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实验目标:

1.知道可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面积的大

小)、水的温度、水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3.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感悟科学就在身边,要做爱科学的有心人。

实验材料:2个透明玻璃杯①号和②号、1根筷子、1个水槽(内盛冷水)、热水1壶、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实验记录表。

实验内容:

1.溶解的快慢可能跟物体的颗粒大小(面积的大小)有关。

2.溶解的快慢可能跟水的温度有关。

3.溶解的快慢可能跟水是否被搅拌有关。

4.综合运用第三种方法的效果是否会更好。

提出问题:物体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步骤:

实验一:溶解的快慢可能跟物体的颗粒大小(面积的大小)有关。

1.实验猜测

①物体的颗粒大(面积的大小),溶解慢;物体的颗粒小,溶解快。

②溶解的快慢跟物体的颗粒大小(面积的大小)无关。

2.实验方法与设计

①在两只形状大小相同、水量相等的玻璃杯中放入两块大小不一的方糖。

②仔细观察方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记录表单中。

3.实验条件

A:相同因素:①玻璃杯的形状大小。②水量的多少。③两杯水的温度。

④投放方糖时要同时同步同高度。

B:不同因素:两块方糖的大小不同(物质颗粒粗细不同)。

4.实验操作(边操作边记录,见附表1)

5.实验结论

物体颗粒越粗(面积大)溶解速度越慢,物体颗粒越细(面积小)溶解速度越快。

实验二:溶解的快慢可能跟水的温度有关。

1.实验猜测

①玻璃杯中水的温度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②溶解速度快慢跟水的温度高低无关。

2.实验方法与设计

①在两只形状大小相同,水量相等但水温不同的玻璃杯中放入两块形状大小质量完全相同的方糖。

②仔细观察方糖在水中的溶解状况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记录表中。

3.实验条件

A:相同因素:①玻璃杯的形状大小。②水量的多少。③两块方糖的大小。

④投放方糖时要同时同步同高度。⑤实验室内的温度要一致。

B:不同因素:两杯水的温度(一热一冷)。

4.实验操作(具体操作方式同实验一,见附表1)

5.实验结论

玻璃杯中水的温度越高,溶解的速度越快。

实验三:溶解的快慢可能跟水是否被搅动有关。

1.实验猜测

①搅拌玻璃杯中的水能加速食盐的溶解。

②搅拌玻璃杯中的水不能加速食盐的溶解。

2.实验方法与设计

①在两只形状大小相同、水量相等的玻璃杯中放入颗粒粗细相同的食盐。

②仔细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记录表中。

3.实验条件

①在两只形状大小相同,水量相等的玻璃杯中放入两匙食盐。②仔细观察食

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记录表单中。

A:相同因素:①玻璃杯的形状大小。②水量的多少。③两杯水的温度。④食盐的多少。⑤投放食盐时要同时同步同高度。

B:不同因素:一杯搅拌,另一杯不搅拌。

4.注意事项

①搅拌时筷子尽量不碰到玻璃杯的底和壁,同时不能将水甩出杯外。

②可先搅拌20下,停顿并观察比较两者溶解状态;再继续搅拌,观察比较。

③可反复进行实验――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的!

5.实验操作(见附表1)

6.实验结论

当其他条件都相同时,搅拌能够加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四: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1.实验猜测

①搅动玻璃杯中的水能加速食盐的溶解。

②搅动玻璃杯中的水不能加速食盐的溶解。

2.实验方法与设计

1号杯中食盐粗、水温低、不搅拌;2号杯中食盐细、水温高、搅拌

3.实验条件

两组实验各项条件均不相同。

4.实验操作(见下表)

5.实验结论

当其他条件都相同时,搅拌能够加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结论

捻细、加热、搅拌能加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效果更加明显。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目标: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过程: 一、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吃火锅或者烤肉的时候,油渍不小心溅到衣服上了,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用水容易洗掉吗 生:不容易。 师:但是生活经验丰富的妈妈们对付油渍有妙招,她们会在有油渍的地方涂一点汽油,就能洗掉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这是因为油渍能够溶解在汽油中,但是不能溶解在水中,所以用水洗不掉油渍但是汽油就可以。油渍在水中和在汽油中的溶解性不同。 师:那溶解性是什么呢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能力

的大小。比如刚才举的例子,油渍容易溶解在汽油中而不容易溶解在水中,说明油渍在汽油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所以说油渍在汽油中的溶解性跟在水中的溶解性相比,哪个大一些 师:那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板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学生分组实验】P16 实验1。 分别向A、B、C三支试管中加入5 mL水,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 g,震荡,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交流讨论】 师:在三支试管中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食盐和蔗糖完全溶解了,形成溶液,而消石灰没有完全溶解,形成悬浊液。 师:为什么会这样形成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物质的种类不同。 师:我们对比了三种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发现蔗糖和食盐都能完全溶解而消石灰不能,说明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消石灰大,也就是说: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实验说明了物质的溶解性和那种因素有关(板书:物质的性质)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探究,物质的溶解性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精选.]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实验目标: 1.知道可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面积的大 小)、水的温度、水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3.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感悟科学就在身边,要做爱科学的有心人。 实验材料:2个透明玻璃杯①号和②号、1根筷子、1个水槽(内盛冷水)、热水1壶、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实验记录表。 实验内容: 1.溶解的快慢可能跟物体的颗粒大小(面积的大小)有关。 2.溶解的快慢可能跟水的温度有关。 3.溶解的快慢可能跟水是否被搅拌有关。 4.综合运用第三种方法的效果是否会更好。 提出问题:物体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步骤: 实验一:溶解的快慢可能跟物体的颗粒大小(面积的大小)有关。 1.实验猜测 ①物体的颗粒大(面积的大小),溶解慢;物体的颗粒小,溶解快。 ②溶解的快慢跟物体的颗粒大小(面积的大小)无关。 2.实验方法与设计 ①在两只形状大小相同、水量相等的玻璃杯中放入两块大小不一的方糖。 ②仔细观察方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记录表单中。 3.实验条件 A:相同因素:①玻璃杯的形状大小。②水量的多少。③两杯水的温度。 ④投放方糖时要同时同步同高度。 B:不同因素:两块方糖的大小不同(物质颗粒粗细不同)。 4.实验操作(边操作边记录,见附表1) 5.实验结论 物体颗粒越粗(面积大)溶解速度越慢,物体颗粒越细(面积小)溶解速度越快。 实验二:溶解的快慢可能跟水的温度有关。 1.实验猜测 ①玻璃杯中水的温度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②溶解速度快慢跟水的温度高低无关。 2.实验方法与设计 ①在两只形状大小相同,水量相等但水温不同的玻璃杯中放入两块形状大小质量完全相同的方糖。 ②仔细观察方糖在水中的溶解状况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记录表中。 3.实验条件 A:相同因素:①玻璃杯的形状大小。②水量的多少。③两块方糖的大小。 ④投放方糖时要同时同步同高度。⑤实验室内的温度要一致。

化学溶解性表

化学溶解性表 图例 溶:该物质可溶于水 难:难溶于水(溶解度小于0.01g,几乎可以看成不溶,但实际溶解了极少量,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几乎没有) 微:微溶于水 挥:易挥发或易分解 —:该物质不存在或遇水发生水解

常见沉淀 白色:BaSO4 BaCO3 CaCO3 AgCl Ag2CO3 Mg(OH)2 Fe(OH)2 Al(OH)3 CuCO3 ZnCO3 MnCO3 Zn(OH)2 蓝色:Cu(OH)2 浅黄色:AgBr 红褐色:Fe(OH)3 溶解性口诀 溶解性口诀一 钾钠铵盐溶水快,① 硫酸盐除去钡银铅钙。②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硝酸盐溶液都透明。③ 氢氧根多溶一个钡④ 口诀中未有皆下沉。⑤ 注:①钾钠铵盐都溶于水; 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硫酸铅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也是沉淀); ③硝酸盐都溶于水; ④碱性物质中除了钾离子钠离子铵离子锂离子还有钡离子也可溶 ⑤口诀中没有涉及的盐类都不溶于水; 溶解性口诀二 钾、钠、铵盐、硝酸盐; 氯化物除银、亚汞; 硫酸盐除钡和铅; 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说明,以上四句歌谣概括了8类相加在水中溶解与不溶的情况。 溶解性口诀三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溶解性口诀四 钾、钠、硝酸溶,(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盐酸除银(亚)汞,(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其余几类盐,(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 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 另有几种微溶物,可单独记住。 溶解性口诀五(适合初中化学课本后面的附录) 钾钠铵盐硝酸盐① 氢氧根多钡离子② 硫酸盐除钡钙银③ 碳酸溶氢钾钠铵④ 生成沉淀氯化银⑤ 溶解性口诀六(初学记忆) 不是沉淀物……我们初中的口诀是 钾【化合物】、钠【化合物】、铵【铵根】、硝【硝酸盐】都可溶 氯化物里银不溶 硫酸盐里钡不溶 注:①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②除了以上四种,氢氧根和钡离子结合时也溶于水 ③硫酸根除了和钡离子、钙离子、银离子结合时不溶于水,其他都溶 ④碳酸根除了和氢离子、钾离子、钠离子和铵离子结合时溶于水,其他都不溶 ⑤氯离子只有和银离子结合时不溶于水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复习)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 同离子效应(向溶液中加入构晶离子时,沉淀的溶解度减小) [][]()sp A A sp A K M A S S C S C K S C +-==+≈??=’ 2. 盐效应 (I 增大,γ减小,溶解度增大) 20) SP M A M A SP M A M A SP SP K M A K S S K K ααγγγγγγ+-+ -+-+-+-????=?=???= ??????=??=≈3.酸效应 (沉淀为弱酸盐时,αA (H ),酸度增加时,溶解度增大) CaC 2O 4=Ca 2++C 2O 42- s s=[C 2O 42-]+[HC 2O 42-]+[H 2C 2O 4]=[C 2O 42-'] s 2=[Ca 2+][C 2O 42-']= K sp '= K sp ?α C2O42-(H) [][][][]'2()sp A H K M A M A S S α+-+-==?=?== ’ 4. 络合效应 金属离子发生副反应 AgCl =Ag ++Cl - Cl - s [Cl -]小时,主要是同离子效应,溶解度减小。[Cl -]大时,主要是络合效应,溶解度增大。 H + +

S =[Ag +]+[AgCl]+[AgCl 2-]+ [AgCl 32-]+[AgCl 43-]=[Ag +](1+β1[Cl -]+β2[Cl -]2+β3[Cl -]3+β4[Cl -]4)=K sp /[Cl -](1+β1[Cl -]+β2[Cl -]2+β3[Cl -]3+β4[Cl -]4)= K sp /s ? αAg(Cl-) S= [][][ ]''2()sp M L K M A M A S S α+-+-==?=?????= 5. 酸效应与络合效应同时存在时: [][][ ]'''2()()sp M L A H K M A M A S S αα+-+-==?=???? ?== 6. 酸效应与同离子效应同时存在时 [][][][]''()()() sp A H A sp A H sp A A A K M A M A S S C K K S C C ααδ---- +-+-==?=+?== 7. 络合效应与同离子效应同时存在时: [][][][]''()()'()+()(sp M L SP M L M M sp sp M L M M M K M A M A K S S C S C K K S M C C C ααα++++++-+-==?==+≈?== 加入与相同的构晶阳离子使其浓度达到)

第二节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在利用沉淀反应进行重量分析时,要求沉淀反应进行完全,一般可根据沉淀溶解度的大小来衡量。通常,在重量分析中要求被测组分在溶液中的残留量在0.000 1g 以内,即小于分析天平的称量允许误差。但是,很多沉淀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例如,在1 000 mL水中,BaSO4的溶解度为0.002 3 g, 故沉淀的溶解损失是重量分析法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重量分析中,必须了解各种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一、沉淀的溶解度 当水中存在1: 1型难溶化合物MA时,MA溶解并达到饱和状态后,有下列平衡关系: MA (固)MA (水)M+ + A- 式中MA (固) 表示固态的MA,MA (液) 表示溶液中的MA,在一定温度下它的活度积是一常数,即:a (M+)×a (A-) == (7—1) 式中a (M+)和a (A-)是M+和A-两种离子的活度,活度与浓度的关系是: a (M+) = (M+) ×ceq(M+);a (A—) = ( A—) ×ceq (A—)(7—2) 式中(M+)和( A—)是两种离子的活度系数,它们与溶液中离子强度有关。将式( 7 - 2 )代入 (7 – 1 )得 (M+) ceq(M+)·( A-) ceq(A-) = (7—3) 故= ceq(M+)·ceq(A—) = (7—4) 称为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在纯水中MA的溶解度很小,则 ceq(M+) = ceq(A—) = so(7—5) ceq(M+)·ceq(A—) = so2 =(7—6) 上二式中的so是在很稀的溶液内,没有其他离子存在时MA的溶解度,由so所得溶度积非常接近于活度积。一般溶度积表中所列的是在很稀的溶液中没有其他离子存在时的数值。实际上溶解度是随其他离子存 在的情况不同而变化的。因此溶度积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是一个常数。如果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不太大,溶度积数值在数量级上一般不发生改变。所以在稀溶液中,仍常用离子浓度乘积来研究沉淀的情况。如果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较大(例如以后将讨论的盐效应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就必须用式 (7 - 3) 来考虑沉淀的情况。 对于其他类型沉淀如MmAn的溶解度公式,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可推导为: = [ceq (M n+)]m·[ceq (A m-)]n

影响蛋白质水合和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蛋白质水合和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有何异同? 答:(1)蛋白质的水合性质(PropertiesHydration of Proteins) A.蛋白质水合性质:蛋白质分子中带电基团、主链肽基团、Asn、 Gln的酰胺基、Ser、Thr和非极性残基团与水分子相互结 合的性质。 B. 蛋白质水合能力:当干蛋白质粉与相对湿度为90-95%的水蒸汽 达到平衡时,每克蛋白质所结合的水的克数。 α=?C +0.4 ?P+0.2 ?N (α:水合能力,g水/g蛋白质;?C, ?P , ?N:带电的、极性和非极性的分数) C.影响蛋白质结合水的环境因素: 1.pH 当pH=pI时,蛋白质的水合能力最低 2.温度温度升高,氢键作用和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减弱,水合能力下降。 3.氨基酸组成极性氨基酸越多,水合能力越高 4,离子强度低浓度的盐能提高蛋白质的水合能力。 5.盐的种类 (2)蛋白质的溶解度(SolubilityofProteins) 影响蛋白质溶解性质的主要的相互作用: A 疏水相互作用能促进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 B离子相互作用能促进蛋白质—水相互作用,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 1.pH 当pH高于或低于等电点时,蛋白质带净的负电荷或净的正电荷, 水分子能同这些电荷相互作用并起着稳定作用 U-形曲线,最低溶解度出现在蛋白 2.①“盐溶”(salted in)中性盐的离子在0.1-1M能提高蛋白质的溶 解度。 ②“盐析”(salted out)中性盐的离子大于1M,蛋白质的溶解 度降低,并可能导致蛋白质沉淀。 ③当离子强度<0.5时,离子中和蛋白质表面的电荷。 电荷掩蔽效应对蛋白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取决于蛋白质的表面性质。如果蛋白质含 有高比例的非极性区域,那么此电荷掩蔽效应使它的溶解度下降,反之, 溶解度提高。 当离子强度>1.0时,盐对蛋白质溶解度具有特殊的离子效应。 硫酸盐和氟化物(盐)逐渐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在相同的μ,各种离子对蛋 白质溶解度的相对影响(提高溶解度)的能力。Hofmeister系列 阴离子(提高蛋白质溶解度的能力): SO42-<F-

“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华师大张江实验中学马金凤 一、设计说明 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沉淀的溶解度和影响因素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在利用沉淀反应进行重量分析时,要求沉淀反应进行完全,一般可根据沉淀溶解度的大小来衡量。通常,在重量分析中要求被测组分在溶液中的残留量在0.000 1g 以,即小于分析天平的称量允许误差。但是,很多沉淀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例如,在1 000 mL水中,BaSO4的溶解度为0.002 3 g, 故沉淀的溶解损失是重量分析法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重量分析中,必须了解各种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一、沉淀的溶解度 当水中存在1: 1型难溶化合物MA时,MA溶解并达到饱和状态后,有下列平衡关系: MA (固)MA (水)M+ + A- 式中MA (固) 表示固态的MA,MA (液) 表示溶液中的MA,在一定温度下它的活度积是一常数,即: a (M+)×a (A-) == (7—1) 式中a (M+)和a (A-)是M+和A-两种离子的活度,活度与浓度的关系是: a (M+) = (M+) ×ceq(M+);a (A—) = ( A—) ×ceq (A—)(7—2) 式中(M+)和( A—)是两种离子的活度系数,它们与溶液中离子强度有关。将式( 7 - 2 )代入 (7 – 1 )得 (M+) ceq(M+)·( A-) ceq(A-) = (7—3) 故= ceq(M+)·ceq(A—) = (7—4) 称为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在纯水中MA的溶解度很小,则 ceq(M+) = ceq(A—) = so(7—5) ceq(M+)·ceq(A—) = so2 =(7—6)

上二式中的so是在很稀的溶液,没有其他离子存在时MA的溶解度,由so所得溶度积非常接近于活度积。一般溶度积表中所列的是在很稀的溶液中没有其他离子存在时的数值。实际上溶解度是随其他离子存 在的情况不同而变化的。因此溶度积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是一个常数。如果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不太大,溶度积数值在数量级上一般不发生改变。所以在稀溶液中,仍常用离子浓度乘积来研究沉淀的情况。如果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较大(例如以后将讨论的盐效应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就必须用式 (7 - 3) 来考虑沉淀的情况。 对于其他类型沉淀如MmAn的溶解度公式,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可推导为: = [ceq (M n+)]m·[ceq (A m-)]n =((7—7)= = = (7—8)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纯水中都有其一定的溶度积,其数值的大小是由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外界条件变化,例如酸度的变化、配位剂的存在等,都将使金属离子浓度或沉淀剂浓度发生变化,因而影响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这和配位滴定中,外界条件变化引起金属离子或配位剂浓度变化,因而影响稳定常数的情况相似。 二、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很多,如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及配位效应等。此外,温度、溶剂、沉淀的颗粒大小和结构,也对溶解度有影响,分别讨论如下。 ?同离子效应 为了减少溶解损失,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应加入过量的沉淀剂,以增大构晶离子(与沉淀组成相同的离子)浓度,从而减小沉淀的溶解度。这一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commom-ion effect)。 对重量分析来说,沉淀溶解损失的量不超过一般称量的精确度(0.2 mg),即处于允许的误差围之。但一般沉淀很少能达到这要求。例如用BaCl2使SO42—沉淀成BaSO4,(BaSO4) = 1.1×10—10, 当加入BaCl2的量与SO42—的量符合化学计量关系时,在200 mL溶液中溶解的BaSO4质量为 ×233× = 0.000 49g = 0.49 mg 溶解所损失的量已超过重量分析的要求。

溶解性口诀+气体

溶解性口诀一钾钠铵盐溶水快,①硫酸盐除去钡银铅钙。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硝酸盐溶液都透明。③氢氧根多溶一个钡④口诀中未有皆下沉。⑤注:①钾钠铵盐都溶于水;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硫酸铅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也是沉淀);③硝酸盐都溶于水;④碱性物质中除了钾离子钠离子铵离子锂离子还有钡离子也可溶⑤口诀中没有涉及的盐类都不溶于水; 溶解性口诀二钾、钠、铵盐、硝酸盐;氯化物除银、亚汞;硫酸盐除钡和铅;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说明,以上四句歌谣概括了8类相加在水中溶解与不溶的情况。 溶解性口诀三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溶解性口诀四钾、钠、硝酸溶,(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盐酸除银(亚)汞,(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其余几类盐,(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只溶钾、钠、铵,(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另有几种微溶物,可单独记住。 溶解性口诀五(适合初中化学课本后面的附录)钾钠铵盐硝酸盐①氢氧根多钡离子②硫酸盐除钡钙银③碳酸溶氢钾钠铵④生成沉淀氯化银⑤溶解性口诀六(初学记忆)不是沉淀物……我们初中的口诀是钾【化合物】、钠【化合物】、铵【铵根】、硝【硝酸盐】都可溶氯化物里银不溶硫酸盐里钡不溶解释①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②除了以上四种,氢氧根和钡离子结合时也溶于水③硫酸根除了和钡离子、钙离子、银离子结合时不溶于水,其他都溶④碳酸根除了和氢离子、钾离子、钠离子和铵离子结合时溶于水,其他都不溶⑤氯离子只有和银离子结合时不溶于水 溶解性口诀七铵钾钠钡氢氧溶①碳酸只溶铵钾钠②所有硝酸都能溶③盐酸只有银不溶④硫酸只有钡不溶⑤解释①氢氧化铵,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都溶于水,其余带氢氧根的都不溶于水。②碳酸铵,碳酸钾,碳酸钠都溶于水,其余带碳酸根的都不溶于水。③所有带硝酸根的都能溶于水。。④带氯离子的只有氯化银不溶于水,其余都溶于水。(因为盐酸中有氯离子,所以在这里所有带氯离子的都称为盐酸的同一类物质,注意:此说法只用于理解此溶解性口诀,实际中没有此说法) ⑤带硫酸根的只有硫酸钡不溶于水,其余都溶于水。 适合高中使用的口诀:碳酸只溶钾钠铵;(碳酸盐里钾钠铵盐易溶)氢氧多溶了钡的碱。(氢氧根比碳酸根多溶解一个钡离子)硫酸不溶钡和铅;(硫酸盐里钡和铅不溶)三价碳酸天地间。(三价的阳离子和碳酸根离子都生成气体和沉淀,即上天和入地)还是氢氧人水性好,水底忍渴好几年。(氢氧根和银离子会生成氧化银沉淀是为水底,忍渴指还生成了水)氯化不溶唯有银;(氯化物中只有银盐不溶)硝酸大度溶万金。(硝酸盐都易溶)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 2009-08-20 18:53 【大中小】【我要纠错】 导读:本部分主要讲述执业药师考试中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的知识,其中涉及溶 解度、增溶、成盐等知识。 有些药物由于溶解度较小,即使制成饱和溶液也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浓度。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复方碘溶液中碘的含量需达到5%。因此,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符合治疗浓度的液体制剂,就必须增加其溶解度。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工作的一个重 要问题,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制成盐类 一些难溶性的弱酸或弱碱药物,其极性小,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或不溶。若加入适当的碱或酸,将它们制成盐类,使之成为离子型极性化合物,从而增加其溶解度。 含羧基、磺酰胺基、亚胺基等酸性基团的药物,常可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乙二胺、二乙醇胺等碱作用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盐。 天然及合成的有机碱,一般用盐酸、醋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溴酸、枸橼酸、水杨 酸、马来酸、酒石酸等制成盐类。 通过制成盐类来增加溶解度,还要考虑成盐后溶液的pH、溶解性、毒性、刺激性、稳定性、吸潮性等因素。如:新生霉素单钠盐的溶解度是新生霉素的300倍,但其溶液不稳定 而不能用。 二、增溶作用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增溶量。对于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 1、增溶机理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因为其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非极性中心区,而亲水基团则向外共同形成的球状体。整个胶束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由于胶束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 束中,从而使溶解量增大。 如非极性药物可溶解于胶束的非极性中心区;具有极性基团而不溶于水的药物,在胶束中定向排列,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中心区,极性部分则伸入胶束的亲水基团方向; 对于极性基团占优势的药物,则完全分布在胶束的亲水基团之间。 2、影响增溶的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讲稿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 沿庄中学李树娟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初步概念,但学生了解不够,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的学习作好铺垫。 2、教学目标: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重点与难点: 日常生活中有物质不能在水中无限溶解的实例,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没有深入探究,因而对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难以理解。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本节内容知识点: (1)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3)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

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4)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说教法: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理论认为,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轰动都必须从学生出发。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于知识的建构,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应倡导合作探究。在探究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最后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因此本节课作为教师主要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设计一定的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好课本中的探究活动,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知识的主体,与同学合作,探讨课题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方法符合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对于知识接受来说不容易遗忘,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的基本操作:试管的振荡、给试管加热、溶液的配制、量筒的使用、天平的使用及仪器的洗涤等。 四、说教学过程: 由平时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医用生理盐水用的是质量分数大约为0.9%

物质溶解度表汇总

1.锕、氨、铵 物质化学式0℃10℃20℃30℃40℃50℃60℃70℃80℃90℃100℃氢氧化锕Ac(OH)3 0.0022 氨NH3 88.5 70 56 44.5 34 36.5 20 15 11 8 7 叠氮化氨NH2N2 16 25.3 37.1 苯甲酸氨NH4C7H5O2 20 碳酸氢氨NH4CO3 11.9 16.1 21.7 28.4 36.6 59.2 109 170 354 溴化氨NH4Br 60.6 68.1 76.4 83.2 91.2 108 125 135 145 碳酸氨(NH4)2CO3100 氯酸氨NH4ClO328.7 氯化氨NH4Cl 29.4 33.2 37.2 41.4 45.8 50.4 55.3 60.2 65.6 71.2 77.3 氯铂酸铵(NH4)2PtCl60.289 0.374 0.499 0.637 0.815 1.44 2.16 2.61 3.36 铬酸铵(NH4)2CrO425 29.2 34 39.3 45.3 59 76.1 重铬酸铵(NH4)2Cr2O718.2 25.5 35.6 46.5 58.5 86 115 156 砷酸二氢铵NH4H2AsO433.7 48.7 63.8 83 107 122 磷酸二氢铵NH4H2PO422.7 39.5 37.4 46.4 56.7 82.5 118 173 氟硅酸铵(NH4)2SiF6 18.6 甲酸铵NH4HCO2 102 143 204 311 533 磷酸一氢铵(NH4)2HPO4 42.9 62.9 68.9 75.1 81.8 97.2 碳酸氢铵NH4HSO4 100 酒石酸氢铵NH4HC4H4O6 1.88 2.7 碘酸铵NH4IO3 2.6 碘化铵NH4I 155 163 172 182 191 209 229 250 硝酸铵NH4NO3 118 150 192 242 297 421 580 740 871 高碘酸铵(NH4)5IO6 2.7 草酸铵(NH4)2C2O4 2.2 3.21 4.45 6.09 8.18 14 22.4 27.9 34.7 高氯酸铵NH4ClO4 12 16.4 21.7 37.7 34.6 49.9 68.9 高锰酸铵NH4MnO4 0.8 磷酸铵(NH4)3PO4 26.1 硒酸铵(NH4)2SeO4 96 105 115 126 143 192 硫酸铵(NH4)2SO4 70.6 73 75.4 78 81 88 95 103 亚硫酸铵(NH4)2SO3 47.9 54 60.8 68.8 78.4 104 114 150 153 酒石酸铵(NH4)2C4H4O6 45 55 63 70.5 76.5 86.9 硫氰酸铵NH4SCN 120 144 170 208 234 346 硫代硫酸铵(NH4)2S2O3 2.15 钒酸铵NH4VO3 0.48 0.84 1.32 2.42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表中的符号意义如下。 ——吸收系数,指在气体分压等于101.325 kPa时,被一体积水所吸收的该气体体积(已折合成标准状况); l——是指气体在总压力(气体及水气)等于101.325 kPa时溶解于1体积水中的该气体体积;q——是指气体在总压力(气体及水气)等于101.325 kPa时溶解于100 g水中的气体质量(单位:g)。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The Aquatic Solubilities of Gases 气体 (Gas) H 2 He Ar Kr Xe Rn O 2 N 2 Cl

Br 2 (蒸气) 空气 NH 3 H 2S HCl CO CO 2溶解度符 号 (Solubility symbol)温度(Temperature)/℃010203040506080100×102 q×1042.171.981.821.721.661.631.621.601.60 1.921.741.601.471.391.291.180.79 0.970.9910.9941.0031.0211.07 -1.751.741.721.701.69

- - - 5.284.133.372.882.51 0.1110.0810.0630.0510.043 0.2420.1740.1230.0980.082 0.5100.3260.2220.1620.126- - 0.036 - 0.085-----0 ------0000 ---×102 q×104 ×102 ×102 q×1032.091.84

4.893.803.102.612.312.091.951.761.70 6.955.374.343.593.082.662.271.38 2.942.311.891.621.391.211.050.660 4.613.152.301.801.441.231.020.683 1.460.9970.7290.5720.4590.3930.3290.223 60.535.121.313.8 42.924.814.99.5 2.9182.2841.8681.564- - -- - -- - ---- 2.351.861.551.341.181.091.020.9580.947×102 q×103 l q q l×102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相关知识点总结

中公卫生人才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3303269.html,/ 安徽医院招聘药学专业考试重点之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相关知识 点总结 药物的溶解度为医疗卫生招聘考试中药学常见考点,中国卫生人才网教育专家为大家带来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相关知识,供大家学习之用。 药物的溶解度系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药物的最大量,是反应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1.影像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药物的分子结构 药物分子间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间作用力,药物的溶解度小,反之则溶解度大,遵循相似相容原理。 (2)溶剂化作用于水合作用 (3)晶型 晶型不同,导致晶格能不同,药物的溶解度、熔点、溶解速度等也不同。 稳定型<亚稳定型<无定型。 (4)溶剂化物 (5)粒子大小 对可溶性药物溶解度影响不大,对于难溶性药物,当微粒小于100nm时,其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 (6)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若为吸热过程,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反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中公卫生人才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3303269.html,/ (7)pH与同离子效应 (8)混合溶剂 混合溶剂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溶剂,按一定的规律混合在一起的产物。 (9)添加物 1)加入助溶剂 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缔合物或复盐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此处的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2)加入增溶剂 增溶是指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其中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例题: 1.以下各项中,对药物的溶解度不产生影响的因素是( ) A.药物的极性 B.药物的晶型 C.溶剂的量 D.溶剂的极性 【正确答案】C 【中公解析】药物的分子结构、晶型、粒子大小,温度、pH值、混合溶剂、添加物都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度,但溶剂的量不会产生影响。

初中化学九年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稿设计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 中有一些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初步概念,但学生了解不够,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的学习作好铺垫。b5E2RGbCAP 2、教学目标: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重点与难点: 日常生活中有物质不能在水中无限溶解的实例,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没有深入探究,因而对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难以理解。plEanqFDPw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本节内容知识点: (1)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 能力不同。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DXDiTa9E3d (3)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4)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肛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温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RTCrpUDGiT ①加溶剂②升温 二、说教法: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理论认为,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轰动都 必须从学生出发。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于知识的建构,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应倡导合作探究。在探究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最后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因此本节课作为教师主要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设计一定的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好课本中的探究活动,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5PCzVD7HxA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知识的主体,与同学合作,探讨课题中的问题,这种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初中生主体发展性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研究 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武进区夏溪初级中学李小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实验探究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4)结合生活实际,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情景---问题---探索”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 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组实验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总结等 能力; (3) 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思维形式大胆地质疑.假使.联想,有利于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习惯; (2)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喜欢喝果珍的同学举手,请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 1.果珍能不能一直溶解?2最后果珍为什么不溶了? 溶解性定义: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能力指溶解的多少并不表示溶解速度的快慢。 物质的溶解性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实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1】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一药匙蔗糖和Ca(OH)2,各自加5ml水,

【实验2】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食用油:向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向试管B中加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小结:在不同的温度下,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有所不同。实验结论: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 内因(不可改变):溶质本身的性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可以改变):温度 交流与讨论 1.面粉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一样吗?为什么? 2.上了年纪的老人经常用中草药来浸泡在白酒中而成为药酒,你知道为什么用白酒浸泡而不用水的原理吗? 3.当碗上沾有较多的油时,若身边没有洗洁精,你会有热水还是冷水洗碗,说说其中的原理? 【探究实验4】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溶液。 取一小烧杯,向其中加20ml水,配在此室温下你认为最浓的KNO 3 思考:要使留在溶液中的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你有哪些办法?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被称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被称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 1.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研究(改)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研究 摘要: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小事,而我也因为我的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问题:有一次我帮妈妈整理厨房时,不小心把装有盐的调味罐打翻进了装有水的洗碗池,我赶紧找东西,等我找到准备去捞时却发现食盐几乎没有了,只剩下几颗。盐跑哪去了?我也知道盐放水中会溶化,可为什么还有些没有溶掉呢?是不是所有的固体都能溶于水?只要是液体都能溶解盐吗?什么因素会影响溶解能力呢?我赶紧去询问妈妈。妈妈告诉我,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我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开始了以下实验。 关键词:溶解度溶质溶剂温度影响因素饱和溶液 一、实验准备 [实验工具] 电子秤量杯温度计搅拌棒(筷子替代) [实验材料] 溶剂:纯净水、酒精、食用植物油 溶质:食盐、白砂糖、沙子 二、实验过程 1.不同的溶质在纯净水中的溶解性如何? 我准备了三个杯子,分别倒入100ml的纯净水,并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分别为:30.2℃,30℃,30.3℃,然后分别向三个杯子里加入食盐、白砂糖、沙子并不断搅拌,直到不能溶解为止,这个溶液的状态也就是课堂

上所学的“饱和溶液”。 实验结束时食盐共溶解了36.2g,白砂糖溶解了202.1g,沙子溶解了几乎为0g。 这也说明了不同的溶质在纯净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物质也是不溶于水的。 2.相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何? 在这个实验中,我依然准备了三个透明的杯子,分别倒入100ml的纯净水、100ml的酒精、100ml的食用植物油,并用温度计测量三个杯子的温度分别为26℃,26℃,26℃。向三个杯子里加入食盐并不断的搅拌,直到不能溶解为止,这个溶液的状态依然是“饱和溶液”。 实验结束时水溶液中的食盐溶解了36.1g,酒精溶液中食盐几乎不溶解,食用油中食盐也几乎不溶解。 这说明了在不同的溶剂中,相同的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是会有比较大的不同。 3.温度是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我使用了两种溶质,分别是食盐和砂糖。使用了纯净水作为溶剂,并将纯净水的温度分别设定在20℃,40℃,60℃和80℃。 首先是在4杯不同的温度的纯净水中加入食盐并不断的搅拌直到不能溶解,并分别测出了溶于水的食盐的重量。 然后是在另外4杯不同的温度的纯净水中加入白砂糖并不断的搅拌直到不能溶解,也分别测出了溶于水的白砂糖的重量。

影响蛋白质水合和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资料讲解

影响蛋白质水合和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蛋白质水合和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有何异同?答:(1)蛋白质的水合性质(Properties Hydration of Proteins) A. 蛋白质水合性质:蛋白质分子中带电基团、主链肽基团、Asn、 Gln的酰胺基、Ser、Thr和非极性残基团与水分子相互结 合的性质。 B. 蛋白质水合能力:当干蛋白质粉与相对湿度为90-95%的水蒸汽 达到平衡时,每克蛋白质所结合的水的克数。 α=?C +0.4 ?P +0.2 ?N (α:水合能力,g水/g蛋白质;?C, ?P , ?N :带电的、极性和非极性的分数) C. 影响蛋白质结合水的环境因素: 1.pH 当pH=pI时,蛋白质的水合能力最低 2.温度温度升高,氢键作用和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减弱,水合能力下降。 3.氨基酸组成极性氨基酸越多,水合能力越高 4,离子强度低浓度的盐能提高蛋白质的水合能力。 5.盐的种类 (2)蛋白质的溶解度(Solubility of Proteins) 影响蛋白质溶解性质的主要的相互作用: A 疏水相互作用能促进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 B 离子相互作用能促进蛋白质—水相互作用,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 1.pH 当pH高于或低于等电点时,蛋白质带净的负电荷或净的正电荷,

水分子能同这些电荷相互作用并起着稳定作用 U-形曲线,最低溶解度出现在蛋白 2.①“盐溶”(salted in)中性盐的离子在0.1-1M能提高蛋白质的溶 解度。 ②“盐析”(salted out)中性盐的离子大于1M,蛋白质的溶解 度降低,并可能导致蛋白质沉淀。 ③当离子强度<0.5时,离子中和蛋白质表面的电荷。 电荷掩蔽效应对蛋白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取决于蛋白质的表面性质。如果蛋白质含 有高比例的非极性区域,那么此电荷掩蔽效应使它的溶解度下降,反之, 溶解度提高。 当离子强度>1.0时,盐对蛋白质溶解度具有特殊的离子效应。 硫酸盐和氟化物(盐)逐渐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在相同的μ,各种离子对蛋 白质溶解度的相对影响(提高溶解度)的能力。Hofmeister系列 阴离子(提高蛋白质溶解度的能力): SO42-<F-<Cl-<Br-<I-<ClO4-<SCN- 阳离子(降低蛋白质溶解度的能力): NH4+<K+<Na+<Li+<Mg2+<Ca2+。 3. 温度 Temperatur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