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身体与身体美学

身体与身体美学

身体与身体美学
身体与身体美学

身体与身体美学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哲学史关于身体的不同理论,强调任何一个现实给予的身体都是话语建构的身体。这些话语就是欲望、技术和智慧的游戏活动。同时它还探讨了美学对于身体的思考,指出古典美学遗忘了身体,现代和后现代美学突出了身体。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提出身体美学的基本问题,即在历史中的自然和文化的相互生成。最后身体美学的任务是身体与感觉的解放。

1.关于身体的谈论不仅是人们最一般的日常话语之一,而且也是当前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为什么要谈论身体?人们日常性的谈论比较简单,它主要相关于身体的疾病、健康和快乐等;人们文化性的谈论则比较复杂,它不仅批评历史上身体的缺席,而且追求现实中身体的解放。这在身体写作(包括文学、美术和哲学等)中已成为了一个口号。如此种种关于身体的谈论意味着什么?它表明身体是一个问题,而且是相关于每一个人的问题。但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毫无疑问,个体在时空中的存在就是身体。它似乎是直接、简单的且不证自明的。但事实上身体在我们的语言中却缺少一个同一的意义,而具有多重的边界。与动物的躯体相对,它是人体;与死去的尸体相对,它是活体;与精神相对,它是肉体,如是等等。同时不能确定的是:身体是自然遗传基因所给予的,还是历史话语所建构的?这都给关于身体的谈论带来各种困难。

在谈论身体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被卷入问题之中了。“谈论身体”这一现象至少包括了两个要素:谈论和身体。谈论是思想和语言行为,

身体是所思考和所言说的。这就在哲学上形成了所谓的身心关系,亦即身体和思想的关系。身体和思想不是如二元论那样所设想的是分离的,前者是广延性的,后者是思维性的。但也不能简单地统一到物质或者精神那里去,如同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做的那样。思想和身体关系的复杂性表现为:对身体来说,思想不是身体自身,但思想是既内在又超越的。思想是内在于身体的。这是因为思维是人的大脑的机能。一块石头不思维,一棵树不思维,一个动物也不能在理性的意义上思维,惟有人思维。因此人是思维的动物和理性的动物。但思想也是超越于身体的。这是因为身体的界限并不是思想的界限。思想不仅思考身体及其相关物,而且思考身外之物,甚至思考天下万物。“谈论身体”的完整表达式应为:“人谈论身体”。这还可以更具体化为:“人谈论他的身体”。在这样一个表达式中,除了谈论和身体两个要素之外,还有一个第三者:人。但人是如何确立的?人在现实的语言关系中总是我、你、他。从语言学上说,作为人称代词的我、你和他只有在相互区分时才获得了自身的意义。因此我始终相关于与我之外的他者的关系。但在人谈论人的身体时,人回到了自身,同时人分裂成言说之人和身体之人。作为言说者,人在谈论人的身体,人和身体都在谈论中显示出来。但这种显示出来的人和身体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一种可能的关系是:人是身体。在这种论断中,人与身体是同一的。一方面,人被身体所规定。人不是身体之外的其它什么东西,如心灵、语言等,而是身体自身。不仅如此,而且心灵和语言也只是附属于身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在20世纪的现象学思潮中,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以其严谨的哲学体系,和对问题的相当深入的探讨,成为一代现象学大师。他对"身体"的现象学分析,对"现代艺术"的关注,使得他的理论延伸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至今仍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庞蒂的哲学是以"知觉"为其研究中心的。知觉研究意味着知觉构成了一切知识的基本层次,对知觉的研究必须先于所有其它层次的研究。知觉研究与语言研究紧密相关,当知觉运用于社会领域,即言语和语言的时候,凝视和言说就必得面对整个社会形式的关联结构。换言之,在交往以及交往的变态关联中进行考察,这种关联势必包含着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言语和语言"的文化现象。庞蒂对现代社会寄予希望,相信社会改造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感性或知觉的改造。这一看法使他相当重视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因为只有美学和艺术才可以重新煅打人的知觉,而使人以全新的方式去重新审视世界和自我。一主体身体与自我自由在《知觉现象学》的结尾部分,梅洛-庞蒂已经提出了关于"人的解放"和人在历史行动中"发展"等一系列的思想。这一思想到了他的中后期,尤其是他的《辩证法的历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他认为,人的解放和自由隐藏在人类意识的能力中,个人建立起来的意义领域是自由世界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自由与主体性密不可分。 "主体性"观念是与"时间性"紧密相联的。主体具有一种"出神性质",而时间的出神性质和禀有时间性的主体的出神性质具有内在同质性,因而主体不仅是在时间中,而且承受着时间并经历着时间。他被时间所渗透,他也是时间的意义过程本身。世界与主体构成相关的语境,主客体相互依赖,使人可以走出现代性困境。梅洛-庞蒂强调主体的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那种所谓世界中的"纯粹主体"和"观念主体"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作为"我思"的个体难以承担的。要建立关于现世社会和时间性中的主体,只有去阐明主体和身体,同时阐明主体之间的性质,因为,主体只有在主体之间才能具有自己的完满性和现实合法性。对"身体"的重视,梅洛-庞蒂尤其关注在现世中人体成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中介性质,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当中,人总是通过躯体,通过触摸或凝视,通过姿态,通过言说等多种方式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使人由客体成为主体,并由主体成为主体之间的"真正主体"。人可以获得自由,然而这个自由是有条件的,是主体与世界彼此作用互相规定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不仅是我们选择世界,世界也选择我们。自由是在这种独特的意义领域背景中突显出来的。人不可能获取完全的自由,人的行动不可能用宗教式的因果律来加以说明。同样,也不能将人看成是绝对自由的,人不可能有了自由就可以决定自己,决定世界的某种进程(萨特)。梅洛-庞蒂反对这两种看法,认为自由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自由,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和在一定的社会语境的的自由。自由有两个限制因素,一方面,它是从自我存在的形式开始的,而自我对这种形式却难以加以控制;另一方面,自我的选择实际上并不是自觉的选择,而是潜自觉的或实际已存在的选择。或许是,一切选择都是被选择。[!--empirenews.page--] 人类主体通过不断的辩证秩序过程在一个主体间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物质作为联系人和世界的纽带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同时把人引向了自由。也就是说,在梅洛-庞蒂看来,人既非是生而自由的,也不是具有绝对自由的,相反,人存在于一个既定的社会思想结构和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是一定经济活动实践的产物,遭受到意识形态和历史总体结构的制约。所以,科学、艺术、宗教、哲学观念都是这种经济方式的延伸,人只可能通过这种文化客体的传播和理解去获取自由和对自由的理解。对现象学而言,这些文化客体是通过主体与经验世界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人的自由只能从中产生出来。梅洛-庞蒂强调现实的主体间性,认为人类主体在一个通过它才存在的自然和历史的世界中发现了自我,它自己也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了。梅洛-庞蒂在《人道主义与恐怖》以及《符号》这两本书中,对自由和自由王国加以阐释。他的阐释已经脱离了纯粹现象学的观念阐释,而进入到民主制度、现实环境、意识形态和专政机构等社会政治的分析中。他认为,"一种名义上自由的政权,实际上可能是压制自由的政权。" 他通过人的自由已经看到了人的不自由,甚至是对人的威胁和暴力的状况。因此,

《读图,身体,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文化研究》第3辑 读图,身体,意识形态 ——周宪 本文致力于分析视觉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已存在或日渐形成的意识形态总是会对人类生活中的视觉文化产生作用,而这种作用既是隐蔽的又是深远的。作者从视觉文化的范畴中选择了“读图”和“身体”两种突出的现象来具体剖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当代的消费社会中,意识形态是如何作用的,其背后政治、文化、美学等各种因素是怎样通过具体的内容得以体现的。 作者认为,在纷繁的人类社会中,在情境迥异的文化中,看与看什么和看到什么均不是一个自然行为,而是有着复杂内容的社会行为。既然是看,那么一定借助于视觉,而看的内容则有文化的影子,两者的互动结果则是视觉文化所涉及的内容。在看的状态中,包含着复杂的意识形态内容,这些意识形态因素由于文化的遮蔽和常识的掩盖,一方面变得难以觉察了,另一方面又使得种种视觉行为似乎是自然而然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识形态呢?作者借助了阿尔图塞的定义,即认为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的系统,它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同时,它具有遮蔽性。比如说,任何社会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存在着由于社会分层所导致的不同群体、集团和阶层的差异,因此,意识形态总是属于特定社会群体及其价值观的。然而,在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中,这种局部的、特定的意识形态往往披上人类社会的普遍性的面纱,人为制造出来的反映了特定群体利益和价值的意识形态、常常以所有人共有的“自然而然的”方式存在,从而让所有人毫无防备地全然接受它们。可以将其概括为意识形态通常被感受为某种自然化和普遍化的过程。 读图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文字阅读的让位,即直观性和具体性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更受人们的欢迎和钟爱,从而带来了一种读图的快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代社会文化风气的变迁。作者认为,读图时代的到来必然出现的是图像的霸权,对传统文字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但事情总像是硬币的两面,有坏就有好。因为读图时代一方面顺应了新的文化氛围和阅读需求,另一方面也表明突破文字本的格局,也就突破了原有的读者群。例如,将一本原先颇为专业的书籍印成图册后可将此类阅读扩展到更多的一般大众中去,而不局限于专业人士。从美学角度来理解,图像化的结果一方面将文字的深义具体化和直观化,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图

弗里达卡罗作品的女性主义特质

弗里达·卡罗作品的女性主义特质 邝淑芳(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策划学号:201361021024) 【摘要】本文以20世纪最受欢迎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1907-1954)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其生平经历的病痛、精神折磨和社会环境作为切入点,运用图像学和社会学分析弗里达艺术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特质,以及其对20世纪中后期女性主义艺术运动发展的影响和铺垫。 【关键词】弗里达·卡罗,自画像,艺术特质,女性主义 导言 女性主义艺术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起步,1971年琳达·诺克林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使女性主义艺术备受关注,并跻身于艺术史范畴。谈及女性主义绘画,就不得不提到弗里达·卡罗,她拥有极强的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政治立场。继弗里达之后,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旗帜越举越高,更多女性开始关注自我,大量出版关于女性主义的书籍和创作相关的艺术作品,她们更是直接参考并运用了弗里达的符号,视她为现代女权主义的楷模。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弗里达的作品,从中探寻其女性主义特质,为初步进入西方女性主义话题的研究做铺垫。 (一)女性自身体验 在20世纪的拉美艺术中,妇女充当了比欧洲与北美妇女更重要的角色。各国的主要画家中都有活跃的杰出女画家。妇女在艺术中的主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拉美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这似乎是让人费解的问题。在拉美国家,传统的城建认为:男子的活动领域主要是政治和军事,而必须在公共限制自己的个人情感因素,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人类的弱点。因此,所有门类的艺术活动基本上属于女性的活动范围,她们可以表达个人情感。这一传统使妇女成为艺术领域的主要角色。男子从事艺术活动不是最佳的职业选择,即使当了艺术家,他们页回避个人情感的表现,而更倾向于表现政治或社会、历史题材。 这一点在弗里达和她丈夫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1886-1957)那里表现得特别经典,里维拉绘画得题材大多都是革命战争、宗教题材,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才允许个人因素出现在他的画中。而弗里达的绘画完全是只专心的,她画自己流血、哭泣、破碎,将痛苦植到艺术里,以加大的真诚和坦率,用幽默和幻想来调和。她的画总是那么特别,那么个性化,在视觉上有着一种艺术的紧张和力度,

00037《美学》考纲解读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鲍姆加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 个重要阶段。 3.近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学思潮有德国费希纳的“实验美学”、英国贝尔的 “有意味的形式”、美国杜威的“经验美学”、意大利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英国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德国里普斯的“移情说”、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论以及后来的分析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接受美学等等。 4.审美经验也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 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5.审美教育即美育,有狭义和广义两层意思。狭义的美育是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增 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广义的美育是指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丰满的人生成。 6.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劳动。 2)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和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3)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 进行的。 7.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美学最初是依附于哲学的,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却从来没有脱离过哲学。所有的美学理论都有它的哲学背景,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必然包含着哲学的品格。美学的多种研究方法之中,最核心的方法是哲学方法。其区别是,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类主观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美学则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 8.中国当代的美学理论毫无疑问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就是应当以 马克思的实践论和社会存在论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9.自由是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 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10.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 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 11.审美境界的主要特点: 1)它是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同时,这种情境的有 机统一表现在接收效果上又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 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在 这种无限的情思和自由的想象中生成的是包孕了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 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 2)人生境界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转换成审美境界。这个条件就是人生修养。人生境界 向审美境界转换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其生成机制在于精神上的修养公服或内在 实践。当然,这种修养工夫或内在实践因各家学说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就它们共同 构成中华审美文化的遗传基因这一点来说,却是完全一致的。 3)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之分。 12.审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 13.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由物质层次向精神层次的深度拓展,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

值得一读的好书———《时尚与身体美学》

齐志家博士的著作《时尚与身体美学研究》(图1)将时尚与身体的关系形成了专门化的课题,并从身体出发探讨了时尚的奥秘。这可以说把握了时尚的关键之所在。 时尚是对于英语Fashion一词的翻译。从汉语而言,时尚的语义就是一时之风尚。它特别指人们在某一时期的审美趣味、经验和理念等。虽然时尚包括的范围很广,但它最主要体现在服饰上,尤其是衣服上。因此,人们可以简单地说,时尚就是衣服或服装的时尚。 什么是衣服?虽然衣服有多种多样,但它万变不离其宗,亦即它始终穿在人身上。因此,衣服是人的身体的衣服。正是基于如此的原因,当人研究衣服的本性的时候,他就必须分析衣服和身体的关系。 在根本上说,衣服就是为了满足身体的基本欲望。因为人的身体的皮肤并非如动物一样为浓密的毛发所遮盖,因此它就需要衣服的保护。衣服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给人的身体提供一个非天生的保护层。这使人在严冬能够避寒,在酷暑能够防热。唯有如此,人们才能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而维系自身的生命。在保护身体的同时,衣服也起到了遮羞的作用。遮羞就是遮住身体的羞处。羞处是可羞之处,主要是人的性器官部位。它区分了性别,标明了男人和女人的差异。遮羞就是遮住性的诱惑,防止性的冲动。这样就能阻碍在公共场所里随意和混乱的男女性行为,保证生殖血统的纯洁。在保护身体和遮羞的同时,衣服当然还具有审美的意义。它美化了人的身体。一方面,衣服的材料、色彩和样式就具有审美的意味;另一方面,衣服通过显现和遮蔽身体的部位而让身体的审美特性展现出来。 既然衣服是保护、遮蔽和美化身体的,那么制作衣服的技术就是要充分实现这一目的。衣服不是自然而成的,而是制作而成的。制作衣服的技术包括了面料的生产、设计和缝制等过程。首先是面料的生产。人最早直接用树皮和兽皮作为简单的衣服。在此之后,人学会纺织桑麻棉毛等,并染以颜色。现代工业革命的转变之一就是将手工纺织变成机器纺织。在当代新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制作了许多新的化纤面料,同时也改进了过去的天然面料,使它 们富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值得一读的好书—— —《时尚与身体美学》 文/ 彭富春 图1:《时尚与身体美学》的封面 服饰与传播:新著推介 主持:张贤根95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哲学论文>> 美学>> 论文正文→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作者:王岳川发布时间:2003-4-30 -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在20世纪的现象学思潮中,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以其严谨的哲学体系,和对问题的相当深入的探讨,成为一代现象学大师。他对"身体"的现象学分析,对"现代艺术"的关注,使得他的理论延伸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至今仍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 庞蒂的哲学是以"知觉"为其研究中心的。知觉研究意味着知觉构成了一切知识的基本层次,对知觉的研究必须先于所有其它层次的研究。知觉研究与语言研究紧密相关,当知觉运用于社会领域,即言语和语言的时候,凝视和言说就必得面对整个社会形式的关联结构。换言之,在交往以及交往的变态关联中进行考察,这种关联势必包含着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言语和语言"的文化现象。 庞蒂对现代社会寄予希望,相信社会改造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感性或知觉的改造。这一看法使他相当重视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因为只有美学和艺术才可以重新煅打人的知觉,而使人以全新的方式去重新审视世界和自我。 一主体身体与自我自由 在《知觉现象学》的结尾部分,梅洛-庞蒂已经提出了关于"人的

解放"和人在历史行动中"发展"等一系列的思想。这一思想到了他的中后期,尤其是他的《辩证法的历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他认为,人的解放和自由隐藏在人类意识的能力中,个人建立起来的意义领域是自由世界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自由与主体性密不可分。 "主体性"观念是与"时间性"紧密相联的。主体具有一种"出神性质",而时间的出神性质和禀有时间性的主体的出神性质具有内在同质性,因而主体不仅是在时间中,而且承受着时间并经历着时间。他被时间所渗透,他也是时间的意义过程本身。世界与主体构成相关的语境,主客体相互依赖,使人可以走出现代性困境。梅洛-庞蒂强调主体的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那种所谓世界中的"纯粹主体"和"观念主体"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作为"我思"的个体难以承担的。要建立关于现世社会和时间性中的主体,只有去阐明主体和身体,同时阐明主体之间的性质,因为,主体只有在主体之间才能具有自己的完满性和现实合法性。 对"身体"的重视,梅洛-庞蒂尤其关注在现世中人体成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中介性质,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当中,人总是通过躯体,通过触摸或凝视,通过姿态,通过言说等多种方式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使人由客体成为主体,并由主体成为主体之间的"真正主体"。人可以获得自由,然而这个自由是有条件的,是主体与世界彼此作用互相规定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不仅是我们选择世界,世界也选择我们。自由是在这种独特的意义领域背景中突显出来的。人不可能获取完全的自由,人的行动不可能用宗教式的因果律来加以说明。同样,

美学期末重点整理

1.审美关系特点 (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这是突出强调了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性特征。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这一自由有两层意思:一是外在的自由,是从外在事物实际的功利关系束缚中超越、解放出来;二是内在的自由。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2.审美现象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的 3.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⑴古老:对美的探讨与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我国西周时代的郑国史官史伯和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们两人不谋而合地认识到美的第一法则----和谐。 ⑵年轻:直到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之父)正式出版了他的《美学》著作第一卷,而且第一次使用了“Asthetik”即“美学”这个术语,美学才作为一门单独的科学而诞生。 4.美学的历史 (1)西方美学(三个阶段) ①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时间:古希腊时期到16世纪 研究问题:研究美的本质特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将之视为一切审美现象的根源。 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奴斯、普罗丁、奥古斯汀等。 ②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时间:文艺复兴到19世纪 研究问题:研究人对美的认识能力.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称为认识论美学。 包括:英国经验主美学.代表人物有博克等;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儿、鲍姆嘉登等;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③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研究问题:研究语言对于美的表达能力.语言论美学思考的焦点是语言或形式。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存在主义等美学流派。 (2)中国美学(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关系的根源、实质和含义。) ①古典美学:1,先秦诸子美学:儒家:孔孟,蒙城(“仁”、文质彬彬【文:形式,质:内容,指 和谐统一】);道家:老庄,涡阳(“自然”,“生命”);2,魏晋。 ②现当代美学 a、两次美学大讨论 -1956年,学界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出了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这次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美的本质,围绕美的本质而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称学派。 -70年代末至80年代,美学热,展开了第二次美学大讨论。这次讨论的主题仍然是美的本质,但范围已经扩展到美学的各个方面。四个学派分别对自己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深化拓展。 b、四大学派 -主观论美学(吕荧、高尔泰)美是自由象征,美是主观的,美感是美 -客观论美学(蔡仪)美学建立在反映论的原则上,美在客观,美是典型 -主客观论美学(朱光潜)美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的结合

影视剧中身体美学的“冷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17567046.html, 影视剧中身体美学的“冷思考” 作者:顾志庆 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22期 [摘要] 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正式提出身体美学的概念,运用身体美学的理论可以解读生活中很多美学现象,电影美学就是其中之一,麦茨认为电影是跟人的欲望打交道,电影是可以用身体来表述的,于是电影就成了身体美学最闪亮的舞台。消费时代的来临,身体消费成为主流经济,身体的过度消费反映在影视作品当中就是身体美学的异化。 [关键词] 身体美学身体意识身体美学异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25 一、身体美学的概念 美学是从哲学的思考中孕育出来的,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学界长期以来一直以“重思想,轻身体”作为主流,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代表,强调理性才是人的本性,身体一直是思想的附庸,他们认为人的思想和灵魂才是永生的,身体只是转瞬即逝的,灵魂跟身体永远是分开的,是比身体高尚的。直到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才将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正式提出来,尼采的主要观点是:“将身体作为审美的主体,首先需要将人作为身体,所谓的哲学——美学都必须以身体为主体,这是身体美学的第一原理。”[1]但是他的这些思想的提出并没有在西方美学领域产生太大的影响,一直到梅洛.庞蒂,他提出“身体是我再世的方式,身体是感知者的被感知者。”自此身体才进入审美范畴,身体审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研究区域,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理查德.舒 斯特曼才正式将身体美学的概念提出来,在他的《实用主义美学——生活之美,艺术之思》一书中第十章提议将身体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提出来,并且对身体美学作了系统而详细的阐释,舒斯特曼将身体美学定义为:“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 二、身体美学在影视剧中的表现 “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讲到,电影是同人的‘力比多’打交道的,也就是说电影是同人的欲望打交道,电影的表述本来就可以视作身体的表述。”电影里面的剧情发展依赖于身体的动作和行动,身体不仅只是在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展示性格特征,身体的行动本身就是在代替情节内容呈现视听语言丰富的内涵,所以身体美学在影视作品里面的运用和体现是及其普遍的。本文主要集中二个方面来探讨影视作品里面的身体美学,第一个方面分析当前消费主义环境下,身体美学在影视剧里面的异化现象,第二个方面,主要是探讨舒斯特曼实践身体美学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言 从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随着“男性主义”的逐渐衰落,在西方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女性主义。在美国和欧洲率先兴起后,女性主义艺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现象,它以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势如破竹的势头迅速崛起。她们首先否定了战后的女性就要回到家中的观点,因为她们在二战中已经获得了工作的机会。继而是争取选举权,这是摆脱边缘状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的必要之举。 一、女性的身体政治性 (一)性别地位所决定的身体语言 无论是浏览中世纪的绘画和雕塑还是欣赏当代的波普艺术,不难发现在关于人体艺术的作品中,女人体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男人体。这是因为女性的身体蕴含更大的能量或表现力吗?上世纪20 年代初,德国的法尔亨博士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男女特征比较论》这样一种理论。他认为:“人类发展是男性优势与女性

优势之间的无数次交替。由一性优势发展到两性平权,再由两性平权转化为一性优势——由无数次轮回构成了人类历史。而这种性别优势也直接影响了人体艺术的发展。当一性占优势时,另一性往往成为人体艺术的表现中心。”如产生在古埃及女子专政时代的纸莎草纸画,画中的女子皆着衣而男子却赤裸身体。而到了父权时期情况则翻转过来。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中女子皆是赤裸而男子却是穿戴整齐,罗丹的代表作《青铜时代》首次展出时,作品中毫无遮掩的男裸体遭到当时社会舆论的毁谤非议。希腊的神话中有很多血淋淋的抢夺少女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多少少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致力于绘画这种题材的作品,画面中多是体格强壮彪悍的男人掠夺柔弱面带恐惧的少女,从而画面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见这些都是性别胜利的一种体现,无形中包含着鲜明的自我肯定意识。 (二)女性们反对“被观看” 当今时代男性无疑是中流砥柱,因此,男性艺术家关于人体艺术的性别选择再次指向了女性,其中不乏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是以情色、女性为创作语言,尽管我们不能盲目的以摄影师的性别来判断其作品的倾向,但作为社会中的强势性别,一些男性摄影家的确

中西古典美学思想的差异

中西方古典美学思想的差异 R·威尔金森在《东方和西方:“深刻”之概念》一文中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比较了东西方思想体系中的美学观念,结果我所发现的大多是体系中的差异……但是当我比较东、西方思想体系中蕴涵‘美学深度’概念的各个观念时,我所发现的却只是体系中的共同点。因而似乎存在着某种真正跨文化的经验。”这种所谓的“美学深度”,就是对于“深刻”的追求,对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味外之味”的偏爱。所以,他坚信“存在着某种跨越文化界限的东西,某种仅仅属于全人类的东西,某种——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东西。”我们从事美学研究,不就是为了寻找这种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东西么?不然,美学何以为“学”? 王国维在上一个世纪之交说:“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钱钟书在《谈艺录·序》中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这些说法,并非出言愚远,而是用心良苦。 20世纪的中西文化比较,大多是在中西对立中作出的。所谓中西对立,就是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所说的“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近来又受发源于西方并迅速席卷中国古典美学全球的“后”学的推波助澜。我们知道,“后”学以解构“西方中心主义”为理论鹄的,很多学者也自觉跟进,以为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之所以在20世纪陷入困顿,是因为西方中心主义的压迫。我们撇开这种观点的火药味不论,只分析其理论偏颇。 审美的观念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哲学家有自己一套系统的审美价值,平民百姓同样也有着自认为实在的审美习惯,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这些都表明审美的品位与态度是有差异的,各阶层不同、国与国不同、古与今不同,同样中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异同。再此重点思考两者的差异,以一种客观而平静的心态去审视与思考中西方古典美学思想的差异。 中国美学的存在永远不是现成的,西方美学也不是。不然,今人做什么?美学“永远存在于解读与诠释之中。换言之,存在于建构之中” 美学思想审视,自己感觉不能仅仅局限于“美学”这个概念上,而应从中西方的古典文化中去升华出美学思想,这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显得更为必要,因为中国古典美学并不像西方古典美学一样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美学理论体系,但这决不表明中国的古典美学就不存在,相反其将美学的思想融汇于中国古典文化中去了,不是外在的概念化和形而上学而是一种“内化”,将中国古典美学凝于各种神话故事;凝于民间的通俗文化;凝于各种经书史论中。 可以从人类文明起源的神话来探讨中西方古典美学思想的差异,中国神话往往被塑造成气氛庄严、凝重、远离人间烟火的形象,多种“神的系统”交错在一起,异名同格或同名异格的现象大量存在,也就是神话中神的性格在不同的地方被描述得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并且整个神话系统缺乏完整的“神的谱系”诸神各自独立互不相关。与此对应的是西方古典文化中的神话,特别是欧美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文化中的神话,则显得更为形象和人性化,具有一定的“神的谱系”,神的性格在不同的地方差异不大,这也显示出希腊的文化精髓是神人同形同性。

生活美学

城市美学 一、城市的由来 概念: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内为之阔?±。?°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有质的规范性。 1、城市的概念 经济学概念: 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a?a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a?a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城市的概念 社会学定义:……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型式。人口相对比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城市要求有一种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合理的法律。 城市的概念 地理学定义: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2、城市的形成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 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二、城市的意义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城市是市民生活和体验的重要源泉,是人们的向往之地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聚集之所 三、城市的负面评价 城市是罪恶的温床,豪宅与贫民窟并存 城市的理想价值丧失,历史厚重感和文化魅力被祛除 城市建设建立在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之上 四、城市与自然不和谐关系的体现: 城市自身缺乏个性美城市环境与自然的冲突城市缺乏家园的氛围感城市环境与历史的错位 城市缺乏个性之美 一、什么是城市的个性之美: 个性,是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而呈现的最为鲜明、最为强烈的城市特色,它由城市环境与自然、城市环境与历史以及城市的市民家园感三个维度构成。但城市个性决非后三者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自然、历史、市民家园之间和谐的基础之上,整合城市的特色,突显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所应呈现出来的最为鲜明、最为强烈的印象。 二、城市缺乏个性美的原因: 对“现代体系”的盲目崇拜 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的复制和雷同个性定位的盲从和错 三、城市个性的构成 发挥城市的特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商业功能、工业功能、旅游功能等等。 突出城市拥有的特定的自然风貌 凸显城市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积淀 城市环境与自然 一、城市环境与自然冲突的表现 城市的扩张中,自然与城市接壤的界域在缩小,城市之中自然的区域不断被蚕食

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一)

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一) 引言:何为身体美学? 二十世纪是身体美学迅速扩张的世纪,人体借助大众传媒的崛起之势跃升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各种有关人体美的文本(文字、影像、音乐、图画)大量涌现。然而,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相应话语都仅仅把身体当作审美客体,这至少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身体美学作为一个词组有以下可能意义:(1)以身体为审美主体的美学;(2)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3)以身体为审美主体且同时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将身体当作众多审美客体之一并非新鲜的主张,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存在,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美学革命。在身体成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之际,有个问题也变得无法回避:究竟是谁在进行审美?是精神,还是身体?如果是精神,那么,独立的精神存在吗?精神何以会将身体当作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当代的自然—人文研究越来越不支持精神独立存在的设想,所谓精神越来越被认作身体的功能/活动;倘若精神不过是身体的功能/活动,那么,审美的主体就只能是身体。本文所说的身体美学首要地指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不是美学的一个学科,而是所有回到了其根基的美学本身。它的诞生意味着美学在漫长的迷途之后终于回归了身体之根。 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迟至十九世纪下半叶才由德国哲学家尼采冲创出来,并且在二十世纪仍未在西方美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呈现这个复杂的逻辑因缘有助于我们建构真正的身体美学。一、精神美学的困境与身体美学诞生的逻辑必然性任何审美活动都涉及一个基本问题:谁在审美?西方哲学家中最早对此进行深入思考者是巴门尼德,其名言“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1)的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既然只有思才与存在同一,那么,审美的主体只能是思即精神。虽然巴门尼德对美学问题谈论甚少,但他的上述言说却推动着古希腊主流美走向了以精神为审美主体的道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美学的代表性人物都继承和发展了巴门尼德原则,因此,古希腊主流美学乃是以精神为言说主体的精神美学。 苏格拉底认为在神为人所创造的各个部分中,灵魂是最重要的。只有灵魂才能认识神,判定万物是否符合神的意志,所以,灵魂是审美的主体,审美最重要的对象则是灵魂即人的自我和神。(2)柏拉图同样把人的本质领受为灵魂,以灵魂为审美的主体和最主要的审美对象。灵魂在肉体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它与肉体的结合是偶然的,并且在与肉体的短暂结合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 灵魂在肉体中的时候是生命之源,提供了呼吸和再生的力量,如果这种力量失败了,如果这种力量失败了,那么,肉体就会衰亡……。(3)如果灵魂是完善的,羽翼丰满,它就高天飞行,主宰全世界;但若有灵魂失去了羽翼,它就向下落,直到碰上坚硬的东西,由于灵魂具有动力,这个被灵魂附着的肉体看上去就像能自动似的。这种灵魂和肉体的结合就叫做“生灵”,它可以进一步称作“可朽的”。(4) 肉体是被灵魂赋予生命的,因此,它不仅不是审美的主体,而且作为审美客体也在美的阶梯中处于最低的位置,其意义在于显现灵魂的美乃至理念的美。人的美在于灵魂,在于心灵,“把心灵称作美是对的,因为我们承认并说心灵所做的工作是美的”。(5)亚里士多德虽然把个体事物当作第一本体,但却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形式,最高级的形式是无质料的,是纯粹的思想,因此,他实际上仍把审美的主体领受为精神。落实到身心关系上,精神不是身体的功能,而是先于身体并且构成身体本质的实体: 动物的灵魂(即有生命东西的实体),就是理性实体,是形式,是特定身体的所以是的是。所以灵魂的部分,或者全部,或者部分,对整个生物是先在的,每一个别也都是如此。身体和身体的部分后于这种实体,只有组合物才能分解为这些作为质料的部分,实体却不能。(6)既然如此,那么,何者是审美的真正主体与真正对象,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已经无须多说了。

仪态美学(上)

仪态美学(上) 仪态美学就是在与人接触的最初7秒钟的亮相,而亮相是一定要站着的,是要拿出最有自信的,最有把握的姿势给别人看。 身体美学 (一)三阶段身体美感的养成 当人站立的时候,如果旁边有一个身高计,那么这人很可能人就会去量身高,或者有一个人要跟这人比高,这时候他就会想办法让身体尽量地伸直。 1.基本站姿的益处 基本站姿在仪态美学中是很重要的。正确的站姿有以下两方面的好处: 会让一个人很好看 例如,很多女性都会去参加塑身活动,而正确的站姿本身就可以让女性更美丽,可以保持身材,而运用正确的基本站姿时,一定要站挺,要有往上的想法,收腹抬头,要感觉往上升,腿要用点力气,脚是松软的,然后保持这样的姿势。 会带给人健康 优良的站姿可以保证人的脊椎没毛病,平常很多人的姿势都不对,所以脊椎方面的疾病也就异常的多,最典型的是颈椎病。测试颈椎的位置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即看一个人的侧面时,耳朵是否和肩膀在一条线上,如果在一条线上,则颈椎的位置和角度就是对的。但是大部分人,头都摆在前面,所以这时候颈椎是佝偻着的。 2.测试正确站姿的部位 肩膀 根据统计数据,80%的人肩膀是歪的,这可以通过照镜子来检查。要让两边的肩膀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否则将导致脊椎侧弯。如果发现自己的肩膀是歪的,就需要调整,在调整的过程当中,可能别人看着是正的,但自己觉得是歪的,这是因为已经习惯了长期的歪斜,反而对于正确的不习惯了,这就必须常照镜子,去找到肩膀的平衡状态,保持肩膀的两边对称。 胸部 女士一般非常重视胸部,男士也比较重视,如果不挺胸,看起来就没有精神。但是很多人对于该把胸挺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没有把握,挺胸也不能挺得过头,挺过头会给人有点“傲”的感觉。 正确挺胸的方法很简单,要让自己的手很自然下垂,垂到中指贴着裤子或裙子侧面的中缝,这样就差不多刚刚好,做这样动作的时候,胸部就打开来了。而在平时很多人的胸部没有打开,他的手在垂下的时候是放在腿的前面。例如,女士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叫3秒丰胸法,如果要挺胸就有胸,不挺就没有胸。 臀部 下半身的姿势也很重要,人的动作力量的发源是在腿上,所以要努力地把腿并拢、打直,膝盖在打直的时候,因为膝盖是往前弯的,所以力是往后的;将膝盖往后用力,与此同时,臀部要往前推,这两个力量刚好相反,这样推挤起来的时候,可以拍拍腿,应该是感觉很结实的,这个时候甚至小腹也是自然收起来的。 所以,在正确的站姿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位要检查,即可以拍拍臀部,应该有一种用力的感觉,如果臀部是无力的,则说明身体的站姿还需要继续调整。当站得很挺的时候,脊椎的位置是正确的,同时也是缩臀的状态,这时候无形中也完成了提肛动作,这是一个人的身体的气运行最顺畅的一个状态,这样的整个姿势是非常健康的一个姿势。常常这样站,身体会越来越好。 在正确的站立姿势下,站一会就一定会累,这是因为平常很少这样站,所以会觉得酸痛。但一定要坚持,适当的时候可以辅助一些正确姿势的活动,通过长期坚持正确的站立姿势,再站成标准姿势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累,更重要的是正确的姿势会让肌肉更结实,让身材更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为“身体美学”正名——评舒斯特曼的《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

---------------------------------------------------------------最新资料推荐------------------------------------------------------ 为“身体美学”正名——评舒斯特曼的《身体意识与 身体美学》 为身体美学正名评舒斯特曼的《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为身体美学正名评舒斯特曼的《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近年来,身体美學研究在国内美學界风生水起,这其中最大的功绩莫过于首创这一學科的美国知名學者理查德舒斯特曼教授的大力引领。 XX 年 7 月,舒斯特曼教授又推出了在此研究领域的汉译著作《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學》(程相占译,商论文联盟务印书馆,XX 年版)一书,作者自言这是其积数十年之功的精心之作。 细读全书,确如作者所言,是身体美學研究领桂域难得的一部佳作。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象不仅为我们澄清了身体美學研究中的诸多菇误解,鲜明地指出身体美學研究的核心要逄旨身体意识,更引人入胜的是,作者胖还立足于这一观点,展开了和现代西方一蝎些哲學大家如福柯、梅洛一庞蒂、维特根绽斯坦、波伏娃、杜威、詹姆斯等的思想交临锋,通过对这些思想家身体思想的个案性矜研究,清理和解释了 20 世纪哲學对身体И意识的普遍忽视。 这种自出机杼又勘比他荟人的研究思路,不但彰显了其在此研究领域深厚的學术涵养,而且为我们图绘了其阳身体美學研究独特的思想谱系。 就像人螋们对美學研究存在诸多妖魔化理解一样,身体美 1 / 8

學也难逃此劫。 在过去,受宗将教观念和认识论思想的影响,往往把身体谯视为心灵的牢笼、丧志的玩物、罪恶的渊盖薮、堕落的祸首、通达真理的障碍。 在当谧代,人们又把身体要么理解为帅哥、靓妹家的自我妆饰的美体之學,要么理解为强筋握健骨、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 前者体现为栋,在大众媒体诱导下,在坊间颇为火热的搪美容化妆、整容变性、塑身减肥等呵护身窳体的行为;后者体现在,受媒体广告的撺孟掇,受众服用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或到健茁身场馆把自己型塑成阳刚威猛或窈窕多姿匀的俊男美女。 但舒斯特曼认为,这都是身埸体美學的表面工程,并不代表身体美學的④ 真正精神,其真正精神在于,要使我们感知外界门户的身体变得敏锐起来。 那么如靛何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敏锐起来呢?舒斯特曝曼提出了身体意识这一重要的美學思想。 谓身体怎么会有意识呢?生理學、物理學的诸多知识不就告诉我们身体除了肉体之酰外空空如也吗?到医院就医,医生不正是变根据身体的诸多生理指数来诊疗我们的身酶心疾患吗?如果你的指数是正常的,医生籀就会怀疑你的精神有毛病。 事实不正是这劣样吗?但舒斯特曼告诉我们正是我们饱受逵这些陈腐观念的影响,才使得身体麻烦屡锶屡发生。 其实,意识是身体的意识,身体秸也是意识的身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