汽车互不相让,结果后面停了一长串,这种事没少见吧?工作中:“别人都在玩,凭什么要我干?”这种话没少听吧?校园中:“老师偏心眼,我们怎么学得好?”这种牢骚没少发吧?凡是先找别人的原因,自己是“墨索里尼总是有理”,这种人往往被世人唾弃,然而轮到自己的时候又有

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实用)

道德经的智慧学习报告 《道德经》短短五千言饱含人生智慧,其无为的思想深刻影响后世,辩证的观点更是在西方产生强烈反响。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写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用今天的话来翻译即是:“最完美的东西,就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是永远不会衰竭的。最充实的东西,就好像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就好像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就好像很笨拙似的。最卓越的辩才,看起来好像很木讷似的。清静能克服躁动,寒冷能克服寒暑。清静无为万事万物就能和谐自然地发展下去。”在这一章节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老子的辩证思想,在我看来,辨证思想就是综合运用某项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思想,尤其是以其反面显衬其正面。其实,这种辨证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最富裕的人往往穿着最朴素,还有美术中的留白,音乐中的断弦之音。 而“大辩若讷”的辨证思想是一门语言艺术,不管是处于什么年龄段,什么职业的人都需要学习这种“大辩若讷”的语言艺术,尤其是正处于年少气盛阶段的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如何说话、如何得体地说话,对其仕途、事业、婚姻、以至整我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我根据其艺术程度的高低,把“大辩若讷”的语言艺术分为三个层次,即是:倾听、慎言和巧言。 倾听,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要做到“大辩若讷”的“讷”首先要学会倾听 人是富含情感的动物,时常需要宣泄自己的情感。在跋涉的道路上,跌倒时需要有人扶持。忧虑时希望有人分忧。寂寞时希望有人陪伴。失去希望时希望有人鼓

励。这都需要倾听的伙伴。有效正确而全面的倾听,成为了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就拿销售人员来说,那些最成功的销售人员往往不是滔滔不绝地劝诱顾客购买的人,而是那些询问顾客的需要、倾听顾客的需要,站在顾客的角度上去看待产品需要程度的人。这种销售人员运用了倾听的语言艺术,既销售了产品,又建立了长久的客户关系,才有资格被喻为成功的销售人才。 除了要学会倾听,还要学会慎言。慎言可以将人性的弱点转化为人性的优点。人,很容易看出别人的缺点,却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因此,人总习惯于批评别人,然而,话从嘴里说出来了,便永远也收不回来了,尤其是恶言。即使是不经意脱口而出,也会伤人与无形之中。因此,我们要学会慎言,不要随便批评别人,如果一定要批评别人,那一定要注意方式。例如,有位家长对孩子说:“孩子,我们真的以你为荣,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但是,如果你代数再努力的话,就更好了。”这段话表面看起来是表扬,但是“但是”二字却给孩子更多的失落感。但若家长能换种方式来说,例如“孩子,我们真的以你为荣,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学期继续努力,你的代数成绩就会比别人更高了。” 比慎言更加巧妙的,就是“巧言”。要做到巧言,不仅仅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的是智慧。例如,龙永图在回忆中国加入时提到,年时,在谈判的最后环节,中美之间只剩下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在双方准备“后事”时,朱镕基总理板着面孔对大家说“今天一定要签协议,不能让美国人跑了,我跟他们谈。”结果,朱总理在谈判桌上让大家捏了一把汗。当美国人抛出前三个问题时,朱总理都只有一个回答“我同意。”我着急了,这岂不是要全盘放弃吗?我不断给朱总理递条子,写着国务院没有授权,没想到朱总理一拍桌子,说“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我当时真没面子。想不到,当美方抛出第四个问题时,朱总理说“后面四个问题,你们让步吧,如果你们让步,我们就签字。”龙永图回忆到这里时,仿佛

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

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 《道德经》短短五千言饱含人生智慧,其无为的思想深刻影响后世,辩证的观点更是在西方产生强烈反响。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写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用今天的话来翻译即是:“最完美的东西,就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是永远不会衰竭的。最充实的东西,就好像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就好像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就好像很笨拙似的;最卓越的辩才,看起来好像很木讷似的。清静能克服躁动,寒冷能克服寒暑。清静无为万事万物就能和谐自然地发展下去。”在这一章节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老子的辩证思想,在我看来,辨证思想就是综合运用某项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思想,尤其是以其反面显衬其正面。其实,这种辨证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最富裕的人往往穿着最朴素,还有美术中的留白,音乐中的断弦之音。 而“大辩若讷”的辨证思想是一门语言艺术,不管是处于什么年龄段,什么职业的人都需要学习这种“大辩若讷”的语言艺术,尤其是正处于年少气盛阶段的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如何说话、如何得体地说话,对其仕途、事业、婚姻、以至整个人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我根据其艺术程度的高低,把“大辩若讷”的语言艺术分为三个层次,即是:倾听、慎言和巧言。 倾听,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要做到“大辩若讷”的“讷”首先要学会倾听人是富含情感的动物,时常需要宣泄自己的情感。在跋涉的道路上,跌倒时需要有人扶持;忧虑时希望有人分忧;寂寞时希望有人陪伴;失去希望时希望有

人鼓励。这都需要倾听的伙伴。有效正确而全面的倾听,成为了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就拿销售人员来说,那些最成功的销售人员往往不是滔滔不绝地劝诱顾客购买的人,而是那些询问顾客的需要、倾听顾客的需要,站在顾客的角度上去看待产品需要程度的人。这种销售人员运用了倾听的语言艺术,既销售了产品,又建立了长久的客户关系,才有资格被喻为成功的销售人才。 除了要学会倾听,还要学会慎言。慎言可以将人性的弱点转化为人性的优点。人,很容易看出别人的缺点,却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因此,人总习惯于批评别人,然而,话从嘴里说出来了,便永远也收不回来了,尤其是恶言。即使是不经意脱口而出,也会伤人与无形之中。因此,我们要学会慎言,不要随便批评别人,如果一定要批评别人,那一定要注意方式。例如,有位家长对孩子说:“孩子,我们真的以你为荣,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但是,如果你代数再努力的话,就更好了。”这段话表面看起来是表扬,但是“但是”二字却给孩子更多的失落感。但若家长能换种方式来说,例如“孩子,我们真的以你为荣,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学期继续努力,你的代数成绩就会比别人更高了。” 比慎言更加巧妙的,就是“巧言”。要做到巧言,不仅仅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的是智慧。例如,龙永图在回忆中国加入WTO时提到,1998年时,在谈判的最后环节,中美之间只剩下7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在双方准备“后事”时,朱镕基总理板着面孔对大家说“今天一定要签协议,不能让美国人跑了,我跟他们谈。”结果,朱总理在谈判桌上让大家捏了一把汗。当美国人抛出前三个问题时,朱总理都只有一个回答“我同意。”我着急了,这岂不是要全盘放弃吗?我不断给朱总理递条子,写着国务院没有授权,没想到朱总理一拍桌子,说“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我当时真没面子。想不到,当美方抛出第四

智慧树知到2019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答案: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答案:道家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答案:道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答案:大意#体#微言#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 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答案: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的思维方法。答案:辩证对立#辩证统一#对立统一# 一分为二 第二章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答案:不能穷尽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答案: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答案:幽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和()的处世之道。答案:先人后己#以退为进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答案:同“现”,显露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答案:慎言慎行#守口如瓶#沉默是金 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的说理方法。答案:道法自然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答案:注重内在实际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生而不有”的意思是()()。答案: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 第四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答案:内在情绪 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答案:以御今之有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答案:守住道体 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答案:不知有之 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答案:周而复始#一元复始#循环往复

《道德经》10句话,说透人生智慧

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多说话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与其喋喋不休,不如在沉默中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心。 生活中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话能不能说,背后议论人的行为不要做。说的是别人,痛的可能是自己。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才能看清自己,扬长避短把力量发挥最大效用。汉代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谁都有缺点,谁都有不擅长的东西,人生的意义正在于接纳并欣赏不完美的自己。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嘴上说的天花乱坠,不如落实在行动中。品德的体现全在细节中,有德行的人总是嘴上说的少,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修身养心离不开“清静”二字,“清”是一种心灵状态,“静”是一种生活状态。遇大事不要慌张,静下心来才能想到解决办法;遇烦事不要生气,生气伤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放慢自己的脚步,学会知足。自己有自己的活法,一家有一家的日子。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心怀善意,才有好运降临。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顺眼,悲观处事,处处以恶意揣度别人,自然日子不会好过。 做人有没有能力先放一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心。想要日子过得好,就要学会节俭,节俭持家才能富过三代。 6、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不要轻视小瞧别人,我们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如此之道,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做人学会谦卑,只有空杯子才能盛满水,也只有把自己姿态放低才能学到东西。 7、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就像乌云遮不住太阳,洪水冲不垮山岗。 困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做一丝努力就在困难面前认输。成功的人,不是没有经历过困难的人,而是在困难面前撑住并熬过来的人。 只要相信自己,没有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

第二讲老子的智慧精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举出事例让学生明白何谓道? 2、能从老子的智慧只要中能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难点:举出大量事例让学生理解老子的智慧精要,并能有所启发、感悟。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何谓“道”? 1、提问:为什么要讲《道德经》,你觉得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哪个字? 2、学生思考并概括: 3、教师引导 对于中国自身文化来说,“道”这个字太重要了,我们先写一个“首”,再写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代表思想;“走之”就是行动和步伐。有想法,然后付诸行动;有行动,也要伴之以思考。因此,“道”字的结构已经说明了它的含义。道路、道德、道理、道法自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请问还有比道路、道德、道理更大的东西吗?但为什么冠以道?其实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字带有天然的几种意思,它是一种实际的存在,同时更重要的是:道是一种天地间运行的规律,中国文化中某种本源性的东西其实是道家和道教。 二、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 任继愈老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我看来,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 1、提问: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六十章中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什么意思?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 好多人把它解释为治理大的国家就跟做一盘小菜一样,把它解读成是easy,非常容易,是吗?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原意是什么?治你做大的河鲜的时候请问是不是要刮鳞、开膛破肚,在煮的时候还要翻面。它的老子的原意是,治理大的国家,要像做小的海鲜一样,不开膛、不破肚,不翻腾,不折腾,要寻求它的某种质朴,比如说老子去倡导大智若愚,被我们现代人把这个愚字给理解错了,认为说这是一种厚黑学,鼓励拥有大智慧的人装傻,其实愚在老子的言语

《道德经》十句话,说透人生智慧

《道德经》十句话,说透人生智慧 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多说话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与其喋喋不休,不如在沉默中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心。 生活中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话能不能说,背后议论人的行为不要做。说的是别人,痛的可能是自己。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才能看清自己,扬长避短把力量发挥最大效用。 汉代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谁都有缺点,谁都有不擅长的东西,人生的意义正在于接纳并欣赏不完美的自己。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与其嘴上说的天花乱坠,不如落实在行动中。 品德的体现全在细节中,有德行的人总是嘴上说的少,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修身养性离不开“清静”二字,“清”是一种心灵状态,“静”是一种生活状态。 遇大事不要慌张,静下心来才能想到解决办法;遇烦恼事不要生气,生气伤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放慢自己的脚步,学会知足。自己有自己的活法,一家有一家的日子。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心怀善意,才有好运降临。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顺眼,悲观处事,处处以恶意揣度别人,自然日子不会好过。 做人有没有能力先放一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心。想要日子过得好,就要学会节俭,节俭持家才能富过三代。 6、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不要轻视小瞧别人,我们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如此之道,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做人学会谦卑,只有空杯子才能盛满水,也只有把自己姿态放低才能学到东西。

智慧树知到《道德经的智慧启示》2019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道德经的智慧启示》2019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单选题】 (3分)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2、【单选题】 (3分)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3、【单选题】 (3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道)。 4、【多选题】 (4分)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 (体)以立修己治人之(大意),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 5、【多选题】 (4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一分为二)(辩证统一)(辩证对立)(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 6、【单选题】 (3分)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第二章 1、【单选题】 (3分)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不能穷尽)。 2、【单选题】 (3分)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3、【单选题】 (3分)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幽深)。 4、【多选题】 (4分)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以退为进)和(先人后己)的处世之道。 5、【单选题】 (3分)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适可而止) 6、【单选题】 (3分)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同“现”,显露)。 7、【多选题】 (4分)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守口如瓶)(沉默是金)(慎言慎行)。 第三章 1、【单选题】 (3分)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道法自然)的说理方法。 2、【单选题】 (3分)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适可而止)。 3、【单选题】 (3分)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注重内在实际)。 4、【多选题】 (4分)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物壮则老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5、【多选题】 (4分)

老子道德经-人生感悟

老子道德经-人生感悟 道德道理 道-- 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 德--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 万有真原 圆 在广阔无迹的宙宇间,众生对月光总有一种神奇的向往。翻开世间的各大经典,都可以查到月光带有神灵的启示。月光 圆月不只是在南海上的月亮才圆 明月也不是只在黑天的时候才明

星月在永恒之光的作用下才明亮 明亮 在迷人的月色之中 梦中情人相依相偎 海誓山盟吐露真情 在启迪的月光之下 意会光尘与尔和同 心光交融月光明亮 道家之士,自然无为,就是月光 天主教者,圣母之心,就是月光 清真教徒,真主教悔,就是月光 佛教佛法,平常之心,就是月光 愿用其光,复归其明,和谐玄同 愿使此情,奉献与爱,善良守中 慧眼 一根镇海针!一颗火红心!珍珠镶日月!明圆你我心!老君炼火炉!火眼成金睛!望君多磨难!日久见真心!海底针

海底针、海底针,尖锋无刃; 海底针、海底针,奇正在身; 海底针、海底针,动静之神; 海底针、海底针,棉里藏针; 海底针、海底针,守中深沉; 海底针、海底针,收之于心; 什么是海?海是宽容!什么是底?底是情怀! 什么是针?针指真心 感触 闻之悠然心慰,问之奇缘相会。触之感叹乾坤,望之不见首尾。

圆融` 朴真` 无为 大鹏展翅长空寂,俯撼天地本物齐。有起有落本怀双,无穷无富只抱一。有虑有他有凡恨,无念无我无圣喜。世事如风随鼓荡,人生似云任卷舒。

微明奉爱诚信 穷象不可宏清,至明好似微尘;贪欲只因妙理,奉爱是为精深; 下狱回首渊窗,上天去返玄门;孤魂迷拜八仙,静心不求百神。 不染 莲妙根深水秀清风吹草动花不倾

净心观望沉浮景流水不腐是人情 仰观俯察明平衡思索道 观天道理透, 懂日月谓明;常年祸富生, 每日阴阳行;规矩本有法, 方圆自然成;获理问良师, 得道求自冥。 黑天鹅

从《道德经——功遂身退》中得到的启示

从《道德经——功遂身退》中得到的启示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意思为:拿在手里使它满溢,不如适时停止;锤炼它而使它锐利,不能够保持长久。满堂金玉,没有人能守得住;富国骄横,自取灾难。功成而隐身退出,这是符合自然规律道理。 ——题记 有人认为老子如长风划空而过,我们寻找那一霎那间他所留下的心灵痕迹。 诚然,吾信之。老子就是一本书,其中透露出来的智慧、禅机是我们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尤其是第九章《功遂身退》篇更是令我们把玩、深思、体会的。有本说开遍是这样讲的:“在日益紧张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憧憬道家的‘返朴归真’思想,回味道学的文化韵味,以改造充实丰富多彩的现实人生。”1!这是从一个侧面讲述了老子及道家的历史意义和定位,然而如何做到天子道,如何能狗真正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这一直是我们所探寻的。 众所周知,历史如书,观其可晓大意,看其而明规律,览其亦可懂大义、通兴旺交替。而这煌煌千年史中现的老子的《道德经》中的智慧也是数之不尽道之不完的。功遂身退的道理亦是在这其中显示的淋漓精致。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范蠡驶舟游西湖之上”;“曾文正公削湘军而保全名”;美利坚合众国首任总统联任两届而退…他们是智者,历史书上留下他们的名字。而留下他们名字的同时也留下了四个字:“功遂身退”。同样的,“霍光持天下权柄使上惧”;张居正死后被满门抄家;鳌拜权倾天下而遭诛戮;他们的下场无疑为后人敲响了警钟,而这警音就是当如何做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在《道德经》中给我们展示何为功遂身退,如何功遂身退。 功遂身退,就是做任何事情要适可而止,当到达顶点的时候马上停止,想想是否应该有一个节制的问题。这样才能不至于在发生祸患时悔恨一身。功遂身退,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守“度”勿过的概 1引自《中华道学通典·序言》

道德经人生启示

《道德经》的人生启示 一、道德经的由来 1、老子简历 老子,春秋末年哲学家,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 楚苦县(河南鹿邑县东)人,姓李,名耳,周守藏室(王室图书馆)之吏。博览群史,参透古今。老子的名字叫李耳,也叫老聃,他是春秋末年人(距今已经2500多年了),他的原籍在楚国苦县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他曾长期任周守藏室之史——大概是周王朝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馆长。所以他博古通今,是个大学问家。同时他对现实政治也很有研究,是个政治理论家和军事理论家。 2、老子著书由来 周敬王年间,西行入函谷关隐居,事前函谷关令尹喜请著书,“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老子.道德经》由此诞生。 3、此《道德》非彼“道德”也 《老子》共81篇,上篇37章为道经,下篇44章为德经,故又称《道德经》。老子认为:道是德之“体”,德为道之“用”。 道,是宇宙的本体,不依赖任何事物而绝对独立,永远自行运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运行而产生天地,天地运行而产生万物。大道者,自然主义也。德,是道的功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圣人之“德”,乃无心之德。 4、我的理解 道,是老子所理解的“宇宙万物所依存而生的规律、法则”,是最高的、绝对的。德,则是道作用于天地、万物、人类的具体体现。一个人“有道德”,原本的意思或许就是这个人懂得自然与社会运行的规律(知),不去违背他且自觉按道的法则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行);反之,一个人“没有道德”,则应该说是这个人懂得道(知)但不依道而行(不行),或这个人不懂得道(不知)也不依道而行(不行)。 二、人生启示 无为、柔弱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最具个人特色的智慧,也是他独具风格的一种人生思考。老子讲这些观点是有时代背景的,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

学习《道德经》的收获体会

学习《道德经》的收获体会 展开全文 《道德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言”。我们老年大学《道德经》班用两个学期进行了研读。大家的深切感受是:纵观全书,无不哲学,纵观每章,无不辩证,纵观每句,无不唯物,纵观每字,字字珠玑。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人们在面对相同的事情时,感受到的认知是不同的,情绪不同,理解也会不同。当一个人将自己体会到的道理告诉给其他人的时候,如果他人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那么就无法真正地

理解。要真正地“得道”,就得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毕竟实践才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文化崇尚和谐理念,《道德经》和谐思想资源值得挖掘。这种和谐思想是以道法自然与有无之辨为其哲学基础。《道德经》和谐思想的具体目标有三:一是道法自然,做一个知和、玄同之人;二是无为而治,建一个不争、不战之国;三是修身以德,创一个德播家邦的天下。《道德经》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更好领会协调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发展与生存。如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担负的使命和急需探索的重大课题。道家思想蕴涵的生态原则、彰显的生态智慧、富有的生态伦理,与当代生态伦理学理论有许多共通和契合之处,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写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把“无为”视作最高原则,希望君王能顺乎自然,不干涉世间万物,任其自然消长变化。其第二章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圣人无为,顺应自然,任凭万物自然发生而不管制,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助长万物而不望报答。

老子与道德经对当代人的启示

老子与道德经对当代人的启示 摘要:当下社会,传统文化与外来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对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同时,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在文化的对碰中风雨摇摆,在现实的压迫之下,一次一次的经受着考验,这是的人们不禁会举棋不定,开始怀疑文化,怀疑道德,正是基于这种大环境,老子与《道德经》愈加绽放光彩。 “和谐”思想是最具东方智慧的标志性理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先秦诸子中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所论最早而且丰富独特、自成一脉。本文从其“道”论和谐、阴阳和谐、自然和谐、均衡和谐、身心和谐以及当今启示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老子,《道德经》,道德,和谐,平衡,启示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据悉,《道德经》是继《圣经》之后全球发行量和翻译文本最多的一本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代广泛阅读《道德经》的人群却是西方人,而不是我们这些同老子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中华儿女。所幸的是,我个人是很喜欢阅读老子的作品的,尤其是《道德经》,简直是百读不厌。《道德经》是中华古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新时代人,我们应该时时倾听圣贤之声,洗涤心灵,增长智慧,将古文化中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光辉发扬光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其实,不只是鲁迅先生如此推崇《道德经》,还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大抵在老子《道德经》”。所以说,不读一点老子,实在是天大的遗憾。但是读了这么多遍《道德经》,我仍然觉得还有很多更深的东西等待我去挖掘。不能单纯的说《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