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复习材料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复习材料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复习材料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复习材料

总论

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

一、填空

1.针灸治疗作用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2.(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6.经络闭阻不通,因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由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作用,可以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9.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

祛邪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偏补偏泄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二、选择题

(一)A型题(在题下五个备用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全书同。)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B)

A 《灵枢·九针十二原》

B 《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

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

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 D )

A 消炎

B 行气

C 镇静

D 调和阴阳

E 都不是

(二)B 型题(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用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全书同。)

A 止痛

B 升压

C 降压

D 安眠

E 增乳

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 A )

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D)

A 咳喘取肺俞

B 亡阳灸关元

C 失眠补照海、泻申脉

D 嗜睡泻照海、补申脉

E 都不对

3.阴病治阳:( A )

4.阳病治阴:( B )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D )

(三)D 型题(在题下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正确答案,全书同。)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 A )(B)

A 青龙摆尾

B 白虎摇头

C 龙虎交战

D 阴中隐阳

E 阳中隐阴2.下列治失眠用穴体现调和

阴阳治疗作用的是:( C )(D )

A 补心俞

B 泻行间

C 补照海

D 泻申脉

E 补胆俞

三、改错(在下列各题下划线部分内,找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改正,全书同。)

1、《灵枢·官针》篇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2.针刺补法和艾灸,其抑制作用大于兴奋作用。

四、简答题

1.针灸有什么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2.《黄帝内经》中的“解结”是什么意思?疏通经络

3.《备急千金要方》中关于疏通经络的方法是什么?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五、问答题

1.针灸调和阴阳应遵循什么原则?在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应泻其有余,清泻阳热或温散阴寒,以防阳热太盛而耗伤阴液,阴寒太盛而耗损阳气;而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泻一方有余的同时,当兼顾一方之不足,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在阴阳偏衰的情况下,应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常出现阴虚阳亢之虚热证,治宜育阴潜阳,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不能制阴,常呈现阳虚阴盛之阴寒证,治宜补阳消阴,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俱虚则滋阴补阳同施。

2.针灸治疗作用的发挥,与哪些主观、客观因素密切相关?除了腧穴的特性、针灸补泻手法以外,还与机体状态(包括禀赋、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病变表现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治疗时间、辅助治疗措施等密切相关,其中尤以机体状态最为重要。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

一、填空

1.《素问· 宝命全形论》篇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2.经气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形式。3.针灸清热溫寒的原则包括热则疾之和寒则留之。

4.《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5.对于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灵枢·经脉》篇提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6.对于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灵枢· 九针十二原》篇提出:“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7.《灵枢·经脉》篇曰:“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8.实证的针灸治疗原则是泻法或点刺出血。

9.《素问·针解》篇曰:“宛陈则除之,是出恶血也。” 10.腱鞘囊肿、小儿疳证的点刺放液治疗属于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

1.下列属于针灸治疗原则的是:( B )

A 扶正祛邪

B 虚则补之

C 子母补泻

D 调和阴阳

E 都不是2.针灸治疗原则中,“热则疾

之”是指:( E )

A 施灸壮数多

B 急吹其火

C 拔罐速度快

D 拔罐火力强

E 毫针点刺疾出少留或不留针

3.下列与“热则疾之”无关的是:( B )

A 浅刺疾出

B 热病可灸

C 少留针

D 泻法

E 点刺出血4.根据《灵枢·经脉》篇提出的针灸

治疗原则,寒则:( E )

A 除之

B 疾之

C 补之

D 泻之

E 留之5.针灸治疗原则中,“寒则留之”是指:( E )

A 艾灸时间长

B 艾灸量大

C 寒证行针时间长

D 坐罐

E 都不是6.最能体现“寒则(温

之)留之”治疗原则的是:( D )

A 埋针法

B 艾炷灸

C 拔罐

D 温针灸

E 火针法

二) B 型题

A 久泄

B 寒痹

C 水肿

D 发热

E 扭伤

1、虚则补之:( A )

2、陷下则灸之:( A )

3、寒则留之:( B )

4、宛陈则除之:( E )

A 实则泻之

B 寒者热之

C 热者寒之

D 陷下则灸之

E 宛陈则除之

5.出自《灵枢·经脉》:( D ) 6.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 E )

三) D 型题

1.下列同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的针灸治疗原则是:(

CD ) A 虚则补之 B 盛则泻之 C 满则泄之 D 邪盛则虚之

2.“陷下则灸之”适宜于:( CD )

A 失眠

B 多寐

C 中气不足

D 子宫脱垂

E 遗精 3.根据病因病机,可施行“陷下则灸之”的病症是:(

A 水肿

B 久泄

C 尿闭

D 脱肛

E 中风闭证 四) X 型题

1.下列针灸治疗原则哪些出自《灵枢·经脉》篇?( ABE )

A 虚则补之

B 盛则泻之

C 满则泄之

D 宛陈则除之

2.适合“实则泻之”治则的病症是:( ABD )

A 高热

B 中暑

C 久痢

D 剧痛

E 脱肛

3.可用于“宛陈则除之”的穴位有:( DCE )

A 血海

B 膈俞

C 曲泽

D 委中

E 十宣 三、改错

1.《灵枢·经脉》篇对于热证和寒证提出的治疗原则是: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2.“热则疾之”是指艾灸过程中急吹其火。

3.针灸治疗寒证宜浅刺疾出。 四、简答题

1.针灸“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具体内容是什么?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2.针灸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如何应用?热则疾之,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 法宜轻而快、少留针或不留针、针用泻法

3.针灸对寒性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如何应用?寒则(温之)留之,灸法、深刺而久 留针

五、问答题

1.“治神守气”在针灸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治神与守气是充分调动医者、病人两方 面积极性的关键措施。医者端正医疗作风,认真操作,潜心尽意,正神守气;病人正确对待 疾病,配合治疗,安神定志,意守感传。既体现了医者的良好医德,又贯穿了“心理治疗” 于其中。所以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作用, 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针灸异 常现象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2.针灸临床如何运用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 ?并举例说明。 热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热则疾 之,具体应用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少留针或不留针,针用泻法。例如风 热感冒,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清热解表之目的。若伴有咽喉 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寒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寒则(温之)留之”,适宜用灸法施治,针刺则应深刺久

留,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为患的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寒邪入里之证。 若寒邪在表, 留于经络者, 艾灸施治最为相宜。 若寒邪在里, 凝滞脏腑, 则针刺应深而久留,

E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BD )

E 陷下则灸之

或配合施行“烧山火”复式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温针法最为适宜。

第三章针灸临床辩辨证论治

一、填空

1.针灸临床辨证论治应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

治为纲领。

2.标本施治在临床上运用的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当标本俱急或俱缓时,

则应标本同治。

3.《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4.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5.阴虚火旺的治则,一般是多针少灸、平补平泻。

6.阴证转为阳证,表明病情有好转的趋势;阳证转为阴证,提示病情有加重的倾向。

7.里寒证最宜施行艾灸疗法,以温针灸最为适宜。

8.肺气不足治宜补肺调气、健脾益气、温肾纳气;肺阴不足治宜滋养肺肾之阴、清泻虚热。

9.气陷证应本着陷下则灸之的治疗原则,针灸并用、补法,重灸。10.辨证归经是以临床证候表现为依据的归经形式。11.辨位归经是直接按病变部位作为依据的一种归经形式。

12.经穴触诊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

13.按压巨阙、膻中过敏或迟钝,可判为心经,心包经的病变。

14.肾俞穴下按之空软,表明肾和肾经虚弱。15.皮肤的良导现象,是经络通畅的表现,经穴的电位变化是经络活动的反映。

二、选择题

(一)A 型题

1.适宜于胃阴不足的是:( E )

A 针灸并用

B 重用灸法

C 针补加灸

D 泻法

E 平补平泻2.取心经、心包经和督脉穴为主

可用于:( D )

A 心气不足

B 心血亏虚

C 心火亢盛

D 痰蒙心窍

E 心脉瘀阻3.穴取关元、足三里、下巨

虚,针灸并用、施行补法适宜于:( C )

A 大肠虚证

B 大肠寒证

C 小肠虚寒

D 小肠气滞

E 都不对4.针灸并用、泻法适宜于:

( B )

A 肝血不足

B 肝脉寒滞

C 肝阳上亢

D 肝气郁结

E 肝风内动5.要求针灸并用、并强调重

用灸法的是:( D )

A 气虚证

B 气滞证

C 气逆证

D 气陷证

E 都不是6.针灸并用、补法适用于:( D )

A 肺气上逆

B 胃气上逆

C 肝气上逆

D 肾不纳气

E 都不对7.只针不灸、平补平泻适宜

于:( C )

A 气不摄血

B 血热妄行

C 阴虚火旺

D 瘀血内积

E 气滞血瘀

8.按辨位归经,后头痛属于:( A )

A 阳明头痛

B 太阳头痛

C 少阳头痛

D 厥阴头痛

E 少阴头痛9.哪一种“经络现象”不属于

经穴压诊范畴:( D )

A 敏感

B 麻木

C 结节

D 丘疹

E 凹陷

10.经络电测定中,有临床诊断意义的数据是电阻值大于或小于:(C)

A1 万欧姆以上B1 万以下C2 万以上D2 万以下E5 万以上(二) B 型题

A 牙痛取颊车、合谷B足三里补气

血C 大肠俞止腹泻 D 印堂、太阳治头痛

E天突平喘

1.局部治疗:( D )

2.整体治疗:(B)

3.整体与局部同治:(A)

A 感冒针外关

B 五更泄灸命门

C 咯血针孔最

D 面瘫取合谷

E 急性吐泻、四肢逆冷针中脘、灸关元

4.急则治标:( C )

5.缓则治本:( B )

6.标本同治:( E )

A 补法

B 泻法

C 平补平泻

D 平补平泻加灸

E 都不是7.风寒束肺:( B )

8.风寒束肺兼体虚者:( D )

9.寒痰阻肺:( B )

A 针灸并用

B 重用灸法

C 多针少灸

D 泻法

E 平补平泻

10.肾阴亏虚:( E )

11.肾阳不足:( A )

12.阴虚火旺:( E )

A 少商

B 伏兔

13.肺气上逆选:C 足三里 D 俞府 E 都不对( C )

14.胃气上逆选:( C )

15.肾不纳气选:( C )

A热邪阻肺 B 邪热蒙心 C 五更泄 D 消化不良 E 膀胱虚寒

16.与脾有关:( D )

17.与肾有关:( C )

18.与胃有关:( D )

A 按临床证候表现

B 按病变部位

C 按表里深浅

D 按阴阳属性

E 按脉象虚实

19.辨证归经:( A )

20.辨位归经:( B )

三) D 型题

1.胃寒偏盛宜用:(BE)

A 行气活血

B 温中散寒

C 只针不灸

D 多针少灸

E 针灸并用2.与肾相关的病变是:

(BC)

A 消化不良

B 五更泄

C 阳痿

D 晕厥

E 心悸3.针灸并用、平补平泻适宜于:(CD)

A 气血两虚

B 气虚血脱

C 气虚血瘀

D 血瘀血虚

E 气滞血瘀

4.按辨位归经,偏正头痛涉及:(AC)

5.A 阳明经 B 太阳经 C 少阳经 D 厥阴经E少阴经6.哪二种经络现象属于经穴压诊的范围:()()

A 红线

B 肿块

C 结节

D 丘疹

E 脱毛7.知热感度测定中,表示机能亢进(属实)的依据

是:(BD)

A 数据偏高

B 数据偏低

C 时间长

D 时间短

E 时间对等8.知热感度测定中,表示机能减

退(属虚)的依据是:(AC)

A 数据偏高

B 数据偏低

C 时间长

D 时间短

E 时间对等9.经络电测定中,确定病经的依

据是电阻值:(CD)

A 大于其他经 1 万欧姆以上

B 小于 1 万欧姆

C 大于 2 万以上

D 小于 2 万以上

E 小于 3 万以上

10.足太阴脾经证治,应选用:(AC )

A 本经

B 手太阴经

C 足阳明经

D 任脉

E 督脉

(四)X 型题

1.宜行针灸并用、补法的病症有:(ACD )

A 肠道虚寒泄泻

B 恶心呕吐

C 脱肛

D 脾虚月经过多

E 痔疮出血2.只针不灸、泻法可用

于心和心包的病症是:(ADE )

A 心脉瘀阻

B 心气不足

C 心血亏虚

D 心火亢盛

E 痰蒙心窍3.膀胱虚寒和膀胱湿热均适

用的腧穴是:(ABDE )

A 中极

B 膀胱俞

C 气海

D 京骨

E 委中4.太冲、行间适宜于下列哪些病症?(ABCE )

A 肝气郁结

B 肝阳上亢

C 肝火上炎

D 肝血不足

E 肝风内动5.气虚血瘀、血瘀血虚的共

同治则是:(BE )

A 只针不灸

B 针灸并用

C 补法

D 泻法

E 平补平泻6.循经按压所得的异常反应有:

(ACE )

A 压痛

B 皮下出血

C 结节

D 脱毛

E 条索状反应物7.针灸临床应突出经络辨证的病症

是:(CDE)

A 水肿

B 尿闭

C 牙痛

D 头痛

E 面瘫8.井穴知热感度测定数据大、时间长提示:(

CD )

A 机能亢进

B 属实

C 机能低下

D 属虚

E 无意义9.井穴知热感度测定数据小、时间短提

示:(AB )

A 机能亢进

B 属实

C 机能低下

D 属虚

E 无意义10.手太阴肺经证治中,除选用本经腧穴

外,还可配用:(BC )

A 手太阳经穴

B 足太阳经穴

C 手阳明经穴

D 足阳明经穴

E 任脉经穴

三、改错

1.针灸辨证论治,以经络证治为基础,脏腑、气血证治为核心。2.按经络辨证,前额痛属少阳经病变。

3.按经络辨证,偏头痛属太阳经病变。4.辨证归经是按病变部位为依据的归经形式。

5.肾阴亏虚兼见火旺宜针灸并用,补法。

6.井穴对热力的感知时间长、超过正常值的1/3 以上为机能亢进。

7.《难经·二十九难》曰:“带之为病,腹满、带下。” 8.《难经·二十九难》曰:“阴维为病,苦寒热。” 9.关于络脉证治,《素问·调经论》提出“病在络,调之血。”

10.《灵枢·经筋》篇对经筋病症提出了“病在筋,调之筋”的治疗方法。

四、简答题

1.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什么?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经络证治为核心,八纲辨证为纲领

2.针灸临床如何处理病症的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俱急或俱缓则应标本同治

3.胃气上逆的针灸治疗原则和方法是什么?理气和胃,平降冲逆,只针不灸,泻法4.气滞血瘀的针灸治疗原则和方法是什么?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以针为主,泻法,并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或刺血拔罐术

5.牙痛如何辨位归经?下齿龈归手阳明经,上齿龈归足阳明经6.某一病变部位有数经分布时如何辨位归经?结合其他兼证考虑归经

五、问答题

1.表证如何应用针灸疗法施治?表证治宜通经活络、疏散表邪。常取大椎、合谷、曲池、外关、列缺、风池、风门、肺俞等穴。根据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的不同,决定针灸措施和补泻手法。表热、表实者,只针不灸,泻法,浅刺疾出,以清热解表、祛邪泻实;表寒、表虚者,针灸并用,补泻兼施;表寒者留针,表虚者多灸,以散寒解表、固表补虚。

2.里证如何应用针灸疗法施治?里证治宜通调脏腑、行气活血。常取中脘、天枢、大横、支沟、丰隆、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下巨虚等穴。根据里寒、里热、里虚、里实的不同,决定针灸措施和补泻手法。里实、里热证,只针不灸,深刺泻法,以清热泻火,通调腑气;里虚、里寒证,针灸并用,里虚者轻刺,补法,重用灸法;里寒证深刺久留,补泻兼施,最宜温针,以温中散寒。

3.寒证如何运用针灸疗法施治?寒证治宜温通经络、助阳散寒,针灸并用,补泻兼施。对于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肌肤疼痛或麻木者,艾灸最为适宜,也可以用皮肤针叩刺或加拔火罐。对于寒邪在里、凝滞脏腑者,因阳虚寒甚,难以得气,针刺宜深,并久留针,以候其气。阳气得复,寒邪乃散。温针之法尤为适宜,使温热之感随针体直达深层,温经散寒。

4.举例说明热性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热性病症应浅刺疾出,少留或不留针。例如热邪在表的风热感冒,常取阳经腧穴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清热解表,可浅刺不留针。若伴咽喉肿痛者,可加少商、鱼际点刺出血。热闭清窍,证见高热抽搐、神昏谵语,常取水沟、十宣、十二井、大椎、合谷、太冲等急刺、重刺或点刺出血,以清泻热毒、醒神开窍。热邪在里(阴有阳疾),证见“四大”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以及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常

取合谷、曲池、支沟、丰隆、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清泻里热,通调腑气。里热证因热邪深伏,也可以深刺留针,并可施以“透天凉”法。虚热证可多针少灸,平补平泻。

5.风寒束肺、邪热壅肺的针灸治则和具体方法有何不同?风寒束肺治宜祛风散寒、宣肺解表,针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寒邪较重者加灸。取手太阴经和相表里的手阳明经以及足太阳经穴为主,如中府、太渊、列缺、合谷、曲池、风门、肺俞、大椎等;热邪壅肺治宜祛风清热、宣肺解表,只针不灸,泻法,并可点刺出血。取手太阴经及手阳明经腧穴为主,如中府、尺泽、鱼际、少商、合谷、曲池、外关、大椎、内庭等。

第四章针灸配穴处方

一、填空

1.针灸选穴原则有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随症选穴。

2.局部选穴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3.远端选穴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远道刺”。这种选穴方法紧密结合经脉的循行,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4.“四总穴歌”是远端选穴的范例。

5.前额痛取印堂、内庭为局部选穴法和远端选穴法的综合应用。6.发热选大椎,痰多选丰隆属于随症选穴法。

7.按部位配穴的方法主要有局部配穴,上下配穴,左右配穴,前后配穴,三部配穴。

8.按经脉配穴的方法主要有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

1.脏腑病远端取穴应首选:( E )

A 头面

B 胸腹

C 腰背

D 四肢肘膝关节以上

E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2.下列属随症选穴的

是:( B )

A 肝阳上亢取太冲

B 发热针曲池

C 心肾不交灸神门

D 五更泄灸命门

E 脾虚腹泄针足三里

3.百会、长强、足三里治痔疮属什么配穴法?:( D )

A 局部

B 远端

C 上下

D 三部

E 前后4.下列属表里配穴的是:( C )

A 合谷、偏历

B 孔最、列缺

C 内关、外关

D 合谷、太冲

E 太溪、太冲5.艾条灸的符号

是:( D )

A △

B ↓ C× D ‖ E↑

(二)B 型题

A 合谷治面瘫

B 曲池退热

C 后溪治腰扭伤

D 劳宫治手心热

E 头维治偏正头

1.根据循经取穴原则:( A )

2.根据交经缪刺理论:( A )3.根据对症取穴:( B )

(三)D 型题

1.痰多选丰隆、呕吐选内关体现了:(BC)

A 辨证选穴

B 随症选穴

C 经验选穴

D 特定穴选穴

E 循经选穴2.类似的配穴方法是:

(BE)

A 上下配穴

B 前后配穴

C 左右配穴

D 表里配穴

E 俞募配穴

(四)X 型题

1.常用选穴方法有:(ABDE)

A 局部选穴

B 远端选穴

C 特定选穴

D 辨证选穴

E 随证选穴2.下列属局部取穴的是:

(BC)

A 升压取素髎

B 头痛取百会

C 手麻取八邪

D 失眠取神门

E 腰扭伤取阳陵泉3.下列属邻

近选穴的是:(BCE)

A 鼻塞取迎香

B 鼻塞取通天

C 近视取风池

D 近视取光明

E 阳痿取关元4.下列属远道远

穴的是:(DE)

A 昏迷选水沟

B 癫痫选大椎

C 高血压选曲池

D 项强选列缺

E 牙疼选合谷

三、改错

1.三部配穴法即头部、胸腹部、腰背部三个部位的综合配穴法。

2.《灵枢·终始》篇说:“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头。”

3.循经取穴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

四、简答题

1.针灸临床的选穴原则有哪些?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随证选

2.局部选穴体现了什么治疗规律?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3.《四总穴歌》是什么选穴法的典范?远端选穴

4.循经远端选穴体现了什么治疗规律?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5.针灸临床常用配穴方法有哪几种?局部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

穴法、三部配穴法

6.子母经配穴法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五、问答题

1.何为“三部配穴”法?以眼病和胃病为例说明之。三部配穴法是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例如眼病以局部的睛明、邻近的风池、远端的光明相配;胃病以腹

部的中脘、梁门,背部的胃俞配四肢的内关、足三里等。

2.举例说明左右配穴法的临床应用。左右配穴既可以左右交叉取(左病取右或右病取左),也可以左右对称取(左右同取)。此法对于治疗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扭伤以及面瘫、半身不遂等病症常有独到之处。疼痛发作针对侧,痿证后期刺健侧,以调节左右气血,促使经络平衡。左右交叉配穴,多用于治疗头面疾患。如左侧面瘫,取同侧地仓、颊车,配右侧合谷、手三里;右侧偏头痛,取同侧太阳、头维,配左侧外关、足临泣。左右对称配穴多用于治疗内脏疾患,例如胃痛取双侧梁门、足三里;咳喘取双侧肺俞、膏肓等。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一、填空

1.五输穴中,阴经经脉的合穴五行属水,阳经经脉的荥穴五行属水。

2.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按金、木、火、水、土的排列次序,分别是五输的井,输,经,荥,合,相应穴位是关冲,中渚,支沟,液门,天经穴。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

4.据《难经· 六十八难》的记载,五输穴中,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5.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7.按五输穴异经补母泻子法,肝实证应泻少府穴,肝虚证应补阴谷穴。

8.五输穴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之法。

9.《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之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又说:“五脏之有疾也,当取十二原”。

10.十六大絡中,除了十二经脉脉各有一个络穴外,还有任脉之络鸠尾,督脉之络长强,脾之大络大包、胃之大络虚里。

11.原络配穴法又称主客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的代表。如肺经先病,大肠经后病,

取肺经原穴太溪,配大肠经络穴偏历。

12.任脉上的 6 个募穴从上到下依次是膻中,巨阙,中脘,石门,关元,中极。13.俞募配穴法同一脏腑的背俞穴与腹募穴相配。为前后配穴法的代表。例如呼吸系

统病症以中府配肺俞。

14.十六郄穴是十二经的郄穴加阴维之郄、阳维之郄、阴跷之郄、阳跷之郄。15.后溪配申脉属上下配穴法,又是八脉交会配穴法,同名经主治耳目内

眦头项肩胛腰背病症。

16.特定穴中, 脾经原穴是太白 ,胃经络穴是丰隆, 肾的募穴是京门, 心包经郄穴是 郄 门 ,大肠下合穴是上巨虚,髓会悬钟 。

17.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中脘 膻中 章门 。

18.足少阳胆经原穴是丘虚 ,络穴是光明 ,郄穴是外丘,合穴是阳陵泉,八脉交会穴 是足临泣 。

19.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是列缺 ,与奇经八脉的 任脉相通,配与阴跷脉相通 的照海穴,主治 胸膈 肺系 咽喉 病症。

20.治疗大肠病症, 八会穴可取 中脘穴, 下合穴宜用上巨虚穴, 俞募配穴应取大肠俞、 天枢 穴。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

1.阳经经脉五输穴输穴的五行属性为:( A )

A 木

B 火

C 水

D 金

E 土

2.阴经经脉五输穴五行属性正确的是:( A )

A 木火土金水

B 金水木火土

C 金木水火土

D 木火金水土

E 土木金火水 3.所属经脉属

水、“五行输”也属水的穴是:(

D )

A 涌泉

B 昆仑

C 然谷

D 阴谷

E 委中

4、井穴不适于:( E ) A 心下满 B 泄热开窍 C 镇痉宁神 D 肢端麻木 E 益气养血 5.荥穴主治:( D )

A 心下满

B 体重节痛

C 逆气而泄

D 身热

E 喘咳寒热 6.按异经子母补泻法,大肠虚证应取:(

D ) A 曲池 B 二间 C 三阴交 D 足三里

E 上巨虚

7.太冲是何经的原穴?( B ) A 脾经 B 肝经 C 肾经 D 胃经 E 胆经 8.下列腧穴中,除( )穴外都是原穴。( C )

A 合谷

B 大陵

C 外关

D 丘墟

E 冲阳 9.列缺属什么特定穴?( B )

A 原穴

B 络穴

C 郄穴

D 八会穴

E 交会穴 10.下列腧穴除( )之外,都是络穴。( E )

A 通里

B 偏历

C 长强

D 鸠尾

E 支沟

11.关元穴是:( D )

15.按俞募配穴法,胃病应取:( B )

A 梁门、胃俞

B 中脘、胃俞

C 中脘、脾俞

D 胃仓、中脘

E 没有 16.太渊是八会穴中的:( D )

A 气会

B 血会

C 筋会

D 脉会

E 脏会

17.八会穴中的血会是:( E )

A 三焦的募穴

B 三焦经的募穴

C 大肠经的募穴

D 小肠的募穴

E 小肠经的募穴

12..治疗六腑痛症宜选:( E )

A 井穴

B 原穴

C 络穴

D 俞穴

E 募穴 13.下列

腧穴除( )之外,都是俞募配穴法。( A 膻

中、心俞 B 章门、脾俞 C 关元、小肠俞 14.下

列不属俞募配穴的是:( D )

A 肝俞、期门

B 心俞、巨阙

C 厥阴俞、膻中 A )

D 京门、肾俞 D 脾俞、中

E 石门、三焦俞 E 没有

A 血海

B 肝俞

C 脾俞

D 心俞

E 膈俞 18.按八会穴主治,阳陵泉适宜于:( A ) A 筋病

B 脉病

C 骨病

D 髓病

E 均不对 19.按八会穴主治,瘀血证宜取:( C ) A 气海 B 血海

C 膈俞

D 太渊

E 都不对 20.郄会配穴治哮喘的组穴是:( B )

A 膻中、中府

B 膻中、孔最

C 肺俞、膻中

21.不属八脉交会组穴的是:( B )

A 内关、公孙

B 合谷、太冲

C 列缺、照海

D 后溪、申脉

E 外关、足临泣 22.治疗心、胸、胃的病症常选用:( A )

A 内关、公孙

B 列缺、照海

C 后溪、申脉

D 支沟、阳陵泉

E 合谷、太冲 23.按八脉交会穴的应用,列缺配照海的主治范围是:( D )

A 眼病

B 牙病

C 耳病

D 咽喉病

E 舌体病 1.下列五行属性都属木的五输穴是:( BC )

A 少府

B 少商

C 少泽

D 少海

E 三间

2.属表里经五输穴的荥穴是:( AD )

A 、少府

B 行间

C 劳宫

D 前谷

E 内庭

3.属同一经脉的“输”穴和原穴是:( BC )

A 外关

B 后溪

C 腕骨

D 中渚

E 大陵

4.互为表里经脉的络穴是:( DE ) A 内关 B 偏历 C 光明

D 支正

E 通里 5.正好位于本经的募穴是:( AD )

A 中府

B 膻中

C 京门

D 日月 E

章门 D 中府、肺俞 E 均不是

24.治疗目内眦、头项、腰背病症常用申脉配:

( A 外关 B 内关 C 后溪 D 25.肺经与脾经交会于:( A 章门 B 大包 C 云门 D 26.中府是

哪两经的交会穴?( 委中 ) 中府 E 足临泣

E 都不对

B )

C 肺

经、 ) 巨虚 A 心经、肺经 B 肺经、肝经 27.既是

合穴又是下合穴的是: A 委中 B 委阳

C 上巨虚

D 28.下列足阳明经的特定穴正确的是:( A 荥穴内庭 B 合穴丰隆 C 络穴

解溪 二) B 型题 (

D ) 脾经 D 心经、 脾经

E 都不是 E 阴陵泉

) D 郄穴阴市 E 都不对 A 太溪 B 太冲 C 太白

D 太渊 1.足厥阴肝经原穴:( B

) 2.足少阴肾经原穴:( A

) 3.手太阴肺经原穴:( D

) 4.八会穴的脉会:( D )

5.手太阴经五输之输穴:( D ) A 大肠下合 B 小肠下合 6.下巨虚:( B )

7.委阳:( C ) 8.上巨虚:( A )

9.足三里:( E

) 10.阳陵泉:( D ) C 三焦

下 D 胆的下合 E 胃的下合 E 大陵 三) D 型题

6.可组合为俞募配穴的是:(AB)

A 章门

B 脾俞

C 肝俞

D 日月E中脘

7.同属于奇经八脉的郄穴是:(BD)

A 水泉

B 阳交

C 外丘

D 交信

E 金门

8.下列属髓会的是:(AE)

A 悬钟

B 哑门

C 百会

D 风府

E 绝骨

(四)X 型题

1.下列腧穴属五输穴“经穴”的是:(ACE)

A 阳溪

B 阳池

C 阳谷

D 阳交

E 阳辅2.根据“五输配五行”的理论,下列子穴正确的

是:(ABCDE)

A 肝经行间

B 脾经商丘

C 胆经阳辅

D 小肠经小海

E 膀胱经束骨3.根据子母补泻法,下

列治法正确的是:(AC)

A 肝实泻行间

B 肾虚补涌泉

C 脾虚取太白

D 心实取少府

E 肺实取尺泽

4

5.属原络配穴法的是:(BCDE)

A公孙、丰隆 B 太冲、光明C内关、阳池D列缺、合谷 E 神门、支正6.任脉上的募穴有:(ACE)

A 中极

B 横骨

C 关元

D 下脘

E 中脘7.正好位于本经的募穴有:(BCE) A 石门 B 中

府 C 期门 D 关元 E 日月8.属俞募配穴法的是:(BCD)

A 中脘、脾俞

B 巨阙、心俞

C 膻中、厥阴俞

D 肾俞、京门

E 胆俞、期门9.属郄穴的

是:(ABCE)

A 地机

B 水泉

C 交信

D 跗阳

E 梁丘10.阳池配内关属什么配穴法?(BDE) A 本经

B 表里

C 同名

D 原络

E 主客11.下列足太阳经穴中特定穴正确的是:(A C )

A 飞扬络穴

B 委阳合穴

C 昆仑经穴

D 承山荥穴

E 束骨原穴12.太渊穴属:(ACD)

A 肺经原穴

B 郄穴

C 脉会

D 肺经五输穴之输穴

E 肺经五输穴之经穴

三、改错

1.阴经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井穴属土、荥穴属金、输穴属水、经穴属木、合穴属

火。

2.阳经五输穴的五行分属以木为始。3.病变于色者取之输。

4.《难经》云:“经主逆气而泄”。5.手少阳经的五输穴是:关冲、液门、中渚、支正、小海。6.十二经的原穴均以输穴代替。

7.孔最、梁丘都是络穴。8.太渊配温溜为原络配穴法。9.脾胃病的原络配穴是大都配足三里,或解溪配商丘。

10.太白属肝经的原穴,丰隆属胆经的络穴,二穴相配为原络配穴法。

11.后溪是八会穴之一。

12.根据八会穴的主治作用,血病应取血海穴。

13.八会穴主治奇经八脉病症。

14.下合穴均在肘、膝关节处。

15.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均为合穴。

16.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相互之间的交会穴。

17.百会是督脉与手足六阳经的交会穴。

18.气海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

19.列缺是肺经的原穴、也是八会穴之一。

四、简答题

1.写出足阳明胃经的五输穴。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2.《难经·六十八难》所

记五输穴主病是什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3.原穴的治疗作用是什么?调节本脏腑、本经脉的急、慢、虚、实病症

4.何谓主客配穴?试举一例说明。病变经脉的原穴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

5.俞穴的治疗作用是什么?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五脏俞”还用于治疗所开窍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体病

6.写出手三阳经的合穴与下合穴。曲池、上巨虚、小海、下巨虚、天井、委阳7.治疗哮喘的处方膻中、孔最、中府、定喘、天突、肺俞体现了什么特定穴配穴方法?俞募配穴、郄会配穴

五、问答题

1.《内经》、《难经》记载的五输穴主病是什么?《内经》: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

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2.何为子母补泻?以肺经为例说明其临床应用。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临床应用分本经取穴

和异经取穴两种方式。本经取穴法是病在某经,就在本经选取子母穴。如肺经五行属金,太

渊五行属土而为其母穴,尺泽五行属水则为其子穴。肺的虚证宜补太渊,肺的实证应泻尺泽;异经取穴法系按十二经脉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穴施术。例如肺的虚证宜补足太阴经太白(母经本穴),

肺的实证应泻足少阴经阴谷(子经本穴)

3.八脉交会穴如何配对应用?内关配公孙主治心、胸、的病变;列缺配照海主治胸膈、

肺系、咽喉病症;后溪配申脉主治耳、目内眦、头项、肩胛及腰背的病症;外关配足临泣主治耳、目外眦、偏头、胸胁的病症

4.八会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八会穴主治所会组织的病变,凡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病变,都可以取其相聚会的腧穴进行治疗;交会穴主要用于治疗交会经脉所属脏腑、组织的病变;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广泛,不仅主治本经脉循行所过的四肢躯干(包括内脏)、头面五官病变,也主治奇经八脉的有关病变,且为治疗所通奇经病症的首选腧穴。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总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总论)-试卷1 (总分:13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28,分数:56.00) 1.营气为 (分数:2.00) A.水谷之气中的彪悍滑利部分 B.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 C.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合 D.一身之气分布到脏腑或脏腑之精化生 解析:解析:营气为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行于脉中、达全身,作用为:化血液、营养全身。 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卫气不足导致的常见病症 (分数:2.00) A.易外感邪气 B.热性病变 C.血虚证√ D.无汗、多汗、自汗 解析:解析: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出现阴盛的寒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散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卫气虚弱,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卫气的作用 (分数:2.00) A.生化血液√ B.防御外邪 C.温养全身 D.调控腠理 解析: 4.宗气的充盈与下列哪些有关 (分数:2.00) A.肺的功能 B.脾的功能 C.饮食营养 D.以上均是√ 解析: 5.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宗气的作用 (分数:2.00) A.行呼吸 B.行血气 C.资先天 D.温分肉√ 解析:解析: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档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 二、单项选择 1、C2、B3、D4、E5、C6、A7、C 三、双选题 1、AE2、BC 四、多选题 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 二、单项选择1、C2、B3、D4、E5、C6、A7、C 1、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经络腧穴学_习题集,附答案

绪言 一、单项选择 1、被称为《针经》的中医典籍为: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针灸甲乙经》 E、《针灸逢源》答:B 2、“阿是穴”和“指寸法”的创始人是: A、渡舟 B、继洲 C、思邈 D、《经》 E、滑伯仁 答:C 3、《针灸大成》是哪个朝代哪位医家所著() A、唐代思邈 B、北宋王惟一 C、晋代皇甫谧 D、明代继洲 E、元代渭伯仁 答:D 4、《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思邈、皇甫谧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C 5、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 答:D 6、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思邈 B、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D 二、多项选择 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答:C、 E 三、填空题 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穴。 答:华佗夹脊穴 2、北宋时期的2具()作为针灸教学的和()之用。 答:铜人模型,考试 3、在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文献,为()()。答: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7、《针灸大成》是()医家所著。 答:继洲 8、《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答:皇甫谧 四、判断题 1、《灵枢》又称《针经》。( 对 ) 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已有针砭、艾灸治疗记载。( 对 ) 3、清初至民国时期,是针灸医学发展的兴盛时期。(错) 4、首次提出阿是穴的医家是思邈。( 对 ) 5、“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完整系统理论。(错)

腧穴总论习题及答案-经络腧穴学汇编

学习-----好资料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载的经穴名有( ) A.341个B.354个C.349个D.361个E.365个2.《针灸逢源》中所载的经穴名有( ) A.349个B.354个C.361个D.345个E.365个3.《内经》中所载的经穴数名约为( ) A.365个B.354个C.359个D.160个E.361个4.《针灸甲乙经》所载的经穴名是( ) A.341个B.354个C.349个D.361个E.365个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B.5寸C.6寸D.8寸E.9寸6.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B.6寸C.12寸D.9寸E.10寸7.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B.15寸C.12寸D.9寸E.13寸8.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 4寸B.1 5寸C.1 8寸D.1 9寸E.13寸9.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高点的骨度分寸是( A.12寸B.13寸C.14寸D.15寸E.16寸10.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2寸B.15寸C.1 3寸D.1 4寸E.1 6寸11.前发际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B.9寸C.10寸D.11寸E.12寸12.天突至歧骨的骨度分寸是( ) A.6寸B.5寸C.7寸D.8寸E.9寸13.前发际至大椎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B.15寸C.12寸D.13寸E.10寸14.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B.5寸C.6寸D.8寸E.9寸15.两前额发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B.6寸C.12寸D.9寸E.10寸16.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的骨度分寸是( ) A.10寸B.15寸C.12寸D.13寸E.10寸17.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B.15寸C.18寸D.19寸E.13寸18.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6寸B.5寸C.8寸D.9寸E.10寸19.胭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B.16寸C.18寸D.19寸E.13寸20.三焦的下合穴在( ) A.胃经上B.胆经上C.膀胱经上D.三焦经上E.大肠经上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专业使用) 一、前言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中医(中医骨伤方向)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装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验操作,以及录象、幻灯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本课程共72学时,主要采取课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的研究针灸的

进展情况。 3、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 上篇经络腧穴 经络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环、分面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6、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针灸 经络总论

《针灸学》教案次页? 讲次:第2周/ 第2次 内容: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 学时:3学时 章节:第一章经络总论 教具:Powerpoint、照片、挂图、动画等 掌握内容: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熟悉内容: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了解内容: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重点: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使学生掌握十二经脉的基本概念、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难点:十二经脉的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 拓展: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激趣:经络研究现状即进展。 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照片、挂图、幻灯等教学方法,展示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历代医家临床运用针灸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激发学生针灸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对针灸临床运用的认识。 一、经络的概念:5min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5min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20min ?注:教案次页按每一讲次准备

二、奇经八脉10min 三、十五络脉5min 四、十二经别5min 五、十二经筋5min 六、十二皮部5min 第二节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一、标本10min 二、根结10min 三、气街10min 四、四海10min 第三节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5min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0min 总结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5 min 1.经络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什么是经络学说?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经络学说如何在临床上应用? 5. 预习下次课内容:上篇针灸理论第二章腧穴总论。 :

中医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七版教材同步完美打印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模拟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模拟试卷2 (总分:7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经外奇穴是指 A.经脉以外的穴位 B.经穴以外的穴位 C.经穴以外有定名、有定位的穴位√ D.十二经脉以外有定名、有定位的穴位 奇穴,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这些腧穴主治范围单纯局限,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奇穴与经络系统有一定联系,有一部分也列入了经穴。故选C。 2.任督二脉腧穴都可以治疗 A.热病 B.头面病 C.前阴病 D.妇科病√ 任脉能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督脉主治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同时任督二脉都能治疗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3.腋前纹头至肘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9寸√ B.12寸 C.8寸 D.16寸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寸,用于确定上臂部的纵向距离。 4.骨度分寸为6寸的是 A.两乳之间 B.两肩胛内缘之间√ C.两肩胛冈之间 D.两肩胛下角之间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寸,用于确定腰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所以两侧肩胛骨内缘的距离就是6寸。 5.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9寸 B.12寸 C.14寸√ D.16寸 臀沟至胭横纹14寸。 6.全身经穴数目是 A.359 B.365 C.349 D.362 √ 十四经穴是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该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而归纳于十四经系统中,简称“经穴”。它们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现共有361个。 7.手三阴经腧穴主治病症相同的是 A.腹部病 B.胸部病√

经络腧穴歌——中医必背

经络腧穴歌 十二经循行交接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 十四经穴 手太阴肺经 一手太阴是肺经,臂内拇侧上下循。中府乳上数三肋,云门锁骨窝中求,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腹中行六寸平。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肘上五寸擒,尺泽肘中横纹处,孔最腕上七寸凭。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寸口动脉行,太渊掌后纹头是,鱼际节后散脉营,少商穴在大指内,距指甲角韭叶明。手阳明大肠经 二手阳明属大肠,臂前外侧须审量。商阳食指内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阳溪腕上两筋内,偏历腕上三寸量,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曲池屈肘纹头是,肘髎大骨外廉旁,肘上三寸寻五里,臂臑髃下困端详,肩髃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藏,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鼎上结喉旁,禾髎水沟旁半寸,鼻旁五分是迎香。 足阳明胃经

三足阳明是胃经,起于头面向下行。承泣眼眶边缘下,四白目下一寸匀,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吻旁四分零,大迎颌前寸三陷,颊车耳下曲颊临,下关耳前扪动脉,头维四五傍神庭,人迎结喉旁寸五,水突迎下大筋凭,直下气舍平天突,缺盆锁骨陷凹寻,气户锁下一肋上,相去中行四寸评,库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乳根乳下一肋处,胸部诸穴君须明,不容巨阙旁二寸,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平,外陵大巨水道穴,归来气冲曲骨邻,诸穴相隔皆一寸,俱距中行二寸程。髀关膝上交分内,伏兔膝上起肉形,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膑外下陷是犊鼻,膝下三寸三里迎,膝下六寸上廉穴,膝下八寸条口行,在下一寸足下廉,踝上八寸丰隆盈,解溪跗上系鞋处,冲阳跗上动脉扪,陷谷庭后二寸取,次趾外侧是内庭,厉兑次趾外甲角,四十五穴须记清。足太阴脾经 四是脾经足太阴,前内侧线向上循。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结前陷中寻,太白核骨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明。商丘踝前陷中找,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骨是,膝下五寸地机朝。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膝髌上内廉,箕门鱼腹大筋处,冲门耻骨上边缘,冲上七分求府舍,再上三寸腹结连,结上寸三大横穴,适当脐旁四寸骈,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天溪胸乡周荣上,每隔一肋陷中湮,大包腋下方六寸,上直渊腋三寸悬。手少阴心经 五是心经小指边,极泉腋窝动脉牵,青灵肘上三寸寻,少海肘后五分连,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间,阴郄去腕五分是,神门锐骨端内缘,少府小指本节后,少冲小指内侧边。 手太阳小肠经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针灸学考试题库word精品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对者打“ ”,错者打“ ”)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 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 世纪末17 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 《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 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 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 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 卄茁B / \ 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三、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 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 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 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 著《十四经发挥》 E. 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四、多项选择 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

针灸学基础题库完整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二、单项选择 1、C 2、B 3、D 4、E 5、C 6、A 7、C 三、双选题 1、AE 2、BC 四、多选题 1、ABCE 2、ABCDE 3、ACD 4、ABE 5、ABCE 6、ABDE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1、C 2、B 3、D 4、E 5、C 6、A 7、C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思邈 B.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C )

针灸学第二十一讲 治疗总论 (2)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编号:25

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 (一)、提问: 1、耳穴在耳郭的分布规律? 2、耳针如何操作?取穴原则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 耳穴的定位、主治配穴原则及耳针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第六章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疾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针灸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临床证候表现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原因则不外乎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主要反映在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针灸治疗,就是根据阴阳、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诊察疾病以获取病情资料,进行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对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疾病所在部位、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标本缓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依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以通其经脉,行其气血,调和脏腑,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第一节八纲脏腑经络证治 中医学辨证论治内容十分丰富,就针灸学科而言,辨证论治主要强调八纲证治、脏腑证治和经络证治。八钢是各种证候总的概括,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因此,中医治病,无论运用何种方法,采用何种手段,均需掌握人纲证治内容。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均高不开脏腑经络而存在,临床上所表现的一切征候也不外乎是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病理反映。人体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不同,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临床证候亦非一样。这就需要运用辨证方法,对这些病理变化、临床证候加以分析归纳,找出其病因病机和病位,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一、八纲证治 人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类基本征候。八纲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所搜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用八纲进行归纳,从而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等情况的辨证方法。

兽医针灸学总论

兽医针灸学书cie nee of Veteri nary Acupun cture and Moxibustion 是研究运用针灸技术防治动物病证的一门临床学科, 是中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按照辨证论治和补虚泻实的原则,通过针具物理刺激 穴位促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病证的目的。 针术: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针具刺入动物机体一定的穴位,通过机械刺激来防治疾病的技术; 灸术 :是应用点燃的艾绒或其他温热物体对畜体的一定穴位或患部进行薰灼或熨烙来防治疾病的技术,包括艾灸、温熨 和烧烙。 针灸疗法特点:|①治疗范围广泛。②针具简单、携带方便。③操作简便、疗效迅速。④应用安全、易学易用。⑤ 费用低廉、经济合算。 针术分类:①按针刺时出血 /不出血,分血针术/白针术;②按针刺前针具是否加热,分火 针术/冷针术;③按针刺后导入的物质,分气针术 / 水针术/埋植术等;④按针具名称,分毫针术 /宽针术/三棱针术/夹气针术/穿黄针术等。 仪器针灸:电针机、特定 电磁波谱治疗仪(TDP )、磁疗机、激光针灸仪、微波针灸仪等。其中电针术、磁针术、微波针术用于针术; TDP 用 于灸术;激光针术、激光灸术两者兼而用之。 针具: 白针用具:①毫针:不锈钢或合金制成,针尖圆锐,针体细长。②圆利针:不锈钢制,针尖呈三棱状,较 锋利,针体较粗。 血针用具:①宽针:针头部如矛状,针刃锋利。②三棱针:针头部呈三棱锥状,针体部为圆柱状。 针:眉刀针形似眉毛。 火针用具:针尖圆锐,针体光滑、比圆利针粗。针柄有盘龙式、螺旋式、双翅式、拐子式多种,也有另加木柄、电 木柄的,以盘龙式、针柄夹垫石棉类隔热物质为多。 巧治针具:①穿黄针:与大宽针相似,但针尾部有一小孔。②夹气针:用竹或合金制成,长而扁平。③三弯针: 又名开天针,针尖锐利,距尖端 5伽处呈直角双折弯。④玉堂钩:尖部弯成直径约 1 cm 的半圆形。⑤姜牙钩:针 尖部半圆形,钩尖圆锐。⑥抽筋钩:针尖部弯度小于姜牙钩,钩尖圆而钝,比姜牙钩粗。⑦骨眼钩:钩弯小,钩尖 细而锐。⑧宿水管:形似毛笔帽,尖端密封,扁圆而钝,粗端管口有一唇形缘,管壁有 8?10个小圆孔。 持针器:①针锤:木制,长约35 cm,锤头呈椭圆形,中心钻有一横向洞道, 用以插针。②针杖:木制,长约24 cm, 棒一端约7 cm 处锯去一半,沿纵轴中心挖一针沟。③射针器:结构与手枪相似,将针具固定在枪头上,对准穴位, 扣动扳机,针即被刺入穴位。 灸具: 艾灸用具:①艾炷:呈圆锥形,一般为大枣大、枣核大、黄豆大等。②艾卷:用陈久的艾绒摊在棉皮纸上 卷成。 温熨用具:有软烧棒,麻袋,毛刷等。 烧烙用具:烙铁:头部形状有刀形、方块形、圆柱形、锥形、球形等多种。刀形又有尖头、方头之分,长约 cm 。柄长约40 cm,有木质把手。 其他用具:①火罐:竹、陶瓷、玻璃等制成,呈圆筒形或半球形,也可以用大 口罐头瓶代替。②刮痧器:铁板制成,形如刮毛刀但钝得多。也可用旧锄头代替。 ① 电针治疗机:半导体低频调制脉冲式电针机应用较多,具有波型多样、输出量及频率 可调、 刺激作用较强、对组织无损伤等特点。 ②激光针灸仪:常用氦氖激光器和二氧化碳激光器。 ③微波针灸仪:扁鹊-A 型微波针灸仪,是利用半导体电子管产生微波,通过导线与毫针相连。 ④磁疗机: 有特定电磁波谱治疗机(TDP )、旋磁疗机、电动磁按摩器、磁电复合式机等。 TDP 有落地式、移动式、台式和手摆 式。 ① 按针法分:1.白针穴位:针刺后不出血、且多具有针感反3.眉刀针和痧刀 10 现代针灸仪器: 兽医针灸穴位:针灸穴位,是针灸治疗动物疾病的刺激点。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和聚集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研究证实穴位多分布在动物体表的肌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等处。 穴位有其特定的解剖位置,呈现出特 定的生物物理现象。通过经络的联系,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可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将其 传至体内,以调整内部功能。 ①按体表形象:1.按天象:天门、太阳、 穴位命名: 3.水流形象:后海、三江、分水、汗沟、曲池、涌泉。 姜 牙、莲花。6.建筑形象:肾堂、三台、仰瓦。 ②按解剖位置:骨眼、眼脉、鼻俞、鬐甲、膊尖、弓子、 ③按脏腑名称: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肾俞等。 黄、苏气、断血、安肾、挺耳、展翅、立地。 七星、风门、云门。 2.山谷形象:巴山、山根、 4.动物形象:龙会、虎门、雁翅、伏兔、鹿节。 膝眼、大胯、小胯、蹄头、尾根、尾尖、嗉囊。 ④治疗作用:睛明、通关、开关、顺气、锁口、 ⑤会意:掠草、承浆、抢风、百会、命门、阳关。 阳陵、昆仑。 5.植物形象: 锁喉、穿

腧穴总论习题及答案-经络腧穴学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载的经穴名有( ) A.341个B.354个C.349个D.361个 E.365个2.《针灸逢源》中所载的经穴名有( ) A.349个B.354个C.361个D.345个 E.365个3.《内经》中所载的经穴数名约为( ) A.365个B.354个C.359个 D.160个 E.361个4.《针灸甲乙经》所载的经穴名是( ) A.341个 B.354个C.349个 D.361个 E.365个 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 B.5寸C.6寸D.8寸 E.9寸 6.两乳头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B.6寸 C.12寸D.9寸 E.10寸 7.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8.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 4寸 B.1 5寸C.1 8寸 D.1 9寸 E.13寸 9.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高点的骨度分寸是( A.12寸B.13寸C.14寸 D.15寸 E.16寸 10.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2寸 B.15寸 C.1 3寸D.1 4寸 E.1 6寸 11.前发际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 B.9寸 C.10寸 D.11寸 E.12寸 12.天突至歧骨的骨度分寸是( ) A.6寸 B.5寸C.7寸 D.8寸 E.9寸 13.前发际至大椎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B.15寸C.12寸 D.13寸 E.10寸 14.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 A.4寸B.5寸 C.6寸 D.8寸 E.9寸 15.两前额发角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B.6寸 C.12寸 D.9寸 E.10寸 16.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的骨度分寸是( ) A.10寸B.15寸C.12寸 D.13寸 E.10寸 17.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的骨度分寸是( A.14寸 B.15寸 C.18寸D.19寸 E.13寸 18.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是( ) A.6寸B.5寸C.8寸 D.9寸 E.10寸 19.胭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6寸C.18寸D.19寸 E.13寸 20.三焦的下合穴在( ) A.胃经上 B.胆经上 C.膀胱经上 D.三焦经上 E.大肠经上(二)B型题 A.皇甫谧B.滑伯仁 C.杨继洲 D.王惟一 E.高武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使用) 前言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基础,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以临床为中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应根据教学内容,辅以多媒体、图表、模型、操作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强调理论讲授结合操作方法示范及利用临床见习进行实践操作练习等。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言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3、了解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历代著名针灸医家及代表著作。 4、教材内容简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上篇针灸理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循行交接和流注规律及脏腑经络属络关系;掌握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熟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定义。 3、了解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循行特点;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教学内容】 1、经络学说的形成。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循行、流注、交接及脏腑经络表里络属关系。 4、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5、经络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6、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挂图、模具教学。 第二章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2、熟悉各类特定穴;熟悉腧穴的分类。 3、了解腧穴命名。 【教学内容】 1、腧穴的分类。 2、腧穴的治疗作用。 3、特定穴的意义(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4、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一)定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二)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阴阳学说又结合脏腑学说而命名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 (三)作用 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四)十二经脉的分布 1、分布特征: (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侧头为少阳经。后头为太阳经。(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 (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 (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 2、走向特征: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 3、排列特征(四肢) 内侧: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

中医经络腧穴激活疗法

中医经络腧穴激活疗法 一、概述 中医经络腧穴激活疗法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和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丰硕成果之一,该疗法在中医学的脏腑、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针对相应腧穴和特定部位中,利用其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自血疗法、组织疗法等多种疗法和效应的集中,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型治疗方式,具有双向的功能调整,提高机体的抗病力,消除病理因素,从而使人体恢复正常功能的显著作用。 二、作用: 1、协调脏腑、平衡阴阳 一是因其本身的复合性治疗特点,刺激方式和效应呈多样化,对脏腑功能的调节即成多向性,二是初期刺激强而短暂,后期刺激柔和而持久,整个过程刚柔相济,对疾病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功能,对各个脏腑阴阳都有调整、修复和平衡的作用。 2、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能转移或抑制与疼痛有关的“神”的活动,使“经气”通畅而达镇静止痛的效果,可通过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使气血调和、经络通利,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得以恢复正常。 3、补虚泄实,扶正祛邪,调节免疫 因为该疗法前期的穴位封闭效应、针刺效应和刺血效应,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往往对实邪造成的病理信息具有强烈的抑制、排除、取代作用,起到了对病邪的“泻”的作用。后期疗法效应的刺激则较和缓,对身体功能减退、免疫力降低者有一定效果,因势利导,对实症者加强刺激,对虚者则尽量减少刺激,达到最佳疗效。 三、适应症: 神经、精神科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疑病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癫痫、面神经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偏瘫、震颤麻痹、膈肌痉挛、癔症、儿童多动症、脑瘫等。 四、优势 费用低、治疗时间短、单次治疗间隔长,给患者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费用、治疗范围广,有效率高,疗效显著,多能达到临床缓解或治愈。无毒副作用、无医源性和药源性的损害,尤其是远期疗效,更是西医药所不能及。 1

(完整版)针灸学

针灸学 绪论 1.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刺技术和治疗方法,探讨针灸防治疾 病规律,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2.最早的针刺工具:砭石 3.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出了经络学说的雏形。 4.《黄帝内经》是对战国以前针灸学术的一次大总结,创立了针灸理论体系。 5.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首推《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大的总结。 6.杨继洲编撰的《针灸大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术的第三次大总结。 7.《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发现并 取用阿是穴,还创用指寸法取穴定位。 8.北宋时期针灸学家王惟一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1.经络系统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络脉孙络 浮络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三要素:十二经脉由手足、阴阳、脏腑。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2)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3)手足阳明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肾经膀胱经 腹部背部 3.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阴经主里,属脏络腑,阳经主外,属腑络脏。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注心中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咽,目内、外眦,耳,鼻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眦,耳上角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挟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耳后、上、中,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目锐眦,耳后、中、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5.经脉的循行走向 食指端鼻旁足大趾内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心中↓交接 足小趾端目内眦↓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 胸中↓交换 ↓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外端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走向规律: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