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涵义、类型与功能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未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1)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

(2)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权力意志的体现。

(3)经由政治过程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多大程度上满足公众的需求。

(4)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

(5)权威性价值分配方案。(规范&引导)

(6)在形式上,积极&消极。(作为&不作为)

二、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的产生

产生的条件(核心要素):

①公共问题的形成;(原始社会)

②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产生)

③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统治阶级实现阶级意志、治理国家的工具。

(二)公共政策的发展

1、封建社会仍然是家天下,国家政策不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2、公共政策转变的表现:

(1)公民参与作用增大;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唯一诉求)

(3)公共政策内容更加丰富;

(4)现代公共政策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划分

(一)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

1、元政策

(1)又叫总政策(总方针、总路线),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2)关于政策的政策

2、基本政策

(1)又称作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货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2)反映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政治信仰。

3、部门政策

(1)又称具体政策或方面政策、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针对特定而具体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二)以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的结合为标准

1、战略

(1)宏观决策。

(2)战略规划是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而对于各种战略要素,所进行的全面组织、协调和统一调度,它一般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要求、战略布局、实现战略的途径和条件等要素。(3)战略规划决定全局,是领导活动的纲领和准则。

2、策略

(1)政策主题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具体行动路线。

(2)是战略的一部分,服从和服务与战略。

3、战术

(1)为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解决某一局部问题的行动方案。(三)依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

1、政治政策

(1)政策主体在政治生活领域里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而针对相关对象制定的行为准则与规范。(2)核心价值:获取、巩固与增益国家权力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经济政策

(1)政策主体在经济领域里为达到一定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目标而制定的调整人们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2)核心价值: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

3、社会政策

(1)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经由国家立法与行政手段,促进社会各阶层均衡发展的一种途径。

(2)核心价值:社会正义、社会公正、社会协调、社会稳定。

4、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1)思想自由和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是其根本要素。

(四)其他分类方法

1、以一项政策谋求达到的目标的数量——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2、以政策主体在制定一项政策时有无现成的规范和原则可遵循——程序性政策和非程序性政策。

3、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4、以政策效果为标准——物质性(实质性)政策(决定国家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分配)与符号性(象征性)政策(不会造成直接利益分配)。

5、以政策协调社会生活的方式——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政策。

6、以权力、资源和利益分配的——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和再分配政策。

7、以政策的结果是否双赢为依据——零和博弈政策(管制性和再分配政策)和非零和博弈(自我管制型政策和分配性政策)。

8、以同一项政策的始创或调整为标准——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

9、以政策结果的可预测性——确定型政策与不确定型政策、风险政策与竞争型政策。

10、以政策主体所希望的人们行为选择的范围为标准所做的类型——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

11、以政策主体是否行为为标准——积极型政策与消极型政策。

12、能动型政策与被动型政策

四、政策类型:从形式特征上划分

(一)从形式上划分的必要性

(二)依横向形式特征划分的政策类型

1、由当代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决定的(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半议会制、超级总统制、委员会制、人民大表大会制)

2、立法决策(六种体制共有,代议制民主的体现)

(1)中国人大的决策

人大的地位;立法是人大的首要职权。

②人大决策的几种形式:a.宪法b.基本法律c.其他法律d.人大决定

(2)美国国会决策

①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立法权是美国国会的首要权力。

②美国国会的权力分为立法权(制定公共政策的权力)和非立法权(对行政和司法部门的监督权)。

3、国家元首决策

(1)存在于总统制、半总统半议会制、超级总统制。

(2)总统决定的途径:①内阁中的独断决策权;②白宫是制定政策的总统直辖机构。

(3)总统决策的类型:①总统向国会提出咨文;②立法否决;③委托立法;④外交政策;⑤防务政策。

4、行政决策(六种体制共有)

(1)行政决策: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一定程序和方法做出的决定。

(2)中国的行政决策

①几种形式:a.行政法规(国务院有权制定,以总理令形式发布);b.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政策性文件,以国务院文件或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形式发布);c.部门规章(各部、委制定,向国务院备案,以部长令形式发布)

(3)美国的行政决策

①总统领导下的行政机构:a.内阁部b.独立管制机构c.其他独立机构d.政府公司

②决策形式:a.对国会立法和总统决策的解释;b.制定规章和条例;c.行政裁决。

5、司法决策(共有)

(1)中国的司法决策

政策执行和政策监控的重要主体,在政策制定上的作用不显著。原因:a.地位(由人大产生,受人大监督;在党的领导下;)b.参与立法过程中的非主体作用不明显;c.所做决定不具普遍约束力;d.不具有法律解释的权力。

(2)美国的司法决策

①美国最高法院是公共政策的直接指定者。

②司法决策的形式:a.司法审查;b.推翻先前裁决;c.司法命令。

6、执政党政策(中国)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议行合一制:①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额领导核心,主导政府过程的运行。

(2)党的政策成为公共政策的形式:①直接(政策性文件和重要讲话)②间接(政治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3)党的政策成为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①中共中央与国家机构联名发布政策;②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创议,国际机构据此制定政策方案,按照法定程序通过;③政府决策以党提出的政策原则为依据。(三)依纵向形式特征划分

1、取决于国家结构(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正式、稳定的关系。)——单一制&联邦制

2、中国的纵向政策类型

(1)单一制国家,基本政策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制定要在中央政策指导下,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2)从形式上,分为2、3、4个层级。

(3)地方政策是省级、市(地)级、县(市)级三级政权分别制定政策。

3、美国的纵向政策类型

(1)联邦和州在各自权力所及领域制定政策,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于被服从的关系

(2)州与地方的关系具有单一制性质。一切权利归州所有,地方政府作为州的代理机构存在,二者存在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于被服从的关系。

①市:市政策在地方政策体系中最重要。市政权体制:a.强市长——议会制;b.弱市长——议会制;c.市议会——经理制;d.委员会制。

②县:对州政策的执行,一般实行委员会制。

五、公共政策与法

(一)同

1、在法治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经过合法化环节,使政策获得法的形态。

2、公共政策合法制定和执行的主体相同,即公共权力机关。它们的权威性来源于国家合法地拥有强制力。

3、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准则、标准。

4、具有相同的程序

(二)异

1、公共政策获得法的形态

(1)政策强调可行性,法强调对不可行行为的可诉讼性;

(2)政府主动进行政策实施,司法机关一般不主动干预;

(3)政策对象的权利与义务往往不对称;法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

(4)政策执行强调精神优于条文,实质重于形式;法的适用力求统一;

(5)政策若没有法律依据,不得直接动用国家强制力,法可以直接动用国家强制力来执行;

(6)政策比法更灵活;

(7)政策的干预更广、更深。

(三)相互关系

(1)政策是法的来源和动力,对法的制定和执行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2)法为政策提供保障。

六、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一)管制功能——积极管制&消极管制

(二)引导功能(大学生创业)

(三)调控功能(房地产市场)

(四)分配功能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一、政策的认识论本质: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

(一)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1、理论内容影响和决定决策的内容,理论依据不同会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

2、理论正确与否决定政策成败,

(二)政策与实践(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1、政策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实践。

2、政策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目标和功能。

二、政策的社会本质:公共性和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社会价值的分配:作为政策成本的社会资源投入后,随着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获取的政策收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的分布。

(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

(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性

(2)所处理的问题以民众问题为取向。

(3)以为谋求公共利益为目的。

2、公共政策的偏好性。

(1)政策问题的认定、方案的选择、工具的配置、政策的实施及评估,都是主体选择的结果。(2)政府的偏好受自立性的影响。

①完全从政府自利性出发界定公共利益;

②由于制度约束和社会监督,政府的自利性在合理范围内实现;(公务员工资)

③政府自利性与公共性完全对立,政府不应该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3)政策过程的选择具有偏好性,是由于撞我公共权力的统治集团的社会阶级属性以及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局域支配地位的那个阶级决定的。——导致公共政策体现的是统治阶级而非社会全体成员的意志和利益。

3、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是由利益关系网中各种力量之间的互动推动的。

(1)利益圈的核心

(2)利益相关者

(3)政策分配和调整利益关系的两种形式

①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税收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社会分配政策)

②间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

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PP是由政治性的组织制定的——鲜明的政治性。

PP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运行和有效性依赖于权威性。

PP权威性由强制性决定——以强制机关为后盾。

(二)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社会属性的上应然与实然)

(三)应然与实然的统一(认识论上)

1、实然性——从现在出发:从客观存在的问题出发,弄清它实际的情况。

2、应然性——对未来安排:对现实问题的发展趋势做出应对方案或指定行为准则。

(四)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1、回应性——PP是公共权力机关对某一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PP的变动性)

2、普遍性——不同于个别性的非政策回应,是对同一类别社会现实问题的普遍性。(PP的稳定性)

第三节政策工具

一、什么是政策工具

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二、政策工具的类型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完整版]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 2014.04 政策工具的研究: 政策工具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并正在成长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或主题领域。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突然出现的话题。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行政学等领域早已关注这一问题。 经济学领域,经济政策工具历来构成经济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工资、价格、利率等往往被当作政策工具看待。二战后,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政策工具成为各学科关注的问题。 政治学领域,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在《政治、经济和福利》(1953年)已论及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在此之后,政治学中的政策工具研究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注重对工具的政治属性的研究,它以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的研究为基础;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沿袭结构—功能传统,力求通过对工具的研究来确定公共政策功能。 公共行政学领域,行政工具及行政方法也早已构成一个重要的理论主题。 法学领域,法律法规也往往被当作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 理论基础阐释: “今天我们政府失败的主要之处,不在目的而在手段。”——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 一、政策工具的内涵 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府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方式。注意理解一下五点: ★政策工具是具体的,是实现特定目标的途径,其作用是实现既有的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政策工具的范围相当广泛,对工具的选择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政策工具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而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 ★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政策过程,因而具有某种制度安排的性质。 ★政策工具的实际运用会受到具体政策环境的影响,同一种政策工具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中可能发挥完全不同的作用。 二、政策工具的类型 (一、)自愿性政策工具 自愿性政策工具的特征是它没有或很少有政府参与,其作用是在社会群体自愿提供的基础上实现的。 (1)家庭和社区 ——优点: ※公共成本低而产出质量高(不花政府的钱); ※在许多服务领域(如残疾人的照顾),家庭和社区比其他工具更合适;(时旺可说说居家养老) ※这种工具容易受到广泛的政治支持。

公共政策概论案例分析

1994年春节,北京市禁放烟花爆竹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经过小组讨论和仔细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该项公共政策获得成功的原因。 一、禁放烟花爆竹是顺应民意的政策,是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禁放令制定前期北京是已经发生大量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安全事故。北京市民已经认识到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危害性,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是民众所需,执行起来困难必然会降低不少。 二、政策执行过程中很注重宣传,改变人们固有的传统思想。爆竹植根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国人驱邪驱鬼的工具,在爆竹声中除旧迎新也成了中国人民的古老习惯。要禁放令顺利实施,首先就必须改变人民的传统思想,北京市政府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到位。不仅在中小学生中宣传,包括新婚夫妇,以及中老年人都进行了宣传。在禁放令执行前就使大部分市民已经接受了这项新的法规。 三、政策制定过程中遵循了智囊原则,体现了群众路线原则。市人大在市区召开了各界人士的座谈会,进行市民意见调查,发现大部分市民都同意着一新的公共政策。这样就坚定了北京市执行这一新政策的信心,在经过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北京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四、注重实施反馈控制,执行“逐步限制,趋于禁止”的管理方针。春节前期《规定》生效,市民都比较遵守新法规,说明《规定》已经能够被民众接受,给春节期间大规模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五、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孟学良副市长亲自到达政策执行的一线,说明领导对政策的执行非常重视。执行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内保人员及公安部队参与,是一支值得信任的队伍在执行新政策。执行初期肯定有人没有遵守新政策,执行队伍都进行了处理,确保的有法就依的原则。 六、加强了政策的整合。禁放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相关政策在执行。比如严禁烟花爆竹进入北京市区,收回所有烟花爆竹的销售许可证。,以及动员和组织了80余万群众直接参与禁放工作。 七、确定了政策执行的目标和讲究了效益则。据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除夕夜11点50至次日0点30分,没有发现一个燃放烟花爆竹者,119火警没有接报一起烟花爆竹所致的火灾,从而节约了1000万资金,使千家万户得到了安宁,也消除了潜在的痛苦。 北京市禁放烟花爆竹政策的成功也给了我们公共政策决策与执行的启示。 一、公共政策关系整个社会的民生,执行起来的基数很大,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针求群众的意见。而最重要的还是公共政策必须顺从目标群体,政策目标群体就是政策直接作用和影响的对象,必须考虑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程度。 二、政策执行利用各种执行手段。北京市的禁放首先就是法律手段,辅助的还有大量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所以北京的此次政策执行才如此成功。

案例分析的模型与工具

群面/ 案例分析工具 1.解决产业分析问题的模型【波特的五因素(Porter’s 5 Forces)】 波特的五因素模型在战略分析模型工具中可能是最著名、运用最广泛的。其主要是运用在分析公司 行业竞争能力和行业地位。这五个因素分别是:现在竞争者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供应商能力消费者能力替代品威胁 行业中竞争越弱,行业的整体利润就越高。同样的,在一个公司在整个行业中有很强的战略和市场地位,能够很好地抵御以上五个因素的风险,该公司可以获得的利润就能够超过行业的平均水平。波 特五因素模型主要运用于:当你需要了解一个新的行业或者市场 结构化/系统化你现有行业知识定义一个行业,并明确你的研究对象在这个行业中的地位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模型的具体内容: 使用波特模型有一个限制条件:此模型是静态分析,很少考虑行业内的一些变化,例如行业内的政策等政治因素的变化等等。因此该模型一般只是辅助你开始对行业进行战略分析。可以适当结合其他的工具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行业内竞争对手的策略和市场战新进入者威胁潜在市场进入者和略,重点在于行业增长率,产品新进入者对市场可和品牌差异程度,退出行业竞争能造成的冲击的障碍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现有行业竞争者 替代品生产的威胁消费者/购买者偏好的改变和讨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价还价的能力的改变主要因素及对企业会产生的压力。 有购买数量大小,产品差异性,主要考虑:更换供应商难信息掌握程度易程度,替代产品可能性 和规模经济产品和科技是否会替代现有产品或对现有产品造成竞争压力。取代的 可能型多大。主要考虑替代成本。 2. 解决利润下降、企业经营发生变化的模型【 根源分析模型】 想了解某个企业的经营现象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仅仅问几个问题 是不够的,根源分析是一种组织性很强的且逻辑缜密的方法,通过“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方式进行分析使得你的分析结果更有说服力。根源分析可以十分广泛地应用于解决很多的问题,最典型的就 是“利润下降”问题。我们来看一个以下的示例。利润下降了成本上升了?收入减少了?固定成本增多了? 可变成本增多了?产品价格下降了?产品销量下降了? 新投入设备了?原材料?竞争对手变强了?市场萎缩了? 事实上,根源分析法可以解决的问题还远不止于此,例如:为 什么我们的客户盈利率几乎是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两部?为 什么分销商不到我们这里进行采购? 以后面这个例子为例而言针对“为什么分销商不到我们这里进行采

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货币政策工具分类

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货币政策工具分类货币政策工具分类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简称SLF),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等。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金融机构。 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6种,其作用与意义如下: 1. 公开业务 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分析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 ——佛山小悦悦事件为例【摘要】两岁女童小悦悦两次被车轮碾压,十八名路人见死不救,冷眼旁观。事件发生后,人们为生命惋惜的同时也在追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中国人的道德滑坡为何如此严重,我们拿什么来挽救我们的社会。在道德约束与法律强制之争中,我们看到的是民众的期望。是抉择的困难。当我们把政策工具的理念引入到这一事件中来,通过各种政策工具的分析和对比,我们看到,家庭和社区这种自愿性政策工具的运用将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更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政策工具家庭社区小悦悦事件 20世纪50年代,政策科学兴起,政策工具的研究也随之诞生。对于政策工具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本文旨在引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政策学》一书将其定义为:政策主体为实现其目标而有意识选择的某种其自身特性能够对政策体系带来制度性影响,同时受到政策环境约束的具体途径和方法。【1】近年来,政策工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其原因在于,在政策过程中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设计是一项具有关键意义的工作。政策工具是政府政策赖以推行的手段,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1】 一、政策工具的研究现状 关于政策工具研究的现状,本文采用的是文献检索的方法。基于学生本身拥有资源的数量限制,包括知识结构、社会资源、经济条件、时间精力等的局限性,我们更多的采取的是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及数据资源。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加载与传播的工具,其便捷性、信息广博性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当然,我们也应该要具备一定的真假信息辨别能力,以免造成数据失真或者是说服力的降低。为此,选择学校为我们开辟的免费图书馆平台成为了我的最佳选择。 作为一民普通的华南农业大学的在校本科生,有效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获取信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达686.76万册,其

关于公共政策的案例

CASE1 “中央一号文件”的制定过程 背景:农民增收缓慢 措施:十六大 国务院 领导集体 起草组 CASE2 中国非政府组织正在走向前台 CASE3 公民参与的新模式——社区参与 CASE4 兰德公司:美国政府智囊团 选择政策工具的方法: Case1 苏州市政府通过“变更产权”保护古建筑的案例分析 案例主要内容提炼 ---苏州古建筑保护意义重大 ---苏州市政府力不从心 ---计划出售或租用,出台《保护条例》(定价、居住、装修、参观、回购等) ---上述方案困难重重 ----被迫叫停 请思考: 1、案例中政策主体的目标是什么? 2、苏州市政府先后采取了哪些政策工具? 3、上述政策工具各有怎样的优点缺点? 4、政策工具选择受到政策目标和工具自身特征以外因素的影响吗? 3、我们的分析: 1、古建筑保护意义重大,政府无力胜任,苏州市政府的目标是更好地保护古建筑 2、直接提供-变更产权-管制 3、业主修缮古建筑、政府获得资金、效率提高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古建筑不得转让和抵押 Case2 纽约市公园与娱乐管理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的案例分析 案例主要内容提炼: ---纽约市公园与娱乐管理局的重要任务 ---预算削减,困难增大 ---采取全面质量管理政策工具 ---逐步灌输 ---收益良好 ---终被抛弃 请思考: 1、纽约市公园与娱乐管理局的目标是什么? 2、采用的政策工具是什么? 3、公园与娱乐管理局在实施TQM时考虑了组织路线吗? 4、公园与娱乐管理局为什么在后期放弃了TQM?

1、在面临预算削减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庞大复杂的服务系统 2、全面质量管理工具,带来明显收益 3、考虑到成员对组织变化的排斥:由高层管理者逐步灌输到所有成员 4、政治因素的影响、领导者的作用 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 强制婚检 网络游戏成瘾 政策执行: 暂住证制度 城市低保政策 一、“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 案例主要内容: ---1995年,国家第二轮土地延包政策对于促进农村发展有重要意义 ---该政策的实际执行却不如人愿,山东、河南等地农民频频上访 ---“-强征承包地引发纠纷”中的情况: ---山东省某乡政府在未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把数千亩土地有偿承包给山东天马置业公司,补偿迟迟不给 ---河南某乡镇强行让群众在承包地上种植烟叶,否则收回承包地 ---两省农业厅的负责人: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乡村干部认为“以前能动地,现在还能” ---陕西省长安县探索“股份田”新形式 “仍搞两田制损伤农民利益”中的情况: ---河南省某村庄与农民签订“30年”承包合同,“谁知,村民竟把这个合同当真了”。以重新调整为名,仍搞两田制,麦播期不能种麦。 ---山东临矩县月庄村收回耕地以两田制发包,建起果园,私分利润,口粮不够 ---中央明确规定不能再搞两田制(经济田和口粮田),一些乡村干部阳奉阴违。 思考: 1、本案例涉及到什么政策? 2、该政策实际执行如何? 3、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4、哪些因素对政策执行效果产生了影响? 5、如何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分析一下: 1、土地延包政策(纳入法制化轨道、不允许两田制等)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基层干部阳奉阴违,农民越级上访 3、以行政命令强制种植、不经同意将耕地承包给企业补偿不到位、继续搞两田制等 4、政策主体因素:主体的类型:政府利益/地方利益/官员利益对政策的影响;官僚制异化对政策执行的负面影响;执行人员的观念与素质 5、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股份田”的新形式

政策工具最终版

第三节新治理与政府工具 一、新治理范式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公共管理出现了所谓的“新治理”(New Governance)范式,它将大家的关注点引入到通过政府工具的广泛运用来解决这个新世界中的公共问题上来。它将焦点转向不同政府工具的特征及不同工具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结构。 “新治理”是一个新假设、新范式,它更好地引入了对普遍现实问题的关注以便最终能在问题解决中提供更多的推动力。其核心思想有二:首先,公共问题的解决需要广泛依靠协作关系,而不能只依靠政府本身,因此要用“政府治理”(governance)代替政府管理(government);其次,与私有化或“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不同,这些协作关系导致严

峻的管理与设计上的挑战,需要公共部门持续且远较以前复杂得多的参与。因此,当代公共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如何设计上述的参与过程,为公共部门的参与做好准备。①具体而言,“新政府治理”在以下五个方面使政策领域的关注焦点发生了转移,如下表所示: “新治理”的五大转变 1.从机构与项目转移到工具 首先,“新政府治理”提倡在政策研究和公共管理的分析单元应从公共机构或公共项目转移到解决公共问题、追求公共目标的工具上。每种工具都有自身的操作程序、特有的任务、特别的运作法则、以及自身的实施机构。因此,工具的选择也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行为主体的选择,这些主体将扮演的角色也会有规定。因此,工具的选择在决定行为主体的同时也会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正因为如此,工具的选择就不单纯是技术性的,从根本上讲是政治性的。选择了某些主体,就是选择了某个角度、某种价值,也就选择了政策将如何被执行。 2.从科层转移到网络 “新政府治理”共问在将解决公题的关注点从机构和项目转移到工具时,也把焦点从科层制的机构转移到了组织网络上。新政府治理认为管理网络与管理科层机构完全不同,其中涉及的特别任务包括:使网络关系结构化、保证各方对政策目标达成共识、协调价值观/促进互信关系、设定绩效目标、整合激励机制、分享信息/分担风险、评估绩效和管理转变(managing change)。② 政策工具塑造了网络:它限定了核心的行为主体以及他们的正式角色。“新治理”的“工具途径”通过将焦点从科层转移到网络、并且更加明确政策项目所需要的网络类型,为 ①参见 [美] 萨拉蒙著:《新政府治理与公共行为的工具:对中国的启示》,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11)。②

论述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东财网院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课程名称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作者 学籍批次201103 学习中心本部中心 层次专升本 专业行政管理

论述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数 一、政策工具的定义 政策工具是指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执行活动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个针对具体情况对各种政策工具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因此,选择各种有效手段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阶段的主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能否选择有效政策工具是能否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没有有效的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也就实现不了。 二、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一)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政策目标为政策工具规定了方向,为判断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在进行政策工具选择时,必须考虑到政策目标。 1.首先,如果目标是单一的,就要明确目标是什么。目标不明确所带来的工具选择失误是政策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2.其次,如果目标是多重的,就要明确目标构成。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因而政策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目标的有机结合,有些目标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反映不同的利益诉求。复杂的目标体系为政策工具选择提出了挑战。 3.再次,政策工具在执行一段时间后,要考虑政策目标是否已发生转变。如果目标已经转变,就要考虑达成目标的工具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是否需要选择新的工具。如果在政策变化前后使用同样的工具,那么政策改变几乎没什么意义。 (二)工具自身的特性 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每种工具都有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选择工具时要将其优缺点都考虑在内,以避免工具的滥用。更进一步地讲,不同工具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不同组织环境,被用来解决不同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拿来就用,要考虑我们当前是否具备运用这些工具的客观条件,这些工具是否适用于现有的组织状况。 (三)外部因素 1.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 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是指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生态环境或背景,这些环境因素包括执行组织、目标团体、其他工具及政策领域的其它特征。 (1)执行组织。某项政策工具的实施会对执行组织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在选择政策工具时,执行组织会考虑这些影响。 (2)目标团体。目标团体是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因此政策工具的实施对目标团体有直接影响。而不同政策工具会对目标团体产生不同影响。目标团体会抵制对自身不利的政策工具,使其无法开展;同时会通过各种手段使对自身有利的政策工具继续下去。 (3)其它政策工具。工具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不同工具间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冲突。 (四)以前工具的影响 总的来说,政策工具的选择受到早先选择的限制,因此,工具选择依赖于一定路径。由于这种工具是在过去选择的,要转换成其他工具会很难。因为已经积累了相关经验,并且目标团体信任它。这种工具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已经成了一种路线,背离它会付出额外的努力和代价从纵向看,该项工具已内化为组织的执行路线,可选择的其他政策工具根本不做考虑;从横向看,它和其它工具或执行活动交织在一起。 (五)意识形态因素 意识形态是一个信仰的体系,它为既存或构想中的社会,解释并辩护为人所喜好的政治秩序,并且为实现其秩序提供策略。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我们在对政策工具

绩效考核工具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绩效考核工具 绩效考核工具的运用,是推动绩效考核实施的重点。通过绩效工具的运用,可以针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保证绩效考核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那么,请问: 1、你们公司在绩效体系建设时,有没有采用考核工具? ?A、有 ?B、没有 2、如何选择绩效考核工具,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客观性,有效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和实操经验。 解答一:A(仅供参考) 下面我结合企业现有二维点阵的相关资料和个人理解予以分享二维点阵的关注点。 术语解释:单——以岗位价值为基础的个人价值;合同酬——类似最低生活保障,各级别的不同;经营体——各产业所在部门,自负盈亏;经营体长——类似于总经理级别;产品创新总监——产业负责人(类似于副总裁级别)。

我们的薪酬结构是:月度+季度奖+年终奖;自2000年开始,月度也开始采用绩效考核。Q4季度奖金采用年度决算方式,(举例:员工薪酬标准10000,综合挣酬系数1.2年度总挣酬12万,Q4挣酬=12万-前面已兑现薪酬。已兑现薪酬不包含项目激励、通报表扬激励等其他任何不在10万元标准中的个人所得)二维点阵全面实施之前,对各关键岗位的员工挣酬进行试套,对员工挣酬的影响进行分析,严格杜绝吃大数情况,当时并购海外某家电公司时,该国的文化是无法接受的,但随着文化和机制的推进,该考核工具被很好的认可。调动了员工的激情,海外市场业绩大幅增长。 ①二维点阵出发点:员工按照单的价值挣酬,价值大挣酬高,价值低挣酬也 低,这种基于价值挣酬的方式,倡导和驱动员工抢高单。避免了员工“吃大数”情况,促进员工提升个人绩效。 ②二维点阵驱动员工关注重点,尤其是中层级别以上员工。关键任务或主项 指标不入围,则整体不入围,即使辅项指标完成好不可以。并且对于经营体负责人以上级别纵横向区位就低挣酬(比如横向8区位,纵向6区位,整体6区位,挣酬亦然); ③实际取数源问题:明确的取数源是公开透明的前提,可以让员工明白个人 单项指标是如何挣酬的。利润和收入等横向的财务指标均可从企业内部诸如驾驶舱、质量损失系统、PLM管理系统等各类系统中取数,纵向战略承接部分的实际由直线经理和二线经理公议。首先由员工自评申报挣酬,由直线根据个人工作和表现评定,二线根据经营体自挣资源包(人工成本)情况把控整体的绩效情况。 需要提及的是产品创新总监的挣酬:不同于其他层级员工月季年的考核,产品创新总监采用周薪制,每周显差,月度合计挣酬。 ④二维点阵挣酬上限问题:不采用强制分布,不追求平均挣酬,价值大挣酬 高,月度挣酬系数1.5封顶,下限合同酬,这点在市场族群上最明显,创造价值大挣酬非常高,创造价值低,挣酬低甚至好几个月合同酬。 ⑤透明的公议机制和显示机制:虽然说公道自在人心,可清晰的显示平台可 以更好的反映员工的单酬情况,为员工指明关差方向。 二维点阵的透明在于:机制透明、挣酬透明。直线和二线公议时需要写明公议员工挣酬系数的原因,并明确辅导建议。并对于绩效不入围的进行辅导跟踪,对于连续三个月或累计六个月拿合同酬的直接散出企业(另谋高就吧)。 机制的导向是驱动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 员工在人单酬系统中可以看到本人当年的挣酬趋势和区位变化趋势;员工在该经营体的排序情况及在经营体内部的相对竞争力水平(通过区位和挣酬综合反映) ⑥考核之外的附带机制: A.超值超利分享:超利简单来讲是超过利润的分享,按照超过经营体目标 利润的额,按照一定比例按照1:2:7(个人:团队:企业)的比例分享到成员。1的部分分配到个人,2的部分到团队,7的部分用于企业发展。 解答二: 从绩效目标的设定到绩效工具的选取,原则都是一样:得符合公司的发展要求及经营模式。 下面直接说我的选择方法吧。

房改政策案例分析

房改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4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房产政策国十条)。通知要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通知中提出十条举措,被业内称为房地产“新国十条”。将有利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首先,我们从该通知条款来看一下决策方案包括 的内容。 (一)有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该通知的第一、第二条指出了方案的目标是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明确了要将所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保证方案执行效果与预期效果的一致。首次将问责机制提到文件的“第二

条”,并且让监察部介入,严厉强调:“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 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这意味着,维护房 价稳定已经被纳入党纪国法的考核体系,堵死了 地方官员在遏制高房价上侥幸和绥靖的退路。(二)有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该通知的第三至第七条是方案的核心内容。明确了执行者该 做什么、如何做与实现决策目标有何必然联系 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主要针 对投机性购房会加速楼市降温;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加以规范、引导。税收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运用税收政策来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即使开征房产税,也一定要遵循“不都收,分等级” 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差异化住房政策”的思路;国家对民生保障房产项目的开发会 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在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方 面,国务院提出了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应,包括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总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2.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 水泥业作为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的行业,一直是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而记者近日在采访时发现,一个按国家规定不得开工建设,且被Y州州委州政府数次批示叫停的水泥项目,却正在大张旗鼓地抢建。有关专家称这是一个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调控失灵范本”。 2010年2月24日,Y州工信局《关于Y州水泥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称:该水泥项目,州委州政府明确要求缓建,但项目所在地、该州所属的T市一直在推进,建议按州委州政府意见办事。2月25日,州领导在这份材料上批示:“赞成工信局意见,关于T市的水泥项目,应采取措施予以缓建,T市应从大局出发配合工作。” 但是作为Y州管辖的T市并未听从州领导的意见。不久,T市水利部门批准了该项目的用水审批文件。此后不到两个月,该项目土建工程强行开工。5月28日,在Y州工信局《关于T公司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上,州领导再次批示“州委州政府是一直不赞成此项目的,要想尽办法缓建。” 与此同时,该项目开始挖地基,进行更大规模的施工建设。2010年8月19日,T市市委书记、市长带领市四大班子成员及各委、办、局负责人共100余人赴承建该项目的公司视察工作。该公司负责人向市领导表示:克难攻坚,抓紧施工,争取早投产、早见效。10月28日,州领导第三次在一份材料上批示“这个项目以缓建为好。”在这次批示后,T市和承建该项目的公司反而加快了建设步伐。11月中旬,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战胜困难抢工期”的红色条幅在猎猎寒风中飘舞。 请回答: (1)公共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7-350 答: (1)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素质的缺陷,这是导致政策失灵的重要原因。 (2)利益群体或压力集团的影响。 (3)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 (4)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 (5)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 (2)从政策失灵的角度分析本案例中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的原因。7-350 答: 本案例中州领导三次批示难阻项目开工的原因,从政策失灵的角度看,是由于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导致的。 目标群体是政策执行的对象,也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公共政策执行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整合,是将社会利益在目标群体中进行分配和调整。目标群体对公共政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如果社会公众对公共政策了解、认识不够,不能感受到政策执行对他们带来的好处,或者是某一政策执行时社会公众的利益受损,社会公众便会不予配舍,甚至采取抵制和反抗的行为。没有目标群体配合的政策执行就可能导致执行无效。 33.《社会救助法草案》被高层否决 近期以来,中国部分地区物价上涨,影响了一些低收入家庭。然而,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基本原则不明确,有些地方的社会救助资金保障不足,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和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缺乏法律及法规的依据,申请人骗取社会救助待遇的现象时有发生。在20l0年3月举行的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96名代表提出三件议案,要求制定《社会救助法》。会后有关部门拟制了《社会救助法草案》,并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该项立法被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和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 近日,《法制晚报》记者获悉:《社会救助法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否决,可能和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有关。社会救助法草案在内容方面处理得不是很好,与《社会保险法》的一些条款打架。被否决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这部法律牵扯问题比较大,要考虑国家财力是否能承受。另据接近政府的人士透露,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社会救助法草案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 请回答: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_功能_选择与组合_以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政策为例_徐媛媛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功能、选择与组合———以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政策为例 徐媛媛1 严 强2 (1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江苏徐州 221116) (2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南京 210093) 摘 要:政策工具作为公共政策研究的新兴领域,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理论体系。从治理者与目标群体的互动关系角度,可将符号劝服、建立能力、提供学习作为区分每种政策工具之“次政策工具”的特征标准;从政策工具的本质及使目标群体自觉顺服所形成的政策过程连续体的逻辑角度而言,政策工具分别承载着传达政府政策规划的愿景、沟通消除政策争议、解决特定公共问题、提升政府执政形象四个方面的功能;而以政策工具并非一个纯技术的行为过程为起点可推论评判政策工具选择合理性应包含政策工具选择结果的可接受性以及政策工具选择过程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两个层面的要素。 关键词:政策工具;次政策工具;政策工具选择及组合;城市房屋拆迁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1)12-0073-07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公共政策工具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政策工具的分类、属性特质、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工具的绩效评估诸方面。其中由于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决策者在特定的脉络背景中进行的,并非毫无限制的从工具箱中选择适当的工具加以运用,因此政策工具的属性特征及效果评价都可视为为政策工具选择进行的理论服务,政策工具选择成为政策工具理论的核心。但是目前针对政策工具选择的研究在政策工具的选择究竟应当考虑哪些影响因素才可以优化选择结果保证政策工具的有效实施方面,仍无共识。并且,从已有关于政策工具选择的标准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理论来看,这些研究只是反映了单个的自变量(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与因变量(某种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而并未完全呈现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政策工具选择的作用。 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政策工具选择作用的深入研究,势必要求加强对政策工具之间的优化组合,即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性与互动性进行研究,避免各种工具自身的局限性,建立工具间组合补充的原则或体系。而这正是当前政策工具或者说政策工具选择研究所欠缺的研究内容及领域,因此,在当前政策工具研究逐渐兴起,并围绕政策工具究竟该如何选择的主题进行焦点探寻的背景下,建构并规范政策工具的分类,了解并阐释政策工具的功能,强化政策工具间的互动性与协调性研究,探寻相应的政策工具间优化组合的原则及规律则成为当前政策工具研究需进一步努力的 73 DOI:10.15937/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4570802.html, ki.issn1001-8263.2011.12.010

最新的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请谈一谈你对此哀悼日设立的看法? 第一节案例 分析: 一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 种挚爱; 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四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1、艾滋病如何从一个公共问题成为一个公共政策问题? 2、在防治艾滋病方面,政府运用了哪些政策工具? 第二节案例 分析: 一政治性工具: 二经济性工具: 三社会性工具: 问题: 殡葬改革是中国政府制定实施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从这则新闻能引发对公共政策环境哪些方面的思考? 第三节案例 此政策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事,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实施,没达到政策精神。 1、自然环境。在农村,土地的获得比城市容易得多。 2、政治环境。很多时候政治环境与公共政策相互影响,其中公共权力的配置是关键。 3、经济环境。镇政府财力薄弱,靠死人剑财,百姓为了改变下辈子的财气,象富人一样地活着。 4、文化环境。传统的民间陋习。 5、社会环境。是指总的社会状况,人口,群体、职业,规范等的总和。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要求有成熟的公民社会。 分析问题: 1、“限塑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可查找资料) 2、你对此政策的出台及执行有何看法? 第四节案例 核心内容:1、规定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2是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公共政策,要取得好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引入利益平衡、责任均衡的理论,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多为消费者提供使得方面动脑筋,设溘减少服从成本,确保政策的更好执行。 比如,本案例中缺乏良好的消费观念才是造成污染根本原因,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塑料

第五讲公共政策的制定——政策方案规划与抉择

《公共政策学》第五讲 公共政策的制定——政策方案规划与抉择 第一节政策目标的确立 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政策主体为了解决政策问题所提出一般性要求,是对预期在较长时间获取的成就的正式而全面的陈述,也是一定时期国家或者组织的大的发展方针或者奋斗目标的分解。而具体目标达到政策总目标的具体措施。政策总目标很难量化,阐述一般也不明确限定实现结果的时间,而具体目标一般有明确的目标群体和时间限制。 设定政策目标的基本原则: (1)事实求是,面向未来(2)系统协调,具有针对性(3)具体明确、具有合理性。(4)注重伦理考量,保持相对稳定性。 基本的公共政策目标 基本的公共政策目标也称元目标:公平、效率、发展、自由、安全。 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 (1)价值因素(2)政治因素(3)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 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是衡量政策目标实现的尺度,它将定性的或者概念的政策目标转化成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定义,是关于那些被用来评估备选方案或者项目的目标诸方面

的明确的陈述,包括成本、收益、有效性、可行性等。尺度是标准的有形或者操作性的定义,每个标准有几个与之相关的量化的尺度。尺度也称做指标。 确定评估标准有时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治过程的本性使得决策者不愿意明确陈述出相关的政策目标,而目标不明确也就难有准确的评估标准。 二是被提出的政策方案或者项目往往不是单一目标而是多个目标,每个目标一般都有相关的评估标准,而每个标准都可能有多个尺度,这使得评估标准问题复杂化; 三是政策参谋人员或者分析人员可能被公共部门或者政府部门所雇佣,他们也不愿意放弃多重的、冲突的目标和评估标准。 政策指标 政策指标是政策评估标准的具体化,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者质的尺度,是政策目标具体说明。根据指标所要衡量的政策领域的不同,可划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政治指标和综合指标。 第二节备选方案的拟订 备选方案的产生一般经历3步: 第一步:搜寻备选方案 从问题构造的程序中可以发现一些备选方案。邓恩列举了八个来源: (1)权威;即相关政策问题的专家。 (2)洞察力:长期与某些政策对象打交道的人或者一些政策相关者的知觉或者判断; (3)方法:利用系统分析等创新性的分析方法; (4)科学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产生的一些对问题现象的解释;(5)动机:参与者的信念、动机和需要。 (6)相似的案例:其他地方处理相同或者相似问题的经验; (7)类比:不同种类问题的相似性的的比较。 (8)伦理体系:哲学或者其他社会学家所提出的社会正义、公平等理论。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_政策执行研究的新视角_吕志奎2006

专 题 研 讨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 ——政策执行研究的新视角 吕志奎* 【内容提要】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当前西方学者研究政策执行的一种新视角。本文正是基于工具选择的视角来研究政策执行。文章通过提出问题,引出“政策执行中的工具选择”这一研究主题,并说明其研究价值、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进而综述当代西方学者研究政策工具选择的基本途径,并结合新公共管理范式和新治理范式来看待政府治理中的政策工具选择。 【关键词】 公共政策 政策工具 政策执行 研究视角 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政策目标就是“事”的问题,而政策工具(执行手段)则是“器”的问题。当政策制定之后,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能否选择恰当的政策工具。政策工具(Policy Instruments or Tools of Government)是政府能够用以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的一系列机制、手段、方法与技术,它是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不管我们是以“自上而下” (Top—down approach) 途径来设计政策执行模式,还是以“自下而上”途径(Bottom—up approach)来研究政策执行过程,政策执行的实质或过程总是包含着在可以利用的工具箱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政策工具。“为了把两种见解结合到一起以便对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运作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许多公共政策领域的学者已经开始转向把政策执行作为工具选择的一个实例来研究”。[2]正如胡德(C.Hood)所言,政策执行就是工具选择的管理过程。长期以来,我们对政府机构及其人员在政策执行中的正当角色和职责功能比较重视,而对如何选择合理的工具来执行政策以有效达成公共目标上则较少关注。事实上,政策执行的核心在于选择和设计有效的政策工具。在政策执行中,选用何种政策工具以及用哪一种标准来评价该工具的效果,对政府能否达成既定政策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 一、政策工具选择在政策执行中的重要性 (一)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 政府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公共事务,必须根据社会“政治——经 * 吕志奎,广东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06级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1] 《论语?卫灵公》,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加]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著,庞诗等译:《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5月第1版,第273页。

最新 公共政策工具国内外研究进展-精品

公共政策工具国内外研究进展 摘要:追溯各国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学者们对公共政策工具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很多时候, 造成公共政策运行无效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不当。因此, 对公共政策工具的研究对顺利实现政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此做一论述性概括总结。 关键词: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 伴随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兴起, 学术界对公共政策工具的研究日益增加。尽管在公共政策的研究初期, 国内外学者也涉及了部分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但实际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 作为政策科学发源地的美国才开始对公共政策工具进行独立性研究。而目前我国学术界的研究则“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情况下, 借助工具化视角以完善公共政策领域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概念界定 (一) 国外对公共政策工具的概念界定 尼达姆 (1982) 最早对公共政策工具概念进行了界定, 他认为公共政策工具是相对于公共主体的可用的具有合法性的治理。胡德 (1983) 认为政策工具是一种“客体”, 它指的是形成法律和法规的一整套命令和规定。林格林(1998) 认为政策工具可以被当作一种“活动”,致力于影响和支配社会进步的具有共同特性的政策活动的集合。詹姆斯 (2004) 将公共政策工具定义为一种政策执行的技术, 政策工具通过命令和控制的途径及经济动力 (市场化) 途径达到目标的手段。目前, 应用最广泛的概念是欧文·E·休斯 (2015) 在《导论》中提出的, 他将公共政策工具定义为政府的行为方式, 以及通过某种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 (二) 国内对公共政策工具的概念界定 张福成 (2001) 将其定义为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陈振明 (2003) 提出公共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者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在其另一部着作《政府工具导论》(2009) 中, 陈振明将公共政策工具的概念进行了延伸, 他认为除了从狭义字面意义理解, 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一种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在有效执行政策方案、确保实现政策目标的整个动态过程中所采用的措施和方法的总和也是一种政策工具。顾建光 (2007) 从广义角度对政策工具进行定义, 他认为政策工具是被决策者以及实践者所采用, 或者在潜在意义上可能采用来实现一个或更多政策目标的手段。 综上, 笔者认为公共政策工具的定义应具备以下特点: (1) 其运用目的是促成公共政策目标的达成; (2) 其实施主体多元, 既可以是政府部门, 也可以是其他公共组织; (3) 其实施手段范围广泛且在选择上具有较强灵活性。因此,

论公共政策工具

论公共政策工具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价值研究和价值关怀,任何一项公共政策也不会放弃对人类基本价值的追求。公共政策价值观争论一直伴随着公共政策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对价值观的探究亦成为了公共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自由、平等、宽容、民主、效率、秩序、发展是社会文明的基本理念,也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观。公共政策基本价值观的阐释与探讨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本土化研究和公共政策实践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政策科学运动就一直没有放弃对人类基本价值的追求。无论是“奥本海默事件”还是越南战争、“水门事件”,都曾围绕着价值问题进行过激烈的公共政策论辩。随着公共事务的逐渐增多和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诸如战争、暴力、犯罪、种族冲突、恐怖主义、艾滋病、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等,人类关于公共政策价值观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作为一门科学,政策科学对价值研究显然无以释怀。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研究进入了一个以价值研究为中心反思时期。在这一阶段当中,信念、价值、伦理等等词汇成为学者们的学术“关键词”,以至于有的学者称公共政策学为实践伦理学。80年代以来美国政策科学中对政策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采取三种途径:一是从政治哲学的立场探讨政策伦理的最一般方法,如罗尔斯的《正义论》主张用分配的正义取代传统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二是从特定的政策案例中分析政策伦理或价值,如从国家安全、社会福利、死刑、堕胎等一类案例引申出伦理问题,这方面的著作有布坎南的《伦理与公共政策》等;三是从政府机构或职业组织的伦理问题入手分析公共责任与义务,即探讨政策分析的职业伦理规范问题,代表作有高斯洛普的《公共部门的管理、系统与伦理学》等。直到今天,学者们关于政策问题的价值争论和政策科学的价值研究仍在继续,最近出版的由美国学者卡恩、卡萨西可夫主编的《道德与公共政策》就充分展示了公共生活领域当中的相关问题的价值关怀。从西方文献研究来看,学者们对公共政策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由、平等、宽容、民主、效率、秩序、发展等核心概念上。 一、自由 一般来说,自由指的是无障碍的思想与行为状态,或无障碍地实现自我愿望或整体人格的愿望达成。作为一个基本价值概念,“自由”贯穿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当中,却在各个学科之中的含义略有不同。但是,不管作何种意义上的理解,自由至少可以意指1、人类的生存状态与意义……;2、人的行动可能性或行为状态与意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对自由所下的定义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哈耶克的定义指出了自由概念的基本状态,即自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强制”是自由的反面。在自由主义思想家伯林看来“自由的基本意义,是免于枷锁、免于囚禁、免于被别人奴役”。柏林区分了两种自由:一种是被动自由,一种是主动自由。被动自由即是古典自由,说明了自由使人免于他人侵害的一面。主动自由说明的是人的能动的一面,即一个人能做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对自由的理解和伯林一致,它将被动自由和主动自由分别称为自由的过程方面和自由的能力方面,并特别关注自由的能力方面。在森看来,“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同时,森还特别考察了五种类型的工具性自由,即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等,从而强调了自由的手段性作用及其意义。由此,自由是人类基本的价值准则,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 自由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要求,也是公众要求之于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反映。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和自由状况可以通过公共政策与法律表现出来。比如,美国权利法案第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