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角的比较与运算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角的比较与运算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案

C B A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主备人:吴海红 参与人:邢霞 唐锡峰 备课时间:11月25日 上课时间:12月2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难点. 3.关键:从动手操作过程中,认识角的大小关系,?认识角的和差关系及认识角平分线,也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关键. 教具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圆规、剪刀、透明纸、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所示) 1.提出问题:比较图中线段AB 、BC 、CD 的长短.

学生活动:回顾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小组交流,得出适当的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师活动: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并演示用圆规比较AB、BC、CD三条线段长短的过程,并写出结论:AB>AC>BC. 2.提出问题: 怎样比较图中∠A、∠B、∠C的大小?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比较方法,得出结论:可用量角器先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师活动:(1)肯定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法,并动手测量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结论:∠C>∠B>∠A.(2)启发引导学生,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也可以把它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 二、新授 1.提出问题: 如何用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然后剪下这个角,并与小组中其它同学所画的角进行比较后归纳出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然后观看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 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角的比较活动过程,打开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把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顶点与一条边重合;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重合边的同侧.观察这两边的位置关系,就能得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注:讲解过程应强调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的操作过程. 完成课本第142页练习. 注:教师在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时,应对较好的方法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探索. 2.认识角的和差.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第140页观察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思考的结论.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要领,知道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及特点 学情与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两张练习纸,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工具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发度量的需求。

1.教师出示活动角,引导学生演示将角变大、变小。 师:你们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 生:活动角。 师:谁能将这个角变大或变小。(生按老师的要求变大或变小。) 师:看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小角就越小。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它们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 生:∠1大。 师:眼力不错,老师不光想知道哪个角大,还想知道具体大出的部分。有办法解决吗? 生:用活动角量一量。 3、用活动角量角。 师:那就用你的活动角比一比。(学生各自操作)谁到黑板上来比一比。 师:注意观察,他是怎么比的。用活动角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什么?(突出顶点重合、边重合) 生:活动角的顶点要和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要和量的角的一边重合,然后固定好,照这样再量另一个角,就能看出∠1比∠2大出的部分。 生:比的时候要注意顶点对齐,一边重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角的比较,角的和差,角平分线. 2.内容解析 角的比较,角的和差,角平分线是本章重要的几何基础知识,也是后续学习图形与几何必备的知识基础.角的大小比较方法有两种:①度量法;②叠合法.其中,叠合法是重要的方法.叠合时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保证了可比性;对于角的移动,具有角的位置改变了,但角的大小保持不变的性质.度量法中量角器起到了一个移角的作用,其实质是将两个角叠合在一起.比较两角的大小是本节知识产生、发展的起点,不论是图形还是数量关系(教材图4.3—6),除角的大小关系外,自然会产生角的和差问题,再将角的和差问题特殊化,自然又会产生等分问题. 与线段的比较、和差、中点一样,对于角的比较、和差、角平分线也是“数”“形”地说明它的意义的.其认知思维过程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数”与“形”结合.把几何意义与度数的数量关系结合起来,这是几何学习的特点之一,也是学习几何必须建立的一种思想意识.二是类比学习。按知识内容,线段的比较、和差、中点与角的比较、和差、角平分线是类比性知识;按叙述方式,均采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综合描述所研究的对象;按学习过程,都特别注重从“有形”到“无形”(模型→图形→文字→符号)的抽象过程,同时也重视相反的化“无形”为“有形”(符号→文字→图形)的训练过程。类比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既能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在类比中加深理解,也体现了教材内容编排同类知识的同构现象,同时,也明确了研究一类问题的“基本套路”。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角的大小、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数量关系;感受学习过程中的类比思想.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理解角的大小、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数量关系,并会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综合描述。 (2)经历类比线段的大小、和差、中点学习角的比较、和差、角平分线角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目标解析 (1)能从图形和数量关系两个角度认识角的大小,会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从几何图形和数量关系认识角的和差与角平分线,知道两个角的和差,仍然是一个角,知道角的和差或等分的度数,就是它们度数的和差或等分.能结合角的大小、和差、角

角的比较和运算说课稿

《角的比较和运算》说课稿 勐腊县勐润中学李华明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角的比较与运算,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同时它对学生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试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几何识图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用新知识建构新体系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概念 难点:理解角的和、差、倍、分关系 二.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问题解决---知识延伸---归纳概念”的模式。

(2)引导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的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人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四.教学过程展开分析 (1)新课导入 问题的引入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复习小学时学习过的角的概念。问题1:角的大小由那些量决定? 问题2:已知两条线段AB和线段CD,如何比较这两条线段的大小? [活动1]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剪好的角,同伴之间交流。 问题1:请五位同学上来,老师请你们五位站成一排,前后顺序由手中角的大小决定,怎样排呢? 老师提问,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回忆并补充。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到他们的争论的关键:比较角的大小 教师通过不断提问启发学生通过实践,对角的比较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回忆角的相关概念、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作铺垫,明确知识间的联系。 从一个生动的实际问题展开角的大小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着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新知识学习的兴趣。 (2)讲授新课 问题的解决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知角的计量单位——“度”,认识量角器,并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2)知道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量”,“画”,加深对角的大小的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二、学习方式 观察、比较、练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三、评价方式 ⒈通过自评、集体评议及课堂展示评价等表现性评价手段,检测目标一、二的达成情况。 ⒉通过基本评价题目和课中学生的回答和做题情况,检测学生对“角的度量”的掌握情况,从而检测目标三的完成情况。 四、教学准备 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创景引新,以情激趣 1、学生进行画角活动,教师任意的选两个角进行比较,提出问题:角1和角2比,哪个大?大多少?有谁知道? 2、揭示课题: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但光用眼睛我们是看不出来大多少,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二)目标导学,自主探究 建立1度角的表象和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过渡语: 我们在以前学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是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需要测量角的大小,同样也要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 2、建立1度角表象 课件演示:将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角,将1度角用蓝色显示并出来,让学生感知他有多大,再看看自己量角器上的1度角。 3、出示量角器:学生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发言时教师抓关键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读数、外圈读数、90°刻度线。(课件演示) 三)尝试用量角器读角,为量角做铺垫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现在我任意地出示角,你能利用量角器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1、出示30°角,学生尝试读角,并说明自己读角的方法。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看角的两条边:一条边要和0°刻度线重合,这样才能从0开始读起,另一条边对着的刻度选哪圈刻度要看0°在哪圈。 2、分别出示60°、90°、120°这些角让学生读,并说方法。四)学法指导,合作质疑——在活动中探究量角方法 1、尝试量角:出示两个角(P37的角),学生先估一估,(结合直

角的比较和运算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动) (一)、从实际生活中建立角的概念 1.类比联想,提出问题 前面学习了线段的概念之后,紧接着就学习了比较线段的大小以及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画法问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概念,类似的,今天我们也要学习如何比较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和、差、倍、分的画法问题.(板书课题) 2.类比联想,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师生共同回忆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以及和、差、倍、分的画法. (2)分组讨论,发现方法. 提出问题:如图1-26(a),试比较∠AOB和∠COD的大小并画出∠AOB+∠COD. 1.习角的有关概念 二:引入新课(动) 三:新课:((板书)) 2:角的大小可以有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和度量法. (1)重叠比较法:由线段的重叠比较法知,将要比较的两条线段一端重合,再看另一端的位置. 角的比较也类似,提问谁能用两个三角板演示一下,然后总结,在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要让角的顶点和角的一条边都重合,看另一条边落在角内还是角外.(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三种不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图形,量角器可起移角的作用,先测量的度数,然后以的顶点为顶点,其中一边为边作一个角等于.) 记作:∠AOB=∠COD记作:∠AOB>∠COD记作:∠AOB<∠COD (2)度量法:因为角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度数,度数大的角大于度数小的角,通过角的度数来比较角的大小.(注意写法) 例1如图。8,比较∠AOB与∠CDE的大小.(书上的154页的3图) 因为量得∠AOB=35°,∠CDE=65°. 所以∠CDE>∠AOB.(当然,书上的角不能剪下来,我们可以把一个角画到一张描图纸上,放在另一个角上面比较比较角的大小,也可以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角的度数,然后加以比较. 1:画角(做一做) 3;画特殊的角 30;45;60;75 ;15;105;(角的运算的一种) 提出问题:如图1-26(a),试比较∠AOB和∠COD的大小并画出∠AOB+∠COD. 4:角的运算(和差)我们可以对角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如:(1) 34°34′+21°51′=55°85′=56°25′ (2) 180°-52°31′=179°60′-52°31′=127°29′(如图并列式子)

新人教版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胡益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三、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知道呢? 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 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 (2)介绍1°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设计意图】度量需要统一的标准,学生借助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比较角的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唤起了学生度量的经验。借助课件认识1°角,既有助于学生形成1°角的表象,了解角的单位及符号,又有助于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为认识量角器做准备。 2.认识量角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教学设计

《角的分类》 一、教案背景 师生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好三角板、直尺、活动角、一张长方形的纸 (2)教师准备盲人摸角游戏料具(大的纸盒箱和各种硬纸角) (3)教师准备好课件、与本课角相关的网络资源 《角的分类》一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教材第7册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角、角的度量基础上展开,是对角的进一步深化认识。 教材的编排思路的第一个环节是直接出示扇子明出平角和周角。通过这个环节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周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认识锐角、钝角、直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角分类探索,并在师生,生生互动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联系生活,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二、教学课题《角的分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 P41页 三、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角的空间观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建立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2、教学难点:区别周角与射线,平角与直线 四、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通过猜谜 语让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扇子) (二)、新课学习 前面几节课,我们理解并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大小可用量角器来度量,角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就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识直角 (1)、学生动手,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个角有多少度? 从而得出:直角是90度。 (2)、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角是直角吗?学生汇报(数学课本的角、黑板的四个角、作业本的四个角……) 2、认识平角

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数学上册《4.6.2角的比较和运算》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4.6 角角的比较和运算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分别用测量与重叠来比较 角大小的方法; 2、能学生充分理解两个角大小比较所隐 含的意义,能从“量”与“形”上 进行转化; 3、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简单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运用叠合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数量”的角度, 引入到从“形”的角度来分析 两个角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师生各准备一个用硬纸皮做的可活动的 角,准备好作的图的工具(一幅三角板、 圆规)。 教学设想: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比较从而得到结论性 的东西,并能在操作中得到动手的乐 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角的有关知识以及在线段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所以“承前启后”必须加以强调,在知识的形成中,应尽量在旧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研究。在课程学习中应突出以学习为主,以学生的动手为主,让学生在操作中找到自己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总结。首先 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对旧的知识进行适

二、新课拆析: 1、知识设疑: 如果我们要对你们手中的角进行比较(比较角度的大小),现在我选择其中的两个角,那你们将会进行怎么样的比较方法,如何进行? 解决方法:对手上的角进行测量; 把要比较的角放在一起进行重叠比较。 2、知识形成: 从上面的引例中,我们将会很容易得知两个角大小的比较方法: (1)利用量角器来度量比较; (2)运用重叠法进行两个角的大小比较(在书面很难做到)。 从以上的方法,我们将可以比较出以下两个角的大小: 3、知识拓展: (1)利用三角板画出特殊角: 我们都知道一幅三角板有六个角,其中四个不同的角(、、、),对于这些角,我们除了可直接画出以外,还可以巧妙结合来画出一些特殊角: 、、、、、、、 、、、。 (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如何作当的复习,使学生能能角的知识有一个更深的记忆。 在角的形象比较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重叠法是一个难点,但此法比较适用于实际

七年级数学上册4.3角4.3.2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目标: 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能认识角的平分线. 重点: 角的比较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难点: 角的和差与角平分线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做角? 答案: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或角也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2.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之间是怎样进行换算的? 答案:, 3.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答案:度量法;叠合法 二、探究1 问题1:想一想: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答案:度量法,用量角度度量角的度数比较大小; 叠合法,把这两个角的一条边叠合在一起,观察另一边的位置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练习1:如图,射线OC,OD分别在∠AOB的内部、外部,下列关系不一定成立的是( ) A.∠AOB<∠AOD B.∠BOC<∠AOB C.∠COD<∠AOD D.∠AOB<∠COD 答案:D

三、探究2 问题2:思考: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有三个角,关系是: ∠BOC是∠AOC与∠AOB的差,记作∠BOC=∠AOC-∠AOB. ∠AOC是∠AOB与∠BOC的和,记作∠AOC=∠AOB+∠BOC, ∠AOB是∠AOC与∠BOC的差,记作∠AOB=∠AOC-∠BOC, 问题3:借助三角尺,你能画出150,750的角吗?你还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这些角有什么规律? 答案:150,300,450,600,750,900,1050,1200,1350,1500,1650,1800 规律:这些角都是15度角的倍数. 练习2: 1.在15°,65°,75°,135°的角中,能用一副三角尺画出来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2.如图,已知∠AOB=∠COD=90°,∠BOC=40°,则∠AOD等于( ) A.120° B.100° C.130° D.140° 答案:D 四、探究3 问题4:如图所示,如果∠AOB=∠BOC,那么∠AOC=2∠AOB=________,∠AOB=∠BOC =________ .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曾苑媚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第一册第37~38页: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一、设计思想 1.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方法的培养。通过用小角比较角的大小,逐步引出简易量角器,通过对简易量角器的优化,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量角器的构造过程,理解量角的原理,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教材分析 1.《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而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操作活动中实现由静止的课本知识向动态的学生探索活动转变。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2.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在二年级上册,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

角的分类教案

一、复习(1分钟) 1.角的组成(角是由两条边和一个顶点组成的) 2.角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角张开的程度) 二、导入(1分钟) 师: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它们的大小能分成几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 三、新授 1.课件出示谜语: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扇子) (5分钟) 师:同学们都太聪明了,今天老师也带来了把扇子,我们一块研究一下这把扇子上都藏有哪些数学知识,好不好? 师演示锐角、直角、钝角(学生回答) 师: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什么样的角是直角呢? 学生回答课件演示:锐角<90度,直角=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2.认识平角 师继续展开扇子的两条边转成一条直线,你觉得这个是不是角? 学生回答(是) 师:以往认识的角似乎都是尖尖的,但是这个图形它是没有尖尖的顶点,它到底是不是角呢? 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汇报:通过角的定义我们知道:角是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只要满足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两个条件那它就是角。师: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这样的角叫做平角。(课件出示平角概念,同学们齐读两边理解并记忆) 学生试着用自己手里的活动角摆出一个平角。 师:我们平时所见的角都有它的度数,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平角的度数呢? 学生回答:(量角器量,直角拼)得出平角=180度(板书)3.认识周角 师继续展开扇子的两条边重合,你觉得这个是不是角? 学生回答(是) 师质疑:每一个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个角为什么只有一条边呢?(两条边重合在了一起。) (教师黑板画周角) 师:像这样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课件出示周角角概念,同学们齐读两边理解并记忆) 学生试着用自己手里的活动角摆出一个周角。 师:周角多少度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反馈师板书:周角=360度 4.说说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反馈并板书 1周角=2平角1平角=2直角1周角=4直角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角的比较与运算,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老师们指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以及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同时它对学习下一节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进行了思维上的铺垫,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取到了复习旧知识、承接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还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遵循这一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学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与不同层次的关注,实现有梯度层次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

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鉴于七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积极利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和发展,逐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中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一、创设情境、观察操作,引出本节课研究的第一个问题――角的比较.二、问题探究、合作验证,引导学生探索角的运算.三、问题引申,解决问题引

《角的度量》优秀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P40——P41 二、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体会计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的表象。 2、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经历探索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和过程,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通过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初步感知三角尺上三个内角和的特点。 4、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四、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什么是角,请你画一个角。怎样知道你画的角的大小呢?这就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这节课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计量角的单位

要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选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一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作了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量角器是把半圆分成180等份。 2、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做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总结:量角器上内圈刻度是按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外圈刻度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刻 度线汇集的一点,是量角器的中心点。请分别找出内外刻度中 0°20°90°135°180°。只给小组同学看。 3、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教材第41页例1),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用量角器)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角的分类》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角的分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角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明确建立各种角的概念;难:区别周角与射线,平角与直线。 突破方法: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来建立清晰的概念。 教学用具:活动角和自制折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1) 什么叫做角?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角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二、学习新课 我们理解并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大小可用量角器来度量,角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就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 (1)学生动手,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 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量一量这个角有多少度? 从而得出:直角是90度。板书:直角90度 (2)复习题图中哪个角是直角?根据什么?

(3)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角是直角吗?(课本的角、黑板的四个角) 2.认识平角。 (1)学生动手,把刚才折成的直角纸打开来。两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个角有什么特点?(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 (2)请你指出这个新的角的边和顶点各在哪里?(顶点没有变动,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 (3)这个角是多少度?(180度,因为是两个直角组成的。) (4)教师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平角是180度。(板书) (5)请你们用自己的活动角操作,旋转一根硬纸条,使其成为直角,再旋转成一个平角。 (6)你能说说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吗?(一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 板书:1平角=2直角 (7)右面图形哪个是平角? ① ② 引导学生明确:图①是一条直线,它没有端点, 也就不是平角;图②是两边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有一个端点,所以它是平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教师演示。 先出示直角,然后将角的一条边向右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小于90度,可以得到60度,30度..... 再将角的一条边向左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大于90度,可以得到120度,150度但一定不超过180。。 2.学生操作。 利用自己的活动角,同样把角的一条边向左、有移动,观察移动后角的大小。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设计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角的比较和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基本知识之后对角的进一步认识,更是对几何图形中相关联的量的认识的加深.本节课重点是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和、差运算;难点是找到图形中角与角的关系.学好本节课对于学生今后的几何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角的比较和运算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中几何部分内容,对于几何学生仅限于对图形的简单认识而不能了解图形中潜在的联系,对于简单的几何逻辑推理语言仅仅在线段相关问题中使用过.借助于本节课内容的传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条件与结论对应的概念,学会使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本质. 三、教学策略分析 引课 用肢体语言所能展现的几何图形引入新课,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要最终服务于生活. 角的比较 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探知未知的知识,基于学生对线段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在抛出角的大小比较后,让学生自行寻找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希望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基本素养,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养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 归纳,在学生提出比较的方法之后,要培养学生归纳的习惯.数学的灵感来源于不断地对数学知识的归纳,形成自己的数学触感.归纳能力也是学生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在教学中我会多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探知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归纳的能力,进而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角的和、差 辨析能力的培养,在一个图形中认识几个角之间内在联系为重点,让学生学会把一个式子转化成为多个同等变形的式子,养成学生对同一公式不同表现形式的掌握,认识复杂图形中的内在联系.学会发现一个变化的数学问题中不变的量或关系,并能根据这个量或关系解决相应问题. 发展逻辑推理语言,角平分线的定义中除了让学生能够将定义引申为条件与结论的对应,还要简述几何语言,体会数学逻辑连接词的作用,并且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恰当使用这样的连接词,来阐述数学问题的因果.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意图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上海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角的度量》第一课时。《角的度量》教材安排四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角度认识角的度量,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一、认识各种角。学生学过锐角、直角、钝角,对角的组成也已了解,本节课教师在要求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度,对1度形成一种空间观念。教师更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把枯燥无味的周角、平角、直角、钝角、锐角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角,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把脑和手结合,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掌握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关系。 二、用量角器量角。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工具,教师先利用电脑,介绍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然后通过学生指中心点,找300、600、900的角熟悉量角器。角的度量方法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事先让学生看书、预习,课堂上以电脑演示,把量角的步骤分解,降低难度,再通过黑板演示,简明扼要地得出量角的方法是:1、点对点2、线对边3、读数。读数又是一个难点,好多学生不知道怎么看,究竟应该看内圈还是外圈,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总结得出(右零刻度线看内圈,左零刻度线看外圈)这样又把难度降低。最后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让学生量各种不同的角,量角的过程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困难,有挑战,出现个别学生一下子找不到方向,不知怎么操作手中的量角器也是正常的,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指点。

角的分类教案

角的分类 马家小学秦文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第3课时 一、创设情境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学生汇报。 师印发练习(见ppt),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设计意图: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设计意图]:通过将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配套K12】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公 开课教案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8-5 16:55 编辑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第18~19页的例题以及“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在自学、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 2、通过尝试、交流、探索,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正确方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从生活中的角感受量角的意义,进一步形成度量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三个滑梯与地面形成的角度不同,一个太小,一个太大,一个比较合适。)提问:玩过滑梯吗?给你这样三个滑梯,你喜欢玩哪个呢?设问:那么,滑梯的角度多大比较合适呢?大家研究过吗?多媒体课件演示:从较合适的滑梯上抽象出∠1。【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角,让学生体验到学会测量角的重要意义。】 二、自学探究,认识量角器1.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量出作业纸上∠1的大小。引导反馈:请学生说说用来作为测量工具的角及测量结果。(学生会用几个不同的角测量∠1的大小,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引导:学生意识到和测量线段一样,量角必须使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2.认

识量角器。指导阅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学书本上第18页下半部分的内容。提出要求: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班级反馈对量角器的认识。(多媒体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片或使用电子白板上的工具量角器供学生交流使用)提问:量角器上有角吗?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并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读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数。多媒体课件显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读内、外圈数的角都有。)【设计意图:通过自学、观察自主认识量角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向学生展示量角器上的角,渗透正确的量角方法。】3.画角。提出要求:请在作业纸上的量角器上分别画出10°、95°、172°的角。实物投影反馈学生画角的情况。【设计意图:从找到量角器上的角到画出量角器上的角,为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自主尝试,学会量角。1.请学生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 2.班级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量角的过程。)3.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多媒体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部位闪烁提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3)角的另一条边所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