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研究提高学生搜集和筛选信息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在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五花八门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体源源不断传播向世界各地,那么,在学习中小学手应该如何进行搜集和处理,是现在小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可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能力正越来越成为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我们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作为素质教育,更应该将此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用在教育教学中,也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其实学生学习过程就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也可以认为学生学习过程可以是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答案。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一般方法有:直接观察法、实验法、书报查阅法、电脑网络电子读物等多媒体查阅法、询问法(调查法)及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综合法。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有:分类整理法、实验验证法、相互交流法、探讨分析法。

在这些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收集信息:

(1)直接观察法:通过观察教师利用相应材料演示,让学生了解、认识。

(2)书报查阅法:学生可以到学校图书室、文化馆、少儿图书馆或新华书店去查阅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如《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知识。

(3)多媒体查阅法:可使用电视、录像、影碟、电子读物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多媒体查阅法。

(4)网络查询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学生家中有了电脑,小学生对电脑查阅资料也比较熟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到INTERNET网上去查阅有关电路的信息资料。

二、在语文听说教学(口语交际)中培养小学生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之中,孩子们在日常的行为交流中就是一种信息。那么如何使这些信息得到交流呢?并能使孩子从中有所收获呢?在我所带的班级每天午间,开设了“天天说”时间段。每天中午都有孩子轮流到讲台前讲故事,或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这样做个交流。学生从座位上走到全班同学面前脱稿式的几分钟,学生要事先做好准备。而其他的学生只要听就行了。不做任何发言,课间时再就同学们

讲的故事,或是新闻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也很多,小组讨论,或是有不清楚的与发言人进行讨论。发言的环境也相对比较轻松,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收到不错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听别人讲话,更加主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指导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并结合自己的思路进行知识的整合。例如,我在教学《跳水》这篇课的时候,提出来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知道了,开玩笑不能开过头。”有的说“要学船长的机智勇敢,遇事沉着冷静。”有的说:“不要像小男孩子那个鲁莽。”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同时要学生认真听别人的回答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整合,进行有意的补充。接下来的同学回答的就比较全面:“从课文我们知道了遇到危险要沉着冷静,不要慌张,要学船长发挥机智使孩子化险为夷。也告诉我们开玩笑不要开过头。”教师对学生提出收集学生发言的信息要求,而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当然这样的做法是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

三、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几点措施。

1、调动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兴趣,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才能引导学生自主获取处理信息,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

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常采用的方法有:演示激趣法、竞争激励法。

由于小学生年龄跨度大,兴趣爱好和心理变化差异较大,我们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时应分段要求,一、二年级主要通过看、闻、听、说、玩等直接观察和简单分类处理的方法来培养孩子们收集处理信息的兴趣;三、四年级的学生就要涉及到书报查阅、调查询问、实验操作、网上查找以及较为系统的分类归纳、分析总结等方法来收集处理信息;五、六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主动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与小组成员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并写出简单的调查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制作出简单的小创造小发明等。搜集完信息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保存下来,方便日后提取使用。尤其在英特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更加要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学生面对浩瀚如烟、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教育学生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孩子们的视野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作为引导者,必须带领他们更深入、更全面的去发掘、整理。我们可以从阅读的书籍上,浏览的网络上,经历的阅历中,观察的生活中,与学生一起共享搜集的信息。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是知识的源泉。特别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不去关注生活,不去关注身边的事,那么就会成为书呆子。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

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的事,如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看报纸的习惯。让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作为当代的语文教师应当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在教学中,从根本上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学生学会学习;把信息研究方法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为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出一份微薄之力。

小学生收集处理数据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收集处理数据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也是学生终生能力的重要部分。在现代社会中,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已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形成习惯更是今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正确决策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小学生收集、处理数据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收集意识 现在的教材把“统计”列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突破性的变化,是使小学生的思想和观念由“确定性数学”进入到“随机性数学”的一个重要台阶。在以往教学例题或习题中,学生缺少采集数据的过程,因而也就没有收集意识。而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没有采集而拥有大量数据,所以培养学生收集意识非常重要。培养学生收集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例如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1.1 师:先随老师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商城介绍) 1.2 提问:①刚才这段录像介绍的是什么地方?②通过介绍,你觉得商城怎么样?(很热闹、很繁华……)③在介绍中通过什么来说明商城的热闹与繁荣?(大量的数据) 1.3 师述:有说服力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但是这些数据不会从天而降,要靠我们自己收集和整理。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较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数据的重要性,和收集数据的重要性。 教师也可以设计为联欢会做准备这一情境,让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买什么水果。一些学生发言后大家发现,如果按照每个人的意愿买水果,需要买的水果品种太多,准备工作太过繁琐。这时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能不能想个好办法,尽量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学生经过讨论提出“可以买喜欢人数最多的水果。”、“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哪种水果喜欢的人数最多呢了”学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如“举手表决”、“同学们分堆站到自己喜欢的水果后面”等等,这样,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隐约感觉到了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坚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出现的矛盾,使学生对统计重要性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2 掌握正确收集方法 学生有收集意识后,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收集方法。学生在刚接触统计时,收集的方法会很随意,目的性和方法性都很低。例如这样一个教学片断:统计通过十字路口的机动车辆。 教师活用教材,选择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题材,用录像播出,化静为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让学生收集相关数据,但教师先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尝试。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什么是“机动车”没有搞清;通过这一路口的车子太多,来不及看;车子不是一种一种开过来的,怎么数?……学生的收集结果可想而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首先对机动车进行分类,然后分类数或用“正”字法收集。告诉学生同时要发挥合作的优势,分工合作。这样学生掌握正确而有效的收集方法,对数据的收集才会准确有效。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文档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的根本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培养历史思维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把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具体化为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 学会历史地看问题的思维品质 学会历史地看问题,主要是养成两种思维的习惯: 第一,善于把事件和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维习惯。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对事件或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时,一定不要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而要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否比他们的前人提供了新的,有进步意义的东西;评价以往历史事件,看它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这是评阶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是非的重要标准,也是良好的历史思维品质。 第二,善于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习惯。历史是作为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过程而展开的。就社会的发展而言,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圭寸建社会三个阶段,后一种社会总比前一种社会进步,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如衣、食、住、行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养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维习惯。 (2) 注意收集事实材料,养成用材料说话,依据材料澄清问题,说明问题的思维品质。 (3) 用比较、类推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1、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见到森林,但那是杂乱无章的森林,一走进去就迷失方向,不知东南西北。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大系统,把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作为子系统,应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严密性系统性的培养。例如对凡尔赛一华盛顿这个概念的学习,就应从它形成的背景、途径、影响,体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以及它是如何瓦解的,它的瓦解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与维也纳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又有何异同点,它对我国历史又有何影响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样才完整,思维才严密。又如通过对20世纪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明了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呈现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深刻性。这一时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旧的界限仍然存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浅谈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浅谈 【关键词】历史思维历史思维能力能力培养 一、什么是历史思维,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结合,以时间为主线,以空间为主轴,通过史料逐步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殊思维。 历史思维能力是主体运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和从长期的历史学习中形成的特有的透视眼光与方法去观察、分析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事物,解决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问题的能力。 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取决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思维品格的内化。历史知识的掌握另加详述。历史思维的内质特征是历史思维品格,主要有:唯实、信据、求全、尊史。 第一,唯实——实事求是,不虚美,不隐恶。唯实是历史思维根本的内质特征,也是历史学科最根本的规范要求。在人文学科中,史学最重真实。如果抽掉真实性,那就不是历史。诸如哲学重在逻辑,文学重在想象,艺术重在美感。正因为如此,历史学家为了维护历史的真实而万死不辞。如中国古代司马迁承受酷刑痛苦,仍然秉笔直书。历史学家吴晗刚直不阿与姚文元见风使舵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信据——言之有物,不假设、不篡改。历史思维的特征之二是信据,而且是唯据是信。历史学科的上述真实性建立在言之有据的原则之上。历史是最讲依据的学科之一,每一个观点,每一个结论都有充足的依据佐证支持,决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猜测臆造。所依的根据必须真实可靠。历史教学必须言之有物,教学中必须做到论从史出,而不是以论定史。教育学生为人处世不可信口雌黄,说话办事要有根有据。 第三,求全——全面详实,不偏颇、不遗漏。全面是历史思维的又一特征。

方法指导课——学会搜集资料

《方法指导——学会搜集资料》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了解常用的搜集资料的几种方式。 2、利用采访视频,交给学生采访的方法。 活动重点、难点: 1、掌握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 2、掌握采访技巧。 活动准备: 一段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你幸福吗》采访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上节课,我们围绕《美丽古天中,魅力驻马店》分解出本次实践活动的三个小主题:民间故事、古今风云人物和名胜古迹。每个小组也根据各自选择的主题制定了活动方案。下一步,我们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资料呢?请同学们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说:上网搜寻、咨询家长和老人、采访专业人士等)老师:同学们,在这诸多的途径中,你们觉得哪一种最具有挑战性?(大部分同学会认为是“采访”) 二、讨论交流,明确方法 1、出示案例,示范引导: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你幸福吗》采访实录视频)

师:谁来诊断?先说说优点…… (问题诊断:1、第“1”“2”问题太大,让受访者一下子被吓到,导致无从答起。2、第“2”“3”两个问题的顺序不当,应该调整顺序。 解决办法:1、问题“1”可以改为:您知道和驻马店有关的神话传说吗?2、问题“2”可以改为:您说的这个神话传说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呢?留下来的有什么文化遗迹吗?3、调整问题“2”和问题“3”的顺序。) 老师总结:问题设计要紧扣目的;问题要简练;问题设计要层层深入。 师:要想采访达到目的,你觉得哪一项的设计要精心考虑? 生:…… (明确:设计问题是最关键的环节,可以说问题设计好了,采访就成功了一半。) 2、生自主设计“采访提纲”: 师:现在就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学习的“采访提纲”的设计方法,结合自己组的活动主题设计一份“采访提纲”吧! (发放表格,分小组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3、讨论交流“采访提纲”: 4、学习采访技巧: 师:好了,各组“采访提纲”都设计好了,说明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但是做起来还是要慎重。在采访中,你认为还要注意什么呢?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摘记等能力。学生养成和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与整理的习惯和技能非常重要,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具有深远的意义。 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优化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促进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获取信息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利用媒体和网络获取信息,在通过人际交往获取信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信息。在识别信息方面,要能够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具有甄别信息优劣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储存和整理信息方面,可以提高对信息的归纳、分类、摘记能力。把收集到的信息创造性的整理表达出去,可以培养创新能力。 一、现状分析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已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已经像读、写、算一样,成为一种终身有用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收集、整理信息能力还很薄弱。不会鉴别,收集不到有用信息。 二、解决方案

1、明确目标:学生在收集时,要明确任务、目标,老师要给予指导,不能让收集游离于表面的累积,而是一定的思维加工。教师在实验前引导他们从“观察什么”,“测量什么”,“怎样观察”,“怎样测量”,“怎样记录”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在任务驱动下快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分工合作:采取给学生分组、分任务的去收集和整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降低难度,也减轻学生查找相关信息的负担,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多种途径获得 在科学课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三个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一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获得资料,在科学教学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有效途径,那就是实验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可以获取事实,寻找事物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二是直接读资料,包括课本中的以及图书报刊;三是媒体中获得资料。 4、整理并养成习惯 获取信息之后,还需要把各种信息有效及时的加工处理,将有效的信息进行整合,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后加以利用。 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首先分别推测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写出推测理由,学生的原始认知已经被调动出来。而此时,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认识 我们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也是历史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是,对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尚无统一的看法。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论述,历史思维能力应该包括如下层次和内容: 第一层: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 (1)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这涉及到阅读、概括和比较能力。 (2)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能力。这涉及到理解、记忆能力,知识的输入。 (3)对历史基本知识的再现能力。这涉及到想象、表述能力,知识的输出。 第二层:对历史材料的处理 (4)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这涉及到理解和概括能力。 (5)对历史材料、历史原理、结论或观点的判断能力。 第三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6)对历史观点、现象、原理、历史规律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这涉及到分析、说明的能力。 (7)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这涉及到评价能力。 (8)运用历史和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这涉及到解决问题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措施的探索 历史思维能力既然是学生历史学习中重要的和核心的能力,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将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做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来完成。 (一)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学生的思维类型有多种,一般可以分为缜密型、敏捷型、深沉型、变通型等。但是人的思维品质类型往往具有兼通性和过渡性,不是专一固定的。历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向兼通优质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有要分析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循序渐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在一节课上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要有规划,将思维能力训练写入日常教学计划中,本着循序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如何指导学生实行综合实践活动 一、引导展开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如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访问、实验、分析、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这样既能够避免活动的枯燥单调,也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充分锻炼与发展多种水平。二、实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参观、实验、信息收集与整理、统计、分析等学习活动,就涉及到一些实践的方法与技能的问题。所以在活动展开阶段,教师要结合实例对学生实行一定的方法与技术的培训,如:如何掌握利用工具书(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如何使用视听媒体?如何实行访谈?一个完整的调查步骤应该怎样设计?一个规范的调查报告基本格式是怎样的?如何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以协助学生做好在不确定环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教师有所指导,就会大大提升实践活动的效率与规范性,提升学生在活动中的实践水平。因为有了一次这样的经历,以后参加类似的活动,学生就会做得更好。在方法指导上,要准确处理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着重在重点、难点的指导。 三、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实行研究性学习,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学生因为受年龄、知识经验、物质条件等限制,在这方面可能会遇到些困难(在综合实践活动展开的起步阶段尤为明显),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如提供一些图书的分类情况,或向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网址、书目,划定查找范围,这样能够节约时间,提升活动效率。 四、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条件、因素比较复杂,所以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协调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相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为学生展开实践性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课程资源。 五、指导小组合作,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 首先,在展开小组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实行明确分工,鼓励各成员积极承担责任。大家任务明确,各行其责,能够防止互相推诿,彼此依赖的问题出现。 其次,要弓[导学生相互支持、配合。在一个小组内,学生学习水平有强弱,家庭背景、学习条件也有所不同。在完成任务时,则特别需要培养学生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的精神。大家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彼此鼓励,共同完成任务。 要引导小组内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要给每个成员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发表观点的时间与机会,以防止组长独裁、好学生“一言堂”、困难学生成听众的现象。 六、指导使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可能的手段,如写日记、录音、绘画、摄影等,即时记载活动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实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教会学生收集资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会学生搜集资料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借鉴前人、他人的间接经验或已有成果,而搜集、整理、运用资料则是吸取他人经验最好的途径。这种能力从小就要开始培养,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于搜集资料这项作业,学生完成情况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一、缺乏兴趣。但凡布置搜集资料的作业,有的只是应付性地抄几句话,有的将书中有关的那一页折一下,做个记号,有的就直接从网上下载,雷同的现象不时出现。 二、不熟悉资料,孩子们仅仅满足与将资料找到了,写下来或打印出来后就算完成作业了,根本没有去读一读,有的甚至还有不少不认识的字,交流时很积极,但说的时候结结巴巴,大家听得晕晕乎乎的,交流的目的没有达到。三、原始性太强。例如在交流黄果树瀑布的资料时,有个同学一股脑地将黄果树瀑布的地理位置、观赏特点等近六百字的资料读了出来,结果其他同学在听她介绍后还是一脸茫然。 结合我的实践经验,我粗浅地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先从量入手,达到一定字数的,给予表扬(鼓掌、贴星星、给小组加分等),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一段时间之后,对他们所搜集到得资料进行质的分析。如:谁对资料非常熟悉,谁的资料与众不同,谁的资料还经过了自己的加工,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听得更加明白……达到了这些要求就给予表扬(主要采取小组加分,个人贴星星的方法,一个月总结一次)。所以,对于搜集资料这项作业,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二、有针对性 适时地开展搜集资料的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秦兵马俑》这类的说明性的文章,学生可以通过搜集到的资料(图片)对秦朝的军事,文化以及兵马俑的恢弘气势有更深刻地了解,继而激发情感,引发兴趣。教师要把握“度”的问题,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资料。我们的语文课,还是应该围绕文本,“潜心会文本”。 三、指导到位 良好的搜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教师长期的引导、不断地修正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先读课文,提出问题。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注重孩子们的个性化阅读感受,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根据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 玉不琢,不成器。学生搜集资料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必然会有杂乱,零散,重复等现象出现。带有目的的去搜集,很自然会熟悉资料,会有筛选,这就为接下来的整理资料打下基础。如学习《彭德怀和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时,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如:长征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为什么要长征?在长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将学生想弄明白的问题总结成以下两条 a、搜集过草地的有关感人的故事;b、搜集彭德怀在长征中的故事,并让他们分组进行搜集。 3.学习整理资料。 A、扫除生字的障碍,把自己想要介绍的资料流利、通顺地说出来; B、把资料进行归纳和概括。在课堂上不可能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全部读出来,更没有时间这样做。

如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如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府前中学江波 收集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研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收集资料一方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道德。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一般在这么几个阶段有收集资料的活动:活动前收集资料——确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主题确定以前,学生能从平时收集到的资料中发现一些问题,挖掘活动主题;活动中收集资料——深化活动主题,解决具体问题,活动主题确定以后,要围绕主题来收集资料,与自己活动主题无关的资料要尽量舍弃,或者留着作为以后的活动材料,收集的资料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服务;活动后收集资料——拓展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可以继续拓展和延伸的,如果我们在活动中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新主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收集资料的另一目的是看看别人是怎样阐述有关问题的,从他们的阐述中得到启发,从而迸发出自己的思维火花。对所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加以整理。对能进行统计分析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能作成图表的资料,将其画出来。这样将会更直观,不仅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利于别人对学生研究的理解。 一、资料来源 资料的收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三个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一是直接由已经出版的各种文献资料;二是影视媒体、电子出版物(光盘资料)、网络中获得网络资料;三是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表中获得的原始资料。 1、文献资料查阅 广义的文献是指文字和数字记载的资料。文献资料的类型很多,一般按照文献的固有形式和文献的来源划分。按照文献的固有形式可分为文字文献、数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阶段性小结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题 阶段性总结 (2010.9—2011.5) 水落坡镇雷家小学雷新芳 时光如梭,转眼之间,我课题组申报的县级课题《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将近两个学期了。在这一年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以新课程研究与实践为背景,立足我校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实践的实际,以一线教师及三、五、六年级学生为实践研究主体,运用多元综合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探讨总结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研究。按课题组规定,已完成第二阶段的部分研究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期初制定计划,保证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初,我们根据课题方案,结合学校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实际制定了课题方案实施学期计划,明确了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1)探索以“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主要手段,提高全体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资料和按一定的方法整理资料的基本能力。(2)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日后上好本门学科奠定基础。(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4)培养学生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 为了使自己的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我主动请教了雷家中学对课题研究有经验的赵书友老师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指导,大到课题计划的宏观的设计,小到具体方案每一个细节的撰写,初步形成了课题的实施计划。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课题的实施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工作中,我是这样实施课题研究的: 1、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个人的持续学习能力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课题组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和课余时间认真研读有关搜集整理资料方面的书籍,并利用互联网大量阅读有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论文及书籍。在阅读的同时,我们及时做好摘记和读书札记,必要时在组内交流读书心得。这种学习既丰盈了我课题组的理论素养,又提升了以理论为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科研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1)精品资料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1)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题 结题报告 水落坡镇雷家小学雷新芳 一、选题背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能力目标明确规定:“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现行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编排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界限。教材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课本仅仅提供了几幅图片与几段文字说明,需要充实大量的背景资料。因此,搜集、整理、交流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必须依靠这一方式围绕“话题”丰富认识,反思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把书本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而今,搜集、整理、交流资料已经是《品德与社会》课上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这给品德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根本不会搜集、整理资料,每次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也很难完成;听过的一些观摩课、优质课中也很难学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而让学生自己会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又是非常重要。这种能力不但对学好品德与生活(社会)有用,而且对学生学好其它功课,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研究都是终身受益的。为此,培养好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必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及研究目标:

培养良好的搜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不仅仅是《品德和社会》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发展的社会对每个社会个体的迫切要求。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此项能力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和义务来看待。(1)探索以“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主要手段,提高全体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资料和按一定的方法整理资料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2)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日后上好本门学科奠定基础。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用主义从实践本位出发,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主动地探求、思索明智地驾驭实践的态度和方法,智力(思维能力等)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为,当我们遇到问题情境时,会产生一种迷惑、混乱和怀疑的状态,会出现反思性思维。我们的思维活动会对问题进行观察与分析,接着就收集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料,检索旧有的经验与观念;提出草案,明确采取哪些行动。经过这种尝试性的、实验性的、反思性的、面向目标的不断的行为变化,我们的思维和认识也会发展,对活动、情境的理解与知识也会发展。搜集整理自然资料学习强调借助儿童能动的活动进行学习,教学活动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上、下)

浅谈历史思维能力(上)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过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 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人们意识到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能体现出历史教育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深远影响。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也是历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直接反映。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的“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应该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而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思维能力。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也朝着重视能力的方向发展,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历史学科的好成绩,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怎样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可能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失去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只有枯燥、乏味、厌倦,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思维载体,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这一课时,利用这一历史时期教学资料丰富的优势,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也可以播放《我的1919》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讲述“五四风雷”做好铺垫,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兴趣盎然,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历史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过程,离开了历史知识这个载体去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那是空谈。那么,怎么来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呢? 第一,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见到森林,但那是杂乱无章的森林,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系统化,在明确教学内容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

学生基本信息采集表纸质版

& 学生基本信息采集表(纸质版)

填表说明: 1、\ 2、学校:填写学校实际名称 3、班级:学生所在班级 4、学校标识码:取自学校基本信息的机构代码 5、姓名:在公安户籍机关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人事档案中正式记载的中文姓名(包括外国人的汉字姓名) 6、性别:1-男 2-女填男或者女 7、出生日期:在公安户籍机关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人事档案中记载的时间日,年填四位数字,月填2位数字, 日期填2位数字如: 8、出生地:学生出生所在的行政区划必须精确填写到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县,请以国家统计局行政区划统计为准籍 贯:祖居或者本人出生的地方,多用于父辈以上的居住地。必须精确填写到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县,请以国家统计局行政区划统计为准民族:学生的民族参看《中国各民族代码》注意填写汉字 9、国籍/地区:学生所属的国籍信息 10、) 11、身份证件类型:可证明学生身份的证件类型分为:1、居民身份证 6、香港特区护照/身份证明7、澳门特区护 照/身份证明 8、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 9、境外永久居住证 A、护照 z、其他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以上类型的任意一种,注意填写汉字,不要填写为数字。如果填写为其他时,身份证号码可不填,但学校需提供学生在本校就读证明(需学生和家长签字,学校盖章,提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12、港澳台侨外:在大陆上学,持非大陆身份证明的学生的来源类型分为:非港澳台侨香港同胞香港同胞亲属 澳门同胞澳门同胞亲属台湾同胞台湾同胞亲属华侨侨眷归侨归侨子女归国留学人员非华裔中国人外籍华裔人外国人其他 13、健康状况:学生的身体情况分为:10-健康或者良好 20-一般或较弱 30-有慢性病 40-有生理缺陷 50-残疾家 长注意一定要填写汉字,不要填编码 14、政治面貌:分为中国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群众 15、身份证件号:身份证件类型对应的证件号码,身份证件类型为其他以外的证件类型时,身份证件号必填。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摘要】思维能力是学科的核心能力,各学科的思维有其自己的特性。历史思维主要包括时空思维、节点思维、辩证思维和价值思维等,需要从概念与原理、事物的客观性与逻辑性、认知的规律上去寻找思维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特点;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与能力,它是认知、探究、创新的根本,是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也是所有教育的核心与关键。如今我国已经把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历史新课标》中明确写道:“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为。”但这个问题至今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讲,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出现清晰的概念、路径、方法与好的效果。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熟知它的涵与外延,需要从历史学科角度予以准确把握与界定,需要从事物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成长规律上寻求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采取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一、历史思维及特点 思维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

括的反映,即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智力活动。除了这些共性,各学科也有各学科的特性。历史?W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社会科学,要把握历史思维,就必须先了解和把握历史学科的特点。 首先,从要素来看,构成历史基本要素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它们是历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问题的思维上,必须要有清晰准确的时空观念,任何历史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具体的存在与发展的时空,不能混淆与模糊,否则就是一团糨糊;同时,必须要有发展观念与节点意识。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与发展中;不是所有的人与事都记入历史,能记入历史的人物与事件都是历史重要发展阶段与节点上具有标志性的、起重要作用与影响的人物与事件。这个阶段与节点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和历史评判的坐标与尺度。 其次,从功能来看,一是还原历史。要正确地认识历史,必须要全面和详细地掌握所有的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这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基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历史因为文献记载和保存的不足,以及历史观的问题,导致面目全非,真假难辨,成了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障碍之一,所以历史学的任务与功能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通过查阅文献、考古、辨伪等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再现历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能力目标明确规定:“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现行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编排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界限。教材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课本仅仅提供了几幅图片与几段文字说明,需要充实大量的背景资料。因此,搜集、整理、交流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必须依靠这一方式围绕“话题”丰富认识,反思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把书本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而今,搜集、整理、交流资料已经是《品德与社会》课上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这给品德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根本不会搜集、整理资料,每次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也很难完成;听过的一些观摩课、优质课中也很难学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而让学生自己会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又是非常重要。这种能力不但对学好品德与生活(社会)有用,而且对学生学好其它功课,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研究都是终身受益的。为此,培养好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必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及研究目标: 培养良好的搜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不仅仅是《品德和社会》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发展的社会对每个社会个体的迫切要求。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此项能力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和义务来看待。 (1)探索以“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主要手段,提高全体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资料和按一定的方法整理资料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2)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日后上好本门学科奠定基础。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用主义从实践本位出发,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主动地探求、思索明智地驾驭实践的态度和方法,智力(思维能力等)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为,当我们遇到问题情境时,会产生一种迷惑、混乱和怀疑的状态,会出现反思性思维。我们的思维活动会对问题进行观察与分析,接着就收集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料,检索旧有的经验与观念;提出草案,明确采取哪些行动。经过这种尝试性的、实验性的、反思性的、面向目标的不断的行为变化,我们的思维和认识也会发展,对活动、情境的理解与知识也会发展。搜集整理自然资料学习强调借助儿童能动的活动进行学习,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能力,有计划、系统地发展儿童的科学知识。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新的问题、课题同儿童的感性经验关联起来,去诱发儿童的智力兴趣。同时,儿童的创造性、自主性也得到激发。 2、知识的动态相对论教育不仅仅在于引导儿童习得共同知识,而且应当促进儿童发展极富个性的认知系统。儿童必须经过自己的真正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构建对课题的独特认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并随着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认识不断深化,认知系统也不断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因此问题解决学习鼓励并帮助儿童建立个性化的认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文科学生高考的一门必考课。要使学生学好历史、考好历史,教师必须注意平时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近年中考试题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这些学科能力归结到一点,即历史思维能力。笔者多年担任高考文科班历史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中考成绩上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写出以求教于同行。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另外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对学生不作要求)。平时注意培养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考试时学生就可以取得较好成绩。 1 记忆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而学生往往反映“记不住”。我采取以下方法使学生少花些时间多记一些知识。 1.1 要求学生采用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几遍,当时记住了,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忘光。我要求学生分开进行学习: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一月重复一次,考试前巩固一次。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 1.2 要求学生采用趣味记忆法。我传授一些,也要求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个皇帝在位,时间跨古代近代两段,学生往往理不清顺序,我要求学生记“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韵上口,学生念一两遍就记住。又如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当政派别先后为: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等。我要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派别次序无人再错。再如党的十三大内容要点可记成“一二三,大发展”,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温饱,小康,中等发达目标。 1.3 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如康有为的活动归纳为“上书、变法、保皇、复古、复辟”5个词,反映出康有为历史活动的演变过程。再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可抓住莱克星顿枪声、组建大陆军、《独立宣言》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和英美和约6件事即可。记忆纲要也易于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1.4 记忆示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用示意图表示,学生易于掌握并记准。例如:中国古代用人制度变化,我设计成下列示意图,一目了然,易于记忆:禅让制→世袭制→军功制→荐举制→士族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 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我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2.1 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世纪,前后中期,×届×中会议,×大,×届人大等也要同样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

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能力

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能力在品德课堂上,开始上课时,学生要么拿不出多少资料,要么资料一大堆,却并不切合主题,汇报时只能读出不切主题的长篇大论,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每次上课遇到这种情况,我都很着急。学生如何积极以主人翁的角色参加到学习中来,学会学习呢?说白了就是课前收集信息,课上整理运用信息,课后获取更多新的信息。是我课前指导不到位吗?我思考着自己的课堂。那么,课前教师应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资料的搜集呢? 一、明确要求,指明途径。 课前调查对我这里的学生来说存在两大困难:第一,学生往往无法判需要搜集哪些资料,搜集的资料不知如何取舍。第二,由于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对于电脑、书本知识等信息工具的运用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要根据教学需要,讲清课前准备的要求,给学生指明具体路径,让他们明确调查目标,清楚调查过程,掌握调查方法,有目的的去搜集资料。例如: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教师在布置学生搜集材料前要根据教学目标提示学生,资料搜集的内容是家乡本地的习俗,可以是具体的家乡的景点,可以有关的图片、文字、图像资料等。这样学生搜集起来就有了明确调查目标。 二、把调查内容设计的简单、明了 教师可以将调查任务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调查有据可依,有序可循。例如:四年级下册《小窗口大世界》让学生搜集古代人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你知道现代社会的传媒方式有哪些?教师可以将调查任务设计表格。如:四年级上册《家庭小账本》调查“你家的收入有那些?”“你家每月主要的生活开支有哪些?”都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呈现所要调查的项目,这样学生调查

的内容一目了然,条理清楚。还要让学生明确调查过程中应先干什么,再干什么;调查过程中会遇到那些困难,应怎样解决等问题。 三、从学生所在班级、学校和生活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物资条件、教育、文化以及学生的生活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于缺少某种资源,学生就无法搜集到相关的资料,从而完不成教学目标。我就和信息老师商量,利用上机的时间,老师指导他们怎么查找资料。这样,利用信息课堂完成资料的搜查。学生又完成了收集资料,老师又轻快! 四、教师课前也要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在加强活动前指导的同时,不要把活动留给学生就完了,也要进行资料的搜集,做一些必要准备。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很难搜集到的资料。如:二年级下册快乐的少先队员这一主题中,学生对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等文字资料收集的较多,但对于“国旗的颜色为什么是红色?”“庆国庆节的情景”等图像资料,就难以搜集。这就靠老师来给学生补充,使学生通过看图像资料了解红旗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激发学生对国旗、国徽、国歌的尊敬,热爱自己的祖国。 五、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 品德教育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教师要结合家庭教育、社区活动来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在调查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家长要鼓励、帮助孩子做好课前调查。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课前调查落到实处。 事实证明,课前调查落实的好,与家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与老师对问题的设计是分不开的。只有课前把教学资料的搜集落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萍乡二中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觉得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并不是很感兴趣,而且他们认为历史没有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重要.特别是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观点,为了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我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那么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呢? 所谓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简单的理论问题,但看问题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他们开始对一些抽象材料感兴趣,但对那些过于抽象、高深、与他们知识经验相距很远的材料感到困难,掌握概念时,常带有具体性、片面性,依靠直观感性支柱,并用一些日常概念解释科学概念。他们学习历史知识,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有其特殊性,通过学习,他们对于各种事件或现象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步完善起来,开始能理解一些较大的时间单位,如纪元、世纪等。但常常很不精确,往往会把一段较长的时间知觉为较短的时间,把遥远的过去和现代之间的距离缩短。此外,他们不擅长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多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他们绝大多数喜爱听历史故事。你跟他们讲理论知识时,他们是愁眉苦脸,讲历史故事时,各个精神抖擞,兴致特高。但他们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为他们所关心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例如:在讲地动仪时,有个学生就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她说“如果放地动仪的地方发生地震,那么地动仪上的球会往哪里掉呢?”类似的例子在初一教学中举不胜举。由这些事例不难看出,学生虽然开始进行思考,但思维方向是穷究细枝末节,流于琐碎肤浅,或是偏离主题,不能从大处入手,抓住问题的关键。他们往往出于个人的喜好和自发的意识就事论事,还不能由具体事件提升一个层次分析较抽象的问题或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把问题联系起来考察。这说明学生自觉思维水平还较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具体到历史教学目的与要求,初中教学大纲进一步指出:要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这些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想尽快实现这些目标,教师要依据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养成自觉地思维习惯。 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大体包括掌握概念、比较对照、抽象概括、辩证分析等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特点,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理解、掌握概念。 我在讲完奴隶社会的历史后,多数人对“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观点产生疑问,理由是:原始社会人人平等,财产平均分配,而奴隶社会出现了不平等和剥削压迫的现象,怎么能说是进步了呢?教师就应举出实例加以说明。个体掌握概念必须以对事物感知及表象为基础,否则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掌握概念。具体直观的材料,正确的语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