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耦合的产业承接及其金融支持_以武汉为例

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耦合的产业承接及其金融支持_以武汉为例

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耦合的产业承接及其金融支持_以武汉为例
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耦合的产业承接及其金融支持_以武汉为例

2011年第5期(总第382期)

金融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1-03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金资助。

作者简介:梅良勇(1978-),男,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在站博士后;刘勇(1960-),男,沈阳辽中人,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国家开发银行业务发展局局长。

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耦合的

产业承接及其金融支持

——以武汉为例

梅良勇1,刘勇2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湖北武汉430073;2.国家开发银行,北京100032)摘要:在探讨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对“十二五”时期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研究分析表明,“十二五”时期承接地产业的配套能力是决定国内外产业转移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据此提出了基于产业耦合的有效承接模式以及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耦合是实现产业耦合的有效机制,并提出了武汉在“十二五”时期金融支持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耦合的产业承接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产业链;金融支持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5-0003-05中图分类号:F830.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2010年8月3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部署。承接产业转移是各国和地区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快捷通道,“二战”后的几次国际产业大转移,都成就了世界经济的数次“奇迹”。第一轮,日本承接美欧产业转移,迅速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第二轮,承接产业转移造就了亚洲“四小龙”腾飞;第三轮,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区位和政策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

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得以迅猛发展。当前,国

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

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从2007-2010年的四年时间里,商务部分三批

共确定了40个左右的中西部县市作为“加工贸易梯

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武汉是商务部确定的第一批重

点承接地之一,中西部的其他省会城市还包括合肥、南昌、郑州、成都、西安等。可以预见,在“十二五”时

期,中西部的重点承接地将为争抢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承接机会而展开激烈竞争,武汉作为2007年底国家批准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何在这种承接机会的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同时积极利用金融支持承接产业转移来加快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是当前亟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二、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问题(一)武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现状表1武汉市“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情况表

年份项目20062007200820092010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20.0122.525.729.3532.9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资(家)6970737780累计批准“三资”企业(家)49615144532854345549平均每家利用外资额(万美元)887.61148.01485.52311.02860.9投资总额过1000

万美元的项目数4754

56

58

85

数据来源:2006-2009年武汉统计公报和武汉商务局网站。

1.引进外资额持续增长,项目规模逐步扩大。“十一五”

期间,武汉利用外资金额持续增长,20103

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较2006年增长超过64%,且新增外资企业平均每家利用外资额从2006年的887.6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860.9万美元,增幅达222.3%。2010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81户,新设投资总额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27家。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利用内资呈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十一五”期间,国内其他省市到武汉投资呈持续、快速发展态势,武汉全年引进内资从2006年的201.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06.1亿元,增长了2.5倍(如图1所示)。2010年国内共有22个省市到武汉投资发展,其中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投资占重头,在全市引进的506.10亿元资金中,有71.78%是由东部地区投资的。

图1“十一五”期间武汉利用内资情况图

数据来源:武汉市商务局网站。

3.与商务部确定的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的其他中西部省会城市比,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从利用外资上看,2009年武汉利用外资绝对金额占有一定优势,但增幅落后于成都、郑州、长沙等产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其次,2009年武汉利用内资无论就总额还是增幅而言均处在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的中西部省会城市的倒数第二位,并且与成都、合肥和西安等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如表2所示。

表22009年中西部主要省会城市利用内外资情况表

城市

利用外资(亿美元)

城市

利用内资(亿元)总额

增幅

增幅

排名

总额

增幅

增幅

排名

武汉

29.35

14.1%

4

武汉

388

15%

6

郑州

16.2

18.6%

3

郑州

370.8

44.5%

1

南昌

15.83

12.2%

5

南昌

453.2

13.9%

7

长沙

18.01

19.7%

2

长沙

286.9

15.2%

5

合肥

13

8.4%

6

合肥

777.9

23.0%

3

成都

28

24.6%

1

成都

1448

35.5%

2

西安

12.19

6.2%

7

西安

720.2

20.5%

4

数据来源:根据各城市2009年统计公报和商务局网站数据整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对武汉近年来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

现状分析可以看到,武汉与商务部确定的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其他重点省会城市相比并无优势,并且面临这些城市的激烈竞争。而武汉与这些城市相比,虽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总额上居首位,但近年的增幅排名却靠后,大有被赶超之势。我们分析认为武汉在“十一五”期间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产业集群的实力还较弱。目前,武汉虽然拥

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和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但是产业集群的整体集约化程度较低,技术含量还有待提高。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存在着产业功能定位不明确、设计和建设的规划还不够完善和系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还比较缺乏。

2.产业配套能力不强。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和

承载力,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那些能为发达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地区,才最有可能成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武汉虽然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但是产业特色不突出、配套能力还不强,未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势必会增加转移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以金融、物流、信息咨询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还规模偏小、层次偏低、竞争力偏弱。

3.企业转移与产业转移相脱离、项目引进与本

土经济条件相脱离。体现在政府政策上则表现为:一是重招商数量,轻招商质量;二是重单一项目招商,轻产业链招商;三是重优惠政策,轻产业培植。

结果导致武汉与大多数中西部城市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一样,始终处于“只见项目,不见产业”的“企业转移陷阱”中,无法真正形成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

三、“十二五”期间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学

分析

(一)影响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的经济学分析——以FDI为例

国际产业资本转移是跨国公司和承接地互相选择的结果,但对于像武汉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跨国公司占据主动和主导的地位。跨国公司转移行为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收益。下面我们将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深入探讨影响国内外产业向承接地转移的影响因素。

产业资本的基本特征就是逐利性,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利润公式如下:π=max pf(x,y,z)-w1x-w2y-w3z(1)

借鉴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理论,我们可4

2011年第5期(总第382期)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5期(总第382期)

金融理论与实践

认为:

f(x,y,z)=x a y b z c (2)故产业资本转移的利润公式又可表达为:π=max px a y b z c -w 1x-w 2y-w 3z (3)其中,x 为劳动、资本等基本的生产要素,w 1为生产要素的价格;w 2y 为土地和税收成本等(即投资成本,承接地为吸引国际和国内产业资本转移,往往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使得这部分成本较低);z 为跨国公司在承接地投资必须自身提供的各种配套(如果承接地提供的相应配套越完善,那么需要跨国公司自身提供的配套就越少,相应的配套成本也越低),w 3为配套的价格,p 为产品的价格。

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3)式分别对x、y、z 求一阶导数得到:

pax a-1y b z c -w 1=0(4)pbx a y b-1z c -w 2=0(5)pcx a y b z c-1-w 3=0(6)解上述方程组得:

x=é?êêù?

úúpa w 1?è???÷bw 1aw 2b

?è???÷cw 1aw 3c 1

1-a -b -c

y=é?êêù?úúpb w 2?è???÷aw 2bw 1a ?è???÷cw 2bw 3c 1

1-a -b -c

z=é?êêù?úúpc w 3?è???÷aw 3cw 1a

?è???÷bw 3cw 2b 1

1-a -b -c

因此,f(x,y,z)=x a y b z c =?è??

?

÷

pa w 1a

1-a -b -c ?è???

÷pb w 2b

1-a -b -c

?è???

÷pc w 3c

1-a -b -c

(7)

由(7)式可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产出与三个要素密切相关:一是承接地生产要素的价格,如劳动的价格等;二是在承接地的投资成本,如土地的价格、税收的优惠等;三是跨地区投资的相关配套,包括投资方自身提供的配套和承接地的相关配套。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力价格越低、承接地的投资成本越小、投资方自身提供的配套越少,则产业转移资本在承接地的生产规模就会越大。

(二)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分析

从上述的经济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产业资本转移的基本条件:

1.承接地低廉的投资成本是产业资本转移的诱因之一。产业资本根据比较优势进行跨区域的产业布局,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投资成本

可以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那么,武汉与中西部地区其他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城市相比,具有低廉的投资成本优势吗?下面我们将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从劳动力成本来看,一方面武汉与中西部其他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省会城市相比并不具有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如2009年武汉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高于中部的南昌和郑州,也高于西部的成都等省会城市;另一方面,在当前这一轮产业转移中,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不是吸引跨国企业投资的主要诱因,从图2中可以看出,劳动力成本与FDI 投资额之间并不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趋势。

图22009年中西部主要省会城市利用外资和平均工资对比图

数据来源:根据各城市2009年统计公报整理。其次,从投资成本来看,由于各地对于承接机会的激烈竞争,税收优惠、土地优惠几乎已经到了各地可以承受的极限,而且这些优惠措施还要受到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刚性约束。因此,在武汉“十二五”期间的产业转移承接中,要想实现明显的投资成本比较优势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2.在承接地市场索要一个比较高的价格p 是吸引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资本转移的另一重要诱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在转移过程中越来越看重承接地的市场容量和广阔的利润空间。那么,相比中西部其他重点承接地的省会城市,武汉是否具有市场的比较优势呢?

在一个信息日益畅通和物流日趋便捷的市场中,跨国公司要想在某一承接地索要更高的产品价格是难以实现的,武汉也不例外。那么,武汉与中西部其他重点承接地相比是否具有更大的市场容量呢?通过比较武汉与其他中西部重点承接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看出(如表3),2009年武汉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长沙和西安,与其他城市也非常接近,武汉似乎也并不具有市场的比较优势。

表32009年中西部重点承接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情况表单位: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武汉18385郑州17117南昌16472长沙20238合肥17158成都17589西安18963数据来源:根据各城市2009年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5

3.承接地的各种配套环境越完善,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配套成本就越低,其来承接地投资的动力也就更大。一方面,承接地的公共品提供越完备,在承接地投资的企业经营就会越顺畅,相应的利润水平就会比较高;另一方面,承接地为投资企业提供配套的企业和机构越多,投资企业与区域内企业的关联性越强,越能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从当前跨国公司投资趋势来看,承接地的配套能力,尤其是产业配套状况是跨国公司选择承接地的主要考虑因素。

四、基于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产业耦合及其机制分析

(一)产业耦合招商是“十二五”武汉产业承接的有效途径

以上的分析表明,与中西部其他重点承接地相比,武汉并不具有更低廉的劳动力和投资成本,也不具有市场的比较优势。况且在“十二五”时期,影响招商引资及企业集聚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优惠政策、廉价的劳动力与自然资源供给,而是产业本身的配套性,即一个有效市场半径上的产业链的完整性,产业链的发展程度或产业的配套性已经成为吸引投资最重要的因素。

耦合(Coupling)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于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借鉴物理学中的这一概念,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耦合系统蕴含三层耦合机制:国内外产业与承接地配套企业耦合(内层)、国内外产业与承接地上下游关联产业耦合(中间层)和国内外产业与承接地社会网络耦合(外层),三层耦合机制的深度不同,内层耦合程度最深、中间层耦合次之、外层耦合最浅。产业转移的耦合系统模型图如图3所示。

1.国内外产业与配套企业的耦合包含与承接地相关配套企业的经济联系。内层耦合要求区域内的配套企业与国内外产业之间存在深度耦合,这样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吸引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为其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另一方面,区域内的配套企业通过与国内外产业资本深度耦合,纳入国内外产业资本的生产体系,获得专业化的分工收益和溢出效应。

2.国内外产业与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耦合是指跨产业之间的产品配套与技术共享等互动关系。企业之间不单纯是产品供需关系,而是基于完整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配套。跨产

业耦合是一种中度耦合,国际产业资本通过带动效应,带动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的发展。

3.国内外产业与区域社会网络耦合主要包括跨

国或地区投资企业与承接地区域内社会机构、基础设施的关系。国内外产业资本与承接地区域内其他经济要素的互动关系是耦合结构的最外层,区域社会网络层要素为内层要素提供生存的土壤。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武汉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是区域产业与转移过来的国内外产业资本实现耦合,基于产业耦合的招商引资才是“十二五”期间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模式和途径。

图3产业转移的耦合系统模型图

(二)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耦合是实现产业耦合的有效机制

上述分析说明,在“十二五”时期,内层耦合的程度是影响武汉招商引资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前面关于产业耦合的理论分析表明,深度的内层耦合就是要实现武汉已有的产业集群与相应产业链的有效耦合。

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这两个网络组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网络”作为耦合截面,形成更高级的功能系统——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产业集群,耦合模型如图4。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合而不同”,产业链关注各链环的上下游关系,这种关联关系是组成产业集群最为重要的功能单元;产业集群关注的是企业分布的空间位置和集聚程度,是组建和延伸产业链的空间载体。

1.产业链是产业集群中的主导。产业集群实质

上是指产业链的产业特性在集群中的体现,是基于价值链的企业集聚。正是由于产业集群地域临近和产业关联性,以及集群企业间分工和信任合作的特点,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不仅在单链式供应链内部各企业相互合作,而且不同单链的企业存在着跨链间

6

2011年第5期(总第382期)

金融理论与实践

竞争和协调。这说明产业集群内主体之间不是杂乱无章的集聚,而是以产业链关系作为主导。

2.产业集群是产业链空间分布的载体。产业链的空间分布具有“大区域离散小区域集聚”的特性,产业集群是产业链中的集聚体。大量的集群间、集群与区域外经济行为主体的生产、贸易、技术、信息、文化交流,跨越国家和区域的边界,把基于同一产业的不同区域的产业集群整合起来,就形成了全球产业链,这也是区域协作和全球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产业集群的升级正是沿着全球产业价值链从低附加值、非战略环节向高附加值、战略性环节攀升,产业集群在升级过程中表现出一种阶梯式发展路线(如图4),伴随着这种阶梯式的升级过程,产业集群创造和留住的价值链逐渐增多。可见,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链的空间载体,集群内部各企业及经济组织之间存在产业链关系。

图4产业链与产业集群耦合模型图

资料来源:参考冉庆国.《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关系研究》,学习与探索,2009(3),第161页。

五、金融支持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耦合的产业承接对策

对于武汉来说,已经初步形成了钢铁、石化、汽车、光电子等开发区产业集群,在“十二五”期间的产业承接策略中,必须把这些产业集群与相应产业链在金融支持下实现有效耦合作为首要任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金融支持产业转移耦合系统中各层链条间的协调推进

一是通过金融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和项目进入产业承接园区,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二是对于进入产业承接园区的生产服务性项目适当给予信贷倾斜,通过加强生产服务性配套建设以改善园区投融资环境和生产服务水平;三是对有利于优势资源整合、产业链延伸、落后产能淘汰的,通过并购重组方式实现产业转移的产业项目,给予并购贷款的支持。

2.通过金融“投贷债租”协同支持产业转移

一是与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城市政府合作设立产业基金,与地方政府共同投入种子资本并广泛吸引社会投资,支持产业转移项目的承接;二是以夹层资本等形式支持当地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当地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解决承接产业转移重点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三是向产业企业提供涵盖融资租赁、投资、理财和债券承销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在中期票据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集合债、股权投资基金和上市融资等领域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帮助产业企业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四是建立资金平台,通过联合贷款、银团贷款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吸引东部金融机构资金和社会资金向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提供贷款,促进资金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流动。

3.通过产业链金融模式提升产业链价值

产业链金融的“1+N”服务模式改变了过去银行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某一家核心企业,全方位地为产业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促进了产业承接园区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协同关系,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增值。

4.通过控制资金流向提升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在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耦合的产业承接及其产业链金融支持模式中,由于银行是围绕核心企业展开融资的,银行设计出的融资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所贷资金的流动方向。通过商业承兑汇票、盘活企业存货、活用应收账款等多种方式使得资金合理地注入耦合系统中各层链条的配套环节和配套企业,从而提升产业链中薄弱环节的运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江淮,高春亮,张宗庆,刘健.国际制造业资

本转移:动因、技术学习与政策导向[J].管理世界, 2004,(11):29-35.

[2]郑江淮,高春亮.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最优

产业配套与政策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5,(2): 29-36.

[3]吴金明,张磐,赵曾琪.产业链、产业配套与企

业自生能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5,(2):44-49.

[4]李翠军,计薇.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对

策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9,(4):158-163.

[5]冉庆国.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关系研究[J].学

习与探索,2009,(3):160-162.

[6]姜霞.湖北省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战略对

策[J].经营与管理,2010,(12):29-31.

(责任编辑:贾伟)7

2011年第5期(总第382期)金融理论与实践

中国四大汽车产业基地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东北、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珠三角和长江上游地区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格局。2012年,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80%。其中,位于东部沿海的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区以及东北地区集中了我国汽车工业约53.2%的汽车产量。在长江中游地区,形成了以武汉、合肥、长沙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汽车工业产业群,汽车产量约占14.3%。在西部,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汽车工业产业群,汽车产量约占12%。 一、东北地区:传皖汽车工业基地的地位有所下降 东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扎实的重工业底子使东北地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在长春动工兴建,开中国汽车工业之先河,象征着中国汽车就此起步。经过60年的发展,以长春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区域已成形。深厚的机械制造基础和完善的配套体系,使汽车工业迅速从长春辐射到了整个东北地区。目前东北地区汇集了十来家整车生产企业,2012年的汽车整车产量达249.9万辆,占全国13%,比2001年的23%下降了一半份额,其中轿车产量占全国18%,亦低于2001年的22%的轿车市场份额,传统汽车工业基地的地位有所下降。 目前,东北地区的汽车整车产能为360万辆,2015年规划产能达460万,未来整车制造规模占全国的份额基本稳定。东北地区整车制造代表企业有一汽集团、一汽大众、一汽马自达、华晨宝马、华晨汽车、上海通用、哈飞汽车等,未来仍有吉利沃尔沃大庆基地、东风日产大连工厂等相继在东北地区投产。 二、京津冀地区:入世以来份额提升幅度最大的产业集群 198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AMG合资成立北京吉普公司,是中国汽车工业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依靠建国以来良好汽车工业基础的京津地区汽车工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全国汽车工业的地位不断提升。依托靠近京津区位优势,京津周边的河北地区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迅猛。位于北京南边100公里的保定拥有长城、中兴、长安等多家自主汽车企业,近百万辆的整车产能已形成了绵延京南百公里汽车产业长廊。京津冀地区目前集合了数十家整车制造企业,2012年的汽车整车产量312.5万辆,占全国16.2%,份额比2001年提升了近7%,是入世以来份额提升幅度最大的产业集群。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汽车整车产能为420万辆,随着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北京汽车、长城汽车等厂商进一步扩大产能,未来京津冀地区的产能仍将大幅增加,到2015年的规划产能将达580万。京津冀地区的代表企业有北汽集团、北京现代、北京奔驰、一汽丰田、天津一汽、长城汽车、中兴汽车等。 三、长三角地区: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未来新增产能增幅放缓 目前,上海拥有我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上汽集团。1985年,中国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上海汽车工业由此找到了一条捷径,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之后南京汽车、上海通用、东风悦达起亚、长安福特第二工厂相继在长三角地区落户。而在浙江,随着配套江沪整车企业的零部件企业逐渐涌现,形成完整的配套体系,并由此催生了吉利、吉奥、众泰等中小型民营汽车企业。2012年的汽车整车产量323.8万辆,占全国16.8%,整车制造规模位列全国第一,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汽车整车产能为520万辆,2015年规划产能达620万。受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以及节能减排压力等制约,未来长三角地区产能增长幅度大大放缓,位列六大产业集群末位。长三角地区代表企业有上汽集团、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长安马自达、东风悦达起亚、吉利汽车、众泰汽车等。 四、长江中游地区:产能位居六大产业集群首位 1969年,中国第二汽车在湖北十堰落成,90年代更名为“东风汽车”,与一汽、上汽并称我国“三大汽车集团”。湖北已经建立了武汉—襄阳—十堰绵延千里的汽车产业带。湖北不仅把最早开始的卡车、货车工业进行深化,更吸引了PSA、本田、日产等合资汽车企业。近年来,湖南先后引进菲亚特、三菱、广汽、北汽、吉利、比亚迪、陕汽等国内外知名的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比较与金融服务创新pdf

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比较与金融服务创新 ——基于重庆调研的经验与启示 满明俊 (1.中国农业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北京,100005;2.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872)摘要:本文在对重庆市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产业链融资调查的基础上,将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归纳为园区主导型产业链融资、政府主导型产业连融资、核心企业主导型产业链融资三类。结合案例分析,认为三种融资类型分别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对应。农业产业链融资的成效主要包括降低信贷风险和成本,促进金融资本与农业长期结合,为农业担保创造条件;但也存在金融机构操作风险高,产业链结构性缺陷,土地流转不规范、抵押替代物估值难等制度障碍。最后,研究得出促进农业产业链融资进一步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金融创新 传统分散农业向现代集约农业的转化实际上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而资金要素在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极度稀缺的,因此,如何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约束,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信贷的供给与需求间还存在较大的缺口,刘玲玲(2009)对陕西、山东、辽宁、内蒙古四省区的调研显示,农户信贷中只有34%是来自金融机构,58%以上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1]。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流通资金只有12%是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规模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该比例仅为2.3%,乡镇企业则更少。 导致金融机构服务“三农”阻力重重的原因,主要是农业固有的高风险、低收益、高成本、周期性特征与金融资本追求利润、规避风险的属性相矛盾。因此,只有通过金融服务创新缓解上述矛盾,才能促使金融机构有效率、可持续的为农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资源。通过整合农业产业链,使原来分散的信贷主体相互合作、制约,达到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规模收益的目的,是金融机构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服务“三农”的创新实践。课题组于2011年3月对重庆市农业产业链融资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总结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的启示。 1、理论探讨与综述 1.1产业链融资的一般探讨 产业链融资也称供应链融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于生产、贸易领域的一种金融创新方式。根据胡跃飞(2007)提出的概念,产业链融资是指在对产业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商品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产业链的 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的综合金融服务[2]。 产业链融资与传统融资的主要区别在于(1)打破对有形、固定资产抵押严

湖北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湖北是中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基地,湖北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基本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同步没课被认为是中国汽车发展的一个缩影。由于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高,探讨湖北产业的发展问题对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一、湖北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湖北的汽车产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步入辉煌,但随后又经历了一些起伏。珍格格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69~1978):湖北汽车产业的起步 湖北的汽车产业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在但是的指导思想下,国家将大批的重工业企业迁往内地较为隐蔽的山区,汽车企业也不例外。在此历史背景下,原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部分职工进驻湖北十堰建设了中国的第二个汽车厂——东风汽车公司。而湖北也因为这个非常偶然的机遇获得了发展汽车工业的机会。1975年7月1日下线了湖北第一辆汽车——东风牌汽车。这标志了湖北汽车的起步。 第二阶段(1979~1993):湖北汽车产业的辉煌,汽车产业带的初步形成。 在1975年成功出产第一辆汽车后,湖北汽车代表企业——东风公司不断成长壮大。到1979年由于其经典车型“东风140”在对越反击战中的优异表现,“二汽”一举夺下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第三阶段(1994~1999):湖北汽车产业的调整酝酿期。 这一时期的湖北汽车产业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缩影:(1)市场上的供应商良莠不齐,汽车生产厂家众多,但绝大多数规模过小,典型的例子是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一个汽车制造厂一年的产量竟然仅2辆;(2)新生的较大型或合资公司由于其体制先进,工艺先进,不断冲击传统的汽车巨头,改变这中国的汽车产业格局。上汽大众是其中一颗最引人注目的新星。而作为湖北汽车的龙头企业,东风汽车公司在这几年年年亏损,经历着痛苦的蜕变,直到1999年才扭亏增盈,但这一年总体盈利也仅有1600万。 (第四阶段(2000以后):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期。 在完成了体制改革、组织重组后,湖北汽车开始步入良性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而这一汽车集群的龙头企业东风汽车公司的销售业绩也呈现出蓬

中部崛起战略下武汉产业集群发展路径选择

中部崛起战略下武汉产业集群发展 路径选择 关于《中部崛起战略下武汉产业集群发展路径选择》,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成为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回顾以及对产业集群的战略竞争优势的研究,深入思考了武汉市在中部崛起中所特有的经济条件和发展优势,提出了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武汉市实施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部崛起产业集群路径选择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指同一类型或相互关联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的集中或聚集。产业集群的壮大,对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证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十分普遍和成熟,基于产业集群而形成的集群经济早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和亮点,如美国硅谷的IT产业群、意大利的纺织产业群、荷兰的花卉产业群、法国的面包产业群、日本的办公设备产业群和汽车产业群等。我国于20世纪80-90年代建立了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不仅成功地实现了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自身的经济腾飞,而且有效带动了整个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高度集聚化和专业化特征的产业集群。广东省传统产业领域比较成熟的企业集群近60个,形成了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和陶瓷等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浙江省现有温州电器和皮鞋、义乌小商品、海宁布艺、宁波袜子、平湖服装等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519个,年产值达到6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一半。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大多也是依靠产业集聚效应而在经济上获得迅速发展的。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为中部地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为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武汉,集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和深厚的工业基础于一体,理应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挥其应有的区域中心增长极的作用,成为提升中部整体竞争力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并在中部地区实现率先崛起。因此,武汉市要根据国内外产业集群的经验与启示,结合武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及商业模式的全解构

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及商业模式的全解构! 伴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了信息—平台—账户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呈现多元化。3月26日,申万宏源发展研究部发布了《以用户资源为核心挖掘和创造价值——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 互联网金融以用户资源为核心挖掘和创造价值。互联网金融兴起源于金融抑制导致利率无法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传导作用。伴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以用户资源为核心,除通过自身主业闭环实现盈利外,可通过引入风投、兼并收购、上市等方式实现价值变现。 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了信息—平台—账户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呈现多元化。信息和技术类企业处于互联网金融产业链的前端,核心价值在于精准地挖掘用户需求,当前以广告和终端费用为主要收入来源,未来将逐步转向通过用户资源来实现盈利;平台和产品是互联网金融产业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目前以交易手续费、增值服务费、流量导入与营销费用等作为收入来源,商业模式呈现多元化;互联网金融账户功能日趋完善,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形成,并通过支付实现资源配置,账户和支付的主要盈利来源于存量资金的息差和支付手续费等,并和应用场景、金融产品和信用服务逐步实现跨界融合。 互联网金融从点对点到点对面进行跨界融合。点对点是指在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的跨界融合,主要表现为传统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化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和互联网企业通过金融化向产业链的后端延伸。而点对面的跨界融合则表现为产业+互联网+金融的“1+1+1”的跨界融合模式日益盛行,医疗、汽车、教育、旅游、农业、物流等行业纷纷拥抱互联网金融,正改变着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 未来我们最看好三类互联网金融平台。第一类是发展比较成熟、盈利能力稳定的互联网金融账户、支付类企业,主要看其导入用户流量和向产业链前端延伸的能力;第二类是资产和资金端风险能匹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产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主要看其获得优质资产和风险控制的能力;第三类是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类企业,包括大数据分析和征信类企业,主要看其将大数据商业化应用的能力。 以下是《以用户资源为核心挖掘和创造价值——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全文: 主要结论: 1、互联网金融以用户资源为核心挖掘和创造价值。互联网金融兴起源于金融抑制导致利率无法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传导作用。伴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以用户资源为核心,除通过自身主业闭环实现盈利外,可通过引入风投、兼并收购、上市等方式实现价值变现。 2、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了信息-平台-账户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呈现多元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汽车行业的火爆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保持迅速增长, 2010年收益为1.644万亿人民币,成为全球零部件行业盈利水平最高的国家。但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达到全球最高的盈利水平,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拥有了更多的专利和核心技术,其实除了规模以外,汽车零部件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据了解,德国、美国、日本之所以能够成为汽车强国,除拥有一批强大的整车厂商外,还在于其背后“矗立”着一批强大的零部件公司:德国大众背后有博世、西门子,日本丰田、本田背后有电装和爱信,美国通用背后有德尔福、伟世通等,韩国则是靠摩比斯支撑。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增速较快,但由于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并受国外厂商的挤压,深陷“内忧外患”之中,已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短板”之一。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变之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汽车消费市场,未来五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与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如何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克服困难,突出重围,中国零部件产业任重道远。

1、零部件被外资垄断,核心技术缺失,成中国汽车产业软肋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能够支撑起年产1800万辆汽车生产配套的规模和满足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80%以上零部件本土化的配套要求。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在高端技术领域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并未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的持续增长而持续缩小,反而有扩张的趋势。 2011年9月7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商务部机电司司长张骥在会上披露:“近六年来,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情况相反,汽车产品贸易的逆差不降反升,2010年255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整车逆差240亿美元,零部件产品逆差15亿美元。”产品出口和进口的比价差距更是惊人,比如里程表,进口价格相当于出口价格的41.3倍;再比如车辆坐具,皮革和再生皮革,进口部件相当于出口部件的26倍;车辆用的速度计,进口是出口的16.5倍。由此可以看出中外零部件企业的差距。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主要产品仍处于供应链的低端,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被外资企业垄断,零部件出口技术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缺乏品牌效应,极大的制约了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与自主研发。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底盘技术在内的汽车产业三大关键零部件技术中,我们几乎全面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很多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几乎全靠进口来维持,变速箱、发动机、底盘等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高达60%。国内高端零部件产品,基本被外资垄断了,目前全中国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案例研究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之道 研究背景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品质。当前中国的食品行业,中小型企业众多,技术水平低,竞争激烈,价格低廉,利润空间狭窄,质量不一。但是巨大的人口基数及多样化的饮食结构是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基石,所以整合食品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迫在眉睫。而中粮集团作为我国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的国有企业,致力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且安全放心的食品。 中粮集团在2009年首次提出“全产业链”战略,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进行整合,将市场交易行为转化为管理协调,可以提高价值的增值效率和企业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整合产业链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三井物产通过交叉持股,网状辐射,渗透中国钢铁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国企业通常采用的纵向并购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是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经过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全过程。中粮全产业链战略模式通过对原料获取、物流加工、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的有效管控,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通。企业采用全产业链模式可以给企业带来以下竞争优势:首先,“全产业链”模式能够使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行业内竞争激烈。仅靠企业内部发展,快速提高竞争力并不现实,但可以通过兼并收购迅速扩大规模。 第二,“全产业链”模式能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大型跨国企业专注于 核心技术的发展,而国内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从而导致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通过收购上下游的公司,企业能够学习到新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一、浙江省 温州鹿城区 1、中国皮鞋产业集群 2、中国打火机产业集群 温州龙湾区 3、中国人造革产业集群 瑞安市 4、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集群 5、中国休闲鞋产业集群 苍南县 6、中国印刷产业集群 温州瓯海区 7、中国锁具产业集群 乐清市 8、中国中低压电器产业集群 永嘉县 9、中国拉链产业集群 平阳县 10、中国塑编包装产业集群 嘉善县 11、中国木业及家具产业集群

12、中国皮革加工产业集群桐乡市 13、中国毛衫产业集群 平湖市 14、中国光机电产业集群海盐县 15、中国紧固件产业集群湖州市吴兴区 16、中国童装产业集群 安吉县 17、中国竹加工产业集群杭州市萧山区 18、中国钢结构产业集群桐庐县 19、中国制笔产业集群 富阳市 20、中国白板纸产业集群宁波市 21、中国西服衬衣产业集群余姚市 22、中国模具产业集群

23、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宁海县 24、中国文具产业集群 义乌市 25、中国小商品产业集群 东阳市 26、中国木雕产业集群 永康市 27、中国五金产业集群 诸暨市 28、中国制袜产业集群 玉环县 29、中国中低压阀门产业集群台州市路桥区 30、中国金属固废处理产业集群温岭市 31、中国注塑鞋产业集群 黄岩区 32、中国塑料模具产业集群 台州市 33、中国缝纫机产业集群

34、中国轻纺产业集群 嵊州市 35、中国领带产业集群 舟山市 36、中国渔业加工产业集群 二、广东省 深圳市 37、中国通信电子产业集群 广州黄埔区 38、中国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广州市增城市 39、中国牛仔服装产业集群 广州市 40、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广州市番禺区 41、中国珠宝首饰加工产业集群广州市花都区 42、中国皮具产业集群 广东汕头市澄海区 43、中国玩具礼品产业集群 东莞市

浅谈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一)

浅谈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一)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价值创造能力集群升级区域创新体系 论文摘要:通过对湖北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嵌入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其集群值创造能力和升级能力也存在差异由于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升级与其所处经济区域的发展状态及制度模式密切相关研究了湖北省传统产业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和网络外部性特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升级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系。 1导言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连接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地理上的集聚如果根据产品制造过程的特点进行分类.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传统制造业集群、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专用品供应商集群和一种特殊的产业集聚——产业(科技)园。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湖北省经济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正经历一种演进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集群的发展已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中.这个网络是由掌握核心技术和控制技术路径的核心集群根据自身利益而在全球范围组建的。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创新的技术壁垒低.所需要的前期积累少.对技术适配度的要低.创新的机会少因此,会有大量跟进者进入.新加入的企业将共同作用于对现有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的改变:第二。创新的技术壁垒高.需要高度的前期积累.对技术适配度的要求高.但创新的机会多因此.只有较少的企业能够实施创新而获得这些机会.这些少数者将决定新的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并利用长期和连。 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壁垒.强化优势。由于熊彼特第二种创新模式依赖企业的知识基础。特别是缄默型知识、复杂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这就需要企业间能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人际接触和互动.从而导致相关创新者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相反.第一种模式对应的创新则不需要地理上的集中.创新依赖的知识更多是可编码的.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可以在全球范围布局这就使得各种集群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将被分为核心集群或边缘集群。核心集群掌握核心技术和对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因此是全球生产网络(GPNs)的控制者.他们可以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进行布局.发展和利用各种为其服务的边缘集群.特别是对于编码性强的知识和可以通过许可形式扩散的技术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更不严格由于当前技术模式下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是掌握在核心集群手中.所以.这些边缘集群就可能会处于长期依赖状态.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区域替代。 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已大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但大多数集群基本处于输出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或为掌握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和外包服务的生存状态其目前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上.但随着供应的增加.其成本优势正在丧失。集群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维持价格优势的潜力非常有限因此.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价值创造能力就成为所有集群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2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湖北省4个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即仙桃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随州三里岗香菇集群和十堰、襄樊、武汉为基地的汽车产业积聚带以及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某些共同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集群内部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湖北省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从当今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是模块化采购与同步设计相结合.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能够配套和具有参与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上、中、下游产业虽然都有.也有一定的分工.但缺少联系与协作机制.分工程度有限.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结果是大企业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成套“解

产业链金融商业模式创新_洪崎

43 2014年第1期主持人:孙芙蓉 产业链金融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链金融的发展,克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商业 银行应该着力推动产业链金融的“六大创新”,即:统筹实施产业组织管理、健全交易信息监控体系、联动批量开发全产业链客户、搭建产业链的大产品平台、契合产业链客户服务需求、建立产业链风险控制体系。 面向市场,统筹实施产业组合管理产业链金融以产业整体为服务对象,整合各种金融与非金融资源,为链群企业提供综合化、一体化金融服务。因此,科学选择产业,统筹实施产业组合管理是产业链金融创新成功的基础。 一是科学选择产业,找准目标客户。完整的产业筛选链由区域经济发展 特点、产业发展特色、银行战略目标与客户资源、金融合作潜力和产业链风险的可控性五大要素构成。具体来看,就是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分支行 为市场触点,结合银行自身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已有公司客户和小微客户资源,形成产业链池。二是联动服务产业上下游。依托产业链集中化运作电子平台,实现跨区域、跨行业服务上下游企业,由点带面地进行业务组织和批量开发,不断细分客户群。针对不同客户群差异化需求,设计模块化服务流程,定制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实现信息整合和产品整合。三是组合配置不同产业以分散风险。根据资产组合管理理论,不同产业发展特点、阶段以及地域分布,应采用多种产业链组合配置模式,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整合信息,健全交易信息监控体系在商业银行主导下,依托于电子化协同运作平台,搭建交易信息监控体系,通过对产业链不同节点上商流、物流、 产业链金融本质上是由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其服务对象由单一企业转变为链群企业,服务主体由银行转变为金融服务链 产业链金融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 洪 崎 和技术的运用,使得银行支付结算能力和工具的运用更为广泛,更接近大众的生活实际。比如,采用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功能,开发远程支付网关;利用手机SIM卡为载体发行银行卡,并以此进行支付交易;借助银联TSM(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空中发卡,支持在医院、加油站、高速公路、公共交通及企业内部等方面的支付交易等。 扩大物理和虚拟销售网络,为消费金融建立渠道资源 如果说现金流是一般企业经营的王道,渠道网络就是银行经营的王道。因此,中信银行将继续加快渠道建设,一 方面在物理渠道建设上要加大一线城市的网点密度,以及二三线重点城市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增强电子渠道和网络金融的服务能力,使之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充分发挥销售和服务方面的潜能,特别是要销售各类消费金融产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客户的需求将不断促成各种类型的银行渠道的集成,这就要求银行将业务渠道和商业系统进行集成和组织,满足人们的消费金融需要。 打造优秀消费金融团队,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要加快获取重要的智力资源,为经营 转型提供支撑。消费金融的发展迫切需要专门的风险管理、渠道开发和信息技术团队。目前,银行在传统授信产品已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风险管控体系。未来要想在消费金融领域先人一步,就必须加快核心智力资源的获取,优化选人和用人机制,做好各类紧缺及核心人才的培养和引入,造就一支在消费金融领域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 孙芙蓉)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与发展差距(2011.04.19) .zhubiaoti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8pt; line-height: 23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center} .fubiaoti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t; line-height: 20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center} .zhengwe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0%; font-family: 宋体} a.zhengwen:visited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link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active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zhengwen:hover {color: #0055cc;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摘要] 我国与国外成熟汽车产业集群相比,在数量、产品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上都存在许多差距。由于世贸组织要求开放市场的时间早已达到,因此我国汽车产业只能在缺乏保护的情况下与国外汽车企业进行平等竞争,这就要求集群企业在市场的调节下进一步优化,以达到最佳的组成结构和资源配置。 (中经评论·北京)汽车产业产业链长,关联效应大,进入壁垒高,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汽车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 一、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分布状况 (一)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 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地处由上海、江苏、浙江省市组成的长三角经济区内。长三角汽车产业是我国汽车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长三角经济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上海拥有目前我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上汽集团,五十多家世界一流的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和全国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轿车零部件工业基地;浙江拥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和中小零部件生产企业;江苏省有南京菲亚特、春兰汽车、上汽仪征、扬州亚星,又有盐城的东风悦达起亚。这一地区已形成了密集的汽车工业基地,而且正在打造一条长江三角洲汽车零部件产业长廊。 (二)珠江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我国人口、城镇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缘地带。以广州为中心,正在建设黄埔、花都和南沙开发区三大汽车生产基地。随着日本本田、日产、丰田等汽车集团的先后入驻广州,带动众多零部件配套企业相继进入,目前基本形成与各地区位内整车制造厂较固定的配套关系,日趋规模化的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农业供应链金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信贷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迁。在农村信贷创新中引入供应链金融思想,为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增加农村信贷供给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供应链金融 近年来, 部分商业银行发展了供应链金融模式, 其基本要义是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 将资金有效地注入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 为企业提供资金理财服务, 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平稳的问题, 整体提升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群体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产品不同于传统的银行融资产品, 其创新亮点是抓住大型优质企业稳定的供应链, 围绕供应链上下游经营规范、资信良好、有稳定销售渠道和回款资金来源的企业进行产品设计, 借助大型核心企业对中小供应商的深入了解, 选择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作为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既突破商业银行传统的评级授信要求,也无需另行提供抵押质押担保, 可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农业中的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活动和环节, 这些价值活动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销售、储运、加工等环节。参与这些活动的主体包括生产资料供应者、农业生产者、农产品收购 者、储运者、加工者等。产业链上各个参与者的融资过程也是资金流入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过程,即供应链融资。 农业产业链种类繁多, 每种产品都拥有各具特点的产业链。农业产业链链条越长, 其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就越高, 价值活动就越多, 融资需求就越大。为农业产业链中的参与者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融资服务意味着可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 进而提高各个农村产业活动参与者的收入。 供应链与农业产业链二者具有相似性。供应链与农业产业链均将上下游客户有机结合,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可将“ 1龙头企业+N(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思想引入农业产业订单链条。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文档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莱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品销售前景广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带动就业态势良好,是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第一大市。具有如此前景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讲述以莱州市为例,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汽车零件产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U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0-0046-01 莱州是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第一大市,现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47家。近年来,莱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品销售前景广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带动就业态势良好。 一、莱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莱州的44家企业平均净资产为4359万元,高于平均净资产的企业有华汽、三力、鲁达、豪克、新亚通、日进机械、新忠耀等10家企业,只占全部企业的%,其中净资产过亿元的仅有鲁达、豪克、三力3家,占全部企业

的%,近80%的企业为低于平均净资产的中小规模企业。模较小导致企业融资难、研发投入能力不足,降低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2.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不够长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科技研发实力较弱,不具备独立研发的能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投入不够,与各高校、研究机构的联系较少,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较弱,主要产品仍然集中在一些低附加值的部件,如刹车盘、刹车片、底盘件、密封件、冲压件、粉末冶金件等零部件生产,总成生产厂家较少,不能有效地形成产业链条。 3.生产经营问题多,化解能力不够强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80%以上的企业订单减少,导致产量下降。二是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中小企业尤为突出,没有抵押物很难得到银行贷款支持;企业流动资金融资成本一般在8―10%左右,在企业利润较低的情况下,企业融资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土地成为制约企业项目建设的重要因素,莱州精密锻造公司、新亚通公司、金岳汽车拨叉、诚远汽车配件项目建设土地短缺近200亩。四是高端人才引进难,大多数大型企业需要引进高端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