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姓名:张慧哲单位:阿尔山市第一中学湘教版课时:1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3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习要求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4、能够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知识梳理 以东北为例,围绕“地理条件——农业布局——专业化生产——发展方向”的线索,阐述了区域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可基本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生产需要,地形完整、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分异显著 农业布局:东北地区分为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三大农业生产地域。耕作农业区内,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集中分布。 专业化生产: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好,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等,东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商品粮基地建设。比较两个粮食高产区——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比较两个大农业生产区域——东北地区和美国中部地区 农业发展方向:建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话区域。平原区农业: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保护好天然林的基础上,实现“立体开发”。例题解析 例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B、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冬季温凉。 C、东北地区的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包括平原和山地两种类型 D、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不利于农业生产 答案 A 解析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省的全部和内蒙古的东部,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以东地区是温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复习资料

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考纲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分析其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2.认识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初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树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点。 【重点难点】 1.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2.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特点。 3.黑土、湿地、林地在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 第 1 课时

【基础梳理】 一、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范围包括、、三省及自治区东部。、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貌格局呈状,外侧是 ,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则是广阔的。 2、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气候区,自南向北跨、 、,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降水自向递减。 3、辽宁南部、、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 、、高粱、水稻、、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以、马铃薯、大豆为主。 4、东北地区植被以和为主,并分布有 和。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 东北地区分布着和等土壤类型。其中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平原的东部和北部、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2、土地资源丰富 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平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的地区,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东北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荒地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 3、土地开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荒地的大量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昔日的“”变成了“”。 4、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既是水源地、蓄水池,又是我国特有珍禽、 的栖息地,对、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4)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教案导入新课 师 (创设问题情境)东北的大米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东北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回忆必修Ⅱ“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说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 生 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师 (顺势利导)你能从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中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吗?(提示学生结合课本72页活动题) 生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很发达(松花江流域的河运和沿海地区的海运发达,铁路密度大,有京哈线、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等重要铁路与外界相联系),地广人稀(从数据可得东北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我国人均水平的2倍左右),机械化水平较高。 推进新课 板书: 发展总方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师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 生 (阅读课本,合作探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师 (强化地域概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粮食作物的分布区。 师 (运用对比,加深理解,寻找发展思路)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呢?结合第73页活动题2进行对比。 【知识拓展】 教师出示美国的农业区划,分析美国各地区发展农业区域的优势条件,寻找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基地的借鉴之处。 按土壤类型、地势高低、气候、离市场的远近等因素,美国将其版图划分为10个农业产区:东北区、湖区、阿巴拉契亚山区、东南区、三角洲区、玉米带、北部平原、南部平原、西部山区、太平洋区。 东北区和湖区是国家的牛奶主产区,为乳畜带。东北区主要指宾夕法尼亚州以东和以北的几个州。湖区是指靠近五大湖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三州。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应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及放牧。缅因、特拉华和马里兰的仔鸡孵化业比较好。该地区的水果和蔬菜生产也不错。 阿巴拉契亚山区包括西弗吉尼亚、弗吉尼亚、肯塔基、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等州,区内有许多山脉,最高峰为密契尔山,海拔2037米。属于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烟草、花生生产比较好,奶牛、肉牛也还不错。 东南部地区主要指南卡罗来纳、亚拉巴马和佛罗里达等州。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属于热带森林气候,受墨西哥海湾影响,温暖湿润。该地区是农业主产区,农作物种类较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张建荣(甘肃省酒泉市肃州中学 735000) 作者简介:张建荣男199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中学一级教师,酒泉市教育学会生物教学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担任本校生物学科组长。市级学科带头人,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4年在酒泉市生物优质课评选中荣获市级一等奖,近五年来有三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 技术、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进步,农业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但其整体效益却并不理想,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再加上各种污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农业的发展,最终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使人们终于认识到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上,生态农业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生态农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世界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是与人类的生存信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也理所当然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一、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它是总结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并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某一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该体系内的生态平衡为总体规划的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牧、副、生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统一的综合性结果。概括的说,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结构协调,合理种养,全面发展,应用现代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内部良性循环,稳定持续发展。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世界农业正迈入生态农业阶段。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答案(最新) 2015年7月15日更新的题库,序号不一定是这样排,但题目都是这些。下面答案可考96分。 一单选题 1题目: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A.流通顺畅 B.经济发达 C.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D.环境保护 2题目:2013年,南宁市全年的雾霾天数为(72)天,甚至出现连续5天的重度污染。 A.52天 B.62天 C.72天 D.82天 3题目:2013年,广西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从2009年的66845吨激增至(607846吨)。 A.707920吨 B.505830吨 C.607846吨 D.807846吨 4题目: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A.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B.第四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C.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D.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5题目:《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 A.终身追究制 B.行政责任制 C.负责制 D.追究制 6题目:贵糖公司建设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的甘蔗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将(工业和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原料甘蔗的单产和含糖量。 A.工业生产和服务业 B.工业生产和信息业 C.工业和农业生产 D.农业生产和服务业 7题目:注重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旅游观,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快推动旅游业从规模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 A.规模增长型 B.协同联盟型 C.质量效益型 D.市场推进型 8题目: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做好提前部署,加快构建以(桂林)为龙头,“桂林—柳州—来宾—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和“梧州、贺州—贵港、玉林—柳州、来宾—南宁—崇左、百色、河池”旅游发展带为骨架。 A.北海 B.柳州 C.南宁 D.桂林 9题目:广西生态农业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功地创立了闻名国内外的“(恭城模式)”,即“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模式。 A.恭城模式 B.兴安模式 C.横县模式 D.浦北模式 10题目:生态安全有两类(要素安全和功能安全)。 A.辐射安全与植被安全 B.水安全与空气安全 C.土壤安全和阳光安全 D.要素安全和功能安全 11题目:2014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布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 A.2013-2020 B.2013-2016 C.2013-2014 D.2013-2018 12题目:2013年,北海市海城区通过(控制地下水抽水量及布井密度),基本了控制海水入侵。 A.限制滨海挖沙 B.控制地下水抽水量及布井密度 C.修建拦河闸和防潮闸 D.帷幕灌浆以及地下修坝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 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 二、本节教材分析 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 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 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夫鹏 学号:3136604067 年级专业:13级环境设计2班

目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农业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结合,对环境负责的生产体系需要统一考虑一系列物理的、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 1)缩短施肥周期,减少农田养分流失,确保农田中的和外部投入的养分的有效结合。 2)保护和增强土壤储蓄养分、水分和抗侵蚀的能力。 3)有效使用轮作、作物覆盖、绿肥、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4)加大豆科作物和其他来源生物氮的使用。 5)在有机养分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平衡、有效地使用化肥。 6)通过作物耕作、栽培手段,包括害虫统一治理和其他形式的生物控制,对害虫、疾病、杂草采用天然控制办法。 7)当害虫监测清楚表明对作物构成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临界值,且使用其他方法明显无效时,考虑使用杀虫剂。 8)保持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提高其生物和经济稳定性。 9)选用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抗害虫能力的作物品种。 10)对生态过程开展更广泛地多学科研究,重点强调具抗病原、抗虫、抗微量元素缺乏和抗毒性的作物育种。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以东北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穿衣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为人们提供粮、棉、油、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农业,历来也是重要的基础部门。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地区不同,其生产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教材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选择讲述东北地区,主要是考虑东北地区是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该地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在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 教学要求: .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掌握东北地区的土地类型及粮棉油糖基地的分布。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图文结合,学会从活动、知识窗等栏目中将知识加以概括。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抱意识;认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保护东北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农业区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对农业了解较少,教师要对给学生直观的知识。 教学过程 可提供淡水养殖的水面达80多万公顷,共有淡水养殖种类100多种,淡水渔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社会经济条件——发达的农业机械工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历史比较悠久,部门比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学、石油、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如:农业机械、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糖、造纸、建材和纺织工业都比较发达。而农业机械工业是发展较快的部门。目前,东北地区已初步形成耕作、排水、灌溉机具的制造和修配网络,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还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

__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设计思想】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精神。首先在导入新课上利用学生熟悉的QQ农场和东北农业发展变迁图片欣赏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兴趣。在分析东北农业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阅读东北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图、东北地形图中的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再结合身边的东北大米新闻,和设计“我是规划师”的课堂活动,分析东北气候、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利用学习东北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重点,本课在巩固练习阶段以梅州柚子种植的地理条件分析桥梁,结合乡土地理,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思考和活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所学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某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和方向,培养学生原理应用和知识迁移能力。

(完整版)新人教版区域地理农业精心整理超详细学教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一农业(种植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1. 农业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光热水土地)。 (1)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2)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 (4)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 (3)劳动力:数量、素质。 (4)工业、城市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价呈递减状况。 (5)科技: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6)政策: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 2. 种植业 (1)自然条件 (2)分布 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 3.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1、中国农业发展条件: 生物 水资源土地气候 自然条件 不利 有利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雨热同期 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多大风、寒潮、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 总量丰富,河川径流量居世界第6 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径流季节变化大总量丰富、类型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后备土 地资源不足、垦殖费用高 有些动植物资源缺乏保护和合理开发 种类多样 有利于品种的优化和改良 农耕历史悠久、土壤肥沃多山、干旱地区面积广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六区域产业活动微专题2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案

微专题23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考试要求 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 区域农业可 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布局 最主要特征 (2)农业生产地区专门 化的含义 (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 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 方向和途径 a b d 阐述区域可持续发 展的策略 1.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 美国农业布局的最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的农业带是地区专门化的标志,主要农业带及其区位条件示意如下: 农业带位置区位条件 乳畜带东北部及五大湖沿岸 气候湿冷,适于牧草生长; 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 集) 玉米带中部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降水 集中、热量充足

小麦带中部(冬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 沃、地势低平 北部(春小麦) 棉花带35°N以南、亚热带作物带以北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西部山区 地形以山地、高原、山间盆 地为主,气候干旱 2.美国中部平原农业生产条件 美国中部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的杰出代表,其主要生产条件如下: 优势条件具体体现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交通条件便利水运便利,公路、铁路发达 地广人稀农村人口少,利于大规模生产 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 科技先进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庞大 3.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措施 水资源缺乏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喷灌技术 水土流失植树造林 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土壤肥力下降休耕与轮作 土壤侵蚀免耕 粮食短缺基因工程 4.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政策核心内容 限耕政策分配和限制农场主生产某些农产品的最大面积 休耕政策对生产严重过剩的农产品所使用的耕地实行休耕 补贴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和农作物灾害保险补贴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通过扩大农地、草地、湿地等的保护面积,加大对耕地保护、水利设施等方面的投资,以改善土壤状况和环境质量 a级拓展延伸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教案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 高二地理备课组彭创生 一、教学目标: 1.以西亚、中亚等区域为例,学会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特色、条件、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以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为例,学会分析有关图形和材料。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特色、条件、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难点:分析方法、思路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前5分钟气候默写。 2.以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例,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类型和农业发展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措施。 3.知识运用: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亚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 材料二:阿姆、锡尔河流域是著名的农业区,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农药化肥投入也显著增加。上游国家大量兴修水库拦水灌溉、发电,中下游地区用水日显紧张。 1. 分析阿姆、锡尔河流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答案:地势低平(2分);灌溉水源充足(2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2分);降水稀少,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2分) 2.结合材料,分析阿姆、锡尔河河口三角洲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变化。(8分)答案:中上游取水量大,入湖径流量减少;河流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农药化肥用

量大,水质恶化;河口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输沙能力下降,三角洲增长速度减缓;湖泊水位下降,近岸湖底裸露,加重沙尘危害。(每点2分,满分8分) 4.自测题: 材料: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开花、结玲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以上,光照充足。15世纪英国开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发展。图示意英国地理位置及伯明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量。 分析限制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8分) 答案:纬度位置较高,气温偏低;(4分)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全年多雨,光照不足。(4分) 四、结课 五、课后练习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题】农业与区域可连续进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进展商品农业的条件。 2、认识东北自然环境特点,专门是土地资源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图表分析,把握东北农业分布的差不多格局。 2、分析东北农业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整治采取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可连续进展观念:认识到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生态环境的爱护,改变传统的“我国幅员宽敞,资源丰富,能够随意开发利用”的错误观念,建立起可连续农业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农业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学案 【教学方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讲述法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把握知识,培养能力,进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由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导入,让学生认识到东北的农业发达,同时启发一个 问题:歌曲中的东北和东北地区两个概念是否一致?由此导入本节课! 一、区域概况 1、范畴: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 2、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所处 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确实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点。 3、气候:东北区位于我国温带潮湿、半潮湿季风气候区。冬季冰冷,夏温较高,热量与水 配合和谐,热量条件能够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5、经济特点:东北区是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有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中农业机械制造是进展较快的部门,它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资源优势 1.耕地面积扩大 (2)分布:东北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还有一些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 2.土壤肥沃 东北区大部分平原地区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另两个黑土区是亚欧大陆北部保、匈、罗、乌、俄境内的黑土带和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其分布 3、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三、森林资源优势 东北宽敞的山区分布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 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林基地的建设) 1、条件和成就 2、需注意的问题 东北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爱护,那种认为“土地资源丰富,能够随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知识讲解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常要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两方面进行分析。影响区域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水源以及区域的气候特点。当该区域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是可以发展立体农业海拔较高处种植林木,缓解水土流失。较低的缓坡上种植经济林或者是茶叶,提高农民的收入。海拔较低处或者是河谷发展种植业,或者是养殖业、渔业。 二、例题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图甲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乙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 【答案】(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 (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解析】 【分析】 考察土地利用结构、立体农业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难度不大,基础知识考察,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材料分析,并学会进行迁移,运用紧扣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该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从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两方面去谈。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村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林以及交通和村庄建设各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园地和林地原地占有29.8%,耕地占的比重和他们基本持平,仅有29.9%,因次耕地相对较少。 (2)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是在不同海拔发展不同的农业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多低山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松林和竹林可以有力减缓水土流失,在相对低是较低的饭破处。茶园有利于排水,靠近河流地区,发展种植业,种植水稻,因此该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气候和水源。 (3)有材料一可知,该村70%的人外出就业,大多数都为年轻人,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留存的人口36%以上为老年人,人口老龄化严重,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产业结构单一,总产值与收入具有下滑趋势,因此农业衰退,经济衰退。 (4)根据当地的资源利用状况可以积极拓展产业:该地松林、竹林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的木材加工产业,立体农业相对较典型,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农产品的销售,可以依靠互联网,进行网上销售,发展农村电商。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案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第45讲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根据其农业生产发展条件与优势,为适应市场需要,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有商品意义的农产品。为农业分工的一种形式。随科学技术、机械化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专门化程度已由地区专门化、企业专门化发展到农业生产工艺(或作业)的专门化。农业生产专门化是农业生产社会化、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与自给自足、万物俱全的小农经济有显着区

此外,农产品生产占用耕地和劳动力的比重,也可作为反映农产品生产专门化程度的参考指标。 发展农业时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才可能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要因地制宜,就必须先明确各地有什么条件,就要学会分析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内部存在的差异对农业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内部差异一般从以 纬度地 带差异 及影响 由于区域内部南北方向上位置差异,造成区域内部在热量条件上的南北向的递变,进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及农业其他方面的变化,如东北地区内部,自南向北经过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树种也有相应的分布。 经度地 带差异 及影响 区域内部由于距海远近的差别,形成区域内部水分条件的差别,进而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东北地区由于东西跨度较大,从干湿状况来说,西部有少部分半干旱区,中部半湿润区广阔,东部湿润地区分布广泛,造成其农业结构上西部以牧业为主,而中东部以种植业为主,东部沼泽湿地广布,而土壤分布则表现为黑土向黑钙土再向栗钙土过渡的情况。 垂直地 带差异 及影响 东北地区由于三面环山,中部平原广布的地形特征造成其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差异,在山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平原地区则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例1.(原创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序号①②③所示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 是,试分析其发展的区位条件。 (2)②、③两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 是、,其收获时期是否相同理由是什 么 (3)②区农作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 A.华北地区B.东北地区 C.青 藏高原 D.华中地区 (4)与①②③区域农业发展的背景关系最小的因素是 ( ) A.工业化的发展 B.城市化的进程 C.世界经济全球化 D.国际局势多极化 (5)①区除种植谷物外,还轮种牧草和麦类,近年来又轮种大豆,并用这些农产品加工成精饲料来发展畜牧业。试分析这样做的好处。 【解析】本题以美国本土农业专业化地区分布图切入,考查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主要农作物等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探究问题能力。第(1)题,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地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